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天,我陆续写下了四篇小文,试图谈谈影响因子这个怪物对国产期刊的影响。之所以写下那些文字,只不过是想让那些关心、关爱国产期刊的人以及那些指责、挑剔国产期刊的人对国产期刊发展之路面临的困境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或许文章中过多地使用了“操纵”这个词汇,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也引起了一些人的猜测。现在我把这四篇小文重新整理一下,调整了一下顺序,修改了一些语句和语气,也稍微增加了一些内容,以期更完整地说明我的观点和想法。

我希望对这件事情感兴趣的朋友认真地阅读完本文,之后给出理智的评论,而不是一上来就是毫无依据的指责甚至谩骂。

我撰写本文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国人在了解了“影响因子”的是是非非、了解了国产期刊的困境及可能的出路之后,善待正在逆境中顽强崛起的国产期刊。

首先需要阐明以下几点

(1) 这篇文字中经常使用了“操纵”这个字眼。“操纵”这个字眼确实很让人扎心。但是,这个“操纵”只是一些人强加给中国本土期刊的,所以真正关心、爱护国产期刊的朋友都应该会注意到,我的以下文字中,但凡涉及到中国国产期刊之处出现的“操纵”这个词汇都加上了一个双引号。

为“操纵”加上双引号充分表明了我的态度:我反对把国产期刊为提高影响力而做出的种种努力不由分说地用“操纵”二字进行评价。国产期刊在为迅速提高影响力而努力的过程中确实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但一棍子把所有努力都打死,结果只会是“亲者痛仇者快”。因此,希望读者在阅读本文时,用一种善意来理解“操纵”的含义。

我个人认为大多数国产期刊近年来影响因子的飞涨并不是人为操纵的结果,这个飞涨的背后凝聚了众多中国科研人和期刊人的心血,凝聚着他们对国产期刊腾飞的殷切期望。作为中国学者,我们应该在充分尊重他们的付出的基础上,不带任何偏见地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推动中国国产期刊更健康、更稳定的发展。

(2) 这篇文字围绕的主题是影响因子。只要认真阅读本文的读者都应该能体会到,在这篇文字中我对“影响因子”这个东西始终持一种否定态度。影响因子说穿了就是为期刊营销而量身定做的一个指标,仅仅是反映期刊读者群大小的一个指标,与期刊的学术水平关系并不密切,与具体某一篇论文的学术水平更是没有关联。论文作者在多如牛毛的相关文献中选择一篇两篇或者若干篇作为其论文的论据,这样的选择主观成分即便不多于客观成分,也和客观成分相当。因此,我过去反对、现在反对、将来仍然会反对将影响因子捧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很多期刊为了扩大对读者 (同时当然也包括作者) 的吸引力想出来很多办法来提高影响因子。在这方面,国外期刊比国内期刊先行了很多步。因此,“操作” (请善意地理解这个“操纵”,下同) 影响因子并不是中国人的发明。 既然在现阶段影响因子依然决定着作者将好论文投向何处,依然决定着读者将阅读重心放在哪里,那么我们也来“操纵”影响因子吧。因为我们认识到了影响因子并不代表学术水平,影响因子只是读者群大小的一个指标,所以我们就放开手脚,和同样也在“操作”影响因子的外国人一起玩,直到把影响因子这个怪物玩死为止。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也许对期刊的学术水平、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一个新的更好的评价指标。

顺便补充一点,在本文即将定稿时听说中科院已经决定弃用“影响因子”了。我没有深刻理解中科院的意图,所以简单地说两点初步的想法:第一,弃用是一个进步,值得鼓励,至少对于提高国产期刊在国内的影响力利大于弊;第二,在我们还无法在国际上具有强有力话语权的现阶段,中国特色的评价指标尚未得到普遍认可,弃用影响因子需要慎重。

(3) 再强调一次:在现阶段,影响因子依然决定着作者将好论文投向何处,依然决定着读者将阅读重心放在哪里。这一现象不光在中国存在,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地方也普遍存在。这就导致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没有高影响因子,就没有丰富的稿源,更没有高水平的稿源,办一本高水平期刊无疑就成了一种空想。

创业难!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学术期刊界挤占一席之地更难!

