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Linux 内存寻址之分段机制

前言

分段到底是怎么回事?

实模式的诞生(16位处理器及寻址)

保护模式的诞生(32位处理器及寻址)

IA32的内存寻址机制

寻址硬件

IA32的三种地址

MMU地址转化过程

IA32的段寄存器

分段机制的实现

段描述符

段描述符表

总结

Linux中分段的实现

总结

Linux 内存寻址之分页机制

硬件中的分页

为什么使用两级页表

两级页表结构

页目录项

页面项

线性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

扩展分页

页面高速缓存

Linux中的分页机制

总结

推荐阅读


Linux 内存寻址之分段机制


前言


最近在学习Linux内核,读到《深入理解Linux内核》的内存寻址一章。原本以为自己对分段分页机制已经理解了,结果发现其实是一知半解。于是,查找了很多资料,最终理顺了内存寻址的知识。现在把我的理解记录下来,希望对内核学习者有一定帮助,也希望大家指出错误之处。

分段到底是怎么回事?


相信学过操作系统课程的人都知道分段分页,但是奇怪的是书上基本没提分段分页是怎么产生的,这就导致我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下面我们先扒一下分段机制产生的历史。

实模式的诞生(16位处理器及寻址)


在8086处理器诞生之前,内存寻址方式就是直接访问物理地址。8086处理器为了寻址1M的内存空间,把地址总线扩展到了20位。但是,一个尴尬的问题出现了,ALU的宽度只有16位,也就是说,ALU不能计算20位的地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分段机制被引入,登上了历史舞台。

为了支持分段,8086处理器设置了四个段寄存器:CS, DS, SS, ES.每个段寄存器都是16位的,同时访问内存的指令中的地址也是16位的。但是,在送入地址总线之前,CPU先把它与某个段寄存器内的值相加。这里要注意:段寄存器的值对应于20位地址总线的中的高16位,所以相加时实际上是16位内存地址(即段内偏移值)的高12位与段寄存器中的16位相加,而低4位保留不变,这样就形成一个20位的实际地址,也就实现了从16位内存地址到20位实际地址的转换,或者叫“映射”。

上面关于分段机制计算内存地址的描述比较难理解,画了一个图帮助理解

保护模式的诞生(32位处理器及寻址)


  • 80286处理器的地址总线为24位,寻址空间达16M,同时引入了保护模式(内存段的访问受到限制)

  • 80386处理器是一个32位处理器,ALU和地址总线都是32位的,寻址空间达 4G。也就是说它可以不通过分段机制,直接访问4G的内存空间。虽然它是新时代的小王子,超越它的无数前辈,然而,它需要背负家族的使命–兼容前代的处理器。也就是说,它必须支持实模式和保护模式。所以,80386在段寄存器的基础上构筑保护模式,并且保留16位的段寄存器。

  • 从80386之后的处理器,架构基本相似,统称为IA32(32 Bit Intel Architecture)。

IA32的内存寻址机制


寻址硬件


在 8086 的实模式下,把某一段寄存器左移4位,然后与地址ADDR相加后被直接送到内存总线上,这个相加后的地址就是内存单元的物理地址,而程序中的这个地址就叫逻辑地址(或叫虚地址)。在IA32的保护模式下,这个逻辑地址不是被直接送到内存总线而是被送到内存管理单元(MMU)。MMU由一个或一组芯片组成,其功能是把逻辑地址映射为物理地址,即进行地址转换,如图所示。

IA32的三种地址


  • 逻辑地址:
    机器语言指令仍用这种地址指定一个操作数的地址或一条指令的地址。 这种寻址方式在Intel的分段结构中表现得尤为具体,它使得MS-DOS或Windows程序员把程序分为若干段。每个逻辑地址都由一个段和偏移量组成。

  • 线性地址:
    线性地址是一个32位的无符号整数,可以表达高达2^32(4GB)的地址。通常用16进制表示线性地址,其取值范围为0x00000000~0xffffffff。

