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冒】

感冒,俗称伤风,是触冒风邪,邪犯卫表所致的外感病证。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脉浮为特征。本病四时皆有,但以冬、春季多见。感受当令之气所致者称为伤风,感受非时之邪气所致者称为重伤风。如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西医学中的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六淫是感冒发生的主要病因。风邪为六淫之首,在不同的季节,往往夹当令之气而入侵,如冬季夹寒、春季夹热、夏季夹暑湿、秋季夹燥、长夏季节夹湿。此外还有非时之气,如春应温反寒、夏应热反冷、冬应寒反温、秋应凉反热。天行疫()疠()之气导致的时行感冒则不限于季节性,病情多重,常有广泛的流行。

六淫风邪或时行疫邪,侵袭人体,从口鼻皮毛而入,侵犯肺卫,胃阳被遏,肺失宣降,是感冒发生的主要病机。

【辨证论治】

由于四时六气有别,体质有强弱,感邪有轻重,因此脉证表现不尽相同。故淋证首当详辨寒热,分清加暑、加湿以及体质的不同,分别施治。

治疗原则:解表宣肺祛邪,照顾兼证。

【一、风寒感冒】

证候: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咳嗽痰白清稀,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方中荆芥、防风、生姜辛温散寒;柴胡解表退热;川芎活血散热治头痛;桔梗、枳壳、前胡、薄荷、茯苓、甘草宣肺理气,化痰止咳;羌活、独活祛风散寒除湿,为治肢体酸痛要药。表寒重者加麻黄、桂枝加强发汗之力;头痛甚者加白芷,以散寒止痛;鼻塞不通加苍耳子、辛夷,宣散通窍;咳重痰多加杏仁、半夏,降肺气、化痰止咳。

【二、风热感冒】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喊出,鼻塞流浊涕,头痛,咳嗽痰黄粘稠,口干,咽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温解表,清热宣肺。

方药:银翘散加减。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荆芥、淡豆豉(chǐ)疏风解表,透邪外出;牛蒡子、桔梗、薄荷、甘草宣肺利咽祛痰,散结;竹叶、芦根清热生津。若头痛加冬桑叶、菊花清利头目;咳嗽痰黄粘稠加杏仁、浙贝母、黄芩、瓜蒌皮清热化痰;咽喉肿痛加射干、马勃、玄参清热利咽;发热重加柴胡、葛根退热。

【三、暑湿感冒】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肢体酸重,头昏沉闷痛,心烦口渴,胸闷泛恶,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方中银花、连翘辛凉清解;香薷发汗解表,化湿祛暑;厚朴、扁豆花祛湿和中。若暑热偏甚加黄连、青蒿、鲜荷叶、芦根清暑泻热;湿邪偏甚加白蔻仁、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宣表。

【四、秋燥】

证候:口唇、鼻腔、皮肤干燥,咽干,咳嗽少痰。凉燥兼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苔薄白乏津,脉浮。温燥兼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渴,咽干痛,干咳无痰,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治法:解表润肺。

方药:温燥用桑菊饮加减。方中桑叶、菊花辛凉清润;杏仁、桔梗化痰止咳;连翘清热,芦根生津;薄荷利咽;甘草补中,资助化源。

凉燥用杏苏散加减。方中苏叶、前胡解表散邪;杏仁降肺润燥;枳壳、陈皮、半夏、茯苓、桔梗、甘草化痰止咳;生姜、大枣解表和中。燥盛津伤甚者加天花粉、知母、麦冬以养阴生津。

【五、体虚感冒】

(一)阴虚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头痛,五心烦热,口干渴,咽红,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葳(wēi)蕤(ruí)汤加减。方中玉竹养阴生津,以助汗源;豆豉、薄荷、葱白、桔梗解表散邪,宣肺止咳;白薇清热和阴、退热;甘草、大枣甘润和中。若口渴、咽干重者加沙参、麦冬养阴生津;表证重者加荆芥、冬桑叶疏风解表;咳嗽胸痛,痰中带血丝加丹皮、白茅根、藕节、生地清肺凉血止血。

(二)阳虚

证候:恶寒甚,发热轻,无汗或自汗,头痛,肢体酸痛,肢冷,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无力。

治法:温阳解表。

方药:无汗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有汗选用桂枝加附子汤。前方麻黄、细心辛温发散风寒而解表;附子温阳祛寒。三药合用,温阳扶正以助解表。

后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而解表,附子温阳以驱寒,阳气盛则托邪外出。若习惯性感冒者,为气虚卫外不固,可选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

【针灸】

1、风寒感冒    取列缺、风池、合谷,毫针刺,用泻法。头痛加印堂、太阳;背痛酸楚加大椎、肺俞,拔火罐。

2、风热感冒    取大椎、合谷、曲池、外关、鱼际,毫针刺,用泻法,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咽喉肿痛,用三棱针点刺少商出血;小儿高热,惊厥,加人中、十宣,三棱针浅刺出血。

【护理与预防】

注意煎药及服药方法,汤剂煮沸5~10分钟即可,乘温热服,药后覆被,进热粥以助药力。微微汗出,脉静身凉为病愈之象。出汗后应避风保暖,以防复感。清淡饮食,忌油腻之品,适当休息,多饮水。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要随时增减衣服。平时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在流感期间,避免接触患者。

【2-咳嗽】

咳嗽是由六淫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致肺气上逆而致。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一种证候。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外感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在肺卫功能失调情况下,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使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咳嗽。六淫皆能致咳,但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故外感咳嗽以风为先导,或挟(xié)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以挟寒挟热者较为常见。

