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知乎关注了一个帖子,国外博士的能力真的比国内博士强吗?

因为有段日子没刷知乎了,今天打开一看,多了很多回答。

有一些回答肯定了本土博士的科研水平。比如:

反对@小马过河回答:用上课来区分国内外博士水平,国外上课比国内上课强,要求高,国内上课水。以下讨论只关于计算机,其他方向不了解。不能像键盘侠一样吃了个翟天临的瓜就整天去唱衰国内的教育、国内的科研。有不少没在国内读研读博的反智评论,我劝你善良。

本科生看的就是你的课程,看你的通用学习能力。博士生了,还死死盯着那几门课,愚蠢。你来告诉我,一个博士生把GPA搞得高高的有P用?需要学什么,就去学什么,需要用成绩用课程来约束吗?都特么奔三的人了,等学校安排的课程去上,恕我直言,睿智。

判定博士研究生的唯一量化标准就是科研成果。

只不过国内倾向于数论文数量,而国外没那么看重数量,但不代表国内就不看代表作。有影响力的工作,在哪都会被认可。比如,系里一个学长10多篇CCF A,毕业CCF优博,GPA也就刚达线。我,特么上学期GPA满绩,目前还没有publication。嗯。。很说明问题了。

不得不承认国内研究环境和美国比目前还是有差距。但也不是前几年了,国家有钱了,经济基础上来了,科研实力还会远吗?

哦,另外,博士看的是导师,远比学校牌子重要(只学术,选调、转管理、进国企等都不在讨论范围内)。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0077654/answer/64726964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有一些对国内博士有警示作用,特记录在此。


第一部分:学术进行中

  • 博士生应主动参与实验的核心设计(done)

还有一点是美国教育中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我个人觉得这点很重要。记得有一门课,每节课我们都会讨论一篇科研文章,让我十分惊讶的是即便是一篇发表在非常好的杂志上的论文,教授也能找出不少问题,而且感觉讨论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找问题。我能明显感觉出来,美国同学在这点上确实比我们厉害,他们能找出很多问题,先不说找出的问题对不对,至少他们有这种质疑的态度。而我就觉得既然是发表在好杂志上的文章,那什么都是对的,也找不出什么问题。我觉得这可能和我们文化中总希望说别人好,不愿指出不足有关。

所以综合来说,由于国内的博士只要是以做科研发文章为导向的,这就导致了一些博士把全部精力放在课题实验上,所以科研能力很强,但其他方面的能力就得不到培养。还有一点,有些导师只是把博士生当成是实验室的劳动力,博士生只能埋头去实验,并不能参与到实验的核心设计当中,所以只是一个实验的实施者,而不是设计者。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学到的只有实验技术,而没有创新和独立思维。而在美国,导师会觉得他要培养的是将来的一个独立的科研工作者,也就是将来的导师。所以,你经常能听到美国的导师会说,这个我也不知道,你要自己去分析;你的实验计划是什么,可以想一想,我们一起讨论一下;下一步你想怎么做,能不能拿出一个方案我们探讨一下。

所以,我觉得因为最终的导向决定了国内国外博士培养模式的差异。国内的博士,可能毕业时发了很多厉害的文章,科研能力很强,这肯定是一个优势。但另一个美国的博士,也许毕业时没有很多文章,但他在实验,教学,科研思维等许多方面会有提升,更为全面一些。还有一些国外读书的优势,比如英语的提升;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少同学留学后都成了大厨;开拓国际视野,因为美国的大学真的是有来自全世界的学生,能感受学习到不同的文化,比如我们实验室就先后有韩国人,印度人,土耳其人,非洲人,巴西人,阿拉伯人。

我个人是鼓励有读博想法的人可以出来看看,即便是短期交流访学也是很好的体验机会。毕竟只有你亲身经历了,才能更有体会。

作者:Go Gators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0077654/answer/629992287

  • 你真的打好基础了吗?(no)

