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数据可视化

從陸地導航的歷史設計,圍繞朝聖、郵驛、商隊的旅行和導航需求,了解信息設計在實際導航運用中所扮演的角色。

从陆地导航的历史设计,围绕朝圣,邮寄,商队的旅行和导航需求,了解信息设计在实际导航运用中所扮演的角色。

编译者前言 (編譯者前言)

《穿越時空的可視化》是一個編譯系列,本文是第三篇。該系列編譯自Paul Kahn發表在Nightingale上的《全球信息設計》系列文章。 《全球信息設計》介紹了大量經典的可視化設計,涵蓋了從現存最早至今的視覺語言。通過研究這些經典設計的思路,不管是設計構圖、佈局、敘事技巧,還是對主題數據的不同設計方式,相信都能為我們當下的可視化實踐帶來靈感。

该系列编译自Paul Kahn发表在Nightingale上的《全球信息设计》系列文章。《全球信息设计》介绍了经典的可视化设计,涵盖了通过研究这些经典设计的思路,无论是设计构图,布局,叙事技巧,还是对主题数据的不同设计方式,相信都能为我们当下的可视化实践带来灵感。

了解更多該系列,請戳:《穿越時空的可視化(序):一種新的靈感來源》

了解更多该系列,请戳: 《穿越时空的可视化(序):一种新的灵感来源》

原系列的交通篇章分了陸、海、空、地鐵四種交通方式,來講述信息設計在實際導航運用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隨知識和科學技術發展而來的變化與革新。這部分的設計示例的設計目的,是為了幫助旅行者做旅行決策,尤其是選擇哪條路或路線。至於交通管理或規劃決策類的設計例子,目前是被規劃在後面的科學解釋、經濟、工程等篇章中。

原系列的交通篇章分了陆,海,空,地铁多种交通方式,来发现信息设计在实际导航运用中所扮演的角色,其随知识和科学技术发展而来的变化与革新。这部分的设计范例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帮助旅行者做旅行决策,尤其是选择哪条路或路线。至于交通管理或规划决策类的设计实例,目前是被规划在后面的科学解释,经济,工程等篇章中。

“無論哪種旅行形式,交通圖的設計都是為了幫閱讀者完成一個任務:從這兒到那兒。可視化是為了幫助旅行做決策。”

“无论是哪种旅行形式,交通图的设计都是为了帮助阅读者完成一个任务:从这儿到那儿。可视化是为了帮助旅行做决策。”

— — Paul Kahn

— —保罗·卡恩

如今我們都習慣於打開手機地圖,搜索目的地,選擇導航。路線規劃能告訴我們,有多少條路線可選擇、每條路線有多遠、花多少時間以及如何到達。

当今我们都习惯于打开手机地图,搜索目的地,选择导航。路线规划能告诉我们,有多少条路线替代,每条路线有多远,花多少时间以及如何到达。

這種便利應用的設計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呢?回顧這幾百年的設計歷史,又能給我們現在與未來的設計帶來什麼靈感呢?

这种便利应用的设计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回顾这几百年的设计历史,又能给我们现在与未来的设计带来什么灵感呢?

本文從陸地導航的設計例子中挑選了部分,圍繞朝聖、郵驛、商隊的旅行和導航需求,講述在既定知識和科技的背景下,小小一張地圖背後的心血迭代。

本文从陆地导航的设计示例中挑选了一部分, 围绕朝圣,邮寄,商队的旅行和导航需求,发现在既定知识和科技的背景下,小小一张地图背后的心血腥。

条条道路通罗马:道路网络 (條條道路通羅馬:道路網絡)

《普丁格地圖》是一幅獨一無二的羊皮卷手稿,展示了大約250年左右的羅馬帝國道路網絡。 1494年,一位奧地利圖書管理員在“圖書館的某個地方”發現了它。 1508年,來自奧格斯堡的人文主義者康拉德·普丁格(Konrad Peutinger)又從這位圖書館管理員手中得到了這幅地圖。關於這幅地圖材料的最新研究表明,它是在1200年代繪製或複制的,但關於繪製它的由來卻還沒有明確證據。它可能是由三世紀的羅馬人設計,也可能是中世紀抄書室的僧侶根據羅馬時代遊記設計的,但不管怎樣,它展示瞭如何可視化龐大的道路網絡,極具歷史參考價值。

1508年,一位奥地利图书管理员在“图书馆的某个地方”发现了它。《普丁格地图》是一幅独一无二的羊皮卷手稿,展示了大约250年左右的罗马帝国道路网络。年,来自奥格斯堡的人文主义者康拉德·普丁格(Konrad Peutinger)又从这位图书馆管理员手中得到了这幅地图。关于这幅地图材料的最新研究表明,它是在可能是由三世纪的罗马人设计,也可能是中世纪抄书室的僧侣根据罗马时代游记设计的,但不论怎样,它展示了如何可视化庞大的道路网络,极具历史参考价值。

地圖手稿共十一頁,每頁高約1英尺,寬2英尺(5厘米左右),連起來有22英尺(55厘米左右)。在狹長的頁面空間裡,設計師記錄了500多個城市和3500個地方的位置。

