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向阳(“反省心理学派”创始人)

关键词:通用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反省心理学,心理二元说

目录

引言… 1

1,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三条路线,哪个更易于成功?… 3

2,破解智能奥秘的钥匙——心理二元说… 5

2.1,破解智能奥秘的重要意义… 5

2.2,破解智能奥秘的方法… 6

3,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方法… 8

4,为什么第二心理在人类文明史上荒芜了5千年?… 10

5,为什么多数人很难理解心理二元说?… 10

6, 人工智能发展的四个阶段… 11

6.1,专用人工智能… 11

6.2,通用人工智能(AGI)… 11

6.3,一元智力超人工智能… 12

6.4,二元智力超人工智能… 13

7, 为什么说超人工智能不会危害人类… 14

8,“心理二元说”全文(《心灵控制术》第六章)… 16

8.1,内容导读(2006年6月)… 16

8.2,什么是心理二元说?… 18

8.3,“一个人有两颗心”的确凿证据… 18

8.3.1,二元心理的详细证明… 19

8.4,心理二元说的重要意义… 28

引言
世界上这么多 AI 研究者,有几个真正研究过人脑、心理、认知科学?最后你会发现,几乎没有 AI 研究者曾长期做过脑科学、心理学或者认知科学方面的研究。著名的认知科学家 Douglas Hofstadter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曾指出,这帮所谓的“AI 专家”,对人脑和意识(mind)是怎么工作的,其实完全不感兴趣,也从来没有深入研究过,却号称要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这就是为什么 AI 直到今天都只是一个虚无的梦想。

所以,目前的人工智能犹如一条迷航的轮船,在大海中四处漂泊,一群不懂智能的人在搞人工智能,于是造出了一个个“伪智能”和“人工智障”产品,“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这就是当今人工智能人现状,是对今天人工智能的真实写照。为什么是这样?因为当今的人工智能只有技术,没有理论,由于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引,所以,只能在黑暗中摸索,找不到正确的方向。然而,事实上,人工智能的指路明灯“心理二元说”早在2005年就已经诞生了,只不过大多数人都还没听说过它,还不知道它的存在,少数听说过它的人,也不知道其真正价值和用处。心理二元说能破解智能的奥秘,搞清智能的机制,从而使机制模拟成为可能,由于计算机在信息存储量和运算速度方面远超人脑,因而这种机制模拟必然导致超人工智能的诞生。2005年心理二元说诞生的时候,笔者曾预言心理黑箱是可以打开的,智能奥秘是可以破解的,并预言了“超人类电脑”(即超人工智能)是可能的,今天,智能的奥秘已基本破解,人脑通用智能的机制已经搞清楚,并已找到用计算机进行机制模拟的方法,实现通用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的方案已经制定,所以,笔者今天再次预言:通用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的现实不会太久远,如果执行得力,10–20年即可实现!

“先理解智能,然后才能制造智能”,这是常识,然而,脑科学在理解智能方面却无能为力,认知科学和西方心理学也只能理解人脑智能的一些皮毛,不能理解其本质和核心,反省心理学中的心理二元说则揭示了理解智能的真正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先开发第二心理,然后再用第二心理去破解智能奥秘,搞清智能的机制,从而彻底理解人脑智能,为“制造智能”创造必要前提。

人工智能的根本问题是智能奥秘能否破解?如何破解?心理二元说的答案是:能破解,但有两个必要前提,一是要用正确的方法去破解,二是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坚持多年才能见成效。什么是正解的方法?那就是先开发第二心理,然后再用第二心理去破解,第一心理只能打开自然黑箱、破解自然奥秘,不能打开智能黑箱和破解智能奥秘;为什么必须坚持多年才能破解智能奥秘?这是因为,发现智能规律、破解智能奥秘的过程和发现自然规律、破解自然奥秘的过程是一样的,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长期的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同理,要想破解智能奥秘,也需要有面壁十年的精神和毅力,拿个人经验来说,笔者从1987年开始研究天才和人脑思维,到2019年完成人脑“通用智能奥秘”的破解,用了32年时间,在这方面必须有耐心,任何浮躁和急于求成都是不行的。

拥有60多年历史的人工智能,只所以还不能实现AGI,主要原因就在于,不理解人脑智能,不知道智能的机制,因而不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布局,不能做顶层设计,不能抓住要点,不知道哪是重要的,哪是次要的,哪是前置的,哪是后置的,如果明白这一点,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史上,就可以避免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人力、财力,并能以最快的速度实现AGI,可惜的是,直到现在,这一错误和悲剧仍在重演!这种做法就就好比,刘备当年带着关羽、张飞几员猛将到处打,结果被打得东奔西走、几无立锥之地。直到在湖北隆中遇到孔明,诸葛亮把地图一挂,把天下局势和路线图分析得清清楚楚,从此走上正路,三分天下有其一。

目前,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尝试主要有三种,也就是说有三条路线,一是纯数学道路,企图通过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方法来实现AGI,在笔者看来,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只是实现AGI的工具,AGI是一部复杂的机器,没有设计图纸,再好的工具也造不出这一机器;二是结构模拟道路,企图通过模拟大脑的神经元网络结构来实现AGI,这条道路难度极大,成功率极低,这是因为,人脑号称小型宇宙,有都宇宙中最复杂、最精细的组织结构,用现有的科技手段根本不可能复制出这一结构,何况即使复制出了这一结构,也不一定能实现同样的功能,因为你还不知道它的各部分是如何协作来共同完成智力任务的,即不知道其运行的机制或原理;三是机制模拟道路,企图通过模拟大脑智能的机制来实现AGI,笔者认为,这条道路最为可行,实现起来难度小,且成功率高,因为这就好比,要发明飞机,不要用人造翅膀去模拟鸟的结构,而要模拟鸟类飞行的机制——空气动力学,智能的机制就是人工智能中的空气动力学,依据空气动力学,就能设计和制造飞机,同理,依据智能机制,就能设计和制造AGI。机制模拟的理论虽然很好,但要实现它有一个必要前提,那就是必须首先破解智能奥秘,搞清这一机制,然后才能进行模拟。

那么,如何破解智能奥秘,搞清智能的机制呢?通常大家会认为通过脑科学研究可以破解这一奥秘,然而,事实证明,这是一件非常困难和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脑神经科学已有1百多年的历史,可至今对人脑智能的机制还几乎是一无所知,以至于,乐观的脑科学家认为,还要数百年才能破解这一奥秘,悲观的脑科学家认为永远都不可能破解!不过,我们也不必因此而过于悲观,因为“反省心理学”中的“心理二元说”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破解智能奥秘的有效方法,那就是先开发“第二心理”,再用第二心理去破解智能奥秘,搞清智能的机制,然后根据这一机制设计算法,再把算法编制成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从而实现AGI。脑科学破解智能奥秘至少还需要数百年,那么用第二心理破解智能奥秘需要多长时间呢?答案是,从开发第二心理,到用完成智能奥秘的破解,大概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不过,我们不需要再等30年,因为经过自1987年以来30多年的努力,笔者目前已初步破解了这一奥秘,搞清了其基本机制,所以,我们现在就可以设计和制造AGI!这种AGI只是一段计算机程序,是非生命物,没有独立意志和自主意识,因此,它永远只是人类的一个智力工具,是完全可控的,不会危害人类。AGI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事情,这就好比,钱学森会造导弹,但不等于说他一个人就能制造出导弹,这项工程需要一个团队的分工和配合才能完成。18世纪,瓦特研发蒸汽机尚且需要一个团队的分工与配合,今天开发AGI更是如此!

1,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三条路线,哪个更易于成功?
据笔者所知,目前在人工智能界,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路线主要有三条:一,数学道路,企图单纯依靠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来实现AGI;二结构模拟道路,企图通过结构模拟——模拟大脑的神经网络结构来实现AGI;三,机制模拟道路,企图通过模拟人脑智能的机制来实现AGI。那么哪一条更易成功,或者说成功率更高呢?

先说第一条道路,数学道路,它既不模拟大脑的神经网络结构,也不模拟大脑智能的机制,只是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这两个工具来做尝试,企图在大量的、不断的试错中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道路,从而实现AGI,显然,这是一种盲目行动,是一种瞎猫碰死耗子,因此,成功率是很低的,人类智能是自然界数十亿年的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是进化而来的,难道今天的AI也要这样进化几亿年、几十亿年才能实现AGI?在笔者看来,如果说AGI是一部机器,那么,数学和计算机道学只是制造这部机器所需用的工具之一,但仅有工具是不行的,还需要有机器的设计图纸,不然,你有再好的工具也造不出这部机器,这就好比,一个不会绘画和写字的人,即使你给他最好的画笔和钢笔,他也做不出世界名画和书法家笔下的好字体,不过,如果给他一幅世界名画或书法家的字帖让他临摹,那么即使不能做到完全相同,也能做到90%的相似,而智能机制,就如同用于临摹的世界名画或书法家字帖,有了它,就能临摹出通用人工智能。南京大学的周志华教授对此就深有体会,他说,“人工智能问题不是数学问题,甚至未必是依靠数学能够解决的问题。人工智能中许多事情的难处,往往在于我们不知道困难的本质在哪里,不知道「问题」在哪里。一旦「问题」清楚了,解决起来可能并不困难” ,DeepMind 联合创始人 Demis Hassibis 说,「人类大脑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的证据,证明我们正在努力构建的一般智力是有可能的,所以值得付出努力来尝试理解它是如何实现这些能力的」。笔者的研究经验也表明,只有破解了智能的奥秘,我们才能知道人工智能中的问题出在了哪里,才能解决问题,实现真正的智能。

