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栏目上一期做了改进得到了大家特别积极的反馈,M小姐灰常开心!看来信息爆炸的世界里,我们还是希望思考得比新闻更多一些。这次选的几个事件都很值得深挖,M小姐干脆就做一个深度解读版,只有三个案例,但是每一个都放肆地脑力激荡一下。

最近工作忙得四脚朝天,但是写作的时间总是特别让我自己期待。虽然更新频率低了,但是一些等待换来的深度,相信还是值得你的时间。

(小伙伴们,我发现遇到有意思的case我就越写越长了怎么办!你们要有耐心看下去呀!)

  • 疫情危机里的Uber:乱世布局,实力诠释别人恐惧我贪婪

  • Universal向院线叫板:视频行业的转折点?

  • 电商大战第二场,反Amazon联盟能走多远

1   疫情危机里的Uber:乱世布局,实力诠释别人恐惧我贪婪

Companies: Uber, Lime, Grubhub

这场疫情,让旅游出行行业的公司一下子处在业务暴跌和裁员的风口浪尖。Uber那真是天天上头条, Uber rides 四月份的业务YoY直接暴跌80%(见上图)。但是比起那些恐怖的数字,M小姐发现,Uber这段时间内做的一系列操作真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

串联起来我们看到,Dara Khosrowshahi这样一个金融出身、经历过08年金融危机、打造了Expedia这样一个行业冠军的资本和产业高手是怎样利用危机布局的。(注:纯属M小姐根据公共信息猜测,没有任何内部消息)

这一系列动作可以归纳为两大块:选择性优化成本,大胆出手战略布局。

选择性优化成本

1.  裁员!裁员!

Uber连续两波的裁员是真的狠。5月初刚刚裁了3700人,据说节省$1Bn固定成本,刚过了两周,又一波3000人被裁,45个办公室被关闭。总裁员人数接近总员工数的25%。虽然出行行业普遍都在裁员,竞争对手Lyft也裁员17%,但Uber是这个力度也是不多见的。

数字是其次,M小姐认为,最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裁员或许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个长远的人员结构优化的开始。

一个更有意思的插曲是:据说一些Uber高管建议主动降薪来留住一些工程师,但是CEO Dara Khosrowshahi拒绝了这个提议。他认为长远来说,裁员是cut costs最好的方式。未来业务复苏之后,这些工作可能转移到海外,进一步优化成本结构。如果你知道Zoom是怎样通过将大部分的开发团队放在中国而不是贵死人的硅谷,而实现了SaaS行业令人惊叹的profitability,你也会觉得Dara的做法并不意外。实际上,将开发工作外包到海外也是很多硅谷startup的一个趋势。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Uber上市以来每一次earnings call 被讨论得最多的话题,就是什么时候盈利。当一个公司从快速发展期过渡到需要稳定的、可盈利的business model,人员结构势必要发生变化。比如不需要这么多优秀的工程师搭建新的系统、打造新的产品,远程团队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和维护就足够。这些看似理性的决定,在经济好的时候其实既难实施,也会很贵,在硅谷这样极度liberal的地方,稍一不注意还可能有PR危机。但是,借助疫情危机,所有人都在裁员,顺水推舟,阻力小了不是一点。

2. 关闭不必要的业务:re-focus

这个其实是非常非常关键、又非常有魄力的决定:大胆砍掉那些nice to have 的业务,聚焦核心业务。这是典型的peacetime 到wartime的转变。(之前的公众号文章里有阐述:peacetime Wartime需要怎样不同的CEO)

Uber要取消的业务主要是研发新产品tech incubator和AI labs,然后调整Uber Works (work shift-finder app), 以及还在烧钱的Uber Freight。

但是!对于最烧钱的部门:Advanced Technologies Group (ATG)下面的self-driving car program, Uber表示还会继续投入,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项目。可见,self-driving car对于uber业务的影响,一旦开始了,就是颠覆性的。这一系列取舍背后的决策,想必也是相当精彩的。

3. 收缩短期无法盈利的市场

Uber Eats会退出捷克、埃及、乌克兰等市场(rides业务还会继续)。其实早在今年,Uber/Uber Eats就已经逐渐退出一些竞争太激烈、烧钱没有尽头的国家,比如印度的Uber Eats卖给了竞争对手Glovo.

