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超神经

编者注:昨天的文章发布之后,和采访嘉宾进行了商议,文章中出现一些表达不够严谨,以及部分不准确的内容。通过和邓磊博士的交流,对文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在此对邓磊博士表示歉意,并由衷感谢他的指正。

点击图片跳转至昨日文章
邓磊,清华首位类脑计算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博士后。8 月 1 日《 Nature 》杂志的封面上,展示了文章《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异构天机芯片架构》,他作为第一作者,负责了芯片的设计和算法细节。
该论文实现了中国在芯片及 AI 领域《自然》论文零的突破
左边为论文第一作者邓磊
上周四,由清华大学科协星火论坛联合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以及 HyperAI超神经,举办了「从 AlphaGo 到类脑天机芯片,人工智能走向何处」的主题论坛。邓磊作为特邀嘉宾受邀出席,以圆桌论坛的形式分享了自己的一些观点。本文将跟随论坛上的问题,回顾他在 AI 和类脑计算领域的一些洞见。

学并探索着:类脑计算中心的第一个博士


提问:您是怎么进入到类脑计算这个研究方向的?这个学科具体涉及到哪些内容?

当年读类脑计算博士的时候,类脑计算还未普及,当时还搜索了一下,并没有查到太多有效信息,之后还特意询问了导师……
作为类脑计算研究中心的第一个博士,我见证了类脑中心从零开始走到现在。包括后来的开公司、做研究。2017 年之后,我毕业去了美国,之后转到偏计算机的方向。现在有 50% 是做理论, 50% 是做芯片。
我本科是做机械的,后来发现做机械没有太多天赋,就慢慢转到做仪器,后来还去做过机器人,研究过一些材料和微电,之后开始做 AI 的一些算法、理论,最后才到芯片,慢慢进入到类脑计算。一路上不断走不断学,大概是这样一个过程。
邓磊于 2017 年完成博士学位答辩
当时清华类脑计算研究中心全体合影
注: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于 2014 年 9 月创立,涉及基础理论、类脑芯片、软件、系统和应用等多个层面。此中心由清华大学校内 7 家院系所联合而成,融合了脑科学、电子、微电子、计算机、自动化、材料以及精密仪器等学科。
类脑计算的研究涉及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源头肯定还是医学(脑科学),现在的人工智能最初脱胎于心理学和医学,它们为模型提供了一些依据。
接下来的就是机器学习,以后它们肯定还是会走到一起,但现在分开来讲,是因为机器学习有更多做产品的经验,通常是从应用的角度来进行思考。
此外还有计算机科学,现在有 GPU 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阿里华为都开始做自己的专用芯片,对计算架构方向的学生,也可以考虑往这个方向发展。
再往下就是芯片等硬件,这涉及到微电子甚至材料,因为要提供一些新的器件,现在还是用的一些很基础存储单元,但未来肯定会有一些新的器件,比如说碳纳米管、石墨烯等材料能不能应用进来。
另外还有自动化方向,很多做机器学习的人,通常是计算机系和自动化系的,因为自动化是做控制做优化,这和机器学习有异曲同工的地方。在类脑计算中,这些学科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
 作为清华类脑计算研究中心的第一位博士
博士在读期间,他发表了 9 篇学术论文,申请了 22 项专利
提问:当时是有什么样的驱动,或者说什么样的契机,最终选择了这个方向?
用一句话来说,这个方向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做不完。
我曾经想过一个哲学悖论,研究类脑计算跟人脑分不开,但用人脑来思考人脑,并不知道会达到什么程度,对它的研究也就永无止尽。
因为人类对自己的思考,是永远会存在的,总是会经历高潮,然后进入平淡期,突然又出现了突破,它永远不会停止。这个角度去看是很值得研究的。
提问:您目前所在的博士后阶段,研究上有哪些不同?
以前在清华做芯片,更多的是从实用的角度,想的是我能做一个设备,或者一个仪器出来。
但是去美国后,更多的是从学科的角度来考虑这个事情,就像计算专业的计算架构,就像 ACM 很多图灵奖,都是从来这方面来看待问题,虽然做同样的事情,思考的角度就不一样了。
如果从计算架构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芯片无非就是计算单元、存储单元、通信就这三个方面,不管怎么做,都是这三个事情的范畴。

