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photo
图片:

----4.7参加赛迪"信息化创新百人访谈"
CAI技术助力信息化创新,成就“中国创造”

程鸿: 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是我们信息化创新百人访谈的新一期节目,这次我们请来了亿维讯集团的中国区总经理赵敏先生来跟我们探讨CAI及TRIZ理论的话题。我们的系列访谈以“创新”为主题,CAI翻译过来就叫“计算机辅助创新”,既然都是“创新”,那么这两者之间会不会有什么联系?昨天我们做预告的时候也有很多网友问到CAI是什么意思,所以首先请赵总给我们做一下CAI的介绍。
赵敏: 谢谢赛迪网、谢谢主持人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我想大家对“创新”都非常关心,对CAI——计算机辅助创新这样一个非常新的专业技术也抱以了很大的关注。我想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个比较简单的、通俗的介绍。计算机辅助创新简称CAI,是由一系列的技术组成的,它的理论基础是在西方广为人知的TRIZ理论以及本体论(Ontology),还包括其它的相关的一些技术,比如说计算机图形交互技术、语义解析技术、现代设计理论等等。
通俗一点说,计算机辅助创新就是试图用信息化技术作为一个支撑,对产品进行有效的改进,其方式可以是用常识解决常见问题,或者是用本专业知识解决复杂一些的问题,也包括用其它行业的知识来解决本领域问题等等。
程鸿: 我记得您也是PDM方面的专家,能不能跟我们讲讲相对于大家已经熟知的CAD/CAE 来说CAI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什么位置?因为很多人对CAI没有太直接的了解。
赵敏: 这个问题比较大。所谓PLM技术,它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这是信息化中一个非常宽泛、深厚的课题。计算机辅助创新我认为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它主要是用在产品生命周期非常早期的阶段,也就是说从市场需求分析真正投入到详细设计之前的这样一个概念设计阶段,概念设计阶段包含概念设计、产品策划、需求分析以及产品的创新概念构造等等,也就是说它相当于是CAX技术的前端;第二层含义,它可以用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一个产品从有概念到诞生,到投入生产制造,到使用、维护的各个阶段当中,实际上还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产品在制造过程中怎么很好的解决一些工艺的问题,在它的装配过程中怎么很好地解决装配精度的问题,产品实际投入使用以后怎么更好地去使用、维护这个产品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很好的思路和概念。
比如说我们要解决飞机外表面结冰的问题。这涉及到飞机的安全,需要检测怎么结的冰、以及检测到了结冰以后怎么除冰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些比较好的思路和概念,因此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解决各个阶段所产生的问题仍然需要CAI的支持(来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概念)。
程鸿: 在我们国家提出的“十一五”规划指导中,“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也一直是很重要的方针。讲到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时候,大多数人很容易想到ERP、供应链管理甚至是进销存方面的问题。您能不能分析一下目前中国制造业在信息化创新方面有什么样的需求和面对的问题?
赵敏: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已经逐步走向了“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样的一个进程。随着我们对信息技术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逐步在生产实践、研发实践中使用到了这样一些信息化技术,比如说大家已经熟知的CAD、CAE、CAM,以及像ERP、PDM等等。这些都在我们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中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包括带动了整个制造业的发展。解放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差不多一直到本世纪初我们是以市场换技术;最近逐步认识到了创新的问题。这是工业发展的问题,也是信息化应用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交织在了一起。过去ERP面向的是产、供、销、人、财、物,现在大家意识到了产品数据需要管理,数据和知识是企业的财富,是信息化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
