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年轻,折腾吧

作者:袁岳

职场需要什么样的人?

小时候,母亲告诉我两句话:第一句就是,人哪,只要你勤奋,你的目标都能达到;第二句就是,眼睛里要有活儿,你自己要主动找到能做的事情。

你们现在的年龄不是妥协的年龄,而是理想的年龄。为什么?因为年轻人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的时候就是想要什么就追什么的时候。

人的一辈子,在这个年龄如果还不去追求,还不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去接受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的话,你这一辈子活得有什么劲儿!人们看到的你始终是暗淡的,脸色都是灰的。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现象就是,我们喜欢的事物与我们所喜欢的职业、我们所喜欢的专业之间存在着某种分裂。

有“气”:想要什么就去追

恰恰是因为你喜欢这个对象,你对这个女生下的工夫超过了其他人,你才有可能把她“拿下”。

所谓有“气”,就是他对这个东西感兴趣,人们能够感受到他对这件事情的专注度,让人感觉仿佛有种“气”迎面而来。

总之,一个有魅力的人,就是有热情,这个热情来自什么?就是你对这件事的喜欢,你喜欢比别人投入更多。正因为你对这件事情是如此热爱,以至于人们能够被你感染。

有“用”:到社会中去学习

年轻就是用来折腾的,到了六七十岁老了的时候,再想折腾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你在十八九岁、二十一二岁还不折腾,不就是浪费人生吗?所以,年轻的时候有两样东西很重要:第一是折腾,第二是脸皮厚。

有“道”:讲规矩,懂规则

一个职业行动轨迹中的每一个场合都有情景性的规则,你不进入那个场合,是没有人会告诉你这个情景性规则的,人家也想不起来具体需要告诉你哪一段。只有在那个场景里面,他才会告诉你,这个地方要注意什么,见了这种客户要注意什么,在谈判的时候用的规则是什么,等等。每个场合有每个场合的规则,这只有在实际的情境中才会遇到。

高水平社会资本的四个基本点

经过一个人从中介绍一下,我们对那个陌生人的戒惧心理就会大幅下降。所以,人不仅仅是信息的媒介,更是信用和其他更多资源的媒介。这个战友就是她爸爸的社会资本。

但是同样两个人都很懂股市,一个人有内线,另一个人没有,有内线的人常常赢利,因为这个人不仅有人力资本,他还有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在社会上影响力的大小。

我们从班级同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在理论上是等量的,因为我们都是同学。但是到了社会上,如果能够突破这个渠道,也就是在体制之外还能认识人,这样,你的社会资本就会大大增加。这是我们要借助多种渠道获得认识别人的机会的原因,也就是所谓的多样性。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你们不再具有可共享的生活经历。两个老同学,很久没有见面,再见面时只能说原来怎么样。人在没有后续交往的时候,关系就会慢慢变淡。

我们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说,和有社会关系的人交往会增加你的社会资源,这个就叫做交叉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和领导相处的原因。

这就是高水平的社会资本所具有的四个基本要素:第一,多样性;第二,实在性;第三,平衡性;第四,交叉性。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社会资本水平变得更高,就要具备这四个基本特点。

重“关系”,讲“面子”

人际关系就是一种交易关系。人们在跟你建立关系的时候,一定会期待一种有形或者无形、短期或者长期的利益。只有通过这样的交易,社会关系才能得以建立和维护;如果没有交易,关系通常是不可能建立的。所以很难说人们在社会关系中,不指望用平衡回报的模式来实现这种社会关系。

但是,一个人很难在自己的结构里面得到他人的认可,《圣经》里就说先知在自己的故乡是不受尊敬的。那怎样才能受到尊敬呢?从一个结构跳到另一个结构。也就是说,你拿一点点专业知识到另外一个领域里面,你就能获得尊敬。

如果遇到社会学的人就讲管理,碰到公共管理的人跟他讲社会学……所以说,你要多了解一点儿,到时候“忽悠”人就方便了。

当我们和原来的文化形成距离的时候,才会对周围的文化敏感。所以在我们交往的人中,他们距离我们远的时候,无论是专业分工的因素还是地理因素,都有利于改善我们,使我们比原来更有魅力。

买衣服的技巧也能用来谈判?

生活中本来我们有很多能力是可以转移到其他方面的,但是自己却没有意识到,甚至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个能力。为什么呢?没有见识。

社交之“双层交往法”

老板和老板交往,秘书和秘书交往,助理和助理交往。

找个社会意义上的良师益友

学习的第一个方法是要有社会上的良师益友。因为知识和资源的一个很重要的传播方法是依靠人际关系来传播,当你有了社会上的人际关系的时候,你就拥有了社会知识。

像那些公司的大老板,他们所考虑的事情或考虑问题的层次可能不会让同学们直接得到帮助,因为他们所从事的事务跟你们是不同的。事实上,你们偶尔听他们说一点儿东西就够了。

其实,在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些人,比如单位的业务骨干、老会计,或者资深员工。他们往往是按照职业层面的要求,掌握了某些专属于职业的行动型知识,他们不一定有多高的社会地位,但却是在社会上实实在在做事的人。

其实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是给个面子,保持好关系,和谐相处。这样的话,我们之间就有一个交叉关系,我们把它称为中间人。

其实知识也是通过人脉传递的,有一句话叫“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意思是说书是很死的东西,如果一个人给你讲很多社会上的经验、很多行业的要素,可能他两个小时内讲的东西比你读一堆书都有用。如果我们能把系统的书本学习,跟社会上动态的人脉相结合,你就超越了只有人脉没有读书的人,又超越了只读书没有人脉的人。

别窝在自己的小地盘里

一个人如果总是待在自己所处的小地盘里面,就会慢慢自我腐化。好比你整天跟自己的父母待在一起,当然你们之间的情感我能理解,但问题是你拓展的能力和意志,不知不觉就被腐蚀掉了,甚至你到了28岁依然像8岁那样依偎在妈妈的怀抱,你就会慢慢变成这样的人。而真正社交上的人可能分布在很远的其他地方。

获得良师益友的途径跟我们的活动半径有关。你的活动半径越大,获得社会关系的类型越多,意味着你应付社会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校园里是喂养模式,校园外是竞争模式

