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1.如何高效读论文?
    • 痛苦
    • 选择
    • 顺序
    • 笔记
    • 小结
    • 讨论
  • 2.如何有针对地高效地阅读一篇学术论文?
  • 3.一文教你如何快速高效阅读Paper(硕士生版)
    • 前言
    • Paper从哪来
    • Paper怎么读
    • Paper如何写
    • 总结
  • 4.沈向洋:读论文的三个层次
    • 快速阅读:划分结构层次
    • 仔细阅读:批判思维
    • 创造性阅读:积极思考
  • 5.如何高效读论文?10位学者分享25条宝贵经验
  • 总结

其实关于怎么读论文我也没啥想法(毕竟学术菜鸡),因此这里我就搬运网上的一些文章。


1.如何高效读论文?

文章地址:如何高效读论文?

写给研究初学者的论文阅读简明教程。

痛苦

做研究,少不得要读论文。

如果你不了解一个领域已经被研究成了什么样子,又如何找到自己研究的切入点呢?

可是,对许多初学者来说,读论文是件痛苦的事儿。

他们匆匆忙忙开始,在CNKI用关键词搜索出来一堆论文,一通下载之后,就打开第一篇,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读起来。

读完一篇,放到一边;再读另外一篇。

读到后面,发现前面的论文已经遗忘了。于是翻回头去再读一遍。

这还只是中文论文,那英文的……

如果你有无限的时间和注意力,这样做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大不了就是读的时间比较长,效率比较低而已。

然而,你的时间是稀缺资源

你的注意力是更为稀缺的资源。

处置稀缺资源,不可如此草率。

读论文的时候,要提升效率,你需要做以下几件工作:

  1. 选择合适的文献,确定阅读的优先次序;
  2. 即便对筛选过的文献,也要以正确的顺序来阅读内容;
  3. 用恰当的方式做笔记。

本文就以上三点,分别给你介绍一些方法、技巧与工具。希望对你(研究的初学者)能有些帮助。

什么?你不是初学者?

那就不必往下读了。赶紧抓紧时间读论文去吧。

选择

从许多相关论文里,选择哪些值得读,甚至是该优先阅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你要了解如何找到相关的论文。

你还应该纵览领域的全景,看哪些论文更受同行青睐。

对筛选后的结果(可能数量)依然很多,你也需要区分论文的价值(靠谱程度)。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为你介绍过前两个问题的一些处理方法。包括:

  • 如何用人工智能帮你找论文?
  • 如何快速梳理领域文献?

读过本文后,欢迎你点击链接,阅读或者复习相关内容。

大多数情况下,前两轮筛选后的论文,你依然不应该全都读。

千万不要误以为印成铅字的,都是宝贵的知识。

我给学生的建议,是依据论文载体的“靠谱”程度,区分优先级。

不同论文载体,在“靠谱”与“不靠谱”的两极之间,形成了一个光谱。

排在最高优先级的,是顶级期刊。

除了这几本“神仙妖怪”级别的期刊,各领域也都有公认的顶级期刊列表。

你可以自己在搜索引擎查找,或者向同行专家请教。

排在靠谱程度最后一位的……是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中,当然也有非常优秀的作品。

但是,其中不靠谱论文所占比例,真的是高到难以想象。

这不只是因为本科生缺乏研究经验,知识储备不足……主要是个态度问题。

大部分本科生,没有激励去认真完成毕业论文。

许多论文是截止日期前最后几天(甚至几小时),突击而成的结果。

这样的论文质量怎么样?

你说呢?

我所说的本科毕业论文,可不只是说国内情形。

TED视频里,Tim Urben 讲述了自己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有中文字幕,风趣幽默,建议你看看。

古人说: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想想看,一个本科生,做论文的参考资料都是上几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其论文的水平大概会如何?

每当我看到学生放着优秀期刊的论文不去阅读、分析和引用,反要在参考文献列表中掺杂大量的学位论文,都会要求重做文献回顾环节。

顺序

至少在目前,机器还无法替你阅读论文。

你得自己来。

我给你推荐一个讲解如何读论文的视频教程,只有7分多钟。但是看过后,会让你非常有收获。

教程讲者 Peter W. Carr 教授执教于明尼苏达大学。他多年来和学生合作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论文阅读和写作指导经验。

发布这个视频时,他和团队已发表论文300余篇。

下图是明尼苏达大学网站上列出他获得的(部分)荣誉和奖项。

考虑到你可能不是很习惯观看全英文无字幕视频,我给你转述一下教程的主要内容,并且在叙述中加入我的一些思考。

Carr 教授首先强调:

不要一字一句,从头到尾线性阅读。

千万不要。

史蒂芬平克在《风格的感觉》一书中指出:

写作是个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语法结构,转换成线性字符串的过程(参见 “The Web, the Tree, and the String” 一章)。

阅读的目的,定然不是重复记忆那些线性的字符串,而是还原作者的网状思考,并且进行加工。

你可以放心大胆地调整阅读顺序。

不要担心剧透,论文又不是侦探小说。

Carr 教授给出了下面这样的论文阅读顺序:

首先是题目、关键词和摘要。

浏览后决定要不要继续看。

然后读结论。通过结论看这篇文章是否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

到这里,似乎平淡无奇。许多文章、书籍也会告诉你上述知识。

但是Carr 教授强调了一句:你可以随时停止阅读一篇文章,甚至丢弃掉。

我的解读是,读论文一样要遵守经济规律,不要试图去打捞沉没成本,在已经不看好、或者不感兴趣的论文上投入更多时间。

许多文章都会告诉你,读过上述内容后,应该去看引言。

但是 Carr 教授说:不要这样做。

你应该先看图表(如果有)。

这阶段,你应该只看图表,不要逐字阅读图表上下文的语句。

图表是否吸引你的注意力,直接决定你要不要做下一步——读引言。

我很赞同这种顺序。

因为引言的主要作用是强调论文研究主题的价值和必要性,会尝试与更为宏大的图景、更重要的问题相联系。有的甚至会有“吹嘘”的成分。

但是研究主体部分出现的图表结果,却实实在在可以看出一篇论文在某个问题的研究上,实际偏向哪个方向,以及前进了多远。

读过图表和引言后,你才需要读论文的核心部分

核心部分是哪里?

不,不是 实验,而是研究结果和讨论。

论文写作初学者往往在做出图表后欣喜异常。图表展示后,居然没有任何分析文字,就高高兴兴直接跑去写结论。

虽然“一幅图抵得上千言万语”,但是你的图表结果真的是这么不言自明吗?

对研究结果的探讨,要解答读者可能存在的疑问,并且从实验结果中挖掘出全部的蛛丝马迹。

这才是见真功夫的地方。

即便是面对同样的资料,有的人能挖掘与分析出来的内容,比别人丰富许多。

你如果有闲暇时间,可以读读马伯庸《显微镜下的大明》。看看简单的史料,可以被剖析到怎样的深度。

只有你认为作者的讨论部分有价值的时候,才真正需要去阅读论文里面最为困难的部分——实验。

这一部分,你要从头到尾仔细读,速度肯定要慢下来,花更多时间。 而且对有的实验过程,你甚至需要花时间去尝试重复它。

从追求效率的角度看,只有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才值得你这样耗用自己宝贵的时间。

笔记

许多人读完论文,就认为完事大吉了。

不对!

你已经用了这么长的时间来阅读论文,那就要把花费时间的价值保留住。

有的人说,我脑子好,过目成诵,都记住了啊!

科学实验研究证明,人脑的记忆能力,其实远没有你想象得靠谱。

Peter W. Carr 教授强调,你需要及时记下笔记。他甚至特意引用了中文谚语“好脑子赛不过烂笔头”。

你可能认为,记笔记很容易啊。

但注意 Carr 教授提出的笔记标准:

以后你只要看笔记就可以了,论文就不用再看第二遍了。

承担着这么重要的使命,可就不是一般的笔记了。

这种记笔记的方式,万维钢先生是这样描述的:

我曾经听人讲一个笑话,说我们是怎么向别人学习的呢?我们就如同小偷一样到人家里把除了厨房水槽之外的所有东西都搬走了 —— 然后我们回过头去把厨房水槽也搬走了。

你可以点击链接查看万维钢先生的经典博文《用强力研读书》,其中的笔记方法不仅可以用于记录读书笔记,对论文也同样适用。

记笔记,方法固然重要,但工具也很关键。

很多人喜欢记在纸片上,记完就丢弃了。

有的人虽然用了本子记录,但是记满几本笔记后,想找到某个内容也很困难。

移动互联网时代,不要使用这种过时的方法。

论文的笔记,你可以直接用数字化方式记录。

例如我喜欢使用 MarginNote Pro 这款论文阅读与笔记工具。 配合Apple Pencil,你在做笔记时可以找到纸笔写画的感觉。

可是,与纸笔记录相比,数字化论文阅读笔记的存储和检索效果,要高出许多。

你可以方便地将笔记导出到印象笔记里面,这样即便是手写的中文文字记录,都可以很容易检索到。

下图是我查询“牙”这个字获得的结果。

如果论文中有一些新概念,你不理解。没关系,也记下来。

不要尝试当时解决,因为那样会破坏你阅读的整体感和记笔记的流畅程度。

搞定一篇论文的笔记初稿后,再根据记下的这些疑问要点,按图索骥去查找相关的信息。

这些信息,应有助于你消化理解新知。

我推荐你先到 wikipedia 和 youtube 这样的网站上看看,是否有对应知识点合适的教程。

有的论文,由于最初写作者文笔过于晦涩,你可以找到许多后来者尝试以更清楚的方式来转述的论文或者博客文章。

这些内容,你可以直接补充进你的笔记,也可以记录新的笔记条目,将其和原先的笔记条目建立链接。

印象笔记可以自动帮助你分析该条笔记和其他笔记间的关联。

这些笔记,记录于不同时间,放置在不同目录,打的标签各异。

但是,人工智能却将它们依据内容的关联度联系在了一起。

这种跨越时空的关联能力被称为“远程联想”。许多写作大家靠着这种方式,写出价值密度颇高,又极有创意的文字。

他们当初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整理索引卡片。

而对于你,完成同样的目的,却只需要点击几下鼠标而已。

小结

总结一下,本文为你讲述了高效读论文的几个关键点: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文献,确定阅读的优先次序。你需要分清不同的论文类型和价值,在有限的时间约束内,优先选择最有可能富含价值的论文。

