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看看硅谷 科技创新就要高浓度、高密度

题记:继2015年发起“美国积木式创新硅谷游学”,2016年6月,多名企业家在北大国发院教授周其仁、薛兆丰和美国风险投资家王煜全带领下,再度奔赴硅谷和波士顿,探寻科技创新与商业转化的规律和走向。

以色列的创新曾经让周其仁教授产生诸多感悟,而这次的美国游学之行,周其仁教授又会有哪些发现和思考?中美大学的科技创新差距何在?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该如何迎头追上?

本文为周其仁教授在“见识改变行动:2016美国积木式创新考察团分享会”上演讲内容的整理,分享会全程记录详见头条,精彩不容错过!

(图:北大国发院周其仁教授在分享会上发言)

此次积木式创新游学,除了洛杉矶外,我们主要去了美国两个城市:旧金山和波士顿。两个城市面积可以忽略不计,占美国国土面积的百分之零点几。硅谷不是一个行政区划,是一个俗称,它的面积就跟北京中关村(000931,股吧)一样难以说清。这是非常小的两块。这就叫“美国深度考察”了?主要就去了两个地方,那么多地方都没有去,是不是有忽悠的成分?我的认识就从这里来。我的看法是:这两个地方很小,但可看的东西很多。

我们现在看硅谷,公司、投资机构、中介组织、老师、同学、实验室,在不大的空间内密密麻麻地堆积在一起,这是一个特征。它的内核就是一所大学,它早期不被人看重;而现在,斯坦福大学如日中天,经过一个多世纪成为世界顶级名校,硅谷就是以这个大学为中心而衍生出来的。

现在这个地区有大大小小公司一万家以上,创造了多少销售额、GDP、就业?我在考察中发现,硅谷公司的密度很大。但与之相比,中国的高校有多少专利?高校周边有多少企业?能不能跟斯坦福和MIT一样,画出一幅高校与企业高度集聚的地图来,这是值得探讨的好题目。

再看东岸。有一个基金会做了6年的研究,发现MIT校友所创办的公司有两万多家,每年创办的速度在递增,创业者的年龄在下降,创造的销售额达2500亿美元。这个现象给了我很强的冲击,为什么呢?

聚集是人类历史上屡屡发生的现象

因为这样的现象多次出现过。我去年去以色列,发现以色列本身不大,比北京市小,有争议的面积是两万平方米,比较稳定的是一万两千平方米。在这个不大的国家里,不是哪里都有高科技公司,就是靠地中海沿岸的那几个地方,非常密地分布在那里。顺着这个思路,再把这个现象往前推,发现聚集是人类历史上屡屡发生的现象。

我们讲希腊文明,几何学、逻辑学,都是希腊人的学问。希腊人的学问最早就是柏拉图创办的学院,这个学院成为了一个凝聚优秀学者、学生讨论的地方,对整个人类影响非常大。

与之类似的是山东。公元前300年,古代齐国首都临淄(今天的淄博),有当时最有名的学院——稷下学宫,150年里上千人在里面吵,各家各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包括孟子都在那里讲学,影响最大的就是荀子。那么久远,是一个空间上不大的地方,很多厉害的人凑在一起。

然后就是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但丁等人都出现在不大的地方,就是佛罗伦萨周围的几个村镇,生在那里,聚在佛罗伦萨,那里就是几条街,这是所谓文艺复兴。

再往后是科学革命。英格兰和苏格兰统一以后就是剑桥,英国的剑桥就是在伦敦不远的小镇上。世界上科学和想法、思想都产生在不大的地方,那里的人高密度凑在一起。这种现象一再出现。

两千年来,有一群人在一起打磨,这是所有科学、思想产生的重要条件。不是单个的厉害的头脑所能实现的。厉害的头脑凑到一起,一起吵,一起你说东他说西,互相激发。

换个角度来看,所有影响人类的重大发现,空间上和人口上的分布都极其不均衡:就是极少数的人,在极少数的几个地方改变世界。其实,希腊就几个城邦,不是希腊所有的地方都那么神圣。工业革命一讲不得了,但实际上只发生在几个很小的地方,工匠、商人、学者混在一起,在酒馆里吵啊吵地吵出来的。

重大科学创新在人口分布上也极不均衡。我们去以色列就发现,以色列进海关时看那个官员,看大巴的司机,圣地老城摆摊商人,酒店柜台服务员,他们和我们能有什么区别?美国多少地方的多数人跟我们能有什么区别?

但是他们为什么人均3.5万美元?我在美国留学终身难忘,理一个发那么贵,我再也不去理发了。为什么理发这么贵?美国的理发师没有什么厉害,他的科学家厉害,他的产业厉害,他把所有的生产率平均提上去以后,显得所有人都厉害——这是科学创新产业化最值得注意的地方。

中美大学,科技创新的差距何在?

