今天我们来谈一下游戏中的人工智能。当然,内容可能不仅仅限于游戏人工智能,还会扩展一些其他的话题。

  游戏中的人工智能,其实还是算是游戏开发中有点挑战性的模块,说简单点呢,是状态机,说复杂点呢,是可以帮你打开新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有时候看到知乎上一些可能还是前公司同事的同学的一些话,感觉还是挺哭笑不得的,比如这篇:http://zhi.hu/qu1h,吹捧机器学习这种玄学,对游戏开发嗤之以鼻。我只能说,技术不到家、Vision不够,这些想通过换工作可培养不来。

  这篇文章其实我挺早就想写了,在我刚进工作室不久,看了内部的AI workflow有感而发,evernote里面这篇笔记的创建时间还是今年1月份,现在都8个月过去了,唉。

  废话不说了,还是聊聊游戏中的人工智能吧。

从一个简单的情景开始

 

  怪物,是游戏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游戏中的单位分类,不外乎玩家、NPC、怪物这几种。其中,AI一定是与三类实体都会产生交集的游戏模块之一。

  以我们熟悉的任意一款游戏中的人形怪物为例,假设有一种怪物的AI需求是这样的:

  • 大部分情况下,漫无目的巡逻。
  • 玩家进入视野,锁定玩家为目标开始攻击。
  • Hp低到一定程度,怪会想法设法逃跑,并说几句话。

  我们以这个为模型,进行这篇文章之后的所有讨论。为了简化问题,以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讨论,将文章的核心定位到人工智能上,这里需要注意几点的是:

  • 不再考虑entity之间的消息传递机制,例如判断玩家进入视野,不再通过事件机制触发,而是通过该人形怪的轮询触发。
  • 不再考虑entity的行为控制机制,简化这个entity的控制模型。不论是底层是基于SteeringBehaviour或者是瞬移,不论是异步驱的还是主循环轮询,都不在本文模型的讨论之列。

  首先可以很容易抽象出来IUnit:

 1     public interface IUnit2     {3         void ChangeState(UnitStateEnum state);4         void Patrol(); 5         IUnit GetNearestTarget(); 6         void LockTarget(IUnit unit);7         float GetFleeBloodRate();8         bool CanMove();9         bool HpRateLessThan(float rate);
10         void Flee();
11         void Speak();
12     }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有限状态机(FSM)来控制这个单位的行为。不同状态下,单位都具有不同的行为准则,以形成智能体。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定义这样几种状态:

  • 巡逻状态: 会执行巡逻,同时检查是否有敌对单位接近,接近的话进入战斗状态。
  • 战斗状态: 会执行战斗,同时检查自己的血量是否达到逃跑线以下,达成检查了就会逃跑。
  • 逃跑状态: 会逃跑,同时说一次话。

  最原始的状态机的代码:

1     public interface IState<TState, TUnit> where TState : IConvertible
2     {
3         TState Enum { get; }
4         TUnit Self { get; }
5         void OnEnter();
6         void Drive();
7         void OnExit();
8     }

  以逃跑状态为例:

 1     public class FleeState : UnitStateBase2     {3         public FleeState(IUnit self) : base(UnitStateEnum.Flee, self)4         {5         }6         public override void OnEnter()7         {8             Self.Flee();9         }
10         public override void Drive()
11         {
12             var unit = Self.GetNearestTarget();
13             if (unit != null)
14             {
15                 return;
16             }
17
18             Self.ChangeState(UnitStateEnum.Patrol);
19         }
20     }

决策逻辑与上下文分离

 

  上述是一个最简单、最常规的状态机实现。估计只有学生会这样写,业界肯定是没人这样写AI的,不然游戏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首先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性能问题:状态机本质是描述状态迁移的,并不需要记录entity的context,如果entity的context记录在State上,那么状态机这个迁移逻辑就需要每个entity都来一份instance,这么一个简单的状态迁移就需要消耗大约X个字节,那么一个场景1w个怪,这些都属于白白消耗的内存。就目前的实现来看,具体的一个State实例内部hold住了Unit,所以State实例是没办法复用的。
  针对这一点,我们做一下优化。对这个状态机,把Context完全剥离出来。

  修改状态机接口定义:

1     public interface IState<TState, TUnit> where TState : IConvertible
2     {
3         TState Enum { get; }
4         void OnEnter(TUnit self);
5         void Drive(TUnit self);
6         void OnExit(TUnit self);
7     }

  还是拿之前实现好的逃跑状态作为例子:

 1     public class FleeState : UnitStateBase2     {3         public FleeState() : base(UnitStateEnum.Flee)4         {5         }6         public override void OnEnter(IUnit self)7         {8             base.OnEnter(self);9             self.Flee();
10         }
11         public override void Drive(IUnit self)
12         {
13             base.Drive(self);
14
15             var unit = self.GetNearestTarget();
16             if (unit != null)
17             {
18                 return;
19             }
20
21             self.ChangeState(UnitStateEnum.Patrol);
22         }
23     }

  这样,就区分了动态与静态。静态的是状态之间的迁移逻辑,只要不做热更新,是不会变的结构。动态的是状态迁移过程中的上下文,根据不同的上下文来决定。

分层有限状态机

 

  最原始的状态机方案除了性能存在问题,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这种状态机框架无法描述层级结构的状态。

  假设需要对一开始的需求进行这样的扩展:怪在巡逻状态下有可能进入怠工状态,同时要求,怠工状态下也会进行进入战斗的检查。

  这样的话,虽然在之前的框架下,单独做一个新的怠工状态也可以,但是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会发现,其实本质上巡逻状态只是一个抽象的父状态,其存在的意义就是进行战斗检查;而具体的是在按路线巡逻还是怠工,其实都是巡逻状态的一个子状态。

  状态之间就有了层级的概念,各自独立的状态机系统就无法满足需求,需要一种分层次的状态机,原先的状态机接口设计就需要彻底改掉了。

  在重构状态框架之前,需要注意两点:

  •   因为父状态需要关注子状态的运行结果,所以状态的Drive接口需要一个运行结果的返回值。

    子状态,比如怠工,一定是有跨帧的需求在的,所以这个Result,我们定义为Continue、Sucess、Failure。

  •   子状态一定是由父状态驱动的。

    考虑这样一个组合状态情景:巡逻时,需要依次得先走到一个点,然后怠工一会儿,再走到下一个点,然后再怠工一会儿,循环往复。这样就需要父状态(巡逻状态)注记当前激活的子状态,并且根据子状态执行结果的不同来修改激活的子状态集合。这样不仅是Unit自身有上下文,连组合状态也有了自己的上下文。

  为了简化讨论,我们还是从non-ContextFree层次状态机系统设计开始。

  修改后的状态定义:

1     public interface IState<TState, TCleverUnit, TResult>
2         where TState : IConvertible
3     {
4         // ...
5         TResult Drive();
6         // ...
7     }  

  组合状态的定义:

 1     public abstract class UnitCompositeStateBase : UnitStateBase2     {3         protected readonly LinkedList<UnitStateBase> subStates = new LinkedList<UnitStateBase>();4 5         // ...6         protected Result ProcessSubStates()7         {8             if (subStates.Count == 0)9             {
10                 return Result.Success;
11             }
12
13             var front = subStates.First;
14             var res = front.Value.Drive();
15
16             if (res != Result.Continue)
17             {
18                 subStates.RemoveFirst();
19             }
20
21             return Result.Continue;
22         }
23         // ...
24     }
25     