有人怀疑我读西瓜书感觉符号混乱是因为数学基础差。那我解释下,我美国教授都让我们把各种机器学习算法推导熟练,而且很多算法都让我们手写算法框架,目前,我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也只有decision tree和SVM没有手写框架(这里只是没有手写框架,算法我们都推导过),但几乎所有算法包括神经网络我们都推导过算法,因为考试都要考的。你可以给我西瓜书,我看半小时就能讲给你听,因为我们对这些机器学习算法已经熟练到烂熟于心了。但是,如果你说机器学习可以自学,翻翻西瓜书,听听MOOC课就行了,那你是当开这门课的美国老师和认真学这门课的学生都是傻叉吗?而且机器学习只算CS研究生最基础的专业课,要搞得更深,还有其他的如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信息安全,Internet of Things等等。这些难道你都自学?计算机科研最容易突破的是交叉学科,多学好一两门课,思维和能力就不一样了。比如,同样是做图像识别,没学过计算机视觉的可能只会搭1个神经网络框架然后把完整图像去训练,而学过计算机视觉的可能是先对图像进行关键信息的提取,然后用这些关键信息去训练神经网络,可能图像中对关键信息的提取效果不明显,但假如对录像做处理做动作识别呢?难道你把上百个甚至上千个完整录像去训练神经网络?这样给你多少GPU也训练不完啊。这只是给个例子,我已经淡化了专业词汇,为了更多人看懂。

作者:小马过河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0077654/answer/626309324

  • 数理基础和推导公式还是挺重要的(toward)

最后说一下科研能力吧,本土博士我观察,工程能力一般较强,但数理基础往往较弱(比如我自己),这是这个社会形态造成的,正如某答案所说的,推公式省钱,但是以目前国内的环境,推公式拿不到项目,也不赚钱啊。。。。至于其他科研能力,我完全赞同开头是‘答主的问题是,为什么很多学生不申请清北反而申请排名更低的国外学校呢?’的匿名答主的意见。

作者:青浦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0077654/answer/617135496

  • 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该了解的一定了解全面!

17年中密集接触了国内最顶级学府博四的博士,快要毕业的博士,按paper算已经可以顺利毕业了哦!!!若干人,号称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 有没听说过LeCun的, 有看英文paper看不下去的,不是什么随便的英文,就是残差那篇,好些年了,而且还是中国人写的!!有号称用tensorflow做图像识别可是不知道tfrecord, 没用过 tensorboard 的 !!! 说到PAC learning theory时,  均表示我是不是说错了,应该是PCA这不是水 与 不水 的问题 ..... 这根本就是 真 与 假的区别!

作者:输入名字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0077654/answer/630517437

  • 清楚地明白自己研究的目的和意义(toward)

(1)纯科研能力

论纯科研能力,国内博士绝对不输于国外博士。

我本硕在国内某985高校,专业排名全国前三,课题组的博士生大都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肯钻研。这几年开会遇到过一些国内top2的学生,很多都是直博生,年纪很小,但是做出来的东西让人眼前一亮,令人佩服。

我没有接触过真正的麻省之类的大牛,单说现在身边的外国博士同事们,他们的能力大都比较一般,基础不够扎实。他们解决整体性问题的能力较强,但是深度不一定够。国内博士毕业时手头怎么也得有两篇SCI,我们这边的博士毕业时没有journal article的比比皆是。

说到毕业文章数量,我还是比较赞同国外的做法的,但是按中国国情来说,也只能以文章数量作为毕业标准了,不然就乱套了。仅以本专业举例,如果一个四年制的博士毕业时有三四篇conference proceedings和一两篇journal article,那已经很不错了。我们这边的培养模式是,一年一两篇conferece proceedings,导师把关,会议不能水,每篇会议论文的主题不能重复,理想的进展是每篇会议论文可以发表成一篇journal article。一年参加一至两次会议意味着总有deadline敦促你去科研,不会出现浪费时间的情况。主题不能重复意味着不允许去到处水,听说过有些人博士几年发了十几篇文章(本专业),hmmm……这是读博士呢还是出书呢?有了会议论文在手,参加过会议经历过同行的讨论或质疑,你对问题会有更深刻地理解,再加以完善润色,中个journal不成问题,只是时间的问题。

