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JVM高级特性与最佳实践

  • 第一部分 走近Java
    • 第1章 走近Java
      • 1.2 Java技术体系
      • 1.4 Java虚拟机家族
  • 第二部分 自动内存管理
    • 第2章 Java内存区域与内存溢出异常
      • 2.2 运行时数据区域
        • 2.2.1 程序计数器
        • 2.2.2 Java虚拟机栈
        • 2.2.3 本地方法栈
        • 2.2.4 Java堆
        • 2.2.5 方法区
        • 2.2.6 运行时常量池
        • 2.2.7 直接内存
      • 2.3 HotSpot虚拟机对象探秘
        • 2.3.1 对象的创建
        • 2.3.2 对象的内存布局
        • 2.3.3 对象的访问定位
      • 2.4 实战:OutOfMemoryError异常
        • 2.4.1 Java堆溢出
        • 2.4.2 虚拟机栈和本地方法栈溢出
        • 2.4.3 方法区和运行时常量池溢出
        • 2.4.4 本机直接内存溢出
    • 第3章 垃圾收集器与内存分配策略
      • 3.1 概述
      • 3.2 对象已死?
        • 3.2.1 引用计数算法
        • 3.2.2 可达性分析算法
        • 3.2.3 再谈引用
        • 3.2.4 生存还是死亡?
        • 3.2.5 回收方法区
      • 3.3 垃圾收集算法
        • 3.3.1 分代收集理论
        • 3.3.2 标记-清除算法
        • 3.3.3 标记-复制算法
        • 3.3.4 标记-整理算法
      • 3.4 HotSpot的算法细节实现
        • 3.4.1 根节点枚举
        • 3.4.2 安全点
        • 3.4.3 安全区域
        • 3.4.4 记忆集与卡表
        • 3.4.5 写屏障
        • 3.4.6 并发的可达性分析
      • 3.5 经典垃圾收集器
        • 3.5.1 Serial收集器
        • 3.5.2 ParNew收集器
        • 3.5.3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
        • 3.5.4 Serial Old收集器
        • 3.5.5 Parallel Old收集器
        • 3.5.6 CMS收集器
        • 3.5.7 Garbage First收集器
      • 3.6 低延迟垃圾收集器
        • 3.6.1 Shenandoah收集器
        • 3.6.2 ZGC收集器
      • 3.7 选择合适的垃圾收集器
      • 3.8 实战: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略
        • 3.8.1 对象优先在Eden分配
        • 3.8.2 大对象直接进入老年代
        • 3.8.3 长期存活的对象将进入老年代
        • 3.8.4 动态对象年龄判定
        • 3.8.5 空间分配担保
    • 第4章 虚拟机性能监控、故障处理工具
      • 4.2 基础故障处理工具
        • 4.2.1 jps:虚拟机进程状况工具
        • 4.2.2 jstat:虚拟机统计信息监视工具
        • 4.2.3 jinfo:Java配置信息工具
        • 4.2.4 jmap:Java内存映像工具
        • 4.2.5 jhat:虚拟机堆转储快照分析工具
        • 4.2.6 jstack:Java堆栈跟踪工具
        • 4.2.7 基础工具总结
      • 4.3 可视化故障处理工具
      • 4.4 HotSpot虚拟机插件及工具
    • 第5章 调优案例分析与实战
      • 5.3 实战:Eclipse运行速度调优
  • 第三部分 虚拟机执行子系统
    • 第6章 类文件结构
      • 6.2 无关性的基石
      • 6.3 Class类文件的结构
        • 6.3.1 魔数与Class文件的版本
        • 6.3.2 常量池
        • 6.3.3 访问标志
        • 6.3.4 类索引、父类索引与接口索引集合
        • 6.3.5 字段表集合
        • 6.3.6 方法表集合
        • 6.3.7 属性表集合
      • 6.4 字节码指令简介
        • 6.4.1 字节码与数据类型
        • 6.4.2 加载和存储指令
        • 6.4.3 运算指令
        • 6.4.4 类型转换指令
        • 6.4.5 对象创建与访问指令
        • 6.4.6 操作数栈管理指令
        • 6.4.7 控制转移指令
        • 6.4.8 方法调用和返回指令
        • 6.4.9 异常处理指令
        • 6.4.10 同步指令
      • 6.5 公有设计,私有实现
    • 第7章 虚拟机类加载机制
      • 7.1 概述
      • 7.2 类加载的时机
      • 7.3 类加载的过程
        • 7.3.1 加载
        • 7.3.2 验证
        • 7.3.3 准备
        • 7.3.4 解析
        • 7.3.5 初始化
      • 7.4 类加载器
        • 7.4.1 类与类加载器
        • 7.4.2 双亲委派模型
        • 7.4.3 破坏双亲委派模型
      • 7.5 Java模块化系统
    • 第8章 虚拟机字节码执行引擎
      • 8.1 概述
      • 8.2 运行时栈帧结构
        • 8.2.1 局部变量表
        • 8.2.2 操作数栈
        • 8.2.3 动态连接
        • 8.2.4 方法返回地址
        • 8.2.5 附加信息
      • 8.3 方法调用
        • 8.3.1 解析
        • 8.3.2 分派
      • 8.4 动态类型语言支持
        • 8.4.1 动态类型语言
      • 8.5 基于栈的字节码解释执行引擎
    • 第9章 类加载及执行子系统的案例与实战
  • 第四部分 程序编译与代码优化
    • 第10章 前端编译与优化
      • 10.1 概述
      • 10.2 Javac编译器
        • 10.2.1 Javac的源码与调试
        • 10.2.2 解析与填充符号表
        • 10.2.3 注解处理器
        • 10.2.4 语义分析与字节码生成
      • 10.3 Java语法糖的味道
        • 10.3.1 泛型
        • 10.3.2 自动装箱、拆箱与遍历循环
        • 10.3.3 条件编译
      • 10.4 实战:插入式注解处理器
    • 第11章 后端编译与优化
      • 11.1 概述
      • 11.2 即时编译器
      • 11.3 提前编译器
      • 11.4 编译器优化技术
      • 11.5 实战:深入理解Graal编译器
  • 第五部分 高效并发
    • 第12章 Java内存模型与线程
      • 12.2 硬件的效率与一致性
      • 12.3 Java内存模型 Java Memory Model(JMM)
        • 12.3.1 主内存与工作内存
        • 12.3.2 内存间交互操作
        • 12.3.3 对于volatile型变量的特殊规则
        • 12.3.4 针对long和double型变量的特殊规则
        • 12.3.5 原子性、可见性与有序性
        • 12.3.6 先行发生原则
      • 12.4 Java与线程
        • 12.4.1 线程的实现
        • 12.4.2 Java线程调度
        • 12.4.3 状态转换
      • 12.5 Java与协程
    • 第13章 线程安全与锁优化
      • 13.1 概述
      • 13.2 线程安全
        • 13.2.1 Java语言中的线程安全
        • 13.2.2 线程安全的实现方法
      • 13.3 锁优化
        • 13.3.1 自旋锁与自适应锁
        • 13.3.2 锁消除
        • 13.3.3 锁粗化
        • 13.3.4 轻量级锁
        • 13.3.5 偏向锁
  • 参考链接

第一部分 走近Java

第1章 走近Java

1.2 Java技术体系

  • JDK:把Java程序设计语言、Java虚拟机、Java类库这三部分统称为JDK(JavaDevelopment Kit),JDK是用于支持Java程序开发的最小环境。
  • JRE:把Java类库API中的Java SE API子集和Java虚拟机这两部分统称为JRE(Java Runtime Environment),JRE是支持Java程序运行的标准环境。

1.4 Java虚拟机家族

  • HotSpot: 是Sun/OracleJDK和OpenJDK中默认的java虚拟机,也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虚拟机。

第二部分 自动内存管理

第2章 Java内存区域与内存溢出异常

2.2 运行时数据区域

Java虚拟机在执行Java程序的过程中会把它所管理的内存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数据区域。根据《Java虚拟机规范》的规定,Java虚拟机所管理的内存将会包括以下几个运行时数据区域,如图2-1所示。

2.2.1 程序计数器

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 Register)是一块较小的内存空间,它可以看作是当前线程所执行的字节码的行号指示器

在Java虚拟机的概念模型里,字节码解释器工作时就是通过改变这个计数器的值来选取下一条需要执行的字节码指令,它是程序控制流的指示器,分支、循环、跳转、异常处理、线程恢复等基础功能都需要依赖这个计数器来完成。

由于Java虚拟机的多线程是通过线程轮流切换、分配处理器执行时间的方式来实现的,在任何一个确定的时刻,一个处理器(对于多核处理器来说是一个内核)都只会执行一条线程中的指令。因此,为了线程切换后能恢复到正确的执行位置,每条线程都需要有一个独立的程序计数器,各条线程之间计数器互不影响,独立存储,我们称这类内存区域为“线程私有”的内存。

如果线程正在执行的是一个Java方法,这个计数器记录的是正在执行的虚拟机字节码指令的地址;如果正在执行的是本地(Native)方法,这个计数器值则应为空(Undefined)。此内存区域是唯一一个在《Java虚拟机规范》中没有规定任何OutOfMemoryError情况的区域。

2.2.2 Java虚拟机栈

Java虚拟机栈(Java Virtual Machine Stack)也是线程私有的,它的生命周期与线程相同。

虚拟机栈描述的是Java方法执行的线程内存模型:每个方法被执行的时候,Java虚拟机都会同步创建一个栈帧(Stack Frame)用于存储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动态连接、方法出口等信息。每一个方法被调用直至执行完毕的过程,就对应着一个栈帧在虚拟机栈中从入栈到出栈的过程。

局部变量表存放了编译期可知的各种Java虚拟机基本数据类型(boolean、byte、char、short、int、float、long、double)、对象引用(reference类型,它并不等同于对象本身,可能是一个指向对象起始地址的引用指针,也可能是指向一个代表对象的句柄或者其他与此对象相关的位置)和returnAddress类型(指向了一条字节码指令的地址)。这些数据类型在局部变量表中的存储空间以局部变量槽(Slot)来表示,其中64位长度的long和double类型的数据会占用两个变量槽,其余的数据类型只占用一个。局部变量表所需的内存空间在编译期间完成分配,当进入一个方法时,这个方法需要在栈帧中分配多大的局部变量空间是完全确定的,**在方法运行期间不会改变局部变量表的大小。**请读者注意,这里说的“大小”是指变量槽的数量,虚拟机真正使用多大的内存空间(譬如按照1个变量槽占用32个比特、64个比特,或者更多)来实现一个变量槽,这是完全由具体的虚拟机实现自行决定的事情。

在《Java虚拟机规范》中,对Java虚拟机栈规定了两类异常状况:如果线程请求的栈深度大于虚拟机所允许的深度,将抛出StackOverflowError异常;如果Java虚拟机栈容量可以动态扩展,当栈扩展时无法申请到足够的内存会抛出OutOfMemoryError异常。

HotSpot虚拟机的栈容量不可动态扩展, 不会由于虚拟机无法扩展而出现OutOfMemoryError,但是如果申请时就失败,还是会出现OutOfMemoryError。

2.2.3 本地方法栈

本地方法栈(Native Method Stacks)与虚拟机栈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相似的,其区别只是虚拟机栈为虚拟机执行Java方法(也就是字节码)服务,而本地方法栈则是为虚拟机使用到的本地(Native)方法服务

《Java虚拟机规范》对本地方法栈中方法使用的语言、使用方式与数据结构并没有任何强制规定,因此具体的虚拟机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实现它,甚至有的Java虚拟机(譬如Hot-Spot虚拟机)直接就把本地方法栈和虚拟机栈合二为一。

与虚拟机栈一样,本地方法栈也会在栈深度溢出或者栈扩展失败时分别抛出StackOverflowError和OutOfMemoryError异常

2.2.4 Java堆

Java堆是被所有线程共享的一块内存区域,在虚拟机启动时创建,是虚拟机所管理的内存中最大的一块。此内存区域的唯一目的就是存放对象实例

在《Java虚拟机规范》中对Java堆的描述是:“所有的对象实例以及数组都应当在堆上分配”。

Java堆是垃圾收集器管理的内存区域,因此也被称作GC堆。从回收内存的角度看,由于现代垃圾收集器大部分都是基于分代收集理论设计的,所以Java堆中经常会出现“新生代”“老年代”“永久代”“Eden空间”“From Survivor空间”“To Survivor空间”等名词。这些区域划分是垃圾收集器的共同特性,而非某个java虚拟机具体实现的固有内存分布。

如果从分配内存的角度看,所有线程共享的Java堆中可以划分出多个线程私有的分配缓冲区(Thread Local Allocation Buffer,TLAB),以提升对象分配时的效率。不过无论从什么角度,无论如何划分,都不会改变Java堆中存储内容的共性,无论是哪个区域,存储的都只能是对象的实例,将Java堆细分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回收内存,或者更快地分配内存。

根据《Java虚拟机规范》的规定,Java堆可以处于物理上不连续的内存空间中,但在逻辑上它应该被视为连续的,但对于大对象(典型的如数组对象),多数虚拟机实现出于实现简单、存储高效的考虑,很可能会要求连续的内存空间。

Java堆既可以被实现成固定大小的,也可以是可扩展的,不过当前主流的Java虚拟机都是按照可扩展来实现的(通过参数-Xmx和-Xms设定)。如果在Java堆中没有内存完成实例分配,并且堆也无法再扩展时,Java虚拟机将会抛出OutOfMemoryError异常

2.2.5 方法区

方法区(Method Area)与Java堆一样,是各个线程共享的内存区域,它用于存储已被虚拟机加载的类型信息、常量、静态变量、即时编译器编译后的代码缓存等数据

虽然《Java虚拟机规范》中把方法区描述为堆的一个逻辑部分,但是它却有一个别名叫作“非堆”(Non-Heap),目的是与Java堆区分开来。

在JDK 8以前,许多Java程序员都习惯在HotSpot虚拟机上开发、部署程序,很多人都更愿意把方法区称呼为“永久代”(Permanent Generation),或将两者混为一谈。本质上这两者并不是等价的,因为仅仅是当时的HotSpot虚拟机设计团队选择把收集器的分代设计扩展至方法区,或者说使用永久代来实现方法区而已,这样使得HotSpot的垃圾收集器能够像管理Java堆一样管理这部分内存,省去专门为方法区编写内存管理代码的工作。

当年使用永久代来实现方法区的决定并不是一个好主意,这种设计导致了Java应用更容易遇到内存溢出的问题(永久代有-XX:MaxPermSize的上限,即使不设置也有默认大小,而J9和JRockit只要没有触碰到进程可用内存的上限,例如32位系统中的4GB限制,就不会出问题),而且有极少数方法(例如String::intern())会因永久代的原因而导致不同虚拟机下有不同的表现。

在JDK 6的时候HotSpot开发团队就有放弃永久代,逐步改为采用本地内存(NativeMemory)来实现方法区的计划了。到了JDK 7的HotSpot,已经把原本放在永久代的字符串常量池、静态变量等移出,而到了JDK 8,终于完全废弃了永久代的概念,改用与JRockit、J9一样在本地内存中实现的元空间(Meta-space)来代替,把JDK 7中永久代还剩余的内容(主要是类型信息)全部移到元空间中。

根据《Java虚拟机规范》的规定,如果方法区无法满足新的内存分配需求时,将抛出OutOfMemoryError异常。

2.2.6 运行时常量池

运行时常量池(Runtime Constant Pool)是方法区的一部分。Class文件中除了有类的版本、字段、方法、接口等描述信息外,还有一项信息是常量池表(Constant Pool Table),用于存放编译期生成的各种字面量与符号引用,这部分内容将在类加载后存放到方法区的运行时常量池中。

运行时常量池相对于Class文件常量池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具备动态性,Java语言并不要求常量一定只有编译期才能产生,也就是说,并非预置入Class文件中常量池的内容才能进入方法区运行时常量池,运行期间也可以将新的常量放入池中,这种特性被开发人员利用得比较多的便是String类的intern()方法。

既然运行时常量池是方法区的一部分,自然受到方法区内存的限制,当常量池无法再申请到内存时会抛出OutOfMemoryError异常。

2.2.7 直接内存

直接内存(Direct Memory)并不是虚拟机运行时数据区的一部分,也不是《Java虚拟机规范》中定义的内存区域。但是这部分内存也被频繁地使用,而且也可能导致OutOfMemoryError异常出现,所以我们放到这里一起讲解。

在JDK 1.4中新加入了NIO(New Input/Output)类,引入了一种基于通道(Channel)与缓冲区(Buffer)的I/O方式,它可以使用Native函数库直接分配堆外内存,然后通过一个存储在Java堆里面的DirectByteBuffer对象作为这块内存的引用进行操作。这样能在一些场景中显著提高性能,因为避免了在Java堆和Native堆中来回复制数据。

2.3 HotSpot虚拟机对象探秘

基于实用优先的原则,笔者以最常用的虚拟机HotSpot和最常用的内存区域Java堆为例,深入探讨一下HotSpot虚拟机在Java堆中对象分配、布局和访问的全过程。

2.3.1 对象的创建

当Java虚拟机遇到一条字节码new指令时,首先将去检查这个指令的参数是否能在常量池中定位到一个类的符号引用,并且检查这个符号引用代表的类是否已被加载、解析和初始化过。如果没有,那必须先执行相应的类加载过程。

在类加载检查通过后,接下来虚拟机将为新生对象分配内存。对象所需内存的大小在类加载完成后便可完全确定,为对象分配空间的任务实际上便等同于把一块确定大小的内存块从Java堆中划分出来。假设Java堆中内存是绝对规整的,所有被使用过的内存都被放在一边,空闲的内存被放在另一边,中间放着一个指针作为分界点的指示器,那所分配内存就仅仅是把那个指针向空闲空间方向挪动一段与对象大小相等的距离,这种分配方式称为“指针碰撞”(Bump The Pointer)。但如果Java堆中的内存并不是规整的,已被使用的内存和空闲的内存相互交错在一起,那就没有办法简单地进行指针碰撞了,虚拟机就必须维护一个列表,记录上哪些内存块是可用的,在分配的时候从列表中找到一块足够大的空间划分给对象实例,并更新列表上的记录,这种分配方式称为**“空闲列表”(Free List)。选择哪种分配方式由Java堆是否规整决定,而Java堆是否规整又由所采用的垃圾收集器是否带有空间压缩整理(Compact)的能力决定**。因此,当使用Serial、ParNew等带压缩整理过程的收集器时,系统采用的分配算法是指针碰撞,既简单又高效;而当使用CMS这种基于清除(Sweep)算法的收集器时,理论上[插图]就只能采用较为复杂的空闲列表来分配内存。

对象创建在虚拟机中是非常频繁的行为,即使仅仅修改一个指针所指向的位置,在并发情况下也并不是线程安全的,可能出现正在给对象A分配内存,指针还没来得及修改,对象B又同时使用了原来的指针来分配内存的情况。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可选方案:一种是对分配内存空间的动作进行同步处理——实际上虚拟机是采用CAS配上失败重试的方式保证更新操作的原子性;另外一种是把内存分配的动作按照线程划分在不同的空间之中进行,即每个线程在Java堆中预先分配一小块内存,称为本地线程分配缓冲(Thread Local Allocation Buffer,TLAB),哪个线程要分配内存,就在哪个线程的本地缓冲区中分配,只有本地缓冲区用完了,分配新的缓存区时才需要同步锁定。虚拟机是否使用TLAB,可以通过-XX:+/-UseTLAB参数来设定。

内存分配完成之后,虚拟机必须将分配到的内存空间(但不包括对象头)都初始化为零值,如果使用了TLAB的话,这一项工作也可以提前至TLAB分配时顺便进行。这步操作保证了对象的实例字段在Java代码中可以不赋初始值就直接使用,使程序能访问到这些字段的数据类型所对应的零值。

接下来,Java虚拟机还要对对象进行必要的设置,例如这个对象是哪个类的实例、如何才能找到类的元数据信息、对象的哈希码(实际上对象的哈希码会延后到真正调用Object::hashCode()方法时才计算)、对象的GC分代年龄等信息。这些信息存放在对象的对象头(Object Header)之中。根据虚拟机当前运行状态的不同,如是否启用偏向锁等,对象头会有不同的设置方式。

在上面工作都完成之后,从虚拟机的视角来看,一个新的对象已经产生了。但是从Java程序的视角看来,对象创建才刚刚开始——构造函数,即Class文件中的()方法还没有执行,所有的字段都为默认的零值,对象需要的其他资源和状态信息也还没有按照预定的意图构造好。一般来说(由字节码流中new指令后面是否跟随invokespecial指令所决定,Java编译器会在遇到new关键字的地方同时生成这两条字节码指令,但如果直接通过其他方式产生的则不一定如此),new指令之后会接着执行()方法,按照程序员的意愿对对象进行初始化,这样一个真正可用的对象才算完全被构造出来。

2.3.2 对象的内存布局

在HotSpot虚拟机里,对象在堆内存中的存储布局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对象头(Header)、实例数据(Instance Data)和对齐填充(Padding)

HotSpot虚拟机对象的第一部分对象头部分包括两类信息:

第一类是用于存储对象自身的运行时数据,如哈希码(HashCode)、GC分代年龄、锁状态标志、线程持有的锁、偏向线程ID、偏向时间戳等,这部分数据的长度在32位和64位的虚拟机(未开启压缩指针)中分别为32个比特和64个比特,官方称它为“Mark Word”。

对象需要存储的运行时数据很多,其实已经超出了32、64位Bitmap结构所能记录的最大限度,但对象头里的信息是与对象自身定义的数据无关的额外存储成本,考虑到虚拟机的空间效率,Mark Word被设计成一个有着动态定义的数据结构,以便在极小的空间内存储尽量多的数据,根据对象的状态复用自己的存储空间。例如在32位的HotSpot虚拟机中,如对象未被同步锁锁定的状态下,Mark Word的32个比特存储空间中的25个比特用于存储对象哈希码,4个比特用于存储对象分代年龄,2个比特用于存储锁标志位,1个比特固定为0,在其他状态(轻量级锁定、重量级锁定、GC标记、可偏向)下对象的存储内容如表2-1所示。