而真正的社会生存方式是竞争式的。所谓竞争就是你看中的东西很多人都看中了,你看不中的东西很多人都看不中。

校园里是历史知识,社会上是未来知识

我国大学里的知识过于注重知识,而缺少技能;过于注重意识,而忽视未来;过于注重确定性,而不注重不确定性。

着眼未来,设定一个高目标

我们现在的目标是要使自己成为对三件事情非常清楚的人:

第一,我真实地喜欢社会上的哪个职业;第二,社会上的这个职业在工作的时候有一些什么讲究,这个讲究里有多少是学校里有的,有多少是学校里没有的,有多少是另外什么地方有的;第三,我要获得更多这样的知识,还应该有些什么样的社会上的良师益友。

总结一下她的特点:第一,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和自己的目标。第二,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之后,认真钻研。

我们今天在学校里所学习的东西,有的是你喜欢的,有的是你不太喜欢的,要是放在人生这个专业发展长河中来看的话,有很多那些今天学的但你不喜欢的东西将来也会有用。

怎样找到职业发展的路径

知识本来应该是让我们搞清楚方向的,但是知识越多,人们却变得什么都不知道了。

所以你会看到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显性的,就是这件事情不是由我决定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喜欢这个,所以我选了这个,结果发现其实不是这样的。

什么叫金融衍生品呢?就是设计一个金融游戏规则,这个游戏规则其实跟东西本身没什么太大的关系,就看你玩不玩,只要你玩的话,懂的人挣钱,不懂的人亏钱。

这就产生了衍生产品。怎么做呢?先把这个东西做成一个金融产品,名字叫做美国存托股票(ADS)。债权装在这个东西里面以后就到股市上告诉各位投资者,我们股市上有个新产品叫存托股票。这个存托股票你们不需要很懂,只需要看它的收益率就好了。

真的想干金融的,不该读金融系,而应该读数学系,这是唯一靠谱的专业。除了这个条件以外,真正要考虑的就是这个人是不是擅长折腾。

学什么专业其实不重要

其实,学什么专业不重要,我们在专业里得到了什么训练才是最重要的,但是我们在不同的专业得到的训练会有所不同。比如,我原来是学法律的,学法律的人必须要记住法律条文。当初我们使劲背,正常情况下考试完了以后三周就还掉了。没用的,根本记不住的!

那什么才是对一个学法律的人的训练呢?就是法律观念。第一种观念是你要不断地算计,怎么样制定一个规则不会让人漏网,这叫立法。你得制定规范,这就是规范化,而规范化正是一种技能。

第二种法律观念是钻空子。律师是干什么的?当律师的人就是不管我为原告辩护还是为被告辩护,我都能找到这件事情的可辩之处。

喜欢还是不喜欢,才是根本

有两种职业选择:第一种选择是你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个职业,而这个职业的要求正是你喜欢的东西;第二种选择是社会上没有这种东西,但是我心目中有一种东西,我要把这种东西创造出来。

如果你能在高三之前就搞清楚这些东西,就是存在着我喜欢的某些专业或一个东西,但是它还没有出现在大学中,那么我就决定不考了,或者我就去那些专门搞这个的中专学校,比如厨艺学校、烹调学校,那我读一个中专就完了,干吗非要读大学呢?弄清楚了这些,那你在考虑要不要上大学、上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的时候就不一样了。

国企还是私企,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再比如,有的人能力单一,我拿这个钱就干这个活,那就行了。这部分人如果自己创业是不可能成功的,原因很简单,你原来的想法已经缩减在一个岗位上了。相反的是,在一个民营企业里,一个老板对你的信任体现在他什么事情都交代给你,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同样照葫芦画瓢,区别就在于行业规范。

规范化是有成本的,在没有达到适度规模的时候,规范化限制了你的话语权,但是在达到一定规模以后,规范化可以降低成本,同样的经验可以不断地扩大,最后效益就会越来越大。所以规模越大的时候,越规范化越有价值。

有些人是喜欢规范化的,因为规范化带来安全感,每次干的活都差不多,心里觉得踏实,觉得学会这门技术以后就不用老是折腾新花样了,这样的人心里面需要规范化。但是还有一些人就是喜欢折腾,喜欢每次干的事都不一样。这样的人肯定喜欢旅行,喜欢去不一样的地方,也喜欢探险,当然不习惯同样的形式。最好公司里能出现一些新业务、新职位,来一些新资本,让他总是有事可干,总有新的机会,他觉得这样很幸福。

总的来说,干任何行当或者专业的人,很可能是平凡的人。今天在这种规范化的企业里工作的人,以后也适合去投资公司,比如李开复去投资公司了,因为他见识过大型的规范的公司。这样的人在投资公司起什么作用?在投资公司,草莽都能生长,但在投资上要包装得规范,所以这类人就能发挥作用。

用深度访问来选择职业

其实,我们谈话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平常谈话都是随谈,就像两个人喝酒的时候聊聊天,喝酒与喝茶的时候聊天都不是真的聊天,是脚踩西瓜皮——聊到哪里算哪里,这就是随谈。随谈没有主题,没有定向,没有目的。它的最大的特点是,谈了半天等于什么都没谈,只是放松一下,请记住,我用了一个词叫“问题丛”,就是问的问题,不管从哪个角度提问都是要把所问内容问清楚,它们形成了一个丛。

所以我不管怎么问,转来转去,都会转到那个地方去,这就叫做内容丛。就像万箭穿心,你放了很多箭,都是往一个地方奔去的,这就是万箭穿心法。采访就是这样的。

第三种就是演讲。演讲通常是单向的。然而,它要传递一些东西。演讲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是跟别人访问出来的,而是单向的传达。演讲一般是有共鸣性的。

所以,就算你拥有的信息量很多,有的时候你也要表现得信息量比较少。

深度访问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只要多说,就有话说。因为深度访问最重要的一点,是从回答中发现问题。也就是说,深度访问的过程不是我事先准备非常深刻的提纲,然后实现深度访问。深度访问的高手全部是只带着一两个问题或者完全没有问题就开始的,他会在与人交谈中发现问题。

这位主持人讲了三条访问规则:第一条就是跟着直觉走,而不是跟着提纲走。男人跟的是直觉,不是感觉。因为他阅过很多人,他的直觉比我们的不直觉,甚至比我们的直觉还丰富。第二条是装无知比装有知要好。但我们真正在做访问的过程中,应用到实践中所谓的原则不是刻板的、一成不变的。

一个人回答完了后,只要他的答语达到100个字以上,不管是什么答案,任何人都能从中找到2~3个问题出来;一个人如果回答了500个字的时候,你基本上都能找到8~10个问题。在这个时候就出现一个问题,我应该问哪个问题呢?

