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上搜索的版本以及历届师兄的版本,进行了整合和修改

对应参考书籍如下,对应P页数也是指该书的页数。

1.为什么开始启动计算机的时候,执行的是BIOS代码而不是操作系统自身的代码?

最开始启动计算机的时候,计算机内存未初始化,没有任何程序。而因为CPU只能读取内存中的程序,所以必须将操作系统先加载进内存当中。需要使用BIOS。在加电后, BIOS 需要完成一些检测工作,设置实模式下的中断向量表和服务程序,并将操作系统的引导扇区加载至 0x7C00 处,然后将跳转至 0x7C00运行操作系统自身的代码。所以计算机启动最开始运行的是BIOS代码。

2.为什么BIOS只加载了一个扇区,后续扇区却是由boots ect代码加载?为什么BIOS没有直接把所有需要加载的扇区都加载?

BIOS和操作系统的开发通常是不同的团队,按固定的规则约定,可以进行灵活的各自设计相应的部分。BIOS接到启动操作系统命令后,只从启动扇区将代码加载至0x7c00(BOOTSEG)位置,而后续扇区由bootsect代码加载,这些代码由编写系统的用户负责,与之前BIOS无关。这样构建的好处是站在整个体系的高度,统一设计和统一安排,简单而有效。

如果要使用BIOS进行加载,而且加载完成之后再执行,则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Linux采用的是边执行边加载的方法。

3.为什么BIOS把bootsect加载到0x07c00,而不是0x00000?加载后又马上挪到0x90000处,是何道理?为什么不一次加载到位?

加载0x07c00是BIOS提前约定设置的,不能加载到0x00000是因为从0x00000开始到0x003ff这1KB内存空间都是BIOS首先约定进行加载中断向量表的地方,不能进行覆盖。

而后挪到0x90000处是操作系统开始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内存了,具体原因如下:

① 内核会使用启动扇区中的一些数据,如第 508、509 字节处的 ROOT_DEV;

② 依据系统对内存的规划,内核占用 0x00000 开始的空间,因此 0x07c00 可能会被覆盖。

4.bootsect、setup、head程序之间是怎么衔接的?给出代码证据。

bootsect跳转到setup程序:jmpi 0,SETUPSEG;

bootsect首先利用int 0x13中断分别加载setup程序及system模块,待bootsect程序的任务完成之后,执行代码jmpi 0,SETUPSEG。由于 bootsect 将 setup 段加载到了 SETUPSEG:0 (0x90200)的地方,在实模式下,CS:IP指向setup程序的第一条指令,此时setup开始执行。

setup跳转到head程序:jmpi 0,8

执行setup后,内核被移到了0x00000处,CPU变为保护模式,执行jmpi 0,8

并加载了中断描述符表和全局描述符表。该指令执行后跳转到以GDT第2项中的 base_addr 为基地址,以0为偏移量的位置,其中base_addr为0。由于head放置在内核的头部,因此程序跳转到head中执行。

5.setup程序的最后是jmpi 0,8 ,为什么这个8不能简单的当作阿拉伯数字8看待,究竟有什么内涵?

此时为32位保护模式,“0”表示段内偏移,“8”表示段选择符。转化为二进制:1000

最后两位00表示内核特权级,第三位0表示 GDT 表,第四位1表示根据GDT中的第2项来确定代码段的段基址和段限长等信息。可以得到代码是从head 的开始位置,段基址 0x00000000、偏移为 0 处开始执行的。

6.保护模式在“保护”什么?它的“保护”体现在哪里?特权级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分页有“保护”作用吗?p438-440

(1 保护模式在“保护”什么?它的“保护”体现在哪里?

保护操作系统的安全,不受到恶意攻击。保护进程地址空间。

“保护”体现在

打开保护模式后,CPU 的寻址模式发生了变化,基于 GDT 去获取代码或数据段的基址,相当于增加了一个段位寄存器。防止了对代码或数据段的覆盖以及代码段自身的访问超限。对描述符所描述的对象进行保护:在 GDT、 LDT 及 IDT 中,均有对应界限、特权级等;在不同特权级间访问时,系统会对 CPL、 RPL、 DPL、 IOPL 等进行检验,同时限制某些特殊指令如 lgdt, lidt,cli 等的使用;分页机制中 PDE 和 PTE 中的 R/W 和 U/S 等提供了页级保护,分页机制通过将线性地址与物理地址的映射,提供了对物理地址的保护。

(2)特权级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特权级机制目的是为了进行合理的管理资源,保护高特权级的段。

意义是进行了对系统的保护,对操作系统的“主奴机制”影响深远。Intel 从硬件上禁止低特权级代码段使用部分关键性指令,通过特权级的设置禁止用户进程使用 cli、 sti 等指令。将内核设计成最高特权级,用户进程成为最低特权级。这样,操作系统可以访问 GDT、 LDT、 TR,而 GDT、 LDT 是逻辑地址形成线性地址的关键,因此操作系统可以掌控线性地址。物理地址是由内核将线性地址转换而成的,所以操作系统可以访问任何物理地址。而用户进程只能使用逻辑地址。总之,特权级的引入对操作系统内核进行保护。

(3)分页有“保护”作用吗?

分页机制有保护作用,使得用户进程不能直接访问内核地址,进程间也不能相互访问。用户进程只能使用逻辑地址,而逻辑地址通过内核转化为线性地址,根据内核提供的专门为进程设计的分页方案,由MMU非直接映射转化为实际物理地址形成保护。此外,通过分页机制,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专属页表,有利于更安全、高效的使用内存,保护每个进程的地址空间。

为什么特权级是基于段的?(超纲备用)

通过段,系统划分了内核代码段、内核数据段、用户代码段和用户数据段等不同的数据段,有些段是系统专享的,有些是和用户程序共享的,因此就有特权级的概念。

7.在setup程序里曾经设置过gdt,为什么在head程序中将其废弃,又重新设置了一个?为什么设置两次,而不是一次搞好?

P33点评

8.进程0的task_struct在哪?具体内容是什么?

进程0的task_struct位于内核数据区,因为在进程0未激活之前,使用的是boot阶段的user_stack,因此存储在user_stack中。

具体内容如下:

包含了进程 0 的进程状态、进程 0 的 LDT、进程 0 的 TSS 等等。其中 ldt 设置了代码段和堆栈段的基址和限长(640KB),而 TSS 则保存了各种寄存器的值,包括各个段选择符。

代码如下:(若未要求没时间可不写)

INIT_TASK的定义见P68。

9.内核的线性地址空间是如何分页的?画出从0x000000开始的7个页(包括页目录表、页表所在页)的挂接关系图,就是页目录表的前四个页目录项、第一个个页表的前7个页表项指向什么位置?给出代码证据。

如何分页

head.s在setup_paging开始创建分页机制。将页目录表和4个页表放到物理内存的起始位置,从内存起始位置开始的5个页空间内容全部清零(每页4KB),然后设置页目录表的前4项,使之分别指向4个页表。然后开始从高地址向低地址方向填写4个页表,依次指向内存从高地址向低地址方向的各个页面。即将第4个页表的最后一项指向寻址范围的最后一个页面。即从0xFFF000开始的4kb 大小的内存空间。将第4个页表的倒数第二个页表项指向倒数第二个页面,即0xFFF000-0x1000开始的4KB字节的内存空间,依此类推。

挂接关系图

代码证据

P39最下面

10.在head程序执行结束的时候,在idt的前面有184个字节的head程序的剩余代码,剩余了什么?为什么要剩余?