2、内伤    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及肺。可因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郁化火,上犯于肺;或因饮食失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阻于肺;或肾阴下亏,虚火上炎,灼伤肺阴,均可使肺失肃降,肺气上逆而引起咳嗽。若肺脏自身气阴不足,宣降无权,也可导致气逆而咳。

【辨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首当辨明外感、内伤,分清虚实寒热。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初期多兼有寒热,头痛,鼻塞等表证,属于邪实。内伤咳嗽,多是宿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常兼他脏病证,多属邪实正虚。

治疗原则:宣降肺气、化痰止咳。

【一、外感咳嗽】

(一)风寒袭肺

证候:咳嗽声重,咳痰稀薄色白,常伴有鼻塞,流清涕,肢体酸痛,寒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ào)汤合止嗽散加减。前方用麻黄、杏仁、甘草宣肺散寒。后方以荆芥疏风散寒解表;桔梗、甘草利咽止咳;紫菀、百部、陈皮理气化痰止咳。若痰白量多,胸脘作闷,苔白厚腻者,是素有痰湿,加厚朴、苍术、半夏、茯苓燥湿化痰。

(二)风热犯肺

证候:咳嗽阵作,咽痒,痰粘稠或黄稠,咳痰不爽,口干咽痛,常伴发热,汗出恶风,头痛,鼻流浊涕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方中桑叶、菊花宜透风热;杏仁、桔梗化痰止咳,利咽清解;连翘、苇根清热生津。若肺热内盛加黄芩、知母、生石膏清肺泄热;咳嗽甚者加前胡、枇杷叶、浙贝母清宣肺气,化痰止咳;咽痛,声哑者加射干、牛蒡子清热利咽;口渴者加天花粉、沙参、玄参清热生津。

(三)风燥伤肺

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连声作呛,咽干痛,喉痒,口、唇、鼻干燥。初起或半鼻塞、恶寒发热等表证。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润燥止渴。

方药:桑杏汤加减。方中桑叶、豆豉疏风解表,清宣燥热;杏仁、川贝化痰止咳;沙参、梨皮、山栀清热润燥生津。若津伤甚加麦冬、玉竹滋养肺阴;痰中夹血丝加白茅根、侧柏叶、生地、丹皮清热凉血止血。

若系凉燥犯肺,乃燥症与风寒表证并见,治当疏风散寒,润肺止咳,方用杏苏散加减治疗。

【二、内伤咳嗽】

(一)痰湿蕴肺

证候:咳嗽痰多,胸闷,晨起咳甚,痰白量多,易咳,痰出则咳缓。伴体倦,纳差,呕恶,便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加减。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使气顺痰降;茯苓健脾利湿,以绝生痰之源;炙甘草补益中气;若痰湿较重,胸脘痞闷者加枳壳、厚朴以增燥湿化痰,行气宽中之功;痰白多沫、畏寒者加干姜、细辛温肺化痰。

(二)肝火犯肺

证候:气逆作咳,咳则胸胁隐痛,面赤,咽干,痰少质黏,急躁、口苦,舌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止咳。

方药: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方中桑白皮、地骨皮泻肺清热止咳;青黛、海蛤壳清肝化痰;粳(jīng)米、甘草和中养胃。二方合用,使肝火清泻,肺气肃降,咳逆自平。若胸闷加枳壳、旋覆花利肺降逆;咳嗽频作,痰黏难出者加山栀、黄芩、浙贝、海浮石清热化痰;火郁伤津,口干舌燥,咳嗽日久不减者加沙参、玄参、天花粉、知母、五味子养阴生津敛肺。

(三)肺气虚弱

证候:咳嗽声低无力,痰多清稀,气短乏力,自汗恶风,易感冒,舌淡苔白,脉缓。

治法:补益肺气,化痰止咳。

方药:玉屏风散合二陈汤加减。前方中黄芪益气补肺;白术健脾以资化源;防风固表利肺;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健脾,化痰止咳。若纳少者加山楂、麦芽、神曲和胃消食;自汗出者加党参、五味子益气敛阴;咳嗽日久不愈者加紫菀、款冬花、诃()子敛肺止咳。

(四)肺阴亏虚

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咽干舌燥,或午后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形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方中沙参、麦冬、花粉、玉竹滋养肺阴;桑叶清宣肺热;扁豆、甘草健脾和中。若咳嗽重者加百部、紫菀润肺止咳;午后潮热加地骨皮、银柴胡、鳖甲清退虚热;盗汗加五味子、浮小麦收敛止汗;咳吐黄痰者加知母、黄芩清热化痰。

【针灸】

1、风寒咳嗽    取肺俞、合谷、列缺、风池,毫针刺,用泻法。

2、风热咳嗽    取大椎、肺俞、合谷、尺泽、少商,毫针刺,用泻法。

3、痰湿壅肺    取肺俞、丰隆、合谷、足三里、内关,毫针刺,用补法,或加灸。

【护理与预防】

室内空气要保持新鲜,戒烟酒,饮食不宜甘肥、辛辣及过咸。痰涎壅盛者要注意排痰,使呼吸道保持通畅。注意气候变化,预防感冒,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3-喘证】

喘证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难以平卧为特点。是肺系疾病常见症状之一,多由邪壅肺气,宣降不利或肺气出纳失常所致。

西医学中的喘息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源性哮喘等,均可参照本章进行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