但是,撤退也不是全面的。Uber有选择性地在一些top market加码投资。比如法国、西班牙、巴西,与家乐福、Galp、Shell等大型零售商推出了类似Instacart的生鲜外卖业务。

M小姐觉得,这个有进有退的策略真是非常高明。

首先,外卖或许比rides是一个更需要本地化的业务。即使在别的市场是winner,到了一个新的市场也未必就有优势:Demand, supply side的acquisition costs都还是很高。如果市场规模不足以支撑localization的成本,战略性放弃或许是必要的。

其次,Uber这一类的marketplace业务,如果不能达到critical mass, 占据足够领先的市场份额,economics会比行业第一名差非常多。如果第一名资金也很充裕,往往吃力不讨好。看看Uber和Lyft IPO的时候,后者估值还不到前者的1/10。

最后,其实在startup里面做这样的撤退决定的时点也是很有讲究。在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所有人都关注growth, growth, growth, 这样say no的决定可能未必会被摆上台面,或者很难得到投资者的支持。在危机时,这些也许一直想做而未能做的舍弃反而赢得里外叫好。

大胆出手战略布局

一边各种节流,一边投资布局毫不手软。Dara果然是见过大世面的人,Uber IPO时候说的platform的故事要在这个哀鸿遍野的时候玩到极致:在几个重要业务领域,整合竞争对手,优化行业资源。在复苏来临的时候,竞争格局或许就改变了。

1. 共享单车/scooter业务

这个领域的startup自然大受冲击,但是也孕育了市场洗牌的机会。Uber一边裁员,一边拿出$160M投资Lime,downround是自然的。根据消息超级灵通的Information,这次融资Lime的估值接近$510M, 而上一轮融资是2019.2光融资金额就高达$310M的series D,据说这一轮估值暴跌将近80%! 真·门口的野蛮人。

此外,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奔着收购去的。而且这个投资之后的一系列整合动作也是干净利落:Lime CEO离职,由Dara的左膀右臂、Uber 原chief of staff Ting接任;Lime反向acquire Uber 2018年将近$200M收购的、但是一直没什么起色的共享单车业务Jump;最后,layoff Jump 业务部400多员工。可谓是内外团队都大换血。

在目前的共享单车/scooter领域,比起Bird等竞争对手(前段时间也裁员400多人)的,现在总融资额超过$1Bn的Lime虽然估值暴跌,这算是最好的结局了吧(早期投资人也还是赚到了的!)。这个结局跟中国的情况何其相似:摩拜被美团收购,第二名ofo垂死挣扎。是否可以认为,这个行业中美两边的实验都结束了吗?是否证明这个单一业务无法实现unit economics?

2. Uber Eats业务

这个手笔更大!我要多写几句。上周,Uber对美国food delivery行业的开山元老、曾经绝对的行业王者Grubhub 提出了收购要约。几大看点:

看点1:价格要抄底。最后价格还没确定,但是从目前的谈判来看,应该在$6-6.8Bn,将近Uber整个market cap 的10%,绝对是big bet! Grubhub的股票应声大涨将近39%到$5.6Bn(两年前最高峰是$13Bn,也是腰斩了),同一天Uber股价也涨了2.4%,市值达到$56.2Bn(还是回不到IPO时$80Bn的巅峰。IPO拿到这么好的价格,Dara真是pricing的高手啊!)。要知道,一般这种要约发生,都是被收购公司涨而acquirer股价跌。这次双方的股价都涨,可见Wall Street对这个收购多看好,受不了Grubhub半死不活这么久?)。同时,Dara当然明白,这个时候Cash is king. 这么大规模的收购,作为上市公司自然要用好自己的优势:all stock acquisition。

看点2:格局要更迭。令人唏嘘啊,2004年成立的Grubhub当年可是无可争议的industry leader, 现在也还坐拥30万家餐厅,一度何其风光。然而近几年包括Doordash, Uber Eats, Postmates,等在内的新一代double sided marketplace的后起之秀异军突起,江山大改。根据Second Measure的数据,2020年3月,Uber Eats, Grubhub, Doordash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0%, 28%和42%(另一个Wedbush Securities的数据是doordash 35%,前两家一共55%)!不过这也意味着合并有一些变数:美国的反垄断调查一直非常严格。如果这个收购案成功,合并以后的公司市场份额接近50%,在个别市场(比如纽约)更可能高达80%,有可能会遭到federal以及state级别的反垄断调查。但是转念一想,这个特殊时期,这个业务对民生的必要性显而易见,或许让监管当局反而会网开一面?