第二类是类型指针,即对象指向它的类型元数据的指针,Java虚拟机通过这个指针来确定该对象是哪个类的实例。如果对象是一个Java数组,那在对象头中还必须有一块用于记录数组长度的数据,因为虚拟机可以通过普通Java对象的元数据信息确定Java对象的大小,但是如果数组的长度是不确定的,将无法通过元数据中的信息推断出数组的大小。

第二部分实例数据部分是对象真正存储的有效信息,即我们在程序代码里面所定义的各种类型的字段内容,无论是从父类继承下来的,还是在子类中定义的字段都必须记录起来。这部分的存储顺序会受到虚拟机分配策略参数(-XX:FieldsAllocationStyle参数)和字段在Java源码中定义顺序的影响。HotSpot虚拟机默认的分配顺序为longs/doubles、ints、shorts/chars、bytes/booleans、oops(Ordinary Object Pointers,OOPs),从以上默认的分配策略中可以看到,相同宽度的字段总是被分配到一起存放,在满足这个前提条件的情况下,在父类中定义的变量会出现在子类之前。如果HotSpot虚拟机的+XX:CompactFields参数值为true(默认就为true),那子类之中较窄的变量也允许插入父类变量的空隙之中,以节省出一点点空间。

第三部分是对齐填充,这并不是必然存在的,也没有特别的含义,它仅仅起着占位符的作用。由于HotSpot虚拟机的自动内存管理系统要求对象起始地址必须是8字节的整数倍,换句话说就是任何对象的大小都必须是8字节的整数倍。对象头部分已经被精心设计成正好是8字节的倍数(1倍或者2倍),因此,如果对象实例数据部分没有对齐的话,就需要通过对齐填充来补全。

2.3.3 对象的访问定位

Java程序会通过栈上的reference数据来操作堆上的具体对象。对象访问方式也是由虚拟机实现而定的,主流的访问方式主要有使用句柄和直接指针两种:

·如果使用句柄访问的话,Java堆中将可能会划分出一块内存来作为句柄池,reference中存储的就是对象的句柄地址,而句柄中包含了对象实例数据与类型数据各自具体的地址信息,其结构如图2-2所示。

如果使用直接指针访问的话,Java堆中对象的内存布局就必须考虑如何放置访问类型数据的相关信息,reference中存储的直接就是对象地址,如果只是访问对象本身的话,就不需要多一次间接访问的开销,如图2-3所示。

使用句柄来访问的最大好处就是reference中存储的是稳定句柄地址,在对象被移动(垃圾收集时移动对象是非常普遍的行为)时只会改变句柄中的实例数据指针,而reference本身不需要被修改

使用直接指针来访问最大的好处就是速度更快,它节省了一次指针定位的时间开销,由于对象访问在Java中非常频繁,因此这类开销积少成多也是一项极为可观的执行成本,就本书讨论的主要虚拟机HotSpot而言,它主要使用第二种方式进行对象访问。

2.4 实战:OutOfMemoryError异常

2.4.1 Java堆溢出

将堆的最小值-Xms参数与最大值-Xmx参数设置为一样即可避免堆自动扩展),通过参数-XX:+HeapDumpOnOutOf-MemoryError可以让虚拟机在出现内存溢出异常的时候Dump出当前的内存堆转储快照以便进行事后分析

要解决这个内存区域的异常,常规的处理方法是首先通过内存映像分析工具(如EclipseMemory Analyzer)对Dump出来的堆转储快照进行分析。

第一步首先应确认内存中导致OOM的对象是否是必要的,也就是要先分清楚到底是出现了内存泄漏(Memory Leak)还是内存溢出(Memory Overflow)。

内存泄漏与内存溢出的区别:
[https://blog.csdn.net/tanga842428/article/details/52452369]

如果是内存泄漏,可进一步通过工具查看泄漏对象到GC Roots的引用链,找到泄漏对象是通过怎样的引用路径、与哪些GC Roots相关联,才导致垃圾收集器无法回收它们,根据泄漏对象的类型信息以及它到GC Roots引用链的信息,一般可以比较准确地定位到这些对象创建的位置,进而找出产生内存泄漏的代码的具体位置。

如果不是内存泄漏,换句话说就是内存中的对象确实都是必须存活的,那就应当检查Java虚拟机的堆参数(-Xmx与-Xms)设置,与机器的内存对比,看看是否还有向上调整的空间。再从代码上检查是否存在某些对象生命周期过长、持有状态时间过长、存储结构设计不合理等情况,尽量减少程序运行期的内存消耗。

2.4.2 虚拟机栈和本地方法栈溢出

栈容量只能由-Xss参数来设定。

关于虚拟机栈和本地方法栈,在《Java虚拟机规范》中描述了两种异常:

1)如果线程请求的栈深度大于虚拟机所允许的最大深度,将抛出StackOverflowError异常。

2)如果虚拟机的栈内存允许动态扩展,当扩展栈容量无法申请到足够的内存时,将抛出OutOfMemoryError异常。

2.4.3 方法区和运行时常量池溢出

由于运行时常量池是方法区的一部分,所以这两个区域的溢出测试可以放到一起进行。

String::intern()是一个本地方法,它的作用是如果字符串常量池中已经包含一个等于此String对象的字符串,则返回代表池中这个字符串的String对象的引用;否则,会将此String对象包含的字符串添加到常量池中,并且返回此String对象的引用。

JDK 6或更早之前的HotSpot虚拟机中,常量池都是分配在永久代中,我们可以通过-XX:PermSize和-XX:MaxPermSize限制永久代的大小,即可间接限制其中常量池的容量。

无论是在JDK 7中继续使用-XX:MaxPermSize参数或者在JDK 8及以上版本使用-XX:MaxMeta-spaceSize参数把方法区容量同样限制在6MB,也都不会重现JDK 6中的溢出异常,循环将一直进行下去,永不停歇。

在JDK 8以后,永久代便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元空间作为其替代者登场。在默认设置下,前面列举的那些正常的动态创建新类型的测试用例已经很难再迫使虚拟机产生方法区的溢出异常了。不过为了让使用者有预防实际应用里出现类似于代码清单2-9那样的破坏性的操作,HotSpot还是提供了一些参数作为元空间的防御措施,主要包括:

·-XX:MaxMetaspaceSize:设置元空间最大值,默认是-1,即不限制,或者说只受限于本地内存大小。

·-XX:MetaspaceSize:指定元空间的初始空间大小,以字节为单位,达到该值就会触发垃圾收集进行类型卸载,同时收集器会对该值进行调整:如果释放了大量的空间,就适当降低该值;如果释放了很少的空间,那么在不超过-XX:MaxMetaspaceSize(如果设置了的话)的情况下,适当提高该值。

·-XX:MinMetaspaceFreeRatio:作用是在垃圾收集之后控制最小的元空间剩余容量的百分比,可减少因为元空间不足导致的垃圾收集的频率。类似的还有-XX:Max-MetaspaceFreeRatio,用于控制最大的元空间剩余容量的百分比。

2.4.4 本机直接内存溢出

直接内存(Direct Memory)的容量大小可通过-XX:MaxDirectMemorySize参数来指定,如果不去指定,则默认与Java堆最大值(由-Xmx指定)一致。

第3章 垃圾收集器与内存分配策略

3.1 概述

程序计数器、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3个区域线程私有,随线程生死。栈中的栈帧内存可说是在编译时便确定的。几个区域的内存分配与回收都具备有确定性。

Java Heap与方法区的分配是在运行时不断变化的,分配与回收是动态的,因而需要垃圾收集器。

3.2 对象已死?

在堆里面存放着Java世界中几乎所有的对象实例,垃圾收集器在对堆进行回收前,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确定这些对象之中哪些还“存活”着,哪些已经“死去”(“死去”即不可能再被任何途径使用的对象)了。

3.2.1 引用计数算法

引用计数法:在对象中添加一个引用计数器,每当有一个地方引用它时,计数器值就加一;当引用失效时,计数器值就减一;任何时刻计数器为零的对象就是不可能再被使用的。

引用计数算法虽然占用了一些额外的内存空间来进行计数,但它的原理简单,判定效率也很高,在大多数情况下它都是一个不错的算法。但是单纯的引用计数就很难解决对象之间相互循环引用的问题。

3.2.2 可达性分析算法

可达性分析算法:基本思路就是通过一系列称为“GC Roots”的根对象作为起始节点集,从这些节点开始,根据引用关系向下搜索,搜索过程所走过的路径称为“引用链”(Reference Chain),如果某个对象到GCRoots间没有任何引用链相连,或者用图论的话来说就是从GC Roots到这个对象不可达时,则证明此对象是不可能再被使用的。


在Java技术体系里面,固定可作为GC Roots的对象包括以下几种:

·在虚拟机栈(栈帧中的本地变量表)中引用的对象,譬如各个线程被调用的方法堆栈中使用到的参数、局部变量、临时变量等。

·在方法区中类静态属性引用的对象,譬如Java类的引用类型静态变量。

·在方法区中常量引用的对象,譬如字符串常量池(String Table)里的引用。

·在本地方法栈中JNI(即通常所说的Native方法)引用的对象。

·Java虚拟机内部的引用,如基本数据类型对应的Class对象,一些常驻的异常对象(比如NullPointExcepiton、OutOfMemoryError)等,还有系统类加载器。

·所有被同步锁(synchronized关键字)持有的对象。

·反映Java虚拟机内部情况的JMXBean、JVMTI中注册的回调、本地代码缓存等。

除了这些固定的GC Roots集合以外,根据用户所选用的垃圾收集器以及当前回收的内存区域不同,还可以有其他对象“临时性”地加入,共同构成完整GC Roots集合。

3.2.3 再谈引用

在JDK 1.2版之后,Java将引用分为**强引用(Strongly Re-ference)、软引用(Soft Reference)、弱引用(Weak Reference)和虚引用(PhantomReference)**4种,这4种引用强度依次逐渐减弱。

·强引用是最传统的“引用”的定义,是指在程序代码之中普遍存在的引用赋值,即类似“Object obj=new Object()”这种引用关系。无论任何情况下,只要强引用关系还存在,垃圾收集器就永远不会回收掉被引用的对象。

·软引用是用来描述一些还有用,但非必须的对象。只被软引用关联着的对象,在系统将要发生内存溢出异常前,会把这些对象列进回收范围之中进行第二次回收,如果这次回收还没有足够的内存,才会抛出内存溢出异常。在JDK 1.2版之后提供了SoftReference类来实现软引用。

·弱引用也是**用来描述那些非必须对象,但是它的强度比软引用更弱一些,被弱引用关联的对象只能生存到下一次垃圾收集发生为止。当垃圾收集器开始工作,无论当前内存是否足够,都会回收掉只被弱引用关联的对象。**在JDK 1.2版之后提供了WeakReference类来实现弱引用。

·虚引用也称为“幽灵引用”或者“幻影引用”,它是最弱的一种引用关系。一个对象是否有虚引用的存在,完全不会对其生存时间构成影响,也无法通过虚引用来取得一个对象实例。为一个对象设置虚引用关联的唯一目的只是为了能在这个对象被收集器回收时收到一个系统通知。在JDK 1.2版之后提供了PhantomReference类来实现虚引用。

3.2.4 生存还是死亡?

要真正宣告一个对象死亡,至少要经历两次标记过程
如果对象在进行可达性分析后发现没有与GC Roots相连接的引用链,那它将会被第一次标记,随后进行一次筛选,筛选的条件是此对象是否有必要执行finalize()方法。假如对象没有覆盖finalize()方法,或者finalize()方法已经被虚拟机调用过,那么虚拟机将这两种情况都视为“没有必要执行”。

如果这个对象被判定为确有必要执行finalize()方法,那么该对象将会被放置在一个名为F-Queue的队列之中,并在稍后由一条由虚拟机自动建立的、低调度优先级的Finalizer线程去执行它们的finalize()方法。

这里所说的“执行”是指虚拟机会触发这个方法开始运行,但并不承诺一定会等待它运行结束。这样做的原因是,如果某个对象的finalize()方法执行缓慢,或者更极端地发生了死循环,将很可能导致F-Queue队列中的其他对象永久处于等待,甚至导致整个内存回收子系统的崩溃。finalize()方法是对象逃脱死亡命运的最后一次机会稍后收集器将对F-Queue中的对象进行第二次小规模的标记,如果对象要在finalize()中成功拯救自己——只要重新与引用链上的任何一个对象建立关联即可,譬如把自己(this关键字)赋值给某个类变量或者对象的成员变量,那在第二次标记时它将被移出“即将回收”的集合;如果对象这时候还没有逃脱,那基本上它就真的要被回收了。

任何一个对象的finalize()方法都只会被系统自动调用一次,如果对象面临下一次回收,它的finalize()方法不会被再次执行,因此第二段代码的自救行动失败了。

3.2.5 回收方法区

在Java堆中,尤其是在新生代中,对常规应用进行一次垃圾收集通常可以回收70%至99%的内存空间,相比之下,方法区回收囿于苛刻的判定条件,其区域垃圾收集的回收成果往往远低于此。

方法区的垃圾收集主要回收两部分内容:废弃的常量和不再使用的类型。

3.3 垃圾收集算法

从如何判定对象消亡的角度出发,垃圾收集算法可以划分为“引用计数式垃圾收集”(Reference Counting GC)和“追踪式垃圾收集”(Tracing GC)两大类,这两类也常被称作“直接垃圾收集”和“间接垃圾收集”。

由于引用计数式垃圾收集算法在本书讨论到的主流Java虚拟机中均未涉及,所以我们暂不把它作为正文主要内容来讲解,本节介绍的所有算法均属于追踪式垃圾收集的范畴。

3.3.1 分代收集理论

当前商业虚拟机的垃圾收集器,大多数都遵循了“分代收集”(Generational Collection)的理论进行设计,分代收集名为理论,实质是一套符合大多数程序运行实际情况的经验法则,它建立在两个分代假说之上:

1)弱分代假说(Weak Generational Hypothesis):绝大多数对象都是朝生夕灭的。

2)强分代假说(Strong Generational Hypothesis):熬过越多次垃圾收集过程的对象就越难以消亡。

这两个分代假说共同奠定了多款常用的垃圾收集器的一致的设计原则:收集器应该将Java堆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然后将回收对象依据其年龄(年龄即对象熬过垃圾收集过程的次数)分配到不同的区域之中存储。

在Java堆划分出不同的区域之后,**垃圾收集器才可以每次只回收其中某一个或者某些部分的区域——因而才有了“Minor GC”“Major GC”“Full GC”这样的回收类型的划分。**也才能够针对不同的区域安排与里面存储对象存亡特征相匹配的垃圾收集算法——因而发展出了“标记-复制算法”“标记-清除算法”“标记-整理算法”等针对性的垃圾收集算法。

把分代收集理论具体放到现在的商用Java虚拟机里,设计者一般至少会把Java堆划分为新生代(Young Generation)和老年代(Old Generation)两个区域。

分代收集并非只是简单划分一下内存区域那么容易,它至少存在一个明显的困难:对象不是孤立的,对象之间会存在跨代引用。

假如要现在进行一次只局限于新生代区域内的收集(Minor GC),但新生代中的对象是完全有可能被老年代所引用的,为了找出该区域中的存活对象,不得不在固定的GC Roots之外,再额外遍历整个老年代中所有对象来确保可达性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反过来也是一样[插图]。遍历整个老年代所有对象的方案虽然理论上可行,但无疑会为内存回收带来很大的性能负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对分代收集理论添加第三条经验法则:

3)跨代引用假说(Intergenerational Reference Hypothesis):跨代引用相对于同代引用来说仅占极少数。

这其实是可根据前两条假说逻辑推理得出的隐含推论:存在互相引用关系的两个对象,是应该倾向于同时生存或者同时消亡的。

依据这条假说,我们就不应再为了少量的跨代引用去扫描整个老年代,也不必浪费空间专门记录每一个对象是否存在及存在哪些跨代引用,只需在新生代上建立一个全局的数据结构(该结构被称为“记忆集”,Remembered Set),这个结构把老年代划分成若干小块,标识出老年代的哪一块内存会存在跨代引用。此后当发生Minor GC时,只有包含了跨代引用的小块内存里的对象才会被加入到GC Roots进行扫描。虽然这种方法需要在对象改变引用关系(如将自己或者某个属性赋值)时维护记录数据的正确性,会增加一些运行时的开销,但比起收集时扫描整个老年代来说仍然是划算的。

为避免读者产生混淆,在这里统一定义:

·部分收集(Partial GC):指目标不是完整收集整个Java堆的垃圾收集,其中又分为:

新生代收集(Minor GC/Young GC):指目标只是新生代的垃圾收集。

老年代收集(Major GC/Old GC):指目标只是老年代的垃圾收集。目前只有CMS收集器会有单独收集老年代的行为。另外请注意“Major GC”这个说法现在有点混淆,在不同资料上常有不同所指,读者需按上下文区分到底是指老年代的收集还是整堆收集。

■混合收集(Mixed GC):指目标是收集整个新生代以及部分老年代的垃圾收集。目前只有G1收集器会有这种行为。

·整堆收集(Full GC):收集整个Java堆和方法区的垃圾收集。

3.3.2 标记-清除算法

该算法分为“标记”和“清除”两个阶段:

首先标记出所有需要回收的对象,标记过程就是对象是否属于垃圾的判定过程;在标记完成后,统一回收掉所有被标记的对象,也可以反过来,标记存活的对象,统一回收所有未被标记的对象。

该算法主要缺点有两个:

第一个是执行效率不稳定,如果Java堆中包含大量对象,而且其中大部分是需要被回收的,这时必须进行大量标记和清除的动作,导致标记和清除两个过程的执行效率都随对象数量增长而降低;

第二个是内存空间的碎片化问题,标记、清除之后会产生大量不连续的内存碎片,空间碎片太多可能会导致当以后在程序运行过程中需要分配较大对象时无法找到足够的连续内存而不得不提前触发另一次垃圾收集动作。

标记-清除算法的执行过程如图3-2所示。

3.3.3 标记-复制算法

标记-复制算法常被简称为复制算法。

为了解决标记-清除算法面对大量可回收对象时执行效率低的问题,1969年Fenichel提出了一种称为“半区复制”(Semispace Copying)的垃圾收集算法,它将可用内存按容量划分为大小相等的两块,每次只使用其中的一块。当这一块的内存用完了,就将还存活着的对象复制到另外一块上面,然后再把已使用过的内存空间一次清理掉。如果内存中多数对象都是存活的,这种算法将会产生大量的内存间复制的开销,但对于多数对象都是可回收的情况,算法需要复制的就是占少数的存活对象,而且每次都是针对整个半区进行内存回收,分配内存时也就不用考虑有空间碎片的复杂情况,只要移动堆顶指针,按顺序分配即可。

这样实现简单,运行高效,不过其缺陷也显而易见,这种复制回收算法的代价是将可用内存缩小为了原来的一半,空间浪费未免太多了一点。

**现在的商用Java虚拟机大多都优先采用了这种收集算法去回收新生代。**IMB研究新生代中的对象有98%熬不过第一轮收集。因此并不需要按照1∶1的比例来划分新生代的内存空间。

在1989年,Andrew Appel针对具备“朝生夕灭”特点的对象,提出了一种更优化的半区复制分代策略,现在称为“Appel式回收”。HotSpot虚拟机的Serial、ParNew等新生代收集器均采用了这种策略来设计新生代的内存布局。

Appel式回收的具体做法是把新生代分为一块较大的Eden空间和两块较小的Survivor空间,每次分配内存只使用Eden和其中一块Survivor。发生垃圾搜集时,将Eden和Survivor中仍然存活的对象一次性复制到另外一块Survivor空间上,然后直接清理掉Eden和已用过的那块Survivor空间。HotSpot虚拟机默认Eden和Survivor的大小比例是8∶1,也即每次新生代中可用内存空间为整个新生代容量的90%(Eden的80%加上一个Survivor的10%),只有一个Survivor空间,即10%的新生代是会被“浪费”的。

当然,98%的对象可被回收仅仅是“普通场景”下测得的数据,任何人都没有办法百分百保证每次回收都只有不多于10%的对象存活,因此Appel式回收还有一个充当罕见情况的“逃生门”的安全设计,当Survivor空间不足以容纳一次Minor GC之后存活的对象时,就需要依赖其他内存区域(实际上大多就是老年代)进行分配担保(Handle Promotion)。如果另外一块Survivor空间没有足够空间存放上一次新生代收集下来的存活对象,这些对象便将通过分配担保机制直接进入老年代,这对虚拟机来说就是安全的。关于对新生代进行分配担保的内容,在稍后的3.8.5节介绍垃圾收集器执行规则时还会再进行讲解。

3.3.4 标记-整理算法

标记-复制算法在对象存活率较高时就要进行较多的复制操作,效率将会降低。更关键的是,如果不想浪费50%的空间,就需要有额外的空间进行分配担保,以应对被使用的内存中所有对象都100%存活的极端情况,所以在老年代一般不能直接选用这种算法。

针对老年代对象的存亡特征,1974年Edward Lueders提出了另外一种有针对性的“标记-整理”(Mark-Compact)算法,其中的标记过程仍然与“标记-清除”算法一样,但后续步骤不是直接对可回收对象进行清理,而是让所有存活的对象都向内存空间一端移动,然后直接清理掉边界以外的内存。

标记-清除算法与标记-整理算法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一种非移动式的回收算法,而后者是移动式的。