因此,在我们还不得不按照西方制定的规则参与竞争的今天,中国期刊目前仍然需要高影响因子

作为期刊人,我深深知道,在期刊没有一个好的影响因子的时候要求中国学者将最好的论文留在国内,这是强人所难。而既然写论文选择参考文献时主观成分多于客观成分,适当鼓励中国学者在不违背基本学术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为国产期刊做一些宣传,虽说有点难为情,但毕竟合情合理合规,不失为一条现实的捷径。

当然,我反对盲目引用。至少,作为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 (JAC) 的执行主编,我曾经多次公开表态:投给JAC的论文中如果出现了盲目引用JAC的情况,直接退稿。

(4) 归根到底,提高学术质量才是一本学术期刊的真正职责。尽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现阶段很多国产期刊的影响因子已经达到了可观的水平,但我们必须很清醒,大多数国产期刊离真正的高水平期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在 JAC 影响因子突飞猛进的时候,我在最近的一篇小文中依旧这么写道:“美陶仍然还是先进陶瓷领域中一本极为重要的学术期刊。和欧陶一样,美陶的选稿原则、审稿制度中仍然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这句话中的“美陶”、“欧陶”目前仍然是全球特陶人公认的顶刊,目前仍然是我们追赶的目标。

因此,随着稿源在影响因子的刺激下不断增长,“优中选优”逐渐成为切实可行,JAC在审稿方面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除了继续执行至少4位小同行审稿人制度外,一些争议较大的稿件甚至需要超过6位审稿人评价、多达4轮以上修改才得以最终录用。我们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我们不想让那些支持我们、关心我们、希望我们真正成为“德艺双馨”好期刊的朋友失望。

我相信,大多数国产期刊也都在很认真、很努力地提高学术质量。只不过和明面上的影响因子相比,这些踏踏实实但做在暗处的工作很少引起国人的关注而已。所以我想说:

中国需要高水平学术期刊!

恳请国人善待逆境中顽强崛起的国产期刊!

一、影响因子就是用来“操纵”的

期刊影响因子发榜日引起的热浪正在慢慢退去。但是,这股热浪对中国的本土期刊所造成的创伤可能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弥合。

我所说的“创伤”指的不是国产期刊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是一些高举着爱国大旗的学界人士对国产期刊近年来影响因子飞涨的指责!这些指责的核心就是一点:国产期刊的影响因子是操纵出来的。更有甚者还扬言:国产期刊对影响因子的操纵最终将导致中国学术颜面扫地,导致中国形象的轰然倒塌!

在我看来,这样的论调从阳谋论的角度出发有点杞人忧天,从阴谋论的角度出发则有点居心叵测。

事实上,发表和支持这些言论的人忽略了一个事实:这几年新冒出来的一些国际洋期刊也出现了影响因子飞涨的情况。我没有时间去一本期刊一本期刊地查对。所以这里无法列出具体的期刊。就在这篇小文即将定稿的7月7日,美国化学会的中文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条题为“美国化学会期刊最新影响因子及各评价指标一览”的消息,其中提到:ACS Materials Letters收获了首个完整影响因子,达到11.170。或许在某些人眼里,这应该仅仅是因为美国人水平高吧。至少,我没听说哪位热血法官抨击过ACS在“操纵”影响因子。但至少有一点是显然的:ACS作为美国人的期刊,他们确确实实也在用“SCI这种分数”。和ACS一样,很多美国期刊和欧洲期刊也在用“SCI这种分数”。

事实上,发表和支持这些言论的人更忽略了另一个事实:“影响因子”的始作俑者科睿唯安公司除了往年经常性地暂停发布一些自引率过高的期刊的影响因子之外,今年的JCR报告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又提到了一种新的影响因子操纵方式 (这里的操纵没有加引号,指的是被科睿唯安判定的货真价实的操纵):自我堆叠 (Self-Stacking)。有6本期刊不幸被判定为“自我堆叠”,它们分别是:

  • Allergy (European Academy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官方期刊)

  •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官方期刊)

  •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Allergy (British Society for Allergy & Clinical Immunology 官方期刊)

  • Experimental Dermatology (European Hidradenitis Suppurative Foundation e.V. 官方期刊)

  • HLA (European Federation for Immunogenetics 官方期刊)

  • Resuscitation (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官方期刊)

我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仔仔细细地看了一下这几本期刊的拥有者名称,这么也找不到“China”这个词。我相信,编制JCR的那个团队中应该不乏聪明人,而那些聪明人中愿意偏袒中国期刊的想必应该是寥寥可数的。

如果说想方设法提高期刊影响因子就是“操纵”的话,大多数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这里我不敢用绝大多数) 中国期刊的影响因子确实存在有“操纵”的嫌疑。然而,我想说的是:其实,“影响因子”这个东西打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了让人“操纵”的 (Again,我希望读者善意地理解这个“操纵”)。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什么叫“影响因子”。