看点3:风口不是平等的。这次疫情虽然带来了危机,也给Uber Eats这样的外卖业务带来了新的风口。其实,一些本来快要死掉的mealkit公司比如BlueApron都借着风口起死回生。但是!从Uber Eats和Grubhub在疫情中的表现来看,不是每个企业都一样受益。2020Q1, Uber Eats不论是gross booking, 还是revenue,都飙升超过50% ,分别达到$4.68Bn, $819M。而同样的环境,接近的市场份额,几乎一样的业务,Grubhub的增长就低得多得多!Gross booking, revenue分别增长8%,12%, 分别达到$1.6Bn, $363M。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M小姐认为,一方面,虽然Grubhub 2015年开始提供delivery服务,也就比UberEats晚了一年(之前都是靠餐厅自己送外卖),但是那时候Grubhub已经是上市公司,这块业务的增长和投入力度跟其他手握几十亿美元的竞争对手相比,实在捉襟见肘。另一方面,也许是品牌?Uber, Doordash等在新一代的消费者的presence显然比Grubhub强太多了。既然我本来就每天用Uber,现在要宅家里了,自然就转换到Uber的产品。欢迎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想法。

对这个行业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去看看上一期《硅谷笔记》里Benchmark合伙人、marketplace 女神Sarah Tavel对外卖行业非常透彻的分析,为何这几家会形成这样的竞争格局。

PS 其实我有个小问题…… 根据2020 Q1最新财报,Uber eats vs Grubhub的数据: Bookings: $4.68Bn vs $1.6Bn; Revenue: $819M vs $363M,为啥前者的market share还是更低呢?口径能产生这么大差异?哪位同学解读一下?

M小姐碎碎念

回看Uber的两个战略布局,值得再深挖一下。

首先,Uber对这两个动作的核心是一致的:eliminate competition.

收购不是一张好打的牌。但是看看Uber所在的Scooter, Uber Eats两个市场,其实非常相似:

  • 服务很难differentiate;

  • 消费者switch cost 很低,价格敏感度高:谁手机里没有几个app,随时比价?

  • 头部几个竞争对手非常接近,竞争导致大家都没有好日子,对driver, restaurant, consumer都只能维持在流血的价格。

在这样的行业里,行业整合的benefits就非常明显:减少了一个竞争对手,减少因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可以开始优化定价(看看滴滴在收购uber之后的价格变化)。短期来看,也许marketplace上某一方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但是长远来看,如果相信自由市场的话,Pricing还是会逐渐在三方之中达到三方都有钱可赚的平衡,有益于更早实现一个健康的市场。

其次,时间倒流,Uber 从IPO开始,不断强调的就是一个故事:Platform.

我们看看S-1里Uber是怎样阐述自己对platform synergies的。

我就偷懒不翻译啦,但是说一下M小姐的理解:Uber platform 成功的核心假设是:

  • Network effect:从每一个产品来看,增加一个demand或者supply方的用户,都能提升整体平台的价值(或者说,让现有用户的体验更好)。

  • 产品组合:在同一个infrastructure上,每增加一个产品,对于整个平台上的业务和用户价值都能提升。

  • 产品和运营synergy:几个产品的产品设计、技术和运营有overlap,不用reinvent the wheel.

M小姐觉得这个故事逻辑上是说得通的,而且Uber目前最核心的几个业务:Rides, Eats, bikes/scooters,都满足这个故事的要求。但是,S-1里面没有说的一点是:如果单一业务不能profitable, 那平台要发展要到什么程度能profitable:

  • 更多业务?还是重在提高几个核心业务的规模?

  • 在市场达到饱和的时候,unit economics需要怎样的变化:提高价格?提高运营效率?到什么程度?

  • 还有一个搅局者的因素:self-driving car! 这或许是为什么Uber砍了这么多业务,对于这个烧钱而充满不确定性的业务还是不敢放弃的原因。如果不能在这个领域里保持relevance, 很可能被颠覆的时候毫无还手之力。

目前来看,Dara 利用这次危机,is doing everything towards profitability!

