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在与日本企业家中内功对话时,德鲁克说:在我的生命中有7堂课,他们教育我怎样保持高效、持续成长、应对变化、打破常规、超越过去。
 
第一堂课:追求完美。1927年,18岁的德鲁克离开家乡奥地利来到德国的汉堡当学徒,同时也在汉堡大学学法律,不过,在那个年代,德鲁克读大学基本上是不用去听课的。德鲁克说,在1927年那个古老的年代,获得×××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每年定期交一点学费和在考试的时候露个面。
但是,那个古老的年代,汉堡的青年旅社、城市图书馆以及汉堡歌剧院却是对大学生免费开放的。德鲁克的第一堂课——音乐课也是受益于当时德国汉堡的这一制度,如果没有对于大学生免费的制度,当时一边做学徒一边读大学的德鲁克是不可能每周都去听歌剧的。
德鲁克听到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一出歌剧《福斯塔夫》。是晚,他完全为这出歌剧所震撼。当年威尔第已是80高龄的老人了,他的一段话:“在一辈子的音乐家生涯中,我努力追求完美,可惜一直失之交臂。我有责任要再试一次。”这在德鲁克脑海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德鲁克一生写了40多本书。当别人问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时,他总是微笑回答:下一本。
 
第二堂课:上帝看得见。古希腊著名雕刻家菲狄亚斯被委任为雅典的帕德嫩神殿制作雕像,但当菲狄亚斯向雅典市府索取薪酬时,会计刁难菲狄亚斯说:“你所做的雕像都是站在神庙的屋顶,并且神庙又是建在高高的山上,所有的人只能看到雕像的前面,而看不到雕像的背后,我只能付给你雕像前面的费用,而雕像的背后由于大家都看不到,所以我不能付给你那些钱。”
“你错了,”菲狄亚斯反驳说“上帝看得见。”
一语惊醒梦中人,菲狄亚斯的“上帝看得见”这句话成为德鲁克的座右铭,人们要不断追求完美,因为上帝会知道一切的。德鲁克过了80多岁之后,仍旧在构思、创作新的作品,努力做到更加完美,因为上帝在看着德鲁克。
 
第三堂课:终生学习。 1929年11月19日,德鲁克刚刚迎来自己的二十岁生日的时候,有一件喜事也同时落在他的头上,那就是德鲁克被汉堡最大一家报社录用,当了财经和外事报道的记者。
报社的工作时效性很强,早上六点钟开始工作,下午两点十五分就发稿,然后将成型的版本交给印刷厂印刷。在报社工作期间,德鲁克学会了跨学科跨领域学习的方法。之后的将近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德鲁克每个三至四年就会选择一门新的学科做研究,有统计学、中世纪史、日本的艺术、经济学等等包罗万象。
他对日本绘画甚为着迷,亦有深入研究,并曾写出专著《画笔的冒险:日本绘画》并在克莱蒙特大学帕蒙纳学院讲授了10年的东方艺术课。确实,一个管理学家,讲授东方艺术课,听起来觉得有些匪夷所思,但细细一想的确是德鲁克的成功之处。
德鲁克说:“这种学习方法不仅给我一个丰富的知识宝库,也强迫我接受新知识、新思路和新方法——因为我所学过的每门新学科,都基于不同的理论假设,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德鲁克就是这样一个跨界的飞行者,而且飞出了高度和广度。
 
第四堂课:定期检讨。22岁的时候,德鲁克已经是报社的三个总编助理之一了。当时的总编大约50多岁,在每年的新年伊始和半年过后这样两个时间段里,总编都会花费一天半的时间来对过去的工作进行反省,从总结成绩开始,然后找到做得不够的地方,找出可以加以改进的地方。在会议的最后两个小时里要拿出下半年的工作计划,要集中力量解决什么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团队的每个人都需要学习什么新的东西?一周之后,每个人都需要向总编交一个计划报告。
1937年德鲁克从英国来到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鲁克花了18个月的时间研究美国通用汽车,并且写出了《公司的概念》一书。这个时候,德鲁克想到了总编辑曾经给他讲过的反省课。此后,每年夏天,德鲁克都会抽出两周的时间,来回顾和反省过去的一年。看看那些地方还可能做得更好,哪些地方应该做而没有做,那些地方没有做好。然后,在提出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
德鲁克的这一反省的习惯从上个世纪的四十年×××始,一直到生命的结束为止,跨越60年。
 
