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显示,全中国每6分钟就有一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天有8550人成为癌症患者,每七到八人中就有一人死于癌症。未来10年,中国的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仍将继续攀升。目前癌症已成为人类健康第一杀手,人们无不“谈癌色变”。

尽管数千年前,人类就已经认识到癌症的存在。但囿于技术所限,直到工业革命爆发,人类在抗癌研究上才逐渐取得突破性成就。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近250年到底在人类抗癌史上有了哪些进展?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抗癌历史中那些里程碑式的突破:

1775年:发现烟囱煤烟诱发鳞状细胞癌

英国外科医师Percivall Pott发现,长期暴露于烟囱煤烟中,会引发烟囱清洁工阴囊上的鳞状细胞癌。他的报告第一次把癌症的发展与环境的作用相联系。

1863年:发现炎症与癌症联系

德国医学家Rudolph Virchow在癌变组织中识别了白细胞,首次将炎症与癌症联系了起来。Rudolph Virchow还提出了“白血病”的概念,首次提出“白血病”与患者血液中白血球数量过多有关。

1882年:首次用根治性乳房切除术治疗乳腺癌

美国外科学家William Halsted首次使用根治性乳房切除术治疗乳腺癌。直到20世纪后半叶之前,这一外科手术一直是治疗乳腺癌的标准操作。

1895年:发现X射线

德国物理学家Wilhelm Roentgen发现X射线,第一张X光照片拍摄的是伦琴妻子的一只手。

1898年:发现放射性元素镭&钋

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和钋,几年之后,镭开始被用在癌症治疗中。

1902年:瘤癌变&单细胞染色体损伤

德国生物学家Theodor Boveri通过海胆卵实验提出癌症成因的内源性假说,提出瘤癌变由经历染色体损伤的单细胞引起,染色体改变导致细胞分裂失控,并由此形成癌症。

1903年:首次使用放射治疗治愈癌症

S.W. Goldberg and Efim London使用放射性元素镭来治疗两名患有皮肤基底细胞癌的病人,最后癌细胞被根除。

1909年:提出“免疫监视”假说

德国科学家Paul Ehrlich首先提出,免疫系统在不停地巡逻并摧毁新生的癌细胞,这种观点就是著名的“免疫监视”假说。直到今天,这一理论还在促使科研人员研究如何利用免疫系统自身的力量对抗癌症。

1911年:鸡患癌症

美国生物学家Peyton Rous发现一种在鸡体内引起癌症的病毒——劳氏肉瘤病毒,证明一些癌症是由传染性病原体引起的。

1915年:证明化学物质可以致癌

日本癌病理学家山极胜三郎和市川厚一通过向白兔耳壳上长期反复涂擦煤焦油,诱发兔子患皮肤癌,成为世界最初的人工癌,其后也在小白鼠身上试验成功。该实验证明化学物质可以致癌。

1928年:发明巴氏涂片

希腊科学家George Papanicolaou发现,宫颈癌可以通过在显微镜下检查阴道细胞被检测出来。这一突破性发现引导了巴氏涂片检查的发展,该方法可以在癌变前,检测和去除异常的宫颈细胞。

1932年:提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英国医师David H. Patey提出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倡言保留胸大肌,仅割除乳房胸小肌及腋窝淋巴结,可以不损及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因此1960年代以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成为乳腺癌的标准疗法。

1937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成立(下称NCI)

由当时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签署法律,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成立。

1937年:乳房保留手术加术后根治性放疗

George Keynes提出,可以使用乳房保留手术,外加术后根治性放疗技术治疗乳腺癌。手术切除肿瘤后,将含有放射性元素镭的长针插入受感染的乳房和相邻的腋淋巴结附近,达到放疗作用。

1941年:激素疗法

美国医学家与生理学家Charles Huggins发现,通过切除睾丸减少睾酮分泌或者使用雌激素,可以缓解前列腺肿瘤。这种激素处理(激素治疗),后来成为治疗前列腺癌的主要方式。

1947:抗代谢物

美国儿童医生、“现代化疗之父” Sidney Farber表示,通过使用抗代谢药(一种叶酸衍生物)氨喋呤可以暂时缓解儿童急性白血病。抗代谢药物因为在结构上与细胞代谢所必需的重要的化学物质相似,而阻断这些重要的代谢过程,进而导致细胞死亡。

