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视觉笔记总目录


1 偏差与方差

1.1 数据集划分

首先我们对机器学习当中涉及到的数据集划分进行一个简单的复习

  • 训练集(train set):用训练集对算法或模型进行训练过程;
  • 验证集(development set):利用验证集(又称为简单交叉验证集,hold-out cross validation set)进行交叉验证,选择出最好的模型;
  • 测试集(test set):最后利用测试集对模型进行测试,对学习方法进行评估。

小数据量的时代,如 100、1000、10000 的数据量大小,可以将数据集按照以下比例进行划分:

  • 无验证集的情况:70% / 30%
  • 有验证集的情况:60% / 20% / 20%

而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拥有的数据集的规模可能是百万级别的,所以验证集和测试集所占的比重会趋向于变得更小。

  • 100 万数据量:98% / 1% / 1%
  • 超百万数据量:99.5% / 0.25% / 0.25%

以上这些比例可以根据数据集情况选择。

1.2 偏差与方差的意义

“偏差-方差分解”(bias-variance decomposition) 是解释学习算法泛化性能的一种重要工具。

泛化误差可分解为偏差、方差与噪声,泛化性能是由学习算法的能力、数据的充分性以及学习任务本身的难度所共同决定的。

  • 偏差: 度量了学习算法的期望预测与真实结果的偏离程度,即刻画了学习算法本身的拟合能力
  • 方差: 度量了同样大小的训练集的变动所导致的学习性能的变化,即刻画了数据扰动所造成的影响
  • 噪声: 表达了在当前任务上任何学习算法所能够达到的期望泛化误差的下界,即刻画了学习问题本身的难度。

那么偏差、方差与我们的数据集划分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 1、训练集的错误率较小,而验证集/测试集的错误率较大,说明模型存在较大方差,可能出现了过拟合
  • 2、训练集和测试集的错误率都较大,且两者相近,说明模型存在较大偏差,可能出现了欠拟合
  • 3、训练集和测试集的错误率都较小,且两者相近,说明方差和偏差都较小,这个模型效果比较好。

所以我们最终总结,方差一般指的是数据模型得出来了,能不能对未知数据的扰动预测准确。而偏差说明在训练集当中就已经误差较大了,基本上在测试集中没有好的效果。

所以如果我们的模型出现了较大的方差或者同时也有较大的偏差,该怎么去解决?

1.3 解决方法

对于高方差,有以下几种方式:

  • 获取更多的数据,使得训练能够包含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 正则化(Regularization)
  • 寻找更合适的网络结构

对于高偏差,有以下几种方式:

  • 扩大网络规模,如添加隐藏层或者神经元数量
  • 寻找合适的网络架构,使用更大的网络结构,如AlexNet
  • 训练时间更长一些

不断尝试,直到找到低偏差、低方差的框架。

2 正则化(Regularization)

正则化,即在成本函数中加入一个正则化项(惩罚项),惩罚模型的复杂度,防止网络过拟合

2.1 L1与L2正则化(复习)

比如参数W数量根据特征的数量而定,那么正则化如下

损失函数中增加L2正则化
J(w,b)=1m∑i=1mL(y^(i),y(i))+λ2m∣∣w∣∣22J(w,b)=\frac{1}{m}\sum_{i=1}^mL(\hat{y}^{(i)},y^{(i)}) + \frac{\lambda}{2m}{||w||}_2^2J(w,b)=m1​i=1∑m​L(y^​(i),y(i))+2mλ​∣∣w∣∣22​

其中的L2范数可以理解为:
λ2m∣∣w∣∣22=λ2m∑j=1nxwj2=λ2mwTw\frac{\lambda}{2m}{||w||}^2_2=\frac{\lambda}{2m}\sum_{j=1}^{n_x}w^2_j = \frac{\lambda}{2m}w^Tw2mλ​∣∣w∣∣22​=2mλ​j=1∑nx​​wj2​=2mλ​wTw

解释:所有w参数的平方和的结果

损失函数中增加L1正则化
J(w,b)=1m∑i=1mL(y^(i),y(i))+λ2m∣∣w∣∣1J(w,b) = \frac{1}{m}\sum_{i=1}^mL(\hat{y}^{(i)},y^{(i)}) + \frac{\lambda}{2m}{||w||}_1J(w,b)=m1​i=1∑m​L(y^​(i),y(i))+2mλ​∣∣w∣∣1​

