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现状及其它
刘曦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研水平有了不小的进步,所取得的成绩确实是可喜可贺。最近看到有报导说我国2003年发表的科研文章从数量上仅次于美国、日 本、英国和德国而列于世界第五。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科研界就可以说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最近的人民日报(海外版)说目前我国还没有很好的办法 去处理一小小的干电池,北京上千的聆听了诺贝尔奖获奖者所做的报告的科研工作者提不出任何问题。我国科学研究现状就有点像雨像雾又像风了。 笔者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然后谈谈自己对我国科研界的总体印象,最后粗略分析一下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现状。介绍自己为的是让读者能更客观地了解鄙人的观 点;同时也借方舟子的宝地为自己作一下免费广告(如果国内某单位看得上鄙人,请与鄙人联系)。 笔者199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现中科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3年 毕业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获博士学位;现在是日本科学振兴会的博士后,工作地点是日本爱媛大学,主要做一些高温高压实验。本人做过运动员,曾是湖南省优秀 运动员;
做过一定管理工作,曾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生会主席及堪培拉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生活中矛盾的地方很多,比如说高中时是运动员,考大学却走文化路 线;大学时是学生会主席,后来却爱上科研;英语没有过国家四级,后来却海外留学获博士学位;曾经党校结业,最终却没有入党;平时爱上新语丝和文学城,却也 爱翻人民日报...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现仅发表2篇SCI文章,其中一篇发表于Journal of Petrology (JP;见以下讨论);另有一篇已被JP接受并拟于近期出版;除此以外还有2篇文章已投出(JP及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Minerals),被拒绝的可能性不大。
我对我国科研界的总体印象大致可以概括如下:
1、科研界整体上比较浮躁。很多科学家过于重视新想法而忽略认真、严谨、扎实地工作,很有一些人幻想着一觉醒来凭某个好点子而获诺贝尔奖。遗憾的是,科学 早已过了那个仅凭某个点子就可以出成果的年代。现代科学讲究的是已有知识的积累,研究前沿的跟进和新知识的发现与创造,出成果、获奖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水到 渠成的事情,象前两年某日本青年科学家获诺贝尔奖那种情况只不过是个事故(当然这中间有强烈的好奇心等可取成份)。有章可循,这是科学的魅力,也是科学的 起码要求。具体到科研部门,我认为大学里的科研人员比科学院的科研人员浮躁很多,他们经常闹一年发表论文几十上百篇的笑话(比如说浙大的芩可法等人)。如 果将科研按文理来分,那么从事文科的研究人员显然要浮躁得多(比如说清华大学的董关鹏等人)。
2、科研成果有了一定量的增长但没有质的飞跃。具体到地球科学,那就是发在国际高水平科研杂志上的文章还是凤毛麟角,我国的地质学家们在国际上还没有什么太多的号召力(见后边讨论)。不知道别的专业是否也如此,盼望其它专业的有心人给客观数据。
3、国家科研投入有限,基本上还是养人科研;国家对有限投入的管理不够,造成投入与产出不相符。既然国家没有经费让那些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既然那些科学 家也没有什么科研成果,国家再花那么多钱去养那么多人就令人费解了。养人科研导致的结局是科研院所人满为患、人浮于事、优秀的人物没有位置、想做事的人做 不了事。我国对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公正性也较差。我们经常看到种瓜得豆或种瓜什么也没有的报导;这种情况偶尔发生是正常,经常发生就是你的 不对了;它表明我们的科学家没有能力对自己的研究项目作出比较正确的预测,也表明我们的科研投入投错了人,没有达道预期的成果。现在国内很有些科学家极力 为用了经费但没有科研成果而辩护,这很不正常;同样情况放到国外,这些科学家恐怕是得卷铺盖走人。我国科研管理的不公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小项目大评,中 项目中评,大项目小评,重大项目不评”早已成了顺口溜。管理机构对大项目、重大项目的直接计划、立项、管理、评议和验收可能而且现实上导致管理人员与有关 科研人员形成利益同盟,严肃的科学研究也就变成了一些利益集团的自导自演、自娱自乐,有限的科研经费被极大浪费,国家利益严重受到损害。这种管理人员与有 关科研人员形成的利益同盟也是产生学霸的根源。由于能够控制项目和经费,他们就直接绑架了我国的科研,从而限制不同学术观点、甚至铲除异己。
以上仅是本人对我国科研界的一些简单印象,对与不对是另一码事。从感情上来说,我希望自己是错的,毕竟自己是中国人。 因为最近考虑回国就业,我对国内地质界的了解要稍微多一些。总体上说,我国地质科学研究近些年来有一定进步,而且在某些领域如寒武纪古生物群落、中国黄 土、大别山超高压变质作用等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与国外差距依然较大。 简单地说,我们在传统的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如古生物、构造地质学、第四纪研究等有一定的实力,但还不真正具备进行现代地球科学研究的能力。现代地球科学在研 究手段、仪器设备等方面与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等学科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不同的是研究对象和研究兴趣。一切地质问题都是某种过程,它涉及一定的物质组 成,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温度、压力、氧逸度等),经历一定时间,然后由能量最低原理决定某种结果。