(2)软件使用能力

很多人,尤其是女生,并不太关心科研中可能会用到的辅助软件,其实这点蛮重要的。比如,文献管理软件,Linux系统的使用,Git,推导公式的软件,等等。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工具对科研其实大有助力,老外很看重这方面的技能。单就Mathematica来说,以前在国内时没见过身边的同学用过这个软件(也许是我认识的人太少),出国后导师给我们推荐了这个软件,并且特地请来了邻国高校搞数学的老教授给我们上了一节seminar教我们用这个软件。现在我的很多科研成果都是用Mathematica得到的,Matlab根本算不了。

(3)写作能力

写作是科研的一部分。很多人都觉得是英语拉了写作的后腿,与其说是写作,不如说是文献阅读,有多少人看个摘要都得花一两个小时?犹记得博士刚入学时被大量英文文献支配的痛苦。对于英语写作,其实不必追求华丽的辞藻,毕竟科研文章的核心是科研成果,只需要把话说明白了、保证没有语法错误即可。

那么问题来了,老外的写作能力到底比我们强在哪里呢?他们更会“销售”,说白了,把科研成果不失分寸地变着法地“吹嘘”。导师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她说,你要学会去“卖”你的成果。所谓的“卖”,不是指你拿着一个成果去水多篇文章,而是说,在你对本课题领域足够了解之后,阐明你的成果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前提是你充分地了解你的的研究课题,清晰地明白你的研究目的。而这两点,恕我直言,有些博士即使毕业了也还没整明白。

(4)演讲能力

这是中国理工科博士普遍缺失的一项技能,因为我们从小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也没有人告诉过我们这种能力很重要。开了几次会,中国人的演讲很多都是车祸现场(还有日本和俄国),因为我们英语不好、准备不充分、不自信or过于内敛。有的人认为科研只要能做出东西就行,然而做完东西然后呢?不管你是在高校还是企业,总要与人交流吧?如何让别人明白你的意思,这也是一种能力,反映出你的逻辑水平。话都说不明白,做出再多的成果,也只能一个人独自欣赏了。(以上只针对普通人,大牛们除外)

(5)情商

情商就是情商 ,提高情商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Giada Huang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0077654/answer/637949408

  • 把自己培养成独立科研工作者(toward)

谈博士能力这个没法按照地域比,哪都有大神哪都有弱鸡。

感觉大概率美国的老板的培养方式自由一些,我在美国一个挺普通的学校,我们系的老板大多具备以下部分或全部特点:

1.不会让学生给自己打工,老板有自己的项目,学生也有自己的项目,学生自己的项目发表了自己拿一作老板挂通信。如果老板手里的项目要学生做的话最后作者顺序也是按贡献排,而且不会给任何没插手的人挂名。

2.老板不在实验室里办公,每天在实验室都比较自由,忙几个小时累了就划一会儿水,看看剧什么的,整个实验室气氛也比较活跃。

3.随时遇到棘手的问题随时都能找到老板讨论,我老板是dean每天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特别多,但是也会跟大家约好时间,今天有问题最晚明天也能见到老板。

4.没有发文章的指标,科研节奏全靠自己把握,心态比较放松反而效率比较高。大家都是博士不会老板不催自己就每天放羊。

5.科研主要靠自己,从提出hypothesis到设计实验到实验收集数据到得出结论几乎全靠自己。我老板曾经跟我说他要培养的是independent researcher,而不是每天不停跟项目把博士读成两个硕士的感觉。

作者:火锅店掌柜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0077654/answer/618804305


第二部分:学术之外

  • 沟通、合作、建立connection

能力也不仅仅是做项目、发论文。沟通交流能力、建立connection和合作、等等的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都非常重要。美国的高校里鼓励合作,而且学术会议、学术交流非常多,更容易培养学术之外的能力。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工业界,都是要看脸的。可能国内的博士根本就意识不到这一点,毕业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connection。找教职的时候,多发一倍的论文可能还不如有一封DARPA、ONR program manager的推荐信。

