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亮点

  1. 程序员出身的许奔,结合多年实战经验,总结出一套全面、有效的实用创新心法,带你从零开始激发创意,打通从创意到产品创新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2. 指导创意与技术的结合,将创意打造成可变现的专利。
  3. 18 个知识点思维导图,为你系统梳理创新各阶段脉络。

大咖推荐

许奔对创新有执念,他的奇思妙想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后转变成一个又一个专利,数量之多,令人惊叹。许奔不仅是联想的专利达人,还乐于把辛苦积累的经验分享出来,把创新的火花传递给更多人。

——杨元庆,联想集团 CEO

许奔在这七年多的创新历程中,广泛阅读优秀专利、大量撰写创新提案、构建体系化的创新方法论,并通过严苛的联想专利评审五象限进行反思和自我逼问,反复锤炼既有框架,重构创新原则——这才是创新者应该具备的精神与勇气。

——芮勇博士,联想集团 CTO、高级副总裁

课程介绍

创新是需要修炼的。不论你是工程师、产品经理还是设计师,创新能力都是你应该刻意培养的进阶技能。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力。创新如果没有方法,如果没有立足于产品本身,没有扎根于技术前沿,那创意的价值就值得怀疑。你以为创意是天马行空想出来的,其实都有章可循。

本课程全面涵盖了产品创新中的每一个过程。从不适觉察、场景发现,到创意萌芽、创意评估期,再到快速原型、产品成型期。许奔老师经过多年经验总结,给出了具体的实操方法、衡量指标和提升建议,让大家循序渐进,逐渐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从想法到创意,再到产品,每一步跨越都要付出大量努力。只要你掌握了方法,就会得到高价值的创意和产品。

作者简介

许奔,中国发明协会会员,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联想集团专利评委。

目前专利申请数为联想集团(全球)第一名,为联想集团年度发明人、MBG 专利大师等。至今撰写创新提案 4878 项,提交专利提案 2856 项,其中 237 项发明专利和 12 项实用新型专利提交至国家专利局,其中 16 项发明专利获选优秀专利在海外申请,且均为唯一发明人。

当选 2016 年度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紧缺人才、青年创新人才(A 类),并荣获“白鹭英才”等荣誉称号。个人著作《深入理解 Android 自动化测试》《创新者的世界》。

课程大纲

适宜人群

  • 软硬件相关工程师、设计师
  • 产品经理、产品爱好者
  • 发散思维、脑洞大、槽点多的人
  • 对创新、创意、设计感兴趣的人

课程内容

开篇词:开启你的创新实践之旅

为什么要创新

可能对于很多工程师来说,写出优秀的产品才是王道。但在现今这个时代,工程师和设计师们所要面对的,是各大企业、科研院所对专利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如此,各大城市落户、人才引进、优秀人才评选等也有专门的专利考核和加分项,如果没有专利,你的竞争力将被大大削弱。

常常有工程师对我说:“我觉得什么专利呀,创新啊,距离我都很遥远,我对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一点兴趣都没有,更不觉得自己这辈子能申请什么专利。”

我往往会反问一句:“那如果有家公司承诺在工资保持不变的基础上,每月至少给你发一万块钱奖金,你愿意跳槽吗?”

答案是肯定的,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每月多拿一万块钱奖金,想想都蛮爽的。

于是我说:“你知道吗,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对于发明专利的奖金,每件至少都是五千块钱,有的甚至高达八、九千块,而只要咱们养成每月发明两件专利的习惯,你的月收入就会自动多出一万块钱的奖金。”

很多人听到这话表示不信,毕竟每月通过两件发明专利看上去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就以我自己亲身经历为例向大家说明吧。

首先,我不过是一名非常普通的测试工程师,无论开发水平还是测试水平都并不突出,我的工资也与绝大多数工程师差不多,这点证明我个人并没有任何与众不同之处。

其次,当我 2011 年底开始学习写专利时,也曾经历过一年苦思冥想出 50 多件专利,结果只通过 8 件专利的经历,距离每月通过 2 件(年均 24 件)差得非常远。

第三,但到了 2014 年,也就是练习写专利 3 年后,我通过的专利数已经达到了 88 件,按每件 5000 元奖金,光 2014 年专利奖金就拿到了 44 万。

千万别以为这就是我当年收入的全部,因为我们还有创新积分奖(奖品)和专利积分奖(又一笔奖金),还拿到了专利大师和年度发明人这些大奖(奖金也是非常丰厚的)。此外,凭借专利,我还获得了政府的“青年创新人才(A 类)”、“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紧缺人才”和“白鹭英才”称号,每一项奖金都是好几十万,另外还有各种相关的人才优待政策。

说这些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想让大家清楚一点:只要你愿意和我一样坚持按照既定方法进行刻意练习,最多三年,就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而要达到每月增加 1 万奖金的目标,也绝对不是一件难事。

也有很多工程师问我:“我的孩子现在上小学,他们现在学习创新思维并申请专利,有些什么好处吗?”

