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实战社群

Java实战社群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按需求添加

扫码关注添加客服

进Python社群▲

扫码关注添加客服

进Java社群

来源:https://yuguo.us/weblog/leaving-tencent/

作者:余果 | 整理:帅地

我觉得,你们可以静下心来,听听我的故事,相信你们会有收获的。

下周,就是我加入腾讯九周年,我选择在同一天辞职离开公司,迎接新的事业挑战。

很多朋友都觉得这个消息太突然,毫无征兆;也有朋友觉得毫不惊讶,觉得我一定会有这一天。

感觉很突然,可能是因为我已经在腾讯工作9年,且顺风顺水,按照惯性推理应该继续做下去。而感觉毫不惊讶的,可能也因为这与我一直以来的价值观是匹配的,在去年的8周年总结中就写得很清楚了:

……如果完全胜任还没有被安排更有挑战的工作,要么自己找事情做,要么跳槽转岗。

工作九年,我的关系网大部分都在腾讯,因此我想写一篇文字给朋友们,说明我这样决定的原因。当然,不能代替请客吃饭,我很希望老朋友们随时来激活我的头像。

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腾讯很好,而且在越来越好。记得2010年毕业拿到腾讯offer,那时候腾讯的知名度限定在“年轻人”,父母给亲戚同事说起,需要补一句“是那个开发QQ的公司”。

后来,微信时代、王者时代,腾讯的好可以说是众所周知,无须解释。现在,腾讯的好可以说是“斩钉截铁、毋容置疑”,甚至你说腾讯哪里没做好,都有人跳出来反对,腾讯没做好怎么做到亚洲市值第一第二?

确实如此,腾讯崇尚自由主义,不同的团队就像一个个创业公司,自下而上的创新加上赛马机制,孵化了微信、王者,这在其他自上而下的公司是不可能出现的。

这么说来腾讯颇有点“雅典学院”的氛围,让大家不会有太多勾心斗角,只需做好自己的研究和工作。公司创造环境,不但不收学费,反而给与很有竞争力的薪酬,只要求你认真地做好每一道题。

学习成长反而能挣到钱,简直不要有这么好的事,让我想起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教授,他会在课堂布置作业,选一些公司让大家分析,就有的学生去听课顺便买股票,把学费都挣回来。

一、腾讯的氛围适合有自驱力的人

我能直观感受到的就是在员工成长上也很自由,公司会给每一个入职的新人分配“导师”,让“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困难时都可以求助。我之前的导师其实不太管我,我不找他,基本上不主动让我做什么,但他的专业能力很强,我通过观察从他身上学到很多的东西。

导师不用硬塞给新人一些理念,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的价值观,新人就可以自己观察和思考。总的来说,擅长观察和模仿的学生就能很快成长。

我的几任leader都很好。leader会鼓励我选定一个课题去研究,遇到困难就帮我梳理思路,慢慢学会自己做一些决策,后来就是给更多责任,去带人和带团队。

后来我的直属经理(ISUX的掌门人)对我更好,他观察到我在专业发展遇到瓶颈,同时对项目本身的体验问题非常积极,就问我要不要换一个课题研究——产品体验设计,这给我打开新的大门。

还有业务部门的经理、开发总监甚至VP,也很信任地给我机会做一些项目策划的事情,从项目和用户体验的源头去策划需求,而不是接到一个需求然后去做。我在项目中学到很多产品闭环的知识,也从ISUX中学到很多专业细分的东西。

上图是社交线的老板Ross送我的临别礼物

我领悟到真正好的领导就是信任下属,让下属去做一件可能失败的事情,这过程比培训和教育都有效,因为它让人有自驱力,让人有成就感。 (当然,你也要值得信任,不要总甩锅说我没成就的原因是领导不信任)

我很幸运遇到这么好的老板,也努力把这种价值观传导给自己团队。通过招聘、授权和辅导传达我的做事方法和理念,我可以自信地说我培养了一个战斗力很强的产品设计团队。

真心推荐朋友们加入腾讯、加入ISUX (我在的部门)。

上图是ISUX所有总监和leader们给我的临别签名礼

那为什么非要离开呢?其实我在每年7月的入职日都会想,如果今年离职,我会交上怎样的答卷?