地图手稿共十一页,每页高约1英尺,宽2英尺(5厘米左右),连起来有22英尺(55厘米左右)。在狭长的页面空间里,设计师记录了500多个城市和3500个地方的位置。

十一頁全貌
十一页全貌
《普丁格地圖》(Tabula Peutingeriana)的數字版本,出自理查德·塔爾伯特(Richard Talbert)羅馬世界研究項目中的“再看《普丁格地圖》”部分。截圖是原圖第八頁的局部:博斯普魯斯海峽上的君士坦丁堡(左上)、克里特島(左中)和尼羅河三角洲(右下),高亮了國家名稱、真實和推測的道路(紅色)和河流(藍色)。《普丁格地图》(Tabula Peutingeriana)的数字版本 ,出自理查德·塔尔伯特(Richard Talbert)罗马世界研究项目中的“再看《普丁格地图》”部分。八页的局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的君士坦丁堡(左上),克里特岛(左中)和尼罗河三角洲(右下),高亮了国家名称,真实和涉及的道路(红色)和河流(蓝色)。
前十頁的地理覆蓋範圍分佈。北邊界向南邊傾斜,南北距離被高度壓縮。在羅馬周圍地區的信息量最大。該圖來自克里斯托斯·努斯利(Christos Nüssli)之後的某作者。
在罗马周边地区的信息量最大。该图来自克里斯托斯·努斯利(ChristosNüssli)之后的某某作者。前十页的地理覆盖范围分布。北边界向南边倾斜,南北距离被高度压缩。

第二至六頁是帝國西部的意大利半島,信息量最大。第七至十頁的東部地區也有很多細節,以羅馬君士坦丁堡(現代伊斯坦布爾)和安提阿(現在在土耳其中南部)等主要羅馬城市為代表。第十一頁是波斯和印度,道路和城鎮的信息很少。

第二至六页是帝国西部的意大利半岛,信息量最大。第七至十页的东部地区也有很多细节,以罗马君士坦丁堡(现代)和安提阿(现在在土耳其中南部)等主要罗马城市为代表。第十页是波斯和印度,道路和城镇的信息很少。

為了編排多種信息,設計師沒有用地理位置,而是採用了節點連接的網絡圖形式。經過幾處地理變形,才繪製下歐洲城市的道路網絡。水域空間被最小化。大西洋沿岸被折疊,而其他水域 — — 地中海、黑海和波斯灣,面積則大大減小。南北向的土地,例如意大利、伯羅奔尼撒和阿拉伯半島,已轉至橫向。沒有道路連接的空間被壓縮。連接城鎮的道路用對比色(紅色)繪製,並標出了城市之間的里程數。城鎮所放的位置也考量了影響陸地旅行的河流位置。

为了编排各种各样的信息,设计师没有用位置,替代采用了互连的连接的网络图形式。经过几处地理变形,才改为下欧洲城市的道路网络。水域空间被最小化。大西洋沿岸被折叠,而其他水域— —地中海,黑海和波斯湾,面积则大大偏移。南北向的土地,例如意大利,伯罗奔尼撒和阿拉伯半岛,已转至横向。没有道路连接的空间被压缩。城镇用放的位置也考量了影响陆地旅行的河流位置。道路用对比色(红色)铺设,并标出了城市之间的里程数。

在16世紀,該地圖手稿問世後後不久,學者們開始復刻。圖為其中三個版本的第一頁:馬可·維爾塞羅(Marco Velsero),1598年(圖一);弗朗茲·克里斯托弗·馮·謝伊布(Franz Christoph von Scheyb),1825年(圖二);康拉德·米勒(Konrad Miller),1887年(圖三)。米勒的版本還復原了第一頁西側缺失的第十二頁圖,其中包括英國、伊比利亞和北非到摩洛哥的大西洋沿岸的道路網絡。
在其中16世纪,该地图手稿问世后后不久,学者们开始复刻。图为其中三个版本的第一页:马可·维尔塞罗(Marco Velsero),1598年(图一);弗朗兹·克里斯托弗·冯·谢伊布(Franz Christoph von Scheyb),1825年(图二);康拉德·米勒(Konrad Miller),1887年(图三)。米勒的版本还恢复了第一页西侧缺失的第十二页图,其中包括英国,伊比利亚和北非到摩洛哥的大西洋沿岸的道路网络。

東西向地形的相對精度、信息的細節分佈和表現層次,向我們透露了數據的出處。大部分信息集中在最靠近羅馬的區域,然後向東擴散。羅馬、君士坦丁堡和安提阿的城市是羅馬帝國晚期的重要行政中心,所以圖標用的是坐在寶座上的國王。而耶路撒冷,作為許多中世紀地圖的焦點,在這裡並不起眼。服務場所用圖標標識出來了,比如,城市名稱旁邊的建築圖標可能表示為旅行者提供相關服務的地點:溫泉浴場、廟宇或補給倉庫。

东西向地形的相对精度,信息的细节分布和表现层次,向我们揭示了数据的出处。大部分信息集中在最靠近罗马的区域,然后向东扩散。罗马,君士坦丁堡和安提阿的城市是罗马帝国晚期的重要行政中心,所以图标用的是坐在宝座上的国王。而耶路撒冷,作为许多中世纪地图的焦点,在这里并不起眼。名称旁边的建筑图标可能表示为旅行者提供相关服务的地点:温泉浴场,庙宇或补给仓库。