1949年:FDA批准用氮芥治疗癌症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氮芥治疗癌症。氮芥属于烷化剂,通过化学修饰DNA来杀死细胞,是最早用于临床并取得突出疗效的抗肿瘤药物。

1950年:提出吸烟与肺癌有关

1950年5月,Ernst L.Wynder医生和Evarts Graham医生在美国医师协会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吸烟与肺癌有关。在接下来的14年里进行的研究确认了吸烟与肺癌的关系。

1953年:第一次彻底根治人类实体瘤

Roy Hertz与华裔美籍科学家李敏求通过化疗的方法使用甲氨蝶呤治愈了一名患有绒膜癌的患者,这也是医学史上第一个人类实体瘤完全治愈的病例。

1958年:联合化疗

NCI的研究员Emil Frei, Emil Freireich和James Holland及同事证明了结合使用6-巯基嘌呤和甲氨蝶呤可以部分或者全面地缓解症状,并且延长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寿命。

1960年:发现“费城染色体”

两位美国费城的科学家Peter Nowell和David Hungerfor在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癌细胞中发现了非常小的染色体——“费城染色体”,即细胞的9号染色体长臂与22号染色体断臂进行相互易位。95%的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被检测出有费城染色体。

1964年:对吸烟的关注

美国外科医生协会发表报告称,吸烟是美国重要的健康杀手,应该采取措施减少其有害影响。

1964年:Epstein-Barr病毒

首次将一种病毒(EB病毒)与人类疾病(伯基特淋巴瘤)联系了起来。1964年,两名科研人员Epstein和Barr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即EB病毒。后来证明,EB病毒会导致其他癌症,包括鼻咽癌、霍奇金淋巴瘤,以及一些与胃有关的癌症。

1971年:美国国家癌症法案

1971年12月23日,尼克松总统签署了美国《国家癌症法案》,该法案授权美NCI所长协调处理国家癌症项目的所有活动,并建立国家癌症研究中心和国家癌症控制机构。

1976年:发现致癌基因

科学家Dominique Stehelin,、Harold Varmus、 J.Michael Bishop、和Peter Vogt发现了正常鸡细胞的DNA包含了一个与禽类肉瘤病毒致癌基因有关的基因,会导致鸡患癌症。这一发现最终导致了人类致癌基因的发现。

1978年:三苯氧胺

FDA批准使用三苯氧胺治疗乳腺癌,这是一种最初用作避孕治疗的抗雌激素药物。三苯氧胺是被批准用作癌症治疗的第一类药物,是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质。

1979年:TP53抑癌基因

TP53基因被发现,它是人类癌症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T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其蛋白产物(p53蛋白)有助于控制细胞增殖,并抑制肿瘤的生长。

1984年: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

发现大部分宫颈癌患者受人乳头瘤病毒16和18感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被建立。

1985年:保乳手术

NCI支持的临床试验结果证明,乳腺癌早期患者通过实施保乳手术,并在术后进行全乳腺放射疗法,与接受乳房切除术的患者在生存率上很相似。

1986年:HER2致癌基因克隆

人类致癌基因HER2被克隆。20%-25%的乳腺癌患者携带这种基因,因此这种乳腺癌也被称为HER2阳性乳腺癌。

1993年:创愈木脂粪便隐血试验(FOBT)

NCI支持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通过创愈木脂粪便隐血试验进行年度疾病筛查,可以将结直肠癌的死亡率降低33%。

1994年:BRCA1抑癌基因克隆

肿瘤抑制基因BRCA1被克隆。这种基因的特定遗传变异会大大增加女性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以及男女性患其他癌症的风险。

1995年:BRCA2抑癌基因克隆

肿瘤抑制基因BRCA2被克隆。和BRCA1类似,BRCA2基因的特定遗传变异也会大大增加女性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以及男女性其他癌症的风险。

1996年:抗癌药阿那曲唑上市

FDA批准用阿那曲唑片来治疗绝经后的女性所患有的晚期乳腺癌。阿那曲唑片是首个被批准用作癌症治疗的芳香酶抑制剂(一种抑制体内雌激素分泌的药物)。

1997年:抗癌药利妥昔单抗上市

FDA批准用利妥昔单抗(一种单克隆抗体)来治疗难治性、低级的或卵泡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后来,利妥昔单抗获批治疗其他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如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998年:NCI发起乳腺癌预防试验

NCI发起的乳腺癌预防试验表明,抗雌激素药物它莫西芬可以降低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FDA随后批准使用它莫西芬减少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增加的风险。

