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基础(二)及HTTP协议

文章目录

  • 网络基础(二)及HTTP协议
    • 一、HTTP协议
    • 二、端口
    • 三、udp协议
    • 四、tcp协议

一、HTTP协议

  • 1 . 什么是url?
  • 平时我们俗称的 “网址” 其实就是说的 URL

  • 2.http协议的格式

  • http请求:

 - 首行: [方法] + [url] + [版本]- Header: 请求的属性, 冒号分割的键值对;每组属性之间使用\n分隔;遇到空行表示Header部分结束- 空行- Body: 空行后面的内容都是Body. Body允许为空字符串. 如果Body存在, 则在Header中会有一个Content-Length属性来标识Body的长度;
  • http响应:
 - 首行: [版本号] + [状态码] + [状态码解释] - Header: 请求的属性,冒号分割的键值对;每组属性之间使用\n分隔;遇到空行表示Header部分结束 - 空行- Body: 空行后面的内容都是Body.Body允许为空字符串. 如果Body存在, 则在Header中会有一个 Content-Length属性来标识Body的长度;如果服务器返回了一个html页面, 那么html页面内容就是在 body中.
  • http常见的Header:
 - Content-Type: 数据类型(text/html等) - Content-Length: Body的长度 - Host:客户端告知服务器, 所请求的资源是在哪个主机的哪个端口上; - User-Agent: 声明用户的操作系统和浏览器版本信息; - referer:当前页面是从哪个页面跳转过来的;- location: 搭配3xx状态码使用, 告诉客户端接下来要去哪里访问; Cookie:用于在客户端存储少量信息. 通常用于实现会话(session)的功能
  • http的方法:
方法 说明
GET 获取资源
POST 传输实体主体
PUT 传输文件
HEAD 获得报文首部
DELETE 删除文件
OPTIONS 询问支持的方法
TRACE 追踪路径
CONNECT 要求用隧道协议链接代理
LINK 建立和资源之间的联系
UNLINE 断开链接关系
  • 3.常见的HTTP服务器
  #include <sys/socket.h>#include <netinet/in.h>                                                                                                                   #include <arpa/inet.h>#include <unistd.h>#include <stdio.h>#include <string.h>#include <stdlib.h>void Usage() {printf("usage: ./server [ip] [port]\n");}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if (argc != 3) {Usage();return 1;}int 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if (fd < 0){perror("socket");return 1;}struct sockaddr_in addr;addr.sin_family = AF_INET;ad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argv[1]);addr.sin_port = htons(atoi(argv[2]));int ret = bind(fd, (struct sockaddr*)&addr, sizeof(addr));if (ret < 0){perror("bind");return 1;}ret = listen(fd, 10);if (ret < 0){perror("listen");return 1;}for (;;) {struct sockaddr_in client_addr;socklen_t len;int client_fd = accept(fd, (struct sockaddr*)&client_addr, &len);if (client_fd < 0){perror("accept");continue;}char input_buf[1024 * 10] = {0}; // 用一个足够大的缓冲区直接把数据读完.ssize_t read_size = read(client_fd, input_buf, sizeof(input_buf) - 1);if (read_size < 0){return 1;}printf("[Request] %s", input_buf);char buf[1024] = {0};                                                                                                             const char* hello = "<h1>hello world</h1>";sprintf(buf, "HTTP/1.0 200 OK\nContent-Length:%lu\n\n%s", strlen(hello), hello);write(client_fd, buf, strlen(buf));}return 0;
}

二、端口

  • 1.什么是端口号?
  • 端口号(Port)标识了一个主机上进行通信的不同的应用程序;
  • 2.端口号范围划分
  • 0 - 1023: 知名端口号, HTTP, FTP, SSH等这些广为使用的应用层协议, 他们的端口号都是固定的
  • 1024 - 65535: 操作系统动态分配的端口号. 客户端程序的端口号, 就是由操作系统从这个范围分配的
ssh服务器, 使用22端口
ftp服务器, 使用21端口
telnet服务器, 使用23端口
http服务器, 使用80端口
https服务器, 使用443
  • **==一个进程是可以bind多个端口号
  • 一个端口号是通常不可以可以被多个进程bind==**

