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阻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叫该导体的电阻。电阻(Resistor,通常用“R”表示)是一个物理量,在物理学中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导体的电阻通常用字母R表示,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为Ω。主要有片式电阻、RT型碳膜电阻、可变电阻、固定电阻、特殊电阻、RJ型金属膜电阻、RX型绕组电阻、大功率电阻、小功率电阻等。这里主要介绍色环电阻。

色环电阻是在电阻封装上(即电阻表面)涂上一定颜色的 色环 ,来代表这个电阻的 阻值 。 色环实际上是早期为了帮助人们分辨不同阻值而设定的标准。 色环电阻应用还是很广泛的,如 家用电器 、电子仪表、电子设备中常常可以见到。有四环和五环,见下图。

检测

色环电阻是电子电路中最常用的电子元件,色环电阻就是在普通的电阻封装上涂上不一样的颜色的色环,用来区分电阻的阻值。保证在安装电阻时不管从什么方向来安装,都可以清楚的读出它的阻值。色环电阻的基本单位有:欧姆(Ω)、千欧(KΩ)、兆欧(MΩ)。1兆欧(MΩ)=1000千欧(KΩ)=1000000欧(Ω)。

平常使用的色环电阻可以分为四环和五环,通常用四环。其中四环电阻前二环为数字,第三环表示阻值倍乘的数,最后一环为误差;五环电阻前三环为数字,第四环表示阻值倍乘的数,最后一环为误差。误差通常也是金、银和棕三种颜色,金的误差为5%,银的误差为10%,棕色的误差为1%,无色的误差为20%,另外偶尔还有以绿色代表误差的,绿色的误差为0.5%。精密电阻通常用于军事,航天等方面。 色环电阻在最早期是为了帮助人们分辨阻值,因为色环电阻比较大,在当今高度集成的情况下,色环电阻已经用的比较少了。

色环电阻识别方法-电阻色环表

有一个小口决:棕一红二橙是三,四黄五绿六为蓝,七紫八灰九对白,黑是零,金五银十表误差。

色环电阻识别方法-四色环电阻识别

四色环电阻 就是指用四条色环表示阻值的电阻,从左向右数,第一道色环表示阻值的最大一位数字;第二道色环表示阻值的第二位数字;第三道色环表示阻值倍乘的数;第四道色环表示阻值允许的偏差(精度)。

例如一个电阻的第一环为红色(代表2)、第二环为紫色(代表7)、第三环为棕色(代表10倍)、第四环为金色(代表±5%),那么这个电阻的阻值应该是270Ω,阻值的误差范围为±5%。

如果电阻色环不好分辩出那个是第一个色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第四环”不是金色就是银色,而其它颜色会出现的银少(只对四环电阻有用,五环电阻不适用)。

例如:

1、红,黄,棕,金 24*10=240欧 误差为5%

2、绿,红,黄,银 52*10000=520K欧 ,误差为10%

色环电阻识别方法-五色环电阻识别

五色环电阻就是指用五色色环表示阻值的电阻,从左向右数,第一道色环表示阻值的最大一位数字;第二道色环表示阻值的第二位数字;第三道色环表示阻值的第三位数字;第四道色环表示阻值的倍乘数;第五道色环表示误差范围。

例如以个五色环电阻,第一环为红(代表2)、第二环为红(代表2)、第三环为黑(代表0)、第四环为黑(代表1倍)、第五环为棕色(代表±1%),则其阻值为220Ω&TImes;1=220Ω,误差范围为±1%。

例子:

红,红,黑,黑,棕 220*1=220欧 ,误差为1%

色环电阻识别方法-六色环电阻识别

就是指用六色环表示阻值的电阻,六色环电阻前五色环与五色环电阻表示方法一样,第六色环表示该电阻的温度系数。只在有特定要求的场合下的电子产品才会使用,一般使用非常少。

二、电容

电容(Capacitance)亦称作电容量,是指在给定电位差下自由电荷的储藏量,记为C,国际单位是法拉(F)。一般来说,电荷在电场中会受力而移动,当导体之间有了介质,则阻碍了电荷移动而使得电荷累积在导体上,造成电荷的累积储存,储存的电荷量则称为电容。

电容是指容纳电荷的能力。任静电场都是由许多个电容组成,有静电场就有电容,电容是用静电场描述的。一般认为:孤立导体与无穷远处构成电容,导体接地等效于接到无穷远处,并与大地连接成整体。