天机芯和类脑计算:自行车不是重点

提问:Nature 的这篇文章,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您认为的里程碑事件有哪些?在类脑计算领域,又有哪些事件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类脑计算这个领域相对复杂,我从人工智能的脉络来梳理,会更明显一些。
人工智能不是单一的学科,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方向。第一个是算法方面,第二个是数据,第三个是算力,最后是编程工具。里程碑的事件可以从这四个方向来看。
就算法来讲,当然是深度神经网络,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从数据的角度来说,ImagNet 是一个里程碑,之前没有大数据的加持,深度神经网络几乎被埋没。
在算力的角度,GPU 是一个很伟大的诞生。编程的工具,像 Google 的 TensorFlow 之类普及的应用,是推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些事情促进了 AI 的前进,而且它们是一个迭代发展的过程,缺了一个都不会有今天的局面。但 AI 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比如 AlphaGo ,它只能进行单任务,除了下棋别的就做不好。这跟大脑是不一样的。
第二个就是可解释性,我们用深度神经网去进行拟合,包括用增加强化学习,但它们内部发生了什么事情,还是不清楚的,一些人正在试图将这个过程可视化或弄清楚它的原理。
第三个是鲁棒性, AI 不像人一样稳定。比如自动驾驶,现在的 AI 也只是被用于辅助驾驶,是因为它还不能保证绝对的安全。
因为这些缺点,必须要去关注脑科学的发展,引入更多的脑科学的机制。在我看来,最迫切的就是让智能更通用化。
邓磊在周四的星火论坛中发言
至于里程碑的事件,AlphaGo 算得上一个。因为它把 AI 抬到公众的视野中,让所有人去关注 AI,而且强化学习也是在之后才火起来的。
从芯片的角度来说,有侧重算法和受生物脑启发两类芯片,在这两类芯片的发展中,分别有两个里程碑。
第一类是机器学习方面,现在深度神经网络都是在 GPU 上计算,但 GPU 不是最高效的,有一批公司像寒武纪,在寻找替代 GPU 的方案,这是一个重要的事件。
另一类不局限于机器学习,是从大脑的角度找模型做专用的芯片,这方面 IBM 或者英特尔做的比较好。
天机芯片之所以很受关注,就在于将这两类各自的优势,集成到了一个架构上去。
提问:你们团队发布了天机芯在自行车上的测试,能具体介绍一下这方面吗?
在网上大家都被自行车所吸引,但我们团队都知道,自行车不是我们的重点,它只是一个 Demo 的平台,因为当时我们在想,要找一个好的平台去给大家展示。
 应用了天机芯的自行车
可以完美的自行运动,躲避障碍
自行车的演示中,有视觉、听觉还有运动控制,通过一个芯片去完成这些功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平台。当时是从这个角度去考虑的,自行车控制并不是很难,我们只是想展示一种新的模式。

类脑计算的未来:打破冯诺依曼架构

提问:未来的人工智能或者类脑计算,和现有的冯诺依曼架构有什么联系?它们是否会朝着人脑的形态演变?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现在的半导体行业,就有一个基本的趋势,包括 18 年的图灵奖,也是颁给了做计算架构研究的研究者。
试图让 GPU 提高性能,有两个方向,第一是把晶体管做小,就是物理微缩,遵循摩尔定律。但这两年大家意识到摩尔定律开始失效了,相关的发展越来越慢,总有一天会无法做小了。
摩尔定律正在减缓

另一个方向就是做计算架构,设法通过设计框架,让计算单元、存储单元、通信,这个三部分都发挥很高的效率。
人脑就很神奇,通过学习的积累,每一代人知识都在增长,我们要去借鉴这种知识的演化。
上个世纪,通用处理器的发展基本上遵循摩尔定律,因为以前晶体管能越做越小,计算架构的发展被一定程度埋没。现在摩尔定律受阻以及 AI 这类需要追求高处理效率的应用,使得计算架构的研究又重新受到重视,未来十年也将是专用处理器的黄金时期。
对于类脑研究,大家问得最多的问题是,类脑计算能干什么?
这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现在很多做人工智能或做脑科学的人,都不清楚其背后的机理是什么。就拿脑科学来说,有三个层次目前还比较脱节。
第一个是神经细胞究竟如何工作。这个问题,很多医学家或者生物学家,都还在进行艰难的探索研究。
第二个是神经细胞之间是怎么连接的,大脑里面有 10 的 11 次方量级的神经细胞,它们是如何联系起来的,也比较难理清楚,需要借助光学和物理学的力量。
最后,还要知道它们怎么学习的,这也是最难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每一个方面都有一个鸿沟,但困难不能成为放弃探索的理由。如果毫不作为,就一点机会都没有。在每个层面上做一些事情,最后总是会诞生一些新的东西,而后不断地进行迭代。
圆桌论坛现场,左二为邓磊博士
如果要等到脑科学搞清楚了再去进行,那就晚了,别人肯定就超前了。
比如做 CPU 这件事情,就不像大家想的那么简单,不是说中国人不聪明,发动机也是一样,原理大家都懂,但是要想做好却不容易,工程难度和技术积累非一日之功。
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许多东西都有很大的产业链,如果最开始没有去做,就失去了很多试错的机会。
这个领域不会实现快速的突破,只能去脚踏实地进行。至于以后,现在的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 2.0 和类脑计算,我觉得它们最后都会殊途同归,因为他们都源于大脑,只是导向不同而已。
提问:前段时间在 Nature 上还有另外一篇文章,研究人员画出了线虫全部神经元的完整图谱,以及全部神经元之间所有的 7000 个连接。

