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第一阶段:1800~1952
    • 1843
    • 1847
    • 1890
    • 1931
    • 1935
    • 1937
    • 1938
    • 1939
    • 1941
    • 1942
    • 1943
    • 1944
    • 1945
    • 1947
    • 1950
    • 1952
  • 第二阶段:1954~1972
    • 1954
    • 1956
    • 1957
    • 1958
    • 1959
    • 1960
    • 1961
    • 1962
    • 1963
    • 1964
    • 1965
    • 1966
    • 1967
    • 1968
    • 1969
    • 1971
    • 1972
  • 第三阶段:1973~2011
    • 1973
    • 1974
    • 1975
    • 1977
    • 1978
    • 1979
    • 1980
    • 1981
    • 1983
    • 1984
    • 1985
    • 1991
    • 1993
    • 1994
    • 1995
    • 1997
    • 1998
    • 1999
    • 2001
    • 2004
    • 2011
  • 计算机历史 - 算盘和机械计算机
  •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 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 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

第一阶段:1800~1952

1843


埃达·洛夫莱斯伯爵夫人发表关于巴贝奇分析机的“注解”。

1847


乔治·布尔制定一个使用代数进行逻辑推理的系统。

1890


赫尔曼·霍尔瑞斯使用打孔卡片机器完成人口普查。

1931


万尼瓦尔·布什设计出模拟电子机械计算机微分分析机。

1935


汤米·弗劳尔斯率先使用真空管作为电路通断开关。

1937


艾伦·图灵发表《论可计算数》,其中描述了一台通用型计算机。

克劳德·香农描述利用开关电路执行布尔代数的方法。

贝尔实验室的乔治·斯蒂比兹提出了一台使用电路的计算器的设想。

霍华德·艾肯提出建造一台大型数字计算机,同时在哈佛大学发现巴贝奇差分机的部分零件。

约翰·文森特·阿塔纳索夫在12月的一次长途晚间驾车过程中想出一台电子计算机的概念。

1938


威廉·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在帕洛阿尔托的车库中创业。

1939


阿塔纳索夫使用机械鼓轮存储器完成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原型。

图灵到达布莱切利园参加破解德军密码的工作。

1941


康拉德·楚泽制成Z3,这是一台全功能的电子机械可编程数字计算机。

约翰·莫奇利到达艾奥瓦州拜访阿塔纳索夫,并观看计算机演示。

1942


阿塔纳索夫使用300个真空管制成一台部分可用的计算机,并离开了美国海军。

1943


用于破解德军密码的“巨人”真空管计算机在布莱切利园完成。

1944


哈佛马克一号投入使用。

约翰·冯·诺依曼前往宾夕法尼亚大学参与ENIAC的工作。

1945

冯· 诺依曼写出《关于EDVAC的报告初稿》,其中描述了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