因为前一段在研究城市,城市就是密度,就是聚集。这次去的时候发现,科学创新比一般城市还要高密度。这次我们走进拥有创新公司的几个地方。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我们要看哪些东西我们有,哪些东西我们没有,到底差在什么地方。

硅谷核心就是斯坦福大学,波士顿走廊核心就是MIT。他们不仅有一堆好房子,更重要的是这些房子有灵性,里面有纲领、有精神、有校训。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劲吹”,MIT的校训是“理论与实践并重”,也就是中国人说的“知行合一”。不仅动脑,还要动手。有了这个灵性之后,会有多少故事在里面发生?

(图:斯坦福大学校徽,校徽中德文“Die Luft der Freiheit weht” 为斯坦福大学校训“让自由之风劲吹”。)

对校园作大规模投资,在中国已经能做到了。我看过很多五千亩的校园,车在里面开半天,很多大学城大到进去以后出不来。建筑面积不是问题,北大和清华也有校训,有传统。美国大学的房子里有一堆牛人。什么叫牛人?他干的事谁也看不懂,主要的特点就是说什么你也听不懂。大学里养了一批除了这个领域其他人都听不懂的人,我们中国这里也有。

区别在于,像MIT这样的学校比我们厚很多,每年研发预算很多,其中部分是企业捐的,而我们一家大学每年的研发资金却差很多。在美国好的大学里,师生比很高。教授跟学生讲:学校给我这么多钱,我就是给你们用的,你们有什么问题就来找我。老师和学生互动的频率很高。同时,老师带着博士生全世界走,哪个地方有意思,只要报上名字带着就去了;博士生领着硕士生走,硕士生领着本科生走。

有人说中国有雄厚的资本,但其实往人身上投的钱却差很远,培养人的“厚度”远远不够。很多事情看一看、现场听一听就不一样,但中国有多少学生有这个条件?

按大学拥有专利的数目,美国排在第一位的是加州大学,从88年前到2008年共有6000多项专利,MIT有3000多项专利,其他几所著名大学也有很多专利。

中国大学与美国大学相比,有老师,有学生,有研发,有支持研发的人和机构,有国家投入,有校友捐赠或公司捐赠,这些环节是一样的。但后面一个环节就不同。研究出来以后怎么弄?要发布。再下一步就是要用专利,专利有什么用?可以依靠专利排他性地实现发明创造的收益。过去听说过《拜杜法案》,但对这个法案的理解去了现场更有感触。

美国对科研也有联邦投入,那是国有资产。国家的钱、国有资产不能流失。在我们这里,必须办校办企业,不能把这个技术授给别人去办公司,否则就有犯错误的危险。美国当年其实有和我们一样的问题。

MIT是私立学校,国有土地由联邦划拨给学校,成为办学资金的来源。美国很多大学当年就是这样。这块地是国有土地,国有土地上产生的技术,究竟归谁所有?这个问题好多年找不到答案。此次访美后,我特意去读了黄亚生教授所著的《MIT创新课》,发现MIT在1960年代就做了很多在大学层面的尝试,得出了一些把这一块资源激活的经验。

这些经验最后反映到议员那里去,最后有了《拜杜法案》。到底是制度重要,还是人重要?“拜”和“杜”可是两位议员的名字哦。《拜杜法案》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制度,是议员吸收这个经验,在这个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制度。由于这个法案的推行,最后大概6900家公司放在麻省,成为了整个麻省经济的发动机。

此后,出现了很多新的角色,叫专利转换办公室。这些办公室的人整天在大学里面转来转去。他们也不是科学家,也不完全是商人,而是负责帮助科学家申请专利和推动专利商业化的专家。最后,专利带来的利益,有三分之一归专利转换办公室;他们拿到钱再去申请专利,拿到更多的钱,整个技术转换的格局就不一样了。

我们大学里面有这样一号人吗?这一点非常重要。科学家怎么跟官僚机构打交道?怎么填那些表?科学家不擅长想这种问题。依靠分工,让喜欢填表的、专业的人来填表。我们大学缺的是制度,而没有制度的原因是没有人把制度做出来。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专利墙”,而专利背后是一套关于专利保护的法律。五年、八年你来研发,只要干出头来,任何人都要给你付费;没有这个信念,谁五年、八年往里放?风险资本怎么敢往里投?有了核心大学给企业的专利,围绕这个专利可以再开发更多专利。我们参观的无线充电公司,就以此方法拥有了200多个专利。

(图:专利墙)

(图:无线传电公司介绍其专利)

光有专利还不行,产业界怎么判断?市场怎么判断?这是另外一个环节。不是所有专利都能赚钱,要有人掂量、评估、经验、尝试。我们在游学过程中就看到有企业联合会,驻扎在MIT,从市场产业生产的角度评估哪些专利更有机会变成产品,但我们这里好像就没有这样的组织。