是否移动回收后的存活对象是一项优缺点并存的风险决策。

“Stop the world”:移动存活对象,必须全程暂停用户应用程序才能进行。

Mark-compact:吞吐量(用户程序与收集器的效率总和)更高, 但内存回收更复杂。
Mark-sweep:停顿时间更短,但是很多碎片空间

3.4 HotSpot的算法细节实现

3.4.1 根节点枚举

所有收集器在根节点枚举这一步骤时都是必须暂停用户线程的,因此毫无疑问根节点枚举与之前提及的整理内存碎片一样会面临相似的“Stop The World”的困扰。

由于目前主流Java虚拟机使用的都是准确式垃圾收集,所以当用户线程停顿下来之后,其实并不需要一个不漏地检查完所有执行上下文和全局的引用位置,虚拟机应当是有办法直接得到哪些地方存放着对象引用的。在HotSpot的解决方案里,是使用一组称为OopMap的数据结构来达到这个目的。一旦类加载动作完成的时候,HotSpot就会把对象内什么偏移量上是什么类型的数据计算出来,在即时编译(见第11章)过程中,也会在特定的位置记录下栈里和寄存器里哪些位置是引用。这样收集器在扫描时就可以直接得知这些信息了,并不需要真正一个不漏地从方法区等GC Roots开始查找。

3.4.2 安全点

在OopMap的协助下,HotSpot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GC Roots枚举,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随之而来:可能导致引用关系变化,或者说导致OopMap内容变化的指令非常多,如果为每一条指令都生成对应的OopMap,那将会需要大量的额外存储空间,这样垃圾收集伴随而来的空间成本就会变得无法忍受的高昂。

实际上HotSpot也的确没有为每条指令都生成OopMap,只是在“特定的位置”记录了这些信息,这些位置被称为安全点(Safepoint)

有了安全点的设定,也就决定了用户程序执行时并非在代码指令流的任意位置都能够停顿下来开始垃圾收集,而是强制要求必须执行到达安全点后才能够暂停。因此,安全点的选定既不能太少以至于让收集器等待时间过长,也不能太过频繁以至于过分增大运行时的内存负荷。安全点位置的选取基本上是以“是否具有让程序长时间执行的特征”为标准进行选定的,因为每条指令执行的时间都非常短暂,程序不太可能因为指令流长度太长这样的原因而长时间执行,“长时间执行”的最明显特征就是指令序列的复用,例如方法调用、循环跳转、异常跳转等都属于指令序列复用,所以只有具有这些功能的指令才会产生安全点。

对于安全点,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在垃圾收集发生时让所有线程(这里其实不包括执行JNI调用的线程)都跑到最近的安全点,然后停顿下来。这里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抢先式中断(Preemptive Suspension)和主动式中断(Voluntary Suspension)

抢先式中断不需要线程的执行代码主动去配合,在垃圾收集发生时,系统首先把所有用户线程全部中断,如果发现有用户线程中断的地方不在安全点上,就恢复这条线程执行,让它一会再重新中断,直到跑到安全点上。现在几乎没有虚拟机实现采用抢先式中断来暂停线程响应GC事件。

主动式中断是**当垃圾收集需要中断线程的时候,不直接对线程操作,仅仅简单地设置一个标志位,各个线程执行过程时会不停地主动去轮询这个标志,一旦发现中断标志为真时就自己在最近的安全点上主动中断挂起。**轮询标志的地方和安全点是重合的,另外还要加上所有创建对象和其他需要在Java堆上分配内存的地方,这是为了检查是否即将要发生垃圾收集,避免没有足够内存分配新对象。

由于轮询操作在代码中会频繁出现,这要求它必须足够高效。HotSpot使用内存保护陷阱的方式,把轮询操作精简至只有一条汇编指令的程度。

3.4.3 安全区域

程序“不执行”的时候呢?所谓的程序不执行就是没有分配处理器时间,典型的场景便是用户线程处于Sleep状态或者Blocked状态,这时候线程无法响应虚拟机的中断请求,不能再走到安全的地方去中断挂起自己,虚拟机也显然不可能持续等待线程重新被激活分配处理器时间。对于这种情况,就必须引入**安全区域(Safe Region)**来解决。

**安全区域是指能够确保在某一段代码片段之中,引用关系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在这个区域中任意地方开始垃圾收集都是安全的。**我们也可以把安全区域看作被扩展拉伸了的安全点。

当用户线程执行到安全区域里面的代码时,首先会标识自己已经进入了安全区域,那样当这段时间里虚拟机要发起垃圾收集时就不必去管这些已声明自己在安全区域内的线程了。当线程要离开安全区域时,它要检查虚拟机是否已经完成了根节点枚举(或者垃圾收集过程中其他需要暂停用户线程的阶段),如果完成了,那线程就当作没事发生过,继续执行;否则它就必须一直等待,直到收到可以离开安全区域的信号为止。

3.4.4 记忆集与卡表

讲解分代收集理论的时候,提到了为解决对象跨代引用所带来的问题,垃圾收集器在新生代中建立了名为记忆集(Remembered Set)的数据结构,用以避免把整个老年代加进GC Roots扫描范围。

事实上并不只是新生代、老年代之间才有跨代引用的问题,所有涉及部分区域收集(Partial GC)行为的垃圾收集器,典型的如G1、ZGC和Shenandoah收集器,都会面临相同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理清记忆集的原理和实现方式。

**记忆集是一种用于记录从非收集区域指向收集区域的指针集合的抽象数据结构。**最简单的实现可以用非收集区域中所有含跨代引用的对象数组来实现这个数据结构

这种记录全部含跨代引用对象的实现方案,无论是空间占用还是维护成本都相当高昂。而在垃圾收集的场景中,收集器只需要通过记忆集判断出某一块非收集区域是否存在有指向了收集区域的指针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了解这些跨代指针的全部细节

那设计者在实现记忆集的时候,便可以选择更为粗犷的记录粒度来节省记忆集的存储和维护成本,下面列举了一些可供选择的记录精度:

·字长精度:每个记录精确到一个机器字长(就是处理器的寻址位数,如常见的32位或64位,这个精度决定了机器访问物理内存地址的指针长度),该字包含跨代指针。

·对象精度:每个记录精确到一个对象,该对象里有字段含有跨代指针。

·卡精度:每个记录精确到一块内存区域,该区域内有对象含有跨代指针。

其中,**第三种“卡精度”所指的是用一种称为“卡表”(Card Table)的方式去实现记忆集。**前面定义中提到记忆集其实是一种“抽象”的数据结构,抽象的意思是只定义了记忆集的行为意图,并没有定义其行为的具体实现。卡表就是记忆集的一种具体实现,它定义了记忆集的记录精度、与堆内存的映射关系等。关于卡表与记忆集的关系,读者不妨按照Java语言中HashMap与Map的关系来类比理解。

卡表最简单的形式可以只是一个字节数组

字节数组CARD_TABLE的每一个元素都对应着其标识的内存区域中一块特定大小的内存块,这个内存块被称作“卡页”(Card Page)。

一个卡页的内存中通常包含不止一个对象,只要卡页内有一个(或更多)对象的字段存在着跨代指针,那就将对应卡表的数组元素的值标识为1,称为这个元素变脏(Dirty),没有则标识为0。在垃圾收集发生时,只要筛选出卡表中变脏的元素,就能轻易得出哪些卡页内存块中包含跨代指针,把它们加入GC Roots中一并扫描。

3.4.5 写屏障

我们已经解决了如何使用记忆集来缩减GC Roots扫描范围的问题,但还没有解决卡表元素如何维护的问题,例如它们何时变脏、谁来把它们变脏等。

卡表元素何时变脏的答案是很明确的——有其他分代区域中对象引用了本区域对象时,其对应的卡表元素就应该变脏,变脏时间点原则上应该发生在引用类型字段赋值的那一刻。

但问题是如何变脏,即如何在对象赋值的那一刻去更新维护卡表呢?假如是解释执行的字节码,那相对好处理,虚拟机负责每条字节码指令的执行,有充分的介入空间;但在编译执行的场景中呢?经过即时编译后的代码已经是纯粹的机器指令流了,这就必须找到一个在机器码层面的手段,把维护卡表的动作放到每一个赋值操作之中。

在HotSpot虚拟机里是通过写屏障(Write Barrier)技术维护卡表状态的。先请读者注意将这里提到的“写屏障”,以及后面在低延迟收集器中会提到的“读屏障”与解决并发乱序执行问题中的“内存屏障”区分开来,避免混淆。

写屏障可以看作在虚拟机层面对“引用类型字段赋值”这个动作的AOP切面,在引用对象赋值时会产生一个环形(Around)通知,供程序执行额外的动作,也就是说赋值的前后都在写屏障的覆盖范畴内。在赋值前的部分的写屏障叫作写前屏障(Pre-Write Barrier),在赋值后的则叫作写后屏障(Post-Write Barrier)。HotSpot虚拟机的许多收集器中都有使用到写屏障,但直至G1收集器出现之前,其他收集器都只用到了写后屏障。

应用写屏障后,虚拟机就会为所有赋值操作生成相应的指令,一旦收集器在写屏障中增加了更新卡表操作,无论更新的是不是老年代对新生代对象的引用,每次只要对引用进行更新,就会产生额外的开销,不过这个开销与MinorGC时扫描整个老年代的代价相比还是低得多的。

除了写屏障的开销外,卡表在高并发场景下还面临着“伪共享”(False Sharing)问题。伪共享是处理并发底层细节时一种经常需要考虑的问题,现代中央处理器的缓存系统中是以缓存行(Cache Line)为单位存储的,当多线程修改互相独立的变量时,如果这些变量恰好共享同一个缓存行,就会彼此影响(写回、无效化或者同步)而导致性能降低,这就是伪共享问题。

在JDK 7之后,HotSpot虚拟机增加了一个新的参数-XX:+UseCondCardMark,用来决定是否开启卡表更新的条件判断。开启会增加一次额外判断的开销,但能够避免伪共享问题,两者各有性能损耗,是否打开要根据应用实际运行情况来进行测试权衡。

3.4.6 并发的可达性分析

在3.2节中曾经提到了当前主流编程语言的垃圾收集器基本上都是依靠可达性分析算法来判定对象是否存活的,可达性分析算法理论上要求全过程都基于一个能保障一致性的快照中才能够进行分析,这意味着必须全程冻结用户线程的运行。在根节点枚举(见3.4.1节)这个步骤中,由于GC Roots相比起整个Java堆中全部的对象毕竟还算是极少数,且在各种优化技巧(如OopMap)的加持下,它带来的停顿已经是非常短暂且相对固定(不随堆容量而增长)的了。

可从GC Roots再继续往下遍历对象图,这一步骤的停顿时间就必定会与Java堆容量直接成正比例关系了:堆越大,存储的对象越多,对象图结构越复杂,要标记更多对象而产生的停顿时间自然就更长,这听起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要知道包含“标记”阶段是所有追踪式垃圾收集算法的共同特征,如果这个阶段会随着堆变大而等比例增加停顿时间,其影响就会波及几乎所有的垃圾收集器,同理可知,如果能够削减这部分停顿时间的话,那收益也将会是系统性的。

想解决或者降低用户线程的停顿,就要先搞清楚为什么必须在一个能保障一致性的快照上才能进行对象图的遍历?为了能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三色标记(Tri-color Marking)**作为工具来辅助推导,把遍历对象图过程中遇到的对象,按照“是否访问过”这个条件标记成以下三种颜色:

·白色:表示对象尚未被垃圾收集器访问过。显然在可达性分析刚刚开始的阶段,所有的对象都是白色的,若在分析结束的阶段,仍然是白色的对象,即代表不可达。

·黑色:表示对象已经被垃圾收集器访问过,且这个对象的所有引用都已经扫描过。黑色的对象代表已经扫描过,它是安全存活的,如果有其他对象引用指向了黑色对象,无须重新扫描一遍。黑色对象不可能直接(不经过灰色对象)指向某个白色对象。

·灰色:表示对象已经被垃圾收集器访问过,但这个对象上至少存在一个引用还没有被扫描过。

Wilson于1994年在理论上证明了,当且仅当以下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时,会产生“对象消失”的问题,即原本应该是黑色的对象被误标为白色:·赋值器插入了一条或多条从黑色对象到白色对象的新引用;·赋值器删除了全部从灰色对象到该白色对象的直接或间接引用。

因此,我们要解决并发扫描时的对象消失问题,只需破坏这两个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由此分别产生了两种解决方案:增量更新(Incremental Update)和原始快照(Snapshot At The Beginning,SATB)

增量更新要破坏的是第一个条件,当黑色对象插入新的指向白色对象的引用关系时,就将这个新插入的引用记录下来,等并发扫描结束之后,再将这些记录过的引用关系中的黑色对象为根,重新扫描一次。这可以简化理解为,黑色对象一旦新插入了指向白色对象的引用之后,它就变回灰色对象了。

原始快照要破坏的是第二个条件,当灰色对象要删除指向白色对象的引用关系时,就将这个要删除的引用记录下来,在并发扫描结束之后,再将这些记录过的引用关系中的灰色对象为根,重新扫描一次。这也可以简化理解为,无论引用关系删除与否,都会按照刚刚开始扫描那一刻的对象图快照来进行搜索。

以上无论是对引用关系记录的插入还是删除,虚拟机的记录操作都是通过写屏障实现的。在HotSpot虚拟机中,增量更新和原始快照这两种解决方案都有实际应用,譬如,CMS是基于增量更新来做并发标记的,G1、Shenandoah则是用原始快照来实现。

3.5 经典垃圾收集器

如果说收集算法是内存回收的方法论,那垃圾收集器就是内存回收的实践者。

图3-6展示了七种作用于不同分代的收集器,如果两个收集器之间存在连线,就说明它们可以搭配使用,图中收集器所处的区域,则表示它是属于新生代收集器抑或是老年代收集器。

3.5.1 Serial收集器

Serial收集器是一个单线程工作的收集器,它进行垃圾收集时,必须暂停其他所有工作线程,直到它收集结束。

“Stop The World”这个词语也许听起来很酷,但这项工作是由虚拟机在后台自动发起和自动完成的,在用户不可知、不可控的情况下把用户的正常工作的线程全部停掉,这对很多应用来说都是不能接受的。图3-7示意了Serial/Serial Old收集器的运行过程。

迄今为止,它依然是HotSpot虚拟机运行在客户端模式下的默认新生代收集器, 是所有收集器中额外内存消耗最少的

3.5.2 ParNew收集器

ParNew收集器实质上是Serial收集器的多线程并行版本,除了同时使用多条线程进行垃圾收集之外,其余的行为包括Serial收集器可用的所有控制参数(例如:-XX:SurvivorRatio、-XX:PretenureSizeThreshold、-XX:HandlePromotionFailure等)、收集算法、Stop The World、对象分配规则、回收策略等都与Serial收集器完全一致,在实现上这两种收集器也共用了相当多的代码。ParNew收集器的工作过程如图3-8所示。

ParNew收集器除了支持多线程并行收集之外,它也是不少运行在服务端模式下的HotSpot虚拟机,尤其是JDK 7之前的遗留系统中首选的新生代收集器,其中有一个与功能、性能无关但其实很重要的原因是:除了Serial收集器外,目前只有它与能与CMS收集器配合工作。

3.5.3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的特点是它的关注点与其他收集器不同,CMS等收集器的关注点是尽可能地缩短垃圾收集时用户线程的停顿时间,而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的目标则是达到一个可控制的吞吐量(Throughput)。

所谓吞吐量就是处理器用于运行用户代码的时间与处理器总消耗时间的比值,即: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提供了两个参数用于精确控制吞吐量,分别是控制最大垃圾收集停顿时间的-XX:MaxGCPauseMillis参数以及直接设置吞吐量大小的-XX:GCTimeRatio参数。

-XX:MaxGCPauseMillis参数允许的值是一个大于0的毫秒数,收集器将尽力保证内存回收花费的时间不超过用户设定值。不过大家不要异想天开地认为如果把这个参数的值设置得更小一点就能使得系统的垃圾收集速度变得更快,垃圾收集停顿时间缩短是以牺牲吞吐量和新生代空间为代价换取的:系统把新生代调得小一些,收集300MB新生代肯定比收集500MB快,但这也直接导致垃圾收集发生得更频繁,原来10秒收集一次、每次停顿100毫秒,现在变成5秒收集一次、每次停顿70毫秒。停顿时间的确在下降,但吞吐量也降下来了。

-XX:GCTimeRatio参数的值则应当是一个大于0小于100的整数,也就是垃圾收集时间占总时间的比率,相当于吞吐量的倒数。譬如把此参数设置为19,那允许的最大垃圾收集时间就占总时间的5%(即1/(1+19)),默认值为99,即允许最大1%(即1/(1+99))的垃圾收集时间。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还有一个参数-XX:+UseAdaptiveSizePolicy值得我们关注。这是一个开关参数,当这个参数被激活之后,就不需要人工指定新生代的大小(-Xmn)、Eden与Survivor区的比例(-XX:SurvivorRatio)、晋升老年代对象大小(-XX:PretenureSizeThreshold)等细节参数了,虚拟机会根据当前系统的运行情况收集性能监控信息,动态调整这些参数以提供最合适的停顿时间或者最大的吞吐量。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垃圾收集的自适应的调节策略(GC Ergonomics)。

使用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配合自适应调节策略,把内存管理的调优任务交给虚拟机去完成也许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只需要把基本的内存数据设置好(如-Xmx设置最大堆),然后使用-XX:MaxGCPauseMillis参数(更关注最大停顿时间)或-XX:GCTimeRatio(更关注吞吐量)参数给虚拟机设立一个优化目标,那具体细节参数的调节工作就由虚拟机完成了。

自适应调节策略也是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区别于ParNew收集器的一个重要特性。

3.5.4 Serial Old收集器

Serial Old是Serial收集器的老年代版本,它同样是一个单线程收集器,使用标记-整理算法

这个收集器的主要意义也是供客户端模式下的HotSpot虚拟机使用。

如果在服务端模式下,它也可能有两种用途:一种是在JDK 5以及之前的版本中与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搭配使用,另外一种就是作为CMS收集器发生失败时的后备预案,在并发收集发生Concurrent Mode Failure时使用。

Serial Old收集器的工作过程如图3-9所示。

3.5.5 Parallel Old收集器

Parallel Old是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的老年代版本,支持多线程并发收集,基于标记-整理算法实现。

在注重吞吐量或者处理器资源比较稀缺的场合,可优先考虑Parallel Scavenge+Parallel Old这个组合。

Parallel Old收集器的工作过程如图3-10所示。

3.5.6 CMS收集器

CMS(Concurrent Mark Sweep)收集器是一种以获取最短回收停顿时间为目标的收集器。目前很大一部分的Java应用集中在互联网网站或者基于浏览器的B/S系统的服务端上,这类应用通常都会较为关注服务的响应速度,希望系统停顿时间尽可能短,以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交互体验。CMS收集器就非常符合这类应用的需求。

从CMS收集器是基于标记-清除算法实现的,整个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1)初始标记(CMS initial mark)

该阶段仅仅只是标记一下GC Roots能直接关联到的对象,速度很快。

2)并发标记(CMS concurrent mark)

该阶段从GC Roots的直接关联对象开始遍历整个对象图的过程,这个过程耗时较长但是不需要停顿用户线程,可以与垃圾收集线程一起并发运行。

3)重新标记(CMS remark)

该阶段则是为了修正并发标记期间,因用户程序继续运作而导致标记产生变动的那一部分对象的标记记录(详见3.4.6节中关于增量更新的讲解),这个阶段的停顿时间通常会比初始标记阶段稍长一些,但也远比并发标记阶段的时间短。

4)并发清除(CMS concurrent sweep)

该阶段清理删除掉标记阶段判断的已经死亡的对象,由于不需要移动存活对象,所以该阶段也可以与用户线程同时并发的。

其中,初始标记、重新标记这两个步骤仍然需要“Stop The World”。

由于在整个过程中耗时最长的并发标记和并发清除阶段中,垃圾收集器线程都可以与用户线程一起工作,所以从总体上来说,CMS收集器的内存回收过程是与用户线程一起并发执行的。

通过图3-11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CMS收集器的运作步骤中并发和需要停顿的阶段。

CMS最主要的优点在名字上已经体现出来:并发收集、低停顿

CMS收集器至少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缺点:首先,CMS收集器对处理器资源非常敏感。然后,由于CMS收集器无法处理“浮动垃圾”(Floating Garbage),有可能出现“Con-current ModeFailure”失败进而导致另一次完全“Stop The World”的Full GC的产生。最后一个缺点,在本节的开头曾提到,CMS是一款基于“标记-清除”算法实现的收集器,如果读者对前面这部分介绍还有印象的话,就可能想到这意味着收集结束时会有大量空间碎片产生。空间碎片过多时,将会给大对象分配带来很大麻烦,往往会出现老年代还有很多剩余空间,但就是无法找到足够大的连续空间来分配当前对象,而不得不提前触发一次Full GC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CMS收集器提供了一个-XX:+UseCMS-CompactAtFullCollection开关参数(默认是开启的,此参数从JDK 9开始废弃),用于在CMS收集器不得不进行Full GC时开启内存碎片的合并整理过程,由于这个内存整理必须移动存活对象,(在Shenandoah和ZGC出现前)是无法并发的。这样空间碎片问题是解决了,但停顿时间又会变长,因此虚拟机设计者们还提供了另外一个参数-XX:CMSFullGCsBefore-Compaction(此参数从JDK 9开始废弃),这个参数的作用是要求CMS收集器在执行过若干次(数量由参数值决定)不整理空间的Full GC之后,下一次进入Full GC前会先进行碎片整理(默认值为0,表示每次进入Full GC时都进行碎片整理)。

3.5.7 Garbage First收集器

G1是一款主要面向服务端应用的垃圾收集器。

目标:在延迟可控的情况下获得尽可能高的吞吐量
从整体上来说是基于标记-清除,但从局部上(两个region之间)是基于复制算法

G1面向堆内存任何部分来组成回收集(CollectionSet,一般简称CSet)进行回收,衡量标准不再是它属于哪个分代,而是哪块内存中存放的垃圾数量最多,回收收益最大,这就是G1收集器的Mixed GC模式。G1开创的基于Region的堆内存布局是它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

虽然G1也仍是遵循分代收集理论设计的,但G1不再坚持固定大小以及固定数量的分代区域划分,而是把连续的Java堆划分为多个大小相等的独立区域(Region),每一个Region都可以根据需要,扮演新生代的Eden空间、Survivor空间,或者老年代空间。收集器能够对扮演不同角色的Region采用不同的策略去处理,这样无论是新创建的对象还是已经存活了一段时间、熬过多次收集的旧对象都能获取很好的收集效果。