其中L1范数可以理解为:λ2m∣∣w∣∣1=λ2m∑j=1nx∣wj∣\frac{\lambda}{2m}{||w||}_1 = \frac{\lambda}{2m}\sum_{j=1}^{n_x}{|w_j|}2mλ​∣∣w∣∣1​=2mλ​∑j=1nx​​∣wj​∣

注:其中,λ 为正则化因子,是超参数。由于 L1 正则化最后得到 w 向量中将存在大量的 0,使模型变得稀疏化,因此 L2 正则化更加常用。

2.2 正则化项的理解

在损失函数中增加一项,那么其实梯度下降是要减少损失函数的大小,对于L2或者L1来讲都是要去减少这个正则项的大小,那么也就是会减少W权重的大小。这是我们一个直观上的感受。

接下来我们通过反向传播来理解这个其中的L2,对于损失函数我们要反向传播求参数梯度:

dW=∂L∂w+λmWdW = \frac{\partial L}{\partial w}+ \frac{\lambda}{m} {W}dW=∂w∂L​+mλ​W

前面的默认损失函数的梯度计算结果默认为backprop,那么更新的参数就为

W:=W−αdWW := W - \alpha dWW:=W−αdW

那么我们将第一个公式带入第二个得到

W:=W−α(​∂L∂w+λmW)W:=W−α(​\frac{∂L}{∂w}+\frac{λ}{m}W)W:=W−α(​∂w∂L​+mλ​W)

W−αλmW−α∗∂L∂wW - \frac{\alpha \lambda}{m}W - \alpha*\frac{\partial L}{\partial w}W−mαλ​W−α∗∂w∂L​

所以每次更新的时候都会让W(1−αλm)W(1 - \frac{\alpha \lambda}{m})W(1−mαλ​),这个系数永远小于1,所以我们通常称L2范数为权重衰减。

2.3 神经网络中的正则化

神经网络中的正则化与逻辑回归相似,只不过参数W变多了,每一层都有若干个权重,可以理解成一个矩阵

我们把w[l]w^{[l]}w[l]理解某一层神经元的权重参数,其中这是加入了L2范数,可以是

​​对于矩阵的L2范数,有个专业名称叫弗罗贝尼乌斯范数(Frobenius Norm)

2.4 L1与L2正则化为什么能够防止过拟合

正则化因子设置的足够大的情况下,为了使成本函数最小化,权重矩阵 W 就会被设置为接近于 0 的值,直观上相当于消除了很多神经元的影响,那么大的神经网络就会变成一个较小的网络。

在加入正则化项后,当λ\lambdaλ增大,导致W[l]W^[l]W[l]减小,Z[l]=W[l]a[l−1]+b[l]Z^{[l]} = W^{[l]}a^{[l-1]} + b^{[l]}Z[l]=W[l]a[l−1]+b[l] 便会减小。由上图可知,在 z 较小(接近于 0)的区域里,函数近似线性,所以每层的函数就近似线性函数,整个网络就成为一个简单的近似线性的网络,因此不会发生过拟合。

3 Droupout正则化

Droupout论文地址


翻译解释:

  • 1、过拟合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大型网络的使用速度也较慢,这使得在测试时结合许多不同的大型神经网络的预测来处理过拟合问题变得非常棘手。Dropout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技巧。关键的想法是在训练过程中,从神经网络中随机丢弃神经元(以及它们的连接)
  • 2、在训练过程中,dropout技巧会从指数级的的不同的“稀疏”网络中抽取样本。在测试时,就可以很容易地估计出所有这些稀疏网络的预测结果的平均。这显著地减少了过拟合,并且比其他正则化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
  • 3、drop改进了神经网络在视觉、语音识别、文档分类和计算生物学等监督学习任务上的性能,获得了许多基准数据集state-of-the-art结果。

定义:Droupout是随机的对神经网络每一层进行丢弃部分神经元操作。

对于网络的每一层会进行设置保留概率,即keep_prob。假设keep_prob为0.8,那么也就是在每一层所有神经元有20%的概率直接失效

3.1 Dropout 模型描述

下面我们来讲解dropout的工作过程

  • 1、训练过程

    • 1、神经元随机失效,概率为P
    • 2、并且在神经元存在且工作的状态下,权重才会更新,权重更新的越多理论上会变得更大
  • 2、测试过程
    • 1、神经元随机失效,概率为0
    • 2、所有的神经元都会参与计算,大于训练时候的任意一个模型的计算量
  • 3、模型过程伪代码过程