三、udp协议

  • 1 . UDP协议端格式

  • 16位UDP长度, 表示整个数据报(UDP首部+UDP数据)的最大长度;
  • 如果校验和出错, 就会直接丢弃;
  • 2.udp的特点(寄信)
  • 无连接: 知道对端的IP和端口号就直接进行传输, 不需要建立连接;
  • 不可靠: 没有确认机制, 没有重传机制;如果因为网络故障该段无法发到对方, UDP协议层也不会给应用层 返回任何错误信息; 面向数据报: 不能够灵活的控制读写数据的次数和数量;
  • 面向数据报应用层交给UDP多长的报文, UDP原样发送, 既不会拆分, 也不会合并
  • UDP的缓冲区
    UDP没有真正意义上的 发送缓冲区. 调用sendto会直接交给内核, 由内核将数据传给网络层协议进行后续的传输动作;UDP具有接收缓冲区. 但是这个接收缓冲区不能保证收到的UDP报的顺序和发送UDP报的顺序一致; 如果缓冲区满了, 再到达的UDP数据就会被丢弃
  • UDP使用注意事项: 我们注意到, UDP协议首部中有一个16位的最大长度. 也就是说一个UDP能传输的数据最大长度是64K(包含UDP首部). 然而64K在当今的互联网环境下, 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 如果我们需要传输的数据超过64K, 就需要在应用层手动的分包, 多次发送, 并在接收端手动拼装;

四、tcp协议

  • 1.TCP协议段格式

  • 源/目的端口号: 表示数据是从哪个进程来, 到哪个进程去;
  • 32位序号/32位确认号:
  • 4位TCP报头长度:表示该TCP头部有多少个32位bit(有多少个4字节); 所以TCP头部最大长度是15 * 4 = 60
  • 6位标志位
URG: 紧急指针是否有效
ACK: 确认号是否有效
PSH: 提示接收端应用程序立刻从TCP缓冲区把数据读走
RST: 对方要求重新建立连接; 我们把携带RST标识的称为复位报文段
SYN: 请求建立连接; 我们把携带SYN标识的称为同步报文段
FIN: 通知对方, 本端要关闭了, 我们称携带FIN标识的为结束报文段
  • 16位窗口大小

  • 16位校验和: 发送端填充, CRC校验. 接收端校验不通过, 则认为数据有问题. 此处的检验和不光包含TCP首部, 也包含TCP数据部分.

  • 16位紧急指针: 标识哪部分数据是紧急数据;

  • 40字节头部选项: 暂时忽略

  • 2.TCP中重要的机制

  • 确认应答(ACK)机制

  • TCP将每个字节的数据都进行了编号. 即为序列号
  • 每一个ACK都带有对应的确认序列号, 意思是告诉发送者, 我已经收到了哪些数据;下一次你从哪里开始发

超时重传机制

  • 主机A发送数据给B之后, 可能因为网络拥堵等原因, 数据无法到达主机B;
  • 如果主机A在一个特定时间间隔内没有收到B发来的确认应答, 就会进行重发

但是, 主机A未收到B发来的确认应答, 也可能是因为ACK丢失了


因此主机B会收到很多重复数据. 那么TCP协议需要能够识别出那些包是重复的包, 并且把重复的丢弃掉.这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前面提到的序列号, 就可以很容易做到去重的效果

超时时间的确定:

  • 最理想的情况下, 找到一个最小的时间, 保证 “确认应答一定能在这个时间内返回”. 但是这个时间的长短, 随着网络环境的不同, 是有差异的. 如果超时时间设的太长, 会影响整体的重传效率; 如果超时时间设的太短, 有可能会频繁发送重复的包
  • Linux中(BSD Unix和Windows也是如此), 超时以500ms为一个单位进行控制, 每次判定超时重发的超时时间都是500ms的整数倍.
  • 如果重发一次之后, 仍然得不到应答, 等待 2500ms 后再进行重传如果仍然得不到应答, 等待 4500ms 进行重传.
  • 依次类推, 以指数形式递增.
  • 累计到一定的重传次数, TCP认为网络或者对端主机出现异常, 强制关闭连接