Region中还有一类特殊的Humongous区域,专门用来存储大对象。G1认为只要大小超过了一个Region容量一半的对象即可判定为大对象。每个Region的大小可以通过参数-XX:G1HeapRegionSize设定,取值范围为1MB~32MB,且应为2的N次幂。而对于那些超过了整个Region容量的超级大对象,将会被存放在N个连续的Humongous Region之中,G1的大多数行为都把Humongous Region作为老年代的一部分来进行看待,如图3-12所示。

虽然G1仍然保留新生代和老年代的概念,但新生代和老年代不再是固定的了,它们都是一系列区域(不需要连续)的动态集合。G1收集器之所以能建立可预测的停顿时间模型,是因为它将Region作为单次回收的最小单元,即每次收集到的内存空间都是Region大小的整数倍,这样可以有计划地避免在整个Java堆中进行全区域的垃圾收集。更具体的处理思路是让G1收集器去跟踪各个Region里面的垃圾堆积的“价值”大小,价值即回收所获得的空间大小以及回收所需时间的经验值,然后在后台维护一个优先级列表,每次根据用户设定允许的收集停顿时间(使用参数-XX:MaxGCPauseMillis指定,默认值是200毫秒),优先处理回收价值收益最大的那些Region,这也就是“Garbage First”名字的由来。这种使用Region划分内存空间,以及具有优先级的区域回收方式,保证了G1收集器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高的收集效率。

G1收集器的运作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初始标记(Initial Marking):仅仅只是标记一下GC Roots能直接关联到的对象,并且修改TAMS(Top at Mark Start)指针的值,让下一阶段用户线程并发运行时,能正确地在可用的Region中分配新对象。这个阶段需要停顿线程,但耗时很短,而且是借用进行Minor GC的时候同步完成的,所以G1收集器在这个阶段实际并没有额外的停顿。

·并发标记(Concurrent Marking):从GC Root开始对堆中对象进行可达性分析,递归扫描整个堆里的对象图,找出要回收的对象,这阶段耗时较长,但可与用户程序并发执行。当对象图扫描完成以后,还要重新处理SATB(原始快照)记录下的在并发时有引用变动的对象。

·最终标记(Final Marking):对用户线程做另一个短暂的暂停,用于处理并发阶段结束后仍遗留下来的最后那少量的SATB记录。

·筛选回收(Live Data Counting and Evacuation):负责更新Region的统计数据,对各个Region的回收价值和成本进行排序,根据用户所期望的停顿时间来制定回收计划,可以自由选择任意多个Region构成回收集,然后把决定回收的那一部分Region的存活对象复制到空的Region中,再清理掉整个旧Region的全部空间。这里的操作涉及存活对象的移动,是必须暂停用户线程,由多条收集器线程并行完成的。


从G1开始,最先进的垃圾收集器的设计导向为追求能够应付应用的内存分配速率。

G1 VS CMS
相同:都关注停顿时间的控制
G1优点:可指定最大停顿时间;分region的内存分布;按收益动态确定回收;不会产生垃圾碎片,有利程序长时间运行
G1缺点:垃圾收集产生的内存占用(Footprint)和程序运行时的额外执行负载(Overload)都比CMS高
通常在小内存应用CMS优于G1,而大内存应用G1更优

3.6 低延迟垃圾收集器

衡量垃圾收集器的三项最重要的指标是:内存占用(Footprint)、吞吐量(Throughput)和延迟(Latency)。

浅色必须挂起用户线程,深色用户线程和收集器线程并发工作

3.6.1 Shenandoah收集器

Shenandoah作为第一款不由Oracle(包括以前的Sun)公司的虚拟机团队所领导开发的HotSpot垃圾收集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来自“官方”的排挤。

与G1类似,基于region的堆内存布局,用于存放大对象的Humongous Region,默认的回收策略是优先处理回收价值最大的region。
不同点三个:G1的回收过程支持多线程并行,但不能和用户线程并发;Shenandoah默认不使用分代收集;Shenandoah不用G1的记忆集,而是用connection matrix的全局数据结构来记录跨region的引用关系。

Shenandoah收集器的工作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九个阶段:

·初始标记(Initial Marking):与G1一样,首先标记与GC Roots直接关联的对象,这个阶段仍是“Stop TheWorld”的,但停顿时间与堆大小无关,只与GC Roots的数量相关。

·并发标记(Concurrent Marking):与G1一样,遍历对象图,标记出全部可达的对象,这个阶段是与用户线程一起并发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堆中存活对象的数量以及对象图的结构复杂程度。

·最终标记(Final Marking):与G1一样,处理剩余的SATB扫描,并在这个阶段统计出回收价值最高的Region,将这些Region构成一组回收集(Collection Set)。最终标记阶段也会有一小段短暂的停顿。

·并发清理(Concurrent Cleanup):这个阶段用于清理那些整个区域内连一个存活对象都没有找到的Region(这类Region被称为Immediate Garbage Region)。

·并发回收(Concurrent Evacuation):并发回收阶段是Shenandoah与之前HotSpot中其他收集器的核心差异。在这个阶段,Shenandoah要把回收集里面的存活对象先复制一份到其他未被使用的Region之中。复制对象这件事情如果将用户线程冻结起来再做那是相当简单的,但如果两者必须要同时并发进行的话,就变得复杂起来了。其困难点是在移动对象的同时,用户线程仍然可能不停对被移动的对象进行读写访问,移动对象是一次性的行为,但移动之后整个内存中所有指向该对象的引用都还是旧对象的地址,这是很难一瞬间全部改变过来的。对于并发回收阶段遇到的这些困难,Shenandoah将会通过读屏障和被称为“Brooks Pointers”的转发指针来解决(讲解完Shenandoah整个工作过程之后笔者还要再回头介绍它)。并发回收阶段运行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回收集的大小。

·初始引用更新(Initial Update Reference):并发回收阶段复制对象结束后,还需要把堆中所有指向旧对象的引用修正到复制后的新地址,这个操作称为引用更新。引用更新的初始化阶段实际上并未做什么具体的处理,设立这个阶段只是为了建立一个线程集合点,确保所有并发回收阶段中进行的收集器线程都已完成分配给它们的对象移动任务而已。初始引用更新时间很短,会产生一个非常短暂的停顿。

·并发引用更新(Concurrent Update Reference):真正开始进行引用更新操作,这个阶段是与用户线程一起并发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内存中涉及的引用数量的多少。并发引用更新与并发标记不同,它不再需要沿着对象图来搜索,只需要按照内存物理地址的顺序,线性地搜索出引用类型,把旧值改为新值即可。

·最终引用更新(Final Update Reference):解决了堆中的引用更新后,还要修正存在于GC Roots中的引用。这个阶段是Shenandoah的最后一次停顿,停顿时间只与GC Roots的数量相关。

·并发清理(Concurrent Cleanup):经过并发回收和引用更新之后,整个回收集中所有的Region已再无存活对象,这些Region都变成Immediate Garbage Regions了,最后再调用一次并发清理过程来回收这些Region的内存空间,供以后新对象分配使用。

以上对Shenandoah收集器这九个阶段的工作过程的描述可能拆分得略为琐碎,读者只要抓住其中三个最重要的并发阶段(并发标记、并发回收、并发引用更新),就能比较容易理清Shenandoah是如何运作的了。

3.6.2 ZGC收集器

·并发标记(Concurrent Mark):与G1、Shenandoah一样,并发标记是遍历对象图做可达性分析的阶段,前后也要经过类似于G1、Shenandoah的初始标记、最终标记(尽管ZGC中的名字不叫这些)的短暂停顿,而且这些停顿阶段所做的事情在目标上也是相类似的。与G1、Shenandoah不同的是,ZGC的标记是在指针上而不是在对象上进行的,标记阶段会更新染色指针中的Marked 0、Marked 1标志位。

·并发预备重分配(Concurrent Prepare for Relocate):这个阶段需要根据特定的查询条件统计得出本次收集过程要清理哪些Region,将这些Region组成重分配集(Relocation Set)。重分配集与G1收集器的回收集(Collection Set)还是有区别的,ZGC划分Region的目的并非为了像G1那样做收益优先的增量回收。相反,ZGC每次回收都会扫描所有的Region,用范围更大的扫描成本换取省去G1中记忆集的维护成本。因此,ZGC的重分配集只是决定了里面的存活对象会被重新复制到其他的Region中,里面的Region会被释放,而并不能说回收行为就只是针对这个集合里面的Region进行,因为标记过程是针对全堆的。此外,在JDK 12的ZGC中开始支持的类卸载以及弱引用的处理,也是在这个阶段中完成的。

·并发重分配(Concurrent Relocate):重分配是ZGC执行过程中的核心阶段,这个过程要把重分配集中的存活对象复制到新的Region上,并为重分配集中的每个Region维护一个转发表(Forward Table),记录从旧对象到新对象的转向关系。得益于染色指针的支持,ZGC收集器能仅从引用上就明确得知一个对象是否处于重分配集之中,如果用户线程此时并发访问了位于重分配集中的对象,这次访问将会被预置的内存屏障所截获,然后立即根据Region上的转发表记录将访问转发到新复制的对象上,并同时修正更新该引用的值,使其直接指向新对象,ZGC将这种行为称为指针的“自愈”(Self-Healing)能力。这样做的好处是只有第一次访问旧对象会陷入转发,也就是只慢一次,对比Shenandoah的Brooks转发指针,那是每次对象访问都必须付出的固定开销,简单地说就是每次都慢,因此ZGC对用户程序的运行时负载要比Shenandoah来得更低一些。还有另外一个直接的好处是由于染色指针的存在,一旦重分配集中某个Region的存活对象都复制完毕后,这个Region就可以立即释放用于新对象的分配(但是转发表还得留着不能释放掉),哪怕堆中还有很多指向这个对象的未更新指针也没有关系,这些旧指针一旦被使用,它们都是可以自愈的。

·并发重映射(Concurrent Remap):重映射所做的就是修正整个堆中指向重分配集中旧对象的所有引用,这一点从目标角度看是与Shenandoah并发引用更新阶段一样的,但是ZGC的并发重映射并不是一个必须要“迫切”去完成的任务,因为前面说过,即使是旧引用,它也是可以自愈的,最多只是第一次使用时多一次转发和修正操作。重映射清理这些旧引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不变慢(还有清理结束后可以释放转发表这样的附带收益),所以说这并不是很“迫切”。因此,ZGC很巧妙地把并发重映射阶段要做的工作,合并到了下一次垃圾收集循环中的并发标记阶段里去完成,反正它们都是要遍历所有对象的,这样合并就节省了一次遍历对象图[插图]的开销。一旦所有指针都被修正之后,原来记录新旧对象关系的转发表就可以释放掉了。

3.7 选择合适的垃圾收集器



3.8 实战: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略

Java技术体系的自动内存管理,**最根本的目标是自动化地解决两个问题:自动给对象分配内存以及自动回收分配给对象的内存。**内存回收,前面已经用大量篇幅进行阐述。接下来进行对象内存分配讲解。

对象的内存分配,从概念上讲,应该都是在堆上分配(而实际上也有可能经过即时编译后被拆散为标量类型并间接地在栈上分配)。在经典分代的设计下,新生对象通常会分配在新生代中,少数情况下(例如对象大小超过一定阈值)也可能会直接分配在老年代。

3.8.1 对象优先在Eden分配

大多数情况下,对象在新生代Eden区中分配。当Eden区没有足够空间进行分配时,虚拟机将发起一次Minor GC。

HotSpot虚拟机提供了-XX:+PrintGCDetails这个收集器日志参数,告诉虚拟机在发生垃圾收集行为时打印内存回收日志,并且在进程退出的时候输出当前的内存各区域分配情况。

3.8.2 大对象直接进入老年代

大对象就是指需要大量连续内存空间的Java对象,最典型的大对象便是那种很长的字符串,或者元素数量很庞大的数组。

HotSpot虚拟机提供了-XX:PretenureSizeThreshold参数,指定大于该设置值的对象直接在老年代分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避免在Eden区及两个Survivor区之间来回复制,产生大量的内存复制操作。

注意 -XX:PretenureSizeThreshold参数只对Serial和ParNew两款新生代收集器有效,HotSpot的其他新生代收集器,如Parallel Scavenge并不支持这个参数。如果必须使用此参数进行调优,可考虑ParNew加CMS的收集器组合。

3.8.3 长期存活的对象将进入老年代

对象通常在Eden区里诞生,如果经过第一次Minor GC后仍然存活,并且能被Survivor容纳的话,该对象会被移动到Survivor空间中,并且将其对象年龄设为1岁。对象在Survivor区中每熬过一次Minor GC,年龄就增加1岁,当它的年龄增加到一定程度(默认为15),就会被晋升到老年代中。对象晋升老年代的年龄阈值,可以通过参数-XX:MaxTenuringThreshold设置。

3.8.4 动态对象年龄判定

为了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程序的内存状况,HotSpot虚拟机并不是永远要求对象的年龄必须达到-XX:MaxTenuringThreshold才能晋升老年代,如果在Survivor空间中相同年龄所有对象大小的总和大于Survivor空间的一半,年龄大于或等于该年龄的对象就可以直接进入老年代,无须等到-XX:MaxTenuringThreshold中要求的年龄。

3.8.5 空间分配担保

在发生Minor GC之前,虚拟机必须先检查老年代最大可用的连续空间是否大于新生代所有对象总空间,如果这个条件成立,那这一次Minor GC可以确保是安全的。如果不成立,则虚拟机会先查看-XX:HandlePromotionFailure参数的设置值是否允许担保失败(Handle PromotionFailure);如果允许,那会继续检查老年代最大可用的连续空间是否大于历次晋升到老年代对象的平均大小,如果大于,将尝试进行一次Minor GC,尽管这次Minor GC是有风险的;如果小于,或者-XX:HandlePromotionFailure设置不允许冒险,那这时就要改为进行一次FullGC。

解释一下“冒险”是冒了什么风险:前面提到过,新生代使用复制收集算法,但为了内存利用率,只使用其中一个Survivor空间来作为轮换备份,因此当出现大量对象在Minor GC后仍然存活的情况——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内存回收后新生代中所有对象都存活,需要老年代进行分配担保,把Survivor无法容纳的对象直接送入老年代。

老年代要进行这样的担保,前提是老年代本身还有容纳这些对象的剩余空间,但一共有多少对象会在这次回收中活下来在实际完成内存回收之前是无法明确知道的,所以只能取之前每一次回收晋升到老年代对象容量的平均大小作为经验值,与老年代的剩余空间进行比较,决定是否进行Full GC来让老年代腾出更多空间。

通常情况下都还是会将-XX:HandlePromotionFailure开关打开。

第4章 虚拟机性能监控、故障处理工具

4.2 基础故障处理工具

4.2.1 jps:虚拟机进程状况工具

jps(JVM Process Status Tool):

列出正在运行的虚拟机进程,并显示虚拟机执行主类(Main Class,main()函数所在的类)名称以及这些进程的本地虚拟机唯一ID(LVMID,Local Virtual Machine Identifier)。

jps还可以通过RMI协议查询开启了RMI服务的远程虚拟机进程状态,参数hostid为RMI注册表中注册的主机名。

4.2.2 jstat:虚拟机统计信息监视工具

jstat(JVM Statistics Monitoring Tool)是用于监视虚拟机各种运行状态信息的命令行工具。

它可以显示本地或者远程[插图]虚拟机进程中的类加载、内存、垃圾收集、即时编译等运行时数据,在没有GUI图形界面、只提供了纯文本控制台环境的服务器上,它将是运行期定位虚拟机性能问题的常用工具。

4.2.3 jinfo:Java配置信息工具

jinfo(Configuration Info for Java)的作用是实时查看和调整虚拟机各项参数。

4.2.4 jmap:Java内存映像工具

jmap(Memory Map for Java)命令用于生成堆转储快照。

jmap的作用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堆转储快照,它还可以查询finalize执行队列、Java堆和方法区的详细信息,如空间使用率、当前用的是哪种收集器等。

4.2.5 jhat:虚拟机堆转储快照分析工具

jhat(JVM Heap Analysis Tool)命令与jmap搭配使用,来分析jmap生成的堆转储快照。

jhat内置了一个微型的HTTP/Web服务器,生成堆转储快照的分析结果后,可以在浏览器中查看。

实际上,jhat工作中不尝试用。可以使用VisualVM,Eclipse MemoryAnalyzer、IBM HeapAnalyzer。

4.2.6 jstack:Java堆栈跟踪工具

jstack(Stack Trace for Java)命令用于生成虚拟机当前时刻的线程快照(一般称为threaddump或者javacore文件)。

线程快照就是当前虚拟机内每一条线程正在执行的方法堆栈的集合,生成线程快照的目的通常是定位线程出现长时间停顿的原因,如线程间死锁、死循环、请求外部资源导致的长时间挂起等,都是导致线程长时间停顿的常见原因。

4.2.7 基础工具总结

下面表4-5~表4-14中罗列了JDK附带的全部(包括曾经存在但已经在最新版本中被移除的)工具及其简要用途。

·基础工具:用于支持基本的程序创建和运行(见表4-5)

·安全:用于程序签名、设置安全测试等(见表4-6)

·国际化:用于创建本地语言文件(见表4-7)

·远程方法调用:用于跨Web或网络的服务交互(见表4-8)

·部署工具:用于程序打包、发布和部署(见表4-10)

·Java Web Start(见表4-11)

·性能监控和故障处理:用于监控分析Java虚拟机运行信息,排查问题(见表4-12

·WebService工具:与CORBA一起在JDK 11中被移除(见表4-13)

·REPL和脚本工具(见表4-14)

4.3 可视化故障处理工具

主要包括JConsole、JHSDB、VisualVM和JMC。

4.3.1 JHSDB:基于服务性代理的调试工具

4.3.2 JConsole:Java监视与管理控制台

4.3.3 VisualVM:多合-故障处理工具

4.3.4 Java Mission Control:可持续在线的监控工具

4.4 HotSpot虚拟机插件及工具

·Ideal Graph Visualizer:用于可视化展示C2即时编译器是如何将字节码转化为理想图,然后转化为机器码的。

·Client Compiler Visualizer:用于查看C1即时编译器生成高级中间表示(HIR),转换成低级中间表示(LIR)和做物理寄存器分配的过程。

·MakeDeps:帮助处理HotSpot的编译依赖的工具。

·Project Creator:帮忙生成Visual Studio的.project文件的工具。

·LogCompilation:将-XX:+LogCompilation输出的日志整理成更容易阅读的格式的工具。

·HSDIS:即时编译器的反汇编插件。

补充:

·IBM的Support Assistant、Heap Analyzer、Javacore Analyzer、GarbageCollector Analyzer适用于IBM J9/OpenJ9 VM

·HP的HPjmeter、HPjtune适用于HP-UX、SAP、HotSpot VM。

·Eclipse的Memory Analyzer Tool(MAT)适用于HP-UX、SAP、HotSpot VM,安装IBMDTFJ插件后可支持IBM J9虚拟机。

第5章 调优案例分析与实战

5.3 实战:Eclipse运行速度调优

第三部分 虚拟机执行子系统

第6章 类文件结构

6.2 无关性的基石

各种不同平台的Java虚拟机,以及所有平台都统一支持的程序存储格式——字节码(Byte Code)是构成平台无关性的基石。

实现语言无关性的基础仍然是虚拟机和字节码存储格式。。Java虚拟机不与包括Java语言在内的任何程序语言绑定,它只与“Class文件”这种特定的二进制文件格式所关联,Class文件中包含了Java虚拟机指令集、符号表以及若干其他辅助信息。

6.3 Class类文件的结构

Class文件是一组以8个字节为基础单位的二进制流,各个数据项目严格按照顺序紧凑地排列在文件之中,中间没有添加任何分隔符,这使得整个Class文件中存储的内容几乎全部是程序运行的必要数据,没有空隙存在。当遇到需要占用8个字节以上空间的数据项时,则会按照高位在前的方式分割成若干个8个字节进行存储。

根据《Java虚拟机规范》的规定,Class文件格式采用一种类似于C语言结构体的伪结构来存储数据,这种伪结构中只有两种数据类型:“无符号数”和“表”

·无符号数属于基本的数据类型,以u1、u2、u4、u8来分别代表1个字节、2个字节、4个字节和8个字节的无符号数,无符号数可以用来描述数字、索引引用、数量值或者按照UTF-8编码构成字符串值。

·是由多个无符号数或者其他表作为数据项构成的复合数据类型,所有表的命名都习惯性地以“_info”结尾。表用于描述有层次关系的复合结构的数据,整个Class文件本质上也可以视作是一张表

无论是无符号数还是表,当需要描述同一类型但数量不定的多个数据时,经常会使用一个前置的容量计数器加若干个连续的数据项的形式,这时候称这一系列连续的某一类型的数据为某一类型的“集合”。

6.3.1 魔数与Class文件的版本

每个Class文件的头4个字节被称为魔数(Magic Number),它的唯一作用是确定这个文件是否为一个能被虚拟机接受的Class文件。Class文件的魔数取得很有“浪漫气息”,值为0xCAFEBABE(咖啡宝贝?)。

紧接着魔数的4个字节存储的是Class文件的版本号:第5和第6个字节是次版本号(Minor Version),第7和第8个字节是主版本号(Major Version)。Java的版本号是从45开始的,JDK 1.1之后的每个JDK大版本发布主版本号向上加1(JDK 1.0~1.1使用了45.0~45.3的版本号),高版本的JDK能向下兼容以前版本的Class文件,但不能运行以后版本的Class文件。

6.3.2 常量池

由于常量池中常量的数量是不固定的,所以在常量池的入口需要放置一项u2类型的数据,代表常量池容量计数值(constant_pool_count)。与Java中语言习惯不同,这个容量计数是从1而不是0开始的。

