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所有要读研的同学们

给光纤3室研究生的一封公开信

王晟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乐民的大弟子)

――研究生的理想主义:给现实中挣扎和痛苦的众生一点精神食量

上次关于研讨班的讨论后,我的确郁闷了一段时间。为什么?因为我感觉到一种强烈的可以称作“挫折感”或者叫“失败感”的东西。

最初创建这个研讨班制度,目的不是让你们学到什么;而是希望让你们知道该怎么学。更准确地说,是希望你们体会到什么叫科研,如何发现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最最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的那种乐趣。我一直坚信,这种乐趣是激发一个人潜力的唯一源泉。任何无法体会到这种乐趣的人,都无法真正胜任未来等待你的工作。无论那种工作对你意味着什么,相信我,它多半会伴随你直到你的晚年。那种挣几年钱然后靠银行存款当寓公的日子需要忍受太多的寂寞、消沉、孤独、挫折感,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说句俗话,你没那“心理素质”;况且除非靠投机、赌博、非法勾当,没人能真的一夜暴富。所以绝大多数人还得靠工作去挣得面包,甚至挣得(要是你干得好的话)荣誉、体面和成就感,去挣得使你之所以“是你”而不是别人的那种尊严和自信。你必须每天8小时,每周5天(至少)面对你的工作,要是老板高兴的话,你还得星期天啃面包加班。现在问问你自己,要是无法体会工作中的乐趣,你怎么度过这一生?要是没有这种乐趣,你怎么面对工作中的那些困难,以及解决这些困难之前所必须面对的失望,困惑,和压力?要是没有这种乐趣,你如何获得沉下心去做那些“笨功夫”,并且不知道这些笨功夫是否会真正带来成功所需要的信心和毅力?最后问问你自己,没有这种乐趣,你还真的会有乐趣吗?

可是。。。。。

可是我们从小到大都没人告诉我们说生活是为了乐趣呀?是的是的。我们东方民族历来以勤奋为美德,以享乐为耻。生活是为了奋斗,不是为了享乐。日本人和韩国人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坚韧”,要“忍”,要为未来的生存竞争做好准备。我们也一样,从小就听大人说要努力学习,为什么?因为不努力学习将来就会去“淘大粪”,就会去“扫大街”,就只能做低贱的工作,就会被别人看不起。所以,每个老师都会告诉你他那门课对于你的将来是多么重要。你为什么学数学?因为数学好才能考上大学,考上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所以学数学是为了让你找工作,学不好数学就找不到好工作,你不想找个好工作么?你为什么学语文?因为语文是跟人交际的必要手段,要是不掌握好这种手段,你就没法出人头地,没法胜人一筹,没法脱颖而出。你不想出人头地,胜人一筹,脱颖而出么?

这TMD是什么狗屁逻辑?

难道学习数学时你没有体会过那种乐趣,那种在征服某道难题时所感受到的乐趣,或者从不知道变成知道时所感受到的那种乐趣?当你第一次明白“勾三股四弦必五”时,不觉得惊奇,进而惊叹,最终折服么?当你求解一道难题,苦思多日后终有所获,迫不及待地翻看答案,发现答案正确时,你内心中感受到的那种狂喜,有什么别的东西可以替代么?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些题高考不会考,你的惊奇和狂喜就都作废了,没有了,不真实了么?有了这种乐趣还不够么?还需要其它的什么目标么?最重要的是,真要是没了这种乐趣,又怎么可能学好数学?难道你阅读中文时从没有感受过汉语的美么?那种不需要知道背后的思想,仅仅朗读就可以带来的快感,你真的没有感受过么?听听(我是说“听”)这段:“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岗”,你不必知道这是谁写的,不必知道当时是怎么回事,也不必知道什么是“黄”,什么是“苍”,这里面的那个“狂”字还不够令你激动?再听这段:“寒潭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你不必读过《红楼梦》,难道就体会不到那种“寒”和“冷”,体会不到那种孤独么?还有这段:“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那种沉痛、那种希望,那种光明,你感受不到么?即使当初写这句诗的那个诗人堕落了,这段文字本身仍然永恒,仍然不朽。正是这种文字本身的力量使我至今深爱汉语,即使这是个不管干什么都必考英文的狗屁年代。还有其它的好多学科,比如物理,比如历史,比如哲学(我说的不是辨证唯物论,甚至不是本体论,是那种从善良和悲悯的伟大心灵中迸发出来的关于人的哲学),他们都具有这样的共性:如果你不带偏见地走近它,就一定会被它感动,被他影响,被它激动,可它们都无一例外地被该死的应试教育歪曲为获得晋身阶梯的工具,或者参加生存竞争的武器,都无一例外地被打上了“有用”和“无用”的标签。这种靠是否有用来区分知识的逻辑抹杀了多少鲜活的内容,剥夺了多少体现生命活力的创造性精神活动,葬送了多少潜在的天才啊!难道你真的认为为了生存就必须抹杀这些乐趣么?没了这些乐趣,生存本身还剩下些什么?