1、外邪犯肺    外感风寒、风热之邪,或肺素有痰饮复感外邪,卫表闭塞,肺气壅滞,宣降失常,肺气上逆止喘。

2、痰浊内蕴    恣食肥甘油腻,过食生冷或嗜酒伤中,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聚湿成痰,上渍于肺,阻遏气道,肃降失常,气逆而喘。

3、久病劳欲    久病肺虚,劳欲伤肾,肺肾亏损,气失所主,肾不纳气,肺气上逆而喘。

【辨证论治】

喘证的辨证,重在辨虚实寒热。实喘一般起病急,病程短,呼吸深长有余,气粗声高,脉有力;虚喘多起病缓慢,病程长,呼吸短促难续,气怯声低,脉无力;热喘胸高气粗,痰黄黏稠难咳,面赤烦躁、唇青鼻煽,舌红苔黄腻、脉数;寒喘面白唇青,痰涎清稀,舌苔白、脉迟。

治疗原则:实证宜祛邪降逆平喘;虚症宜培补摄纳平喘。

【一、实喘】

(一)风寒束肺

证候:咳喘胸闷,痰稀色白,初起多兼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身痛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宣肺平喘。

方药:麻黄汤加减。方中麻黄、桂枝辛温发汗,散寒解表,宣肺平喘;杏仁、甘草降气化痰。若表寒不重,可去桂枝,即为宣肺平喘之三拗汤;痰白清稀量多泡沫加细辛、生姜温肺化痰。痰多胸闷甚者加半夏、陈皮、白芥子理气化痰。

(二)风热袭肺

证候:喘促气粗,痰黄而粘稠,身热烦躁,口干渴,汗出恶风,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祛风清热,宣肺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方中麻黄、石膏相使为用疏风清热,宣肺平喘;杏仁、甘草化痰利气。若痰多粘稠、烦闷者加黄芩、桑白皮、知母、瓜蒌皮、鱼腥草增强清热泻肺化痰之力。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泻热通便;喘甚者加葶(tíng)苈()子、白果化痰平喘。

(三)痰浊壅肺

证候:喘咳痰多,胸闷,呕恶,纳呆,口黏不渴,舌淡胖有齿痕,苔白厚腻,脉缓滑。

治法:燥湿化痰,降逆平喘。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方中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莱菔子、苏子、白芥子化痰降逆平喘,二方合用效专力宏。若痰用便秘,喘不能卧加葶苈子、大黄涤痰通便。

【二、虚喘】

(一)肺气虚

证候:喘促气短,咳声低弱,神疲乏力,自汗畏风,痰清稀,舌淡苔白,脉缓无力。

治法:补肺益气定喘。

方药:补肺汤和玉屏风散加减。方中人参、黄芪补益肺气;白术、甘草健脾补中助肺;五味子、紫菀、桑白皮化痰止咳,敛肺定喘;防风助黄芪益气护表。若兼见痰少质黏,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数者,为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敛肺定喘。方用生脉散加沙参、玉竹、川贝、桑白皮、百合养阴益气滋肺。

(二)肾气虚

证候:喘促日久,气不得续,动则尤甚,甚则张口抬肩,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法:补肾纳气平喘。

方药:七味都气丸合参蛤散加减。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泽泻、茯苓、五味子补肾纳气;人参大补元气,蛤()蚧(jiè)肺肾两补。

(三)喘脱

证候:喘逆加剧,张口抬肩,鼻煽气粗,不能平卧,心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手足逆冷,舌淡苔白,脉浮大无根。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纳气。

方药:参附汤送服黑锡丹。方中人参、附子回阳固脱、救逆;黑锡丹降气定喘。

【针灸】

实喘:尺泽、列缺、天突、大柱,针刺用泻法。

虚喘:鱼际、定喘、肺俞,针刺用补法,可灸。

喘脱:定喘、肺俞、关元、神阙,用灸法。

【护理与预防】

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油腻酒醪(láo)及心热助湿生痰动火食物。室内空气要保持新鲜,避免烟尘刺激。痰多者要注意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慎起居,适寒温,节饮食,薄滋味,戒烟酒,节房事。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情。

【4-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胃失和降或胃络失养所致,以上腹胃脘附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临床特征。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病,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寒邪客胃    外感寒邪或脘腹受凉,寒客胃腑,致气机凝滞,胃失通降,不通则痛。

2、饮食伤胃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宿食停滞;或过食生冷,寒凉伤中,损伤中阳;或嗜食肥甘,辛辣,湿热内阻,胃失和降,气机不畅而痛。

3、肝气犯胃    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痛。

4、脾胃虚弱    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劳倦,饥饱无度或过服寒凉药物,均可致脾胃气虚,中阳不振,中焦虚寒,寒凝气滞而发生胃痛;或素体阴虚,或热病伤阴,或久服香燥理气之品,耗伤胃阴,胃失濡养而疼痛。

【辨证论治】

胃痛,主要辨其疼痛的虚、实、寒、热及病在气在血。一般来说,病程短,体质壮实,痛势急迫、痛处拒按者,多属实证;病程长,体质虚弱,病势缠绵、痛处喜按者,多属虚症;疼痛突发,遇寒则痛增,得热则痛减,泛吐清水者,多属寒症;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喜凉饮冷,遇热痛剧,泛吐酸水者,多属热症;以胀痛为主,或痛饮胸肋,随情志波动而增减者,多属气滞;刺痛固定不移,多属血瘀。