第五堂课:高人指点。1933年,奥地利人德鲁克从德国的汉堡来到英国的伦敦,在一家小型的私人银行做经济师并兼任合伙人的执行秘书。在这里工作了大约三个月之后,银行的创始人找德鲁克谈话了:“你现在已经从原来的经济分析师提升为执行秘书,可是就仍然干的是经济分析师的活,到底执行秘书应该干什么?怎么才能做一个称职的执行秘书?很显然你没有做到。”
一开始德鲁克还接受不了,感到很恼火,慢慢地德鲁克意识到创始人是对的。
也就是从那以后,德鲁克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工作风格。此后,每当担任一个新的职务时,德鲁克都会问自己,“为了在新的岗位上提升效率,我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德鲁克发现,他一生中变化了无数的职位和岗位,但每一次的答案都是不一样的。
德鲁克总结自己做管理咨询50多年来的经验发现,在所有的组织中,那些被提拔起来的,担任新岗位的干将,没有几个人能够成功的。为数不少的人彻底失败,大多数人平平淡淡,成功者寥寥可数。
原因就在于他们往往是“新瓶装旧酒”,“以不变应万变”,慢慢地就变得平庸了。德鲁克说,没有人能够自己发现这些不足,一定需要有高人指点迷津。
 
第六堂课:反馈比较。1937年,德鲁克从英国来到美国。大约到了1945年的时候,德鲁克选修了三年的课程研修欧洲现代史,尤其是15世纪和16世纪。德鲁克发现,有两个欧洲机制成为推动欧洲发展的动力,一个是南方天主教的耶稣会,一个是北方新教的加尔文教会。两者的成功都归为同一个因素:目标和结果比对的学习方法。
每当一个牧师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或者是做某一项决策的时候,他们都会把所要达到的目标写出来,9个月之后,他们会把实际的结果和原先的期待做比对,看看那些地方做得好,优势是什么?下一步要做什么,要改那些习惯?那些是没有做好的地方,那些是不擅长的地方?
发现这种目标与结果的比对方法之后,半个世纪以来德鲁克都是这么做的。德鲁克说,因为这样可以显示出什么地方需要提高、完善,最后也显示出一个人不能做什么,因此以后就不要逞强。知道个人的优势所在,知道怎样提高自己的优势,知道自己的软肋在哪里——所有这些都是进一步学习的关键所在。”
 
第七堂课:熊彼特的启示。经济学家熊彼特生前是德鲁克父亲的好友,早在1902年德鲁克的父亲一面是奥地利财政部的公务员,同时也在大学里讲授有关经济学的课程,而19岁的熊彼特就是听课的学生。在德鲁克父亲的印象中,熊彼特精力旺盛、傲慢自大、生硬粗暴、不可一世。
1950年1月3日,父亲带着德鲁克拜访了重病中的熊彼特,这时的熊彼特已经是一个66岁的老人,他对德鲁克的父亲说:“我现在已经明白,仅仅记住个人的著作和理论是远远不够了,除非一个人能够别人的生命带来不同,否则他做的也没有什么稀罕之处。”
要知道,熊彼特年轻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看待人生的。德鲁克的父亲记得熊彼特在30岁的时候,风华正茂,刚刚发表了两部著作,其中就有《经济发展理论》。当时,熊彼特夸下海口说,他最想让人记住的是“欧洲漂亮女人最伟大的情人,欧洲最伟大的骑士——也许还是世界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五天之后,也就是1950年1月8日,熊彼特离开了人世,终年66岁。
德鲁克永远不会忘记熊彼特和父亲的那次对话,他从中得到了三点启发:一、人必须自问,希望他人在自己身后记住他什么;二、人应该随着年龄而有所改变,不仅是个人的成熟度有所改变,同时也要随世界的改变而改变;三、能让他人的生命有所不同,是件值得后人记住的事。
 
 
如果有朋友准备在这个超长的假期里读点东西,建议你去精读大师的名著。上面的“德鲁克的七堂课”就是摘自《德鲁克看中国与日本》第97页至105页(管理专家田同生上个月就读了这本书,而且做了摘录,我从他那里‘抄袭’了许多文字)。
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系列德鲁克经典著作还有:
《管理新现实》《已经发生的未来》《变动世界的经营者》《行善的诱惑》《养老金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最好的完美世界》以及《卓有成效的工作管理》《卓有成效的组织管理》《卓有成效的变革管理》《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

转载于:https://blog.51cto.com/lixin1017/316164

德鲁克:终生难忘的7堂课相关推荐

  1. 读书札记:德鲁克生命中的七堂课(转)

    德鲁克说:在我的生命中有7堂课,他们教育我怎样保持高效.持续成长.应对变化.打破常规.超越过去.这些既可以是我的,也是大家的. 第一堂课:追求完美.1927年,18岁的德鲁克离开家乡奥地利来到德国的汉 ...