最后,出于好奇,M小姐稍微扒了一下Dara Khosrowshahi在Expedia的经历。

大家可能都知道,Dara是投行出身,帮助一个公司买下了Expedia之后,2005-2017年担任CEO。那段时间Expedia 的股价是参见下图。从一个微软手里的网上机票网站二流玩家,一步步成为美国最大的travel agency 平台。

没错,我的重点就是这个平台战略。这12年里,除了金融危机的两年,Dara几乎每年都在收购,收购的主线跟现在的Uber何其相似:

  • 一方面,优化业务线,通过收购把Expedia从单一的机票业务发展到酒店、travel agency等全套业务,同时又把一些synergy不强的业务比如Tripadvisor剥离出去;

  • 另一方面,充分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收购竞争对手,还是前面说的eliminate competition: Orbitz可是高达$1.6Bn的all cash收购,当年也是震惊行业的一案。

不得不说,虽然M小姐很难过身边有小伙伴受到Uber裁员的影响,但是客观地说,Dara真是一个掌管Uber的绝佳人选。他的这一系列张弛有道的动作,作为局外人也真是大写的服气。

这次危机之后Uber会怎样?会凤凰涅槃吗?

【严肃广告时间】想要进一步思考Uber这一系列策略,以及对其他企业有什么借鉴意义,可以参看一下M小姐之前的文章《危机时候你要合理地贪婪》,看看经历过三次危机的硅谷投资人给出怎样的真知灼见。

2   Universal叫板院线:视频行业的转折点?

Companies: AMC, Universal, Disney, Amazon

年初的时候,国内的《囧妈》事件一时闹得沸沸扬扬,同样的戏码在美国上演,这一次阵仗更大。一般M小姐很少关注media领域的事情,但是这个事件对video streaming行业的影响绝对不容小觑,科技界好像大家谈得又不多,所以值得说一下。

AMC叫板Universal

导火索是Universal出品的系列动画片Trolls World Tour,我是审美无能,但是人家万众瞩目的影片。本来预计4/10上映,结果因为疫情电影院都歇业了,Universal果断决定:与其推迟上映,不如直接放到Apple TV+等视频网站上出租观看,而且价格还不便宜:$19.99。结果:

赚翻了!

短短三个星期,出租量就达500万次, 总收入将近一亿美元!什么概念,就是比2016年第一部Trolls五个月内美国本土的电影院收入总和还要高。而且,在美国,通常版权方在digital rental/purchase拿到的分成大概是80%,高于跟院线的50%分成。目前来看,真是非常成功的决定了。难怪NBCUniversal (Universal母公司) CEO Jeff Shell就很开心地公开宣称,这真是超预期啊,以后就算电影院开放,我们的电影也会在网上和电影院两个平台同时发行。

然而,AMC的CEO坐不住了,言辞激烈地公开表示,以后AMC在美国、欧洲和中东的院线都不会放映任何Universal的电影!

虽然,最后Universal 是否能在这个新的发行方式中赚得更多还未可知,因为网上平台发行会影响未来DVD和下载的收入(通常都是院线上映完了才上架DVD和官方下载)。但是,无须争议的是,COVID-19的确成了打破院线和内容方之间平衡的导火索,为视频网站这一渠道打开了一扇大门。前段时间Recode采访Quibi创始人,好莱坞大佬Jeffrey Katzenberg的时候,他就提到,之前版权方对视频网站抵触,很大程度是担心受到院线的的排挤。

其实早在几年前,Universal就在小心尝试direct to consumer的模式。就像前面说的,定价更高,分成更高,而且不需要等到院线下线了才能卖copies。之前碍于院线施压,现在院线已经完全没有话语权,整个行业数字化的进程真是一夜之间演进至少十年。的确,不久前,美国电影协会就宣布,纯线上发行的影视作品也可以参与评选奥斯卡了。

未来的行业格局会变成怎样呢?让我们分别看看一进一退的两方:视频网站和院线。

院线的未来

随着ecommerce的兴起,传统零售商们都在讨论:5年、10年后的实体店会是怎样的?于是,所有人都在做omni-channel: Walmart, Target大力发展ecommerce,用实体店支持线上业务;Amazon和DTC (Direct to consumer)品牌开始探索各种实体店。

同样的逻辑,如果用于影视行业:线上渠道的兴起,并且逐渐跟线下渠道(院线)势均力敌,后者也需要思考:未来的院线是怎样的?如果整个影视发行规则改变,而电影院的票价已经一直都在跌,现有的院线商业模式还能维系吗?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消息:上周有传言,Amazon要收购AMC。后者股价瞬间暴涨接近30%。又是Amazon! (前面说,Uber说要买Grubhub, 后者股票就狂涨,这下传言Amazon要买AMC,后者股票也狂涨,好像大家都在等待tech公司掏腰包take over是吗?)

