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电脑、电视、特别是一些老款电视上,很多设备上都有VGA接口和HDMI接口,如果要外接显示屏或者其他设备的话,还要用到接口转换器。

比如HDMI转VGA,DVI转HDMI,要同时外接多部设备的话还要用到HDMI分配器。

对于数码达人来说,VGA、DVI接口什么的会经常接触到,转换器和分配器也不陌生,但是对于数码小白来说,虽然字都认识,却不知道它背后代表什么。这篇帖子是专门为了让小白成长为达人而准备的,当然老司机们也可以看看,温故而知新嘛。

VGA接口

VGA的全称呼是Video Graphics Array,翻译过来就是视频图形阵列的意思,它最早是IBM在1987年提出的一个使用模拟信号的电脑显示标准。VGA接口相信玩过电脑的都见过,主机连接电脑显示器一定会用到。

从外形上看,VGA接口是一种D型接口,上面共有15针孔,分成三排,每排五个。在这其中,比较重要的是3根RGB彩色分量信号和2根扫描同步信号HSYNC和VSYNC针,还有2根NC(Not Connect)信号、3根显示数据总线和5个GND信号针线。

VGA接口分公头和母头两端,实际上所有接口都是这样分类的,不要问为什么要这样分,因为一开始就是这么叫的。

DVI接口

DVI接口VGA之后的又一个接口形式,它的全称是Digital Visual Interface,字面意思是数字视频接口。

DVI接口最早是由Silicon Image、Intel(英特尔)、Compaq(康柏)、IBM、HP(惠普)、NEC、Fujitsu(富士通)等行业巨头在1999年发起的,他们组成了DDWG(Digital Display Working Group,数字显示工作组)后推出了这个接口标准。

DVI接口有3种类型5种规格,比VGA接口要复杂多了。其中3大类包括:DVI-Analog(DVI-A)接口,DVI-Digital(DVI-D)接口,DVI-Integrated(DVI-I)接口,5种规格包括DVI-A(12+5)、单连接DVI-D(18+1)、双连接DVI-D(24+1)、单连接DVI-I(18+5)、双连接DVI-I(24+5)。

在这其中,DVI-D只有数字接口,DVI-I有数字和模拟接口,目前应用主要以DVI-I(24+5)为主,具体的外形可以参考上面的图片。

HDMI接口

HDMI是最晚出现的一种多媒体接口,由日立、松下、飞利浦、Silicon Image、索尼、汤姆逊、东芝七家公司共同组建的HDMI组织在2002年12月设计出来,次年正式制造上市。

HDMI的全称是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字面含义就是高清多媒体接口的意思,应用范围包括PC、电视,DVD等。它不仅可以满足1080P的分辨率,还能支持DVD Audio等数字音频格式,支持八声道96kHz或立体声192kHz数码音频传送,可以传送无压缩的音频信号及视频信号。

HDMI接口有三种类型,分别是标准HDMI接口、mini HDMI接口和微型HDMI接口。

其中,HDMI标准接口又称为HDMI A型接口 ,这种接口宽度为14mm,一般主要用在高清电视、台式电脑、投影仪等设备;

HDMI迷你接口又称为HDMI C型接口,这种接口宽度为10.5mm,一般主要用在MP4,平板电脑、相机等设备上;

HDMI微型接口又称为HDMI D型接口,这种接口宽度为6mm,一般主要用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

简单了解VGA、DVI和HDMI这三种接口的外观和来源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与这些接口相关的一些配件产品。

这些接口主要用在电脑、电视、笔记本、相机、手机等数码设备上,平时用的时候我们可能不会太注意到接口的细节,但是如果要给这些产品接外设的时候,就必须要用到相关的线材和转换器。

具体来看,和这些接口相关的配件产品有HDMI线、HDMI分配器、HDMI接头、VGA、DVI和HDMI之间的转换器等等,仔细数下来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

浅析关于HDMI接口与DP接口

显示器现在主流已经为HDMI接口与DP接口,那么这些接口都有什么区别,以下表格会大致做个区分,
建议优先使用DP接口。(HDMI2.1接口目前仅发布协议,尚未大规模商用在高清电视机上有部分应用,Mini DP接口版本为DP1.2,)

HDMI2.1 大致协议

DP2.0协议规范已于6月27日发布,采用最高80Gps速度设计 大致如下
在连接方式上,DP 2.0可以使用DP接口或者USB Type-C接口,通过DP Alt模式同时输出音频和视频信号。在使用USB Type-C接口输出时,DP 2.0将会利用雷电3接口实现视频传输,VESA表示可以在不影响显示性能的情况下实现更高速的USB数据传输。

