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一 传输线
    • 1.1 传输线上某时刻的电压分布
    • 1.2 传输线模型建立
    • 1.3 传输线电报方程推导
    • 1.4 等效公式
    • 1.5 图解等效

  电路理论与传输线理论之间的关键差别是电尺寸。电路分析假定网络的物理尺度比电波小得多,而传输线的尺度则可能为一个波长的几分之一或几个波长,对于几分之一我们一般认为大于十分之一就需要认为是传输线。因此,传输线是分布参数网络,在整个长度内其电压和电流的幅值和相位都可能发生变化。这里的长度指的是相对长度,即相对于接收/发射信号的波长。几十KHz的广播信号塔的天线很长,但是几十KHz的信号波长也很长,它的接收是靠在天线两端感应出来的电压不一致从而传输信息。

一 传输线

1.1 传输线上某时刻的电压分布

  定义传输线的电长度:传输线的几何长度lll与传输线上信号波长λ\lambdaλ的比值l/λ{l}/\lambdal/λ。

  长线:l/λ>0.1l/\lambda \ >0.1l/λ >0.1(有的地方是l/λ>0.05l/\lambda \ >0.05l/λ >0.05)。1/10<x<11/10 \ < x \ <11/10 <x <1是小到没有超出一个数量级,一般小于/大于一个数量级时我们认为小的一项可以忽略。此时传输线的长度与传输信号的波长可以比拟,使用分布参数电路分析,如图1所示,分布参数电路经常在高频/射频等分析用。分布参数:Distributed parameter。传输线上某时刻的电压分布与波长λ有关系,并且不同地方的相位/幅度是不一致的。

图1 长线-分布参数电路信号示意图

  短线:l/λ<0.1l/\lambda \ <0.1l/λ <0.1(有的地方是l/λ<0.05l/\lambda \ <0.05l/λ <0.05)。传输线的长度远小于线上电磁波的波长时使用集总参数电路表示,如图2所示。这里和集总元件结合起来,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集总电路中的元件。集总元件:可以等效为一个点。对于低频信号,如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Hz,波长是6×106m6\times {{10}^{6}}m6×106m即6千公里,一般的电源线的距离为几十公里,所以电源线可以看做短线。此时分布参数所引起的效应可忽略不计,所以采用集总参数电路进行研究。这个例子也验证了考虑的是相对尺度而不是绝对尺度,虽然电源线的长度是几十公里,这么长却没有考虑成分布参数电路,因为信号的波长比几十公里还要长,并且是其百倍,所以使用集总参数电路来分析。

图2 短线-集总参数电路信号示意图

  通常,元件设计的经验法则为:如果元件的尺寸小于波长的10%,即可将其简化为集总元件。在4G LTE中,可将小于5mm(即频率为6GHz时波长的10%)的元件视为一个电路中的直流集总元件。随着5G技术的发展,任何大于0.76mm(频率为40GHz时)和0.43mm(频率为70GHz时)的元件都应被视作射频元件进行建模(仿真的要求5G也比4G的考虑更加精细化)。因此为了满足性能要求,必须制造比以前尺寸更小、容差要求更严格的元件,同时考虑现在元件的材料是否合适?短线是使用集总参数电路表示,对于长线时,因为线上的电压/电流/变化率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理想为一个点进行分析,此时是用分布参数电路进行考虑的。

表1 4G/5G的频率波长换算

标准 频率/GHz 空气中的波长/mm
4G LTE 6 50
5G 40 7.6
5G 70 4.3

1.2 传输线模型建立

  有限长度的传输线可以看成若干个图3所示的线段的级联,电导相当于并联的电阻,只要是电阻就是损耗元件,所以R和G代表损耗,当R=0,G=0时,是无损传输线,其中电容C和电感L是无损耗元件。

表2 传输线模型中等效元件

等效元件 来源
串联电阻RΔzR \Delta zRΔz 来源于两导体的有限电导率产生的电阻 有损元件 R表示两导体单位长度的串联电阻,单位是Ω/m
串联电感$ L \Delta z$ 来源于两导体的总自感 无损元件 L表示两导体单位长度的串联电感,单位是H/m
并联电导GΔzG \Delta zGΔz 来源于两导体间填充材料的介电损耗 有损元件 G表示单位长度的并联电导,单位是S/m
并联电容CΔzC \Delta zCΔz 来源于两导体的紧密贴近 无损元件 C表示单位长度的并联电容,单位是F/m

