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篇文章《DNS中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优秀设计》 最后遗留的两个问题。

DNS基于UDP协议
  • • 从抓包可以看出,DNS在传输层上使用了UDP协议,那它只用UDP吗?

  • • DNS的IPV4根域名只有13个,这里面其实有不少都部署在漂亮国,那是不是意味着,只要他们不高兴了,切断我们的访问,我们的网络就得瘫痪了呢?

我们来展开今天的话题。

DNS是基于UDP的应用层协议吗?

当我们执行dig www.baidu.com时,操作系统会发出dns请求,去询问www.baidu.com域名对应的IP是多少。

$ dig www.baidu.com; <<>> DiG 9.10.6 <<>> www.baidu.com
;; global options: +cmd
;; Got answer:
;; ->>HEADER<<- opcode: QUERY, status: NOERROR, id: 61559
;; flags: qr rd ra; QUERY: 1, ANSWER: 3, AUTHORITY: 0, ADDITIONAL: 1;; OPT PSEUDOSECTION:
; EDNS: version: 0, flags:; udp: 4000
;; QUESTION SECTION:
;www.baidu.com.   IN A;; ANSWER SECTION:
www.baidu.com.  298 IN CNAME www.a.shifen.com.
www.a.shifen.com. 298 IN A 180.101.49.12
www.a.shifen.com. 298 IN A 180.101.49.11

此时,从抓包上来看,DNS作为应用层协议,在传输层确实是用了UDP协议。

传输层使用了UDP协议

但是,其实 RFC 5966 中提到。

# https://www.rfc-editor.org/rfc/rfc5966This document updates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support of TCP as a transport protocol for DNS implementations.

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大部分情况下看到DNS使用UDP,但其实DNS也是支持TCP的。

当我们在dig命令里加上+tcp的选项时,就可以强制DNS查询使用TC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

$ dig +tcp www.baidu.com; <<>> DiG 9.10.6 <<>> +tcp www.baidu.com
;; global options: +cmd
;; Got answer:
;; ->>HEADER<<- opcode: QUERY, status: NOERROR, id: 28411
;; flags: qr rd ra; QUERY: 1, ANSWER: 3, AUTHORITY: 0, ADDITIONAL: 1;; OPT PSEUDOSECTION:
; EDNS: version: 0, flags:; udp: 4000
;; QUESTION SECTION:
;www.baidu.com.   IN A;; ANSWER SECTION:
www.baidu.com.  600 IN CNAME www.a.shifen.com.
www.a.shifen.com. 600 IN A 180.101.49.11
www.a.shifen.com. 600 IN A 180.101.49.12

此时再次抓包。

传输层使用了TCP协议

可以发现,在传输层,DNS使用了TCP协议。

那么问题就来了。

为什么有UDP了还要用到TCP?

我们知道网络传输就像是在某个管道里传输数据包,这个管道有一定的粗细,叫MTU。超过MTU则会在发送端的网络层进行切分,然后在接收端的网络层进行重组。而重组是需要有个缓冲区的,这个缓冲区的大小有个最小值,是576Byte

IP层分片后传输会加大丢包的概率,且IP层本身并不具备重传的功能,因此需要尽量避免IP层分片

如果传输过程中真的发生了分片,需要尽量确保能在接收端顺利重组,于是在最保险的情况下,将MTU设置为576。(有些过于谨慎,现在大部分场景下MTU=1500)。

基于这样的前提,这个MTU长度刨去IP头和UDP头,大约剩下512Byte。

所以才有了RFC1035中提到的,在UDP场景下,DNS报文长度不应该超过512Byte

超过则会被截断。那数据包就不完整了,可能会导致下游没法正常解析数据。

但不可避免的是,总会有需要传大量数据的场景。

怎么办呢?那就改用TCP吧。

因为TCP本身会分段,分段后的长度正好小于等于MTU的长度。并且丢包后还会重传,因此可以确保数据正常传输。

所以说数据包长度大于512时,DNS就需要使用TCP协议进行传输。

那既然TCP那么好,为什么不全用TCP?

