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课可所讲的自重作用下均匀截面直杆的变形问题为例,用ANSYS Mechanical APDL软件对其开展分析,以ANSYS 17.0版本为例,具体过程如下:

需要指定问题的具体参数,咱们给定如下几何和物性参数:

杆长L=1mL=1mL=1m,杆截面积A=14.5cm2=14.5e−4m2A=14.5cm^2=14.5e-4m^2A=14.5cm2=14.5e−4m2,材料密度ρ=7850kg/m3\rho=7850kg/m^3ρ=7850kg/m3,弹性模量E=2e11PaE=2e11PaE=2e11Pa,重力加速度g=9.8m/s2g=9.8m/s^2g=9.8m/s2,方向竖直向下。

0. 打开软件

开始 -> ANSYS 17.0 -> Mechanical APDL 17.0

1. 初始设置

1.1 设置工作路径

Utility Menu中,File -> Change Directory …,在“浏览文件夹”对话框中选择想要存放该工作的文件夹,然后确定。

1.2 设置工作文件名

Utility Menu中,File -> Change Jobname …,在“Change Jobname”对话框中更改该工作的名字为“verticalPole”,后OK确定。

1.3 设置工作标题

Utility Menu中,File -> Change Title …,在“Change Title”对话框中输入标题“Analysis of a vertical pole with gravity”,OK确定。

1.4 设定分析模块

Main Menu中,点开Preferences,勾选Structural,OK确认。

2. 前处理

2.1 单位定义

ANSYS Mechanical APDL中无需指定单位,只需要保证物理量量纲统一即可。

2.2 定义单元类型

Main Menu中,Preprocessor -> Element Type -> Add/Edit/Delete,
在Element Types对话框中点击Add…,
在Library of Element Types对话框中选择单元类型为Link和3D finit stn 180,即三维连杆单元,然后OK,关闭Library of Element Types对话框,
可见Element Types对话框中已经把该单元包含进来了,点击Close关闭Element Types对话框。
注意:
实际上这里用的Link 3D finit stn 180单元,既可以用于连杆单元的分析,也可以用于杆单元的分析,因为不论是从受力变形状态的物理意义上来看,还是从单元刚度矩阵、载荷向量、位移向量的数学描述上来看,两者都是一样的,所以两者实际上是一种单元。

2.3 定义截面属性

Main Menu中,Preprocessor -> Sections -> Link -> Add,
在Add Link Section with ID中输入截面的ID为随便一个整形数值,如1,2,3等,OK确定,
在Add or Edit Link Section对话框中,输入Section Name,给截面随便起个名字就可以了,在Section Data Link area中输入截面积为14.5e-4,注意这里虽然不用管输入单位,但咱们心里要知道用的的单位是m2m^2m2,也就是截面面积为14.5e−4m2=14.5cm214.5e-4m^2=14.5cm^214.5e−4m2=14.5cm2,OK确定完成设置。

2.4 定义材料属性

Main Menu中,Preprocessor -> Material Props -> Material Models,
在打开的Define Material Model Behavior窗口中,选择Structural -> Linera -> Elastic -> Isotropic,
在打开的对话框中的EX输入弹性模量为2e11,单位为Pa,PRXY为泊松比,无需指定,因为连杆单元中只涉及到弹性模量E和截面积A而已。OK确认,它会提醒你PRXY被设成0了,确认。
选择Structural->Density,输入密度7.85e3,单位为kg/m3kg/m^3kg/m3,确认。
这个密度主要是为了和后面的重力加速度联合作用,使杆发生重力作用下的变形。
关闭这些设置对话框。

注意
在桁架结构的分析中,我们是直接用连杆单元来绘制一个个的桁架连杆的,所以是创建了节点node,再直接由link单元创建了单元elem。而对于杆分析来说,我们是要先创建关键点keypoints,再由关键点创建线line,完成杆几何体的创建后,再用link单元来剖分该几何体杆,从而得到划分好的单元elem和节点node。

2.5 创建关键点

Main Menu中,Preprocessor -> Modeling -> Create -> Keypoints -> In Active CS,
在Create Keypoints in Active Coordinate System对话框中,输入节点编号1,坐标x,y,z为0,0,0,OK;再次打开,输入节点编号2,坐标x,y,z为0,1,0,OK。注意坐标的单位是m,可以看到图形窗口中已经出现了创建好的两个关键点1和2。

2.6 创建线

Main Menu中,Preprocessor -> Modeling -> Create -> Lines -> Lines -> Straight Line,
在Create Straight Line对话框中,用鼠标图形窗口拾取1,2点,或者直接输入1,2(注意是英文逗号),OK,即可生成从关键点1到关键点2的线1了。