其次对筛选过的文献,应以正确的顺序来阅读其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从最感兴趣的地方开始,把最困难、最耗费时间的章节放在最后。阅读中随时准备退出,以避免踩坑。

用恰当的方式做笔记。强力研读的笔记,可以帮你把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全部“偷走”。用合适的笔记工具来记录和整理笔记,不仅会让你的记录事半功倍,而且写论文的时候文思泉涌。

讨论

你平时是如何读论文的?你在论文阅读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你是如何解决的?你有更好的论文阅读方法与技巧吗?欢迎留言,把你的经验和思考分享给大家,我们一起交流讨论。

如果你对我的文章感兴趣,欢迎点赞,并且微信关注和置顶我的公众号“玉树芝兰”(nkwangshuyi)。

如果本文可能对你身边的亲友有帮助,也欢迎你把本文通过微博或朋友圈分享给他们。让他们一起参与到我们的讨论中来。


2.如何有针对地高效地阅读一篇学术论文?


作者:Clei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924014/answer/2647033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国立清华大学动机所教授彭明辉教授写过一份《研究生手册》,其中第5~7节详细阐述了期刊论文的阅读方法,操作性也很强,可供参考:

彭明辉教授的《研究生手册》

(整个手册对于研究生新手也很有帮助,推荐阅读)

摘录其中第7节对“**论文阅读的补充说明”**如下:

​ 硕士生开始学读期刊论文时,就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戒除不掉大学部的习惯**:(1)
老是想逐行读懂,有一行读不懂就受不了。(2)不敢发挥自己的想象,读论文像
在读教科书,论文没写的就不会,瘫痪在那里;被我逼着去自己猜测或想象时,老
怕弄错作者的意思,神经绷紧,脑筋根本动不了。

**
​ 大学毕业后(不管是念硕、博士或工作),可以参考的资料都没有秩序地交错成一
团,而且永远都读不完。用大学生的心态读书,结果一定时间永远不够用。因此,
每次读论文都一定要带着问题去读,每次读的时候都只是图回答你要回答的问题。
因此,一定是选择性地阅读,一定要逐渐由粗而细地一层一层去了解。上面所规划
的读论文的次序,就是由粗而细,每读完一轮,你对这问题的知识就增加一层。根
据这一层知识就可以问出下一层更细致的问题,再根据这些更细致的问题去重读,
就可以理解到更多的内容。**因此,一定是一整批一起读懂到某个层次,而不是逐篇
逐篇地整篇一次读懂。

**
​ 这样读还有一个好处:第一轮读完后,可以根据第一轮所获得的知识判断出哪些论
文与你的议题不相关,不相关的就不需要再读下去了。这样才可以从广泛的论文里
逐层准确地筛选出你真正非懂不可的部分。不要读不会用到的东西,白费的力气必
须被极小化!其实,绝大部分论文都只需要了解它的主要观念
(这往往比较容易)
而不需要了解它的详细推导过程(这反而比较费时)。

​ 其次,一整批一起读还有一个好处:同一派的观念,有的作者说得较易懂,有的说
得不清楚。整批读略过一次之后,就可以规划出一个你以为比较容易懂的阅读次序
,而不要硬碰硬地在那里撞墙壁。你可以从甲论文帮你弄懂乙论文的一个段落,没
人说读懂甲论文只能靠甲论文的信息。所以,整批阅读很像在玩跳棋,你要去规划
出你自己阅读时的「最省力路径」。

​ 大学部学生读东西一定要循规蹈矩,你还没修过机械视觉相关课程之前可能也只好
循规蹈矩地逐行去念。但是一旦修过机械视觉相关课程,许多论文中没被交代的段
落你也已经可以有一些属于你的想象(虽然有可能猜错,尤其刚开始时经常猜错,
但没关系,下面详述)。这些想象往往补足论文跳跃处最快速的解决方案。其实,
一个大学毕业生所学已经很多了,对许多是都可以有一个不太离谱的想象能力。但
是大部分学生却根本不敢去想象。我读论文远比学生快,分析远比学生深入,主要
的是我敢想象与猜测,而且多年训练下来想象与猜测的准确度很高。所以,许多论
文我根本不是「读懂」的,而是「猜对」了!

​ 假如猜错了怎么办?不用怕!猜完一后要根据你的猜测在论文里找证据,用以判断
你的猜测对不对。猜对了,就用你的猜测(其实是你的推理架构)去吸收作者的资
讯与创意(这会比从头硬生生地去迁就作者的思路轻松而容易);猜错了,论文理
会有一些信息告诉你说你错了,而且因为猜错所以你读到对的答案时反而印象更深
刻。

上面这份手册中的技巧侧重于如何分析论文创意和应用到的方法,还有如何进行相关主题论文的横向比较。

**学术论文的另一要点,还在于其如何就论点给出论据并加以论证。**这里另外有一篇短文,侧重于从”论证“这一角度来对论文进行批判性分析。引用自:Rosen, Leonard J. and Laurence Behrens, eds. The Allyn & Bacon Handbook. 1994. 抄录如下:

Critiquing an Article

When college professors ask you to write a critique of a text, they usually expect you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not just summarize. A summary merely reports what the text said; that is, it answers only the question, “What did the author say?” A critique, on the other hand, analyzes, interprets, and evaluates the text,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how? why? and how well? A critique does not necessarily have to criticize the piece in a negative sense. Your reaction to the text may be largely positive, negative, or a combination of the two. It is important to explain why you respond to the text in a certain way.

Step 1. Analyze the text

As you read the book or article you plan to critiqu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ill help you analyze the text:

• What is the author’s main point?
• What is the author’s purpose?
• Who is the author’s intended audience?
• What arguments does the author use to support the main point?
• What evidence does the author present to support the arguments?
• What are the author’s underlying assumptions or biases?

You may find it useful to make notes about the text based on these questions as you read.

Step 2. Evaluate the text

After you have read the text, you can begin to evaluate the author’s idea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provide some ideas to help you evaluate the text:

• Is the argument logical?
• Is the text well-organized, clear, and easy to read?
• Are the author’s facts accurate?
• Have important terms been clearly defined?
• Is there sufficient evidence for the arguments?
• Do the arguments support the main point?
• Is the text appropriate for the intended audience?
• Does the text present and refute opposing points of view?
• Does the text help you understand the subject?
• Are there any words or sentences that evoke a strong response from you? What are those words or sentences? What is your reaction?
• What is the origin of your reaction to this topic? When or where did you first learn about it? Can you think of people, articles, or discussions that have influenced your views? How might these be compared or contrasted to this text?
• What questions or observations does this article suggest? That is, what does the article make you think about?

Step 3. Plan and write your critique

Write your critique in standard essay form. It is generally best not to follow the author’s organization when organizing your analysis, since this approach lends itself to summary rather than analysis. Begin with an introduction that defines the subject of your critique and your point of view. Defend your point of view by raising specific issues or aspects of the argument. Conclude your critique by summarizing your argument and re-emphasizing your opinion.

• You will first need to identify and explain the author’s ideas. Include specific passages that support your description of the author’s point of view.
• Offer your own opinion. Explain what you think about the argument. Describe several points with which you agree or disagree.
• For each of the points you mention, include specific passages from the text (you may summarize, quote, or paraphrase) that provide evidence for your point of view.
• Explain how the passages support your opinion.

参考文献:

  1. 彭明辉,硕士班研究所新生手册

  2. Rosen, Leonard J. and Laurence Behrens, eds. The Allyn & Bacon Handbook. 1994.


作者:知乎用户6Dnz5D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924014/answer/6486815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牛人告诉你如何读国外文献!毕业论文写作靠它了

2015-04-07 国家社科期刊数据库

为什么读文献?

(从Ph.D到现在工作半年,发了12篇paper,7篇first author.)我现在每天还保持读至少2-3篇的文献的习惯。读文献有不同的读法。但最重要的自己总结概括这篇文献到底说了什么,否则就是白读,读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明白,一合上就什么都不知道,这是读文献的大忌,既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以后不愿意读文献。

\1. 每次读完文献 (不管是细读还是粗读),合上文献后,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take home message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从abstract,conclusion里找,并且从discuss里最好确认一下。这样一来,一篇文章就过关了。take home message其实都不会很多,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如果你发现你需要记得很多,那往往是没有读到重点。

\2. 扩充知识面的读法,重点读introduction,看人家提出的问题,以及目前的进展类似的文章,每天读一两篇,一个月内就基本上对这个领域的某个方向有个大概的了解。读好的review也行,但这样人容易懒惰。

\3. 为了写文章的读法,读文章的时候,尤其是看discussion 的时候,看到好的英文句型, 最好有意识的记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谁,哪篇文章,哪个期刊,这样以后照猫画虎写的时候,效率高些。比自己在那里半天琢磨出一个句子强的多。当然,读的多,写的多,你需要记得句型就越少。其实很简单,有意识的去总结和记亿, 就不容易忘记。

研究生怎么看文献,怎么写论文

一、先看综述

先读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知道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对于国内文献一般批评的声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领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文文献会比一开始直接看外文文献理解的快得多。而国外的综述多为本学科的资深人士撰写,涉及范围广,可以让人事半功倍。

二、有针对地选择文献

针对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论文来读,从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么问题,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证明,有哪些结论?从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逻辑推论,学习技术方法。

1.关键词、主题词检索:

关键词、主题词一定要选好,这样,才能保证你所要的内容的全面。因为,换个主题词,可以有新的内容出现。

\2. 检索某个学者:

查SCI,知道了某个在这个领域有建树的学者,找他近期发表的文章。

\3. 参考综述检索:

如果有与自己课题相关或有切入点的综述,可以根据相应的参考文献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论文。

\4.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

三、如何阅读文献

1.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说是一个论文的窗口。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多数文章题目、摘要简单浏览后,直接把几个Figure 及Title 与legend 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2.通读全文:读第一遍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争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为读论文的目的并不是学英语,而是获取信息,查了字典以后思维会非常混乱,往往读完全文不知所谓。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将生字标记,待通读全文后再查找其意思。

3.归纳总结:较长的文章,容易遗忘。好在虽然论文的句子都长,但每段的句数并不多,可以每一段用一个词组标一个标题。

4.确立句子的架构,抓住主题:读英文原版文献有窍门的。我们每个单词都认识读完了却不知他在说什么,这是最大的问题。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看到大量的关系连词,他们承上启下引领了全文。中国人喜欢罗列事实,给出一个观点然后就是大量的事实,这也是中文文献的特点,我们从小都在读这样的文章,很适应。西方人的文献注重逻辑和推理,从头到尾是非常严格的,就像GRE 里面的阅读是一样的,进行的是大量重复、新旧观点的支持和反驳,有严格的提纲,尤其是好的杂志体现得越突出。读每一段落都要找到他的主题,往往是很容易的,大量的无用信息可以一带而过,节约你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5.增加阅读量:由于刚刚接触这一领域,对许多问题还没有什么概念,读起来十分吃力,许多内容也读不懂。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最后可以融汇贯通。所以,对新手而言,应当重视阅读文献的数量,积累多了,自然就由量变发展为质变了。

四、提高阅读的效率

1.集中时间看文献:

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2.做好记录和标记:

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

3.阅读顺序:

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顺序。一般先看abstract、introduction,然后看discussion,最后看result 和method(结合图表)。

五、文献的整理

1.下载电子版文献时(caj,pdf,html),把文章题目粘贴为文件名(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号)

2.不同主题存入不同文件夹。文件夹的题目要简短,如:PD,LTP,PKC,NO。

3.看过的文献归入子文件夹,最起码要把有用的和没用的分开。

4.重要文献根据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编号,然后按名称排列图标,最重要的文献就排在最前了。而且重要文献要注意追踪。运气好,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线索;运气不好,发现别人抢先了。据此修正你的实验。

六、英文文章写作(阅读文献的副产品)

1.平时阅读文献,注意总结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语(注意,文献作者必须是以英文为母语者,文献内容要与你的专业有关)。

2.找3-5篇技术路线和统计方法与你的课题接近的文章,精读。

论文各部分读法有讲究

本人英语基础不好,没过六级,所以在硕士的时候基本上看的外文文献很少,现在想想很后悔,2 年的时间少学了很多东西。上了博士,自己给自己的定位也高一些了,开始打算硬着头皮咬着牙很不情愿的也要多看些外文文献,一开始看比较慢,有些很难理解,到现在大约仔细阅读了100 篇外文文献,泛读了100 篇外文文章,受益匪浅,现在基本不怎么看中文的了,确实也觉得外文的质量就是高(也有凑数的烂文章),现在自己写外文的也很顺手了。谈几点自己的体会。我是材料专业的。

1.先找5篇跟自己论文最相关的外文文章,花一个月的时间认认真真的看,反复看,要求全部读懂,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学和老师交流一下。一个月以后你已经上路了。

2.如何读标题:不要忽视一篇论文的标题,看完标题以后想想要是让你写你怎么用一句话来表达这个标题,根据标题推测一下作者论文可能是什么内容。有时候一句比较长的标题让你写,你可能还不会表达。下次你写的时候就可以借鉴了

3.如何读摘要:快速浏览一遍,这里主要介绍这篇文章做了些什么。也许初看起来不好理解,看不懂,这时候不要气馁,不管它往下看,等你看完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许你都明白了。因为摘要写的很简洁,省略了很多前提和条件,在你第一眼看到摘要而不明白作者意图的时候看不懂是正常的。

4.如何读引言(前言):当你了解了你的研究领域的一些情况,看引言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都是介绍性的东西,写的应该都差不多,所以看文献多了以后看这部分的内容就很快了,一扫而过。有些老外写得很经典得句子要记下了,下次你写就可以用了。

5.如何读材料及试验:当你文献看多了以后,这部分内容也很简单了,无非就是介绍试验方法,自己怎么做试验的。很快就能把它看完了吧

6.如何看试验结果:看结果这部分一定要结合结果中的图和表看,这样看的快。主要看懂试验的结果,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例如作者用不同的句子结构描述一些数字的结果)。有时看完以后再想想:就这么一点结果,别人居然可以大篇幅的写这么多,要是我可能半页就说完了?

7.如何看分析与讨论:这是一篇文章的重点,也是最花时间的。我一般把前面部分看完以后不急于看分析讨论。我会想要是我做出来这些结果我会怎么来写这部分分析与讨论呢?然后慢慢看作者的分析与讨论,仔细体会作者观点,为我所用。当然有时候别人的观点比较新,分析比较深刻,偶尔看不懂也是情理之中。当你看的多了,你肯定会看的越来越懂,自己的idea 越来越多

8.如何看结论:这个时候看结论就一目了然了,作后再反过去看看摘要,其实差不多

9.把下载的论文打印出来,根据与自己课题的相关性分三类,一类要精读,二类要泛读,三类要选择性的读。分别装订在一起

10.看完的文献千万不要丢在一边不管,3-4 个月一定要温习一遍,可以根据需要,对比自己的试验结果来看

11.学会记笔记,重要的结论,经典的句子,精巧的试验方案一定要记下来,供参考和学习

12.有些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文献,可以批判性的阅读。我想要是你自己做试验多的话,你应该有这个能力判断谁的更对一点。出现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原因有下:试验方法描述不详细,可能方法有差别;试验条件不一样;某些作者夸大结果,瞎编数据

13.有时间还是多看点文献吧,最好定个目标:在学术上超过自己的老板。因为老板一般不看文献,他们都是凭经验做事,很多新东西他们都不知道,慢慢的你老板会觉得你很厉害。反正我觉得多读了,读起来就快了,而且也会慢慢喜欢上看外文文献,收获自然也就多了。

读研的三年时间里,实验做得不是很多,文献倒是读了不少。原因呢,可能是老板也发现了我这个人属于那种眼高手低的人,干脆就让我做个文献阅读器了。从研一到现在每当老板脑子里出来一个想法,出来几个关键词,好了,下一步的工作就是交给我查阅和整理文献了。大家有空可以看看我发在论坛里的几个ppt,关于光催化、无铅压电陶瓷,微波介质陶瓷,纳米ZnO,此外关于Raman 光谱、多铁性材料。

算起来前前后后看过——当然只能说看过,因为大部分都只是走马观花,没有精读——的文献应该不下三四百篇了。我估计每个方向单拿出来写个中文综述都差不多够了,可惜中文要版面费,想来老板也不会给出说了这么多废话,进入正题吧。有人也许会问,你是怎么看文献的,特别是一个以前没有接触的陌生领域。我的方法是,先看中文综述,然后是中文博士论文,而后是英文综述,最后是英文期刊文献。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中文综述,你可以首先了解这行的基本名词,基本参量和常用的制备、表征方法。

我觉得这点很重要,因为如果直接英文上手的话,一些基本名词如果简单的想当然的翻译,往往会将你引入误区或造成歧义。同时中文综述里要包含了大量的英文参考文献,这就为后续的查找文献打下一个基础。

中文博士论文,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其第一章前言或是绪论所包含的信息量往往大于一篇综述的。因为它会更加详细的介绍该领域的背景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同时里面往往会提到国内外在本领域做得比较好的几个科研小组的相关研究方向。通过阅读就可以更清楚理清一个脉络。

英文综述,特别是那种invited paper或是发表在高IF期刊上的,往往都是本领域的牛人们写的。对此要精读,要分析其文章的构架,特别要关于作者对各个方向的优缺点的评价以及对缺点的改进和展望。通过精读一篇好的英文综述,所获得的不只是对本领域现在发展状况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学会很多地道的英文表达。最后就是针对自己的课题查找阅读相关英文文献了。现在各大学图书馆里面的数据库都比较全,即使没有也可以通过网络上多种手段获取文献了。所以说文献的获取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查什么样的文献和怎么具体阅读整理文献。根据我的体会,我觉得有以下四类英文文献是我们所需要的:

1、本领域核心期刊的文献。不同的研究方向有不同的核心期刊,这里也不能一概唯if 论了。比如说陶瓷类的核心期刊美陶的IF 也不过1.5 几,但上面的文章特别是feature artical 还是值得仔细阅读的。当然,首先你要了解所研究的核心期刊有哪些,这个就要靠学长、老板或者网上战友的互相帮助了。

2、本领域牛人或者主要课题组的文献。每个领域都有几个所谓的领军人物,他们所从事的方向往往代表目前的发展主流。因此阅读这些组里的文献就可以把握目前的研究重点。这里有人可能要问,我怎么知道谁是牛人呢?这里我个人有两个小方法。第一是在ISI 检索本领域的关键词,不要太多,这样你会查到很多文献,而后利用ISI 的refine 功能,就可以看到哪位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比较多,原则上一般发表论文数量较多的人和课题组就是这行里比较主要的了。还有一个方法,就是首先要了解本领域有哪些比较规模大型的国际会议,而后登陆会议主办者的网站一般都能看到关于会议的invited speaker的名字,做为邀请报告的报告人一般来说都是在该行有头有脸的人物了,呵呵

3、高引用次数的文章。一般来说高引用次数(如果不是靠自引堆上去的话)文章都是比较经典的文章,要么思路比较好,要么材料性能比较好,同时其文笔应该也不赖的话。多读这样的文章,体会作者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和图表分析的处理,相信可以从中领悟很多东西的。

4、最后就是当你有了一定背景知识,开始做实验并准备写论文的时候需要看的文献了。我个人的经验是,首先要明确一点,你所做的实验想解决什么问题?是对原有材料的改进还是创造一种新的材料或者是新的制备方法,还是采用新的表征手段或是计算方法。明确这一点后,就可以有的放矢查找你需要的文献了。而且往往当你找到一篇与你研究方向相近的文章后,通过ISI 的反查,你可以找到引用它的文献和它引用的文献,从而建立一个文献树,更多的获取信息量。

此外,我想提到的一点就是关于文献的整理。很多时候大家下文献都是很盲目,抱着一种先下来再说的思想。往往下来的文献不少,但只是空占者磁盘空间。不经过整理归类的文献就不是自己的文献,那根据什么来分类呢?