我们可以对比上面UDP和TCP的那两张图,会发现,除了DNS的请求和响应两个数据包,TCP场景下还多了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这几个包。

咋一看好像也不算特别多。

我们再回去看下,通过DNS协议去查询域名对应的IP的过程。

将查询过程细分的话,是可以分为迭代查询递归查询的。

迭代查询和递归查询是什么

迭代查询是指,发出DNS后,对方如果不知道这个域名的IP是什么,会告诉我有可能知道这件事的机器的IP,我自己再去问有可能知道的机器,不断重复直到问到结果。

递归查询是指,发出DNS请求后,要求对方查好后直接给出最终结果。

看起来递归查询好像很方便,但其实是将查询的过程转嫁给了其他DNS服务器。所以很多时候,这两者是同时存在的。

举个例子。

迭代查询和递归查询

比如还是查询www.baidu.com对应的IP。

那本机在发出DNS请求时,会要求最近的DNS服务器将结果查好了再给回本机(step1),所以这时候是要求的递归查询

本机是轻松了,然而最近的DNS服务器(有可能是你的家用路由器)却需要忙活起来了,它需要采用迭代查询的方式,最坏的情况下,它需要:

step2: 查询根域名服务器

step3: 拿到根域名服务器返回的一级域名(com)服务器IP,

step4: 再去查询一级域(com)服务器

step5: 得到二级域(baidu)服务器的IP

step6: 查询二级域(baidu)服务器

step7: 得到三级域(www)服务器的IP

step8: 查询三级域(www)服务器

step9: 得到www.baidu.com服务器的IP

此时DNS服务器在将结果放入缓存后,会将结果给回本机(step10)。

可以看到,迭代查询和递归查询在这个场景中其实是同时存在的。

迭代查询和递归查询的报文特征

这在DNS的报头里也有体现。

DNS报文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Flags字段中的RDRA字段。

RD(Resursion Desired)是指客户端期望的查询方式。

  • • 0:表示迭代查询

  • • 1:表示递归查询

RA(Recursion Available)是指服务端实际采用的查询方式,它只会在响应包里出现。

  • • 0:表示迭代查询

  • • 1:表示递归查询

迭代查询和递归查询带来的影响

回到为什么DNS不全部改用TCP的问题上。

我们可以看到,DNS请求中,涉及到的服务器其实非常多。

如果都用TCP的话,那就都需要三次握手建立连接,四次挥手断开连接。

对于递归查询的那一方,其实还好,因为只会建立一次连接,发出一次请求接收一次响应就完事了。

但对于迭代查询的一方,就需要与众多服务器重复建立和断开连接性能会有很大影响

这时候估计大家也会想问。

那是不是不断开TCP连接,下次复用就好了?

不太好。

因为大部分URL所涉及到的域名服务器都不太相同,比如 www.baidu.comwww.xiaobaidebug.top涉及到的一、二、三级域名服务器就不一样,因此也没必要维护TCP长链接做复用。

所以相比之下,在数据量较小的场景下,使用UDP就可以省下握手挥手的消耗,因此UDP才是更优解。

DNS的IPV4根域只有13个吗?

确实是的。

问题又来了。

为什么是13个IP,不能再加吗?

这个,单纯是历史原因了。上面提到基于UDP的DNS报文不应该超过512Byte,刨去DNS本身的报头信息,算下来大概能放13个IP(IPV4)。

具体的计算过程不太重要,我就省略了,对计算过程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下这篇文章最下面的参考文献。

虽然现在大部分机器MTU=1500了,但由于还可能存在MTU=576的机器,需要向前兼容,因此也不建议随意调整。

但问题叒来了。

退一万步,就算所有机器的MTU都到1500了,是不是就没这个限制了?

嗯,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可以加,但没必要。

我们需要思考下为什么要加?

是因为觉得13个IP对应13台服务器,压力太大了吗?

还是说出于其他不可明说的因素考虑?

比如,很久以前看电视的时候,有位砖家提到"全球DNS根服务器只有13台,其中x台部署在漂亮国,只要它们切断访问,那我们的网络就会受影响balabala"。

但其实,13个IP不代表只有13台服务器。准确点来说,应该说是13组服务器,每个组都可以无限扩展服务器的个数,多个服务器共用同一个IP

这里面其实涉及到一个叫任播的技术。

任播是什么

我们知道,在传输的过程中,一台机器发消息给另一台机器,这叫单播(unicast)

单播

一台机器,发消息给本地网段的所有机器,那叫广播(broadcast)

广播

这两个都很常见,应该都没问题。

一台机器,发消息给的所有符合条件的目的机器里的其中一台,那叫任播(anycast)