剩余代码:

包含代码段如下after_page_tables(栈中压入了些参数)、 ignore_int(初始化中断时的中断处理函数) 和 setup_paging(初始化分页)。

剩余的原因:

after_page_tables 中压入的参数,为内核进入 main 函数的跳转做准备。设计者在栈中压入了 L6: main,以使得系统出错时,返回到 L6 处执行。

ignore_int 为中断处理函数,使用 ignore_int 将 idt 全部初始化,如果中断开启后存在使用了未设置的中断向量,那么将默认跳转到 ignore_int 处执行,使得系统不会跳转到随机的地方执行错误的代码。

setup_paging 进行初始化分页,在该函数中对 0x0000 和 0x5000 的进行了初始化操作。该代码用于跳转到 main,即执行“ret”指令。

11.为什么不用call,而是用ret“调用”main函数?画出调用路线图,给出代码证据。

CALL 指令会将 EIP 的值自动压栈,保护返回现场,然后执行被调函数,当执行到被调函数的ret指令时,自动出栈给 EIP 并还原现场,继续执行CALL 的下一行指令。在由head程序向main函数跳转时,不需main函数返回;且因为main函数是最底层的函数,无更底层的函数进行返回。因此要达到既调用 main又不需返回,选择ret。

调用路线图:见P42 图1-46。仿call示意图 下面部分

代码证据:

12.用文字和图说明中断描述符表是如何初始化的,可以举例说明(比如:set_trap_gate(0,&divide_error)),并给出代码证据。

(先画图见P54 图2-9然后解释)以set_trap_gate(0,&divide_error)为例,其中,n是0,gate_addr是&idt[0],也就是idt的第一项中断描述符的地址;type是15,dpl(描述符特权级)是0;addr是中断服务程序divide_error(void)的入口地址。

代码证据:P53 代码

13.在IA-32中,有大约20多个指令是只能在0特权级下使用,其他的指令,比如cli,并没有这个约定。奇怪的是,在Linux0.11中,3特权级的进程代码并不能使用cli指令,这是为什么?请解释并给出代码证据。

根据Intel Manual,cli和sti指令与CPL和EFLAGS[IOPL]有关。通过IOPL来加以保护指令in,ins,out,outs,cli,sti等I/O敏感指令,只有CPL(当前特权级)<=IOPL才能执行,低特权级访问这些指令将会产生一个一般性保护异常。

IOPL位于EFLAGS的12-13位,仅可通过iret来改变,INIT_TASK中IOPL为0,在move_to_user_mode中直接执行“pushfl \n\t”指令,继承了内核的EFLAGS。IOPL的指令仍然为0没有改变,所以用户进程无法调用cli指令。因此,通过设置 IOPL, 3特权级的进程代码不能使用 cli 等I/O敏感指令。

具体代码:move_to_user_mode()此处一共两部分代码第一部分 P79

#define move_to_user_mode() \

__asm__(“movl %%esp, %%eax\n\t” \

……

“pushfl\n\t” \                               // ELAGS 进栈

……

”)

第二部分代码见P 68 INIT_TASK

15.在system.h

#define _set_gate(gate_addr,type,dpl,addr) \

__asm__ ("movw %%dx,%%ax\n\t" \

         "movw %0,%%dx\n\t" \

         "movl %%eax,%1\n\t" \

         "movl %%edx,%2" \

         : \

         : "i" ((short) (0x8000+(dpl<<13)+(type<<8))), \

         "o" (*((char *) (gate_addr))), \

         "o" (*(4+(char *) (gate_addr))), \

         "d" ((char *) (addr)),"a" (0x00080000))

#define set_intr_gate(n,addr) \

         _set_gate(&idt[n],14,0,addr)

#define set_trap_gate(n,addr) \

         _set_gate(&idt[n],15,0,addr)

#define set_system_gate(n,addr) \

         _set_gate(&idt[n],15,3,addr)

读懂代码。这里中断门、陷阱门、系统调用都是通过_set_gate设置的,用的是同一个嵌入汇编代码,比较明显的差别是dpl一个是3,另外两个是0,这是为什么?说明理由。

答:

当用户程序产生系统调用软中断后, 系统都通过system_call总入口找到具体的系统调用函数。 set_system_gate设置系统调用,须将 DPL设置为 3,允许在用户特权级(3)的进程调用,否则会引发 General Protection 异常。set_trap_gate 及 set_intr_gate 设置陷阱和中断为内核使用,需禁止用户进程调用,所以 DPL为 0。

16.进程0 fork进程1之前,为什么先调用move_to_user_mode()?用的是什么方法?解释其中的道理。

Linux操作系统规定,除进程 0 之外, 所有进程都是由一个已有进程在用户态下完成创建的。需要将进程0通过调用move_to_user_mode()从内核态转换为用户态。进程0从0特权级到3特权级转换时采用的是模仿中断返回。

设计者通过代码模拟 int(中断) 压栈, 当执行 iret 指令时, CPU 将SS,ESP,EFLAGS,CS,EIP 5 个寄存器的值按序恢复给 CPU, CPU之后翻转到 3 特权级去执行代码。

17.在Linux操作系统中大量使用了中断、异常类的处理,究竟有什么好处?

采用以“被动模式” 代替“主动轮询” 模式来处理终端问题。进程在主机中运算需用到 CPU,其中可能进行“异常处理” ,此时需要具体的服务程序来执行。 这种中断服务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被动响应中断信号。因此, CPU 就可以更高效的处理用户程序服务, 不用考虑随机可能产生的中断信号,从而提高了操作系统的综合效率。

18.copy_process函数的参数最后五项是:long eip,long cs,long eflags,long esp,long ss。查看栈结构确实有这五个参数,奇怪的是其他参数的压栈代码都能找得到,确找不到这五个参数的压栈代码,反汇编代码中也查不到,请解释原因。

在 fork()中, 当执行“int $0x80” 时产生一个软中断, 使 CPU 硬件自动将 SS、 ESP、EFLAGS、 CS、 EIP 这 5 个寄存器的数值按这个顺序压入进程 0 的内核栈。 硬件压栈可确保 eip 的值指向正确的指令, 使中断返回后程序能继续执行。因为通过栈进行函数传递参数,所以恰可做为 copy_process 的最后五项参数。

19.分析get_free_page()函数的代码,叙述在主内存中获取一个空闲页的技术路线。

通过逆向扫描页表位图 mem_map, 并由第一空页的下标左移 12 位加 LOW_MEM 得到该页的物理地址, 位于 16M 内存末端。P89代码考试不用看

过程:

① 将EAX 设置为0,EDI 设置指向mem_map 的最后一项(mem_map+PAGING_PAGES-1),std设置扫描是从高地址向低地址。从mem_map的最后一项反向扫描,找出引用次数为0(AL)的页,如果没有则退出;如果找到,则将找到的页设引用数为1;

② ECX左移12位得到页的相对地址,加LOW_MEM得到物理地址,将此页最后一个字节的地址赋值给EDI(LOW_MEM+4092);

③ stosl将EAX的值设置到ES:EDI所指内存,即反向清零1024*32bit,将此页清空;