2.7 划分单元

Main Menu中,Preprocessor -> Meshing -> MeshTool,
在弹出的MeshTool对话框中,先确定网格尺度,点击Size Controls组类中Lines后面的Set,
在弹出的Element Size on Picked Lines对话框中,输入1(表示对线1尺度进行设定),或者用鼠标从窗口中点选线1,OK
在弹出的Element Sizes on Picked Lines对话框中,可以设定单元尺度Size为0.02(单位是m),也可以设定单元划分数目NDIV为50(两者等效,因为杆长1m,分50单元,每个单元长度为1m/50=0.02m),OK确定。
注意,到此,只是预先确定了要在这根线上分50段,而并没有真正剖分网格,即并没有把Link单元跟这个杆关联起来。
Main Menu中,Preprocessor -> Meshing -> MeshTool,
在MeshTool对话框中,保持Mesh:中下拉选项为Lines,点击最下方的Mesh,
在弹出的Mesh Lines点选框中,鼠标从窗口选择线1,或者直接输入线1的标识1,OK。
即可完成网格划分。


2.8 检查网格剖分情况

实际上,画完网格后,图形窗口并没有任何显示,因此总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到底画好了没有。那么如何检查网格呢?如何检查单元和节点的编号呢?
首先让它显示全了
Utility Menu中,Plot -> Multi-Plots,多重显示,效果如下
然后选择性的显示关键点keypoints、线lines、节点nodes、单元elems的标号。
Utility Menu中,PlotCtrls -> Numbering …
在弹出的Plot Numbering Controls中,可以选择性地开启Keypoint numbers、Line numbers、Node numbers、Element numbering。
注意Element numbering的开启是要在Elem / Attrib numbering后面下拉框中进行的,No numbering是不开启,Element numbers是显示单元编号。

只显示Keypoint关键点和Line线编号,如下
最下面是关键点1,最上面是关键点2,只有一根线L1。
只显示单元编号Elem numbers,如下
可见,杆从下到上被均匀划分成了50个单元,且自下向上这些单元编号为1,2,3,…,50。
了解单元编号,对于后续每个单元物理量大小分布的研究,将有所帮助。

只显示节点编号Node numbers,如下
可见,最下方节点编号为1,最上方节点编号为2!可能是软件中先对边界节点进行编号吧。
内部节点从下到上依次编号为3,4,5,…,51,共有51个节点。
也就是说,单元1有节点1和3,单元2有节点3和4,…内部单元i有节点i+1和i+2,…单元50有节点51和2。
了解了节点的编码顺序,对于后续节点物理量的分布分析,也很有帮助。

3. 求解

3.1 设置分析类型

Main Menu中,Solution -> Analysis Type -> New Analysis,保持默认的Static静态分析,OK。

3.2 施加约束(施加边界条件)

Main Menu中,Solution -> Define Loads -> Apply -> Structural -> Displacement -> On Keypoints,
在弹出的Apply U,ROT on KPs选择框中,输入Keyppoint2的编号2,或者用鼠标在图形窗口中点选关键点2,OK,
在弹出的Apply U,ROT on KPs对话框中,DOFs to be constrained(限定自由度)选项中,选中ALL DOF,即让该端不能发生任何方向的位移,即把该杆牢牢地插入在天花板上了。OK确定。

实际上,这里也可以把这个固定边界条件,施加在node 2上,因为node2和keypoint 2是重合一致的!

3.3 施加载荷(重力加速度)

重力加速度作为惯性力来添加,添加方法如下:
Main Menu中,Solution -> Define Loads -> Apply -> Structural -> Inertia -> Gravity -> Global,
在Apply (Gravitational) Acceleration输入框中,输入重力加速度在X、Y、Z三个方向的分量,咱们这里重力是y方向竖直向下的,那么理论上就需要在ACELY中输入重力加速度的Y分量−9.8m/s2-9.8m/s^2−9.8m/s2。


注意
如果你真的输入一个负的9.8在这里,那么你会发现最后这个杆不是在拉伸,而是在压缩,即这个重力的实际效果反而是向上的!!
也就是说,如果想要让重力的作用效果是向着y轴负方向的,反而需要给它一个正的9.8!

