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nblogs.com/ytaozhao/archive/2012/07/31/2616998.html

目录:

一、引入

二、经历了就能理解

三、读书要分级

四、只读经典

五、别吝惜你动笔的那点时间

一、引入

   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可能会感到有点好笑:“这还用问,看书就是把书看了一遍呗..” 没错,我们从小到大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看书的,信手拈来一本叫作"书"的东西,从头到尾就开看了!随时年龄的增长,我们的“阅历”也多了起来了,但你是不是也有和我一样的感觉——书是读了不少,真正入脑的,能融入自己思想的内容却少之又少,而且随着年头的增加,你越来越不记得自己读过这些书,更不用提书里到底大概是些什么内容了!这就是我们的长久以来的读书方式。。。 你会不会也这样想,如果我能把我从小到大读过的书都能记下来形成自己的思想,那我现在得多牛啊!是呢,我也常常这样想!于是为了让自己更有思想,就去读更多的书,然后在短短的几年,或者只是几个月,甚至仅仅是几天以后,生活的琐事会渐渐把你关于那些书的缓存挤掉,你的大脑又变成了一块被重新格式化的硬盘,那些书又与你无关了。

   说实话,我曾经就是这种情况,并且被其深深的困扰过,花了大量的时间去阅读,但是在脑子里留下的却是星星点点的零碎的内容,于是很快这些零星的内容也会悄悄的跑掉,剩下的只有一个好笑的自欺欺人的解释——这本书我读过。。。。就这样,我骗了自己二十几年,这二十几年里,不管是教科书,还是小人书,不管是专业书,还是小说,真是读了不少书啊!我花了多少时间在这件事上面呢,少说也有二十年吧,可是,要问我对哪本书的内容真的印象最深的,真的很难回答的出来,更别说去吸取书的精华了。估计和我一样有这样困扰的人肯定很多。你是吗?

二、经历了就能理解

  我经常会想难道我就真的没有从读书中受益过吗?当然有!“咳,咳。。”我要写条sql去数据库里查一下,数据库里垃圾有点多,估计得花点时间,“select * from lifecycle where benefit from reading ——>execute!"  (一分钟。。。二分钟。。。五分钟。。十五分钟过去了,数据终于出来了,垃圾数据把系统性能拖的太慢了,是需要作作调优的时候了),好了,你很幸运,系统没有宕掉,下面这些数据留给你们参考:

  1、我自认为英语水平还凑合,几次重要的升学考试和就业面试中,都没有在英语这块栽过跟头,由于后来集中学习日语的原因,英语过了CET-6后就很少碰,这个原因我下面会解释。现在很多学生中为英语发愁的不在少数,往往其他各科成绩都很好偏偏英语不能达标,错失了好的升学机会。我回顾自己从小学英语的经历,总有一个点在那闪光,那是我学习英语的转折点。那时是小学四年级,学校刚刚开设英语课,那时和其他的孩子一样,我的英语成绩不怎么样,很吃力。我老爸对我的学习比较严格,当他发现我的英语不行的时候,他开始跟我急了,那时我也真怕他,当老子就是威武啊~ 我爸是高中毕业,他那时的外语水平差不多也就是我四五年级的那个水平的,但是他还是选择了硬顶上来!他拿出课本让我逐句的翻译对话,我还大概记得那对话的内容:

A:what's this?

B: it's a pen.

A: what's that?

B: it's a pencile.

A: and what's this?

B: it's a pencilebox.

A: can you spell it ?

B: yes.p-e-n-c-i-l-e-b-o-x,pencilebox.

A:thank you.

B:your welcome.

  熟悉吧?后来还有很多学者指责我国小学英语教材的落俗套,以致学生跟人对话只会说“what's this” “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之类的,这些我们都暂且不谈。就说我那段时间是怎么被老爸蹂躏的吧。。。

当时有好多的对话内容我翻译不出来,于是就被无情的鄙视了,并且死规定,以后每天晚上都要默写课文、单词!我那时是真怕他呀,为了应付这一关我是想出了一堆的作蔽手段,小抄、写手上、写桌面上。。都用过了,每天像过堂一样的接受蹂躏,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沉重的压力,就这么坚持了有多半年。于是,后面的事情你们都猜到了,我的英语成绩上来了,随便找出来一篇课文来我都能熟悉的背出来,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肯定和鼓励,回头想想,这都是对心理体验非常好的正能量,直到今天,我都能对英语有信心。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小抄的作用就相当于笔记,让我对英语的印象从陌生变熟悉。

  2、高考的经历。对于都经历过高考的人们,这个艰辛的过程我就不再多多描绘了,地球人都知道的。我在这想说的是,在这个备考的过程中对我进步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这也是我高考制胜的法宝。那时我有幸和一名来自山东的转校生(也叫高考移民)同桌,他是我高中时期最好的朋友之一,就是他的学习习惯深深的影响了我,他后来考上了中国公安大学,现在是国家保密机构的人员了,国家机密不多说。他有一个什么习惯呢?作笔记!