是的,我需要乐趣,可我更需要钱啊,没钱怎么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没钱我怎么养家糊口?你王老师不也常抱怨钱少么?靠。。。少跟我来这套!

是的,你说得对,我没法驳倒你的话。但请允许我怯怯地反问一句:难道在你(不不,对不起,是我们),难道在我们挣得可以养家糊口的钱之后不该追求点别的理想?毕竟养家糊口并不难啊,然后呢?去挣更多的钱?可是挣更多的钱是为什么?为了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更昂贵的学校?可是难道你真的认为更大的房子一定意味着更温暖,更好的车更舒适,更贵的学校能给你的孩子带来更好的教育?难道这些真的值得你花一辈子去追求?或者,这些只是表象,挣更多的钱其实是为了挣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受人尊敬?可是更受人尊敬,更高的地位到底给你带来了什么?你的唯一人生就用来争取这些身外之物,你不觉得不值吗?

那你说这辈子该为什么活着,该为什么努力?真的有值得花一辈子去追求的理想?你不会是想说共产主义吧?且,别傻了。。。

好吧,我们就来说说“理想”。我想说说我的理想,以及我形成这种理想的过程。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为“理想”活着,要树立坚定的理想。所有的理想主义教育中,最具人性化的榜样大概要算保尔柯察金。他那段每个中国孩子都会背诵的遗言中隐含着难以言喻的勇气和自豪感,洋溢着一种气势非凡的,使你不得不被挟裹而去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以及每个男孩子都渴望拥有的英雄般的力量。我承认我曾经被那段话激动过。只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经历的丰富,使我意识到,我从小受到的共产主义教育忘了告诉我两个基本的事实:第一,并不是每个人都想要过上共产主义生活。我以为等着我去解放的深受资本主义压迫的美国“劳苦大众”们,工作一年挣的钱比我勤奋一生的高级知识分子母亲一辈子的工资还高。第二,在共产主义旗帜前倒下的,不光只有英雄,还有无辜者。正象韩少功说的那样:“假如让马克思看到古拉格群岛,他会作何感想?”我有几个高中同学,都是成都军区高级军官的孩子,就像王朔小说中写的那帮军区大院的孩子一样(当然没有那么痞),因理想主义的破灭而变得消沉、绝望、堕落,甚至反社会。我比他们幸运,因为在没有理想的年代,我仍认为理想主义有价值。我当然也烦恼和困惑过,但是(可能是由于年轻,容易冲动的原因)一本中篇小说和一部日本电影戏剧化地改变了我对理想主义的认识,使我在心中默默地为自己树立了新的人生楷模。那小说是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那电影是高仓健主演的《海峡》。张承志笔下那个倔犟的,头发乱蓬蓬的,眼睛黑漆漆闪着光的学地质的小伙子横渡黄河时,我激动地浑身发抖。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坚信,搞野外地质考察是一个男人在和平年代唯一应该选择的职业。《海峡》就更不得了了,我至今都无法忘记看那部电影的那一天。那是一个无聊的暑假的上午,我躺在床上打开了电视,中央台播放了那部电影。当时我没有立刻换台的唯一原因是因为主演是高仓健。然后我就那么侧躺在床上,用手支着头,看完了整部电影。我甚至不记得变换一下姿势,以至随后的几天整个肩膀和脖子一直象落枕一样酸痛。主角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土木工程师,为了修建连通日本两个岛屿的海底隧道,他几乎是孤身一人坚持了20余年,跟所有的困难(跟天,跟地,跟海,也包括跟人)作斗争,他当然成功了,可成功后他选择了默默地离去,避开人群,记得电影的最后用字幕交代:他又去勘查另一个海底隧道的建设工地去了。看完后,我走到阳台上,费了很大的劲才没让自己大叫出来,可憋在心里的那句话在十几年后的今天仍然清晰:我要象他那样活着!上大学后,正值香港黑帮电影大行其道的时候,几乎每个同龄人都在谈论那个戴着墨镜叼着香烟穿着黑色风衣的小马哥,说他是“英雄”。可在我看来,跟那个土木工程师相比,小马哥简直轻飘飘的象个小丑,浪漫得离谱。还有那些所谓黑道英雄,为了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拔刀子砍人,内心空虚轻浮得象个气球,西装领带神气活现可是一扎就破。高仓健带着矿坑头盔,表情僵硬,盔沿压得很低,站在灯光微弱的隧道中,头盔下的眼睛依然亮得灼人————我直到现在都认为,这个特写镜头是诠释“坚持”二字的最好注解。是的,坚持。当时我想作的就是这样一种人:能坚持做自己该做的,不随波逐流。我认为这就是理想主义。我承认,这种感情中掺杂着一些想当悲剧英雄的矫情因素,但在我的大学时代——那个价值多元,没人再把理想当回事,即使真诚地谈论爱情都被当作笑料的年代,这种矫情的理想主义成为我在内心深处把持自己的唯一支撑。后来,我遇到了李乐民老师,他对我的影响要实在的多,尽管不是那种偶像般的,但却要有力的多,深刻的多,因为他就生活在我的身边。关于他有许多可以说。我把前年一本期刊约我写的关于李老师的一篇文章引在这里,作为注解(文中有些话略嫌夸张,别笑):