赵敏: 我们在以市场换技术时引入了很多生产线,比如说我们可以把汽车的整条生产线和整套的图纸引入到中国,也加快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但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也是大家争论很多的问题,就是我们引进了生产线,拿到了成套的图纸,我们也照单生产了,但是我们很难改动其中的某个结构。因为我们只是得到了拿来图纸生产这样一个结果,我们虽然在这儿生产汽车,也实现了“中国制造”,但是它却不是中国设计的。我们基本是处于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就是说:如果我们改动其中某一部分的时候一定会引起相关的问题。我在清华的一个同学是汽车专业的博士,他告诉我一个真实的例子,我们引进了某一款国外的汽车,它的后排座位的把手位置是按欧洲人体工程学设计的,但是国内的汽车碰撞测试中发现它不符合咱们中国人的人体工程学的需求。就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其实涉及了乘坐的舒适度和安全性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希望技术提供方能够提供把手合适的位置以符合中国的人体工程学需求。但是对方提出,这是他们做了很多撞车实验、花了昂贵代价、而且是经过亚洲和欧洲人体工程学实验得来的数据,属于“Knowhow”,这就意味着价值,因此交付适合中国人体工程学把手的位置的数据要12万马克。
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例子。大家可以看出来,我们尽管拿到了图纸、生产线,我们可以正确地生产,但是我们掌控不了真正的技术:因为我们对这样一个具体的产品的某一部分的某些关键结构不掌握,我们不掌握这个结构设计时所依据的相关知识、经验和Knowhow。我们长期采用市场换技术,因此我们引进的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或者是资源耗费型的生产线。这对中国可持续发展、长期的企业战略其实并不相适应。 我记得有两个数字,说现在全球90%以上的研发投入都是由西方国家投入和掌握的,86%以上的专利也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
我们由于缺乏技术创新,造成我们在这样一个工业化过程中一直处在产业链的下游,总是做产品生命周期后期的这点事。而且我们也一直处在国际分工“合作链”的外围,因此造成我们的原设计、原创新非常的少。所以,如果能够采用信息化的技术,能够引入像计算机辅助创新这样好的信息化工具,在这样一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过程中,使得部分企业或者产业链中的部分产业能够从国际分工的下游逐步地推向上游。换句话说,我们能在产品产品生命周期早期的概念设计阶段有所作为的话,我们的技术创新一定是可以有所作为,而且是有所成果、有所成就的。
程鸿: 关于创新,我记得央视今年年初也做了一系列创新主题的节目。但是感觉现在说起制造业信息化,人们主要还是关注MES等,要实现精益制造和柔性管理的目标。您认为中国制造业目前对计算机辅助创新的认识是怎么的水平?
赵敏: 这些问题都是有所关联的,中国制造是我们必须经历的阶段,因为我们过去五十多年,工业从一清二白到前几十年学习苏联,改革开放以后效仿欧美等等,我们走过了这样一个以仿制、跟随的策略为主导的工业化过程。我们现在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国的某些产业,走的比较靠前的企业已经逐步过渡到加强自主研发,重视自己的知识产权,而且逐步走向了能够进行自己的产品创新的过程。
怎么走向中国创造?这是大家在关注的问题。这绝不是说今天我们把我们的名词换一换,口号换一换,大家下一番决心就可以实现的事情。我想大家有了创新的想法,有了这样一种意识是非常好的,但是要想真正实现技术创新,我个人认为不光要有概念、有口号、有想法和决心。我们对实现技术创新这样一个过程的技术也要做研究,对它的理论也要做研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公司一直在这些年来下大工夫和力气专注于计算机辅助创新,包括创新理论创新研究等等。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因为我们觉得在理想和现实上有很大的差距,创新概念和最终实现技术创新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实现这样一个到达彼岸的过程必须要依靠信息化,依靠技术,依靠创新理论,依靠创新理论在整个制造业领域的推广和普及并辅之以相应的创新工具才可以实现。

