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医学科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1]  中医学属于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不具备整体观念的特色,它就不会是完全意义上的中医学,具备了整体观念若是还不具备动态的性质,那么,这种理论也就还没有完全把握到中医学的真谛。“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基本特色,但现有的中医学,除了《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几乎还没有人能达到这样的能全方位的突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特色的,既能揭示脏腑的阴阳气化规律、沟通与天地阴阳气化规律联系,又能揭示疾病的证侯规律的理论体系。 比如说中医学有从整体观念角度形成的“正气与邪气是构成疾病的基本矛盾”的概念,按理说这应该是中医确定病名的理论依据。然而,由于其几乎丧失了阴阳五行理论对其的指导作用与价值,必然就分不清“病因”与“证因”的区别与联系,意识到“病”和“证”是构成疾病的基本要素,而是把“病因”与“证因”混为一谈,甚至最后连病症这些分别处于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也混淆。然而,阴阳五行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将哲学和医学混为一谈,这使得部分人不能信服,也成为了质疑其科学性者的把柄。

中医学属于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正因为如此,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不具备整体观念的特色,它就不会是完全意义上的中医学,具备了整体观念若是还不具备动态的性质,那么,这种理论也就还没有完全把握到中医学的真谛。所以。尽管中医学早已意识到“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基本特色,但现有的中医学,除了《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
几乎还没有人能达到这样的能全方位的突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特色的,既能揭示脏腑的阴阳气化规律、沟通与天地阴阳气化规律联系,又能揭示疾病的证侯规律的理论体系。 比如说中医学有从整体观念角度形成的“正气与邪气是构成疾病的基本矛盾”的概念,按理说这应该是中医确定病名的理论依据。然而,由于其几乎丧失了阴阳五行理论对其的指导作用与价值,必然就分不清“病因”与“证因”的区别与联系,意识到“病”和“证”是构成疾病的基本要素,而是把“病因”与“证因”混为一谈,甚至最后连病症这些分别处于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也混淆了。如是,其所谓的辨证论治其实是一种以“证”或“症”代病的不伦不类的混血儿,这也是在西医学强势压力下,中医药学在大范围内不能真正显示自己的特色与优势的症结所在。我上面的表述如果在没有对阴阳五行理论的科学性真正吃透之前,一般人是无法接受的,因为真理首先只会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我相信,随着大家对阴阳五行理论科学认识的升华,或许比我的表述更加完善----这便是我一再强调阴阳五行理论的科学性及其认识方法重要性的初衷----如是,乃我中医药学事业的荣幸!(来源《中医人体节律调控学》)

中医诞生
甲骨文中一些疾病与治疗方法方式的记载,八千年以前跨湖桥先民已经掌握原始针灸技术,大汶口文化遗址5000-5200年以前曾经实施过的成功开颅术,都可予以充分证明!
古代中医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神农尝百草,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
中医穴道图表
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的发展出现了一片繁荣,以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河间学派、易水学派等中医流派出现,极大的补充了中医学的理论,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和新思路。明清以后,随着瘟疫的大范围流行,医学家们有感于用治疗狭义伤寒的方法来治疗温病的不足,经过数代医学家的努力,终于形成了一整套治疗温病的理论方法,温病学派诞生。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又一次的总结,对医学和自然科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
古代藏医挂图
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在国际上,针灸引起了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WHO认为很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视未经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馀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基础理论
古典基础理论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
临床中医
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主要特点有: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
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
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精气学说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 ,植物的“生长化收藏”。
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
阴阳的交互作用包括:阴阳互生、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
五行学
五行生克
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这并不代表五种物质,而是五种属性。
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藏象学说
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通称为脏腑。象: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型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三指“应像”,即脏腑相应于四时阴阳之象。
透过外在“象”的变化,以测知内在“藏”的生理病理状态,称为“从象测藏”。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脏腑”不单是解剖型态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内的综合概念。
五脏:指肝、心、脾、肺、肾,一般笼统功能为“化生和储藏精气”。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一般笼统功能为“腐熟水榖、分清泌浊、传化糟粕”。
奇恒之府: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生成源自先天与后天。禀受于父母的精气,称为“先天之气”。肺吸入自然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水榖产生的水榖之气,合称为“后天之气”。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作用。 人体的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为“气机不调”。其表现形式有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
经络学说
参见:针灸学及腧穴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经络在中医学的重要性正如《扁鹊心书》所说:“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
病因学说
《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把病因分为三类:“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外所因、内所因、不内外因。近代则将病因分为五类: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继发病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胎传、诸毒、医过。

