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686026

编辑 | AI有道

本文仅作学术分享,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文处理

希望各位前辈谈谈读硕/博期间积累的经验,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方法论”,给未来更多志在做学术的同学一点启发。

作者:Alex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686026/answer/1098807930
来源:知乎

不请自来,这里将自己收获2W+收藏的相关回答做一个总结,主要针对论文,科研日常,和投/审稿这三方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论文:

  • 论文粗读(下面这个回答中主要介绍了一种根据主旨相关性对大量论文进行分门别类的方法):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973300/answer/777678570

  • 论文细读(下面这个回答介绍了一种原始却有效的文献精细整理的方法,不涉及任何文献阅读软件的使用,有pdf, word和excel就能操作):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901116/answer/933772826

  • 写综述(文献综述的撰写也算是一种科研基本功,以下这个回答中提到了从定主题,检索方法,综述结构,到结果呈现的一些小心得):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0050635/answer/749824139

  • 写作细节(以下这个回答综合整理了专业的language editor对几篇paper的意见反馈,有时间会持续更新):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825717/answer/836195278

  • 投稿(以下这个回答提到了一些投稿时候的小细节):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803134/answer/741327688

关于科研日常

  • 正儿八经的100条科研经验教训在这里(出自Brennan, N.M., 2019. 100 research rules of the game: how to make your research world class; how to successfully publish in top international refereed journals. Accounting, 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 32, 691-706):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354878/answer/953559733

  • 没正形的100条读博经验教训在这里(出自Brennan, N.M., 2019. 100 PhD rules of the game to successfully complete a doctoral dissertation. Accounting, 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 32, 364-376):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3903859/answer/884289677


关于投/审稿(另一种科研日常,简称被拒被拒被拒)

  • 如何面对被拒(这里有我惨痛的经历,也欢迎大家来这里分享痛苦):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6925471/answer/825297356

  • 做审稿人(不那么惨痛的科研日常,在这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881545/answer/822381587

  • 最后一点小呼吁(peace & love在心中):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7358978/answer/910963218

  • 和一点小期待(一只飞奔而来的Paper):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4012965/answer/964546391


更全盘点请跳转至这篇无人问津的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89452570


都晒了这么多猫了,所以:

他叫Phiphi, PhD的那个Phi, 拜拜!

作者:Jason Wayne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686026/answer/59917786
来源:知乎

对于博士完成后不再在学术为主体体系内工作的,可以等其他人讲述经验。

1、跟最懂行的人学习。

2、用现象——问题这套组合引导学习。

就效果而言,实验现象可以高速高质量推进理论学习,特别是要动手做实验的门类。出一个暂时不能解释的现象再去学理论,速度很快,效果很好。正常情况下,进入这个系统需要夹层结构。看一点儿书和文献,选个大概的东西,做个基本的实验,碰到一个现象,由于解释不了而去在看书和文献,此为一个完整循环。最好有两个循环以后再进入定点学习。

博士期间,一千文献,还有很多大部头的书籍,视频课程,都是在一次实验中观察到的两个现象,先用了一年做了几个循环的现象A,后来发现AB在理论上有联系。一年后转到更有实用价值的现象B,又后来发现A可以归到B下辖的一个研究方面。从发现两个现象到博士论文构架确立过程花了两年,幸好是硕士和博士是接着做的,过程没有中断。

3、多做精选。

决定你博士毕业时水平的那些需要你读的书,或论文,很少,但需要你从一堆一堆里慢慢挑出来,这个过程少不了。所以,这条的核心不是“多读书多做试验读看论文”,是多选择。同时有几本书,几百篇论文中,选出几章,几篇去深入。当做过多轮精选后,眼前只有一条路,那是你要走的。简单的“多XX”是为选择服务的,当然不可少,只是,这样的建议把内核包的太严实,很多人根本没机会看到这个建议包含的诸多精锐内核。