如果我们要进行实验研究,我们首先没有纯净化学药品, 上过新东方听过宋浩狂人讲课的人没准记得起他对化学药品不纯的抱怨;接着我们没有什么能力和设备达到一定的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更别提对他们进行测 量、控制。说起实验设备,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贵阳地化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及北京大学都有一些,但这些 设备设计、配套都不太理想,因而没有什么特别优秀的成果出来,目前都主要用于教学。成果不理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受过正规实验训练的科学家很稀缺,笔 者仅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的李建平研究员和陈鸣研究员,前者曾受训于法国和德国而后者曾受训于德国。北京大学引进过曾受训于法国的石平博士,但不
久石平博士就辞了职。这些实验科学家们在国外时都做出过优秀的成果;但回国后总体上处于极度劣势,项目申请、仪器购进、助手配置等恐怕是举步唯艰,要想出 什么成果恐怕难于上青天。对已有实验设备进行合理整合、对已有科研人员进行针对性扶持、对国外从事实验研究的优秀的华人地质学家(如芝加哥的 YANBING WANG、GUOYING SHENG,华盛顿的YINGWEI FEI,新墨西哥的YUSHENG ZHAO,纽约的BAOSHENG LI、JIANZHONG ZHANG等等 )进行重点引进是我国现代地质研究走上正轨的必经之路。同时,我们必须解决“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为枳”的老问题。 如果我们要进行理论方面的研究,一定的理论基础如物理化学、量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等等是必须的,不幸的是我国地质学家在这方面的积累很是薄弱,孤陋寡闻的 我迄今为止还没有见到哪位中国地质学家在二、三流的国际刊物上就热力学计算或第一原理计算发表过什么有影响的文章。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张毅刚 研究员从事一定的分子动力学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其是否往第一原理计算等方面发展值得关注。
下面让我们看看我国地质科学家最近的总体表现。国际地质界的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还没有一位地质学家拥有进入世界前200名的号召力,这大体上与我国的 大学、科研院所在世界上的地位相符。这里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号召力中有语言、文化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反应科研成果,多于十位的日本地质学家以及近二十位海 外华人地质学家进入世界前200名便是证据。由此可见,要想有所作为,我国地质界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下面的具体分析也表明了这一点。
首先,我们不妨将有关地质杂志按它们的影响因子(IF)进行分类:IF>3的
为一流地质杂志,主要有REVIEW OF GEOPHYSICS (RG),JOURNAL OF PETROLOGY (JP),
METEORITIC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等等;1主要有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EPSL),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JGR),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AMERICAN MINERALOGIST,
CHEMICAL GEOLOGY等等;0.1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中国科学(D)等等;IF<0.1的为四流地质杂志,
90%以上的由我国科研院所主办的地质杂志属于此类。这里有两点值得强调:由于地质行业小,地质科研杂志的IF总体上较低,与其它行业的科研杂志的IF不 具有可比性;将地质杂志进行分级只是为了便于对比。 然后,让我们来看看我国地质学家在一流地质杂志上的表现(仅以RG和JP为例;RG和JP从来都是靠文章质量取胜)。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任何人在RG上 发表过任何文章,尽管RG已存在了几十年(据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艾印双博士)。我们在JP上的表现要好一些:从1991至现在,南京大学 XISHENG XU(2000)、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所WM FAN(2000)及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WEI LIU(2000)与LING DING(2003)分别以第一作者身分发表过文章。在1991年,JP发表文章42篇,以后慢慢增加到2003年的100篇;如果以每年70篇文章来计 算,JP于过去大约13.5年的时间总共发表文章大约1000篇。由此看见,我国地质学家在JP上的演出不能说精彩(4/1000);但可喜的是我们于近 年有了一定的突破。在此,本人自我吹嘘一下,能以第一作者在JP上发表2至3篇文章,确实值得喝一杯。
接着,让我们看看我国地质学家在二流地质杂志上的表现(仅以EPSL为例;有点象JGR,EPSL从来都是靠文章数量取胜)。以下表格表明,我国地质学家 在EPSL上的表现从2000以前的较差变为2000以后的较好(与在JP上的表现一致;但总体表现还是一般);这个现象很有意思,尽管其具体原因目前不 是很清楚。
EPSL
年份 文章总量 中国文章总量 中国文章%
1991 223 0 0
1992 207 1 0.5%
1993 0
1994 1
1995 1
1996 2
1997 1
1998 4
1999 1
2000 7
2001 10
2002 13
2003 418 9 2%
综上所述,我国地质学家的科研成果主要还是发表在层次较低的三流甚至四流的地质杂志上,我国地质学家的总体表现还有待加强。
我不知道我国其它专业的科学家的科研状况,所以不敢就我国科研的整体定位作任何判断。笔者这里抛砖引玉,盼望其它专业的有心人给出客观数据,以便对我国科研界进行合理定位,从而促进我国科学研究的极大发展。