再说第二条道路——结构模拟道路,结构模拟是指通过模拟大脑的神经网络结构来实现AGI,这是一条非常困难的道路,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是在无法破解大脑智能奥秘,无法搞清大脑智能机制的情况下不得不走的道路,人类的脑神经科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至今对大脑智能的机制还几乎是一无所知,以至于乐观的脑科学家认为还需要数百年才能破解脑奥秘,悲观的脑科学家认为永远解决不了。作为人类,我们能感知,有思维;能学习,有情绪;能言语,有意识……所有这一切,全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无与伦比的大脑——它重约3磅(1.36千克),却如无垠宇宙一般复杂、神秘。当航天器早已搏击长空,潜水器早已漫游深海,DNA双螺旋结构已经揭示,人类基因组图谱已经绘就,我们却对创造了这些奇迹的人类大脑知之甚少。因而,在科学界,探索“三磅宇宙”的奥秘,被认为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最后的疆域”。不破解脑奥秘就不能搞清大脑智能的机制,不知道机制,就不能进行机制模拟,在此情况下,也只好走结构模拟这条困难的道路了,但模拟大脑的神经网络结构又谈何容易,因为这3磅重的大脑由近千亿个神经元组成,每两个神经元之间又由通过数千个突触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众多的神经环路或网络,其结构之复杂,之精细,让人难以想像,目前,科学家还造不出普通的生物细胞,更何谈人造神经元这种高级的细胞,因此,只能用光电材料来代替和模拟神经元及其网络,然而,即使造出了这么一个极为复杂精细的人造光电神经网络,也不一定就会产生人脑那样的高级功能,因为二者的构成材料是不一样的,前者是神经元细胞,后者是光电材料,这就好比历史上飞机的发明,一开始也是走结构模拟的道路,企图通过用人造翅膀的方式来实现鸟类那样的飞行,结果,人造翅膀倒是做出来了,但飞行却不能成功。飞机的发明,只所以成功,正是因为放弃了结构模拟,转而使用机制模拟——模拟鸟类飞行的机制(空气动力学)后才取得成功的!类似的,汽车对人腿的模拟也是一种机制模拟,汽车不是模拟人腿的结构,而是模拟人腿走路的机制——借助地面的摩擦力前行。总之,结构模拟,不但难度极大,而且成功率也极低,是一个不得晚而为之的下下策!

第三道路是机制模拟,北京邮电大学的钟义信教授在本世纪初提出了机制主义人工智能理论,指出只有通过机制模拟才能实现AGI,该理论提出后在国内外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和广泛的认可,如,我国人工智能泰斗吴文俊院士、美国模糊数学创始人L. A. Zadeh教授等大批中外学者都高度赞同这一理论,机制主义理论虽好,但却面临着落地难,因为如果不首先破解智能奥秘,搞清其内在机制,这一机制模拟也难以落地实施,所以,机制模拟的关键是如何破解这一机制,而反省心理学中的心理二元说揭示了人的心理是二元的,通过第二心理中的研究活动即可破解这一机制,然后根据这一机制编写算法来模拟这一机制,最后用计算机软、硬件和数学等工具来实现这一算法,这一条道路相对较为容易,且成功率较高。那么,什么是反省心理学呢?

反省心理学起源于1987年对天才和人脑思维的研究,以反省为主要研究方法,故名反省心理学,反省心理学以智力和天才为重点研究对象,以扩展和延伸人脑智慧为主要使命(天才教育和人工智能是扩展人脑智慧的两个主要手段和途径),有独特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和应用体系,在智力、感知、学习、思维、打开心理及智能黑箱等领域有多年的研究和独特的成果。反省心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有三个:打开心理(智能)黑箱、天才教育和人工智能,这也正是其所擅长的三个领域,虽然反省心理学的理论也可扩展应用于心理保健、心理治疗和普通教育等领域,但这些并非其主要使命,也非其所擅长,更不是未来发展方向!反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有心理二元说、心理结构理论、四大意识流理论、心潮理论、浅层理论、精神相对论(内含智力相对论、情绪相对论、意志相对论)、天才教育理论、心理治疗理论、心理调控理论、灵感、直觉、想像等创造性思维过程的理论、心理学研究方法及打开心理黑箱理论、人工智能理论等,上述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可以对人的梦、智力活动、情绪活动、天才、心理疾病、人脑灵感、直觉、想像等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等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做出统一而合理的解释。经过自1987年来30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反省心理学目前已成功破解了人脑感知、认知和创造三类智能之谜,已基本搞清了其主要机制,并找到了用计算机对其进行模拟的初步方法,通用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的设计图纸已经基本完成,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寻找合适的数学、计算机软、硬件等得力工具,来把这一图纸变成现实!什么是心理二元说呢?

2,破解智能奥秘的钥匙——心理二元说
2.1,破解智能奥秘的重要意义

人的大脑是否能理解它自己,是最古老的哲学问题之一,机制主义人工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北京邮电大学钟义信教授曾说:“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质、智能的奥秘,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地形图上耸立的三座高峰。攀上这些高峰,将可能更新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此外,还有人把“智能的发生、物质的本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质”一起列为自然界四大奥秘。人脑是地球上最复杂、最高级的智能系统,“要制造智能,先要理解智能”,“要模拟智能,需要先知道智能是怎样工作的”,因此,破解人脑智能奥秘,搞清智能的机制或工作原理是研究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必要前提。

那么,怎样才能破解智能奥秘呢?通常大家会认为通过脑科学研究可以破解这一奥秘,然而,事实证明,这是一件非常困难和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脑神经科学已有1百多年的历史,可至今对人脑智能的机制还几乎是一无所知,以至于,乐观的脑科学家认为,还要数百年才能破解这一奥秘,悲观的脑科学家认为永远都不可能破解!由于智能奥秘无法破解、无法模拟,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只能用自己熟悉的数学工具去做容易做的事,于是,就制造出了一个个“伪智能”“人工智障”产品,它们没有常识、不懂语言、不会理解,与人脑智能的机制完全不同,这就是当今人工智能的现状。

人工智能的历史上先后出现过符号主义、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三个学派,分别模拟人脑的符号推理、神经元网络结构和外部行为,但由于以上三者都只是智能的外部表现,而非智能的本质——智能的内在机制或原理,因此,三者都不能实现人脑那样的通用智能,为此,钟义信教授在本世纪初提出机制主义人工智能理论,指出只有模拟人脑智能的内在机制,才能实现通用人工智能,这一理论提出后,在国内外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和广泛的认可,如,我国人工智能泰斗吴文俊院士、美国模糊数学创始人L. A. Zadeh教授等大批中外学者都高度赞同这一理论,吴院士称赞说,“机制”应当比“结构、功能、行为”更击中人工智能的要害。机制主义确实优于上述三个理论。机制主义确实很好,但是,却面临一个困难:落地难,因为在智能奥秘尚未破解,智能机制尚未搞清楚的前提下,如何模拟这一机制呢?

2.2,破解智能奥秘的方法

脑科学确实很难破解智能奥秘,不过,我们也不必因此而过于悲观,因为“上帝给你关上一道门,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反省心理学”中的“心理二元说”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破解智能奥秘的有效方法,那就是动用人的“第二心理系统”,用第二心理中的研究活动(心理学研究)去破解这一奥秘,搞清智能的机制,然后用计算机模拟这一机制,从而实现通用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

要开发AGI,需先开发“第二心理”,再用第二心理破解智能奥秘!

心理二元说诞生于2005年,是笔者在研究天才和人脑思维过程中的一个意外发现,也是反省心理学中的一个原创理论,该说认为,人的心理是二元的,由第一心理系统和第二心理系统共同构成,前者的主要功能是打开外部自然界的黑箱,后者的主要功能是打开内部心理世界的黑箱,因此,通过第一心理中的科学研究活动,能够发现科学规律,从而打开外部自然界的黑箱;通过第二心理中的心理学研究活动能够发现心理规律,从而打开内部心理的黑箱。由于人的心理由知、情、意三要素构成,而“知”就是认知和智能,因此,打开了心理的黑箱,也就打开了智能的黑箱,搞清了人脑智能的机制或原理,当然,同样也能打开情感和意志的黑箱,搞清其产生和运作的内在机制。当我们思考工作、生活中的事情时,我们正在进行第一心理活动,当我们企图观察或剖析自己的心理活动时,我们正在进行第二心理活动。我们的记忆是二元的,分为“外记忆”(记录外部的工作、生活等事件)和“内记忆”(记录内部的心理活动事件,如梦、情绪、思维等事件),当我们的思维加工“外记忆”中的材料时,就是在进行第一心理活动,当加工“内记忆”中的材料时,就是在进行第二心理活动,不过,这两类心理活动不能同时进行,一个开始后,就会打断另一个(正在进行中的心理活动)。

如何形象地理解二元心理呢?让我们拿拍电影来作一比喻吧,第二心理是第一心理背后的心理,犹如镜头背后的镜头,摄像机背后的摄像机。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拍电影的情形,摄影师用摄像机把演员的表演制作成了电影,假如现在又多了一个摄影师,但他不是在拍电影,而是用自己的摄像机跟踪拍摄前一摄影师和演员们的“电影制作活动”,这样,他拍摄的结果(制成品)就不是一部电影,而是“该部电影是如何制成的”。所以,我们看,前一个摄影机反映、记录、剖析了演员们的活动,它的内容就是一部电影;而后一个摄影机则反映、记录、剖析了前部电影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这正如我们的心理一样,第一心理反映和揭秘外部世界;第二心理反映和揭秘第一心理自身。前一摄影机代表第一心理(外知心理),后一摄影机代表第二心理(内知心理)。

心理二元说虽然不能破解大脑智能的硬件奥秘(即大脑的神经细胞网络是如何产生智能的?),但可以破解其软件奥秘——智能机制(即智能是如何把外部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利用知识解决各种问题,完成各种智力任务的?),它可以很好地回答以下问题:智能是如何形成的?智能是如何从现实环境和语言文字中学习知识的?又是如何利用知识来完成预测、决策、规划、发明、发现等智力任务的?智能是如何编织知识网络(图谱)的?智能学习的具体过程和推理、创造的具体过程是什么?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从而使我们能够理解智能,使它不再神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智能的机制,明白了智能的机制(软件奥秘),就可以用计算机软件模拟这一机制,从而实现AGI,甚至实现超人工智能。