1998年:抗癌药曲妥珠单抗上市

FDA批准使用曲妥珠单抗(一种单克隆抗体)治疗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女性患者,曲妥珠单抗可以攻击过量生产HER2蛋白的癌细胞。后来,曲妥珠单抗获批用作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的辅助(术后)治疗。

2001年:抗癌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通过攻击费城染色体产生的特定蛋白,可以有效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随后,该药物被证明可以有效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2003年:NCI发起前列腺癌预防试验

NCI发起的前列腺癌预防试验结果表明,非那雄胺可以减少男性体内雄性激素的分泌,将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风险降低25%。

2006年:NCI研究它莫西芬和雷洛昔芬

NCI对它莫西芬和雷洛昔芬两种药物的研究表明,乳腺癌患病率增加的绝经后妇女可以通过服用抗雌激素药物雷洛昔芬,有效降低患乳腺癌风险。服用雷洛昔芬而产生严重副作用的风险比服用它莫西芬低。

2006年:宫颈癌疫苗“加德西”

FDA批准使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疫苗“加德西”,这种疫苗可以预防感染两种类型的HPV,而几乎70%的宫颈癌由这两种类型的HPV引起。NCI的科学家研发了一种生产“加德西”的基础技术。

2009年:宫颈癌疫苗“卉妍康”

FDA批准使用宫颈癌疫苗“卉妍康(Cervarix)”,这是第二种可以预防感染两种类型HPV的疫苗。NCI的科学家同样研发了一种生产“卉妍康”的基础技术。

2010年:首个人类癌症治疗性疫苗

FDA批准使用癌症治疗性疫苗sipuleucel-T,该疫苗同构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细胞(树突细胞),治疗转移性前列腺癌,而不必再用激素疗法。这是目前为止,这是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获批的人类癌症治疗性疫苗。

2010年:NCI发起肺癌筛查试验

NCI发起的肺癌筛查试验结果表明,用低剂量螺旋CT检查,可以将吸烟或曾吸烟人群的肺癌死亡率降低20%。

2011年:肿瘤免疫疗法药物Ipilimumab

FDA局批准使用Ipilimumab(一种单克隆抗体)治疗不可动手术的或转移性黑色素瘤。Ipilimumab可以通过去除控制免疫系统强度的“刹车”,刺激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

2012年:NCI发起前列腺、肺、结肠和卵巢(PLCO)肿瘤筛查试验

根据NCI的试验表明,用乙状结肠镜检查筛查55岁及以上的人,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试验中,与没有被筛查的人相比,被筛查的人患结直肠癌的风险降低了21%,死亡率降低了26%。

2013年:T-DM1

FDA批准使用T-DM1治疗HER2阳性、对曲妥珠单抗和紫杉醇有抗药性的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T-DM1是一种抗毒素(一种抗体药物偶联物),是通过采用TAP专利技术把高活性的有丝分裂抑制剂DM1用一个稳定的硫醚健接头连到曲妥珠单抗上。因为曲妥珠单抗对HER2有较高的亲和力,T-DM1能有效地靶向表达HER2的乳腺癌细胞,而后内化并释放细胞毒DM1,引起癌细胞凋亡。

2014年:癌基因组计划

癌症基因组计划(TCGA)的研究人员发现,根据不同的肿瘤特征,胃癌实际上可以划分成四中不同的疾病,而不仅是一种。TCGA的这一发现,可能导致产生癌症的新分类系统,即根据分子异常,组织或器官的来源来区分癌症。

2014年:肿瘤免疫疗法药物Pembrolizumab

FDA批准使用免疫肿瘤药物Pembrolizumab治疗进展期黑色素瘤。这种单克隆抗体可以阻断免疫细胞上一种PD1蛋白的活性,从而增加免疫系统对抗癌症的强度。

来源:药明康德 

近20年抗癌大事纪

01

Routes to resistance

(靶向治疗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世纪之交时,针对驱动基因的分子靶向药物不断被开发和应用,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与传统药物相比,靶向药物具有低毒、高效、不良反应少等特点,然而,临床试验表明患者在接受该靶向药物治疗后会产生耐药性,导致肿瘤复发。为此,Mercedes E.Gorre及其合作者对该药物治疗后复发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进行研究,发现了两种不同的耐药机制(BCR-ABL 融合基因的扩增和过度表达;BCR-ABL 激酶突变)。该研究及后续类似研究均表明癌症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肿瘤异质性;并且某些基因和突变仍然是肿瘤生长和存活的重要驱动因素。因此,可以针对这些驱动因素开发更高一级的靶向药,或者与其它药物联用规避耐药性。