我也会反问一句:“你知道自主招生吗?”

他们会说:“知道是知道,不过招的都是奥赛生或特长生,跟我们也没啥关系。”

这你就错了!

自主招生的本质又是什么?

一句话,为学校选取那些虽然分数不够高,但却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注意了,关键词就是这四个字:创新潜质!

从 2015 年起,全国参加自主招生的高校就有 93 所之多,包括清华、北大、浙大、吉大、复旦、人大等等,而这些名牌大学对“创新潜质”的要求究竟是什么?

北京大学:申请报考者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有发明创造或参加科技类、人文社科类竞赛全国决赛或国际比赛获得优异成绩者。

同济大学:申请者在所申请的专业(类)领域中表现出明显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者,如:获得国家专利证书。

武汉大学:中学阶段以第一作者身份获得与报名学科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衡量你孩子是否具有创新潜质,最最关键的一点是,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尤尤其是以第一作者身份申请的发明专利!

说到这里,你应该清楚专利对孩子的重要性了,抛开功利的目的不说,提升孩子的创新能力,难道不是作为家长的我们迫在眉睫的一件事吗?

课程背景

作为 237 项发明专利、12 项实用新型专利和 16 项海外发明专利的申请人,我常常被问到如下两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

  • 作为工程师/设计师,我究竟该如何将技术与创意相结合,创造出高价值的产品,并成功申请发明/实用新型/外观专利?

  • 作为家长,我的孩子该如何将很多有意思的想法与实际的场景、技术相融合,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创意方案,并成功申请发明/实用新型/外观专利?

这两个问题来自于两类人,而这两类人在我看来又恰恰相辅相成:

  • 工程师和设计师们,具备知识、经验,并有能力将创意变成产品的人,但却往往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 孩子,则恰恰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心与创意,但又缺少将天马行空的想象变成高价值创意的能力。

这就是我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当你看过第 01 课《创意生成的11个阶段》就会发现,其实我为大家准备了足足 11 个部分的内容。但由于篇幅所限,无法一次性将 40 余万字在一门课中和盘托出,只能精选其中最精华的部分呈现给大家。

课程框架

本课程分为四部分,共计 18 篇。

第一部分(第01~05课):如何开启我的创新之旅?

这里,我们将从地图开始,先清晰获知创意生成的整幅画卷,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始我们的旅程。接下来,我们需要建立起创意的自信,清楚创意诞生的关键要素,发现创新的门道,并克服自己的白纸恐惧症,只有不打折扣地、耐心仔细地完成这些准备工作,才能避免在刚开始的时候翻船。

第二部分(第06~09课):如何从工作中发掘创意?

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之后,我们就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想要在工作中洞察创意,应该在哪几个方面发力?接着,我会跟大家分享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发掘工具,协助大家逐步地从工作中挖掘创意来。最后,我们需要引入领域高手作为我们的导师,并组成创新智囊团,协助我们对所做的一切工作进行评估与反思。

第三部分(第11~14课):如何确定哪些创意属于“高价值创意”?

我们的创意基本挖掘出来了,下一步就是通过各种评审维度对所挖掘的创意进行更为客观、严厉的评估,以便确定创意的价值。

这里,我将以专利价值评估五象限为标准,并举出一系列案例让大家细细体味到其中的奥妙与陷阱,以便将这一标准应用到各自的领域之中。

第四部分(第15~18课):如何将创意转换成专利?

学到这里,我们已经获得很多的问题、思路、场景、技术,也得到了几个具有用户价值的创意。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创意就一定能形成专利,所以第一步,你需要清楚专利的本质是什么。

接下来,我们需要弄清产品的关键节点及空白区域,以便把握住产品命脉。我会用“植物大战僵尸”为例,向大家讲述专利的防御战和进攻战所用到的经典战术,以便大家根据当前境况,选择适合的战术参与战斗。

最后,欢迎你加入“创新者的世界”。

第01课:创意生成的11个阶段

对于绝大多数同学而言,创新,都无异于一条既熟悉又陌生的旅程。

说它熟悉,是因为日常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在听到“创新”这个词,似乎自己完成的每一项任务都与此有关。说它陌生,是因为如果让我们独立负责其中某个课题的创新任务时,往往会感到一筹莫展,不知从何开始。

所以,在开始之前,请大家先在纸上认真写下如下两个问题的答案:

  1. 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回顾一个创意从生发,到成为备受用户喜爱的产品,需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2. 在每个阶段下方,写上你认为最重要的问题及最需要展开的行动

这是我根据自己的经历画出的航海图,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每个人的路径都有不同,比如很多人可能从未经历过“创意焦躁期”和“创意宣泄期”,但仍然创造出令人惊艳、啧啧称奇且爱不释手的产品来。

我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将整个路径划分为 11 个阶段,在我们这次的课程中,我将具体介绍各阶段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我们需要在行动中锻炼出哪些能力。

第一阶段:不适察觉期

在这个阶段,我们不确定自己该往哪儿走,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完成这项创新任务,不确定接下来的目标与规划都是什么,甚至不确定自己为何非做创新不可,按部就班不是挺好吗?