任播

我们知道,全世界的网络设备,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这也是网络这个名称的由来。

我们假设有这么一个路由器,它想要访问某个IP的机器。从路由器到目的机器有非常多条路径,路由器可以通过跳数等信息来计算每条路径的成本,得到最优的路径。将最优路径汇成一张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路由表

比如下面的图里,绿色的线和红色的线都能到达同样的目的地,但显然,绿色的路径更短,所以路由表记录了成本更低的绿色路线。

路由表记录更短的路径

那么现在假设我们将这个网状结构里的两个点的网络IP设为一样,路由器其实不知道这是两个不同的机器,对它来说,这只是两条不同的路径,但都是通向同一个IP。

不同路径抵达同一个IP地址

这两条路径都能到同一个IP,因此打到任意一个服务都能拿到想要的信息,从而实现了任播

现在我们再加个条件,路由器和其中一台机器都在国内,另一台机器在国外。对路由器来说,由于国内的机器离得近,传输成本低,而国外的机器远,传输成本高,所以路由器生成的最优路线是打到国内的机器。

基于这样的思路,我们只要镜像一份国外的DNS域名服务器信息到国内机房里。我们就不再需要请求国外服务器了。

所以,就算其他国家的根域名服务器挂了,也不会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事实上国内已经有非常多的镜像服务器了,稳得很。

那稍微扩展一下,假设在上海和广东都设置了相同IP的镜像服务,那对于上海的用户来说,他们的路由器会优先将请求打到上海的镜像服务。而广东的用户则会优先打到广东的机器里,从而实现了就近访问

上海的镜像服务挂了,那对应的上海用户路由器里的路由表,就会将路径更新为广东的镜像机器。上海用户的请求就会打到广东的镜像服务中。从而实现高可用(或者说灾备)。

看起来,利用任播既能做到负载均衡,还能实现高可用,这跟nginx很像啊。

那么,问题就来了。

既然有任播技术,那为什么还要用nginx?

nginx作为常见的反向代理服务器,背后可以连N个服务端。当客户端想要请求后端时,客户端根本不需要知道是哪个服务器在为它提供服务,只管拿nginx最后返回的结果就行了。像这种,屏蔽掉具体有哪些服务器的代理方式就是所谓的反向代理

反向代理

正因为不知道背后有哪些服务器,因此可以做到无限扩展,挂了一台其他也能顶上,因此实现了负载均衡和高可用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有HTTP协议,还要有websocket协议?》,提到过对于网络游戏场景,需要有服务器主动推数据到客户端。由于nginx与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会建立TCP长链接,因此客户端在收到服务端的消息之后,能沿着这条连接响应服务端

如果这时候不用nginx,单纯使用任播,那服务器将消息主动推给客户端之后,客户端响应时,消息不保证还能给回原来的服务器毕竟“任播”的含义就是,只要能访问任意一台服务器就行了。

因此任播并不能代替nginx。

当然这两个本来也不是一个维度的东西,拿来比较其实并不合适,我只是举了个反例来帮助大家捋一捋两者之间的差异。

总结

  • • DNS在传输层既能使用UDP也能使用TCP协议。当传输数据量小于512Byte时会使用UDP,否则使用TCP。

  • • 虽然根域只有13个IP,但不代表只有13台服务器,准确的说,应该是十三组服务器,每组服务器都共用同一个IP,国内已经有非常多的镜像服务器,利用任播技术,只要能就近访问到其中一台就行了。

  • • 国内国外如果都有相同IP的目的机器,那对于路由器来说,无非就是有两条路径可以抵达相同的目的地,一个远一些,一个近一些。基于成本,会将更近的路径放到路由表中。

  • • 任播技术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负载均衡和高可用,但它跟nginx并不是一个维度的东西,不能替代nginx。

参考资料

《Why 13 DNS root servers?》

https://miek.nl/2013/november/10/why-13-dns-root-servers/

别说了,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呛水吧

听说 DNS 根服务器只有13台,科学吗?相关推荐

  1. 为什么 DNS 根服务器只有 13 台?给中国一台真的很难吗?

    点击关注公众号,回复"1024"获取2TB学习资源! 域名系统是最重要的互联网服务之一,没有它,我们将无法访问在线内容,甚至无法发送电子邮件.每当我们尝试连接到其他网站或在线服务时 ...