  你看到这可能在笑,“原来就是作笔记啊,这谁不知道,谁不作笔记啊”,没错,我们从小都会要求作笔记,有时候我们也会假意的去作一些笔记,但很多的时候是东记一笔,西记一笔,记完就忘了,也找不见了。我说的记笔记不是这种情况。

  在高考那个大环境下,每天我们都会被大量的习题淹没,多的时候每天要作十几张卷子,那时真是麻木了。我的这个朋友就习惯把每次作完的试卷都从头到尾作个总结,把自己不知道的盲点记在一个本子上,随时翻看。我尝试了这个学习方法后,收效非常大,通过自己的实践也对作笔记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说说我的理解:

(1)作笔记一定要找个厚点的本子,品质要好,但不要过于花哨的,简约的最好。因为你要能预见,当你养成这个好习惯以后,你遇到什么新的东西都想往上面记几笔,如果页数太少了,你又要换个新本,这样就会对你的知识系统产生分隔,你会更偏向于经常翻看新的本子,旧的本子就被你束之高阁起来了,渐渐那些你曾经领悟的东西又会变的模糊。

(2)请勿分门别类的记笔记。拿高考这几门课举例,那时我有很多同学的作法是数学一个本,语文一个本,英语一个本,化学一个本。。。 基本上是一门课一个笔记本,分门别类,互不干扰。这样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我们俩当时的作法就是所有的内容都记到一个本子上,不分科,新的内容就直接追加到旧的内容的后面,形式上也不要记的太整齐,形式可以多样,圈圈点点,勾勾叉叉,这样更容易在你的大脑里形成再深的印象,我称之为“草稿式笔记”,比条理清晰的“流水式”笔记效果好的多。

  (3)经常翻看。记笔记其实是对大脑缓存的一个整理,就好比你存在计算机内存里的内容永远是不稳定的,而你一旦写入硬盘,这个安全性就提高了几个数量级(对于程序员的你,道理不解释),同样的道理,你今天对一个问题理解了,但不表明你两天后返回来还能理解到那个程度,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个你理解的问题用自己说话的方式记录下来,并且随时翻看,可以说,只要你的这个本子不丢,你就永远能保持对这个问题的新鲜的理解。以至后来,每每月考、期中、期末、摸底的所有考试中,我都只需要拿出笔记本来从头到尾翻看几遍,不再需要看书和资料了,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我的信心,因为没有记在本子上的对我来说都是“常识”了,所有平时的要点都囊括在了笔记本里面了。如果你身边有面临高考的考生的话,请推荐给他们,这个方法会在高考中给他们很大的帮助。

  3、学日语的经历。说来比较幸运,有机会能在大学里系统的学习一门二外。能在大学里学习一门外语确实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因为我们学习英语的战线已经有十几年了,但成果不是太显著,而二外作为一门你有选择的有主动性的去学习的一门语言,如果你肯花心思,进步是很快的。我是从大三开始系统学习日语的,那时刚考完六级,算是完成了阶段性的目标,于是转向日语的学习,洽好赶上学校与某一日企有合作的项目,很幸运的和同专业的几十名同学一起开始学日语,当时是一个中教讲语法,一个日本外教讲口语,因为学时较紧,所以基本上日语课占用了所有专业课之外的所有课时,一周要上20几个课时的日语。这个过程持续了一年多。在这一过程中对我来说受益最大的仍然是大量的笔记。“草稿式笔记”又一次发挥了它的神奇效果,我记了两个厚本子,记录了我整个学习语言的过程,从浅到深,翻翻笔记就能清晰地回忆起自己是怎么一路走过来的。当我有一段时间没有接触日语的时候,如果我想找回一些日语的感觉,我第一选择就是从头到尾的把笔记本看一遍,一遍看完后我仿佛就回到了以前学习日语时的状态,就像计算机一键还原一样,只有笔记能起到这个作用。

  P.S 顺便说明一下我为什么学日语的时候就很少去碰英语的东西。语言这东西学的多了真的是容易混,能精通好几国语言的人真的是值得敬佩,这种敬佩不仅仅是语言学习本身。学了两年的日语以后,口语之类的都练的比较熟悉,因为有外教环境,所以大家平时聊天沟通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是有点作英语面试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竟然不能说出一整句表达清楚的英文介绍,每句话都不自觉的往外蹦日语,呵呵,英语的思维完全被日语给抑制住了,于是我发现,这两种语言冲突了,不过为了更好的学日语我就把英语放下了,直接最近的工作需要才再次捡起来,不过还好,把日语先放一放,英语自然就不受影响了。