心理二元说不但可以破解“显性智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破解“隐性智能”(发现问题和定义问题的能力),破解后就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模拟人的显性智能和隐性智能活动,从而实现通用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未来的计算机(人工智能)可以象人脑一样,先自己给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自己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从而做出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实现知识的增殖,不断地扩展知识的疆域,增大原有的知识网络(图谱)。我目前已破解了这一机制(人脑提出问题的机制),而且从理论上讲,完全可以用计算机模拟这一“隐性智能的机制”。未来的人工智能可以在显性智能和隐性智能方面远超人脑,但不能全面超越人脑,这是因为,人的智力是二元的,既能研究外部物质世界,又能研究智力本身,而人工智能的智力只是一元,只能研究外部世界,不能研究智力自身,此外,人脑是生命物,人工智能是非生命物,因此,它不可能具备生命物所特有的欲望、意志、情感、动力等要素,所以,人工智能永远也不可能全面超越人脑。

总之,破解智能机制,不需要进行脑科学研究,只需要用第二心理破解这一机制就可以了。人工智能之父图灵曾认为:“在没有真正理解人的心理和意识活动之前,我们只能以‘模仿’方式进行机器思维的研究和测验”,这里的“模仿”就是图灵所说的“模仿游戏”,是基于个人经验的模仿,而非对智能机制的模拟。他还认为“人工智能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找到脑内运行的程序,获得正确的智能算法,然后在合适的硬件上运行它”,可见,图灵也认为人工智能应该模拟大脑智能的机制,而非模拟大脑的结构,模拟的前提是要首先找到脑内运行的程序(即智能的机制),但他没有进一步说出怎样才能找到它,可见,图灵的观点与笔者的研究结果是相符合的,而反省心理学中的心理二元说则很好地回答了“怎样才能找到脑内运行的程序?”这一问题(有关心理二元说方面的详细内容见反省心理学的经典著作《心灵控制术》,杜向阳,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当当、京东等网店有售)。

当然,人脑被称作“宇宙间最复杂的组织”,脑奥秘被称作“人类认识自然的‘最后的疆域’”,要破解它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首先需要有强大的第二心理系统,其次还需要有持续多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方能打开智能的黑箱,搞清其内在机制或原理,这一点和科学家通过科学研究打开自然黑箱是一样的,比如,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是十年磨一剑的结果,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用了8年,孟德尔做了8年的豌豆实验,才得出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达尔文发现进化论更是坚持研究30年的结果,空气动力学由德国飞行学家李林塔尔奠定基础(李林塔尔于1889年出版《鸟类飞行——航空的基础》一书),中间经由美国的莱特兄弟继承和发扬,直到1946年,冯·卡门和钱学森提出系统的空气动力学,前后用了57年,牛顿只所以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因为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如果没有加利略和开谱勒的前期工作,牛顿根本就不可能发现万有引力。可见,打开自然黑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打开智能黑箱同样如此,很多人都有观察和思考的能力,都知道科学研究的方法,为什么只有牛顿、爱因斯坦等少数人做出了伟大发现呢?同样的道理,每个人也都有内省和思考内部事件(心理现象)的能力,都有第二心理系统,但只有专心致志并能长期坚持的人,才能在心理学领域里做出伟大发现,从而打开心理黑箱和智能黑箱。拿笔者的个人经验来说,在我14岁时就开始对人的心理和思维活动产生兴趣,15岁读初三时就开始在课堂上边听课边分析老师讲课时的心理和思维活动,1987年,在我18岁读高二时,开始立志要破解天才之谜,找到培养天才的方法,以便将来为国家培养出成千上万个象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那样的天才科学家,从此,就开始研究天才和人脑思维,因此,我的第二心理开发得比较早,也比一般人较为发达,经过18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在2005年前后,成功破解天才之谜,找到培养天才的方法,同时破解了人脑灵感、直觉、想像和发明方案思维之谜,搞清了其具体过程,同时还发现了心理二元说、四大意识流、心潮、浅层、智力相对论等一系列理论和概念,2006年完成《反省心理学原理与人脑、电脑潜能开发》一书,书中首次提出“超人类电脑”概念(相当于现在的超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的一般原理;2007年完成《反省心理学原理及其心理治疗、天才培养、人工智能应用》,2013年此书更名为《心灵控制术》,并由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2019年初,初步破解了感知、认知和创造三类智能的奥秘,搞清了其基本机制,并且找到了用计算机进行模拟的初步方法,可见,笔者只所以能破解智能之谜,是自1987年以来30多年持续不断地努力的结果,在破解智能奥秘方面,同样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笔者目前所破解的智能奥秘,也仅是智能奥秘中的一少部分,以后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不过,这些对于研制和实现AGI来说,已经够用了。

3,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方法
人工智能即将由专用阶段过渡到通用阶段,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方法是模拟大脑智能的机制或工作原理,而非模拟大脑的神经元网络结构,这就好比,要发明飞机,不要用人造翅膀去模拟鸟的结构,而要模拟鸟类飞行的机制——空气动力学,智能的机制就是人工智能中的空气动力学,依据空气动力学,就能设计和制造飞机,同理,依据智能机制,就能设计和制造AGI。飞机的发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据有关文献记载,远在1千多年前的中国和欧洲,就开始有人用“人造翅膀”对鸟的飞行进行结构模拟,但始终都没能成功,直到20世纪初,莱特兄弟放弃了结构模拟的道路,给飞机装上发动机,用机制模拟的方法最终取得了成功。飞机发明的成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机制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或载体)来实现(表现),只要遵循“空气动力学”这一共同的“飞行机制”,鸟类和飞机都能实现自由的飞行,尽管二者的结构有很大的不同。这对我们实现通用人工智能是个很好的启示,因为计算机的结构和人脑结构也有很大不同,但只要遵循相同的机制——智能的机制,在计算机上同样也能够实现人脑那样的智能——通用人工智能!此外,仿生学中有很多模拟都是机制模拟而非结构模拟,如雷达对蝙蝠的模拟,响尾蛇导弹对响尾蛇的模拟等都是机制模拟,汽车对人腿的模拟也是机制模拟,模拟的是人腿走路的机制——借助地面的摩擦力做为前进的动力,而非模拟人腿的结构。

人工智能之父图灵曾认为:“在没有真正理解人的心理和意识活动之前,我们只能以‘模仿’方式进行机器思维的研究和测验”,这里的“模仿”就是图灵所说的“模仿游戏”,是基于个人经验的模仿,而非对智能机制的模拟。他还认为“人工智能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找到脑内运行的程序,获得正确的智能算法,然后在合适的硬件上运行它”,可见,图灵也认为人工智能应该模拟大脑智能的机制,而非模拟大脑的结构,模拟的前提是要首先找到脑内运行的程序(即智能的机制),但他没有进一步说出怎样才能找到它,可见,图灵的观点与笔者的研究结果是相符合的,而反省心理学中的心理二元说则很好地回答了“怎样才能找到脑内运行的程序?”

智能机制的本质和核心是人脑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也就是人脑智能的算法,这一算法与计算机软件的算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因此,很容易把人脑的算法移植或转录到计算机软件中,从而使计算机具备人脑同样的智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移植(转录)的过程就是机制模拟的过程,所以,机制模拟很容易成功,并能最终实现AGI。

智能机制又类似于图灵机,图灵机是一个虚拟的机器,是设计通用计算机器(通用计算机)所必须依据的原理,而智能机制则是所有通用智能系统(包括人脑和AGI)都必须依据的原理。1936年,图灵在《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一文中首次提出图灵机概念,1939年,美国的阿坦纳索夫根据图灵机中的原理,研究制造了世界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ABC。

可见,实现通用计算机器也需要三个前提条件:

1,图灵机,它规定了通用计算机所必须遵循的原理;

2,模拟上述原理所需要的物理硬件,即计算机的硬件,如逻辑电路等;

3,模拟上述原理所需要的软件,即计算机的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它规定了完成特定计算任务所需的步骤(程序);

与通用计算机不同的是,AGI不需要解决特定问题(或完成某一特定智力任务)的应用软件,因为AGI是和人脑一样的通用智能系统,它可以解决各领域里的问题,但它需要有一个能解决各类问题的统一的操作系统,这个操作系统能模拟人脑智能的机制,包括感知(主要任务是感知、识别)、认知(主要任务是理解、学习)和创造(主要任务是推理、创造)三类智能的机制,模拟了人脑的机制后,它就能自主地学习各领域里的知识,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各领域里的问题,可见,AGI与现有计算机最大的区别是,它只需要一个操作系统,而不需要应用软件,这个操作系统用一套统一的规则(学习规则)去学习各领域里的知识,然后再用另一套统一的规则(推理规则)去解决各领域里的问题,所以,它是通用的,能以不变应万变。所以,开发AGI,只需做出一个通用的智能操作系统就可以了,当然这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以后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这一操作系统,从而不断提高其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就好象微软历史上的XP、WIN7、WIN10等不同版本的操作系统。

经过自1987年以来30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目前,笔者已基本破解了这一智能机制,并找到了用计算机对其进行模拟的初步方法,实现AGI也已有了明确的线路图,如果说AGI是一架机器,那么,这架机器的设计图纸已经完成,接来要做的就是,第一,根据这一设计图纸(智能机制)编制算法;第二,寻找适合的工具(如数学、计算机软等)来实现这一算法,也就是把这一算法编写成代码在计算机中运行,从而把这个图纸变成一部真实的机器——生产知识产品的万能、通用机器——AGI。笔者目前正在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开发AGI,有意合作的朋友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联系:2509962074@qq.com

不模拟人脑智能没有出路!