我希望能在自己状态最好的情况下离职,因此我每每发现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有优化空间,我就会有动力继续做下去。

如果我今年不离开,明年再交卷,我还能有哪些成长改变呢?我越来越不敢想。

回顾一下我在腾讯做的一些事情:

第一阶段:专注提升效率、技术成长、学习用户体验的概念。第二阶段:被动交付到主动发现并推动落地,注意力对单个专业的执念转为对商业和产品目标的关注。第三阶段:独立负责产品设计,利用自己跨界的专业,提升影响力,在产品中发挥正向的领导作用(设计侧、产品侧、开发侧)。

  • 2010:作为“页面重构”加入腾讯,进入B2

  • 2011:ISUX成立,加入ISUX

  • 2012:翻译第一本书《Responsive Web Design Workflow》

  • 2013:翻译第二本书《Smashing Book》

  • 2014:升职为UI开发组leader

  • 2015:写作出版《全栈工程师的自我修养》

  • 2016:作为腾讯云布道师宣讲课程、写专栏

  • 2017:转为腾讯微云的用户体验设计负责人,转专业为产品体验设计

  • 2019:交上答卷,从腾讯毕业!

我用“毕业”这个词,因为腾讯对毕业生而言,不太像一个企业,而像大学的延续。

作为“优等生”,我可以一直不交卷。

腾讯专业线和KPI设置一些高度抽象的、与现实有些脱节的目标(恕我直言,比如在某些产品目标上分解得太细,让你的目光都一直聚焦在方片之间),但是我越来越想要成为一个能力闭环的人,看到全局的人,生命力坚韧的人。

我不会狂妄地觉得自己已经学不到东西了,我在一些细分的专业领域仍然有很多可以学习,但在想要做全流程价值设计这个课题上,我想要有突破。

二、从行业外的人身上学到的最多

回想起来,我几乎所有的重要理念都是跟跨界的人沟通学来的。

我从13年就通过买房认识了刚来深圳打拼的房产中介,我发现他对“做生意”有自己的一套哲学和策略。比如不把一次成交当做“交易”:付出努力然后获得中介费。

而是把每一次交易当做“投资” ,通过好的服务切入点(只推荐最有性价比的房源,再努力杀价到底线),以及长期客户关怀,获得“口碑账户”的增长,然后在未来收获更多的回头客。即使是买房这样的低频行为,他也很在意长期客户关怀,因为维护好这些客户,后续可能会拓展出新的商业机会。

我从他那里学到很多,自然也会推荐朋友在他那里成交,这是双赢的。他现在已经拥有好几家房产领域的公司。

早些年我出于兴趣,工作外时间开发了一个电商导购CMS,完全基于用程序员思维设计,让零技术的人也可以搭建一个自己的垂类导购平台,自己引流然后收取按比例的抽成。比如你用我的系统自己搭建了一个口红店网站,用户去点击就跳转到天猫购买,你就可以抽成。

我不是出于盈利为目标开发系统,都是开源的,你随便用。我只是把它当做一个开放式系统,写好模块的分离和封装,写好注释,以方便其他开发者去修改和优化。我还好好设计了初始化和安装系统,方便那些不懂技术的店主自己傻瓜式安装。基本上都是程序员应该做好的事情,然后这个项目在GitHub上还登上了全球每周新项目周排行榜。

接下来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这个系统获得关注初创公司的媒体报道,于是就有两家风投联系我,而且两家都是国际大公司。其中一个人约我当面聊一下,我一看头像,是年轻漂亮的女生,我想着风投那就是给我钱呗,就去了。

结果聊下来,她说了一大堆我不懂的概念和词,问商业模式是什么,问 如果拿到500万天使轮,你会拿它做什么。 是建立开发团队,还是销售?我什么都没想过。

最后自然是什么都没有发生,但我觉得这事儿太有趣了,她那么年轻就可以去跟每一个行业的专家聊,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我如果给你500万、5000万、5亿你要怎么用。

