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https://36kr.com/p/5167028.html

一部跨越三十年惊心动魄的移动通信史,为你揭晓答案。

1G:群雄逐鹿

现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史可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贝尔实验室突破性的提出了蜂窝网络概念。

所谓蜂窝网络,就是将网络划分为若干个相邻的小区,整体形状酷似蜂窝,以实现频率复用,提升系统容量。

蜂窝网络概念解决了公共移动通信系统的大容量需求与有限的频率资源之间的冲突,并随着上世纪80年代集成电路、微处理器、计算机等技术的迅速发展,随后,世界各地移动通信网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1979年,日本推出800MHz的汽车电话系统(HAMTS),并在东京和神户投入使用。

1983年,美国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首次在芝加哥投入使用。

1984年,西德建成了C Network,频率范围为450MHz。

1985年,英国开发了全面接入通信系统(TACS),首先在伦敦投入使用,然后应用于全国,频率范围为900MHz。

法国部署了450系统。

加拿大推出450MHz移动电话系统(MTS)。

包括瑞典在内的四个北欧国家开发了NMT-450移动通信系统。

….

1G基站

1G时代作为移动通信开天辟地的时代,群雄逐鹿,山头林立,通信标准也是五花八门。

尽管1G标准各式各样,但1G时代的王者非摩托罗拉莫属。

摩托罗拉不仅发明了第一步模拟移动电话大哥大,而且还是AMPS系统的主要设备供应商。

在模拟通信时代,摩托罗拉无论在移动通信领域还是处理器上,都是市场先锋,更在1989年被选为世界上最具前瞻力的公司之一。

2G:GSM与CDMA之争

1G时代,以AMPS和TACS为代表的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由于采用落后的模拟和频分复用(FDMA)技术,存在容量有限、系统太多、系统不兼容、通话质量差、易被窃听、设备昂贵、无法全球漫游等众多缺点。

随着人们对移动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业界提出向2G数字时代发展,以代替1G模拟通信。

2G时代主要采用数字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两种技术,分别对应GSM和CDMA系统,这是一场由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两大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

如上所述,以AMPS和TACS为代表1G时代几乎被美国垄断,也意味着美国掌握了标准话语权和产业主动权。

进入2G时代,欧洲不甘落后于美国,考虑到欧盟国家太小,单打独斗难以与美国抗衡,于是吸取了1G时代各自为政的失败教训,于是欧盟联合起来成立了GSM,以快速形成规模向全球推广,在2G时代占据主导优势。

1G采用FDMA技术,一个用户在通话时占用一个信道。TDMA则可实现在单个信道内服务多个用户的能力,它将无线信道分成8个时隙,供8个用户得轮流使用,从而提升了容量。

不过,随后美国高通宣布他们有更好的办法可实现让多个用户同时共享频道,且能让运营商建更少的基站。

高通的办法是,将用于军事通信的CDMA技术应用于商业手机网络。

CDMA,即码分多址,它通过不同的扩频码来实现多用户在同一时间同一频率上共享。从技术上讲,CDMA比TDMA更具优势。

但早期的CDMA并不成熟,直到1995年高通好不容易将CDMA技术催熟之时,GSM早已在欧洲规模投资,且建立了国际漫游标准,迅速在全球扩散。

德国是第一个推出GSM网络的国家,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其他欧洲国家迅速跟进。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欧洲主要国家的GSM渗透率已达80%。

而此时,美国大概是还沉浸在辉煌的1G模拟时代里不能自拔,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甚至要求必须保证1G网络的运行年限,直到2003年才设定了AMPS的关闭时限——2008年2月18日。同时,美国国内在2G制式选择上也不统一,直到后来高通主导的CDMA成为2G标准,但为时已晚,欧洲GSM标准迅速蔓延全球,远远把美国抛在身后。

1994年12月,德国GSM渗透率约为71%,而当时美国的2G渗透率仅为0.1%。

2G时代,欧洲GSM快速领先,促进了欧洲无线产业的崛起,也为欧洲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利益。诺基亚和爱立信是首当其冲的受益者,在2G时代飞速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商和手机厂商。1993年,爱立信占全球数字蜂窝设备市场的60%,诺基亚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供应商。2000年,诺基亚的出口额占芬兰商品和服务总额的24%。