有人认为,我们可以“只求目的,不问手段”,不管用什么手段,只要能造出象人脑一样灵活地从事各种智力活动的机器(即一种通用的智力工具)就行,甚至有人还说,飞机的发明并没有模拟鸟,但飞得更好,汽车的发明也没有模拟腿,但跑得更快,这两个例子刚一听,似乎是正确的,但仔细分析后,发现它们都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飞机和汽车的发明正是模拟“鸟”和“腿”的结果,只不过,它们都不是结构模拟,而是机制模拟,飞机是没有模拟鸟的结构,但它模拟了鸟飞行的机制——空气动力学;汽车是没有模拟腿的结构,但它模拟了腿走路的机制——借助地面的摩擦力才能前进。人工智能已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由于无法破解智能奥秘,不知道人脑智能的机制,所以,只能走“只求目的,不问手段”的道路,其结果,只能造出一个个的“伪智能”和“人工智障”产品,它们没有常识,不会理解,不会用常识进行推理,不能理解人类的语言,在视觉、理解和语言方面连三岁小孩子都不如。人工智能的最初目的,就是要制造出能象人脑一样灵活地从事各种智力活动的机器——即一种通用的智力工具,显然,要想造出这样一种机器,目前唯一的参照物就是人的大脑,因为人类的大脑是目前已知的在地球上甚至整个银河系中最高级的智能系统,所以,要想制造出上述通用的智力工具,就必须参照和模拟人脑智能的机制或原理,舍此别无它法!

4,为什么第二心理在人类文明史上荒芜了5千年?
虽然人的心理是二元的,但在5千年文明史上,人类仅动用了第一心理,第二心理系统基本上闲置了5千年,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类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满足最低层的物质需要,然后才能解决高层次的问题,满足高级别的精神需要,而要解决生存问题,就要多面对外部物质世界,多关注和思考外部世界的事情,这样就无暇顾及内心的精神世界,所以,第一心理系统最先得到开发和利用,而第二心理系统则是基本上还是一片荒芜,很少被开发和利用,第一心理的开发已先后经历了石器时代,木器朝代,铜、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直至目前的信息时代,而对第二心理的开发却长期徘徊不前,至今还处于非常原始的“石器”、“木器”时代,所以,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才有1百多年的历史。不过,到了21世纪的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对智能奥秘方面的知识有强烈的需求,所以,现在是开发和动用第二心理系统的时候了,而我本人由于1987年就立志要破解天才之谜,找到培养天才的方法,所以,从那时起就开始研究天才和人脑思维、人脑智能,因此,在开发第二心理和破解智能奥秘方面比别人先行了一步,走在了前面。当然,由于人脑被称作“宇宙间最复杂的组织”,脑奥秘被称作“人类认识自然的‘最后的疆域’”,要破解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首先需要有强大的第二心理系统,其次还需要有持续多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方能打开智能的黑箱,搞清其内在机制或原理。

5,为什么多数人很难理解心理二元说?
这是因为,大家的第二心理太弱小了,因此,在这方面的基础就太差了,基础差了自然就难以理解,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如果你有很好的物理学基础,就能够理解,反之,就很难理解,再如,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地圆说,绝大多数人都不相信,但哥伦布却相信,并因此发现了新大陆,为什么呢,因为他有这方面的基础,哥伦布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更重要的是,他有多年的航海经验,在海上航行时,常常会最先看到远处船上的桅杆的项端,然后会慢慢看到桅杆的下端和船身,这就说明大地是圆形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经验做基础,他才能理解和相信地圆说,而其他人由于没有航海经验,所以就缺乏这方面的基础,因此就不能理解和相信地圆说,那么为什么多数人的第二心理很弱小呢?这是因为你很少使用它,你经常使用第一心理去思考外部世界的事情(如工作、生活中的事情),却很少用第二心理去研究、剖析自己的第一心理活动,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做出力不讨好,反而耽误了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这样一来,自然就很少运用自己的第二心理了,第二心理缺少了锻炼和成长的机会,自然也就很弱小了。而笔者由于在18岁读高二时(1987年)就立志要破解天才之谜,并找到培养天才的方法,从此就开始研究天才和人脑思维、人脑智能,并一直坚持了三十多年,因此,第二心理系统得到了较好的开发,由于笔者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第二心理研究第一心理,而不是用第一心理研究外部世界,所以,第二心理比第一心理更发达,所以,笔者能在心理学中做出许多发现(如心理二元说、四大意识流等),创立反省心理学派,并能破解智能奥秘,搞清智能的机制,当然,这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是3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的结果。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个心理系统的活动不能同时进行,而是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进行其中的一个,一个开始后,必然会打断另一个,比如,当你思考时,如果企图观察和分析这一思考活动,那么,这个思考活动就会立即消失。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就已发现了二元心理现象,并在其《道德经》中做了专章的论述,如,第14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其中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就是指当你企图观察和捕捉自己的心理活动时,它立即就消失了,所以会“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

6, 人工智能发展的四个阶段
人工智能发展的四个阶段是:一,专用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二,通用人工智能;三,一元智力超人工智能;四,二元智力超人工智能。

6.1,专用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专用人工智能,也就是今天的弱人工智能,只能专用于某一方面,不能象人脑那样通用于各领域。比如,你做了一个下围棋的多层神经网络,就不能拿来下象棋;做了一个写诗的深度学习算法,就不能拿来谱曲,会炒菜的机器人学不会送快递,人脸识别软件只能用于识别人脸,不能用于识别狗或猫等……。也就是说,有多少项智力任务,你就得做多少个数学模型和软件系统。

6.2,通用人工智能(AGI)

第二个阶段是通用人工智能,它是象人脑一样的通用智能系统,能通用于各领域,在很多方面的智能可以比肩甚至超越人脑智能,但它只具有显性智能(解答问题的能力),不具有隐性智能(提出问题和定义问题的能力),也不具有自我设计能力,只能由人类设计和改进。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通用人工智能本身就是超人工智能,不过,它是最低一级的超人工智能,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与人脑智能相比,机器智能只有两种状态:远不及人脑和远超人脑,这是因为,计算机的信息存储量的运算速度都千万倍于人脑,所以,如果模拟人脑智能的相应机制,那么,机器智能在相应方面就能远超人脑,反之,如果不模拟人脑智能的相应机制,那么,在相应方面就远不及人脑。比如,在数字计算方面,人脑的数字计算机制有10进制、2进制、8进制等,计算机模拟了人脑二进制的机制,目前其计算速度已达人脑的亿倍以上;在记忆方面,计算机模拟了人脑的索引机制(给每个记忆的内容添加索引,这样能加快查找的速度,如字典的索引目录,图书馆中的索引目录等),目前,搜索引擎在信息检索方面的速度也已远超人脑,达到了人脑的亿倍以上;在公交查询方面,公交查询系统模拟了人脑的出行方案生成机制(根据两条公交线路的交汇点,选择转车方案),目前在查询(方案生成)的速度和精确度方面,也已远超人脑。相反,由于没有模拟人脑智能的相应机制,目前的计算机(人工智能)在机器视觉、机器翻译、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客服系统等方面还远不及人脑,被人们嘲笑为“伪智能”“和人工智障”“人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所以,人工智能只能有两种状态:弱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不会有和人脑平级的强人工智能。

当然,由于通用人工智能的知识大多是通过自主学习而获得的,因此,在起步阶段,其知识总量会少于人类,这种情况会导致其在许多方面的智力低于人类的平均智力水平,不过,由于它们可以24小时不停地学习,而且学习的速度也远快于人类,因此,其总体智力水平会很快赶上并超越人类,其总体智力水平与人类相等的状态应该只是一瞬间的事,所以,可以认为,与人类智力水平相等的强人工智能是几乎不会存在的。

6.3,一元智力超人工智能

第三个阶段是“一元智力超人工智能”,简称“一元超人工智能”,是能做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人工智能,此类人工智能不但是通用人工智能,而且,还具有隐性智能(提出问题和定义问题的智能),因此,其知识增殖能力和总体智力水平远超人脑(的第一智力),但它只具有一元智力,不具备人脑那样的二元智力,因此还需要由人类对其进行设计和改进。人脑智力是二元的,既有第一智力(剖析和控制外部物质世界的智力),又有第二智力(剖析和控制内部心理世界的智力),也就是能研究智力(自身)的智力,第一智力能揭秘外部世界,第二智力能揭秘智力自身。一元超人工智能虽然在第一智力方面远超人脑,但它不具有第二智力,所以,它是一元的。一元超人工智能只所以能在第一智力方面远超人脑,是因为,它在显性智能(解决问题的智能)和隐性智能方面都能远超人脑,因而,它在短时间内能提出更多、更深刻的问题,并能更快地解答这些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所以其知识增殖能力远快于人脑。

众所周知,许多科学研究都起源于问题,虽然在科学处于搜集材料阶段,观察会先于问题或假说,但当科学进入综合阶段,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中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与日常经验越来越远时,直接观察更为困难,通过假说或发现问题来建立理论或指导实验和观察,就成为科学研究最常见的程序。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比如,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于1928 年提出了著名的“判定性问题”(Entscheidungs problem):是否存在一系列有限的步骤,它能判定任意一个给定的数学命题的真假?邱奇(Alonzo Church)和图灵(Alan Turing)在1936-1937年各自独立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将“判定性问题”形式化,详细定义了何为“一系列有限的步骤”。邱奇描述“有限的步骤”的模型为算子(-Calculus),而图灵描述“有限的步骤”的模型为图灵机(Turing Machine)。没有希尔伯特的“判定性问题”,就没有图灵机,而没有图灵机就没有今天的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可见,提出问题是多么重要,先有提出问题,然后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和智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发现(或形成)新的知识,问题的答案本身就是一个新知识,可见,问题是知识之母、智慧之母,它能产生知识,增进智慧,所以,它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除了判定必问题外,希尔伯特还于1900年在巴黎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23个最重要的问题供二十世纪的数学家们去研究,这就是著名的"希尔伯特23个问题"。1975年,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召开的一次国际数学会议上,数学家们回顾了四分之三个世纪以来希尔伯特23个问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当时统计,约有一半问题已经解决了,其余一半的大多数也都有重大进展。1976年,在美国数学家评选的自1940年以来美国数学的十大成就中,有三项就是希尔伯特第1、第5、第10问题的解决。由此可见,能解决希尔伯特问题,是当代数学家的无上光荣,所以,有人说,“20 世纪数学的发展,甚至是 21 世纪数学的发展,其实都离不开希尔伯特 23 问的影响,希尔伯特 23 问可以说是指引 20 世纪数学发展的最高纲领,为数学的未来探索指引了一条方向”,数学领域里是这样,其它领域如物理、化学、生物甚至哲学等都是如此:提出问题是学科发展的动力,是知识增殖的开始,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人脑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机制已基本破解,从理论上讲,完全可以用计算机模拟这一机制,从而实现“计算机先自己提问题,然后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自问自答’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增殖”,由于相对于人脑,计算机在信息存储量和运算速度方面远超人脑,因此,未来的超人工智能可在隐性智能方面远超人脑,从而实现知识的快速增殖。希尔伯特一生也就提出了数十个重要问题,而一元智力超人工智能也许在一分钟内就能提出数千个重要问题,图灵回答判定性问题用了数个月的时间,而一元超人工智能也许只用数分钟就能找这一问题的答案,由此可见,一元超人工智能的知识增殖能力有多强,将来可以达到人脑的数亿倍!