提问:这个工作和类脑研究有没有联系?能不能用现有技术,或者冯诺依曼的 CPU 去模拟线虫这个工作,另外接下来 3 到 5 年,我们可以期待什么样的事情发生?

科学家绘制的线虫脑部神经元链接

我看过那个线虫结构的研究,它对类脑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其实现在的 AI 模型,不管是类脑计算,还是人工智能,它的连接结构大多还是脱胎于现在的层级深度神经网络,实际上是十分粗浅的。
我们大脑不是一个简单的层状网络,大脑更像一个图。而且各个脑区之间的联系,是很复杂的。这个研究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思考是否能借鉴这种连接方式。
之前有一个观点,是说在神经网络的结构中,连接结构的作用实际上大于每一个连接的具体权值,也就是连接的意义是大于每一个参数的意义。
卷积神经网络为什么能够比以前的神经网络要厉害一些,就在于它的连接结构不同,所以它提取特征的能力就会强一些,这也说明连接结构会导致结果的变化。
能不能在传统的处理器上去做到这个成果,其实是有点困难的。冯诺依曼架构里面最典型的是,需要一个很明确的存储单元,一个很明确的计算单元。

传统的冯诺依曼架构示意图
但我们大脑里面没有那么明确的界限,虽然我们有海马体专门负责长期记忆,但从神经元网络层面来讲你并不清楚大脑哪一团细胞一定就是存储,哪些只是计算。大脑更像是一个混沌的网络,计算和存储难以区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的话,很难用以前传统的那些芯片或者处理器的技术来做。
所以我们必须要开发一些新的非冯诺依曼的方法,用新的架构方式支持,去做类脑方式的研究。
比如 2018 的图灵奖,就宣告专用领域的芯片会越来越火。英伟达现在推广的,就是异构架构,在一个平台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小的芯片 IP 核,可能这个就类似人的脑区一样。
所以,现在不再像从前用一个 CPU 解决所有的事情,也没有一个芯片能够高效解决所有的事情。未来会逐渐走向各种高效专用的发展技术,这是目前的一个趋势。
邓磊认为
未来类脑计算和 AI 研究最终会殊途同归

现在大家对脑科学或者类脑计算的理解,没有人工智能那么透彻,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投资者以及产业界,还没有过多的介入。
因此,不管是数据算力还是工具,都难以做起来。类脑计算就处于一个这样的初级阶段,相信以后当越来越多的大学和公司投入进来,就会明朗很多。
提问:类脑芯片的架构,和传统的冯诺依曼架构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将类脑芯片进行拆分,可以分为类脑和计算。在类脑的角度上,它不是仅有 AI 里面的深度神经网络,还结合了一些脑科学的计算。
从架构方面,冯诺依曼体系中有一个瓶颈,整个半导体行业的架构其实都在面临这个难题:存储的容量越来越大,它速度就越来越慢,
如果想扩大规模又想高速,就不可能实现。基本上做设计架构的人,多是在研究优化存储层级,怎么样让它变快。
天机和其他架构不一样,没有用到那些需要扩展的存储器。天机芯片更像一个大脑,相当于细胞连成了很多小回路,小回路又扩展成了很多网络,最后构成功能区和系统,它是一个容易扩展的结构,而不是像 GPU 那样。

天机芯片单片和 5×5 阵列扩展板

天机芯的众核去中心化架构决定了,它能比较容易地扩展成大的系统,没有存储墙的约束,实际上是存算融合的非冯诺依曼架构。这是在架构层面和现有处理器最大的一个区别,前面是模型层面的区别,基本上就这两大类的区别。

—— 完 ——

扫描二维码,加入讨论群

获得更多优质数据集

了解人工智能落地应用

关注顶会&论文

回复「读者」了解详情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图片阅读)

勘误 | 和 Nature 封面论文一作,聊了聊天机芯的科研故事相关推荐

  1. 和 Nature 封面论文一作,聊了聊天机芯的科研故事

    By 超神经 场景描述:10 月 17 日,由清华大学科协星火论坛联合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以及 HyperAI超神经,举办的「从 AlphaGo 到类脑天机芯片,人工智能走向何处」,在清华大学蒙民 ...