第四頁和第五頁詳細介紹了羅馬及其周圍地區。我高亮了羅馬的擬人化圖標以及周邊服務建築的符號。
第四页和第五页详细介绍了罗马及其周围地区。我高亮了罗马的拟人化图标以及周边服务建筑的符号。

罗马之路:给朝圣者导航 (羅馬之路:給朝聖者導航)

埃哈德·埃茨勞布(Erhard Etzlaub)住在德國中部城市紐倫堡,其最著名的作品《通往羅馬之路》是一幅印製地圖,旨在協助朝聖者從中歐穿越阿爾卑斯山前往意大利。埃茨勞布有著數學背景,是位卓有建樹的導航儀製造家。實際上,他於15世紀便設計出類似於我們今天常用的移動導航設備。這款手持導航儀結合了指南針和日晷,用於確定時間、位置和方向。部分設備,以及陸地和海上旅行者如何使用它們的記錄,仍保存至今。

埃哈德·埃茨劳布(Erhard Etzlaub)住在德国中部城市纽伦堡,其最著名的作品《创造罗马之路》是一幅印制地图,旨在协助朝圣者从中欧穿越阿尔卑斯山前往意大利。埃茨劳布具有数学背景,是位卓有建树的导航仪制造家。实际上,他于15世纪便设计出了我们今天常用的移动导航设备。这款手持导航仪结合了指南针和日晷,,确定时间,位置和方向。部分设备,以及陆地和海上旅行者如何使用它们的记录,仍保存至今。

埃茨勞布的便攜式導航儀(1513年),收藏於芝加哥阿德勒天文館。
埃茨劳布的便携式导航仪(1513年),收藏于芝加哥阿德勒天文馆。

埃茨勞布研究了托勒密地理學和德國產的第一個地球儀,便開始設計路線圖。他運用從旅者那裡收集來的數據,繪製了整個歐洲的道路網絡。

埃茨劳布研究了托勒密地理学和德国产的第一个地球仪,便开始设计路线图。他运用从旅者那里收集来的数据,取代了整个欧洲的道路网络。

《通往羅馬之路》的目的是給1500年前往羅馬和從羅馬返回的朝聖者指路。在地圖上,作為目的地的羅馬放在上方。從紐倫堡周圍的德國領地出發的朝聖者,在地圖上可以找到從南穿越阿爾卑斯山前往羅馬的最佳路線。地圖展示了一個由八條路線組成的道路網絡,這些路線連接了北海和波羅的海(Baltic Sea)到羅馬之間的城鎮。

《到达罗马之路》的目的是给1500年前往罗马和从罗马返回的朝圣者指路。在地图上,作为目的地的罗马放在上方。从纽伦堡周围的德国领地出发的朝圣者,在地图展示了一个由八条路线组成的道路网络,这些路线连接了北海和波罗的海(波罗的海)到罗马之间的城镇。

這張地圖有幾處創新。第一處創新寫在標題裡:“以點為英里,記錄去往羅馬的路。” 圓圈表示城市,城市之間的距離用點標出,每個點代表德國英里(7.5公里)的距離。埃茨勞布的數學才能和他的信息設計一樣令人印象深刻 — — 與當時的地圖相比,他的距離計算非常準確。該視覺系統將大量計算直接呈現出來,旅行者可以通過簡單地計數相關點來“讀取”圖表上的距離。

这张地图有几处创新。第一处创新写在标题里:“以点为英里,记录去往罗马的路。”圆圈表示城市,城市之间的距离用点标出,每个点代表德国埃茨劳布的数学才能和他的信息设计一样令人印象深刻— —与当时的地图索引,他的距离计算非常准确。该视觉系统将大量计算直接呈现出来, 旅行者可以通过简单地计数相关点来“读取”图表上的距离。

便攜式指南針放在地圖下方。
便携式指南针放在地图下方。

第二處創新是將印刷地圖與導航設備結合起來。把便攜式指南針放在圖底部的正方形上,隨附的文字說明瞭如何使用導航儀作地圖定位:

第二处创新是将印刷地图与导航设备结合起来把便携式指南针放在图底部的正方形上,随附的文字说明了如何使用导航仪作地图定位:

“指南針應放在地圖的邊緣,或對應底部邊框中央印製的指南針卡片,旋轉地圖直到指南針方向與地圖的基本點一致。然後,地圖和指南針都與兩個城鎮對齊。指針所指向的“acht teyl”(羅盤四分之一)是旅行者應前行的方向。”

“指南针应放在地图的边缘,或对应底部边框中央印制的指南针卡片,旋转地图直到指南针方向与地图的基本点一致。然后,地图和指南针都与两个城镇对齐。指针所指向的” acht teyl”(罗盘四分之一)是旅行者应前行的方向。”

儀器和圖表的結合運用幫助旅行者前往下一個城鎮。城鎮名稱旁邊的符號表示主要的朝聖教堂。

仪器和图表的结合运用帮助旅行者前往下一个城镇。城镇名称旁边的符号表示主要的朝圣教堂。

埃茨勞布的第三處創新是可重複運用的色彩系統。儘管現存的地圖副本之間的顏色並不全然相同,但他在地圖上有文字明確指出,顏色編碼是基於“與德國接壤的七個王國和語言”。

埃茨劳布的第三处创新是可重复运用的色彩系统 。虽然现存的地图副本之间的颜色并不全然相同,但他在地图上有文字明确指出,颜色编码是基于“与德国接壤的七个王国和语言”。