根据“科睿唯安学术研究”微信公众号的介绍,“影响因子”是由加菲尔博士于1955年首先提出的;1963年开始付诸实践的时候,加菲尔博士的希望是将其用于评价期刊的影响力;而到了1975年影响因子在开始进行大规模测试之后就迅速引起了期刊编辑的广泛关注。这里我们特地将其中的两个关键词 --- “期刊影响力”和“期刊编辑” --- 高亮标注,就是想说明:影响因子只不过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评价指标,与学术论文的影响力没有一毛钱关系。这是本文以下所有文字的基础。不认可这一基础的读者无须继续阅读以下的文字

办期刊和做科研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我们可以把“做科研”视作一项无比神圣的事业,但是我们绝不能将“办期刊”也归类于“无比神圣”。

“做科研”除了兴趣使然之外,政府的投入、企业的支持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科研从业人员衣食无忧 (相比于除了公务员之外的其他行业从业人员而言)。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凤毛麟角的自掏腰包不计得失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但是绝大多数科研从业人员在没有经费支持或者没有看到经费支持远景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继续从业的,也就不可能继续撰写论文。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做科研”的神圣的基础在于:科研从业人员手里掌握有纳税人的钱。

“办期刊”则不然。从本质上说,“办期刊”是一种打着推动科技进步的旗号或者借着促进学术交流的名义而从事的彻头彻尾的商业行为。编辑加工、排版印刷、平台建设都需要用人,有用人的地方就意味着需要砸钱。钱从哪来?早期靠的是发行、订阅,现在开始流行所谓的“OA”,也就是让作者掏钱。

没钱是办不了期刊的,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像中国一样搞一个什么“卓越计划”,大把大把地给一些号称要建成世界一流的新生期刊砸钱,以期一口吃出千百个胖子。国外的大多数期刊从无到有都是在商业化运作,都是从读者或者作者的口袋里捞钱。捞到了钱的期刊就活下来了,没捞到钱的期刊就慢慢死去。这是市场规律。

那么,怎么才能从读者或者作者的口袋里捞出钱来?这个问题无疑是所有期刊从业人员苦苦思索的重大课题。就在这种形势下,“影响因子”应运而生了。影响因子的作用就是告诉读者,某某具有高影响因子的期刊是具有很大的读者群的,是“网红打卡地”,是值得即使排上十几个小时的队也要品尝一下的“茶颜悦色”。

让我们来看看影响因子是怎么计算的:

说得通俗一些,影响因子就是某期刊在第一年和第二年内所发表的论文在第三年中被读者阅读并写进了他们发表的论文的Reference list中的平均次数。这个“平均次数”可能与论文本身对读者的吸引力有些许关系,但是“论文本身对读者的吸引力”肯定不是影响“影响因子”大小的关键因素。

也许有些读者不赞同这一说法,但这的的确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屠呦呦当年的论文不能不说是一篇具有重大原创性的论文,但发表这篇论文的期刊却并没有一个像样的影响因子。Nature、Science不能不说是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期刊,但这两本期刊偶尔也发表一些并没有多少人读的文章。

对于普通的科研从业人员来说,写好了 (注意这里是“写好了”而不是“写了好”) 文章之后不是到了实在找不到伯乐型期刊的时候是轻易不会投给低影响因子期刊的,而在写文章的时候如果不引上几篇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文献心里多少都会有点忐忑。这其间,作祟的肯定不是论文本身 (包括自己撰写的论文以及引用的文献) 的学术质量,而是期刊的影响因子。

显而易见,一篇论文的好坏不可能通过某一年的被引用数加以评价,而期刊的读者群大小则完全可以通过某一年的引用数来反映。因此,我们说:影响因子反映的是期刊的影响力,而不是论文的影响力。

啰啰嗦嗦讲了这么多之后,可以回到正题了:影响因子就是需要“操纵”的。期刊需要一个高影响因子来吸引读者 (同时也吸引高水平论文)。

既然办期刊本质上是一种商业行为,影响因子是决定期刊生存的一个重要指标,那么期刊从业人员不可能不重视影响因子,不可能不绞尽脑汁去提 (cao) 高 (zong) 影响因子。这和其他行业的商家经商是一样的道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结束,不吆喝不做广告的商家永远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商业之林。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而影响因子的设计本身就给“操纵”留下了令人遐想的空间。影响因子的分母是两年间发表论文的数量,分子则是这些论文在第三年被引用的次数。发表论文的数量不能太少,太少了就直接影响到期刊的利润空间;因此操纵就只能主要围绕分子而展开。于是,通过各种常规的或者非常规的、正规的或者不正规的、合规的或者不合规的手段增大分子便成为了期刊从业人员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各种手段是“常规”还是“非常规”、是“正规”还是“不正规”、是“合规”还是“不合规”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二、国外期刊是“操纵”影响因子的始作俑者

我想很多科研从业人员都应该频繁地收到过来自世界各地各个出版社发送的邮件,其中无外乎就是告诉你某某期刊又出版了新的一期欢迎阅读,或者告诉你某某期刊的主编隆重向你推荐本刊的优秀论文,或者......。这是什么意图?司马昭之心而已。20年前淳朴的我们将那一本本印刷精美的Materials Today扔进废纸篓的时候,谁会想到它现在成了材料界的顶刊?而前文提及的那个母语为英语的美国化学会居然创建了中文微信公众号。那些一眼就发现了中国本土期刊“操纵”影响因子的道德人士对于洋期刊的如此“操纵”是不是也应该义愤填膺进而加以口诛笔伐?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中国本土期刊做一些类似的工作就会使得中国学术颜面扫地?