电容(或称电容量)是表现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电容从物理学上讲,它是一种静态电荷存储介质,可能电荷会永久存在,这是它的特征,它的用途较广,它是电子、电力领域中不可缺少的电子元件。主要用于电源滤波、信号滤波、信号耦合、谐振、滤波、补偿、充放电、储能、隔直流等电路中。

电容通常分为mlcc、高压电容、贴片电容、薄膜电容、贴片钽电容、铝电解电容、安规电容、超级电容、插件电容、陶瓷电容等。这里我们主要介绍瓷片电容和铝电解电容。

1.瓷片电容

电容在电路中一般用“C”加数字表示(如C13表示编号为13的电容)。电容是由两片金属膜紧靠,中间用绝缘材料隔开而组成的元件。电容的特性主要是隔直流通交流。

电容容量的大小就是表示能贮存电能的大小,电容对交流信号的阻碍作用称为容抗,它与交流信号的频率和电容量有关。

容抗XC=1/2πf c (f表示交流信号的频率,C表示电容容量)电话机中常用电容的种类有电解电容、瓷片电容、贴片电容、独石电容、钽电容和涤纶电容等。

识别方法:电容的识别方法与电阻的识别方法基本相同,分直标法、色标法和数标法3种。电容的基本单位用法拉(F)表示,其它单位还有:毫法(mF)、微法(uF)、纳法(nF)、皮法(pF)。其中:1法拉=103毫法=106微法=109纳法=1012皮法

容量大的电容其容量值在电容上直接标明,如10 uF/16V

容量小的电容其容量值在电容上用字母表示或数字表示

字母表示法:1m=1000 uF 1P2=1.2PF 1n=1000PF

数字表示法:一般用三位数字表示容量大小,前两位表示有效数字,第三位数字是倍率。

如:102表示10×102PF=1000PF 224表示22×104PF=0.22 uF

电容容量误差表

符 号 F G J K L M

允许误差 ±1% ±2% ±5% ±10% ±15% ±20%

如:一瓷片电容为104J表示容量为0. 1 uF、误差为±5%。

检测10pF以下的小电容——因10pF以下的固定电容器容量太小,用万用表进行测量,只能定性的检查其是否有漏电,内部短路或击穿现象。

测量时,可选用万用表10k挡,用两表笔分别任意接电容的两个引脚,阻值应为无穷大。若测出阻值(指针向右摆动)为零,则说明电容漏电损坏或内部击穿。

检测10PF~0 01μF固定电容器是否有充电现象,进而判断其好坏。万用表选用1k挡。两只三极管的β值均为100以上,且穿透电流要小。

选用3DG6等型号硅三极管组成复合管。万用表的红和黑表笔分别与复合管的发射极e和集电极c相接。由于复合三极管的放大作用,把被测电容的充放电过程予以放大,使万用表指针摆幅度加大,从而便于观察。

对于0 01μF以上的固定电容,可用万用表的10k挡直接测试电容器有无充电过程以及有无内部短路或漏电,并可根据指针向右摆动的幅度大小估计出电容器的容量。

应注意的是:在测试操作时,特别是在测较小容量的电容时,要反复调换被测电容引脚接触A、B两点,才能明显地看到万用表指针的摆动。

检测

  • 检测10pF以下的小电容

测量时可选用万用表10k挡,用两表笔分别任意接电容的两个引脚,阻值应为无穷大;若测出阻值为零,则说明电容漏电损坏或内部击穿。

  • 检测10PF~0 01μF

万用表选用1k挡,两只三极管的β值均为100以上,万用表的红和黑表笔分别与复合管的发射极e和集电极c相接,由于复合三极管的放大作用,把被测电容的充放电过程予以放大,使万用表指针摆幅度加大,从而便于观察。

  • 对于0 01μF以上的固定电容

可用万用表的10k挡直接测试电容器有无充电过程以及有无内部短路或漏电,并可根据指针向右摆动的幅度大小估计出电容器的容量。

在测试操作时,特别是在测较小容量的电容时,要反复调换被测电容引脚接触A、B两点,才能明显地看到万用表指针的摆动。

三、电位器

1.电位器 (英文:Potentiometer)是可变电阻器的一种。通常是由电阻体与转动或滑动系统组成,即靠一个动触点在电阻体上移动,获得部分电压输出。

电位器的作用——调节电压(含直流电压与信号电压)和电流的大小。

电位器的结构特点——电位器的电阻体有两个固定端,通过手动调节转轴或滑柄,改变动触点在电阻体上的位置,则改变了动触点与任一个固定端之间的电阻值,从而改变了电压与电流的大小。