細節圖。埃茨勞布說明:“波蘭的顏色為棕色,波西米亞是黃色,周圍是綠色的森林。匈牙利是草綠色……”這條路通往匈牙利以東和波西米亞以西之間的山脈。布拉格以波西米亞中心的一座城堡為標誌。柏林在往北的另一條路線上。
细节图。埃茨劳布说明:“波兰的颜色为棕色,波西米亚是黄色,周围是绿色的森林。那里是草绿色……”这条路最多可以看到东和波西米亚以西之布拉格以波西米亚中心的一座城堡为标志。柏林在往北的另一条路线上。

邮政网:信息高速路 (郵政網:信息高速路)

尼古拉斯·桑森(Nicolas Sanson)設計了法國郵政網絡的第一張地圖,如今被公認為法國製圖學之父。他最初是在其家鄉法國阿貝維爾(Abbeville)繪製地圖。雕刻師梅爾基奧·塔弗尼爾(Melchior Tavernier)於1632年在巴黎出版了關於法國郵政道路網的圖冊,但其中的作品並沒有提到桑森的名字。桑森後來移居巴黎,收回了作品的版權,並收錄進了他的《世界地圖集》(Atlas du Monde,1668年),這個地圖集覆蓋了亞洲、非洲、美洲以及歐洲。

尼古拉斯·桑森(Nicolas Sanson)设计了法国邮政网络的第一张地图,现在被公认为法国制图学之父。他最初是在其家乡法国阿贝维尔(Abbeville)绘制地图。奥·塔弗尼尔(Melchior Tavernier)于1632年在巴黎出版了关于法国邮政道路网的图册,但其中的作品并没有提到桑森的名字。桑森后来移居巴黎,收回了作品的版权,并收录进了他的《世界地图集》(Atlas du Monde,1668年),这个地图集覆盖了亚洲,非洲,美洲以及欧洲。

《法國郵政地圖》(Carte géographique des postes qui traversent la France),1632,尼古拉斯·桑森和梅爾基奧·塔弗尼爾(Melchior Tavernier)。綠色的邊界線是法國的政治行政邊界。郵政服務遍及法國之外的都靈、羅勒(Basil)、布魯塞爾(Brussels)和倫敦。
《法国邮政地图》,1632年,尼古拉斯·桑森和梅尔基奥·塔弗尼尔(Melchior Tavernier)。绿色的边界线是法国的政治行政边界。邮政服务遍及法国以外的都灵,罗勒(罗勒),布鲁塞尔(布鲁塞尔)和伦敦。

郵政公路是王國之間的信息高速路。塔弗尼爾為桑森提供了623個地址和距離,可用於計算寄信成本。相應地,桑森將它們繪製在有河有海的地圖上。雖然這張圖的標題是“法國郵政地圖”,但其重點卻是在交通。這張可視化作品,讓每個人都可以計劃和估計一個人或一條消息從一個地方傳播到另一個地方所需的時間。

塔弗尼尔为桑森提供了623个地址和距离,可用于计算寄信成本。相应地,桑森将其放置在有河有海的地图上。虽然可视这张图的标题是“法国邮政地图”,但其重点却是在交通。 这张可视化作品,让每个人都可以计划和估计一个人或一条消息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所需的时间。

北邊的具體路線細節,從巴黎經由加來(Calais)至倫敦、布魯塞爾、勒阿弗爾(Le Havre)和卡昂(Caen)。我高亮了桑森的故鄉阿貝維爾。沿著黃線的虛線表示路線距離。
北边的具体路线细节,从巴黎穿过加来(Calais)至伦敦,布鲁塞尔,勒阿弗尔(Le Havre)和卡昂(Caen)。我高亮了桑森的故乡阿贝维尔。的虚线表示路线距离。

桑森使用了類似於埃茨勞布的編碼系統,用圓點計里程,圓點之間的虛線表示距離。雕刻師在地圖右側添加了一個註釋“ Au Lecteur”(致讀者)。本著眾包的精神,他邀請當地人閱讀地圖,以告知他任何更正。不過,沒有記錄證明有更正是源自這條註釋。

桑师傅在地图右侧添加了一个注释“ Au Lecteur”(致读者)。本着众包的精神,他邀请当地人阅读地图,以告知他任何更正。不过,没有记录证明有更正是源自这条注释。

北美邮政:地图再升级 (北美郵政:地圖再升級)

一百五十年後,北美第一幅綜合路線圖也描繪了一個郵政網絡所使用的道路網。在美國最初的幾十年中擔任郵政局二把手的亞伯拉罕·布拉德利(Abraham Bradley),製作了一系列美國地圖,其中第一幅就是《美國郵政道路與距離地圖》。這幅地圖最早出現於1796年,用來記錄前英國殖民地區域的運輸網絡。

