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Sheldon",已获授权

这是Sheldon的第87篇漫画,所有图片大约4.2MB。

我们平时跟人辩论科学问题的时候,最后总是会归结到这样一句话:“某某学术期刊(比如Nature)上的一篇论文是这样说的……”。可是,谁来决定一篇研究论文能不能在Nature上发表呢?

跟许多学术期刊一样,Nature是私人创立的。“谁出了钱,谁说了算”,这么一想是不是很有道理?所以,从1869年创刊起,Nature的稿子都是由拿工资的编辑审的。当然,一篇稿子最后能不能发表,主编的牌面最大。

(注:1、上图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详情请看《漫画 | 那些年被拒稿过的诺奖研究...》。

2、洛克耶(Sir Norman Lockyer)为Nature第一任主编,格里高利(R. Gregory)为第二任主编,布林布尔(L. J. F. Brimble)和盖尔(A. J. V. Gale)为第三任联合主编。)

然而,Nature的这种审稿制度在延续了90多年之后,却在1966年初的时候坚持不下去了。

当时,Nature主编莱昂•布林布尔(L. J. F. Brimble)刚刚去世,约翰•马多克斯(John Maddox)新官上任。按理说当上Nature主编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当老马第一天走进主编办公室时,心里却暗暗叫苦。

原来,在10米长的窗台上,堆放着一摞一摞待审核的投稿,这都是前任主编遗留的工作。每一摞代表1个月的投稿量,所有稿件足足堆成了14摞。也就是说,老马拿着1966年的工资,活儿却要从1964年开始干起

前任主编临终前身体很不好,稿子看不过来拖一拖也情有可原。但是,Nature当时的审稿制度还有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虽然Nature的历任主编都是见多识广的科学家,但具体到某个科学问题上,他们不可能比奋斗在一线的科学家理解得更加透彻,因为一个人的知识面毕竟是有限的。

更加重要的是,有人的地方难免就会有圈子,就会有人情。就算前任主编想要做一个铁面无私的包公,只要他掌握最大的决定权,难免会有人在背后说三道四,怀疑他审稿的标准,是看投稿人给不给他的朋友圈点赞,分不分享他的公众号文章。

这个情况可不是我瞎怀疑的,在真实的历史中,Nature的审稿制度曾经涉及一桩跟诺贝尔奖有关的公案。

你也许听说过,在1962年,生物学家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由于在1953年时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获得了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

这个发现非常重要。生物的遗传信息大都记录在DNA分子中,只有先破解DNA分子的物理结构,科学家才有可能想办法进一步破解生物的遗传信息。因此,最近几十年的现代生物学研究,什么基因检测,基因编辑,染色体合成,统统建立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沃森和克里克最初发表的论文有问题

在论文发表之前,Nature收到的揭示DNA双螺旋结构的稿件一共有三篇,分别来自三个不同的科研小组。

第一组是剑桥的沃森克里克,他们的论文排在那一期Nature的最前面。

第二组是伦敦国王学院的威尔金斯,他的论文排在第二。

第三组是一个咱们老百姓没怎么听说过的伦敦伯贝克学院的女科学家,叫作富兰克林(她刚从伦敦国王学院跳槽过来),她的论文排在最后发表。

有证据表明,沃森克里克的论文主要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模型,给他们带来灵感的数据不是他们自己做实验得到的,而是他们在第二位科学家那儿看了富兰克林的实验数据后擅自薅过来的

那么,为什么沃森克里克的论文有这么明显的问题,当时的Nature编辑部却让它排在最前面发表呢?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得查一查当时三组科学家的投稿档案。可是,在老马上任的几年前,Nature办公室搬过一次家,编辑部把所有投稿档案都扔掉了。这下可好,前任主编跳进泰晤士河也洗不清了。

现有的历史资料对前任主编做出了不太有利的陈述。原来,沃森在剑桥工作时,他的顶头上司是一位学界大佬。这位大佬叫布拉格爵士,26岁时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世界上估计再也找不到比他还粗的大腿了。

大佬拿到沃森克里克的初稿一看,这个发现很牛逼啊,必须发Nature!接着他又想,为了保险起见,我必须亲自帮帮这几个年轻人!于是,大佬给前任主编附上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推荐信。

除了得过诺奖之外,这位大佬还有一个加分项,他跟老马的前任主编老早就认识了,存在深厚的“革命感情”。文章本身确实不错,大佬也写推荐信了,前任主编好意思说“不”吗?