02

Tracking cancer in liquid biopsies(液体活检对患者的非侵入性诊断和监测)

肿瘤学家很早就意识到癌细胞会通过血流扩散,因此致力于开发可靠且灵敏的检测技术,以便检测体液中癌细胞及其成分并确定其临床实用性。2004年Cristofanilli等人首次利用CellSearch证明循环肿瘤细胞计数对癌症患者分层的临床相关性;随后研究者通过检测循环肿瘤细胞(CTCs)中与肿瘤相关的突变来鉴定血液中肿瘤衍生物质的存在,Diehl等人通过检测结肠癌患者的肿瘤突变为ctDNA分析作为肿瘤生物标记物提供了有力的证据;2010年,Pantel 和Alix-Panabières 将这种对循环肿瘤物质进行分析衍生出多种临床应用的技术命名为“液体活检”;2013年,Dawson等人对正在接受治疗的转移性乳腺癌女性的血液样本进行监测,发现作为癌症生物标志物,ctDNA比CTCs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且ctDNA水平的变化与治疗反应密切相关;2014年,Bettegowda等人对14种不同来源癌症患者的血液进行检测分析,证实了癌细胞和癌症衍生的DNA可以在疾病发展的任何阶段进入血液。这些研究促使临床医生越来越多地将液体活检应用于一系列临床应用,预测疾病复发的风险以及跟踪与耐药相关的突变。该领域的下个挑战之一将是将液体活检纳入常规癌症筛查方案,以促进癌症的早期诊断。

03

When cancer prevention went viral (预防宫颈癌的HPV疫苗)

癌症预防策略在理论上具有很大吸引力,但往往难以执行,因为大多数癌症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因素。而在1983年,Harald zur Hausen等人首次发现生殖器官癌患者的活检样本中存在一种特定的人类乳头瘤病毒亚型(HPV-16);随后在1999年,研究者确定了HPV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子;2002年首次发表了针对HPV-16的VLP衍生疫苗的临床试验结果,证实了其疗效;2004年,Harper等人证实接种针对HPV 16和18的二价疫苗(Cervarix)可能会降低宫颈癌风险;2006年,默沙东研制成功的第一支预防宫颈癌的HPV疫苗Gardasil(针对HPV 6、11、16和18)获得美国FDA批准,随后Cervarix获得欧洲EMA批准;FDA和EMA随后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批准了Gardasil-9,该疫苗可预防9种HPV感染。尽管疫苗研发取得了一系列成功,但HPV疫苗接种的潜力才刚刚开始实现,目前仍存在着一些挑战,如:HPV疫苗接种计划缺乏广泛的实施,公众对疫苗的不信任等。

04

A licence to kill

(利用合成致死进行癌症治疗)

1946年,Theodore Dobzhansky提出“合成致死(synthetic lethality)”,指两个基因共同发生突变导致细胞死亡,其中任何一个基因单独突变都不会造成这样的结果,这样的策略是抗癌药物研究的一个新方向;1997年,Leland Hartwell、Stephen Friend及同事提出合成致死关系可能会导致新的抗癌药物靶点;2005年,Alan Ashworth团队与KuDOS制药公司合作进行了两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表明DNA修复肿瘤抑制基因BRCA1和BRCA2发生突变的人类癌细胞对PARP抑制剂具有选择性敏感,且体外实验和小鼠实验均显示出较大的治疗指数;2014年,FDA和EMA批准了首个PARP抑制剂olaparib,用于BRCA1/2种系突变卵巢癌患者的靶向治疗,此后,Olapaparib和其它三种PARP抑制剂已被批准用于其它几种恶性肿瘤(乳腺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治疗。除了与特定的基因突变有关外,药物也可能产生协同增强效应,2020年,EMA和FDA批准联合使用BRAF抑制剂encorafenib和EGFR靶向抗体西妥昔单抗联合治疗BRAF突变型转移性结直肠癌。目前,CRISPR-Cas9作为合成致死药物筛选的主流技术,助力抗癌药物的研发,当前的探索领域主要包括细胞内在机制(BRCA-PARP和BRAF-EGFR相互作用),以及靶向药物与免疫疗法的结合。

05

Sitting on the fence (癌基因在癌前组织和癌症中诱导的衰老)

