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1 总线的概念与分类
    • 1.1总线的定义
    • 1.2 总线的特点
    • 1.3 总线的特性
    • 1.4 总线的分类
      • 1.4.1 串行总线与并行总线
      • 1.4.2 按总线功能分类
    • 1.5 系统总线的结构
    • 1.6 总线概念与分类小结
  • 2 总线的性能指标
    • 2.1 性能指标分析
    • 2.2 总线性能指标小结
  • 3 总线仲裁
    • 3.1 总线仲裁的基本概念
    • 3.2 集中仲裁方式
      • 3.2.1 链式查询方式
      • 3.2.2 计数器查询方式
      • 3.2.3 独立请求方式
    • 3.3 集中仲裁方式小结
    • 3.4 分布式仲裁
  • 4 总线操作和定时
    • 4.1 总线传输的四个阶段
    • 4.2 同步定时方式
    • 4.3 异步定时方式
    • 4.4 半同步通信
    • 4.5 分离式通信
  • 5 总线标准
    • 5.1 总线标准的基本概念
    • 5.2 总线标准
      • 5.2.1 系统总线标准
      • 5.2.2 局部总线标准
      • 5.2.3 设备总线标准

总线框架:

1 总线的概念与分类

1.1总线的定义

总线是一组能为多个部件分时共享的公共信息传送线路。

为什么要用总线?

早期计算机外部设备少时大多采用分散连接方式,不易实现随时增减外部设备。
为了更好地解决I/O设备和主机之间连接的灵活性问题,计算机的结构从分散连接发展为总线连接。

1.2 总线的特点

  • 共享是指总线上可以挂接多个部件,各个部件之间互相交换的信息都可以通过这组线路分时共享。
  • 分时是指同一时刻只允许有一个部件向总线发送信息,如果系统中有多个部件,则它们只能分时地向总线发送信息。

1.3 总线的特性

  1. 机械特性:尺寸、形状、管脚数、排列顺序
  2. 电气特性:传输方向和有效的电平范围
  3. 功能特性:每根传输线的功能(地址、数据、控制)
  4. 时间特性:信号的时序关系

1.4 总线的分类

1.4.1 串行总线与并行总线

  • 设备A一位一位的发,经过总线,设备B一位一位的接收
  • 优点:只需要一条传输线,成本低廉,广泛应用于长距离传输;应用于计算机内部时,可以节省布线空间。
  • 缺点:在数据发送和接收的时候要进行拆卸和装配,要考虑串行-并行转换的问题。

  • 数据同时放到总线,同时向B传输,B同时接收
  • 优点:总线的逻辑时序比较简单,电路实现起来比较容易。
  • 缺点:信号线数量多,占用更多的布线空间;远距离依输成本高昂;由于工作频率较高时,并行的信号线之间会产生严重干扰,对每条线等长的要求也越高,所以无法持续提升工作频率。
1.4.2 按总线功能分类
  1. 片内总线
  • 片内总线是芯片内部的总线。
  • 它是CPU芯片内部寄存器与寄存器之间、寄存器与ALU之间的公共连接线。
  1. 系统总线
    系统总线是计算机系统内各功能部件(CPU、主存、l/O接口)之间相互连接的总线。
    按系统总线传输信息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3类: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
  1. 数据总线用来传输各功能部件之间的数据信息,它是双向传输总线,其位数与机器字长、存储字长有关。

数据通路表示的是数据流经的路径
数据总线是承载的媒介

  1. 地址总线用来指出数据总线上的源数据或目的数据所在的主存单元或I/O端口的地址,它是单向传输总线,地址总线的位数与主存地址空间的大小有关
  2. 控制总线传输的是控制信息,包括CPU送出的控制命令和主存(或外设)返回CPU的反馈信
  1. 通信总线

通信总线是用于计算机系统之间或计算机系统与其他系统(如远程通信设备、测试设备)之间信息传送的总线,通信总线也称为外部总线。

1.5 系统总线的结构

  1. 单总线结构
  • 结构:CPU、主存、I/O设备(通过I/O接口)都连接在一组总线上,允许I/O设备之间、I/O设备和CPU之间或I/O设备与主存之间直接交换信息。

:单总线并不是指只有一根信号线,系统总线按传送信息的不同可以细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