第二组科学家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的顶头上司,伦敦国王学院院长,跟前任主编都是同一家高端科学社交俱乐部的会员。这个俱乐部有个酷炫的名字,叫“雅典学院”(Athenaeum),相当于他们几个顶级科学家拉了个内部私密群。

收到沃森的稿件后,前任主编赶紧提醒院长,说:

虽然前两组科学家的后台都很硬,但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不能靠拍脑袋,而要靠实验证据。可是,最早的实验证据(DNA的X光衍射照片)并不是前两组科学家拍摄的,而是富兰克林拍摄的。然而她并没有大腿可以抱。

因此,富兰克林的贡献被当时的学术圈有意或无意地弱化了。她在诺奖发奖之前就去世了,但就算她活到了发诺奖的时候,诺奖也有很大可能会把她忽略掉。

当然,沃森克里克的论文并非无懈可击。新任主编老马后来说,他们的论文里有一句“受到常识启发……”,一看就知道有猫腻。

如果当时Nature采取的不是编辑部审稿制,而是现在流行的“同行评议制”,那么沃森克里克的论文根本不可能直接在Nature上发表。审稿人一定会要求他们引用数据时,必须征求富兰克林的同意,并且还得将她列为论文的共同作者(如果将来拿诺奖她肯定有份)!

让我们的目光重新回到1966年。当新主编马多克斯新官上任时,他不仅要尽快处理前任留下来的“烂摊子”,还要大刀阔斧地改革Nature的传统,设立一个全新的审稿制度。新的审稿制度不能受个人偏见影响,要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

经过不断地尝试和修正,在1973年时,老马的继任主编戴维斯(David Davies)最终确立了Nature至今沿用多年的制度,即所有稿件必须经过两名以上的同行进行单盲评议(审稿人知道论文作者是谁,作者不知道审稿人是谁)。后来,Nature又允许作者隐去姓名,选择双盲评议(也就是投稿人和审稿人互相不知道对方是谁)。

这种制度有一个明显的好处,由于相互之间谁也不知道对方是谁,审稿人在审稿的时候,可以争取做到“对事不对人”。这样一来,跟主编混俱乐部,在主编朋友圈点赞就能发表的流言蜚语就再也不会有了,因为现在是匿名审稿人(通常是作者的同行)说了算。

当然,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当科学家们距离“编辑部说了算”的年代越来越遥远时,他们渐渐发现了“同行评议”的不足之处,于是,他们对新的制度越来越看不顺眼了。

根据Nature的一位资深的科学总监介绍,如果科学家的投稿过程不顺利,他们就经常会乱猜给他审稿的同行是谁,然后骂Nature的编辑选错了审稿人。可是,如果Nature试着让大家公开审稿,由于科学家们怕得罪人,他们反而不怎么愿意站出来审稿了。

尽管如此,今天的Nature仍然在不断尝试完善和扩展“同行评议制度”。

Nature会鼓励现在的审稿人公开署名。Nature旗下的开放获取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还会公开发表审稿人的审稿意见。并且,如果一个研究是通过科学家自己编程序做出来的,那么他的程序源代码也需要提交给Nature,交给同行进行评议。

去年,Nature还尝试了一种“众包评议”的审稿方式。我们之前介绍过“大贝尔实验”的研究论文就是用这种方法通过审稿的。“大贝尔实验”是一个由10万个人共同参与的众包实验(详情请看《漫画 | 他们从全球招募10万人,向“上帝”发起攻击!》)。