一方面,AMC实在是太便宜了:这个传言之前,市值已经跌倒$216M(2012年万达的收购价是惊人的$2.1Bn!), 另一方面,对比传统的玩家,Amazon也是有自己的studio(而且还拿了奥斯卡),有内容、有用户、有品牌。最后,这个套路,是不是让你想起了Amazon收购Whole Foods(? M小姐不能评论,各位看官自己体会,欢迎留言哈哈。

顺便想一想:Netflix会收购院线吗?

视频网站的未来

这个就有意思了。毕竟Netflix作为行业先驱,一直都在公众关注的焦点。但是比起高调的Netflix和Amazon,很多人也许低估了另一个玩家的实力:Disney.

来一组数字:Disney+, Disney的流媒体业务,截止2020Q1最新数据有54.5M的subscriber,虽然比起Netflix的180+M(北美约为70M)还有差距,但是要知道,Disney+ launch了还不到6个月!而Netflix作为行业的开创者,从0达到这个数字用了:15年。

当然,这样的比较也许很不严谨,只是给大家一个直观感受。但是我们要看到,Netflix盈利的两大羁绊就是获客和内容。从2019年的10k来看,Netflix operating margin 在15%左右(2020年预计会提高到16-17%)。

下面的cost of revenues,就是内容制作成本。加上marketing,占了收入的75%!

内容上看,TL;DR: 内容真的很烧钱!据BMO Capital Market估计,Netflix今年要在内容上投资高达$17Bn。要知道,Netflix 2019年全年收入也就$20Bn。作为一个finance nerd, 需要指出的是,实际内容制作成本比上面的数字还要高。因为Netflix有很多debt,2019年利息支出超过$600M,而debt(应该)大部分都用于内容制作。相比之下,Amazon, Apple的内容支出大概在$6Bn。

Disney就不一样了。Disney在内容上的行业地位是无可争议的。Walt Disney Company 在内容上支出$24Bn, 但是这些内容可以license给各个渠道,包括Disney自己旗下的Disney+, Hulu, ESPN等多个平台。更别提已经玩得炉火纯青的IP commercialization(衍生品等)。所以Disney+在内容上投入一年在$2.5Bn左右(都是investor day public data啊)。

获客成本上,如果说有什么行业教会我们不要小看传统巨头的能量,那无异于就是(M小姐有莫名热情的)fintech。下图是几大网上借贷平台达到累计$1Bn贷款发放总额用的时间:行业开拓者、最为大家熟悉的LendingClub, Prosper 都用了至少5年。Marcus是高盛旗下的平台(现在也发展成网上银行,有savings account了),借助高盛的用户群、品牌和distribution channel, 它达到这个规模用了多长时间?8个月。

如果说创投界真的有什么至理名言的话,我一定要引用这一句:

"The battle between every startup and incumbent comes down to whether the startup gets distribution before the incumbent gets innovation.”

这个对比的争议在于,视频产品比金融产品更容易差异化(?)。比如Netflix的内容显然没有Disney+那么family friendly,他们或许吸引的是不同的客户群。但是相应的,维持这种差异化的成本也很高。随着竞争的加剧,Netflix的业务在涨,但是Market share也有下降趋势。Amazon, Apple, Disney, 都是大玩家,而且一方面用platform策略引入第三方内容,弥补自身内容的不足;一方面又可以用其他业务来支持这个烧钱的领域,打起价格战也是可以毫不手软。

积极方面是,因为Netflix已经积累的品牌优势,疫情所带动的在线视频使用的增长也直接帮助Netflix降低了获客成本。不过,Amazon, Apple对入口的控制还是不可小视,看看App store和Amazon.com主页上对Amazon Prime Videos, Apple TV+宣传的力度就知道了。

最后,前面说到,Disney的优势可不仅是内容,它的ecosystem十分完整,包括了线上线下、IP商业化等等,看看这个著名的Disney创始人50多年前的战略地图(堪比Jeff Bazos的1997年致股东信),你就会真的不会以为Disney只是米老鼠。

用户会只忠实于一个subscription吗?内容上的领先优势可以持续吗?如果说疫情和美国的《囧妈》事件把video streaming行业推向了新的高速发展轨道,对于任何一个玩家,都将是一场硬仗。