  巡逻状态现在是一个组合状态:

 1     public class PatrolState : UnitCompositeStateBase2     {3         // ...4         public override void OnEnter()5         {6             base.OnEnter();7             AddSubState(new MoveToState(Self));8         }9
10         public override Result Drive()
11         {
12             if (subStates.Count == 0)
13             {
14                 return Result.Success;
15             }
16
17             var unit = Self.GetNearestTarget();
18             if (unit != null)
19             {
20                 Self.LockTarget(unit);
21                 return Result.Success;
22             }
23
24             var front = subStates.First;
25             var ret = front.Value.Drive();
26
27             if (ret != Result.Continue)
28             {
29                 if (front.Value.Enum == CleverUnitStateEnum.MoveTo)
30                 {
31                     AddSubState(new IdleState(Self));
32                 }
33                 else
34                 {
35                     AddSubState(new MoveToState(Self));
36                 }
37             }
38
39             return Result.Continue;
40         }
41     }

  看过《游戏人工智能编程精粹》的同学可能看到这里就会发现,这种层次状态机其实就是这本书里讲的目标驱动的状态机。组合状态就是组合目标,子状态就是子目标。父目标/状态的调度取决于子目标/状态的完成情况。这种状态框架与普通的trivial状态机模型的区别仅仅是增加了对层次状态的支持,状态的迁移还是需要靠显式的ChangeState来做。

  这本书里面的状态框架,每个状态的执行status记录在了实例内部,不方便后续的优化,我们这里实现的时候首先把这个做成纯驱动式的。但是还不够。现在之前的ContextFree优化成果已经回退掉了,我们还需要补充回来。

分层的上下文

  我们对之前重构出来的层次状态机框架再进行一次Context分离优化。

  要优化的点有这样几个:

  •   首先是继续之前的,unit不应该作为一个state自己的内部status。
  •   组合状态的实例内部不应该包括自身执行的status。目前的组合状态,可以动态增删子状态,也就是根据status决定了结构的状态,理应分离静态与动态。巡逻状态组合了两个子状态——A和B,逻辑中是一个完成了就添加另一个,这样一想的话,其实巡逻状态应该重新描述——先进行A,再进行B,循环往复。
  •   由于有了父状态的概念,其实状态接口的设计也可以再迭代,理论上只需要一个drive即可。因为状态内部的上下文要全部分离出来,所以也没必要对外提供OnEnter、OnExit,提供这两个接口的意义只是做一层内部信息的隐藏,但是现在内部的status没了,也就没必要隐藏了。

  具体分析一下需要拆出的status:

  •   一部分是entity本身的status,这里可以简单的认为是unit。
  •   另一部分是state本身的status。
    • 对于组合状态,这个status描述的是我当前执行到哪个substate。
    • 对于原子状态,这个status描述的种类可能有所区别。
      • 例如MoveTo/Flee,OnEnter的时候,修改了unit的status,然后Drive的时候去check。
      • 例如Idle,OnEnter时改了自己的status,然后Drive的时候去check。

  经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每个状态的status本质上都可以通过一个变量来描述。一个State作为一个最小粒度的单元,具有这样的Concept: 输入一个Context,输出一个Result。

  Context暂时只需要包括这个Unit,和之前所说的status。同时,考虑这样一个问题:

  •   父状态A,子状态B。
  •   子状态B向上返回Continue的同时,status记录下来为b。
  •   父状态ADrive子状态的结果为Continue,自身也需要向上抛出Continue,同时自己也有status为a。

  这样,再还原现场时,就需要即给A一个a,还需要让A有能力从Context中拿到需要给B的b。因此上下文的结构理应是递归定义的,是一个层级结构。

  Context如下定义:

 1     public class Continuation2     {3         public Continuation SubContinuation { get; set; }4         public int NextStep { get; set; }5         public object Param { get; set; }6     }7 8     public class Context<T>9     {
10         public Continuation Continuation { get; set; }
11         public T Self { get; set; }
12     }

  修改State的接口定义为:

1     public interface IState<TCleverUnit, TResult>
2     {
3         TResult Drive(Context<TCleverUnit> ctx);
4     }

  已经相当简洁了。

  这样,我们对之前的巡逻状态也做下修改,达到一个ContextFree的效果。利用Context中的Continuation来确定当前结点应该从什么状态继续:

 1     public class PatrolState : IState<ICleverUnit, Result>2     {3         private readonly List<IState<ICleverUnit, Result>> subStates;4         public PatrolState()5         {6             subStates = new List<IState<ICleverUnit, Result>>()7             {8                 new MoveToState(),9                 new IdleState(),
10             };
11         }
12         public Result Drive(Context<ICleverUnit> ctx)
13         {
14             var unit = ctx.Self.GetNearestTarget();
15             if (unit != null)
16             {
17                 ctx.Self.LockTarget(unit);
18
19                 return Result.Success;
20             }
21
22             var nextStep = 0;
23             if (ctx.Continuation != null)
24             {
25                 // Continuation
26                 var thisContinuation = ctx.Continuation;
27
28                 ctx.Continuation = thisContinuation.SubContinuation;
29
30                 var ret = subStates[nextStep].Drive(ctx);
31
32                 if (ret == Result.Continue)
33                 {
34                     thisContinuation.SubContinuation = ctx.Continuation;
35                     ctx.Continuation = thisContinuation;
36
37                     return Result.Continue;
38                 }
39                 else if (ret == Result.Failure)
40                 {
41                     ctx.Continuation = null;
42
43                     return Result.Failure;
44                 }
45
46                 ctx.Continuation = null;
47                 nextStep = thisContinuation.NextStep + 1;
48             }
49
50             for (; nextStep < subStates.Count; nextStep++)
51             {
52                 var ret = subStates[nextStep].Drive(ctx);
53                 if (ret == Result.Continue)
54                 {
55                     ctx.Continuation = new Continuation()
56                     {
57                         SubContinuation = ctx.Continuation,
58                         NextStep = nextStep,
59                     };
60
61                     return Result.Continue;
62                 }
63                 else if (ret == Result.Failure)
64                 {
65                     ctx.Continuation = null;
66
67                     return Result.Failure;
68                 }
69             }
70
71             ctx.Continuation = null;
72
73             return Result.Success;
74         }
75     }

  subStates是readonly的,在组合状态构造的一开始就确定了值。这样结构本身就是静态的,而上下文是动态的。不同的entity instance共用同一个树的instance。

  

语义结点的抽象

 

  优化到这个版本,至少在性能上已经符合要求了,所有实例共享一个静态的状态迁移逻辑。面对之前提出的需求,也能够解决。至少算是一个经过对《游戏人工智能编程精粹》中提出的目标驱动状态机模型优化后的一个符合工业应用标准的AI框架。拿来做小游戏或者是一些AI很简单的游戏已经绰绰有余了。

  不过我们在这篇博客的讨论中是不能仅停留在能解决需求的层面上。目前的方案至少还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逻辑复用性太差。组合状态需要coding的逻辑太多了,具体的状态内部逻辑需要人肉维护,更可怕的是需要程序员来人肉维护,再多几个组合状态简直不敢想象。程序员真的没这么多时间维护这些东西好么。所以我们应该尝试抽象一下组合状态是否有一些通用的设计pattern。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对这几个状态的分析一下,可以对结点类型进行一下归纳。