美国输了,输掉的不是技术,而是速度与规模,也输掉了一个时代。

这也间接影响了摩托罗拉的竞争力,当数字移动电话渐渐取代模拟移动电话之时,摩托罗拉同样错估了模拟手机的寿命,也错过了2G数字时代。

1997年,摩托罗拉终于走下神坛,其全球移动电话市场份额从1997年的50%暴跌到17%。持续了20年辉煌的摩托罗拉终于被来自欧洲的诺基亚击垮。

3G:鼎足三分

3G与2G的主要区别在于支持高速的数据传输。3G技术要实现全球漫游的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服务,包括可通过手机实现浏览网站、电话会议和电子商务等,且需考虑与2G有良好的兼容性。

3G时代主要有WCDMA、CDMA2000、TD-SCDMA三种标准。

欧洲与日本等原推行GSM标准的国家联合起来成立了3GPP组织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负责制定全球第三代通信标准。

随后,3GPP小心翼翼地参考CDMA技术,以尽量绕过高通的专利,开发出了原理类似的WCDMA。

高通也赶紧不落人后地与韩国联合组成3GPP2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2) 与3GPP抗衡,推出了CDMA2000。

既然你们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当然,咱们中国也不能落于人后,也搞了一个TD-SCDMA。

也就是,3G时代形成了欧、美、中三足鼎立的格局,谁也不服谁。

但真正的赢家是谁?从某种角度讲,最后的赢家既不是欧洲,也不是美国,而是视野之外的日本。

2G时代的落后,自然也拖了美国迈进3G时代的后腿。不过,进入3G时代,欧洲也未能将2G优势持续下去,却让日本抢了先。

进入3G时代,由于欧洲运营商在3G无线频谱拍卖上花费了巨资,加之3G业务用例前景不明朗,欧洲运营商在建设3G网络时,担心巨额投资收不回成本,一直犹豫不决。

而此时日本抓住了从2G语音向3G数据时代演进的机遇。1999年,日本运营商NTT DOCOMO推出了基于2.5G网络的i-mode模式获得了巨大成功,证实了3G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刺激了日本运营商对3G的投资热情。

i-mode是全球首个以运营商为中心的生态系统,有点类似于苹果iOS,i-mode与各大网站合作,用户通过手机上的i-mode按键即可享受收发邮件、浏览新闻、听音乐、网上购物等上网服务。

在i-mode成功模式的带动之下,从2001年10月起,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日本推出了三张3G网络。2007年,日本的3G渗透率迅速达到50%,而德国的3G渗透率只有12%,美国的3G渗透率仅为3.5%。i-mode模式拉动了日本移动市场长达10年的强劲增长。

技术重要,生态更重要。只可惜,日本的i-mode模式未能走出国门,在4G时代夭折,这是后话。

4G:一统江湖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移动流量需求不断上升,移动通信网络开始走向4G时代。

在进入4G时代之前,先要讲一下WiMax技术。

什么是WiMax?

它是基于IEEE 802.16标准集的一系列无线通信标准。WiMax于2001年6月成立,旨在促进该标准的一致性和互操作性。

最初,IEEE 802.16标准设计网速为30-40Mbps,2005年修订为802.16e标准,被称为“固定WiMax”。韩国于2005年最早推出基于WiMax的WiBro服务,当时的速率高达25Mbps,媒体直呼“惊人”。

2011年,IEEE再次更新为802.16m标准,也被称为“移动WiMax”,支持固定无线速率高达1Gbps。

WiMax采用OFDM+MIMO技术,解决了多径干扰,提升了频谱效率,大幅地增加系统吞吐量及传送距离。今天的4G LTE也采用了这两大关键技术。

当时,WiMax联盟乐观的认为,“移动WiMax”可取代GSM和CDMA等蜂窝电话技术,或者用作容量补充;而“固定WiMax”也被认为可以作为2G/3G/4G网络的无线回传技术。

随后,美国运营商Clearwire建设了全球最大的WiMax网络,英国也在建设试验网,韩国的WiBro网络也由“简单的移动性”升级到“完整的移动性”…2005年后WiMax网络开始陆续出现在世界各地。

WiMAX设备

Intel、北电和摩托罗拉都是WiMax的主导者。加拿大北电将传统3G业务卖给法国阿尔卡特,一心搞WiMax。

WiMax还成功地从国际电联那里搞到了全球频率分配。

WiMax频段

然鹅,自3GPP首版4G LTE标准于2008年12月完成且于2019年12月全球首商用成功后,全球多数移动运营商果断的选择了不投资WiMax,而是静候LTE的到来。

WiMax失败了,尽管超前于LTE,但超前一步的往往是烈士。

为什么?