六位ENIAC的女性程序员被送到阿伯丁进行培训。

万尼瓦尔·布什发表《诚如所思》,其中描述了个人电脑的概念。

布什发表《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建议政府向学术和产业研究提供资金。

ENIAC完全投入使用。

1947


晶体管发明于贝尔实验室。

1950


图灵在一篇文章中描述了一项人工智能测试。

1952


格雷斯·霍珀开发第一个计算机编译器。

冯·诺依曼在高等研究院制成一台现代计算机。

UNIVAC预测艾森豪威尔大选胜出。

第二阶段:1954~1972

1954


图灵自杀。

德州仪器引进硅晶体管,并推出Regency收音机。

1956


肖克利半导体公司成立。

第一届人工智能大会。

1957


罗伯特·诺伊斯、戈登·摩尔等人成立仙童半导体公司。

苏联发射斯普特尼克号人造卫星。

1958

高等研究计划署(ARPA)成立。

杰克·基尔比展示集成电路,也就是微型芯片。

1959

诺伊斯和仙童公司的同事独立发明微型芯片。

1960


J·C·R·利克莱德发表《人机共生》。

兰德公司的保罗·巴兰提出分组交换概念。

1961


肯尼迪总统提出人类登月计划。

1962


来自麻省理工大学的黑客制作《太空大战》游戏。

利克莱德成为ARPA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的首位主管。

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发表《如何增强人类智能》。

1963


利克莱德提出“星际计算机网络”。

恩格尔巴特和比尔·英格利希发明鼠标。

1964


肯·凯西和“快乐捣蛋鬼”成员乘坐校车进行环美旅行。

1965


泰德·尼尔森发表首篇关于“超文本”的文章。

摩尔定律预测微型芯片的处理能力会每年翻一番。

1966


斯图尔特·布兰德和肯·凯西一起组织“幻游音乐节”。

鲍勃·泰勒说服ARPA主管查尔斯·赫茨菲尔德资助ARPANET。

唐纳德·戴维斯创造“分组交换”一词。

1967

ARPANET设计讨论在安阿伯和加特林堡进行。

1968


拉里·罗伯茨发出建造ARPANET的接口信息处理机的招标请求。

诺伊斯和摩尔成立英特尔,并聘用安迪·格鲁夫。

布兰德出版了第一本《全球概览》。

恩格尔巴特在布兰德的帮助下进行“演示之母”。

1969


ARPANET的第一个节点成功安装。

1971

唐·赫夫勒开始为《电子新闻》撰写一个叫作“美国硅谷”的专栏。

《全球概览》停刊聚会。

英特尔4004微处理器公布。

雷·汤姆林森发明电子邮件。

1972


诺兰·布什内尔和阿尔·奥尔康在雅达利制作《乓》。

第三阶段:1973~2011

1973


艾伦·凯在施乐PARC参与开发阿尔托计算机。

鲍勃·梅特卡夫在施乐PARC发明以太网。

社群记忆共享终端在位于伯克利的一家音像店设立。

文特·瑟夫和鲍勃·卡恩为互联网完成TCP/IP协议。

1974


英特尔8080推出。

1975


MITS公司推出Altair个人电脑。

保罗· 艾伦和比尔·盖茨在微软为Altair编写BASIC语言。

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第一次聚会。

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推出Apple I。

1977


Apple II面世。

1978

第一个电子公告栏出现。

1979

Usenet新闻组出现。

乔布斯访问施乐PARC。

1980


IBM委托微软开发个人电脑操作系统。

1981


Hayes调制解调器开始向家庭用户销售。

1983


微软推出Windows。

理查德·斯托尔曼开始开发免费操作系统GNU。

1984


苹果公司推出Mac电脑。

1985


斯图尔特·布兰德和拉里·布里连特推出The WELL。

CVC推出AOL的前身Q-Link。

1991


莱纳斯·托瓦尔兹发布第一个版本的Linux内核。

蒂姆·伯纳斯–李公布万维网。

1993


马克·安德森公布Mosaic浏览器。

史蒂夫·凯斯的AOL提供互联网直接接入服务。

1994


贾斯汀·霍尔发表网络日志和网站目录。

《热线》和时代公司的Pathfinder成为万维网的首批大型杂志出版商。

1995

沃德·坎宁安的WikiWikiWeb上线。

亚马逊成立于1995年。

1997


IBM的深蓝计算机击败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

1998


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成立谷歌。

1999


埃文·威廉姆斯推出Blogger。

2001


吉米·威尔士和拉里·桑格推出维基百科。

2004


FaceBook创立于2004年2月4日。

2011


IBM的沃森计算机在《危险边缘》中胜出。


  • 创新者 - 史蒂夫·乔布斯

  • 对IT革命起了最重要作用的是数学,而不是其他什么特定的技术,这是《创新者》作者艾萨克森一个新奇的观点。世界上最早试图制造计算机以解决复杂问题(微积分中的差分)的是数学家巴贝奇,而影响他来考虑这个问题的则是大诗人拜伦勋爵的女儿埃达·洛夫莱斯,一位对数学痴迷的贵妇名媛。

  • 对计算机技术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有两个人,冯·诺依曼和图灵,他们都是数学家。前者提出了使用至今的计算机的系统结构,后者划定了可以计算的问题的边界。图灵的很多灵感来自冯·诺依曼的《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一书;另一个给予图灵很大启发的是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图灵顺着他的思路,想清楚了可计算性理论,这成为今天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另一位对计算机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是香农,他设计了数字逻辑电路,并用它实现了具体的计算。今天的集成电路,无论多么复杂,里面基本的单元都是香农的逻辑电路。可以讲,将一切问题变成数学问题是过去两个世纪IT革命的核心。

  • 对IT革命起了另一个关键性作用的是一种文化,或者说一种政策,即政府、大学和企业的合作。而促成这件事的,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万尼瓦尔·布什,因此有人表示没有任何一个美国人对科技发展的影响能超越布什。作为模拟计算机的发明者,曼哈顿计划的主要倡导者,以及在“二战”后指导政府科技政策的学者,他不是去建设大型的政府实验室,而是推动政府与大学和企业的合作。正是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美国才能诞生盖茨、乔布斯等大批创新者,才能让互联网得以快速推广。大部分国家在发展科技时,看重的是盖茨、乔布斯这样的人,但是他们的贡献是相对孤立的,他们的出现也具有偶然性。只有当一个国家在文化(和制度)层面对创新有了正确的理解时,盖茨和乔布斯这样的人才会成批出现。

计算机历史 - 算盘和机械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