中国的博士强的很强,但是平均水平非常差,很多博士毕业的时候连入门都不算。中国的博导手下学生多,有几个不合格的也无所谓。美国不同,导师必须努力让所有学生都在做正确的事,一年5~10万美元真金白银养个闲人是不存在的。如果学生两三年上不了正轨,RA的钱肯定是会被断掉的,结果要么是TA到毕业,要么是转硕滚蛋。

作者:gnaW nesuhS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0077654/answer/621080477

  • 培养科研之外的兴趣,对世界充满激情

实话只有一句:优秀的人做什么都优秀,越是优秀的人才,越对生活对世界充满好奇,愿意去思考去探究,他们有足够大的脑容量去接触学习新的事物、更有强大高效的行动力证明自己能做到。所以在国外,导师们会对有除科研以外的兴趣爱好的博士刮目相看,那不仅是热爱生活的表现,也是对世界充满激情的表现

如果在国外能找到博后职位,不用怀疑,能力肯定不差。欧美体系里,从文化、语言两方面就容易导致中国籍博士生较难找到欧美的博后,即使是在欧美体系培养出来的。我身边知道的情况,平均欧洲中国籍博士毕业生找欧洲博士后工作,需要至少半年的时间去投简历和面试。能拿到欧美博后offer的中国籍博士毕业生,从科研能力到交际能力都不会差。这可以是一个判断博士水平的标准。

作为一个接触了太多国外博士生的工作人员,对题主的建议是:

1.有志向有追求,想要体验不一样的生活,经受得起压力,选择发达国家好学校读博

2.只是想镀金,对自己科研能力存疑,与老外交流能力较差,情商欠缺,建议在国内读博。这种学生大概率会在国外读博期间,有抑郁倾向,每年我们都会接到好几起抑郁严重的学生情况,情况严重的在自杀边缘。

希望有读博意向的同学能正视自己,作出合适的选择。有些东西确实更好,但不一定适合。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0077654/answer/618992564

  • 读到博士阶段,也应当明白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作为一个土博,默默说一句,我想总体来看,美帝好学校的博士肯定还是比国内好不少的,但是请别一棍子打死。

至少我们院,就我了解到的状况是,导师们都超级牛(所有人都是院长亲自面试,院长毫无疑问是世界级大师),几乎不会让学生干杂活,和学生谈话都开着办公室门(现在已经是导师和学生坐一块了),天天都能见到,随时都有讨论的机会。

另外,如果你投中了文章,老板也会直接给你全额报销让你出国参会的。当然,档次低的会和质量不过关的文章老板根本就不让你投,除非你不挂他和学院的名字,就自己丢人好了……

至少我们组,如果有能力在导师带领下写出不错的文章,导师也会一个字一个字给你看的……

更别提应酬什么了,我们的时间就真的是花在科研上了。因为组里有国外来的访问学者,所以我们组会也会用英文,平时上课,只要是本院的,基本都是全英文……

其实我想说的就一个观念,国内博士和国外博士的差异,远小于好导师和坏导师的差异,如果你能确认国内导师学术人品和培养方法都很靠谱,那也没必要一定要出国吧。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0077654/answer/618928823


第三部分:博士之后

  • 成为老师,也需活跃科研一线,保持学术眼光

插播一段反驳。看到后面某个清华的小朋友专门来喷我啦,举了几位清华的PI的例子“段文晖、龙桂鲁、倪军老师等等就不说了,往上还有翁征宇老师等。”这里面呢,翁征宇老师自然是非常厉害的,坚持在做High-Tc而且也有重要的结果出来,虽然由于领域的问题这几年是没有太多有影响力的文章发表了,但是仍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位老师。剩下的我倒是都很好奇怎么就不符合我说的了?一个个说,