我有一个比较简单实用的方法,适用于那些拥有大量未读文献的。就是只关心三点:文章的前言的最后一部分(一般这部分都是提出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项工作,依据和方法),文章中的图表(提出采用的表征方法以及性能变化)和结论(是否实现了既定目标以及是否需要改进)。

当然,如果全部精读相信工作量也不小。我的看法是尽可能用50个字左右来归纳文章,说白了就是文章的目的(如改进某个性能或提出某种方法)+表征手段(如XRD,IR,TEM 等)+主要结论(如产物的性能)。当你按照这个方法归纳整理几十篇文献后,自然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后再根据你的笔记将文献分类整理,当你在写论文需要解释引用时再回头精读,我觉得这样会提高效率不少。


3.一文教你如何快速高效阅读Paper(硕士生版)

本文教你如何收集论文、快速获取与课题相匹配的论文和高效把握论文中心思想等技能。

前言

论文阅读一直是科研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如何收集论文,快速选取和课题匹配的论文,高效地把握论文核心思想是每个科研人员的必备素养,也是每个科研萌新(硕士研究生)苦恼的问题。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的彭明辉教授曾出版过一份《研究生手册》,其中关于论文阅读的内容详实精彩,将其整理如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Paper从哪来

  • 询问导师和同门师兄的意见,因为他们在这个领域比你经验丰富,可以推荐经典论文给你。
  • 在Google Scholar上运用合适的关键词收集30篇左右论文(高引用量论文优先收集)。
  • 高引论文的参考文献。

Paper怎么读

期刊论文和大学的课本截然不同。大学的课本是循次渐进地从最基本的知识背景逐步交代出整套系统知识,只要你逐页读下去,就可以整本都读懂。但是期刊论文是没头没尾的十几页文献,只交代最核心的创意,并援引许多其它论文的研究成果(但只注明文献出处,而完全没有交代其内容)。

因此,要读懂一篇论文,一定要同时读懂数篇或十数篇被援引的其它论文。偏偏,这十几篇被援引的论文又各自援引十数篇其它论文。因此,相对于大学部的教科书而言,期刊论文是一个极端没有系统的知识,必须要靠读者自己从几十篇论文中撷取出相关的片段,自己组织成一个有系统的知识,然后才有办法开始阅读与吸收。要培养出这种自己组织知识的能力,需要在学校靠着大量而持续的时间去摸索、体会,而不可能只利用业余的零星时间去培养。

因此,学士和硕士最大的差别,就是:学士只学习过吸收系统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读别人整理、组织好的知识,典型的就是课本);但硕士则学习过自己从无组织的知识中检索、筛选、组织知识的能力。

你必须要有能力逐篇分析出所有相关期刊论文的优点与缺点,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的优点与缺点,然后再拿他们来做比较,总结出你的论文的优点和缺点(限制)。但是,好的期刊论文往往是国外著名学府的名师和一流的博士生共同的研究成果,假如你要在锁定的应用场域上打败他们,突出自己的优点,这基本上是一个极端困难的挑战。即使只是要找出他们的缺点,都已经是一个相当困难的工作了。

一个大学毕业生,四年下来都是假定“课本是对的”这样地学下来的,从来没有学习如何分析课本知识的优缺点,也就是只有理解的能力,而没有批判的能力。硕士生则必须要有对一切既有进行精确批判的能力。但是,这个批判并非个人好恶或情绪化的批判,而是真的找得到充分理由去支持的批判。这个批判的能力,让你有能力自己找到自己的优、缺点,因此也有机会自己精益求精。

一般来讲,好的期刊论文有较多的创意。虽然读起来较累,但收获较多而深入,因此比较值得花心思去分析。读论文之前,参考SCI Impact Factor 及导师、学长的意见是必要的。

一篇期刊论文,主要分成三个部分。

1. Abstract:

说明这篇论文的主要贡献、方法特色与主要内容。必须要学会只看 Abstract 和Introduction便可以判断出这篇论文的重点和你的研究有没有直接关联,从而决定要不要把它给读完。假如你有能力每三十篇论文只根据摘要和简介便能筛选出其中最密切相关的五篇论文,你就比别人的效率高五倍以上。以后不管是做事或做学术研究,都比别人有能力从更广泛的文献中挑出最值得参考的资料。

2. 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 的功能是介绍问题的背景和起源,交代前人在这个题目上已经有过的主要贡献,说清楚前人留下来的问题,以及在这个背景下这篇论文想解决的问题和它的意义。对初学的学生而言,从这里可以了解以前研究的概况。通常我会建议初学的学生,对你的题目不熟时,先把跟你题目可能相关的论文收集个 30~40篇,每篇都只读Abstract 和 Introduction,而不要读 Main Body(本文),只在必要时稍微参考一下后面的 Illustrative examples和 Conclusions,直到你能回答下面这四个问题:

  • (2A)在这领域内最常被引述的方法有哪些?
  • (2B)这些方法可以分成哪些主要派别?
  • (2C)每个派别的主要特色(含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 (2D)这个领域内大家认为重要的关键问题有哪些?有哪些特性是大家重视的优点?有哪些特性是大家在意的缺点?这些优点与缺点通常在哪些应用场合时会比较被重视?在哪些应用场合时比较不会被重视?

问题是,你怎么去找到这最初的30~40篇论文?有一种期刊论文叫做review paper,专门在一个题目下面整理出所有相关的论文,并且做简单的回顾。你可以在搜寻 Compendex 时在 keywords 中加一个review而筛选出这类论文。然后从相关的数篇review paper 开始,从中根据 title 与 Abstract 找出你认为跟你研究题目较相关的30~40篇论文。

通常只要你反复读过该领域内30~40篇论文的Abstract 和 Introduction,你就应该可以从Introduction的评论中回答(2A)和(2B)这两个问题。尤其要记得,当你阅读的目的是要回答(2A)和(2B)这两个问题时,你一定要先挑那些 Introduction写得比较有观念的论文念(很多论文的Introduction 写得像流水帐,没有观念,这种论文刚开始时不要去读它)。假如你读过30~40篇论文的 Abstract 和 Introduction之后,还是回答不了(2C),先做下述的工作。

你先根据(2A)的答案,把这领域内最常被引述的论文找齐,再把他们根据(2B)的答案分成派别,每个派别按日期先后次序排好。然后,你每次只重新读一派的 Abstract 和 Introduction(必要时简略参考内文,但目的只是读懂Introduction内与这派有关的陈述,而不需要真的看懂所有内文),照日期先后读 ,读的时候只企图回答一个问题:这一派的创意与主要诉求是什么?这样,你逐派逐派地把每一派的Abstract 和 Introduction 给读完,总结出这一派主要的诉求 、方法特色和优点(每一篇论文都会说出自己的优点,仔细读就不会漏掉)。

其次,你再把这些论文拿出来,但是只读Introduction,认真回答下述问题:**每篇论文对其它派别有什么批评?然后你把读到的重点逐一记录到各派别的“缺点”栏内。

通过以上程序,你就应该可以掌握到(2A)、(2B)和(2C)三个问题的答案。这时你对该领域内主要方法、文献之间的关系算是相当熟稔了,但是你还是只仔细读完Abstract 和 Introduction而已,内文则只是笼统读过。

这时候,你已经掌握到这领域主要的论文,你可以用这些论文测试看看你用来搜寻这领域论文的 keywords 到底恰不恰当,并且用修正过的 keywords 再搜寻一次论文,把这领域的主要文献补齐,也把原来30~40篇论文中后来发现关系较远的论文给筛选掉,只保留大概20篇左右确定跟你关系较近的文献。如果有把握,可以甚至删除一两个你不想用的派别(要有充分的理由),只保留两、三个派别(也要有充分的理由)继续做完以下工作。

然后你应该利用(2C)的答案,再进一步回答一个问题(2D):

  • 这个领域内大家认为重要的关键问题有哪些?
  • 有哪些特性是大家重视的优点?
  • 有哪些特性是大家在意的缺点?
  • 这些优点与缺点通常在哪些应用场合时会比较被重视?
  • 在哪些应用场合时比较不会被重视?

