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

2020 年以来,个人笔记工具领域发展迅猛。几乎每一个季度,我们都能看到令人激动的新产品出现。Roam Research, Obsidian, LogSeq, Muse, Flomo, Heptabase, Tana…… 这一系列的名称,说明了数字技术已经在个人知识管理这个领域蓬勃发展与广泛应用。

可于此同时,另一种声音逐渐甚嚣尘上。

不要用这些花里胡哨的数字笔记工具了!差生文具多。光磨刀不砍柴有用吗?唯有使用传统的纸笔方式记录,才是正道。

2022 年末,"Antinet Zettelkasten" 一书的出版,更是让这种声音量级陡增。一时间,「纸笔即王道」口号的拥趸们底气十足,四处布道。

很多数字笔记用户,面对着自己购买或者订阅的单据茫然无措:

莫非这次又被笔记工具的开发商收了智商税?

这种怪象,不由得让我陷入了思考。我无法理解,人们为什么会在 21 世纪放弃新的技术进展,转而选择拥抱 20 世纪乃至更久之前的技术?这就如同你家燃气灶点火装置有点儿不灵敏,你于是干脆抄起斧子进山砍柴一样。

我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写在了本文中,分享给你。

目标

借助「第一性原理」,我找到了一个核心问题:

记笔记的目标是什么?

你可能对这个问题非常不屑,觉得这有什么可讨论的?记笔记,难道不是为了……?

且慢,但这个问题表面上看似简单,其实人们心中的答案并不相同。有的时候,笔记用户坐而论道,常会有鸡同鸭讲的感觉。有时目标差别之大,会让笔记用户们从理性讨论迅速滑向激烈争论,乃至发展到人身攻击的地步。

我原先对这种现象不理解。按说对笔记如此感兴趣甚至痴迷的人,都应该属于「知识工作者」。都是有身份证的人,怎么会发生「对喷」甚至相互辱骂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突然发现了这个秘密 —— 看上去相似性很高的「知识工作者」群体,由于对笔记作用不同理解,至少划分出了两种截然对立且固执己见的阵营。

这两个阵营,咱们权且称作「高效输出」派和「锻炼头脑」派吧。

高效输出派的目标,就是提高知识成果输出的数量和质量。例如写文章、写书、完成项目报告,或者在新媒体领域做播客和视频等。他们关心的,是如何才能让成果奔涌而出,避免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却最终拖延的结果发生。这些知识产品输出后,是不是要转化成自己头脑中的长期记忆?他们其实并不关心。甚至,有的人会认为项目高效完成了,对应的内容能早点儿从头脑中清空,是一个非常完满的结局。因为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大脑轻装上阵,开启下一个项目。

而锻炼头脑派的目标显著不同。他们更希望的,是笔记能帮助自己的头脑记住更多重要内容,并且在脑子里形成体系化的知识结构。这一派里学生用户居多。在某些需要通过记忆力来检验学习成果的科目上,学生们对笔记工具的最大需求,是辅助自己高分轻松通过考试。分数高不仅意味着能够正确回忆起客观类问题的答案,也包括能够用自己搭建好的系统知识结构,解决相对复杂的问题。在这些用户群体看来,思维导图是个重要的知识梳理形式。把某些科目的笔记,制作成全面精良的思维导图,你甚至可以拿来卖钱。

差别

目标的不同,带来了什么?面对同样一套笔记流程,这两派的评判标准也是天差地别。

举例来说,《卡片笔记写作法》("How to Take Smart Notes")一书的作者 Sönke Ahrens 可以算作高效输出派。因为他在著作中直白地表示,自己对 ANKI 这样的间隔记忆方式不以为然。在书中他用大量的篇幅说明人们记忆的限制,以及可能的扭曲。他更强调通过笔记把知识外化,从而克服人脑的先天弱点。对于数字化的笔记工具,他秉持的是开放态度。

而 "Antinet Zettelkasten" 一书的作者 Scott P. Scheper 则属于「锻炼头脑派」。在他看来,用笔和纸写下来内容,更有利于笔记用户增强记忆。另外他指出把笔记写在纸上有很多额外的好处。例如字迹蕴含了记录时的情绪和心境,加以妥善组织的话,将来查找起来线索更多。他对数字化笔记工具则提出了很多的批评意见,觉得还是用纸质卡片更靠谱。