如果任由自己在这种自我怀疑中越陷越深,那结局可想而知,我们一定会驻足不前直到最后期限的到来。

我的建议是,既然箭在弦上,与其惊慌失措,不如放手一搏。

此时的我们没什么好失去的,最差的结果也不过是想出几个平庸的点子然后不了了之。既然我们察觉到了不适应、不对劲,那就壮着胆子朝那个不确定的地方走过去。

这个阶段你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要退缩!

第二阶段:场景发现期

当我们大步向前时,总会在不经意间突然发现一个新的场景——事实上,这个场景一直存在于你的周围,只不过你从未将自己逼到死角,所以也从不认为这个场景有什么特别需要关注之处。

此时的你就像一只钻入迷宫中的老鼠,既欣喜若狂,又茫然无措。面前有无数创意等待你去发掘,但它们却都深深地隐藏在迷宫的最深处。

你极度渴望自己能一下跳到最高处,从半空中俯瞰这一切,将其中的奥妙尽收眼底,将自己的路线和宝藏所处的位置全都标记出来。

这个阶段,你需要清楚地知道创意诞生的液态网络需要哪几个条件作为支撑?你需要清楚地知道联想究竟是一种能力,还是一份实力?你需要清楚地知道如何对未知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你需要清楚地知道创意进化的几大阶段分别是什么?每个阶段将会遭遇什么天劫?你需要清楚地知道衡量优秀环境的定律又是什么?

这些非常重要,但对于现在的你而言,透彻地理解这些是很有难度的。在《第03课:创意诞生的关键要素是什么?》中,我们将进行讨论。

第三阶段:角色代入期

无论功力如何,咱们毕竟找到了需要攻克的场景。

那么接下来,就需要将自己真实地代入到某类人群的某个角色中去,真实地感知一切便利与不便,此时,真正的需求(而不是一拍脑门的臆想)才会冒出来。

这个阶段你将陷入到新的迷茫之中,你会不自觉地问自己:我究竟是天才、疯子,还是精神病?我究竟该用左脑还是右脑?我究竟是在看门道还是在凑热闹?以及,我该如何克服自己的白纸恐惧症?

创新的门道将在《第04课:创新的门道在哪里?》中与大家进行基本探讨。

第四阶段:创意萌芽期

当我们真正将自己代入到场景中后,你会发现之前的挣扎都显得毫无意义。

你根本不必再费心找寻什么问题,因为目光所及之处全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非常拙劣可笑的解决方案。

你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沉浸在这个场景之中,不断发问、不断抱怨、不断吐槽,然后将这一切的不满全都记录下来。

请注意:不能满足于提出几个不痛不痒的问题。请将自己逼到角落,不断地挤压,像挤牙膏一样试着从不同角度将自己能想到的所有问题全部罗列出来。

此时,你特别渴望能拥有一系列工具,将这些不满和抱怨整理成一张“槽点列表”,并逐条分析,去掉冗余和误解,将含糊不清之处整理得更为具体、清晰、直观、易于讨论。

有这样的工具吗?

答案是:有的。我们将在接下来的第6~10课中向大家逐一介绍。

第五阶段:创意积蓄期

到了这里,我们已经累积起了大量的问题、抱怨和吐槽,接下来就需要将“槽点列表”转化为真正的“问题列表”,进而变为“设计清单”、“产品清单”或“功能清单”,而创意也将如汩汩泉水连绵不断地从脑洞中喷涌而出。

而要做到这些,我们需要有清晰而明确的清单,需要不断地进行刻意练习,需要跨领域、跨年龄层的深度交流,需要外部专业人士强行注入多样性思维,需要在大量生成过程中大浪淘沙——如果做不到这些,那创意的积蓄也就无从谈起。

第六阶段:创意评估期

当我们针对某个场景产生大量创意后,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评估。

作为专利评委和创新评委,我在评审维度上所花的时间并不亚于在创意思考的时间。但即便到现在为止,每次评估创意时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些规则看似清晰明了,但其中的奥妙却似乎终其一生都咂摸不完。

基于此,我将其总结为“捍卫创意品质的三环五扣”,并力图通过一系列案例将这三个重要指标(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和五大评审维度(创新性高低、可规避程度、侵权证据可获得性、产品化难度及成本、市场容量)向大家解释清楚。