当时,一位接受审稿邀请的芬兰物理学家Sabrina Maniscalco心想,既然“大贝尔实验”是众包的,那么我不如也把审稿的工作众包出去吧?于是,征得编辑部同意后,她把审稿工作众包给了她组里的7个高年级博士生。

当然,无论现代的审稿制度如何创新,“同行评议”仍然是目前的大部分优秀学术期刊的标准配置。虽然这种制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虽然每个经历过的人都有一肚子苦水要倒,但是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它毕竟顺利完成了大部分期刊的审稿工作。

如果没有同行评议,学术圈的情况恐怕就会变得更加糟糕吧——想想看,世上还有很多整天发骚扰邮件、从来不审稿、给钱就让发表的野鸡期刊呢!

美指:牛猫

  绘制:赏鉴

  排版:胡豆

本文动图来自网络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本页刊发内容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使用,

自媒体、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本账号授权,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还有更多有趣的文章,确定不看一下吗?

漫画 | 这不科学!——Nature辟了个谣,然后被人拉黑八年!

漫画 | 创业连亏30年,《Nature》是怎样活下来的?

漫画 | 那些年被拒稿过的诺奖研究...

参考文献:

1. M. Baldwin, Making "Nature": The History of a Scientific Journal (2015).

2. B. Maddox, The double helix and the ‘wronged heroine’, Nature volume 421, pages 407–408 (2003).

3. M. Baldwin, Credibility, peer review, and Nature, 1945–1990, Notes Rec R Soc Lond. 2015 Sep 20; 69(3): 337–352.

4. D. H. Hamer, The Twisted Roadto the Double Helix, Scientific American, (2002).

5. A. Gann and J. Witkowski, The lost correspondence of Francis Crick, Nature volume 467, pages 519–524 (2010).

猜你喜欢

10000+:菌群分析 宝宝与猫狗 梅毒狂想曲 提DNA发Nature Cell专刊 肠道指挥大脑

系列教程:微生物组入门 Biostar 微生物组  宏基因组

专业技能:学术图表 高分文章 生信宝典 不可或缺的人

一文读懂:宏基因组 寄生虫益处 进化树

必备技能:提问 搜索  Endnote

文献阅读 热心肠 SemanticScholar Geenmedical

扩增子分析:图表解读 分析流程 统计绘图

16S功能预测   PICRUSt  FAPROTAX  Bugbase Tax4Fun

在线工具:16S预测培养基 生信绘图

科研经验:云笔记  云协作 公众号

编程模板: Shell  R Perl

生物科普:  肠道细菌 人体上的生命 生命大跃进  细胞暗战 人体奥秘

写在后面

为鼓励读者交流、快速解决科研困难,我们建立了“宏基因组”专业讨论群,目前己有国内外5000+ 一线科研人员加入。参与讨论,获得专业解答,欢迎分享此文至朋友圈,并扫码加主编好友带你入群,务必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职称/年级”。PI请明示身份,另有海内外微生物相关PI群供大佬合作交流。技术问题寻求帮助,首先阅读《如何优雅的提问》学习解决问题思路,仍未解决群内讨论,问题不私聊,帮助同行。

学习16S扩增子、宏基因组科研思路和分析实战,关注“宏基因组”

漫画 | Nature审了个稿,却卷进一桩诺贝尔奖的公案!相关推荐

  1. Nature今年首次撤稿给了微软:研究团队成员自曝删改不利数据,量子计算重大进展是假的...

    贾浩楠 胡子豪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微软赞助的研究被Nature撤稿了,而且还是2021年"第一撤". 原本被物理学界视为颠覆量子计算技术的成果, ...

  2. Nature封面论文撤稿闹大了,认定首个室温超导体数据存疑!领域大佬尝试复现6次全失败,9位作者集体抗议无效...

    明敏 萧箫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登上Nature封面的"首个室温超导体"重磅论文,突然被撤下了! 什么情况??? 要知道,这篇论文当时在学术圈引起了巨大 ...

  3. 物理界炸了!21℃实现室温超导,Nature凌晨刊发撤稿团队新研究,赌城现场被人群挤爆...