  结点基本上是分为两个类型:组合结点、原子结点。

  如果把这个状态迁移逻辑体看做一个树结构,那其中组合结点就是非叶子结点,原子结点就是叶子结点。

  对于组合结点来说,其行为是可以归纳的。

  •   巡逻结点,不考虑触发进入战斗的逻辑,可以归纳为一种具有这样的行为的组合结点:依次执行每个子结点(移动到某个点、休息一会儿),某个子结点返回Success则执行下一个,返回Failure则直接向上返回,返回Continue就把Continuation抛出去。命名具有这样语义的结点为Sequence。
  • 设想攻击状态下,单位需要同时进行两种子结点的尝试,一个是释放技能,一个是说话。两个需要同时执行,并且结果独立。有一个返回Success则向上返回Success,全部Failure则返回Failure,否则返回Continue。命名具有如此语义的结点为Parallel。
  •   在Parallel的语义基础上,如果要体现一个优先级/顺序性质,那么就需要一个具有依次执行子结点语义的组合结点,命名为Select。

  Sequence与Select组合起来,就能完整的描述一”趟“巡逻,Select(ReactAttack, Sequence(MoveTo, Idle)),可以直接干掉之前写的Patrol组合状态,组合状态直接拿现成的实现好的语义结点复用即可。

组合结点的抽象问题解决了,现在我们来看叶子结点。

叶子结点也可以归纳一下pattern,能归纳出三种:

  • Flee、Idle、MoveTo三个状态,状态进入的时候调一下宿主的某个函数,申请开始一个持续性的动作。
  • 四个原子状态都有的一个pattern,就是在Drive中轮询,直到某个条件达成了才返回。
  • Attack状态内部,每次都轮询都会向宿主请求一个数据,然后再判断这个“外部”数据是否满足一定条件。

  pattern确实是有这么三种,但是叶子结点自身其实是两种,一种是控制单位做某种行为,一种是向单位查询一些信息,其实本质上是没区别的,只是描述问题的方式不一样。

  既然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消除掉四个具体状态的定义,转而通过一些通用的语义结点来描述,那我们就首先需要想办法提出一种方案来描述上述的三个pattern。

  前两个pattern其实是同一个问题,区别就在于那些逻辑应该放在宿主提供的接口里面做实现,哪些逻辑应该在AI模块里做实现。调用宿主的某个函数,调用是一个瞬间的操作,直接改变了宿主的status,但是截止点的判断就有不同的实现方式了。

  •   一种实现是宿主的API本身就是一个返回Result的函数,第一次调用的时候,宿主会改变自己的状态,比如设置单位开始移动,之后每帧都会驱动这个单位移动,而AI模块再去调用MoveTo就会拿到一个Continue,直到宿主这边内部驱动单位移动到目的地,即向上返回Success;发生无法让单位移动完成的情况,就返回Failure。
  •   另一种实现是宿主提供一些基本的查询API,比如移动到某一点、是否到达某个点、获得下一个巡逻点,这样的话就相当于是把轮询判断写在了AI模块里。这样就需要有一个Check结点,来包裹这个查询到的值,向上返回一个IO类型的值。

  而针对第三种pattern,可以抽象出这样一种需求情景,就是:

AI模块与游戏世界的数据互操作

 

  假设宿主提供了接受参数的api,提供了查询接口,ai模块需要通过调用宿主的查询接口拿到数据,再把数据传给宿主来执行某种行为。

  我们称这种语义为With,With用来求出一个结点的值,并合并在当前的env中传递给子树,子树中可以resolve到这个symbol。

  有了With语义,我们就可以方便的在AI模块中对游戏世界的数据进行操作,请求一个数据 => 处理一下 => 返回一个数据,更具扩展性。

  With语义的具体需求明确一下就是这样的:由两个子树来构造,一个是IOGet,一个是SubTree。With会首先求值IOGet,然后binding到一个symbol上,SubTree 可以直接引用这个symbol,来当做一个普通的值用。

然后考虑下实现方式。

C#中,子树要想引用这个symbol,有两个方法:

  1. ioget与subtree共同hold住一个变量,ioget求得的值赋给这个变量,subtree构造的时候直接把值传进来。
  2. ioget与subtree共同hold住一个env,双方约定统一的key,ioget求完就把这个key设置一下,subtree构造的时候直接从env里根据key取值。

  考虑第一种方法,hold住的不应该是值本身,因为树本身是不同实例共享的,而这个值会直接影响到子树的结构。所以应该用一个class instance object对值包裹一下。

  这样经过改进后的第一种方法理论上速度应该比env的方式快很多,也方便做一些优化,比如说如果子树没有continue就不需要把这个值存在env中,比如说由于树本身的驱动一定是单线程的,不同的实例可以共用一个包裹,执行子树的时候设置下包裹中的值,执行完子树再把包裹中的值还原。

  加入了with语义,就需要重新审视一下IState的定义了。既然一个结点既有可能返回一个Result,又有可能返回一个值,那么就需要这样一种抽象:

有这样一种泛化的concept,他只需要提供一个drive接口,接口需要提供一个环境env,drive一下,就可以输出一个值。这个concept的instance,需要是pure的,也就是结果唯一取决于输入的环境。不同次输入,只要环境相同,输出一定相同。

  因为描述的是一种与外部世界的通信,所以就命名为IO吧:

1     public interface IO<T>
2     {
3         T Drive(Context ctx);
4     }

  这样,我们之前的所有结点都应该有IO的concept。

  之前提出了Parallel、Sequence、Select、Check这样几个语义结点。具体的实现细节就不再细说了,简单列一下代码结构:

    public class Sequence : IO<Result>{private readonly ICollection<IO<Result>> subTrees;public Sequence(ICollection<IO<Result>> subTrees){this.subTrees = subTrees;}public Result Drive(Context ctx){throw new NotImplementedException();}}

  With结点的实现,采用我们之前说的第一种方案:

 1     public class With<T, TR> : IO<TR>2     {3         // ...4         public TR Drive(Context ctx)5         {6             var thisContinuation = ctx.Continuation;7             var value = default(T);8             var skipIoGet = false;9
10             if (thisContinuation != null)
11             {
12                 // Continuation
13                 ctx.Continuation = thisContinuation.SubContinuation;
14
15                 // 0表示需要继续ioGet
16                 // 1表示需要继续subTree
17                 if (thisContinuation.NextStep == 1)
18                 {
19                     skipIoGet = true;
20                     value = (T) thisContinuation.Param;
21                 }
22             }
23
24             if (!skipIoGet)
25             {
26                 value = ioGet.Drive(ctx);
27
28                 if (ctx.Continuation != null)
29                 {
30                     // ioGet抛出了Continue
31                     if (thisContinuation == null)
32                     {
33                         thisContinuation = new Continuation()
34                         {
35                             SubContinuation = ctx.Continuation,
36                             NextStep = 0,
37                         };
38                     }
39                     else
40                     {
41                         thisContinuation.SubContinuation = ctx.Continuation;
42                         thisContinuation.NextStep = 0;
43                     }
44
45                     ctx.Continuation = thisContinuation;
46
47                     return default(TR);
48                 }
49             }
50
51             var oldValue = box.SetVal(value);
52             var ret = subTree.Drive(ctx);
53
54             box.SetVal(oldValue);
55
56             if (ctx.Continuation != null)
57             {
58                 // subTree抛出了Continue
59                 if (thisContinuation == null)
60                 {
61                     thisContinuation = new Continuation()
62                     {
63                         SubContinuation = ctx.Continuation,
64                     };
65                 }
66
67                 ctx.Continuation = thisContinuation;
68                 thisContinuation.Param = value;
69             }
70
71             return ret;
72         }
73     }