这些将在第11~14课中向大家逐一讲述。

从中你会发现,两个看上去非常相似的创意,其价值可能天差地别。

第七阶段:快速原型期

当高质量创意被筛选出来后,下一步就是用最短时间打造出最小化可行的产品来,用最快速最低成本的方式获得反馈。

对于这个原型的三个要求是:必须要可执行、可使用、可审查。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每次失败重来的代价降到最小,就可以快速失败,并在一次次失败中迅速找到正确的出路。对于工程师们而言,这个阶段反而最能驾轻就熟,也有许多经典著作指导大家如何完成。

第八阶段:创意试错期

当极简化的原型被打造出来后,接下来就是快速试错。

需要通过产品测试、用户反馈等方式迅速找到这个产品或功能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是否符合用户需求,是否真正给大家带来便利(而不是反而增加了大家的不便)等等。

经过试错和反馈,我们就可以拿到大量真实数据,这些数据将让我们摸清当前状况并做出下一步决策。

快速原型和创意试错这两个阶段其实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在整个创意期所占的时间和工作量也是最高的——事实上,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反复磨合,你将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一名创新高手,而你也将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

第九阶段:创意焦躁期

创意试错如果顺利,我们将直接跳到“产品成型期”,但事实往往与理想背道而驰,所以,我们极有可能陷入到创意焦躁期。

此时,我们已经翻来覆去推翻重来了无数次,仍然沮丧地发现前方仍然是一条死胡同。

这或许是某些原型被构建出来的难度和成本太高,也可能是当时产品清单或功能清单并没有直指用户的内心,还可能是最初的“问题列表”或“槽点列表”就不够细致,甚至可能是更开始的角色代入时发现的就是一个过于小众的场景和错误的方向。

无论如何,到了这一步,硬着头皮也无法走下去了。此时你会非常焦躁不安,甚至会像个无头苍蝇一样拼命吸纳各种新生事物,不断在脑海中进行着各种化学反应,但始终无法找到“正确的”出路。

有时你能强烈地感受到似乎有一个体系化的框架从天而降,或是某个革命性的法则即将破土而出。你能做的就是在憋屈中继续前行,在泥泞中蹒跚向前,保持斗志,修炼内心,静待洞见的到来。

第十阶段:创意宣泄期

Finally,我们在无比的煎熬中等到了洞见的到来。

这种感觉就像是大脑嗡地一声,然后一片空白,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在哪儿,不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只知道自己正在哇哇哇地大口吐着秽物,似乎永远也吐不完,似乎肠子、肚子和肺都要随着秽物一齐吐将出来,似乎大动脉里飞速流动的血液都要一齐激射而出。这个过程不知要持续多久,但全部吐完,你就消停了。

但为了准备这个过程,我们需要提前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和后续工作,包括环境、起因、酝酿、发生和奖励。

第十一阶段:产品成型期

当创意宣泄期完成后,并不能直接到产品成型期,而需要回到创意积蓄期重新列出清单,重新评估,重新创造原型并快速试错,才能最终进入产品成型期。

这个过程往往是最枯燥乏味的,但也是最耗人心神的,但没办法,爱迪生很早就说过,天才是 1% 的灵感加 99% 的汗水——当你试错完毕后,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剩下 99% 体力劳动的开始。

在这个阶段,创新者米哈里 [1] 认为最重要的 4 个建议分别是:

  1. 必须关注正在进展的工作,注意新观点、新问题和新洞见什么时候会从与环境的互动中显现出来。要记住,开放与灵活是富有创造力的人工作时的重要特点;
  2. 必须在意自己的目标和感受,了解工作是否确实如预期的那样发展;
  3. 与领域知识保持接触,利用最有效的技术、最完备的信息以及最好的理论;
  4. 在结束阶段,与解决类似问题的创新者们进行交流,兼听则明,避免出现偏差。

以上就是我所理解的创意生成的 11 个阶段,接下来,我们将沿着这张手绘地图,像哈利波特在魔法学园里一次次地接受挑战一样,在创新者的世界里不断挑战自我的极限,不断拓宽世界的边界。

本章总结:


[1] 米哈里 · 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心流”理论提出者、积极心理学奠基人、造力大师。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马丁 · 塞利格曼评价他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者”。

第06课:如何培养发现发现创意的眼睛?

在开始之前,让我们先来思考一下如下几个问题:

  1. 在你看来,如果想要在工作中洞察到创意,需要哪几个方面的调整?
  2. 如何构建适宜创新的工作环境?
  3. 如何从项目中挖出有价值的创意?
  4. 如何将创新原则与实际工作进行结合?
  5. 作为创新者,如何越过重重限制,充分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将大家并不认可的创意一点点地向前推进?