DP 2.0向后兼容目前版本的DP版本,并继承了DP 1.4a接口的所有主要功能,包括支持具有前向纠错(FEC)、视觉无损显示流压缩(DSC)和其他高级功能。此外,DP 2.0支持多个显示器视频输出,因此可以通过扩展坞或菊花链等方式同时输出多个显示器。

首批采用DP 2.0接口的显示器预计将在2020年底上市,以下是DP 2.0在不同工作方式下支持的最大分辨率:

单显示分辨率

一个16K(15360×8460)显示器@ 60Hz和30 bpp 4:4:4 HDR(带DSC)

一个10K(10240×4320)显示器@ 60Hz和24 bpp 4:4:4(无压缩)

双显示分辨率

两个8K(7680×4320)显示器@ 120Hz和30 bpp 4:4:4 HDR(带DSC)

两个4K(3840×2160)显示@ 144Hz和24 bpp 4:4:4(无压缩)

三重显示分辨率

三个10K(10240×4320)显示器@ 60Hz和30 bpp 4:4:4 HDR(带DSC)

三个4K(3840×2160)显示@ 90Hz和30 bpp 4:4:4 HDR(无压缩)

当通过DP Alt模式在USB-C连接器上仅使用两个通道以同时使用SuperSpeed USB数据和视频时,DP 2.0可以启用以下配置:

三个4K(3840×2160)显示@ 144Hz和30 bpp 4:4:4 HDR(带DSC)

两个4Kx4K(4096×4096)显示器(用于AR / VR耳机)@ 120Hz和30 bpp 4:4:4 HDR(带DSC)

三个QHD(2560×1440)@ 120Hz和24 bpp 4:4:4(无压缩)

一个8K(7680×4320)显示器@ 30Hz和30 bpp 4:4:4 HDR(无压缩)


PS几种特殊情形:
1.G-sync 仅支持单口DP
2.针对特殊的4K 10BIT 144HZ 444输出问题有以下解答

补充一下HDMI2.0和DP1.4在4K画质下几种特殊状况

HDMI2.0 4K画质下

单口DP 1.4的实际可用带宽为 4通道*8.1Gbit/s = 32.4Gbit/s

若不进行色彩压缩以及不考虑传输损耗的情况下,几种传输峰值如下:
4K@144,8Bit RGB: 3840*2160*8*3*144Hz= 26.7Gbit/s
4K@120,10Bit RGB: 3840*2160*10*3*120Hz= 27.8Gbit/s
4K@144,10Bit RGB: 3840*2160*10*3*144Hz= 33.4Gbit/s (DP1.4已经不能满足
4K@165,8Bit RGB: 3840*2160*8*3*165Hz=30.6Gbit/s

具体什么叫444输出,可以看这篇

显示器输出颜色格式:以PG27UQ/PG35VQ为例

什么是输出颜色格式?
正如几何上用坐标空间来描述坐标集合,色彩空间用数学方式来描述颜色集合。常见的3 个基本色彩模型是RGB,CMYK和YUV。

YCbCr 则是在世界数字组织视频标准研制过程中作为ITU - R BT.601 建议的一部分,其实是YUV经过缩放和偏移的翻版。其中Y与YUV 中的Y含义一致,Cb,Cr 同样都指色彩,只是在表示方法上不同而已。

在YUV 家族中,YCbCr 是在计算机系统中应用最多的成员,其应用领域很广泛,JPEG、MPEG均采用此格式。一般人们所讲的YUV大多是指YCbCr。

YCbCr 有许多取样格式,如4∶4∶4,4∶2∶2,4∶1∶1 和4∶2∶0。

4:4:4 格式只是普通的标准,未压缩的颜色输出,不需要子采样,其余诸如 4:2:2,4:2:0 均是压缩后的颜色输出,具体区别见图

除444以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色彩压缩


为什么会需要压缩色彩?

显示器传输的数据量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色深(如8BIT还是10BIT)2.刷新率(如60HZ还是144HZ)3.分辨率(如FHD还是UHD)

色深越高,刷新率越高,分辨率越高所需要传输的数据也会越多

目前显示器接口中主流为HDMI跟DP协议,不同版本的协议有不同的传输速率。

单口DP 1.4的实际可用带宽为 4通道*8.1Gbit/s = 32.4Gbit/s

若不进行色彩压缩以及不考虑传输损耗的情况下,几种传输峰值如下:
4K@144,8Bit RGB: 3840*2160*8*3*144Hz= 26.7Gbit/s
4K@120,10Bit RGB: 3840*2160*10*3*120Hz= 27.8Gbit/s
4K@144,10Bit RGB: 3840*2160*10*3*144Hz= 33.4Gbit/s (DP1.4已经不能满足
4K@165,8Bit RGB: 3840*2160*8*3*165Hz=30.6Gbit/s

