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路遥与霍世昌在铜川合影

闪亮的乌金
——写在霍世昌《回首来路》前面的话
曹谷溪

地层深处的煤,原本是地上的森林、草木,
            在可怕的造山运动中,他们被埋没了。漫长的

地质年代,痛苦的天然煤化,不息的生命之火

在地心聚集、运转……
                不该沉沦的,一定会被历史重新开掘!
                               ——作者题记

人到晚年,都喜欢回忆。回首来路,细细梳理自己所经历过的坎坎坷坷,是是非非,必然有欣慰,有遗憾,有无奈,还有许多不解之谜……

怎么也想不到:一个老实巴结的庄稼汉的儿子竟会成为“黑五类”?
    怎么也想不到:一个黄土高原的“小羊倌”,竟能成为陕西省煤炭工业的厅局级干部?
    怎么也想不到:与煤炭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竟不经意地走进著名作家路遥《平凡的世界》,成了孙少平的原型人物……领略他传奇的人生故事,令人振奋,令人惊叹,令人折服!
    他叫霍世昌。


                 贫穷是一种无情的怪物,它可以把人饿死,
             或者冻死。但是,贫穷和磨难也是一种值得珍
             惜的生命体验。
                 霍世昌说:贫穷是他奋进的动力,是一笔
             巨大的精神财富!

1943年10月19日,霍世昌出生在吴堡县的周家墕村,地处绥德、佳县和吴堡三县交界处的山沟里。这里沟壑纵横,地瘠人穷,山高水远,就连人畜用水都要到二

里外的高家庄人挑驴驮。
    家家惜水如油,一盆水供全家人洗脸洗手,脏水留下来还要饮牲口。
    他们这个地方不光缺水,还缺煮饭、取暖的煤炭。人们从山西把煤从黄河船运到岔镇,各村各户的人都从镇上去买煤。                 
    霍世昌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苦焦地方的贫困人家里。母亲生了六个孩子,其中有三个因病夭折;胡匪进犯陕北之后,家中断口绝粮,只有三岁的他,便开始和大人

一样吞糠咽菜,常常因屙不出来而嚎啕大哭;有一年冬天,他咽着口水到邻居家

看杀年猪,脚上冻裂了几个口子,直往外渗血,母亲狠狠地给了他一巴掌:“天

寒地冻的,谁叫你乱跑!”她流着眼泪撩起衣襟,一把把霍世昌冻如冰块的双脚

抱在自己的怀里……
    是啊,留在霍世昌童年记忆中的除过饥饿,就是寒冷!
    应了《红灯记》中的一句唱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霍世昌和所有的男孩子一样,他六七岁时就开始帮助父母做一些零碎的家务。与姐姐一起到山上砍柴,

到沟里拔草;跟父母到地里点籽种、打土疙瘩、锄地;八岁时就和村里的小伙伴

们到山上放羊……
    他不仅生在一个苦地方,穷家庭,更不会忘记的是他生长在一个困难的时代!
    1961年,国家进入建国后最困难的时期。凭粮票吃饭,凭布票穿衣,包括猪肉、食油、白糖、香烟、肥皂等许多生活用品都是凭票证供应。陕北地区每人每年一尺八寸布票,中学每天定量九两粗粮。
    饥饿、贫穷和疾病迫使霍世昌没有读完中学就辍学回家。他别无选择地当了农民。
    那年,他17岁。
    本来,他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的儿子。因为有一身力气,像扶犁、纳粪、锄草、抡瓜、收割、打场等农活,他都是不学自会。所有苦,他都能吃,所有的罪

,他都能受。惟有政治上被歧视、侮辱的痛苦,使他难于忍受。
    应该说,霍世昌是“根正苗红”的革命后代。他二爸在解放战争中支前担担架战地阵亡;四爸、五爸和六爸从小就参加八路军,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在枪

林弹雨中英勇奋战;父亲在土地革命时期就担任周墕村贫农团团长;在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中,他积极组织群众抬担架、送粮草、做军鞋、支援前线;建国后还

担任村干部多年……
    好一个陕北农村的革命家庭!
    可是,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一个将自己的四个儿子送去参军参战的陕北老汉,竟因曾当过一年“保长”,便被不分青红皂白地定成了“历史反革命分

子”,这就是霍世昌的爷爷!
    于是,霍世昌被划进了“黑五类”。申请入团被否决,报名参军,政审无法通过。更使他一辈子刻骨铭心的是:在一次公社干部主持选举人民代表的村民会上,