  • 物理地址:
    也就是内存单元的实际地址,用于芯片级内存单元寻址。 物理地址也由32位无符号整数表示。

MMU地址转化过程


MMU是一种硬件电路,它包含两个部件,一个是分段部件,一个是分页部件,在此,我们把它们分别叫做分段机制和分页机制,以利于从逻辑的角度来理解硬件的实现机制。分段机制把一个逻辑地址转换为线性地址;接着,分页机制把一个线性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

IA32的段寄存器


IA32中有六个16位段寄存器:CS, DS, SS, ES,FS, GS.跟8086的段寄存器不同的是,这些寄存器存放的不再是某个段的基地址,而是某个段的选择符(Selector)。

分段机制的实现


段是虚拟地址空间的基本单位,分段机制必须把虚拟地址空间的一个地址转换为线性地址空间的一个线性地址。

为了实现这种映射,仅仅用段寄存器来确定一个基地址是不够的,至少还得描述段的长度,并且还需要段的一些其他信息,比如访问权之类。所以,这里需要的是一个数据结构,这个结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 段的基地址(Base Address):在线性地址空间中段的起始地址。

  • 段的界限(Limit):在虚拟地址空间中,段内可以使用的最大偏移量。

  • 段的保护属性(Attribute):表示段的特性。例如,该段是否可被读出或写入,或者该段是否作为一个程序来执行,以及段的特权级等等。

上面的数据结构我们称为段描述符,多个段描述符组成的表称为段描述符表

段描述符


所谓描述符(Descriptor),就是描述段的属性的一个8字节存储单元。在实模式下,段的属性不外乎是代码段、堆栈段、数据段、段的起始地址、段的长度等等,而在保护模式下则复杂一些。IA32将它们结合在一起用一个8字节的数表示,称为描述符 。

从图可以看出,一个段描述符指出了段的32位基地址和20位段界限(即段长)。这里我们只关注基地址和段界限,其他的属性略过。

段描述符表


各种各样的用户描述符和系统描述符,都放在对应的全局描述符表、局部描述符表和中断描述符表中。描述符表(即段表)定义了IA32系统的所有段的情况。所有的描述符表本身都占据一个字节为8的倍数的存储器空间,空间大小在8个字节(至少含一个描述符)到64K字节(至多含8K)个描述符之间。

  • 全局描述符表(GDT)
    全局描述符表GDT(Global Descriptor Table),除了任务门,中断门和陷阱门描述符外,包含着系统中所有任务都共用的那些段的描述符。 它的第一个8字节位置没有使用。

  • 中断描述符表IDT(Interrupt Descriptor Table)
    中断描述符表IDT(Interrupt Descriptor Table),包含256个门描述符。IDT中只能包含任务门、中断门和陷阱门描述符,虽然IDT表最长也可以为64K字节,但只能存取2K字节以内的描述符,即256个描述符,这个数字是为了和8086保持兼容。

  • 局部描述符表(LDT)
    局部描述符表LDT(local Descriptor Table),包含了与一个给定任务有关的描述符,每个任务各自有一个的LDT。 有了LDT,就可以使给定任务的代码、 数据与别的任务相隔离。每一个任务的局部描述符表LDT本身也用一个描述符来表示,称为LDT描述符,它包含了有关局部描述符表的信息,被放在全局描述符表GDT中。

总结


IA32的内存寻址机制完成从逻辑地址–线性地址–物理地址的转换。其中,逻辑地址的段寄存器中的值提供段描述符,然后从段描述符中得到段基址和段界限,然后加上逻辑地址的偏移量,就得到了线性地址,线性地址通过分页机制得到物理地址。
首先,我们要明确,分段机制是IA32提供的寻址方式,这是硬件层面的。就是说,不管你是windows还是linux,只要使用IA32的CPU访问内存,都要经过MMU的转换流程才能得到物理地址,也就是说必须经过逻辑地址–线性地址–物理地址的转换。

Linux中分段的实现


前面说了那么多关于分段机制的实现,其实,对于Linux来说,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Linux基本不使用分段的机制,或者说,Linux中的分段机制只是为了兼容IA32的硬件而设计的。