科研从业人员几乎都知道综述论文在提高期刊影响力方面的巨大威力。于是,近年来一些权威的或非权威的国外期刊开始不惜花重金聘请高水平学者撰写综述论文 (当然,这只是我听说的事情,我是没有资格被重金聘请的)。这也同样是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之心。那些一眼就发现了中国本土期刊“操纵”影响因子的道德人士对此是不是也应该义愤填膺进而加以口诛笔伐?为什么中国本土期刊做一些类似的情况就会导致中国形象的轰然倒塌?当然,中国本土期刊在这方面的有些做法确实值得商榷,这一点我在后续的文章中还会提到。

几大国际出版寡头及具有影响力的学会近年来的所作所为更是离谱。一本好好的期刊,影响力高了收稿量大了首先考虑的不是扩容,而是别出心裁地搞姊妹刊搞子刊,对一些看上去不那么顺眼的稿件甚至作者,直接就推荐考虑其姊妹刊子刊。通过OA大肆敛财不说,还通过同一系列的期刊相互引用,以实现提高影响因子的目的。这种做法到目前为止似乎也没有引起那些指责中国本土期刊的道德人士的非议嘛,要知道中国作者可是这些OA期刊主要的稿源贡献者。

最为搞笑的无疑就是那几个国际出版寡头倚仗当时他们独有的网络出版优势搞出来的“Online First”模式。在那个出版速度相对还比较慢的年代里,“Online First”模式在提(cao) 高 (zong) 影响因子方面的效果是惊人的。然而,随着科睿唯安调整了影响因子计算办法,将“Online First”计入了影响因子的分母,始作俑者将不得不吞下这一蹩脚炒作方式酿成的苦果:明年,一大批洋期刊的影响因子将出现明显的下降。

把以上这些现象列举出来,我想说明的问题是:其实,如果把期刊为提高影响因子所做的各种努力都称之为“操纵”的话,国外期刊无疑就是“操纵”影响因子的始作俑者。而指责中国本土期刊“操纵”的人士显然忽略了上述这些现象的存在。

期刊从业人员以及科研从业人员 (无论是中国的,还是非中国的) 都知道,现如今神圣的论文写作事业已经逐渐沦为了一种快餐文化。在这种大形势下,坚守“十年板凳”所需承受的痛苦一点不亚于一个好酒的痛风患者在餐桌上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大口喝酒而不能融入其中时的心情。“快餐文化”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信息爆炸。不,准确地说应该是信息核聚变。浩瀚无垠的信息海洋与一蹴而就的论文工厂之间的矛盾就由此产生了。论文作者为了赶速度,已经无暇在浩瀚无垠的信息海洋中尽情遨游了,千古传诵的“孟德尔神话” (不了解“孟德尔神话”的朋友不妨用“孟德尔遗传定律”作为关键词悄悄地请教一下度娘) 因此便有可能成为绝唱。谁还敢保证一篇真正的高水平论文会被同行甚至小同行及时发现并加以引用?更何况信息海洋中更多的是小鱼小虾。如果期刊不主动出击,那么他们所发表的论文可能永远见不到天日,他们的期刊也可能就逐渐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以逐利为己任的洋期刊不可能不懂得这个道理不可能不正视这个现实,因此也就不可能不“操纵”影响因子。只不过因为他们是洋人,在某些人的心目中,洋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既然如此,这样的人似乎应该没有资格评说中国本土期刊,因为他们和洋人一样,是典型的“双标”!