然后,你就可以整理出这个领域(研究题目)主要的应用场合,以及这些应用场合上该注意的事项。

最后,在你真正开始念论文的 main body 之前,你应该要先根据(2A)和(2C)的答案,把各派别内的论文整理在同一个档案夹里,并照时间先后次序排好。然后依照这些派别与你的研究方向的关系远近,一个派别一个派别地逐一把各派一次念完一派的 main bodies。

**3. Main body(含simulation and/or experimental examples):

**

在你第一次有系统地念某派别的论文 main bodies 时,你只需要念懂:

  • (3A)这篇论文的主要假设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它是有效的),并且评估一下这些假设在现实条件下有多容易(或多难)成立。愈难成立的假设,愈不好用,参考价值也愈低。
  • (3B)在这些假设下,这篇论文主要有什么好处。
  • (3C)这些好处主要表现在哪些公式的哪些项目的简化上。至于整篇论文详细的推导过程,你不需要懂。除了三、五个关键的公式(最后在应用上要使用的公式,你可以从这里评估出这个方法使用上的方便程度或计算效率,以及在非理想情境下这些公式使用起来的可靠度或稳定性)之外,其它公式都不懂也没关系,公式之间的恒等式推导过程可以完全略过去。假如你要看公式,重点是看公式推导过程中引入的假设条件,而不是恒等式的转换。
  • (3D)这一派主要的缺点有哪些。

但是,在你开始根据前述问题念论文之前,你应该先把这派别所有的论文都拿出来,逐篇粗略地浏览过去(不要勉强自己每篇或每行都弄到懂,而是轻松地读,能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从中挑出容易念懂的 papers,以及经常被引述的论文。然后把这些论文按照时间先后次序依序念下去。记得:你念的时候只要回答(3A)、( 3B)、(3C)三个问题就好,不要念太细。

这样念完以后,你应该把这一派的主要发展过程,主要假设、主要理论依据、以及主要的成果做一个完整的整理。其次,你还要在根据(2D)的答案以及这一派的主要假设,进一步回答下一个问题:(3D)这一派主要的缺点有哪些。最后,根据( 3A)、(3B)、(3C)、(3D)的答案综合整理出:这一派最适合什么时候使用,最不适合什么场合使用。

当你是生手的时候,你要评估一个方法的优缺点时,往往必须要参考它Examples。但是,要记得:老练的论文写作高手会故意只 present 成功的案例而遮掩失败的案例。所以,simulation examples and/or experiments 很棒不一定表示这方法真的很好。你必须要回到这个方法的基本假设上去,以及他在应用时所使用的主要公式(resultant equations)去,凭自己的思考能力, 并且参考(2C)和(2D)的答案,自己问问看:当某某假设在某些实用场合上无法成立时,这个方法会不会出什么状况?猜一猜,预测一下这个方法应该会在哪些条件下(应用场合)表现优异,又会在哪些条件下(应用场合)出状况?根据这个猜测再检验一次simulation examples and/or experiments,看它的长处与短处是不是确实在这些examples 中充分被检验,且充分表现出来。

那么,你什么时候才需要弄懂一篇论文所有的恒等式推导过程,或者把整篇论文细细读完?**NEVER!**你只需要把确定会用到的部分给完全搞懂就好,不确定会不会用到的部分,只需要了解它主要的点子就够了。

**硕士生和大学生最主要的差别:**大学生读什么都必须要从头到尾都懂,硕士生只需要懂他用得着的部分就好了!大学生因为面对的知识是有固定的范围,所以他那样念。硕士生面对的知识是没有范围的,因此他只需要懂他所需要的细腻度就够了。硕士生必须学会选择性的阅读,而且必须锻炼出他选择时的准确度以及选择的速度,不要浪费时间在学用不着的细节知识!多吸收点子比较重要,而不是细部的知识。

大学毕业后(不管是念硕、博士或工作),可以参考的资料都没有秩序地交错成一团,而且永远都读不完。用大学生的心态读书,结果一定时间永远不够用。因此,每次读论文都一定要带着问题去读,每次读的时候都只是图回答你要回答的问题。因此,一定是选择性地阅读,一定要逐渐由粗而细地一层一层去了解。上面所规划的读论文的次序,就是由粗而细,每读完一轮,你对这问题的知识就增加一层。根据这一层知识就可以问出下一层更细致的问题,再根据这些更细致的问题去重读,就可以理解到更多的内容。因此,一定是一整批一起读懂到某个层次,而不是逐篇逐篇地整篇一次读懂。

**这样读还有一个好处:**第一轮读完后,可以根据第一轮所获得的知识判断出哪些论文与你的议题不相关,不相关的就不需要再读下去了。这样才可以从广泛的论文里逐层准确地筛选出你真正非懂不可的部分。不要读不会用到的东西,白费的力气必须被极小化!其实,绝大部分论文都只需要了解它的主要观念(这往往比较容易),而不需要了解它的详细推导过程(这反而比较费时)。

**其次,****一整批一起读还有一个好处:**同一派的观念,有的作者说得较易懂,有的说得不清楚。整批读略过一次之后,就可以规划出一个你以为比较容易懂的阅读次序,而不要硬碰硬地在那里撞墙壁。你可以从甲论文弄懂乙论文的一个段落,没人说读懂甲论文只能靠甲论文的信息。所以,整批阅读很像在玩跳棋,你要去规划出你自己阅读时的最省力路径。

大学部学生读东西一定要循规蹈矩,你还没修过机械视觉相关课程之前可能也只好循规蹈矩地逐行去念。但是一旦修过机械视觉相关课程,许多论文中没被交代的段落你也已经可以有一些属于你的想象(虽然有可能猜错,尤其刚开始时经常猜错,但没关系,下面详述)。

这些想象往往补足论文跳跃处最快速的解决方案。其实,一个大学毕业生所学已经很多了,对许多都可以有一个不太离谱的想象能力。但是大部分学生却根本不敢去想象。我读论文远比学生快,分析远比学生深入,主要的是我敢想象与猜测,而且多年训练下来想象与猜测的准确度很高。所以,许多论文我根本不是读懂的,而是猜对了!

假如猜错了怎么办?不用怕!猜完以后要根据你的猜测在论文里找证据,用以判断你的猜测对不对。猜对了,就用你的猜测(其实是你的推理架构)去吸收作者的资讯与创意(这会比从头硬生生地去迁就作者的思路轻松而容易);猜错了,论文里会有一些信息告诉你说你错了,而且因为猜错所以你读到对的答案时反而印象更深刻。

Paper如何写

  • 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一套方法在一个特定场合中的应用。
  • 这套方法必须要有所创新或突破,并因而对学术界有所贡献。因此,它或者是解决既有问题的新方法,或者是既有方法的新应用,或者是以一个新的方法开启一整片新的应用领域。
  • 在论文中,你必须要有能力提出足够的证据来让读者信服说:针对这个应 用场合,你所提出来的方法确实有比文献中一切既有方法更优越之处。
  • 此外,你必须要能清楚指出这个方法在应用上的限制,并且提出充分证据来说服读者:任何应用场合,只要能够满足你所提出来的假设(前提)条件,你的方法就一定适用,而且你所描述的优点就一定会存在。
  • 你还必须要在论文中清楚指出这个方法的限制和可能的缺点(相对于其它文献上的既有方法,或者在其它应用场合里)
  • 行文风格上,它是一篇论证严谨,逻辑关系清晰,而且结构有条理的专业论述。也就是说,在叙述你的方法的过程时,你必须要清清楚楚地交代这个方法的应用程序以及所有仿真或实验结果的过程,使得这个专业领域内的任何读者,都有办法根据你的描述,在他的实验室下复制出你的研究成果,以便确定你的结论确实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具有可重复性(可重复性是科学的根本要求)。
  • 而且,你对这个方法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要提供充分的理由说明为什么非如此不可。
  • 最后,你的论文必须要在适当位置清楚注明所有和你所研究之题目相关的文献。而且,你必须要记得:只要是和你所研究的问题相关的学术文献(尤其是学术期刊论文),你都有必要全部找出来(如果漏掉就是你的过失),仔细读过。假如你在学位论文口试时,有口试委员指出有一篇既有文献,在你所讨论的问题中处理得比你的方法还好,这就构成你论文无法及格的充分理由。

第2款所谓对学术界的贡献,指的是:把你的所有研究成果扣除掉学术界已经发表过的所有成果(不管你实际上有没有参考过,没有参考过也算是你的重大过失),剩下的就是你的贡献。

总结

首先需要通过关键词收集论文,泛读论文来回答下面四个问题:

  • 在这领域内最常被引述的方法有哪些?
  • 这些方法可以分成哪些主要派别?
  • 每个派别的主要特色(含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 这个领域内大家认为重要的关键问题有哪些?有哪些特性是大家重视的优点?有哪些特性是大家在意的缺点?这些优点与缺点通常在哪些应用场合时会比较被重视?在哪些应用场合时比较不会被重视?

在此基础上,需要细读一些论文,知道这个领域有哪些派别,及其对应的主要方法的优缺点,明白各个方法的适用和不适用场景,并试图提出自己的方法,以突破或改善问题瓶颈。


4.沈向洋:读论文的三个层次

5月14日,沈向洋博士在全球创新学院(GIX)课程上曾做了一场线上公开课《You are how you read》,分享他对于科研论文阅读、撰写的宝贵经验,引起一时轰动。由于围观网友太多,导致会议系统崩溃,众多网友无法接入观看,不免唏嘘不已。近日,为满足广大网友的需求,微软亚洲研究院将沈向洋博士的报告视频公开。 这场报告亮点纷呈,引人深思。

“或许你永远不知道你以前读过的书能在什么时候能够派上用场,但请保持阅读,因为阅读的过程也是在你大脑中建立认知的过程。”

沈向洋博士在报告如是强调持久阅读的重要性。

“深度阅读论文,要敢于对论文质疑,质疑论文作者的研究方法、思路、技巧。还要设身处地去想:如果我来写这篇论文,我能用什么方法。”

沈向洋博士如是强调论文阅读中“怀疑一切”的精神。科研离不开日常读论文;而读论文绝不仅是“下载、打开、阅读”这样的被动操作。我们不妨来看一看沈向洋博士的论文阅读经验。

AI科技评论针对沈向洋博士的报告内容,做了有删改的编译,感谢沈向洋博士对本文的亲自修改和确认!