一百五十年后,北美第一幅综合路线图也指向一个邮政网络所使用的道路网。在美国最初的几十年中担任邮政局二把手的亚伯拉罕·布拉德利(Abraham Bradley),制作了一系列美国地图,其中第一幅就是《美国邮政道路与距离地图》。这幅地图最早出现于1796年,用于记录前英国殖民地区域的运输网络。

《美國郵政道路與距離地圖 — — 首幅涵蓋北部九個州、部分弗吉尼亞州和俄亥俄州以北的地圖》(A map of the United States exhibiting post roads & distances) ,1796,亞伯拉罕·布拉德利,由威廉·哈里森(William Harrison)和威廉·巴克( William Barker)刻製。
《美国邮政道路与距离地图— —首幅覆盖北部九个州,部分佛罗里达州和高速公路以北的地图》(美国地图,显示邮政道路和距离),1796年,亚伯拉罕·布拉德利,由威廉·哈里森(威廉·哈里森)和威廉·巴克(威廉·巴克)刻制。

這個道路網涵蓋了450個郵局,集中在沿海平原和河谷。城鎮之間的距離用數字標註出。三種不同樣式的線表示不同的道路類型 — — 郵政道路、合同外包的郵政道路、郵政馬車道路。這種距離數字和道路線段的編碼方式沿用至今。

这个道路网覆盖了450个邮局,集中在沿海平原和河谷。城镇之间的距离用数字标注出。三种不同样式的线表示不同的道路类型 — —邮政道路,合同承包商的邮政道路,邮政马车道路。这种距离数字和道路线段的编码方式沿用至今。

細節圖。陰影線段的郵政馬車道路,四通八達,直達費城,上面還標著城鎮之間的里程數:從費城(Philadelphia)到布里斯托爾(Bristol)有20英里,從特倫頓(Trenton)到普林斯頓( Princeton)有12英里等。
细节图。阴影线段的邮政马车道路,四通八达,直达费城,上面还标着城镇之间的里程数:从费城(费城)到布里斯托尔(布里斯托尔)有20英里,从特伦顿(Trenton)到普林斯顿(Princeton)有12英里等。

布拉德利的這張地圖結合了市售地圖、軍事資料和當地郵政局距離報告的信息。地圖印刷後被分發到各郵局,出售給公眾。右下角大西洋沿岸的位置,有一個精緻的表格叫“主幹線上的郵件進度”,列出了從緬因州最北到佐治亞州最南的進度階段。這個圖還展示了北向和南向郵件到達和離開各城鎮中的時間。這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時間表,獲知一封信從一個鎮到另一個鎮所耗的時間。星期三早上6點從緬因州波特蘭市(Portland)發出的一封信需要八天的時間,於下一個星期三早上7點到達費城(Philadelphia)。

布拉德利的这张地图结合了市售地图,军事资料和当地邮政局距离报告的信息。地图印刷后被分发到各邮局,出售给公众。右下角大西洋沿岸的位置,有一个精致的表格叫“ 主干线上的邮件进度 ”,列出了从缅因州最北到佐治亚州最南的进度阶段。这个图还展示了北向和南向邮件到达和离开各城镇中的时间。这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时间表,获知某一信从一个镇到另一个镇到另一个镇所耗的时间 。星期三早上6点从缅因州波特兰市(波特兰)发出的一封信需要八天的时间,于下一个星期三早上7点到达费城(费城)。

“主幹線上的郵件進度”圖的細節:緬因州與馬薩諸塞州郵件往來的夏季時間表。其中,“f”表示上午,“a”表示下午。 (編者高亮的紅色處為周三早6點從波特蘭出發、週三早7點到達費城)
“主干线上的邮件进度”图的细节:缅因州与马萨诸塞州邮件往来的夏季时间表。其中,“ f”表示上午,“ a”表示下午。(编者高亮的红色处为周三早6点从波特兰出发,周三早7点到达费城)

商队:我要导航 (商隊:我要導航)

在現代歐洲實踐中,交通圖已是空間理解的外在表徵,而非內在表徵。我們希望圖表能被記錄,而不只是被比劃出來。相反,許多依靠貿易網絡知識生活的土著人,則憑著頭腦中的地圖和行為表達來完成陸路旅行。歐洲文學中也不少探險家事例,他們要求土著人在地面或所提供的材料上畫地圖,並常為土著人的空間知識所震驚。

在现代欧洲实践中,交通图已是空间理解的外在表征,而不是在内部表征。我们希望图表能被记录,而不只是被比划出来。相反,许多贸易网络知识生活的土著人,则凭欧洲文学史中也有太多探险家事例,他们要求土著人在地面或所提供的材料上画图,并且常为土著人的空间知识所遭受。

譯者註:內在表徵指在頭腦里而無法直接觀察的認知、觀念、想法等。外在表徵(external representation)指信息記載的表達方式,比如文字、符號、圖形等。

译者注: 内部在表征指在头脑里而无法直接观察的认知,观念,想法等。外在表征(外部表征)指信息陈述的表达方式,文字,符号,图形等。

德國科學家卡爾·韋勒(Karl Weule)曾徵集未受過歐洲教育的非洲員工畫地圖,看看他們能畫出什麼。其中,有一位叫薩巴特勒(Sabatele)的坦桑尼亞人(當時的德國東非),畫了一張從內陸到印度洋旅行的商隊貿易路線圖。韋勒重新繪製後,收錄於自己的《東非的原住民》一書。