如图6-3所示,常量池容量(偏移地址:0x00000008)为十六进制数0x0016,即十进制的22,这就代表常量池中有21项常量,索引值范围为1~21。在Class文件格式规范制定之时,设计者将第0项常量空出来是有特殊考虑的,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如果后面某些指向常量池的索引值的数据在特定情况下需要表达“不引用任何一个常量池项目”的含义,可以把索引值设置为0来表示。Class文件结构中只有常量池的容量计数是从1开始,对于其他集合类型,包括接口索引集合、字段表集合、方法表集合等的容量计数都与一般习惯相同,是从0开始。

常量池中主要存放两大类常量:字面量(Literal)和符号引用(Symbolic References)

字面量比较接近于Java语言层面的常量概念,如文本字符串、被声明为final的常量值等

符号引用则属于编译原理方面的概念,主要包括下面几类常量:
·被模块导出或者开放的包(Package)
·类和接口的全限定名(Fully Qualified Name)
·字段的名称和描述符(Descriptor)·
方法的名称和描述符
·方法句柄和方法类型(Method Handle、Method Type、Invoke Dynamic)
·动态调用点和动态常量(Dynamically-Computed Call Site、Dynamically-Computed Constant)

6.3.3 访问标志

访问标志(access_flags),2个字节,用于识别一些类或者接口层次的访问信息,包括:这个Class是类还是接口;是否定义为public类型;是否定义为abstract类型;如果是类的话,是否被声明为final;等等。

6.3.4 类索引、父类索引与接口索引集合

类索引(this_class)和父类索引(super_class)都是一个u2类型的数据,而接口索引集合(interfaces)是一组u2类型的数据的集合,Class文件中由这三项数据来确定该类型的继承关系。类索引用于确定这个类的全限定名,父类索引用于确定这个类的父类的全限定名。由于Java语言不允许多重继承,所以父类索引只有一个,除了java.lang.Object之外,所有的Java类都有父类,因此除了java.lang.Object外,所有Java类的父类索引都不为0。接口索引集合就用来描述这个类实现了哪些接口,这些被实现的接口将按implements关键字(如果这个Class文件表示的是一个接口,则应当是extends关键字)后的接口顺序从左到右排列在接口索引集合中。

类索引、父类索引和接口索引集合都按顺序排列在访问标志之后,类索引和父类索引用两个u2类型的索引值表示,它们各自指向一个类型为CONSTANT_Class_info的类描述符常量,通过CONSTANT_Class_info类型的常量中的索引值可以找到定义在CONSTANT_Utf8_info类型的常量中的全限定名字符串。

对于接口索引集合,入口的第一项u2类型的数据为接口计数器(interfaces_count),表示索引表的容量。如果该类没有实现任何接口,则该计数器值为0,后面接口的索引表不再占用任何字节。

6.3.5 字段表集合

字段表(field_info)用于描述接口或者类中声明的变量。Java语言中的“字段”(Field)包括类级变量以及实例级变量,但不包括在方法内部声明的局部变量。

字段可以包括的修饰符有字段的作用域(public、private、protected修饰符)、是实例变量还是类变量(static修饰符)、可变性(final)、并发可见性(volatile修饰符,是否强制从主内存读写)、可否被序列化(transient修饰符)、字段数据类型(基本类型、对象、数组)、字段名称。上述这些信息中,各个修饰符都是布尔值,要么有某个修饰符,要么没有,很适合使用标志位来表示。而字段叫做什么名字、字段被定义为什么数据类型,这些都是无法固定的,只能引用常量池中的常量来描述。表6-8中列出了字段表的最终格式。

6.3.6 方法表集合

Class文件存储格式中对方法的描述与对字段的描述采用了几乎完全一致的方式,方法表的结构如同字段表一样,依次包括访问标志(access_flags)、名称索引(name_index)、描述符索引(descriptor_index)、属性表集合(attributes)几项,如表6-11所示。

6.3.7 属性表集合

属性表(attribute_info)在前面的讲解之中已经出现过数次,Class文件、字段表、方法表都可以携带自己的属性表集合,以描述某些场景专有的信息。

  • signature属性
    可是一个选的定长属性,可出现于类、字段表和方法表结构的属性表中。任何类、接口、初始化方法或成员的泛型签名如果包含了类型变量(type variable)或参数化类型(parameterized type),则signature属性会为它记录泛型签名信息。之所以需要这样一个属性去记录泛型类型,是因为Java语言的泛型采用的是擦除法实现的伪泛型,字节码中的所有泛型信息编译(类型变量和参数化类型)在编译之后通通被擦除掉。使用擦除法的好处是实现简单,非常容易实现backport,运行期也能节省一些类型所占的内存空间。但是坏处是运行期就无法像C#等有真泛型支持的语言那样,将泛型类型和用户定义的普通类型同等对待,例如运行期间做反射无法获得泛型信息。Signature属性就是为了弥补这个缺陷而增设的,现在java的 api能获取的泛型类型,最终数据来源也是这个属性。

6.4 字节码指令简介

Java虚拟机的指令由一个字节长度的、代表着某种特定操作含义的数字(称为操作码,Opcode)以及跟随其后的零至多个代表此操作所需的参数(称为操作数,Operand)构成。

由于Java虚拟机采用面向操作数栈而不是面向寄存器的架构(这两种架构的执行过程、区别和影响将在第8章中探讨),所以大多数指令都不包含操作数,只有一个操作码,指令参数都存放在操作数栈中。

,由于限制了Java虚拟机操作码的长度为一个字节(即0~255),这意味着指令集的操作码总数不能够超过256条。又由于Class文件格式放弃了编译后代码的操作数长度对齐,这就意味着虚拟机在处理那些超过一个字节的数据时,不得不在运行时从字节中重建出具体数据的结构,譬如要将一个16位长度的无符号整数使用两个无符号字节存储起来(假设将它们命名为byte1和byte2),那它们的值应该是这样的:

这种操作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解释执行字节码时将损失一些性能,但这样做的优势也同样明显:放弃了操作数长度对齐[插图],就意味着可以省略掉大量的填充和间隔符号;用一个字节来代表操作码,也是为了尽可能获得短小精干的编译代码。

6.4.1 字节码与数据类型

在Java虚拟机的指令集中,大多数指令都包含其操作所对应的数据类型信息。

举个例子,iload指令用于从局部变量表中加载int型的数据到操作数栈中,而fload指令加载的则是float类型的数据。这两条指令的操作在虚拟机内部可能会是由同一段代码来实现的,但在Class文件中它们必须拥有各自独立的操作码。

6.4.2 加载和存储指令

加载和存储指令用于将数据在栈帧中的局部变量表和操作数栈之间来回传输,这类指令包括:

·将一个局部变量加载到操作栈:iload、iload_、lload、lload_、fload、fload_、dload、dload_、aload、aload_

·将一个数值从操作数栈存储到局部变量表:istore、istore_、lstore、lstore_、fstore、fstore_、dstore、dstore_、astore、astore_

·将一个常量加载到操作数栈:bipush、sipush、ldc、ldc_w、ldc2_w、aconst_null、iconst_m1、iconst_、lconst_、fconst_、dconst_

·扩充局部变量表的访问索引的指令:wide

上面所列举的指令助记符中,有一部分是以尖括号结尾的(例如iload_),这些指令助记符实际上代表了一组指令(例如iload_,它代表了iload_0、iload_1、iload_2和iload_3这几条指令)。

6.4.3 运算指令

算术指令用于对两个操作数栈上的值进行某种特定运算,并把结果重新存入到操作栈顶。

大体上运算指令可以分为两种:对整型数据进行运算的指令与对浮点型数据进行运算的指令。

无论是哪种算术指令,均是使用Java虚拟机的算术类型来进行计算的,换句话说是不存在直接支持byte、short、char和boolean类型的算术指令,对于上述几种数据的运算,应使用操作int类型的指令代替。

所有的算术指令包括:

·加法指令:iadd、ladd、fadd、dadd

·减法指令:isub、lsub、fsub、dsub

·乘法指令:imul、lmul、fmul、dmul

·除法指令:idiv、ldiv、fdiv、ddiv

·求余指令:irem、lrem、frem、drem

·取反指令:ineg、lneg、fneg、dneg

·位移指令:ishl、ishr、iushr、lshl、lshr、lushr

·按位或指令:ior、lor

·按位与指令:iand、land

·按位异或指令:ixor、lxor

·局部变量自增指令:iinc

·比较指令:dcmpg、dcmpl、fcmpg、fcmpl、lcmp

6.4.4 类型转换指令

Java虚拟机直接支持(即转换时无须显式的转换指令)以下数值类型的宽化类型转换(Widening NumericConversion,即小范围类型向大范围类型的安全转换)

·int类型到long、float或者double类型

·long类型到float、double类型

·float类型到double类型

与之相对的,处理窄化类型转换(Narrowing Numeric Conversion)时,就必须显式地使用转换指令来完成,这些转换指令包括i2b、i2c、i2s、l2i、f2i、f2l、d2i、d2l和d2f。窄化类型转换可能会导致转换结果产生不同的正负号、不同的数量级的情况,转换过程很可能会导致数值的精度丢失。

6.4.5 对象创建与访问指令

Java虚拟机对类实例和数组的创建与操作使用了不同的字节码指令。对象创建后,就可以通过对象访问指令获取对象实例或者数组实例中的字段或者数组元素,这些指令包括:

·创建类实例的指令:new

·创建数组的指令:newarray、anewarray、multianewarray

·访问类字段(static字段,或者称为类变量)和实例字段(非static字段,或者称为实例变量)的指令:getfield、putfield、getstatic、putstatic

·把一个数组元素加载到操作数栈的指令:baload、caload、saload、iaload、laload、faload、daload、aaload

·将一个操作数栈的值储存到数组元素中的指令:bastore、castore、sastore、iastore、fastore、dastore、aastore

·取数组长度的指令:arraylength

·检查类实例类型的指令:instanceof、checkcast

6.4.6 操作数栈管理指令

如同操作一个普通数据结构中的堆栈那样,Java虚拟机提供了一些用于直接操作操作数栈的指令,包括:

·将操作数栈的栈顶一个或两个元素出栈:pop、pop2

·复制栈顶一个或两个数值并将复制值或双份的复制值重新压入栈顶:dup、dup2、dup_x1、dup2_x1、dup_x2、dup2_x2

·将栈最顶端的两个数值互换:swap

6.4.7 控制转移指令

控制转移指令可以让Java虚拟机有条件或无条件地从指定位置指令(而不是控制转移指令)的下一条指令继续执行程序,从概念模型上理解,可以认为控制指令就是在有条件或无条件地修改PC寄存器的值。控制转移指令包括:

·条件分支:ifeq、iflt、ifle、ifne、ifgt、ifge、ifnull、ifnonnull、if_icmpeq、if_icmpne、if_icmplt、if_icmpgt、if_icmple、if_icmpge、if_acmpeq和if_acmpne

·复合条件分支:tableswitch、lookupswitch

·无条件分支:goto、goto_w、jsr、jsr_w、ret

6.4.8 方法调用和返回指令

方法调用(分派、执行过程)将在第8章具体讲解,这里仅列举以下五条指令用于方法调用:

·invokevirtual指令:用于调用对象的实例方法,根据对象的实际类型进行分派(虚方法分派),这也是Java语言中最常见的方法分派方式。

·invokeinterface指令:用于调用接口方法,它会在运行时搜索一个实现了这个接口方法的对象,找出适合的方法进行调用。

·invokespecial指令:用于调用一些需要特殊处理的实例方法,包括实例初始化方法、私有方法和父类方法。

·invokestatic指令:用于调用类静态方法(static方法)。

·invokedynamic指令:用于在运行时动态解析出调用点限定符所引用的方法。并执行该方法。前面四条调用指令的分派逻辑都固化在Java虚拟机内部,用户无法改变,而invokedynamic指令的分派逻辑是由用户所设定的引导方法决定的。

方法调用指令与数据类型无关,而方法返回指令是根据返回值的类型区分的,包括ireturn(当返回值是boolean、byte、char、short和int类型时使用)、lreturn、freturn、dreturn和areturn,另外还有一条return指令供声明为void的方法、实例初始化方法、类和接口的类初始化方法使用。

6.4.9 异常处理指令

在Java程序中显式抛出异常的操作(throw语句)都由athrow指令来实现,除了用throw语句显式抛出异常的情况之外,《Java虚拟机规范》还规定了许多运行时异常会在其他Java虚拟机指令检测到异常状况时自动抛出。

而在Java虚拟机中,处理异常(catch语句)不是由字节码指令来实现的,而是采用异常表来完成

6.4.10 同步指令

Java虚拟机可以支持**方法级的同步和方法内部一段指令序列的同步,这两种同步结构都是使用管程(Monitor,更常见的是直接将它称为“锁”)**来实现的。

方法级的同步是隐式的,无须通过字节码指令来控制,它实现在方法调用和返回操作之中。虚拟机可以从方法常量池中的方法表结构中的ACC_SYNCHRONIZED访问标志得知一个方法是否被声明为同步方法。当方法调用时,调用指令将会检查方法的ACC_SYNCHRONIZED访问标志是否被设置,如果设置了,执行线程就要求先成功持有管程,然后才能执行方法,最后当方法完成(无论是正常完成还是非正常完成)时释放管程。

同步一段指令集序列通常是由Java语言中的synchronized语句块来表示的,Java虚拟机的指令集中有monitorenter和monitorexit两条指令来支持synchronized关键字的语义,正确实现synchronized关键字需要Javac编译器与Java虚拟机两者共同协作支持.

6.5 公有设计,私有实现

《Java虚拟机规范》描绘了Java虚拟机应有的共同程序存储格式:Class文件格式以及字节码指令集。这些内容与硬件、操作系统和具体的Java虚拟机实现之间是完全独立的,虚拟机实现者可能更愿意把它们看作程序在各种Java平台实现之间互相安全地交互的手段。理解公有设计与私有实现之间的分界线是非常有必要的,任何一款Java虚拟机实现都必须能够读取Class文件并精确实现包含在其中的Java虚拟机代码的语义。

虚拟机实现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将输入的Java虚拟机代码在加载时或执行时翻译成另一种虚拟机的指令集;

·将输入的Java虚拟机代码在加载时或执行时翻译成宿主机处理程序的本地指令集(即即时编译器代码生成技术)。

第7章 虚拟机类加载机制

代码编译:本地机器码变成字节码

7.1 概述

Java虚拟机把描述类的数据从Class文件加载到内存,并对数据进行校验、转换解析和初始化,最终形成可以被虚拟机直接使用的Java类型,这个过程被称作虚拟机的类加载机制。

Java中,类型的加载、连接和初始化过程都是在程序运行期间完成的,这种策略使得提前编译变得困难,也增加了类加载的性能开销,但是为java应用提供饿了扩展性和灵活性。
java的动态扩展就是依赖运行期间动态加载和动态连接这个特点实现的。

7.2 类加载的时机

一个类型从被加载到虚拟机内存中开始,到卸载出内存为止,它的整个生命周期将会经历加载(Loading)、验证(Verification)、准备(Preparation)、解析(Resolution)、初始化(Initialization)、使用(Using)和卸载(Unloading)七个阶段,其中验证、准备、解析三个部分统称为连接(Linking)。这七个阶段的发生顺序如图7-1所示。

图7-1中,加载、验证、准备、初始化和卸载这五个阶段的顺序是确定的,类型的加载过程必须按照这种顺序按部就班地开始,而解析阶段则不一定:它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在初始化阶段之后再开始,这是为了支持Java语言的运行时绑定特性(也称为动态绑定或晚期绑定)。

关于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开始类加载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加载”,《Java虚拟机规范》中并没有进行强制约束,这点可以交给虚拟机的具体实现来自由把握。

但是对于初始化阶段,《Java虚拟机规范》则是严格规定了有且只有六种情况必须立即对类进行“初始化”(而加载、验证、准备自然需要在此之前开始):

1)遇到new、getstatic、putstatic或invokestatic这四条字节码指令时,如果类型没有进行过初始化,则需要先触发其初始化阶段。能够生成这四条指令的典型Java代码场景有:

·使用new关键字实例化对象的时候。

·读取或设置一个类型的静态字段(被final修饰、已在编译期把结果放入常量池的静态字段除外)的时候。

·调用一个类型的静态方法的时候。

2)使用java.lang.reflect包的方法对类型进行反射调用的时候,如果类型没有进行过初始化,则需要先触发其初始化。

3)当初始化类的时候,如果发现其父类还没有进行过初始化,则需要先触发其父类的初始化

4)当虚拟机启动时,用户需要指定一个要执行的主类(包含main()方法的那个类),虚拟机会先初始化这个主类

5)当使用JDK 7新加入的动态语言支持时,如果一个java.lang.invoke.MethodHandle实例最后的解析结果为REF_getStatic、REF_putStatic、REF_invokeStatic、REF_newInvokeSpecial四种类型的方法句柄,并且这个方法句柄对应的类没有进行过初始化,则需要先触发其初始化。**

6)当一个接口中定义了JDK 8新加入的默认方法(被default关键字修饰的接口方法)时,如果有这个接口的实现类发生了初始化,那该接口要在其之前被初始化。

对于这六种会触发类型进行初始化的场景,《Java虚拟机规范》中使用了一个非常强烈的限定语——“有且只有”,这六种场景中的行为称为对一个类型进行主动引用。除此之外,所有引用类型的方式都不会触发初始化,称为被动引用

-常量会在编译阶段存入调用类的常量池,不会触发定义类的初始化

接口不能使用static{}语句块,一个接口在初始化时,并不需要其父接口都实现初始化,只有真正使用到父接口市,才会初始化父接口

7.3 类加载的过程

接下来我们会详细了解Java虚拟机中类加载的全过程,即加载、验证、准备、解析和初始化这五个阶段所执行的具体动作。

7.3.1 加载

“加载”(Loading)阶段是整个“类加载”(Class Loading)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在加载阶段,Java虚拟机需要完成以下三件事情:

1)通过一个类的全限定名来获取定义此类的二进制字节流。

2)将这个字节流所代表的静态存储结构转化为方法区的运行时数据结构。

3)在内存中生成一个代表这个类的java.lang.Class对象,作为方法区这个类的各种数据的访问入口。

相对于类加载过程的其他阶段,非数组类型的加载阶段(准确地说,是加载阶段中获取类的二进制字节流的动作)是开发人员可控性最强的阶段。加载阶段既可以使用Java虚拟机里内置的引导类加载器来完成,也可以由用户自定义的类加载器去完成,开发人员通过定义自己的类加载器去控制字节流的获取方式(重写一个类加载器的findClass()或loadClass()方法),实现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赋予应用程序获取运行代码的动态性。

对于数组类而言,数组类本身不通过类加载器创建,它是由Java虚拟机直接在内存中动态构造出来的。但数组类与类加载器仍然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数组类的元素类型(Element Type,指的是数组去掉所有维度的类型)最终还是要靠类加载器来完成加载,一个数组类(下面简称为C)创建过程遵循以下规则:

·如果数组的组件类型不是引用类型(例如int[]数组的组件类型为int),Java虚拟机将会把数组C标记为与引导类加载器关联。

·数组类的可访问性与它的组件类型的可访问性一致,如果组件类型不是引用类型,它的数组类的可访问性将默认为public,可被所有的类和接口访问到。

加载阶段结束后,Java虚拟机外部的二进制字节流就按照虚拟机所设定的格式存储在方法区之中了,方法区中的数据存储格式完全由虚拟机实现自行定义,《Java虚拟机规范》未规定此区域的具体数据结构。

类型数据妥善安置在方法区之后,会在Java堆内存中实例化一个java.lang.Class类的对象,这个对象将作为程序访问方法区中的类型数据的外部接口。

7.3.2 验证

验证是连接阶段的第一步,这一阶段的目的是确保Class文件的字节流中包含的信息符合《Java虚拟机规范》的全部约束要求,保证这些信息被当作代码运行后不会危害虚拟机自身的安全。

验证阶段大致上会完成下面四个阶段的检验动作:文件格式验证、元数据验证、字节码验证和符号引用验证。

1.文件格式验证

第一阶段要验证字节流是否符合Class文件格式的规范,并且能被当前版本的虚拟机处理。一阶段可能包括下面这些验证点:

·是否以魔数0xCAFEBABE开头。

·主、次版本号是否在当前Java虚拟机接受范围之内。

……

该验证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输入的字节流能正确地解析并存储于方法区之内,格式上符合描述一个Java类型信息的要求。

2.元数据验证

第二阶段是对字节码描述的信息进行语义分析,以保证其描述的信息符合《Java语言规范》的要求,这个阶段可能包括的验证点如下:

·这个类是否有父类(除了java.lang.Object之外,所有的类都应当有父类)。

·这个类的父类是否继承了不允许被继承的类(被final修饰的类)。

……

第二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对类的元数据信息进行语义校验,保证不存在与《Java语言规范》定义相悖的元数据信息。

3.字节码验证

第三阶段是整个验证过程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主要目的是通过数据流分析和控制流分析,确定程序语义是合法的、符合逻辑的。在第二阶段对元数据信息中的数据类型校验完毕以后,这阶段就要对类的方法体(Class文件中的Code属性)进行校验分析,保证被校验类的方法在运行时不会做出危害虚拟机安全的行为,例如:

·保证任意时刻操作数栈的数据类型与指令代码序列都能配合工作,例如不会出现类似于“在操作栈放置了一个int类型的数据,使用时却按long类型来加载入本地变量表中”这样的情况。

·保证任何跳转指令都不会跳转到方法体以外的字节码指令上。

……

4.符号引用验证

最后一个阶段的校验行为发生在虚拟机将符号引用转化为直接引用的时候,这个转化动作将在连接的第三阶段——解析阶段中发生。

本阶段通常需要校验下列内容:

·符号引用中通过字符串描述的全限定名是否能找到对应的类。

·在指定类中是否存在符合方法的字段描述符及简单名称所描述的方法和字段。

……

符号引用验证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解析行为能正常执行,如果无法通过符号引用验证,Java虚拟机将会抛出一个java.lang.IncompatibleClassChangeError的子类异常,典型的如:java.lang.IllegalAccessError、java.lang.NoSuchFieldError、java.lang.NoSuchMethodError等。