于是我也开始读这方面的书。我也读很多乱七八糟的,推理小说和科幻系列、团队管理和企业经营、宏观经济和行业分析、历史和传记、群体心理分析和自我思维训练……离我的行业越远的,我学到的越多。

直到现在,我还会收到一些邮件,问能不能付费请我帮忙优化功能,我说我已经不做这个项目了。我发现2B的生意,其实他们是渴望付费的,只要你能产生增量价值。

三、说说信息茧房和跨界交流

在腾讯内,有很多专家,在专业领域研究得非常细,比如设计、开发。不过在合作起来做一个产品时,有时不是很顺畅,我自己也感受到最终交付给用户的产品不是符合需求的,或者是与真实场景脱节的,或者是过于自嗨的,有缺陷的。每个中心汇报,好像都很好很牛逼,但加起来产品就是不好没人用,这是为什么呢?

后来在哈佛商业评论看到一篇文章写部门墙(也就是“信息壁垒”),原来这是每个组织各擅其长的不良副产品。由于重要情报囿于各个壁垒之中,很可能造成整个公司的价值低于各部门价值总和。但这些部门壁垒中存在缺口,对想成为中间人者就是机会,他们可以在这些缺口之间架起桥梁。

谁能同时掌握双方的语言,了解双方的需求和资源,而且能在恰当的时候把合适的资源引导到另一方,谁就能给公司和个人带来好处,就是“桥梁”。他们不必有官方授权,通过领导式的行为,别人就会把他们视为领导者。

突破信息茧房,获取各方信息,是我越来越熟练掌握的技能。我有时候给GM或开发总监提一些建议,或者说开发想做某些功能,我也诚实地说这不符合用户的心智模型和场景,很多时候都能说服对方。我不止一次听身边同事和隔壁团队的人说,好像你在项目里的影响力很大,而且口碑也很好,我觉得这是我蛮骄傲的一件事。

我跟一些总监聊,大家其实也看得很清楚,之前常常说“打磨”“梳理”“探索”,主语都是我做什么。这两年开始出现在口边的两个词是“自嗨”和“生意”。其实之前也应该这样想问题,但巨大的流量红利和快速的增长让人不需要这样思考。

以前一说“商业模式”大家就反感,觉得体验要下降,其实是把商业模式定义狭隘了,好像只有流量变现、免费-付费、会员这几种方法。做生意是战略设计,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战术。

去年有一次,开发总监还半开玩笑说我其实把你定位为产品团队和设计团队的负责人。即使是随便说说,我也很感激,但我还是更喜欢做用户体验设计,一方面跟产品KPI保持一定距离,做一个观察者也许能更清醒,一方面研究用户体验真的很有趣啊。

我慢慢从跨界中找到理想、兴趣和擅长的完美契合,我决心做好“广义的”用户价值设计。

四、谁创造价值,谁拿走利润

我们平时讲用户体验,这个词好大。什么是用户体验?在我看来,就是简简单单的“用户价值”4个字。这绝不是单纯的“界面”或“交互”或某个单一的“感觉”,而是整体价值。必须得创造增量价值。如果用户体验设计师看不到全局,就不会知道“用户价值”最薄弱的地方在哪里。

细分专业非常有价值,也是需要很多年积累的,是你个人能力的护城河。但要对用户产生价值,需要有中间人将专业的资源放在用户需要的地方。

说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微信中开发小游戏,如果给专业人士来怎么做?策划做故事和数值设计、设计师绘大量图标和动画、程序员找游戏引擎编出整个游戏来,团队打磨整个游戏引导、体验,给身边朋友玩了都说好,很专业吧。

但一上线,数据上不来,投入都打水漂,因为你的游戏很难分发到千万玩家那里。那怎么办?找游戏发行商,把广告收入跟他分成。在小游戏行业,游戏分发比游戏品质价值更高,因此,发行商要拿走比开发团队还多的利润。

大游戏也是一样。因为用户流量更聚集在社交媒体、头部信息流(不论是图文还是短视频)、大手机厂商的应用商店,小的发行渠道倒闭很多,现在游戏分发行业聚合度已经很高,单用户价格也很高。

谁创造价值,谁拿走利润。 以前国家、行业和公司红利叠加太多的情况下,总流量永远在增加,你的专业在哪里都有人买单,但现在你的位置不在有价值的区域,就要考虑风险。

如果你没产生用户价值,但公司还在给你丰厚的收入,那一定是有人在买单。早期腾讯策略是让大家做好很多自闭环的创新,赌某些产品能够跑出来,以后还会这样对赌吗,如果趋势是向管理要效率的话,不一定。即使还会维持下去,我也不想自己成为“被补贴”的那一个。

五、无知和弱小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高高在上的互联网想要拯救落后土气的传统行业,有问过传统行业的意见吗?