Intel微处理器的段机制是从8086开始提出的, 那时引入的段机制解决了从CPU内部16位地址到20位实地址的转换。为了保持这种兼容性,386仍然使用段机制,但比以前复杂得多。因此,Linux内核的设计并没有全部采用Intel所提供的段方案,仅仅有限度地使用了一下分段机制。这不仅简化了Linux内核的设计,而且为把Linux移植到其他平台创造了条件,因为很多RISC处理器并不支持段机制。但是,对段机制相关知识的了解是进入Linux内核的必经之路。

从2.2版开始,Linux让所有的进程(或叫任务)都使用相同的逻辑地址空间,因此就没有必要使用局部描述符表LDT。但内核中也用到LDT,那只是在VM86模式中运行Wine,因为就是说在Linux上模拟运行Winodws软件或DOS软件的程序时才使用。

在 IA32 上任意给出的地址都是一个虚拟地址,即任意一个地址都是通过“选择符:偏移量”的方式给出的,这是段机制存访问模式的基本特点。所以在IA32上设计操作系统时无法回避使用段机制。一个虚拟地址最终会通过“段基地址+偏移量”的方式转化为一个线性地址。 但是,由于绝大多数硬件平台都不支持段机制,只支持分页机制,所以为了让 Linux 具有更好的可移植性,我们需要去掉段机制而只使用分页机制。但不幸的是,IA32规定段机制是不可禁止的,因此不可能绕过它直接给出线性地址空间的地址。万般无奈之下,Linux的设计人员干脆让段的基地址为0,而段的界限为4GB,这时任意给出一个偏移量,则等式为“0+偏移量=线性地址”,也就是说“偏移量=线性地址”。另外由于段机制规定“偏移量

另外,由于IA32段机制还规定,必须为代码段和数据段创建不同的段,所以Linux必须为代码段和数据段分别创建一个基地址为0,段界限为4GB的段描述符。不仅如此,由于Linux内核运行在特权级0,而用户程序运行在特权级别3,根据IA32段保护机制规定,特权级3的程序是无法访问特权级为0的段的,所以Linux必须为内核用户程序分别创建其代码段和数据段。这就意味着Linux必须创建4个段描述符——特权级0的代码段和数据段,特权级3的代码段和数据段。

总结


分段机制是IA32架构CPU的特色,并不是操作系统寻址方式的必然选择。Linux为了跨平台,巧妙的绕开段机制,主要使用分页机制来寻址。

参考资料
《深入分析Linux内核源码》

Linux 内存寻址之分页机制


在上一篇文章《Linux 内存寻址之分段机制》中,我们了解逻辑地址通过分段机制转换为线性地址的过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更加重要和复杂的分页机制。

分页机制在段机制之后进行,以完成线性—物理地址的转换过程。段机制把逻辑地址转换为线性地址,分页机制进一步把该线性地址再转换为物理地址。

硬件中的分页


分页机制由CR0中的PG位启用。如PG=1,启用分页机制,并使用本节要描述的机制,把线性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如PG=0,禁用分页机制,直接把段机制产生的线性地址当作物理地址使用。分页机制管理的对象是固定大小的存储块,称之为页(page)。分页机制把整个线性地址空间及整个物理地址空间都看成由页组成,在线性地址空间中的任何一页,可以映射为物理地址空间中的任何一页(我们把物理空间中的一页叫做一个页面或页框(page frame))

80386使用4K字节大小的页。每一页都有4K字节长,并在4K字节的边界上对齐,即每一页的起始地址都能被4K整除。因此,80386把4G字节的线性地址空间,划分为1G个页面,每页有4K字节大小。分页机制通过把线性地址空间中的页,重新定位到物理地址空间来进行管理,因为每个页面的整个4K字节作为一个单位进行映射,并且每个页面都对齐4K字节的边界,因此,线性地址的低12位经过分页机制直接地作为物理地址的低12位使用。

为什么使用两级页表


假设每个进程都占用了4G的线性地址空间,页表共含1M个表项,每个表项占4个字节,那么每个进程的页表要占据4M的内存空间。为了节省页表占用的空间,我们使用两级页表。每个进程都会被分配一个页目录,但是只有被实际使用页表才会被分配到内存里面。一级页表需要一次分配所有页表空间,两级页表则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再分配页表空间。