④ 将页的地址(存放在EAX)返回。

20.分析copy_page_tables()函数的代码,叙述父进程如何为子进程复制页表。

P97一段话解释

21.进程0创建进程1时,为进程1建立了task_struct及内核栈,第一个页表,分别位于物理内存16MB顶端倒数第一页、第二页。请问,这两个页究竟占用的是谁的线性地址空间,内核、进程0、进程1、还是没有占用任何线性地址空间?说明理由(可以图示)并给出代码证据。

答:均占用内核的线性地址空间, 原因如下:
通过逆向扫描页表位图,并由第一空页的下标左移 12 位加 LOW_MEM 得到该页的物理地址,位于 16M 内存末端。 代码如下

unsigned long get_free_page(void)
{register unsigned long __res asm("ax");
__asm__("std ; repne ; scasb\n\t"
"jne 1f\n\t"
"movb $1,1(%%edi)\n\t"
"sall $12,%%ecx\n\t"
"addl %2,%%ecx\n\t"
"movl %%ecx,%%edx\n\t"
"movl $1024,%%ecx\n\t"
"leal 4092(%%edx),%%edi\n\t"
"rep ; stosl\n\t"
" movl %%edx,%%eax\n"
"1: cld"
:"=a" (__res)
:"0" (0),"i" (LOW_MEM),"c" (PAGING_PAGES),
"D" (mem_map+PAGING_PAGES-1)
);
return __res;
}

进程 0 和进程 1 的 LDT 的 LIMIT 属性将进程 0 和进程 1 的地址空间限定0~640KB, 所以进程 0、 进程 1 均无法访问到这两个页面, 故两页面占用内核的线性地址空间。进程 0 的局部描述符如下

include/linux/sched.h: INIT_TASK
/* ldt */ {0x9f,0xc0fa00}, \
{0x9f,0xc0f200}, \
内核线性地址等于物理地址(0x00000~0xfffff), 挂接操作的代码如下(head.s/setup_paging):
movl $pg0+7,pg_dir /* set present bit/user r/w */
movl $pg1+7,pg_dir+4 /* --------- " " --------- */
movl $pg2+7,pg_dir+8 /* --------- " " --------- */
movl $pg3+7,pg_dir+12 /* --------- " " --------- */
movl $pg3+4092,%edi
movl $0xfff007,%eax /* 16Mb - 4096 + 7 (r/w user,p) */
std
1: stosl /* fill pages backwards - more efficient :-) */
subl $0x1000,%eax
jge 1b

22.假设: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操作系统中已经有5个进程在运行,且内核分别为进程4、进程5分别创建了第一个页表,这两个页表在谁的线性地址空间?用图表示这两个页表在线性地址空间和物理地址空间的映射关系。

内核的线性地址空间

注:65 和 81 应该改成 64 和 80

23.#define switch_to(n) {\

struct {long a,b;} __tmp; \

__asm__("cmpl %%ecx,_current\n\t" \

         "je 1f\n\t" \

         "movw %%dx,%1\n\t" \

         "xchgl %%ecx,_current\n\t" \

         "ljmp %0\n\t" \

         "cmpl %%ecx,_last_task_used_math\n\t" \

         "jne 1f\n\t" \

         "clts\n" \

         "1:" \

         ::"m" (*&__tmp.a),"m" (*&__tmp.b), \

         "d" (_TSS(n)),"c" ((long) task[n])); \

}

代码中的"ljmp %0\n\t" 很奇怪,按理说jmp指令跳转到得位置应该是一条指令的地址,可是这行代码却跳到了"m" (*&__tmp.a),这明明是一个数据的地址,更奇怪的,这行代码竟然能正确执行。请论述其中的道理。

答:其中a对应EIP,b对应CS,ljmp此时通过CPU中的电路进行硬件切换,进程由当前进程切换到进程n。CPU将当前寄存器的值保存到当前进程的TSS中,将进程n的TSS数据及LDT的代码段和数据段描述符恢复给CPU的各个寄存器,实现任务切换。

24.进程0开始创建进程1,调用fork(),跟踪代码时我们发现,fork代码执行了两次,第一次,执行fork代码后,跳过init()直接执行了for(;;) pause(),第二次执行fork代码后,执行了init()。奇怪的是,我们在代码中并没有看到向转向fork的goto语句,也没有看到循环语句,是什么原因导致fork反复执行?请说明理由(可以图示),并给出代码证据。

主要涉及的代码位置如下:

Init/main.c 代码中P103 —— if 判断

Include/unistd.h 中P102 —— fork函数代码

进程1 TSS赋值,特别是 eip,eax 赋值

copy_process:

p->pid = last_pid;

p->tss.eip = eip;

p->tss.eflags = eflags;

p->tss.eax = 0;

p->tss.esp = esp;

p->tss.cs = cs & 0xffff;

p->tss.ss = ss & 0xffff;

p->state = TASK_RUNNING;

return last_pid;

原因

fork 为 inline 函数,其中调用了 sys_call0,产生 0x80 中断,将 ss, esp, eflags, cs, eip 压栈,其中 eip 为 int 0x80 的下一句的地址。在 copy_process 中,内核将进程 0 的 tss 复制得到进程 1 的 tss,并将进程 1 的 tss.eax 设为 0,而进程 0 中的 eax 为 1。在进程调度时 tss 中的值被恢复至相应寄存器中,包括 eip, eax 等。所以中断返回后,进程 0 和进程 1 均会从 int  0x80 的下一句开始执行,即 fork 执行了两次。

由于 eax 代表返回值,所以进程 0 和进程 1 会得到不同的返回值,在fork返回到进程0后,进程0判断返回值非 0,因此执行代码for(;;) pause();

在sys_pause函数中,内核设置了进程0的状态为 TASK_INTERRUPTIBLE,并进行进程调度。由于只有进程1处于就绪态,因此调度执行进程1的指令。由于进程1在TSS中设置了eip等寄存器的值,因此从 int 0x80 的下一条指令开始执行,且设定返回 eax 的值作为 fork 的返回值(值为 0),因此进程1执行了 init 的 函数。导致反复执行,主要是利用了两个系统调用 sys_fork 和 sys_pause 对进程状态的设置,以及利用了进程调度机制。

25、打开保护模式、分页后,线性地址到物理地址是如何转换的?