讲解:

1、如果没有做dropout的标准网络,结构和公式如a图所示;

2、而做过dropout的网络,输入其中r(l)r^{(l)}r(l)表示一个由多个独立的服从相同伯努利分布的变量构成的向量,*表示点乘,即对应元素相乘,第lll层的输出y(l)y^{(l)}y(l)经过dropout变化为y~(l)\tilde y^{(l)}y~​(l)。l+1l+1l+1层的输入和输出算法不变。在应用BP训练时,只对子网络的参数求导即可,测试时子网络的桉树需要被缩放。

伯努利分布指的是对于随机变量X, 参数为p(0<p<1),如果它分别以概率p和1-p取1和0为值。

  • 4、结构代码实现-(inverted dropout)

实现随机失活算法,最常用的一种是反向随机失活(inverted dropout) ,这种方式会对每层进行如下代码操作

def dropout(x, level):if level < 0. or level >= 1:raise Exception('dropout保持概率在0到1之间')sample = np.random.binomial(n=1, p=level, size=x.shape)print(sample)x *= samplex /= levelreturn x
x = np.asarray([1, 2, 3, 4, 5, 6, 7, 8, 9, 10], dtype=np.float32)
dropout(x, 0.8)# 其中这步骤在计算的时候对余下的非0的进行扩大倍数,因为p<0。0/x=0,所以0不影响,训练的时候代码可以直接写上
x /= level
  • 利用inverted dropout,我们可以在训练的时候直接将dropout后留下的权重扩大1/p 倍,这样就可以使结果的scale保持不变,而在预测的时候也不用做额外的操作了,更方便一些。

问题:为什么需要去做rescale(重要)

解释原理:

通俗解释:训练的时候只有占比为p 的隐藏层单元参与训练,那么在预测的时候,如果所有的隐藏层单元都需要参与进来,则得到的结果相比训练时平均要大1/p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测试的时候将输出结果乘以 1/p 使下一层的输入规模保持不变。

数学解释:试的时候不去随机失活?所以为了保证训练和预测的时候期望一样,必须得做scale;我们设置dropout probability为p, 那么该层大约有比例为p的单元会被drop掉,因为每个神经元是否drop就是一次伯努利实验,这层的dropout概率服从伯努利分布,而分布的期望就是np。

例子:

  • 5、模型效果对比(论文的实验对比)

在MNIST数据集中的测试,错误率因为增加dropout会有相应降低(p = 0.5用于隐藏层,将p = 0.8用于输入单位)

1、使用dropout对特征的影响

左边没有dropout的情况下,每个单元并没有很明确地要去检测某个图像特征,这是由于单元之间的相互适应性太强,需要组合在一起才能比较好地工作,但是就右图有dropout的情况而言很明显可以看出,每个单元都在检测一种边缘、笔画或者点,也就是说每个单元之间没有那么强的相互适应性。泛化能力会强很多。

2、使用dropout对参数稀疏程度影响

dropout对隐层激活值稀疏性的影响,两种模型均使用ReLU。左:平均激活度的直方图显示大多数单位的平均激活度约为2.0。激活的直方图显示了一个远离零的巨大模式。显然,很大一部分单元具有很高的活化度。右图:平均激活度的直方图显示,大多数单位的平均激活度较小,约为0.7。可以看出加入了dropout以后激活值的分布向0靠近,稀疏性明显增加。

3、dropout 率大小影响


论文坐着做了两种尝试,如果保持隐藏层神经元个数n固定的时候,p的值影响如左图表示,取值0.5~0.8合适;如果是pn保持不变的时候,P也是在0.5到0.8之间比较合适。(在实验的时候做了pn=256第一层网络和pn=512第二层网络进行的测试)

3.2 Droupout为什么有效(如何理解)

3.3 Dropout实用指南

4 案例:DropOut机制与L2正则化实现

4.1 目的

实现下面模型中引入DropOut机制以及L2正则化机制,提高模型效果。

# LINEAR -> RELU -> LINEAR -> RELU -> LINEAR -> SIGMOID
z1 = np.dot(W1, X) + b1
a1 = relu(z1)
z2 = np.dot(W2, a1) + b2
a2 = relu(z2)
z3 = np.dot(W3, a2) + b3
a3 = sigmoid(z3)