这几年,中国本土期刊的影响因子确实呈现了飞涨态势。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大多数中国本土期刊都处于创刊初期,发文量较少 (一般每年也就三四十篇,甚至更少),这就使得在计算影响因子时首先就具备了一个相对很小的分母。

其次,近年来创办的大多数中国本土期刊都立足于中国的优势学科或者热点学科,在作者群和读者群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个别花着中国纳税人的钱为外国学者摇旗呐喊的期刊除外)。在借鉴并光大洋期刊“操纵”影响因子思路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影响因子“操纵”之路,从而取得了比洋期刊更为耀眼的“操纵”业绩。

再者,为了鼓励“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我国在国家层面上为科技期刊的发展给予了力度空前的政策和经费扶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中国期刊人的奋进斗志,提高了中国科研人对中国期刊的关注度。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很多的领域,中国学者已经开始陆续占领了制高点,已经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当这些优秀学者开始把热情投向中国本土期刊的时候,何愁中国本土期刊的影响力不急剧上升?其实,在这方面“办期刊”和“做科研”有相似之处。曾几何时,CNS上很难找到中国学者的名字,而现如今中国学者发一篇两篇CNS已经不再是新鲜事儿,一个单位一年不拿出几篇CNS,说话都会显得没有底气。这样的突飞猛进似乎并没有引起某些“道德法官”的质疑,为什么中国期刊的突飞猛进就入不了这些“法官”们的法眼呢?

拿本人担任执行主编的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来说,期刊虽说创刊已经11年,但早些年因为“规规矩矩”地闷头做生意而忽略了做广告,影响因子虽说也是逐年上升但整体升幅不大,在业内知名的三座大山压迫下只能苟且偷生,因而也就不敢放开篇幅,只是近年来随着影响因子的快速增长才有了勇气逐渐增大发文量。而近年来影响因子的快速增长则得益于所谓的“操纵”。我们毫不讳言:受到一些兄弟期刊的启发,近年来我们确实在不断加大面向国内学者的推广力度。

我们的“操纵”是有基础的。先进陶瓷期刊领域知名的三座大山每年发表的论文中50%来自中国,每年的高被引论文多数来自中国,每年计算影响因子时的分子约一半是中国学者的贡献 (很遗憾,这些事实和某些人关于“中国人水平远不如洋人”的论调有点相悖)。在这样的情况下,号召国人多读一些自己国家的期刊,多给自己国家期刊投稿,多宣传自己国家期刊发表的论文,无可厚非也富有成效。毕竟期刊影响力上去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句话才有可能真正落地。

中国人只要想做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这是中国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些年中国本土期刊影响因子的飞涨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其实这是值得国人自豪的,尽管这其中可能也存在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面对中国本土期刊影响因子的飞涨,一些洋期刊有些坐不住了,纷纷在研究对策,希望能在这次异军突起的竞争中保持住原有的优势。从我们收到的推广邮件的频次就可以看出,他们也在面向中国学者加大“操纵”力度。

当然,在节节败退之下,少数洋期刊及其洋追随者中也出现了一些不中听的声音,他们在加大“操纵”力度的同时也指责中国期刊“人为操纵”。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里我想用一部经典电影里的一段经典台词来结束这一小节,并与“道德法官”们共勉:

敌人恨我们骂我们,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是敌人嘛。奇怪的是你们,竟然和敌人唱一个调子!(引自电影《决裂》,北京电影制片厂1975年出品)

三、国产期刊现阶段更需要“操纵”影响因子

接下来,我想说的是:至少在现阶段,国产期刊更需要“操纵”影响因子。同样,这里需要再次提示:请朋友们善意地理解这里的“操纵”二字。

前面已经说过,“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结束,不吆喝不做广告的商家永远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商业之林。大大小小的洋期刊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赢得了市场同时也赢得了口碑,在JCR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中已经站稳了脚跟。而在洋期刊不断开拓市场赢得口碑的同时,中国的期刊一直远离喧嚣,一直默默无闻,一直勤勤恳恳,日子却过得越来越艰难,以至于不得不靠收取微薄的版面费勉强维持生计。

另一方面,中国学者的论文产出呈现井喷式增长,以至于国际出版巨头Elsevier曾经很夸张地为此开过一个全球主编会讨论“如何应对来自中国的威胁” (这里的“威胁”指的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大量论文开始挤占了原本应该属于洋人的版面)。最终的结果是,“威胁”没有被排除,洋期刊却妥协了:中国学者的论文开始占据了洋期刊越来越多的版面。当然,这也为洋期刊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扩容、扩容、再扩容。以Ceramics International为例, 2000年的总发文量仅仅只有134篇,2005年172篇,2010年352篇,2015年2169篇,到了2020年就已经攀升到了3485篇了。这些数据的背后不仅仅是巨大的商机,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洋期刊已经攫取了至关重要的科研话语权!