【一、寒邪犯胃】

证候:胃痛突发,畏寒喜暖,得温则减,口不渴,或有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加减。方中良姜温胃散寒,香附理气止痛。若为外感寒邪所致,加桂枝、荆芥、紫苏散寒通阳;兼有食滞者加焦三仙、生姜、半夏消食导滞;吐痰涎多者加陈皮、半夏燥湿化痰。

【二、饮食停滞】

证候:胃脘胀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调,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减。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半夏、陈皮、茯苓和胃降逆,理气化湿;连翘清热散积。若食积化热,胃痛较剧,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者,加大黄、枳实清热通腑。

【三、肝气犯胃】

证候: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连两胁,嗳气频作,情志不舒易诱发或加重,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白芍、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陈皮、枳壳、甘草理气和中,合之共奏理气止痛之功。若胀痛甚者加木香、佛手理气解郁;嗳气频作者加半夏、旋覆花降气和胃。

【四、瘀血停滞】

证候:胃脘疼痛如刺,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加重,或见吐血,便黑,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方中五灵脂甘温,活血散瘀;蒲黄辛平,行血消瘀;丹参活血化瘀;檀香、砂仁行气和胃。如痛甚可酌加元胡、三棱、莪(é)术以增活血止痛之功。伴吐血、便血时,加地榆、白及、三七活血止血。

【五、脾胃虚寒】

证候:胃脘隐痛,时发时止,喜暖喜按,泛吐清水,纳差,便溏,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方中黄芪、饴糖补虚益胃,合桂枝温阳散寒;芍药、甘草缓急止痛;生姜、大枣健脾胃而和营卫。若泛吐酸水者,加吴茱萸暖肝温胃以制酸;泛吐清水者,加良姜、陈皮、半夏、茯苓温胃化饮;寒胜而痛甚,呕吐肢冷者,可加附子扶助阳气,温散阴寒。

【六、胃阴亏虚】

证候:胃脘隐隐灼痛,心烦噪杂,口干欲饮,纳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胃,和中止痛。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方中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甘润养阴益胃,扁豆健脾补中;桑叶清泻虚热,甘草和中。可加芍药、元胡缓急止痛;加佛手理气而不伤阴。

【针灸】

1、胃脘疼痛    内关、足三里、中脘,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2、肝气犯胃    太冲、中脘、足三里、内关、阳陵泉,毫针刺,用泻法。

3、脾胃虚寒    中脘、神阙、足三里,用艾灸。

【护理与预防】

合理调配饮食,要有规律,饮食宜温暖,清淡软烂易消化,少量多餐,无贪食生冷、恣食酸辣肥甘。情绪要乐观、开朗。

【5-泄泻】

泄泻因脾胃运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所致。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如水样为临床特征。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样者称为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而以夏秋季为最多。

西医学中的急、慢行肠炎,肠结核,过敏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    六淫之邪,均可使人发生泄泻,以暑、湿、寒、热较为常见,尤以湿为主。脾恶湿而喜燥,湿邪最易困脾,脾失健运,水谷混杂而下发生泄泻。

2、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或恣食肥甘油腻之物,或过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均可损伤脾胃,致运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发生泄泻。

3、情志所伤    情志失调,疏泄失常,肝气横逆,乘脾犯胃,致使运化失常,水湿不化,而发生泄泻。

4、脾胃虚弱    素体亏虚,或久病缠绵,或劳倦内伤,均可致脾胃虚弱,水谷不化,湿浊内生,并走大肠而致泄泻。

5、脾肾阳虚    年老体弱,阳气不足;或久病之后,损伤脾肾阳气,水谷不得腐熟运化,而成泄泻。

【辨证论治】

泄泻的辨证,以辨寒、热、虚、实为主。一般而言,粪质清稀如水,腹痛喜温喜按者,多属寒症;粪便黄褐色,臭秽,泻下急迫,肛门灼热者,多属热证;病势急骤,病程短,腹胀,腹痛拒按,泄后痛减,多属实证;起病缓慢,病程长,腹痛绵绵,喜按者,多属虚证。

治疗原则:健脾、化湿、止泻。

【一、感受外邪】

(一)寒湿泄泻

证候: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不臭或腥,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治法:温化寒湿,健脾止泻。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方中藿香芳香化湿醒脾;白芷、紫苏解表散寒;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半夏、陈皮、厚朴、大腹皮理气燥湿;桔梗调理气机;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若表证重加荆芥、防风以增疏散风寒之力。

(二)湿热泄泻

证候:大便稀薄或如水样,色黄褐而臭,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肛门灼热,烦闷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方中葛根解肌清热,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治下利;黄芩、黄连清热燥湿;甘草干缓和中。若湿邪偏重加薏苡仁、厚朴燥湿;如伴发热、头痛、脉浮等风热表证加银花、连翘以疏风清热。

【二、食滞胃肠】

证候: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食物,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厌食,舌苔垢浊,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方中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半夏、陈皮和胃理气;茯苓健脾祛湿;连翘清热散结。若积滞日久,可加鸡内金消积;乏力、自汗、面黄加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腹胀甚可加厚朴行气宽中止泻。

【三、肝脾不和】

证候:平素常有胸胁痞闷,食少泛酸,嗳气频作,每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或精神紧张即发生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止泻。

方药:痛泻要方加减。方中白芍滋养肝阴,柔肝缓急;白术健脾补虚,燥湿止泻;陈皮理气醒脾;防风疏肝解郁。若脾虚明显加山药、党参、茯苓以健脾益气;若胸胁脘腹胀痛,加柴胡、枳壳、香附以疏肝理气。

