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I:走向通用人工智能的【生命学&哲学&科学】第二篇——思维、生命科学、客观世界

导读:关于人类思维的五个层次,博主的评价:这五个层次,有两条主线,
思维需要扩展且没有尽头,逻辑需要递进且要有闭环。
思维扩展潜台词是多听多想,逻辑闭环潜台词是自圆其说。
五个层次,比较迎合当下成功学的看法,这个分析,值得加以学习和借鉴。

目录

思维——人类思维的五个层次

1、第一个层次:思维没有闭环,思考没有逻辑

2、第二个层次:思维没有闭环,思考有逻辑

3、第三个层次:思维有闭环(低层次),思考有逻辑

4、第四个层次:思维有闭环(较高层次→更高层次),思考有逻辑(低分辨率→高分辨率)

4.1、低分辨率的逻辑闭环

4.2、高分辨率的逻辑闭环

5、第五个层次:思维有闭环(最高层次+保持开放),思考有逻辑

能量与思维

霍金斯能量表

九种高效思维:批判性思维+彻底坦诚+避免感性+突破临界点+拒绝“过度准备”+辨识目标+独立思考+忽略结果+换轨思维

托利得定理: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

哈哈一笑

生命科学

1、宏观的世界

2、微观的细胞

客观世界

1、客观的现实真是客观存在的吗—人类当前的已知手段很难去探索已知世界以外的东西


相关文章
AGI:走向通用人工智能的【生命学&哲学&科学】第一篇——生命、意识、五行、易经、量子
AGI:走向通用人工智能的【生命学&哲学&科学】第二篇——思维、生命科学、客观世界

思维——人类思维的五个层次

当我们判断人,看这个人在谈论问题时,通过了解下边的五个层次,能够大致了解在哪个层面上形成了自己的逻辑闭环。

1、第一个层次:思维没有闭环,思考没有逻辑

解释:你说A,他说B,两者间的思维永远没有交集

2、第二个层次:思维没有闭环,思考有逻辑

解释:有符合逻辑推理的一些观点,但观点时常左右徘徊自相矛盾。这两个层次存在着明显的短板,那更高层次的思维逻辑模式 是什么样的?

3、第三个层次:思维有闭环(低层次),思考有逻辑

解释:虽然形成了闭环,但如果这个闭环形成的层次比较低,可能是一个比较可悲的事情。 为什么? 一旦在低层次形成逻辑闭环之后,他可能就几乎无法前进了。因为你发现所有遇见的问题在他的”逻辑闭环之中,都是可以解释的。具体的表现可能是:对不同的观点,喜欢先认同进而快速转折,反驳。

4、第四个层次:思维有闭环(较高层次→更高层次),思考有逻辑(低分辨率→高分辨率)

解释:如果能在更高层次形成逻辑闭环,此人的逻辑闭环会十分通透,直达本质。 你会非常敬仰他过去的经验和他的知识结 构,这种人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人格魅力,谈吐间有着逻辑的美,你特别希望向他学习。
          但是,第四层次的闭环同样存在问题。 他对新事物总是抱有怀疑,排斥的心理,旧时代的结构一旦发生变化.它的闭环可能就会出现一个漏洞。 他不愿承认漏洞,希冀于用过往的认知体系来填补这个漏洞。当你站在新的世界逻辑里面,去看这个人的时候,你突然发现曾经特别敬仰的一个人,在新时代却还在用旧有的逻辑来解释新世界,突然之间,你会觉得十分可惜。 因为,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

4.1、低分辨率的逻辑闭环

有很多人看待事物,形成了‘逻辑闭环”,但是“分辨率”很低。 比如,遇到冲突,遇到问题,遇到挑战, 他喜欢说“阴阳相生相克,自古如此。 一句阴阳,已经50%+50%,覆盖了全部情况。你会发现,你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用“阴阳”来解释。慢慢地,这个人在“阴阳观上,形成了自己的逻辑闭环,而且他发现这个逻辑,可以解释全世界一切的事情。他会以为,自己已经洞察了全世界。 但是,阴阳,对错,左右,好坏,这样 粗“分辨率”的逻辑闭环,只能让自己觉得自己无懈可击,却没有太大的实际用处。这就是我们说的落不了地。

4.2、高分辨率的逻辑闭环

那什么叫“高层次的逻辑闭环”?就是提高分辨率。 拥有高层次逻辑闭环的人,会这么说话:这件事,其实从层次维度上,有15个 层次,不断分解;从时间维度上,有8个阶段,不断演化;从整体维度上,受20个外部要素影响,不断突变。” 在这个分辨率上,他也形成了逻辑闭环,完全自洽,但是却有更高的可操作性和透视度。他不会把所有问题,都总结为:”阴阳不调、五行缺火“。 闭环给人安全感。