7.3.3 准备

准备阶段是正式为类中定义的变量(即静态变量,被static修饰的变量)分配内存并设置类变量初始值的阶段,从概念上讲,这些变量所使用的内存都应当在方法区中进行分配,但必须注意到方法区本身是一个逻辑上的区域,在JDK 7及之前,HotSpot使用永久代来实现方法区时,实现是完全符合这种逻辑概念的;而在JDK 8及之后,类变量则会随着Class对象一起存放在Java堆中,这时候“类变量在方法区”就完全是一种对逻辑概念的表述了,关于这部分内容,笔者已在4.3.1节介绍并且验证过。

关于准备阶段,首先这时候进行内存分配的仅包括类变量,而不包括实例变量,实例变量将会在对象实例化时随着对象一起分配在Java堆中。其次是这里所说的初始值“通常情况”下是数据类型的零值,假设一个类变量的定义为:

那变量value在准备阶段过后的初始值为0而不是123,因为这时尚未开始执行任何Java方法,而把value赋值为123的putstatic指令是程序被编译后,存放于类构造器()方法之中,所以把value赋值为123的动作要到类的初始化阶段才会被执行。

上面提到在“通常情况”下初始值是零值,那言外之意是相对的会有某些“特殊情况”:如果类字段的字段属性表中存在ConstantValue属性,那在准备阶段变量值就会被初始化为ConstantValue属性所指定的初始值,假设上面类变量value的定义修改为:

编译时Javac将会为value生成ConstantValue属性,在准备阶段虚拟机就会根据Con-stantValue的设置将value赋值为123。

7.3.4 解析

解析阶段是Java虚拟机将常量池内的符号引用替换为直接引用的过程。

·符号引用(Symbolic References):符号引用以一组符号来描述所引用的目标,符号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字面量,只要使用时能无歧义地定位到目标即可。

·直接引用(Direct References):直接引用是可以直接指向目标的指针、相对偏移量或者是一个能间接定位到目标的句柄。直接引用是和虚拟机实现的内存布局直接相关的,同一个符号引用在不同虚拟机实例上翻译出来的直接引用一般不会相同。如果有了直接引用,那引用的目标必定已经在虚拟机的内存中存在。

解析动作主要针对类或接口、字段、类方法、接口方法、方法类型、方法句柄和调用点限定符这7类符号引用进行,分别对应于常量池的CONSTANT_Class_info、CON-STANT_Fieldref_info、CONSTANT_Methodref_info、CONSTANT_InterfaceMethodref_info、CONSTANT_MethodType_info、CONSTANT_MethodHandle_info、CONSTANT_Dyna-mic_info和CONSTANT_InvokeDynamic_info 8种常量类型。

7.3.5 初始化

类的初始化阶段是类加载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之前介绍的几个类加载的动作里,除了在加载阶段用户应用程序可以通过自定义类加载器的方式局部参与外,其余动作都完全由Java虚拟机来主导控制。直到初始化阶段,Java虚拟机才真正开始执行类中编写的Java程序代码,将主导权移交给应用程序。

进行准备阶段时,变量已经赋过一次系统要求的初始零值,而在初始化阶段,则会根据程序员通过程序编码制定的主观计划去初始化类变量和其他资源。

类的初始化可以从另外一种更直接的形式来表达:初始化阶段就是执行类构造器()方法的过程。()并不是程序员在Java代码中直接编写的方法,它是Javac编译器的自动生成物,但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这个方法具体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方法执行过程中各种可能会影响程序运行行为的细节,这部分比起其他类加载过程更贴近于普通的程序开发人员的实际工作。

·()方法是由编译器自动收集类中的所有类变量的赋值动作和静态语句块(static{}块)中的语句合并产生的,编译器收集的顺序是由语句在源文件中出现的顺序决定的。静态语句块只能访问在静态句块之前的变量,定义在它之后的变量,在前面的静态语句块可以复制,但不能访问。

·()方法与类的构造函数(即在虚拟机视角中的实例构造器()方法)不同,它不需要显式地调用父类构造器,Java虚拟机会保证在子类的()方法执行前,父类的()方法已经执行完毕。因此在Java虚拟机中第一个被执行的()方法的类型肯定是java.lang.Object。

·由于父类的()方法先执行,也就意味着父类中定义的静态语句块要优先于子类的变量赋值操作。

·()方法对于类或接口来说并不是必需的,如果一个类中没有静态语句块,也没有对变量的赋值操作,那么编译器可以不为这个类生成()方法。

·接口中不能使用静态语句块,但仍然有变量初始化的赋值操作,因此接口与类一样都会生成()方法。但接口与类不同的是,执行接口的()方法不需要先执行父接口的()方法,因为只有当父接口中定义的变量被使用时,父接口才会被初始化。此外,接口的实现类在初始化时也一样不会执行接口的()方法。

·Java虚拟机必须保证一个类的()方法在多线程环境中被正确地加锁同步,如果多个线程同时去初始化一个类,那么只会有其中一个线程去执行这个类的()方法,其他线程都需要阻塞等待,直到活动线程执行完毕()方法。如果在一个类的()方法中有耗时很长的操作,那就可能造成多个进程阻塞[插图],在实际应用中这种阻塞往往是很隐蔽的。

7.4 类加载器

Java虚拟机设计团队有意把类加载阶段中的“通过一个类的全限定名来获取描述该类的二进制字节流”这个动作放到Java虚拟机外部去实现,以便让应用程序自己决定如何去获取所需的类。实现这个动作的代码被称为**“类加载器”(Class Loader)**。

7.4.1 类与类加载器

类加载器虽然只用于实现类的加载动作,但它在Java程序中起到的作用却远超类加载阶段。对于任意一个类,都必须由加载它的类加载器和这个类本身一起共同确立其在Java虚拟机中的唯一性,每一个类加载器,都拥有一个独立的类名称空间。即使两个类来源于同一个class文件,被同一个java虚拟机加载,只要加载它们的类加载器不同,那这两个类就必定不相等。

7.4.2 双亲委派模型

站在Java虚拟机的角度来看,只存在两种不同的类加载器:

一种是启动类加载器(BootstrapClassLoader),这个类加载器使用C++语言实现,是虚拟机自身的一部分;

另外一种就是其他所有的类加载器,这些类加载器都由Java语言实现,独立存在于虚拟机外部,并且全都继承自抽象类java.lang.ClassLoader。

站在Java开发人员的角度来看,类加载器就应当划分得更细致一些:

自JDK 1.2以来,Java一直保持着三层类加载器、双亲委派的类加载架构,尽管这套架构在Java模块化系统出现后有了一些调整变动,但依然未改变其主体结构,我们将在7.5节中专门讨论模块化系统下的类加载器。

对于这个时期的Java应用,绝大多数Java程序都会使用到以下3个系统提供的类加载器来进行加载:

·启动类加载器(Bootstrap Class Loader):该类加载器负责加载存放在<JAVA_HOME>\lib目录,或者被-Xbootclasspath参数所指定的路径中存放的,而且是Java虚拟机能够识别的类库加载到虚拟机的内存中。

·扩展类加载器(Extension Class Loader):这个类加载器是在类sun.misc.Launcher$ExtClassLoader中以Java代码的形式实现的。它负责加载<JAVA_HOME>\lib\ext目录中,或者被java.ext.dirs系统变量所指定的路径中所有的类库。

·应用程序类加载器(Application Class Loader):这个类加载器由sun.misc.Launcher$AppClassLoader来实现。由于应用程序类加载器是ClassLoader类中的getSystem-ClassLoader()方法的返回值,所以有些场合中也称它为“系统类加载器”。它负责加载用户类路径(ClassPath)上所有的类库,开发者同样可以直接在代码中使用这个类加载器。如果应用程序中没有自定义过自己的类加载器,一般情况下这个就是程序中默认的类加载器。

图7-2中展示的各种类加载器之间的层次关系被称为类加载器的“双亲委派模型(Parents Delegation Model)”。双亲委派模型要求除了顶层的启动类加载器外,其余的类加载器都应有自己的父类加载器。不过这里类加载器之间的父子关系一般不是以继承(Inheritance)的关系来实现的,而是通常使用组合(Composition)关系来复用父加载器的代码

双亲委派模型的工作过程是:如果一个类加载器收到了类加载的请求,它首先不会自己去尝试加载这个类,而是把这个请求委派给父类加载器去完成,每一个层次的类加载器都是如此,因此所有的加载请求最终都应该传送到最顶层的启动类加载器中,只有当父加载器反馈自己无法完成这个加载请求(它的搜索范围中没有找到所需的类)时,子加载器才会尝试自己去完成加载。

使用双亲委派模型来组织类加载器之间的关系,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Java中的类随着它的类加载器一起具备了一种带有优先级的层次关系

双亲委派模型对于保证Java程序的稳定运作极为重要,但它的实现却异常简单,用以实现双亲委派的代码只有短短十余行,全部集中在java.lang.ClassLoader的loadClass()方法之中,如代码清单7-10所示。

这段代码的逻辑清晰易懂:先检查请求加载的类型是否已经被加载过,若没有则调用父加载器的loadClass()方法,若父加载器为空则默认使用启动类加载器作为父加载器。假如父类加载器加载失败,抛出ClassNotFoundException异常的话,才调用自己的findClass()方法尝试进行加载。

7.4.3 破坏双亲委派模型

双亲委派模型并不是一个具有强制性约束的模型,而是Java设计者推荐给开发者们的类加载器实现方式。

在Java的世界中大部分的类加载器都遵循这个模型,但也有例外的情况,直到Java模块化出现为止,双亲委派模型主要出现过3次较大规模“被破坏”的情况:

第一次“被破坏”:

由于双亲委派模型在JDK 1.2之后才被引入,但是类加载器的概念和抽象类java.lang.ClassLoader则在Java的第一个版本中就已经存在,面对已经存在的用户自定义类加载器的代码,无法再以技术手段避免loadClass()被子类覆盖的可能性,只能在JDK 1.2之后的java.lang.ClassLoader中添加一个新的protected方法findClass(),并引导用户编写的类加载逻辑时尽可能去重写这个方法,而不是在loadClass()中编写代码。上节我们已经分析过loadClass()方法,双亲委派的具体逻辑就实现在这里面,按照loadClass()方法的逻辑,如果父类加载失败,会自动调用自己的findClass()方法来完成加载,这样既不影响用户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加载类,又可以保证新写出来的类加载器是符合双亲委派规则的。

第二次“被破坏”:

是由这个模型自身的缺陷导致的,双亲委派很好地解决了各个类加载器协作时基础类型的一致性问题(越基础的类由越上层的加载器进行加载),基础类型之所以被称为“基础”,是因为它们总是作为被用户代码继承、调用的API存在,但程序设计往往没有绝对不变的完美规则,如果有基础类型又要调用回用户的代码,那该怎么办呢?

为了解决这个困境,Java的设计团队只好引入了一个不太优雅的设计:线程上下文类加载器(Thread Context ClassLoader)。这个类加载器可以通过java.lang.Thread类的setContext-ClassLoader()方法进行设置,如果创建线程时还未设置,它将会从父线程中继承一个,如果在应用程序的全局范围内都没有设置过的话,那这个类加载器默认就是应用程序类加载器。

第三次“被破坏”:

是由于用户对程序动态性的追求而导致的,这里所说的“动态性”指的是一些非常“热”门的名词:代码热替换(Hot Swap)、模块热部署(HotDeployment)等。

例如OSGi实现模块化热部署的关键是它自定义的类加载器机制的实现,每一个程序模块(OSGi中称为Bundle)都有一个自己的类加载器,当需要更换一个Bundle时,就把Bundle连同类加载器一起换掉以实现代码的热替换。在OSGi环境下,类加载器不再双亲委派模型推荐的树状结构,而是进一步发展为更加复杂的网状结构,当收到类加载请求时,OSGi将按照下面的顺序进行类搜索:

1)将以java.*开头的类,委派给父类加载器加载。

2)否则,将委派列表名单内的类,委派给父类加载器加载。

3)否则,将Import列表中的类,委派给Export这个类的Bundle的类加载器加载。

4)否则,查找当前Bundle的ClassPath,使用自己的类加载器加载。

5)否则,查找类是否在自己的Fragment Bundle中,如果在,则委派给Fragment Bundle的类加载器加载。

6)否则,查找Dynamic Import列表的Bundle,委派给对应Bundle的类加载器加载。

7)否则,类查找失败。

7.5 Java模块化系统

在JDK 9中引入的Java模块化系统(Java Platform Module System,JPMS)是对Java技术的一次重要升级,为了能够实现模块化的关键目标——可配置的封装隔离机制,Java虚拟机对类加载架构也做出了相应的变动调整,才使模块化系统得以顺利地运作。

第8章 虚拟机字节码执行引擎

8.1 概述

在《Java虚拟机规范》中制定了Java虚拟机字节码执行引擎的概念模型,在不同的虚拟机实现中,执行引擎在执行字节码的时候,通常会有解释执行(通过解释器执行)和编译执行(通过即时编译器产生本地代码执行)两种选择,也可能两者兼备等。

但从外观上来看,所有的Java虚拟机的执行引擎输入、输出都是一致的:输入的是字节码二进制流,处理过程是字节码解析执行的等效过程,输出的是执行结果,本章将主要从概念模型的角度来讲解虚拟机的方法调用和字节码执行。

8.2 运行时栈帧结构

Java虚拟机以方法作为最基本的执行单元,**“栈帧”(Stack Frame)**则是用于支持虚拟机进行方法调用和方法执行背后的数据结构,它也是虚拟机运行时数据区中的虚拟机栈(VirtualMachine Stack)的栈元素。

栈帧存储了方法的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动态连接和方法返回地址等信息。

每一个方法从调用开始至执行结束的过程,都对应着一个栈帧在虚拟机栈里面从入栈到出栈的过程。

8.2.1 局部变量表

局部变量表(Local Variables Table)是一组变量值的存储空间,用于存放方法参数和方法内部定义的局部变量。在Java程序被编译为Class文件时,就在方法的Code属性的max_locals数据项中确定了该方法所需分配的局部变量表的最大容量。

局部变量表的容量以变量槽(Variable Slot)为最小单位,《Java虚拟机规范》中并没有明确指出一个变量槽应占用的内存空间大小,只是很有导向性地说到每个变量槽都应该能存放一个boolean、byte、char、short、int、float、reference或returnAddress类型的数据。

8.2.2 操作数栈

操作数栈(Operand Stack)也常被称为操作栈,它是一个后入先出(Last In First Out,LIFO)栈。同局部变量表一样,操作数栈的最大深度也在编译的时候被写入到Code属性的max_stacks数据项之中。

8.2.3 动态连接

每个栈帧都包含一个指向运行时常量池中该栈帧所属方法的引用,持有这个引用是为了支持方法调用过程中的动态连接(Dynamic Linking)

通过第6章的讲解,我们知道Class文件的常量池中存有大量的符号引用,字节码中的方法调用指令就以常量池里指向方法的符号引用作为参数。这些符号引用一部分会在类加载阶段或者第一次使用的时候就被转化为直接引用,这种转化被称为静态解析。另外一部分将在每一次运行期间都转化为直接引用,这部分就称为动态连接

8.2.4 方法返回地址

当一个方法开始执行后,只有两种方式退出这个方法:

第一种方式是执行引擎遇到任意一个方法返回的字节码指令,这时候可能会有返回值传递给上层的方法调用者(调用当前方法的方法称为调用者或者主调方法),方法是否有返回值以及返回值的类型将根据遇到何种方法返回指令来决定,这种退出方法的方式称为**“正常调用完成”(Normal Method Invocation Completion)**。

另外一种退出方式是在方法执行的过程中遇到了异常,并且这个异常没有在方法体内得到妥善处理。无论是Java虚拟机内部产生的异常,还是代码中使用athrow字节码指令产生的异常,只要在本方法的异常表中没有搜索到匹配的异常处理器,就会导致方法退出,这种退出方法的方式称为**“异常调用完成(Abrupt Method Invocation Completion)”**。一个方法使用异常完成出口的方式退出,是不会给它的上层调用者提供任何返回值的。

一般来说,方法正常退出时,主调方法的PC计数器的值就可以作为返回地址,栈帧中很可能会保存这个计数器值。而方法异常退出时,返回地址是要通过异常处理器表来确定的,栈帧中就一般不会保存这部分信息。

8.2.5 附加信息

《Java虚拟机规范》允许虚拟机实现增加一些规范里没有描述的信息到栈帧之中,例如与调试、性能收集相关的信息,这部分信息完全取决于具体的虚拟机实现,这里不再详述。在讨论概念时,一般会把动态连接、方法返回地址与其他附加信息全部归为一类,称为栈帧信息。

8.3 方法调用

方法调用并不等同于方法中的代码被执行,方法调用阶段唯一的任务就是确定被调用方法的版本(即调用哪一个方法),暂时还未涉及方法内部的具体运行过程。

8.3.1 解析

所有方法调用的目标方法在Class文件里面都是一个常量池中的符号引用,在类加载的解析阶段,会将其中的一部分符号引用转化为直接引用,这种解析能够成立的前提是:方法在程序真正运行之前就有一个可确定的调用版本,并且这个方法的调用版本在运行期是不可改变的。换句话说,调用目标在程序代码写好、编译器进行编译那一刻就已经确定下来。这类方法的调用被称为解析(Resolution)

在Java语言中符合“编译期可知,运行期不可变”这个要求的方法,主要有静态方法和私有方法两大类,前者与类型直接关联,后者在外部不可被访问,这两种方法各自的特点决定了它们都不可能通过继承或别的方式重写出其他版本,因此它们都适合在类加载阶段进行解析。

调用不同类型的方法,字节码指令集里设计了不同的指令。在Java虚拟机支持以下5条方法调用字节码指令,分别是:

·invokestatic。用于调用静态方法。

·invokespecial。用于调用实例构造器()方法、私有方法和父类中的方法。

·invokevirtual。用于调用所有的虚方法。

·invokeinterface。用于调用接口方法,会在运行时再确定一个实现该接口的对象。

·invokedynamic。先在运行时动态解析出调用点限定符所引用的方法,然后再执行该方法。

前面4条调用指令,分派逻辑都固化在Java虚拟机内部,而invokedynamic指令的分派逻辑是由用户设定的引导方法来决定的。

只要能被invokestatic和invokespecial指令调用的方法,都可以在解析阶段中确定唯一的调用版本,Java语言里符合这个条件的方法共有静态方法、私有方法、实例构造器、父类方法4种,再加上被final修饰的方法(尽管它使用invokevirtual指令调用),这5种方法调用会在类加载的时候就可以把符号引用解析为该方法的直接引用。这些方法统称为“非虚方法”(Non-VirtualMethod),与之相反,其他方法就被称为**“虚方法”(Virtual Method)。Java中的非虚方法除了使用invokestatic、invokespecial调用的方法之外还有一种,就是被final**修饰的实例方法。虽然由于历史设计的原因,final方法是使用invokevirtual指令来调用的。

解析调用一定是个静态的过程,在编译期间就完全确定,在类加载的解析阶段就会把涉及的符号引用全部转变为明确的直接引用,不必延迟到运行期再去完成。而另一种主要的方法调用形式:分派(Dispatch)调用则要复杂许多,它可能是静态的也可能是动态的,按照分派依据的宗量数可分为单分派和多分派。这两类分派方式两两组合就构成了静态单分派、静态多分派、动态单分派、动态多分派4种分派组合情况,下面我们来看看虚拟机中的方法分派是如何进行的。

8.3.2 分派

本节讲解的分派调用过程将会揭示多态性特征的一些最基本的体现,如“重载”和“重写”在Java虚拟机之中是如何实现的,这里的实现当然不是语法上该如何写,我们关心的依然是虚拟机如何确定正确的目标方法。

1.静态分派

运行结果:

把上面代码中的“Human”称为变量的**“静态类型”(Static Type),或者叫“外观类型”(Apparent Type),后面的“Man”则被称为变量的“实际类型”(Actual Type)或者叫“运行时类型”(Runtime Type)。静态类型和实际类型在程序中都可能会发生变化,区别是静态类型的变化仅仅在使用时发生,变量本身的静态类型不会被改变,并且最终的静态类型是在编译期可知的;而实际类型变化的结果在运行期才可确定,编译器在编译程序的时候并不知道一个对象的实际类型是什么。**

**虚拟机在重载时是通过参数的静态类型而不是实际类型作为判定依据的。**由于静态类型在编译器可知,所以在编译阶段,编译器就根据参数的静态类型决定了会使用哪个重载版本。

所有依赖静态类型来决定方法执行版本的分派动作,都称为静态分派。静态分派发生在编译阶段,静态分派的最典型应用表现就是方法重载。

2.动态分派

运行结果:

根据《Java虚拟机规范》,invokevirtual指令的运行时解析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步:

1)找到操作数栈顶的第一个元素所指向的对象的实际类型,记作C。

2)如果在类型C中找到与常量中的描述符和简单名称都相符的方法,则进行访问权限校验,如果通过则返回这个方法的直接引用,查找过程结束;不通过则返回java.lang.IllegalAccessError异常。

3)否则,按照继承关系从下往上依次对C的各个父类进行第二步的搜索和验证过程。

4)如果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则抛出java.lang.AbstractMethodError异常。

正是因为invokevirtual指令执行的第一步就是在运行期确定接收者的实际类型,所以两次调用中的invokevirtual指令并不是把常量池中方法的符号引用解析到直接引用上就结束了,还会根据方法接收者的实际类型来选择方法版本,这个过程就是Java语言中方法重写的本质。在运行期根据实际类型确定方法执行版本的分派过程称为动态分派。

既然这种多态性的根源在于虚方法调用指令invokevirtual的执行逻辑,那自然我们得出的结论就只会对方法有效,对字段是无效的,因为字段不使用这条指令。事实上,在Java里面只有虚方法存在,字段永远不可能是虚的,换句话说,字段永远不参与多态,哪个类的方法访问某个名字的字段时,该名字指的就是这个类能看到的那个字段。当子类声明了与父类同名的字段时,虽然在子类的内存中两个字段都会存在,但是子类的字段会遮蔽父类的同名字段。