投资于专利有很大风险,因为不知道科学上很有道理的专利,在市场上是否也有道理。有的专利市场接受程度好,有的市场接受程度差,这就需要企业家进来。

美国科技创新力量大,原因在于它已经形成了一个生态。房子是同样的,校区是同样的,大学名字都叫大学,但人家里头的活动却很不一样:差别不是一点半点。经济学就是研究分工,这是什么分工?对我们大学在整个社会当中的连接方式,真要重新反省。

科技创新就要有高浓度、高密度的“场”

什么叫科创?运用一个新的原理解决有市场前景的问题,就叫科技创新。在我看来:第一,要有原创性的想法,原理就是一个想法,就是关于因果联系的猜测,有了原理能不能用,后面要有一组或多或少支撑性的技术。

我们最受触动的就是帮盲人的眼镜。这个项目背后的科学原理就是:人看东西不是靠眼睛看的,而是靠脑子,在脑子里成像,这个科学原理曾有多少人摸索、猜测。有了这个原理,不一定能马上变成产品,应用原理要有一系列的技术支撑。

(图:盲人眼镜)

信息如何通过舌头上的含片进脑子,关键技术不解决,原理不能变成商业——这些问题都要有,科学家、工匠都不能少。关键是工艺可行性。这一点做实验的人都知道——为什么MIT强调动手动脑并重?不动手解决不了关键的技术困难。

你让人好好去琢磨一个事,你给他什么?知识产权保护怎么样?

有了对知识的判断,谁投资,怎么融资,怎么出产品,怎么让产业成型,一个都不能缺;科学家、教育家、发明家、工匠、企业家、投资家、商人,一个不能少。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是关键,不能指望科学创新在整个国家都遍布,所有这些元素只能在空间上集中到非常小的地方来。高密度、高浓度,要形成一个场。不光是每个元素很优秀,而且要每个元素进入到这个场里互相作用。

我们这次游学,互相折磨,互相较劲,发现所有人的体能都是可以的。过去说这怎么得了?这次实验发现:场是比单个元素重要的力量。这个场一定不能太大。反应堆、熔炉、高压、高温要凑到一起,要高频互动。很多想法讲一句也可以,讲完也就罢了;但如果一句接着一句讲,想法就可能变成行动。

温度非常重要,如果不在一个群里面集聚起来、凑到一起,好多潜在的力量是发挥不出来的。这里头最重要的生产力不是单个人多聪明、多厉害,而是形成的那个氛围,谁也说不清这个氛围是什么。这次到美国的团员都说自己是被动去的,那谁是主动的呢?是碰出来的主动,这就是生产力。

中国古人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什么叫创新?就是“无中生有”。无中生有的条件是什么?想法再往前走一步,最后怎么变成产品?这里有大量的道理值得研究。我还没有完全想清楚这个“鸡和蛋”的问题:我们这里没有那么多厉害的牛人,没有斯坦福那么多厉害的教授,没有那么多全世界最厉害的学生,怎么办?

单个元素的品质和整个场的浓度、密度到底什么因果关系?谁是因,谁是果?同样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如果我们的生活天天是游学团这种密度,你会怎么样?很有可能是体力、智力、能力、热情都会上好几个数量级。

要有高质量的分子,形成一个场。我参观过钢铁厂。那里矿石要高品质的,炉子要够热,看一个人就看他进没进过炉子:没在炉子里练过,很多品质都不够,很多杂质不去掉,质量就高不了。所以中国人口非常多,但是高品位、高质量的人是决定性的因素。

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那么穷,局势那么糟糕,出了多少人?为什么?所以这个氛围、场的浓度,各位要高度关注。小时候我们说“孟母三迁”,把一个人放在一个地方,不行就离开。

今天,经常有人说这个不对,那个也不对,说来说去,我倒是问:你为什么不走啊?你为什么不把自己放在一个对的地方去?把一个地方改到对,并不容易,但很多国人不会选择孟母三迁这个最简单的办法。我们会选职位和行当,就是不会选哪一个场。有些地方就是不能呆。你要到对的地方去。你进去以后把杂质去掉,很快就上去了。把想做事的人聚在一起,形成氛围,就可以发展。这是知识驱动、知识外溢的经济发展。

去一个对的地方,这个地方怎么形成呢?哪里有希望呢?研究城市,研究到最后就是这个问题。中国很多地方,土地不会值钱,房地产不会值钱;只有少数几个地方土地和房地产值钱,这是斗出来的。要看有什么人不依不饶地斗,增加浓度。这不是预测出来的,是行动出来的。

所以我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到底能做一些什么行动?变革、解决问题、又敢想,又能够踏实做,到底可以做些什么?我个人力量是非常有限,大家共同努力!