答:保护模式下,每个线性地址为32位,MMU按照10-10-12的长度来识别线性地址的值。CR3中存储着页目录表的基址,线性地址的前10位表示页目录表中的页目录项,由此得到所在的页表地址。中间10位记录了页表中的页表项位置,由此得到页的位置,最后12位表示页内偏移。示意图(P97 图3-9线性地址到物理地址映射过程示意图)

26、getblk 数中,申请空闲缓冲块的标准就是b_count为0,而申请到之后,为什么在wait_on_buffer(bh)后又执行if(bh->b_count)来判断b_count是否为0

P114参考,考试不用看

wait_on_buffer(bh)内包含睡眠函数,虽然此时已经找到比较合适的空闲缓冲块,但是可能在睡眠阶段该缓冲区被其他任务所占用,因此必须重新搜索,判断是否被修改,修改则写盘等待解锁。判断若被占用则重新repeat,继续执行if(bh->b_count)

27、b_dirt已经被置为1的缓冲块,同步前能够被进程继续读、写?给出代码证据。

同步前能够被进程继续读、写

b_uptodate设置为1后,内核就可以支持进程共享该缓冲块的数据了,读写都可以,读操作不会改变缓冲块的内容,所以不影响数据,而执行写操作后,就改变了缓冲块的内容,就要将b_dirt标志设置为1。由于此前缓冲块中的数据已经用硬盘数据块更新了,所以后续的同步未被改写的部分不受影响,同步是不更改缓冲块中数据的,所以b_uptodate仍为1。即进程在b_dirt置为1时,仍能对缓冲区数据进行读写。

代码证据:代码P331

28、分析panic函数的源代码,根据你学过的操作系统知识,完整、准确的判断panic函数所起的作用。假如操作系统设计为支持内核进程(始终运行在0特权级的进程),你将如何改进panic函数?

panic()函数是当系统发现无法继续运行下去的故障时将调用它,会导致程序终止,然后由系统显示错误号。如果出现错误的函数不是进程0,那么就要进行数据同步,把缓冲区中的数据尽量同步到硬盘上。遵循了Linux尽量简明的原则。

改进panic函数:将死循环for(;;);改进为跳转到内核进程(始终运行在0特权级的进程),让内核继续执行。

代码: kernel/panic.c

#include <linux/kernel.h>

#include <linux/sched.h>

void sys_sync(void);

volatile void panic(const char * s)

{

         printk("Kernel panic: %s\n\r",s);

         if (current == task[0])

                   printk("In swapper task - not syncing\n\r");

         else

                   sys_sync();

         for(;;);

}

29、详细分析进程调度的全过程。考虑所有可能(signal、alarm除外)

1. 进程中有就绪进程,且时间片没有用完。

正常情况下,schedule()函数首先扫描任务数组。通过比较每个就绪(TASK_RUNNING)任务的运行时间递减滴答计数counter 的值来确定当前哪个进程运行的时间最少。哪一个的值大,就表示运行时间还不长,于是就选中该进程,最后调用switch_to()执行实际的进程切换操作

2. 进程中有就绪进程,但所有就绪进程时间片都用完(c=0)

如果此时所有处于TASK_RUNNING 状态进程的时间片都已经用完,系统就会根据每个进程的优先权值priority,对系统中所有进程(包括正在睡眠的进程)重新计算每个任务需要运行的时间片值counter。计算的公式是:

counter = counter + priority/2

然后 schdeule()函数重新扫描任务数组中所有处于TASK_RUNNING 状态,重复上述过程,直到选择出一个进程为止。最后调用switch_to()执行实际的进程切换操作。

3. 所有进程都不是就绪的c=-1

此时代码中的c=-1,next=0,跳出循环后,执行switch_to(0),切换到进程0执行,因此所有进程都不是就绪的时候进程0执行。

30、wait_on_buffer函数中为什么不用if()而是用while()?

答:因为可能存在一种情况是,很多进程都在等待一个缓冲块。在缓冲块同步完毕,唤醒各等待进程到轮转到某一进程的过程中,很有可能此时的缓冲块又被其它进程所占用,并被加上了锁。此时如果用if(),则此进程会从之前被挂起的地方继续执行,不会再判断是否缓冲块已被占用而直接使用,就会出现错误;而如果用while(),则此进程会再次确认缓冲块是否已被占用,在确认未被占用后,才会使用,这样就不会发生之前那样的错误。

31、操作系统如何利用b_uptodate保证缓冲块数据的正确性?new_block (int dev)函数新申请一个缓冲块后,并没有读盘,b_uptodate却被置1,是否会引起数据混乱?详细分析理由。

答:b_uptodate是缓冲块中针对进程方向的标志位,它的作用是告诉内核,缓冲块的数据是否已是数据块中最新的。当b_update置1时,就说明缓冲块中的数据是基于硬盘数据块的,内核可以放心地支持进程与缓冲块进行数据交互;如果b_uptodate为0,就提醒内核缓冲块并没有用绑定的数据块中的数据更新,不支持进程共享该缓冲块。

当为文件创建新数据块,新建一个缓冲块时,b_uptodate被置1,但并不会引起数据混乱。此时,新建的数据块只可能有两个用途,一个是存储文件内容,一个是存储文件的i_zone的间接块管理信息。

如果是存储文件内容,由于新建数据块和新建硬盘数据块,此时都是垃圾数据,都不是硬盘所需要的,无所谓数据是否更新,结果“等效于”更新问题已经解决。

如果是存储文件的间接块管理信息,必须清零,表示没有索引间接数据块,否则垃圾数据会导致索引错误,破坏文件操作的正确性。虽然缓冲块与硬盘数据块的数据不一致,但同样将b_uptodate置1不会有问题。

综合以上考虑,设计者采用的策略是,只要为新建的数据块新申请了缓冲块,不管这个缓冲块将来用作什么,反正进程现在不需要里面的数据,干脆全部清零。这样不管与之绑定的数据块用来存储什么信息,都无所谓,将该缓冲块的b_uptodate字段设置为1,更新问题“等效于”已解决

32、add_reques()函数中有下列代码

         if (!(tmp = dev->current_request)) {

                   dev->current_request = req;

                   sti();

                   (dev->request_fn)();

                   return;

         }

其中的

         if (!(tmp = dev->current_request)) {

                   dev->current_request = req;

是什么意思?

检查设备是否正忙,若目前该设备没有请求项,本次是唯一一个请求,之前无链表,则将该设备当前请求项指针直接指向该请求项,作为链表的表头。

33、do_hd_request()函数中dev的含义始终一样吗?

122 页 不一样。

答: 不是一样的。 dev/=5 之前表示当前硬盘的逻辑盘号。 这行代码之后表示的实际的物理设备号。

34、read_intr()函数中,下列代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做?

         if (--CURRENT->nr_sectors) {

                   do_hd = &read_intr;

                   return;}

    答案:参照P131

35、bread()函数代码中为什么要做第二次if (bh->b_uptodate)判断?

         if (bh->b_uptodate)

                   return bh;

         ll_rw_block(READ,bh);

         wait_on_buffer(bh);

         if (bh->b_uptodate)

                   return bh;

第一次从高速缓冲区中取出指定和设备和块号相符的缓冲块, 判断缓冲块数据是否有效, 有效则返回此块, 正当用。 如果该缓冲块数据无效(更新标志未置位) , 则发出读设备数据块请求。
第二次,等指定数据块被读入,并且缓冲区解锁,睡眠醒来之后,要重新判断缓冲块是否有效,如果缓冲区中数据有效,则返回缓冲区头指针退出。否则释放该缓冲区返回 NULL,退出。在等待过程中,数据可能已经发生了改变,所以要第二次判断。

36、getblk()函数中,两次调用wait_on_buffer()函数,两次的意思一样吗?