【四、脾胃虚弱】

证候:大便时溏时泻,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或时干时溏,或先干后溏,纳差,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白扁豆、薏苡仁、山药健脾渗湿;砂仁、陈皮理气健脾和胃;桔梗调理气机。若食少不化者加焦山楂、炒麦芽、炒神曲、鸡内金消食健胃;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脱肛,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五、肾阳虚衰】

证候: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即安。伴腰膝酸软,腹部畏寒,时作胀,四肢不温,舌带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丸加减。方中补骨脂温补脾肾;吴茱萸、肉豆蔻、生姜温中散寒;五味子涩肠止泻;大枣补土和中。若年老体弱,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可加党参、黄芪、白术、诃()子肉益气健脾,涩肠止泻。

【针灸】

1、湿热泻    取天枢、足三里、关元、中脘等穴,毫针刺,用泻法;寒湿泻,选上述穴位,轻刺激,可留针,并用艾条灸。

2、脾肾阳虚    取关元、命门、中脘、脾俞、天枢、足三里等穴,毫针刺,用补法,并加艾条灸。

【护理与预防】

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而富有营养,忌食辛辣肥甘油腻厚味。对重度泄泻者,应注意防止津液亏损,及时补充体液。加强饮食卫生和水源管理,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禁酗酒,忌恼怒。

【6-水肿】

水肿是指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滞留体内,外溢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甚则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所出现的水肿,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风邪外袭    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则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溢于肌肤,发为水肿。

2、湿热疮毒    湿热疮毒或痧毒疫邪由皮毛而入,内归脾肺,运化失常,水道受阻,致水液代谢失常,溢于肌肤,而成水肿。

3、水湿浸渍    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水湿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损伤脾阳,湿蕴中焦,脾为湿困,失其健运,不能升清降浊,水湿泛溢肌肤,而成水肿。

4、劳倦亏损    劳倦过度,或久病伤肾,致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肾精亏耗,气化失常,水液内停,溢于肌肤,而成水肿。

【辨证论治】

水肿以辨阴阳为纲,首当分清阳水和阴水。一般而言,阳水起病急,肿势较快,先由头面而渐及全身,按之即起,皮肤光亮,多属实证,病程较短;阴水起病缓,肿势较慢,先见于下肢,渐至上身,皮肤色暗,按之凹陷难起,多属虚症,病程较长。但阳水和阴水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阳水迁延,正气日衰,水邪日盛,可转化为阴水;若阴水复感外邪,水肿剧增,又当急则治标,先按阳水论治。

治疗原则:利水消肿。

【一、阳水】

(一)风水相搏

证候:初起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全身皆肿,来势迅速,肢节酸重,小便不利,伴见恶寒发热等表证。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苔薄白,脉浮紧。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解表,宣肺利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加减。方中麻黄、生姜发汗解表,利水消肿;生石膏解肌清热;白术健脾制水;甘草、大枣补益肺脾。可酌加浮萍、泽泻、茯苓以助宣肺利水消肿。若咽喉肿痛加牛蒡子、桔梗、连翘清热利咽;若风寒偏盛,去石膏节苏叶、桂枝以助麻黄发汗解表散寒。

(二)疮毒侵淫

证候:面目浮肿,遍及全身,小便黄赤或血尿,身发疮痈,或疫痧痘疹,发热或不发热,舌红苔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方中麻黄、杏仁、桑白皮宣肺行水;连翘清热散结;赤小豆利水消肿;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蒲公英清热解毒,以治疮毒疖肿。尿少肿甚者加车前子、泽泻利水消肿;尿血加小蓟、白茅根、石韦凉血止血利尿。

(三)水湿浸渍(zì)

证候:肢体浮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纳差,泛恶,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方中茯苓、白术、泽泻、桂枝、猪苓健脾渗湿,通阳利水;陈皮、茯苓皮、生姜皮、大腹皮、桑皮理气消肿,合用则利水消肿之力倍增。

【二、阴水】

(一)脾阳虚衰

证候:肢体浮肿,按之凹陷难起,脘闷腹胀,纳差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

治法:温运脾阳,利水消肿。

方药:实脾饮加减。方中附子、干姜温阳化气;茯苓、白术健脾燥湿;木瓜醒脾化湿;厚朴、木香、大腹皮行气导滞,化湿行气;甘草、大枣益脾和中。若尿少加桂枝、猪苓、泽泻利尿渗湿。气虚息短、便溏加人参、黄芪健脾益气。

(二)肾阳衰弱

证候: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两足跗()尤剧,按之凹陷不起,心悸,腰酸重,四肢厥冷,尿少,畏寒神疲,面色晦暗,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真武汤加减。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补脾肾;白术、茯苓健脾利水;生姜温散宣肺;白芍与附子合用,敛阴和阳。

若心悸、唇紫、脉虚数或结代,宜重用附子,加桂枝、炙甘草、丹参、川芎以温阳化瘀;如见喘促,汗出,脉虚浮而数,是水邪凌肺,肾不纳气所致,加人参、蛤蚧、五味子、山茱萸、煅牡蛎以防喘脱。

【针灸】

1、阳水    取肺俞、合谷、三焦俞、阴陵泉,毫针刺,用泻法。咽痛者,加少商,点刺放血;小便不利加委阳。

2、阴水    取肺俞、肾俞、气海、水分、足三里,针灸并施,用补法。脘痞加中脘;便溏加天枢。

【护理与预防】

水肿初起,宜清淡饮食,待肿势渐退后,逐步改为低盐饮食,最后恢复普通饮食。严重水肿,要卧床休息。忌食辛辣、烟酒等刺激性物品及发物。此外尤须注意寒温变化,防止再感外邪。勿过劳,节房事。饮食要有节制,有规律,免伤脾胃。