“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一是博士毕业,二是第一次独立申请课题。正是由于这两个转折的顺利通过,最终坚定了我选择对许多人而言也许既枯燥又清贫的大学教师作为终生职业的决心。而我之所以能顺利完成这两次转折,李乐民老师的言传身教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决不仅仅是我的老师,更是那种能在适当时候以适当方式影响(甚至决定)你人生走向的引路人。

在1999年夏天的某个深夜,我正在为我即将完成的博士毕业论文撰写“致谢”一节。在经过4年心无旁骛的研究工作之后,我第一次有机会认真地思考4年来朝夕相处的导师对我的影响,也第一次意识到这种影响的广泛和深刻。最终写下的当然永远无法完整概括这种影响,但的确大致勾勒出了当时我的真实感情:“本文的选题和研究工作是在我的导师李乐民院士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李老师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以及年届七旬仍终年终日努力不辍的工作作风每每令我汗颜,也每每在汗颜之后给予我奋发向上的动力和勇气。我相信,本文的完成无法完全报答李老师多年来的教诲之恩,只希望本文中凝聚的我的一点心血能够给予他些许安慰。”

现在回想起来,我从一个几乎从未接触过任何类型的研究工作的普通学生,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果的青年教师,这里面不知浸透了李老师多少心血。正是他教会了我如何选题,如何查找文献,如何从纷繁的思想中萃取出有价值的结论,如何撰写学术论文,以及——最为重要的——如何实事求是地描述自己的成果。如果说,这一切还只是一个导师应尽的职责的话,那么,他在不经意间给予的教诲远远超出了这种职责,也正是这些小事所折射出来的人格力量对我的人生施加了潜移默化而又不可替代的影响。

记得刚读博士的时候,需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当时互联网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查阅文献还必须到学校图书馆去。图书馆的外文学术期刊阅览室进门时必须登记姓名。我每次去都发现李老师的姓名在上面,无论我去得多么勤。查阅学术文献是一件枯燥而且耗神的事,即使是我们年青学生,也只是在不得不去的时候才去,而当时李老师已过了普通人退休的年龄。这种常年不懈地坚守一种单纯的学术兴趣的精神,渐渐使我意识到,即使是在我们这个日渐功利化的时代,也还是有另一种可贵的献身精神存在。无论你怎样评价他所坚守的那种东西,这种坚守本身都不能不令人感动。