4、 以后想吃学术饭,毕业前必须练就真本事。

博士期间的工作决定你以后能走多远。博士阶段的理论有多高,你当教授时,乘上1.5就差不多了。国内现在的大部分教授,只有硕士及以下级别的理论水平(这样的水平是指导不了学生的,但这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早年的国情)。

从proquest上的华人博士的出现频率上来讲,02年以来,英雄辈出,很多都在寻求回国入职。到现在,好一点儿的学校都要求国外经历,博后也可以。

但不要过多久,顶多十年,职位缺口接近饱和时,国外博士学历可能成为门槛,甚至是要比拼选优。如果这样,现在才开始在国内读博的你,十年以后会别人压制,很难喘息。

5、别浪费时间。

但,你一定会浪费时间,所以,要时常看看你当初定下的目标。形成习惯最好。最简单的保持方式是每天都做和这个目标紧密相关的事,最终形态就是夜以继日。业务做得好的,不一定是这样操劳,但,愿意这样操劳的,多半是做得好的,习惯了,或者在强烈意愿驱使下奔着做好在努力。没有个明确目标的博士,等于没有学力,虽然有学历。听说杨培东是每每干到凌晨两三点吧,当然,不是鼓励埋头拉车不看方向,想法,如果一个聪明的人愿意埋头,定是心有所求,并愿为之。

6、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不是说一天看十遍,连着看十天。每隔一段时间看一遍,这一遍明白的会比上次多,因为有中间这段时间新的理解,从其他地方的借鉴,相关现象和理论的逐渐深入学习。简单说,夹心饼,新一层的饼(阅读)下面摞着肉(最新的理解)。

这个说法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一个站在完成终点,回望过去时的感慨,而不是站在起点向前向往时的中二热血。刚起步时,要学习夹层的构架规律,并在夹层厚度不变的情况下尽量增加夹层数量。巨无霸(学霸)在于多层夹心,不是一斤单片的牛肉。

7、要有点儿志气。

戾气也行。道理同学术能力。

8、不要玩儿太多花样。

浮躁的,终究是短暂的,能长久的,总显得普通。现在学术花样越来越多,引用我认识的董哥的说法,学术跟相亲一样,看脸。弄很多玄虚fancy,懂的人戳穿你,在小圈子里就不好一起玩耍了。不过,我可能是错的。

9、动力或者目的是核心。

这条比较复杂,我不确定能说明白与否,本身不是完全的经验之谈,还处在半摸索半实践的过程中,如果下面这几段话表达模糊,可以跳过;如果不想跳过,可以自己咀嚼一下。

如果你看过电影爆裂鼓手,或许能理解,以下才干特征:“时间管理,积累,坚持,还有要经常思考,总结,回顾,不拖延。”(题目评论第二条,by@郑明,同名很多,暂时找不到正确的人来@) 下面,盘踞着一个复杂且庞大的情感基座。坚持,思考,回顾。。。所有这些都是某种“路径”。通过坚持,我们继续往下走,通过思考和回顾,我们往下走的更稳。。。但在此之前,Why we start? What we want as an end?

每一次开始新的东西,都有个能说明的原因,能说明的目的。读好博士,需要个明显的、个人的、说出来能让人觉得没疑问的一套答案。能力不济的时候,这个答案也许能给那一串“能者特征”充血,维持其运行。

这个东西很重要,但不好找。不像读一本书,你是主动的,找到就能读。更多的,你是被动的,被这个原因找上门。但你能做一些事,比如张开感官,增加被找上门的概率。存在一种情况,你才能不高,但情感丰富且细腻,在敏锐敏感的引导下,进入emotional learning,从而“不自主”的做到自然应对各种问题。当然,trade off是有的,而且一直有。

10、爱你的专业。

曾经喜欢的一个女生教会的。可以天南地北,科学、人文都关注,但有个最明确的、核心的关注比较好;对于博士,这个核心是自己的专业比较好。如果能最有效地改变点儿什么,大概就是通过自己每天的专业工作了。我很尊敬自己业务做得好的人,虽然不能什么都聊一下,但对确定的东西能聊的很好,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找这种人能解决问题。这个世界上什么都会一点儿的人太多了,在一百万个方向前进一毫米的人太多,在一个方向前进一百万毫米的人太少。成,多半靠稀有的存在。