原网站:http://www.toutiao.com/i6322371578990428673/

科技创新就要高浓度、高密度相关推荐

  1. 美团发布Q3财报:主体业务加速增长 将大力投入科技创新和新业务

    11月21日,美团点评(股票代码:3690.HK,以下简称"美团")发布2019年三季度业绩,各业务继续实现强劲增长,季度营收达275亿元(单位:人民币,下同),创单季新高.这一业 ...

  2. 2018全球硬科技创新暨“一带一路”创新合作大会,这些硬科技都要来!

    来源:新华社 近年来,多个省市陆续开始了一场科技标签秀,以深圳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以上海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以贵州为代表的"大数据"等 ...

  3. 关于我国科技创新研究,以及创新成果的转化的思考

    关于我国科技创新研究,以及创新成果的转化的思考 根据我国发展战略纲要,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

  4. “构建全球科技创新生态科技思想家”王煜全如是说(2019.4.23清水湾思享会第13期嘉宾)...

    内容来源: 2019年4月23日,主题为"人工智能与未来科技"的香港科大"清水湾"思享会[第13期]隆重举办,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著名科技投资人王煜全先生做了主 ...

  5. 戴尔易安信引领科技创新,以全面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助力企业“数”造未来

    戴尔科技集团旗下戴尔易安信于今日召开的2018戴尔科技峰会上与到场的数千位企业级技术精英以及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分享了在现代数据中心.存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的最新前沿技术及杰出的行业应用案例,全面 ...

  6.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系列比赛(大赛系列第12期)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面向全国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综合性科技竞赛.这项比赛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共同主办,从1982年至今,已经举办了36届比赛.创新大赛分为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两大活动板块,青 ...

  7. 奇绩创坛分享:从科学家到创业者的科技创新

    引言:近期,朱珑博士受邀在奇绩创坛分享<科技创新:从科学家到创业者>.朱珑博士是依图科技创始人,人工智能科学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统计学博士,曾在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纽约大学Cou ...

  8. 科技创新如何托举湖湘未来?岳麓峰会夯实“长沙厚度”

    文 |易牟 来源 | 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 9月8日,以"数字新经济,云开看未来"为主题的岳麓峰会,终于在万众期待中顺利召开,全球互联网在初秋进入了" ...

  9. 没有灵感,青少年科技创新学生没有好点子怎么办?

    " 生活处处有创新,实用新颖即发明 " 伟大的发明创造固然是大国重器,也是民族的骄傲. 可是,你是否关注过那些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甚至能 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的小发明创造呢 ...

  10. 李开复微博创业语录:创业关键不是科技创新 而是创造用户价值

    被誉为"创业导师"的李开复曾先后就职于苹果.微软.Google等顶尖企业,并一直关注年轻人创业.在离职谷歌后,李开复创立了创新工场,致力于为年轻人创业提供启动的资金和环境.作为拥有 ...

最新文章

  1. Perceptron Algorithm 感知器算法及其实现
  2. iOS 无限后台运行
  3. [jQuery基础] jQuery动效
  4. 我的网络安全第三次实验汇报
  5. 从Hadoop看普通算法在一个系统中的应用
  6. html______1
  7. 利用数据绑定(DataBinding)简化多线程数据展示
  8. Manjaro Gnome 安装TIM
  9. 菏泽职业学院计算机专业代码,菏泽家政职业学院代码及专业代码
  10. 联想计算机电源风扇怎样清理,电脑怎么清灰加硅脂 联想笔记本清灰换硅脂图文教程...
  11. 微信公众号引流的十种方法
  12. 复杂性思维第二版 一、复杂性科学
  13. Android webview Input type=file 文件上传 解决方法
  14. (shell批量版)二进制高可用安装k8s集群v1.23.5版本,搭配containerd容器运行时
  15. 8通道CAN FD,更强大的数据记录仪GL3400
  16. elasticsearch启动报错:FileAlreadyExistsException:/home/es/elasticsearch-6.3.0/configelasticsearch.keysto
  17. Docker: USER 指定当前用户
  18. 数据结构-链表:对链表进行初始化、增删改查
  19. 计算机网络复习zucc
  20. JavaScript video标签使用

热门文章

  1. 以太坊生态缺陷导致的一起亿级代币盗窃大案
  2. 用js实现一个自动阅读的代码
  3. 探寻埋藏在心底的梦想,社科院与杜兰大学金融管理硕士项目伴你同行
  4. 又是被打败的一天 (记招商银行笔试)
  5. 【安全】eWebeditor编辑器上传webshell
  6. 临床数据库挖掘系列3-手把手教你使用R语言对seer数据库清洗
  7. ftm模块linux驱动,飞思卡尔K60 FTM模块详解【二】
  8. 《自己动手写cpu》读书笔记
  9. REST Assured 14 - RequestSpecification
  10. android源码分卷压缩和解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