  这样,我们的层次状态机就全部组件化了。我们可以用通用的语义结点来组合出任意的子状态,这些子状态是不具名的,对构建过程更友好。

  具体的代码例子:

Par(Seq(IsFleeing, ((Box<object> a) => With(a, GetNearestTarget, Check(IsNull(a))))(new Box<object>()), Patrol),Seq(IsAttacking, ((Box<float> a) => With(a, GetFleeBloodRate, Check(HpRateLessThan(a))))(new Box<float>())),Seq(IsNormal, Loop(Par(((Box<object> a) => With(a, GetNearestTarget, Seq(Check(IsNull(a)), LockTarget(a)))(new Box<object>()), Seq(Seq(Check(ReachCurrentPatrolPoint), MoveToNextPatrolPoiont), Idle))))))

  看起来似乎是变得复杂了,原来可能只需要一句new XXXState(),现在却需要自己用代码拼接出来一个行为逻辑。但是仔细想一下,改成这样的描述其实对整个工作流是有好处的。之前的形式完全是硬编码,而现在,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转数据驱动的可能性。

对行为结点做包装

  当然这个示例还少解释了一部分,就是叶子结点,或者说是行为结点的定义。

  我们之前对行为的定义都是在IUnit中,但是这里显然不像是之前定义的IUnit。

  如果把每个行为都看做是树上的一个与Select、Sequence等结点无异的普通结点的话,就需要实现IO的接口。抽象出一个计算的概念,构造的时候可以构造出这个计算,然后通过Drive,来求得计算中的值。

  包装后的一个行为的代码:

        #region HpRateLessThanprivate class MessageHpRateLessThan : IO<bool>{public readonly float p0;public MessageHpRateLessThan(float p0){this.p0 = p0;}public bool Drive(Context ctx){return ((T)ctx.Self).HpRateLessThan(p0);}}public static IO<bool> HpRateLessThan(float p0){return new MessageHpRateLessThan(p0);}#endregion

  经过包装的行为结点的代码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通过一些代码生成的机制来做。比如通过反射拿到IUnit定义的接口信息,然后直接在这基础之上做一下包装,做出来个行为结点的定义。

  现在我们再回忆下讨论过的With,构造一个叶子结点的时候,参数不一定是literal value,也有可能是经过Box包裹过的。所以就需要对Boax和literal value抽象出来一个公共的概念,叶子结点/行为结点可以从这个概念中拿到值,而行为结点计算本身的构造也只需要依赖于这个概念。

  我们把这个概念命名为Thunk。Thunk包裹一个值或者一个box,而就目前来看,这个Thunk,仅需要提供一个我们可以通过其拿到里面的值的接口就够了。

    public abstract class Thunk<T>{public abstract T GetUserValue();}

  对于常量,我们可以构造一个包裹了常量的thunk;而对于box,其天然就属于Thunk的concept。

  这样,我们就通过一个Thunk的概念,硬生生把树中的结点与值分割成了两个概念。这样做究竟正确不正确呢?

  如果一个行为结点的参数可能有的类型本来就是一些primitive type,或者是外部世界(相对于AI世界)的类型,那肯定是没问题的。但如果需要支持这样一种特性:外部世界的函数,返回值是AI世界的某个概念,比如一个树结点;而我的AI世界,希望的是通过这个外部世界的函数,动态的拿到一个结点,再动态的加到我的树中,或者再动态的传给不通的外部世界的函数,应该怎么做?

  对于一颗With子树(Negate表示对子树结果取反,Continue仍取Continue):

((Box<IO<Result>> a) => With(a, GetNearestTarget, Negate(a)))(new Box<IO<Result>>())

  语义需要保证,这颗子树执行到任意时刻,都需要是ContextFree的。

  假设IOGet返回的是一个普通的值,确实是没问题的。

  但是因为Box包裹的可能是任意值,例如,假设IOGet返回的是一个IO,

  • instance a,执行完IOGet之后,结构变为Negate(A)。
  • instance b,再执行IOGet,拿到一个B,设置box里的值为B,并且拿出来A,这时候再run subtree,其实就是按Negate(B)来跑的。

  我们只有把IO本身,做到其就是Thunk这个Concept。这样所有的Message对象,都是一个Thunk。不仅如此,所以在这个树中出现的数据结构,理应都是一个Thunk,比如List。

  再次改造IO:

    public abstract class IO<T> : Thunk<IO<T>>{public abstract T Drive(Context ctx);public override IO<T> GetUserValue(){return this;}}

BehaviourTree

 

  对AI有了解的同学可能已经清楚了,目前我们实现的就是一个行为树的引擎,并且已经基本成型。到目前为止,我们接触过的行为树语义有:

  Sequence、Select、Parallel、Check、Negate。

  其中Sequence与Select是两个比较基本的语义,一个相当于逻辑And,一个相当于逻辑Or。在组合子设计中这两类组合子也比较常见。

  不同的行为树方案,对语义结点的选择也不一样。

  比如以前在行为树这块比较权威的一篇halo2的行为树方案的paper,里面提到的几个常用的组合结点有这样几种:

  • prioritized-list : 每次执行优先级最高的结点,高优先级的始终抢占低优先级的。
  • sequential : 按顺序执行每个子结点,执行完最后一个子结点后,父结点就finished。
  • sequential-looping : 同上,但是会loop。
  • probabilistic : 从子结点中随机选择一个执行。
  • one-off : 从子结点中随机选择或按优先级选择,选择一个排除一个,直到执行完为止。

  而腾讯的behaviac对组合结点的选择除了传统的Select和Seqence,halo里面提到的随机选择,还自己扩展了SelectorProbability(虽然看起来像是一个select,但其实每次只会根据概率选择一个,更倾向于halo中的Probabilistic),SequenceStochastic(随机地决定执行顺序,然后表现起来确实像是一个Sequence)。

  其他还有各种常用的修饰结点,比如前文实现的Check,还有一些比较常用的:

  •   Wait :子树返回Success的时候向上Success,否则向上Continue。  
  •   Forever : 永远返回Continue。
  •   If-Else、Switch-Cond : 对于有编程功底的我想就不需要再多做解释了。
  •   forcedXX : 对子树结果强制取值。

  还有一类属于特色结点,虽然通过其他各种方式也都能实现,但是在行为树这个层面实现的话肯定扩展性更强一些,毕竟可以分离一部分程序的职责。一个比较典型的应用情景是事件驱动,halo的paper中提到了Behaviour Impulse,但是我在在behaviac中并没有找到类似的概念。

  halo的paper里面还提到了一些比较细节的hack技巧,比如同一颗行为树可以应用不同的Style,Parameter Creep等等,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自行研究。

  至此,行为树的runtime话题需要告一段落了,毕竟是一项成熟了十几年的技术。虽然这是目前游戏AI的标配,但是,只有行为树的话,离一个完整的AI工作流还很远。到目前为止,行为树还都是程序写出来的,但是正确来说AI应该是由策划或者AI脚本配出来的。因此,这篇文章的话题还需要继续,我们接下来就讨论一下这个程序与策划之间的中间层。

  之前的优化思路也好,从其他语言借鉴的设计pattern也好,行为树这种理念本身也好,本质上都是术。术很重要,但是无助于优化工作流。这时候,我们更需要一种略。那么,