我们的办公室在9楼。曾经有一段时间为节约用电,每天晚上电梯不开。我们这些习惯晚上加班的人不得不每天晚饭后都来一次气喘吁吁的“散步”爬上9楼。我们惊奇地发现,已年近七旬的李老师经常晚上也到办公室来加班,或者看书,或者给学生们交代一些课题中的问题,有时甚至只是为了跟哪个学生讨论一个白天没有讨论完的问题。他这么做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不愿意把当天能够完成的工作留到第二天,无论为此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这不由使我想到,任何一种信念,哪怕是“今日事,今日毕”这样简单的格言,要坚持彻底都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我最初开始独立申请课题的时候,许多规矩都不太明白,所以填完了申请表总是要请李老师先看一下。有一次,表格中要求罗列我已经发表的文章。李老师看完了以后,说必须注明每篇文章我是第几作者(尽管表格中没有明确地这样要求)。记得当时他一边翻看着申请书,一边头也不抬地说到(更像是在自言自语):“这种小地方一定要严谨,不能随便。要是这种地方都不严谨的话,还搞什么科研?”随后就说其它的事了。这句话留给我的印象是如此鲜活,以至当时他的神态我都记得。尽管他并非有意识地提醒,但这却是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什么是“严谨”,以及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应该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才称得上“严谨”。

这样的小事还有许多,当然不可能一一列举。需要说明的是,李老师对我的影响是一个不间断的、渐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还在持续中。因为身在其中,其性质还难以估量,也难以复述。

我唯一确信的是:在有限的人生经历中,我见识到了一位令人尊敬的真正堪称敬业的科研工作者,而这是我的幸运。

但是,从李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中,对我最有价值的,其实是这样一个认识:坚守背后靠的是兴趣。坚持不是盲目的,不是任选一个目标就一定可以坚持下去的。坚持本身不是痛苦的,是快乐的。而且对于坚持者而言,正是因为有这种快乐在,所以才可能真正的坚持下去。比如外人可能觉得李老师这种生活方式实际上牺牲了很多东西,可我觉得,他本人可能并没有感觉到牺牲了什么。你凭什么认为他需要你的同情?他本人感受到的其实是乐趣啊!是无法被剥夺的快乐感和满足感啊!他也许根本就没有在他所得到的和所牺牲的之间进行过权衡,可能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去权衡什么。他所做的,只是凭他个人的兴趣低头走下去。我们站在他的背后羡慕他得到的,同情他失去的,那只是我们自己的无聊而已,他根本就不在乎这些。再回到我母亲的例子。她虽然一辈子挣的钱不及一个普通的美国中产阶级一年挣的钱,可她的勤奋并非全无回报,她得到了她应得的那份尊敬。更重要的是,她得到了“平静”,那种只有奋斗过之后才会有的满足感。在同事和家人的眼中她是平静和满足的。晚年的她终日沉迷于她青年时代就无比钟爱的京剧艺术。整天依依呀呀地跟着电视学唱梅兰芳,自得其乐。我常想,给我这样的晚年,我可以不羡慕任何人。毕竟地球人都知道:生活质量并不完全取决于金钱和地位。取决于什么?我想答案应该是内心世界的丰满和宁静。是的,说到底还是你自己的心灵决定了你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如果你放弃你的心灵指引你去追求的那些单纯的快乐,而去追求那些别人告诉你的目标,比如金钱和地位,那你就是在本末倒置。我以为人的一生其实是由一段一段的“过程”,一段一段的记忆拼起来的。每段过程中都有乐趣,也都有困难。如果你用心生活过,记取每段过程中的每一点单纯的乐趣,好比拾起路边的珍珠,最终穿起来就是一条璀璨的项链,就是一个完满的人生。就能在你的晚年获得象李老师或者我母亲那样的自我满足。