  2. Nature封面论文创意被剽窃?UC圣迭戈付向东实名举报中科院研究员抄袭

    伊瓢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6月25日的Nature封面,刚发布不到10天,还热乎着呢,居然发现已经被抄袭了? 抄袭者还发了另一大顶级刊物Cell? 今天,一封流传的举 ...

  3. 2022年第一篇Nature封面论文,来自中国

    1月5日,Nature发表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菂团队的题为"An early transition to magnetic supercriticality in star form ...

  4. Nature封面论文撤稿闹大了,认定首个室温超导体数据存疑!领域大佬尝试复现6次全失败,9位作者集体抗议无效...

    明敏 萧箫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登上Nature封面的"首个室温超导体"重磅论文,突然被撤下了! 什么情况??? 要知道,这篇论文当时在学术圈引起了巨大 ...

  5. DeepMind再登Nature封面!推出AlphaTensor:强化学习发现矩阵乘法算法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CVer"公众号 AI/CV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转载自:机器之心 DeepMind 的 Alpha 系列 AI 智能体家族又多了一个成员--AlphaTen ...

  6. 用量子计算机创造史上首个虫洞 加州理工学院团队发Nature封面文章

    来源:FUTURE远见 选编:FUTURE | 远见 闵青云  日前,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Maria Spiropulu领导的团队使用谷歌的量子计算机对全息虫洞进行量子「模拟」.据称,该研究团队创造 ...

  7. 开山之作造假!Science大曝Nature重磅论文学术不端,恐误导全球16年

    杨净 明敏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2006年在Nature上发表的开山之作,如今被曝造假! Science最新专题报告披露,论文实验结果存在篡改痕迹. 其最坏的影响是,它将误 ...

  8. Nature封面:IBM团队发布“AI辩论家”最新研究进展、Insitro创AI制药领域单笔融资金额记录 | AI日报...

    AI制药公司Insitro完成4亿美元的C轮融资,创AI制药领域单笔融资金额记录 近日,AI制药公司Insitro宣布完成 4 亿美元的 C 轮融资,成为全球 AI 制药领域单笔融资金额最高的公司.本 ...

  9. 2021首期Nature封面:牛津大学ML算法实现10万高压非晶硅原子的模拟​ | AI日报

    2021首期Nature封面:牛津大学ML算法实现10万高压非晶硅原子的模拟 为了对一般无序结构材料有更深的理解,人们广泛研究了非晶硅在高压条件下的富相行为.然而在和原子打交道的层面上,人们一直需要借 ...

最新文章

  1. 必须学会使用的35个Jquery小技巧
  2. float,double等精度丢失问题
  3. Oracle9i 问题汇总--不断更新中
  4. Linux 命令之 apt -- Debian Linux 新一代的软件包管理工具
  5. 第10篇:Flowable-BPMN操作流程部署、启动
  6. Moto X的谷歌基因
  7. Win32汇编学习笔记(罗云彬)(一)
  8. phpFreeChat 2.0.0 发布,Web 聊天室
  9. mysql死锁案例及解决方案_MySQL死锁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
  10. 聊天机器人 java_java实现自动回复聊天机器人
  11. 关于主机名,域名区别(www.baidu.com与baidu.com)以及同源策略的一些误区
  12. Sentinel系统自适应限流【原理源码】
  13. FDTD Solutions-PML
  14. iOS开发:对于Xcode的Open Developer Tool中常用功能使用的总结
  15. win10 telnet不是内部或外部命令(已解决)
  16. 华为云沙箱实验室的相关操作介绍
  17. 一起来乐邮邮——妙趣小软件:MailMail发布预告
  18. IDEA 中如何完成Git 和SVN 版本控制的切换
  19. Socket编程概念和 Socket之异步TCP客户端断线重连
  20. 企业站优化案例记录1

热门文章

  1. JTAG、JLINK、ULINK、ST-LINK的区别
  2. pythonpil库过滤图像contour_Python随记【三】
  3. 【华为云计算产品系列】云上容灾架构实战部署详解
  4. QoE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5. [4G5G专题-19]:架构-核心网的演变以及基于服务的5G核心网网络架构
  6. oracle时间倒序查询_sql 数据库所有内容 时间倒序输出
  7. MATLAB匿名函数的应用3
  8. matlab 角谱传播,复振幅分布的角谱及角谱的传播.ppt
  9. STL map使用
  10. Guns代码生成器使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