图3 无穷小长度的等效集总电路

1.3 传输线电报方程推导

  对于图所示的集总电路,根据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和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得到公式(1)和(2)。

v(z,t)=RΔzi(z,t)+LΔz∂i(z,t)∂t+v(z+Δz,t)(1)v\left( z,t \right)=R\Delta zi\left( z,t \right)+L\Delta z\frac{\partial i\left( z,t \right)}{\partial t}+v\left( z+\Delta z,t \right) \tag{1} v(z,t)=RΔzi(z,t)+LΔz∂t∂i(z,t)​+v(z+Δz,t)(1)

i(z,t)=GΔzv(z+Δz,t)+CΔz∂v(z+Δz,t)∂t+i(z+Δz,t)(2)i\left( z,t \right)=G\Delta zv\left( z+\Delta z,t \right)+C\Delta z\frac{\partial v\left( z+\Delta z,t \right)}{\partial t}+i\left( z+\Delta z,t \right) \tag{2} i(z,t)=GΔzv(z+Δz,t)+CΔz∂t∂v(z+Δz,t)​+i(z+Δz,t)(2)

  将v(z+Δz,t)v\left( z+\Delta z,t \right)v(z+Δz,t)和i(z+Δz,t)i\left( z+\Delta z,t \right)i(z+Δz,t)移动到等式左边,然后两边同时除以Δz\Delta zΔz得到公式(3)和(4)。

−v(z+Δz,t)−v(z,t)Δz=Ri(z,t)+L∂i(z,t)∂t(3)-\frac{v\left( z+\Delta z,t \right)-v\left( z,t \right)}{\Delta z}=Ri\left( z,t \right)+L\frac{\partial i\left( z,t \right)}{\partial t} \tag{3} −Δzv(z+Δz,t)−v(z,t)​=Ri(z,t)+L∂t∂i(z,t)​(3)

−i(z+Δz,t)−i(z,t)Δz=Gv(z+Δz,t)+C∂v(z+Δz,t)∂t(4)-\frac{i\left( z+\Delta z,t \right)-i\left( z,t \right)}{\Delta z}=Gv\left( z+\Delta z,t \right)+C\frac{\partial v\left( z+\Delta z,t \right)}{\partial t} \tag{4}−Δzi(z+Δz,t)−i(z,t)​=Gv(z+Δz,t)+C∂t∂v(z+Δz,t)​(4)

  取Δz→0\Delta z\to 0Δz→0时的极限,当Δz→0\Delta z\to 0Δz→0时等,公式成立。号左边就是z点电压随时间变化斜率的相反值,也就是偏导的相反值;Δz+z\Delta z +zΔz+z就是Δz\Delta zΔz。

−∂v(z,t)∂z=Ri(z,t)+L∂i(z,t)∂t(5)-\frac{\partial v\left( z,t \right)}{\partial z}=Ri\left( z,t \right)+L\frac{\partial i\left( z,t \right)}{\partial t} \tag{5} −∂z∂v(z,t)​=Ri(z,t)+L∂t∂i(z,t)​(5)

−∂i(z,t)∂z=Gv(z,t)+C∂v(z,t)∂t(6)-\frac{\partial i\left( z,t \right)}{\partial z}=Gv\left( z,t \right)+C\frac{\partial v\left( z,t \right)}{\partial t} \tag{6} −∂z∂i(z,t)​=Gv(z,t)+C∂t∂v(z,t)​(6)

  • 因为这里已经等效为集总电路了,所以这里分析的时候要从电路的角度分析。

  • KVL:在分析电压时,我们是分析的两端的电压,与并联电导G、并联电容C支路无关,对于电阻上的电压使用,U=IR即可,而电感上的电压与通过电感的电流的变化率有关系,电压只考虑R和L。

  • KCL:在分析电流时,已经简化为集总电路,电阻左边的①点和电感右边的②点的电流是一致的,z点电流=G上电流+C上电流+z+Δzz+\Delta zz+Δz上电流。对于电流,有支路G和C所以只考虑G和C。

  • 为什么乘以Δz\Delta zΔz才是电阻值和电感值呢?是因为这里的R/L/C/G都是单位长度的。

  • 压差=变化率乘以Δz\Delta zΔz,这里一个是分析变化率(微分形式),乘以Δz\Delta zΔz,因为电压是均匀分布的,所以也是等效为积分形式Sz→z+Δz\Delta zΔz。斜率乘以Δz\Delta zΔz相当于y值的等效,关键。

  • 对于电感和电容,因为电感上的电压与电流的变化率有关系(此处的变化率是对t而非对z),同理电容C上的电流与电压的变化率(对时间t的变化率)有关系。电感上电压vL=Ldidt{{v}_{L}}=L\frac{di}{dt}vL​=Ldtdi​,电容上电流iC=Cdvdt{{i}_{C}}=C\frac{dv}{dt}iC​=Cdtdv​。