经过测算,在PG27UQ,4K画质以及DP1.4接口下得出以下结论(默认显卡能达到此效果)

推荐使用10bit 444 98HZ

经过测算,在PG35VQ,3440X1440分辨率以及DP1.4接口下得出以下结论(默认显卡能达到此效果)

PG35VQ 10bit 444最高可160HZ


色彩压缩的影响:

1.对于电影和游戏等其他用途,差异不太明显。电影,蓝光,外部游戏机和外置蓝光播放器都将以较低的刷新率运行,因此无需将色度降低到4:2:2。你也可以在4:4:4运行,没有较大的影响。

2.在观看文本时存在可观察到的差异的地方。对于正常的日常PC使用,如办公文档等,字体有时看起来更模糊,在4:2:2模式下有点破碎,特别是在纯色背景上的文字。字体越小,这就越明显。如果以4:2:2模式运行,压缩的颜色数据有时会使阅读文本成为问题,尽管说实话它影响非常轻微,并且仅在某些情况下才能真正看到它。很多时候你必须专门去寻找它。

以上是以4:4:4模式和4:2:2模式拍摄的一些照片,用来了解后者对文字清晰度的影响。可以看到它主要影响彩色背景上的文本,以及文本较小的文本。在一些样本中,老实说很难看出任何差异,需要刻意的寻找


总结:

对于UHD 4K显示器PG27UQ而言

1.DP1.4单口目前不能完美展现,4K 144HZ 10BIT 4:4:4色彩输出的完整输出,可以选择购买菲伯尔光纤DP线以减少传输损耗,增加体验(京东有售,价格988元)

2.色彩输出选择4:2:2时对于电影游戏的体验基本没有影响,仅影响彩色背景上的文本,以及文本较小的文本,且需要刻意找寻(部分浏览器等软件也会自动压缩色彩)

3.若想完美体验4K 10bit 4:4:4色彩输出,建议将显示器刷新率调至98HZ(目前显卡性能尚不能达到大部分3A游戏4K 144FPS)

显示器参数简单科普

现在显示器种类跟型号越来越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选购,针对目前显示器主流的参数,做出以下的解释,希望给大家在显示器选择时能够带来便利。感谢几位大佬的指点,部分细节已更正。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常见的显示器关键参数有哪些

1.尺寸和分辨率

2.PPI

3.面板技术

4.对比度

5.响应时间

6.色域

7.色深

8.色温

9.刷新率

10.视频接口

11.色彩输出格式


显示器的尺寸跟分辨率不做过多解释,这个参数自行筛选较为简单。我们先来看PPI这个参数。

ppi指的是每英寸内所拥有的像素数目,也就是说相同的分辨率下,屏幕尺寸越大,清晰度就越低。我打个比方,你往一个气球上洒满芝麻,芝麻与芝麻之间本来的间隙很短,
但一旦你往气球里打满气,随着气球的膨胀芝麻与芝麻之间的间隙就会越变越大。同理屏幕如果分辨率保持不变,屏幕尺寸越大就会越模糊。但是很多电视机都是1080p的,为什么它们看起来一点都不模糊呢?因为你与屏幕之间的距离太大,物体离你越远,人眼就越难辨识这其中的细节,所以就清晰了。这也是为什么手机都急着要上这么高的分辨率。苹果的Retina屏也是超高PPI的体现,Retina屏幕是显示效果的一个标准,并非面板材质的类型,所以不同设备达到Retina标准的分辨率不同,苹果曾经给出个一个标准:手机屏幕达到300PPI、平板屏幕达到220PPI、笔记本电脑屏幕达到200PPI即可认为是Retina屏幕。


关于面板类型

目前显示器根据发光原理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自发光无需背光的屏幕,如OLED

一类是需要背光才能发光的屏幕,也称LCD。由于技术的不同,主要分为软屏跟硬屏两种。硬屏主要是IPS屏幕,软屏主要是TN及VA屏幕

目前已量产的屏幕,从色彩上而言Oled > IPS > VA >TN

从响应时间上而言,OLED > TN > VA >IPS,OLED各项参数均异常优秀,但受制于成本原因,还未大规模应用到显示器领域,只有少量的监视器采用此种屏幕(主力还是在电视及手机屏幕上应用)

