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薄纯斌,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在读,主要研究资源调控微生物互作。

周刊主要展示LorMe团队成员优秀周报,每周定期为您奉上学术盛宴!本期周刊为您介绍增强植物有益微生物组定殖的几种策略,原文于2021年发表在《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上。

导读

植物有益微生物组可以在植物组织内部或外部生存,进行各种有益的活动,包括抑制潜在的植物病原菌和促进植物生长。利用植物有益微生物组调控作物生长与健康是如今根际微生物研究的热点。然而,研究发现,引入的有益菌株在植物组织中的存活率和定殖率较低,并且也不能很好地促进植物生长和抑制植物病害的发生。因此,宋春旭等在这篇文章中讨论了增强植物有益微生物组定殖的几种不同策略。

研究植物有益微生物组的现有策略

根际是指土壤-根系-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微区域。植物根系不仅塑造了根际菌群,而且还改变了周围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更好地了解这些过程对于增强植物有益微生物组的定殖及其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迄今为止,已经提出了不同的策略来调控植物菌群结构,包括①菌群移植②单一微生物菌株或群落的引入③宿主介导的特定植物有益微生物组的补充和激活④通过土壤改良剂,如添加特定的基质,促进植物生长或诱导植物有益微生物组的特定行为,这被物质称为“根际益生元”。在这种方法中,添加基质或生物合成途径的前体可以有选择地丰富特定的微生物物种或触发有利于植物宿主的微生物活动。例如,研究发现,一定比例的氮和磷可以影响有益菌群抑制植物病原性青枯菌入侵的能力。然而,迄今为止,对于植物根系是如何塑造植物有益微生物组的研究仍然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如图1所示,目前认为植物有益微生物组的塑造过程主要有四个关键点:①植物根系通过改善土壤结构为微生物功能的发挥奠定基础②植物根系通过改变土壤空间结构,为每个植物有益微生物组建立生态位③根系分泌物作为营养物质促进微生物的生长④菌群之间进行信号传递。下面将对这几个关键点作进一步讨论。

图1 设计植物有益微生物组的现行原则和技术。

植物有益微生物组塑造的基础

根的形态和生物化学特性决定了根系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当根系穿透土壤剖面时,分泌物从根表释放到周围土壤中,不仅减少了与土壤基质的摩擦,而且调节了土壤水分。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某些根系分泌物成分通过土壤的分散和凝胶作用以及水分和养分供应的调节作用影响根系菌群。根部粘液可以改善土壤颗粒的稳定性,促进微生物向根表的运动。除了植物根的结构和化学特性可以对微生物组产生影响之外,微生物本身也可以在分生组织和侧根形成部位诱导根细胞分裂和分化。总的来说,植物根系和根系菌群之间的互作是构建植物有益微生物组的基础。

建立生态位

植物可以感知土壤中的微环境变化,并通过改变根系的分枝、延伸、位置和生长方向等途径,调整根系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对这些变化作出反应。通过记录20种亚北极苔原草甸植物的11个根系性状及其根际微生物类群和功能群可知,细根的根长度和细根直径越大,真菌与细菌以及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的比值越低。因此,根系性状对微生物组成的这些影响很可能是由生长根部不同大小的孔隙网络决定,这些孔隙网络把根系菌群分割成一个个生态位。通过使用X射线CT扫描,观察到根际的孔隙结构变化并不是沿着根部均匀分布。生长根系的微生物组成不仅取决于根系的特征,而且还取决于微生物的特征,如细胞大小、活动性、附着力和酶活性。例如,研究人员发现与30-150μm 的土壤孔隙相关的微生物酶如几丁质酶、β-葡萄糖苷酶和木聚糖酶的活性比小于30mm 的孔隙要高。因此,根系周围土壤孔隙大小的多样性产生了不同大小的空间结构,可以对根际菌群产生定量和定性的影响。

营养物质的获取

根系分泌物是根际微生物的主要营养来源,这些分泌物在根系生长过程中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发生了变化。例如,通过对拟南芥和番茄中发现,活性DNA去甲基化调节了根系分泌物肌醇的生成,而肌醇对巨大芽孢杆菌的生长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分子和化学角度可以进一步说明植物和根部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的复杂性。例如,研究表明,受到昆虫或真菌病原体攻击的植物会改变其分泌物形态,以吸引有益的微生物,从而有助于抑制病原菌的生长,这被称之为植物的“求救假说”。在此背景下,研究人员发现,植物根际细菌比自然土壤细菌拥有更多的信号转导和碳水化合物转运基因。通过鉴定枯草芽孢杆菌和淀粉液化芽孢杆菌的趋化性受体,发现其可以感知半乳糖、甘露糖和多种氨基酸。然而,到目前为止,只有相对较少的细菌物种被研究来揭示其受资源驱动的机制,为了充分了解根际化学非均匀微环境中微生物的行为,首先需要在孔隙尺度上模拟这些过程并结合特定根系分泌物的结构以及化学成像,从而培育出具有增强特定分泌物的作物,使其能够招募有益微生物并且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发挥有益微生物功能。