略是什么

这里我们先扩展下游戏AI开发中的一种比较经典的工作流。策划输出AI配置,直接在游戏内调试效果。如果现有接口不满足需求,就向程序提开发需求,程序加上新接口之后,策划可以在AI配置里面应用新的接口。这个AI配置是个比较广义的概念,既可以像很多从立项之初并没有规划AI模块的游戏那样,逐渐地、自发地形成了一套基于配表做的决策树;也可以是像腾讯的behaviac那样的,用XML文件来描述。XML天生就是描述数据的,腾讯系的组件普遍特别钟爱,tdr这种配表转数据的工具是xml,tapp tcplus什么的配置文件全是XML,倒不是说XML,而是很多问题解决起来并不直观。

配表也好,XML也好,json也好,这种描述数据的形式本身并没有错。配表帮很多团队跨过了从硬编码到数据驱动的开发模式的转变,现在国内小到创业手游团队,大到天谕这种几百人的MMO,策划的工作量除了配关卡就是配表。

但是,配表无法自我进化 http://blog.csdn.net/noslopforever/article/details/20833931 ,配表无法自己描述流程是什么样,而是流程在描述配表是什么样。

针对策划配置AI这个需求,我们希望抽象出来一个中间层,这样,基于这个中间层,开发相应的编辑器也好,直接利用这个中间层来配AI也好,都能够灵活地做到调试AI这个最终需求。如何解决?我们不妨设计一种DSL。

DSL   

 

  Domain-specific Language,领域特定语言,顾名思义,专门为特定领域设计的语言。设计一门DSL远容易于设计一门通用计算语言,我们不用考虑一些特别复杂的特性,不用加一些增加复杂度的模块,不需要care跟领域无关的一些流程。Less is more。

游戏AI需要怎样一种DSL

痛点:

  •   对于游戏AI来说,需要一种语言可以描述特定类型entity的行为逻辑。
  •   而对于程序员来说,只需要提供runtime即可。比如组合结点的类型、表现等等。而具体的行为决策逻辑,由其他层次的协作者来定义。
  •   核心需求是做另一种/几种高级语言的目标代码生成,对于当前以及未来几年来说,对C#的支持一定是不能少的,对python/lua等服务端脚本的支持也可以考虑。
  •   对语言本身的要求是足够简单易懂,declarative,这样既可以方便上层编辑器的开发,也可以在没编辑器的时候快速上手。

分析需求:

  •   因为需要做目标代码生成,而且最主要的目标代码应该是C#这种强类型的,所以需要有简单的类型系统,以及编译期简单的类型检查。可以确保语言的源文件可以最终codegen成不会导致编译出错的C#代码。
  •   决定行为树框架好坏的一个比较致命的因素就是对With语义的实现。根据我们之前对With语义的讨论,可以看到,这个With语义的描述其实是天然的可以转化为一个lambda的,所以这门DSL同样需要对lambda进行支持。
  •   关于类型系统,需要支持一些内建的复杂类型,目前来看仅需要List,只有在seq、select等结点的构造时会用到。还是由于需要支持lambda的原因,我们需要支持Applicative Type,也就是形如A -> B应该是first class type,而一个lambda也应该是first class function。根据之前对runtime的实现讨论,我们的DSL还需要支持Generic Type,来支持IO<Result>这样的类型,以及List<IO<Result>>这样的类型。对内建primitive类型的支持只要有String、Bool、Int、Float即可。需要支持简单的类型推导,实现hindley-milner的真子集即可,这样至少我们就不需要在声明lambda的时候写的太复杂。
  •   需要支持模块化定义,也就是最基本的import语义。这样的话可以方便地模块化构建AI接口,也可以比较方便地定义一些预制件。
    •  模块分为两类:
    •  一类是抽象的声明,只有declare。比如Prelude,seq、select等一些结点的具体实现逻辑一定是在runtime中做的,所以没必要在DSL这个层面填充这类逻辑。具体的代码转换则由一些特设的模块来做。只需要类型检查通过,目标语言的CodeGenerator生成了对应的目标代码,具体的逻辑就在runtime中直接实现了。
    •  一类是具体的定义,只有define。比如定义某个具体的AIXXX中的root结点,或者定义某个通用行为结点。具体的定义就需要对外部模块的define以及declare进行组合。import语义就需要支持从外部模块导入符号。

一种non-trivial的DSL实现方案

 

  由于原则是简单为主,所以我在语言的设计上主要借鉴的是Scheme。S表达式的好处就是代码本身即数据,也可以是我们需要的AST。同时,由于需要引入简单类型系统,需要混入一些其他语言的描述风格。我在declare类型时的语言风格借鉴了haskell,import语句也借鉴了haskell。

  具体来说,declare语句可能类似于这样:

(declare (HpRateLessThan :: (Float -> IO Result))(GetFleeBloodRate :: Float)(IsNull :: (Object -> Bool))(Idle :: IO Result))(declare (check :: (Bool -> IO Result))(loop :: (IO Result -> IO Result))(par :: (List IO Result -> IO Result)))

  因为是以Scheme为主要借鉴对象,所以内建的复杂类型实现上本质是一个ADT,当然,有针对list构造专用的语法糖,但是其parse出来拿到的AST中一个list终究还是一个ADT。

  直接拿例子来说比较直观:

(import Prelude)
(import BaseAI)(define Root(par [(seq [(check IsFleeing)((\a (check (IsNull a))) GetNearestTarget)])(seq [(check IsAttacking)((\b (HpRateLessThan b)) GetFleeBloodRate)])(seq [(check IsNormal)(loop (par [((\c (seq [(check (IsNull c))(LockTarget c)])) GetNearestTarget)(seq [(seq [(check ReachCurrentPatrolPoint)MoveToNextPatrolPoiont])Idle])]))])]))

  可以看到,跟S-Expression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可能lambda的声明方式变了下。

  然后是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这里我选择的是Haskell的ParseC。一些更传统的选择可能是lex+yacc/flex+bison。但是这种两个工具一起混用学习成本就不用说了,也违背了simple is better的初衷。ParseC使用起来就跟PEG是一样的,PEG这种形式,是天然的结合了正则与top-down parser。haskell支持的algebraic data types,天然就是用来定义AST结构的,简单直观。haskell实现的hindly-miner类型系统,又是让你写代码基本编译通过就能直接run出正确结果,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PEG天生不适合调试的缺陷。一个haskell的库就能解决lexical&grammar,实在方便。

  先是一些AST结构的预定义:

module Common whereimport qualified Data.Map as Maptype Identifier = String
type ValEnv = Map.Map Identifier Val
type TypeEnv = Map.Map Identifier Type
type DecEnv = Map.Map Identifier (String,Dec)data Type = NormalType String| GenericType String Type| AppType [Type]data Dec =DefineDec Pat Exp| ImportDec String| DeclareDec Pat Type| DeclaresDec [Dec]data Exp = ConstExp Val| VarExp Identifier| LambdaExp Pat Exp| AppExp Exp Exp| ADTExp String [Exp]data Val =NilVal| BoolVal Bool| IntVal Integer| FloatVal Float| StringVal Stringdata Pat =VarPat Identifier

