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科技虚幻的诱惑

网络是一个科技包装的虚幻世界,

弓丨诱无数.com公司迷失在泡沫中。

虽然是虚幻世界,

但.com公司的现实同样是残酷的。

网络一一网住的到底是什么?

虚幻一一在虚幻的网络世界里,营利也可以是虚幻的吗?

科技一一社会应该适应科技,还是让科技适应社会?

案例:因特网和ASP的大起大落:为数众多的.com公司

1994年,当因特网盛行于世的时候,引起狂热的原因之一是它的清新感觉。正如因特网的发展所证明的那样,这种清新只是一种幻觉。因特网是20世纪60年代的产物,它如同大屏幕显示(LSD)一样刚诞生不久,并一步步发展壮大。而且,与追求自由性爱、和平与爱情的时代一样,那时,人们追求的是虚幻的万能药。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那些沉迷于因特网.com的人也经历了一场令人万分愕然的虚幻。这次虚幻演变成了一系列的破产、失业等悲剧,而且事后仍然难以让人置信。

20世纪60年代的产物:因特网

因特网概念的雏形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Paul Baran和Bob Taylor的研究工作。Baran在Rand公司工作,是一位计算机科学家,他为美国五角大楼撰写了一系列论文,讨论在重大战争期间处理美国军事控制和命令结构的问题。在这一时期,美国的通信网络高度集中。常规或核武器对该系统的首轮打击即有可能摧毁军队的通信命令和控制结构,使之不能实施有效的还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Baran提出基于数字技术构建一个分布式的网络。当时,美国的所有通信均是以模拟系统为基础。这个系统将通过"信息分组"在各个节点间传递信息。所有节点都不负责端对端的通信;相反,每个节点都有存储和发送功能,能让信息通过最佳或惟一的可行路径传递信息分组。以Baran的工作为基础,1965年,Rand向美国空军提议,构建一个Baran网络原型,对它进行测试,然后投入运行。持不同意见的空军无线电和电视专家对"数字传输"的构想并不赞成,因此该计划被搁置下来。

当Baran正为核天启(nuclear apocalypse)做准备时,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的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负责人Bob Taylor却对他办公室中的3台计算机终端不能互相对话而感到奇怪。ARPA于1958年建立,作为空军的一个项目,目的是帮助美国应付前苏联发射一颗人造卫星而施加的技术威胁。在这一年的晚些时候,该计划署被转交给NASA。尽管NASA的大部分精力花在航空竞争上,但仍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作为一些感兴趣的通信技术研究的经费。

利用这一契机,Taylor投入上百万美元资助该系统的研究,希望让它的终端能联络,并且聘请MIT(麻省理工)的Larry Roberts来主持这一研究项目。Roberts着手设计并实现了后来所谓的ARPANET,这就是因特网的鼻祖。1969年10月,当系统上第二个节点到第一个节点的信息导致整个系统崩溃时,表明该系统的通信产生了效应。因特网就此而诞生。

从这一不吉利的开端起,因特网就从最初的2个节点增长到1989年的100000多台主机。1983年,以ARPANET为基础衍生了MILNET(该系统保留为军用)。1990年,ARPANET被移交给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并改名为NFSNET。ARPANET正式关闭,由因特网取而代之。

因特网在1988年第一次广受关注,因为一位自作聪明的人在因特网上释放了一只"蠕虫"(worm),他就是Cornell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专业研究生Robert Morris, Jr.。螺虫是一种数字病毒,它能感染系统,复制病毒,然后再将自己传送到其他系统,这些系统同样尝试进行复制和感染其他系统。

Morris在校学习成绩不错,但人们发现他还不是一个杰出的程序员。他的蠕虫中存在一个大漏洞,通过此漏洞能够让病毒以比他所预料的快得多的速度进行复制和传播。当蠕虫充斥硬盘、堵塞了包括大学、军队网站、医院和政府部门的各条传输线路时,因特网上的网站纷纷崩溃。从被感染的系统清除该病毒所花费的资金估计达到数百万美元。Morris由于违犯了新出台的计算机诈骗和滥用法令而被判有罪。而且对于今后那些自恃聪明、敢于步Morris后尘、通过制造和传播新因特网病毒、导致全社会混乱的人来说,Morris将是一个反面教材式的人物。

尽管Morris引起一片哗然,但许多阅读了相关报道的人仍然并不确切知道他的所作所为。虽然因特网发展迅速,但平民百姓对它并不是那么了解。当时,用于浏览系统的不同软件程序的界面很简陋。虽然早己制定了在因特网上传输数据的标准,但不存在浏览定位文件和文档的标准。因此,因特网仍然保持为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主要由学术机构、军队以及广大不同行业的IT工作者所使用。

■英国入的入侵

英国软件工程师Tim Bemers-Lee由于开发了万维网(WWW,WorldWideWeb)而使因特网在实用性上得到了飞跃。Bemers-Lee是一位因特网老用户,他发现系统上的信息组织零碎而且麻烦。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他开发了一系列协议和技术,为现在所谓的Web提供了基础。

Bemers-Lee设计Web位于因特网顶端,并使用它的现有协议和架构。Web为系统添加了3个新内容:

l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即在因特网上从一个文件直接跳转到另一个文件的方法。

l  统一资源定位器(URL,UniformResourceLocator)的概念,这是可以分配给Web上任意文件的虚拟"地址"。

l  超文本标准语言(HTML,HypertextMarkupLanguage),浏览因特网站点时,它控制文本的格式。

Bemers-Lee还构建了最初的Web浏览器来帮助测试他的开拓性工作,但非常有趣的是,浏览技术不是他的原始规划的一部分。

世界上的第一个Web网站http://www.info.cern.ch诞生于1990年。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StanfordLinearAcceleratorCenter)的Paul Kunz于1991年8月发布了第一个美国Web网站。同年,美国政府决定将NFSNET转变成商业公司,将该系统向公众开放。1993年,拥有Bemers-Lee研究成果版权的CERN宣布每个人都可以免费地使用Web协议和相应的技术。

到了1992年年底,因特网用户逾百万,但用户中仅有1%接受Web的应用。因特网要被广泛接受,还要完成最后一步:具备易用的图形界面,使该系统更具吸引力,让仍然使用电子公告板系统和专有服务的百万PC用户可以使用。最早的Web浏览器单调,而且是基于字符的系统。例如,Bemers-Lee的浏览器只能一次显示一行文本。还有更复杂、基于UNIX的程序,但它们难以安装,而且许多PC和Mac用户认为UNIX是魔鬼式的工具。Marc Andreessen的Mosaic浏览器版本改变了现状(参见第10章的相关介绍),从此诞生了现代因特网。

直到此时,因特网的故事才开始变得有意义。数十年间,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孕育的复杂通信网络得以慢慢构建和扩展。构成不断完善、功能特征不断增加,这些提高了该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可用性。随着因特网技术到达成熟的巅峰,公众参与人数一直稳步上升。在这一期间,商业公司切入新的市场,充分利用新的商机。一些公司贏得金银满罐,而另外一些公司却事与愿违、损兵折将。