P.S. M小姐本来还想评论一下Quibi(就是PPT就融资一个多亿美元的那个10分钟短视频app),不过它现在也是半死不活了,下次再说吧。

3   电商大战第二场,反Amazon联盟能走多远

Companies: Shopify, Google, Facebook, Amazon

疫情对出行行业是沉重打击,却同时将ecommerce推向的新的高峰。根据Adobe的统计,美国的ecommerce行业4月比3月增长高达49%, 一直不温不火的online grocery更飙涨110%。

在这样的机遇面前,一直想要进军ecommerce而无法撼动Amazon王者地位的科技巨头和新秀,都对这个万亿美元市场发起了二次冲击。让我们看看Google, Facebook, 以及国内可能不大熟悉的Shopify,这两个月都做了什么。

Shopify Shop:走到前台

必须先说Shopify, 因为接下来要说的两个巨头都离不开他。

国内的朋友可能不大知道Shopify, 也无法想象在美国,大大小小的品牌都喜欢自己运营网站,导致剁手党要注册无数个账号。但是,这也催生了一个国内没有的机会:ecommerce后台运营系统(就是阿里巴巴为商户做的:支付,存货,订单,发货,营销等系统)。Shopify 就是Amazon之外的ecommerce世界的幕后王者:超过100万个商户都在使用Shopify 的系统。Shopify 也是属于受益于疫情的公司,市值已经从2015年IPO的$1.3Bn, 飙升到现在的$83.6Bn!(错过一个亿)

如果说Shopify之前一直都在做幕后英雄,那4/28推出的这个app就真的是跟Amazon正面交锋了:

这个叫Shop的App, 说白了就是一个简单原始版的天猫,让Shopify的品牌第一次面向消费者,聚合使用Shopify这个后台系统的百万商户,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购物平台:找商店、购买、支付都在Shop里完成。

M小姐下载试用了一下,不得不说槽点很多。毕竟是刚上线的app, 不需要对个别功能或者选择的丰富性吹毛求疵,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很明显看出是一个做后台系统的公司做consumer facing app, 而且整个思路似乎就是没有跳出美国ecommerce的框框:从实用性出发,假设消费者都极度理性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最核心的界面就是搜索、track包裹,cold start非常困难。从商户的角度,也完全没有customization, 千篇一律,聚合得太简单粗暴了。

这些是产品功能上的问题,还是思路上扭转不过来的DNA,还有Shopify能否像阿里那样管理好这样的consumer facing marketplace, 真的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毕竟,这是完全跟我们所熟知的阿里正好相反的成长策略。Ecommerce本质服务客户,一个B2B的公司能否完成这样的转型,难度是不容低估的。

Google Shopping:直接免费

4/12, Google 宣布,Google Shopping 平台对所有商户免费做product listing,只对排名promotion收费。对Google Shopping不了解的同学,可以看下图。

Google Shopping其实存在了快20年了,一直都围绕Google的核心搜索+竞价,主要还是做listing, 按照listing收费,导流到商户网站。所以这次免费,Google还要跟Paypal, Shopify等合作,进一步完善用户体验。

Google的强项,当然就是在于信息聚合。比如同一个商品,会展现不同商户的价格,很像网上买机票……对比起Shopify的平台,强项是内容丰富,对于price sensitive的用户,这是很易用的比价网站了。而且也符合美国这极度分散的ecommerce行业格局。但是购物流程还跳到另一个网站上。M小姐认为,这个关键流程不能形成闭环,最后Google也就是停留在一个入口的生意。Amazon的market share增长到一定程度,用户搜索直接就跳过Google,没有办法形成实质竞争。想象一下,百度搜索再完美,在国内买东西是不是都直接到购物平台?

Facebook Shops: 跨平台+免费

520前一天,Facebook 宣布推出Facebook Shops (名字敢不敢更有创意?),金主嘛,当然也免费!这个稍微复杂一些:

  • FB和Instagram本来就有商户界面,这个产品让商户直接跨平台list products (FB page, Ins profile, Stories, ads)

  • 未来还会让商家通过Whatsapp, Messenger, Ins Direct来卖货

  • 测试商户必须使用Facebook Checkout,就是在FB, Ins上的支付平台

与Google类似的是,FB也一直没有积累做ecommerce后台系统的产品和能力,所以具体服务商户的功能(比如product directory, inventory, orders, fulfillment等等)还是要通过Shopify, BigCommerce, Woo这些平台实现(除了shopify,其他的名字都不大重要……)。