记得15年左右,互联网行业高歌猛进,流量红利达到巅峰,那时候朋友圈转的都是 “我消灭你,与你无关” 这样的主题。这句话来自《三体》,表达了外星人跨维度碾压人类时将人类看为蝼蚁的那种态度。

这句话确实嚣张跋扈但充满大智慧,我们饶有趣味地发现消灭康师傅的是美团外卖,消灭口香糖的是微信(之前买单的时候无聊就会拿起口香糖)。要命的是人家根本没想要消灭你,就是想做好自己的生意,你就活不下去了。

这句话揭示了世界运作的残酷真相,但互联网人完全将它误读了。

高端大气的互联网人将自己视为“三体人”,将线下生意人视为“地球人”,傲慢导致思考层次很浅,进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很多时候,互联网人想要拿走线下的利润都是失败的。

搜房网想从房类门户转做线下交易,被链家断了房源接口后直接失败。以为是自己的弱小和无知造成的,其实根本原因是,别人看你不爽,觉得你太张狂了。所以才去打击你,什么资本都没有,还在那里到处炫耀。你想跟他下棋,想了挺多策略应该可以赢吧,人家直接掀棋盘,把你砸死了。

所以,这两年,互联网人低调很多,不再谈“互联网+”,主语是互联网,强调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渗透和改变。现在变成“产业互联网”,把“产业”放在“互联网”前面。诚诚恳恳地宣告,我是来服务你们的。

有态度首先是好的,但一定做得好吗?我们坐在北上广深格子间,喝着星巴克咖啡,怎么能洞察到某个垂类行业的命门呢?事实上我们连在自己战场的发生的突袭都看不到,看不到拼多多,看不到抖音快手。中国太大,人群太复杂,我们不能用同一种方式在所有的战场都打胜仗。

所以,我更喜欢的来自《三体》的一句话是:无知和弱小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很多人为了方便自己理解,或者在跟同事朋友聊起来有个谈资,就用标签去定义某个正在发生的事情。

知乎上很多人定义钉钉就是体验差,我们认定“有钉必达”是毫无人性,“工作时长排名”是错误的价值观,就觉得我们看到了钉钉的全貌,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用户端浮出水面的东西,真正冰山下面的行业能力和基础设施都没有观察到。

这一方面是员工视角,看不到老板对这个产品的认可;另一方面是思维的懒惰:好了,我知道了这是怎么个产品了,不需要告诉我更多了,我可以赢它。

我敢打赌,我随便说一下现在仍然存在的行业,你马上就会有标签冒出来。“房产中介”——收佣金的。“医药代表”——推销药的。“保险”——推销我不需要的东西的。

标签会阻碍人进行第二层、第三层的思考,你看到的世界是抽象且片面的。没错,这些行业一定有可以优化的地方,但他们存在的理由你需要看到。

六、综合考虑理性和价值观

综合考虑,我决定离开公司。在腾讯九年已经获得足够的积累,现在可以不用太担心收入的问题,想要的东西也都能买到。

人做决策有很多潜意识叠加作用,但潜意识绝不是非理性。

之前刚从前端团队转为带设计团队,业务老板跟我私下说过,你要做好设计,需要多增加一些感性思维。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建议。

因为绝大部分用户群是注意力涣散的(也有人说用户只有七岁智商),所以做产品设计要带有感性思维。利用偏见是设计师的工作,比如“美”就是一种偏见,还有“品牌”也是偏见,“看见免费就点”是偏见,“看到打折就买”也是偏见。这些偏见谁利用得好谁就能给产品和用户增加价值。