根际菌群之间的互作

在土壤和根际环境中,微生物通过可扩散的化学信号进行交流,特别是群体感应(QS)分子。例如,革兰氏阴性细菌使用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作为通讯信号,革兰氏阳性菌则使用寡肽作为通讯信号。此外,c-di-AMP分子还可以在植物微生物细胞间的通讯中发挥作用。有研究人员还通过镰刀菌感染的沙拉苔草根部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证明了沙拉苔草对细菌的吸引力。目前尚不清楚这种通过根部发出的挥发性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的长距离通信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整个根部菌群组成和基因表达。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是植物有益微生物组在环境中持续存在的能力,以及与土著菌群(土壤菌群和植物菌群)相竞争的能力。

构建植物有益微生物组的几种新型策略

①培育具有延伸根表型和基因型的作物。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智能根”,这种根系结构不仅有利于作物提高养分和水分利用效率,而且还能产生多种多样的土壤孔隙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微生物功能。利用代谢工程学和合成生物学方法培育具有所需次生代谢物的作物,这可能构建植物有益微生物组的另一种方法。②有益微生物的进化实验,即通过有益微生物的进化实验设计出适应性广泛,效果持久的微生物组合。该实验最重要的是要构建所需菌群自然组合的生态条件。C:N:P化学计量比、氧浓度、微量元素、初级碳源和次级代谢物等环境参数都是需要考虑的。然后,可以使用不同的反应器类型(附着生长与悬浮生长)、操作模式(分批、补料分批或连续)和工艺参数(水力保留时间、固体保留时间和粒度分布)来进一步控制菌群构建,最终生成“自组装”的植物有益微生物组。

结论与展望

植物根系不仅决定了植物有益微生物组的组成,而且通过影响土壤孔隙结构,还改变了微生境的空间格局,这些格局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影响了植物有益微生物组功能的发挥。这篇文章对植物有益微生物组在根际的构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根际、微生物和土壤之间的微观相互作用将有望激发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宏观研究以及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推动作用。

论文信息

原名:Designing a home for beneficial plant microbiomes

译名:为植物有益微生物组构建一个美好家园

期刊: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发表时间:2021.03

通讯作者:Chunxu Song、Kemo Jin

通讯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往期回顾】驯化后的噬菌体是否更胜一筹?

【益生元专刊】根系菌群利用ABA信号以维持根系扩散屏障的稳态

【益生元专刊】乳酸发酵系统——合成菌群定向发酵中的万金油

【益生元专刊】共生链霉菌:是敌是友?

【益生元专刊】FERONIA介导ROS来限制根际微生物群中的假单胞菌

【益生元专刊】有意的引入无形入侵者:微生物菌剂对土著微生物群落影响的批判性评价

【益生元专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链霉菌的胞外生物学

【益生元专刊】返璞归真:根系分泌物与粮食安全

编辑|薄纯斌

排版|陆春霞

审核|杨天杰

猜你喜欢

10000+:菌群分析 宝宝与猫狗 梅毒狂想曲 提DNA发Nature Cell专刊 肠道指挥大脑

系列教程:微生物组入门 Biostar 微生物组  宏基因组

专业技能:学术图表 高分文章 生信宝典 不可或缺的人

一文读懂:宏基因组 寄生虫益处 进化树

必备技能:提问 搜索  Endnote

文献阅读 热心肠 SemanticScholar Geenmedical

扩增子分析:图表解读 分析流程 统计绘图

16S功能预测   PICRUSt  FAPROTAX  Bugbase Tax4Fun

在线工具:16S预测培养基 生信绘图

科研经验:云笔记  云协作 公众号

编程模板: Shell  R Perl

生物科普:  肠道细菌 人体上的生命 生命大跃进  细胞暗战 人体奥秘

写在后面

为鼓励读者交流、快速解决科研困难,我们建立了“宏基因组”专业讨论群,目前己有国内外5000+ 一线科研人员加入。参与讨论,获得专业解答,欢迎分享此文至朋友圈,并扫码加主编好友带你入群,务必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职称/年级”。PI请明示身份,另有海内外微生物相关PI群供大佬合作交流。技术问题寻求帮助,首先阅读《如何优雅的提问》学习解决问题思路,仍未解决群内讨论,问题不私聊,帮助同行。

学习16S扩增子、宏基因组科研思路和分析实战,关注“宏基因组”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最新文章目录阅读

Current综述:中农宋春旭等为植物有益微生物组构建一个美好家园相关推荐

  1. CHM综述:建立因果关系,合成菌群在植物菌群研究中的机会

    本文"宏基因组"公众号原创.编译作者:小钢蛋,编辑:metagenome Establishing Causality: Opportunities of Synthetic Co ...