关于目标和过程,我认为没人说得比史铁生更透彻。在大段引用他的话之前,我想罗嗦两句这个人。史铁生是当代作家中最值得尊敬的一位,他坐在轮椅上,脸上却透露着悲天悯人的佛一般的光芒。与他相比,余秋雨显得太轻佻,而周国平显得太书卷气。我认为每个为人生目的而苦恼的人都应该看一看他的两篇散文(顺便说一句,他的小说受赞誉更高,但我看不懂。这很象王小波,他也是散文一级棒,看得让人忍俊不住却又回味无穷,但小说却完全不知所云,意象灰暗、凝滞,有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残忍感):《我与地坛》和《好运设计》。《我与地坛》是浮躁年代中令人静心的良药,里面流露出的爱与痛,悲与喜,那种深沉的希望,那种内容丰富的宁静,那种成熟内敛的温情,都会让每一个在人世间疲惫挣扎的人感受到温暖,并在被深深感动之后被激励,被启迪。我真的无法描述我对这篇文章的喜爱。韩少功曾说过:“1993年即使只有一篇《我与地坛》,我以为也是文学上丰收的一年。”《好运设计》则反映了作家另外的一面,那是一种深邃的思考。他以一种近乎戏谑的口吻假设自己可以获得某种好运——可以任意设计一个“完美”的,没有缺憾的人生。但最终的结论却是:没有缺憾的人生是不完美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过程的美好与精彩”。他是这么说的:“人类是要消亡的,地球是要毁灭的,宇宙在走向热寂。我们的一切聪明和才智、奋斗和努力、好运和成功到底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我们在走向哪儿?我们在朝哪儿走?我们的目的何在?我们的欢乐何在?我们的幸福何在?我们的救赎之路何在?我们真的已经无路可走真的已入绝境了吗?”“过程。对,过程,只剩了过程。对付绝境的办法只剩它了。不信你可以慢慢想一想,什么光荣呀,伟大呀,天才呀,壮烈呀,博学呀,这个呀那个呀,都不行,都不是绝境的对手,只要你最最关心的是目的而不是过程你无论怎样都得落入绝境,只要你仍然不从目的转向过程你就别想走出绝境。过程————只剩了它了。事实上你唯一具有的就是过程。一个只想(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也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过程。于是绝望溃败了,它必然溃败。你立于目的的绝境却实现着、欣赏着、饱偿着过程的精彩,你便把绝境送上了绝境。梦想使你迷醉,距离就成了欢乐;追求使你充实,失败和成功都是伴奏;当生命以美的形式证明其价值的时候,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现在你说你是一个幸福的人你想你会说得多么自信,现在你对一切神灵鬼怪说谢谢你们给我的好运,你看看谁还能说不。”在另一篇散文中,他说得更透彻:“消灭欲望绝不是普渡众生,而只是消灭众生,不应该灭欲,只是应该把欲望引向过程,永远对过程(努力的过程、创造的过程、总之生命的一切过程)感兴趣,而看轻对目的的占有,便是正当的欲望。只是为了引导出一个美丽的过程,人才设置一个美丽的目的,或理想。理想原就不是为了实现,而只是为了引出过程罢了。美丽者何?所谓童心不泯是也,所谓生气勃勃是也,无论你干什么都干它个津津乐道一醉方休。”“事业是重要的,但也如目的一样只是为了过程的欢乐而设置的。”“在人生的路上,必要找到一个好玩具。而只要玩得入迷,就都是好玩具。”

让我们回到我最初的逻辑上来。1)要获得一个充实的人生,必须要有理想主义,要懂得坚持,不能随波逐流。2)要获得一个满意的人生,必须看轻目的(尤其是功利的目的,因为它最不值得追求),看重过程,看重追求过程中的乐趣、快乐和美丽。这大概就是所谓“审美的人生”(这是周国平创造的一个词,用来与“功利的人生”相对应)。

好吧好吧,算你小子能喷!那你倒是说说看,我这个研究生该怎么读?就算你说的有道理,我现在而今眼目下,到底该干些什么?别忘了,你在冒充“人生导师”之前,首先应该当好你本该当的那个角色:研究生导师。你总应该首先教我将来工作用得着的那些知识和技能,然后再来扮演God吧?我总不能指望在用人单位面试的时候先背一段史铁生或者周国平别人就要我了吧?