当中国人开始意识到需要有自己的高水平期刊、需要让自己的期刊去占据国际市场的时候,我们面临的已经不仅仅是几十年不发展而造成的差距了,更大的困难还在于:洋人根本不相信中国人能办期刊,根本不屑于看中国人的期刊,更有甚者,根本不愿意看到中国期刊的发展。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俄乌大战,号称“科学无国界”的某些国际知名检索机构不由分说地就切断了俄罗斯与外界的交流,这无疑为中国包括科技期刊在内的科技事业敲响了警钟。怎么办?想尽一切办法迅速提高国产期刊的影响力,是中国本土期刊发展的唯一出路。

这不是在为中国期刊“操纵”影响因子做辩解。

任何一位平凡的科研从业人员在选择期刊发表论文的时候,对期刊影响因子的期望值总是高于对自己论文学术水平的预估值的。尽管国家一直在倡导“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每年中国学者产出的好论文绝大多数依然发表在那些具有耀眼影响因子的洋期刊上。不是说这些中国学者不爱国,而是影响因子的诱惑实在无法抵抗。所以,为了让优秀论文留在“祖国大地”上,我们就必须要有在影响因子上足以与洋期刊媲美的本土期刊。

前文已经提到:提高影响因子只有两条路:一是维持超低的发文量,二是想方设法增加论文的被引量。前者是不现实的,我们办本土期刊的初心就是为了“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没有足够的“土地”就不可能留住充栋盈车的果实。后者则是可行的:请我们的科研从业人员在现阶段在洋期刊上发表论文时顺带为本土期刊做一些广告无疑是一条捷径,毕竟洋期刊上中国学者的论文已经铺天盖地。

或许“道德法官”们会说,这种“胁迫”(这是某些“道德法官”的用语)中国学者引用本土期刊论文就是恶意的“人为操纵”。这话看上去有点像那么一回事儿。但是,这话真的确实“像那么一回事”吗?

随便翻阅一下洋期刊上洋人们发表的论文,再仔细分析一下他们的Reference List,但凡有点基本常识的读者都不难发现,即便是被“道德法官”们奉为圣贤的洋人在引用参考文献时有时 (或者说经常) 也是很随意的。且不说信息核聚变的现阶段,早在20多年前,我很敬重的一位美国学者就曾经向我道歉,说没注意到我当年在国内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若干篇论文而在他的论文中没有引用我的工作 (在那时,这个地球上屈指可数的几位偏爱Knoop压痕的学者中就包括了这位美国学者和我)。提起这件事并不是想为我自己贴金,而是想说明一个事实:无论是谁都不可能把与自己工作相关的所有论文都读到;更何况对于洋人来说还存在有与生俱来的对中国学者的轻视。这一客观现实所导致的结果就是:论文作者的惯性或者说惰性导致了一些本不可能成为高引用的论文成为了高引用,而一些确实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则因为种种原因被忽视了。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发表在低影响因子期刊上的论文,即便水平再高,被忽视的几率都是很高;而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论文,即便是地沟油,也总会让人调出超出其本身属性的诱人香味。另一个不争且不幸的事实则是:发表在中国本土期刊上的论文,很多就属于前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努力去推广、宣传自己的论文,那么我们自己的论文和我们的期刊将举步维艰。

这里我想再次引用之前一篇小文中写过的一段文字:

JAC创刊号刊发了清华大学王轲博士和李敬锋教授撰写的一篇关于无铅压电陶瓷的重磅综述,不敢说国际上数一数二,至少也是有较高国际水准的。这篇综述在2012 ~ 2016 年 (这一年JAC进入SCI) 间被引用了64次,其中境外学者引用了34次,占比53.1%;作者所在课题组以及所在单位引用了24次,占比37.5;其他国内作者仅仅引用了6次。而就在这 2013 ~ 2016 年间,国内作者发表的无铅压电陶瓷方面的SCI 论文数量在800篇以上!情何以堪啊!作为执行主编的我,只能默默地“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想但凡愿意看到中国本土期刊发展壮大的中国学者都愿意在遵守基本学术规范的前提下合理引用中国本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我想但凡希望有朝一日在中国本土期刊上发表论文时不再有“明珠投暗”感觉的中国学者都愿意在遵守基本学术规范的前提下合理引用中国本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这其中应该不包含有“胁迫”的成分。而作为中国期刊人,所需要做的就是为愿意宣传中国本土期刊的中国学者提供细致周到便捷的服务,让他们在有意宣传本土期刊时能够毫不费力地做到“不管是遥远乡村喧闹都市,我一眼就能够发现你”。

我注意到一些“道德法官”对中国本土期刊影响因子的飞涨用了一个很刺眼的词汇:欺骗!

恕我无知。我真的不理解这“欺骗”从何而来。或许他们的本意是中国期刊“操纵”影响因子使得一些不怎么样的论文获得了很多的引用,使得一些不怎么样的期刊获得了很高的影响因子吧。我想说:这是一种极为荒唐的思维方式。我只知道:在一篇论文的被引次数与其真正的学术水平之间划一个等号或者在一本期刊的影响因子与其真正的学术质量之间划一个等号从本质上说才是真真切切的“欺骗”。不,不仅仅是“欺骗”,更应该是“诱骗”!