沈向洋:

在研究生院读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这段时间你可能没有足够的钱,但是却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在读书的这段时间应该学习一些重要的技能,比如有效的阅读、写作和演讲。

阅读是每一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尤其是对正在读书的研究生来说,他日常的任务可能就是读一些论文,看一些期刊等,但是高效的阅读并不容易。

在过去的20年的时间里,我培养了三十多个博士生,有一些学生能够出色地完成阅读工作,但也有些学生觉得有困难。阅读论文确实很难,这里面可能有很多的原因。

首先可能是论文本身写的不是特别好,因为大多数作者的母语并不是英语,而英语又是大多数研究论文的官方语言,所以一些作者在论文语言把控上欠缺火候。

我也是把英文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我的论文写得也不够好,现在回过头看看我早期写的论文,真希望当初自己不要写那些论文。

第二个原因是在读论文的时候,读者需要对论文主题有很深的背景知识。

还有,当你在阅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从哪里寻求帮助呢?可以向谁寻求帮助?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帮助?

另外,现在在网上很容易找到与你阅读相关的东西,所以坐下来长时间专注于阅读一篇长文章或者一本书变得比以前困难很多。

JonathanShewchuck教授在CMU攻读博士学位时候曾经写下过一句话:从所阅读的论文中提取中心思想,就像一句谚语所说“从针眼里吸出一头骆驼”(sucking a camel through the eye of the proverbial needle)。这个比喻非常恰当,以至于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也是眼前一亮。

相关文章链接:http://www.cs.cmu.edu/~jrs/sins.html

在那篇文章中,Jonathan指出了CS和数学领域写作的三个常见错误,分别是“祖母式”的引言(意思是引言絮絮叨叨,没有直入主题)、段落式的目录结构、不切题的结论。当然,这三个观点对于写作非常重要,但我们今天的主题不是它,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如何阅读。

说实话,有些论文写得确实不好,但写得不好的论文你也要读,因为有时候你没有选择。其实,论文阅读之所以难,最主要的原因是阅读和写作脱节,也就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脱节。

作者一心想把东西“拿”出来,而读者一心想从文章中得到一些东西,这里面必然有理解的偏差。几千年来,自从语言出现并开始写作至互联网(以及社交网络)出现之前,一直有此困境,即写作只是从作者到读者的单行道,没有循环反馈渠道。

例如,直到现在人们还在争论孔子写过的那些文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仔细想想,这类似于香侬的信息论原理,论文是作者和读者之间交流信息的渠道,实际上主要是单向传输。更为具体一些,写作就像编码,阅读就像解码,所以需要一本Codebook来介绍“编码”到“解码”所需要的知识,也即作者按照这本Codebook中的规范进行“编码”,阅读者则用它来“解码”。其实,香侬理论只是概括了阅读与写作的一部分,真实的阅读往往超越了传统的“传输-压缩”框架,它更多的是一个反复的理解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将作者的意图(信息)解释成能够理解的片段,随后这些片段被构建到读者脑中的认知模型里。所以,阅读等同于理解,不同层次的阅读对应不同层次的理解——深度阅读导致深度理解,浅显的阅读对应的必然是浅显的理解。

知道了阅读的本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阅读呢?不同需求应该对应不同的阅读层次,你可能需要快速浏览,可能需要仔细阅读,如果你的导师需要你复现论文中的细节,那么你就需要非常深入地研读。

快速阅读:划分结构层次

对于快速阅读,一个小的技巧是图文浏览。因为一些好的论文必然是图文并茂,所以只要弄清楚论文中表格和图片的标题和注释,就能够获得这篇论文八、九成的信息。

对于仔细阅读,你的心态必须是批判和创造的。精读一篇论文,首先要对论文进行否定、质疑,仔细挑毛病;其次,对论文有了足够的了解之后,如果发现论文中提到的想法非常优秀,那么要创造性地思考你能用这篇论文做什么。

除了阅读的方式,读者还要理解所读的论文是如何写出来的。因为一篇好的论文在逻辑上是层层递进的,不仅能够传达信息也能够激励读者。

所以作者在写的时候也是有结构化的逻辑性思考程度的。总体上作者会思考:这篇论文的真实任务是什么、研究发现是什么;论文的贡献是什么等等。相应的,读者在读论文的时候也应该要有逻辑,首先要清楚论文中的表达是否是我想要学习到的;其次,我能从论文中学到多少呢;最后,这篇论文的背景是什么——是什么样的背景让这篇论文变得重要和有趣。

论文结构化的层次只是微观层面,在宏观层面上,读者还需要了解论文的类型:1、提出问题型论文;2、解决问题型论文;3、阐述和调查型论文。

讲完了论文的类型和逻辑结构,接下来进入关于快速阅读和仔细阅读的细节介绍。著名科学家Don Geman曾提到:一篇论文实际上有标题、摘要、引言、论文主体(The restof the paper)组成,论文四个部分的每一部分都需要花同样的时间进行撰写。所以,对论文进行快速阅读需要着重关注论文的标题、摘要和引言,如此便能了解论文是否值得读、能够从论文中读到些什么。论文最重要,也是最难写的部分是引言。

我的前同事,微软美国研究院的著名图形学专家Jim Kajiya在他的一篇著作”How to get your Siggraphpaper rejected”中强调:你必须要下功夫把引言写好,写到审稿人容易看懂。这篇论文是关于什么的,它解决了什么问题,迷人之处在哪,有什么新的东西,为什么那么神奇。

《How to write a good paper》:

https://www.cc.gatech.edu/~parikh/citizenofcvpr/static/slides/malik_write_good_paper.pdf

如何读论文的引言?举个例子,我最近在读《拥有伦理学:企业逻辑、硅谷与伦理学的制度化》(Owning Ethics:Corporate Logics, SiliconValley, and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Ethics),在引言部分,我问了Kajiya的几个问题。

首先这篇论文讲的是高科技公司在道德方面做了什么;其次,解决的问题是现在的实践(拥有道德)做法;再者,迷人之处在于最近的丑闻和技术后冲(techlash);这篇文章的最新之处是对17位“道德拥有者”进行了采访;最后,整体的逻辑是道德所有者在令人担忧的动态中运营公司。所以,一旦把引言分解成这些东西,然后你就可以决定:这是有趣的吗?应该继续读下去么?

如何读摘要?计算机学科论文中的摘要一般是非常枯燥的,如果一行一行的读,那么将会更加枯燥。所以要读摘要的时候,将其分解并加上一些有趣的亮点,便可能利于阅读。

举个例子,在《可信度指标对社交媒体新闻分享意愿的影响》(Effects of Credibilit Indicators on Social Media News Sharing Intent)论文中摘要部分,主要讲了社交媒体有可能传播假新闻,对这些媒体加上可信度标记可以减少人们分享假新闻倾向。了解文章的主题之后,然后你需要问自己这篇论文真正的发现是什么?通过继续阅读,你发现论文探究了四种可信度指标,每种可信度指标都能够减少人们分享的倾向,一些审查工作也能带来积极的效应,进一步发现,人口统计和个人特征以及社会特征会对可信度指标产生显著差异的影响。

了解了这篇论文研究成果之后,接着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关注这个问题。接着读发现,原来这篇论文的研究成果对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考虑到目前美国信息传播的现状,这对节省研究员的学术精力非常重要,所以对于我来说,我应该关注这个问题。

接下来简单介绍标题如何读,标题一般只有一句话。从整篇论文的排版的角度来看,在一页半的引言、四分之一页的摘要以及八页的双栏正文面前,只有一句话的标题显得不太“重要”。但是标题是总结、抽象的概括。除了论文标题,图表的标题也是非常抽象。我曾经尝试只用两个高度概括的词,并以ing结尾来做Siggraph论文的标题,例如Plenoptic sampling、Lazy Snapping、Poisson matting。所以对于读者来说在读这些抽象的词或句子的时候,只有花费较多的时间才能读懂论文作者的意图。以上是快速阅读的一些技巧,下面转向仔细阅读。

仔细阅读:批判思维

以评判性阅读开始,带着质疑的心态问问题。如果作者论文中声称解决了一个问题,那么你就要在心里问自己:论文是否正确、真正地解决了问题?作者论文中所用方法是否有局限性?如果所读的论文没有解决问题,那么我能解决么?我能采用比论文中更简单的方法解决么?所以,一旦进入仔细阅读的状态,要在读论文之前对自己说:这篇论文可能有问题,我要找出来。

批判性阅读可能非常难,也可能占用你很多的时间,你可能在读的过程中被卡住,但不要惊慌失措,要坚持下去!多找一些背景知识阅读,多做笔记,多在网上搜索相关论文,然后再次通读所卡壳的论文,并试着把它与其他论文相联系起来,如此坚持下去,定能渡过难关。另一个建议是,找熟悉这方面工作的人帮忙,让他们解释你遇到的难点。

但你要意识到找人帮忙也可能遇到困难,一方面,你要找谁帮忙,导师?师姐?学长?另一方面,如何能让他们愉快的接受你几分钟、十几分钟、甚至接近一个小时的咨询?这一点,对于我来说非常幸运,我在CMU读研究生的时候,我身边的同学和教授都非常友好,尤其是一个比我稍微年长的学长,他的学识比我丰富许多,每当我问他一些论文方面的事情时候,他总能给我令人惊叹的答案。

我从他那学到的其实不光是我应该看哪些论文,更多的是不应该看哪些论文。他会告诉我某人的论文你不要读,因为那会扰乱你的思路。

创造性阅读:积极思考

好了,现在你已经知道了如何进行批判性的阅读,以及确信哪些论文值得读下去,甚至在读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好的想法。那么接下来要做一些改进,从而进入创造性阅读层面。这时候你要问自己:在我所读的论文中,作者有哪些点还没有想到?如果我现在做这项研究,我能做的新事情是什么?

创造性的阅读需要把你所读的论文和其他相关的论文建立联系,从而产生一些新的想法,这些想法可以支撑你进行三个月到五个月的研究。如果你真正想理解你所读的论文,那么就写一个摘要吧,最好做一个口头展示,这样你会发现,只有把东西写下来或者说出来才能真正深刻理解。如果你能做一个报告,那就更好了,因为做报告的时候,别人可以问你问题,这会强迫你理解所读的论文。

在做这个演讲之前,我曾经向我的同事、学生询问了关于论文阅读有哪些问题可以“问自己”,上面这张图片是一个总结,图片的上半部分是比较客观的问题,包括论文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主要的局限性是什么?代码和数据是不是可得的?论文的贡献是否有意义?论文中的实验是否足够好?