  1. 先从历史角度成就最高的段文晖老师来看,相对来说段老师是不错的,和北大的XC Xie尤为相似。早年间发了数篇著名的文章,近年来疯狂在别人的文章上面挂名,独立带队能力甚至不如XC Xie。近几年也就一拓扑nodal line的第一性原理PRB看看算是高质量文章,这已经是16年的事情,三年前了。其水平到底怎么样,看看他的高引文章,他是什么贡献就知道。200引用以上的文章只有三篇07,08年的文章是第一通讯(共14篇统计6100被引,占了工作的半壁江山)。
  2. 龙桂鲁我一直感觉就是除了一些合作工作外,自己的研究活像一个大民科。至少不踏实做科研,天天弄fancy的想法然后做出来都让人耻笑。什么“Quantum simulation of photosynthetic energy transfer”,弄出来就是个Ramsey sequence。而且一查很显然,已经很久没有高质量文章出来了。
  3. 倪军老师呢,我觉得就更一般了。做计算做成这样,也是挺可悲的。加起来引用也就是一些顶尖的PhD毕业的水平。同是做计算的,北大年轻的PI Ji Feng,不知到比这位倪军老师高明到哪里去啦,人还不到40。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0077654/answer/623765455

  • 首先自己要成为真正的科研人,然后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真正的科研人

强太多了,根本差了好几个数量级。因为圈子的缘故,我虽然不再干学术了,但是也认识很多国内培养的博士。有在国内拿了教职出来访问学者的,也有出来做博士后的。接触多了就发现他们绝大多数只不过是老板按照科研苦力培养的,每天9点干到半夜,一周七天绝不含糊。亲眼看到老板在微信上指挥马上要毕业的博士几点做哪个实验,需要细到这种程度。但是科研素养,基本没有。你让他自己分析个问题,提出个问题,写个proposal,根本就是抓瞎。

而且国内培养的博士普遍对于科研伦理普遍不怎么在乎,老板在组会上暗示数据不好,他就敢给你做出“好”的数据来。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我是亲眼看到的,不止一次。

以上都不是什么差学校的博士,清北华五的都很多。绝大多数都是高级技术员而已,论科研能力比不上美国普通州立培养的博士。有人拿排名说话,别忘了,中国科研排名高的学校PI几乎都是海归,带着一群科研苦力干出来的。

美国虽然也有科研苦力,但是好歹也培养了不少真正能够独立科研的博士。至于造假就更少了。我一直认为中国科研没啥希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见识了这些“科研精英”的表现。

作者:Batma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0077654/answer/622950775

  • 科研、表达、独立自主,与合作

这是我最大一点的感受。在外导这边,你会感觉到你的想法被鼓励,被尊重,你是一个独立的科研工作者,而不仅仅是一个学生。

2)国外科研非常重视表达,交流,与合作能力。外导会非常鼓励你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将自己的科研想法,成果展示给其他人,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结果。并且,在国外非常容易与其他同领域的人产生合作。外导非常鼓励你参加各种会议,展示自己的成果,哪怕只是一个项目的思路或者是科研计划都值得向别人展示。

反观国内,感觉自己的研究领域就是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圈,而且大家之间还缺乏交流(除了会议)。参加大型会议的前提是你必须得有实打实的数据及阶段性成果,或者有的老师是要求你必须作报告才能允许你参加会议,不然免谈。

我并不能说国外博士的能力是否就比国内强。因为,我想这个能力应该包含了科研能力,表达能力,独立自主的能力,合作能力等。英国这边博士毕业不要求发文章,所以我没有很好的标准去衡量大家的科研能力。但是我认为其他方面能力比我周围接触到的国内博士(包括我自己)能力强。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0077654/answer/629972039

  • 你是求稳、求胜、还是求真?