1995年8月的Netscape IPO(新股发行)改变了这一切,并且点燃了.com公司及其股票的投资热潮。当时,投资者已经被冲昏了头脑,对NationalVideo(我的父亲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曾任股票经纪人,我还记得他曾经用人们议论90年代后期.com公司的词语来评价National Video。National Video是一家早期的"高科技"圈钱公司,在从市场上消失前,它已经聚敛了大童投资者的资金)这样的"技术"公司疯狂投资(National Video在网络技术变得可行的十多年前准备为大众生产录像机),同时许多公司开始联合在一起(如Ling-Temco-Vought,它们准备生产任何东西)。校仿Netscape,新成立了上千家公司,以创造"新经济",即在以Web为基础的电子商业投机组成的世界。一些预言家和空想家声称,"新经济"将彻底根除和代替现有的所有商业模式和发行系统。如此狂热导致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DowJoneshidustrialAverage)从5000飙升至12000左右(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跟踪30种大型工业股票的平均值),同时,针对技术的纽约纳斯达克(NASDAQ)指数从1000飙升至5000以上(NASDAQ指数跟踪许多不利于投资的不良.com股票)。

■神奇的魔毯之旅

最深刻描述20世纪后期.com泡沫的书籍是由Charles MacKay在19世纪撰写,显然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本书是市场的未卜先知者。MacKay的作品名称为《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该书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一大串狂躁、不理性的投资行为,自从圣战以来,这些行为一直困扰着西方社会。阅读这本经典宝书,可以找到预言.com泡沫经济的许多事件和场合的描述。例如炼金术,这是一些人多个世纪的信念,他们相信不同的物质可以冶炼成金子。许多人认为,MacKay是想警告后人不要盲目购买TheGlobe.com股票。当TheGlobe.com公司1998年11月公开上市时,股票以难以置信的87.00美元价格开盘,并攀升到97.00美元的高价。至于公司的资产,却是一个不是十分快,也不是十分全面的搜索引擎,Web页上充满了陈腐的链接,而且它的收入状况是每收入1.00美元就损失4.00美元。公司的资产不是金子,而是黄铜矿。TheGlobe.com最终在2001年8月寿终正寝。

同样,其他人相信《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一书中对异国郁金香的狂热是对另一事件的警告(17世纪的荷兰遍布这种郁金香)。"郁金香狂"一章描述了在短短数月之内,稀罕的球茎物从单纯的昂贵窜到不可思议的天价。在短暂的时间内,销售一枝漂亮的花朵就足以让一个人一辈子富有。学者们相信这一故事正是警告Amazon.com股票的命运,在泡沫经济膨胀到顶点时,每股价格竟然高达113.00美元。而同时,公司大笔亏损,而且公司CEO的Jeff Bezos告诉每个人,他对公司何时扭亏心中无底。到了2001年8月,股票的成交价为每股约9.00美元,低于那些可随手釆集的单枝郁金香价格。

MacKay还对魔法和精神、超自然的人类恒久信仰作了专门的描述。当他撰写此章时,他可能预感这将是Kozmo.com的未来版本,这是在泡沬经济中崛起的若干.com配送公司中最著名的一家。Kozmo的原始商业模式包括递送员骑自选车给纽约那些懒惰的雅皮士和饥饿的瘾君子递送录像、避孕套、口香糖和Twinky。这一特殊的行当敛集了超过2.5亿美元的资金,而且几乎使之完成IPO。然而由于完成平均12.00美元的Kozmo订单,它要花费公司10.00美元的劳力和开销,收入不能支付货运和市场开销。对于Kozmo,要想扭亏为盈,的确需要超自然力量的介入。

《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未能做到的事是解释这些狂热泡沫的根源。也没有人这样做过。通常发生这样的事需要具有很好的经济背景、容易取得信任,有时也能开发出新技术,但即使综合以上所有因素也常常不会产生泡沬膨胀。.com泡沬拥有许多原因,但所有这些原因都不是充分必要条件。现在,最常见的解释一般为以下几点:

一、主要技术突破通常会带来过热行为。也许如此,但飞机、电视、民用无线电以及最近的个人计算机却没有引起这类泡沫膨胀。可以认为,尽管因特网在通信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很难说是技术突破(即使它将美国南部从一潭死水转变成美国的一方经济热土)。另一方面,正如Charles Kindleberger在《Manias,Panics, and Crashes : A History of Financial Crises》中指出的那样(这是另一本与.com狂热相关的好书),铁路这个19世纪高科技的成果触发了一场狂热,它对经济大萧条的发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为什么火车能导致如此,而电视却没有呢?

二、投资股票市场的人数在过去30年间猛增,使该市场更加不稳定。这与数学和经验相矛盾。原来的经验是市场规模变得越大,整体越趋向于稳定。在后文明竞争时代,"强盗式投资家"(如Jay Gould和Jim Fisk)曾经企图将美国黄金市场陷入绝境(由于总统授权的直接干预才阻止了这一行为)。

20  世纪80年代,Hunt兄弟欲以重金重现这一幕。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公众对股票市场的参与使这种投资已远远超越了个人、甚至一群投机商的力量。

三、自从1982年里根时代的经济复苏以来,股票市场经历了持续的扩展。对这一理论来说,令人遗憾的是,很少有股票市场的扩展引起了狂热的膨胀。

四、经历过1929年股票市场崩盘的每个人现在已经死亡,而且美国教育系统进行了一项毫无实际作用的工作,他们没有讲解清楚美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及其发生的原因。这一理论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五、作为20世纪60年代的技术结晶,因特网不仅是一种通信媒介,而且是一种虚拟神奇的"疯长蘑菇",它遮蔽了全世界人的头脑。虽然这个理论有些形而上学,但也有一些实际意义。

六、华尔街上到处是白痴。这个理论不仅流行,而且拥护者大有人在。

七、从华尔街上的傻子那里买股票的人也是傻子。什么?!你是不是在暗示,当美国人面对注定要遭受赤字命运的IPO时、面对愚蠢地直接把30磅的宠物食品注定赔本地卖给消费者的公司时(Pets.com),由于他们未能辩明是非而未将这些IPO拒之于千里之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为自己的损失负责?这种问题甚至没有回答的意义。

虽然难以预测发生投机狂热的准确时间,但是不管这些事件的准确原因是什么,它的生命周期都要经历若干阶段。首先要经历投资人变富(股票市值激增)、公众开始"进入角色"的初始膨胀期。然后,早期的半信半疑者进入这一漩涡并开始挣钱、,同时,明智的人冷眼旁观、嘲笑其他人的愚蠹,此时,泡沫开始变得更大。投资者然后开始转向,取笑那些唱反调的人。而这些唱反调的人为"未能抓住良机"而局促不安,他们在机会消失之前仓促去抢购。此时,泡沫膨胀到了极点,似乎要超凡脱俗,建立自己独立的天空。得与失的普通规则不再适用于这个异域王国,在这里仅存的是供应与需求。

此时,在不可避免的崩溃出现之前,庞大的资金流如脱缰之马滚滚而出。一些人的确全身而退,他们的退出开始让泡沫缩小。余下的局中人变得紧张不安,也开始寻求出口。一段时间内,当大批局外的白痴冲进来,在处于末日的异域天地寻求早已不存在的利润时,泡沫似乎达到了平衡状态。接着,紧缩发生了,突然间,泡沫爆裂。似乎一夜之间,利润、财富和幸福被破产、贫穷和悲惨所代替。

《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一书中反映了另一个时代的道德观,它对泡沫的参与者并没有表露太多同情。在18世纪曾经有一个不可思议的计划,涉及购买将在美国南部海岸进行某些商业活动的公司的股份,Mackay在描述这次"南海岸热"时写道:

"似乎没有人想像到,国家本身就如同South-Sea公司一样有罪。没有人责备人民的轻信和贪婪一一对财富的无耻贪欲呑噬了民族本性中的高贵品质,或者十足的愚蠢使得群众利欲熏心,甘愿自投罗网。而这些事情却从未被提及。人民是简单、诚实和勤劳的人民,却被一帮强盗所毁灭。这些人应该被毫不留情地绞死或五马分尸。"

尽管从政治上讲,在大众普遍成为牺牲品的时候,这些结论并非完全正确,但却是公平的。当.com泡沫不断增长,并且吞噬了大量无辜的金钱时,下列事实已不再是秘密:最初关于因特网和Web商业的许多设想已证明并不正确。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只一个有关因特网和电子商务的预言被证明是正确的:事情如若发生,就会立竿见影。

Web的超链接结构取得了巨大的反响,得到的结果也相当明显,即所有人可以很快在网上看到发生萧条的消息。

■推波助澜者

旗帜广告是电子商务的第一次糟糕策划。开始时,做广告者在Coors Brewing公司上放置第一个Web旗映广告。这个广告尺寸比后来的Web标准的468x60像素图像略大。而且它是Zima的全国性广告战的一部分。Zima是一种新出的清新"麦芽酒精饮料"(也称为"啤酒"),Coors希望它能吸引各个城市内嗜饮如命的自由职业者。旗帜广告于1994年10月投放到HotWired网站(这是当时最活跃的网站之一),并且取得了成功。在广告战期间,它的点击率(由人们点击旗帆广告的次数来衡量)平均值达到5%~10%。

对于Coors来说,遗憾的是,它的广告战略是如此的成功,以至于许多人出门来试饮一杯Zima。但他们发现它的味道只是与一杯温热洗澡水差不多。更坏的是,对旗帜广告的初始反应促使电子商务拥护者预测Zima战略将是将来Web旗帜广告行为的代表。但事实上却不是。一旦旗帜广告不再新奇,点击率就会直线下降。1998年,旗帜广告平均点击率从3%~5%下降到平均0.1%~0.25%。

点击率的下降完全是可以预测的。标准480x60像素的Web旗帜广告只有5平方英寸,在17英寸的计算机显示器上所占面积不到5%,其色彩、动画及交互性受到广告服务器系统带宽的限制,又受到必须确保网页快速载入的限制。让事情更加复杂的是,他们不但很容易忽略那些对广告不感兴趣的大部分人,而且阻止旗帜广告的技术也唾手可得。相比之下,在25英寸电视上400英寸的不间断生动广告有说、有唱、有跳,足以让你心动。切换频道以避开广告也无济于事,因为大多数电视台均播放同样的商业广告。另一个选择就是去学习怎样利用VCR、DVD或类似的录像设备而避开电视,但大部分人喜欢电视广告。

因特网的下一个迷幻式梦魇是无缝电子商务。从表面上看,这是为.com企业辩护的最有力的论据。该理论认为,因为基于Web的公司绕过了传统商务中的中间商(亦即发行商和代理商),所以顾客可以直接通过浏览器非常方便地购物。

《New Media》杂志的一位作家大胆地预测:因特网上的电子商务会很快替代全国范围内的商场和零售店。取代它们的将是不断涌现的发行中心和仓库,它们配备有大量送货车,能在4~6个小时把商品送到顾客门口。

这实在是愚蠢之举。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新的发行和支付方法很少能用来代替现有的系统。新方法要么与现有的制度融合在一起使用,要么作为一种有机的补充。如果你对此持有怀疑态度,那么请从你口袋里掏出一枚硬币,仔细观察一下这枚青铜器时代的产物。这些硬币都非常的重,很难储存,并且携带不方便。它们过时了吗?你问一下自动售货机操作员,或者是看一下拉斯维加斯娱乐场就明白了。在全国范围内建造许多新的仓库大楼这个主意听起来很不错,但是这么多仓库建在哪儿呢?在美国的某些地区,连建造新的燃气站或者餐厅都被认为会造成环境危害。

隔日配送的直销并非什么新生事物。乐意通过邮件直接购物的人也愿意在网上直接购物,而且也很少会对当前货物配送系统的效率有抱怨之词。但这有什么新奇之处呢?

无中间商概念的另一个明显的问题是,人们喜欢外出购物。数千年来,我们一直乐此不疲,而且不打算因为因特网的出现而放弃这一习惯。1998年,因特网上的总零售量为150亿美元,有人预计2003年达到1.3万亿美元。这是一个金光闪闪的数字,但与之相比,单单Sears和Wd-Mart销售额就达2.3万亿美元。在美国以及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国家,购物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与日常娱乐有机地统一。因特网不是替代零售渠道,而是融入现有系统之中。例如,基于网络的购物平台可以让购物者浏览商店的库存和特殊定购物,而这在实际商场之中是看不到的。新的广告"布告栏"显示利用Web技术,根据日期、促销、甚至顾客群统计数字,来动态更新它们的内容(要想对未来的情形有所了解,强烈推荐大家观看《Minority Report》(中文名《少数派报告》),这是2002年的一部由Tom Cruise主演的惊险科幻电影。这部电影描述了人性化的数字广告显示,它能通过视网膜模式扫描向你发出问候。如果要让你更压抑,还应当看《Gattaca》,其中对生物统计的未来做了恐怖的预测性描写。《Gattaca》中的很多镜头在Marin County Civic Center拍摄,这是一幢由Frank Lloyd Wright设计的有渗漏的大厦。本地人半开玩笑地称之为"Frank Lloyd Wright的最后一楼"。对于许多人来说,该建筑物就像一个巨人……不难理解的比喻。当我在MicroPro公司总部(位于North San Pedro路)任产品经理时,每天在上班的途中均经过这座大厦)。

ValueAmerica.com互联网上最负盛名的电子零售商。它的兴衰最好地诠释了为什么追求无缝的电子商务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果在20世纪90年代末你经常出差,你可能入住过这样的一些酒店,他们喜欢每天早晨5点从你的门缝里塞进一份《今日美国》(《USA Today》)。当你胳膊下夹着《McPaper》,摇摇晃晃地下楼吃早餐时,在等待第一杯咖啡开始新的一天的间隙,你或许会去关注一下报纸末页上整版的关于手提电脑、台式电脑、电子消费品、野餐烧烤箱以及诸如此类的商品广告。如果你确实看了,表示你已开始接触VaIueAmerica.com(顺便提一句,它的大多数销售都是这样通过这些报纸广告产生的)。

ValueAmerica由销售神童Craig Winn所创建。在Winn的早期生涯中,他创建了成功的家庭照明公司,即DynastyClassics公司。但不久以后,形势急转直下,公司走向破产。Dynasty的破产归结为Winn管理上的无能以及坚持与主要发行商和零售商如Wal-Mart)相顶撞。与他之前的许多其他企业家一样,Winn憎恨发行商操纵价格、利润,甚至对厂商和供应商实施一揽子销售方案。ValueAmerica除了让Winn非常富有外,还成为他对美国发行商的报复工具。不过,笑到最后的也正是这些发行商和零售商。