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因为这里施加的是惯性载荷,而根据所谓的达朗贝尔原理,惯性力的方向和加速度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咱们这里施加的加速度如果是正值,那么惯性力它就是沿着负方向了,如果咱们施加的加速度是负值,那么惯性力反而是验证正方向了。

如果是确实搞不懂,那么请牢牢记住:
ANSYS Mechanical APDL当中,施加一个重力加速度g,那么重力的实际作用方向跟你所添加的加速度g的方向刚好是相反的。


因此,这里的重力加速度,要吧Y-comp给成正的9.8就好了,不信的话,咱们后面会看到,计算结果刚好是杆发生了下垂的拉伸变形。

3.4 求解

Main Menu中,Solution -> Solve -> Current LS,
跳出的/STATUS Command是对当前待求解问题的描述,直接点击Solve Current Load Step中的OK,没几秒就算好了,点击Close关闭提示算好的信息窗口。
注意:如果没有展开计算,提示错误,那可能是前面某个地方没有设置好,比如边界条件没有完全施加,外载荷没有施加,截面面积未给定,弹性模量没指定等。

4. 后处理

4.1 查看变形状态

Main Menu中,General PostProc -> Plot Results -> Deformed Shape,
在Plot Deformed Shape窗口中,选择Def shape only,OK。
不难发现,杆的确是发生了下垂的拉伸变形!!从而印证了加速度反向添加的正确性!

4.2 查看节点位移Uy

Main Menu中,General Postproc -> Plot Results -> Contour Plot -> Nodal Solu,
在弹出的Contour Nodal Solution Data窗口中,选择DOF Solution下的Y-Component
of displacement,OK,
从节点Y方向的位移云图中可以看出,杆的Y方向位移都是负值,表明其在向下拉伸,且最下端位移量最大,为-0.192e-6m,将E、A、L、g代入上节课所得理论解,可以求得最大位移量为0.192325e-6m,与ANSYS相吻合。
仔细观察色条分布,不难看出,杆上位移分布并非线性,而是下方变形的增量dU/dx较小,而上方变形的增量dU/dx较大,这与理论推导中,变形量呈抛物线二次分布的结论也是一致的。

当然,也可以把每个节点的位移值用列表展示出来。
Main Menu中,General Postproc -> List Results -> Nodal Solution,
在List Nodal Solution对话框中,选择DOF Solution下的Y-Component
of displacement,OK,
弹出了每个节点Uy的列表,可以把这些值粘到Excel、Matlab或者Origin里面去,绘制位移随着y坐标的分布情况,可以清晰看出是呈现抛物线二次函数分布的!
注意,节点1在最下端,其位移最大-0.19233e-6m(理论解-0.192325e-6m),节点2在最上端,其位移为0,其余节点从下到上依次编号为3,4,…,51,其位移量由大变小,且变化率越来越大。


4.3 定义单元表

接下来查看连杆单元的内力,这通过定义单元表来实现。
Main Menu中,General PostProc -> Element Table -> Define Table,

在Element Table Data中Add…,
在Define Additional Element Table Items中,Lab中输入“ForceA”,Item,Comp中选择By sequence num和SMISC,右下方文本框中输入“SMISC,1”,OK。这个量对应的是连杆单元的内力。

再次在Element Table Data中Add…,
在Define Additional Element Table Items中,Lab中输入“SigmaA”,Item,Comp中选择By sequence num和LS,右下方文本框中输入“LS,1”,OK。这个量对应的是连杆单元的应力。

这会在Element Table Data中可以看到定义好的两个量了,Close来关闭它。

4.4 输出单元表

Main Menu中,General PostProc -> Element Table -> List Elem Table,

在List Element Talbe Data框中选择刚才定义好的ForceA和SigmaA,OK。

就跳出来了个列表,把杆每个单元的内力和应力都展示出来的,注意单元是从下到上依次编号为1,2,…,50的。

单元的内力和应力都是正值,表明杆件受拉,这也表明重力添加方法的正确性,同时,从下往上,杆所受拉力逐渐增大,其上端点承受了整个杆件的重力,其值最大。

若将内力和应力数值导出绘制其随y坐标的变化曲线,可以发现,内力和应力随着杆长从下往上是呈现线性增加,这与理论分析结果也是一致的!


5. 关闭软件

Utility Menu中,File -> Exit…,在Exit对话框中勾选Save Everything,OK。保存相关几何模型、设置参数、计算结果,并关闭该软件。

有限元基础及ANSYS应用 - 第6节 - 自重作用下均匀截面直杆的ANSYS分析相关推荐

  1. 有限元基础及ANSYS应用 - 第9节 - 2 平面应变问题的ANSYS分析

    算例如上所述,这是典型的平面应变问题,用ANSYS Mechanical APDL软件对其开展分析,以ANSYS 17.0版本为例,具体过程如下: 0. 打开软件 开始 -> ANSYS 17. ...