11、认真对待新想法。

有新想法时,记录下来,最好给一个一二小时的时间是论证一下。同行、前辈、论文,都行。读博士就是解方程。这个方程有一个核心方程式,简单明了。但每一个核心参数下面自带一团子变量,从而使得这个核心方程多变量。解决核心问题也最终落在如何解出诸多细微的子变量,而不是主变量。

12、实验为王,实验为王,实验为王;思考为主,文献其次。

能做实验的,优先实验,实验之后或间隙思考实验,根据结果推断出一些想法,无论是断定可行还是需要改进,还是彻底否决;读文献最后,没事儿的时候,需要验证自己想法的时候,发现新现象,调查是否有人做过的时候,用横向推进的方法读文献去找研究点,是我见过的最艰难的研究。靠看别人做的东西,只能得出一个框架,研究核心在于解决和发现自己研究中的问题。

13、若专,必定深;若深,必定广。

最近组里强调“照着一点深入研究”的思想,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说法。深入一点,必定碰到与之相关的次级参量,必定要精准的考量这些不明显的参量才能说明白深入的这点,但知识的获取,难在网络关联。不能全局的理清关系,研究到次级参量必定举步维艰。此时需要扩展宽度,于是和“专”相冲突。很多人会在这里觉得自己被老板局限了。

14、如果你觉得你被利用了,记得暗自庆幸你还有利用价值。

当你把自己的可利用价值推到足够的高度,便是不可替代的,所有人都会尊重你,同辈,师兄师姐,甚至是老板。当你的被利用价值中等时,你埋下一个人情,以后会收割;你很在意每一次被利用,以后会经常被这种感觉困扰。每个人都喜欢别人付出,自己收获,合理的满足这种人际驱动力,尽量躲开冲突区域,大家可以和谐地收割各自所需。这不容易,但能办到,尤其是提前考虑的情况下。

15、这条是吐槽。

那么多人不会文献检索的基本技能,推高蛐蛐博士的答案,让人汗颜。答案写的不错,简明扼要,只可惜反衬了知乎上的大部分人的学术技能显著低下。对文献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对知识框架的掌握程度。越是重视,越是欠知。

16、不要迷信权威。

说着容易做着难。人都希望有个现成的模板去仿照,有个理论或公式去依据,以便减少茫然无措的囧境。开始可以,后来不行。science nature很多bullshit的东西,前几天听Roth讲,当年他给苏黎世理工买了第一台扫透到现在,很多人做了一些fancy panty,nonsense的工作。曾经因为师兄简单一个质问,两个核心研究点放弃了其中一个将近一年,因为他比我们都显得有学识,他是德国名牌大学的博士。

20151127
17、24和越狱说了同一个意思,遇事,要想办法,少抱怨。
导师,朋友,亲人,恋人,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能背叛你,欺骗你,辜负你,利用你,但你的能力、你的知识不会;你最大的愤怒,应当来自你的无能,and your knowing of it.当你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时,你会发生受迫震动,你的震动频率是别人的频率;当你能时,你是震源。无论何时何地,让自己有能,很多痛苦会消退。

20151205
如果一个普通人成事,大概的顺序是这样:经历——情感搅动——志气产生——自动努力——懈怠——接收刺激——补充志气——知识、能力上升——志气耗散——接收刺激——补充锐气——知识、能力上升——锐气耗散——接收刺激。。。。。。

20151218
做个否定。
高效率或高成就的人,同样拖延。拖延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选择智慧。不要被自己的不拖延感动。只要不拖延核心部件,其他地方总是有零件儿要拖延的。事事不拖延的人,一部分是闲,一部分是分不清轻重。以为自己每天按时起床就觉得自己不拖延,以为自己有的事情总是没做就说自己得了拖延症,都是乱下诊断。Be essentialist.