    鱼羊 萧箫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物理学界又被扔下一枚核弹! 还是因为那石破天惊.看上去分分钟要把诺奖斩获马下的四个字: 室温超导. 并且这次,来自罗彻斯特大学的Ranga ...

  4. 漫画 | 你看的每一篇Nature论文,都是这样出炉的!

    本文转载自"Sheldon",已获授权 这是Sheldon的第113篇漫画,所有图片大约 2.8 MB. 哈喽!大家好! 我是不定期更新的美编牛猫(*^__^*) , 感谢后台提催 ...

  5. 你看的每一篇Nature论文,都是这样出炉的!

    本文转载自"Sheldon",已获授权 这是Sheldon的第113篇漫画,所有图片大约 2.8 MB. 哈喽!大家好! 我是不定期更新的美编牛猫(*^__^*) , 感谢后台提催 ...

  6. 你想要的宏基因组-微生物组知识全在这(2020.5)

    文章目录 征稿.转载.合作 文章分类导航目录 精选文章推荐 会议.招聘广告 科研经验 软件流程 扩增子分析 扩增子教程 QIIME2教程(2020.2) 易生信-扩增子教程 Webserver在线分析 ...

  7. 你想要的宏基因组-微生物组知识全在这(2023.01)

    欢迎点击上方蓝色"宏基因组"关注我们! 宏基因组/微生物组是当今世界科研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为加强宏基因组学技术和成果交流传播,推动全球华人微生物组领域发展,中科院青年科研人员创 ...

  8. 你想要的宏基因组-微生物组知识全在这(1909)

    文章目录 征稿.转载.合作 文章分类导航目录 精选文章推荐 培训会议.招聘广告 科研经验 软件流程 扩增子分析 宏基因组分析 三代测序专题 Linux与Shell R统计绘图 实验设计与技术 基础知识 ...

  9. 你想要的宏基因组-微生物组知识全在这(1908)

    文章目录 征稿.转载.合作 文章分类导航目录 精选文章推荐 培训会议.招聘广告 科研经验 软件流程 扩增子分析 宏基因组分析 Linux与Shell R统计绘图 实验设计与技术 基础知识 作者解读 文 ...

最新文章

  1. 程序员应该吃透的集合List
  2. java webservice接口开发_搭建Soap webservice api接口测试案例系统
  3. 分离解析DNS服务器
  4. mongoDB Liunx下安装及配置
  5. Java虚拟机运行时的数据区域
  6. jvm(11)-晚期(运行期)优化
  7. 电话光端机安装步骤详解
  8. 有没有必要买python课_请问自学 Python 有必要买课程吗?
  9. c语言uint32_使C语言实现面向对象的三个要素,你掌握了吗?
  10. 大数据学习笔记:初探大数据世界
  11. python绘图 条形图 直方图 饼图 箱型图 误差图 多图绘制 图表注释 三维图形
  12. Codeforces 527C Glass Carving
  13. python人脸识别方法_python实现人脸识别代码
  14. 黑马python培训网盘资源
  15. 汉诺塔递归算法(Python编程)
  16. 【NISP一级】4.1 Windows终端安全
  17. 知乎搜索排序模型的演进
  18. BCryptPasswordEncoder加密和匹配的原理 和 springsecurity 的 rememberme原理
  19. daterangepicker时间插件控制起始和截至日期的选择范围
  20. .net日期控件使用

热门文章

  1. 深入分析Spark任务调度的原理--Java后端同学入门Spark编程系列
  2. 记一次有惊无险的 JVM 优化经历!
  3. 分布式、服务化的ERP系统架构设计
  4. 推荐8个超实用的神级工具,值得收藏起来!
  5. 高效精细化管理企业工单
  6. 排序算法---希尔排序(java版)
  7. C#中base关键字的几种用法
  8. pre是什么意思css,Precss
  9. c语言符号txt下载,c语言中符号含义.txt
  10. 单链表-两个线性表的合并1(破环原链表+尾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