两级页表结构


两级表结构的第一级称为页目录,存储在一个4K字节的页面中。页目录表共有1K个表项,每个表项为4个字节,并指向第二级表。线性地址的最高10位(即位31~位22)用来产生第一级的索引,由索引得到的表项中,指定并选择了1K个二级表中的一个表。

两级表结构的第二级称为页表,也刚好存储在一个4K字节的页面中,包含1K个字节的表项,每个表项包含一个页的物理基地址。第二级页表由线性地址的中间10位(即位21~位12)进行索引,以获得包含页的物理地址的页表项,这个物理地址的高20位与线性地址的低12位形成了最后的物理地址,也就是页转化过程输出的物理地址。

页目录项


  • 第31~12位是20位页表地址,由于页表地址的低12位总为0,所以用高20位指出32位页表地址就可以了。因此,一个页目录最多包含1024个页表地址。

  • 第0位是存在位,如果P=1,表示页表地址指向的该页在内存中,如果P=0,表示不在内存中。

  • 第1位是读/写位,第2位是用户/管理员位,这两位为页目录项提供硬件保护。当特权级为3的进程要想访问页面时,需要通过页保护检查,而特权级为0的进程就可以绕过页保护。

  • 第3位是PWT(Page Write-Through)位,表示是否采用写透方式,写透方式就是既写内存(RAM)也写高速缓存,该位为1表示采用写透方式

  • 第4位是PCD(Page Cache Disable)位,表示是否启用高速缓存,该位为1表示启用高速缓存。

  • 第5位是访问位,当对页目录项进行访问时,A位=1。

  • 第7位是Page Size标志,只适用于页目录项。如果置为1,页目录项指的是4MB的页面,请看后面的扩展分页。

  • 第9~11位由操作系统专用,Linux也没有做特殊之用。

页面项


80386的每个页目录项指向一个页表,页表最多含有1024个页面项,每项4个字节,包含页面的起始地址和有关该页面的信息。页面的起始地址也是4K的整数倍,所以页面的低12位也留作它用。

第31~12位是20位物理页面地址,除第6位外第0~5位及9~11位的用途和页目录项一样,第6位是页面项独有的,当对涉及的页面进行写操作时,D位被置1。

4GB的内存只有一个页目录,它最多有1024个页目录项,每个页目录项又含有1024个页面项,因此,内存一共可以分成1024×1024=1M个页面。由于每个页面为4K个字节,所以,存储器的大小正好最多为4GB。

线性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


  1. CR3包含着页目录的起始地址,用32位线性地址的最高10位A31~A22作为页目录的页目录项的索引,将它乘以4,与CR3中的页目录的起始地址相加,形成相应页表的地址。

  2. 从指定的地址中取出32位页目录项,它的低12位为0,这32位是页表的起始地址。用32位线性地址中的A21~A12位作为页表中的页面的索引,将它乘以4,与页表的起始地址相加,形成32位页面地址。

  3. 将A11~A0作为相对于页面地址的偏移量,与32位页面地址相加,形成32位物理地址。

扩展分页


从奔腾处理器开始,Intel微处理器引进了扩展分页,它允许页的大小为4MB。

在扩展分页的情况下,分页机制把32位线性地址分成两个域:最高10位的目录域和其余22位的偏移量。

页面高速缓存


由于在分页情况下,每次存储器访问都要存取两级页表,这就大大降低了访问速度。所以,为了提高速度,在386中设置一个最近存取页面的高速缓存硬件机制,它自动保持32项处理器最近使用的页面地址,因此,可以覆盖128K字节的存储器地址。当进行存储器访问时,先检查要访问的页面是否在高速缓存中,如果在,就不必经过两级访问了,如果不在,再进行两级访问。平均来说,页面高速缓存大约有98%的命中率,也就是说每次访问存储器时,只有2%的情况必须访问两级分页机构。这就大大加快了速度。

Linux中的分页机制


Linux使用了一个适合32位和64位系统的分页机制。

  • 页全局目录
  • 页顶级目录
  • 页中间目录
  • 页表

页全局目录包含若干页上级目录的地址,页上级目录又依次包含若干页中间目录的地址,而页中间目录又包含若干页表的地址。每一个页表项指向一个页框。线性地址因此被分成五个部分。图中没有显示位数,因为每一部分的大小与具体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有关。