ValueAmerica的商业模式既简单,又难以运转。公司让自己以庞大在线商店的形象出现。实际上,它只是购买者和厂家之间的中间人。ValueAmerica的计划是让公司永远没有库存,并不产生任何相关开销。当客户发出订单时,ValueAmerica将订单传给厂家,由厂家直接将商品送到客户手中。公司指引购买者将退回的商品直接返回到厂家。从表面上看,ValueAmerica"代理商品"时,通过获得成本价的1%的加价来挣钱。对于传统的零售商来说,这是一种自杀性的价格结构,但ValueAmerica的零库存模式有望通过微利来赚钱。

尽管因特网给Winn的创造赋予了高科技的光泽,但他没有尝试过其他任何新事物。有人曾尝试生产商直销的方式,但是失败了。许多次的尝试换来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原因很简单:发行商是商业和工业的必然产物,不是出于愿望和机会主义而得以派生的,而是纯粹的需求使然。遗憾的是,对于那些草率投资电子零售或提倡无存货型零售业的人来说,他们很少能充分理解发行商如何存在以及为什么存在。

用行话讲,发行商和零售商的常规功能是"开舱卸货",并化多为一。这些实体擅长于从多种途径接收订单,并通过复杂和高度自动化的系统来完成订单。这些系统提供储存、信用调查、跟踪、实施、返货管理等功能。创造和有效管理这样的系统需要多年的专业知识,而且开销也很大。当Amazon.com试图在几年间创建储存和实施系统时就深有体会,Wal-Mart这样的公司实现和完善这样的系统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

厂商自然而然会想到绕过中间商,将他们的产品和服务直接销售给客户,但最终很少有成功的。在高科技商业的公司中,尤其是那些B2B的公司,如IBM和微软,它们在过去均试图越过主要硬件和软件发行商,如Ingram和Tech Data。最后,它们均被迫放弃这一企图。这些公司发现,当零售商的数量不断增加,试图复制零售专业体系的成本也会急剧上升。最省钱的方式是,简单地将大量产品X(批量地)让发行商Y(一个)去代理,让他们承担将商品运输到众多的零售商的复杂事务。在消费零售业,遵循同样的逻辑,大量的公司和客户使得对发行渠道的需求更为重要。

只有很少一些公司能冲破这一模式,其中计算机生产商Dell就是高科技产业中最著名的一家。Dell向客户的直销模式之所以能欣欣向荣,主要因为计算机是相当高档的商品,拥有高度标准化的形式,因而也易于通过邮件来发送。Dell客户的大部分人更注重于价格和可用性,而不太注重于品牌价值和服务,而且因为Dell组装自己的配件,所以公司可以严密管理要求和实施。综合以上可能性,Dell的直销途径就可以取得成功。

然而,前述的这些因素都不适用于ValueAmerica公司。因为它不储备与生产任何东西,一旦收到订单,马上转到厂商,跟单与交货已经脱离了ValueAmerica的控制。作为一个企业对消费者的公司(B2C),它承担了协调客户发出的成百上千的订单与上千家厂商的额外责任。ValueAmerica从未开发过用于管理如此复杂任务所需要的完善库存管理系统。

这并非公司零库存模式的惟一缺陷。通过ValueAmerica的推荐只销售出少量商品的厂商赋予这些定单的优先权很低。在某些情况下,一旦厂商意识到ValueAmerica不会销售大量的产品,它们就根本不会去理睬这些订单。事实上,许多厂商要求ValueAmerica从发行商那里购买产品,因为他们对于本身成为发行商兴趣不大。这反过来会破坏公司的"得到成本之上的1%"的收入模式。而且尽管从该公司收到较多订单的厂商较为迅速地向客户要求做出响应,但ValueAmerica简单的订单跟踪和实施系统通常使得查找和解决问题要么很困难,要么就根本不可能。

公司也没有理解当向客户销售商品时,就"拥有"了该客户以及客户的所有相关问题,包括客户对购买不满意的问题。尽管VakeAmerica声称无货架与库房,但为了管理产品退货,很快两者均不得不具备了。

J.David Kuo在《Dot. Bomb : My Days and Nights at an Internet Goliath》一书中以亲身经历对ValueAmerica的起落进行了详细描述,对当时形势的发展描述如下:

"当Winn创建ValueAmerica时,该模式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存货。但是,当公司销售的商品越来越多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若人们不喜欢某产品或改变了主意,或者产品出现了故障,此时,他们将产品返回给ValueAmerica。尽管他们告知客户将产品退还给厂商,但客户仍然像常规商店一样,将退货送到购买地。"

终于有一天,ValueAmerica发现自己保管着成百箱客户退还的货物,这些货物放在公司租借的库房里。而且产品过期后,许多厂商拒绝回收这些产品,要求将这些商品赔本甩卖。

所有这些问题导致的结果是:在ValueAmerica不可避免地倒闭之前,它也许是因特网上受到指责最多的电子商店。信用卡付款返利通常需要45天这么长的时间才能处理好。网页上标明有存货的商品常常是无货供应的。顾客服务电话通常要45分钟才能接通。网上评比在线购物经历的聊天室和论坛纷纷指责ValueAmerica,并把该公司的在线声誉排在末位。

ValueAmerica在1999年4月上市,并在第一个交易日,其股票上扬至每股73.00美元,却在2000年8月破产。现在在互联网上键入ValueAmerica的域名,只能看到DNS(域名解析)错误的提示信息。

美国人保持购物习惯的力量由Webvan和eToys的大起大落就可见一斑。Webvan由Louis Borders创建,他是Borders连锁书店的创建人。他将该公司构建成全国性的百货递送服务体系,它将食物送到饥饿、劳碌的雅皮士的家里。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的开张显示了Webvan的商业雄心:现代化的仓库,配备有冷藏库、传送带以及大量塑料包装袋(例如,每次售出一颗青椒,均用自家定制的塑料袋包装)。仓库反过来服务于送货车队,有望根据30分钟内收到的订单发出货物。整个系统的建设费用为12亿美元。

对于许多人来说,Webvan是天赐之物,他们乐意为获得食物支付额外的费用,而省去外出购物的麻烦。相当比例的Webvan客户本身就是.com行业人士。这并非偶然,这是行业内循环服务的一个典型例子。但对于Webvan来说,遗憾的是,这类人的数量不大。设计为每天受理8000份订单的仓库只服务于区区几百份订单。事实表明,大部分人仍然选择外出,亲自挑选消费品,即使买回来的食品没有塑料包装,他们也乐此不疲。在公司于1999年上市之前,它的报表显示,销售额为395000.00美元,亏损额已达3500万美元。在Webvan的第一个交易日,严酷的财政现状并没有阻止市场将其股票价格从每股15.00美元抬高到26.00美元。

Webvan的另一个问题是,任何一个曾去过超市买东西的人都知道的,这里已经具备配送家用百货的可靠体系。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方式,可能是一个年轻小伙子骑着一辆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一个篮子;也可能是配送员驾驶一辆带有大行李厢的破烂旧车。不过这类方法倒也有用,而且至今仍然有效。因此,人们无法理解,花12亿美元来重新发明一个高效的运输系统有多大意义。

Webvan终止了经营,并在2001年7月永久地关门大吉了。在这之前,公司股票的价格是每股0.50美元左右,相当于一只青椒不带塑料包装袋的价格。

这并不是意味着在线购物消失了。在今天的纽约市,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因特网上从面向高消费人群的商店(例如D'Agostinos和Gristede's)订购食品。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开车到本地商店取所订商品;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超市把食物送到家门口。如果你是一位慷慨人士,可以给送货员丰厚的小费。