下面是一位网友的回复:

我是国内学地质的,相比各位,对这篇文章的背景知道得略微多一些。说说我的看法。不为辩护,仅是说明现状、问题。求同存异。
这位博士的学术水平从其发表记录来看,尚算可以,但还不足以来以此俯视中国的地球科学研究。他的研究方向看起来应该是理论岩石学,偏重高温高压方面的。这 个方向在国内开展的确不多,他提及的几个中国大陆学者,如中科院广州地化所的陈鸣研究员,在冲击高温高压岩石学方面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以第一作者及合作者 在Science,PNAS等上有多篇文章发表。华裔学者,如CIW(华盛顿卡耐基研究所)的毛河光(Mao HK),费英伟(浙大77本科)等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毛先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固体地球科学中的美国科学院华裔院士目前只有3人),也是费博士的导 师。由于这一研究方向偏重理论,中国学者目前都不喜欢做理论的,正如本文作者提及,对这一研究国内基本也多是开展教学方面的工作。但因这一方向来数落中国 地质学研究,需要谨慎。
另外,他以IF来划分地学刊物,并据此来个三六九等分,也不可取。他也提及,地学的IF极低,相对生命科学等几乎微不足道。RG(Review of Geophysics)2003年的IF是6.8,是迄今地学中最高的(Nature/Science,PNAS除外)。地学的IF如果在2~3之间,就 算是Top了。他本人是做岩石学的,JP固然不错,但还不至于是这个领域最好的,只能说是之一。他提及的CMP及未提及的Lithos等刊物都和JP相 当。我们都知道,每个刊物的投稿都有侧重,因此以一个刊物来否定全部,似乎有些武断。在地球化学领域,GCA和Chemical Geology都不错,前者更好一些。地球物理领域,JGR系列和GRL是最好的刊物,虽然IF在2.3左右。在构造地质学方面,Tectonics是最 好的刊物之一,IF也是2.4左右。在第四纪地质、环境地质等领域也都有自己Top刊物。他因IF来划分一流、二流等值得商榷。说说综合方面的期刊,如 Geology,EPSL等,都是最好的。应该说这两个刊物是地质学除了Nature,Science,PNAS等之外最好的综合性期刊。类似物理学领域 的PRL,化学领域的JACS和Angew Chem.以及材料方面的Adv. Mater。尤其是Geology,要求其发文的IDEA新颖。一般也是投N &S被据后再改投这个的。Geology和其它地学方面的期刊关系类似PRL和PR系列。中国期刊的表现差强人意,但有提升的空间,不能对它一开 始就和国际上最好的相提并论,需要时间。目前国内地学期刊被SCIE检索的有中国科学(D)、科学通报、自然科学进展、地质学报(英文版)、岩石学报(中 文版)和地球物理学报(中文版)。前面的2个是SCI源期刊,也是国内地学最好的综合性刊物,后面都是SCIE检索的,一看题目就知有专业侧重。IF一般 在0.5左右,相比国际期刊,差距很大。但03年的岩石学报IF首次超过了1.0,比前两者都高。这于国内地学中岩石学研究较多、发文量大不无关系。总体 而言,国内期刊发表不好,但需要扶持。
中国大陆地学研究的确对国际地学贡献不是很大,能入流的国际学者人数较少,但亦有亮点。由于地学区域性强,而中国学者大多不太喜欢做理论,其发表文章的区 域性意义很难被引用。但目前中国地学有两个招牌:中国黄土和古生物。前者由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刘东生院士开创、发展,目前研究氛围很好,成果也很显 著。包括西安环境地质所的安芷生院士、郭正堂研究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的丁仲礼所长等代表性领军人物。前两人在Nature均有第一作者和第一单位 的文章发表,丁所在EPSL、JGR等上文章不下于20篇。目前地学的杰出青年基金中研究黄土等新生代地质的较多,也反映了国内学者在这方面有活跃。刘老 当然是中国地学一面旗帜,活动了环境科学有Nobel奖之称的Taylor奖,和2003年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其多旋回气候理论对世界地学做了卓越贡 献。而古生物方面,仅是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文就被世人所知。据不完全统计,92年到02年这10年间在Nature和science上以 大陆学者以第一作者和单位发文共83篇,其中地学文章54篇,而地学中古生物文章41篇。由此可见古生物的贡献。