我经过锻炼,苦苦思考,发现确实能把“研究潜意识行为”这件事越做越好。每当自己想潜意识做一些行为,或抗拒某些行为,我就用理性思维反思为什么会这样。

经过不断的锻炼,我已经习惯性挖掘潜意识决策的原因。设计用户体验要随时通过潜意识做决定,然后再切回专注和理性,深入思考为什么刚才自己做出了这样的决策。

我有了“必须离开公司避风港”的潜意识,于是就仔细挖掘底层原因。

我虽然不会说凡事计算得很精确,但大体都会估算概率和收益,以便综合计算期望值。我在做网盘类产品分析的时候,研究过行业(GMV总量多大?需求有没有被满足?市场在增长吗?);研究过已有的竞争者(他们的定位是什么?分别解决谁的什么问题?天花板多高?他们做的怎么样?护城河有多厚?);研究过团队(在行业中摸爬滚打多少年?有没有快速验证假设并调转方向的思维和能力?)

我还研究同行业的上市公司,从公司新闻和对应的股价波动的对应关系中,反推投资者看中公司的关键指标是什么?吐槽一句,互联网公司产品经常把北极星指标设置为DAU,认为有流量就能变现,其实过于盲目了,专业投资者不会这么看,流量也分离消费近的和远的。SaaS的生意更不用看DAU,要看需求满足度、看在价值链中的位置、看license的加购率。

我当时经过测算,很不幸,网盘类产品现在在中国天花板很低,而我们的品牌定位在跟竞争对手的定位没法做出足够的差异化,因此只能身陷价格竞争的泥沼和产品创新的陷阱(很多创新都不是用户需求)。即使经过苦苦挖掘商业价值,利润仍然低得可怜。这纯属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建议,你可以自己思考。

所以我想找到一个天花板足够高的市场,找出没有被挖掘出来的用户价值,制定足够清晰的定位和策略,加入或打造一个还可以的团队,制造出一个或多个MPF(Market Product Fit,市场-产品匹配)的产品,做出足够快速而可用的执行,来增加这个市场的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自己的跨专业能力(用户体验知识、比较宽的技术知识体系、对市场和需求的理解)做好用户价值路径上的大部分重要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顺手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在从UI工程师转到产品体验设计时,把之前拿过的所有四五星奖牌都丢掉了(抱歉)。我并不是不尊重荣誉,而是一直期待,接下来这个工作是如此有意义,以至于让我之前的成绩都不值一提。

我不想畏手畏脚错过人生的关键路口。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前进基本上是自己做决定,没人会提醒你这个路口一定要左转或右转,但你必须做出决定,你的决定加起来构成了你的人生。

感谢老婆和家人,对我的决定完全支持和鼓励,让我可以像一个理想主义者那样选择事业;

感谢理解并支持我出来的老板们,让我在最后一天到来时越来越不舍甚至想放弃;

感谢一直在成长的优秀的团队,让我能够放心交付项目;

感谢对我的选择做出质疑的真心朋友,让我能够从你们的视角和逻辑去反思;

感谢所有的同事朋友,很幸运遇到你们,我从每一个人身上都学到很多,也度过了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我们有缘再见。

程序员专栏 扫码关注填加客服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群

近期精彩内容推荐:  

 华为正式宣布养猪,网友:支持华为自救!

 入职腾讯第九年,我辞职了!

 Windows蓝屏为什么是蓝底白字?

 955 互联网公司白名单来了!

在看点这里好文分享给更多人↓↓

入职腾讯第九年,我辞职了!相关推荐

  1. 入职腾讯第九年,我辞职了!!!

    往期热门文章:1.<往期精选优秀博文都在这里了!> 2.17 张程序员专属壁纸,太太太太太太骚了- 3.刚刚,腾讯每人发100股:市值7万,不算年终奖!员工:愿为小马哥拼命 4.在 IDE ...

  2. 入职腾讯第九年,我辞职了

    来源:https://yuguo.us/weblog/leaving-tencent/ 作者:余果 | 整理:帅地 我觉得,你们可以静下心来,听听我的故事,相信你们会有收获的. 下周,就是我加入腾讯九 ...