TN属于软屏,用手指触摸会产生水波纹,另外早期的TN屏色彩只有6bit,通过抖动产生1620万色,最致命的是其可视角度很差,基本脑袋偏一点画面就变色了,而且实际上TN屏的色彩准确性较差,经过技术改进后如今的TN屏也能做到1670万色,但可视角度属于硬伤很难解决。随着IPS的普及TN屏本该退出中端市场,但电竞行业的火爆让一些高端电竞显示器为了追求响应速度而采用TN屏,特别是高刷新高速响应的特点使其能很好的支持AMD Freesync技术

VA屏幕主要是富士通和三星所主推,特别是三星推出的PVA屏幕更是被誉为中高端的旗舰。VA屏幕虽然也是软屏,但其可提供8bit色彩并实现1670万色,并支持广视角显示能力。早期三星推出的一些高端显示器运用的就是S-PVA屏幕,性能可谓高端,比如戴尔的U2407。而中后期又推出了简化版C-PVA屏幕,用于普及PVA和广视角产品,C-PVA屏保留了关键的广视角特性,不过黑场性能十分低下,色彩性能也很一般。不过VA屏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出色的,没有太明显的短板,无论看电影还是上网都有不错的体验。

除了三星PVA系列外还有富士通主导的MVA屏,但已经转让给台湾的奇美电子和友达光电,目前MVA被一些电竞显示器所运用,因为MVA屏幕可视角度非常好,色彩还原性也很优秀。而且MVA有一个非常好的特点就是漏光率偏低黑色效果非常好,对于液晶来说漏光率越低黑色图像下图像越黑,而一些TN屏幕则会发灰发白,IPS会出现漏光,目前一些台系品牌也用MVA屏做电竞显示器,因为性能不错。

IPS最早是日立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super tft技术,后来LG与飞利浦购买了相关专利,只是飞利浦没有继续研发,而LG则不断的研发改良IPS技术。

日立早期的IPS技术为s-ips技术(super ips),LG在此基础上做了改进,研发出色彩更好的H-IPS,不过LG为了打入中低端市场,于是在H-IPS基础上进行部分阉割,产生了

E-IPS(改善光圈传输,可以使用功耗更低更便宜的背光),为了透光率获得更高的亮度以及提高色彩准确度,提高分辨率和PPI,LG在H-IPS基础上进行升级,研发出AH-IPS。
大体上ips的画质排行是h-ips>s-ips>ah-ips>e-ips,

随着IPS屏幕市场不断火热,其他面板厂也开始推出类似于IPS的面板,如三星的PLS屏幕,友达的AHVA屏幕,国产面板厂京东方采用IPS技术研发出性能接近于AH-IPS的ADS-IPS屏幕,且成本更低。

如下用一张表格来区分LG的IPS面板技术,会比较清晰(来源维基百科)

为了提升LED的色彩,响应等参数,现在有两种新技术出现,Micro LED与Mini LED,在一些关键技术和设备上还未取得突破这两种技术目前尚处于改进研发中,尚未量产。

Micro LED是新一代显示技术,是LED微缩化和矩阵化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将LED背光源进行薄膜化、微小化、阵列化,可以让LED单元小于100微米,与OLED一样能够实现每个图元单独定址,单独驱动发光(自发光),以达到近似OLED的高亮度、高可靠性、低响应时间等性能。

而Mini LED又名「次毫米发光二极管」,最早是由晶电所提出,意指晶粒尺寸约在100微米以上的LED。Mini LED是介于传统LED与Micro LED之间,简单来说是传统LED背光基础上的改良版本,生产技术难度也相对较低,可以使用既有的生产设备进行量产,产品经济性更加。

面板材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显示器的色域,色深跟响应时间等参数,但各品牌所用的IC芯片以及自己的软体技术不同,也会带来不同的优化,甚至是超长发挥这块面板,因此最终的效果还是要将面板和IC芯片进行结合,综合考量。


关于对比度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对比度,对比度指的是一幅图像中明暗区域最亮的白和最暗的黑之间不同亮度层级的测量,对比度对视觉效果的影响非常关键,一般来说对比度越大,图像越清晰醒目,色彩也越鲜明艳丽;而对比度小,则会让整个画面都灰蒙蒙的。高对比度对于图像的清晰度、细节表现、灰度层次表现都有很大帮助。个人建议对比度应该达到1000:1,不过主流的笔记本大约都在500:1,600:1,差一点的都在400:1,性能稍微好一点的大致都在700:1以上。现在只有艺卓做了一款监视器CG3145(售价约30W人民币)能够做到对比度100万:1(典型值),主流显示器对比度在500:1到1000:1不等。