20151219
我下面关于附加部分是很久之前说的,这里补充一种可能性。
老板和你可以在吵着架的同时互相认可,而不是一味地单向命令。
Essentialism的核心问题是,“如果你不做决定,别人一定会替你做决定” —《Essentialism》
这个决定,多半你不会喜欢。所以,主动的去争取一些自己和老板的平衡很重要。当然,这需要技巧,勇气,尤其是面对一个控制欲强的老板。

20151227
做好一件事,不是想办法恰好做好这件事,而是超越这件事。这就是为什么师弟问他现在可以做些什么研究,我说,你先把楼下的卫生每天打扫三遍。

20151229
可以看些辅助书籍,上如禅宗,道德经,下如时间管理,如何读书,如何学习等self help之类。李小龙还会把禅意引入武学,读书人更应该学习修心。

20160110
我想要什么?自小至今,我想要过很多东西,如同你,如同其他很多人。但这些东西大多是我们的壳里无意调进来的一粒粒沙子,未经过多分析便被包上了一层层我们自己的粘液,直到有的长成珍珠,其他的因为没有足够的分泌液供给而停在半成品状态。
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做博士的人有更多机会去思考,即便这种思考本身可能会肃杀掉很多活跃的目标。
没有建议,只是描述一种情形。

20160308
对一个普通人来讲,最容易获得的动力来自哪里?对于博士,最好来自Peer Pressure。保持一定距离的关注,总能给我某种带有野性的动力。我差在哪儿了?我不差!藉此情感上的冲动,可以帮助跨过挺多技术障碍。

20160318
由老板那里听来,也听合作方自己亲口说,科研最终拼的不是简单的实力,那种实力只有在和对手天差地别的时候才好。真正拼的,是躲得开暗箭,统领、保护的了同伴。如果要讨论我们身边的科研和大家觉得有质量的科研的区别,那应该就在于人的强行介入程度有多高。真正的科研,人的勉强是应该尽量少的。
读完博士,要亲身经历过这种事情和感觉才好,否则就是不“完整”的博士教育了。

20160318
如果我的学习过程有两个环境,一是别人的鼓励,一是别人的贬损,我现在会选第二个。第一个是给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的我的。

20160331
存在一种状态,叫做专注。可以感觉不到累,感觉不到牵绊,感觉不到孤单。绝大多数认真的企业家都会经历这种状态。博士阶段,很可能是这种状态最早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时期。越早,越好。

20160411

实验思路分三类:

描述,控制,操纵。到了操纵,一个知识便进入充分利用阶段,高水平的工作开始。

思维水平分三段:

模仿,独立,挑战。到了挑战,一个博士便圆满完成了博士头衔赋予的全部要求。

结合以上两者,每个博士可以定义自己的工作、思维的质量,最后判断自己博士读的到底如何。

20160829
关于坚持,坚定,坚强,坚毅。。。
坚持是一个特殊的状态,本是三维或四维或更高维度的存在。但当这个存在被人描述时,她成了二维纸片上的一个词或一维简单的时间轴上的十年一剑。没了原本的属性。坚持不是看到前面有亮光,所以一直往前走。现在完全看不到亮光;周围的还有人要阻碍你,妨碍你,改变你的路线;以及你自己有时候会疲惫,会软弱,会嫉妒,会邪恶;很多时候,你的内心会开始打鼓,我行么;但最终你还是到了出口。这个充满环境、他人、内心的多方纠缠之后依旧能走出来的过程,大概就是坚持的定义了。虽然数学上,对于绝大多数人面对绝大多数重大决策,坚持下来仅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庆幸人并不总按理性出牌,至少有些人不是。