德国科学家卡尔·韦勒(Karl Weule)曾征集未受过欧洲教育的非洲员工画图,看看他们能画出什么。其中,有一位叫萨巴特勒(Sabatele)的官员人(当时的德国东非) ,画画一张从内陆到印度洋旅行的商队贸易路线图。韦勒重新重新排列后,收录于自己的《东非的原住民》一书。

韋勒:“薩巴特勒所畫的大篷車主幹道及其主要分支的地圖”。韋勒書中的版本,將地圖轉為北朝上,並給已知的15個地點編了號。
韦勒:“萨巴特勒所画的大篷车主干道及其主要分支的地图”。韦勒书中的版本,将地图转为北朝上,并给已知的15个地点编了号。

韋勒解碼了圖中的每個點、圈和連線。從右到左,是由不同起點到坦桑尼亞海岸達累斯薩拉姆(Dar es Salaam)各市場的路線。

从右到左,是由不同起点到地形海岸达累斯萨拉姆(Dar es Salaam)各市场的路线。

薩巴特勒的地圖。下方的地圖是以南朝上,描繪了從坦桑尼亞到達累斯薩拉姆的主要商隊路線。原件大小:未知。當前位置:未知。照片來自位於德國萊比錫的格拉西博物館。 (編者高亮的紅色處為達累斯薩拉姆)
萨巴特勒的地图。下面的地图基于南朝上,重定向到从目的地到达累斯萨拉姆的主要商队路线。原件大小:未知。当前位置:未知。照片来自德国莱比锡的格拉西博物馆。 (编者高亮的红色处为达累斯萨拉姆)

該地圖的以上為南,左側為海岸。連接圓圈的線代表道路。穿過道路的線表示自然屏障 — — 河流和沼澤。圈中圈則代表地方。由此一來,連線的角度就起到了方向作用。

该地图的以上为南,垂直为海岸。连接圆圈的线代表道路。穿过道路的线表示自然屏障— —河流和沼泽。圈中圈则代表地方。瞬间一来,连线的角度就起到了方向作用。

另一個例子是約翰·奧吉比(John Ogilby)的英國路線圖。

另一个例子是约翰·奥吉比(John Ogilby)的英国路线图。

奧吉比既不是旅行車司機,也不是大旅行家。在他一生的不同時期,他既是英國舞蹈和戲劇領域的宮廷表演家、詩歌和古典翻譯作家,也是倫敦的主要書籍出版商。在英國內戰和復興的動盪中,他的命運起起伏伏。而他作為信息設計師的使命是在他生命的晚期,當時他70歲時,在查理二世的宮廷中擔任國王的宇宙學家。在剩下的幾年裡,他製作了非洲、美洲、日本、中國和亞洲的地圖集,還計劃撰寫和出版一部多卷本的著作,叫《不列顛尼亞》,打算描寫包括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全歷史。

在他一生的不同时期,他既是英国舞蹈和戏剧领域的宫廷表演家,诗歌和古典翻译作家,也是伦敦的主要书籍出版商。在英国内战和复兴的动荡中,他的命运起起伏伏。而他作为信息设计师的使命是在他生命的晚期,当时他70岁时,在查理二世的宫廷中担任国王的宇宙学家。在剩下的几年里,他制作了非洲,美洲,日本,中国和亚洲的地图集,还计划撰写和出版一部多卷本的著作,叫《不列颠尼亚》,打算描写包括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全历史。

《不列顛尼亞》中倫敦到林肯郡波士頓的路。資料來源:Fulltable。注意路是如何隨著指南針方向變化而延伸的。
《不列颠尼亚》中伦敦到林肯郡波士顿的路。资料来源:Fulltable。注意路是如何转换指南针方向变化而延伸的。

《不列顛尼亞》只完成了第一卷。 1675年問世時,那幅英國路線圖也成了英國道路網絡的第一個可視化圖,在此之前只有地名列表清單。

1675年问世时,那幅英国路线图也变成英国道路网络的第一个可视化图,在此之前只有地名列表清单。《不列颠尼亚》只完成了第一卷。

因為這個項目,奧吉比還參與了英國所有道路的測繪。他的書的開篇和幾張地圖的裝飾部分都有道路測繪的插圖:一個人推著巡視車或測量輪,旁邊還有一個測量員記錄著距離。

因为这个项目,奥吉比还参与了英国所有道路的测绘。他的书的开篇和几张地图的装饰部分都有道路测绘的例证:一个人推着巡视车或测量轮,旁边还有一个测量员记录着距离。

《不列顛尼亞》書頁裝飾插圖細節:一組測繪員正在測量道路。
《不列颠尼亚》书页装饰插图细节:各个测绘员正在测量道路。

奧吉比將這些測繪線路畫成了交通圖,並引入了一系列創新。首先,地圖使用了統一的單位“法定英里”。以前的行程用的是當地英里,其長度因地區而異。其次,他採用了一英寸對一英里的統一比例。為了打破物理空間限制,他引入了條欄圖形式,每兩頁分七個條欄,每個條欄代表約10英里。在此基礎上,他在各條欄中由下至上地畫路,路是連續而不改變方向的,而是通過改變指南針的指向來標示方向。喬爾·卡茲(Joel Katz)稱其為“抬頭(heads-up)”技術,即模擬旅行者的經歷,使路一直朝前。這也是這幅地圖的第三項創新。