引入DropOut机制需要做的事情有,前向传播的随机失活,在反向计算损失时候的处理以及在预测阶段的实现。

4.2 步骤分析

  • 1、数据读取、模型前向与反向传播代码封装
  • 2、在前向传播与反向传播中插入DropOut机制代码
  • 3、实现L2正则化机制的前向与反向传播

4.3 代码实现


在前向传播与反向传播中插入DropOut机制代码

def forward_propagation_with_dropout(X, parameters, keep_prob=0.5):"""带有dropout的前向传播"""W1 = parameters["W1"]b1 = parameters["b1"]W2 = parameters["W2"]b2 = parameters["b2"]W3 = parameters["W3"]b3 = parameters["b3"]# LINEAR -> RELU -> LINEAR -> RELU -> LINEAR -> SIGMOID# 计算第一层输出,对余下的非0的进行扩大倍数,因为p<0。0/x=0,所以0不影响Z1 = np.dot(W1, X) + b1A1 = relu(Z1)D1 = np.random.binomial(n=1, p=keep_prob, size=A1.shape)A1 = np.multiply(A1, D1)A1 /= keep_prob# 计算第二层输出Z2 = np.dot(W2, A1) + b2A2 = relu(Z2)D2 = np.random.binomial(n=1, p=keep_prob, size=A2.shape)A2 = np.multiply(A2, D2)A2 /= keep_prob# 最后一层输出Z3 = np.dot(W3, A2) + b3A3 = sigmoid(Z3)cache = (Z1, D1, A1, W1, b1, Z2, D2, A2, W2, b2, Z3, A3, W3, b3)return A3, cachedef backward_propagation_with_dropout(X, Y, cache, keep_prob):"""droupout的反向传播需要随机失活神经元,同样对输出做扩大"""m = X.shape[1](Z1, D1, A1, W1, b1, Z2, D2, A2, W2, b2, Z3, A3, W3, b3) = cachedZ3 = A3 - YdW3 = 1. / m * np.dot(dZ3, A2.T)db3 = 1. / m * np.sum(dZ3, axis=1, keepdims=True)dA2 = np.dot(W3.T, dZ3)dA2 = np.multiply(dA2, D2)dA2 /= keep_probdZ2 = np.multiply(dA2, np.int64(A2 > 0))dW2 = 1. / m * np.dot(dZ2, A1.T)db2 = 1. / m * np.sum(dZ2, axis=1, keepdims=True)dA1 = np.dot(W2.T, dZ2)dA1 = np.multiply(dA1, D1)dA1 /= keep_probdZ1 = np.multiply(dA1, np.int64(A1 > 0))dW1 = 1. / m * np.dot(dZ1, X.T)db1 = 1. / m * np.sum(dZ1, axis=1, keepdims=True)gradients = {"dZ3": dZ3, "dW3": dW3, "db3": db3, "dA2": dA2,"dZ2": dZ2, "dW2": dW2, "db2": db2, "dA1": dA1,"dZ1": dZ1, "dW1": dW1, "db1": db1}return gradients

实现L2正则化机制的前向与反向传播

# -------
# 1、有正则化的损失函数计算
# 2、正则化后的反向传播计算
# -------
def compute_cost_with_regularization(A3, Y, parameters, lambd):"""损失函数中增加L2正则化"""m = Y.shape[1]W1 = parameters["W1"]W2 = parameters["W2"]W3 = parameters["W3"]# 1、计算交叉熵损失cross_entropy_cost = compute_cost(A3, Y)# 2、加入L2正则化的损失部分L2_regularization_cost = (1. / m) * (lambd / 2) * (np.sum(np.square(W1)) + np.sum(np.square(W2)) + np.sum(np.square(W3)))# 两个损失进行合并,完整损失cost = cross_entropy_cost + L2_regularization_costreturn costdef backward_propagation_with_regularization(X, Y, cache, lambd):"""对增加了L2正则化后的损失函数进行反向传播计算"""m = X.shape[1](Z1, A1, W1, b1, Z2, A2, W2, b2, Z3, A3, W3, b3) = cache# 含有正则化的反向传播公式# z = a - y# # dw = 1/ m * ((dz*A.T)+ lambd * w)dZ3 = A3 - YdW3 = 1. / m * (np.dot(dZ3, A2.T) + lambd * W3)db3 = 1. / m * np.sum(dZ3, axis=1, keepdims=True)dA2 = np.dot(W3.T, dZ3)dZ2 = np.multiply(dA2, np.int64(A2 > 0))dW2 = 1. / m * (np.dot(dZ2, A1.T) + lambd * W2)db2 = 1. / m * np.sum(dZ2, axis=1, keepdims=True)dA1 = np.dot(W2.T, dZ2)dZ1 = np.multiply(dA1, np.int64(A1 > 0))dW1 = 1. / m * (np.dot(dZ1, X.T) + lambd * W1)db1 = 1. / m * np.sum(dZ1, axis=1, keepdims=True)gradients = {"dZ3": dZ3, "dW3": dW3, "db3": db3, "dA2": dA2,"dZ2": dZ2, "dW2": dW2, "db2": db2, "dA1": dA1,"dZ1": dZ1, "dW1": dW1, "db1": db1}return gradients