与Webvan相比,eToys这家现已倒闭的在线玩具店曾经非常成功的销售大量巴比娃娃和LEGO拼装玩具给美国的年轻人;在销售高峰时,销售额能达到2亿美元。不幸的是,为了确保及时地将所有色彩鲜艳的塑料玩具递交给世界各地的孩子(尤其是在圣诞期间,即玩具工业的黄金季节),公司必须投资9亿美元兴建库房和运输系统。运输各种玩具带来了特殊的挑战,因为这些玩具形状、大小各异,而且在耐用性方面也大相径庭,有的相当易碎,有的极易损坏。

虽然eToys的网站在界面和易用性上广受赞誉,但事实证明,它也不能替代如下购物经历:携带6岁孩童逛商场,让他坐在走廊上,玩童异常兴奋,迟迟不肯离开,直至拿到自己心仪的礼物才肯罢休。白白扔掉了实实在在的2亿美元之后,公司于2001年年初破产,并将价值4000万美元的玩具以540万美元出售给了KB Toys连锁公司。KB Toys将这些商品运到商店中,如果你是一位精明的购物者,在恰当的时间碰巧遇到的话,可以少花几美元购买这些圣诞玩具。

下一组理论集中于因特网的直销功能。权威评论家似乎对这一目标进行了更多一些的阐述。在1999年,就已经很明显,电子邮件将慢慢吞食掉美国的邮政局,并取代传统的邮件,成为直销的首要工具。在线清单经纪公司(如PostMasterDirect)出现了,他们针对工业不断增长的多样性,开始做一些生动具体的工作,创造和租赁了多种多样的电子邮件数据库。在《The Industry Standard》杂志中,一位作家就曾预测过以因特网为基础的信息经济将带来电子零售业的一场革命(该杂志在.com的泡沬时代自生自灭)。

不过,现实让这些权威学者再次大跌眼镜。美国的直销从传统上己经支持常规的零售运作。一般来讲,通过邮件或电子邮件每售出一件商品,与此同时,作为一种直接提供货物的方式,在商店可以卖出两件或更多的商品。

最终,因为上述论调均不能成立,于是引入"动力论"来阐释因特网泡沫经济是如何吞噬大量资金的。"动力论"可以归纳为:如果你由于很低的销售量失去金钱,那么提升销量将显示你的商业具有"伸缩性",并最终获得利润。许多人认为,销量增长的.com公司却亏损的原因是很多商业本身就是无利可图的。显然,该理论并不能让所有人折服。但在网络经济中,提升销量确实往往意味着以更快的速度驶向破产的终点。

■从蓬勃到萧条

从1996~2000年,随着风险资本家(VC, Ventrue Capitalists)和投资者将似乎无穷无尽的资金注入数百家不同的因特网企业,.com泡沫急速膨胀。由华尔街和VC联盟推动的这种价值模型特别有趣。大部分是基于"前向收入倍增"的理念。在其他时间和其他场合,如果按这种理念办事,那么你可能会由于犯诈骗罪而被捕入狱。

在该价值模型中,如果.com公司A在第1年收到1亿美元投资,在第2年使用这笔资金获取2亿美元的收入,然后在第3年,借入另外1亿美元产生另外2亿美元的收入,公司在IPO时,价值就达8亿美元(2X4亿美元)。在上市前,一般无人真正等待第3年的到来:通常的目标是8~9个月。这些模型中似乎没有考虑到"利润"的模糊概念。所考虑到的似乎只有"建立品牌"、产生"动力"(提供百万次无利润的页面阅览率、给大量的客户销售大量的商品,不管这些商品销售是否真正有利润)。

狂热在1999年和2000年年初达到巅峰,1600多亿美元投入到越来越多、越来越扑朔迷离的.com公司中。泡沫在2000年4月破灭,接下来的3年股票市场下泻,资金一去不复返。此次泡沫破灭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002年,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低于8000,纳斯达克为1200。当后遗症消失殆尽时,.com的盈利者有:

eBay。取得了实质性的成功。eBay将我们赖以生活的当地廉价货消息(Bargain News)和买卖信息(Buy Lines)这些报纸消息进行网络汇集。与其他许多声称"零库存"的网络商业不一样,eBay真正做到"零库存",这种模式天生也就是"零库存"的。

E*TRADE。有一个问题要说明,E*TRADE只是特殊类型的.com。该公司实际上从1983年开始提供在线商品交易,CompuServe和AOL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就已经开始提供此服务了。

美国在线(AOL,AmericaOnUne)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在因特网泡沫膨胀的多年以前,美国在线就已经发展起来,并且凭借专有的网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购时代华纳(TimeWamer)成为AOL时代华纳集团之后,这位在线巨头对其广告模式进行了即时调整。然而,在此次并购事件中,AOL的创始人SteveCase用膨胀的股票去收购一个比AOL规模更大、收益更高的公司,而且这些股票在收购后,几乎每分钟都在贬值,这样完美的时机选择使得人们感到大为惊奇。新成立的AOL时代华纳在2002年的一个季度就亏损了500亿美元,

这又使得所有人都对早期因特网时代那样的美好时光充满了回忆。此时的AOL立刻拆分出售在线服务部门。Case和AOL一方的大部分职工立刻被开除,或从新公司"辞职"。而留下的员工开始策划如何从公司标志中将"AOL"去掉。

还有一个也许并非那么突出的例子,Yahoo。也许最后这几年,它的利润很少,而且收入增长平平。但在.com泡沬时期,却获得了一定的利润。只不过到后来,该公司的盈利率却随着其网络广告收益的逐渐下滑而不断跌入低谷,公司股票的价格也由每股348.00美元的高点骤降到每股只有8.00美元的价格,这使得所有人都为之震惊。

接下来是Amazon.com。读者一定觉得它很有意思。该公司成立于1995年,在痛失了5亿多美元之后,最终贏得了难以置信的500万美元净利润。然后又急转直下,在2002年的第一季度损失了另外的2300万美元。但是,好消息是在下滑前的一个季度,亏损额是234百万美元,也就是说,亏损率下降了。而且,销量狂升21个百分点,竟达8.47亿美元!资本经营者对天才CEO Jeff Bezos发明的损失金钱、但销量不减的能力感到欣喜。当2003年来临之际,Amazon持续盈利的希望温暧了各地因特网鼓吹者的心。如果这种情况保持到发行股票的时候,情形就会很美好。

接下来请看Priceline.com公司。它损失的钱比它挣的钱多得多。在2001年,它的利润仅仅是可怜的几百万美元。而且,看起来好像通过因特网销售未坐满的航班机票与打折的宾馆房间的,该公司赚不到多少钱。它的溃败的一个好处就是我们不用再听William Shatner(他为该公司创作了广告歌)唱歌了。

再就是The Wall Street Journal(WSJ) Online。这里出现了另一个问题。订阅WSJ在线的大部分人也同时购买常规报纸版。这真是.com成功的一个范例吗?让我们姑且这样认为吧!还有Monster.com、HotJobs.com等等。不错,它们与eBay一样,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功。这里存在一种模式。如果.com销售一种信息商品,从本质上讲,这种商品是不需要管理存货的,那么,该公司有时就可以挣钱。典型例子就是eBay。