详解TRIZ理论 例举成功典范
网友: TRIZ到底是什么东西?它和CAI是什么关系?CAI的新技术主要应用在哪些领域?
赵敏: 谢谢网友的提问。TRIZ来自于前苏联,它是俄文“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缩写,并按照俄文与罗马字母的翻译标准对应过来而成。TRIZ在中国大家并不是特别熟知,但是TRIZ在前苏联以及西方已经非常广泛地被人们所熟知了。如果你上网检索TRIZ这个词汇,你可以发现十几万到几十万的搜索结果,说明它在国际上的普及程度。
TRIZ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创新理论。它的发明者是前苏联军方的一位专家,他的名字叫根里奇.阿奇舒勒,这是一位前苏联海军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在里海海军专利局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人们解决问题有着相当强的关于解决问题的原理、方法的规律性。因此他经过大量的对专利,包括对一些科技文献的分析、归纳、整理,最后发现了解决发明创新问题背后所依据、遵循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从1946年开始在20多年的时间里,跟很多科学家一起工作,最后把它整理成了一整套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TRIZ理论。
TRIZ理论实际是计算机辅助创新——也就是CAI——的理论基础之一,因此也可以说没有TRIZ也就没有CAI。当然,CAI并非仅仅使用了TRIZ理论,并非仅仅是TRIZ理论的电子化,它还包括其它很多的相关的理论,比如说现代设计方法学、本体论、语义解析技术等等。
程鸿: 目前在国内和国外,TRIZ理论——包括CAI技术——应用的典范有哪些呢?
赵敏: 前苏联解体以后,TRIZ理论比较系统地传入了西方,最后在欧洲、美国,特别是对信息化技术应用广泛的美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TRIZ理论,人们把它和信息化技术相结合,产生了早期的CAI软件。TRIZ理论在早期的时候,理论很好,但是要想使用它,对一般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讲还是有一点困难的,所以还主要是科学家、发明家使用。传入西方以后,TRIZ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结合产生了早期的CAI软件,在计算机的辅助下,TRIZ理论开始为广大的工程技术人员所掌握。由于它的广泛普及和推广应用,以及和信息化技术的相结合,因此产生了比较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全球很多国家都有专门对TRIZ理论和CAI进行研究的机构,成千成万的技术创新在TRIZ理论的指导下——包括在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的辅助下——一一做出来。有很多案例证明了这一点,比如波音公司利用TRIZ理论解决了波音767改成空中加油机的关键技术问题,为波音公司赢得了16亿美元的订单;福特公司在解决一款车的方向盘颤抖问题时就很好地利用了TRIZ理论来解决问题。
另外一个实例就是韩国的三星电子集团,他们在七八年以前就开始了对TRIZ理论学习和应用研究,他们有自己专门的TRIZ协会。在三星,TRIZ在应用过程中产生了比较大的经济效益。每年三星公司可以通过对TRIZ理论的应用解决大量的实际技术问题,大量节省了研发资金的投入,给公司省了很多钱,仅三星集团先进技术研究院(SAIT)的TRIZ实施与应用就节省9000多万美元的研发费用。而且让三星公司现在在专利申请方面、自主知识产权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进展。过去三星也是从购买使用别人的专利技术开始,经历过非常痛苦的阶段,付了高昂的学费,现在他们通过应用TRIZ理论,很多专利都是自己申请的。三星电子是在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国外企业。三星公司2004年追平了老对手索尼,而且去年整个营业额全面超过了索尼公司。更重要的一点,三星电子在它的产品利润方面几乎是占有大致相等营业额的索尼公司的十倍——也就是说它们的营业额比较接近,但是毛利有十倍之差。我想大家应该知道这实际上就是技术创新最直接的结果,因为技术创新可以让企业在市场上淘到第一桶金。
网友: TRIZ既然在西方这么盛行,为什么在中国不被大家所熟知,在中国有没有TRIZ理论的例子?
赵敏: 大致上讲,七八年前在中国这边开始有不少的专家、学者开始进行研究,现在有些学校也开始培养这方面的研究生。但是由于TRIZ理论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并且创新理论这样一门课程也不是我们国家综合类的大学所指定的必修课程。因此可能从教育领域一直到工业领域对TRIZ的要求存在着长期缺失的情况。TRIZ理论传入西方也是从1992年开始的,迄今为止时间并不长,中国的很多人了解到TRIZ这样一个词汇也就是最近这两三年的时间。
如果提到客户的话,在中国具体的应用我也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媒体上曾经进行过报道的,亿维讯和中兴通讯的很好的合作,中兴通讯实施了亿维讯一整套的TRIZ理论的培训计划以及计算机辅助创新的导入计划。在他们完全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情况下,30个参训的技术骨干做了22个项目,每个项目都获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结果,最后其中8项技术有所突破并提交了专利申请。这样的结果无疑是令人感到振奋的,因为这毕竟是在中国做的比较大、比较深入的、并且是与国际标准接轨TRIZ培训的项目,所有参加培训的人员都获得了国际TRIZ学会的认证。其它相关的培训我们也做过很多,但我们认为这个培训是迄今为止我们公司感到成果非常显著的、而且是合作的客户方以及亿维讯都非常满意的一次培训。
网友: 我知道TRIZ,但是发现学习的书籍很少,在网上也有这样的一些很小的TRIZ的社区,但是基本上内容都比较薄弱。那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TRIZ呢?
赵敏: 从我刚才给大家介绍的内容,大家知道TRIZ从前苏联解体到传入西方才不过十几年时间,进入中国也就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我们是国内唯一一家专业推广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和培训的专业公司。目前宣传推广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的力量在中国市场来说还是相对薄弱的。同样的情况,关于这方面的书籍肯定会少一些。这也是为什么像我们这样的一个商业公司,还要花相当多精力翻译一些专著,资助一些高校的教师编写、翻译与TRIZ理论和计算机辅助技术相关的文献。我个人觉得,像《发明家诞生了》这本书可以当作是一个入门掌握TRIZ的教材;张武成教授编写的《创造创新方略》也是很好的学习创新理论与概念的教材。如果大家想初步了解TRIZ理论,可以访问一下我们公司的网站。
为加强TRIZ在中国的推广和普及是亿维讯在2006年的一个重点工作之一,从今年开始,亿维讯将在TRIZ培训方面有比较大的动作和投入,也请大家继续关注。