图片的下半部分是比较主观的问题,包括我错过了什么相关论文么?这对我的工作有何帮助么?这是一篇值得关注的论文么?这个研究领域的领头人是谁呢?其他的人对这篇论文有何看法呢?如果有机会见到作者,我应该问作者什么问题?当你在阅读论文的时候如果能回答出上面列出的问题,我相信你会对你所读论文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此外,还有一些工具能够帮助阅读,例如谷歌以及必应网页搜索引擎、谷歌学术、arXiv等能够搜索到你想要的论文;OneNote可以帮助你做笔记;CliffsNotes作为美国知名的学习指南网站,能够提供文献学习指南;Mendeley是非常优秀的参考文献管理。另外也强烈建议大家使用在线论坛讨论论文,增加学术交流,增强对所读论文的理解能力,但是遗憾的是,尚未有非常适合讨论论文的在线论坛,现在的一些社交网络产品或许很棒,但是它并不是为了学术研究目的而设计,毕竟学术论文的“非有趣性”不适合社交产品的调性。

最后,上面有几个小贴士希望你注意。我最想强调的是要养成写小总结的习惯,最好能做报告,这样真的能够增加你对所读论文的理解。或许你永远不知道你以前读过的书能在什么时候能够派上用场,但是请保持阅读,因为阅读的过程也是在你大脑中建立认知的过程。


5.如何高效读论文?10位学者分享25条宝贵经验

有关于如何阅读科研论文的建议,《科学》(Science)请教了来自不同的领域,处于不同职业阶段的十几位科学家,让他们介绍一下自己阅读文献的方法。虽说阅读文献可以熟能生巧,但在总有些绊脚石,下面就由这些科研人员指出这些障碍和克服它们的方法。

你如何着手阅读一篇论文?

Jesse Shanahan(卫斯理大学天文系硕士)

我先读摘要。然后浏览引言,略读全文,查看图表。我会尝试找出哪一两张图是最重要的,并且确定我真正地看懂了它们。接下来,阅读结论/总结。只有当这些都做完了,我才返回去看技术细节去搞清楚我可能存在的疑问。

Cecilia Tubiana(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的科学家)

我首先阅读摘要和结论。这能让我了解内容是否和我的专业相关,以及最后是否达成了摘要所提到的预期目标。我对文章的第一印象来自图表,但我通常还是会从头到尾把论文看完,以便真正理解作者想要展示的思路。

清楚你最想从这篇文章里得到的信息是什么,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里,你才能获得最高效的阅读。你还可以拿自己的结果和作者的比较,或者带入自己的想法,或者尝试把作者的思路和方法等扩展到新发表的数据。

了解这篇文章的被引用情况,可以让你看到和你从事类似研究的科学家怎样使用这篇文章,会帮助你明白其中哪里部分和你的研究相关,为什么相关。

Jeremy C. Borniger(俄亥俄州立大学神经科学博士生)

当我只是想要了解其主要观点时,就略读摘要和图表,浏览讨论,寻找重要的论点。我认为图表才是一篇论文中最重要的,因为作者更可能玩弄把摘要和文章主体包装出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如果有不清楚的部分,我就转而去看方法。

当我想深入钻研某篇文章,我会完整地阅读,还会去查阅这个研究小组之前文章,或者其他相同主题的论文。如果文章中特别有趣或者存在争议地方有引用,我也会找出来读一读。当我想知道更多细节,我就会去查阅文章提供的数据库或补充信息。

当作者的研究与我的类似,我就会去看文中的相关数据,判断是否与我们的发现一致。当我们的结果矛盾,我会去思考其原因。另外,我还会设想如果在我们的模型中使用他们的方法会得到什么结果以及能学到什么。有时候需要注意作者对于特定方法的选择。为何作者弃而不用常规方法,而选择了一种不为人知的实验?

Kevin Boehnke(密歇根大学环境健康科学博士生)

我总是从题目和摘要开始,来判断我是不是有兴趣,以及是否能读懂。然后,我会阅读引言来了解作者设置的问题是什么,再跳到图表以便熟悉文章的数据。接下来我会阅读讨论,去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如何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我会特别注意研究的局限,和对数据推论。有些人总比别人解读出更多的东西,这对我来说是个危险信号。我也会以传染病学专家的身份审视这些研究,去确认实验设计是否足以验证所提出的假说。

当我更深入的探究论证框架、图表和讨论,我会思考哪些部分是新鲜和让人兴奋的,哪些部分在生物学上或者逻辑上相关,哪些部分获得了最好的文献支持。我也会思考哪部分符合我已有的假说和研究问题。

Gary McDowell(塔夫茨大学发育生物学博士后)

我的阅读方法取决于文献本身。有时我会快速扫过全文去看有多少内容和我的研究兴趣相关。如果直接适用于我当前的课题,我会仔细地阅读除了我特别熟悉的前言以外的其他部分。我会尝试找到需要特别注意的文字和图表,然后在结果和讨论中阅读相关信息。

我也会查阅可能让我感兴趣的引用。但有时候我会好奇地查看这个领域的哪个人被引用了——但我更倾向于查看谁没有被引用——以了解作者是否选择忽略某些研究方向。我常常发现补充图示(supplementary figures)能展示出最引人入胜的结果,尤其是当它们展示的信息和作者没有提及的本领域研究有关,或者这些信息含糊不清或者不确定能否支持了作者希望讲述的故事。

Lina A. Colucci (哈佛麻省理工学院健康科学与技术项目博士生)

手头有一个写作任务会让我成为一个积极的读者,而不是浏览大段文字却忘记刚刚看过的部分。举个例子,当阅读背景信息的时候,对于一个特定的主题,我会把每篇文章中有用的信息粘贴在一个 Word 文档中。我也会把自己的新想法和我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评论写入其中。将来我就不需要重新阅读这些文献,而只需要阅读这个 Word 文档就行了。

我也会用类似的方法在 EXCEL 表格中记录,总结各个小组如何进行某个特定的实验。

Brian Nosek(弗吉尼亚大学大学心理系教授,夏洛茨维尔开放科学中心执行主任)

我选择阅读的文献时,会考虑它们是否与我的研究相关。也会选择那些能引起广泛兴趣和讨论的论文,因为这样的论文会让我们以更开阔、更新颖的方式研究心理学或科学。我更多的时候是希望从文章里了解到有关方法论、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的信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作者做了什么(方法),以及发现了什么(结果)。

在前言中了解作者有关于自己的做这项研究的原因、以及在讨论中了解他们对于研究结果意义的看法也很有趣。但这些部分通常反映的是作者的理论偏好和看待方法和结果的一种方式。所以如果是我非常熟悉的领域,我就不会关注这些部分了。但当论文是关于我不熟悉的领域,我就会认真地阅读这些部分,来学习这个领域的假设和相关阐释。

Ulf Leonhardt(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物理学教授)

第一遍我会读得很快,只是想知道这篇文章能否引起我的兴趣。如果决定读第二遍,我就会放慢速度并关注细节。

如果这是一篇理论性的论文并且对我的研究很重要,我会尝试重新创造(reinvent)它。在这种情况下,我从文章的出发点开始,然后完全不看那篇文章而尝试独立得到所有结果。有时候这是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有时候我被作者惹恼了:他们没写清楚,省略了要点,却保留了没用的废话。但有时我从中获得灵感。

Charles W. Fox(肯塔基大学昆虫学教授)

我几乎都是先读摘要,如果我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才会继续阅读。如果我很熟悉论文的主题,我就会直接读前言的最后一段,确定作者想要阐述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查看图表,最后阅读或者浏览结果和讨论。

如果我对文章主题不熟悉,我通常会细致地阅读前言以了解研究背景。然后浏览图表,阅读结果。

Marcia K. McNutt(《科学》杂志主编)

作为《科学》的主编,我总是需要阅读和理解专业以外的论文。通常我从通讯编委的概要读起,那就是写给我这样的人:对世间万物都好奇心的科学爱好者,但只对一个领域有深入了解。然后,我会查看是否有人就这篇论文撰写了新闻稿。第三,我查看是否有其他科学家发表了关于这篇文章的观点。查看其他人观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宽论文可能传达的信息,但通常这些作者也能够帮助非专业人士很好地提取论文的要点信息。

然后我会去处理摘要,它写给广泛的读者群。最后,我回到论文本身,顺序阅读每个部分,前言,结论,每张图表,然后再一次通读论文。

当你遇到看不懂的地方你会怎么做?