当然,如果深入挖掘,还可以找到一些成功的故事、成功的公司,它们服务于小规模市场,获取的利润也不大。例如F*****Company.com,这是一家在2000年建立的网站,它的任务是证实.com的崩溃。网站向访问者提供为谁是下一个倒闭的电子企业投赌注的机会,提供被赶出房子前以最佳时机获取自己新的安身之处的建议,提供如何占有公司配发的便携电脑的技巧,还提供毫无畏惧诽镑上层管理人员的机会。创始人Philip J.Kaplan被人们称为"布丁",该网站很快在销售T恤衫、印有网站响亮名字的书籍以及订阅网站内部消息和技巧上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同样,其他一些公司发现为倒闭的.com公司进行清算资产也有利可图。

还是有一些.com公司从. com坍塌的废墟中爬了出来,掸去身上的灰尘,提出明智的、有成功希望的商业计划。例如像eHobbies公司。为了满足小规模重新创造网络世界的冲动,这家公司花费了2千万美元作为风险投资,并且职工人员骤增到150人。很快,这家公司就破产了。两个原公司职员买下了这家公司垮台后剩余的东西,并让网站重新开张,但没有风险资本,也没有工资支付(创建者直至盈利后,才能承担工资的支付)。重新开张的几个月后,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对新裁减后的eHobbies的创建者大加称赞,夸奖他具有最小成本、低支出以及实在利润的优点。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评判标准的不同,成功的.com公司屈指可数。总而言之,对于数十亿美元的投资,所得到的回报并不多。更不用说在.com泡沬膨胀时期,全世界不明智的投资者注入的数万亿美元的财富,回报率更是少得可怜。当新经济淹没于堆集如山的滞销商品和破产申请之中时,旧经济重新昂起头,并迅速解雇了成百上千的新经济雇员。

末日狂舞:ASP的狂热

1998年,眼光锐利的观察家注意到,一些与"高科技"膨胀相关的、相当奇怪的事正横扫美国。问题在于,如果进一步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很少与高科技相关。准确地说,在新世纪里,在直接向顾客销售书籍、家具、食品、酒、玩具、邮票和色情出版物的同时,建造库房存储这些书籍、家具、食品、酒、玩具、邮票和色情出版物的情况将如何呢?(无人会购买邮票,人们会直接到邮局,或者使用电子邮件。)不错,需要一个Web浏览器来遨游因特网,而且这在1994年已经是非常前沿的事了,但是到了1998年,浏览器就没什么神秘的了。小孩与其父母相比,他们更懂得如何去浏览因特网,就像家中他是惟一一个知道如何使用VCR的人一样。

当因特网泡沫达到膨胀的极限时,毫无疑问,真正的高科技企业感觉到失宠了,尤其是软件公司。硬件公司实际上一切基本照旧。在.com关闭它们的库房,让包装在塑料袋中成堆的宠物食品和青椒慢慢腐烂时,它们已经购买了上千车的Cisco路由器和昂贵的Sun Microsystems服务器。结果是,硬件公司的股票价格趋势非常良好,虽然不是膨胀超过了所有人类智慧的极限(对Amazon.com的评语),但也非常可观。

但是,软件设计人员想知道因特网的财富和荣耀究竟何在。毕竟,是软件造就了.com现象。网上所有一切都运行于浏览器、应用程序服务器、因特网协议和HTML之上。那么,这些软件公司是如何发展的呢?Netscape公司确实风光了一阵,但随后即被微软所打败。之后,也曾出现过两三家比较火的新兴公司,比如Vermeer Technologies和FrontPage(微软迅速抢购了这两家公司),还有发布了ColdFusion产品的Allaire公司。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的开发商E.piphany公司的股市行情一路看好,在对因特网的狂热和对这种新产品的兴趣的驱动下,产品销售额和收益都达到了不合常理的高度。但网络泡沫破灭之后,这些公司都一败涂地。

另外,在1999年的几个星期之内,Linux在市场上就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如RedHat和VA Linux Systems这样的公司利用.com的膨胀借机上市,它们的股票价格被因特网的狂热送上了令人晕眩的高度。但当人们意识到在市场上销售免费版本的用于PC的UNIX利润极低时(如果愿意,可以从网站上免费下载使用),股票几乎是以与上升同样快的速度下跌。

除去那些少数的成功不说,大部分软件公司的角色是销售"盘、镐和铲"等工具给别人来釆掘因特网金矿。这也许是一种有利可图的努力,但自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它们习惯于被奉承为美国商业界中尊贵的新兴产业以来,这种事情显得不是那么值得夸耀。

但软件业做出了机敏的回答。既然20世纪90年代硬件厂商能够以因特网的形式进行"复辟",难道现在软件厂商就不能夺回主动吗?"分时"重放光芒的时候到了!(此处是指"分时"计算机,而不是分时公寓。)

■地狱狂舞

"分时"是以大型机为基础的集中式运算模型,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它始终主宰着业界。它的工作原理是,允许通过终端单独访问主机,并在虚拟会话中工作,于是形成了似乎每个用户都控制着整台计算机的假象。分时软件以租用的形式进行付费,因而它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显得比较昂贵,而且这种技术专属于特定的公司和计算机。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分时不再风光,被网络化的PC逐出了大部分市场,在这些网络化PC上运行有相当廉价的桌面应用软件。不过,分时技术仍然占领着航空业SABRE航班预定系统等领域。

软件商迅速意识到在新瓶中装旧酒应当冠以新的名称,于是立即给它炮制了新名字:应用服务提供器(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提倡者解释道,ASP架构将取代PC或扁平客户,用瘦客户机运行桌面应用软件(如微软的Office或Macromedia Dreamweaver),称做网络计算机(NC,NetworkComputer),NC上运行远程服务器提供的程序。与分时一样,应用程序也是被租用或按需使用,打包销售或授权的软件将很快成为过去。

NC由Larry Ellison发明,他是数据库巨头Oracle的创建人。他与许多高科技CEO一样,也一样对比尔*盖茨惧怕有加。Ellison想像的NC基本上就是一台去掉了软驱和硬盘的PC,设计目的是淘汰Windows和基于Windows的桌面应用程序。它不依赖于桌面操作系统,用户借用Web浏览器作为访问如前面所述的服务器群上的应用组的接口,同时通过因特网供应给用户。文件和项目同样要远程存储,但可以通过具有Web访问权限的任何一台计算机或NC进行全天候访问。

设计让公司及其IT部门从这一途径中得到的好处有多种。NC将比PC便宜得多,公司财务人员可望节省大量资金。IT界喜欢这种思想,当MIS开发商大踏步走过权力走廊,并告诉雇员什么对他们有效、什么对公司有效的时候,NC能够帮助雇员越过应用程序和桌面系统并返回到美好的日子中。

用户还将因为不用了解如何打开和关闭计算机、理解"软盘"和"硬盘"等深奥的概念而受益。因为Solitaire的神秘会话以及浪费时间的扫雷游戏已不见踪影,所以效率也将提高。每个人最终可以忘记所有这些"知识工人"的无聊工作,而让雇员回归他们的本职工作,专一从事受核心所管理的单项任务。