无论理论有多么合理多么完美,实验多么的无懈可击,研究者花了无穷多的时间与精力在上面,但有时候一个假设错就是错,事实不是这样就不是这样。

不管多么努力多么有天赋,没有人能保证你的研究就一会要有成果,更没有人说自然就一定是可以被人理解的。

于是我又想起昨晚吃饭的时候,大家讨论到实验室以前另外一位组员,原本在老博后的手下做研究,做了一年就跑了,现在在银行的投资部门实习,一年的薪水已经是老博后的三倍,前阵子在湖边买了一套高级公寓,明年打算结婚。

那时候话说到一半,一位从普林斯顿来的博士生跟我开玩笑说,聪明人读博士,读一读就都跑了,留下读完的不是笨人就是圣人。

在大自然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聪明人不甘受折磨,读一半就出去干别的去了。笨人反正本来啥也干不了,平时也给折磨惯了,咬个牙至少几年后能混出个学位,以后名字前面多一个Dr,还可以在人面前显摆。

至于圣人,就是那些原本聪明但又甘心受折磨的人,放弃离开学术界后的大好前途,博士读完还要做博后,醉心在人类知识的大地上拓荒,即便有可能多年后功成名就,或是至少当上教授,但绝大多数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

我记得自己跟他说,我们都还没跑,所以显然不是聪明人。但我们也都不认为自己是笨人。最怕的就是,笨人自以为是圣人,走上一条必死的路,最后到头来才发现自己其实就是太笨所以不知道要跑。

买完午餐回到实验室,在门口遇见我老板跟隔壁办公室的教授在拌嘴。我老板说,组裡的学生好像大家都会乐器,应该来组织一个乐团。然后就开始数实验室裡面谁会什麽乐器。

隔壁办公室的教授听了一阵就不耐烦的说,别数了,我什麽乐器都不会,你这样会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无聊的人。

我老板说,你的确是一个很无聊的人啊,不然为什麽做物理教授。

隔壁教授回嘴说,你不是也一样,什麽乐器也不会吗?

我老板笑说,所以我也是物理教授啊。

大伙笑了一阵,我心裡想,这两个人都是圣人。

哈格尔:以前听过一个教授说做科学有求稳,求胜,求真这三种人,和文章说得挺像的

链接:http://news.yikexue.com/archives/24515


第四部分:醒目的不同意见

  • 到底什么是真东西、硬本事?什么又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呢?

在国外就不要把国内的那套游戏规则搬过来,确实如楼上一位兄弟说的那样,目的性很重要。自己的斤两一定要掂量清楚,英语水平、科研能力(不光是会做几个具体实验,具体实验只要不是白痴,照着protocol都没有太大问题,技术员干得比谁都强。更重要的是科研思维能力和写作,乃至学术交流能力等)、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只要是人的地方就有社交,老外也是讲人脉的,只是那种含义和我们理解的那种带有***性质的不太一样罢了)等等,没有点真东西、硬本事(而且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些只是运气好,碰到个好导师和好课题,干点苦力发了几篇好文章的其实不在此列)短期出去见识一下并带有发点文章的预期的还可以,想长期呆并期待混个啥faculty position的就可能还是要省省吧。一般来说,如果你有这些能力,通常在国内也基本上混得很好了,除非i你确实遇到非常极品的嫉妒你的上级并利用手中权力不遗余力的整你这种情况。通常在国内就混得不好的,到了国外也多半混得更差。道理太简单了,国内这么好混的地又没有语言要求,只要求你能弄出几篇稍微像样的SCI你都觉得搞不定那可想而知到了国外你能混成啥样了吧。对于不是当医生而是走科研这条道的,是否具有可持续的科研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你仔细观察一些身边和国内那么多回来的海归就会发现这玩意的重要性。有些在国外发过很好的文章,回来就像得了便秘一样,憋半天才拉出几个羊屎来,这只能说明他只是运气好,当年在一个牛人手下干点苦活幸运地“发表”了几篇而已,类似国内的苹果代工工厂,核心技术不在自己手中。而有些则不同,回来后照样刷刷刷地发,甚至比在国外还强,恭喜了,这种就是学到或是掌握了核心技术的了,我观察到的中山医的宋尔为就是一个这样的典型例子(宋教授才是我等医学背景出身的榜样,施一公、饶毅那些其实和我们不是一个路子的,人家主要一直都是玩life science搞基础的),而我呆过的2个地方都有不少海归,回来便秘的占绝大多数,甚至直接多年未接大便的也不少。