这篇古生物文章作者主要集中在中科院古脊 椎与古人类所(北古所)、中科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所(南古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和西北大学,而这些学者大多毕业于如下学校:南京大学(地科院的季强 (4)、北古所的朱敏(4)、周忠和(2))、北京大学(西北大学的舒德干(6)、北古所的徐星(7))、西北大学(南古所的陈均远(5))(括号为截至 02年的第一作者论文数)。古生物研究的最大亮点是03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由南古所的陈均远、西北大学舒德干和云南大学侯先光领衔的寒武纪生命大爆 发项目。如前所述,地质学的地区性太强,它首先是区域的,然后才是世界的。中国因为独特的地质、地貌现象而成为国际地学的研究热点区域和自然实验室。如被 誉为世界第三极、研究陆陆碰撞的青藏高原、研究第四纪地质的黄土、喀斯特等地质地貌和大陆深俯冲的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别-苏鲁造山带和边缘海的南中国海等, 均是世界上少有的、最佳地质实验室。当然,因为得天独厚,发表一些论文也是自然的。但总体而言,我们对现代地质理论的贡献还是不多,需要努力。
中国海外学者对地球科学的贡献有目共睹,但更需要对国内的了解、帮助和提高。近20年来,中国大陆学者在海外地学研究机构取得终生职位的人数不算少,他们 也多为自己,也为我们华人争得了荣誉,可喜可贺。说说年长的学者,国外知名的华裔地学工作者多为中国台湾出去的,大多毕业于台大。如现在CIW的毛河光教 授、澳洲地调所的孙贤鉥研究员以及前ANU(澳洲国立大学)的刘玲根教授,他现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的特聘研究员(上面做理论岩石学的那位先生 应该知道吧)以及ETH(苏黎世理工)的许靖华教授(中央大学48年毕业),他们都在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年青一代的较为突出的有北大 82年毕业,现UCLA做构造地质的尹安教授(美国地质学会年青科学家奖得主),北大82年毕业,现密歇根大学的张有学教授(美国地球化学学会年青科学家 奖得主),中科大毕业、现SUNY的地球物理的温联兴教授(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年青科学家奖得主),还有一些如科大毕业、现UIUC的提出地球内核差异旋转 的宋晓东博士,南大82毕业,现密苏里大学任教的刘勉教授(地球动力学)、北大毕业、现日本Ehime大学的赵大鹏教授(地震学)等。他们也多在自己的研 究领域取得很好的进展。国内也有很好的年青学者,如南大83年毕业、现为中科大教授的郑永飞博士在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硕果累累,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的 丁仲礼教授(浙大77级)在新生代地质、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的姚檀栋研究员(兰州大学毕业)于高原冰芯以及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的朱日祥院士与古地磁学等 方面均为国内地学研究的中青年翘楚。近年来,他们也多和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往来,开展联合研究。目前中国地学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渴求突破,国家也 很重视。人才始终是科学发展最为关键的一环。我们更多地是希望海外学者能加盟,为中国地质学的发展有所作为,贡献自己力量,而不是在旁指手画脚。国内如科 学院系统的"百人计划"、高校系统的"特聘教授",基金委层面的“杰出青年基金”都是很好的平台。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强大,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协作,海外 华裔学者也是责无旁贷啊。
本文只是讨论了我所知道的中国地学方面的一些现状和问题,以期和大家讨论。囿于专业背景,本文更多地是侧重固体地球科学,尤其是地质学方面,对诸如大气科学、地理科学等方面未曾涉及,因故可能遗漏了很多重要信息,表示道歉。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baul/articles/1602872.html