顺便说一句,"Antinet Zettelkasten" 这本书的阅读,给我带来了不少感悟。我很佩服作者的思辨水平和践行能力,但是我实在无法赞成其结论。我把自己读书过程的部分思考用视频直播形式做了分享。如果感兴趣,你可以 参考这则视频。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偏好,只要不影响别人,其实也无可厚非。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就如同豆腐脑是应该加糖还是加盐,或者五仁月饼是不是好吃之类。在高声争吵「纸笔才是王道」或者「数字效率更高」之前,只怕我们也得关注不同用户的处境和目标,才能给他们提供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场景

例如某个自媒体从业者,日常需要进行大量的输出。对他来说,记住这些内容无关紧要,保质保量按时交付稿件才是刚需。这时候,你一个劲儿给他推荐更有利于长期记忆的纸笔笔记法,真可能会耽误他的正经工作;另一方面,某个医学院的学生考试任务非常繁重,需要记忆大量的专业知识内容。这时候你给他推荐那些帮助「清空大脑」、「轻装上阵」的方式,考试通不过你能负责吗?他更需要的,可能恰恰是「锻炼头脑」类型的笔记方法。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颇值得玩味的一个问题——我们该用什么指标衡量笔记有效性呢?近年来关于学生课堂笔记的诸多研究,似乎卷入了这样一个认知谬误,即研究者把不同形式笔记记录者群体对应的考试成绩,看作了衡量笔记方法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这样一来,他们的结论往往是「数字笔记记不牢」,「还是手写记得更好」。许多人看到这些文章已通过严格同行评议,甚至发布在了优秀期刊上,就不加取舍对其结论奉为圭臬。然而,你多想一步,这些行文严谨看似有理有据的研究,结论就一定正确吗?

我们不妨来看看实际的情况。如今的大学生,用什么方式记笔记?诚然,有的学生依然在使用本子和圆珠笔,当然也有的学生干脆不记笔记。但从我多年授课的观察来看,主流学生群体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字形式记笔记,除非是被引导和特殊要求后的结果(例如教室干脆禁止使用电子设备)。学生记笔记使用的设备,多是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次之,有的学生甚至干脆用手机记笔记。怪了,对于大学生来说,记笔记的主要目标难道不应该是「锻炼头脑」吗?为什么他们不更多用手写方式进行笔记记录呢?大家都要跟科学研究的结论对着干吗?

其实不然。在日常生活中,你不难发现多种选择并存时,如果结果相似,人们往往喜欢用更加便捷的方式达成目标。我上小学的时候,同学们用磁带学英语;上中学的时候,很多人用光盘听歌;上大学的时候,有的家境较好的同学开始用 MP3 …… 到了今天,大部分人是如何消费音频内容的?手机啊。想想看,为什么你不使用磁带或者 CD 呢?因为不够方便嘛。

记笔记也是一样,大部分同学喜欢更便捷的数字化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妥。从「思维体操」和「头脑锻炼」的效果来讲,我相信用纸笔记下的内容,会给你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可问题是,记忆的最终效果难道只是个「一锤子买卖」吗?它会不会和你「多长时间复习一回」,以及「复习的质量如何」等诸多因素也有显著关系呢?

数字化的笔记便于存储和同步,使用者唾手可得。这有利于你随时复习,不断强化巩固。尤其你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达成复习巩固的目标。这些因素,在那些知名的笔记形式对比研究中,是否被充分的考虑以及公平的比较过?会不会被忽略甚至干脆「控制」掉了?我没有一一进行调查和研究。但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你在引用结论之前,进行充分审视。我们读论文的目的,绝不应该是简单记住别人告诉你的结论,然后四处宣扬甚至党同伐异。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常识,依照逻辑独立思辨,才能有真正的收获。否则,岂不真成了「尽信书,不如无书」。

所以你看,即便你的目标是为了通过考试而给大脑做「健身操」,纸笔就一定能胜得过数字形式的笔记工具吗?