运行效果

# dropout
迭代次数为 0: 损失结果大小:0.6616994233431039
迭代次数为 10000: 损失结果大小:0.20018054682333422
迭代次数为 20000: 损失结果大小:0.197457875306683
训练集的准确率:
Accuracy: 0.9383886255924171
测试集的准确率:
Accuracy: 0.95
# 正则化
迭代次数为 0: 损失结果大小:0.6543912405149825
迭代次数为 10000: 损失结果大小:0.0
迭代次数为 20000: 损失结果大小:0.0
训练集的准确率:
Accuracy: 0.9289099526066351
测试集的准确率:
Accuracy: 0.95

5 神经网络调优

我们经常会涉及到参数的调优,也称之为超参数调优。目前我们讲过的超参数有:

  • 算法层面:

    • 学习率α\alphaα
    • β1,β2,ϵ\beta1,\beta2, \epsilonβ1,β2,ϵ:Adam 优化算法的超参数,常设为 0.9、0.999、10-8
    • λ\lambdaλ:正则化网络参数
  • 网络层面:
    • hidden units:各隐藏层神经元个数
    • layers:神经网络层数

5.1 调参技巧

对于调参,通常采用跟机器学习中介绍的网格搜索一致,让所有参数的可能组合在一起,得到N组结果。然后去测试每一组的效果去选择。

假设我们现在有两个参数

α\alphaα:0.1,0.01,0.001,β\betaβ:0.8,0.88,0.9

这样会有9种组合,[0.1, 0.8], [0.1, 0.88], [0.1, 0.9]…….

  • 合理的参数设置

    • 学习率α\alphaα:0.0001、0.001、0.01、0.1,跨度稍微大一些。
    • 算法参数β\betaβ, 0.999、0.9995、0.998等,尽可能的选择接近于1的值

注:而指数移动平均值参数:β 从 0.9 (相当于近10天的影响)增加到 0.9005 对结果(1/(1-β))几乎没有影响,而 β 从 0.999 到 0.9995 对结果的影响会较大,因为是指数级增加。通过介绍过的式子理解S100=0.1Y100+0.1∗0.9Y99+0.1∗(0.9)2Y98+...S_{100} = 0.1Y_{100} + 0.1 * 0.9Y_{99} + 0.1 * {(0.9)}^2Y_{98} + ...S100​=0.1Y100​+0.1∗0.9Y99​+0.1∗(0.9)2Y98​+...

5.2 运行

通常我们有这么多参数组合,每一个组合运行训练都需要很长时间,但是如果资源允许的话,可以同时并行的训练多个参数模型,并观察效果。如果资源不允许的话,还是得一个模型一个模型的运行,并时刻观察损失的变化

所以对于这么多的超参数,调优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怎么让这么多的超参数范围,工作效果还能达到更好,训练变得更容易呢?接下来我们看一看BN

6 批标准化(Batch Normalization)

Batch Normalization论文地址

其中最开头介绍是这样的:

  • 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内部协变量偏移 ,并通过 标准化层 输入来解决问题。
  • 可以消除对Dropout的需求。
  • 应用于最先进的图像分类模型,批量标准化实现了相同的精度,培训步骤减少了14倍,并且显着地超过了原始模型。使用批量标准化网络的集合,我们改进了ImageNet分类的最佳发布结果:达到4.9%的前5个验证错误(和4.8%的测试错误),超出了人类评估者的准确性。