  • 优点: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接入新的设备。
  • 缺点:带宽低、负载重,多个部件只能争用唯一的总线,且不支持并发传送操作。
  1. 双总线结构
  • 主存总线:支持突发(猝发)传送:送出一个地址,收到多个地址连续的数据。
  • 通道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处理器,能对I/O设备进行统一管理。通道程序放在主存中。
  • 结构:双总线结构有两条总线,一条是主存总线 ,用于CPU、主存和通道之间进行数据传送;另一条是I/O总线 ,用于多个外部设备与通道之间进行数据传送。
  • 优点:将较低速的I/O设备从单总线上分离出来,实现存储器总线和I/O总线分离。
  • 缺点:需要增加通道等硬件设备。
  1. 三总线结构
  • 结构:三总线结构是在计算机系统各部件之间采用3条各自独立的总线来构成信息通路,这3条总线分别为主存总线I/O总线 和直接内存访问DMA总线
  • 优点:提高了I/O设备的性能,使其更快地响应命令,提高系统吞吐量。
  • 缺点:系统工作效率较低。
  1. 四总线结构简介
  • 1.桥接器:用于连接不同的总线,具有数据缓冲、转换和控制功能。
  • 2.靠近CPU的总线速度较快。
  • 3.每级总线的设计遵循总线标准。

1.6 总线概念与分类小结

2 总线的性能指标

总线的性能指标

(1)总线的传输周期(总线周期)
(2)总线时钟周期
(3)总线的工作频率
(4)总线的时钟频率
(5)总线宽度
(6)总线带宽
(7)总线复用
(8)信号线数

2.1 性能指标分析

  1. 总线的传输周期(总线周期)

总线的工作通过时钟控制

一次总线操作所需的时间(包括申请阶段、寻址阶段、传输阶段和结束阶段对应T1~T4),通常由若干个总线时钟周期构成。

  1. 总线时钟周期

即机器的时钟周期。计算机有一个统一的时钟,以控制整个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总线也要受此时钟的控制。

  1. 总线的工作频率

总线上各种操作的频率,为总线周期的倒数。
若总线周期=N个时钟周期,则总线的工作频率=时钟频率/N
实际上指一秒内传送几次数据。

  1. 总线的时钟频率

即机器的时钟频率,为时钟周期的倒数。若时钟周期为T,则时钟频率为1/T
实际上指一秒内有多少个时钟周期。

  1. 总线宽度

又称为总线位宽,它是总线上同时能够传输的数据位数,通常是指数据总线的根数,如32根称为32位(bit)总线。

  1. 总线带宽

可理解为总线的数据传输率,即单位时间内总线上可传输数据的位数,通常用每秒钟传送信息的字节数来衡量,单位可用字节/秒(B/s)表示。

总线带宽=总线工作频率×总线宽度(bit/s)=总线工作频率×(总线宽度/8)(B/s)

注:总线带宽是指总线本身所能达到的最高传输速率。
在计算实际的有效数据传输率时,要用实际传输的数据量除以耗时。

例题:某同步总线采用数据线和地址线复用方式,其中地址/数据线有32根,总线时钟频率为66MHz,每个时钟周期传送两次数据(上升沿和下降沿各传送一次数据)。

  1. 该总线的最大数据传输率(总线带宽)是多少?
  2. 若该总线支持突发(猝发)传输方式,传输一个地址占用一个时钟周期,则一次“主存写”总线事务传输128位数据所需要的时间至少是多少?

解答

  1. 每个时钟周期传送两次数据→总线工作频率是时钟频率的两倍
    总线工作频率=2×66MHz=132MHz
    总线宽度=32bit=4B
    总线带宽=总线工作频率×总线宽度=132×4MB/s=528MB/s
  2. 突发(猝发)传输方式:一次总线事务中,主设备只需给出一个首地址,从设备就能从首地址开始的若干连续单元读出或写入多个数据。
    发送首地址占用1个时钟周期,128位数据需传输4次,占用2个时钟周期
    一个时钟周期=1/66MHz=15ns
    总耗时=(1+2)×15ns=45ns

由总线带宽=总线工作频率×总线宽度(bit/s)可知:

  1. 工作频率相同时,串行总线传输速度比并行总线慢。
  2. 并行总线的工作频率无法持续提高,而串行总线可以通过不断提高工作频率来提高传输速度,最终超过并行总线。
  1. 总线复用