那个公社干部厉声让他这个“黑五类”滚出会场。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
    他孤独无援地愤慨、困惑、无奈和茫然……久久徘徊在一种失望、恐怖和不甘心的矛盾之中。


              两次在岔镇挑煤,两次奇遇。可是上苍在冥
          冥之中向他泄露天机:要他一生一世与煤炭结缘。
              霍世昌说:“不是的,因为不甘心,所以就
          追求,就奋斗。”

在霍世昌的《回首来路》中,有一篇“挑炭奇遇”,还有一篇是“告别山村”,都是写他到离村25华里的岔镇挑煤见闻。
    岔镇五天一集。
    岔镇,是乡政府所在地。
    是困惑、迷惘的心情在集日里被冲淡或者削弱,还是因这两次集日挑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对集日的描写轻松而欢快!
    “每逢集日,晋陕两省赶集的人流,充满岔镇的街头河滩。吆猪的、牵羊的、抱鸡的、提蛋的、买粮的、卖炭的、各种生意人、手艺人、游手好闲的人纷纷向这

里涌来。男人背着褡裢,女人提着口袋,老人、小孩搅和在一起,满街花花绿绿

,热闹非凡”。(引自《回首来路》中的《挑煤奇遇》)
    集日,庄稼人的欢乐节!
    这是1964年6月的一个普通的集日。其实,霍世昌根本就无心关注这山村小镇的红火热闹。他独自站在街头一个没人的地方默默地眺望往来于碛口和岔镇之间的木

船。此刻,在黄河下游,正有十多个光着膀子的纤夫,喊着号子,沿着黄河畔崎

岖的小路拉着重船奋力前行……
    霍世昌这次到岔镇赶集,是专门为家中买煤的。当他担着百十斤煤回家时,突然看见一群人围着贴在墙上的一张布告一边看,一边议论。他上前一看:是“榆林

农校的招生广告”。这是一条从天而降的好消息。
    霍世昌把煤担子撂在街头,便飞快地去乡政府报名。经笔试、面试,他非常顺当地进入了榆林农校。辍学的痛苦,使他倍加珍惜这一次来之不易的深造机会。
    在榆林农校,霍世昌先后入了团、入了党,每一学期都是“优秀团员”、“三好学生”,两次评为“劳动模范”,多次受到学校和榆林地区的表彰奖励。
    1964年,霍世昌在岔镇的“挑煤奇遇”,使他的命运有了最初的转机;1970年8月,回乡再当农民的他,还是挑着当年挑煤的那副筐担,同样是去岔镇为家里买煤

,在同一个墙壁上围看一张“铜川煤矿的招工广告”,使他由一个农民,成了名

副其实的煤矿工人。
    这种惊人的奇巧,不禁令人遐想:可是上苍在冥冥之中,不经意地向他泄露:今生今世必须与煤炭结缘的“天机”?
    霍世昌说:“不是的。因为不甘心,所以就追求,就奋斗!”


              爱迪生说:“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
          伟大的品格,在所有的价值中它处于最高位置。”
              责任胜于能力,是霍世昌的成事、成功之本。

1994年,铜川矿务局局长霍世昌(中)与局党委书记

张俊杰(左)、多种经营总公司总经理沈浩(右)研究三产

是金子,放在哪里都闪光。
    霍世昌在学校是班干部,优秀学生;农校毕业回家就当选了周家墕生产大队队长、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群众开山劈石造水地、打土坝、修梯田、苦战三年将

一个全县有名的“烂包队”,变成了榆林地区农业学大寨的先进集体。
    乡上、县上和榆林地区给了他诸多的荣誉。然而,做一名共和国的产业工人的诱惑,对霍世昌来说,实在是太大了。他微笑着谢绝了乡亲和县乡领导的苦心挽留

,毅然告别山村,一头扑进铜川煤矿。
    在矿井下人工挖煤,恐怕是在人世界所有的行道中最艰苦的行业。矿工们从事着又脏又累又非常危险的重体力劳动。每天早晨六点半吃早饭;七点钟接受班前安

全教育和生产任务;七点四十分换衣服、领矿灯;八点钟准时下井。工作面劳动

八小时;下午五点升井,六点洗澡换衣服,七点钟才吃晚饭。每天的作业时间都

在十二小时左右。班中不吃饭,只供一次开水。遇到工作面冒顶或机械事故还时

不时延长工作时间。有一次,处理“冒顶”事故,霍世昌在井下整整工作了36个

小时。
    煤矿,是一部不停运转的机器!
    矿工两头不见太阳。只有单调的劳动、吃饭、睡觉三件事。
    煤矿24小时连续生产,工人分三班来回倒换。农村来的工人最熬煎每月的十个夜班。上班前不睡几小时,累得不行;午夜十二点从热梦中起床去上班,更感到疲