  2. 转:为何德鲁克终生不谈如何管理下属?

    个人理解:所有承担做出贡献的责任的人,都是管理者,管理者与有没有下属无关. Strengthening organizations to strengthen society,组织化的社会. 组织有效 ...

  3. 沈向洋离开微软,曾是华人在美科技圈最高级高管,畅谈职业生涯的 7 堂课!...

    整理 | 夕颜 出品 | 程序人生(ID:coder_life) [导读]11 月 14 日,微软官方发布公告,宣布公司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将于 2020 年初离职.离职后,沈向洋表示将"探寻超 ...

  4. 转:从彼得·德鲁克的一生看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个人理解:Lifelong Employability,Lifelong Learning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你唯一的优势是比别人学得更快 终身可雇佣的能力(Lifelong Employabilit ...

  5. 转:德鲁克用自己7段人生经历,讲述如何突破自我

    个人理解:知道自己擅长的是什么事情,知道自己属于哪个地方. 保持成效.追求完美.持续学习 回顾反思哪怕新的计划并不能完美的执行.重新开始学习归零 记下预期检查并对比实际差异,发现不足.思考自己想成为什 ...

  6. 转:德鲁克,激发我一生的七段经历

    个人理解:保持成效.不断成长.不断改变,实现突破 * 找到兴趣,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 * 找到自己擅长的事情,不放弃,追求完美 * 不必在乎别人怎么看,恪守自己的标准,努力做到完美 * 持续学习,突破 ...

  7. 德鲁克:激发我一生的七段经历

    今天这篇文章,是德鲁克于1995年写下关于人生中影响他至深的七段经历,这些观点,直至今日对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仍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作 者:彼得· 德鲁克 来 源:管理的常识 (ID:Guanlid ...

  8. 德鲁克用7段人生经历,告诉你如何突破自我

    一个人,特别是一个运用知识的人,要怎样才能取得成效?这样一个人,在生活与工作多年之后,在历经多年的变化之后,又要怎样才能一直保持成效? 有话说 一个人,特别是一个运用知识的人,要怎样才能取得成效?这样 ...

  9. 最难忘的一节计算机课,最难忘的一节课作文五篇

    最难忘的一节课作文五篇 最难忘的一节课作文 今天下午的科试课是我最难忘的一节课. 在上课时,老师说准备一人折一个飞机下去比赛的,但因为课前准备没做好,所以罚坐十分钟.十分钟后,我们在外面排队,准备下去 ...

  10. 读书笔记——《程序员的思维修炼:开发认知潜能的九堂课》

    前言   最近读论文.做事情感觉效率太低,且注意力不太集中,需要去开拓下思维,调整下自己的学习方法,碰巧看见了这本书<程序员的思维修炼:开发认知潜能的九堂课>,没有醍醐灌顶,但起码受益匪浅 ...

最新文章

  1. Elasticsearch、Logstash、Kibana搭建统一日志分析平台
  2. tensorflow 添加官方代码--以leaky_relu为例
  3. Git学习——提交BUG
  4. docker下部署Tomcat运行war包
  5. 我的2017年前端之路总结
  6. rough and crude
  7. 新冠肺炎疫情数学模型的一点想法
  8. SQL Server里的 ISNULL 与 NULLIF
  9. matlab中inv a,设A为矩阵,b为列向量,则Matlab中运算A\b 和运算inv(A)*b
  10. LaTeX数学符号大全(转载)
  11. 苹果开发证书导出P12的问题
  12. 从此刻立志——我要做大牛
  13. MinGW介绍与使用
  14. Java开发商用免费必备神器
  15. SDF 还能这样用?Cocos Creator 基于 SDF 实现多种 Shader 特效
  16. can和could的用法_情态动词can和could的用法及例句
  17. 第十章 DCEP简介
  18. 在网页中控制wmplayer播放器 (转载)
  19. 计算机四级网络技术题库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四级计算机网络第6套试题(3)...
  20. c语言游戏菜单栏界面设计,C语言课程设计-精美游戏目录选择界面.doc

热门文章

  1. 对象行为型 - Observer观察者模式
  2. 面试题:return和finally执行
  3. (qsf文件 、 tcl文件 和 csv(txt)文件的区别) FPGA管脚分配文件保存、导入导出方法...
  4. [转载]VC6中的文件后缀
  5. java动态代理学习笔记
  6. java static 执行顺序
  7. HTML与JSP页面的区别
  8. java byte与char互转原理
  9. Spring bean 通过实现 InitializingBean ,DisposableBean 接口实现初始化方法和销毁前操作
  10. 使用git+Jenkins部署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