  2. 13个DNS 根服务器

    全球只有13个DNS根服务器,在13台路由服务器中,名字分别为"A"至"M",其中10台设置在美国,另外各有一台设置于英国.瑞典和日本.A.ROOT-SERVE ...

  3. 全球为何只有13台DNS根服务器

    平时我们进行域名解析所用到的DNS服务器,是面对客户的一线服务器. DNS服务器是(Domain Name System或者Domain Name Service)域名系统或者域名服务,域名系统为In ...

  4. 全球13台 DNS 根服务器,居然没有一台属于中国!

    域名系统是最重要的互联网服务之一,没有它,我们将无法访问在线内容,甚至无法发送电子邮件.每当我们尝试连接到其他网站或在线服务时,根 DNS 服务器都会帮助我们的计算机找到并到达我们想要的地址. DNS ...

  5. 13台根域名服务器的维护费用,根域名服务器只有13台吗

    之前为了做一个分享,查了很多DNS相关的信息, 发现绝大多数关于根域名服务器的数量的说法都是错的. 第一个说法是根域名服务器只有13台,首先就不止13台,现在实际上有一千多台.另一个说法是根域名只能有 ...

  6. 为什么根域名服务器只有 13 台?

    今天聊个有意思的话题. 世界上共有 13 个根域名服务器,其中主根域名服务器是在美国. 那美国有没有可能通过根域名服务器掐断中国的互联网呢? 在说结论之前,我们先来了解: DNS到底是怎么工作的? 为 ...

  7. 世界最快网络服务器地址,全球互联网的13台DNS根服务器分布

    在根域名服务器中虽然没有每个域名的具体信息,但储存了负责每个域(如COM.NET.ORG等)的解析的域名服务器的地址信息,如同通过北京电信你问不到广州市某单位的电话号码,但是北京电信可以告诉你去查02 ...

  8. A记录 CNAME记录是什么 | DNS 查询的过程 | DNS 根服务器是什么 | 配置域名 CNAME 原理

    说说 DNS 查询的过程? (根服务器+迭代查询,ISP 缓存,浏览器.host.DNS,顶级 com 服务器等) 全球共有 13 个根服务器, 然后近到本地 Isp 会配置多个缓存服务器(DHCP分 ...

  9. 中国牵头”雪人计划”以及IPv6根服务器那些事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qq_42730134/article/details/91429957 2017年11月末,网上曾出现过这样一则新闻: 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 ...

最新文章

  1. j2recover----最强大的jfs2文件恢复工具
  2. W7程序计算机面板介绍,win7系统隐藏任意程序运行界面的详细步骤
  3. [日志]做人与标点符号
  4. 获取相机视口内物体在视线范围内某点的方法
  5. led显示屏服务器怎么设置,led显示屏怎么改字幕 led显示屏改字幕方法
  6. python3多线程自定义threading子类
  7. Oracle视图、自定义函数、存储过程、触发器
  8. plc和服务器通讯协议,PLC实现HTTP协议的POST请求,与服务端JSON格式双向通讯
  9. 牛客网编程题输入输出
  10. 什么样的会员管理才叫有效果的会员运营方案?
  11. 计算机网络吞吐量计算
  12. oracle创建用户并授权管理员,Oracle创建用户并授权【数据库】
  13. android对cpu硬件要求,Android手机想用64位处理器?系统阻碍
  14. SqLite 文件查看编辑工具
  15. python中调用π的值_python如何调用math函数库求π值
  16. UML小结,UML图,UML例子
  17. http协议详解及htt面试题目,常见的http状态码
  18. 海外抖音tiktok怎么做直播?
  19. RocketMQ原理刨析
  20. 2020-10-22希腊字母发音对照表及其latex命令

热门文章

  1. 深度之眼Pytorch打卡(九):Pytorch数据预处理——预处理过程与数据标准化(transforms过程、Normalize原理、常用数据集均值标准差与数据集均值标准差计算)
  2. cmake中添加引用动态链接_macos - CMake:MacOS上动态链接资源的运行时错误(dyld:未加载库) - SO中文参考 - www.soinside.com...
  3. 对策论(博弈论)基础
  4. Reac生命周期(简单易懂)
  5. 2.Markdown段落
  6. JAVA:通过session 获取userid
  7. 许巍音乐里的欧美文学
  8. 【AI专业盘点】清华姚班、北大、浙大图灵班哪家强?
  9. 吐血总结!100个Python面试问题集锦
  10. AStyle使用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