20160913
能够不被绑架的时间,大概就是博士这段时间了。
前段时间看锵锵三人聊上海假离婚以便买二套房,感觉类似。当有了工作、婚姻等社会属性更明显的责任在身上时,个人本身一些相对较为理想化的念头,或者说执念,或说理想,会被锚在社会责任周围,不能随意离开。简单说,这时候个人已经不再是为个人了,还要考虑到各种约束。
回顾一下,社会属性还尚未形成强势锚定,而个人执念又刚刚萌芽的这个间隙,大概就是从本科到博士这个十年空格。
对一个要读博士的普通学生,这是本可能最活跃不羁的一段时间。

利用好。

20161109
我们国家的科研状况是一个可以说不完道不清的复杂问题。但如果说我们国家的科研总不能让一个普通学生感到自豪,多半和这个学生的导师直接关联。导师在这个层面成了制度和理念等很多问题的载体。好,坏,都体现在最直接的这层关系。
可能最常见的情况有两种:
1、导师可能自己做教授很多年,但对学生做的特定东西并不深入了解,具体问题帮不上忙。造成这个现实的主客观原因很多,但这个现实本身却很简单,教授们在很多情况下没能在细节上帮上学生,也自然没能实现沟通交流这一学术研究最基本的要求。“教授的责任是拟定一个大方向,具体执行要学生自己来,否则还需要学生做什么”,听起来非常像锅被甩起来的声音。
2、导师很厉害,但对传授这种优秀并无兴趣,亦没有责任感或使命感。常听到一种说法,这类导师对学生的态度大概是:即便你在努力,以你的水平,做出来的东西还是只是一坨屎;论文你自己想办法,只要送审通过,你就答辩,我不卡你;论文不要弄假数据,别坑我……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导师个人性格各种让人受不了的。
每个体系可能都会存在一定成分的二八原则,可以理解。只是当这些体系都同时体现某种缺乏经验这种客观事实,以及缺乏相互理解这种主管态度时,结果是让人觉得压抑甚至是崩溃的。
我没有解决之道,也没有空口讨论解决之道的意愿。只是记下自己听到的,感受到的。
至于好导师、理想导师,总是有的,我不否认这点。我只是模糊地觉得,印象里同学中能真诚的表达出喜欢自己导师的人很少。

20161109
最初这个记录表的开始一行我写了在国内做教授的愿望,大概10月份的时候,删掉了那个想法。我不确定是自己一时失望,还是长久的见闻之后觉得厌倦了。以后打算出国读博后。至于回来不会来,是否还争取进入大学以及是否还打算继续科研,没有什么明确的想法了。学术能力是一回事,向往是另一回事。大概是愿意努力提高能力的,愿望,似乎很难。

20170506  
自作聪明的人,开始觉得自己很聪明,并在这种印象中行事,令人生厌却无法自知。当某天发现别人故作聪明的小动作后,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尴尬了许久。能改变,好青年。

20180530

1、不要无缘由的信任任何人,任何人。

2、选导师时,选一个真正懂专业的人,即便push,即便严厉,至少毕业时你能得到真正的专长知识;不要相信谈情怀的人;小心讲起事情来非常溜的人;躲着喜欢控制话语权的人。如果有人能满足这许多要求,上天赐福。

3、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点。ta说出来的,ta没说出来的,你能看到的,你看不到的,总有那么一个平衡点。你不能满足这个点时,你没有利用价值,从而,你没有在ta这里获取利益的筹码,你就是一个路人甲;你能达到ta的点时,你就有了一个严师、高徒、益友、伙伴……一切纸面上的美好称谓。

4、实力最重要。一切许诺都是空头支票。小心被忽悠。

附加,老板就是老板,不是你朋友,记住这点。
能飞多高,最好让你翅膀的大小决定,不要由脚下的楼层高度,期待别人帮忙,很傻很危险。也许这样说可能会令被有后台的人挤兑的人心有不屑。但这会过去的。

这个东西一直在改,主要是增加内容,修改错别字。一直在做实验,看书看论文,当然,也看动漫。。。想到了什么就直接在里面改了。

这还不是终稿,终稿在毕业的时候完,或许永远改不完。

作者:蛐蛐xjtu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686026/answer/62317647
来源:知乎