程鸿: 在中国一说到信息化就有一个很直接的职业人群,CIO。我听您说关于CAI和TRIZ理论目前应用的领域还是工程设计方面居多。这是不是跟目前企业,包括制造业推进信息化战略主要的目标有一定的偏差?企业的CIO怎么让他的老板和同事们了解到TRIZ理论的重要性?怎么样表述CAI的价值所在?
赵敏: 我觉得这也不应该是一个很难的问题。通常来讲我觉得信息化的过程无非是我们把很多的信息技术加以应用,让我们这个事情做得更有效,无论是设计、分析或者是制造等等。但是对于创新来讲其实并不仅仅是CIO的事情,通常来讲CIO抓信息化并不假,但是我觉得作为计算机辅助创新这样一个新的信息化技术来讲,它的应用并不仅仅涉及到CIO这个层面,而是涉及到企业产品研发决策方面。从信息化角度来讲这个问题是比较严肃、深入的——即信息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搞了20多年的信息化,我个人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理论上讲信息化是应该并且也是可以带动工业化的,再具体一点就是要让企业见到信息化的效果,让她的产品有竞争力——产品要卖得出去,开发出用户喜欢、价值良好、几乎没有缺陷的产品——企业是通过产品生存的,产品本身所附带有的技术价值要给企业带来利润,这个事情最终落到了产品创新上。怎么解决产品的创新问题?这是产品创新策略落实的问题。所以要掌握各种各样的创新手段来做产品改进,无论是从外观上,还是具体的某一块功能(改进)上。
赵敏: 我认为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并不是仅仅有信息化就可以解决(产品研发)问题的,比如CAD可以部分地解决产品创新的问题,但是它不是技术创新当中最主要的信息化的平台,而只是一个组成部分。信息化的技术是不断发展和补充的,CAI也是随着信息化技术发展形成过程中所加入CAX的新生力量。而且它重点在于解决产品的各种各样的技术矛盾,在切实改进产品性能、提高产品质量方面有着巨大的生命力,而且有非常显著的效果。我认为CAI的出现正好对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之内所有信息化基础的协调应用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而且它也给CAX技术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是让我们的产品逐步走向具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使得我们的企业不断把自己的位置推向产业链的上游所应该具备的条件。
因此,我认为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只谈信息化可能并不一定完全能解决产品的实际问题,而是需要把信息化中所有的解决方案很好地加以协调、集成和应用。当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能够和计算机辅助创新这样一种信息化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信息化的力量才会更加倍地放大,而且对企业带来的效益我认为可能会更好一些。
程鸿: 我们之前邀请过的一些嘉宾谈到ERP以及其它一些信息化应用的时候,大家讲到信息化的作用笼统说来都是开源增效、查缺补漏,是讲怎么样把企业目前的生产效率发挥到极致,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
赵敏: ERP是很好的解决方案,它实际上是属于效率体系中提高企业执行力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可以让你行动得更快、更准,某些流程执行起来更流畅。您刚才讲的是“查缺补漏”,对我来讲我认为是属于“节流”,是属于“省钱”的解决方案,但是对于“开源”来讲,光靠ERP显然不够,因为这样一个信息系统定位不在这方面。当然提高执行力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个方面,但是真正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我认为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也就是要多做“开源”和“生钱”的事情,也就是多做创新的工作。
技术创新需要很多技术手段支持和实现。这种手段可以是CAD、CAM,特别是CAI,再加上PDM、ERP等。我认为CAI应该是实现技术创新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环。过去我们没有这样的技术,谈不到这样的内容,今天有了这样的技术,我认为和其它的信息化技术结合在一起,CAI技术在技术创新方面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网友: 创造或者创新都具有不确定性,CAI是如何利用计算机和信息系统的辅助把这种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呢?
赵敏: 以前有一门课程叫创造学,其中创造和创新都是里面讲到的一些概念。关于创新理论,迄今为止我们统计大概有300多种不同的理论和技法,比如说我们经常听说的头脑风暴法、四象限法、知识链法、联想法、逆向法等等。所有这些创新的理论和技法都产生过非常好的结果,也有很多成就证明它确确实实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像联想法、头脑风暴法等等,都具有刚才那位网友所说的不确定性。所谓不确定性就是过于强调心智经验、顿悟、灵感等,就是灵光一现的东西。因此这些方法虽然非常好,但是它在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以及可培训性方面确实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TRIZ理论所表达和遵循的是创新理论,在于对于创新方法学的研究,它是通过大量的对于科技知识、资料文献、特别是高水平的专利知识的归纳、整理与分析,发现人们在发明创造、创新背后所遵循的客观规律。你只要按照这样的规律,按照它特定的技法、方法去做的话,那么就一定可以实现某种程度的创新。因此它是可培训、可操作的一种方法和理论,所以说,TRIZ是一种务实的创新理论,而且是具有系统的创新方法学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得以推广普及后,可以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比其它理论有着更优越、更成熟、更实用的地方。
网友: 现在大家都在讲创新,可是不知道怎么真正实施,赵敏先生谈到这项技术具体对我们工作能有什么帮助?
网友: CAI适合一些离散性的企业,不适合流程性的企业。
赵敏:   TRIZ和CAI主要就是解决企业产品开发和生产运营中方方面面的问题。TRIZ在流程制造企业中也有很多相关的经验,流程制造业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产生。其实计算机辅助创新可以覆盖很多产业,无论是航天、汽车还是生物、制药,无论是离散的还是流程的制造业。只要是属于制造业或者泛制造业,就一定会遇到诸如生产效率、时间、体积、重量等方方面面的技术参数上的矛盾等问题和困惑需要解决。因此我认为TRIZ理论和计算机辅助创新这样的技术不仅可以用于离散制造业,同样的也可以比较好地适用于解决流程企业中的很多实际的技术问题。