人们真正很愿意回答的东西,都是在意料之外的,但却能揭示一个人寻常的思路。

寻找小小的一个点,就能撕开深入话题的切口,这个点不是那个大而化小的一竿子回答的部分,而在那个意外和特殊的部分。

人家只看你的能力,比如你脑子笨不笨、反应快不快。

没关系,我们平时与人交往,或者真的要做一个访问,就要能够做到察言观色,要知道这个人大概是什么路子,那个人是什么路子。

这种是非题会让别人只能勉强地同意或者勉强地否认,在深访中是不应该出现的。我们一般不会采用是非题这样的方式,这跟我们的判断有关。做一个访问时,先说一个问题,然后去验证,这是最笨的方法。

所以大家记住,你工作的时候做了自己喜欢的职业,你就不会感到讨厌。一个人喜欢一个东西,就会琢磨得很细。

好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不是让人脱口而出的,而是要想,必须想清楚才能说出来。

一个机关一旦不开会,它就崩溃了,它的价值就是开会,小会套中会,中会套大会,一个套一个,这就是它的元素,会议就相当于它的原子。

所以,它有两个要点:一是有哪些元素;二是这些元素有什么样的关系。

你要把这个东西分析一下,它有哪些要素,各种要素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哪个是你喜欢的,哪个是你不喜欢的……这个时候你回答的喜欢与不喜欢才是有准确价值的。

一个结构,通常都有关键的元素,元素之间距离的长短都不一样。我们很多人都在追求成功,而成功最重要、最关键的要素是资源整合,最重要的特点是联系能力强。你会发现越是做简单工作的人,他的联系越丰富,他越是像领导人。一个企业的领导人,再复杂的关系也能够用一个有效的结构把它们组合起来。成功的本质,就是在处理各种各样事物的时候,能够为不相关的东西建立起关系。

用“递进式”方法开启深度访问

首先,我们要找到一个对话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从某个层面来说,要比较自然。但有一些东西是我们可以事先设计的,而有些东西需要用一种鼓励的方式来激励被访者多说话,或者用负面的方法也可以。

小流氓有个基本的原则,不管你说什么话,只要你答话,他就会继续说,别人只要跟你说上话,下面就会有更多的话。

其次,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刚见面时我们很快就会对一个人外在的东西,形成我们对他的感受。别人是否会接受你的访问,也取决于他对你的第一印象。

最后,我们要平行式沟通。如果你想访问一个公司的管理人员,他一般不会接受。

你要先找到认识部长的人,而且是和他在一个层面的人,让他去说:“你看,刘部长,这个人是我的侄子,大学回来需要访问一些公务员,你看看能不能接受一下他的访问?”刘部长马上就接受了。其实他是接受了上层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是下面人的关系。

在这里面有一个最重要的词——递进式,就是爬×××的方法,它是深度访问中第一个重要的方法。当一个人回答了问题之后,我们要顺着这个问题往下问,让其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就这样一般只要深入到第七次对话,你就会得到你从来没有想过的结论。

第一个策略叫做探寻策略,这是我们要掌握的第一个技能。就是问问题的时候尽量不要作判断,不要自己判断完了以后跟其他人进行验证,而是问“那到底是什么呢”“那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呢”“那您又怎么看呢”这种问题。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问问题的时候要盯着对方的眼睛。我们很多同学都是俗称的“二板”同学,一种是盯着天花板看,一种是盯着地板看。这两种情况,一般都无法问清楚问题,因为人家都不能正常和你对话。你盯着人家眼睛问问题,从心理上把他震住了,人家就觉得有些问题不得不回答你。大家平时有空的时候可以多练练这一招。

第二个策略是测探。心理学中叫投射技术,就是有的时候你问对方问题时,不能直接问出来,换句话说,有时候很多问题不能直接地问而需要间接地问。测探就是收集很多间接的,甚至看起来好像不相关、不重要的信息,从中来帮助你判断一个事物。事实上,人们越是在关键的问题上回答越不真实,所以你需要从大量的、侧面的信息当中了解真实的信息。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东西原则化、人格化。

人格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把人往动物的方向去想,另一种是把东西往人的方向去想。你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你的分辨能力提高了很多,而以原来的形态,不见得能看出来很多问题。换个角度的话,你的判断力会更加清楚。我们称这些方式为可抗体,心理学中叫“投射体”。

追问时要掌握四个方法

定义法是使用得最多的一个深度访问技术。我们说话的时候,语言里充满了概念,而这个概念不同人之间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往往简单地接过别人扔给我们的概念,从不追问究竟。我们假定,或者说我们习惯于不追问人们这些概念的意义是什么,人们之前常规的交往都是建立在高度的误解之上的。假定你明白了我这话是什么意思,其实基本上都是不明白的,因为每个人的概念是不同的。

在深度访问中,或者说,当我们要了解一个职业时,最重要的不是这个人对这个职业评价的好与不好,因为人与人的理解是很不一样的,所以重要的不在于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感受,而在于他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所以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要回归事实的本相。

要知道这点,就不要听别人的判断,重要的是我们要顺着他的判断找到事实,是什么原因让他得出这个结论?虽然吃的同样是红烧肉,可是这个红烧肉跟其他红烧肉味道真是不一样,他能说出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吗?这就叫树荫法。

除此之外,深度访问的特点是你问完问题之后,人家会哗啦哗啦给你讲很多,通常这个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要避免的是不要问一些是非题,而应该问“what and why and how”。

我们不是在论题中找问题,而是从访问者的话中找问题。从访问者的话中找问题,这样访问者才会从心里觉得有责任把这个事情说明白。如果从下一个问题中去找,那访问者会觉得就那么回事儿,就只会用“是”“行”等简单的话来回答你。

只要他能叙述出一长段话,就要从他的话中找出一长串问题。我们在前面提到的自我确认,就是把人家的话再重复一遍。一般来说,这种形式不太适合在深度访问中进行。

原则上来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如果你能够运用刚才我们讲的带有专业性的访问,绝大部分我采访过的人,到最后还是愿意给我时间把访问进行完,或者另外再约一个时间进行访问。有的时候他确实有很重要的事情,但是觉得和你聊天很有意思。