首先我们还是回到之前,我们对输入特征 X 使用了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化后的优化得到了加速。

对于深层网络呢?我们接下来看一下这个公式,这是向量的表示。表示每Mini-batch有m个样本。

m个样本的向量表示

Z[L]=W[L]A[L−1]+b[L]Z^{[L]} = W^{[L]}A^{[L-1]}+b^{[L]}Z[L]=W[L]A[L−1]+b[L]

A[L]=g[L](Z[L])A^{[L]}=g^{[L]}(Z^{[L]})A[L]=g[L](Z[L])

输入:A[L−1]A^{[L-1]}A[L−1]

深层网络当中不只是初始的特征输入,而到了隐藏层也有输出结果,所以我们是否能够对隐层输出的输入Z[L]Z^{[L]}Z[L]进行标准化

6.1 批标准化公式

6.2 过程图


每一层中都会有两个参数 β,γ\beta, \gammaβ,γ

注:原论文的公式图

6.3 为什么批标准化能够是优化过程变得简单

我们之前在原文中标记了一个问题叫做叫做"internal covariate shift"。这个词翻译叫做协变量偏移,那么有一个解释叫做 在网络当中数据的分布会随着不同数据集改变 。这是网络中存在的问题。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数据本身分布是在这里会有什么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训练集中的数据分布如左图,那么网络当中学习到的分布状况也就是左图。那对于给定一个测试集中的数据,分布不一样。这个网络可能就不能准确去区分。这种情况下,一般要对模型进行重新训练。

  • 1、Batch Normalization的作用就是减小Internal Covariate Shift 所带来的影响,让模型变得更加健壮,鲁棒性(Robustness)更强。
  • 2 、Batch Normalization 的作用,使得均值和方差保持固定(由每一层γ\gammaγ和β\betaβ决定),不同层学习到不同的分布状态
  • 3、因此后层的学习变得更容易一些。Batch Normalization 减少了各层 W 和 b 之间的耦合性,让各层更加独立,实现自我训练学习的效果

6.4 BN总结

Batch Normalization 也起到微弱的正则化效果,但是不要将 Batch Normalization 作为正则化的手段,而是当作加速学习的方式。Batch Normalization主要解决的还是反向传播过程中的梯度问题(梯度消失和爆炸)。

7 其它方法

  • 早停止法(Early Stopping)
  • 数据增强

7.1 早停止法(Early Stopping)

通常我们在训练验证的时候,发现过拟合。可以得到下面这张损失图

通常不断训练之后,损失越来越小。但是到了一定之后,模型学到的过于复杂(过于拟合训练集上的数据的特征)造成测试集开始损失较小,后来又变大。模型的w参数会越来越大,那么可以在测试集损失减小一定程度之后停止训练。

但是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得从根本上解决数据或者网络的问题。

7.2 数据增强

数据增强定义:指通过剪切、旋转/反射/翻转变换、缩放变换、平移变换、尺度变换、对比度变换、噪声扰动、颜色变换等一种或多种组合数据增强变换的方式来增加数据集的大小。

在后面要讲到的卷积神经网络中,即使卷积神经网络被放在不同方向上,卷积神经网络对平移、视角、尺寸或照度(或以上组合)保持不变性,都会认为是一个物体。

为什么这样做?

假设数据集中的两个类。左边的代表品牌A(福特),右边的代表品牌B(雪佛兰)。

假设完成了训练,并且输入下面的图像(品牌A),但是你的神经网络输出认为它是品牌B的汽车!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因为算法可能会寻找区分一个类和另一个类的最明显特征。在这个例子中 ,这个特征就是所有品牌A的汽车朝向左边,所有品牌B的汽车朝向右边。神经网络的好坏取决于输入的数据。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需要减少数据集中不相关特征的数量。对上面的汽车类型分类器来说,你只需要将现有的数据集中的照片水平翻转,使汽车朝向另一侧。现在,用新的数据集训练神经网络,通过过增强数据集,可以防止神经网络学习到不相关的模式,提升效果。(在没有采集更多的图片前提下)

那么我们应该在机器学习过程中的什么位置进行数据增强?在向模型输入数据之前增强数据集。

数据增强类别:

  • 离线增强。预先进行所有必要的变换,从根本上增加数据集的规模(例如,通过翻转所有图像,保存后数据集数量会增加2倍)。
  • 在线增强,或称为动态增强。可通过对即将输入模型的小批量数据的执行相应的变化,这样同一张图片每次训练被随机执行一些变化操作,相当于不同的数据集了。

那么我们的代码中也是进行这种在线增强。

7.3 数据增强技术

  • 1、几何变换类
  • 2、颜色变换类

7.3.1 几何变换类

几何变换类即对图像进行几何变换,包括翻转,旋转,裁剪,变形,缩放等各类操作

下面一些方法基础但功能强大的增强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

  • 翻转:tf.image.random_flip_left_right

    • 你可以水平或垂直翻转图像。一些架构并不支持垂直翻转图像。但,垂直翻转等价于将图片旋转180再水平翻转。下面就是图像翻转的例子。

从左侧开始分别是:原始图像,水平翻转图像,垂直翻转图像

  • 旋转:rotate

从左到右,图像相对于前一个图像顺时针旋转90度

  • 剪裁:random_crop

    • 随机从原始图像中采样一部分,然后将这部分图像调整为原始图像大小。这个方法更流行的叫法是随机裁剪。

从左侧开始分别为:原始图像,从左上角裁剪出一个正方形部分,然后从右下角裁剪出一个正方形部分。剪裁的部分被调整为原始图像大小。

  • 平移、缩放等等方法

7.3.2 颜色变换类

常见的包括噪声、模糊、颜色变换、擦除、填充等等

  • 噪声:基于噪声的数据增强就是在原来的图片的基础上,随机叠加一些噪声,最常见的做法就是高斯噪声

  • 颜色变换:其中最重要的是颜色扰动,就是在某一个颜色空间通过增加或减少某些颜色分量,或者更改颜色通道的顺序。

  • 更多的增强方法效果总图

7.4 效果

数据增强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比如下面的例子,绿色和粉色表示没有数据增强之前的损失和准确率效果,红色和蓝色表示数据增强之后的损失和准确率结果,可以看到学习效果也改善较快。

那么TensorFlow 官方源码都是基于 vgg与inception论文的图像增强介绍,全部通过tf.image相关API来预处理图像。并且提供了各种封装过tf.image之后的API。那么TensorFlow 官网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模型的数据增强过程。

7.5 数据增强库

  • 一些开源的库:Image augmentation for machine learning experiments:里面有详细介绍以及效果动图
  • TensorFlow库

TensorFlow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相关的API,其中就有tf.image模块部分,如下:

random_brightness(...):以随机因素调整图像的亮度。
random_contrast(...):通过随机因素调整图像的对比度。
random_crop(...):将张量随机裁剪为给定大小。
random_flip_left_right(...):随机水平翻转图像(从左到右)。
random_flip_up_down(...):垂直(上下颠倒)随机翻转图像。
random_hue(...):通过随机因素调整RGB图像的色调。
random_jpeg_quality(...):随机更改jpeg编码质量,以产生jpeg噪声。
random_saturation(...):通过随机因子调整RGB图像的饱和度。
resize(...):调整大小images以size使用指定的method。
resize_with_crop_or_pad(...):裁剪和/或将图像填充到目标宽度和高度。
resize_with_pad(...):调整图像大小并将其填充到目标宽度和高度。
rgb_to_grayscale(...):将一个或多个图像从RGB转换为灰度。
rgb_to_hsv(...):将一个或多个图像从RGB转换为HSV。
rgb_to_yiq(...):将一个或多个图像从RGB转换为YIQ。
rgb_to_yuv(...):将一个或多个图像从RGB转换为YUV。

总结:对于大多数数据增强技术来说,我们会直接使用现成的API,在后续训练某些数据集用到具体哪些方法是我们在做方法上选择的讲解。

计算机视觉(六):深度学习正则化相关推荐

  1. 面向计算机视觉的深度学习:1~5

    原文:Deep Learning for Computer Vision 协议:CC BY-NC-SA 4.0 译者:飞龙 本文来自[ApacheCN 深度学习 译文集],采用译后编辑(MTPE)流程 ...

  2. 深度学习实践:计算机视觉_深度学习与传统计算机视觉技术:您应该选择哪个?

    深度学习实践:计算机视觉 计算机视觉 (Computer Vision) Deep Learning(DL) is undeniably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tools u ...