连接管理机制

就是tcp协议的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详解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滑动窗口

确认应答策略, 对每一个发送的数据段, 都要给一个ACK确认应答. 收到ACK后再发送下一个数据段.这样做有一个比较大的缺点, 就是性能较差. 尤其是数据往返的时间较长的时候

  • 窗口大小指的是无需等待确认应答而可以继续发送数据的最大值. 上图的窗口大小就是4000个字节(四个 段).
  • 发送前四个段的时候, 不需要等待任何ACK, 直接发送;
  • 收到第一个ACK后, 滑动窗口向后移动, 继续发送第五个段的数据; 依次类推;
  • 操作系统内核为了维护这个滑动窗口, 需要开辟 发送缓冲区 来录当前还有哪些数据没有应答; 只有确认应答过的数据, 才能从缓冲区删掉;
  • 窗口越大, 则网络的吞吐率就越高;

如果滑动窗口发生丢包,怎么重传?

  • 情况一: 数据包已经抵达, ACK被丢了
    这种情况下, 部分ACK丢了并不要紧, 因为可以通过后续的ACK进行确认;(更高级的数据序列号的确认)

  • 情况二: 数据包就直接丢了

  • 当某一段报文段丢失之后, 发送端会一直收到 1001 这样的ACK, 就像是在提醒发送端 “我想要的是 1001” 一样;

  • 如果发送端主机连续三次收到了同样一个 “1001” 这样的应答, 就会将对应的数据 1001 - 2000 重新发送;

  • 这个时候接收端收到了 1001 之后, 再次返回的ACK就是7001了(因为2001 - 7000)接收端其实之前就已经收到了, 被放到了接收端操作系统内核的接收缓冲区中

这种机制被称为 “高速重发控制”(也叫 “快重传”)

流量控制

接收端处理数据的速度是有限的. 如果发送端发的太快, 导致接收端的缓冲区被打满, 这个时候如果发送端继续发送,就会造成丢包, 继而引起丢包重传等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因此TCP支持根据接收端的处理能力, 来决定发送端的发送速度. 这个机制就叫做流量控制

  • 接收端将自己可以接收的缓冲区大小放入 TCP 首部中的 “窗口大小” 字段, 通过ACK端通知发送端
  • 窗口大小字段越大, 说明网络的吞吐量越高;
  • 接收端一旦发现自己的缓冲区快满了, 就会将窗口大小设置成一个更小的值通知给发送端;
  • 发送端接受到这个窗口之后, 就会减慢自己的发送速度;
  • 如果接收端缓冲区满了, 就会将窗口置为0; 这时发送方不再发送数据, 但是需要定期发送一个窗口探测数据段, 使接收端把窗口大小告诉发送端

拥塞控制

  • 虽然TCP有了滑动窗口这个大杀器, 能够高效可靠的发送大量的数据. 但是如果在刚开始阶段就发送大量的数据, 仍然可能引发问题.

  • 因为网络上有很多的计算机, 可能当前的网络状态就已经比较拥堵. 在不清楚当前网络状态下, 贸然发送大量的数据是很有可能引起雪上加霜的.

  • TCP引入 慢启动 机制, 先发少量的数据, 探探路, 摸清当前的网络拥堵状态, 再决定按照多大的速度传输数据

  • 为了不增长的那么快, 因此不能使拥塞窗口单纯的加倍

  • 此处引入一个叫做慢启动的阈值

  • 当拥塞窗口超过这个阈值的时候, 不再按照指数方式增长, 而是按照线性方式增长

  • 当TCP开始启动的时候, 慢启动阈值等于窗口最大值

  • 每次超时重发的时候, 慢启动阈值会变成原来的一半, 同时拥塞窗口置回1

延迟应答

如果接收数据的主机立刻返回ACK应答, 这时候返回的窗口可能比较小

  • 假设接收端缓冲区为1M. 一次收到了500K的数据; 如果立刻应答, 返回的窗口就是500K;
  • 但实际上可能处理端处理的速度很快, 10ms之内就把500K数据从缓冲区消费掉了;
  • 在这种情况下, 接收端处理还远没有达到自己的极限, 即使窗口再放大一些, 也能处理过来;
  • 如果接收端稍微等一会再应答, 比如等待200ms再应答, 那么这个时候返回的窗口大小就是1M;