过几天博士答辩。我补充一个经验:一定要善用google scholar,这个东西绝对不仅仅是搜文章,看引用,导出bibtex这些简单的功能。

下面说一种具体的用途:当你想要深入调研一个自己不是十分了解的小方向的时候,怎么办呢?去google scholar里面搜关键词吗?但是搜出来的可能是10年前的文章(由于默认是按引用次数排序的),像计算机科学这种领域知识更新太快,10年前的经典文章是要看,但你还是不了解现在发展的趋势。那是不是我们应该筛选一下,从2014年,2015年开始看起呢,这又不对了,因为这些文章刚刚发表,我们无法准确判断其学术水平(虽然期刊会议的档次可以帮我们筛选)。

正确的做法是:看排名最高的那些文章被哪些文章引用了,然后在这些引用文章里面选择几年之内的,如2011年以来的,这时候返回的结果仍然是以引用次数排序的,我们可以稍微深入看看这些文章(因为这些文章已经发表了好几年了,引用次数可以代表其影响力,水平),然后,可以再看看最近几年(14,15年)有哪些论文又引用了这些文章,看看最近几年的文章又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还有什么没有解决。

按这样的方法,泛读十篇左右这个topic的论文,你基本上就可以搞清楚这个方向人类目前的研究进度了!

总的来说:科学知识是成体系,成网络的,而引用次数又可以反映科研成果的价值,刚才这个过程,就是在科学知识网络中从远到近,按照科研成果的水平进行搜索的过程。目前我们处于知识爆炸的阶段,这种方法个人感觉是非常有效的。

以前我看论文,总是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挺好嘛,但不知道还能从哪个方向改进,自从用了这种方法,一下子思路开阔了,像是在人类科学探索的道路上用很短的时间重复前人的科学探索过程。

推荐大家都可以试试。

(9月6日更新)目前已经答辩完了,统一回答一下大家关于怎么在国内用Google Scholar,可以试着访问一下这个网址:Glgoo 学术搜索,除了不能登录自己的Google账户,Scholar的其他功能均能正常使用。

(9月8日更新)再提醒大家,平时看到一些觉得比较好的论文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看看近几年有哪些质量比较高的论文引用了这篇论文,解决了哪些问题,随着时间推进,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的思路到底有哪些发展。这个习惯培养起来真的会受益无穷。

(9月26日更新)由于有朋友问我怎么查看“排名最高的那些文章被哪些文章引用了”,所以这里简单解释一下,以我目前正在做的一个topic为例,当我们在google scholar里搜索Software Clustering的时候,出现在最前面的搜索结果是这样的:

丝毫不意外,两篇文章分别发表于1999年和2005年,我们要看这两篇文章被哪些文章引用,其实很简单,点击文章下面的“被引用次数:XXX”(截图中的紫色文字,由于截图前点过该链接,所以显示为紫色)这个链接就可以。点击之后出来的页面也基本是按照引用次数排序的,可以在页面最左侧选择时间范围。

感谢你的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读硕/博期间你积累了哪些重要的科研经验?相关推荐

  1. 【学术分享】读硕/博期间你积累了哪些重要的科研经验?

    点击上方,选择星标或置顶,每天给你送干货! 阅读大概需要14分钟 跟随小博主,每天进步一丢丢 编辑:Amusi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567617 本文仅作 ...

  2. spss练习数据_读硕博,为你推荐5本最实用的SPSS数据统计书

    SPSS (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是由IBM公司所推出的一系列用于统计学分析运算.数据挖掘.预测分析和决策支持任务的软件产品.SPSS的 ...

  3. 计算机专业本科硕士博士连读,直博、硕博连读、本硕博连读、考博到底啥区别,学姐给你解释明白...

    当前考大学比较热乎,不少说考大学,就要考211/985,不但考了热门大学,更要读一个不错的专业,比如计算机,金融,临床医学等专业. 当然考研呢,比考大学更要热乎,因为考大学相对简单,而考研比较复杂了, ...