代码在书上113和114

答: 一样。 都是等待缓冲块解锁。

第一次调用是在, 已经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空闲缓冲块, 但是此块可能是加锁的, 于是等待

该缓冲块解锁。

第二次调用, 是找到一个缓冲块, 但是此块被修改过, 即是脏的, 还有其他进程在写或此块

等待把数据同步到硬盘上, 写完要加锁, 所以此处的调用仍然是等待缓冲块解锁。

37、getblk()函数中

         do {

                   if (tmp->b_count)

                            continue;

                   if (!bh || BADNESS(tmp)<BADNESS(bh)) {

                            bh = tmp;

                            if (!BADNESS(tmp))

                                     break;

                   }

/* and repeat until we find something good */

         } while ((tmp = tmp->b_next_free) != free_list);

说明什么情况下执行continue、break

(P114代码)

Continueif (tmp->b_count)在判断缓冲块的引用计数,如果引用计数不为0,那么继续判断空闲队列中下一个缓冲块(即continue),直到遍历完。

Break如果有引用计数为0的块,那么判断空闲队列中那些引用计数为0 的块的badness,找到一个最小的,如果在寻找的过程中出现badness为0的块,那么就跳出循环(即break)。

如果利用函数get_hash_table找到了能对应上设备号和块号的缓冲块,那么直接返回。

如果找不到,那么就分为三种情况:

1.所有的缓冲块b_count=0,缓冲块是新的。

2.虽然有b_count=0,但是有数据脏了,未同步或者数据脏了正在同步加和既不脏又不加锁三种情况;

3.所有的缓冲块都被引用,此时b_count非0,即为所有的缓冲块都被占用了。

综合以上三点可知,如果缓冲块的b_count非0,则continue继续查找,知道找到b_count=0的缓冲块;如果获取空闲的缓冲块,而且既不加锁又不脏,此时break,停止查找。

38、make_request()函数      

         if (req < request) {

                   if (rw_ahead) {

                            unlock_buffer(bh);

                            return;

                   }

                   sleep_on(&wait_for_request);

                   goto repeat;

其中的sleep_on(&wait_for_request)是谁在等?等什么?

这行代码是当前进程在等(如:进程1),在等空闲请求项。

make_request()函数创建请求项并插入请求队列,执行if的内容说明没有找到空请求项:如果是超前的读写请求,因为是特殊情况则放弃请求直接释放缓冲区,否则是一般的读写操作,此时等待直到有空闲请求项,然后从repeat开始重新查看是否有空闲的请求项。

往年题补充:

1.setup程序里的cli是为了什么?

答:cli为关中断,以为着程序在接下来的执行过程中,无论是否发生中断,系统都不再对此中断进行响应。

因为在setup中,需要将位于 0x10000 的内核程序复制到 0x0000 处,bios中断向量表覆盖掉了,若此时如果产生中断,这将破坏原有的中断机制会发生不可预知的错误,所以要禁示中断。

0、打开A20和打开pe究竟是什么关系,保护模式不就是32位的吗?为什么还要打开A20?有必要吗?

答:

有必要。

A20是CPU的第 21 位地址线,A20 未打开的时候,实模式下的最大寻址为 1MB+64KB,而第21根地址线被强制为0,所以相当于CPU“回滚”到内存地址起始处寻址。打开A20仅仅意味着CPU可以进行32位寻址,且最大寻址空间是4GB,而打开PE是使能保护模式。打开A20是打开PE的必要条件;而打开A20不一定非得打开PE。打开PE是说明系统处于保护模式下,如果不打开A20的话,A20 会被强制置 0,则保护模式下访问的内存是不连续的,如 0~1M,2~3M,4~5M 等,若要真正在保护模式下工作,必须打开A20,实现32位寻址。

1、Linux是用C语言写的,为什么没有从main还是开始,而是先运行3个汇编程序,道理何在?

答:

main 函数运行在 32 位的保护模式下,但系统启动时默认为 16 位的实模式,开机时的 16 位实模式与 main 函数执行需要的 32 位保护模式之间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需要由 3 个汇编程序来填补。其中 bootsect 负责加载, setup 与 head 则负责获取硬件参数,准备 idt,gdt,开启 A20, PE,PG,废弃旧的 16 位中断响应机制,建立新的 32 为 IDT,设置分页机制等。这些工作做完后,计算机处在32 位的保护模式状态下时,调用main的条件才算准备完毕。

2、为什么static inline _syscall0(type,name)中需要加上关键字inline

答:

因为_syscall0(int,fork)展开是一个真函数,普通真函数调用事需要将eip入栈,返回时需要讲eip出栈。inline是内联函数,它将标明为inline的函数代码放在符号表中,而此处的fork函数需要调用两次,加上inline后先进行词法分析、语法分析正确后就地展开函数,不需要有普通函数的call\ret等指令,也不需要保持栈的eip,效率很高。若不加上inline,第一次调用fork结束时将eip 出栈,第二次调用返回的eip出栈值将是一个错误值。

答案2:inline一般是用于定义内联函数,内联函数结合了函数以及宏的优点,在定义时和函数一样,编译器会对其参数进行检查;在使用时和宏类似,内联函数的代码会被直接嵌入在它被调用的地方,这样省去了函数调用时的一些额外开销,比如保存和恢复函数返回地址等,可以加快速度。

3、根据代码详细说明copy_process函数的所有参数是如何形成的?

答:

long eip, long cs, long eflags, long esp, long ss;这五个参数是中断使CPU自动压栈的。

long ebx, long ecx, long edx, long fs, long es, long ds为__system_call压进栈的参数。

long none 为__system_call调用__sys_fork压进栈EIP的值。

Int nr, long ebp, long edi, long esi, long gs,为__system_call压进栈的值。

额外注释:

一般在应用程序中,一个函数的参数是由函数定义的,而在操作系统底层中,函数参数可以由函数定义以外的程序通过压栈的方式“做”出来。copy_process函数的所有参数正是通过压栈形成的。代码见P83页、P85页、P86页。

4、根据代码详细分析,进程0如何根据调度第一次切换到进程1的?(P103-107

答:

① 进程0通过fork函数创建进程1,使其处在就绪态。

② 进程0调用pause函数。pause函数通过int 0x80中断,映射到sys_pause函数,将自身设为可中断等待状态,调用schedule函数。

③ schedule函数分析到当前有必要进行进程调度,第一次遍历进程,只要地址指针不为为空,就要针对处理。第二次遍历所有进程,比较进程的状态和时间骗,找出处在就绪态且counter最大的进程,此时只有进程0和1,且进程0是可中断等待状态,只有进程1是就绪态,所以切换到进程1去执行。

6、进程0创建进程1时调用copy_process函数,在其中直接、间接调用了两次get_free_page函数,在物理内存中获得了两个页,分别用作什么?是怎么设置的?给出代码证据。

答:

第一次调用get_free_page函数申请的空闲页面用于进程1 的task_struct及内核栈。首先将申请到的页面清0,然后复制进程0的task_struct,再针对进程1作个性化设置,其中esp0 的设置,意味着设置该页末尾为进程 1 的堆栈的起始地址。代码见P90 及 P92。

kenel/fork.c:copy_process

p = (struct task_struct *)get_free_page();

*p = *current

p->tss.esp0 = PAGE_SIZE + (long)p;

第二次调用get_free_page函数申请的空闲页面用于进程1的页表。在创建进程1执行copy_process中,执行copy_mem(nr,p)时,内核为进程1拷贝了进程 0的页表(160 项),同时修改了页表项的属性为只读。代码见P98。

mm/memory.c: copy_page_table

if(!(to_page_table = (unsigned long *)get_free_page()))

return -1;

*to_dir = ((unsigned long)to_page_table) | 7;

7、用户进程自己设计一套LDT表,并与GDT挂接,是否可行,为什么?