总线复用是指一种信号线在不同的时间传输不同的息。
可以使用较少的线传输更多的信息,从而节省了空间和成本。


AD0 ~AD15 数据线和地址线复用,不同时刻传递不同类型数据

  1. 信号线数

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3种总线数的总和称为信号线数。

2.2 总线性能指标小结

  1. 总线的传输周期(总线周期)

一次总线操作所需的时间(包括申请阶段、寻址阶段、传输阶段和结束阶段),通常由若干个总线时钟周期构成。

  1. 总线时钟周期

即机器的时钟周期。计算机有一个统一的时钟,以控制整个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总线也要受此时钟的控制。

  1. 总线的工作频率

总线上各种操作的频率,为总线周期的倒数。实际上指一秒内传送几次数据。

  1. 总线的时钟频率

即机器的时钟频率,为时钟周期的倒数。实际上指一秒内有多少个时钟周期。

  1. 总线宽度

又称为总线位宽,它是总线上同时能够传输的数据位数,通常是指数据总线的根数,如32根称为32位(bit)总线。

  1. 总线带宽

可理解为总线的数据传输率,即单位时间内总线上可传输数据的位数,通常用每秒钟传送信息的字节数来衡量,单位可用字节/秒(B/s)表示。
总线带宽=总线工作频率×总线宽度(bit/s)=总线工作频率×(总线宽度/8)(B/s)

  1. 总线复用

总线复用是指一种信号线在不同的时间传输不同的信息。可以使用较少的线传输更多的信息,从而节省了空间和成本。

  1. 信号线数

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3种总线数的总和称为信号线数。

3 总线仲裁

3.1 总线仲裁的基本概念

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设备控制总线传输操作,可以有一个或多个设备从总线接收数据。

将总线上所连接的各类设备按其对总线有无控制功能分为:

  • 主设备:获得总线控制权的设备。
  • 从设备:被主设备访问的设备,只能响应从主设备发来的各种总线命令。

为什么要仲裁?

总线作为一种共享设备,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同一时刻有多个主设备竞争总线控制权的问题。

总线仲裁的定义:

多个主设备同时竞争主线控制权时,以某种方式选择一个主设备优先获得总线控制权称为总线仲裁。

总线仲裁分类:

  • 集中仲裁方式:链式查询方式、计数器定时查询方式、独立请求方式
  • 分布仲裁方式:自举分布、冲突检测、并行竞争

3.2 集中仲裁方式

工作流程:

  1. 主设备发出请求信号;
  2. 若多个主设备同时要使用总线,则由总线控制器的判优、仲裁逻辑按一定的优先等级顺序确定哪个主设备能使用总线;
  3. 获得总线使用权的主设备开始传送数据。
3.2.1 链式查询方式



设备1和设备n同时申请总线,先把总线分配给设备1,待设备1完成后再分配给设备n

“总线忙”信号的建立者是获得总线控制权的设备

优先级

离总线控制器越近的部件,其优先级越高;
离总线控制器越远的部件,其优先级越低。

优点

链式查询方式优先级固定。
只需很少几根控制线就能按一定优先次序实现总线控制,结构简单,扩充容易。

缺点

对硬件电路的故障敏感,并且优先级不能改变。
当优先级高的部件频繁请求使用总线时,会使优先级较低的部件长期不能使用总线。

3.2.2 计数器查询方式


结构特点:用一个计数器控制总线使用权,相对链式查询方式多了一组设备地址线,少了一根总线响应线BG;它仍共用一根总线请求线BR

工作方式

  • 当总线控制器收到总线请求信号,判断总线空闲时,计数器开始计数,计数值通过设备地址线发向各个部件。
  • 当地址线上的计数值与请求使用总线设备的地址一致时,该设备获得总线控制权。同时,中止计数器的计数及查询。

优点

  1. 计数初始值可以改变优先次序

计数每次从“0”开始,设备的优先级就按顺序排列,固定不变;
计数从上一次的终点开始,此时设备使用总线的优先级相等;
计数器的初值还可以由程序设置

  1. 对电路的故障没有链式敏感

缺点

  1. 增加了控制线数

若设备有n个,则需 log2n+2条控制线

  1. 控制相对比链式查询相对复杂
3.2.3 独立请求方式

结构特点:每一个设备均有一对总线请求线BRi和总线允许线BGi
当总线控制器按一定的优先次序决定批准某个部件的请求时,则给该部件发送总线响应信号。

优点:

  1. 响应速度快,总线允许信号BG直接从控制器发送到有关设备,不必在设备间传递或者查询。
  2. 对优先次序的控制相当灵活。

缺点:

  1. 控制线数量多

若设备有n个,则需要2n+1条控制线。其中+1为BS线,其用处为,用于设备向总线控制部件反馈已经使用完毕总线。

  1. 总线的控制逻辑更加复杂。

3.3 集中仲裁方式小结


:“总线忙”信号的建立者是获得总线控制权的设备,不是总线控制器!

3.4 分布式仲裁

特点:不需要中央仲裁器,每个潜在的主模块都有自己的仲裁器和仲裁号,多个仲裁器竞争使用总线。

(1)当设备有总线请求时,它们就把各自唯一的仲裁号发送到共享的仲裁总线上;
(2)每个仲裁器将从仲裁总线上得到的仲裁号与自己的仲裁号进行比较;
(3)如果仲裁总线上的号优先级高,则它的总线请求不予响应,并撤销它的仲裁号;
(4)最后,获胜者的仲裁号保留在仲裁总线上。

4 总线操作和定时

4.1 总线传输的四个阶段

总线周期的四个阶段

  1. 申请分配阶段:由需要使用总线的主模块(或主设备)提出申请,经总线仲裁机构决定将下一传输周期的总线使用权授予某一申请者。也可将此阶段细分为传输请求总线仲裁两个阶段。
  2. 寻址阶段:获得使用权的主模块通过总线发出本次要访问的从模块的地址及有关命令,启动参与本次传输的从模块。
  3. 传输阶段:主模块和从模块进行数据交换,可单向或双向进行数据传送。
  4. 结束阶段:主模块的有关信息均从系统总线上撤除,让出总线使用权。

总线定时是指总线在双方交换数据的过程中需要时间上配合关系的控制,这种控制称为总线定时,它的实质是一种协议或规则

  1. 同步通信(同步定时方式)由统一时钟控制数据传送
  2. 异步通信(异步定时方式) 采用应答方式,没有公共时钟标准
  3. 半同步通信 同步、异步结合
  4. 分离式通信 充分挖掘系统总线每瞬间的潜力

4.2 同步定时方式

系统采用一个统一的时钟信号来协调发送和接收双方的传送定时关系。

一个读命令执行过程:

  1. CPU在T1时刻的上升沿给出地址信息
  2. 在T2的上升沿给出读命令(低电平有效),与地址信息相符合的输入设备按命令进行一系列的内部操作,且必须在T3的上升沿来之前将CPU所需的数据送到数据总线上。
  3. CPU在T3时钟周期内,将数据线上的信息传送到其内部寄存器中。
  4. CPU在T4的上升沿撤销读命令,输入设备不再向数据总线上传送数据,撤销它对数据总线的驱动。
  • 同步定时方式是指系统采用一个统一的时钟信号来协调发送和接收双方的传送定时关系。
  • 时钟产生相等的时间间隔,每个间隔构成一个总线周期。
  • 在一个总线周期中,发送方和接收方可进行一次数据传送。
  • 因为采用统一的时钟,每个部件或设备发送或接收信息都在固定的总线传送周期中,一个总线的传送周期结束,下一个总线传送周期开始。

优点:传送速度快,具有较高的传输速率;总线控制逻辑简单。
缺点:主从设备属于强制性同步;不能及时进行数据通信的有效性检验,可靠性较差。

同步通信适用于总线长度较短及总线所接部件的存取时间比较接近的系统。

4.3 异步定时方式

  • 在异步定时方式中,没有统一的时钟,也没有固定的时间间隔,完全依靠传送双方相互制约的“握手”信号来实现定时控制。
  • 主设备提出交换信息的“请求”信号,经接口传送到从设备;
  • 从设备接到主设备的请求后,通过接口向主设备发出“回答”信号。