细胞衰老是由内在的复制性衰老或外在的氧化应激及DNA损伤等引起的,后者也可以由激活的致癌基因驱动,被称为癌基因诱导的衰老(OIS)。2005年,有研究团队报道了在小鼠和人类癌前组织中存在着OIS,并且OIS作用的通路依赖于肿瘤组织和致癌性损伤;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是应用最广泛的细胞衰老标志物之一,之后Collado等人鉴定了一组与KRAS-V12诱导的衰老表型相关的表达谱基因,证明了衰老细胞存在于癌前腺瘤中;衰老细胞通常显示出DNA紧密堆积的异常染色质病灶;2006年的两项后续研究证实衰老触发因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2008年,研究者发现多种趋化因子和白细胞介素(包括IL-6和IL-8)的分泌可维持生长停滞,从而稳定系统。过去十年的研究揭示了衰老及其相关分泌表型因子的多面性和高度动态性,目前研究者们正在探索该治疗策略应用于癌症患者的临床潜力和益处。

06

Not a simple switch

(癌症中的代谢适应)

恶性肿瘤不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也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体现在即使在氧气供应充分的情况下,恶性肿瘤细胞也主要进行糖酵解,促进乳酸分泌,该现象称为 “Warburg效应”。1997年,Chi V . Dang及其同事报道了糖酵解酶乳酸脱氢酶A (LDHA)是癌蛋白MYC的转录靶点,为Warburg效应提供了分子基础;Paul M. Hwang和Karen Vousden研究团队在2006年发现肿瘤抑制蛋白p53参与控制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OXPHOS)之间的平衡,在肿瘤抑制因子水平上证实了致癌驱动基因突变与Warburg效应的联系;随后 Thompson及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模型,其中癌细胞的新陈代谢被调整,以优化营养物质的获取,产生生长优势;Navdeep S. Chandel研究小组证实在体外和体内,由癌蛋白KRAS诱导的癌细胞生长需要线粒体新陈代谢等功能,动摇了Warburg关于癌症中线粒体不可逆损伤的假说;2010年代的一系列研究使该领域进一步偏离Warburg的道路,显示出癌症新陈代谢在不同患者之间、同一患者内部以及同一肿瘤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异质性,并强调癌基因型和组织环境是关键决定因素。迄今为止,仅有有限数量的靶向癌症代谢的药物成功应用于临床(FDA批准的enasidenib用于急性髓性白血病),随着对肿瘤的深入认识,这种情况在未来可能会改变。

07

Sequencing the secrets of the cancer genome (首次癌症全基因组测序 )

21世纪第一个十年,第二代测序技术(NGS)的出现为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同时也预示着癌症研究的重大变革。2008年,美国科学家Ley等人采用Solexa技术首次确定了人类癌症基因组的完全DNA序列,并与同一个体的正常组织相比较,最终在患者的肿瘤DNA中仅发现了8个可能与AML有关的单核苷酸变异(SNV),这在癌症研究中是一个真正的里程碑;2009年,又发表了另外三个来自转移性乳腺癌、肺癌和黑色素瘤细胞系的癌症基因组。这四项研究表明癌症具有实质性的遗传异质性。当前,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全基因组泛癌分析(PCAWG)等大规模研究已经对多种肿瘤类型的数万个癌症基因组进行了测序,揭示了肿瘤发展的复杂动力学,但由于缺乏具备充足资源的机构,使得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08

Unleashing the immune system against cancer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利用免疫系统治疗癌症最早可追溯到100多年前,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功能,然而,癌细胞在某些情况下能进化出多种机制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和攻击。1996年,James Allison及同事证明,靶向CTLA-4的拮抗性抗体可以在小鼠体内诱导肿瘤排斥反应,这一发现揭示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治疗潜力;2003年,Allison及其合作者对CTLA-4抗体ipilimumab进行了首次人体研究,提供了该治疗概念的临床证据,与此同时,免疫检查点配体PD-L1及其受体PD-1的发现促进了新型ICIs的开发;2010年,对PD-1抗体nivolumab进行首个人体研究,揭示了几种肿瘤类型的持久退化;2011年,FDA批准了第一个ICI—ipilimumab;2014年,FDA批准了第一个PD-1抑制剂—pembrolizumab,用于治疗ipilimumab-难治性黑色素瘤,随后nivolumab也获得批准;2015年,PD-1抑制剂也逐步被批准用于其它肿瘤类型的治疗;2016年,FDA批准了首个PD-L1抑制剂—atezolizumab;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Allison和Honjo,以表彰他们在癌症免疫治疗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目前,ICIs已被纳入至少17种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范围,为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可能性,甚至可能治愈一部分患者。此外,这些药物还与其它治疗方法联合使用,获得了涉及化疗和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批准。然而,ICIs并非灵丹妙药,存在着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风险,必须解决重要问题,以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缓解irAEs。