即便退一万步讲,我们假设那些研究的结论都准确无误 —— 纸笔记录的方式,更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升。可生活中需要记笔记的人,真的都要参加标准化考试吗?对他们来说,能够记住很多知识点,在闭卷情况下拿到高分,真的非常重要吗?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做出令人惊叹的研究站在聚光灯下受人敬仰,是不是比「博闻强识」的名声和足够高的考试分数更要紧一些呢?

另外,使用纸笔形式记录,对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知识工作者们真的现实吗?我们情报学领域的诸多学者,天天都在尝试解决「信息过载」这样的数字海啸,你居然还有闲心用纸笔慢悠悠写卡片?对你的生活节奏,别人怎一个羡慕了得。羡慕归羡慕,请你不要在别人用数字工具匆忙密集捕捉灵感创意时,问一句「何不用纸笔?」

技术

为什么更好用的新技术出现时,会有人试图说服和号召大家去用被逐步淘汰的旧技术呢?我思考的结果是由于目标不同,人们对技术和工具的偏好和侧重也有显著差别。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下面两个例子。

一个例子,是汽车驾驶。

有的人驾驶汽车,是充满激情和乐趣的。他们对于车辆的各种参数一清二楚,天天都在琢磨如何提升和精进驾驶技能。面对各种不同的路况,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地图来做出应对,车开得又稳又快。甚至,他们都会自学一些简单的修车技艺。别人夸他驾驶技术好的时候,他心中非常畅快。

但是还有一部分人,是不得已才自己驾驶汽车。他们的目标,只是需要从 A 地驶往 B 地(例如为工作通勤)而已。他们根本不关心自己的驾驶技术如何,更谈不上「驾驶乐趣」了。对于汽车的性能,他们不会那么如数家珍。如果真有足够充裕的经济条件,他们甚至都不想自己开车。

现在设想真出现了成熟实用的自动驾驶技术,你觉得这两种不同的司机,会对该技术抱有同样的态度吗?我觉得不想自己开车的司机,可能会欢呼雀跃;而注重驾驶乐趣的司机,心情恐怕未必有那么愉悦。

这在笔记工具中,也有体现。例如近来 数字笔记工具中提供 AI 助手功能,帮助人写作内容、润色文字甚至直接问答,有的用户看到后兴奋到无法自已,而另一些人则先是漠视嘲弄,继而恨不得彻底封禁而后快。因为他实在无法容忍自己苦练多年才掌握的应用文写法,被同事用一个工具秒杀。

但是技术的进步,你挡得住吗?我下面举的另一个例子,更为显明。你没猜错,就是 AI 绘画。

我们从小学到的励志故事之一,就是达芬奇不厌其烦画鸡蛋。故事内容我就不赘述了,总之告诉你对绘画技艺来说,扎实基本功具备决定性的重要意义。在讲故事的人看来,绘画的基本功你都不掌握,是不可能绘制出优秀作品的。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这似乎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在 2022 年你见识到了 DALLE2,Stable Diffusion 和 midjourney 后,真的还会抱有这么坚定的信念吗?如果你对这些技术还不够熟悉,可以看看和菜头的公众号《槽边往事》最近一周的题图,你会看见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兔子形象。你想想自己绘制,需要多久?能否画到这个水平?而别人利用 AI 绘图,每张图都是若干秒就能完成。感兴趣的话,你也可以看看 我为你做的这则 Stable Diffusion 介绍视频。

当你要绘制出一副漂亮的画,甚至是能够获奖的作品,你真的需要苦练绘画的线条、色彩、光影这些基本功吗?靠着 AI 绘画技术的加持,你唯一需要提供的是对内容精准描述的 prompt ,以及最好指明相关画家的风格等。

(图片来源:t.ly/4FNK)

看了上面这两个与生活更贴近的例子,我想你会对数字笔记的发展趋势产生共情。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原先耦合在一起的目标被逐渐「解耦合」了,我们的观念也得与时俱进。同样的道理放在笔记记录上面,也是适合的 —— 为了「高效输出」,你不一定需要「锻炼头脑」。充分利用数字笔记的第二大脑,而不是在头脑中记忆和组织知识模块,未必不可行。