惫困倦。七十年代初期,煤矿生产条件落后,放炮落煤、人工装煤、打桩护顶全

部靠手工劳动。混身汗臭的工作服从来没有干的时候。一到冬天,矿工最犯愁的

是换衣服,脱掉棉衣,换上湿漉漉的工作服,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有一次,霍世昌的岳父从老家到矿上来看他。他站在井口上看下井的工人。直到霍世昌给老人家打招呼,还没有认出自己的女婿。几十年过去了,还难以忘怀他

穿戴着那副如同乞丐的“行头”迎见岳父的尴尬。
    这就是七十年代煤矿工人的真实描述。然而,霍世昌给父母的信中去却说:“劳动强度比农村小,八小时工作制,每月56斤口粮,58元工资,过着城里人的生活!”
    霍世昌非常珍惜他的这一份工作,他为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新中国的产业工人而骄傲和自豪。
    新工人进矿首先是跟师傅学艺。在煤矿,将师傅称为“茬长”,每天有带班班长将工作面分为若干茬,两三个人一茬,负责完成四米范围内***眼、装药放炮、

攉煤、架棚、移溜子、回收高空浮煤等工作。刚开始,霍世昌只能挖柱窝、攉煤

、帮师傅拉料,一个月后开始学***眼、装***和砍口架棚,三个月后便当上了

“茬长”。
    霍世昌力气大,又能吃苦。在一次组织高产中,他一个人架了14棚,与助手一个班干了八米工作面,产煤25吨,创造了单茬生产最好成绩。
    这个时候的霍世昌,是金华山煤矿采煤二连最引人注目的“茬长”。
    霍世昌是一个有责任心、能够承担责任的人。不论当工人,还是以后当干部,他总是上班走在前头,下班走在后头,他认为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责任,从不为这

种单调与辛苦产生烦恼;不管领导安排他在哪个岗位,从来不轻视自己的工作。

条件不具备时,就自发自动,创造条件,人手不够时,就挤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来弥补,千方百计地去完成组织交办的任务,使自己的能力通过尽职尽责得到体

现。
    他在文章中讲到:努力的事不一定能成功,要想要成功必须努力。特别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责任心使他能够坚持,并能迸发出更大的勇气,从被动走向主动。


                  早在1984年霍世昌就结识了路遥。《平
              凡的世界》第三部分中的孙少平,正是当时
              的“茬长”霍世昌!

因为不甘心,所以就追求,就奋斗,一定要为父母争气,为矿工争光。做梦也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鸭口煤矿的矿长,陕西省煤矿局的局长;更没有想到自己能走进

作家路遥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成为“孙少平”的生活原型。
    霍世昌早在1984年就结识了路遥。那时候,他的小说《人生》改编成电影,在全国走红。1985年,霍世昌刚从鸭口煤矿调任矿务局副局长,路遥又和他联系,住

在矿上。一边体验生活,一边写《平凡的世界》。为了工作方便,矿党委任命路

遥为铜川矿务局宣传部副部长,由霍世昌照顾他的吃住和工作等事务。当时的霍

世昌也是吃住在煤矿,在招待所与路遥为邻,他俩经常在一起交谈说笑。于是,

煤矿工人的生活情趣和霍世昌的音容笑貌便永远地鲜活在路遥《平凡的世界》里:
    “在煤矿这个大世界里,什么人也有,什么事也出。在某些方面,它象军队一般严格,在另外一些方面,它又散乱得无边无沿。……这是一个奇特的生存部落。

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高尚与粗俗,新的与旧的,全都混杂并存,并织在一

起。
    当然,煤矿看起来似乎比任何一个地方都乱,但实际上任何生产单位都又很难和它严密的秩序相比。矿务局总调度室对全局二十几个矿井下面成千上万人的劳动

,每时每刻都了如指掌。局长本人的电话任何时候都能直接和某个掌子面上的班

长通话。这是一张联络紧密的大网,即是某个最小环节的失误,也会引起全局的

震动。”(引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十七章)