答:

不可行

GDT和LDT放在内核数据区,属于0特权级,3特权级的用户进程无权访问修改。此外,如果用户进程可以自己设计LDT的话,表明用户进程可以访问其他进程的LDT,则会削弱进程之间的保护边界,容易引发问题。

补充:

如果仅仅是形式上做一套和GDT,LDT一样的数据结构是可以的。但是真正其作用的GDT、LDT是CPU硬件认定的,这两个数据结构的首地址必须挂载在CPU中的GDTR、LDTR上,运行时CPU只认GDTR和LDTR指向的数据结构。而对GDTR和LDTR的设置只能在0特权级别下执行,3特权级别下无法把这套结构挂接在CR3上。

LDT表只是一段内存区域,我们可以构造出用户空间的LDT。而且Ring0代码可以访问Ring3数据。但是这并代表我们的用户空间LDT可以被挂载到GDT上。考察挂接函数set_ldt_desc:1)它是Ring0代码,用户空间程序不能直接调用;2)该函数第一个参数是gdt地址,这是Ring3代码无权访问的,又因为gdt 很可能不在用户进程地址空间,就算有权限也是没有办法寻址的。3)加载ldt所用到的特权指令lldt也不是Ring3代码可以任意使用的。

8、为什么get_free_page()将新分配的页面清0?P265

答:

因为无法预知这页内存的用途,如果用作页表,不清零就有垃圾值,就是隐患。

答2:Linux在回收页面时并没有将页面清0,只是将mem_map中与该页对应的位置0。在使用get_free_page申请页时,也是遍历mem_map寻找对应位为0的页,但是该页可能存在垃圾数据,如果不清0的话,若将该页用做页表,则可能导致错误的映射,引发错误,所以要将新分配的页面清0。

9、内核和普通用户进程并不在一个线性地址空间内,为什么仍然能够访问普通用户进程的页面?P271

答:

内核的线性地址空间和用户进程不一样,内核是不能通过跨越线性地址访问进程的,但由于早就占有了所有的页面,而且特权级是0,所以内核执行时,可以对所有的内容进行改动,“等价于”可以操作所有进程所在的页面。

10、详细分析一个进程从创建、加载程序、执行、退出的全过程。P273

答:

1.      创建进程,调用fork函数。

a) 准备阶段,为进程在task[64]找到空闲位置,即find_empty_process();

b) 为进程管理结构找到储存空间:task_struct和内核栈。

c) 父进程为子进程复制task_struct结构

d) 复制新进程的页表并设置其对应的页目录项

e) 分段和分页以及文件继承。

f)  建立新进程与全局描述符表(GDT)的关联

g) 将新进程设为就绪态

2.      加载进程

a) 检查参数和外部环境变量和可执行文件

b) 释放进程的页表

c) 重新设置进程的程序代码段和数据段

d) 调整进程的task_struct

3.      进程运行

a) 产生缺页中断并由操作系统响应

b) 为进程申请一个内存页面

c) 将程序代码加载到新分配的页面中

d) 将物理内存地址与线性地址空间对应起来

e) 不断通过缺页中断加载进程的全部内容

f)  运行时如果进程内存不足继续产生缺页中断,

4.      进程退出

a) 进程先处理退出事务

b) 释放进程所占页面

c) 解除进程与文件有关的内容并给父进程发信号

d) 进程退出后执行进程调度

11、详细分析多个进程(无父子关系)共享一个可执行程序的完整过程。

答:

假设有三个进程A、B、C,进程A先执行,之后是B最后是C,它们没有父子关系。A进程启动后会调用open函数打开该可执行文件,然后调用sys_read()函数读取文件内容,该函数最终会调用bread函数,该函数会分配缓冲块,进行设备到缓冲块的数据交换,因为此时为设备读入,时间较长,所以会给该缓冲块加锁,调用sleep_on函数,A进程被挂起,调用schedule()函数B进程开始执行。

B进程也首先执行open()函数,虽然A和B打开的是相同的文件,但是彼此操作没有关系,所以B继承需要另外一套文件管理信息,通过open_namei()函数。B进程调用read函数,同样会调用bread(),由于此时内核检测到B进程需要读的数据已经进入缓冲区中,则直接返回,但是由于此时设备读没有完成,缓冲块以备加锁,所以B将因为等待而被系统挂起,之后调用schedule()函数。

C进程开始执行,但是同B一样,被系统挂起,调用schedule()函数,假设此时无其它进程,则系统0进程开始执行。

假设此时读操作完成,外设产生中断,中断服务程序开始工作。它给读取的文件缓冲区解锁并调用wake_up()函数,传递的参数是&bh->b_wait,该函数首先将C唤醒,此后中断服务程序结束,开始进程调度,此时C就绪,C程序开始执行,首先将B进程设为就绪态。C执行结束或者C的时间片削减为0时,切换到B进程执行。进程B也在sleep_on()函数中,调用schedule函数进程进程切换,B最终回到sleep_on函数,进程B开始执行,首先将进程A设为就绪态,同理当B执行完或者时间片削减为0时,切换到A执行,此时A的内核栈中tmp对应NULL,不会再唤醒进程了。

另一种答案:

依次创建3个用户进程,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task。假设进程1先执行,需要压栈产生缺页中断,内核为其申请空闲物理页面,并映射到进程1的线性地址空间。这时产生时钟中断,轮到进程2执行,进程2也执行同样逻辑的程序。之后,又轮到进程3执行,也是压栈,并设置text。可见,三个进程虽程序相同,但数据独立,用TSS和LDT实现对进程的保护。

12、缺页中断是如何产生的,页写保护中断是如何产生的,操作系统是如何处理的?P264,268-270

答:

缺页中断产生 P264

每一个页目录项或页表项的最后3位,标志着所管理的页面的属性,分别是U/S,R/W,P.如果和一个页面建立了映射关系,P标志就设置为1,如果没有建立映射关系,则P位为0。进程执行时,线性地址被MMU即系,如果解析出某个表项的P位为0,就说明没有对应页面,此时就会产生缺页中断。操作系统会调用_do_no_page为进程申请空闲页面,将程序加载到新分配的页面中,并建立页目录表-页表-页面的三级映射管理关系。

页写保护中断 P268-270

假设两个进程共享一个页面,该页面处于写保护状态即只读,此时若某一进程执行写操作,就会产生“页写保护”异常。操作系统会调用_do_wp_page,采用写时复制的策略,为该进程申请空闲页面,将该进程的页表指向新申请的页面,然后将原页表的数据复制到新页面中,同时将原页面的引用计数减1。该进程得到自己的页面,就可以执行写操作。

13、为什么要设计缓冲区,有什么好处?

答:

缓冲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形成所有块设备数据的统一集散地,操作系统的设计更方便,更灵活;

② 数据块复用,提高对块设备文件操作的运行效率。在计算机中,内存间的数据交换速度是内存与硬盘数据交换速度的2个量级,如果某个进程将硬盘数据读到缓冲区之后,其他进程刚好也需要读取这些数据,那么就可以直接从缓冲区中读取,比直接从硬盘读取快很多。如果缓冲区的数据能够被更多进程共享的话,计算机的整体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同样,写操作类似。

14、操作系统如何利用buffer_head中的 b_data,b_blocknr,b_dev,b_uptodate,b_dirt,b_count,b_lock,b_wait管理缓冲块的?