根据“请求”和“回答”信号的撤销是否互锁,分为以下3种类型。

(1)不互锁方式
(2)半互锁方式
(3)全互锁方式

  1. 不互锁方式
  • 主设备发出“请求”信号后,不必等到接到从设备的“回答”信号,而是经过一段时间,便撤销“请求”信号。
  • 而从设备在接到“请求”信号后,发出“回答”信号,并经过一段时间,自动撤销“回答”信号。双方不存在互锁关系。
  1. 半互锁方式
  • 主设备发出“请求”信号后,必须待接到从设备的“回答”信号后,才撤销“请求”信号,有互锁的关系。
  • 而从设备在接到“请求”信号后,发出“回答”信号,但不必等待获知主设备的“请求”信号已经撤销,而是隔一段时间后自动撤销“回答”信号,不存在互锁关系。
  1. 全互锁方式
  • 主设备发出“请求”信号后,必须待从设备“回答”后,才撤销“请求”信号;
  • 从设备发出“回答”信号,必须待获知主设备“请求”信号已撤销后,再撤销其“回答”信号。双方存在互锁关系。

不互锁方式速度最快可靠性最差;全互锁方式最可靠速度最慢

优点:总线周期长度可变,能保证两个工作速度相差很大的部件或设备之间可靠地进行信息交换,自动适应时间的配合。
缺点:比同步控制方式稍复杂一些,速度比同步定时方式慢。

异步定时方式-数据传输率例题:

在异步串行传输方式下,起始位为1位,数据位为7位,偶校验位为1位,停止位为1位,如果波特率为1200bit/s,求这时的有效数据传输率为多少?

补充:

波特率:单位时间内传送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单位用bps(位/秒)表示,记作波特
比特率:单位时间内传送二进制有效数据的位数,单位用bps表示,bps即bit/s

有效数据传输率即比特率

解答:每传送(1+1+7+1)=10个二进制位,就传送了7个有效数据位
故有效数据传输率为1200×7/(1+7+1+1)=840bit/s

4.4 半同步通信

同步

发送方用系统时钟前沿发信号
接收方用系统时钟后沿判断、识别

异步

允许不同速度的模块和谐工作

半同步通信: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的结合

4.5 分离式通信

上述三种通信的共同点:

一个总线传输周期(以输入数据为例):

  • 主模块发地址、命令 使用总线
  • 从模块准备数据 不使用总线总线空闲
  • 从模块向主模块发数据 使用总线

分离式通信的一个总线传输周期

  • 子周期1:主模块申请占用总线,使用完后放弃总线的使用权
  • 子周期2:从模块申请占用总线,将各种信息送至总线上

特点:

  1. 各模块均有权申请占用总线
  2. 采用同步方式通信,不等对方回答
  3. 各模块准备数据时,不占用总线
  4. 总线利用率提高

5 总线标准

5.1 总线标准的基本概念

  • 总线标准是国际上公布或推荐的互连各个模块的标准,它是把各种不同的模块组成计算机系统时必须遵守的规范。
  • 按总线标准设计的接口可视为通用接口,在接口的两端,任何一方只需根据总线标准的要求完成自身方面的功能要求,而无须了解对方接口的要求。
  • 系统总线标准:ISA、EISA、VESA、PCI、PCI-Express等。
  • 设备总线标准:IDE、AGP、RS-232C、USB、SATA、SCSI、PCMCIA等。
  • 局部总线标准:在ISA总线和CPU总线之间增加的一级总线或管理层,如PCI、PCI-E、VESA、AGP等,可以节省系统的总带宽。
  • 即插即用(Plug-and-Play)的作用是自动配置(低层)计算机中的板卡和其他设备,然后告诉对应的设备都做了什么。把物理设备和软件(设备驱动程序)相配合,并操作设备,在每个设备和它的驱动程序之间建立通信信道。
  • 热插拔(hot-pluggingHot Swap)即带电插拔,热插拔功能就是允许用户在不关闭系统,不切断电源的情况下取出和更换损坏的硬盘、电源或板卡等部件,从而提高了系统对灾难的及时恢复能力、扩展性和灵活性等,例如一些面向高端应用的磁盘镜像系统都可以提供磁盘的热插拔功能。