09

Engineering armed T cells for the fight (改造T细胞以杀死癌细胞)

T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武器,可有效识别和杀死受感染的细胞,如果它们识别出癌细胞,也会杀死它们。过继细胞疗法(ACT)利用T细胞的这种细胞毒性能力来根除肿瘤。1980s,ACT首次成功应用于癌症治疗,Steven Rosenberg从黑色素瘤患者中分离出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然后激活和扩增,再注入患者体内,该研究表明修饰后的T细胞在转移后仍能存活数月,这是ACT的关键条件;1989年,Zelig Eshhar将抗体的可变区与T细胞受体(TCR)链的恒定区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嵌合抗原受体(CARs),为T细胞提供抗体类型的特异性;2002年,Michel Sadelain和同事优化了CAR设计,将TCR的胞内结构域和关键的共刺激受体CD28整合到单个分子中,以帮助维持T细胞的扩增、功能和持久性;2010年,James Kochenderfer及其同事在CAR - T细胞疗法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发现CAR - T细胞在患者体内具有活性;2017年,CD19 CAR T细胞疗法获得了FDA的批准,用于治疗患有ALL的儿童和患有侵袭性淋巴瘤的成人。此外,另一种ACT是工程化T细胞,以表达识别肿瘤相关抗原的TCRs,该方法可靶向细胞表面不存在的抗原。尽管T细胞免疫疗法取得了成功,但仍然存在重要的障碍,如:抗原丢失导致的疾病复发,获得性耐药性,毒性效应等。目前,新的CAR构建物正在开发中以解决这些局限性。

10

Oncohistones: epigenetic drivers of cancer(肿瘤发生和发展的表观遗传学驱动因素)

儿科癌症的遗传学和生物学特征与成人癌症不同,儿童癌症中发现反复出现的组蛋白突变表明“致癌组蛋白”是许多侵袭性儿科癌症的根本原因。2012年,两项开创性的研究揭示了儿童高级别胶质瘤中存在高频的体细胞突变,这些突变主要影响组蛋白H3基因,致癌组蛋白通过改变染色质重塑和可及性来干扰转录调节,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2013年,多项研究报道EZH2可以作为一个治疗靶点,且证实H3K27me3的缺失与许多参与发育神经发生的基因表达上调有关;2017年的一份报告表明,一些位点(如CDKN2A)保留H3K27me3,从而导致选择性的基因沉默程序,促进肿瘤发生,同时保留肿瘤细胞起源的身份;2019年,有研究表明致癌蛋白并不限于胶质瘤和肉瘤,在不同类型的肿瘤中发现了所有核心组蛋白的体细胞变异,但无法确定是驱动突变还是乘客突变,且下游的潜在机制也尚不清楚。目前,一些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正在临床试验中,根据肿瘤的基因筛查,在临床试验中进行治疗性干预应该会增加成功的机率。

11

Tumour evolution: from linear paths to branched trees(肿瘤细胞克隆多样性是肿瘤进展和治疗抵抗的基础)

二代测序技术的出现以前所未有的分辨率实现了癌症基因组的表征,对癌症基因组图谱的研究有望使癌症治疗朝着以基因型为导向的方向发展。1976年,Peter Nowell提出了癌症是一个进化过程,随后,James Goldie和Andrew Coldman提出了肿瘤基因异质性增加治疗耐药性的观点;2000s,几项研究均证明了克隆进化的复杂性,并支持克隆多样性是疾病进展和治疗抵抗的基础;2011年,Anderson 和Notta 等人追踪了不同亚克隆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进展过程中的进化路径,发现白血病起始细胞亚群的遗传异质性程度与样本中白血病细胞群体的遗传异质性程度相似,且分支进化轨迹不符合癌症进化的线性模型;2012年,Gerlinger等人证实了癌症是高度动态进化的实体,推动了人们对肿瘤思维的转变—从线性癌症进化到树状癌症进化,且表明癌症基因组具有极端异质性的特点。遗传异质性加剧了治疗耐药性,因此全面了解癌症演变的动态和评估肿瘤的异质性对于预测、药物开发及治疗至关重要。