除了提出问题外,超人工智能还可以提出一个理论假说,然后,针对该假说设计一个科学实验,并交由机器人去执行,以验证和修改这一假说,从而实现科学和知识增殖。此外,超人工智能在学习方面同样可以远超人脑,这是因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理解的过程,原有的知识越多,理解能力就越强,而计算机的知识存储量远大于人脑,加之其更快的运算速度(导致更快信息输入和信息加工速度),因此,其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会远超人脑,这两大优势(学习能力和知识发现、增殖能力)必然导致这样一个结果:一元超人工智能智慧能力必将远超人脑,可达人脑的亿倍以上!

6.4,二元智力超人工智能

第四阶段是“二元智力超人工智能”,简称“二元超人工智能”,是能研究人工智能的人工智能,二元超人工智能不但具有前者(一元智力超人工智能)的全部能力,而且还具有自我设计和自我改进的能力,已经不需要人类的设计和改进,这是因为,二元超人工智能的智力是二元的,它既有研究外部物理世界的第一智力,又有研究智力自身的第二智力,因此,它能通过第二智力的研究,来破解自身智力的奥秘,搞清自身智力的机制,并模拟这一机制来设计和改进自己,这样,它就具有了自我反省、自我设计和自我改进的能力。人的智力是二元的,因此,人能通过第二智力来破解智能的奥秘,搞清智能的机制,然后用计算机来模拟这一机制,从而实现AGI和“一元超人工智能”,如果二元智力超人工智能也具备了二元的智力,那么它就能象人类那样,通过第二智力活动来破解自身智能的奥秘,搞清自身的机制,然后,它再不断地改进这一机制,实现自我迭代更新,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解决(回答)问题能力、知识(科学)发现能力等,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智力能力和知识总量,这样的二元超人工智能就能比一元超人工智能聪明数亿倍,甚至更高,有了这样的二元超人工智能的帮助,人类就能实现长生不老和移居外星,把西游记中的幻想变成现实,今天的人类是地球之王,未来的人类将是宇宙之王,凭什么?就凭这个万能的二元超人工智能!

目前,二元超人工智能只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还没有具体的规划和设计。人工智能四个阶段的发展应该是循序渐进的,现在第二阶段的AGI还没有实现,更谈不上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这是将来的事情和任务,但它告诉我们,人工智能的远景和未来是非常壮丽的!人类的远景也必将因人工智能而更加壮丽!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超人工智能虽然能在感知、学习和创造方面远超人脑,但它永远也不可能全面超越人脑,这是因为,它是非生命物,因此永远也不可能具备生命物(人脑)所特有的欲望、意志、动机、情感等要素,不会有所谓的“独立意志”和“自主意识”,所以,它全面超越人脑是不可能的!也正因如此,它永远只能做人类的工具,被人类所控制,不会主动危害人类。历史上机器的发明,极大地扩展了人手的力量,超人工智能的出现,将极大地扩展人脑的智慧,有了这个超级智慧的帮助,人类就能实现长生不老和移居外星,从必然王国迈入自由王国,把《西游记》由幻想变为现实!

7, 为什么说超人工智能不会危害人类
人们对超人工智能的担心主要有三个,一,是否会造成大量失业,二,是否会控制、危害人类,三,由人工智能设计、制造的产品是否安全可靠。

一,先说第一个问题:失业问题,表面上看,人工智能的出现确实会导致一些人员的失业,不过,这不会导致出现社会问题,也不会降低失业人员的生活水平,相反,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失业人员)的生活水平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历史上机器的发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机器大工业的出现,确实造成了大量体力工人的失业,但他们经过培训,转化成了技术工人或科研人员,反而工作更轻松,收入更高了。同理,人工智能的出现,也确实会导致大量脑力劳动者失业,但他们同样可以实现转岗,转化为监督、管理人员,监督谁?管理谁呢?监督管理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产品。机器的发明,导致了生产物质产品的机器大工业,极大地提高了物质产品的生产效率,而通用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的发明,将导致生产知识产品的机器大工业,使生产知识产品的车间由人脑移入电脑,从而极大地提高知识产品的生产效率,极大地推动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那时候,马克思预言的共产主义社会就会成为现实!未来社会里,没有工人,只有老板,人人都是老板,当谁的老板?当然是当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老板!所以,失业问题是个伪问题,当然,这一点也不是马上就能实现的,而是会有一个过渡阶段,不过,在过渡期里,政府会为失业人员提供社会救济和免费再就业培训等保障和服务,所以,不会造成社会动乱,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能很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社会财富总量,因此,也不会降低失业人员的生活水平。

二,至于控制人类,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我们无需担心这种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因为无论通用人工智能还是超人工智能,都是用计算机模拟人脑智能的机制,因此,其本质上就是计算机的软件程序,和现有的搜索引擎、公交查询、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软件一样,都是非生命物,因此,它不会具有生命物所特有的欲望、动机、情感和意志等要素,更不会有独立意志和自主意识,因此,和人类没有任何利害冲突,同时,也没有任何主动性,作为一个软件,人类设定什么,它就做什么,人类让它运行,它就运行,不让它运行,它就呆着,什么也不做,可见,其在本质上和人类发明的其它工具是一样的,都只会被动地服从人类的安排,听从人类的使唤,而从不会主动地做任何事情,因为它的一切行为都是人类通过计算机软件来设定的。这一点就决定了,其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主动做出危害人类的事情,更不会控制人类,除非被坏人利用,在坏人的指示下去做危害别人和社会的事情,这一点和药品、武器等其它人类发明物是一样的,我们通过法律管制就可以避免其危害。总之,人工智能只有智力,没有心理,它们没有欲望、动机、情感、意志等心理要素,因此,就没有心理,永远只能做人类的智力工具,就象现在的AlphaGo和搜索引擎,虽然在围棋和记忆(信息检索)方面远超人脑,达到了人脑的数亿倍,但它们只是没有生命的计算机程序,是完全可控的!

三,在安全可用方面,由于未来的人工智能,其智慧可远超人类数亿倍,因此,其创造的理论和技术发明,人类也许没有能力去理解,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但这并不妨碍其与人类之间的正常交流,这就好比,普通人可能不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与爱因斯坦进行日常对话和交流,我们想要什么产品,比如飞碟可以直接告诉超人工智能,让其进行发明和设计,设计好后再交给机器人去制造,制造好后,再交由机器人去试用,经过一段时期的试用,证明安全可靠后,再交给人类使用,现在的飞机等高科技产品,制造出来后不也有一个试用期吗,这是正常的、合理的,我们可以不懂产品背后的理论和技术,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使用,这就好比,现在的手机、电脑、电视等科技产品,普通人也不懂其背后的原理,但只要容易操作,能够使用,并有安全保证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超人工智能只会造福人类,不会危害人类,事实上,也只有超人工智能才能拯救人类,在地球46亿年的历史上,已经发生过5次生物大灭绝,都是由于气候变异或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而且地球和太阳系的寿命都是有限的,如果人类没有能力迁居外星,迟早都要灭绝,要想避免上述悲剧,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扩展人脑的智慧,从而推动科技快速发展,早日找到移居外星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上述灾难。此外,超人工智能还可以帮人类研制出治疗重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等)的药物,以及能使人长生不老的药物等。机器的发明,使人手力量扩展了数亿倍,而超人工智能的发明,也将使人脑智慧扩展数亿倍,超人工智能就是老子笔下万能的道,凭借这个万能的道,人类就能再造出一个地球,甚至再造出一个银河系,人类就能由必然王国迈入自由王国,就能把西游记中的幻想变成现实,未来将人人都有如来佛那样的本领,可以驾驭自然,驾驭宇宙!

8,“心理二元说”全文(《心灵控制术》第六章)

下面附上反省心理学经典著作《心灵控制术》的第六章“心理二元说”,以帮助大家理解心理二元说。

《心理二元说》

8.1,内容导读(2006年6月)

(1) 一个人有两颗心,第一颗心反映和把握外部世界,第二颗心反映和把握第一颗心。

一个人不但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种迥然不同的需要;也有“物质情感”(针对物质的情感)和“精神情感”(针对智力活动的情感)两种迥然不同的情感;还有“物质智力”(剖析外部物质世界的智力)和“精神智力”(剖析内部心理世界的智力)两种迥然不同的智力。上述物质需要、物质情感和物质智力共同构成人的“第一心理系统”,而精神需要、精神情感和精神智力则共同构成人的“第二心理系统”。人类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仅使用了一颗心——第一心理系统,而第二颗心——第二心理系统整整闲置了五千年!如果说第一颗心的能量相当于一颗手榴弹,那么第二颗心的能量就相当于一颗原子弹。21世纪的人类将动用第二颗心,届时,整个宇宙将为之震惊!