FB也是很奇怪。Business page已经存在了很多年,居然就一直没有做任何帮助商户打造门店和ecommerce业务的功能(也许做了大家都不知道)。现在去看,很多商户界面都荒废得很。INS这么优质的带货平台,app内购买功能也开始了没多久,大部分广告都是要跳转。

跟Google相比,FB的平台是一个很适合impulsive shopping的平台。核心价值不是信息的聚合或者比价,而是商品的发现和推荐。根据中国ecommerce的逻辑,这个应该是更符合消费者的购买习惯的。但是,downside仍然是FB缺失ecommerce后台管理系统。INS上能够完成销售闭环的商家,都是用的第三方系统。

M小姐碎碎念

看到两个科技巨头的产品设计,大家也就不奇怪为什么Shopify 股价也随着这两个消息水涨船高。著名的科技博客Stratechery 说,这就是Anti-Amazon Alliance (反亚马逊联盟)。

但是M小姐觉得,这个是不牢靠的不得已联盟。

如果蛋糕真的很大,为什么要把后台系统拱手让人?FB正在test Facebook Checkout,或许就是分这个大蛋糕的第一步。另一方面,Shopify的merchant客户,都要在Google, FB上很无奈要大把花钱打广告获客,Shopify 自己建造了一个渠道,做的大了,无可避免也是对两个巨头的竞争。未来也是有合作有竞争的微妙关系。

那么,Shopify能撼动Amazon吗?

关注Ecommerce这个领域的小伙伴也许都知道,中美在这个领域有着根本性的差异,这个差异的核心,就是阿里和Amazon的商业模式的不同。前者一开始就明确做第三方平台,而Amazon从自营模式起家,2000年开放Amazon Marketplace, 第三方卖家sales超过自营也不到3年。但是增长十分迅速(见下图)。

用最具有可比性的GMV来看,2019年,Shopify vs Amazon retail vs Amazon 3rd party 的GMV是:$61Bn vs $135Bn vs $200Bn。2020Q1,Shopify这个数字达到 $17.4Bn, YOY增长高达46%。但是,毕竟还不在一个量级,而且对消费者没有直接掌控。Amazon如此体量,还保持两位数增长。也是可怕。

进一步说,Shopify要增长到Amazon的体量,或许还有一个门槛:摆脱对第三方的依赖。

虽然Shopify打造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目前为止(也是make sense的)策略是整合各种第三方服务,很多甚至是核心功能。比如payment processing 通过Stripe, Package/shipping刚刚开始自己打造(Shopify Fulfillment),deliver通过传统的USPS, Fedex, UPS。根据阿里和Amazon的经验,或许最核心的,就是payment了吧。Stripe也是一个估值超过$30Bn的公司。这样的合作关系,能够支撑起多大的体量,还要拭目以待。

当然,要搭建这样的一个系统需要时间。Shopify 2004年成立至今,也是打磨了十几年。即使是Google, FB这样的巨头,要做这一块业务也非一日之功。M小姐在retail tech公司混迹了几年,不得不说,零售是个苦生意。比传统的ads生意要细碎得多,利润也薄得多。Shopify要学会直面消费者,科技巨头要打造零售后台系统,都将是一场持久战。

最后的最后,我们还没有说Walmart, Target这些根正苗红的玩家呢!Walmart US e-commerce 2020Q1增长了多少?74%!规模也在$40Bn左右。

疫情之后,美国的电商格局会演变成怎样?

Uber乱世布局,反Amazon联盟,视频行业转折点相关推荐

  1. 从《芈月传》看热门IP在互联网视频行业的“前世今生”

    近日,现象级影视剧<芈月传>首度开播,即重新刷新了各项数据上的神话.<芈月传>开播以来,乐视网播放量突破60亿.荣膺乐视超级电视首部流量突破2亿,单集评论数突破4W,累计互动量 ...

  2. 欧洲杯直播助PPTV日均流量登顶视频行业首位

    随着意大利溃败,西班牙最终捧杯,四年一度火爆的欧洲杯赛事也就此落下帷幕.令人欣喜的是,在本届欧洲杯比赛的直播过程中,由于比赛安排再深夜,互联网应用取代传统电视台成为人们观看赛事的主要渠道,各大视频网站 ...