对于软件公司来说,ASP模型提供了一种收入源泉。在ASP世界,不再存在昂贵的升级程序,省去了直销的开销和发行光盘的烦恼。现在,软件的使用和更新都是通过因特网上的电子发行来管理和监督。更理想的是,与租房屋最终比购买房屋更昂贵的道理一样,软件发行商将能够通过租赁应用程序、收取更高的版权费用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ASP方式毕竟减轻了其他公司IT部门必须测试和部署新程序、升级维护的负担,因此值得付出额外的费用。

对于那些被"历史悠久"的软件公司早已锁定的诱人市场,ASP似乎也有能占领它们的可喜前景。微软Office在商业应用领域不是有90%以上的市场份额吗?这不是问题,只要将基于ASP的办公套件放到浏览器中,就可以开始赚钱了。无需担心补偿寄宿主机和开发费用一一通过Web就能够提供免费的应用程序,让部署和维护费用由广告者来承担!请看看HotWired网站上的Zima旗帜广告的点击率吧!如果ASP生成一半的点击率,就肯定能挣钱。一旦吸引了客户,则将他们升级为高级服务,进而根据预订款就能收取实实在在的钱。运用ASP模型,万无一失。

良机不可失,业界踊跃进军这片黄金领域。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1年,500多家公司聚集了超过100亿美元的风险资本。业界迅猛构建了实现分时所必需的基本架构和软件,从"失落的集成世界"转变为"因特网时代"。

耕耘立即结出了果实。不久,出现了针对各种市场和领域的ASP解决方案。对于那些希望基于Web的商业应用,出现了HotOffice.com。基本的服务是免费的,通过旗帜广告进行补偿。那些需要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 Resourse Planning)和网站电子商务的可以求助于Pandesic,这是一家由软件巨头SAP和硬件巨人Intel组建的联合企业。如果你对基于Web的时间跟踪和货品计价感兴趣,则可以向RedGorilla.com咨询。对于那些关心存储开销的人来说,则可以利用iDrive.com等网站,它们能让你在Web服务器上保存文件。Exodus和USI这样的公司提供(基于Web的)新世界所需要的硬件基础结构,这两家公司均耗资数十亿美元构筑了由无数服务器及无数电缆组成的网络设施。

还不止如此。一些直指ASP市场的商贸展示会马上应运而生。新的ASP工业联盟形成了。名字为《ASP World》的新刊物也在筹划之中。ASP股票价格立即直逼价值超高时的.com水平,数千个纸上百万富翁开始策划他们的提前退休事宜了。ASP市场一触即发!

然后,这枚火箭在蓄势上升中忽然爆炸。

■最后的舞蹈

ASP的没落有诸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实际使用了基于Web的应用程序的人发现在可用性和功能上,这些应用程序令人失望。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期时的Web的设计意图并不是作为一种应用界面,而是让用户从一个文件迅速跳转到另一个文件。如果与因特网的连接速度相当快,则这种工作能很顺利地完成,但事实上并不是非常令人满意。人们习惯于迅速做出响应的应用界面、迅捷操纵大量数字的电子表格以及快捷完成大文本块剪切粘贴的字处理软件。而现在,当他们使用慢似蜗牛的Web产品时,感觉到仿佛运行于一台1978年左右生产的TRS-80上。让人耿耿于怀的就是奇慢的速度。

ASP领域的另一个问题是,NC被摩尔法则扼杀在摇篮中,因为它受困于Ellison的"金发硅后裔"的无情价格侵蚀。NC最初制定的售价是每台约为1000.00美元的廉价,但它很快发现,它正与同一价位的安装了桌面系统的PC相竞争(而且与PC不一样,NC没有为计算机代理商提供增值配件以及额外产品的良好商机,使得发行渠道对它们不感兴趣)。

而且,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对瘦客户模型的设计被重新推敲。痩客户计算环境意味着胖服务器、庞大存储中心以及提供、保存和传输与数据相关的大又粗的数字"管道"。这种环境可能是IT管理人员的梦想,但当看到账单时,公司CFO的脸色变得苍白。也许,省去其中的某些计算设备费用,增加到非常便宜的PC上,这样才会有意义。何况,CFO偶尔也想玩一玩扫雷这样的小游戏。

Napster的tune-swapping服务中对等(peer-to-peer)计算技术的大量普及也导致了痩客户与胖客户之争的重新燃起。虽然使用因特网让人们从一台PC直接向另一台PC传输音乐的Napster途径是一次极大的成功(至少在应用上可以这样说;但Napster在展示运用这一概念如何挣钱上却苍白无力),但该系统存在致命的缺陷。对于侵犯版权的音乐爱好者,Napster系统使用服务器为存放于每个人的硬盘上的盗版文件创建集中的目录。唱片业利用它的这个弱点说服美国司法系统关闭该网络,直至更正这一漏洞为止(Napster从未谋划如何从它的"集体盗版"商业模式获取利润,因而也关门大吉)。

不过,新的对等技术不存在这个弱点。Gnutella和FastTrack这样的网络不需要集中化的服务器,但是依赖于各台PC来存储被请求文件的信息、管理传输以及创建虚拟目录以提升性能。对于所考虑的网络中,使用的"强大胖"客户端越多,情况越理想。

然后就是信息控制的问题。许多公司考察了所釆用的模型后,认为它们无法将重要任务的数据委托给陌生的第三方。事实上,它们也不准备委托给熟悉的第三方。对于涉及重要实时交易的场合(如信用卡处理),情形也是如此。许多公司支持ASP按旧方式提供它们的销售产品,即通过购买授权许可,让它们保持对软件及其数据的控制。

尽管软件自动升级听起来在理论上非常棒,但进一步考察后发现,实际上引来一大堆麻烦。不兼容文件格式、毁坏数据的可能性、自动升级可能破坏宏、脚本以及当前工作良好的应用程序的可能性都让许多IT专业人士感到头疼。因此,许多公司决定宁愿选择继续从内部处理升级任务。这种方案能让它们更有力地控制新软件对现有系统的影响。

还有一点也很清楚,向租赁应用程序的人收取更多的费用并不如想像的那么简单。当某家公司收到软件租赁的账单后,它肯定会将租赁软件的年开销之和与购买相同产品使用许可的费用进行比较。此时,软件公司应再次吸取教训:一旦市场习惯于现有的价格体系,他们就会对可能的变化产生极大的抵触。持相反意见的人对打节省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软件公司是通过不断运行升级程序来节省资金。

让问题更加恶化的是如下事实:许多寄宿应用程序的支持者是CRM和ERP市场的公司。表面上设计为商业主管人员提供自上向下的视图、对公司运转的方方面面进行管理,但可笑的是,这些软件产品的购买者很快开始将它们称为"shelfware"。这种卖力不讨好的缘由是,公司一旦计划占用很大的硬盘空间、模块繁多的代码块,而且准备实现其中的部分功能,那么,这样做的代价、难度和开销通常会导致其他产品被迫束之高阁。

ASP还发现,许多美国公司不愿放弃常规软件釆购中与生俱来的"盗版"折扣。软件公司总是哀叹在许多市场上,普通公司所使用的多达50%的软件都是非法拷贝。事实上,这些公司也为之寝食不安,准备对该问题寻求解决之道。但是,得到圆满解决的时间也许是下一年,也许需要十年,也许是更长时间的某一天。