转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61110407

原文: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dxy.cn/bbs/topic/16818789

  • 反对:可是博士期间也同样是最能安静做科研的阶段。

理工类学生,尤其是生化环材,越往后越是闭门造车,两耳不闻窗外事。读研、读博、申phD,每天的精力都沉浸在生产文章的“科研”之中,财经、职场、社会等人文精神素养极度匮乏,甚至对于本专业之外的理科专业都知之甚少,当然在离开课题组开始找工作就业的时候一切都不如其他人,基本上成为了被做实验剥削得彻彻底底的废人。能登上科研金字塔尖的人是极少数,但是倒在半路的人是要用牺牲自己一生的生活质量作为惨痛的代价的。趁早悟出来吧,趁早想明白自己的定位吧,做出改变,进行跨界,还不算太迟。
铺天盖地的科研,应该是对学生能力的挖掘与培养,而不应该成为阻碍其多元发展、融入社会的枷锁。

原文:https://www.zhihu.com/people/yao-dao-tong-guo

  • 国外不全是天堂

如何看待文章「在国外,有20万抑郁症留学生在假装生活」?

原本以为抑郁症这个词离我的生活很遥远,但是没想到,我们身边居然有那么多人在遭受抑郁情绪的困扰。

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的演讲里面提到过,一个人的价值感很大程度来自于社区群体,题主对此深感赞同。题主在日本留学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如果生活中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的链接,失去了所属的集体,那生活的意义感会被很大程度削弱。

  • 有自己的十年梦想

我个人很看好的博士生/研究者应该有mindset如下:

拥有想要改变,颠覆领域的大志向,大格局。千万不要因为努力于一些小方向带来的安全感,而忘记了最最重要的事情该做的是不断搭建自己未来的big picture。自己的每步选择(工作重心,平台,导师,和合作者选择)一定要精心设计构想,时刻关注自己的研究方向是不是紧密跟时代接轨,顺势而为,借力打力,并加上自己坚韧不拔的常年努力(n≥5),坚持克服各种困难(自身能力,环境困扰),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肯定会引领潮流。

最后要有自己极度憧憬的10年梦想。

发点paper跟这些比起来显得太微小了,nature or science又怎样呢?如果没有研究者的长期打磨的灵魂和蓝图,总有一天这些都会失去光彩,被人遗忘。

作者:冲气以为和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5990176/answer/625458567

  • Chemical Waste博士:博士之后有更多的东西可以打到你,并且是暴击。

  • 生物和化学的科研人员似乎生活很艰难?方向 > 选择 > 努力?

  • 生化博士发问: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在科研真的有效吗?还不是都流入国外高精尖器材公司了。

网友回复:你也别玻璃心,说句打击你的话,国家政策没有向生化行业倾斜还是因为投入产出比不够大,现在投AI,量子计算一块钱可能带来10块钱收益,投生化十块钱也许带来一块钱收益。我们是发展中国家,需要补齐的东西太多了,但资源就那么多。


Chemical Waste是南大毕业的化学专业学生,国外PHD+博后。因为他的发言精辟又痛快,刷了一个多小时刚。不过历史发言太多,刚刷第十页。。今天的文章就先整理到这儿吧。

【记录】关于知乎“国外博士的能力真的比国内博士强吗”的讨论相关推荐

  1. 为什么我感觉国内博士毕业手里的paper普遍比国外博士多?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7963341 编辑: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 声明:仅做学术分享,侵删 作者:匿名用户 https://www.zhihu.com ...

  2. 国内博士申请国外博士后

    (一) 1.什么时候开始申请 由于美国和欧洲制度的不同,所以会有些区别.一般来说,比较大的有名气的 机构或者一些著名的基金(如洪堡)每年有一些固定的日期召开委员会决定 那些人被录用,所以一般时间比较固 ...

  3. 海外博士一般朝九晚五,国内博士动辄十几个小时科研时间。为什么普遍认为海外博士水平比较高?...