首先,这世界上真正公认的高水平论文数量与所谓的高被引论文数量相比真的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更何况高水平论文本身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就好像茅台酒,尽管追捧者不胜其数,但也总是存在有一个庞大的群体,即便他们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每天喝上三瓶茅台,他们也更愿意与二锅头甚至地瓜烧终身相伴,更何况中国还有句古话叫做“情人眼里出西施”。

其次,引用次数仅仅是一个数字,仅仅代表这篇论文曾经被多少人读过。之所以被引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不过是为了给论文中的某些句子或段落提供一些佐证而已。这世界上可以作为佐证的文献实在是太多了,选择哪篇是作者的自由,与被选择的文献是否真的闪闪发光基本没有关系 (当然某些真的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光芒的文献可能除外)。既然都可以为自己的论文提供佐证,我们为什么不能为了国产期刊的兴旺适当关注并引用一下国产期刊呢?

第三,这世上,“聪明”不是“道德法官”的独有属性。平凡的科研从业人员因为地位限制都会给自己划下一道红线,知道什么该引什么不该引。他们绝不可能选择一篇研究新冠病毒的文献来支持他们关于能源危机的研究工作,当然更不会选择一些错误百出、不知所云的文献来降低自己论文的身段。何况还有苛刻的审稿人随时可能指出作者在引用参考文献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何况影响因子的始作俑者科睿唯安还有很多很多条条框框在努力地维护着影响因子所谓的“科学性”。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操纵”影响因子的不仅仅是中国本土期刊。相比于洋期刊,中国本土期刊之所以在现阶段在“操纵”影响因子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更多的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与“欺骗”没有任何关系 (不否认存在极少数例外,这几年被JCR“镇压”的期刊中也确实曾经不幸出现过中国期刊),所以没有必要上纲上线。

如果一定要上纲上线,我个人倒是觉得:中国的学者可能真的应该站在自己切身的长远利益角度,更多地关注一下中国的期刊,更多地配合中国期刊人一起来合理地、理智地“操纵” (包括宣传,也包括投稿) 中国本土期刊的影响因子,一起来把中国期刊做大做强,让中国的期刊和中国的科研都能够扬眉吐气。

当然,人各有志。如果某些人愿意一如既往地追捧洋期刊,一如既往地指责国产期刊,那就随他们去吧。如果所有的中国人真的变得都步调一致没有一点点杂音,那反倒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了。

不用担心中国人的所谓“神操作”会最终毁掉了“影响因子”,这没有什么可怕的。一个由洋人捣鼓出来的毫无科学意义的指标,一个建立在英文洋期刊基础上漠视了数千本中文期刊存在的数学游戏,毁掉就毁掉吧。我们迟早会打破一个由西方人制定规则的旧世界,建立起一个光辉灿烂的新世界。

敬请关注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

我们将本刊近年来发表的论文进行了分类,创建了分类目录 (含全文下载链接),以便于读者查阅及引用 (详见本刊中文网站或扫描以下二维码了解详情)。

猜你喜欢

iMeta简介 高引文章 高颜值绘图imageGP 网络分析iNAP
iMeta网页工具 代谢组MetOrigin 美吉云乳酸化预测DeepKla
iMeta综述 肠菌菌群 植物菌群 口腔菌群 蛋白质结构预测

10000+:菌群分析 宝宝与猫狗 梅毒狂想曲 提DNA发Nature

系列教程:微生物组入门 Biostar 微生物组  宏基因组

专业技能:学术图表 高分文章 生信宝典 不可或缺的人

一文读懂:宏基因组 寄生虫益处 进化树 必备技能:提问 搜索  Endnote

扩增子分析:图表解读 分析流程 统计绘图

生物科普:  肠道细菌 人体上的生命 生命大跃进  细胞暗战 人体奥秘

写在后面

为鼓励读者交流快速解决科研困难,我们建立了“宏基因组”讨论群,己有国内外6000+ 科研人员加入。请添加主编微信meta-genomics带你入群,务必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职称/年级”。高级职称请注明身份,另有海内外微生物PI群供大佬合作交流。技术问题寻求帮助,首先阅读《如何优雅的提问》学习解决问题思路,仍未解决群内讨论,问题不私聊,帮助同行。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最新文章目录阅读

认清影响因子引发的是是非非,善待逆境中顽强崛起的国产期刊相关推荐

  1. 计算机影响因子2.0什么水平,好中的计算机中文核心期刊影响因子高,大学保研发表...