关于屏幕响应速度(拖影)
有关于黑白响应速度(这个指标与拖影有很大的关系),大家之前买显示器的时候会发现商家宣传的都是灰阶响应时间,灰阶响应比黑白来的要快很多但是厂家与厂家之间的测试标准并不完全一样,你不知道它测的是平均灰阶还是最快灰阶。因此个人认为还是黑白响应时间更为靠谱黑白响应时间30ms时看电影无拖影,但是玩某些高帧率的赛车跟射击游戏就容易产生拖影。2ms就几乎无拖影了。但是注意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看到拖影,这个要看个人的敏感程度2ms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已经看不到拖影了,当然了也有比较迟钝的例如我自己用3ms的显示器玩一些高帧率游戏也看不到拖影。所以具体还是要看个人情况。目前TN屏响应时间基本为1ms,IPS与VA为4-5ms,OLED为0.1ms

理论上来说屏幕刷新率上限是由响应时间来约束的(目前的刷新率还未达到显示器瓶颈):

5毫秒=1/0.005=每秒钟显示200帧画面
4毫秒=1/0.004=每秒钟显示250帧画面
2毫秒=1/0.002=每秒钟显示500帧画面
1毫秒=1/0.001=每秒钟显示1000帧画面


有关于色域和色准
ppi和分辨率对于画质的影响并不大,它们决定的只是清晰度,对于真正决定画质的色彩贡献为0.接下来我会把色域和色深都搁在一块讲。色域表示的是一块屏幕所能显示的最大色彩数量,注意,这个指标很关键。

显示器色域是以你的屏幕对于标准色域的颜色覆盖占比。比如说ntsc、srgb、adobe rgb。这三个色域标准是比较常用的,NTSC是其中最老的标准,是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由美国国家电视系统委员会制定制定的,主要用于电视领域。SRGB有微软和惠普由1996年提出,但是应用范围很广,现在大部分的照相机,你网页上浏览的内容等都是基于srgb标准的,我的建议是不要低于这个标准,低于这个的话,屏幕显示的色彩都是不准的,明显偏淡,这个不是你校色就能解决的。所以需要使用PS等工具的请考虑清楚。

Adobe RGB色彩空间是一种由Adobe Systems于1998年开发的色彩空间。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在CMYK彩色印刷中利用计算机显示器等设备的RGB颜色模式上囊括更多的颜色。Adobe RGB色彩空间粗略包括了50%的Lab色彩空间中的可视色彩,主要在青绿色(cyan-green)色系上有所提升。

DCI-P3DCI / P3是美国电影业数字电影投影的常见RGB色彩空间,是电影行业,工作室,高清内容制作商的色域空间标准。目前常搭配HDR出现,我们现在的旗舰级手机基本上更新到了DCI-P3色域

不常见的色域还有影视后期需要用到的REC709,这个色域的色彩空间范围跟SRGB基本一致,4K超高清影视用到的REC2020,这个目前主流的覆盖度在60%,专业显示器的覆盖度在80%以上

放在一个平面里,此部分色域可以如下图表示。

色域会直观的反应色彩状况,一块屏幕的色彩如何首先取决于色域,各位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色域。但色域还需要一个值,叫做色准,色准直观的反映了这款屏幕色域的准确程度,是否达到了标称,还是有所偏差。这也是为什么在专业设计领域(制图及视频)会大量采用校色仪的原因。ΔE是色准值,一般专业显示器ΔE <2,ΔE值越小这块屏幕的色域越准确。刚有提到校色仪,一般常见的是蜘蛛校色仪(红蜘蛛,绿蜘蛛等)以及爱丽色校色仪(xtrite),这是人工后期校色的选择。一般显示器大厂(如华硕戴尔等),针对自身的高端专业显示器会进行出厂校色,并配备证书,这也是区分专业显示器的参考因素之一。

显示器在日常使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颜色偏差,以及不同的人群对于实际的色彩需求不同,所以校色仪也承担着二次校准的职责,针对于这些后期单独校色,显示器厂家推出了硬件校色技术即内置一块芯片,并由该芯片对驱动板的电信号进行干预校正,最后将校色后的参数存储在该芯片中,当进行硬件更换时不需要重新进行校色(之前的校色由显卡对显示器驱动板进行干涉校正,参数文件存在于系统软件中,换台电脑需要重新校色,类似于鼠标跟键盘的板载内存技术)