答:

buffer_head负责进程与缓冲块的数据交互,让数据在缓冲区中停留的时间尽可能长。

b_data指向缓冲块,用于找到缓冲块的位置。

进程与缓冲区及缓冲区与硬盘之间都是以缓冲块为单位进行数据交互的,而b_blocknr,b_dev唯一标识一个块,用于保证数据交换的正确性。另外缓冲区中的数据被越多进程共享,效率就越高,因此要让缓冲区中的数据块停留的时间尽可能久,而这正是由b_blocknr,b_dev决定的,内核在hash表中搜索缓冲块时,只看设备号与块号,只要缓冲块与硬盘数据的绑定关系还在,就认定数据块仍停留在缓冲块中,就可以直接用。

b_uptodate与b_dirt,是为了解决缓冲块与数据块的数据正确性问题而存在的。b_uptodate针对进程方向,如果b_uptodate为1,说明缓冲块的数据已经是数据块中最新的,可以支持进程共享缓冲块中的数据;如果b_uptodate为0,提醒内核缓冲块并没有用绑定的数据块中的数据更新,不支持进程共享该缓冲块。

b_dirt是针对硬盘方向的,b_dirt为1说明缓冲块的内容被进程方向的数据改写了,最终需要同步到硬盘上;b_dirt为0则说明不需要同步

b_count记录每个缓冲块有多少进程共享。 b_count大于0表明有进程在共享该缓冲块,当进程不需要共享缓冲块时,内核会解除该进程与缓冲块的关系,并将b_count数值减1,为0表明可以被当作新缓冲块来申请使用。

b_lock为1说明缓冲块正与硬盘交互,内核会拦截进程对该缓冲块的操作,以免发生错误,交互完成后,置0表明进程可以操作该缓冲块。

b_wait记录等待缓冲块的解锁而被挂起的进程,指向等待队列前面进程的task_struct。

15、copy_mem()和copy_page_tables()在第一次调用时是如何运行的?

答:copy_mem()的第一次调用是进程0创建进程1时,它先提取当前进程(进程0)的代码段、数据段的段限长,并将当前进程(进程0)的段限长赋值给子进程(进程1)的段限长。然后提取当前进程(进程0)的代码段、数据段的段基址,检查当前进程(进程0)的段基址、段限长是否有问题。接着设置子进程(进程1)的LDT段描述符中代码段和数据段的基地址为nr(1)*64MB。最后调用copy_page_table()函数

copy_page_table()的参数是源地址、目的地址和大小,首先检测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是否都是4MB的整数倍,如不是则报错,不符合分页要求。然后取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所对应的页目录项地址,检测如目的地址所对应的页目录表项已被使用则报错,其中源地址不一定是连续使用的,所以有不存在的跳过。接着,取源地址的页表地址,并为目的地址申请一个新页作为子进程的页表,且修改为已使用。然后,判断是否源地址为0,即父进程是否为进程0 ,如果是,则复制页表项数为160,否则为1k。最后将源页表项复制给目的页表,其中将目的页表项内的页设为“只读”,源页表项内的页地址超过1M的部分也设为"只读"(由于是第一次调用,所以父进程是0,都在1M内,所以都不设为“只读”),并在mem_map中所对应的项引用计数加1。1M内的内核区不参与用户分页管理。

16. 用图表示下面的几种情况,并从代码中找到证据:

A当进程获得第一个缓冲块的时候,hash表的状态

B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已经有2000多个buffer_head挂到hash_table上时,hash表(包括所有的buffer_head)的整体运行状态。

C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有的缓冲块已经没有进程使用了(空闲),这样的空闲缓冲块是否会从hash_table上脱钩?

D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所有的buffer_head都挂到hash_table上了,这时,又有进程申请空闲缓冲块,将会发生什么?

A

getblk(int dev, int block) à get_hash_table(dev,block) -> find_buffer(dev,block) -> hash(dev, block)

哈希策略为:

#define _hashfn(dev,block)(((unsigned)(dev block))%NR_HASH)

#define hash(dev,block) hash_table[_hashfn(dev, block)]

此时,dev为0x300,block为0,NR_HASH为307,哈希结果为154,将此块插入哈希表中次位置后

B

//代码路径 :fs/buffer.c:

static inline void insert_into_queues(struct buffer_head * bh) {

/*put at end of free list */

bh->b_next_free= free_list;

bh->b_prev_free= free_list->b_prev_free;

free_list->b_prev_free->b_next_free= bh;

free_list->b_prev_free= bh;

/*put the buffer in new hash-queue if it has a device */

bh->b_prev= NULL;

bh->b_next= NULL;

if (!bh->b_dev)

return;

bh->b_next= hash(bh->b_dev,bh->b_blocknr);

hash(bh->b_dev,bh->b_blocknr)= bh;

bh->b_next->b_prev= bh

}

C

不会脱钩,会调用brelse()函数,其中if(!(buf->b_count--)),计数器减一。没有对该缓冲块执行remove操作。由于硬盘读写开销一般比内存大几个数量级,因此该空闲缓冲块若是能够再次被访问到,对提升性能是有益的。

D

进程顺着freelist找到没被占用的,未被上锁的干净的缓冲块后,将其引用计数置为1,然后从hash队列和空闲块链表中移除该bh,然后根据此新的设备号和块号重新插入空闲表和哈西队列新位置处,最终返回缓冲头指针。

Bh->b_count=1;

Bh->b_dirt=0;

Bh->b_uptodate=0;

Remove_from_queues(bh);

Bh->b_dev=dev;

Bh->b_blocknr=block;

Insert_into_queues(bh);

17. Rd_load()执行完之后,虚拟盘已经成为可用的块设备,并成为根设备。在向虚拟盘中copy任何数据之前,虚拟盘中是否有引导快、超级快、i节点位图、逻辑块位图、i节点、逻辑块?

虚拟盘中没有引导快、超级快、i节点位图、逻辑块位图、i节点、逻辑块。在rd_load()函数中的memcpy(cp, bh->b_data,BLOCK_SIZE)执行以前,对虚拟盘的操作仅限于为虚拟盘分配2M的内存空间,并将虚拟盘的所有内存区域初始化为0.所以虚拟盘中并没有数据,仅是一段被’\0’填充的内存空间。

(代码路径:kernel/blk_dev/ramdisk.c   rd_load:)

Rd_start = (char *)mem_start;

Rd_length = length;

Cp = rd_start;

For (i=0; i<length; i++)

*cp++=’\0\;

18 在虚拟盘被设置为根设备之前,操作系统的根设备是软盘,请说明设置软盘为根设备的技术路线。

答:首先,将软盘的第一个山区设置为可引导扇区:

(代码路径:boot/bootsect.s)                         boot_flag: .word 0xAA55

在主Makefile文件中设置ROOT_DEV=/dev/hd6。并且在bootsect.s中的508和509处设置ROOT_DEV=0x306;在tools/build中根据Makefile中的ROOT_DEV设置MAJOR_TOOT和MINOR_ROOT,并将其填充在偏移量为508和509处:

(代码路径:Makefile)                 tools/build boot/bootsect boot/setup tools/system $(ROOT_DEV) > Image

随后被移至0x90000+508(即0x901FC)处,最终在main.c中设置为ORIG_ROOT_DEV并将其赋给ROOT_DEV变量:

(代码路径:init/main.c)

62 #define ORIG_ROOT_DEV (*(unsigned short *)0x901FC)

113 ROOT_DEV = ORIG_ROOT_DEV;

19. Linux0.11是怎么将根设备从软盘更换为虚拟盘,并加载了根文件系统?

rd_load函数从软盘读取文件系统并将其复制到虚拟盘中并通过设置ROOT_DEV为0x0101将根设备从软盘更换为虚拟盘,然后调用mount_root函数加载跟文件系统,过程如下:初始化file_table和super_block,初始化super_block并读取根i节点,然后统计空闲逻辑块数及空闲i节点数:

(代码路径:kernel/blk_drv/ramdisk.c:rd_load)          ROOT_DEV=0x0101;

主设备好是1,代表内存,即将内存虚拟盘设置为根目录。

20add_request()函数中有下列代码

         \linux0.11\kernel\blk_drv\ll_rw_blk.c

         if (!(tmp = dev->current_request)) {

                   dev->current_request = req;

                   sti();

                   (dev->request_fn)();

                   return;

         }

其中的

         if (!(tmp = dev->current_request)) {

                   dev->current_request = req;

         }

是什么意思?(P322)

答:查看指定设备是否有当前请求项,即查看设备是否忙。如果指定设备dev当前请求项(dev->current_request ==NULL) 为空,则表示目前设备没有请求项,本次是第1个请求项,也是唯一的一个。因此可将块设备当前请求指针直接指向该请求项,并立即执行相应设备的请求函数。

21. read_intr()函数中,下列代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做?(P323)

         \linux0.11\kernel\blk_drv\hd.c

         if (--CURRENT->nr_sectors) {

                   do_hd = &read_intr;

                   return;

         }

答:当读取扇区操作成功后,“—CURRENT->nr_sectors”将递减请求项所需读取的扇区数值。若递减后不等于0,表示本项请求还有数据没读完,于是再次置中断调用C函数指针“do_hd = &read_intr;”并直接返回,等待硬盘在读出另1扇区数据后发出中断并再次调用本函数。


[lz1]帅气

国科大杨力祥老师操作系统答案总结相关推荐

  1. 电子科大自考c语言试题,220名北京考生赶考国科大 面试题目无刚性答案

    原标题:220名北京考生赶考国科大 面试题目无刚性答案 6月13日,220名北京考生和150名山东考生,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接受综合评价面试,竞争国科大学位.该校将综合高考.面试成绩.高中学业成 ...

  2. 国科大刘玉贵老师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2021年期末考试题回顾

    总体感受 国科大研究生的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有三位老师教授,分别是卜东波老师.陈玉福老师 和刘玉贵老师,这三位老师上课各有特色和风格.我选择的是刘玉贵老师的课程. 这门课程的内容挺充足的,但是有个 ...

  3. 记 计算机 科学学院 教师,学风浓厚,桃李芬芳—记计算机学院金国祥老师

    学风浓厚,桃李芬芳-记计算机学院金国祥老师 (2015-06-29 22:37:20) 标签: 杂谈 "金老师,您常常把自己比喻成摆渡人,迎来送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可是您这个摆渡人迎的是一 ...

  4. 国科大学习资料--最优化计算方法(王晓)--第三次作业答案

    国科大学习资料–最优化计算方法(王晓)–第三次作业答案 国科大学习资料–最优化计算方法(王晓)–第三次作业答案 国科大学习资料–最优化计算方法(王晓)–第三次作业答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 ...

  5. 国科大学习资料--最优化计算方法(王晓)--第七次作业答案

    国科大学习资料–最优化计算方法(王晓)–第七次作业答案 国科大学习资料–最优化计算方法(王晓)–第七次作业答案 国科大学习资料–最优化计算方法(王晓)–第七次作业答案 ================ ...

  6. 国科大学习资料--最优化计算方法(王晓)--第一次作业答案

    国科大学习资料–最优化计算方法(王晓)–第一次作业答案 国科大学习资料–最优化计算方法(王晓)–第一次作业答案 国科大学习资料–最优化计算方法(王晓)–第一次作业答案 ================ ...

  7. 国科大学习资料--最优化计算方法(王晓)--第六次作业答案

    国科大学习资料–最优化计算方法(王晓)–第六次作业答案 国科大学习资料–最优化计算方法(王晓)–第六次作业答案 国科大学习资料–最优化计算方法(王晓)–第六次作业答案 ================ ...

  8. 国科大学习资料--最优化计算方法(王晓)--第五次作业答案

    国科大学习资料–最优化计算方法(王晓)–第五次作业答案 国科大学习资料–最优化计算方法(王晓)–第五次作业答案 国科大学习资料–最优化计算方法(王晓)–第五次作业答案 ================ ...

  9. 国科大学习资料--最优化计算方法(王晓)--第二次作业答案

    国科大学习资料–最优化计算方法(王晓)–第二次作业答案 国科大学习资料–最优化计算方法(王晓)–第二次作业答案 国科大学习资料–最优化计算方法(王晓)–第二次作业答案

  10. 国科大学习资料--最优化计算方法(王晓)--第四次作业答案

    国科大学习资料–最优化计算方法(王晓)–第四次作业答案 国科大学习资料–最优化计算方法(王晓)–第四次作业答案 国科大学习资料–最优化计算方法(王晓)–第四次作业答案 ===============& ...

最新文章

  1. PostgreSQL SQL 语言:并行查询
  2. 流程管理精英沙龙活动(深圳站)圆满结束
  3. python给用户打标签_python用户评论标签匹配的解决方法
  4. RHEL/Fedora/CentOs的系统服务优化
  5. 基因分子生物学(1)-基因常识与DNA常识
  6. flutter text 最大长度_Flutter小技巧之TextField换行自适应
  7. 0512 操作系统进程调度实验
  8. 关于大数据平台,这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你确定不收藏?
  9. JAVA RMI远程方法调用简单实例
  10. 遗传算法解决作业调度c语言,应用遗传算法解决车间作业调度问题
  11. 中标麒麟服务器中安装达梦数据库(DM7)的具体步骤
  12. 软件工程之软件质量管理(SQA)
  13. 微信自动推送早安问候教程
  14. 51单片机温控风扇仿真原理图 C语言程序,51单片机温控风扇仿真原理图+C语言程序与实物制作...
  15. 微信小程序开发踩坑日志
  16. 多人如何通过小程序上传照片、视频、素材、文章,然后点赞投票评选?
  17. 华为MH5000模块知识应用简介
  18. 来公司必须了解的编码开发规范
  19. pagehelper不调用startpage依旧执行分页问题处理
  20. Uniapp关于 Android原生插件开发案例

热门文章

  1. PDF文件转base64显示
  2. web测试要点及基本方法
  3. LabVIEW查找范例的使用举例
  4. html引入苹方字体,原 前端项目,引入苹方字体
  5. 01 安装STEP7软件和USB驱动
  6. IDEA快捷键大全及修改IDEA快捷键
  7. 易语言_酷Q机器人插件_01
  8. 机器学习实战—FPGrowth算法的实现
  9. php 10环境一键安装包下载,php环境一键安装包
  10. 离散数学第二版傅彦课后题答案_青年大最新答案第十季第四期答案 完整版题目和答案分享[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