  3. 入职腾讯第九年,我离职了

    点击上方"CVer",选择加"星标"置顶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本文作者:余果 https://yuguo.us/weblog/leaving-tencent ...

  4. 过五关斩六将才入职腾讯测试岗,一个月后离职了?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个微博. 一个应届的校招生,目前入职腾讯,工作了一个月.这一个月给他的感受是大量的写测试用例,自己写测试用例的能力熟练了不少,测试技能倒是没有多大的提高,真正需要技术的工作却因为 ...

  5. 长文慎入!经验分享-专科毕业5年,成功入职腾讯!

    原文:https://zhuanlan.zhihu.com/p/265147335 从我开始做前端的时候,我就发誓我必须要进BAT,作为一个只是普通大专毕业的我,也没有大厂的工作背景,其实对于30岁甚 ...

  6. 事件分发机制Android,宅家36天咸鱼翻身入职腾讯,复习指南

    大家应该看过很多分享面试成功的经验,但根据幸存者偏差的理论,也许多看看别人面试失败在哪里,对自己才更有帮助. 最近跟一个朋友聊天,他准备了几个月,刚刚参加完字节跳动面试,第二面结束后,嗯,挂了- 所以 ...

  7. 【专业认知】保研北大金融 / 入职腾讯产品经理

    2023.02.11 一. 朱博文学长分享--关于大学生活的一点思考 1. 自我介绍 大数据18级 经济学双学位 保研至北大金融硕士 "多思考.多感受.兼听则明" 2. 大学生活 ...

  8. web前端开发日记------入职腾讯外包

    入职了腾讯的外包了 面试前还是准备了几天,在网上刷刷基础题,具体面试的时候,只有一次的技术面,具体的面试题可以看我另一篇文章 web前端腾讯外包面试记录 入职的第一天,上午在外包公司办理入职,下午就到 ...

  9. 23k入职腾讯测试岗那天,我哭了,这5个月付出的一切总算没有白费~

    先说一下自己的个人情况,计算机专业,16年普通二本学校毕业,经历过一些失败的工作经历后,经推荐就进入了华为的测试岗,进去才知道是接了个外包项目,不太稳定的样子,可是刚毕业谁知道什么外包不外包的. 更悲 ...

最新文章

  1. Regular Expression Matching
  2. Oracle 10g 之自动收集统计信息
  3. android ip 黑白名单,GaussDB T 单机 IP黑白名单配置
  4. LeetCode 287. Find the Duplicate Number (时间复杂度O(n)) + 链表判断环
  5. Unity按钮禁用和变灰
  6. Asterisk拨号方案语法基础
  7. 使用图形窗口连接(navicat)
  8. python对excel增删改查语句_利用python模拟sql语句对员工表格进行增删改查
  9. Java支持的编码格式
  10. Tarjan在图论中的应用(二)——用Tarjan来求割点与割边
  11. 苹果手用计算机解锁手机密码,苹果手机忘记密码怎样打开 苹果手机解锁常用方法分享...
  12. 更新pip版本至最新
  13. excel日期跳过休息日_休息一下Excel游戏
  14. dota地图命令大全
  15. less文件中导入另一个less文件
  16. loss、val_loss与accuracy、val_accuracy含义
  17. 南华大学计算机全国排名多少位,华南理工大学全国排名第几位
  18. torch.cat()的类型转换
  19. BaseRecyclerViewAdapterHelper用法抄袭
  20. js手册之基本类型及判断方法

热门文章

  1. 编程利器!有道词典命令行快速翻译
  2. 用计算机绘制函数图象教案,信息技术应用 用计算机画函数图象优质课教案设计...
  3. Davinci Resolve Studio 17d5达芬奇调色软件专业版
  4. C语言常用字符串函数——头文件 <string.h> 到底有什么?
  5. matlab数据归一化与反归一化处理
  6. 考研数据结构之线性表(1.7)——练习题之分离单链表的奇数偶数(C表示)
  7. 转“软件测试职业发展方向”
  8. UIPresentationController
  9. 进入BeOS的花花世界 系列七
  10. FCOS:Fully Convolutional One-Stage Object Detection 论文翻译(非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