等等等等,你这是在投换概念。你还在在乎能不能找得到好工作,还在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这说明你没听懂我想说的。不过,唉,。。。好吧,那我们就来说说研究生阶段该学些啥。

你真的以为研究生阶段学到的东西对你的未来那么有用?你以为我教你C++,你就够用了?说实话,你在研究生阶段学2年C++,可能还不如在华为培训几个月管用。况且学完了C++,别人要用C#怎么办?就算你牛,玩命学了2年后精通所有软件相关知识,可是你能保证等你工作的时候没有新的软件技术出现?就算你牛得不行,所有关于软件的东西你都能举一反三,无师自通,你能保证需要跟硬件打交道的时候你的软件知识也能得心应手么?那我就学硬件呗,不行啊?!行,怎么不行,可是硬件也千差万别啊,模拟、数字、FPGA、VHDL、DSP。。。你能学得完么,就这么两年的时间?还得扣掉你吃饭、睡觉、踢球、打游戏、上网、聊天、谈情说爱,甚至发呆的时间?所以啊,哥们,对了还有姐们,求你了,听我一句吧:别把研究生阶段当作上战场前的培训班。说到战场,讲个故事。美军在瓜岛战役前夕组织了一支敢死队,选了全军最有经验,最精壮的士兵组成。派了几个最好的战术教官和一个牧师来负责训练。教官的职责大家都明白,牧师来干什么?上级说:是为了消除战士们临战前的恐惧。大家轻蔑一笑:屁用。结果呢?瓜岛之战是完全的丛林战,美军毫无经验,那些战术教官自己也只从书本上学过,哪里可能训练出丛林战高手?但是尽管面对顽强得近乎没有人性的日本人,这支敢死队却打得异常英勇,虽然因不熟悉丛林战规律损失惨重,却从未退缩过。战后总结经验,说那个牧师起了关键作用。这其实有点象《兄弟连》中Spiels中尉对Blith中士说的:“你之所以恐惧,是因为你还想活下去;要是你尽早意识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你来到这儿就已经死了,你就不会恐惧了。”那个牧师起到的就是这个作用:提醒士兵说你们已经离死不远了,这不,连牧师都派来了。这就是我想对你们说的,毕业后的那个战场上会需要什么武器、需要准备什么战术没人能看得准,因此比那些战术教官更有意义的,是心理上的准备。当然,我不是牧师,而且这里也没什么死呀活呀的,没那么严重。但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我不仅想教你们克服恐惧,而且想教给你们一个秘密武器,猜猜看,那是什么?。。。。。。(汗)不至于吧,说了这么半天还不明白?。。。。。。对了对了,就是这个:兴趣。有了科研的兴趣,有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从中体会到乐趣,你还会惧怕你将来可能面对的那些工作吗?无论你面对什么科研工作,其方法都是相通的,道理也是相通的。技术手段不同,所需要的工具不同,这没关系,学呀!你有兴趣还怕学不好?你只要不是把功利性的目的看得那么重,只要真能从学习陌生领域的知识中获得乐趣(就像你学数学感受的那种惊奇和狂喜一样),还有什么东西学不好,学不精?所以,要是你真的能这样看待未来的科研工作,你就偷着乐吧,因为它就是你的那个“好玩具”,可以让你“玩得入迷”,玩得兴高采烈,玩得兴致勃勃,玩得“津津乐道一醉方休”。

现在,问问你们自己,你们在研讨班中体会到这种乐趣了吗?我看没有。否则的话,你们不该那么不主动,不该那么沉默,不该那么心不在焉。而你们的不主动,沉默和心不在焉,又怎么能不令我感到“挫折”和“失败”呢?

我想了很多。真的,从怀疑你们到怀疑我自己,从怀疑研讨班的方法到怀疑这个办班的目的本身。。。然后。。。。

然后我决定再试一次。在你们的即将入校的师弟师妹们身上再试一次。我不服气。我打算自己来备课,自己来讲;我打算把他们抓的更紧。我就不信,我不能让哪怕一个人感受到那种乐趣(或许应该叫做回忆起那种乐趣)!

要是真的又失败了呢?。。。

或许到那时我应该放弃,并对自己说:你尽力了,并且你的确是错了。在现在这个社会,“兴趣”高于“功利”只是一个梦想(不是理想),“审美的人生”更是痴心妄想!所以还是收起你的狂妄吧,收起你的愚蠢的理想主义吧:

你只是一个教师而已。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zinyy/p/9792796.html

【转】王晟教授:给光纤3室研究生的一封公开信相关推荐

  1. 新疆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新疆师范大学王炜教授亲临计科学院讲学——记计算机科学学院研究生院...

    2019年6月29日,伴随着阳光,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研究生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在成龙校区第一实验楼西204室迎来了新疆师范大学王炜教授.上午9:30,王炜教授关于"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挑 ...