PS:那么是不是看到色域值越大越好呢,答案并不是这样。
大家常见的还有一个词:校色,为什么会出现校色这个词呢
因为上面提及的色域跟色域覆盖度是标准值,各个厂家标出来的数值是标称,很有可能出现标称的范围并不在标准值内,会出现偏色等现象。因此色域值越大越好是建立在标准值基础上的。
打个比方,标准值是个面积100的等边三角形,这个是块面积是112的直角三角形,重叠的部分才是标准覆盖
如下图,黑线三角形是SRGB色域的范围,红线是个120%的SRGB,但这个色彩在显示的时候并不比100%SRGB标准要好,会偏色,因为很大一块区域都在标准值以外

图丑,勿喷

综上,个人推荐在色域选择上

1.请看一下自己的日常应用去选择色彩空间

2.去选择那些标称靠谱的显示器系列,这样省去了校色的烦恼

如果是随便选的,记得校色确认真实覆盖,以免出现误差耽误事情

3.不要用Adobe RGB去看SRGB的图,会偏差的,所以请一一对应


关于色深

色深这个概念不是特别好理解,屏幕上的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混合而成,常见的屏幕有6bit,8bit。三原色中的每一种颜色所能显示的色深即为2的多少次方(这个次方就是整块屏幕的色深)
显示器可以利用不同的色深来实现不同的色彩,如果你有一块6bit的屏幕那么能显示2^6*2^6*2^6=262k意思就是说一块6bit的屏幕能显示262万种颜色,8bit的屏幕能显示1670万种颜色,10Bit的屏幕能显示1.07亿种颜色。色深不同,能够显示的颜色不同,相同的画面在不同色深的显示器显示的效果也不同,高色深的屏幕会有更平滑的色彩过渡,更加自然,真实。

或者这样去简单理解:色深是在色域的范围内打格子,一个格子给一个对应的数值,这个叫做色彩的数字化,因为电脑只能识别数字,所以内部的传输和处理只能处理数字,所以是用数字来命名颜色,那么这个格子打得越细对颜色的描述就越详细,因为如果这个格子太大其实格子里面从左到右都会有颜色的差别(数字化之后就没有了,给的值就代表了这个格子内的值,所以这个格子就被强行平掉了颜色,造成相邻两个格子的颜色差别过大)。所以6bit格子打的太大了,而8bit的格子才足够小到让内部色差达到人眼分辨不出来的地步,进而相邻两个格子的颜色色差也足够小,显示得更加细腻。

但你会注意到有些屏幕明明是6bit却能覆盖72%ntsc甚至更高95%ntsc这就是frc技术,也可以称之为色彩抖动技术。为了说明抖动的理论依据,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有时候我们远看某个物体,看见的是一种颜色,而走进一看,才发现是有多种颜色交错的,这说明,人视觉看的某点的颜色,会受旁边点的颜色的影响。抖动正是利用了这个效应。
当然根据上图你们应该也发现这个抖动算法虽然能实现让屏幕显示更多的颜色,但是缺点是那部分参与抖动算法的区域分辨率降低,而且颜色过度僵硬,画质明显不如原生的。所以买屏幕的时候色深尽量越高越好。

具体的体验可以参照https://www.experienceuhd.com/uhd-premium-features

可以留意到狼叔左边跟右边的背景天空在不同色深下颜色的过渡有明显差异。


关于色温

色温是表示光线中包含颜色成分的一个计量单位,是可见光在摄影、录像、出版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的特征。了解光线与色温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摄影师在不同的光线下进行拍摄,预先算计出将会拍摄出什么色调的照片,并进一步考虑是要强化这种色调还是减弱这种色调,在实际拍摄时应该利用相机的哪一种功能来强化或弱化这种色调。

在显示器中常见的色温有5000K、6500K、9300K等。色温越高,颜色越偏蓝(冷色调),而色温越低,颜色偏红(暖色调)。
现在的显示器都具备色温调节功能,(也有的是给出一个色温范围,可以无级调节)可由用户自己选择色温值。


关于刷新率

刷新率是指显示器每秒钟能够显示的画面数量,FPS数值是指显卡每秒钟产生的画面数量,这两个参数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但不是一个含义。对于那些对抗性较为激烈的游戏(如FPS跟赛车)对于FPS值要求较高,一般为144以上,而我们主流的显示器刷新率只有60HZ,并不能同步显示出游戏的画面。而我们现有的电竞显示器(144HZ)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技术来完成同步:基于显示器的软体技术V-sync(adaptive-sync.free-sync均属于此类)以及基于显卡的硬件G-sync技术(显示器内置一颗芯片)。

就刷新率上来说,144Hz的显示器比60Hz的显示器高两倍不止。但从60Hz到144Hz的性能提升大,但体验提升并不如30Hz到60Hz那么明显,这也是很多人说144Hz和60Hz没区别的原因之一,甚至导致很多人说人眼看30帧就够,60帧就非常流畅了,144Hz根本没用。