中医新哲学观
中医三个哲学观:整体观、辩证观,及新挖掘出的中医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现代气本质气是‘信息-能量-物质’的统一体广义波。 分形分维经络分形分维的经络
扁鹊
扁鹊
解剖结构,非平滑,非管,粗糙,细胞充填的'自身调节-体液-神经'分形经络模型。分形经络的分形维数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分形几何中最简单的二分阴阳分形集的分形维数五行分形集自相似、多层次的五行分形集的分形维数 数理阴阳阴阳的数理定量分形藏象五系统五脏六腑的分形维数 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

理论有理
三元理论认为:“疾病万千,不离三元。何谓三元?毒郁虚”。
三元医学理论认识疾病,认为世界的万千疾病的病因、病机、辩证、治疗,不离三个字:“毒郁虚”。
毒就是有热了,上火了,血热了,湿热,伤风、伤寒了。有菌性炎症、无菌性炎症,造成身体的肿胀、渗出、疼痛和器官损害坏死变性的改变。
郁就是身体的各种不流行、不通畅、即郁滞不通。包括气、血、痰、湿、食、水在体内造成的不畅或堵塞。气滞则胀,血滞则青或疼痛,痰阻则难咯或出现神志病变,湿盛则沉重,食积则不消,或大便艰。水停则胀如腹水。
虚就是不足,即气血阴阳的不足。气虚无力,血虚则无华色,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世界的万千疾病 ,有毒了,不通了,虚弱不足了,除此三者,没有别的病。无毒无虚腑脏经络通畅,则无病。这就是武学文中医主任医师的“三元医学理论”。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医学的整体观念,治病时辨证论治,要分清毒郁虚,提纲挈领地认识疾病。整个自然界是一元,一元产生阴阳二气(即自然界相互对立又依存着的两种属性,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从阴阳的二元论到毒郁虚的三元论,才更适合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三元论能统领疾病的各种辨证方法(阴阳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八纲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任何以一种辨证方法和其它辨证方法割裂开来,或者以一种经典理论(如六经辨证)来限制和阻止其它医学理论的发展,都是非常错误和不得人心的。
三元医学理论的毒郁虚之间,也存在不可分割的辨证关系。也不能把毒郁虚完全割裂开来。即毒中有郁有虚,郁中也有毒有虚,虚中也可以有毒有郁。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三中有一,或者三中有二,才能完整系统的认识疾病。

有别于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不分性质、一方一药治一病的辨
辨证施治
病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又称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如脉象、舌象),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加以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辨证与那种对于头痛给予止痛药、对于发热给予退烧药、仅针对某一症状采取具体对策的对症治疗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于用同样的方药治疗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的单纯辨病治疗。
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时,应当用发表透疹的治疗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热明显,治疗则须清解肺热;而至麻疹后期,多有余热未尽,伤及肺阴胃阴,此时治疗则应以养阴清热为主。“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比如,心律失常与闭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可出现血瘀的证型,治疗都可用血府逐瘀汤进行活血化瘀。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原则,正是辨证论治实质的体现。
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

自周朝起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之分。隋唐的太医署分医学及药学,医学设四科,即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医科又分体疗、少小、疮疡、耳目口齿、角法等五科。宋太医局的医学教育初分方脉、针、疡三科,宋神宗以后分为九科,即大方脉、小方脉、风科、产科、眼科、口齿兼咽喉科、疮肿兼折伤科、针兼灸科、金镞兼书禁科。元太医院分十三科后并为十科:即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兼妇人杂病科、眼科、口齿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镞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书禁科。明太医院分为十三科:即大方脉、小方脉、妇人、伤寒、疮疡、口齿、咽喉、接骨、金镞、眼、针灸、按摩、祝由。清太医院初分十一科,之后并为九科:大方脉、小方脉、妇人、伤寒、疮疡、口齿咽喉、正骨、眼、针灸。道光二年(1822年)上谕:“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敕令太医院废止针灸科。同治朝将大方脉、妇人、伤寒并为一科,故只分五科。

基础中医学
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伤寒论、温病学、中国中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等
临床中医学
包括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科、中医骨伤科、推拿科、中医眼科、中医耳鼻咽喉科、中西医结合医学、气功科、中医护理等

中医典籍可分为医经、医论、本草、医方、医案、医话等,例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备急千金要方》、《本草纲目》、《名医类案》。