【7-淋证】

淋证是指小编频数短涩,淋漓不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热淋、石淋、气淋、血淋、膏淋、劳淋6种。

西医学种的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前列腺炎以及乳糜尿等,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膀胱湿热    过食肥甘辛热之品,或嗜酒太过;或下阴不洁,秽浊之邪蕴结膀胱,水道不利,遂发淋证。

2、肝失疏泄    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火郁于下焦,以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淋证。

3、脾肾亏虚    先天不足,或房劳多产,或年老久病,导致脾肾亏虚,脾虚则水湿不运,气不摄津;肾虚则封藏失职,下元不固而成淋证。

【辨证论治】

淋证首辨六淋主证,分清所属证型,再审查证候的虚实。如小便灼热涩痛者为热淋;刺痛夹血者为血淋;小便不利夹沙石,窘迫引痛者为石淋;尿液浑浊如膏脂者为膏淋;小便余沥小腹胀满者为气淋;劳累则发为者为劳淋。其中热淋、石淋多实;劳淋属虚;膏淋、血淋、气淋有虚有实。另外,初起或急性发作阶段属实,多属膀胱湿热,沙石结聚,气滞为主;久病多虚,以脾肾气虚为主。

治疗原则:实者清热,利湿通淋;虚者配补脾肾。

【一、热淋】

证候:小便短数,急迫不爽,灼热涩痛,尿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腰痛拒按,恶寒发热,口苦,呕恶,或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八正散加减。方中木桶、萹(biān)蓄、瞿()麦、滑石、车前子清热利尿通淋;大黄、栀子清热泻火;甘草缓急止痛,清热解毒。

热重可加鱼腥草、白茅根、土茯苓等。若便秘、腹胀者,可重用大黄加枳实以通腑泄热;若湿热上犯少阳,伴见寒热、口苦、呕恶者,加柴胡、黄芩、青蒿清解少阳;若湿热伤阴,舌红少苔,去大黄加生地、知母、玄参养阴清热。

【二、石淋】

证候:尿中时夹沙石,小便艰涩,或排尿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或腰腹绞痛难忍,或尿中带血,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尿,排石通淋。

方药:石韦散加味。方中石韦、天葵子、瞿麦、滑石、车前子利尿、通淋、排石。临床宜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穿山甲以增强化石、排石之力。

若腰腹疼痛难忍,加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尿中带血,加小蓟、生地、藕节、赤芍、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若久病气血亏虚者合八珍汤;肾虚者合六味地黄丸。

【三、血淋】

证候:实证表现为尿色深红或鲜红,或夹有血块。排尿热色刺痛,小腹胀痛。或见心烦、舌红苔黄、脉滑数。虚症见尿色淡红,尿痛涩滞不著,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虚症,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实证用小蓟饮子加减。方中小蓟、生地、藕节、蒲黄凉血止血;通草、滑石利尿通淋;木通、竹叶、栀子清心泻火,利小便;当归养血和血,引血归经;甘草梢(shāo)泻火解毒,缓急止痛。

若便秘者加大黄;有瘀血征象者,加三七粉、琥珀粉化瘀止血;虚症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方中知母、黄柏、熟地、丹皮、山药、山茱萸滋阴清热;泽泻、茯苓利水,清热凉血,泻热通便。

阴虚火旺尿血加旱莲草、阿胶、龟板、小蓟以滋阴降火止血;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益气摄血。

【四、气淋】

证候:实证为小腹滞涩,余沥难尽,胸胁、少腹满痛,舌质带青,苔薄白,脉沉弦。虚症见尿频色青,余沥难尽,涩滞不甚,少腹坠胀,引痛喜按,少气懒言,舌质淡,脉虚细无力。

治法:实证宜理气疏导,利尿通淋;虚症宜健脾补气,行水通淋。

方药:实证用陈香散加减。方中石韦、天葵子、滑石、王不留行利尿通淋;沉香、陈皮疏利气机;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甘草清热利尿。

若少腹胀满难忍,气滞较著者,加枳实、青皮、乌药开郁破气;有刺痛感者,加红花、赤芍、川牛膝活血化瘀。虚症气虚下陷者,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举;兼血虚肾亏者,用八珍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五、膏淋】

证候:实证见小便浑浊如米泔(gān)水,置之沉淀如絮状,上有浮油似脂,或夹凝块,或混有血液,尿道热色疼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虚症见病久不已,反复发作,淋出如脂,涩痛不著,形体日瘦,头昏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苔腻,脉细弱无力。

治法:实证宜清利湿热,泌别清浊;虚症宜补虚固涩。

方药:实证用程式萆()薢(xiè)分清饮加减。方中黄柏、车前子清热利尿;白术、茯苓健脾利湿;萆薢、菖蒲清利湿浊;莲子心、丹参清心活血通络,诸药合用使湿热去,清浊分,络脉通,脂液重归其道。

若小便热痛甚者,加金钱草、栀子、滑石增强清热通淋之功;若少腹胀急,尿涩不畅者,可加青皮、乌药、木香利气消胀;小便有血者,加大蓟、小蓟、丹皮、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虚症用补中益气汤合七味都气丸益气升陷,滋肾固涩。