但是,人最大的悲哀, 就是在低层次上早早形成了自己的逻辑闭环。从此,他关闭了与这个世界的认知交换。

5、第五个层次:思维有闭环(最高层次+保持开放),思考有逻辑

在高层次形成逻辑闭环,却始终保持不断打碎自己的开放心态。这种人的思维闭环永远开放,他永远没有死环, 它是一圈圈螺旋式的无限往下延伸到深不可测的海底,又无限地向宇宙最深处延伸。 你会觉得特别可怕,这是真正的高手。
          他大量吸入新知识,无论风吹雨打从不间断,不断的去学习别人的逻辑框架,然后不断的下沉往外延伸。他的逻辑层次就在海量的新知识浸入后,不断迭代,不断复盘,不断调整结构。 面对一次次打击后,又重新站起,这种思维结构永远如同初生的胎儿般,拥有着澎 湃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希望。 就算这种人他现在的知识结构,知识量甚至都不如你,但是你绝对不会小看这种 人。 因为这种人身体里潜伏着一头真龙“”,未来无可限量。

注意:以上内容主要转自本人的微信群中大佬们的探讨

能量与思维

霍金斯能量表

  • 开悟→平静→喜悦→爱→理智→宽恕→主动→满意→勇气
  • 骄傲→愤怒→欲望→恐惧→悲伤→冷谈→内疚→羞愧

九种高效思维:批判性思维+彻底坦诚+避免感性+突破临界点+拒绝“过度准备”+辨识目标+独立思考+忽略结果+换轨思维

托利得定理: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Francis Bacon

哈哈一笑

生命科学

1、宏观的世界

宇宙的年龄到现在为止,已经137.5亿年。太阳系年龄为46亿年,地球生命年龄35亿年(从最简单的生命算起)。其中,恐龙统治地球竟然将近2亿年,而直立行走的人类出现不过区区40~50万年,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只有五千年。

如果把宇宙史同比缩短为1个月的话,那么太阳系只存在了10天,恐龙统治地球长达8个小时,人类停留了2分钟,而人类文明史仅仅1秒钟,这人类的一秒钟已经给这个世界造成了不可思议的变化

宇宙的大小,直径为930亿光年。宇宙有多浩渺?宇宙中,有差不多有2000亿个类似银河系这样的星系,每个银行系中,大约有2000亿个像太阳大的星系,在太阳系中,地球其实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只占有整个质量不到0.05%。在这样的一个星球上,我们试图理解这个宇宙、这个世界,试图谈论未来。下图为Earth Rise。

2、微观的细胞

核小体是由DNA和组蛋白形成的染色质基本结构单位。每个核小体由146bp的DNA缠绕组蛋白八聚体1.75圈形成。核小体核心颗粒之间通过50bp左右的连接DNA相连。H1结合在盘绕在八聚体上的DNA双链开口处,核小体的形状类似一个扁平的碟子或一个圆柱体,此时DNA的长度压缩7倍,称染色质纤维。染色质就是由一连串的核小体所组成。当一连串核小体呈螺旋状排列构成纤丝状时,DNA的压缩包装比约为40。纤丝本身再进一步压缩后,成为常染色质的状态时,DNA的压缩包装比约为1000。有丝分裂时染色质进一步压缩为染色体,压缩包装比高达8400,即只有伸展状态时长度的万分之一。

客观世界

1、客观的现实真是客观存在的吗—人类当前的已知手段很难去探索已知世界以外的东西

我们现在了解的世界是客观的吗?我们能够了解已知手段是研究范围之外的世界吗?因为是由于人类五种感官的限制,人类已知物质和能量的存在形式只占宇宙中估算存在形式的4%,剩余的96%既看不到也认知不到,但是却是客观存在的,其中绝大部分是能量存在形式,但是有23%是叫暗物质。
       物理的认知是两个物质不能在同一个空间存在,但是暗物质和人体没有强相互作用,没有电磁力,只有弱相关作用(还是预测的),只有万有引力。如果不存在电磁力的时候,人类就失去了所有的感知。其实五种感官,认知这个世界,主要是靠视觉,视觉是视网膜细胞对电磁波的感受,而且很窄(290nm~700nm)。其实,有很多生物和人类的感知是很不一样的,是非常很了不起的,比如蜜蜂可以看到近紫外和远紫外,对,蜜蜂采蜜不是看到的鲜花而是看打花蕊的紫外,再比如金鱼,能看到远红外和近紫外。
       这时候,考虑一下我们人类,你敢说两个人对红色的感知是完全一样的吗?存在不一样的可能性的,如何证明?其实是证明不了的,我们人类看到的完全是主观世界,没有所谓的客观世界。未来,我们人类是要用已知的手段去感知那些无法感知的世界。

时空定义的困惑,信息的存在形式。时间存在吗?答案可能是NO,其实,宇宙中不存在时间概念。时间就是运动,比如一年的定义是地球公转一圈,一天是地球自转一圈,这叫是时间的定义,时间其实是一个空间的维度。

参考文章:部分内容源自源自施一公教授的演讲和微信朋友圈大佬们的分享

AGI:走向通用人工智能的【生命学哲学科学】第二篇——思维、生命科学、客观世界相关推荐

  1. AGI:走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哲学】之现实世界的虚拟与真实——带你回看1998年的经典影片《The Truman Show》感悟“什么是真实”

    AGI:走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哲学]之现实世界的虚拟与真实--带你回看1998年的经典影片<The Truman Show>感悟"什么是真实" 导读:今天写的这篇文章,完 ...