  我在这里省去了一些跟这篇文章讨论的DSL无关的语言特性,比如Pattern的定义我只保留了VarPat;Value的定义我去掉了ClosureVal,虽然语言本身仍然是支持first class function的。

  algebraic data type的一个好处就是清晰易懂,定义起来不过区区二十行,但是我们一看就知道之后输出的AST会是什么样。

haskell的ParseC用起来其实跟PEG是没有本质区别的,组合子本身是自底向上描述的,而parser也是通过parse小元素的parser来构建parse大元素的parser。

例如,haskell的ParseC库就有这样几个强大的特性:

  • 提供了char、string,基元的parse单个字符或字符串的parser。
  • 提供了sat,传一个predicate,就可以parse到符合predicate的结果的parser。
  • 提供了try,支持parse过程中的lookahead语义。
  • 提供了chainl、chainr,这样就省的我们在构造parser的时候就无需考虑左递归了。不过这个我也是写完了parser才了解到的,所以基本没用上,更何况对于S-expression来说,需要我来处理左递归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

  我们可以先根据这些基本的,封装出来一些通用combinator。

  比如正则规则中的star:

star   :: Parser a -> Parser [a]
star p = star_pwhere star_p = try plus_p <|> (return []) plus_p = (:) <$> p <*> star_p 

  比如plus:

plus   :: Parser a -> Parser [a]
plus p = plus_pwherestar_p = try plus_p <|> (return []) <?> "plus_star_p"plus_p = (:) <$> p <*> star_p  <?> "plus_plus_p"

  基于这些,我们可以做组装出来一个parse lambda-exp的parser(p_seperate是对char、plus这些的组装,表示形如a,b,c这样的由特定字符分隔的序列):

p_lambda_exp :: Parser Exp
p_lambda_exp =  p_between '(' ')' inner<?> "p_lambda_exp"whereinner = make_lambda_exp<$  char '\\'<*> p_seperate (p_parse p_pat) ","<*> p_parse p_expmake_lambda_exp []     e = (LambdaExp NilPat e)make_lambda_exp (p:[]) e = (LambdaExp p e)make_lambda_exp (p:ps) e = (LambdaExp p (make_lambda_exp ps e))

  有了所有exp的parser,我们就可以组装出来一个通用的exp parser:

p_exp :: Parser Exp
p_exp =  listplus [p_var_exp, p_const_exp, p_lambda_exp, p_app_exp, p_adt_exp, p_list_exp]<?> "p_exp"

  其中,listplus是一种具有优先级的lookahead:

listplus :: [Parser a] -> Parser a
listplus lst = foldr (<|>) mzero (map try lst)

  对于parser来说,其输入是源文件其输出是AST。具体来说,其实就是parse出一个Dec数组,拿到AST,供后续的pipeline消费。

我们之前举的AI的例子,parse出来的AST大概是这副模样:

-- Prelude.bh
Right [DeclaresDec [DeclareDec (VarPat "seq") (AppType [GenericType "List" (GenericType "IO" (NormalType "Result")),GenericType "IO" (NormalType "Result")])
,DeclareDec (VarPat "check") (AppType [NormalType "Bool",GenericType "IO" (NormalType "Result")])]]-- BaseAI.bh
Right [DeclaresDec [DeclareDec (VarPat "HpRateLessThan") (AppType [NormalType "Float",GenericType "IO" (NormalType "Result")])
,DeclareDec (VarPat "Idle") (GenericType "IO" (NormalType "Result"))]]-- AI00001.bh
Right [ImportDec "Prelude"
,ImportDec "BaseAI"
,DefineDec (VarPat "Root") (AppExp (VarExp "par") (ADTExp "Cons" [AppExp (VarExp "seq") (ADTExp "Cons" [AppExp (VarExp "check") (VarExp "IsFleeing"),ADTExp "Cons" [AppExp (LambdaExp (VarPat "a")(AppExp (VarExp "check") (AppExp (VarExp "IsNull") (VarExp "a")))) (VarExp "GetNearestTarget"),ConstExp NilVal]]),ADTExp "Cons" [AppExp (VarExp "seq") (ADTExp "Cons" [AppExp (VarExp "check") (VarExp "IsAttacking"),ADTExp "Cons" [AppExp (LambdaExp (VarPat "b") (AppExp (VarExp "HpRateLessThan") (VarExp "b"))) (VarExp "GetFleeBloodRate"),ConstExp NilVal]]),ADTExp "Cons" [AppExp (VarExp "seq") (ADTExp "Cons" [AppExp (VarExp "check") (VarExp "IsNormal"),ADTExp "Cons" [AppExp (VarExp "loop") (AppExp (VarExp "par") (ADTExp "Cons" [AppExp (LambdaExp (VarPat "c") (AppExp (VarExp "seq") (ADTExp "Cons" [AppExp (VarExp "check") (AppExp (VarExp"IsNull") (VarExp "c")),ADTExp "Cons" [AppExp (VarExp "LockTarget") (VarExp "c"),ConstExp NilVal]]))) (VarExp "GetNearestTarget"),ADTExp "Cons" [AppExp (VarExp"seq") (ADTExp "Cons" [AppExp (VarExp "seq") (ADTExp "Cons" [AppExp (VarExp "check") (VarExp "ReachCurrentPatrolPoint"),ADTExp "Cons" [VarExp "MoveToNextPatrolPoiont",ConstExp NilVal]]),ADTExp "Cons" [VarExp "Idle",ConstExp NilVal]]),ConstExp NilVal]])),ConstExp NilVal]]),ConstExp NilVal]]]))]

  前面两部分是我把在其他模块定义的declares,选择性地拿过来两条。第三部分是这个人形怪AI的整个的AST。其中嵌套的Cons展开之后就是语言内置的List。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做代码生成之前需要进行一步类型检查的工作。类型检查工具其输入是AST其输出是一个检查结果,同时还可以提供AST中的一些辅助信息,包括各标识符的类型信息等等。

  类型检查其实主要的逻辑在于处理Appliacative Type,这中间还有个类型推导的逻辑。形如(\a (Func a)) 10,AST中并不记录a的type,我们的DSL也不需要支持concept、typeclass等有关type、subtype的复杂机制,推导的时候只需要着重处理AppExp,把右边表达式的类型求出,合并一下env传给左边表达式递归检查即可。

  这部分的代码:

exp_type :: Exp -> TypeEnv -> Maybe Type
exp_type (AppExp lexp aexp) env = (exp_type aexp env) >>= (\at -> case lexp of LambdaExp (VarPat var) exp -> (merge_type_env (Just env) (make_type_env var (Just at))) >>= (\env1 -> exp_type lexp env1)  _ -> (exp_type lexp env) >>= (\ltype -> check_type ltype at))wherecheck_type (AppType (t1:(t2:[]))) at = if t1 == at then (Just t2) else Nothingcheck_type (AppType (t:ts)) at = if t == at then (Just (AppType ts)) else Nothing

  此外,还需要有一个通用的CodeGenerator模块,其输入也是AST,其输出是另一些AST中的辅助信息,主要是注记下各标识符的import源以及具体的define内容,用来方便各目标语言CodeGenerator直接复用逻辑。