【六、劳淋】

证候:小便赤涩不甚,但淋漓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虚弱。

治法:健脾益肾。

方药:无比山药丸加减。方中山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熟地、山茱萸、巴戟天、杜仲、菟丝子、五味子、肉苁蓉、牛膝补肾固涩。

临床可加党参、甘草健脾益气;若小腹坠胀,小便点滴而出者,为脾虚气陷,可合用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若肾阴亏虚,面色潮红,视物昏花,腰酸头昏,舌质红,脉细数者,可合用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若面色少华,手足不温,畏寒肢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者,为肾阳虚,可合用肾气丸以温补肾阳。

【针灸】

主穴:肾俞、膀胱俞、中极、太冲、三阴交。

加减:石淋加次髎(liáo)、委阳、然谷,针刺用泻法;血淋加隐白、血海,针刺用泻法;膏淋加三焦俞、足三里、阴陵泉,针刺用泻法;劳淋加脾俞、肾俞、小肠俞,针刺用补法,灸足三里;气淋实证加气海,针刺用泻法,虚症加灸足三里、关元;发热加外关、合谷,针刺用泻法。

【护理与预防】

饮食宜清淡,多饮水,忌食肥腻、香燥、辛辣之品。注意锻炼,提高抗病能力,防止情志内伤,消除各种外邪入侵合湿热内生的有关因素,注意外阴清洁,预防感染。

【8-心痛】

心痛是指心脏本身病损而引起疼痛的一种疾患。临床以膻(dàn)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临床特征,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历代益藉所载的真心痛、厥心痛属本病范畴。

西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寒邪内侵    素体阳虚,胸阳不振,复因寒邪内侵,寒凝气滞,血行不畅,而发为心痛。

2、情志失调    由于忧思恼怒,致气机不畅,血行瘀滞;或气郁湿聚,痰浊内生,使心脉痹阻,发为心痛。

3、饮食失节    恣食膏粱厚味,或饥饱无常,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滋生痰浊,痹阻脉络,心脉不通,遂发心痛。

【辨证论治】

心痛辨证,当辨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应区别阴寒、痰浊、血瘀的不同。本虚应区别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

治疗原则:治标,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治本,温阳补气,养血滋阴。

【一、寒凝心脉】

证候:猝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冷汗出,遇寒则心痛易发或加剧,苔薄白,脉沉紧。

治法:温阳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方中桂枝、细辛温经散寒通阳;当归、芍药养血活血;芍药与甘草配伍,缓急止痛;通草入经通脉;大枣补中益气血。

全方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若寒凝甚,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可加附子、薤(xiè)白,温阳散寒止痛;若痛剧,四肢不温,冷汗出,即含化苏合香丸或冠心苏合香丸,芳香化浊,温开通窍,可获瞬间缓解疼痛之效。

【二、痰浊痹阻】

证候:心胸痞闷如窒,甚则痛引肩背,痰多气短,形体肥胖,肢体沉重,腹胀食少,便溏,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方中瓜蒌、半夏豁痰散结;薤白、白酒温阳通痹,行气止痛。

临床可酌加陈皮、枳壳、茯苓、桂枝、细辛以增理气化痰,通阳散结止痛之功。兼有瘀血,心痛如刺,舌质暗红者加丹参、川芎、赤芍、红花活血化瘀。兼有脾胃虚寒,大便溏薄,四肢不温者加干姜、党参、白术补中助阳。

【三、气滞血瘀】

证候:心胸憋闷,刺痛振作,痛有定处,或痛连肩臂(),入夜尤甚;或见心悸不宁,急躁易怒,情志不遂时易发或加剧。舌质暗、脉弦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中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生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柴胡、枳壳、牛膝升降气机使气行则血行;甘草缓急止痛。

诸药配伍共奏祛瘀通脉,行气止痛之功。若心痛甚可酌加郁金、元胡理气通络止痛;若肢冷,畏寒可加细辛、桂枝温经通络止痛。

【四、气血两虚】

证候:胸闷心痛时作,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舌质淡或紫暗,脉细弱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血,通脉止痛。

方药:八珍汤加桂枝、丹参。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气充则血行;熟地、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使心脉得养则血行通畅。加桂枝、丹参以增活血温经止痛之功。

若气虚甚者加黄芪益气行血;血虚甚者加阿胶、桂圆肉补血养心;不寐者加酸枣仁、夜交藤养血安神。偏于气阴两虚者用生脉散加味,益气养阴。

【五、心肾阳虚】

证候:胸闷心痛,时发时止,气短乏力,自汗,神倦祛()寒,四肢不温,面色苍白,腰膝酸软,舌质淡胖,脉沉细迟或结代。

治法:温补心肾,通络止痛。

方药: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加减。方中人参大补元气,气旺助血运行;附子大热,温补真阳;桂枝、甘草温阳化气,振奋心阳。

两方合用可使阴寒得除,胸阳得振,心脉通则痛自止。若兼喘促水肿者,为心肾阳虚,水饮上凌心肺所致,合用真武汤温阳利水;若胸闷心痛甚者加薤白、细辛、川芎以增温通止痛之功;若见面色唇甲青紫,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阳虚欲脱者,用参附龙牡汤,并加大山茱萸用量,以温阳益气,回阳固脱。