最大的原因是,过去十年3GPP的成功让运营商明白了生态规模的重要性,你一个WiFi演进过来的新技术,到底是IT网络还是电信网络?WiMax作为一项全新的技术,运营商是要花巨资投入的,还要考虑与网络的前后兼容性,与2/3网络如何兼容?未来又如何演进?

LTE的全称叫Long Term Evolution,即长期演进,我不知道当时为何取这样的名字,但今天看来,仿佛是3GPP在向WiMax联盟隔空喊话:喂,兄弟,我们是长期演进的哦,你行不?

于是乎,自2008年12月前后,已感到前途无望的WiMax阵营们纷纷退出,开始转向LTE。

阿尔卡特朗讯宣布削减WiMax投资,将未来移动宽带的希望寄托在LTE上。

加拿大北电早已因互联网泡沫和财务丑闻陷入困境,而此次在WiMax上步子又迈得太大,于2009年宣布放弃WiMax无线业务,因为他们正在申请破产保护。

而就在提交破产保护申请之前的几个月里,北电还在称赞WiMax非常有前途。

Intel也在2010年宣布放弃WiMax,加入LTE阵营。

自此,经历了无数波折,在4G时代,LTE标准终于一统江湖。

5G:焦虑的美国

回顾移动通信的发展史,从生态规模来看,美国在1G时代领先,但从2G到3G,美国整整落后了两个时代,4G赶超机会本来渺茫,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横空出世,美国迎来了弯道超车的转折点。

苹果推出了IOS,Google推出了安卓操作系统,如今全球大部分智能手机都运行于iOS和安卓系统。

iOS和安卓系统打败了2G时代的诺基亚,也彻底打败了3G时代的日本i-mode模式。诺基亚手机没落了,日本通讯产业链全线败退,NEC、东芝、三洋退出手机领域,索尼、夏普、京瓷、松下市场份额大幅下滑,留给NEC和富士通等电信设备的市场也只是极少的份额。

美国花了两个时代一路追赶,有过深刻的教训,也尝到了甜头,现在5G来了,当然不甘错过这次大好机遇,他们已多次表示要争夺全球5G领导地位。

美国认为,5G时代是建立在无线基础设施上的一次史无前例的创新时代,5G将连接工厂、汽车、无人机等万物,并在万物互联的基础上加速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部署。谁能领导5G,谁就站在了未来的信息时代的制高点。

然鹅,朗讯、摩托罗拉、北电等美系设备商已全军覆灭,美国拿什么领导5G?

今年1月,一份由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流出的文件透露了美国的失落之情。

文中指出,华为在LTE市场份额上早已全球第一,中国企业早已加大研发5G。美国在逐渐掉队,而中国正在引领5G。尽管美国也有高通、思科等通信巨头,但他们只提供芯片和路由器,并不提供无线设备。

霸道惯了的美国显然觉得这与其大国地位不相称。

而这一次与2G时代的美欧标准之争也不相同。

2G时代崛起的诺基亚和爱立信不过都是人口不到1000万的小国,所以才有了欧盟联合推出GSM,而如今中国不仅拥有领先的设备商,还有全球规模最庞大的移动网络、最大的市场和最丰富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体量之大,若在5G时代首先激发出创新生态,并像4G时代的iOS和安卓一样迅速扩散全球,形成规模经济,美国是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于是,美国疯了,以各种安全理由为借口阻止中国5G。

但,这些安全理由都是靠不住的。

靠不住的安全理由

到目前为止,除了美国和追随美国的政客们,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专业人士对华为通信设备提出过任何安全质疑。

1G到5G之争:一部30年惊心动魄的移动通信史相关推荐

  1. 1G→2G→3G→4G→5G:一部波澜壮阔的移动通信史

    现代生活离不开移动通信,从信息的生成.传输到接收,网络通信的背后蕴含着数不清的闪光智慧.从1G到5G的演进,时代的转换一幕接一幕,其背后关于通信标准的江湖纷争也是波诡云谲.激烈异常,最终汇出了一部波澜 ...