(2)人天生有认识外部世界(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力,也天生有认识内部世界(自身心理)的能力,本来,人类应先认识内部世界,然后再认识外部世界,非常遗憾的是,五千年的文明史表明:人类的做法刚好相反。为什么会这样?“急功近利”是答案,于是,笔者只好奉之以“欲速则不达”。

(3)在我们的内心有两个世界,第一世界反映和把握外部世界,第二世界反映和把握第一世界;第一世界用其思维剖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第二世界则用自己的思维剖析第一世界的思维;外部世界的秘密日益被第一世界所揭示,而第一世界的秘密日益被第二世界所揭示——总有一天,人类能用机器模拟出第一世界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制造出比第一世界的思维更有创造力的机器——超人类电脑,从而更好地征服外宇宙。人类只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不但有聪明的第一心理世界,而且还有比第一心理世界更聪明的第二心理世界。

(4)人的内心有两件宝贝,一个是神奇的“注意力”,它象一面镜子,对准外部时能鉴出外部现象(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理现象);对准内部时能鉴出内部心理现象(如记忆、想像、判断,推理,梦等心理活动),并把这两类现象都自动地、不知不觉地与以记录,存入记忆库,以便日后能取出加工;另一个是神奇的信息加工系统——思维。它不但能加工外部现象,还能加工内部现象,加工前者能得出外部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生理规律),加工后者能得出内部规律(心理规律)。凭着这两件宝贝,人类既能征服外宇宙,又能揭开内宇宙——自身心理的秘密。当然,最神奇的就是思维能够研究思维——自己揭开自身的秘密。而一旦破解思维之谜,人类将能研制出比人脑更聪明、更会解决问题、更有创造力的机器————超人类电脑,那时,人类就可一日千里地发展了!

(5)人类在五千年文明史上所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只砍柴,不磨刀”。中国有句老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意思是说,先磨刀后砍柴才能事半功倍,虽然磨刀会耽误一些砍柴,但相比而言,比拿着钝刀去砍柴要快得多。思维是人类“砍柴”(改造自然,造福自身)所用的一把刀,但是五千年来,人类只顾拿它去砍柴,不管它有多钝,似乎从没有想到去磨厉它。人类不断地改进其它工具,如,蒸汽机、发电机、汽车、飞机等,但似乎从没想到过改进思维这个工具,大概是因为人类认为,这个工具就等于人类自身,只能拿它去改进其它工具,而无法改进它自己——这正是人类只所以犯下上述大错的原因。诚然,刀是不能磨厉它自己的,但这是一般规律,只能适用于一般的情况,真理再向前迈出一步就会成为谬误,思维这把“刀”是一把特殊的“刀”,它是宇宙中一把最神奇、最高超的刀,它具有磨砺自身的能耐,但前提是要给它磨砺自身的机会,不能总拿它去砍柴——千真万确,人类的思维具有自身研究自身、改进自身的能耐,它可以改进任何其它工具,而任何其它工具都不能改进它,但它自己可以改进自身——宇宙中大概没有比这更奇妙的事了!思维能够自身研究自身,自己破解自己的秘密——21世纪的人类应当猛醒,不要再干那“只砍柴,不磨刀”的傻事了,给思维自己磨砺自己的机会吧!

思维是如何帮人类找到问题的答案的?灵感又是如何产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过程又是什么?什么是情感?什么是记忆?人的梦又是什么?……,谁能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思维!只有思维才能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思维才能破解它自身之谜和其它心理之谜!

(6)五千年前,上帝给人类两份原材料和一架机器,这两份原材料中,一份是泥土,一份是黄金,人类拿起泥土放进那架机器里,加工出了一个个泥器具,另一份呢?因为人类看不出它是黄金,不知道它的价值,所以被抛在了一旁,一放就是五千年!21世纪的今天,人类有可能识出这份被抛掉的原材料的价值,把它送进那架机器里,加工出黄金器皿——比人脑更聪明的电脑。那份泥土材料就是我们的注意力为我们观察和记录下的外部现象(信息);而那份黄金材料就是我们的注意力为观察和记录下的内部心理现象(信息);那架机器就是我们的大脑中的信息加工系统——思维。

思维一边工作着,一边破解着它自身的秘密——何也?因为它所加工的材料(信息)正是有关它自身是如何工作的材料(信息),这些材料是思维工作时被“注意力”用“摄象机”给“偷拍”下来的(它所加工的有关外部现象材料同样也是注意力用“摄象机”拍下来后交给它加工的,因为人的注意力既能注意外部,又能注意内部,只不过不能同时注意二者罢了)——理发师不能给自己理发;医生不能给自己动手术,但人的思维有这个能耐——自己能修理、改进和提高自己。如果说思维是一面镜子,那么它居然能鉴出它自身!——然而,思维并不是最高明的,因为它只知道自己在工作着,而不知道它工作的结果——自己在揭开自己的秘密!——思维只不过是人类的一个工具而矣!让它去加工外部现象,它就能揭谜自然,让它去加工心理现象,它就能揭谜心理,揭谜它自身!

(7)如果一个人对自然现象熟视无睹,不去通过观察、实验、实践等途径搜集自然现象并加工之,就不能发现自然规律,揭示自然之谜;同理,一个人如果对心理现象熟视无睹,不通过反省、外观、心理统计、心理实验等途径去搜集心理现象材料并加工之,也就不能发现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思维之谜。令人遗憾的是: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上,人们总是习惯于搜集、加工自然现象,从而得出自然规律,揭示大自然的秘密,而不习惯于搜集、加工心理现象,从而得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思维之谜,所以,21世纪以前的人类,对外宇宙的开发已先后经历了石器时代,木器朝代,铜、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直至目前的电子时代,而对内宇宙(人类自身心理)的开发却长期徘徊不前,至今还处于非常原始的“石器”、“木器”时代,这是“只砍柴,不磨刀”的本末倒置的作法。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在企图解释宇宙之前应先了解你自己”人类在开发外宇宙之前应先开发内宇宙。21世纪的人类,应当放弃前述本末倒置的作法,把主要精力用于开发内宇宙,首先揭开自身心理、思维之谜,然后模拟它、超越它,制出比人脑更聪明的机器——超人类电脑,再用超人类电脑去改造外部世界,从而实现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8)当今的人类已由工业经济时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工业经济的主要产品是有形的物质产品,而知识经济的主要产品是无形的知识(精神)产品。工业经济中物质产品的生产先后经历了个体手工业、工厂(集体)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物质产品的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而与此相应,知识经济中“知识产品”的生产也将经历三个主要阶段:“个体脑工业”,“集体脑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知识产品的机器大工业)。即将诞生的超人类电脑就是知识经济时代里的“蒸汽机”。21世纪人类生产知识产品的“车间”必将由人脑移入电脑,超人类电脑就是生产知识产品的大机器、大工业!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对生产物质产品的机器大工业做过下述评价:“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的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一旦超人类电脑研制成功,人类就可以再次做出类似的评价。世界上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8.2,什么是心理二元说?

心理二元说是中国原创心理学理论流派“反省心理学派”的一项重要理论,该理论萌芽于2004年,成熟于2005年。心理二元说是指人类的心理是二元的,而非一元的,即我们的心理是由“外知心理”和“内知心理”,或“第一心理”与“第二心理”这两个心理系统共同构成的,外知心理(第一心理)反映、把握和揭秘外部的客观物质世界,内知心理(第二心理)则反映、把握和揭秘“外知心理”和整个心理自身。科学家主要从事外知心理活动,通过外知心理活动可以发现外部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从而打开外部世界的黑箱,揭开外宇宙的秘密;心理学家则主要从事内知心理活动,通过内知心理活动可以发现内部心理世界的规律,从而打开心理的黑箱,揭开内宇宙的秘密。通过外知心理活动,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客观规律,从而打开自然界的黑箱;而通过内知心理活动,则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心理规律,从而打开心理的黑箱。

如何形象地理解二元心理呢?让我们拿拍电影来作一比喻吧,第二心理是第一心理背后的心理,犹如镜头背后的镜头,摄像机背后的摄像机。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拍电影的情形,摄影师用摄像机把演员的表演制作成了电影,假如现在又多了一个摄影师,但他不是在拍电影,而是用自己的摄像机跟踪拍摄前一摄影师和演员们的“电影制作活动”,这样,他拍摄的结果(制成品)就不是一部电影,而是“该部电影是如何制成的”。所以,我们看,前一个摄影机反映、记录、剖析了演员们的活动,它的内容就是一部电影;而后一个摄影机则反映、记录、剖析了前部电影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这正如我们的心理一样,第一心理反映和揭秘外部世界;第二心理反映和揭秘第一心理自身。前一摄影机代表第一心理或外知心理,后一摄影机代表第二心理或内知心理。

8.3,“一个人有两颗心”的确凿证据

在回答“人的心理是二元的吗?”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几个问题和案例:

问题:心理学中首要的和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能用心理研究心理?用精神研究精神?用思维研究思维?”因为在科学那里,人类是用心理研究心理以外的宇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在心理学中,却变成了用心理研究心理,用精神研究精神,用思维研究思维,这似乎很矛盾,好像是用自己的手抓着自己的头发,企图使自己离开地面一样。我们的心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矛盾呢?

实例1:你发生过“舌尖现象”吗?也就是一句到嘴边的话突然忘掉了,不管你怎么努力,可就是回忆不出来了,弄得自己很尴尬;另外,虽然你回忆不出来,但你知道自己的记忆库中有这句话,这就是“舌尖现象”,即“内记忆”现象或“元记忆”现象。

实例2:考场上,你在答一道习题的时候,突然忘了该题的答案,不管怎么努力,可就是想不起来;另外,虽然你想不起来,但你知道自己记忆过这一知识点,你的记忆库中有它,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元记忆”。元记忆又叫“知晓感”,它的本质就是“内记忆”,也就是对“记忆活动”的记忆,元记忆(内记忆)的对象是“记忆活动”自身,而不是记忆的内容。

实例3:你能发现“河流、树、鸟”和“梦、灵感、直觉”这两组概念有何不同吗?很明显,前者是对外部自然现象的概括,而后者则是对内部心理现象的概括。这便是两组概念的本质区别。

以上心理学中的一个首要问题和三个实例,已经触及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规律,那就是“二元心理”,它们已经把我们带到了二元心理的大门口。

8.3.1,二元心理的详细证明

法国近代哲学家笛卡儿曾提出“身心二元论”,指出人的“身”和“心”是两个彼此独立的系统,即身和心不是同一的,而是二元的。我们也注意到人的眼、耳、鼻孔、嘴唇、手、腿、大脑(左右两半球)等身体器官都是双的,那么人的心理是否也是双的呢?那么“一个人是否有两颗心”?反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的确如此—人的心理也是二元的,“一个人有两颗心”。