也有很多人说其实只要24帧就能看到动态的画面,高帧率其实没多大用处。其实正确的说法是,24帧是界限,24帧是肉眼识别动态画面的下限,如果连续的画面低于24帧,你就会觉得看到的是“PPT”,而如果帧率越高,人眼看到的画面会越流畅。

显示器跟显卡是两个单独的个体,因此显卡负责输入画面,显示器负责抓取输出画面,当两个频率不同时,显卡以自己的频率产生画面,显示器以自己的频率抓取画面,会出现少抓漏抓,这就是跳帧,或者会出现抓错画面,抓取的不是完整的画面,这就是常见的画面撕裂。

V-sync技术是以显示器为主的同步技术,当显示器准备好抓取画面时通知显卡输入画面,以达到同步,消除跳帧跟撕裂,但会限制显卡性能的发挥,让画面等待输入,这就是延迟。

G-sync技术是以英伟达显卡为主的同步技术,当显卡准备输入画面时,通知显示器来抓取输出画面,这样能够完美的输出所有的画面,消除延迟。因此G-sync显示器也会比V-sync显示器价格高上许多,G-sync基础芯片价格在200美金左右,而G-sync HDR芯片高达300-400美金。

英伟达在CES2019上对G-sync技术进行了完整分级,其中最低阶的G-sync兼容技术,可以兼容普通的V-sync技术显示器(主要为了让freesync兼容N卡),目前通过官方稳定测试的仅有12款,其余V-sync理论上可以兼容但不保证绝对兼容,由于原理不同我想效果应该与G-sync芯片有所不同,老黄没那么傻给AMD白占便宜。


关于显示接口

显示器的画面来源于显卡,显卡,显卡传输的画面跟视频为主,都是数据,所以不同分辨率,不同刷新率,不同色深产生的数据大小是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有多种显示器接口的原因。目前主流的有VGA跟DVI以及HDMI跟DP四种接口。

DVI跟VGA只支持图像传输,不支持音频传输,因此要想传输音频需要选用HDMI跟DP接口。目前DVI跟VGA由于带宽限制一般用于1080P及以下分辨率不带音响的显示器使用(如大部分办公用显示器)。

HDMI接口目前主流有两个版本,HDMI 1.4以及HDMI 2.0版本
HDMI2.0版本的带宽较高,支持1080P 144HZ刷新率,HDMI2.0在后续做了小的改进,升级为HDMI2.0a与HDMI2.0b,加入了HDR格式的传输,带宽为18Gbit/s
目前还未大规模应用的HDMI2.1版本协议带宽增至48Gbit/s

DP接口目前主流也有两个版本,DP 1.2以及DP1.4版本,

DP1.2 带宽为21.6Gbit/s,稍强于HDMI2.0,DP1.4版本带宽为32Gbit/s,是目前带宽最高的视频输出接口


关于色彩输出格式

在之前有提到显示器有色深色准色域等关键指标来表面这块屏幕的色彩状况,但各位不知道的是在显卡驱动里是可以选择颜色输出格式的,颜色是可以用数字来表示的。正如几何上用坐标空间来描述坐标集合,色彩空间用数学方式来描述颜色集合。常见的3 个基本色彩模型是RGB,CMYK和YUV。在YUV 家族中,YCbCr 是在计算机系统中应用最多的成员,其应用领域很广泛,JPEG、MPEG均采用此格式。一般人们所讲的YUV大多是指YCbCr。

YCbCr 有许多取样格式,如4∶4∶4,4∶2∶2,4∶1∶1 和4∶2∶0。

色彩取样的解释可以看这篇文章

浅语:显示器输出颜色格式:以PG27UQ为例​zhuanlan.zhihu.com

目前由于电竞的火热,现阶段友达成功研发出一块电竞面板,目前华硕的PG27UQ跟ACer的X27均采用这块面板,基本参数为4K 10BIT 144HZ HDR1000(8抖10,600典型亮度)

PG27UQ面板参数

以目前DP1.4的带宽来看是不能完整的输出,经测算只能达到如下效果(默认显卡能达到此画质)

下图为英伟达控制面板,打开颜色输出格式的方法。

放大图如下

VGA、DVI、HDMI都是什么意思?相关推荐

  1. 视频接口CVBS/Component/BNC/VGA/DVI/HDMI/SDI/DP/Type-C

    视频接口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层出不穷,本文综合CSDN上关于视频接口介绍较为详细的如下两篇文章的内容,对市面上曾经以及目前常用的视频接口进行详细的介绍. 常见视频接口(HDMI/VGA/SDI/Cma ...