  4、目前的工作。几个月前换工作到了现在这家外企,外企的宽松的环境和人性化的制度让我很快喜欢上了这里,于是我抱定决心要在这里稳定下来,干出一番事业。从第一天入职我就领到了一个印有公司LOGO的笔记本,现在三个月时间吧,这个本子已经基本用完了。在这个本子上不仅有工作上的事情,meeting,需求讨论,还有大量的读书笔记,内容十分丰富,但都充实的记录了我的每天的轨迹。这本笔记同样比较“草稿”,但我能真正理解它,它就像我的一部分大脑一样,我现在走到哪里都会带着这个本子,班车上、轻轨上有大量的时间,拿出本子就好像和自己在对话一样,无比的踏实与充实。

三、读书要分级

古人早就说过“开卷有益”,在信息大爆炸的现代社会里,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变的越来越多元化,网络的兴起让知识变的廉价,理想的说一根网线可以得到这个地球上你想知道的一切。请大家和我一起思考一个问题,不论是以什么样的形式,游戏也好,电影也好,看新闻,刷微博也好,我们的最终目的到底是想干什么。我的观点是,所有的这些行为总结起来,终极目的只有一个——获取信息。

  回想在还没有Internet的时代里,人们主要获取信息的途径就是读书,这是那时的人们能想到的最直接的选择。而今天的我们选择就多了起来,读书看起来好像是最慢的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了。但是,选择多了就一定是好事吗?科学家证实(我也不知道哪个科学家),选择越多效率越差,因为这增加了你决策的时间和后悔的理由。先说上网吧,很简单的道理,大家都会经常体验到的,如果你想在网上集中作一件事情,往往是很难的,你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干扰,各种“信息噪声”向你扑面而来,你常常会被另外的“新鲜”信息中断思路,比如QQ右下角讨厌的重大新闻浮动窗。再比如,如果想在电脑上踏下心来看一本PDF版的技术书也是很难的,开始可能还好,看上十页二十页以后,眼酸,想睡,看过什么没太深的印象,想干别的,效率很差,我就是这种情况,对需要用电脑阅读的大段的内容都有抵触的情绪。所以我避免用电脑看一些需要系统理解的东西,因为人有一种心理,就是对于我感到过抵触或厌倦的东西都不想再碰,所以我尽量不用这种方式去触及那些本身应该对我有很大意义的内容,我怕因为一时的不耐烦导致与这些经典失之交臂。 我的习惯作法还是去阅读实体的书,这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书的厚度是你可以真切感觉到的,而且,看实体书更容易深入内容,这可能因为人类一直以来的习惯都是以书为载体来学习,这促成了人脑的进化,人脑也更习惯这种传统的方式。

  这部分的标题叫“读书要分级”,什么叫分级呢,就是读书的深度。

  走进任何一家图书馆,你可能都有冲动要把这里的书全部读掉,可是这显然不现实。

  电视剧《士兵突击》里许三多在团部的知识问答竞赛时,团长问他是怎么知道这么多知识的,许三多说“我这人笨,不知道应该看什么,我就跑到图书馆,从A开始看,现在才看到D”(大概是这意思,是不是D记不清了)。你说这种人真有吗?有,肯定有,但是这只能是个童话,对于一个现代化的大型图书馆来说,你就是光把A看完这辈子恐怕也不够用的。所以,面对浩瀚的书海,有选择的读一些经典之作才是明智之举。并不是每一本书对于我们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这里有经典,也充斥着垃圾。如果你花了两年读了一堆垃圾书,这样非但无益,反而会害了你。就像老罗曾经说的,他年轻的时候金庸的武侠小说非常火,很多的个体书商不知名的武侠作者出版的武侠书都署金庸的名,因为那时没有目录嘛,什么“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当时不知道,所以怎么把金庸的书挑出来,很难。

  那怎么把经典的挑出来呢?这就要借助网络了,豆瓣读书是个不错的地方,这里都是一群爱读书的人,你要看的书在这里基本都能找得到,看过的读者会留下一些感想,如果评价太烂的话,你就应该果断放弃读这本书的想法,因为这可能会浪费你的时间,并且害了你。扯远了,下面开始分级。