  4. 国内高校硕博补贴大公开!(某校博士在读已经年薪 25w 了)

    点击上方"视学算法",选择加"星标"或"置顶"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转自 | 中国农业大学论坛,论文项目硕博招聘 仅作学术分享,不代表本 ...

  5. 90 后女科学家,四年完成清华大学硕博连读,解决多个世界级难题

    \ 文章 | 厉羽萱 来源 | 考博圈 我们经常能听到一句调侃90后的话:"90后是垮掉的一代",但事实并非如此,如今的90后已经正式进入各行各业,成了很多领域的主力人员.科学家是 ...

  6. 硕博研究生期间应该明确的50件事

    来源:网络 编辑:学妹 是否还记得当初为啥立志要读研读博吗?其实博硕既不是逃避就业压力的避风港,也不是通向学术圣殿的独木桥.而是为了向外发现更大的世界,也是为了向内寻找真实的自己. 50件事,与所有将 ...

  7. 90后女科学家,四年完成清华大学硕博连读,解决多个世界级难题

    我们经常能听到一句调侃90后的话:"90后是垮掉的一代",但事实并非如此,如今的90后已经正式进入各行各业,成了很多领域的主力人员.科学家是一项神圣无比的职业,在很多人看来科学家都 ...

  8. 读博期间应该明确的50件事!

    Datawhale干货 内容:科研方法与经验 当你初入江湖,迷茫不知道该干什么的时候,不妨去模仿前人是如何进行科研的,并从中归纳出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为此,我们推出"学术人生"专栏, ...

  9. 国内高校硕博补贴大公开!(某校博士在读已经年薪25w了)

    点击上方"CVer",选择加"星标"置顶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本文转载自:硕博关注 |  本文来源:中国农业大学论坛 之前有消息称,中科大为吸引优质的博士生 ...

最新文章

  1. 北京出台自动驾驶新规:自动驾驶车辆须配备司机应急
  2. VRRP+SmartLink双上行配置案例
  3. 【Zabbix】yum方式安装zabbix
  4. VMnet1和VMnet8 未识别的网络的解决方法
  5. 基于YARN集群构建运行PySpark Application
  6. Hindenburg发布亿邦国际做空报告,称其股份增发套现、矿机销量萎靡
  7. 深入理解JavaScript的设计模式
  8. 软件测试项目实战(web+app+h5+小程序)
  9. oracle扩容temp表空间,解决oracle临时表空间的报错
  10. 60款顶级大数据开源工具
  11. Failed to list versions for
  12. 蓝桥ROS机器人之v-rep_pro_edu_v3_6_2
  13. Rabbit基础概念
  14. android—AOSP、AOKP、CM的区别
  15. IP和网段的计算方法
  16. 2020PAT甲级秋季7-4 Professional Ability Test (30分)
  17. 拓扑排序(依次加入入度为0的节点)
  18. 微联微信管理平台软--- 微信营销平台运营首选的平台软件
  19. Prometheus(三)Grafana部署及部署告警
  20. ISCE文件格式及其含义

热门文章

  1. c#直接调用ssis包实现Sql Server的数据导入功能
  2. C# + MySql 存贮过程开发示例
  3. 秦州:西瓜书 + 南瓜书 吃瓜系列 14. 降维与度量学习(下)
  4. Matlab与线性代数 -- 零矩阵
  5. 360金融首席科学家张家兴:我们如何做数据AI融合中台?
  6. GPT2文本生成有问题?这里有些潜在解决思路
  7. 三年、四大顶会,深度推荐系统18篇论文只有7个可以复现
  8. KDD 2019高维稀疏数据上的深度学习Workshop论文汇总
  9. 10只机器狗拉卡车!井然有序,毫不费力 | 极客头条
  10. 英伟达发布RTX 2000系列显卡,“实时光线追踪”究竟能为游戏带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