创新,不是“创旧”也不是克隆
程鸿: 之前跟您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到,有一个非常大的专利库支持TRIZ理论和CAI应用,您能不能介绍一下具体的情况呢?用户是怎样利用专利库的?
赵敏: 刚才我讲到了,一个好的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平台,也就是所谓的CAI软件,它包括很多部分,其中里面的理论基础有TRIZ理论等等。另外在技术方面也要很多很多具体实现,你刚才提到的对于库的应用就是很显著的一点。其实任何一个计算机辅助创新平台都离不开创新知识库的支持。在我们的软件中有一个非常大的知识库,我们叫“创新知识库”。创新方案库来源于全球最近25年对研发有一定指导意义的专利,是经过反复的筛选的,而且这种筛选有它特定的原则。筛选完了的结果并不是直接把别人的专利拿来用,而是把专利中所应用到的原理、方法和Knowhow,我们把它进行再加工,适当地加工分类后通过可视化技术的表达,形成比较好的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可以非常形象地表达某项专利在某种情况下它是怎么样应用和解决问题的。因此让用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范围内了解到与它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比如别的企业、别的行业、别的国家,即别人是怎么解决的。因此带有非常好的启发性和可参考性,符合认知科学,为客户解决具体问题提供了方便。
赵敏: 第二点,除了刚才提到的本地知识库,我们在库的外联方面,通过我们软件的专利查询模块连接了国际上知名的几大专利库,包括欧、美、日以及中国的专利知识库。因为我们认为研发工作与情报检索和专利查询不能是脱节的。所以在我们的计算机辅助创新平台中把“专利查询”这块也集成了进来,用户可以在真正动手研发之前进行查询,针对他的具体问题来了解别的国家、别的行业、别的企业做了哪些工作。整个研发的进程中也可以不断地进行专利查询。因此用户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我所做的研发,我想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在什么水平上,跟国际水平差距有多大,或者说做完了以后心里非常有数,确保是创新而不是“创旧”的结果。
网友: 可以把各种专利直接拿来使用?
赵敏: 这是不可以的。必须要学会正确的技术借鉴和专利规避,不能直接照抄照搬。我们的方案库是通过我们对专利的改造所表达的一些有助于发明创新的原理和方法。
对别人专利的引用一定是在这样一个知识产权和法律的框架体系下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应用。让你学习别人的应用,学习别人的方法,但希望你不要照搬别人的专利,不要仿制,而是要在理解、消化的基础是上提出自己的新的观点。你只要做的跟别人的不同,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点,一个新的内容在里面,这个新的东西就可以再用来申请专利,而且这个专利是你自己的,知识产权也是你自己的。CAI的平台可以给用户提供一个查询和申请专利的技术上的支持和保障。
程鸿: 您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要创新不要创旧》,实际上创新并不是一定自己平地起高楼,创新要借鉴前人的思维,这也是拿“旧”的东西创新,你能不能讲讲这是什么关系呢?
赵敏: 拿旧的创新这句话看怎么理解,我记得IDG有一个报告,说我们所做的90%“创新工作”都是依据前人工作的经验的重复工作。为什么讲要创新不要创旧,我讲的本意是知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在相对闭塞的情况下,你做了大量工作,而且你也认为你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可是由于你没有及时地在国际上检索相关的专利成果,最后使得你做完了以后才发现别人已经在你之前做了同样的事情。哪怕他比你早一天申请了类似的专利,但是对你来说你也是做了“创旧”的工作,你的技术成果是不能申请同样的专利的。因此保证信息的畅通性,及时与国际标准、国际上的实际情况接轨是非常重要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所有的这种创新都离不开对前人的知识、经验的累积和总结。而且表明创新规律的TRIZ理论——恰恰是建立在对前人大量的经验、专利的分析基础之上,发现了解决各种问题、实现技术创新所遵循的理论和方法——才能指导你更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有的时候一个技术已经在某种领域存在,不是一个新的技术,但是把这个技术当中的某些点,或者原理、方法引入到另外一个领域(就是所谓的学科交叉、知识融合),反而可以给另外一个领域带来非常大的技术改进,这也是一种创新。所以我觉得创新有很多含义,有间接式的,原始式的,或者是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等等,我觉得只要对知识、经验正确地加以利用,融会贯通,加之一些自己的观点,就可以做到创新。
程鸿: 刚才有网友问到本体论到底是什么?
赵敏: 本体论这个名词产生的历史很久远,是来源于古希腊哲学方面的一个词汇Ontology,只不过现在人们研究本体论的时候借用了这个词汇。对于本体论的研究大概可以追溯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它主要是研究大千世界、万物当中不同的知识、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内在、本质和客观的联系。如果讲的清楚一点,我们以前理解知识的时候往往没有考虑关联性,知识是零散和分离的,因此造成我们对知识利用的效率不高。
实际上创新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的应用过程。因为TRIZ理论本身也是来源于知识的凝练,来源于高水平的专利。本体论是把这些零散的、分离的知识片段重组,串成了知识链,进而织成了知识网,使得我们在研发、创新的过程中能够对知识实现更好的借鉴和利用。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比如一个好的概念的产生,确实需要借助于打通知识通道来实现,所谓打通知识通道就是说,从现在考虑问题的知识点能够跨越到另外一个知识点。
有时候我们凭空而想就比较困难,但是本体论可以帮助你实现这样的跨越,一旦知识形成了知识链、知识网,我们可以从某一个知识节点上由此及彼、由彼及它地找到我们所想要的知识。借助本体论,有的时候用户在查找专利、相关的解决方案、相关的知识的时候,往往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也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基于知识的创新”。
用一句最通俗的话来讲,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本体论:大海捞针——它可以让你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捞到工程技术人员解决问题所最需要的那根“针”。这样的通俗解释可能能够对本体论的作用有所说明。所以,TRIZ理论体现了创新的规律性,而本体论则实现了对创新知识的组织,因此本体论和TRIZ理论相结合就构成了现代的创新理论。在全球来讲,亿维讯是唯一一家把TRIZ理论和本体论结合在一起,专业进行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公司。