  2. 素数五个为一行的_对标交流 ▏潍坊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名誉理事长、潍坊医学院王力教授一行到昌邑市妇幼保健院指导交流工作...

    12月6日,潍坊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名誉理事长.潍坊医学院王力教授,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济宁医学院刘娅俐教授,潍坊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理事长魏玉华和副秘书长张呓飞一行来我院指导交流心理咨询与健康 ...

  3. 爆料:学术生涯遭重创,才是压垮张首晟教授的最后一根稻草

    雷刚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世间再无张教授,但"区块链投资失败"的原因,有人听不下去了. 这位接近张首晟教授的人士爆料,教授之逝,无关区块链投资, ...

  4. AI:2020年6月22日北京智源大会演讲分享之机器感知专题论坛—14:10-14:50王亮教授《面向复杂视觉任务的视觉认知计算》

    AI:2020年6月22日北京智源大会演讲分享之机器感知专题论坛-14:10-14:50王亮教授<面向复杂视觉任务的视觉认知计算> 导读:首先感谢北京智源大会进行主题演讲的各领域顶级教授, ...

  5. HighNewTech之QAB:重新温读张首晟教授2018年8月演讲PPT《量子计算, 人工智能与区块链》

    High&NewTech之QAB:重新温读张首晟教授2018年8月演讲PPT<量子计算, 人工智能与区块链> 目录 重新温读张首晟教授<量子计算, 人工智能与区块链> ...

  6. 纪念张首晟教授:英魂长存于行行字迹 何惧漫漫征途

    著名美国华裔科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张首晟教授因病于2018年12月1日在旧金山逝世,享年55岁. 为了追忆张首晟教授的生平,张教授家人在美国西部时间5月1日下午于斯坦福举办纪念活动,邀请社会 ...

  7. 张首晟教授:区块链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 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令人激动 | IT领袖峰会...

    雷锋网消息,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和数字中国联合会联合主办的2018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于2015年3月24-25日在深圳举行.在25日的大会上,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丹华资本创始人张首晟发表了主题为&q ...

  8. 博士申请 |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王岩教授招收机器学习方向全奖博士生

    合适的工作难找?最新的招聘信息也不知道? AI 求职为大家精选人工智能领域最新鲜的招聘信息,助你先人一步投递,快人一步入职! 麦考瑞大学 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是位于澳 ...

  9.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计算机学院王岩教授招2023年入学博士研究生和双学位博士生

    学校介绍: 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是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悉尼市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位于麦考瑞公园(Macquarie Park),是悉尼大都市地区设立的第三所大学 ...

最新文章

  1. 2.5.3 工作日处理函数(自定义节假日).sql
  2. 虚拟局域网vlan实验报告_自动化已非原来的自动化:看虚拟局域网技术应用到罗克韦尔的DCS...
  3. 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原理
  4. 南开hpd openbilibili
  5. NVMe ssd加速卡和NVMe ssd硬盘的区别
  6. 微信公众号运营实用小技巧分享
  7. IE8——focus函数不好用
  8. 为android模拟器加速
  9. Ubuntu下如何下载linux内核源码
  10. 有什么软件可以测试电脑的网速,电脑测网速软件哪个好 轻松测试网络性能
  11. vue上下全屏翻页_全屏翻页布局
  12. BitLocker是个什么东东?密钥丢了怎么办
  13. .NetCore搭建的文件服务有些文件不能下载
  14. 使用elasticSearch搭建本地以图搜图服务
  15. 程序设计思维与实践第九周作业
  16. axios获取发起请求的地址 vue_axios安装,发送地址请求实例
  17. Pandas的 loc iloc ix 区别
  18. 华三H3C网络设备模拟器V5.5官方下载地址HCL
  19. 【MATLAB】基于MATLAB实现灯光定位
  20. SOAP summarize SOAP概述

热门文章

  1. go gin框架:Any响应任何请求类型
  2. ubuntu18.04安装openresty
  3. Logstash安装与测试
  4. elasticsearch ik分词插件配置自定义分词词典
  5. ReentrantLock锁
  6. java枚举使用示例
  7. Java按空白部分切分图片
  8. centos打显卡驱动命令_在Linux系统下安装Nvidia官方显卡驱动的方法
  9. Qt for Android / ios 将图片或文件打包进安装包中
  10. Flash,EEPROM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