很多人问:“我该如何将创意思考与日常工作相结合?”

我一般会反问:“你究竟是想知道如何构建一个适合创意生发的工作环境,还是想知道如何从实际项目中发掘出创新点?或是如何将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落实到项目中?”

这三个问题分别代表了创意生成的三要素:环境、项目和人。

创意三要素

图6-1

环境

作为一名创新者,无论在公司内部开展创新,还是到公司外部进行创新培训,我都无比深切地感受到:只有身处在一个鼓励创意滋生的工作环境,所有的项目才会紧紧围绕这创新展开,所有参与项目的人也才能得到更好的激励。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企业的专利数或创新课题数上一目了然地看出端倪,比如我个人专利申请数最多的一年(636 件专利),同时也是我们部门创新课题数最多的一年(18 个创新课题申报),其实也是公司最推崇创新的一年(那一年的口号便是:Innovation(创新))。

而要创建适合创意生发的环境,首当其冲的就是“构建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来自各个层面,在我看来至少包含如下几点:

  1. 我们是不是以创造力作为新人招聘的重要考核指标?
  2. 我们在做决策时是否会优先选择创新性更强的方案?
  3. 我们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是否敢于引入刚预研成功的新技术?
  4. 我们是否会定期进行创新评审或就创新课题展开深入讨论?
  5. 我们在项目沟通过程中是否鼓励大家提出更具颠覆性的问题?
  6. 我们在面对批评时,是否愿意将这些批评公开化和透明化?
  7. 我们在项目复盘时是否会将创新能力作为衡量项目的重要标准?

这个列表可以扩展得很长,但关键在于领导者是否坚定不移地执行,团队成员是否心悦诚服地配合,大家是否能协同一致将其威力发挥出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

当出现文化建立起来后,我们就可以立足于其上开展很多创新活动,比如:

  • 横向互动

    • 邀请大量新人、外包或测试员,向他们简单介绍该项目或课题的部分成果,请他们站在非专业角度提出质疑、创意甚至感想,促使团队成员反思项目的问题或产生新的洞见;
  • 跨部门交流
    • 邀请其它部门的专家或资深工程师,请他们思考正在研究的哪些创造性较强的方法、技术和工艺可以引入到本项目中来,并请他们给出可执行的方案;
  • 虚拟课题小组
    • 从不同项目组抽调相关专家形成虚拟小组,项目组必须为小组成员每周至少预留一个下午的时间(4 个小时)。该小组将集思广益,商讨各种可能的、有趣的创新课题并给出详尽方案,该课题一旦完成,将纳入大多数项目中直接作为新功能面世;
  • 创意擂台赛
    • 以某个场景或问题作为主题,允许企业内所有岗位员工进行报名,给出各自的创意、方案和设计,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张草图,或是一个模型,又或是一个动画演示——形式可以多样,重点在于切入场景的准确度或解决问题的巧妙性;
  • SCAMPER
    • 这可以算作简略版的“创新者的世界”,其中包含7种原则:S(substitute,替代),C(combine,组合),A(adapt,改造),M(magnify/minimize/modify,放大/缩小/修改),P(put-to-other-use,改作他用),E(eliminate,消除),R(reverse/rearrange,颠覆/重置)——用这7种方式对项目中的对应功能进行思考,或许能得到很多不一样的启发。

当然,方法可以很多,关键在于真正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最终达到“将创意融入项目,从项目中生发创意”的目的。

项目

项目与创意的关系很简单,大家把握好两条路径就能有的放矢:

  1. 如何从项目中挖出有价值的创意?
  2. 如何将创新原则与实际工作进行结合?

先来看看第一条路径,即如何从项目中挖出有价值的创意?简而言之,就是将项目任务作为切入点,先将其按照组成部分进行拆分,然后再顺藤摸瓜分析出技术要素,最终从中挖掘出创新点并形成技术方案。

其大致步骤为“分解任务 -> 分析技术要素 -> 挖掘创新点 -> 总结技术方案”,如图所示。

图6-2 路径 1:从项目任务出发

另一条路径则反其道而行之,直接从项目最关注的某个创新点出发,通过关联因素匹配各创新原则,借助创新原则的力量形成一个个对应的技术方案。

其大致步骤为 “某一创新点 -> 该创新点的关联因素 -> 匹配各创新原则 -> 总结新的技术方案”,如图所示。

图6-3 路径 2:从创新点出发

这两条路径与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标与关键成果法)中的剥洋葱法和目标树形图在形式上有些相似,但要思考的内容却截然相反——如果一味地照搬某个类似的方法,结果将得不偿失。

需要大家清楚两件事:

项目分解目的

之所以要将项目分解到技术要素这个层面,是基于专利单一性的考虑——对于专利而言,一个提案只能保护某个技术的某一点创新。如果不进行项目分解,势必导致创新点混杂在方案之中,或是不同创新点主次颠倒的情况出现。所以,即使我们选择从创新点出发,最终该创新点与项目中技术的结合也必须是一对一的。

项目分解原则

项目分解的原则一般是按“行业分类”为主,“专利分类”为辅。这种方式有利于先将技术按行业快速厘清,以便与对应的创新点进行逐一匹配。如果行业划分不够清晰、明确,我们可以借助专利分类将其拆分。

在这个过程中,请大家借助这两条路径重新认真思考这几个问题:

  1. 在项目过程中解决了哪些技术问题/难题?
  2. 该技术问题/难题,我们是通过什么技术手段解决的?
  3. 希望我们的产品具备哪些功能,新的功能能带来什么样价值?
  4. 新功能是用什么技术手段实现的?

无论选择哪条路径,如下几个阶段都是不可或缺的:

  1. 挖掘选题阶段:针对项目技术要素,选定几个值得深入探索的主题,让大家始终围绕该主题深入挖掘、拓展延伸,开启创新;
  2. 角色代入阶段:对选定的主题设计各种适配场景,将大家充分代入其中,以便产生各种体验(不适应、不爽、反感、愤怒…),通过疯狂吐槽不断逼近更加真实的用户场景;
  3. 头脑风暴阶段:带着种种不满进行技术检索或方案细化,然后通过头脑风暴让大家的想法互相冲撞、激发创意并产生各种各样奇思妙想;
  4. 提纯精炼阶段:将各种奇思妙想及创新性较强的解决方案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然后通过关键字查询和文档查阅,找出类似专利或创意,将方案进一步细化、精炼,使得方案更加完善;
  5. 专业分析阶段:列出方案核心技术,与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进一步讨论,确认方案实现细节,攻克或绕过方案所涉及难点要点;
  6. 创意评估阶段:将方案写成专利提案提交到公司内部专利或创新系统,并参加答辩以确认方案的三环五扣是否具足;
  7. 快速原型阶段:将评审通过的创意快速开发出原型,让大家直接立足于实际的产品或功能进行深度体验与讨论;
  8. 产品落地阶段:将那些经过论证和测试后的功能及产品快速投入市场,让市场对其进行检验,得到最为真实的用户反馈。

无论环境和项目如何变化,最终产生创意,并将创意落地的始终是人。

很多人在听我说完环境的重要性后,颇为感慨地告诉我,正是因为缺少一个鼓励创新的环境,才导致自己纵有改变世界的创意却无法得以实现。

我相信,一个对创新漠然甚至抵制的环境的确难以滋生有价值的创意——就像在水泥地上很难长出茂密的草原。

但如果你真的觉得自己这个创意足以改变世界,那为何不越过重重限制,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将其一点点地向前推进呢?

这听上去有些不现实,那就让我们来看一个现实中的例子吧!

时间:2011 年
地点:宾夕法尼亚州大学,学生寝室。
人物:梅雷迪思 · 佩里(Meredith Perry),该大学天体生物学大四学生。
起因:佩里发现将一堆设备插到墙上的插孔中非常讨厌,于是想到了无线充电(在此以前已经有无数创新者发现该需求)。
背景:作为天体生物学学生,佩里对无线充电技术完全处于无知状态。
经过

  1. 基础问题:既然是无线充电,那就该先找出哪些设备可以借助空气传播能量?
  2. 寻找目标:最开始毫无头绪,只能想到遥控器、无线电波和X射线这些常用物体,但它们目前都不太适合作为无线充电的基础。后来终于找到一个可将振动转换为能量的装置,但这需要非常巨大的振动(如火车经过时产生的振动),这明显也不现实;
  3. 咨询专家:佩里联系了几十位技术专家,但他们指出她的想法在数学和物理上存在的缺陷,并拒绝与她合作;
  4. 问题拆分:既然直接聊无线充电方案没戏,那就将该方案拆分为一个个看上去没那么离谱的问题,比如,是否能创造一个在空气中传播电力的发射器?是否能创造一个在空气中捕获电力的接收器?等等,并将这些问题抛给不同专家(以免引起怀疑);
  5. 创意融合:当这一个个问题得以解决后,佩里按照原计划将这些方案融合到一起,一个绝妙的创意方案就这样形成了,这让专家们无比震惊;[1]

结果:佩里将这一创意申请专利,并开创了一家公司开始销售这款无线充电产品 uBeam,立即得到包括雅虎 CEO 玛丽莎 · 梅耶尔(Marissa Mayer)、Zappos CEO 谢家华等多位著名人士的投资。