  2. 走向通用人工智能的【生命学哲学科学】——生命、意识、五行、易经、量子

    走向通用人工智能的[生命学&哲学&科学]--生命.意识.五行.易经.量子 本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qq_41185868/article/details/ ...

  3. 深度增强学习:走向通用人工智能之路

    深度增强学习:走向通用人工智能之路 本文是系列文章中的第一篇,是对深度增强学习/深度强化学习的基本介绍以及对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探讨. 现在但凡写人工智能的文章,必提Alpha Go.也正是因为Alph ...

  4. UCLA教授朱松纯:走向通用人工智能,从大数据到大任务

    导读:本文内容整理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朱松纯教授在 2019 北京智源大会上的主题演讲<走向通用人工智能:从大数据到大任务>. 作者:朱松纯 来源:AI科技大本营(ID:rgznai ...

  5. 朱松纯:走向通用人工智能——从大数据到大任务

    出品 | AI科技大本营(ID:rgznai100) 10 月 31 日,由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主办的 2019 北京智源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开幕,本次大会围绕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现状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6. 2050大会走向通用人工智能专场总结

    来源:混沌巡洋舰 这两天主持了阿里云A组召集的杭州云栖小镇的2050大会<走向更加通用的人工智能>专场.活动分为论坛和深度交流两部分.也邀请了来自神经符号,类脑计算,复杂系统的很多朋友共同 ...

  7. 2021年科学突破奖:生命科学、基础物理学和数学奖得主揭晓

    科学突破奖基金会(Breakthrough Prize Foundation)宣布了2021年科学突破奖的获奖者名单,表彰了在生命科学.基础物理学和数学领域取得的众多突破性成就.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颁奖 ...

  8. 数据工程 数据科学_10篇关于数据科学和数据工程的伟大文章

    数据工程 数据科学 数据科学和程序设计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专业,很难跟上Google,Uber,Netflix和一位工程师的所有文章. 过去几周我们一直在阅读一些内容,并希望在2019年4月这一周分享一些 ...

  9. AGI 通用人工智能的演变 | The Evolution of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目录 AGI Introduction | 通用人工智能介绍 一.引言 二.AGI 的概念和定义

最新文章

  1. 菜鸟裹裹电脑版_干货|利用菜鸟裹裹商家版低价寄快递
  2. STM32 基础系列教程 39 - Lwip_tftp
  3. USB4 来了(一)
  4. Boost:opencl测试的程序
  5. Codepen 每日精选(2018-3-30)
  6. oracle两个表合并 sql,如何创建从两个表(Oracle DBMS)生成“合并”数据集的Select SQL语句?...
  7. Oracle 数据库-分组函数总结
  8. ajax存储单个数据_科学家现在可以使用单个原子存储数据
  9. 电脑显示器闪屏_时尚超薄可升降:华硕新品家用护眼显示器MZ27AQL
  10. android AIDL 入门讲解非常好的文章(网页代码着色给力)
  11. JavaScript使用技巧(2)
  12. springboot动态切换数据源_Springboot整合Mybatis注解实现动态数据源切换
  13. What is “Deploy applications configured in Tomcat instance” in IntelliJidea
  14. 27. Location reload() 方法
  15. 【Tensorflow/keras】KeyError: ‘loss‘
  16. 从 DOM 中移除一个元素
  17. 2017“硅谷技划”日记之五:从组织者眼光看Google IO大会
  18. Win10创建新用户账户
  19. 化妆品护肤DiY的广告界面 简单的jquery 图片无缝滚动
  20. 人工神经网络与神经网络,消息传递神经网络

热门文章

  1. 设计模式-创建型-单件
  2. php判断完整数,PHP的几个常用数字判断函数代码
  3. mysql grou平by_MySQL group by对单字分组序和多字段分组的方法讲解
  4. flex 关键词过滤 2.5.35
  5. MOSS 2010 修改列表的字段名及列的宽度方法
  6. VNC viewer远程连接linux桌面
  7. Linux基础优化之SElinux和iptables项
  8. 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压缩版(compact)与标准版的区别
  9. python中的operator库
  10. 深入浅出!阿里运维专家三种方法教你如何应对高并发“海啸”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