1.4 等效公式

  Δz→0\Delta z\to 0Δz→0时,z点和z+Δzz+\Delta zz+Δz点的变化率是一致的,无论是对t的偏导还是对z的偏导,对于电流也是一样的,但是注意此时v(z,t)≠v(z+Δz,t)v\left( z,t \right)\ne v\left( z+\Delta z,t \right)v(z,t)​=v(z+Δz,t)、i(z,t)≠i(z+Δz,t)i\left( z,t \right)\ne i\left( z+\Delta z,t \right)i(z,t)​=i(z+Δz,t),因为对于电压有R和L上会有分压,对于电流G和C上会有分流。

当Δz→0\Delta z\to 0Δz→0时,有如下公式是成立的,对于其他的不同情况要注意n阶无穷小

  • ∂v(z,t)∂z=∂v(z+Δz,t)∂z\frac{\partial v\left( z,t \right)}{\partial z}=\frac{\partial v\left( z+\Delta z,t \right)}{\partial z}∂z∂v(z,t)​=∂z∂v(z+Δz,t)​,表示在时刻t,z点位置电压关于z求偏导等于z+Δzz+\Delta zz+Δz点位置电压关于z求偏导。
  • ∂v(z,t)∂t=∂v(z+Δz,t)∂t\frac{\partial v\left( z,t \right)}{\partial t}=\frac{\partial v\left( z+\Delta z,t \right)}{\partial t}∂t∂v(z,t)​=∂t∂v(z+Δz,t)​,表示在时刻t,z点位置电压关于t求偏导等于z+Δzz+\Delta zz+Δz点位置电压关于t求偏导。
  • ∂i(z,t)∂z=∂i(z+Δz,t)∂z\frac{\partial i\left( z,t \right)}{\partial z}=\frac{\partial i\left( z+\Delta z,t \right)}{\partial z}∂z∂i(z,t)​=∂z∂i(z+Δz,t)​,同理于电压。
  • ∂i(z,t)∂t=∂i(z+Δz,t)∂t\frac{\partial i\left( z,t \right)}{\partial t}=\frac{\partial i\left( z+\Delta z,t \right)}{\partial t}∂t∂i(z,t)​=∂t∂i(z+Δz,t)​,同理于电压。

1.5 图解等效

假设传输线上的电压分布如图4所示,其中绿色的是平均斜率,橙色的是z点的斜率,z+Δzz+\Delta zz+Δz点的斜率这里没有给出。

  • v(z+Δz,t)−v(z,t)v\left( z+\Delta z,t \right)-v\left( z,t \right)v(z+Δz,t)−v(z,t)是t时刻Δz\Delta zΔz长度线上的电压差。
  • ∂v(z,t)∂z\frac{\partial v\left( z,t \right)}{\partial z}∂z∂v(z,t)​是对z求的偏导,相当于是传输线上z位置处电压的变化率,这里注意是求偏导的分子是v(z+Δz,t)−v(z,t)v\left( z+\Delta z,t \right)-v\left( z,t \right)v(z+Δz,t)−v(z,t)而不是v(z+Δz,t)−v(z,t)v\left( z+\Delta z,t \right)-v\left( z,t \right)v(z+Δz,t)−v(z,t),这也是公式(5)(6)带负号的原因。
  • v(z+Δz,t)−v(z,t)=∂v(z,t)∂zΔzv\left( z+\Delta z,t \right)-v\left( z,t \right)\text{=}\frac{\partial v\left( z,t \right)}{\partial z}\Delta zv(z+Δz,t)−v(z,t)=∂z∂v(z,t)​Δz是从差值的角度考虑,类似于从积分形式角度考虑。∂v(z,t)∂zΔz\frac{\partial v\left( z,t \right)}{\partial z}\Delta z∂z∂v(z,t)​Δz就是Δz\Delta zΔz长度线上的电压差,因为Δz\Delta zΔz是无穷小长度可以理想化为Δz\Delta zΔz上的电压(对位置)变化率是一致的,乘以长度就是该长度上的电压差。同理对于电流也是一样的。
  • v(z+Δz,t)−v(z,t)Δz=∂v(z,t)∂z\frac{v\left( z+\Delta z,t \right)-v\left( z,t \right)}{\Delta z}\text{=}\frac{\partial v\left( z,t \right)}{\partial z}Δzv(z+Δz,t)−v(z,t)​=∂z∂v(z,t)​是从变化率的角度考虑,类似于从微分形式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 这里只是针对电压进行了分析,同理对于电流。

图4 时刻t传输线上电压分布

传输线模型及方程推导相关推荐

  1. 车辆运动学模型到动力学模型推导

    车辆运动学模型到动力学模型推导 参考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t411A7nH/?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 ...