  第一级:经典中的经典——能奉为经典的著作不多,对于我们计算机这个领域,耳熟能详的经典也就是那一百多本吧,对于读这些书的态度就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记笔记是必须的,因为这些思想需要与你的思想融合起来,形成你的理解,从而发挥经典的作用,因为大部分经典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它们都是授人以渔的。

  第二级:技术类专著——这部分就是指那些资深技术专家,或在某个技术领域比较有建树的行业专家写的书,你选择这类书的目的性更强一些,往往是为了更深入的学习一门技术或熟悉一个行业而选择的,这部分你当然也要细读,因为技术的难度你更应该用笔记来梳理思路,形成整个技术的框架,这里面应该包括更多的细节,以助于以后翻阅的时候能理解的更深入。当然,你可以分章节来笔记,这样可以将一个大目标分割成小目标来激励自己去逐项完成。

  第三级:技术基础类——有一些书目涉及的是你已经熟悉的技术领域但比较基础的内容,这些书的内容对你的技术水平来说比较基础,但你也不要忽视这样的基础书,这里面可能还有你没有吸收过的精髓也说不定。“温故而知新”,永远不要轻视基础,同样拿出你的本子,翻开新页,标上今天的日期,把这书中讲到的你意识模糊的内容记到你的本子里吧,可能你会发现,你要记的东西还真是不少呢。

  第四级:技术周边类——比如《程序员》杂志、技术博客,这一类的资料也不要看过就扔,不要相信你是过目不忘的大师,你大脑的缓存是有限的,你必须要保存到硬盘!所以拿出你的本!

  第五级:娱乐类——这部分与你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属于你生活的部分,这部分的智慧更多,但是可能会和技术有冲突,所以如果你需要记笔记,请不要记到你记技术和工作的本子上。

四、只读经典

  代码真得能改变世界,当然代码也正在改变着世界。程序员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我们不是这个星球上最聪明的一类人,但我们绝对是最有智慧的一类人。呱唧呱唧~

  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去作需求,去Design,去Coding,去Testing,留给我们自己的时间却总是那么少,除去日常生活起居的时间,陪女朋友的时间,上下班的时间,留下读书的时间就没什么了,哦,对,忘了把你打Dota的时间算里了,这还哪有时间看书啊!!??

  当程序员的没有不勤奋的,不勤奋的干不了程序员。所以书还是要看的,怎么看,只读经典。

  关于什么是经典你自己决定咯,在这个圈里吃饭的,对技术都有很强的敏感性,坏书进不了你的眼,好书也一定逃不掉。

  

五、别吝惜你动笔的那点时间

  说了这么多了,你可能已经意识到作笔记的重要性了,其实事实真的是这样。

  你是否听说过某某大师一生作了几百本的读书笔记这些事,我以前一直有疑惑,他作笔记都是在干嘛呀?都记什么呀,有什么好记的?后来我真正开始作笔记以后,我才真正理解了这件事,原来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真的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这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坚定,这内心得多强大呀。你要知道,那几百本的笔记不只是笔记本那么简单,那些都是思想的沉淀,思想本来是抽象飘渺的,笔记这种形式让思想有了重量和形态,这种思想被组织,重构,索引,最终印到大脑里形成一座庞大的知识仓库。

  很惭愧,我们国人没有记笔记的这个好习惯,而与我们相对的日本的整体国民,基本上都有记笔记的这个习惯,这是很可怕的。我的日语老师宫竹老师,她随身都会带有一个笔记本,随时记录所有她认为应该去记的东西,在很多方面我真的非常敬佩她,比如,我们当时有三个专业的大约二百名学生都上她的课,她能记住所有这些人的姓名,包括中文的和翻译成日文假名的,还不仅如此,其他不学日语的同学,只要与她作过自我介绍的甚至只有一面之缘的,她下次见面一定能叫出那人的名字,从没出过错。你以为这是她的记性好吗?绝对不是,这源于她记录的习惯,她不当面去记这些人的名字,但她私下肯定去写进本子里。光写进去就万事大吉了吗,不回头翻看怎么能记得住?这就是笔记的力量。关于日本人的很多好习惯,希望我以后有机会能发篇博客整体谈一下。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记笔记可能会影响你读一本书的速度,但它不会让你白读,如果你读书的目的不是想在你脑子里留下点什么的话还不如去看电视剧,读书就是为了长知识长学问长见识,就是为了将别人好的思想吸取过来,转化成自己的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当然,你应该有批判接受这些信息的能力,人云亦云的完全接受也是不合时宜的。

  我有一个心愿,我渴望能有一天在公交、地铁里看到大家翻看的全是自己的笔记本,而不是一人拿着一部手机在那看着微博还傻笑!