比如我们要访问一个专业人士,在这之前要对他的行当进行研究,要让他觉得你对他的行当还挺有研究的。第二,除了他本人以外,还要掌握一些他的同事和其他人的情况,这会让他从面子上比较愿意接受你的访问。

人们之所以不愿意表达心声,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相信你,或者觉得表达之后没有意义。反之人们之所以愿意和你积极地沟通,就是被你的专业魅力所吸引,他们觉得跟你说完之后会有用,会收获到一些自己从来都没有感受到的事情。

用社会访问透视职业未来

我们一开始和人家说话的时候,最好是能选择一些比较轻松的话题,不要一开始就很严肃。

人们原本就对你有个期望,而你能满足他的期望,这个时候你就有魅力了。

从职业判断的角度来说,你能分辨出它的共同性要素和个性化因素,那么你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这个职业的要素。

对于一个职业访问而言,如果五个人说的话差异特别大,那么这个职位之间的差异就特别大;如果说五个人的观点差不多,那么就说明这个行业的工作性质就是这样的。你把一个行业中得到的东西和另外的行业作比较,你会得到新的感受。

我们看一份记录然后做出小结后可以进行分析,把个性化的删掉,找共性化的东西。

从别人说的一大堆话中把主要的意思提炼出来,你才会对这件事情产生带有概括性和元素性的判断。

大家应该注意,做深度访问的时候一定要抛弃家人的说法,因为我们遇到的大部分职业是你爸妈都不知道的,他们所说的东西是按照社会流行的谬误和偏见来看的。

职场的不确定性在哪里?

在拥有知识的基础上,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这种不确定性加以管理,然后从中找到一些非常有效的方法,最后你就会通过跟其他人相比较,更能把这些不确定性转变成为确定性。

我们知道对于职业前景的管理,本质上就是把不确定性转变为确定性,所以我们必须知道不确定性在什么地方。

不确定性分为两个部分,一种是主观不确定性,另一种是客观不确定性。我们在说主观不确定性和客观不确定性的时候,要把大家现在对自己的认识,和我们对职业机会的认识分开来说,在主观不确定性中,我们最缺的一般有两样东西:人脉和爱好。社会资源都是与人脉分布联系在一起的,在同等条件下拥有人脉的人通常会好活动得多。这是因为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人脉的人往往有机会把思想中考虑的可能性转变成为实际操作。

客观不确定性就是那些职业或者职位的状态,还有技能。其中,技能中有两个东西,一个叫公认职业技能,还有一个叫专业职业技能。

你就说:“妈,这回按我说的做,下回按你说的做。”在理论上,这叫交叉让步

我们两个人是不对付,但是我让你过去,你也让我过去,这就是一个技巧,也是一个技能,你明白了这个技能以后就可以用了。

有的同学别看学的是专业知识,写篇文章都是一条一条的,可到一个单位,出去谈判,如果能把领导的谈判弄成一个纪要,才是×××挑一的人才。纪要不是说领导说的每一句话你都给记录下来。人家谈了两个小时,实际上只有四点是人家要的,达成了共识的;三点是不同的意见;这个分歧是什么原因,你能够记录下来就可以了。不管你学什么专业,只要会写备忘录,会做纪要,绝对就是×××挑一的。

能把自己喜欢的人招进来是需要本事的,但是能把不喜欢的人转变成自己喜欢的人,那是更大的本事。

但是在职业中间,所有人都必须跟客户走在一起,即使你不喜欢人家,人家也不喜欢你。所以我们在自己较为年轻的时候,在自己的薪资还没有那么多的时候,还没有那么光辉的时候,要锻炼自己的开放能力。

单位是很现实的,管理者也知道有很多不确定的东西,但他雇你来干活,就要确定你能不能把活干好,他希望有一些因素能证明你对某个领域有一定把握,干得比另外一个人稍微靠谱一点儿。

把不确定的变成确定的

最重要的就是去实际体验。实际体验分为直接的实际体验和间接的实际体验。什么叫直接的实际体验?就是去实习。真正去实习了以后,按理来说,你喜不喜欢、能不能干,很容易就知道了。我觉得大学生真正能干的活有很多,试着干干并不是什么坏事。等到工作安定下来的时候,你就知道怎样能让别人觉得舒服,你该怎么干了。

大学生创业,虽然成功率不是很高,但如果可以参与一些实际的创业活动,来感受一下如何面对真实的消费者,如何去寻找真实的合作伙伴,需要解决一些什么样的问题,那么即使最终不是很成功,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会收获一些东西。回味这些东西的时候,你会体悟到一些真实的社会经验,这些东西都是有用的。

最理想的创业不是机会,是热爱

尤其是在梦想这点上,如果你没有为梦想去行动,那么你只有一个年轻人的身体,却没有年轻人的灵魂。我就觉得你浪费了上帝和社会赋予你的一切。

自由的时光要用来寻找生命中真正的自我认同。

理论上来说,琢磨的人和不琢磨的人相比较,前者取胜的概率会高很多。

当你热爱一件事的时候,你就会用心去琢磨它,就会理解它的规律,当你理解了它的规律的时候,你就能够顺势而下。所以从本质上来说,那些有热爱的人往往会比其他人更了解其中的规律,比其他人更容易接近成功。

因为你没有把“可能性”变成一种“确定性”。

但是创业就不同,创业你就不能玩票,创业需要牺牲和投入,它的很大部分不是乐子,是苦。也就是说,因为你决定去做好这件事情,你可能要去承受这件事给你带来的负担,还有超越你原来想象的痛苦和麻烦,以及各种让人不舒服的地方。

创业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氛围

也许有的同学毕业后要去创业,其实创业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创业的素质,另一个是创业的机会,我们要把这两个东西区分开。

其实你练,你练,你练练练,最后就练出来了。

创业不代表一定要做老大

组织社会学告诉我们一个现象:一群人在一起,所有的信息传播都会变得很快;不仅变得很快,而且很多数据都是假的。所以,中国很多经济学家都不搞模型了,认为最后估值就差不多了,因为你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建模的是什么东西。统计学的东西最后还可以用电脑调和,如果觉得不好意思调数据,要老老实实搞数据,那就得加以解释。但不管怎么说都必须有一个模型和系统。创业本质上就是建造一个组织系统。