5.2 总线标准

5.2.1 系统总线标准

最早的PC总线是IBM公司1981年在PC/XT电脑采用的系统总线,它基于8bit的8088处理器,被称为PC总线或者PC/XT总线。

1984年,IBM推出基于16-bit Intel80286处理器的PC/AT电脑,系统总线也相应地扩展为16bit,并被称呼为PC/AT总线。而为了开发与IBMPC兼容的外围设备,行业内便逐渐确立了以IBMPC总线规范为基础的ISA(工业标准架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总线。

ISA总线最大传输速率仅为8MB/s,数据传送需要CPU或DMA接口来管理,传输速率过低、CPU占用率高、占用硬件中断资源等,很快使ISA总线在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中成为瓶颈。不支持总线仲裁

因此在1988年,康柏、惠普等9个厂商协同把ISA扩展到32-bit,这就是著名的EISA(Extended ISA,扩展ISA)总线。EISA总线的工作频率仍旧仅有8MHz,并且与8/16bit的ISA总线完全兼容,带宽提高了一倍,达到了32MB/s。从CPU中分离出了总线控制权,支持多个总线主控器和突发传送。可惜的是,EISA仍旧由于速度有限,并且成本过高,在还没成为标准总线之前,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就给PCI总线给取代了。

5.2.2 局部总线标准

由于ISA/EISA总线速度缓慢,造成硬盘、显示卡还有其它的外围设备只能通过慢速并且狭窄的瓶颈来发送和接受数据,使得整机的性能受到严重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92年Intel在发布486处理器的时候,也同时提出了32-bit的PCI(周边组件互连)总线。

最早提出的PCI总线工作在33MHz频率之下,传输带宽达到了133MB/s(33MHzX32bit/8),比ISA总线有了极大的改善,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处理器的发展需要。
目前计算机上广泛采用的是这种32-bit、33MHz的PCI总线,可扩展到64bit。

特点:

  1. 高性能:不依附于某个具体的处理器,支持突发传送。
  2. 良好的兼容性。
  3. 支持即插即用。
  4. 支持多主设备。
  5. 具有与处理器和存储器子系统完全并行操作的能力。
  6. 提供数据和地址奇偶校验的能力。
  7. 可扩充性好,可采用多层结构提高驱动能力。
  8. 采用多路复用技术,减少了总线引脚个数。
5.2.3 设备总线标准

  • USB是在1994年底由英特尔等多家公司联合在1996年推出后,已成功替代串口和并口,已成为当今电脑与大量智能设备的必配接口。USB属于设备总线,是设备和设备控制器之间的接口
  • USB所有新版本都向下兼容,可以连接鼠标、键盘、打印机、扫描仪、摄像头、充电器、闪存盘、MP3机、手机、数码相机、移动硬盘、外置光软驱、USB网卡、ADSL Modem、Cable Modem等几乎所有的外部设备。

特点:

  1. 可以热插拔、即插即用。
  2. 具有很强的连接能力和很好的可扩充性。采用菊花链形式将众多外设连接起来,可使用USB集线器链式连接127个外设。
  3. 标准统一。以前大家常见的是IDE接口的硬盘,串口的鼠标键盘,并口的打印机扫描仪,可是有了USB之后,这些应用外设统统可以用同样的标准与个人电脑连接,这时就有了USB硬盘、USB鼠标、USB打印机等等。
  4. 高速传输。
  5. 连接电缆轻巧,可为低压(5V)外设供电。

计算机内部总线连接情况如下:


10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六章 总线 总线的概念与分类 总线性能指标 总线仲裁 总线操作和定时 总线标准相关推荐

  1. 计算机组成原理唐朔飞课后答案第六章,计算机组成原理第六章部分课后题答案(唐朔飞版)...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六章部分课后题答案(唐朔飞版) 6.4 设机器数字‎长为8位(含1位符号‎位在内),写出对应下‎列各真值的‎原码.补码和反码‎. -13/64,29/128,100,-87 解:十进制 ...

  2. 计算机组成原理 第六章 总线

    6.1 总线概述 总线是一组能为多个部件分时共享的公共信息传送线路,主要有分时和共享两个特点.其中,分时指的是同一时刻只允许有一个部件向总线发送信息,共享是指总线上可以挂接多个部件,多个部件之间交换的 ...

  3.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中央控制器,计算机组成原理第六章中央控制器(6-7,8,9).pdf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 --本科生课程教学 计算机学院(许先斌) 计算机学院(许先斌) xbxu@whu.edu.cn xbxu@whu.edu.cn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 本 ...