一定要记得, 窗口越大, 网络吞吐量就越大, 传输效率就越高. 我们的目标是在保证网络不拥塞的情况下尽量提高传输效率;

捎带应答

在延迟应答的基础上, 我们发现, 很多情况下, 客户端服务器在应用层也是 “一发一收” 的. 意味着客户端给服务器说了 “How are you”, 服务器也会给客户端回一个 “Fine, thank you”;那么这个时候ACK就可以搭顺风车, 和服务器回应的 “Fine, thank you” 一起回给客户端

面向字节流

创建一个TCP的socket, 同时在内核中创建一个 发送缓冲区 和一个 接收缓冲区;

  • 调用write时, 数据会先写入发送缓冲区中;
  • 如果发送的字节数太长, 会被拆分成多个TCP的数据包发出;
  • 如果发送的字节数太短, 就会先在缓冲区里等待, 等到缓冲区长度差不多了, 或者其他合适的时机发送出去;
  • 接收数据的时候, 数据也是从网卡驱动程序到达内核的接收缓冲区;然后应用程序可以调用read从接收缓冲区拿数据;
  • 另一方面, TCP的一个连接, 既有发送缓冲区, 也有接收缓冲区, 那么对于这一个连接, 既可以读数据, 也可以写数据. 这个概念叫做 全双工
  • 由于缓冲区的存在, TCP程序的读和写不需要一一匹配, 例如:
    写100个字节数据时, 可以调用一次write写100个字节, 也可以调100次write, 每次写一个字节;
  • 读100个字节数据时, 也完全不需要考虑写的时候是怎么写的, 既可以一次read 100个字节, 也可以一次read一个字节,
    重复100次

粘包问题

  • 首先要明确, 粘包问题中的 “包” , 是指的应用层的数据包.
  • 在TCP的协议头中, 没有如同UDP一样的 “报文长度” 这样的字段, 但是有一个序号这样的字段.
  • 站在传输层的角度, TCP是一个一个报文过来的. 按照序号排好序放在缓冲区中.
  • 站在应用层的角度, 看到的只是一串连续的字节数据.
  • 那么应用程序看到了这么一连串的字节数据, 就不知道从哪个部分开始到哪个部分, 是一个完整的应用层数据包

那么如何避免粘包问题呢? 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 明确两个包之间的边界

  • 对于定长的包, 保证每次都按固定大小读取即可; 是固定大小的, 那么就从缓冲区从头开始按sizeof(Request)依次读取即可;
  • 对于变长的包, 可以在包头的位置, 约定一个包总长度的字段, 从而就知道了包的结束位置;
  • 对于变长的包, 还可以在包和包之间使用明确的分隔符(应用层协议, 是程序猿自己来定的, 只要保证分隔符不和正文冲突即可)

对于UDP协议来说, 是否也存在 “粘包问题” 呢?

  • 对于UDP, 如果还没有上层交付数据, UDP的报文长度仍然在. 同时, UDP是一个一个把数据交付给应用 层. 就有很明确的数据边界.
  • 站在应用层的站在应用层的角度, 使用UDP的时候, 要么收到完整的UDP报文, 要么不收. 不会出现"半个"的情况

网络基础(二)及HTTP协议相关推荐

  1. 网络基础链路层--eth协议arp协议mtu

    网络基础链路层--eth协议&arp协议&mtu 一.链路层 二.eth-以太网协议 (一)mac地址 三.arp-地址解析协议 (一)解析流程 (二)arp缓存为什么只有很短的一段时 ...

  2. 上传文件到tftp服务器,网络基础知识:TFTP协议之上传文件

    原标题:网络基础知识:TFTP协议之上传文件 上传文件指的是客户端将本地上的文件上传到TFTP服务器上.下面介绍客户端如何进行文件上传,以及上传时所涉及的各类型数据包. 1.工作流程 客户端会向TFT ...