  目标语言的CodeGenerator目前只做了C#的。

  目标代码生成的逻辑就比较简单了,毕竟该有的信息前面的各模块都提供了,这里根据之前一个版本的runtime,代码生成的大致样子:

public static IO<Result> Root = Prelude.par(Help.MakeList(Prelude.seq(Help.MakeList(Prelude.check(BaseAI.IsFleeing),(((Box<Object> a) => Help.With(a, BaseAI.GetNearestTarget, Prelude.check(BaseAI.IsNull())))(new Box<Object>())))),Prelude.seq(Help.MakeList(Prelude.check(BaseAI.IsAttacking),(((Box<Float> b) => Help.With(b, BaseAI.GetFleeBloodRate, BaseAI.HpRateLessThan()))(new Box<Float>())))),Prelude.seq(Help.MakeList(Prelude.check(BaseAI.IsNormal),Prelude.loop(Prelude.par(Help.MakeList((((Box<Object> c) => Help.With(c, BaseAI.GetNearestTarget, Prelude.seq(Help.MakeList(Prelude.check(BaseAI.IsNull()),BaseAI.LockTarget()))))(new Box<Object>())),Prelude.seq(Help.MakeList(Prelude.seq(Help.MakeList(Prelude.check(BaseAI.ReachCurrentPatrolPoint),BaseAI.MoveToNextPatrolPoiont)),BaseAI.Idle)))))))))

  总的来说,大致分为这几个模块:Parser、TypeChecker、CodeGenerator、目标语言的CodeGenerator。再加上目标语言的runtime,基本上就可以组成这个DSL的全部了。

  上面列出来的代码风格比较混搭,毕竟是前后差的时间比较久了。。parser部分大概是7月左右完成的,那时候喜欢applicative的风格,大量用了<$> <*>;后面的TypeChecker和CodeGenerator都是最近写的,写monad expression的时候,Maybe Monad我比较倾向于写原生的>>=调用,IO Monad如果这样写就烦了,所以比较多的用了do-notaion。优化什么的由于时间原因还没看RWH的后面几章,而且DSL的compiler对性能需求的优先级其实很低了,所以暂时没有考虑过,各位看官将就一下。

再扩展runtime

  对比DSL,我们可以发现,DSL支持的特性要比之前实现的runtime版本多。比如:

  • runtime中压根就没有Closure的概念,但是DSL中我们是完全可以把一个lambda作为一个ClosureVal传给某个函数的。
  • 缺少对标准库的支持。比如常用的math函数。
  • 基于上面这点,还会引入一个With结点的性能问题,在只有runtime的时候我们也许不会With a <- 1+1。但是DSL中是有可能这样的,而且生成出来的代码会每次run这棵树的时候都会重新计算一次1+1。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们要做的工作就多了。首先我们要记录下这个闭包hold住的自由变量,要传给runtime,runtime也要记录,也要做各种各种,想想都麻烦,而且完全偏离了游戏AI的话题,不再讨论。

  针对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解决第三个问题来顺便解决这个问题。

  针对第三个问题,我们重新审视一下With语义。

  With语义所要表达的其实是这样一个概念:

    把一个可能会Continue/Lazy Evaluation的计算结果,绑定到一个variable上,对于With下面的子表达式来说,这个variable的值具有lexical scope。

  但是在runtime中,我们按照之前的写法,subtree中直接就进行了函数调用,很显然是存在问题的。

  With结点本身的返回值不一定只是一个IO<Result>,有可能是一个IO<float>。

  举例:

((Box<float> a) => (Help.With(a, UnitAI.GetFleeBloodRate, Math.Plus(a, 0.1)))(new Box<float>())

  这里Math.Plus属于这门DSL标准库的一部分,实现上我们就对底层数学函数做一层简单的wrapper。但是这样由于C#语言是pass-by-value,我们在构造这颗With的时候,Math.Plus(a, 0.1)已经求值。但是这个时候Box的值还没有被填充,求出来肯定是有问题的。

  所以我们需要对这样一种计算再进行一次抽象。希望可以得到的效果是,对于Math.Plus(0.1, 0.2),可以在构造树的时候直接求值;对于Math.Plus(0.1, a),可以得到某种计算,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再求值。

  先明确下函数调用有哪几种情况:

  • 对UnitAI,也就是外部世界的定义的接口的调用。这种调用,对于AI模块来说,本质上是pure的,所以不需要考虑这个延迟计算的问题
  • 对标准库的调用

  按我们之前的runtime设计思路,Math.Plus这个标准库API也许会被设计成这样:

        public static Thunk<float> Plus(Thunk<float> a, Thunk<float> b){return Help.MakePureThunk(a.GetUserValue() + b.GetUserValue());}

  如果a和b都是literal value,那就没问题,但是如果有一个是被box包裹的,那就很显然是有问题的。

  所以需要对Thunk这个概念做一下扩展,使之能区别出动态的值与静态的值。一般情况下的值,都是pure的;box包裹的值,是impure的。同时,这个pure的性质具有值传递性,如果这个值属于另一个值的一部分,那么这个整体的pure性质与值的局部的pure性质是一致的。这里特指的值,包括List与IO。

  整体的概念我们应该拿haskell中的impure monad做类比,比如haskell中的IO。haskell中的IO依赖于OS的输入,所以任何返回IO monad的函数都具有传染性,引用到的函数一定还会被包裹在IO monad之中。

  所以,对于With这种情况的传递,应该具有这样的特征:

  • With内部引用到了With外部的symbol,那么这个With本身应该是impure的。
  • With内部只引用了自己的IOGet,那么这个With本身是pure的,但是其SubTree是impure的。

  所以With结点构造的时候,计算pure应该特殊处理一下。但是这个特殊处理的代码污染性比较大,我在本文就不列出了,只是这样提一下。

  有了pure与impure的标记,我们在对函数调用的时候,就需要额外走一层。

  本来一个普通的函数调用,比如UnitAI.Func(p0, p1, p2)与Math.Plus(p0, p1)。前者返回一种computing是毫无疑问的,后者就需要根据参数的类型来决定是返回一种计算还是直接的值。

  为了避免在这个Plus里面改来改去,我们把Closure这个概念给抽象出来。同时,为了简化讨论,我们只列举T0 -> TR这一种情况,对应的标准库函数取Abs。

    public class Closure<T0, TR> : Thunk<Closure<T0, TR>>{class UserFuncApply : Thunk<TR>{private Closure<T0, TR> func;private Thunk<T0> p0;public UserFuncApply(Closure<T0, TR> func, Thunk<T0> p0){this.func = func;this.p0 = p0;this.pure = false;}public override TR GetUserValue(){return func.funcThunk(p0).GetUserValue();}}private bool isUserFunc = false;private FuncThunk<T0, TR> funcThunk;private Func<T0, TR> userFunc; public Closure(FuncThunk<T0, TR> funcThunk){this.funcThunk = funcThunk;}public Closure(Func<T0, TR> func){this.userFunc = func;this.funcThunk = p0 => Help.MakePureThunk(userFunc(p0.GetUserValue()));this.isUserFunc = true;}public override Closure<T0, TR> GetUserValue(){return this;}public Thunk<TR> Apply(Thunk<T0> p0){if (!isUserFunc || Help.AllPure(p0)){return funcThunk(p0);}return new UserFuncApply(this, p0);}}

  其中,UserFuncApply就是之前所说的一层计算的概念。UserFunc表示的是等效于可以编译期计算的一种标准库函数。

  这样定义:

    public static class Math{public static readonly Thunk<Closure<float, float>> Abs = Help.MakeUserFuncThunk<float,float>(System.Math.Abs);}