当你使用 Roam Research, Obsidian 和 Tana 构建第二大脑,帮助自己创作出了非常满意的作品时;当你用 Craft 和 Notion 的 AI 助手帮自己把凌乱的语音稿转化成了逻辑清晰、文从字顺的博客文章时,你享受开心和喜悦就好嘛,根本不应该有一种「作贼一般」的歉疚和焦虑。

仔细想想,那无端的歉疚和焦虑来自哪里?来自于别人「谆谆教导」你,说「只有用纸笔记下来的内容,才属于你自己」,「只有靠着自己一个个码出来的字词,才算是真本事」。

别搭理他。想想小马过河的故事吧。别人即便出于善意和诚恳,也只是描述了对他自己而言的真实,这种「真实」对你并不一定适用。别人的目标,可能是高分通过考试;而你的目标可能是「高效输出」,而根本就与「锻炼头脑」无关。

即便你真的只是想「锻炼头脑」,为了考试等场景而做准备,那我也推荐你 尝试一下「间隔重复」(Spaced Repetition)等方法,而不是拿着纸质卡片,只用意志力「死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轻松愉快一些,不好吗?

小结

小结一下,纸和笔是记笔记的方法之一,它们存在很久了,不会立即消亡。如果你记笔记的目标是「锻炼大脑」,那么使用纸笔更会有相应的益处。但它绝不是什么唯一正确的笔记「王道」。数字笔记可以让你捕捉更多的灵感,在更短时间里建立更为复杂的知识结构,帮助你更高效便捷地输出内容。你会发现几乎每一个数字笔记工具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不完全符合你的心意。你可以自己动手加以改造,可以「重器轻用」联合多种工具构成系统,也可以多给它们一些发展的时间。不要因为别人鼓动性的话语,就弃之如敝屣,当场下单买卡片和抽屉,然后开始手动抄写之路。

因为你放弃了数字化记录,也就把新技术可能带来的更多便利和可能性,毫不留情地关在了门外。慎之。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如何用笔记工具为科研工作赋能,可以参考我们和西北大学王铮老师团队2022年末合作发表在《知识管理论坛》的这篇论文《面向科研工作赋能的笔记类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研究》。

(网址:http://www.kmf.ac.cn/p/318/)

关于记笔记,你有什么心得体会?最近有没有什么新的方法和工具推荐?欢迎留言,我们一起交流讨论。
(本文首发于少数派平台)

点赞 +「在看」,转发给你身边有需要的朋友。收不到推送?那是因为你只订阅,却没有加星标

如果有问题咨询,加入知识星球吧。之前已经积累下的帖子和问答,就有数百篇。足够你好好翻一阵子。

若文中部分链接可能无法正常显示与跳转,可能是因为微信公众平台的外链限制。如需访问,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查看链接齐备的版本。

延伸阅读

  • 【视频】临时笔记(Fleeting Notes)的记录与加工

  • 如何用语音记临时笔记?

  • 互联网上的时光机器

  • 研究背后的故事

  • 卡片式笔记工具 Roam Research 介绍

差生文具多,纸和笔才是笔记王道吗?你得区分「高效输出」与「锻炼头脑」...相关推荐

  1. 上计算机课还用拿纸和笔吗,三年级下册信息技术课件-第一课 计算机的“纸”和“笔” 陕教版(共27张PPT)...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55525090@qq.com,我 ...

  2. 笔试题:js实现螺旋式循环二维数组并输出一维数组

    笔试题:js实现螺旋式循环二维数组并输出一维数组 github链接: https://github.com/JiayiChen012/Written-questions. // 以下两种方式实现螺旋式 ...

  3. 比数字工具更好用的纸和笔

    英国<金融时报> 雅尼娜•康博 在伦敦设计博物馆(Design Museum)的商店闲逛的时候,我的视线落到了完美的伴侣之上--一本Els & Nel设计的硬面纸质日记本.黑白墨迹 ...