创业要合作,要有搭配,文理搭配、男女搭配才是比较好的。

但是,当老大就是要承受痛苦,而且总是承受着。你要越来越像一个谁都得罪不起的人一样活着,这就是当老大的感受。

但是在一个团队里,作为一个法人代表,要学会跟不同的人打交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个团队里,你要是把大家都赶跑,那还不就剩你自己干活了。所以,在一个团队中你要委屈自己,而且团队越大越要委屈自己。

好的团队都是男女搭配的,如果一把手是女的,那二把手就是男的;如果一把手是男的,那底下就有一帮女的。

搞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喜欢某个东西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没人给你钱,你自己花钱也会去干。有些人总是说:“我其实特喜欢这个,但没钱哪。”你怎么能证明你喜欢这个?就是你没钱的时候哪怕借钱也要干这个。

学校的责任不是真正对你进行职业开发。学校开始设这个专业的时候,这个专业的老师和校领导自己说服自己,自己相信自己:“其实开的这个专业是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对吧?肯定是这样的。”时间长了以后,慢慢就像催眠一样。

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可没那么清晰,既不知道矿在哪儿,又不知道什么是我的矿,也不知道我喜欢什么矿。所以这里面,第一不知道那是什么,第二不知道在哪里,就有两个不确定性。职业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什么呢?是要把这个不确定性搞得比较确定。如果你比较确定了,那职业发展就比较清晰了。

同样的,职业也是这样。也许我们探索一辈子都没有发现你所喜欢的职业,正像有的人也许一生中都没有遇到过真正爱的人。中国有75%左右的婚姻是维持型婚姻。什么意思呢?就是没什么爱和不爱,到那个时候,一看要“剩”下来了,找个人嫁了或者娶了算了,这种情况挺多的。

当你爱好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对它的关注度、投入度、敏感度都会提高,同时你为这件事情投入的资源,以及细心完善的程度都会大大提高。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你得找一个机会,或者间接或者直接地去体验一下,看那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在其中你又喜欢哪一点。

也就是说,是骡子是马你得拉出来遛遛,才能知道到底是什么。同学们,你们遛得太少了,致使你们连自己是骡子是马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这点,那你就没法确定爱好了。

如果你都见过这些形象了,那么它们的可怕度就降低了。所以我用这个东西来理解:当我们掌握一定程度的真实信息的时候,我们的掌控力就会提高。

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

所谓能力就是指能够搞定一个事情。搞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呢?就是有一种状况存在,你要用某种工具把这种状况变成另一种状况。

这个教学法就是一种技能,因为反复操练,到后来你就反应得很快、很自然了。它就形成一个能力了,成了习惯之后再遇到同类问题的时候,就不必再用脑子想了,它就是动力定型了。定型以后就有一个自然的反应性。

职场上,我们在做工作时也有动力定型。我们到了一个地方,站起来就能说话,即兴就能演讲,这就是动力定型。这不是说这个人真的才华横溢,其实它就是形成了一种反应能力。

我们今天的大部分知识只要大概知道就可以了,但是必须重视技能型的课程。当然知识课也有一定的重要性,就是在运用技能的时候,你要能够把一个技能运用得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还要能说服其他人来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说,还必须让其他人明白做这件事情的意义。这个时候你发现,教科书里说的那些知识也不够,这些是专业技能知识。

他说:“知识课嘛,最好把教材买回来,课都不要去上。但是技能课,只要不上,你肯定是不会的。”

麻省理工的人都是按照给总统、总理、部长写备忘录和纪要的要求来写,所以必须写得清清楚楚。第一条,我们讨论的是什么问题;第二条,达成的共识是什么;第三条,意义是什么;第四条,继续关注的是什么。四段,两页纸。就这个活,你会干的话就能出类拔萃。

如果你没有协调能力,你就会发现,你从来没被协调过,也没协调过,你就是一个生手。生手是什么?生手永远是被边缘化的:实习的时候,最容易被干掉;试用期的时候,最容易被淘汰;转正以后,最慢被提拔。

创业者必备的三个基本素质

以学生为例,同学们敬佩的人有这么几种:第一种是为同学考虑、敢于挑战权威的代言者;第二种是把好东西和大家分享的人。所以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必须做到以下四点:首先,时时为员工着想;其次,与大家共进退,好处不能自己一个人得;再次,比别人了解得更多;最后,经常参与重大事件的决策,对方案作最终决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最后一点是最重要的,因为一项决策给企业带来的结果是不确定的,没有哪个人可以说这样做一定能成功,所以作出决策是很艰难的事,也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一直在做的最重要的事。所以,你要是开了公司之后,如果心浮气躁的话,拍板肯定也就拍得不成功。

网上的很多东西只能增加你的广度,不能增加你的深度。

什么是创业?就是把东西卖给不认识的人。所谓独立的社会关系,就是在一群不认识的人中用自己的努力来得到认可。熟人关系只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如果你仅仅靠自己的熟人关系来做生意的话,那就是一个不光彩的生意(dirty business)。像我就越是熟悉人的生意,我越不做,我希望我的活儿得到别人的认可,而不是靠脆弱的熟人关系。

如何提高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存活率?

理工科的创业者虽然说有东西、有技术,但是他们不能理解人,不能把人转化成生产力,这是一大硬伤。而服务业就是要理解人的意愿和情感,让人们满意,再心甘情愿地掏钱买你的服务。

创业是什么?创业就是要达到见美人不为美人所动,只为美狗所动的状态。有的同学在创业之前整天讲,我这个事业能使我很有钱、很有钱的哦!这种创业一般很难成功,因为他的焦点不在创业本身。

这就是创业的机会观。你要对某样东西心有所感,有一定的聚焦,并且通过一两次尝试,对做这件事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

当然,没有聚焦也是可以的,但是你的心里一定要有信念。你做的工作可能跟你预期的完全不同。创业完全是由自己主导的,是你自己要冒险尝试的。

从现在开始应该干些什么?

第二件是组织力。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要注意。有人说我们有亲戚啊、朋友啊,这也是组织。不,我讲的是你要具备在没有熟人的地方把很多人变成熟人的一种能力。起码的,做生意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把产品和服务卖给陌生人,对吧?