  4. 合工大计算机组成原理ppt,合工大考研课件计算机组成原理第六章

    计算机组成 第六章计算机的运算方法 系统结构研究所2 Contents 无符号数和有符号数6.1数的定点表示和浮点表示6.2定点运算6.3浮点四则运算6.4 算术逻辑单元 6.5 系统结构研究所 3 ...

  5. 王道计算机组成原理第六章---总线总结

    总线这章的话其实内容不是很多,也挺好理解的,那么废话不多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我们就按考纲的顺序展开) 1.总线概述 (1)总线定义   总线是一组能为多个部件分时共享的公共信息传送线路.分时和共享 ...

  6.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六章总线-第一节:总线概述(概念,分类,系统总线的结构和性能指标)

    文章目录 一:总线相关概念 (1)总线的定义 (2)总线的特点 (3)总线的特性 二:总线的分类 (1)按数据的传输格式分类 (2)按总线功能(连接的部件) A:片内总线 B:系统总线 C:通信总线 ...

  7.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06章在线测试,计算机组成原理第六章单元测试(二)(含答案)(4页)-原创力文档...

    PAGE PAGE 1 第六章单元测验 (二) 书生 1.用以指定待执行指令所在主存地址的寄存器是______.(单选) ????A.指令寄存器IR ????B.程序计数器PC ????C.存储器地址 ...

  8. [计算机组成原理] 第六章 控制系统与CPU

    第六章 控制系统与CPU 6.1 控制器概述 (CU Control Unit) 6.1.1 指令执行的基本步骤 CPU (Central Process Unit) 中央处理器 = 控制器 + 运算 ...

  9. 计算机原理第六章简答题,2012年4月考前串讲计算机组成原理第六章(2)

    2004年: 4.系统级的总线是用来连接( ). A.CPU 内部的运算器和寄存器 B.主机系统板上的所有部件 C.主机系统板上的各个芯片 D.系统中的各个功能模块或设备 「分析」:按总线的连线类型不 ...

最新文章

  1. vs安装一直在提取文件_Visual Studio 2019下载及安装教程
  2. 关于页面有多个验证控件和多个按钮的问题
  3. linux服务端搭配win7客户端的frp
  4. window.open 实现session隔离_InnoDB存储引擎MVCC实现原理
  5. Redis客户端命令行redis-cli操作
  6. ubuntu开启mysql日志记录
  7. python中from import用法_python学习--Python之import与from...import的区别与用法
  8. [你必须知道的.NET] 开篇有益
  9. Feature Scaling(特征缩放)的一些方法和使用选择
  10. MyBatis框架parameterType为哈希类型的别名映射和resultMap映射
  11. CSS flex 布局 一些基本属性应用
  12. Android View的工作流程(一) 理解MeasureSpec
  13. Win11 无法使用IE11浏览器的解决办法
  14. DeepLearning | Broad Learning System 宽度学习系统 : 高效增量式浅层神经网络
  15. git合并其他分支的代码产生冲突处理过程
  16. numpy 求向量夹角 区间 [-pi, +pi]
  17. 各种提权、渗透经验技巧总结大全(下)
  18. Mac 安装 idb 和 idb_companion
  19. 企业微信防撤回插件 WeChatICU v1.0.1中文版
  20. 1.camera硬件接口学习-DVP,MIPI-CSI2,USB

热门文章

  1. Linux 资料大全
  2. 从头开始学一个android activity
  3. 从资源池和管理的角度理解物理内存
  4. 数据库实操——pandas写入数据库数据
  5. php的缓存机制,PHP缓存机制
  6. java .jvp文件_GitHub - eddylapis/jvppeteer: Headless Chrome For Java (Java 爬虫)
  7. beautifulsoup获取属性_Python爬虫常用模块:BeautifulSoup
  8. 三、bootstrap4 组件(警告和提示框、徽章和面包屑、按钮按钮组、卡片、列表组、导航和选项卡、分页和进度条、巨幕和旋转图标、轮播图、折叠菜单、下拉菜单、导航条、滚动监听、轻量弹框、模态框、表单)
  9. LeetCode MySQL 574. 当选者
  10. LeetCode 359. 日志速率限制器(哈希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