3.单分派与多分派

方法的接收者与方法的参数统称为方法的宗量。

根据分派基于多少种宗量,可以将分派划分为单分派和多分派两种。单分派是根据一个宗量对目标方法进行选择,多分派则是根据多于一个宗量对目标方法进行选择。

总结一句:如今(直至本书编写的Java 12和预览版的Java 13)的Java语言是一门静态多分派、动态单分派的语言。

4.虚拟机动态分派的实现

动态分派是执行非常频繁的动作,而且动态分派的方法版本选择过程需要运行时在接收者类型的方法元数据中搜索合适的目标方法,因此,Java虚拟机实现基于执行性能的考虑,真正运行时一般不会如此频繁地去反复搜索类型元数据。面对这种情况,一种基础而且常见的优化手段是为类型在方法区中建立一个虚方法表(Virtual Method Table,也称为vtable,与此对应的,在invokeinterface执行时也会用到接口方法表——Interface Method Table,简称itable),使用虚方法表索引来代替元数据查找以提高性能。虚方法表中存放着各个方法的实际入口地址。

8.4 动态类型语言支持

JDK 7的发布的字节码首位新成员——invokedynamic指令。这条新增加的指令是JDK 7的项目目标:实现动态类型语言(Dynamically Typed Language)支持而进行的改进之一,也是为JDK 8里可以顺利实现Lambda表达式而做的技术储备。

8.4.1 动态类型语言

**动态类型语言的关键特征是它的类型检查的主体过程是在运行期而不是编译期进行的,**常用的包括:APL、Clojure、Erlang、Groovy、JavaScript、Lisp、Lua、PHP、Prolog、Python、Ruby、Smalltalk、Tcl。

那相对地,在编译期就进行类型检查过程的语言,譬如C++和Java等就是最常用的静态类型语言。

8.5 基于栈的字节码解释执行引擎

第9章 类加载及执行子系统的案例与实战

第四部分 程序编译与代码优化

第10章 前端编译与优化

10.1 概述

在Java技术下谈“编译期”而没有具体上下文语境的话,其实是一句很含糊的表述,因为它可能是指一个前端编译器(叫“编译器的前端”更准确一些)把*.java文件转变成*.class文件的过程;也可能是指Java虚拟机的即时编译器(常称JIT编译器,Just In Time Compiler)运行期把字节码转变成本地机器码的过程;还可能是指使用静态的提前编译器(常称AOT编译器,Ahead Of Time Compiler)直接把程序编译成与目标机器指令集相关的二进制代码的过程。

下面笔者列举了这3类编译过程里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编译器产品:

·前端编译器:JDK的Javac、Eclipse JDT中的增量式编译器(ECJ)。

·即时编译器:HotSpot虚拟机的C1、C2编译器,Graal编译器。

·提前编译器:JDK的Jaotc、GNU Compiler for the Java(GCJ)、Excelsior JET。

10.2 Javac编译器

10.2.1 Javac的源码与调试

从Javac代码的总体结构来看,编译过程大致可以分为1个准备过程和3个处理过程,它们分别如下所示。

1)准备过程:初始化插入式注解处理器。

2)解析与填充符号表过程,包括:

·词法、语法分析。将源代码的字符流转变为标记集合,构造出抽象语法树。

·填充符号表。产生符号地址和符号信息。

3)插入式注解处理器的注解处理过程:插入式注解处理器的执行阶段,本章的实战部分会设计一个插入式注解处理器来影响Javac的编译行为。

4)分析与字节码生成过程,包括:

·标注检查。对语法的静态信息进行检查。

·数据流及控制流分析。对程序动态运行过程进行检查。

·解语法糖。将简化代码编写的语法糖还原为原有的形式。

·字节码生成。将前面各个步骤所生成的信息转化成字节码。

上述3个处理过程里,执行插入式注解时又可能会产生新的符号,如果有新的符号产生,就必须转回到之前的解析、填充符号表的过程中重新处理这些新符号,从总体来看,三者之间的关系与交互顺序如图10-4所示。

Javac编译动作的入口是com.sun.tools.javac.main.JavaCompiler类,上述3个过程的代码逻辑集中在这个类的compile()和compile2()方法里。

10.2.2 解析与填充符号表

解析过程由图10-5中的parseFiles()方法(图10-5中的过程1.1)来完成,解析过程包括了经典程序编译原理中的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两个步骤。

1.词法、语法分析

词法分析是将源代码的字符流转变为标记(Token)集合的过程,单个字符是程序编写时的最小元素,但标记才是编译时的最小元素。关键字、变量名、字面量、运算符都可以作为标记。

语法分析是根据标记序列构造抽象语法树的过程,抽象语法树(Abstract Syntax Tree,AST)是一种用来描述程序代码语法结构的树形表示方式,抽象语法树的每一个节点都代表着程序代码中的一个语法结构(Syntax Construct),例如包、类型、修饰符、运算符、接口、返回值甚至连代码注释等都可以是一种特定的语法结构。

2.填充符号表

符号表(Symbol Table)是由一组符号地址和符号信息构成的数据结构,读者可以把它类比想象成哈希表中键值对的存储形式(实际上符号表不一定是哈希表实现,可以是有序符号表、树状符号表、栈结构符号表等各种形式)。符号表中所登记的信息在编译的不同阶段都要被用到。譬如在语义分析的过程中,符号表所登记的内容将用于语义检查(如检查一个名字的使用和原先的声明是否一致)和产生中间代码,在目标代码生成阶段,当对符号名进行地址分配时,符号表是地址分配的直接依据。

10.2.3 注解处理器

JDK 5之后,Java语言提供了对注解(Annotations)的支持,注解在设计上原本是与普通的Java代码一样,都只会在程序运行期间发挥作用的。但在JDK 6中又提出并通过了JSR-269提案,该提案设计了一组被称为“插入式注解处理器”的标准API,可以提前至编译期对代码中的特定注解进行处理,从而影响到前端编译器的工作过程。

可以把插入式注解处理器看作是一组编译器的插件,当这些插件工作时,允许读取、修改、添加抽象语法树中的任意元素。如果这些插件在处理注解期间对语法树进行过修改,编译器将回到解析及填充符号表的过程重新处理,直到所有插入式注解处理器都没有再对语法树进行修改为止,每一次循环过程称为一个轮次(Round),这也就对应着图10-4的那个回环过程。

10.2.4 语义分析与字节码生成

经过语法分析之后,编译器获得了程序代码的抽象语法树表示,抽象语法树能够表示一个结构正确的源程序,但无法保证源程序的语义是符合逻辑的。

语义分析的主要任务则是对结构上正确的源程序进行上下文相关性质的检查,譬如进行类型检查、控制流检查、数据流检查,等等。

Javac在编译过程中,语义分析过程可分为标注检查和数据及控制流分析两个步骤,分别由图10-5的attribute()和flow()方法(分别对应图10-5中的过程3.1和过程3.2)完成。

1.标注检查

标注检查步骤要检查的内容包括诸如变量使用前是否已被声明、变量与赋值之间的数据类型是否能够匹配,等等。

2.数据及控制流分析

数据流分析和控制流分析是对程序上下文逻辑更进一步的验证,它可以检查出诸如程序局部变量在使用前是否有赋值、方法的每条路径是否都有返回值、是否所有的受查异常都被正确处理了等问题。编译时期的数据及控制流分析与类加载时的数据及控制流分析的目的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致的,但校验范围会有所区别,有一些校验项只有在编译期或运行期才能进行。

3.解语法糖

语法糖(Syntactic Sugar),也称糖衣语法,指的是在计算机语言中添加的某种语法,这种语法对语言的编译结果和功能并没有实际影响,但是却能更方便程序员使用该语言。通常来说使用语法糖能够减少代码量、增加程序的可读性,从而减少程序代码出错的机会。

Java中最常见的语法糖包括了泛型、变长参数、自动装箱拆箱,等等,Java虚拟机运行时并不直接支持这些语法,它们在编译阶段被还原回原始的基础语法结构,这个过程就称为解语法糖。

4.字节码生成

字节码生成是Javac编译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字节码生成阶段不仅仅是把前面各个步骤所生成的信息(语法树、符号表)转化成字节码指令写到磁盘中,编译器还进行了少量的代码添加和转换工作。

10.3 Java语法糖的味道

10.3.1 泛型

泛型的本质是参数化类型(Parameterized Type)或者参数化多态(Parametric Poly morphism)的应用,即可以将操作的数据类型指定为方法签名中的一种特殊参数,这种参数类型能够在类、接口和方法的创建中,分别构成泛型类、泛型接口和泛型方法。泛型让程序员能够针对泛化的数据类型编写相同的算法,这极大地增强了编程语言的类型系统及抽象能力。

Java选择的泛型实现方式叫作“类型擦除式泛型”(Type erasure generics),它的唯一优势是在于实现这种泛型的影响范围上:擦除式泛型的实现几乎只需要在javac编译器上作出改进即可,不需要改变字节码,不需要改动java虚拟机,也保证了以前没有使用泛型的库可以直接运行在Java5.0之上。

泛型擦除带来的问题:

  1. 导致了对原始类型(Primitive types)数据的支持成为了麻烦,要强制装箱拆卸
  2. 运行时期无法取得泛型类型信息,会让代码变得啰嗦
  3. 可通过反射绕过泛型类型

泛型更多可参考:
泛型知识点

10.3.2 自动装箱、拆箱与遍历循环

装箱、拆箱
1、什么是装箱?什么是拆箱?

装箱:基本类型转变为包装器类型的过程。
拆箱:包装器类型转变为基本类型的过程。

2、装箱和拆箱的执行过程?

装箱是通过调用包装器类的 valueOf 方法实现的
拆箱是通过调用包装器类的 xxxValue 方法实现的,xxx代表对应的基本数据类型。
如int装箱的时候自动调用Integer的valueOf(int)方法;Integer拆箱的时候自动调用Integer的intValue方法。

3、常见问题?

整型的包装类 valueOf 方法返回对象时,在常用的取值范围内(-128<=x<128),会返回缓存对象。
浮点型的包装类 valueOf 方法返回新的对象。
布尔型的包装类 valueOf 方法 Boolean类的静态常量 TRUE | FALSE。

装箱操作会创建对象,频繁的装箱操作会消耗许多内存,影响性能,所以可以避免装箱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

equals(Object o) 因为原equals方法中的参数类型是封装类型,所传入的参数类型(a)是原始数据类型,所以会自动对其装箱,反之,会对其进行拆箱

当两种不同类型用比较时,包装器类的需要拆箱, 当同种类型用比较时,会自动拆箱或者装箱

包含算术运算会触发自动拆箱。

存在大量自动装箱的过程,如果装箱返回的包装对象不是从缓存中获取,会创建很多新的对象,比较消耗内存。

10.3.3 条件编译

10.4 实战:插入式注解处理器

第11章 后端编译与优化

11.1 概述

如果我们把字节码看作是程序语言的一种中间表示形式(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IR)的话,那编译器无论在何时、在何种状态下把Class文件转换成与本地基础设施(硬件指令集、操作系统)相关的二进制机器码,它都可以视为整个编译过程的后端。如果读者阅读过本书的第2版,可能会发现本章的标题已经从“运行期编译与优化”悄然改成了“后端编译与优化”,这是因为在2012年的Java世界里,虽然提前编译(Ahead Of Time,AOT)早已有所应用,但相对而言,即时编译(Just In Time,JIT)才是占绝对主流的编译形式。不过,最近几年编译技术发展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提前编译不仅逐渐被主流JDK所支持,而且在Java编译技术的前沿研究中又重新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所以再继续只提“运行期”和“即时编译”就显得不够全面了,在本章中它们两者都是主角。

11.2 即时编译器

11.3 提前编译器

11.4 编译器优化技术

11.5 实战:深入理解Graal编译器

第五部分 高效并发

第12章 Java内存模型与线程

12.2 硬件的效率与一致性

高速缓存(Cache):读写速度尽可能接近处理器运算速度的高速缓存作为内存与处理器之间的缓冲,将运算需要使用的数据复制到缓存中,让运算能快速进行,当运算结束后再从缓存同步回内存之中。

缓存一致性(Cache Coherence):多路处理器系统,每个处理器有自己的高速缓存,而又共享同一主内存(Main Memory),这种系统被称为共享内存多核系统(Shared Memory Multiprocessors System)。

12.3 Java内存模型 Java Memory Model(JMM)

12.3.1 主内存与工作内存

Java内存模型的主要目的是定义程序中各种变量的访问规则,即关注在虚拟机中把变量值存储到内存和从内存中取出变量值这样的底层细节。

此处的变量(Variables)与Java编程中所说的变量有所区别,它包括了实例字段、静态字段和构成数组对象的元素,但是不包括局部变量与方法参数,因为后者是线程私有的,不会被共享,自然就不会存在竞争问题。

Java内存模型规定了所有的变量都存储在主内存(Main Memory)中,每条线程还有自己的工作内存,线程的工作内存中保存了被该线程使用的变量的主内存副本,线程对变量的所有操作(读取、赋值等)都必须在工作内存中进行,而不能直接读写主内存中的数据。不同的线程之间也无法直接访问对方工作内存中的变量,线程间变量值的传递均需要通过主内存来完成,线程、主内存、工作内存三者的交互关系如图12-2所示。

这里所讲的主内存、工作内存与第2章所讲的Java内存区域中的Java堆、栈、方法区等并不是同一个层次的对内存的划分,这两者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如果两者一定要勉强对应起来,那么从变量、主内存、工作内存的定义来看,主内存主要对应于Java堆中的对象实例数据部分,而工作内存则对应于虚拟机栈中的部分区域。从更基础的层次上说,主内存直接对应于物理硬件的内存,而为了获取更好的运行速度,虚拟机(或者是硬件、操作系统本身的优化措施)可能会让工作内存优先存储于寄存器和高速缓存中,因为程序运行时主要访问的是工作内存。

12.3.2 内存间交互操作

关于主内存与工作内存之间具体的交互协议,即一个变量如何从主内存拷贝到工作内存、如何从工作内存同步回主内存这一类的实现细节,Java内存模型中定义了以下8种操作来完成。Java虚拟机实现时必须保证下面提及的每一种操作都是原子的、不可再分的(对于double和long类型的变量来说,load、store、read和write操作在某些平台上允许有例外,这个问题在12.3.4节会专门讨论)。

·lock(锁定):作用于主内存的变量,它把一个变量标识为一条线程独占的状态。

·unlock(解锁):作用于主内存的变量,它把一个处于锁定状态的变量释放出来,释放后的变量才可以被其他线程锁定。

·read(读取):作用于主内存的变量,它把一个变量的值从主内存传输到线程的工作内存中,以便随后的load动作使用。

·load(载入):作用于工作内存的变量,它把read操作从主内存中得到的变量值放入工作内存的变量副本中。

·use(使用):作用于工作内存的变量,它把工作内存中一个变量的值传递给执行引擎,每当虚拟机遇到一个需要使用变量的值的字节码指令时将会执行这个操作。

·assign(赋值):作用于工作内存的变量,它把一个从执行引擎接收的值赋给工作内存的变量,每当虚拟机遇到一个给变量赋值的字节码指令时执行这个操作。

·store(存储):作用于工作内存的变量,它把工作内存中一个变量的值传送到主内存中,以便随后的write操作使用。

·write(写入):作用于主内存的变量,它把store操作从工作内存中得到的变量的值放入主内存的变量中。

**如果要把一个变量从主内存拷贝到工作内存,那就要按顺序执行read和load操作,如果要把变量从工作内存同步回主内存,就要按顺序执行store和write操作。**注意,Java内存模型只要求上述两个操作必须按顺序执行,但不要求是连续执行。也就是说read与load之间、store与write之间是可插入其他指令的,如对主内存中的变量a、b进行访问时,一种可能出现的顺序是reada、read b、load b、load a。

除此之外,Java内存模型还规定了在执行上述8种基本操作时必须满足如下规则:

·不允许read和load、store和write操作之一单独出现,即不允许一个变量从主内存读取了但工作内存不接受,或者工作内存发起回写了但主内存不接受的情况出现。

·不允许一个线程丢弃它最近的assign操作,即变量在工作内存中改变了之后必须把该变化同步回主内存。

·不允许一个线程无原因地(没有发生过任何assign操作)把数据从线程的工作内存同步回主内存中。

·一个新的变量只能在主内存中“诞生”,不允许在工作内存中直接使用一个未被初始化(load或assign)的变量,换句话说就是对一个变量实施use、store操作之前,必须先执行assign和load操作。

·一个变量在同一个时刻只允许一条线程对其进行lock操作,但lock操作可以被同一条线程重复执行多次,多次执行lock后,只有执行相同次数的unlock操作,变量才会被解锁。

·如果对一个变量执行lock操作,那将会清空工作内存中此变量的值,在执行引擎使用这个变量前,需要重新执行load或assign操作以初始化变量的值。

·如果一个变量事先没有被lock操作锁定,那就不允许对它执行unlock操作,也不允许去unlock一个被其他线程锁定的变量。

·对一个变量执行unlock操作之前,必须先把此变量同步回主内存中(执行store、write操作)。

这8种内存访问操作以及上述规则限定,再加上稍后会介绍的专门针对volatile的一些特殊规定,就已经能准确地描述出Java程序中哪些内存访问操作在并发下才是安全的。

12.3.3 对于volatile型变量的特殊规则

当一个变量被定义成volatile之后,它将具备两项特性:

第一项是保证此变量对所有线程的可见性,可见性是指一条线程修改了这个变量的值,新值对于其他线程来说是可以立即得知的;第二个语义是禁止指令重排序优化。

Volatile不保证原子性,因此在不符合以下两条规则的运算场景中,仍要通过加锁来包装原子性:
· 运算结果并不依赖变量的当前值,或者能确保只有单一的线程修改变量的值。
· 变量不需要与其他的状态变量共同参与不变约束

内存屏障(Memory Barrier/Memory Fence):重排序时不能把后面的指令重排序到内存屏障之前的位置。

12.3.4 针对long和double型变量的特殊规则

Java内存模型要求lock、unlock、read、load、assign、use、store、write这八种操作都具有原子性,但是对于64位的数据类型(long和double),在模型中特别定义了一条宽松的规定:允许虚拟机将没有被volatile修饰的64位数据的读写操作划分为两次32位的操作来进行,即允许虚拟机实现自行选择是否要保证64位数据类型的load、store、read和write这四个操作的原子性,这就是所谓的“long和double的非原子性协定”(Non-Atomic Treatment of doubleand long Variables)。

12.3.5 原子性、可见性与有序性

介绍完Java内存模型的相关操作和规则后,我们再整体回顾一下这个模型的特征。Java内存模型是围绕着在并发过程中如何处理原子性、可见性和有序性这三个特征来建立的,我们逐个来看一下哪些操作实现了这三个特性。

1.原子性(Atomicity)

一个或某几个操作只能在一个线程执行完之后,另一个线程才能开始执行该操作,也就是说这些操作是不可分割的,线程不能在这些操作上交替执行。

由Java内存模型来直接保证的原子性变量操作包括read、load、assign、use、store和write这六个,我们大致可以认为,基本数据类型的访问、读写都是具备原子性的(例外就是long和double的非原子性协定,读者只要知道这件事情就可以了,无须太过在意这些几乎不会发生的例外情况)。

如果应用场景需要一个更大范围的原子性保证(经常会遇到),Java内存模型还提供了lock和unlock操作来满足这种需求,尽管虚拟机未把lock和unlock操作直接开放给用户使用,但是却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字节码指令monitorenter和monitorexit来隐式地使用这两个操作。这两个字节码指令反映到Java代码中就是同步块——synchronized关键字,因此在synchronized块之间的操作也具备原子性。

2.可见性(Visibility)

**可见性就是指当一个线程修改了共享变量的值时,其他线程能够立即得知这个修改。**Java内存模型是通过在变量修改后将新值同步回主内存,在变量读取前从主内存刷新变量值这种依赖主内存作为传递媒介的方式来实现可见性的,无论是普通变量还是volatile变量都是如此。普通变量与volatile变量的区别是,volatile的特殊规则保证了新值能立即同步到主内存,以及每次使用前立即从主内存刷新。因此我们可以说volatile保证了多线程操作时变量的可见性,而普通变量则不能保证这一点。

除了volatile之外,Java还有两个关键字能实现可见性,它们是synchronized和final

同步块的可见性是由“对一个变量执行unlock操作之前,必须先把此变量同步回主内存中(执行store、write操作)”这条规则获得的。而final关键字的可见性是指:被final修饰的字段在构造器中一旦被初始化完成,并且构造器没有把“this”的引用传递出去(this引用逃逸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其他线程有可能通过这个引用访问到“初始化了一半”的对象),那么在其他线程中就能看见final字段的值。

3.有序性(Ordering)

Java语言提供了volatile和synchronized两个关键字来保证线程之间操作的有序性,**volatile关键字本身就包含了禁止指令重排序的语义,而synchronized则是由“一个变量在同一个时刻只允许一条线程对其进行lock操作”**这条规则获得的,这个规则决定了持有同一个锁的两个同步块只能串行地进入。

12.3.6 先行发生原则

Java语言中有一个**“先行发生”(Happens-Before)的原则。这个原则非常重要,它是判断数据是否存在竞争,线程是否安全的非常有用的手段**。依赖这个原则,我们可以通过几条简单规则一揽子解决并发环境下两个操作之间是否可能存在冲突的所有问题,而不需要陷入Java内存模型苦涩难懂的定义之中。

·**程序次序规则(Program Order Rule):在一个线程内,按照控制流顺序,书写在前面的操作先行发生于书写在后面的操作。注意,这里说的是控制流顺序而不是程序代码顺序,因为要考虑分支、循环等结构。

·***管程锁定规则(Monitor Lock Rule)***:一个unlock操作先行发生于后面对同一个锁的lock操作。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同一个锁”,而“后面”是指时间上的先后。

·volatile变量规则(Volatile Variable Rule):对一个volatile变量的写操作先行发生于后面对这个变量的读操作,这里的“后面”同样是指时间上的先后。