  2. Linux下dvi驱动名字,vga/dvi/hdmi采集卡linux驱动支持到最新2.6.38内核

    经过VGAIC畅通员工的不懈努力,目前VGAIC采集卡(VGA/DVI/HDMI)已提供最新2.6.38内核linux系统的驱动.从而实现国内首家运行在2.6.38内核Linux系统的VGA采集卡,D ...

  3. 显卡+接口+VGA+DVI+HDMI+DP

    显卡+接口+VGA+DVI+HDMI+DP 转换器:常见VGA和DVI之间的转换器 HDMI包含:Type A + Type B + Type C + Type D DVI包包含:DVI-A + DV ...

  4. VGA/DVI/HDMI/DP接口知识全详解

    VGA接口知识详解 VGA(Video Graphics Array)视频图形阵列,是IBM在1987年推出的一种视频传输标准,具有分辨率高.显示速率快.颜色丰富等优点,在彩色显示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 ...

  5. VGA/DVI/HDMI/DP/Type-C等常用显示接口对比介绍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电脑.电视还是投影设备等等,都离不开视频输出接口,尤其在显卡上面,通常会出现3种甚至更多的接口.很多人并不了解其中的区别,觉得只要有画面输出就可以了,其实对于很多显示器来说并非如 ...

  6. cvbs s-video vga dvi hdmi

    一.CVBS中文名字叫复合视频广播信号 或 复合视频消隐和同步. CVBS 是被广泛使用的标准,也叫做基带视频或RCA视频,是(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NTSC)电视信号的传统图像数据传输方法,它以 ...

  7. 转载:VGA/DVI/HDMI/DP/Type-C/雷电 显示接口对比介绍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电脑.电视还是投影设备等等,都离不开视频输出接口,尤其在显卡上面,通常会出现3种甚至更多的接口.很多人并不了解其中的区别,觉得只要有画面输出就可以了,其实对于很多显示器来说并非如 ...

  8. VGA DVI HDMI三种接口

    三种接口的转接头都存在公针和母针的区别 VGA接头 VGA是针数为15的视频接口,分孔三排,每排五个,主要用于老式的电脑输出,是三种接口中最早推出的规范.VGA输出和传递的是模拟信号.计算机显卡产生的 ...

  9. vga/dvi/hdmi/dp

    VGA(Video Graphics Array)将电子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 会有损失 DVI(Digital Video Interface)LCD显示器应运而生接口,DVI接口有3种类型5种规格 H ...

  10. 多显示器实现屏幕扩展(VGA DVI HDMI)

    Windows的屏幕扩展的实现 作用: 一个屏幕看文档,一个敲代码 一个屏幕看电影,一个干其他 多屏开发,方便调试 ..... 条件: 至少两块屏幕 支持多屏幕显示的显卡(显卡上至少两个输出接口) 科 ...

最新文章

  1. HTML5之Canvas基础
  2. 一般处理程序使用Session报错(未将对象引用设置到对象实例)
  3. gui - tkinter 开发
  4. 训练指南 UVALive - 3713 (2-SAT)
  5. node.js--exports和module.exports
  6. 没想到,Python还可以制作Web可视化页面!
  7. linux程序崩溃时调用链,Linux 获取并分析程序崩溃时的调用堆栈
  8. LeetCode 616. 给字符串添加加粗标签(Trie树)
  9. 136.只出现一次的数字
  10. 进行java环境设置的原因_java环境变量的设置原因
  11. List of salaries for Silicon Valley intern
  12. 虽然苏伊士运河大堵塞了,但是全球“玩家”收获了真实的快乐
  13. 北风设计模式课程---享元模式与单例模式区别
  14. ES6中变量的解构赋值
  15. zynq平台交叉编译器的安装
  16. Pycharm安装numpy失败
  17. 2018/03/01
  18. sublime text3 最新注册码
  19. ubuntu16.04 steam安装
  20. 重做完系统后服务器打印机用不,重装系统后打印机不能使用?重装系统后打印机打印乱码...

热门文章

  1. 安装CAD2006出现html,win10系统安装cad2006出现已终止CAd2006-simplifieng安装的设置教程...
  2. HTML+CSS大作业
  3. CCNA系列十一之Frame-Relay
  4. Opencv之threshold
  5. Hackintosh-OpenCore系列篇-macOS install
  6. Docker升级Wekan
  7. Springboot 使用阿里云api批量发送短信
  8. w8系统服务器垃圾清理,win8系统盘太大怎么办?来给TA瘦身吧! | SDT技术网
  9. h5课件制作_H5课件制作
  10. 2020考研初期作息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