在《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中描写的孙少平,正是当时的“茬长”霍世昌!
    “……在掌子面上,每班都有七八个煤荐。斧子工就是茬长,一股两个攉煤工跟一个斧子工。
    每当一茬炮放完,就要赶紧挂茬支棚。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动作要闪电般快,否则引起冒顶,后果就会不堪设想!这时通常都是班长一声呼喊,人们就从回风巷

冲进了掌子面。头上矸石岩土哗哗跌落着,斧子工抱起沉重的钢梁,迅速挂在旧

茬上;同时,攉煤工象手术室给主刀大夫递器械的护士,紧张而飞快地把绷顶的

荆笆和搪采棍递给师傅,还要腾出手见缝插针刨开煤堆,寻找底板,栽起钢柱,

升起柱蕊,扣住梁茬,以便让师傅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柱子“叭”一斧头锁住……

所有这一切都在紧张而无声地进行,气氛的确象抢救垂危病人的手术室——不同

的只是他们手中的器械都在一百斤以上!更困难的是,在这密匝匝乱糟糟的梁柱

煤堆下面,危险的、暗藏杀机的煤溜子还在疯狂地转动着。在紧张、快速、沉重

的劳动中,人们在低矮的巷道里连腰也直不起来,东躲西避地倒腾一百多斤重的

钢铁家伙,大都在身体失去平衡的状态下进行;而且稍有不慎,踩在残暴无情的

溜子上,瞬息间就会被拉扯成一堆肉泥!
    ……
    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平生极为重要的一课—

—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引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四

——七章)
    关于霍世昌,路遥曾给我做过介绍。可是,一直无缘见面。2008年春天,在西安召开大型电视片《寻访路遥的足迹》新闻发布会上才相识,并成为朋友。我非常

赞同霍世昌对路遥的评价,他说:“路遥是一位饱受贫困和苦难的精神巨人!他走

了,作为农民、矿工等贫民阶层的代言人,他的精神永存。”
    他在他《回首来路》中写道:“路遥是我的良师益友。他的作品不但影响了中国当代人,还将成为无数后辈普通人的楷模 。”(引自《初识路遥》)


                      不该沉沦的,一定会被历史开掘。
                      霍世昌,一块闪闪发光的乌金!

是矿长也是矿工

1972年,霍世昌由茬长、班长提升为排长。他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各项指标全连领先,被评为铜川煤矿的“劳动模范”;1974年春季,各厂矿成立“三结合

”的革命委员会,他当上了金华山煤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6年任副矿长;

1980年8月,考入中国矿业大学;1983年9月,调任鸭口煤矿矿长;1985年元月,

调任铜川矿务局第一副局长;1990年12月,调任铜川矿务局任局长;1997年8月,

告别他生活过28年的铜川煤矿,调任陕西省煤炭局局长。
    干革命不能没有热情,没有干劲。但是。盲目的热情,无为的蛮干,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霍世昌,是一个清醒的革命者。刻苦学习是他的成长之路,善于思考是他的一大特长。
    回首来路,他深有感触地说:“如果说矿大三年是自然科学对我的一次武装;那么中央党校一年是社会科学对我的又一次武装,这都是我在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折

和难忘经历。”
    回首来路,霍世昌凭着一个陕北汉子与生俱来的粗犷、豪爽和质朴之情,走进了新中国产业工人的队列;他满怀对国家、民族的忠诚,用自己的青春、生命和血

汗去履行一个产业工人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责任。
    霍世昌一辈子与煤炭结缘。领略瓦斯的恶毒;在生死之间体验战友之间的挚爱之情;一次次为矿难战友、家庭、亲友的生离死别肝肠寸断……他永远不会忘记激

烈而残酷的煤电大战;更不会忘记陕西煤炭工业的兴衰,是如何让×××和省委

、省政府的领导们牵肠挂肚!
    回首来路,他在工作之余,撰写的数十篇论文和调查报告,在国家和省部级报刊发表;与中国矿大巩维才教授合著的《现在企业管理》,被定为高等院校的专用

教材;即将印行的学术论文集《感悟煤炭》,更见他对发展煤炭事业的真知灼见

和无限忠诚。
    霍世昌和他的战友们从地层深处挖掘煤炭;历史从他们之中开掘人才。
    不该沉沦的,一定会被历史开掘。
    霍世昌,一块闪闪发光的乌金!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7ff0b0100awlx.html

转载于:https://blog.51cto.com/apinetree/1624792

路遥《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原型人物相关推荐

  1. 《平凡的世界》-田晓霞和孙少平 读后感

    <平凡的世界>是很多人高中大学时都看过的书,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描写了1975到1985年发生在陕北的故事.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以新的视角 ...