所以我们今天做事业,无论你是干公共事业或者干别的事业,它们的本质是什么?陌生人才是你致富的关键,而熟人是吃垮你的关键。熟人在你没钱的时候就吃到你更没钱;你有一点儿钱的时候就吃到你没钱;你有很多钱的时候他就跟你要;你不给钱的时候,他就跟你翻脸。大家不要以为我说得太悲观了,现实中就是这样的。人和人的关系就是有某些东西很奇妙地在中间发挥作用。

直到今年为止,我一直坚持这个原则,大小规矩统一,必须讲清楚。做生意就做没有亲戚关系的,就只做不要回扣的。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你就会知道,坚持做干净事情才能做得最大。

从事咨询行业的人就是这样,要么有一套原来的东西可以解释,要么就有自己的一套东西可以自圆其说,总之要让它能自我运行起来。由于我们涉及的是一个组织,面对的是多元的客户、员工和社会关系,因此才需要采用多元的知识,这就是一个创业者和一个学问家之间的区别。

创业从根本上来说是什么呢?最迷人的创业就是做你心目中想做的一件事,这件事或许没有让你赚很多钱,但是赚钱不赚钱不是你的关注点。

创业真正的根本是热爱。你为什么而创?为热爱而创!

我现在说的创业是一个广义的创业,就是折腾和尝试。创业的本质就是勇敢地面对不确定性,跟不确定性沟通。当你熟悉它的时候,你就具备了掌控不确定性的能力。

一个20岁的年轻人和80岁的人的区别就在于能折腾。

我们创业的过程是一个寻找团队的过程,是我们的人格由自然人向组织人蜕变的过程。

因此,创业就要有一个整合能力,要由自然人格向组织人格发展。所以说在一个社团中当干部很重要,因为你在学校里的时候不知道在组织里面是什么感觉、该干什么,这就是组织管理中间的管理技术。

开阔眼界,去认识世界

我们在世界上行走,如果仅仅只知道一个专业的话,就差不多等于废物了。而且如果我们不在世界上行走,不再应用的话,我们学的东西也是废物。

吸取和释放使得我们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知识人,这是动态的过程。

焦虑,而对人身体损坏最大的就是焦虑,所以他活的时间短。

面对很多事情时,大家喜欢攀附权贵,这个其实没用,因为你连基本的沟通都实现不了,还不如从草根做起。认识到这一步就很关键,你就能认识到一件事的意义了,这跟我们阅读世界的角度有关系。我们知道沟通的重要性,严格说来,这就是跟世界沟通的角度问题。

读路:通过旅行,切身感受不同文化

导游常常会一再告诉你,我们这个地方再走一百里就有小偷,所以你自己就不会自己出来旅游了。但事实上你的旅行基本上达不到目的,旅行如果不能和真正的本地人说话,不能够住在真正的本地人家里,不能吃上真正的本地菜,不能到真正本地人活动的地方去,实际上这种旅行在人文层面上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所以你在进入旅游状态的时候会有巨大改变,你跨越着去接触一样东西的愿望会让你心里的一种障碍感大大降低,你的时空观会得到很大的改变。

第二点是什么呢?我觉得很多人旅行的时候不能够进入本地的文化中。我们所说的工业化的旅游区,对我们思想上真正的刺激,或者改变我们的认识,包括产生灵感的作用都非常少,所以我建议大家要进入本地的社会。

第三点,旅行是一个高度面对不确定性事物的过程。你之所以凌驾于其他人之上,最重要的原因是你具备把不确定性转变为确定性的能力。

读书:改变看问题的单一角度

过去的20年是IT的世界,未来20年是ET的世界,他认为只有两个产业——信息化和环境化在用横向走的方式,其他的行业都是竖着的,我们所有的建筑将来都要环境化,所有工厂都要进行改造,我们每个人都要进入环境保护产业。

群体心理学在社会中是比较被大家忽略的,通常被当做其他理论的一个分支,实际上它是商业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种基础心理学,所以希望大家特别要看看《乌合之众》这本

书。

勒庞分析了法国大革命中的革命心理,群众其实主要是看热闹的。严格来说,社会组织学告诉我们,普通人中出来挑事的人占1%,但是叫花子有一个人出来挑事,至少有三四个人跟着他,这就构成了革命领导的可能性。只要有三四个人在弄事,就有70个人在那里看着,这就出事了。

我们早期一般追求货币资本,对人力资本的认可和肯定还比较少。但实际上,早期社会资本在货币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这三个资本类型中间,是最可以塑造的。

么六七年才读一本书。

中国人只有5%的人经常读书,并且每一个半月读一本书,那么他一辈子中读书的总量是500本。如果同学们读的书已经有500本,就意味着你现在已经达到很多人一辈子的读书量。读的书能够达到1000本的人,在中国人民中占多少呢?千分之一。如果你读书读到5000本是什么概念呢?一百五十万分之一。

我现在告诉你,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读书,这本书的基本印象都能留下来,只是有待适当的使用场合。大家知道我干的乱七八糟的活比较多,咨询的时候都跨好多行业,还有很多杂活。我读完一本书,有的人会要我写书评。通常花一个半小时看完书,我能写3000字的书评,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你要我三个月看完,我还能写出来吗?不能了。为什么?

相对于大量的读书,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改变你看问题单一的角度。刚才我们讲的读书都是读的课外书,课外书是在读专业书的基础上,让你有了更多的角度来看待你的专业,或者说用专业的角度来看待很多其他的事情。要知道,创新点通常是在这种角度上的。

读人:认识一个人,阅读他的世界

知识真正重要的是它的灵活性和动态性,如果说在读书时只做作业和考试就会降低我们情商的话,那么旅行和开放式读书学习则会加强我们的情商。因为在真正的江湖上,没有标准答案。真正的江湖中,应对每一个客户所需要的策略都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我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实际上,世界本来就具有多样性,所以我们需要从多角度去观察它,然后才有多面的能力去运用我们的知识,才有多元的能力去解决我们在世界上遇到的问题。

人跟书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书不能说话,不能回答你的问题,而人能。

读人,比较灵动;读书,比较系统。所以,最好这两方面内容你都能读到。今天,我特别向大家推荐的一个读人的方式就是社会公益。

每一个公益项目里都凝聚着一群有特殊兴趣爱好的青年,而每一个年轻人在社会上之所以有独立发展的能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自己独立的社会关系。在还没有确定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时候,日益积累起来的社会关系,或者说不同圈子的人,会给予我们帮助,我们的视野和空间也不再局限于亲友和同学这样的社交范围。这些都能帮助提高我们未来事业发展的空间和高度。