浅析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现状及其它相关推荐

  1. 计算机应用技术国外现状,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与国外相比还需要不断成熟,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计算机应用技术现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 要]随着科学 ...

  2. 我国计算机通信技术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计算机通信技术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计算机通信技术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董伟 [期刊名称]<中国新通信> [年(卷),期]2018(020)015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计算机的普及程度也随之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开 ...

  3. 我国java发展_Java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Java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2012-07-19###############2012-07-19########2012-07-19########Ja va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沈 阳 ...

  4. 外卖行业现状分析_我国外卖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一览

    内事不决问百度,香事不决,上『百料汇』! 随着我国互联网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国未来在家做饭比例将回下降,外卖市场潜力巨大.2019年我国外卖行业交易金额达6035亿元,外卖用户规 ...

  5. 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现状分析报告

    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现状分析报告 2009-09-08 18:25 工业自动化市场概况 一.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特点 工控及自动化产业涉及电力.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通讯.机电等诸多领域,属综合学科产业 ...

  6. 我国计算机发展优势,浅析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doc

    浅析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 浅析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 摘 要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发展,给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本文主要介绍了计算机应用的一些发展情况,以及对计算机应用 ...

  7. 我国邮政行业现状调查:邮政成本没有精准算法

    我国邮政行业现状调查:邮政成本没有精准算法[@more@] 我国邮政行业现状调查:邮政成本没有精准算法 11月15日,国家发改委.国家邮政管理局联合发布通知称,100克以内的国内信函,每重20克本埠由 ...

  8. 我国计算机通信技术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概述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概述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信息化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计算机网络通信需求随着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不断扩增,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计算机网络通信新技术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 ...

  9.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历史与现状,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对于计算机应用的用户也日益增加.在经过深入的了解之后发现,为广大群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同时用户节省了很多 ...

最新文章

  1. python语言中文社区-Python 之父谈 Python-Go语言中文社区
  2. python哪一版好用-最好的 Python IDE,你们推荐使用哪一个?
  3. 深度学习(主要是CNN)用于图片的分类和检测总结
  4. 形变块匹配跟踪(2):配准跟踪与几何约束_md
  5. c#中namespace、assembly与DLL/EXE
  6. Flume 1.7 源码分析(四)从Source写数据到Channel
  7. Linux 下安装Nginx,配置自启动
  8. AWS安装CDH5.3-CentOS6.4中关键操作步骤
  9. 《画解算法》3. 无重复字符的最长子串【python3丨简单】
  10. js比较日期大小 判断日期
  11. Python学习之路day3-集合
  12. 临时变量、引用参数和const
  13. 第1章 神经网络的思想
  14. 欧几里得算法(辗转相除法)
  15. MATLAB实现DES算法子密钥生成
  16. 动手学深度学习之数据预处理
  17. 收藏级干货——Auto CAD历史版本功能大盘点(上)
  18. 大公司都在用的招聘分析模型,会EXCEL就行,白嫖党不要错过
  19. win10一些快捷键及更新
  20. 人脸对齐:Wing Loss人脸关键点检测算法2018

热门文章

  1. 标准 BT656 并行 数据结构 详解
  2. 基于御安全APK加固的游戏反外挂方案
  3. error:LNK2005 已经在*.obj文件中定义的解决办法
  4. Gym 100712G Heavy Coins
  5. java图形化界面编程之Swing
  6. 圣地亚哥大学 学计算机 咋样,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计算机专业怎么样?...
  7. 项目启动成功,但是Eureka页面不显示
  8. hcs12 microcontroller 笔记
  9. 黑产系列02-黑产画像
  10. 天翼云服务器硬盘怎么挂载,天翼云主机云磁盘管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