  2. kelvin模型蠕变方程_基于改进Kelvin模型的三维蠕变损伤模型研究

    基于改进 Kelvin 模型的三维蠕变损伤模型研究 吴祝林 1 , 2 王 伟 1 , 2 朱鹏辉 1 , 2 陈 曦 1 , 2 [摘 要] 摘要:岩石在长时间的蠕变发展中,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性 ...

  3. DFIG控制10-b: 双馈发电机的转矩方程推导

    DFIG控制10-b 双馈发电机的转矩方程推导 接上DFIG控制10: 双馈发电机的动态模型_Fantasy237的博客,DFIG的转矩方程和推导. (字数限制,只能放在新的一篇博文里了..) 转矩方 ...

  4. 水深平均的二维浅水方程推导

    浅水方程推导 将三维的基本方程沿水深积分平均,即可得到沿水深平均的平面二维流动基本方程. 定义水深为,.为基准面下液面水位和河床高程: 定义沿水深平均流速为: 引用莱布尼兹公式 自由表面及底部运动学条 ...

  5. logistic模型原理与推导过程分析(3)

    附录:迭代公式向量化 θ相关的迭代公式为: ​ 如果按照此公式操作的话,每计算一个θ需要循环m次.为此,我们需要将迭代公式进行向量化. 首先我们将样本矩阵表示如下: 将要求的θ也表示成矩阵的形式: 将 ...

  6. logistic模型原理与推导过程分析(2)

    二项逻辑回归模型 既然logistic回归把结果压缩到连续的区间(0,1),而不是离散的0或者1,然后我们可以取定一个阈值,通常以0.5为阈值,如果计算出来的概率大于0.5,则将结果归为一类(1),如 ...

  7. logistic模型原理与推导过程分析(1)

    从线性分类器谈起 给定一些数据集合,他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别.例如对于广告数据来说,是典型的二分类问题,一般将被点击的数据称为正样本,没被点击的数据称为负样本.现在我们要找到一个线性分类器,将这些数 ...

  8. 罗德里格斯(Rodrigues)旋转方程推导

    罗德里格斯旋转方程是从角度和向量计算出相应的旋转矩阵,这个旋转方程在很多方面有重要的应用,这里简要概述一下方程的推导过程. 主要参考资料是维基百科,其实基本上就是翻译一下,自己走一遍这个推导过程,这里 ...

  9. NVDIMM编程模型原理大概推导梳理

    NVDIMM编程模型原理大概推导梳理2021 1 NVDIMM 简介 NVDIMM(Non-Volatile DIMM) 非易失性DIMM(Dual In-line Memory Module,双列直 ...

  10. 手眼标定eye-in-hand(一)AX=XB方程推导

    1. 前言 本文主要介绍eye-in-hand的手眼标定,引用OpenCV的文档原话和原图1:"The following picture describes the Hand-Eye ca ...

最新文章

  1. python大一适合学吗_大一学生是否应该去学习Python?
  2. 部署必备之Docker
  3. python求一组数的最大值_python快速求一个数组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其索引
  4. 10个加速Table Views开发的Tips
  5. 计算机网络(十五)-数据链路层-CSMA/CA协议
  6. mysql 非最佳查询_Mysql 查询优化
  7. 开博1个月不到,照样可以申请到text-link-ads
  8. 数字安全控制系统行业调研报告 - 市场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
  9. windows无法格式化u盘_windows无法完成格式化怎么办
  10. Swift之 ? 和 !
  11. qrcode生成带logo的二维码(插件,示例代码)
  12. 恶作剧:被乔布斯整蛊也很快乐
  13. (一)数字图像处理基础知识点
  14. 关于Excel被保护的工作表忘记密码的强制解除办法
  15. 20191009 csp-s模拟T3(并查集)
  16. Excel隔行插入空行(亲自实践)
  17. 利用igraph包绘制网络图
  18. Sniffer报文放送
  19. 毕业设计有哪些可借鉴的 GitHub 项目?
  20. CARLA 学习笔记1:CARLA简介

热门文章

  1. 手机怎么看php格式的视频教程,wmv格式用手机怎么看
  2. 金鳞化龙——AMD处理器“开核”大测试(图)
  3. SwiftUI教程第1章第13节:Divider
  4. 网吧IC卡收费系统常见问题与解决(转)
  5. win10升级工具_win10升级安装工具
  6. 使用LR11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汇总
  7. 专利检索常用的网站有哪些?
  8. C语言自学入门方法介绍
  9. xshell连不上阿里云服务器Connection closed by foreign host.解决办法
  10. 【软技能】完全写作指南--个人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