  3. 笔记: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北邮-鲁鹏-2020年录屏-第一讲

    笔记: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北邮-鲁鹏-2020年录屏 写在开头(重复的) 1.课程来源:B站视频. 2.笔记目的:个人学习+增强记忆+方便回顾 3.时间:2021年4月8日 4.同类笔记链接:(钩子 ...

  4. 中科院陈智能:计算机视觉经典——深度学习与目标检测

    不到现场,照样看最干货的学术报告! 嗨,大家好.这里是学术报告专栏,读芯术小编不定期挑选并亲自跑会,为大家奉献科技领域最优秀的学术报告,为同学们记录报告干货,并想方设法搞到一手的PPT和现场视频--足 ...

  5. 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全连接神经网络

    以下内容是自己学习北京邮电大学鲁鹏副教授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课程(A02)的一些笔记, 笔者能力有限,如有错误还望各位大佬在评论区批评指正 . 先贴一下课程官网:CV-XUEBA 篇3地址:计算机视觉 ...

  6. 【简易笔记】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全连接神经网络、卷积) EP2

    本篇承接上文: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 EP1 本篇主要内容: 全连接神经网络(P4 - P6) 卷积与卷积神经网络(P7 - P8) 经典网络分析(P9 - P10) 可视化(P12 - P13) 主要 ...

  7. 计算机视觉的深度学习实战四:图像特征提取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听潮庭. 计算机视觉的深度学习实战四:图像特征提取 综述: 颜色特征 量化颜色直方图.聚类颜色直方图 几何特征 Edge,Corner,Blob 基于关键点的特征描述子 ...

  8. 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第七章:经典网络分析

    本文按照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鲁鹏老师的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课程按章节进行整理,需要的同学可借此系统学习该课程详尽知识~ 第七章 经典网络分析 ImageNet大规模视觉识别挑战赛(ILSVRC) 一 ...

  9. 叶梓老师 人工智能兼职讲师之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的深度学习实践》

    点击博客个人主页查看叶梓老师的更多详情,个人助理QQ526346584 人工智能的时代,深度学习这个热点是每个程序员必须了解的内容.近年来深度学习研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系统的课程少之又少,能够理论联 ...

  10. 独家 | 如何为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安置英伟达?

    作者:Sangeet Aggarwal 翻译:王晓颖 校对:张若楠 本文约10000字,建议阅读10+分钟 本文教你如何使用 Tensor Flow,Keras,Tensor RT,以及OpenCV来 ...

最新文章

  1. 皮一皮:文化人的情侣头...
  2. 用 javascript 获取当页面上鼠标(光标)位置
  3. Okhttp、Volley和Gson的简单介绍和配合使用
  4. 数据库异常关闭后无法启动问题处理
  5. 手术期间重读《倚天屠龙记》
  6. 从ThoughtWorks 2017技术雷达看微软技术
  7. mysql--SQL编程(关于mysql中的日期) 学习笔记2
  8. ASP運行Excel.Application出錯
  9. 通过模板设计按钮样式
  10. VS2019以及MFC的安装(详细)
  11. 漫画:80 端口争夺战
  12. updataxml报错注入
  13. 山海演武传·黄道·第一卷 雏龙惊蛰 第十三章 穷奇长梦(上) 十四 穷奇长梦(下)...
  14. 【微信测试号实战——02】编写你独有的微信消息模板
  15. 分词:词性标注北大标准
  16. 什么是L2十档行情API接口
  17. 工业控制系统漏洞检测技术(工控安全学习笔记)
  18. 每日单词20110603
  19. Flask: 总是报too many values unpacked
  20. 亚马逊云科技启示录:创新作帆,云计算的征途是汪洋大海

热门文章

  1. 一个有趣的SQL查询
  2. Internet黑洞
  3. Base64实现加解密
  4. 第六章 组合数据类型----元组
  5. 父视图坐标转换为子视图_简单的数学将简单的2D游戏视图转换为透视3D视图
  6. VB小游戏设计(一):扫雷
  7. python 回溯法 子集树模板
  8. 广州航海学院转计算机,这4所高校从学院变更为大学,校名瞬间变得高大上,在校生赚了...
  9. 查看服务器文件夹内存,查看服务器各文件夹内存占用
  10. open3d学习教程1--点云对象Point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