  2. 《平凡的世界》中田晓霞和孙少平的爱情

    原文结尾部分: ..... 他在九级古塔下停立了片刻--就在他们当年共同站立的地方.眼前的黄原城仍然是当  年的格局.大街上照旧挤满了繁忙的人群.多少美好的东西消失和毁灭了,世界还象什么事  也没有发 ...

  3. 由《平凡的世界》想到的

    大概十年前读平凡的世界,少平刻苦的学生时代,曾一度让我觉得以后他会是个大人物,可惜不是,他始终平凡. 我初中在县城上学的那一年,一份菜我中午吃一半晚上吃一半,一次午饭我吃馒头夹咸菜,父亲看到了说想流泪 ...

  4. 《平凡的世界》--路遥

    <平凡的世界>--路遥,小说有一些长,花了一周的时间慢慢把他看完,perfect! 人物关系图: 下面是我的书摘: * 少平获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 ...

  5. 【读书笔记】《平凡的世界》- 路遥

    不停的阅读,然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2023.06.03 读 他又进一步想,郝红梅抛开他而和顾养民相好,也完全是正常的啊!他自己在哪方面都无法和顾养民比较.男女相好,这是两厢情愿的事,而怎能像乡俗话 ...

  6. 感谢路遥 感谢平凡的世界

    今天又重温了一下<平凡的世界>,讲真的,哭了 感谢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 感谢父母,家人,感谢自己 穷一点没什么,黄河水终有清的那一天 孙少平,孙少安,就像我跟我哥一样,讲真 记得刚上大学的 ...

  7. 生命苍白无力时候遇到你,即使再难也要亲手绘出五彩生活――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过年投的稿,没有想到会获奖,而且还是一等奖,拿来和读过路遥大师的书的人交流交流. 生命苍白无力时候遇到你,即使再难也要亲手绘出五彩生活――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平凡的世界>里 ...

  8. 世界名著《平凡的世界》读后感3800字范文

    <平凡的世界>这本常常被推荐的书,耗时一个月,终于读完了.结局并没有传统观念上的圆满,假如故事继续铺陈下去,依旧是个体在人生长河中的起起落落,是时代变迁中个人及整个社会的探索.徘徊.前进. ...

  9. 阅读笔记-平凡的世界

    全书准备时间1985年. 第一部:第一稿,1985年秋天–冬天,第二稿,1986年春天–夏天. 第二部:第一稿,1986年秋天–冬天,第二稿,1987年春天–夏天. 第三部:第一稿,1987年秋天–冬 ...

最新文章

  1. 技术图文:C# VS. Python 读取CSV文件指南
  2. jdk8新特性 lambda表达式详解
  3. 过拟合和欠拟合以及相对应的解决办法
  4. hdu 5131 (2014广州现场赛 E题)
  5. AutoIT 实现Firefox下载
  6. java 停止for_java线程for循环没有循环完成就停止了,这是为什么?
  7. 计算机网络工程本科培养计划,网络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本科培养方案2015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doc...
  8. filesystemwatch java_C#方法的委托和java中的回调
  9. 前端学习(2769):发送网络请求
  10. SQLyog 安装过程
  11. MaciOS之多线程(转)
  12. 为何python不好找工作-为什么我不建议你通过 Python 去找工作?
  13. idea抽取重复方法快捷键_idea 常用快捷键
  14. ECNUOJ 2616 游黄山
  15. 51CTO学院周年庆开始了!
  16. Python课程第六周笔记及作业练习
  17. 华顺信安 白帽汇安全研究院一面复盘
  18. 线性代数笔记(矩阵)
  19. 客户机键盘某些键失灵
  20. QPushButton去掉选中状态的虚线框(焦点框)

热门文章

  1. 前端常见跨域解决方案
  2. 解决一个Android Studio gradle的小问题
  3. 在Java 8中,有没有一种简洁的方法可以迭代带有索引的流?
  4. Windows 7上的Android Studio安装失败,未找到JDK
  5. vim“用sudo写”技巧如何工作?
  6. python 正态化_#Python数据分析/笔记 - 准备工作
  7. linux 内核参数分析,linux 内核参数VM调优 之 参数调节和场景分析
  8. java10个整数反向输出_输入一个整数,实现反转输出,如输入123,输出321。
  9. java循环打印三角形_Java for循环打印三角形(基础)
  10. spring Access denied for user ‘xx‘@‘localhost‘ (using password: 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