不知道大家是否从这个例子中得到一些启示,用创新者德布拉 · 迈耶森(Debra Meyerson)和莫林 · 斯卡利(Maureen Scully)的话说,“创新者在多数情况下必须变成温和的激进分子。他们相信与传统背道而驰的价值观和不同寻常的想法,但他们已学会了采用不那么令人震惊、更吸引主流观众的方式去陈述他们的信念和想法,从而淡化他们想法的激进程度”。

这正是这些年来我认为最有价值的建议:无论环境如何,项目情况如何,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温和的激进分子。

尤其是当你无法说服专家们按照你的想法进行尝试或给出建议时,不断调整自己问题的方向,将那些疯狂的想法分解为一个个平凡无奇的问题,你就会获得更多的支持,最终帮助你达成目标。

专家们对固有观念的执着非常难以撼动,所以当乔布斯抛出“为什么计算机一定要装风扇?”这一问题时,他们迅速给出“装风扇是为了防止过热”这一标准答案。而当乔布斯再次发问“能否设计一台没有风扇的电脑?”时,他们会面面相觑,认为自己遇到了傻子。

这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越资深的专家创意越少,另一方面也告诫我们,既然某些问题不适合直接提出,那我们就换个方式来提。

作为测试工程师,我还发现了另一种获取支持的方式:缺陷假设

时间:2011年。
地点:我丈母娘家。
人物:丈母娘,我。
起因:我丈母娘认为现有手机的震动实在太剧烈,每次来电话都会吓她一跳,所以希望我能将震动调得温柔一点。
背景:作为测试工程师,我只知道手机震动的振幅和频率都调不了,但具体为什么却不清楚。
经过

  1. 基础问题:如何调整手机震动的振幅和频率?
  2. 寻找目标:希望找到一个可以调节振幅和频率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3. 咨询专家:
    a. 我:咱们手机有个 bug(缺陷),无法调节手机振幅。
    专家 XXX:这算什么 bug,就算 iPhone 也调整不了这个。
    我:为什么?我认为就是一个 bug。
    专家 XXX:这是硬件问题,不是我负责,你要认定是个 bug 可以找硬件专家 YYY 去处理。
    b. 我:YYY 你好,我发现咱们手机有个无法调节振幅的 bug,XX 说需要找你解决。
    专家 YYY:这不是一个 bug,这是因为手机安装的偏心振子是固定在马达上的,偏心距是固定的,所以不可调。
    我:那咱们可以想办法调整偏心距吗?
    专家 YYY:没办法,除非修改整个结构。具体怎么改需要问结构专家 ZZZ…
  4. 问题转换:当我一口咬定是一个 bug 时,专家们只得一个接一个地将问题转换并推诿给别人,而在这互相推诿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
  5. 创意生成:当问题被收敛为一个非常简单的结构改进时,方案就很多了,此时可以结合其它技术(如硬件软件化等)对其进行改进,生成一个全新的创意方案。

结果:最终,这个调节手机振幅的创意顺利申请专利,并在海外多个国家进行申请。

换句话说,当我们面对专家们的否定和拒绝时,既可以通过将问题拆分,掩饰最终目的的方式吸引更多参与者。也可以试试将其认定为一个产品缺陷(或功能缺陷),进而督促专家们对问题进行转换,借助相互推诿接触更多专家,进行使问题得到收敛并解决。

无论用何种手段,我们的目的都只有一个:坚定不移地咬住最根本的问题不放,想尽一切办法引入更多的专家参与决策,攻克或转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让创意得以实现。

本章总结:


[1] 亚当 · 格兰特著. 离经叛道: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如何改变世界 [M]. 王璐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第02课:如何建立起创意的自信?
第03课:创意诞生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第04课:创新的门道在哪里?
第05课:如何解决白纸恐惧症?
第07课:群体创意挖掘
第08课:独立创意挖掘
第09课:结对创意挖掘
第10课:如何借助智囊团的力量进行引导与反思?
第11课:判断高价值创意的维度有哪些?
第12课:什么叫创新性不够好?
第13课:为什么说越熟悉越不易?
第14课:评委心中对其它维度的考量又是什么?
第15课:如何一把抓住专利的本质?
第16课:如何弄清楚产品的关键节点及空白区域?
第17课:要想进攻,先得清楚该如何做好防御工作
第18课:接下来,吹响号角,开始进攻吧!

阅读全文: http://gitbook.cn/gitchat/column/5c061f5eb4075a37edf18e58

成为创新高手的18堂课相关推荐

  1. 销售高手的21堂课》 之 《富爸爸财务自由之路》12

    第八章    我如何致富           当我被问到:"你在哪儿学会致富方法"时,我回答说:"小时候玩'大富翁'时学到的."      一些人以为我在开玩笑 ...

  2. C语言学习书籍推荐《学通C语言的24堂课》下载

    下载地址:点我 编辑推荐 <学通C语言的24堂课>: 用持续激励培养良好习惯以良好习惯铸就伟大梦想 --致亲爱的读者朋友 在开始学习<学通C语言的24堂课>的同时,强烈建议读者 ...