  Message类型的Closure构造,都走FuncThunk构造函数;普通函数类型的构造,走Func构造函数,并且包装一层。

  Help.Apply是为了方便做代码生成,描述一种declarative的Application。其实就是直接调用Closure的Apply。

  考虑以下几种case:

        public void Test(){var box1 = new Box<float>();// Math.Abs(box1) -> UserFuncApply// 在GetUserValue的时候才会求值var ret1 = Help.Apply(Math.Abs, box1);// Math.Abs(0.2f) -> Thunk<float>// 直接构造出来了一个Thunk<float>(0.2f)var ret2 = Help.Apply(Math.Abs, Help.MakePureThunk(0.2f));// UnitAISets<IUnit>.HpRateLessThan(box1) -> Messagevar ret3 = Help.Apply(UnitAISets<IUnit>.HpRateLessThan, box1);// UnitAISets<IUnit>.HpRateLessThan(0.2f) -> Messagevar ret4 = Help.Apply(UnitAISets<IUnit>.HpRateLessThan, Help.MakePureThunk(0.2f));}

  与之前的runtime版本唯一表现上有区别的地方在于,对于纯pure参数的userFunc,在Apply完之后会直接计算出来值,并重新包装成一个Thunk;而对于参数中有impure的情况,返回一个UserFuncApply,在GetUserValue的时候才会求值。

TODO

  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一套基本的、non-trivial的游戏AI方案,当然后续还有很多要做的工作,比如:

  更多的语言特性:

  •   DSL中支持注释、函数作为普通的value传递等等。
  •   parser、typechecker支持更完善的错误处理,我之前单独写一个用例的时候,就因为一些细节问题,调试了老半天。
  •   标准库支持更多,比如Y-Combinator

  编辑器化:

  国内游戏工业落后国外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工作流太落后,要不是因为unity的兴起带动了国内编辑器化风潮,可能现在还有大部分团队配技能配战斗效果都还会对着excel盲配。

  AI的配置也需要有编辑器,这个编辑器至少能实现的需求有这样几个:

  • 与自己定义的中间层对接良好(配置文件也好、DSL也好),具有codegen功能
  • 支持工作空间、支持模块化定义,制作一些prefab什么的
  • 支持可视化调试

  我们工作室自己做的编辑器是基于java的某个开源库做的,看起来比较炫,但是性能不行。behaviac的编辑器就是纯C#,性能应该不错,没有用过不了解。这方面的具体话题就不再展开了。

前段时间稍微整理了下文章中涉及的代码,放在了github上。Behaviour

当然,里面只是示例实现,有时间的话我会把其他东西补充上。

只是工作量的问题。

如果能帮助您,请您扫下红包码(支付宝送钱),据说扫不同的红包码,得到大额红包的几率大很多哦

漫谈游戏中的人工智能相关推荐

  1. [转载]漫谈游戏中的阴影技术

    学习啦~~~~~~ 原文地址:漫谈游戏中的阴影技术作者:flymemory 随着硬件的越来越高端化,各种以前可望而不可及的效果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网络游戏里.本篇文章是介绍目前游戏中影子的实现方式,它们的 ...

  2. 《百面机器学习》试读 | AI热门应用之游戏中的人工智能

    小编温馨提示 首先掌声恭喜上周第五个留言获得福利的幸运小伙伴 @羊????????????,请通过后台联系我们,我们会将奖品尽快寄出噢- 铛铛铛,本周将会连载<百面机器学习>人工智能领域热 ...

  3. 游戏中的人工智能(一)

    人工智能的本质:让计算机能够像生物体一样,具有思考和决定的能力来执行某些特定操作. 人工智能研究的三个主大类领域: ① 计算机视觉: 从视觉输入源获取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分析,以执行特定操作.(ex:脸部 ...

  4. 学习5 游戏中的人工智能(迷宫寻宝)

    说明: <学习>系列所有的源代码均由<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提供.本人会在这些代码中融入自己的想法,对其进行迭代优化,旨在个人学习. 实现效果: (因为雾效粒子太逼真导致gif动 ...

  5. 基于虚拟现实的游戏中的人工智能:如何使用Python和Pygame实现人工智能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基于虚拟现实的游戏中的人工智能:如何使用Python和Pygame实现人工智能>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随着虚拟现实 (VR) 和增强现实 (AR ...

  6. 电子游戏设计与制作 第六章 游戏中的人工智能

    文章目录 1 游戏人工智能发展 2 游戏AI技术的分类 确定型AI算法 行为型AI算法 3 智能体agent与基本感官系统 Agent基本感官系统 智能体感官系统组成 智能体感官系统设计 4 路径规划 ...

  7. 在3D生存类游戏中加入人工智能

    2016年AlphaGo的横空出世,吹响了人工智能在游戏领域攻城掠地的号角.短短三年间,星际.Dota2.德州扑克.麻将相继被AI攻克.随着OpenAI Five和AlphaStar血洗天梯竞技场,游 ...

  8. 漫谈电子游戏中的人工智能

    原作者:Laura E Shummon Maass 编译:Sambodhi 来源:AI前线(ID:ai-front) 导读:游戏中要不要加入高级人工智能?许多家电子游戏开发商对此犹豫不决,因为他们担心 ...

  9. 游戏中的人工智能(AI)和行为树科普

    什么是角色游戏中的AI? 玩游戏的人都知道,有些游戏中的AI实在是弱智的要死.即使是在WOW这样顶级的游戏中,AI也是有限得掉渣,绝大部分NPC都像一个木桩一样,哪怕是精心设计的BOSS也就只有一些战 ...

最新文章

  1. numpy.random.seed()
  2. 强化学习最新作品:谷歌最新思想、MIT新书推荐、Sutton经典之作!
  3. 一行js_不用引入JQuery,前端开发们一行代码就能使用的提示信息开源组件
  4. 【初阶】unity3d官方案例_太空射击SpacingShooter 学习笔记 显示分数时,如何让函数之间相互交流...
  5. simple go web application 二维码生成 打包部署
  6. delphi 执行一个外部程序,当外部程序结束后言主程序立即响应
  7. ASP.NET Core 异常重试组件 Polly
  8. MySQL各种类型实验
  9. How does UDO tool resolve objects
  10. 3. HTML中的容器标签
  11. curl -L get.rvm.io | bash -s stable报错:连接不上服务器
  12. 包装又缩水!iPhone 13包装盒塑料膜变纸质拉条 网友:要将环保进行到底?
  13. .net Core命令行,Json配置
  14. html巡检脚本,WEB服务器巡检脚本
  15. 14. 税收规则(Tax Rules)
  16. layui 上传图片回显并点击放大实现
  17. AutomateTheBoringStuffWithPython
  18. sel4白皮书翻译 | sel4 whitepaper | sel4简介
  19. 使用qq邮箱进行服务器邮件代发
  20. windows7安装打印机提示“本地打印后台处理程序服务没有运行”

热门文章

  1. 阿里云安装部署Oracle11g 图文流程
  2. 苹果自带输入法怎么换行_Iphone手机原生输入法的5个技巧,学会了,才知道这么牛...
  3. img 的 alt 与 title 的异同,还有实现图片懒加载的原理
  4. 20实际最牛逼的10大算法
  5. 沈阳计算机ps自锁按键开关,点按式轻触开关如何实现自锁轻触开关带锁按键开关功能?...
  6. NeHe OpenGL第二十九课:Blt函数
  7. 按键精灵_字符点阵制作
  8. 微信公众号平台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的分析(十八)
  9. cube station下载_cube station魔方软件下载
  10. 【bzoj4084】[Sdoi2015]bigyration h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