微博时代的双向开放沟通

有时候你还要给记者大概300元钱才能发一小豆腐块的新闻;给800元发一个中豆腐块;1000元发一个大豆腐块。这种情况下,媒体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这个平台是由人家控制的,不是由你控制的。而微博则是由你自己控制的,叫“自控媒体”。

我们现在所谓的平面媒体和传统媒体最主要的特点是“不互动媒体”,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报纸、杂志,都是单向的。后来我们在网络上发展了其他技术,比如互动媒体,你就可以专门针对一个人和他对话。

这里的意思是说,不管是一个企业、一个品牌,还是一个个人,能够堂堂正正地接受一个开放式媒体的互动检验,证明他的基础非常坚实,他是一个非常强壮的个体。

所谓的伪品牌,就是全都是自己宣传的,从来没有经受过检验的。这种品牌很少能面对公众,能够打擂台,而只有在打擂台的过程中才会增加用户和企业的黏性。而在过去,我们知道的黏性只有一种,就是普通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这就告诉我们,微博的双向式开放空间,对博主而言是对人品很重要的检验,对品牌而言是对品牌的“品”的重要检验。没经过检验的品牌是伪品牌,因为它没有经过洗礼,也没经历过淘汰,所以无法知道它到底行不行。只有经过了我们说的双向式、开放、互动的检验的品牌,才是好品牌。

从深互动向浅互动转变

不要以为做老板都很好做,就像很多白领,外表虽然很“白”,但是心里也许很“黑”。

我们媒体如果去比拼,商业大片一定会比过生活片,因为人们需要一种压力小的环境,不喜欢压力大的,就是希望生活在一种浅的、自然的心态中。

幸福是人们在“浅”中的积累,我们的自我深刻是来自于浅的积累。长此以往,就会具备在浅中突破的能力。只有深刻的人在人们当中说的话才有分量,普通人的话看起来没有价值。所以浅是属于人民的,深是属于精英的。微博正是大众的代表。

把关注你的人变成高互动的人

很多人开了微博以后,都非常关心粉丝数量的增加。粉丝有两种:一些是把所有的哥们都通知了,说一定要加我为好朋友,这样形成的粉丝;还有一些打酱油飘过的人,觉得你写得不错,就留下来当粉丝了。他们帮你转,转后又有人发现你写得不错,就又成了粉丝。

所以,我现在关注的那些人都会考察他们两个指标,第一,他不关注我我就把他删掉;第二,如果五六天都不上网的话也删掉。也就是说谁愿意积极互动,我就会选谁。这次删30个,下次我再删掉50个,这样就慢慢地把关注你的人变成高互动的人了。

另外,媒体还有一个微博媒体化和媒体微博化的互动,特点是只要传统上稍微有价值的信息,在微博上都能看到,而且在微博上这类信息是经过加工的。通常传统上本来就很一般的新闻,微博上基本就不会出现。微博有一种过滤功能,使得人们不爱看的东西多半不会在微博上出现,而出现在微博里的都是人们感兴趣的。

反映了群众的过滤性选择,也就是群众的兴趣,这种媒体和我们做事情的方式的接近度是很高的。

善用微博,做个营销高手

第一种情况是,微博中有一种很特殊的公众情绪。大家在微博上都能够看到,网上有一种倾向,很多议论时事的人说的话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感受和事实不完全一样。

所以你在微博上直接说产品,并不一定受欢迎,因为人家欢迎你写的东西,而不是你的广告。如果你整天发广告,你的微博就没人气了。

这也就是说,在出现植入式广告的时候要保持轻度,不要直接地用,要用间接的方式。

同时我们知道,新一代的消费者在逐渐成为信息对称的消费者。所谓信息对称的消费者,就是他们在购买东西之前,会去网络上搜索信息,然后去店里看、去比较。

所谓“第三人效益”,就是说我们这个品牌好不好、美观不美观,即使权威机构说了一个数据,很多人都不信,认为这些机构跟我们的企业是一伙的,除非有很多人来说,他们才可能相信。

所以我们不光要懂得写微博,还要懂得操控微博这种模式。

我们现在整体环境还不够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口碑,所以口碑指向会影响人们的选择。

每个人都有天分

我们所说的天才,不过就是在大家同样干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干得既快又好,在同样的时间里、同样的条件下就是比别人强很多。

所以一个人要自我选择,而这个自我选择是要去亲身经历的。

生意有一个很重要的谈判过程,生意天分也是在交易行为中被发现的。

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

这个远景,抛开信仰本身,其实跟三个要素密切相关:勇气、才华和偏好。

所以理论上来说,那些一无所有的人都能干的事,我们更能干,但是我们唯独缺的东西是什么?就是对这个东西的认知。所以勇气是从心理上来说的,是敢于打破、敢于尝试。

社会上那些不好的东西,就是来考验我们各位的。

所谓勇气,就是勇于通过你的探索,找到属于你的方式和道路。鱼有鱼道,虾有虾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但是你不探索,一辈子都没道。你不能靠父母过一辈子,也不能靠老师过一辈子,也不能靠学校过一辈子,所以你必须得有“your own way”(自己的路)。

在你内心里总有某种喜好,比如你在喜欢钱和喜欢那个人之间选择,在喜欢钱和喜欢那个工作之间选择,这个时候两个选项的排位是有先后顺序的。

每个人最重要的是发现你原来的那个自我,因为在这个原来的自我中,包含了你被上天所赋予的特性。

拉开一定的长度,把它作为未来的一个目标,再把这个目标跟现在之间建立一条线。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要把自己的资源集中在这条线上。这样一来,大部分人都会有所突破,而且在突破的过程中,即使未见得会做成那件事情,但是你在这个中间会有新的发现。

所以你要有一种投入感,认认真真把一件事当回事干。只要是认认真真当回事干的事情,都会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印记,而这种印记都是有益的。虽然它不会完全向你预想的方面发挥作用,但是它会用很多意想不到的方式,发挥出很多超出你想象的作用。

到社会上去找感觉

我不是鼓励大家不去大学里面学习,而是告诉大家,你只有在社会上才能找到感觉,因为大学是一个典型的让所有人都失去感觉的地方。

也就是说,你到底有什么样的潜力,到底有什么样的能力,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职业,只有你到了真实的场景中的时候,才会发现对这个东西特别有感觉。

没有压力使人平庸

条件非常好的时候,如果优秀的人会变成平庸的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太多的压力。等到压力大的时候,他慢慢就会脱颖而出。