12

Undruggable? Inconceivable(靶向“无法下药”的非激酶蛋白)

21世纪初,数十种激酶抑制剂正不断走向临床,而肿瘤学中对关键的非激酶靶点的研究进展还相对匮乏。RAS基因是存在最为广泛的致癌性突变基因之一,自1982年发现以来,始终没有成功研发出一款针对RAS的药物,因此,RAS被成为 “无成药性”(Undruggable)靶点。2013年,Shokat首次报道了利用小分子共价结合KRAS-G12C突变体(非小细胞肺癌中最常见的RAS突变之一)的可行性,这一发现引起了轰动,之后两种药物(AMG510,MRTX849)被开发出来,并在早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疗效。然而,并非所有的RAS突变都是G12C,针对G12C以外的KRAS亚型的化合物也在开发中,这些亚型通常存在于NCSLC、胰腺癌和结直肠癌中。与RAS相比,其它非激酶靶点抑制剂的研发并不成功,如p53抑制剂,在2020年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III期试验中失败了;MYC,当前仍无药可用。此外,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技术(PROTACs)有可能解放这些无成药性靶点,第一个PROTAC在2020年成功完成了I期试验,显示出一些抗肿瘤效果的迹象。因此,开发靶向蛋白质的治疗化合物具有可行性。

13

Good bacteria make for good cancer therapy(肠道微生物群对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影响)

目前许多癌症治疗依赖于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刺激,但肠道微生物群是否会通过免疫系统影响宿主对癌症治疗的反应尚不清楚。2013年,Laurence Zitvogel和Giorgio Trin Chieri团队的两项开创性研究证明了一个完整的肠道微生物群启动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对三种抗癌方案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Iida等人的研究成果也表明,缺乏肠道微生物的荷瘤小鼠对CpG寡脱氧核苷酸(ODN)、奥沙利铂化疗和白细胞介素10受体(IL-10R)阻断的反应减弱;2015年,通过两项研究进一步确定了在治疗压力下调节抗肿瘤免疫反应的不同细菌种类,如:Bifidobacterium spp.及B. fragilis;2018年,Zitvogel、Gajeski和Jennifer Wargo发表了三项平行研究,表明肠道共生细菌决定着抗PD-1 ICIs对黑色素瘤和上皮性肿瘤患者的疗效。此外,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可能是导致ICIs原发耐药性的一个因素。综上所述,近些年的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群可以影响免疫治疗疗效,但需要严格的临床试验才能确认其可信度,并且仍有一些挑战亟需解决,如:肠道微生物群预测免疫治疗疗效与癌种、人种、药物是否有关?肠道微生物群影响免疫系统对癌症治疗作出反应的机制?

14

The AI revolution in cancer(人工智能在癌症诊断和监测中的潜力)

目前,组织病理学仍是癌症诊断的“黄金标准”,临床基因组学的出现有助于通过识别可操作的肿瘤弱点来完善患者分层和临床决策,但是组织学评估和测序方法都比较费时且费用昂贵,且在不同机构往往产生不一致的结果,人工智能(AI)+医疗可实现临床级的自动化诊断,并简化临床医生的工作流程。在过去的十年里,数字化临床数据的数量激增,包括电子健康记录、基因组学和数字生物医学图像。2017年,Esteva等人将计算机视觉应用于癌症检测领域发表了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作者使用皮肤状况数字图像的大量数据集来训练和验证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使得该网络能够准确区分良恶性病变;Bejnordi等人开创性地探索了深度学习模型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检测;Hollon等人进行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显示人工智能驱动的系统可以为接受脑癌手术的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Esteva等人使用常规手机摄像头,以经济实惠的方式为获得AI辅助的皮肤损伤差别化分类铺平了道路。这些仅仅只是开始,肿瘤领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融合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接口,期待着这一研究领域未来10年的开创性发现。

图解近300年人类抗癌史相关推荐

  1. 求助马斯克实现载人飞行,NASA省了近300亿美元

    出品 | 网易科技<知否>栏目组 当美国宇航局(NASA)的宇航员于当地时间5月27日搭乘SpaceX的载人龙飞船升空时,他们将不仅仅是进入太空,还将开启一个可能具有变革意义的新时代,因为 ...