【针灸】

主穴:心俞、厥阴俞、通里、内关

加减:痰多加丰隆、足三里,针刺用补法;肢冷加灸关元、足三里;唇舌发绀(gàn)加血海、少商、十宜;胸闷胀加太冲、阳陵泉,针刺用泻法。

【护理与预防】

保持心情舒畅,注意休息。重症患者应绝对卧床,待病情稳定后,逐步引导病人做适当活动。饮食要清淡,少食多餐。禁酒,注意防寒。随季节的变化,增减衣服。节饮食,勿过劳,避免精神刺激,保持乐观态度。

转载于:https://my.oschina.net/u/3765607/blog/1801291

【中医学】11 常见病证-1:感冒:咳嗽:泄泻:水肿:淋证:心痛相关推荐

  1. 2020A证(安全员)模拟考试系统及A证(安全员)实操考试视频

    题库来源: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公众号小程序 2020A证(安全员)模拟考试系统及A证(安全员)实操考试视频,包含A证(安全员)模拟考试系统答案解析及A证(安全员)实操考试视频练习.由安全生产模拟考试 ...

  2. 2021年广西省安全员C证考试报名及广西省安全员C证考试资料

    题库来源: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公众号小程序 广西省安全员C证考试报名是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总题库中生成的一套广西省安全员C证考试资料,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上广西省安全员C证作业手机同步练习.20 ...

  3. 2021年甘肃省安全员B证考试报名及甘肃省安全员B证新版试题

    题库来源: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公众号小程序 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金属非金属矿山排水考试资料考前必练!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每个月更新金属非金属矿山排水在线考试题目及答案!多做几遍,其实通过金属非 ...

  4. 2023年【安全员-C证】考试报名及安全员-C证复审考试

    题库来源: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公众号小程序 安全员-C证考试报名根据新安全员-C证考试大纲要求,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将安全员-C证模拟考试试题进行汇编,组成一套安全员-C证全真模拟考试试题,学员可 ...

  5. 2021年C证(安全员)复审模拟考试及C证(安全员)作业模拟考试

    题库来源: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公众号小程序 C证(安全员)复审模拟考试是由公众号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提供,C证(安全员)证模拟考试题库是根据C证(安全员)最新版教材汇编出C证(安全员)仿真模拟考试 ...

  6. 2021年上海市安全员C证考试报名及上海市安全员C证找解析

    题库来源: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公众号小程序 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上海市安全员C证考试报名是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总题库中生成的一套上海市安全员C证找解析,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上上海市安全员C证 ...

  7. 2022年上海市安全员C证考试内容及上海市安全员C证考试技巧

    题库来源: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公众号小程序 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上海市安全员C证考试内容是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生成的,上海市安全员C证证模拟考试题库是根据上海市安全员C证最新版教材汇编出上海市 ...

  8. 2021年安全员-B证试题及解析及安全员-B证证考试

    题库来源: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公众号小程序 安全员-B证试题及解析是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总题库中生成的一套安全员-B证证考试,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上安全员-B证作业手机同步练习.2021年安全员 ...

  9. 2021年甘肃省安全员C证报名考试及甘肃省安全员C证考试报名

    题库来源: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公众号小程序 甘肃省安全员C证报名考试是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生成的,甘肃省安全员C证证模拟考试题库是根据甘肃省安全员C证最新版教材汇编出甘肃省安全员C证仿真模拟考试. ...

  10. 2021年江西省安全员B证考试资料及江西省安全员B证考试总结

    题库来源: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公众号小程序 江西省安全员B证考试资料是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生成的,江西省安全员B证证模拟考试题库是根据江西省安全员B证最新版教材汇编出江西省安全员B证仿真模拟考试. ...

最新文章

  1. 中国机器翻译的世纪回顾
  2. python数据驱动ddt_python_数据驱动_ddt
  3. HP-UX平台安装Oracle11gR2数据库
  4. 现代软件工程 结对/团队作业 - 汉字的 2048 + 俄罗斯方块
  5. 设置zookeeper开机自启动
  6. 牛客小bai月赛43——C 木棍游戏(DFS)
  7. BZOJ3653 洛谷3899:谈笑风生——题解
  8. python01_Python编码环境安装与基本语法
  9. 华为交换机关机方法_华为交换机常用的三种vlan划分方法~
  10. 汇编debug与masm命令
  11. mysql 全局排序 取第n条_MySQL分组排序取前N条记录 以及 生成自动数字序列 的SQL...
  12. 数据分析师和数据工程师的区别是什么?
  13. 变分法 (Calculus of Variations)
  14. 【扩展作业分享】JAVA, 数据结构与算法, 操作系统,大数据可视化,游戏制作
  15. 水倒七分、茶倒八分、酒倒满
  16. RabbitMQ服务启动就自动停止解决方案
  17. [转帖]nginx1.17.2版本源码安装
  18. 基于GUI的AWT,Swing写的一个餐厅点菜系统
  19. excel 的 导入
  20. Python开发者年度报告:7个角度解读Python使用现状、趋势与未来

热门文章

  1. 将虚幻引擎5与Perforce Helix Core集成使用吧!
  2. MediaFoundation视频采集
  3. 科目二考试之侧方位停车步骤
  4. 战战兢兢尝试tensorflow2.0
  5. 教您用公式编辑器打恒不等于符号
  6. Android底层隐私数据,一种Android应用程序隐私数据泄露离线检测方法
  7. 实战 | 航空公司客户价值分析-LRFCM模型
  8. PHP生僻汉字转化为拼音
  9. 银河麒麟系统10服务器安装教程,麒麟系统下安装win10的详细教程
  10. ORACLE 11G利用 ORDS+pljson来实现json_table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