  2. 有限元基础: Jacobian 矩阵和高斯积分

    有限元基础(一) Jacobian 矩阵和高斯积分_battlestar的博客-CSDN博客_有限元高斯积分 有限元的二维热传导_fpga&matlab的博客-CSDN博客_二维热传导

  3. Matlab-梁单元有限元分析(有限元基础-曾攀)

    3.3.1梁件分析的基本力学原理 M1:采用一般的建模和分析方法,即从对象中取出dxdy微元体进行分析,建立最一般的方程.这样所用的力学变量较多,方程复杂,关键是未考虑的"细长梁" ...

  4. Go 语言快速开发入门(基础语法详解,第一节)

    Go 语言快速开发入门(基础语法详解,第一节) 一.基础语法详解,第一节 1.HelloWorld 1.1.代码编写和解释 1.2.go语言注意事项 2.Go 语言的转义字符&&Go ...

  5. matlab patch 六面体,《有限元基础教程》_【MATLAB算例】4.8.2(1) 基于8节点六面体单元的空间块体分析(Hexahedral3D8Node)...

    [MATLAB 算例]4.8.2(1) 基于8节点六面体单元的空间块体分析(Hexahedral3D8Node) 如图4-23所示的一个空间块体,在右端部受两个集中力F 作用,其中的参数为: 1051 ...

  6. ansys结构分析单元与应用_结构动力学中的时域分析(3) —— 基于ANSYS的实现

    引言前文已对结构动力学中的时域分析做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介绍,主要从单自由度和分布式参数系统的叠加法和直接积分法分别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结构动力学中的时域分析(1) -- 单自由度系统结构动力学中的 ...

  7. 【重识云原生】第六章容器6.4.2.3节——Pod使用(下)

    <重识云原生系列>专题索引: 第一章--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 第二章计算第1节--计算虚拟化技术总述 第二章计算第2节--主流虚拟化技术之VMare ESXi 第二章计算第3节--主流虚拟 ...

  8. 《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实例详解(静力学)》——第2章 ANSYS Workbench主界面设置2.1 窗口设置...

    本节书摘来自异步社区<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实例详解(静力学)>一书中的第2章,第2.1节,作者: 周炬 , 苏金英 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异步社区&q ...

  9. 第四章 第一节:函数下

    Python基础入门(全套保姆级教程) 第四章 第一节:函数下 def wrapper(fn):def inner(*args, **kwargs);ret = fn(*args, **kwargs) ...

  10. 计算机应用基础任务教化2010,【计算机应用论文】茶文化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共5535字)...

    摘要:多元文化背景下,茶文化具有丰富学校教育文化内涵.培育当代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同时,为充分发挥茶文化推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作用,还需要积极结合茶文化,加强教学工作的改革.还要提升学生主动 ...

最新文章

  1. python电脑软件下载-Python for windows
  2. kalman滤波(二)---扩展kalman滤波[EKF]的推导
  3. java io删除文件_java IO 文件操作方法总结
  4. 安娜·塞克泽沃斯卡的“小人物”
  5. Joomla2.5模板简明教程
  6. Python继承范例
  7. 36氪独家|「秦汉胡同」完成1亿元A轮融资,将发力线上内容产品和女性生活学习服务社群...
  8. java sort 降序_详解Java sort()数组排序(升序和降序)
  9. C++ std::condition_variable::notify_one()与notify_all()
  10. 【jquery】Chosen.jquery.js 插件动态加载数据问题
  11. 使用 CNN 进行面部表情检测
  12. mysql 存储数据类型的选择
  13. Blos查看计算机硬盘,如何在bios查看硬盘
  1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python array.sum(axis=0)
  15. Python 带你走进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
  16. js新框架 svelte
  17. 把U盘FAT32转换成NTFS有什么坏处
  18. 4.html文本类型
  19. 21支团队获公司专利大奖 新技术新专利成亮点
  20. 小家电行业遇冷,出海成为新选择?

热门文章

  1. 使用Neo4j分析《权力的游戏》
  2. 利用科学计算机转换角度,角度换算计算器(角度换算弧度计算器)
  3. 机密领域管理扩展技术(RME)对TF-A的修改分析笔记。
  4. 尼尔森十大交互设计原则
  5. php begintransaction,PDO::beginTransaction用法详解
  6. ios微信分享失效_微信分享ios失败?
  7. 深信服 应用交付管理系统 sys_user.conf 账号密码泄漏漏洞
  8. 安卓开发:Password verification failed
  9. windows系统和linux一起装,linux系统安装_linux系统可以和windows一起安装吗?
  10. ATTINY85 和 ATTINY84 与arduino的对应引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