信息化不能炒概念 推广CAI有阻力也有希望
程鸿: 请您跟我们谈谈CAI技术目前发展的情况吧。
赵敏: 这也是对前面讲过的一些技术的总结。自从上个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是TRIZ理论萌芽和发展期;80年代到90年代这个阶段是进入了实际的工程应用的时期;90年代到本世纪初形成了第一代的CAI软件,就是TRIZ和信息化技术相结合。CAI后来逐步发展到了第二代,大概是90年代末到2001年本世纪初。也就是说在易学易用性上都有所增强,让用户感觉到比较好用、实用。第三代CAI软件是现在亿维讯公司推出的,从理论上我们把TRIZ理论和本体论相结合,让知识利用的效率更高、让CAI使用的效果更好。我认为现在发展的技术应该是到了第三代的阶段。
程鸿: 对于其它的管理软件来说我感觉好像CAI非常朴实,它不像ERP、ERPII、NERP有那么多的概念出来。是不是可以说,CAI的发展一直都是基于TRIZ这样的理论核心,然后提高它的易用性并降低使用门槛?
赵敏: 大致应该是这样的思路。因为信息化包含的概念非常多,我想以我个人在信息化领域中差不多24年的经验,我觉得概念上层出不穷可能是信息化领域一个很大的特色。但是概念的炒作,就像当年伴随电子商务出现的很多概念一样,到今天都成了昔日黄花。因此我觉得务实的、实用的信息化的平台产品或者某一种应用,只有能经受住市场考验,而且经得住用户的使用、评估的,才是真正好的产品和信息化概念。CAI虽然很新,但是我认为它的前景应该是属于这样一种信息化的产品。
程鸿: 赵总提出了CAI非常美好的前景,我也相信是一定能看到的。但是现在我们先回到可能还很残酷的现实中来,请您说一下中国制造业推广CAI目前的瓶颈和困难在什么地方?
赵敏: 我们推广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最大的困难是由于我们国家在创新教育领域方面还没有开始做工作,各个高校没有普遍开设这门课程。而在西方国家,包括现在的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都把TRIZ理论作为一个大学生选修或者必修的课程。因为我们长期没有这样的教育,所以我们现有的技术人员对这个知识的了解几乎为零。
我们推广理论和技术的时候,大家的认知程度普遍非常低,一说到TRIZ和CAI都表示没有听说过,这是我们经常遇见的最直接的反应。既然这样,我们的推广工作就变得比较繁重。因为现在要讲CAD或者ERP,大概不会说需要从理论基础和基本概念讲起,只要讲产品的特点就可以了。而对于CAI或者创新来说,我们要从理论讲起,要从很多基础技术和概念讲起,然后才能讲CAI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因此我们推广工作的负担和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另外大家对创新有一定的误解,一个是把它想象成以前大家所认知的、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依靠灵光一现的、过度强调心理活动的创新,没有意识到CAI是一种依靠科学的方法论进行创新的工具,所以这也有一个理解适应过程。还有一个困难,大家把创新想象成了是一切都推倒重来的东西,认为这个东西比较可怕,一旦大家觉得什么东西都得推倒重来,确实在接受度、认知度上可能会有所保留。
我们在推广过程遇到了形形×××的困难,有很多。当然最大的困难这是我们现在恨不得多生出几只手来做这个事情。我们的工作非常饱满,我们竭尽全力,但是还是感觉精力不够,市场这么大,做这个事情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非常多,这是我们感觉到工作比较有难度的地方。
程鸿: 站在用户角度来讲,创新不创新对单个人来说似乎没有太多的关系,而且也不像是可凭借个人的力量就能够参与进来的,这个您是怎么看的?