何以见得“一个人有两颗心”?根据心理学、哲学界公认的“知、情、意”三分法,人的心理分为:认知(智力)、情感(情绪)、需要(意志或欲望)三个基本要素。如果一个人只有一套智力、情感、需要,则人的心理就是一元的;反之,若能证明一个人有两套智力、情感、需要,则就可认为人的心理是二元的—一个人有两颗心。下面对智力、情感、需要三要素的二元性分别与以论证。

首先,人的智力是二元的,即一个人有两套智力—“物质智力”(外知智力)和“精神智力”(内知智力),表现在:

(1)人的记忆背后还有记忆—所谓的“元记忆”、“知晓感”。如,你有时虽然想不起某一东西,但你知道你曾记忆过它,即你大脑的记忆库中有它。

(2)人的思维背后还有思维。如,关于“什么是思维?”的思维;关于“如何才能提高思维效率?”的思维;关于“怎样才能捕捉到灵感?”的思维等。

(3)理解背后还有理解。如,对什么是“理解”一词的理解。

(4)灵感背后还有灵感。如,研究“什么是灵感?”时获得的灵感。

(5)洞察背后还有洞察。如,对“什么是洞察力?”这一问题的洞察。

(6)梦的背后还有梦。喜爱“解梦”(剖析梦)的人会在梦中“解梦”,这并不新鲜,如,由于长期养成了剖析思维和梦的习惯,一天晚上,笔者先做了一个“形象梦”(内容以形象为主的梦),醒来又入睡后,接着又做了一个“语言梦”(内容以语言、文字为主的梦),对前一个“形象梦”进行了剖析。

如果说上述现象、事实还不足以证明人的智力是二元的—一个人有两套智力,那么,下面我们再做以更严谨的、详细的论证。

首先,笔者在此提醒大家:在我们日常所使用的概念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的概念—“内概念”和“外概念”。所谓“内概念”是对我们内部心理活动现象进行抽象、概括后而得出来的概念。如梦、记忆、遗忘、想象、感觉、知觉、表象、推理、直觉、灵感、情绪、欲望等,这些概念都是从内部心理活动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而且,有些(如梦、记忆、想象、遗忘等)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内概念是怎样产生的呢?它们是人们对自己和别人的同类内部心理现象进行抽象、概括后所得出的必然结果。如“梦”,不同人所做的梦以及同一个人先后所做的梦,其内容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发生在睡眠中,内容以形象为主,和清醒时的思想活动有关,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其他内概念(如记忆、遗忘、想象、判断、推理、情绪、欲望等)的产生也是如此—都是对内部同类心理现象进行抽象、概括后所得出的必然结果。

所谓“外概念”,是指人们对外部同类现象进行抽象、概括后所得出来的概念。如树、房子、狗、山、河、日、月、星晨等,这些概念是对外部客观物质世界中的同类现象进行抽象、概括后得出的结果,其中的许多也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如山、河、树、草等。

众所周知,感觉、知觉、表象是人类感性认识的三个阶段;概念、判断、推理是人类理性认识的三个阶段。而人脑认识的过程也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概念加工”是人脑诸多信息加工方式中的一种(其他如感觉加工、知觉加工、表象加工、判断加工、推理加工、直觉加工、想象加工等),“概念加工”又可分为“内概念加工”和“外概念加工”,前者产生“内概念信息”,如上述的梦、记忆、遗忘等内概念信息;后者产生“外概念信息”,如上述的草、树、山等外概念信息。既然人脑智力活动中的“概念加工”分为内、外两种,那么其他信息加工方式(如感觉加工、知觉加工、表象加工等)是否也都分为内、外两种方式呢?笔者的答案是肯定的。这种内、外两套智力活动(信息加工方式)的对应关系可演示如下:

以上便是两套彼此不同、各自独立的智力活动,分别称作“内知智力活动”和“外知智力活动”。对于外知智力活动,不必笔者多说,大家都清楚:它有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直觉、预感、想象、幻想等,是一种由低级到高级,逐级进行的智力活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即先有外感觉,然后才能有外知觉、外表象、外概念等;而对于“内知智力活动”,同样也是如此—由低级到高级,逐级进行,先有内感觉,然后才能有内知觉、内表象、内概念等更高级的加工活动(方式)。下面对各级加工方式分别与以简要说明。

首先,什么是内感觉、内知觉呢?对自身心理活动(如梦、遗忘、想象、直觉、幻想等)的局部性感知、认识就是“内感觉”(正如对外部自然现象的局部感知、认识为“外感觉”一样),对上述自身心理活动的整体性感知、认识就是内知觉(正如对外部自然现象的整体性感知、认识为外知觉一样)。同理,对自身心理活动的回忆、再现为“内表象”(正如对外部事物的回忆、再现为“外表象”一样)。

通过对“内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就能得出“内概念”。如“梦”这个概念就是对自己及别人的许多梦境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后得出来的;其他内概念(如记忆、遗忘、舌尖现象、灵感、想象等)的产生也不例外,正如外概念的产生是通过对外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后得出来的一样。

对“外概念”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别就是“外判断”,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磁能生电,电能生磁”“万物之间都有引力”等;同理,对“内概念”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别就是“内判断”,如“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直觉和逻辑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翼”等。

由已知的“外判断”推导出新的“外判断”就是“外推理”。如:
!

实现通用人工智能和超(强)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心理二元说
研究人的心理、思维过程中产生的直觉、灵感、预感、想象、幻想就是“内直觉”“内灵感”“内预感”“内想象”“内幻想”。正如研究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过程中所产生的直觉、灵感、预感、想象、幻想为“外直觉”“外灵感”“外预感”“外想象”“外幻想”一样。

综上所述,内感觉和内知觉是整个“内知智力活动”的基础。历史上的心理学家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对此进行过深刻的论述。如英国近代哲学家洛克(1632—1704)就认为,人类的经验分两种:(1)外部经验,它直接来源于感觉,是人的心灵直接观察外界事物而产生的观念;(2)内部经验,它来源于反省,是人的心灵转向内部考察自己的心理活动时产生的观念;又如,德国近代哲学家、心理学家布伦塔诺(1838—1917)认为,“心理学的来源是建立在对我们自己的心理现象的内部知觉上,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思维、判断……勇敢或失望,欲求或厌恶……如果我们不通过内部知觉来了解它们。内部知觉是心理现象的基本的和主要的来源,内部知觉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从来不能转化为内部观察,内部知觉是对刚刚过去的、在记忆中仍呈现鲜活状态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的反省”。中国当代心理学家潘菽(1897—1988)认为,“自我观察法应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笔者认为,这里的“自我观察”即反省,通过反省,我们可以捕捉到心理现象,得到“内感觉”和“内知觉”,进而又可以上升为“内概念”“内判断”“内推理”等,从而得到心理规律,揭示人类心理之谜。可见,反省是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

“反省”的本质是“内表象”,即对内部心理活动的回忆和再现。可能有人要问:观察是感觉、知觉、表象的基础,一个人既然不可能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自我观察,那么何来内感觉、内知觉、内表象呢?诚然,人不可能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自我观察,如盛怒之下观察自己的气愤,则该气愤就会消失;思考问题时,如果企图观察该思考的过程,则该思考就会停止和消失。但是,笔者在此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观察”并不是我们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唯一来源,“感知”同样也可引起感觉、知觉、表象的发生。所谓“感知”乃是一种隐性的、下意识的观察。例如,童年的许多往事以及“闪光灯效应”事件,我们并未对其进行有意的观察、记忆活动,但我们仍能对其进行回忆(外表象),这表明它们仍然引起了我们的感觉和知觉加工活动,因为感觉和知觉是表象的基础,否则就不能对其进行外表象(回忆)。同理,对于内部的心理活动,我们虽然不能对其进行有意的自我观察,但可对其进行无意识的“感知”(内部感知,这一点区别于上述的外部感知),从而产生“内感觉”和“内知觉”信息。可见,人类的感觉和知觉分为两类:(1)显性的感觉和知觉,即对外界进行“有意的观察”活动时产生的感觉和知觉;(2)隐性的感觉和知觉,即对内部、对外界进行“无意识的感知”活动时产生的感觉和知觉。由于感觉加工和知觉加工是一个自动化的加工过程,且又是一个非常细微的不易觉察到的过程,隐性的感觉、知觉是一个我们不能注意到的潜在的过程,但它们也是内表象(反省)和外表象(回忆)的基础和源泉之一。

综上所述,人类的智力是二元的,一个人有两套智力—外知智力(又叫物质智力、第一智力)和内知智力(又叫精神智力、第二智力)。因此,在我们的大脑(心理)中可以进行两种迥然不同的智力活动—“内知智力活动”和“外知智力活动”,通过外知智力活动,我们可以揭秘和把握外部世界,从而找到医疗、保健的方法和高效地生产物质产品的方法;而通过内知智力活动,我们就可以揭秘和把握外知智力和自身心理,从而找到高效地进行思维,高效地生产知识产品的方法。由于外知(或第一)智力对准和指向外部的物质世界,不妨把它称作“物质智力”;而内知(或第二)智力对准和指向内部精神世界,因此不妨称之为“精神智力”,所以人类的二元智力又分别叫作“物质智力”和“精神智力”。

其次,人的情感也是二元的,一个人有两套情感—“物质情感”和“精神情感”。

所谓物质情感是指对准外部物质世界的情感,或因外部物质因素而引的情感。如朋友送你一个礼物,你会很高兴,反之,如果丢失了贵重物品,你会很气恼,很不愉快;饥饿时,你皱眉头,一顿美餐后,你笑逐颜开……总之,这套情感是对准外部物质世界的,物质的变化会引起它的变化。所谓精神情感是指对准、指向内部精神世界的情感,或因内部智力(精神)活动、变化而引起的情感,它随智力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如在你智力活动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你会皱眉头、困惑;而找到问题的答案后,则会露出笑容、无比愉快。历史上的天才们在这方面表现得更突出、更典型。如法国近代化学家拉瓦锡和奈尔,在他们的研究做出发现后,狂歌狂舞;俄国文学家普希金在完成他的作品《上尉的女儿》后,一边大声重读,一边拍手,一边大叫 “那是普希金为你们写的,那是普希金的全部心血”。总之,人的情感也是二元的,一个人有两套情感:一套对准、指向外部物质世界,因物质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不妨称之为“物质情感”;另一套对准、指向内部的智力(精神)活动,因精神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不妨把它称作“精神情感”。