    链接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0471502 编辑 | 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公众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本文仅作学术分享,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文处理 答案一 ...

  4. 博士的待遇真的有那么好吗?

    来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1937599/answer/903679521?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 ...

  5. 【科研经验】刚读博士想退学?如何避免博士毕业不了?

    有博士问:小弟今年刚博一入学接近三个月,每天都想退学,还经常有一些轻生的念头,感觉好痛苦,担心毕不了业,楼主是理科的,不需要做实验,全都是一些纯理论的东西,一点头绪没有,什么都不会,厌学,虽然知道都过 ...

  6. 解密优秀博士成长史 ——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届博士生学术论坛Panel讨论经验总结

    编者按:有人说"一入博门深似海",读博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作为一名博士生,应该有怎样的学术或职业规划?导师还是老板?怎样在师生关系上做到双赢?你是导师心目中优秀的博士生吗?相信以上 ...

  7. 【学术相关】海外博士一般朝九晚五,国内博士动辄十几个小时科研时间。为什么普遍认为海外博士水平比较高?...

    有同学问:海外博士一般朝九晚五,国内博士动辄十几个小时科研时间.为什么普遍认为海外博士水平比较高? 本文来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0471502 回答一 ...

  8. 还在修改博士论文?这份《博士论文写作技巧》为你指南

    点上方蓝字计算机视觉联盟获取更多干货 在右上方 ··· 设为星标 ★,与你不见不散 仅作分享,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于:专知,网络 AI博士笔记系列推荐 周志华<机器学习> ...

  9. 哪些人适合读博士?哪些人不适合读博士?

    点击上方"小白学视觉",选择加"星标"或"置顶"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本文转自|视觉算法 有一个朋友指出,"读博士就是在玩奢侈 ...

  10. 高校聘请13名韩国博士引争议,寒暑假完成博士课程,2.5年拿到证书

    点击上方"视学算法",选择加"星标"或"置顶"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本文来源:新黄河客户端.九派新闻. 湖南省政府网.大河报·豫视频等 ...

最新文章

  1. Boosting和Bagging: 如何开发一个鲁棒的机器学习算法
  2. CSS 实现三角形、梯形、等腰梯形
  3. 开放下载!《一站式大数据开发治理DataWorks使用宝典》
  4. Java中集合(五)Set
  5. ML.NET Cookbook:(1)如何从文本文件加载数据?
  6. jmeter 加密解密_使用Jmeter对SHA1加密接口进行性能测试
  7. 【转】Yelp是如何实现每天运行数百万个测试的
  8. 《C++ Primer 5th》笔记(7 / 19):类
  9. 理解计算机程序与指令
  10. 初入C++(一) c++中的一些基础和与c的一些区别
  11. litepal创建数据库表失败
  12. luogu2680 运输计划
  13. LeetCode Week 3:第 21 ~ 30 题
  14. iOS开发 - 动画实践系列
  15. 【白话设计模式二十二】解释器模式(Interpreter)
  16. java 解析xml报文解析_开源分布式中间件 DBLE Server.xml 配置解析
  17. linux软件有什么特点是什么,Linux系统,Win7系统,DOX系统各有什么特点?哪个系统好点?...
  18. 上交所、深交所、中登结算的接口文档及下载链接
  19. 深股通,沪股通,港股通
  20. informix操作

热门文章

  1. avr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avr单片机c语言编程风格介绍
  2. Liunx学习笔记--基本网络设定(测试内容)
  3. 香港流行乐坛三十年(很好的回忆)
  4. 地铁信号tts是什么服务器,机场地铁公共广播
  5. 刘宇凡:海子,一个孤独的灵魂诗人
  6. MacOS Mojave/Catalina和Windows安装佳能LBP2900打印机驱动教程
  7. 超级账本HyperLedger的Fabric-CA的使用(两个组织一个Orderer三个Peer),带视频演示
  8. 一个微信账号只能开发一个微信小程序吗?
  9. 启用计算机的fn键,怎么关闭手提电脑上的FN键功能?我的是联想
  10. Linux 修改环境变量设置的三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