医学理论体系
世界上的医疗体系大致上可分成:
“拟人论医学体系”(神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超自然物(神灵)力量所造成的,如撒但、鬼、神祇等,巫医、乩童、符咒等即属于此类。
“自然论医学体系”(经验医学):如气候的变化、饮食习惯、人的情绪变化等。中医学、阿育吠陀、顺势疗法等即属于此类。
“科学论医学体系”(实验设计):经由设立假说、实验设计,并利用演绎、归纳等方法呈现结果,或藉由科学仪器侦测所产生的医学,是近现代医学的主流,例如西医。
诊断疾病思维
中医常会强调“辨证(症)”。
治疗的思维
中医主要通过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帮助人体驱除病邪,恢复正气。其思维可简约为攻补二类
,依病情不同,施行攻或补、或攻补兼施。传统上,临床进行攻补有八个方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称为八法。中医师可兼用中药与西药为病患治疗。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tszr/p/11234393.html

吴裕雄--天生自然 中医研究学习:入门相关推荐

  1. 吴裕雄--天生自然 JAVASCRIPT开发学习:DOM EventListener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 ...

  2. 吴裕雄--天生自然 JAVASCRIPT开发学习:(String) 对象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 ...

  3. 吴裕雄--天生自然 PYTHON3开发学习:输入和输出

    str = input("请输入:"); print ("你输入的内容是: ", str) # 打开一个文件 f = open("/tmp/foo.t ...

  4. 吴裕雄--天生自然 PHP开发学习:数组

    <?php $cars=array("Volvo","BMW","Toyota"); echo "I like " ...

  5. 吴裕雄--天生自然 JAVASCRIPT开发学习: 表单验证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 ...

  6. 吴裕雄--天生自然 PHP开发学习:MySQL 插入数据

    <?php $servername = "localhost"; $username = "root"; $password = "admin& ...

  7. 吴裕雄--天生自然 PYTHON3开发学习:字符串

    var1 = 'Hello World!' var2 = "Runoob" #!/usr/bin/python3 var1 = 'Hello World!' var2 = &quo ...

  8. mysql 查询 系统字段 自然日_吴裕雄--天生自然python数据清洗与数据可视化:MYSQL、MongoDB数据库连接与查询、爬取天猫连衣裙数据保存到MongoDB...

    本博文使用的数据库是MySQL和MongoDB数据库.安装MySQL可以参照我的这篇博文:https://www.cnblogs.com/tszr/p/12112777.html 其中操作Mysql使 ...

  9. 吴裕雄--天生自然 高等数学学习:无穷级数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tszr/p/11171448.html

最新文章

  1. Ubuntu 升级/降级 Kernel 到指定版本
  2. DCMTK:各种“字符串值”方法的测试程序
  3. c++ primer 5th第13章拷贝控制知识点和自编习题答案
  4. java避免内存泄露_Java防止非静态内部类内存泄漏
  5. 信息学奥赛一本通(1181:整数奇偶排序)——快速排序
  6. 真与开源“化敌为友”:微软连自己的 Linux 发行版都有了!
  7. 初识Visual Studio 2010(四)—— 创建ASP.NET网站
  8. Office 2013集成SP1
  9. cocos2d笔记 (3)cocos2d四个基本概念
  10. 项目管理课程体系——世纪德本PMCD品牌课程
  11. html5转换成mp4,ffmpeg将mov文件转换为mp4的HTML5视频标签IE9
  12. 台式计算机加固态硬盘,台式电脑加固态硬盘教程_固态硬盘台式机安装方法-win7之家...
  13. 越客汽车美容管理软件
  14. 计算机二级主要是学什么,计算机二级ms office考的都是什么内容
  15. 数据分析之学术前沿分析 任务1:论文数据统计
  16. 1.亿级流量电商详情页系统实战--主节点部署redis
  17. vc++2010调试运行没有界面显示
  18. 计算机软考知识点,计算机软考《程序员》常考知识点总结
  19. 操作系统—— I/O 相关知识
  20. 汇编语言 求三个数中最大值,结果存入MAX单元

热门文章

  1. 吃了这个开源小玩意让单片机开发和Arduino一样高效
  2. 硅谷 AI 之王 Sam Altman : 如何通过创业取得成功 | How to Succeed with a Startup
  3. VS2017中自用部分插件的设置的翻译或功能介绍——Supercharger
  4. 植物大战僵尸经典开发步骤
  5. 社交网络电影人物解析,社交网络 电影解析
  6. 2016最新Java笔试题集锦
  7. go cap和len的区别
  8. 视频播放(三)——视频播放
  9. w10你的计算机配置似乎是正确的,解决win10中出现“你的电脑未正确启动”的方法...
  10. 一、Spark内核之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