  2. 从1G到5G,从回顾过去到展望未来

    来源:<从1G到5G:移动通信如何改变世界>   作者:王建宙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蜂窝式移动通信,只用了30多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在全世界的普及.如今,手机是人们随身携带的使用频率最高的 ...

  3. 解析1G到5G技术与设备发展历程

    来源:5G 作者:张国宝: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 摘要:解析1G到5G技术与设备发展历程 未来智能实验室是人工智能学家与科学院相关机构联合成立的人工智能,互联网和脑科学交叉研究机构. 未 ...

  4. 5G之争,到底争些什么?

    4G已来,5G还会远吗?没错,对于每隔十年就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全球移动通信产业而言,在4G日渐走入普通大众生活的今天,种种迹象表面,面向未来的5G已毫无悬念地成为新的"当家花旦". ...

  5. 真假5G之争到了终结的时候,中国移动或将以低频5G击败5G厘米波

    此前国内业界曾引起真假5G之争,然而到了如今真假5G之争可能会再次出现争论,这次的真假5G之争不是NSA与SA之争,而是速度与覆盖谁更重要之争,代表着5G厘米波技术与低频5G决胜负的时候. 一.真假5 ...

  6. FPGA基于SFP光口实现1G千兆网UDP通信 1G/2.5G Ethernet PCS/PMA or SGMII替代网络PHY芯片 提供工程源码和技术支持

    目录 1.前言 2.我这里已有的UDP方案 3.详细设计方案 4.vivado工程详解 5.上板调试验证并演示 6.福利:工程代码的获取 1.前言 目前网上的fpga实现udp基本生态如下: 1:ve ...

  7. ZYNQ使用1G/2.5G Ethernet PCS/PMA or SGMII拓展PS端网口

    文章目录 前言 一.硬件设计 1.创建 Block Design 2.配置 1G/2.5G Ethernet PCS/PMA or SGMII 核 3.配置PS端 4.连接PS端和1G/2.5G Et ...

  8. FPGA的PL端使用1G/2.5G Ethernet PCS/PMA or SGMII核实现SFP千兆以太

    FPGA的PL端使用1G/2.5G Ethernet PCS/PMA or SGMII核实现SFP千兆以太 在实现SFP千兆以太网传输时需要使用Tri Mode Ethernet MAC之间通过GMI ...

  9. 1G2G3G4G5G:一部波澜壮阔的移动通信史

    文章目录 1G:模拟之王--摩托罗拉 2G:GSM与CDMA之争 3G:高通的专利地雷与三大标准之争 4G:由OFDM引发的变局 5G:改变社会 现代生活离不开移动通信,从信息的生成.传输到接收,网络 ...

最新文章

  1. tcpdf html 格式重叠,html - tcpdf(html2pdf)无法正确生成表格边框 - 堆栈内存溢出...
  2. Oracle 表的访问方式(2)-----索引扫描
  3. python开发环境配置config_manjaro与python开发环境配置
  4. 我的公众号 - Old Artist
  5. 无向图的连通分量的数量
  6. Python开发【第七篇】: 面向对象和模块补充
  7. 2009年SOA七大预测:SOA借力云计算
  8. 使用xml文件存储数据使用xpath查询
  9. Zabbix2.4.X_监控SNMP
  10. 浅谈AQS同步队列(含ReentrantLock加锁和解锁源码分析)
  11. 【工程源码】基于FPGA的数码管字体,用来在液晶屏上显示数字
  12. 概率论 —— 泊松分布和指数分布
  13. python系统开发_证券交易系统设计与开发
  14. java 读取url获取的xml
  15. 三子棋(井字棋) 保姆级详解
  16. canvas的雨滴特效
  17. Communication error with Jack server
  18. ubuntu下安装telnet服务
  19. 在Twitch,YouTube和其他地方流式传输游戏的最佳方法
  20. 用C语言构建一个素数表

热门文章

  1. js实验2.(5)采用div实现富文本编辑
  2. 官方指定Jmeter配置JVM堆内存方式
  3. P2709 小B的询问 解题报告
  4. 有关宏的编程题(C语言)
  5. 【Windows】Windows Server 2022子域控制器配置
  6. 使用Android-PIN-Bruteforce爆破Android的锁屏密码
  7.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与Multisim仿真学习笔记
  8. 物联网卡相关的商业模式
  9. 旭宇同创:拼多多搜索智能创意
  1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