先行投入真的很重要

这是社会知识,就是你要知道先行投入的规则。什么叫先行投入?就是现在你有好吃的东西给大家吃一吃,将来你就有机会吃其他人的好吃的,也很有可能得到其他人的好评,这就叫先行投入。因为你先给其他人施予了一些东西之后,其他人总觉得心里欠你一点儿什么,这就是一种社会债务心理。

一个人的品德和威望,不完全是由你本质的人品决定的。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是由你的先行投入决定的。

如果大家都有这个意识,在彼此相处的时候,不管什么事情都愿意先干,能帮忙的都愿意先帮忙,投入的时候都愿意先投入,那多好啊。遇到吃饭的时候大家都抢着埋单,这个文化就上去了,你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用与众不同的方法来做事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要把你的精力花在你特别愿意干的事情上。

我们不要轻看了手头的活,其实我们今天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可以用与众不同的方法来做的,我们能够借此证明自己的能力。

你说有谁能够把一个公司给你来玩?你刚大学毕业,我就请你来当总经理,让你负全部的责任?那我负不起这个责任!被你玩完了,我还不知道怎么玩回来呢!所以你要想得到机会,就要在实践中,在你干这个活的时候,显示出一种能力。当然,你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干这个活是不是很有乐趣、是不是适合。

想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

读书笔记—趁年轻,折腾吧相关推荐

  1. 读书笔记—《20岁的生活方式,决定30岁的打开方式》小令君

    最近有几件事对我影响比较大 有一位长辈病逝,在河南老家里待了四天之后,赶回上海. 飞机穿越气流层时引发的颠簸,让我相信死亡不再遥远. 一场由期待慢慢演变成焦虑的异地恋. 刚好换了一个新的Kindle, ...

  2.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读书笔记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读书笔记 由于对外星人比较关心,对涉及外星人的文字.电影也特别在意,最近关注了2012年的预言,接着看到了<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这本书.好久以前就对月球是航天器的说法 ...

  3. 这一年,这些书:2022年读书笔记

    Note: 以下 markdown 格式文本由 json2md 自动转换生成,可参考JSON转Markdown:我把阅读数据从MongoDB中导出转换为.md了了解具体的转换过程. 为什么是中国 作者 ...

  4. 4星|《高手》:会讲故事的科学家的经管社科书读书笔记

    作者万维刚是刚辞职的美国物理学家,另外一项天赋好像还很少有人提及:会讲故事.他能把相对枯燥的数据与结果用相对有趣的故事风格说出来. 另外,跟中文世界的经管社科类作者相比,科学家背景让万维刚的作品的逻辑 ...

  5. 《SQL Server企业级平台管理实践》读书笔记——几个系统库的备份与恢复

    原文:<SQL Server企业级平台管理实践>读书笔记--几个系统库的备份与恢复 master数据库 master作为数据库的主要数据库,记录着SQL Server系统的所有系统级信息, ...

  6. 《Effective-Ruby》读书笔记

    本篇是在我接触了 Ruby 很短一段时间后有幸捧起的一本书,下面结合自己的一些思考,来输出一下自己的读书笔记 前言 学习一门新的编程语言通常需要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学习这门编程语言的语法和结构 ...

  7. 程序的加载和执行(五)——《x86汇编语言:从实模式到保护模式》读书笔记25

    程序的加载和执行(五)--<x86汇编语言:从实模式到保护模式>读书笔记25 前面几篇博文终于把代码分析完了.这篇就来说说代码的编译.运行和调试. 1.代码的编译及写入镜像文件 之前我们都 ...

  8. 进入保护模式(三)——《x86汇编语言:从实模式到保护模式》读书笔记17

    (十)保护模式下的栈 76 ;以下用简单的示例来帮助阐述32位保护模式下的堆栈操作 77 mov cx,00000000000_11_000B ;加载堆栈段选择子 78 mov ss,cx 79 mo ...

  9. 《程序猿的呐喊》读书笔记(下)

    接着<程序猿的呐喊>读书笔记(上).继续分享下篇.这次干货比較多哦.有静动态类型的优缺点.强弱类型系统的对抗.设计模式.程序猿的数学.编译器的重要性以及保守派自由派的较量,一时消化不了的建 ...

  10. The Pragmatic Programmer 读书笔记之中的一个 DRY-Don’t Repeat Youself

     The Pragmatic Programmer读书笔记之中的一个 DRY-Don't Repeat Youself 尽管自己买了非常多软件project方面的书,可是由于时间的问题.一直没有静 ...

最新文章

  1. 如何学习android高级编程
  2. CV公开课报名 | 快速搭建基于Python的车辆信息识别系统
  3. qq邮箱使用技巧学习1
  4. 计算机从业者的技术成长学习之路
  5. 软考考前冲刺第一章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
  6. Hive thrift服务--beeline使用
  7. RAN adjusts schedule for 2nd wave of 5G specifications
  8. 好程序员分享Web前端知识之HTML
  9. 《腾讯iOS测试实践》一一1.8 小结
  10. 二十岁出头,你一无所有,但你却拥有一切
  11. wps怎么把当前页面设置为横向_办公软件操作技巧011:如何将word文档的部分页面改为横向...
  12. 计算机网络课设中:cisco关于nat的静态配置
  13. python刷抖音_Python刷抖音脚本
  14. 计算机学科代表的思维,【判断题】计算思维,是指计算机、软件及计算相关学科中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思维模式。计算思维又称构造思维,它以设计和构造为特征, 以计算机学科为代表。...
  15. 组合预测模型:bagging
  16. 如何去掉快捷方式上的小箭头
  17. 流体力学基础——粘性
  18. JAVA Web day01--- Android小白的第一天学习笔记
  19. “火星一号”项目计划于2026年实现载人登陆火星
  20. 使用MATLAB计算一幅图像的熵

热门文章

  1. linux的dlan脚本,Linux DLNA
  2. 南邮NOJ2029节奏大师
  3. 【STC单片机学习】第二课:单片机是什么东西
  4. 【考研英语语法】一般过去式练习题
  5. win下处理器组概念
  6. 根据周次显示日期范围_刚刚!总投资34亿元!京东方投建12英寸OLED微显示器件生产线...
  7. 桌面图标小箭头去掉方式
  8. Elasticsearch 7.x 常用指标聚合、桶聚合搜索RESTful API
  9. Python-Bunch模式
  10. 深空摄影系列教程(昴星团摄星队)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