  4. 开会没带纸和笔?按下手机这个按钮,一键完成会议纪要

    在工作中,我们每次开会都要手写会议记录. 事实上,苹果手机自带一个会议录音神器. 只需按下此按钮,即可一键录制会议内容. 方法一:输入法 如果按住麦克风按钮,还可以在不同的识别语言之间切换,包括普通话 ...

  5. 真的不建议学Python,煞笔才学习Python,学Python难?两个小时足够搞定

    对于Python这么语言,可以当作一门兴趣或爱好来学习,但是若是想找到份好的工作还是谨慎为主,这也是为什么不建议你搞Python的原因. 如果说,有些读者的学历非常牛逼,然后学习能力也非常强,那么选择 ...

  6. ipad导入pdf_Ipad笔记法①日常笔记篇

    寒假在家快宅坏了--为了不生锈,充实一下自己的生活,我打算把之前想写的东西都写掉,做一个勤勤恳恳的高产写手(期间限定)! 用了一年多的ipad,也尝试了各种各样的笔记软件,下面对自己一年来的ipad和 ...

  7. Python3网络爬虫开发实战(崔庆才)笔记——ProxyPool的代码问题:AttributeError: 'int' object has no attribute 'item及相关问题的处理

    博主在阅读崔庆才著的<Python3网络爬虫实战>时,深深被其爬虫的高超技术所吸引.当阅读到代理池部分的时候,在代码实践时遇到的一些问题: AttributeError: 'int' ob ...

  8. 「养猪」还是「屠龙」,怎样才算入行 AI?

    各位老铁都开工了吗? 新的一年,新的压力 春节假期也有很多关注了我的新朋友,借着新朋友们来的机会,想跟大家聊聊数据那些事~~ 众所周知,近两年来,人工智能,已经跌入到两三年前大数据风口上,全民皆&qu ...

  9. 【转载】崔庆才爬虫笔记

    https://blog.csdn.net/Arise007/article/details/79349504

最新文章

  1. 全面、经典视频教程(php、java、jsp、ajax、linux...)
  2. 青龙羊毛——广汽三菱(搬运)
  3. 如何在Anaconda中安装Pytorch
  4. maven导出项目依赖的jar包
  5. 读取本地图片存入数据库
  6. Apache配置问题
  7. PHP伪造referer突破网盘禁止外链(附115源码)
  8. linux锐捷代码_锐捷 for linux - 沈阳建筑大学
  9. 软件设计师2018上半年+历年资料
  10. python-用pyinstaller打包.py文件时,出现maxium recursion depth exceeded解决办法
  11. 工作三年,回顾一下工作历程
  12. 状告技术总监,索赔 90 万元,称其拖延研发进度、系统频繁崩溃出错、产品质量存在严重问题...
  13. 舰r最新服务器,战舰少女R官方网站—战舰少女-与心爱的舰娘一起守护这片海域...
  14. 开源软件学习交流计划 (西游记项目)
  15. 获取手机机身和外置SD卡存储容量的方法
  16. 关于运行时错误429 ActiveX无法创建对象的错误
  17. 会议通知html页面,【会议通知H5】送你最新会议邀请函H5教程,请点击查收!
  18. 解决:RuntimeError: CUDA out of memory. Tried to allocate 64.00 MiB (GPU 0; 4.00 GiB total capacity; 2
  19. 初探MUI制作微信APP页面(一)
  20. 似然(likelihood)和概率(probability)的区别与联系

热门文章

  1. 二次元卡通渲染——进阶技巧
  2. git commit -m ‘提交信息‘ --no-verify 的妙用
  3. MySQL--外连接的用法
  4. oracle hrms,Oracle HRMS解决方案.pdf
  5. 【安全测试】安全测试介绍
  6. 人脸识别合集 | 10 ArcFace解析
  7. 回望2013 百度、阿里、腾讯这一年都折腾了啥
  8. sony公司关于什么是逐行扫描的解释
  9. 美国最高法院确定保密或不公开技术细节之销售仍将触发on-sale bar导致丧失可专利性
  10. 幸福消费成酒店投资趋势红利,荟语酒店凭何打造品牌核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