  3. 网络基础(二)- TCP协议

    TCP协议 TCP全称为 "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它最重要的是解决在传输层通信的过程中,解决网络通信过程中可靠性的问题.当然 ...

  4. 网络基础知识-TCP/IP协议各层详解

    TCP/IP简介 虽然大家现在对互联网很熟悉,但是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比互联网要早很多. 计算机为了联网,就必须规定通信协议,早期的计算机网络,都是由各厂商自己规定一套协议,IBM.Apple和Micro ...

  5. 网络基础(二)之HTTP与HTTPS

    应用层 再谈 "协议" 协议是一种 "约定". socket api的接口, 在读写数据时, 都是按 "字符串" 的方式来发送接收的. 如果 ...

  6. 网络基础2(下):IP协议与MAC帧

    "你说不爱了,又依依不舍." (一)传输层(IP协议) IP协议的基本概念 主机:配有IP地址,但是不进行路由控制的设备. 路由器:既配有IP地址,又进行路由控制. 节点:主机 & ...

  7. 「网络基础」TCP/IP协议4层模型,一分钟了解下

    一.TCP/IP四层模型 1.网络接口层 2.互联网层 3.传输层 4.应用层 TCP/IP和OSI七层对应关系: OSI&TCP IP 应用层协议对应关系: [了解]Dynamic Host ...

  8. 网络基础(二)之TCP/UDP协议

    目录 传输层 再谈端口号 端口号范围划分 认识知名端口号(Well-Know Port Number) 两个问题 pidof netstat UDP协议 UDP协议端格式 对于16位UDP长度的理解 ...

  9. 网络基础2-3(TCP协议,三次握手,四次挥手,TIME_WAIT状态的作用,TCP如何保证可靠传输,TCP连接中状态转化,滑动窗口,流量控制,快速重传,拥塞窗口,延迟应答,捎带应答,粘包问题)

    TCP协议 TCP协议概念 TCP全称为 "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人如其名, 要对数据的传输进行一个详细的控制 TCP协议 ...

  10. 网络基础之传输层协议介绍(“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

    文章目录 一.TCP/IP协议簇的传输层协议: 1.TCP和UDP 2.TCP报文段 二.TC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 1."三次握手" ...

最新文章

  1. JAVA:this的使用
  2. 实验一 线性表、堆栈和队列的操作与实现
  3. Pytorch 实现 MLP
  4. html checked属性值,HTML复选框的checked属性的值是多少?
  5. mysql 杂记(二)
  6. 【Codeforces576E_CF576E】Painting Edges(可撤销并查集+线段树分治)
  7. 谁手握账本?趣讲 ZK 的内存模型
  8. Eclipse、Tomcat安装配置及部署教程
  9. 分支定界-附Python代码
  10. 自然语言处理总复习(五)—— 词义消歧
  11. 别再用PS啦!用Excel轻松实现更换证件照背景颜色!
  12. 全国省市区mysql数据
  13. longhorn安装与使用
  14. 从零搭建微信机器人(三):定时触发任务
  15. 微信订阅出现errMsg“:“requestSubscribeMessage:fail can only be invoked by user TAP gesture 解决方案
  16. 儒略日转公历 以及 公历转儒略日(python版)
  17. 015. P2P技术详解(一):NAT详解——详细原理、P2P简介
  18. 爬虫案例若干-爬取CSDN博文,糗事百科段子以及淘宝的图片
  19. MySQL-语句块-循环语句
  20. python数据类型(下)

热门文章

  1. qt撤销与回退_Qt动画框架
  2. Java 中,类、类对象、泛型之间的转换
  3. 全国首家工资总额负面清单管理试点企业获批
  4. 增加关系型数据库驱动配置同步任务
  5. Linux---一台主机部署多版本mysql服务和mysql实例
  6. JAVA NIO知识点总结(2)——直接缓冲区和非直接缓冲区
  7. sp_updatestats和update statistics的区别
  8. 2021HDU多校8 - 7057 Buying Snacks(矩阵快速幂套NTT优化dp)
  9. 洛谷 - P4009 汽车加油行驶问题(分层图最短路/最小费用最大流)
  10. CH - 6801 棋盘覆盖(二分图最大匹配+奇偶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