首先,地图使用了统一的单位“法定英里” 。以前的行程用的是本地英里,其长度因地区而异。其次,为了突破物理空间限制,他约会了条栏图形式 ,每两页分七个条栏,每个条栏代表约10英里。在此基础上,他乔尔·卡兹(Joel Katz)称其为“抬头(heads-up ) ,在各条条纹由下至上地画路,路是连续而不改变方向的,而是通过改变指南针的指向来指示方向。 )”技术 ,即模拟旅行者的经历,使路一直朝前。这也是这幅地图的第三项创新。

第四項創新是他採用了不同形式的插圖來表達道路旁的信息。大城市採用街道規劃圖,而較小的城鎮用更微觀的建築物 — — 一排房屋、一座城堡、一座教堂。沿途繪製的地標,如小溪、小溪、小山或橋樑,也都用文字標註了出來。丘陵的方向也會發生變化,以照顧頁面設計。

第四途创新是他采用了不同形式的插图来表达道路旁的信息 。大城市采用街道规划图,而较小的城镇用更微观的建筑物— —一排房屋,一座城堡,一座教堂。丘陵的方向也会发生变化,以照顾页面设计。

倫敦到弗拉姆布魯赫的兩個細節。資料來源:大英圖書館。奧吉比運用了幾種形式的插圖。林肯(左下方)是大鎮,配的是街道規劃圖。而貝弗利(Beverly)和貝肯菲爾德(Beckenfield)是小鎮,則沿途是一排排小房子。 (編者高亮的紅色處)
伦敦到弗拉姆布鲁赫的两个细节。资料来源:大英图书馆。奥吉比运用了几种形式的插图。林肯(左下方)是大镇,配的是街道规划图。而贝弗利(贝弗利)和贝肯菲尔德(Beckenfield)是小镇,则沿途是一排排小房子。(编者高亮的红色处)

编译者后语 (編譯者後語)

人之於天地,何其渺也。這麼幾百年的努力,我們一步步將身邊的土地測量出來,不斷地去精確,畫成地圖。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這也許也是很多人熱愛地圖的原因之一。

几几百年的努力,我们一步步将身边的土地测量出来,不断地去精确,画成地图。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也许也是很多人热爱地图的原因之一。

12–15世紀的羅馬地圖,為來自四面八方的朝聖者指路,沿襲了用相對地理位置繪圖的設計手段,開創了以小圓圈計里程的信息表達方式,以及用色彩區分邊​​界的編碼系統。

12–15世纪的罗马地图, 为来自四面八方的朝圣者指路 ,沿袭了用相对位置绘图的设计手段,开创了以小圆圈计里程的信息表达方式,以及用色彩区分边界的编码系统。

17–18世紀的郵政網絡圖,本著掌握運輸成本的目的,用不同線段樣式標識道路類型,補充了時間進度圖表。

17–18世纪的邮政网络图, 本着掌握运输成本的目的 ,用不同线段样式标识道路类型,补充了时间进度图表。

而在導航方面,地圖的設計已考慮到了指南針的配合使用。不僅如此,15–17世紀的地圖應商隊的頻繁出行需求,不僅統一了各地圖的里程單位,更是針對導航特性,設計了使路一直朝前的“抬頭”技術用戶體驗。

而在导航方面,地图的设计已考虑到了指南针的配合使用。如此如此,15–17世纪的地图应商队的替换出行需求 ,完全统一了各地图的里程单位,更是针对导航特性,设计了使路一直朝前的“抬头”技术用户体验。

仔細想想,從一個距離計算公式,到指南針發明,再到手中的一份導航地圖,不同時代或不同群體的需求是背後極為重要的推動因素。

仔细想想, 从一个距离计算公式,到指南针发明,再到手中的一份导航地图,不同时代或不同人群的需求是背后极为重要的推动因素。

WeChat ID: vis_it
微信ID:vis_it

翻译自: https://medium.com/nightingale/穿越時空的可視化-4-陸地導航的上半生-273982b064

时空数据可视化


http://www.taodudu.cc/news/show-2807511.html

相关文章:

  • 匹配一个字符串的开头和结尾_我如何构建一个应用程序来展示精彩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 使用Qemu在Mac上安装虚拟机
  • Java趣味编程(二)
  • 计算机编程专业的民办大学排名,法国计算机编程专业大学排名(2020年USNEWS)_快飞留学...
  • 赚钱软件哪个赚钱多又容易?资深用户推荐人人都可以赚钱的APP
  • 程序员赚零钱食用指南
  • 张大哥笔记-如何利用网络赚钱(20种网络赚钱方法推荐)
  • 视频号怎么赚钱?4个赚钱小技巧,实现视频号流量变现!
  • APP试玩应用如何赚钱?今天它来了!新手教程【建议收藏】
  • 程序员如何赚外快?
  • 有偿调查问卷赚钱攻略
  • 2021新版仿趣闲赚悬赏猫任务兼职网站源码
  • 如何通过编程赚钱?
  • 做自媒体视频剪辑怎么赚钱呢?
  • 可怜的码农们该如何赚钱?
  • 总结下利用python赚钱的方法,在闲余时间月赚2k-5k
  • android手机赚钱软件排行
  • 如何利用互联网赚钱
  • 1024,程序员“赚钱”秘籍倾囊而赠!
  • 用网站怎么赚钱?具体点!聊聊用网站赚钱的方法
  • Android练手小项目--仿72g赚吧App
  • 虚拟创业云|宝妈和大学生兼职和手机网赚兼职的任务平台大全
  • 微信终端跨平台组件 Mars 在移动网络的探索和实践
  • android入门书籍!微信小程序趋势及前景,安卓系列学习进阶视频
  • 企业级微信小程序实战详解
  • 企业微信的IM架构设计揭秘:消息模型、万人群、已读回执、消息撤回等
  • 微信小程序学习篇
  • 如约而至:微信自用的移动端IM网络层跨平台组件库Mars已正式开源
  • FFmpeg入门详解之117:视频监控的架构和流程
  • java微信公众号发送链接,100%好评!