  3. 腾讯京东要建“反阿里联盟”?Python 或成 Excel 官方脚本语言;百度华为在一起 | 一周业界事

    点击上方"CSDN",选择"置顶公众号" 关键时刻,第一时间送达! 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周,百度刚与华为达成深度合作,李彦宏与余承东还相互交换了"信物&q ...

  4. 迅雷正式回应搜狐诉讼,揭示网络视频行业潜规则

    近期互联网的焦点关键词无疑就 是官司,而这些官司的主体又似乎都与搜狐有关.今年5月份,搜狐曾宣布就<我的青春谁做主>一剧被盗播一事,起诉迅雷.56网.酷6网三家公司. 随着近日版权官司日益 ...

  5. 音视频行业不可或缺的功能-云端录制

    前言 随着音视频行业的迅速发展,无论是在线直播.线上教育.还是视频会议都已经进入到了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因为以上这些场景都是实时直播类型的,没有办法回看之前的直播内容,所以录制回放功能成为了各个厂商不可 ...

  6. 边缘计算不“边缘”——助攻视频行业这几年

    随着边缘计算行业的不断发展,其业务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成熟.边缘计算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其运用起来也和传统云计算有很大不同.那么边缘计算行业所面对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是什么样的呢?有请网心科技的 ...

  7. 【报告分享】2020中国短视频行业洞察报告.pdf(附下载链接)

    大家好,我是文文(微信:sscbg2020),今天给大家分享Mob研究院于2020年10月份发布的报告<2020中国短视频行业洞察报告.pdf>,短视频赛道的伙伴们可以重点参考下. 本报告 ...

  8. 短视频行业内情分析-今抖云创

    目前短视频行业是一个很好的行业,也带来了很多流量红利,下面今抖云创就跟大家分享一下短视频是怎么赚钱的. 短视频供应商也就是内容制作人.内容制作人使用短视频平台的目的通常是通过在平台上赚钱的方式在平台上 ...

  9. pptv android pad客户端,PPTV 发布Android新版客户端 视频行业首创多屏互动功能

    PPTV网络电视宣布近日即将发布Andriod客户端全新版本,新版本除再次优化Andriod客户端的用户体验,更是开创性地推出了视频领域全新应用--多屏互动功能.通过设置连接家中的无线热点,可轻松实现 ...

最新文章

  1. Python实现飞机大战小游戏,详解每一行代码【不收藏都对不起我】
  2. React全家桶构建一款Web音乐App实战(九):皮肤切换
  3. decimal,float和double的区别
  4. python中字符串添加r的作用,原始字符串不发生转义
  5. Odoo10教程---模块化三:模型约束,高级视图,工作流,安全性,向导,国际化和报表等
  6. 算法不会,尚能饭否之排序——插入排序法(用链表实现)
  7. Net::SSH::Perl 连接远程主机慢的原因
  8. 熊出没之奇幻空间里面的机器人图片_武汉欢乐谷奇幻灯光节12月24日盛大开幕...
  9. hbuilder新建web apk项目_【CUCS】Ionic利用你喜欢的(html css js) web技术创建跨平台的移动app...
  10. 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_stata速学|logistic回归分析
  11. Spring AOP之概念解释
  12. 超能竞速大开眼界,iQOO 5系列正式发布
  13. java获取oracle自增_Oracle自增列创建方法
  14. Day715. 适配不同的类型的switch匹配 -Java8后最重要新特性
  15. <video> 标签快进不生效
  16. screen和scp
  17. opencv 轮廓放大_【走进OpenCV】这样腐蚀下来让我膨胀!
  18. LibGDX_4.1: LibGDX 游戏开发框架
  19. crosstool-ng 交叉工具链默认配置 名词解释
  20. linux服务端 完美世界 下载,完美世界服务端(linux架设版)[模板源码]

热门文章

  1. Matlab色图处理
  2. 基础扫盲帖:比特率和波特率有什么不同?
  3. Using insecure protocols with repositories, without explicit opt-in, is unsupported. Switch Maven...
  4. 如何用javafx实现闪烁效果?
  5. 怎么把图片格式转为JPG格式?教你两招轻松转换
  6. Ubuntu18.04 GoldenDict安装及配置
  7. matlab 绘图常用命令
  8. 树与二叉树转换,森林与二叉树的转换,哈夫曼编码例题详解
  9. hcip脱产班01天
  10. java calendar getactualmaximum_Java Calend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