    本网站展示的学术期刊包括经济类.教育类.医学类.科技类等多种级别.省级.部分核心等不同等级的学术期刊,已经成功为10万名人士晋升提供期刊投稿服务,有口皆碑,可支网络付款,值得信赖.说明:本站所推荐的期 ...

  2. 微计算机应用 官网,按照影响因子,查找与计算机通信与技术专业相关的权威期刊...

    满意答案 klhlko 2013.06.15 采纳率:46%    等级:12 已帮助:7847人 期刊名称 总被引频次 影响因子 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 382 0.214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

  3. 查看文章影响因子的插件_Scholarscope--在新版PubMed中实现基于影响因子的文献筛选...

    小编之前介绍过如何在Pubmed上直接显示杂志影响因子的方法,这个方法主要是依托Scholarscope插件,其实除了显示影响因子,这个插件还可以帮助大家根据影响因子筛选文献哦,操作也很简单,只要生成 ...

  4. 【好刊推荐】知名出版社影响因子7+被踢出SCI,投稿前如何选期刊?

    今年3月Hindawi旗下的19本期刊被SCIE剔除,其中有一本影响因子7+,以下从期刊各个指标方面分析一下具体原因: 期刊剔除:影响因子7+ 期刊简介 期刊名称: OXIDATIVE MEDICIN ...

  5. joc杂志影响因子2019_另类统计!2019影响因子贡献文章排行榜,看完有点心塞

    原创 药学前沿 我们都知道,期刊影响因子为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2019年影响因子还有2个月就将发布,由于现在引用情况已经确定,计算各期刊影 ...

  6. 科技核心期刊目录_中医学2019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附影响因子)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26种中医学类期刊平均影响因子为0.626,其中<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医杂志>共两种期刊影响因子超过1. 13种中医药大学学报类期刊平均影响因子为0. ...

  7. joc杂志影响因子2019_排名 ‖ 2019年中国体育学期刊影响因子

    近日,由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研制,<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9版)发布.该年报是中国科学文献 ...

  8. 【重磅】2021年SCI影响因子滚烫式公布!各领域TOP期刊!(附下载链接)

    一年又一年,一分又一分,您关注/投稿的爱豆期刊,它涨粉(分)了吗? 还记得2020年公布的影响因子吗?(点击此处穿越看) 今年公布的SCI包含了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2000种期刊,包括自然科 ...

  9. SCI影响因子与期刊检索网站整理

    1.SCI收录期刊检索目录及SCI影响因子查询系统 整理最新SCI收录期刊信息,信息涵盖中科院JCR分区及学科排名.影响因子及变化.发文量与自引率.期刊发文研究方向,现又融入特征因子与CiteScor ...

最新文章

  1. 我们究竟应不应该使用框架?
  2. python整数与IP地址转换
  3. python量化交易2019_2019 量化交易策略实盘总结和一些展望
  4. Windows Mobile打包时增加快捷方式到开始菜单的方法
  5. CENTOS elasticsearch plugin install:Failed: SSLException[java.security.ProviderException,解决
  6. 聊一聊ThreadLocal
  7. Web应用_Tomcat部署及优化
  8. RT-Thread设备框架学习感悟
  9. cocos2d 解密ccbi_怎么让cocosbuilder制作的动画(cocos2d-x的ccbi动画)播放完删除自己?...
  10. html5星期,HTML5 时钟
  11. struct sk_buff与struct socket及struct sock 结构体分析
  12. 小米再添猛将!雷军官宣常程担任小米集团副总裁
  13. 把样本扩增与多类标融合在一起的caffe 代码
  14. 浮点数转换成字符串函数
  15. Power Platform 介绍
  16. 快速卸载软件和残余,很Nice的一款卸载工具—Your Unin-staller!
  17. 推荐三款自己使用过的鼠标手势插件
  18. android系统优化排行,性能最强的10大安卓手机排行,你用的排第几?
  19. 如何全网智能识别文章页,识别正文和标题
  20. nvme分区选mbr还是guid_硬盘分区不求人:秒懂MBR和GPT分区表

热门文章

  1. 《Android进阶指北》进阶必备,今日送出8本
  2. 虚拟机安装---模板机准备1(最小化安装)
  3. 【科软课程-信息安全】Lab7 Format String Vulnerability Lab
  4. PyQt5 信号(Signal)与槽(Slot)
  5. mysql 表别名_MySQL 表别名(Alias)
  6. 腾讯滑块JS破解/本地识别DLL
  7. 细说字体 Sans Serif 与 Serif
  8. WebStorm设置编辑器背景图片
  9. CSR867x — 如何看懂一份psr文件
  10. 抠图扣发丝ps修图扣证件照p图扣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