·线程启动原则(Threa Start Rule):Thread对象的start()方法先行发生于此线程的每一个动作

·线程终止规则(Thread Termination Rule):线程中的所有操作都先行发生于对此线程的终止检测,我们可以通过Thread::join()方法是否结束、Thread::isAlive()的返回值等手段检测线程是否已经终止执行。

·线程中断规则(Thread Interruption Rule):对线程interrupt()方法的调用先行发生于被中断线程的代码检测到中断事件的发生,可以通过Thread::interrupted()方法检测到是否有中断发生。

·对象终结规则(Finalizer Rule):一个对象的初始化完成(构造函数执行结束)先行发生于它的finalize()方法的开始

·传递性(Transitivity):如果操作A先行发生于操作B,操作B先行发生于操作C,那就可以得出操作A先行发生于操作C的结论

12.4 Java与线程

12.4.1 线程的实现

线程是进行处理器资源调度的最基本单位
进程是操作系统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而线程是任务调度和执行的基本单位

12.4.2 Java线程调度

线程调度是指系统为线程分配处理器使用权的过程。主要有两种调度方式:协同式线程调度(Cooperative Threads-Scheduling)和抢占式线程调度(Preemptive Threads-Scheduling)。

协同式:线程的执行时间由线程本身控制,线程把自己的工作执行完,主动通知系统切换到另一个线程上。实现简单,切换操作对线程可知;但是如一个线程有问题,会一直阻塞。
抢占式:每个线程由系统来分配执行时间。Java就是抢占式的。Java线程优先级,两个处于ready状态的线程,优先级越高的越容易被系统选择。

12.4.3 状态转换

Java中线程的状态分为6种

  1. 新建(NEW):创建后尚未启动的线程对象,还没有调用start()方法。

  2. 运行(RUNNABLE):Java线程中将**就绪(ready)和运行中(running)**两种状态笼统的称为“运行”。处于这个状态的线程可能正在执行或者正在等待操作系统为它分配执行时间。
    线程对象创建后,其他线程(比如main线程)调用了该对象的start()方法。该状态的线程位于可运行线程池中,等待被线程调度选中,获取CPU的使用权,此时处于就绪状态(ready)。就绪状态的线程在获得CPU时间片后变为运行中状态(running)

  3. 阻塞(BLOCKED):表示线程阻塞于锁。

  4. 无限期等待(WAITING):处于这个状态的线程不会被分配处理器执行时间,进入该状态的线程需要等待其他线程做出一些特定动作(通知或中断)才能唤醒。会让线程陷入这种状态的方法:
    ·没有设置Timeout参数的Object::wait()方法
    ·没有设置Timeout参数的Thread::join()方法
    ·LockSupport::park()方法

  5. 超时等待(TIMED_WAITING):该状态也不会被分配处理器执行时间,但是不同于WAITING,它可以在指定的时间后自行返回。以下方法会让线程进入此状态:
    ·Thread::sleep()方法
    ·设置Timeout参数的Object::wait()方法
    ·设置Timeout参数的Thread::join()方法
    ·LockSupport::parkNanos()方法
    ·LockSupport::parkUtil()方法

  6. 终止(TERMINATED):表示该线程已经执行完毕。

12.5 Java与协程

第13章 线程安全与锁优化

13.1 概述

13.2 线程安全

13.2.1 Java语言中的线程安全

  1. 不可变
    不可变的对象一定是线程安全的
  2. 绝对线程安全
  3. 相对线程安全
  4. 线程兼容
  5. 线程对立

13.2.2 线程安全的实现方法

1.互斥同步(Mutual Exclusion & Synchronization)

互斥同步是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并发正确性保障手段。同步是在多个线程并发访问共享数据时,保证共享数据在同一时刻只被一条(或是一些,当使用信号量的时候)线程使用。互斥是实现同步的一种手段,临界区(critical section)、互斥量(Mutex)和信号量(Semaphor)都是常见的互斥实现方式。

最基本的互斥同步手段就是synchronized关键字,是一种块结构(Block Structured)的同步语法。Synchronized关键字经过Javac编译之后,会在同步块的前后分别形成monitorenter和monitorexit两个字节码指令。这两个字节码指令都需要一个reference类型的参数来指明要锁定和解锁的对象。

Synchronized修饰的同步块对同一条线程来说是可重入的,在持有锁的线程执行完毕并释放锁之前,会无条件地阻塞后面其他线程的进入。

从执行成本的角度看,持有锁是一个重量级(Heavy-weight)的操作。Java的线程是映射到操作系统的原生内核线程之上,如果要阻塞或唤醒一条线程,则需要操作系统来帮忙完成,不可避免需要用户态到核心态的转换。

自JDK5起,Java类库中新提供了java.util.concurrent(J.U.C包),其中的java.util.concurrent.locks.Lock接口便成了Java的另一种全新的互斥同步手段。基于Lock接口,用户能够以非块(Non-Block Structured)来实现互斥同步。

**重入锁(ReentrantLock)**是Lock接口最常见的一种实现,它也是可重入的。比Synchronized多了三个高级功能:
·等待可中断:当持有锁的线程长期不释放锁的时候,正在等待的线程可选择放弃等待,改为处理其他事情。

·公平锁:多个线程在等待同一个锁时,必须按照申请锁的时间顺序来依次获得锁;而非公平锁在锁释放时,任何一个等待锁的线程都有机会获得锁。Synchronized中的锁是非公平锁,ReentrantLock在默认情况下也是非公平的,但可改为公平锁。

·锁绑定多个条件:一个ReentrantLock对象可以同时绑定多个Condition对象。在Synchronized中,锁对象的wait()跟它的notify()或者notifyAll()方法配合可以实现一个隐含的条件,如要和多个条件关联,需要额外添加一个锁。而ReentrantLock只需多次调用newCondition()方法。

JDK6针对synchronized优化后,synchronized和reentrantlock的性能差不多。两个都可满足时优先使用synchronized:
·synchronized是在java语法层面的同步,足够清晰简单
·reentrantlock需要在finally块中释放锁,否则一旦受同步保护的代码块抛出异常,则可能永远不会释放持有的锁

2.非阻塞同步
互斥同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进行线程阻塞和唤醒锁带来的性能开销,因此这种同步也被称为阻塞同步(Blocking Synchronization)
基于冲突检测的乐观并发策略:不管有没有冲突,先进行操作,如果没有其他线程争用共享数据,那操作就直接成功了;如果共享的数据的确被争用,产生了冲突,那再进行其他的补偿措施。被称为非阻塞同步(Non-Blocking Synchronization),使用这种措施的代码也常被称为无锁(Lock-Free)编程。

**Compare-and-Swap(CAS)比较并交换指令,需要有三个操作数,分别是内存位置(在Java中指变量的内存地址,用V表示),旧的预期值(用A表示)和准备设置的新值(用B表示)。CAS指令执行时,当且仅当V符合A时,处理器才会用B更新V的值,否则就不执行更新。但是,不管是否更新了V的值,都会返回V的旧值。**上述处理过程是一个原子操作,执行期间不会被其他线程中断。

JDK5之后,Java类库中才开始使用CAS操作,该操作由sun.misc.Unsafe类里面的compareAndSwapInt()和compareAndSwapLong()等几个方法包装提供。

CAS操作的“ABA问题”:如果一个变量V初次读取的时候是A值,在这段期间它的值曾被改成B,后又改回为A,那CAS操作就会误认为它从来没有改变过。J.U.C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带有标记的原子引用类AtomicStampedReference,它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值的版本来保证CAS的正确性。

3.无同步方案
可重入代码(Reentrant Code)/纯代码(Pure Code):指可以在代码执行的任何时刻中断它,转而去执行另一段代码(包括递归调用它本身),而在控制权返回后,原来的程序不会出现任何错误,也不会对结果有所影响。在特指多线程的上下文语境里,可认为可重入代码是线程安全代码的一个真子集。

线程本地存储(Thread Local Storage):如果一段代码中所需要的数据必须与其他代码共享,那就看看这些共享数据的代码是否能保证在同一个线程中执行。如果能保证,我们就可以把共享数据的可见范围控制在同一个线程之内,这样,无需同步也能保证线程之间不出现数据争用的问题。

在Java之中,如果一个变量要被多线程访问,可以使用volatile关键字将它声明为易变的。可用java.lang.ThreadLocal类实现线程本地存储的功能。每一个线程的Thread对象中都有个ThreadLocalMap对象,这个对象存储了一组以ThreadLocal.threadLocalHashCode为健,以本地线程变量为值的K-V值对,ThreadLocal对象就是当前线程的ThreadLocalMap的访问入口,每一个ThreadLocal对象都包含了一个独一无二的threadLocalHashCode值,使用这个值就可以在线程K-V值对中找回对应的本地线程变量。

13.3 锁优化

从JDK5到JDK6HotSpot虚拟机开发团队花费了大量的资源实现了各种锁优化技术,如**适应性自旋(Adaptive Spinning)、锁消除(Lock Elimination)、锁膨胀(Lock Coarsening)、轻量级锁(LightEight Locking)、偏向锁(Biased Locking)**等,这些技术都是胃了在线程之间更高效地共享数据及解决竞争问题,从而提供程序的执行效率。

13.3.1 自旋锁与自适应锁

在Java中锁起到的作用是互斥同步,而互斥同步对性的影响最大的是阻塞,阻塞是通过挂起线程和恢复线程来实现的,这个操作是很昂贵的,消耗的服务器资源比较大。针对于此虚拟机开发团队发明了自旋锁,因为在共享数据的锁定状态只会持续很短一段时间,为了这段时间去挂起和恢复线程很不值得。所以在一个线程获得锁的同时另一个线程可以先“稍等一会儿”,但并不放弃处理器执行时间,为了让线程等待,只须让线程执行一个忙循环(自旋),这就是自旋锁

那么这个自旋锁的自旋时间多久比较合适呢?

如自旋时间太短那就起不到自旋的作用了,太长又会占用过多的处理器资源。所以在JDK1.4.2中引入自旋锁的时候,就提供了自旋次数为10默认值以及可以自行配置的参数-XXPreBlockSpin。

在JDK1.6中对自旋锁进行了优化,引入了自适应自旋它可以根据前一次在同一个锁上的自旋时间及锁的拥有者的状态来决定的。如果上一次获得了锁,那么下一次就会被认为也会获得锁,进而自旋时间会加长;如果这个锁很少被成功获得,那么有可能就直接省略掉自旋锁,避免处理器资源浪费

13.3.2 锁消除

锁消除是指:虚拟机即时编译器在运行时,对一些代码要求同步,但是对被检测到不可能存在共享数据竞争的锁进行消除。

锁消除是虚拟机自行判断的,开发人员,在编写代码的时候并不用刻意的去规避这些问题,因为有些同步措施都是Java本身自己实现的。

例如如下代码:

public String concatString(String str1,String str2,String str3){return str1 + str2 + str3;
}

因为String是被final修饰的类,所以每次变动都是会产生新的String对象来进行的,因此在编译时会对String连接做自动优化。在JDK5之前会转成StringBuffer对象进行append()操作,在JDK5以后会转为StringBuilder对象进行append()操作。
这样JDK5之前编译器就会把代码变成如下形式:

public String concatString(String str1,String str2,String str3){StringBuffer sb = new StringBuffer();sb.append(str1);sb.append(str2);sb.append(str3);return sb.toString();
}

因为StringBuffer::append()方法就涉及到同步块,锁的就是sb对象。所以发现sb的动态作用域在concatString()方法内部,其他线程又无法访问到它,因此这里的锁就可以被安全的消除。

13.3.3 锁粗化

我们在编写代码的时候,一般会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尽量将同步块的作用范围限制的最小,只在共享数据的实际作用域中才进行同步,这样同步操作数量会变得更少,即使存锁竞争,等待锁的线程也能尽可能快地拿到锁。
但是实际情况,在一系列连续操作都对同一个对象反复加锁和解锁,甚至加锁操作时出现在循环体之中的,那即使没有线程竞争,频繁地进行互斥同步操作也会导致不必要的性能损耗。

上面的代码中concatString()方法就是频繁的堆sb对象进行加锁,虚拟机会探测到这种情况,将锁的范围扩展到整个系列操作的外部。就是在第一个append()操作之前到最后一个append()操作之后,只需要加一次锁就可以了。

总结一下锁粗化:虚拟机探测到有一系列零碎的操作都对同一个对象加锁,将会加锁的同步范围扩展(粗化)到整个系列的操作外部。

13.3.4 轻量级锁

轻量级锁是相对于操作系统互斥量来实现的“重量级”锁而言的,但是轻量级锁并不用来替代重量级锁的,它是指在没有多线程竞争的前提下,减少重量级锁使用操作系统互斥量产生的性能消耗。

要理解轻量级锁,必须要对虚拟机对象的内存布局(尤其是对象头部分)。

HotSpot虚拟机的对象头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用于存储对象自身的运行时数据
,如哈希码(HashCode)、GC分代年龄(Generational GC Age)等。这部分数据的长度咋32位和64位的虚拟机中分别会占用32个或64个比特,官方称它为“Mark Word”,它是实现轻量级锁和偏向锁的关键
第二部分是用于存储指向方法区对象类型数据的指针,如果是数组对象,还会有一个额外的部分用户存储数组长度。

由于对象头信息是与对象自身定义的数据无关的额外存储成本,Mark Word被设计成一个非固定的动态数据结构,以便在极小的空间内存储尽量多的信息。
Mark Word会根据对象的状态复用自己的存储空间。下面是对象的状态对应的对象头的存储内容表

轻量级锁工作过程
轻量级锁加锁
在代码即将进入同步块的时候,如果此同步对象没有被锁定(标志位“01”状态),虚拟机首先将在当前线程的栈帧中建立一个名为锁记录(Lock Record)的空间,用于存储锁对象目前的Mark Word的拷贝。
然后,虚拟机将使用CAS操作尝试把对象的Mark Word 更新为执行Lock Record 的指针。
如果这个更新操作成功了,即代表线程拥有了这个对象的锁,并且对象Mark Word的锁标志位(Mark Word的最后两个比特)将转变为“00”,表示此对象处于轻量级锁定状态。
如果这个更新操作失败了,那就意味着至少存在一条线程与当前线程竞争获取该对象的锁。虚拟机首先会检查对象的Mark Word是否指向当前线程的栈桢,如果是,说明当前线程已经拥有了这个对象的锁,那直接进入同步块继续执行就可以了,否则就说嘛这个锁对象已经被其他线程抢占了。如果出现两条意思的线程争用同一个锁的情况,轻量级锁就会膨胀为重量级锁。锁标记的状态值变为“10”,此时Mark Word中存储的就是指向重量级锁(互斥量)的指针,后面等待锁的线程必须进入阻塞状态。

上面说了轻量级锁的加锁过程了,它的解锁过程也同样是通过CAS操作来进行的。

如果对象的Mark Word 仍然指向线程的锁记录,那就用CAS操作把对象当前的Mark Wrod和线程中复制的Displaced Mark Word替换回来。
假如能够替换,那整个同步过程就顺利完成了;
如果替换失败,则说明有其他线程尝试过滤获取该锁,就要在释放锁的同时,唤醒被挂起的线程。

轻量级锁总结:
轻量级锁能提升性能的依据是:**“对于绝大部分的锁,在整个同步周期内都是不存在竞争的”。
如果没有竞争,轻量级锁便通过CAS操作成功避免了使用互斥量的开销;但如果确实存在锁竞争,除了互斥量的本身开销外,还额外发生了CAS操作的开销。**因此在有竞争的情况下,轻量级锁反而会比传统的重量级锁更慢。

13.3.5 偏向锁

偏向锁的意义:
偏向锁的目的是消除数据在无竞争情况下的同步原语,进一步提高程序的运行性能。
如果说轻量级锁是在无竞争的情况下使用CAS操作消除同步使用的互斥量,那偏向锁就是在无竞争的情况下把整个同步都消除掉,连CAS操作都不去做了。

偏向锁的定义:
这个锁会偏向于第一个获得它的线程,如果在接下来的执行过程中,该锁一直没有被其他线程获取,则持有偏向锁的线程将用于不需要在进行同步。

偏向锁加锁过程
当虚拟机启动了偏向锁,那么当锁对象第一次被线程获取的时候,虚拟机将会把对象头中的标志位设置为“01”、把偏向模式设置为“1”,表示进入偏向模式。
同时使用CAS操作把获取到这个锁的线程ID记录在对象的Mark Word之中。
如果CAS操作成功,持有偏向锁的线程以后每次进入这个锁相关的同步块是,虚拟机都可以不再进行任何同步操作。

偏向锁解锁过程
当出现另外一个线程区尝试获取这个锁的情况,偏向模式就马上宣告结束。根据锁对象目前是否处于被锁定的状态决定是否撤销偏向(偏向模式设置为“0”),撤销后标志位恢复到未锁定(标志位“01”)或轻量级锁定(标志位为“00”)的状态,后续的同步操作就按照上面介绍的轻量级锁那样去执行。

参考链接

  1. 深入了解java虚拟机
  2. 泛型相关
  3. 装箱、拆箱
  4. 锁优化

《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JVM高级特性与最佳实践》 (第3版)周志明 著相关推荐

  1. 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 - jvm高级特性与最佳实践(第三版)_JVM虚拟机面试指南:年薪30W以上高薪岗位需求的JVM,你必须要懂!...

    JVM的重要性 很多人对于为什么要学JVM这个问题,他们的答案都是:因为面试.无论什么级别的Java从业者,JVM都是进阶时必须迈过的坎.不管是工作还是面试中,JVM都是必考题.如果不懂JVM的话,薪 ...

  2. 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 - jvm高级特性与最佳实践(第三版)_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JVM高级特性与最佳实践!...

    第一部分 走进Java 第二部分 自动内存管理机制 第三部分 虚拟机执行子系统 参考资料: 书籍,网站资源 Java不仅仅是一门编程语言,还是一个由一系列计算机软件和规范形成的技术体系,这个技术体系提 ...

  3. 《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 - Jvm高级特性与最佳实践(第三版)》阅读笔记

    <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阅读笔记 本repository为<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 - Jvm高级特性与最佳实践(第三版)>阅读笔记,因为第一章主要讲的是Java的发展历史, ...

  4. 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 -- jVM高级特性与最佳实践

    <深入理解 Java 虚拟机–JVM高级特性与最佳实践> 关于这本书已经断断续续的看了好几遍了,使自己对jvm有了很深的理解,但是由于长时间的不用,对很多的功能点有所遗忘,特此写下这篇随手 ...

  5. 【撸码师的读书笔记】 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JVM高级特性与最佳实践

    2019独角兽企业重金招聘Python工程师标准>>> -空- 转载于:https://my.oschina.net/xiehongfei/blog/691722

  6. 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 JVM高级特性与最佳实践(二)

  7. 最新: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JVM高级特性与最佳实践(第3版)周志明

    本书一共分为五个部分:走近Java.自动内存管理.虚拟机执行子系统.程序编译与代码优化. 高效并发.各个部分之间基本上是互相独立的,没有必然的前后依赖关系,读者可以从任何一个感兴 趣的专题开始阅读,但 ...

  8. 读书笔记之《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JVM高级特性与最佳实践》

    本篇带来的是周志明老师编写的<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JVM高级特性与最佳实践>,十分硬核! 全书共分为 5 部分,围绕内存管理.执行子系统.程序编译与优化.高效并发等核心主题对JVM进行 ...

  9. 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JVM高级特性与最佳实践(第3版)读书笔记

    前言 我在读 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 这本书,把整体其中的关键点标记了,希望自己对它有个不一样的理解,也希望大家能看看这本写的很好的书 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JVM高级特性与最佳实践(第3版) pd ...

  10. 【Java书笔记】:《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JVM高级特性与最佳实践(第3版)》第2部分-自动内存管理,第3部分-虚拟机执行子系统,第5部分-高效并发

    作者:周志明 整理者GitHub:https://github.com/starjuly/UnderstandingTheJVM 第2部分-自动内存管理 第2章 Java内存区域与内存溢出异常 2.2 ...

最新文章

  1. 字符串专题:map POJ 1002
  2. python小技巧及速度提高-python编码时有什么技巧可以提升速度?
  3. 同级子目录下重新设置属性失效
  4. 如何开启并配置CITRIX Xenserver的SNMP服务
  5. Cow Contest(POJ-3660 )
  6. jQueryUI modal dialog does not show close button (x) JQueryUI和BootStrap混用时候,右上角关闭按钮显示不出图标的解决办法...
  7. php只保留两位小数
  8. 20154319 实验七 网络诈骗技术防范
  9. Python学习笔记(五)--Python数据类型-数字及字符串
  10. 同方linux系统怎样下载软件,同方易教管理平台V2.4使用方法
  11. (转)iOS 集成支付宝、微信、银联支付 (2017)
  12. 开源OA协同办公平台搭建教程丨模糊人员匹配功能配置说明
  13. MicroStrain 3DM-GX3-25 ROS 开发
  14. 如何将word转换成excel格式
  15. Bochs源码分析 - 16:conforming与non-conforming代码段区别以及Bochs代码的实现
  16. Java网络编程 获取本地主机名称和地址
  17. echart折线图信息配置及点击事件
  18. 如何推动智慧交通普惠发展 | 工信部印发民用无人机《指导意见》
  19. 全球多地重现脊灰病毒!盖茨基金会宣布投入12亿美元,支持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 | 美通社头条...
  20. 软件工程导论课程作业——网上二手书店需求分析

热门文章

  1. 泛微oa明细表添加按钮_泛微OA系统表结构说明
  2. Velocity常用语法
  3. Visual Basic6.0下载及安装
  4. listView的最简单的使用方法
  5. 如何实现和提升软件易用性
  6. 在LUA中使用异步IO的思考
  7. 【MATLAB】基本绘图 ( 保存图像 | saveas 函数 )
  8. jlink6.80a烧写序列号(serial number)问题记录
  9. 读书篇:《细说PHP》四、数组
  10. sikuli python java_自动化测试之sikuli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