对于没有启用物理地址扩展的32位系统,两级页表已经足够了。从本质上说Linux通过使“页上级目录”位和“页中间目录”位全为0,彻底取消了页上级目录和页中间目录字段。不过,页上级目录和页中间目录在指针序列中的位置被保留,以便同样的代码在32位系统和64位系统下都能使用。内核为页上级目录和页中间目录保留了一个位置,这是通过把它们的页目录项数设置为1,并把这两个目录项映射到页全局目录的一个合适的目录项而实现的。

启用了物理地址扩展的32 位系统使用了三级页表。Linux的页全局目录对应80×86 的页目录指针表(PDPT),取消了页上级目录,页中间目录对应80×86的页目录,Linux的页表对应80×86的页表。

最后,64位系统使用三级还是四级分页取决于硬件对线性地址的位的划分。

总结


这里我们不讨论代码实现,只关注原理。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到分页机制主要依赖硬件的实现。Linux采用的四级页表只是为了最大化兼容不同的硬件实现,单就IA32架构的CPU来说,就有多种分页实现,常规分页机制,PAE机制等。

我们虽然讨论的是Linux的分页机制,实际上我们用了大部分篇幅来讨论Intel CPU的分页机制实现。因为Linux的分页机制是建立在硬件基础之上的,不同的平台需要有不同的实现。Linux在软件层面构造的虚拟地址,最终还是要通过MMU转换为物理地址,也就是说,不管Linux的分页机制是怎样实现的,CPU只按照它的分页实现来解读线性地址,所以Linux传给CPU的线性地址必然是满足硬件实现的。例如说:Linux在32位CPU上,它的四级页表结构就会兼容到硬件的两级页表结构。可见,Linux在软件层面上做了一层抽象,用四级页表的方式兼容32位和64位CPU内存寻址的不同硬件实现。

最后分享两篇linux内存寻址的实验文档,结合实例更容易理解。
Linux内存地址映射
Linux内核在x86_64 CPU中地址映射

参考资料
《深入理解Linux内核》
《深入分析Linux内核源码》

推荐阅读


《Linux内存管理:内存描述之内存节点node》

《Linux内存管理:内存描述之内存区域zone》

《Linux内存管理:内存描述之内存页面page》

《Linux内存管理:内存描述之高端内存》

《Linux内存管理:分页机制》

《内存管理:Linux Memory Management:MMU、段、分页、PAE、Cache、TLB》

《Linux内存管理:分页机制》

《Linux内存管理:ARM64体系结构与编程之cache(1)》

《Linux内存管理:ARM64体系结构与编程之cache(2):cache一致性》

《Linux内存管理:ARM64体系结构与编程之cache(3):cache一致性协议(MESI、MOESI)、cache伪共享》

《ARM SMMU原理与IOMMU技术(“VT-d” DMA、I/O虚拟化、内存虚拟化)》

《内核引导参数IOMMU与INTEL_IOMMU有何不同?》

《提升KVM异构虚拟机启动效率:透传(pass-through)、DMA映射(VFIO、PCI、IOMMU)、virtio-balloon、异步DMA映射、预处理》

《Linux内存管理:内存寻址之分段机制与分页机制》

Linux内存管理:内存寻址之分段机制与分页机制相关推荐

  1. Linux进程管理+内存管理:进程切换的TLB处理(ASID-address space ID、PCID-process context ID)

    目录 一.前言 二.单核场景的工作原理 1.block diagram 2.绝对没有问题,但是性能不佳的方案 3.如何提高TLB的性能? 4.特殊情况的考量 4.进一步提升TLB的性能 - ASID( ...

  2. dpdk内存管理——内存初始化

    *说明:本系列博文源代码均来自dpdk17.02* 1.1内存初始化 1.1.1 hugepage技术 hugepage(2M/1G..)相对于普通的page(4K)来说有几个特点: (1) huge ...

  3. LwIP 之五 详解动态内存管理 内存堆(mem.c/h)

    写在前面   目前网上有很多介绍LwIP内存的文章,但是绝大多数都不够详细,甚至很多介绍都是错误的!无论是代码的说明还是给出的图例,都欠佳!下面就从源代码,到图例详细进行说明.   目前,网络上多数文 ...