时空数据可视化_穿越时空的可视化4陆地导航的上半生相关推荐

  1. 数据可视化 信息可视化_动机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 信息可视化 John Snow's map of Cholera cases near London's Broad Street. 约翰·斯诺(John Snow)在伦敦宽街附近的霍乱病 ...

  2. 可视化_仓库管理可视化

    一.仓库管理可视化: ①仓库管理可视化分为:库存货品可视化.库位动态可视化.作业设备可视化.物料供给可视化.仓库作业可视化.人员情况可视化等六个方面:今天小编来分享下库存货品可视化,看看它都有哪些因素 ...

  3. layui数据可视化_空间数据可视化 GEOM

    1.arcgis api for python 自制点 featurelayer %matplotlib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numpy as ...

  4. 机器学习 可视化_机器学习-可视化

    机器学习 可视化 机器学习导论 (Introduction to machine learning) In the traditional hard-coded approach, we progra ...

  5. python的gui界面 可视化_使用可视化设计窗体的GUI程序

    示例Demo2_1用PyQt5的一些类创建了一个简单的GUI应用程序,窗体及窗体上的标签对象的创建和属性设置都完全由代码完成.显然这种纯代码方式构造UI的方式是比较麻烦的,特别是在窗体上组件比较多.层 ...

  6. 傅里叶变换音频可视化_音频可视化中的信号处理方案

    声明: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音频可视化是一个"听"起来非常"美"好的话题,其复杂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赖视觉方案(一些例子),不同的视觉方案决定了你的技术方 ...

  7. python树状图可视化_如何可视化(树状图)一个层次项目字典?

    这是我第一次用Python从字典格式的分层数据中进行可视化.数据的最后一部分如下所示:d = {^2820: [^391, ^1024], ^2821: [^759, 'w', ^118, ^51], ...

  8. python高德地图可视化_【可视化】python地图可视化_Folium

    本文简单介绍python语言的地图可视化库Folium 效果图 能力概述 Python语言 地图可视化 可以换(高德)底图 有添加点线面和简单配色的功能 可以导出为html页 简介 Folium是Le ...

  9. 百度地图发布专网地图时空数据托管平台,构建智慧城市数字底盘

    来源:百度地图 "新基建"浪潮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提速,作为智慧城市数字基础设施的地理信息系统,其数据体量也极大增长,对海量GIS数据集成.存储.管理.计算.表达.分析和 ...

最新文章

  1. 网易是世界最好的公司
  2. php解析url编码,php对URL传参进行编码和解码解析
  3. aspx mysql类_aspx中的mysql操作类sqldatasource使用示例分享
  4. python读取有空行的csv_如何在使用python读取CSV文件时跳过空行
  5. 数据结构与算法专题——第十题 输入法跳不过的坎-伸展树
  6. Flask简介与简单项目操作流程
  7. 基础知识(十二)Opengl回顾记录
  8. 每周荐书:OpenCV、自然语言、SpringBoot2
  9. Kaggle:Santander 价值预测挑战(baseline)
  10. 【leetcode】力扣算法:杨辉三角 java语言解题
  11. 车联网之:操作系统QNX
  12. 怎样免费下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文献库的文献?
  13. 面向对象之魔术方法_call
  14. TI DSP TMS320C66x学习笔记之TI Imglib库相关函数(四)
  15. Linux防火墙关闭方法
  16.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
  17. Java并发包:ScheduledExecutorService
  18. 鲍尔默退休:Wintel帝国走向崩溃还是重构?
  19. 阿里P8架构师制作的24张前端全栈知识图谱,堪称完美学习宝典
  20. ANFIS学习笔记(一)

热门文章

  1. USB转串口驱动分析(一)
  2. CSP-JS 2022第二轮认证CSP-J2真题4上升点列(point)
  3. 原生js实现轮盘抽奖,控制中奖概率(完整示例)
  4. 国内家具行业数据浅析
  5. PowerDesigner创始人的个人成长经历
  6. kubelet源码 删除pod pod_workers.go(三)
  7. ShardingSphere 5.2.1 发布|新增系统库、强制分片路由、一致性校验
  8. java 垃圾回收之垃圾回收器篇
  9. JavaScript - 语言进阶
  10. 90后,第一批接棒白酒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