赵敏: 这也是现在的状况,也可以作为刚才我讲的遇到的难题的一个补充,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大问题。不少企业觉得现在效益还不错,现在就是用本企业目前的技术、信息化软件做一些简单的开发工作就可以满足市场要求了。但实际上随着中国加入WTO,竞争是无国界的,这是一个认识问题。今天这个企业可能效益不错,产品能卖出去,但是从真正竞争的策略来讲企业领导需要提高一个层面来认识,怎么能够做到销售一代、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产品?这是一个企业的重要竞争策略。
现在中国绝大部分制造业中的预研体系即所谓的创新体系几乎是没有的,或者是不完备的。而发达国家很多大企业除了设计研发团队,还有预研团队,做一些开放性、超前性的研究工作。做这些工作的人恰恰是像我们这样的创新技术平台的应用者。因此这里还有一个观念整合的问题,不光是说某些工程技术人员接受了创新的概念,也不是一任CIO能够解决的问题。实际上,真正的实施创新的策略或者战略,包括对产品研发这块怎么看,用什么样的策略布置,是不是真正建立了一个面向市场、保持可持续发展、长久发展的竞争策略,实际上这些应当是企业的领导人(所谓的一把手)来解决的问题。因此有的时候我们所做的工作若不是接触到企业一把手这个层面,就不能最后做到把这个事情拍板,这也是我们做工作中的一个比较大的难度。
程鸿: 我觉得您最后讲的特别好,创新首先是一个战略。我们的网友中很多是做信息化一线工作的,有些是CIO,有些是计算中心主任,您能不能简短地给他们一些建议,帮助他们能向CEO传达创新的理念?
赵敏: 我们接触客户的过程中跟很多工程技术人员、主管、各个部门的负责人都有非常好的关系,后来许多也成了非常好的朋友。普遍来讲大家只是以前对创新理论不了解,但是对创新概念是非常接受的,在我们所接触的客户中几乎没有人对这样的理论和技术提出反对意见。有的是马上全盘接受,觉得非常不错,有的人觉得东西不错,但是同时也表示暂时企业的情况还没有跟上。
我想这反映出大家对创新的关心和追求,以及对这样一种新技术、新理念的认知。我刚才的意思就是说,不是说这件事情是CEO不接受,而是说我们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CEO接受这个层面,事情才会比较顺利地推广开来。因为它牵扯到一些企业发展的策略和战略的问题。这些是一般的工程技术人员自己决定不了的事情,但是他们都表示乐意把这些创新的概念反映给企业的领导,来协助和推动领导的决策。
程鸿: 今天的访谈已经进行了一个半小时了,最后问赵总这样一个问题,在目前“十一五”推崇自主创新的大前提下,CAI能给我们整体信息化建设带来什么样的作用?
赵敏: CAI本身就是计算机辅助技术(CAX)中的一员。它虽然诞生比较晚,最近几年才进入中国,但是我想随着大家对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的认知,以及它跟其它的计算机辅助技术比如CAD、CAE的结合,一定会为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带来新的面貌,而且一定会为我们的技术创新带来有效的技术手段。
因此,我认为CAI应该是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应用当中,无论从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非常值得关注和实践的一门新技术。这个关注的过程中,我们亿维讯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做好宣传和推广作用。
程鸿: 非常感谢大家参加此次的访谈,也非常感谢赵总。通过这次访谈,我们对TRIZ和CAI有了一个笼统的了解,相信也激发起不少朋友关注CAI的兴趣。如果大家希望了解更多的基础知识,我们赛迪网去年做过一个计算机辅助创新的专题,比较系统的讲了TRIZ和CAI的基础知识,也有一些实例,大家也可以通过亿维讯的网站了解及时的动态。相信CAI能给信息化建设带来一种新的推动力。谢谢赵总!
赵敏: 谢谢赛迪网,谢谢主持人,也感谢各位网友!