到底怎么样才叫看书?——上篇相关推荐

  1. 到底怎么样才叫看书【转载】

    到底怎么样才叫看书 作者:   Tony Zhao  来源:   博客园  发布时间: 2013-11-18 18:31  阅读: 5541 次  推荐: 68     原文链接     [收藏]   ...

  2. 到底怎么样才叫看书?

    目录: 一.引入 二.经历了就能理解 三.读书要分级 四.只读经典 五.别吝惜你动笔的那点时间 一.引入 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可能会感到有点好笑:"这还用问,看书就是把书看了一遍呗..&qu ...

  3. 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呢?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

    有人在飞机上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同样是30岁到40岁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大多是在看杂志或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经济舱的旅客则看报纸看电影玩游戏和聊天的比较多,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 ...

  4. 带你飞过PMP—备考上篇•乖乖看书就对了-GZ1610吴慧敏

    PMP成绩出来也有两个月了,小伙伴黑我说怎么就考了一个P回来(大概是这样的对话) So,要考5P的学霸就算了,但求考过的看过来~ 新一期的学弟学妹在群里都在讨论看书和做题的,又有种回到当时的感觉.但你 ...

  5. 程序员快速进阶学习到底要看书还是要看视频

    xl_echo编辑整理,欢迎转载,转载请声明文章来源.更多IT编程案例.资料请联系QQ:1280023003 ,群:298140694 百战不败,依不自称常胜,百败不颓,依能奋力前行.--这才是真正的 ...

  6. pdf做成翻页电子书_想看书就别用手机了,电子书选购指南

    关注求真实验室 教你成为硬核买手 一个真正的读者,或是喜爱阅读的人,内心肯定有一份对纸质书的情怀.毫无疑问,纸质书能带来最真实的质感.最纯粹的阅读体验. 但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纸质书却在逐渐消逝.生 ...

  7. 看书学习感悟系列(三)

    前言: 大家周末好,我是txp,一个正点搞技术.爱学习.爱生活的同学!今天给大家带来是本月的看书学习感悟系列,在之前我已经分享过两次这个系列,这个系列主题会参插技术和非技术部分在里面,非技术部分包括理 ...

  8. 为什么程序员应该从现在就开始看书

    原文地址 前一阵子我在知乎上经常会看见这样的问题:最近感觉自己很浮躁,想要看书,可是不知道看什么,求大神推荐?这让我想起我在高三那一年看了几十本课外书.每次当我月考失利或者复习不顺的时候,就会拿起一本 ...

  9. 到底怎样才可以顺利通过软考考试?

    无论是什么样的考试都是存在一定难度的,软考考试也不例外.软考考试相对来说难度比较高,含金量也是非常高的,所以近年来软考的考试通过率并不高. 但是面对持证者的高薪待遇,让很多人不得不迎难而上.因此很多参 ...

最新文章

  1. Linux笔记1- 6 --文件
  2. Unable to get repr for<class‘torch.Tensor‘>
  3. keras从入门到放弃(四)多分类问题
  4. cmd.exe_参数_启动参数
  5. c/c++操作mysql数据库使用utf8总结
  6. mysql怎么对比表结构_mysql查看表结构2种方式对比
  7. shell脚本执行命令错误处理
  8. 谨以此文献给才毕业2--5年的朋友(转)
  9. C# const, readonly, static readonly
  10. 什么是GreenSock动画平台?
  11. mysql 创建数据库 utf8 命令_mysql创建数据库 utf8
  12. 行列式java_n阶行列式的全排列求解(Java)
  13. 如何在IDM中设置代理服务器
  14. 7-7 阿泽的交友标准 (10 分)
  15. Redission锁自动续期设置
  16. QScrollBar垂直滚动条简单样式定制
  17. 【JAVA】删除整个文件夹(深度删除)
  18. 橘色超漂亮滑动二级导航菜单
  19. tomcat是什么?通俗解释
  20. 树莓派使用VGA显示器输出

热门文章

  1. 贝叶斯优化python包_《用贝叶斯优化进行超参数调优》
  2. 电路板会“滋滋”的响,我们称它为啸叫
  3. 记录新手的一次安装ArchLinux的经历
  4. 全新 安卓项目源码 校园跑腿帮APP android stu dio项目可调试 附说明文档
  5. Flink CDC 2.0原理详解和生产实践
  6. 驱动注册和设备注册分析-1
  7. BP神经网络理解原理——用Python编程实现识别手写数字(翻译英文文献)
  8. Welch法计算功率谱
  9. 用after伪元素实现微信对话框图形
  10. 心的贞洁——不要让你的欲望四溢,不要让你的思想四散。 (《卡(加)缪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