**
**

Kevin Boehnke(密歇根大学环境健康科学博士生)

如果我不懂的地方不多,我就做个记录,留待以后查阅。但如果它导致我的整个阅读变得吃力,我发现更高效的办法就是去阅读一篇相关的综述,或者是教材的相关章节,这样我就获得了必要的背景知识以继续阅读论文。

阅读中会遇到只被用于某些专业小分支的缩略语和术语,除非它们真的和我的研究有关,我都不会去深究这些细节。但总是会花时间去确认是否我理解了文章所用到的方法。

Cecilia Tubiana(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的科学家)

这取决于没读懂的部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对全文的理解。在第一遍的时候我通常不会试图搞懂所有的细节。如果没读懂的地方对我的研究很重要,我会请教同事甚至直接询问文章的主要作者。我一般不会去阅读参考文献去理解所有的研究背景,毕竟时间有限,直接问人效率要高的多。

Jeremy C. Borniger(俄亥俄州立大学神经科学博士生)

当我遇到看不懂的地方,我通常都会立刻停下来去查阅相关信息。如果看不懂一个关键的措辞,可能就完全不能理解论文接下来的部分。但有时候也会一发不可收拾,我不断地查东西,就像掉进了无底的兔子洞(X是什么?X会影响Y,所以Y是什么?)。了解事物的联系可能会很有趣,但这个过程会不知不觉地吞噬你的时间,让你忘记手头的任务。

有时候,被各种各样的术语淹没了实验的要点。在这种时候,你可以问自己“作

者试图问答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这可以帮助你判断他们是否完成了这个目标。

**
**

**
**

Brian Nosek(弗吉尼亚大学大学心理系教授,夏洛茨维尔开放科学中心执行主任)

我会问自己:我不懂的部分是否影响到我理解所需的信息?现在我会大量阅读专业以外的文献,通常理解论文实质内容并只需要浅层知识就够了。但如果需要达到一定的理解深度才能阅读论文,我就会做些背景工作。

Charles W. Fox(肯塔基大学昆虫学教授)

最近我不得不阅读一些专业以外、充斥陌生术语的文章。有时候我可以从图表和结果中直接获得需要的信息,有时候我会用 Google搜索词汇的定义和概念,也有时候会去看文章的参考文献来促进理解。偶尔地,有些文章(至少对我来说)实在是太难了,我就不费力去读了。

Jesse Shanahan(卫斯理大学天文系硕士)

我喜欢在线阅读,这样我就可以轻松地把不懂的东西“复制粘贴”到浏览器中搜索。

**
**

你是否有时候感觉被文献压垮了?

**
**

Kevin Boehnke(密歇根大学环境健康科学博士生)

当论文不属于我的熟悉的领域、特别的冗长,或者塞满了各种技术性的术语,我特别容易崩溃。这种时候,我就把文章切割成几个大块,在几天内阅读。当遇到真正困难时,和同事一起研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Cecilia Tubiana(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的科学家)

我常常感觉如此! 但你并不需要对每个部分都深入了解。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的极限:当你并不擅长想要效仿的部分,是不是可以与别人合作?

Jeremy C. Borniger(俄亥俄州立大学神经科学博士生)

是的。这种时候你要意识到有些文章是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年复一年的工作成果。指望一个下午就融会贯通本来就不大现实。

Gary McDowell(塔夫茨大学发育生物学博士后)

当一篇文章给我带来了挫败感,而它对我的研究又十分重要时,我会先把它放到一边,过一段时间再读。但当我真的是力不从心,我只好把它丢在一边,除非有同事能帮我解释。

Kevin Boehnke(密歇根大学环境健康科学博士生)

是的,好多次了。这也是为什么我通过和研究人员聊天,不断犯错、不断尝试创造了一套自己的阅读策略。我还也曾感到挫败,把那些讨厌的文献统统扔开,再不看它们一眼。

Brian Nosek(弗吉尼亚大学大学心理系教授,夏洛茨维尔开放科学中心执行主任)

一直都是这样。如果这篇文章和我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关,我就能意识到文章中包含我没有理解的关键的信息。这时候的困惑就不是坏事,而是机会。我是无知的,我需要减少自己的无知。这篇论文可以帮助我。

同时,也有些论文写得很糟糕,根本不值得努力去读。总有其他人会把概念写得更清楚,所以我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理解本质上,而忽略那些糟糕的语法。

**你还有什么其他小窍门么?

**

Jesse Shanahan(卫斯理大学天文系硕士)

尽可能的多读。创建一个文献阅读目录,记录这些论文的摘要、要点,甚至一两个重要的图表,以及引用记录。注意不同的论文组织方法和写作风格,这能帮助你发展出一种有效、独特的风格。

毫不犹豫地请教有经验的科学家。在你请他们给你讲解文章意义的时候其实也在帮助他们。所有的科学家都需要练习如何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复杂的概念。

Kevin Boehnke(密歇根大学环境健康科学博士生)

保持耐心,不要畏惧或羞于求助于维基百科之类的来源,或者你可以看看“更外行”点的东西(比如博客)来找感觉。问许多许多的问题。如果不能清晰地理解一篇论文,可以与圈内人讨论。如果你依然困惑,而那篇文章又很重要,写邮件请教作者。

Lina A. Colucci(哈佛麻省理工学院健康科学与技术项目博士生)

如果有一个需要我全面理解的重要文献,我就会想办法做一次关于这篇论文的俱乐部式的报告。对我来说,阐述某一篇论文、回答问题是研究材料最好方法。

另外,使用一个优秀的文献管理软件。在做研究、阅读文献、以及写文章的时候,Mendeley 都帮了我的忙。


总结

看了上面的一些前辈的提醒和教诲,我总结了下面的一些点:

  1. 怎么找论文

    1. 通过Google学术找到自己感兴趣领域的,选择哪些引用多,热门,牛组的文章看
    2. 找相关领域的几十篇论文开始看
  2. 怎么读论文

    1. 先从综述文章读起
    2. 先从权威期刊上的文章读
    3. 读论文先看标题,再看摘要,再看结论、图标,引言,如有必要再看main body
  3. 怎么高效读论文

    1. 读论文不要带着线性思维,要用网状思维来读
    2. 读论文的过程中,要明确目标
    3. 要做笔记,做好分类,避免重复读论文

【程序员读论文】题外篇:怎么读论文相关推荐

  1. 【重点】程序员面试金典——番外篇之数组中的逆序对

    程序员面试金典--番外篇之数组中的逆序对 此题曾多次遇到,然鹅还是本能的想起来复杂度为O(n2)O(n2)O(n^2)的笨蛋方法... Solution1:笨蛋方法 class AntiOrder { ...

  2. 程序员面试金典——番外篇之下一个较大元素II

    程序员面试金典--番外篇之下一个较大元素II Solution1:我的答案,时间复杂度为O(n2)O(n2)O(n^2) 垃圾算法 class NextElement { public:vector& ...

  3. 程序员面试金典——番外篇之下一个较大元素I

    程序员面试金典--番外篇之下一个较大元素I Solution1:我的答案,时间复杂度为O(n2)O(n2)O(n^2) 垃圾算法 class NextElement { public:vector&l ...

  4. 程序员面试金典——番外篇之约瑟夫问题2

    程序员面试金典--番外篇之约瑟夫问题2 参考网址:https://www.nowcoder.com/profile/9270572/codeBookDetail?submissionId=157791 ...

  5. 程序员面试金典——番外篇之约瑟夫问题1

    程序员面试金典--番外篇之约瑟夫问题1 Solution1:我的答案.脑子是个好东西,希望我总是带着他~ 该算法模拟了游戏过程,不算好. 要理清逻辑关系,因果关系,再下笔~ class Joseph ...

  6. 【To Understand】程序员面试金典——番外篇之洪水

    程序员面试金典--番外篇之洪水 参考网址:https://www.nowcoder.com/profile/1917743/codeBookDetail?submissionId=12679910 S ...

  7. 聊聊后端程序员的知识体系-第一篇

    聊聊后端程序员的知识体系-第一篇 原文链接:https://www.fpthinker.com/backend_knowledge_architecture/knowledge.htmll 亲爱的读者 ...

  8. 每个程序员都必读的10篇文章

    作为一名Java程序员和软件开发人员,那些每个程序员都应该知道的XXX的文章教会了我不少东西,它们提供了某个特定领域的一些实用的并且有深度的信息,这些东西通常很难找到.在我学习的过程中我读到过许多非常 ...

  9. 每个程序员都必读的12篇文章

    作为一名Java程序员和软件开发人员,那些每个程序员都应该知道的XXX的文章教会了我不少东西,它们提供了某个特定领域的一些实用的并且有深度的信息,这些东西通常很难找到. 在我学习的过程中我读到过许多非 ...

  10. 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分类程序员,历年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程序员部分真题

    试题1 A.为了提高计算机的处理机和外部投备的利用率, 把多个程序同时放入主存储崐器,在宏观上并行运行. B.把一个程序划分成若干个可同时执行的程序模块的设计方法. C.多个用户在中端设备上以交互方式 ...

最新文章

  1. Qt探秘——谈ui文件的用法
  2. Java SSH 资料总结
  3. php扩展memcached和memcache的安装配置方法
  4. 题目 1004: [递归]母牛的故事
  5. html 轮播 平移,网站轮播图的实现-平移版
  6. 我的专业我的梦作文计算机,我的创新我的梦作文
  7. [css] H5如何禁止显示系统菜单?
  8. npm install报错 npm ERR,code ERESOLVE npm ERR,ERESOLVE unable to resolve dependency tree
  9. KeyShot 10最新版发布 支持big sur KeyShot 10 Pro for Mac新功能
  10. DDD(领域驱动设计)
  11. flux服务器推消息,服务端主动推送数据,除了 WebSocket 你还能想到啥?
  12. hive 操作(二)——使用 mysql 作为 hive 的metastore
  13. Redis数据结构及内部编码
  14. 在《Windows程序设计》中出现过的消息
  15. xshell 中使用vim 显示Xmanager运行失败:
  16. 用java下载音频文件_喜马拉雅FM下载的音频转换为正常文件的JAVA实现
  17. 办公室电脑怎么设置共享文件夹?
  18. vs下活动解决方案管理器中x86 x64 win32 anycpu arm的区别
  19. matlab绿屏抠像代码,DV影像素材抠像效果研究
  20. 【Android】解决Android Studio中的虚拟设备无法上网问题

热门文章

  1. matlab柱状图的绘制及数值的标注
  2. python解四元一次方程_sympy 解四元一次方程
  3. 推荐top10的免费下载破解软件的网站
  4. 关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毕业论文格式设置
  5. java实验检查危险品代码_实验报告题目
  6. 视频矩阵的作用及原理
  7.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报名入口 出现请添加兼容性站点怎么办?
  8. 邯郸php,邯郸php程序员培训,邯郸php程序员培训费用,邯郸php程序员培训完工作好找吗...
  9. Spark学习之路——9.Spark ML
  10. 数字图像处理基础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