  4. LwIP 之六 详解动态内存管理 内存池(memp.c/h)

      该文主要是接上一部分LwIP 之 详解动态内存管理 内存堆(mem.c/h),该部分许多内容需要用到上一篇的内容.该部分主要是详细介绍LwIP中的动态内存池.整个内存池的实现相较于内存堆来说,还是 ...

  5. 内存管理-内存池的实现

    内存池的实现 1 前言 2 内存池的原理 2.1 内存利用链表进行管理 2.2 分配固定大小 2.3 按块进行内存管理 3 内存池的实现 3.1 内存池的创建 3.2 内存池的销毁 3.3 内存分配 ...

  6. 纯干货,linux内存管理——内存管理架构(建议收藏)

    一.内存管理架构 内存管理子系统架构可以分为:用户空间.内核空间及硬件部分3个层面,具体结构如下所示: 1.用户空间:应用程序使用malloc()申请内存资源/free()释放内存资源. 2.内核空间 ...

  7. Linux内存管理内存映射以及通过反汇编定位内存错误问题

    提到C语言,我们知道C语言和其他高级语言的最大的区别就是C语言是要操作内存的! 我们需要知道--变量,其实是内存地址的一个抽像名字罢了.在静态编译的程序中,所有的变量名都会在编译时被转成内存地址.机器 ...

  8. 【Linux 内核 内存管理】Linux 内核堆内存管理 ① ( 堆内存管理 | 内存描述符 mm_struct 结构体 | mm_struct 结构体中的 start_brk、brk 成员 )

    文章目录 一.堆内存管理 二.内存描述符 mm_struct 结构体 三.mm_struct 结构体中的 start_brk.brk 成员 一.堆内存管理 Linux 操作系统中的 " 堆内 ...

  9. linux进程管理内存管理,Linux专业知识四:Linux系统进程管理及查看内存

    本文主讲Linux专业知识之Linux系统进程管理及查看内存的情况,以Redhat RHEL7操作系统为例. 一.进程 程序与进程:程序是静态的(文件),进程是动态的(运行的程序). 进程和线程:一个 ...

最新文章

  1. (匹配 二维建图) Antenna Placement --POJ --3020
  2. 行业短信 运营思路_飞信、易信之后 三大运营商要借5G再战微信
  3. 从C语言的角度重构数据结构系列(三)- 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之顺序表
  4. Delphi中的TreeView
  5. CentOS常用指令
  6. 伽蓝集团:用数据驱动增长的美妆行业引领者
  7. 如何用C#检查硬盘是否是固态硬盘SSD
  8. leetcode 559. N 叉树的最大深度(Java版,N叉树的深度优先搜索)
  9. 14种方法助你参与开源项目
  10. java之线程相关juc
  11. Go语言栈定义及相关方法实现
  12. Windows 8 Directx 开发学习笔记(五)山峰河谷模型的简单实现
  13. Java switch-case语句用法
  14. phpstudy配置SSL证书的步骤(Apache环境)以及一些注意事项
  15. Vue3使用echarts教程
  16. 6种常用的项目管理模式
  17. 这个彩蛋表明,图灵测试评估的也许不是计算机,而是人类……
  18. 开发一款APP需要阿里云服务器多大配置
  19. win10删除文件提示源文件路经太长无法删除解决办法
  20. 微信公众号所有文章下载链接获取

热门文章

  1. 索引体积_第16期:索引设计(MySQL 的索引结构)
  2. 12最后一个正式版_玩机体验:iOS14.3正式版更新了哪些内容,是否值得升级?
  3. linux sshd进程起不来,linux sshd服务异常
  4. ArrayList 去重
  5. 【Spring Boot + Vue 实际案例】
  6. A^n=E;则(A*)^n=?
  7. vue 组件 全局组件和局部组件component
  8. SpringCloud或SpringBoot+Mybatis-Plus利用mybatis插件实现数据操作记录及更新对比
  9. iOS 应用程序的生命周期浅析
  10. Git CMD - diff: Show changes between commits, commit and working tree, 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