  2. CES 2021线上大会前瞻、Roblox 估值近300亿美元、联想将推出企业级 AR 眼镜等|Decode the Week...

    Decode the Week≠音视频技术周刊  用再多的篇幅去描述爱情的美妙,都比不上春天的一声猫叫. News Briefing 1. CES 2021线上大会前瞻 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展 CES ...

  3. Uber自动驾驶汽车被赶出了亚利桑那,近300人被裁

    作者 | Just 出品 | AI科技大本营(公众号ID:rgznai100) 距离 Uber 在亚利桑那州 Temper 市发生首起完全自动驾驶致死事故两个月后,事件终于有了新进展. 5 月 24 ...

  4. 不盲目依赖人工智能,海信帮欧尚开了近 300 家无人便利店

     作者 | DavidZh 出品 | AI科技大本营(公众号ID:rgznai100) 对于新零售领域初创公司缤果盒子(BingoBox)来说,2017 年 9 月 28 日应该是个难忘的日子. 这 ...

  5. 自学python的书籍逐级推荐-近300本Python书籍到底哪家强,用Python告诉你

    爬取300本书籍 首先是获取python书籍的相关信息,由于信息的获取需要从商品的详细页面获取,因此小编采用selenium库来模拟页面翻页过程,以此来到达新的页面进行爬取,如下图所示. (动态图,多 ...

  6. 途牛自营门市超500家 单笔订单交易额最高近300万元

    中新网1月15日电 2018年12月25日,途牛全国自营门市数一举突破500家,实现了2018年年初设定的目标.近日,途牛发布数据显示,基于门市专属加线上专业服务,途牛门市2018年全年签约转化率持续 ...

  7. c++ dll继续使用然后强制删除dll文件_Windows 10系统安全风险,近300个系统执行文件容易遭受劫持攻击...

    一个简单的VBScript足以让用户获得管理权限并完全绕过Windows 10上的UAC. 在普华永道英国安全研究人员Wietze Beukema的最新报告中,我们了解到将近300个Windows 1 ...

  8. 苏宁启动30周年庆:联合近300个品牌启动“超级品牌季”

    日前,苏宁易购宣布,将联合近300个大品牌,启动"超级品牌季",用多样化的玩法和超值优惠,为品牌带来增量. 据介绍,加入此次苏宁易购"超级品牌季"的,既有茅台. ...

  9. 送货只服京东“特快送”:航空快件可送达近300个城市

    [TechWeb]4月22日消息,继去年开通个人快递业务后,京东快递日前还对外推出了"特快送"产品.据悉,目前已开通上百条航空运输线路,从北京.广州.上海.深圳.杭州.天津等26个 ...

最新文章

  1. Python创建virtualenv(虚拟环境)方法
  2. vs linux 交叉编译,VS结合VisualGDB搭建OpenWrt交叉编译远程调试开发环境
  3. Python文本处理几种方法
  4. 工艺路线和工序有差别吗_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数字化企业需要结构化工艺吗?...
  5. Mybatis基于XML配置SQL映射器(二)
  6. python分布式存储文件_python如何分布式存储文件的方法
  7. xml 数字签名 破解_JAVA中带有数字签名的XML安全性
  8. 论文及文献资料的搜集好去处---子午学术论坛
  9. 深度学习花书-3.8 期望、方差与协方差
  10. 关于IOS数据解析的错误分析
  11. 基于html5的消除类游戏,基于HTML5的消除类游戏1.doc
  12. 微型计算机的应用形式,微型计算机基本原理与应用
  13. Premiere Pro之经典类转场
  14. Reflex WMS入门系列二十四:拆托(HD Breakdown)
  15. html5 自动设置全屏,HTML5 body如何设置自适应全屏 HTML5 body设置自适应全屏代码
  16. TGA文件格式分析和图片举例
  17. 贪心算法基础之活动时间安排(一)安排 51nod 贪心教程
  18. Armbian 配置 WiFi
  19. Python 和 Web 前端选择哪个比较合适?哪个前景好?
  20. ubuntu16.04通过网络访问windows共享文件夹(samba)

热门文章

  1. 走进创客教育课程实践的真实情境
  2. 删除父节点下的所有子节点
  3. layui弹出输入框
  4. 实验七2D太阳系绘制
  5. Java heap space解决
  6. 对比word文档差异
  7. Spring Security跨域问题解决
  8. 国产3D打印数据准备软件重磅发布新版本,助力2万用户效率提升
  9. 隐私计算+区块链,助力数据可信治理实践
  10. vue处理图片添加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