结果是,到了2001年,ASP市场与.com的泥潭有着惊人的相似。HotOffice发现,旗帜广告很难支付每台服务器的费用,并不得不隐退。Intel和SAP对Pandesic不再支持。RedGorilla.com也证明是一只不健康的黑猩獲,最终夭折而终。Exodus和USI也破产了。人们发现,每存储1GB的内容需要花费1美元,因此,租赁因特网存储空间也意义不大。商贸展示会落幕了。当ASP的大部分成员退出市场或者决定重归老式软件授权使用之道时,ASP联盟也解散了。ASP绝望地企图从无情的失败中挣脱出来,但已回天无术,它给业界留下的是不幸的悲剧。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五花八门的新东西,如MRP、HSP、HRP、XSP,等等,它们力图让人们从目前的失望中摆脱出来。不过,这些新东西也大都迅速败北,并作鸟兽散状。幸运的是,ASP却从坟墓中重见天日,恢复了它作为寄宿应用程序标准的官方角色。不过,这一次,它不再受宠,也无人再谈论它。

公平地讲,听到的并不都是坏消息。在某些市场,如人力资源市场,ASP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尽管公司的简历数据库很重要,但是几个小时、甚至一天之内不能访问该数据库却并非十分要紧。在具有相似特征的市场中(如规划、计划管理以及销售人力和市场自动化),ASP公司取得了可喜进展。尤其是,如果它们的目标适中,而且价格不高,则更适合于ASP的应用。到了2001年年末,ASP市场决心取得6亿美元左右的收入,但利润很少。而且,由于许多幸存的ASP同时以老方式销售它们的软件(通过授权方式),所以这一数字含有一定的水分。与.com一样,100亿美元的投资不会得到太高的投资回报率。

但是,终于出现了利好的消息。2002年,业界领袖宣称,寄宿应用程序确实硕果累累。它是通过全新品牌的技术Webservices来实现的。Webservices是一系列基于因特网的协议、产品和服务,它能让所有桌面应用程序按崭新和惊奇的方式得到通信和协作。那谁将挣得这一桶金呢?2002年6月25的《Interaction Week》(这是一个很快成为因特网泡沫破灭的牺牲品的刊物)告诉我们答案:

"这一似是而非的论点关键在于,它的增长不是由启动ASP来推动的(它获得的是精神上的份额,而非市场上的份额),而是由已经销售了大量授权软件的公司推动的。"

这些己经销售了大量软件的公司是如何创造ASP世界的呢?在同一篇文章中,微软总结了如下理论:

"人们将在网站上办公,这是一种误解。当软件作为一种服务的时候,办公室是什么呢?是一个客户端,是一种让人们访问某些服务的方式。"

换句话说就是,准备好为你的字处理软件使用更新的拼写检查器而付费吧。知道将来是什么样也不错,至少最后我们总算可以戴长串的彩色念珠、穿花哨设计的化纤衬衫、系着超宽的领带。世界本应该多姿多彩!

IT大败局----第十一章 科技虚幻的诱惑相关推荐

  1. IT大败局----第三章 缩水''产品的阴霾

    第三章 "缩水''产品的阴霾 "龙生龙,凤生凤." 这是天经地义的. 如果,"龙"生了一条"蝌蚪", 那么,"龙&quo ...

  2. 鸿蒙之九大分身,正文 第两千五百四十一章 原来这就是鸿蒙之力(五更求花花)...

    正文 第两千五百四十一章 原来这就是鸿蒙之力(五更求花花) 作者:梦岂 更新时间:2019-02-25 19:27字数:7416字 巅峰强少有声小说,阅读悦在线收听! "你..." ...

  3. 大数据笔试真题集锦---第十一章:Sqoop面试题

    第十一章目录 第十一章 Sqoop sqoop本质是一款使用MR进行数据迁移的工具. 目前业界普遍用1.4.6版本,该版本与CDH集成. hive对外的一个统一存储格式的接口,使用hcatalog对接 ...

  4. 中国式危机公关9加1策略(第十一章 强大执行力原则)

    第十一章 强大执行力原则 第一节 强大执行力原则的应用意义 "9+1"中的"1"是指执行力,速度与执行到位是危机管理执行力需要强调的事情. 执行力不是一句空话, ...

  5. 《管理学》第十一章 创新

    <管理学>第十一章 创新 前言 写一下<管理学>笔记.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书本笔记:一个是MOOC笔记: 因为之前提前预习了沟通的内容,所以课本笔记就直接复制下面的那部分笔 ...

  6. 【正点原子Linux连载】第十一章 网络编程 摘自【正点原子】I.MX6U嵌入式Qt开发指南V1.0.2

    1)实验平台:正点原子阿尔法Linux开发板 2)平台购买地址: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603672744434 2)全套实验源码+手册+视频下载地址: ...

  7. IT大败局----跋:愚蠢的发展战略

    跋:愚蠢的发展战略 本书的完整标题也许应该包括"高科技市场灾难".根据以上标题,你可能认为,公司中的营销人员通常应为公司的大灾难负主要责任.事实并非如此.在本书中,值得一提的是,它 ...

  8. 【译】 WebSocket 协议第十一章——IANA 注意事项(IANA Considerations)

    概述 本文为 WebSocket 协议的第十一章,本文翻译的主要内容为 WebSocket 的 IANA 相关注意事项. IANA 注意事项(协议正文) 11.1 注册新 URI 协议 11.1.1 ...

  9. 计算机网络离不开光缆,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二十一章 第四节 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习题课件 新人教版.ppt...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二十一章 第四节 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习题课件 新人教版.ppt 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四节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1微波的性质更接近光波,大致沿_______传播,需要每隔_____k ...

最新文章

  1. 数据结构 -- 队列
  2. [转]学校的统一订书80%该烧掉——IT推荐书单
  3. python中import os_python import osgeo.gdal出错
  4. 从Spring到Java EE 6
  5. 76岁“爷爷考生”第5次备战研究生考试
  6. Linux驱动(12)--LED驱动
  7. Go语言init函数你必须记住的六个特征
  8. 5.Java 面试题整理(JDBC ,JDO 方面)
  9. mysql性能分析之explain的用法
  10. amazon linux ami root 密码,Amazon Linux AMI 常见问题
  11. 新型脑刺激疗法治疗重度抑郁症
  12. 『学习资料推荐』百家讲坛中国历史音频珍藏版
  13. 新浪短网址生成java_2020最新的新浪短网址(T.CN短链接)API接口分享
  14. 【无标题】2021年烷基化工艺证考试及烷基化工艺操作证考试
  15. 3D打印机的优势到底在哪
  16. 力矩传感器使用特别注意事项有哪些?
  17. Python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
  18. Scratch入门教程:第二节 简单的交互
  19. 从冷备到多活,阿里毕玄谈数据中心的异地容灾
  20. ASP.NET-AJAX笔记总结

热门文章

  1. java 两个页面传递数据,怎么将一个页面的数据传给另外个页面
  2. RK3568 Android11.0.1 电池充放电管理
  3. css基础--弹性布局
  4. WORD文档如何在页眉页尾显示 page X of Y
  5. 越来越多的单身女性开始买房了
  6. 洛谷P1486 [NOI2004] 郁闷的出纳员 题解
  7. 第11章 网络物理隔离技术原理与应用
  8. vue设置TDK及语义化
  9. 极速飞车无限狂飙服务器,《极速飞车 无限狂飙》
  10. Java 线程池 8 大拒绝策略,面试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