  3. 读书札记:德鲁克生命中的七堂课(转)

    德鲁克说:在我的生命中有7堂课,他们教育我怎样保持高效.持续成长.应对变化.打破常规.超越过去.这些既可以是我的,也是大家的. 第一堂课:追求完美.1927年,18岁的德鲁克离开家乡奥地利来到德国的汉 ...

  4. 【转载】乔布斯给中国CEO的三堂课

    2月24日是乔布斯的生日.这个双鱼座男人,在他过去的56年里,人生彪悍,狠字当头.他既是硅谷的首席创新总监,商界贝多芬,IT业的拿破仑,也被称为"美国最粗暴的老板".就在去年,他骂 ...

  5. 乔布斯给中国CEO的三堂课

    2月24日是乔布斯的生日.这个双鱼座男人,在他过去的56年里,人生彪悍,狠字当头.他既是硅谷的首席创新总监,商界贝多芬,IT业的拿破仑,也被称为"美国最粗暴的老板".就在去年,他骂 ...

  6. 读书笔记:程序员的思维修炼:开发认知潜能的九堂课

    book 程序员的思维修炼:开发认知潜能的九堂课 member variable Abstract variable perface 最近发现有人推荐了这本成长的书, 好好看一看. const var ...

  7. 进入Google:《Google成功的七堂课》读后感

    原文出处:http://www.djq.com.cn/post/40.html 上周因在探索一些未知的领域,从当当定购了将近30本书,其中一本就是罗耀宗先生写的一本目前唯一探讨Google成功经营的书 ...

  8. 从计算机基础知识到机器学习第1堂课,最适合新手的5场直播来了

    导读:1月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让全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齐心战"疫".为了阻隔病毒传播,全中国人积极响应号召.自觉地待在家中.假期延长.在家办公延长,工作和娱乐之余,也别忘了给自 ...

  9. 人工智能导论 王万良教授_FCES2019 panel4:人工智能的第一堂课究竟讲什么?

    全文共1877字,预计学习时长5分钟 说起人工智能教育,最基本的是回归课堂.在北京大学李文新教授的主持下,panel4变成了一场:"讲课真老师之间的体会.经验.教训和收获的分享会" ...

  10. 沈向洋离开微软,曾是华人在美科技圈最高级高管,畅谈职业生涯的 7 堂课!...

    整理 | 夕颜 出品 | 程序人生(ID:coder_life) [导读]11 月 14 日,微软官方发布公告,宣布公司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将于 2020 年初离职.离职后,沈向洋表示将"探寻超 ...

最新文章

  1. python查数据库写入excel_【Python】将数据库中的数据查询出来自动写入excel文档...
  2. BZOJ.1143.[CTSC2008]祭祀(Dilworth定理 最大流ISAP)
  3. [leetcode]Binary Tree Inorder Traversal
  4. mUrlPrefixes内entry的population逻辑
  5. laravel 模板继承_Laravel框架模板之公共模板、继承、包含实现方法分析
  6. 8.12模拟:dp递推
  7. 13.JAVA基础:八进制,十六进制表示
  8. 快速入门python_一天快速入门 Python
  9. mysql 存储时间 时间戳_具体场景下MySQL中用“时间戳”存储时间的问题
  10. python土味情话_有哪些比较新的土味情话?
  11. springmvc整合fastjson
  12. 地热热泵系统行业调研报告 - 市场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2021-2027年)
  13. ++++++++++++++++++++++++++++++++++++++++++++1076+++++++++++++++++++++++++++++++++++++++++++++++++++
  14. Wireshark系列之7 利用WinHex还原文件
  15. MyBatis(七)------MyBatis映射器(resultMap元素)
  16. Vue 之 .eslintrc.js 文件
  17. 手写bpnn算法实现iris多分类
  18. 朗强科技解读:什么是HDMI接口,有什么用处,以及HDMI延长器
  19. 新人服务器上快速简单搭建cs
  20. 31、【栈和队列】判断链表是否为中心对称(C++版)

热门文章

  1. 海马玩安卓模拟器linux,Droid4X 0.8.4 海马玩安卓模拟器 安卓的福音
  2. 一些杂谈和对他们的认识程度
  3. 支付宝营销策略效果分析 A/Btest
  4. uni-app第三方插件 根据银行卡卡号查询银行类型和卡类型
  5. SpringCloud(一)_健康自检
  6. 关于瀚高数据库的适配
  7. easyui 如何添加事件
  8. 百合网“免费”革命 一场饮鸩止渴的大戏
  9. Minio过期分片上传文件清理引出的系统配置
  10. 行业观察:OA产品泛滥,如何慧眼如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