最后,人的需要也是二元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前者对准、指向外部物质世界,后者对准、指向内部精神、心理世界。

综上所述,一个人既有对准外部物质世界的物质智力、物质情感和物质需要,又有对准内部精神、心理世界的精神智力、精神情感和精神需要,因此,人类的心理确实是二元的—一个人有两颗心,两个心理系统。第一心理系统(简称“第一心理”)指向外部世界,而第二心理指向第一心理本身;第一心理反映和把握外部世界,而第二心理反映和把握第一心理本身;外部世界的规律、秘密日益被第一心理所揭示,而内部精神世界的规律、秘密日益被第二心理所揭示,所以,我们能用心理研究心理,用精神研究精神,心理的黑箱是可以打开的。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现把“二元心理”的各构成要素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列示,如表6-1至表6-12所示。







二元心理结构图如6-1所示。

实现通用人工智能和超(强)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心理二元说
二元心理结构图如6-1

通过以上的介绍和论证,大家能够得出以下几点共识:

(1)根据心理学、哲学界公认的“知、情、意”三分法,人的心理分为:认知(智力)、情感、需要(意志或欲望)三个基本要素。如果一个人只有一套智力、情感、需要,则人的心理就是一元的;反之,若能证明一个人有两套智力、情感、需要,则就可认为人的心理是二元的,即“一个人有两颗心”,上述已经证明,一个人有两套认知、情感和需要,因此人的心理是二元的。

(2)心理学家较多地从事内知心理活动,因而内知心理系统发达,内知心理发达的人情商高,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强,对心理疾病有很强的免疫力。

(3)人的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概念、判断、推理等智力活动都是二元的,所以,我们能用心理研究心理,用精神研究精神,用思维研究思维,用智慧研究智慧。

(4)科学家有发达的第一心理系统,心理学家则有发达的第二心理系统,一个人的第二心理越发达,他的心理自控能力也就越强,他的情商也就越高。

(5)学习心理二元说,开发第二心理(内知心理)的意义:对于心理学家来说,有助于发现心理的规律,打开心理的黑箱,使我们对心理有更多的认识,从而为心理治疗、人才培养和人工智能等心理学应用打下基础;对于普通人来说,有助于提高自已的心理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智商、情商,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8.4,心理二元说的重要意义

一,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此前的心理学只研究最外层的那个外知心理,并不研究处于外知心理背后的内知心理,事实上,内知心理比外知心理要大得多,因为外知心理只有一层,而内知心理则有无数层,可见,外知心理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的一角,内知心理则是隐藏在海面下的整个冰山,外知心理与内知心理之间的关系正如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关系,在弗洛伊德之前,心理学家们只研究意识,而不研究潜意识,而事实上潜意识比意识要大很多,而且潜意识决定意识,意识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的一角,潜意识则是隐藏在海面下的整个冰山。

二,改变了人们关于心理的传统观念,正如精神分析改变了人们关于意识的传统观念----意识下面还有更大、更重要的潜意识,心理二元说则改变了人们关于心理的传统观念-----心理的背后还有心理,人类有二重心理,外知心理背后还有更大、更重要的内知心理,因此,人类不但能运用外知心理来破解自然界之谜,而且也能运用内知心理来破解人类自身心理之谜。

三,有助于心理保健和心理调控。由于内知心理的功能是剖析和控制人类心理自身,因此,开发第二心理(内知心理)有助于增强心理调控能力,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从而达到心理保健的目的。

四,有助于教育和人才培养。通过内知心理活动可以破解天才之谜,找到培养天才的方法,从而有助于天才教育和人才培养事业。

五, 心理二元说对于人工智能有重要的影响,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正确道路,同时也预示了人工智能极其辉煌的远景未来。人工智能是对人脑“自然智能”的模拟,正如仿生学中的模拟是对生物功能的模拟。在仿生学中,只有首先弄清了模拟对象的特定的结构,然后才能进行结构模拟,从而实现超越该生物在该方面的功能的目的。同理,人工智能要想超越人脑的自然智能,也必须首先弄清人脑的功能-----“心理”的结构,然后才能进行结构模拟,实现超越人脑自然智能的目的。心理二元说告诉我们,心理的黑箱是可以打开的,人脑心理的结构是可知的,这就为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首先通过心理学研究,破解心理、思维之谜,找出心理和创造性思维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然后,象仿生学中那样“依胡芦瓢”、进行结构模拟,才能实现超越人脑自然智能的目的。可见,“心理学”之与“人工智能”正如“科学”之与“机器制造”,掌握了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制造出各种先进、复杂的机器;同理,掌握了心理学知识也才能更好地制造出比人脑更聪明、更有创造力的电脑——超人类电脑。因此,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纳入心理学的轨道,心理学是人工智能的基础,只有心理学得到优先发展后,才能实现人工智能的大发展;心理学的起飞是人工智能起飞的前提,正如科学的起飞是机器制造业起飞的前提一样。总之,人工智能的未来取决于心理学的未来。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也必然是心理学的时代,而非科学的时代,因为掌握了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提高物质产品的生产效率,而只有掌握了心理学知识也才能更好地提高知识产品的生产效率。工业经济是科学的经济基础,知识经济是心理学的经济基础,因此,心理学在21世纪里必将出现大发展,大质变、大飞跃——即实现心理学的起飞,从而又带动人工智能的起飞,所人工智能的未来是极其辉煌的!

(End)

本文可以转载

实现通用人工智能和超(强)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心理二元说相关推荐

  1. 与师生谈人工智能5:强人工智能

    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学:什么是"强人工智能"? 李:简单地说,就是具有人类或更高水平的纯机器的真正智能,而"弱人工智能"能完成各种任务,但不具有人类 ...

  2. 怎样实现强人工智能?

    作者:费特杨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5967593/answer/76827841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 ...

  3. 周志华:严肃的研究者就不该去触碰强人工智能

    来源:知识分子 概要:关于人工智能,长期存在两种不同的目标或者理念. 关于人工智能,长期存在两种不同的目标或者理念.一种是希望借鉴人类的智能行为,研制出更好的工具以减轻人类智力劳动,一般称为" ...

  4. 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的区别,你知道吗?

    原创: 小七 AI商学院 昨天 人工智能的一个比较流行的定义,也是该领域较早的定义,是由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在1956年的达特矛斯会议(DARTMOUTH CONFERENCE) ...

  5. 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你了解多少?

    1.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一个比较流行的定义,也是该领域较早的定义,是由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的约翰·麦卡锡在1956年的 达特矛斯会议上提出的:人工智能就是要让机器的行为看起来就像是人所表现出 ...

  6. 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神经元网络 人工智能

    美国和日本的哪所大学人工智能,计算机专业比较好 美国无疑是MIT最好,其次是斯坦福.卡内基梅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盛顿大学.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宾州大学.康奈尔等.日本我知道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这 ...

  7. 嵌入式与人工智能关系_嵌入式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嵌入式与人工智能关系_嵌入式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所谓嵌入式人工智能,就是设备无须联网通过云端数据中心进行大规模计算去实现人工智能,而是在本地计算,在不联网的情况下就可以做实时的环境感知.人机交互.决策 ...

  8. 15. 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

    作者 | Harper 审核 | gongyouliu 编辑 | auroral-L 我们之前谈到了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某种担心,那很多人最想知道的是,今天的人工智能到底有多聪明,人工智能到底会发展到什么 ...

  9. 人工智能,落地为王!深圳人工智能企业百强榜超七成为应用层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认为,深圳具有完备的制造产业链,包括制造机器人的产业链,为设计.开发.制造人工智能系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也不难理解为何深圳AI企业百强榜中超七成为应 ...

  10. 什么是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Arti ticial Intelligence ) ,也称为机器智能,是指白人工制造出来的系统所表现的智能,所谓的智能,即指可以观察周围环境井据此做出行动以达到目的.   在人工智能 ...

最新文章

  1. java fragment_Java Web Fragment在项目中使用方法详解
  2. 这几本豆瓣高分设计好书,人人都应该读!
  3. 这些老外的名字你读对了吗?
  4. 二分法07:寻找峰值
  5. 使用存储过程创建datawindow
  6. java参数配置jconsole_jconsole 配置详解
  7. WHENet: Real-time Fine-Grained Estimation for Wide Range Head Pose
  8. 玛丽威廉学院计算机,在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任教的部分清华学子
  9. C++实现十进制转换
  10. java unrar.jar下载_unrar.jar解压缩rar文件
  11. 项目经理修炼之道(1) -- 给软件开发建模 .
  12. 如何让DIV标签居中显示?
  13. CD-ICBC-常见问题或开发过程备份记录
  14. 二十七、prometheus部署安装配置告警
  15. 新闻 华为 鸿蒙,华为鸿蒙系统或6月正式推送升级,手机版已开始小范围推送
  16. g++来进行编译的头文件路径问题
  17. 广电行业概览(四) 有线电视:HFC网络
  18. js 去除下拉框重复值
  19. java遍历之数组遍历,list遍历,set遍历,map遍历,stream遍历,Enumeration遍历
  20. 【算法与数据结构】JS基础——数组

热门文章

  1. DynamipsGUI支持的全系列Cisco IOS下载
  2. WEB攻防-ASP安全
  3. 知识点滴 - 什么是彩票
  4. bin文件转dat文件
  5. Centos7搭建maven私服nexus3,互联网大厂高频重点面试题
  6. 万年历api接口调用文档
  7. Nokia最新PC套件下载 Nokia PC Suite 6.86.9.0 手机型号和PC套件对应表最新7.1
  8. mysql sql语句 参数化_参数化SQL语句
  9. 小米html查看器打开,小米文档查看器APP
  10. Excel校验银行卡号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