  2. Cell综述-建立因果关系:合成菌群在植物菌群研究中的机会

    本文"宏基因组"公众号原创.编译作者:小钢蛋,编辑:metagenome Establishing Causality: Opportunities of Synthetic Co ...

  3. Cell Host综述-建立因果关系:合成菌群在植物菌群研究中的机会

    本文"宏基因组"公众号原创.编译作者:小钢蛋,编辑:metagenome Establishing Causality: Opportunities of Synthetic Co ...

  4. 计算机培训研修心语,学子榜样 | 2018级国家励志奖学金程春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原标题:学子榜样 | 2018级国家励志奖学金程春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个人简介 程春旭,女,河北衡水人,系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2018级本科生,中国共青团员,学分绩排名年级二十五(共计两百人), ...

  5. ROS入门——胡春旭老师《机器人开发实践》在ROS-Melodic下的编译

    入门ROS系统,网上接触到的资料大部分都跟古月有关,故买来胡春旭老师(古月)的书籍<机器人开发实践>拜读.书中对仿真以及真实机器人同步做介绍,能一步一步跟着操作下来,非常适合入门.但由于书 ...

  6. iMeta | 南科大宋毅组综述逆境胁迫下植物向微生物组求救的遗传基础(附招聘)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Review:植物向微生物群"呼救"策略的遗传基础 https://doi.org/10.1002/imt2.8 2022/3/14 ● 2022年3月14日, ...

  7. Nature综述:植物与微生物组的相互作用:从群落装配到植物健康(上)

    植物与微生物组的相互作用:从群落装配到植物健康 Plant–microbiome interactions: from community assembly to plant health Natur ...

  8. 综述:植物相关微生物群在传统草药中的作用

    本文由李苗苗编译,董小橙.江舜尧编辑. "微生太"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 药用植物微生物组可以直接响其寄主的代谢组,从而可能影响草药的功效.我们提倡用中草药丹参(Salvi ...

  9. Microbiome综述|植物内部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本文由殷继忠编译,董小橙.江舜尧编辑. "微生太"原创微文,转载己获授权,欢迎转发. 导读 通过植物内菌群结构的差异证实植物不同部位对微生物具有极强的选择性.我们对植物相关微生物群 ...

最新文章

  1. 使用openpyxl处理表格数据
  2. 记录更新(Java数据类)
  3. [hackinglab][CTF][脚本关][2020] hackinglab 脚本关 writeup
  4. 两万字深度介绍分布式系统原理!【收藏版】
  5. 画一个圆角多边形_用SolidWorks一个扫描画出这个多边形瓶子
  6. overfitting怎么解决?
  7. 复制错误:安装程序无法复制文件 Atapi.sys
  8. 这些solidworks工程图模板知识你都知道吗?
  9. 解决Win7系统无法睡眠问题
  10. Go Hijack黑科技
  11. 【Axure高保真原型】上传表格数据
  12. 面试被问扔鸡蛋问题:100层扔鸡蛋问题(扔球问题)
  13. 用户获取pppd拨号状态_iPhone手机隐藏的拨号键代码,原来还能这么用,幸好钱没白花...
  14. Qt创建设计师自定义控件(Qt Designer自定义控件)
  15. python做乘法运算定律_《乘法运算定律》(一)教学设计
  16. input输入框的事件监听
  17. signature=8b820b86ff12c7f8de8612d678cc5b32,天国拯救控制台秘籍 天国拯救控制台代码一览...
  18. windows installer 窗口一直”正在取消“,无法关闭
  19. 分享一道蚂蚁金服笔试题
  20. 2019sdn期末测试

热门文章

  1. 多个线程为了同个资源打起架来了,该如何让他们安分?
  2. 每天都用ArrayList,你读过它的源码么?
  3. K8s, Kafka事件溯源架构模式和用例示例
  4. 企业绩效管理推不动,如何用绩效创造价值?
  5. 解读《这就是 OKR》 | 你制定的 OKR 真的合格吗?
  6. OKR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价值?如何正确制定OKR?
  7. maven setting 配置详解
  8. RabicMQ基本概念
  9. 十代i7前端总线频率_七彩虹Z490 Vulcan X主板体验+i7-10700K超频测试
  10. 2021-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