转载于:https://blog.51cto.com/caier/7305

自主创新战略下的技术创新之道相关推荐

  1. 国家战略下的技术自强,百度飞桨的时代之歌

    文 | 曾响铃 来源 | 科技向令说(xiangling0815) 科技自强从口号变成国家战略只在一夜之间. 刚刚结束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qu ...

  2. 合格的CTO应该是什么样?雷军王海峰王小川等共谈「技术创新」| CNCC2020

    金磊 发自 CNCC现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企业在社会中的分量有多重? 从17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改变人类生活的160种主流创新工业,80%以上是由公司来完成. 今天,全世界 ...

  3. 合格的CTO应该是什么样?雷军王海峰王小川等共谈「技术创新」| CNCC2020-1

    企业在社会中的分量有多重? 从17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改变人类生活的160种主流创新工业,80%以上是由公司来完成. 今天,全世界70%的专业和三分之二的研究的开发经费,都是来自企业. 这就是中国 ...

  4. 战略锁定技术创新 神州数码云转型进入“核心区”

    神州数码正在蜕变为一家以技术.服务见长的科技公司,这既是技术发展和变迁的必然,也是神州数码主动拥抱变革的战略抉择. 如果说传统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那么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则属于典型的智力密集 ...

  5. CTO对话:云端融合下的移动技术创新

    云端融合真的来了?快听CTO们怎么讲 云端融合下,技术创新怎么破? 快听CTO箴言 云喊了很多年,对于很多普通的技术人,心中有很多疑问:云端融合到底意味着什么,对公司的技术体系有什么影响,未来又会走向 ...

  6. 商业逻辑12讲之技术创新的逻辑

    目录 1. 概述 2. 创新的重要性 3. 创新的基本概念 4. 创新的管理模块 5. 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 6. 技术创新的组织设计 7. 培养创新人才 8. 技术创新的文化建设 9. 小结 1. 概 ...

  7. 十年磨一剑,剑指IT技术之巅,WOT 全球技术创新大会 2022盛大开启

    新技术不断涌现,时代随之变迁,各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也在深刻影响着全球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新形势下,如何部署IT产业新思路?如何构建IT产业新的生态体系?如何让最新技术更广泛地辐射到实体产业中去?作为I ...

  8. 绿岛风-IPO:重视与科研院校合作 致力技术创新

    众所周知,要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有广阔的市场份额前景,主要看企业自身核心竞争优势,而核心竞争优势则体现在产品与研发中心.以拟IPO上市的广东绿岛风空气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岛风" ...

  9. 2022云和恩墨大讲堂·苏州站成功举办,论道数智化时代下国产数据库的技术创新与实践

    2022云和恩墨大讲堂·苏州站于9月15日在尼盛万丽酒店顺利召开,来自云和恩墨的多位技术专家与零售业.银行业用户代表一道,就国产数据库发展和实践.数据库管理架构建设.金融和零售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成果分享 ...

  10. 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2021年3月16日,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AITISA)联合秘书长张伟民.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事长杨涛,分别代表AITISA和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OpenI启智社区运营 ...

最新文章

  1. 【笔记】基于 Mask R-CNN 的玉米田间杂草检测方法
  2. LRU LeetCode
  3. java web windows_WinSW让你的JavaWEB程序作为Windows服务启动!
  4. 全球金融中心最新排位:深圳重回前十,大连杭州飙升
  5.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都不喜欢用信用卡?
  6. 学python能做什么类型的工作-Python支持哪些数据类型
  7. linux系统下sed切割日志
  8. Activity生命周期详解一
  9. 【Git/Github学习笔记】Git常用命令(版本回退)
  10. 设计一个电商平台积分兑换系统
  11. matlab 球坐标绘图,在Matlab中绘制球坐标系
  12. [附源码]Python计算机毕业设计SSM建筑工程管理系统(程序+LW)
  13. 帝国时代3如何快速实现增加建筑/农民数量上限
  14. 学编程都会遇到哪些困难?
  15. FPGA HLS 卷积神经网络软硬件映射
  16. 【NLP】LTP中文工具集使用
  17. 企业微信内容如何值入广告?
  18. 微信小程序 Notes | 常用开发事例(五)基于云平台导出 Excel
  19. 使用GraceNote Web API开发Mac查询音乐信息应用
  20. 英语文字转语音的软件有哪些?推荐三款文字转语音真人发声软件

热门文章

  1. gunicorn的用法
  2. 睿远基金副总经理傅鹏博:用实业思维做投资 在认知范围之内做选择
  3. (转)去中心化:关于区块链的争论
  4. 阿里38号元老:管理要轻,文化要浓
  5. 哈曼基于英特尔计算平台(Apollo Lake和ACRN)展示新一代“智能驾驶舱”
  6. 【风电功率预测】基于matlab灰狼算法优化LSTM风电功率预测【含Matlab源码 1392期】
  7. 【细胞分割】基于matlab GUI阙值+边缘+形态学+种子点图像分割【含Matlab源码 615期】
  8. 【语音处理】基于matlab GUI声音信号频谱分析仪【含Matlab源码 325期】
  9. js判断时间两小时之内_JS 判断两个时间的大小(可自由选择精确度:天,小时,分钟,秒)...
  10. python创建对象_python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