电位器是一种可调的电子元件。它是由一个电阻体和一个转动或滑动系统组成。当电阻体的两个固定触点之间外加一个电压时,通过转动或滑动系统改变触点在电阻体上的位置,在动触点与固定触点之间便可得到一个与动触点位置成一定关系的电压。它大多是用作分压器,这时电位器是一个四端元件。电位器基本上就是滑动变阻器,有几种样式,一般用在音箱音量开关和激光头功率大小调节,电位器是一种可调的电子元件。

用于分压的可变电阻器。在裸露的电阻体上,紧压着一至两个可移金属触点。触点位置确定电阻体任一端与触点间的阻值。按材料分线绕、碳膜、实芯式电位器;按输出与输入电压比与旋转角度的关系分直线式电位器(呈线性关系)、函数电位器(呈曲线关系)。主要参数为阻值、容差、额定功率。广泛用于电子设备,在音响和接收机中作音量控制用。

2.识别

进一步分析右的波形并按时间轴展开可以看出,虽然脉冲电位器左旋和右旋的波形都相同。但左旋时,在第1状态,脚1先比脚2变为低电平;在第2状态,脚2也变为低电平;在第3状态,脚1先比脚2变为高电平;在第4状态,脚2也变为高电平;脉冲电位器右旋时,脚1和脚2输出波形的变化规律正好与左旋相反。故可根据时间识别法(比较P1.0与P1.1低电平出现和结束的时差)来识别脉冲电位器是左旋还是右旋。在动态扫描中,因采样频率操作速度等因素的影响,实际上很难测出P1.0和P1.1的波形;也很难测准P1.0与P1.1低电平出现和结束的时差,只能快速地对P1.0和P1.1电平采样。对应图1所示波形按时间轴展开,每当P1.0和P1.1的组合电平依次为01 00 10 11四种状态码组成一个字节即4BH 时,就表示左旋一位音量减1。而每当P1.0和P1.1的组合电平依次为10 00 01 11四种状态码组成一个字节即87H时;就表示右旋一位音量加1。这里将“4BH”称为左旋一位的特征码,“87H”称为右旋一位的特征码。编程的任务就是要在脉冲电位器旋转过程中识别出这两种特征码,并以此为依据,对音量进行增减控制。实际编程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识别出这两种特征码。但我们在实践中经过比较,用状态(位置)采样法实现编程是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对采样频率和操作速度没有特别要求,也可不用定时器和中断资源,只需在主程序里面就能完成,而且具有编程简单抗干扰能力强工作可靠的优点。

由于脉冲电位器在工作过程中有三种情形:一是没有被旋转而停留在某一状态(位置);二是虽然被旋转但没有完成一个周期(4个状态)而停留在某一状态;三是不停地被旋转而超过一个周期。状态(位置)采样法就是要准确地跟踪识别和记录脉冲电位器变化的每一个状态值(包括位置值和它对应的特征码)。程序一开始就要识别出脉冲电位器所处的现态位置和其对应的特征码;随后不断跟踪扫描记录脉冲电位器的每一变化过程。显然,脉冲电位器只有旋转到第4个状态才有一个我们所需要的特征码出现,程序根据这个特征码的性质再对音量进行加减控制。

3.带开关识别

对于带开关的电位器,除了检测电位器的标称阻值及接触情况外,还应检测其开关是否正常。先旋转电位器轴柄,检查开关是否灵活,接通、断开时是否有清脆的“喀哒”声。用万用表R&TImes;1Ω档,两表笔分别在电位器开关的两个外接焊片上,旋转电位器轴柄,使开关接通,万用表上指示的电阻值应由无穷大变为0Ω。再关断开关,万用表指针应从0Ω返回“∞”处。测量时应反复接通、断开电位器开关,观察开关每次动作的反应。电子元件回收公司表示,若开关在“开”的位置阻值不为0Ω,在“关”的位置阻值不为无穷大,则说明该电位器的开关已损坏。

用万用表电阻档的适当量程,分别测量双连电位器上两组电位器的电阻值是否相同且是否与标称阻值相符。再用导线分别将电位器A、C''''及电位器A''''、C短接,然后用万用表测量中心头B、B''''之间的电阻值,在理想的情况下,无论电位器的转轴转到什么位置,B、B''''两点之间的电阻值均应等于A、C或A''''、C''''两点之间的电阻值。电子元件回收公司表示,若万用表指标有偏转,则说明该电位器的同步性能不良。

四、几种二极管的检测方法(激光,变容,双基极二极管)

激光二极管的检测

  1.阻值测量法

  拆下激光二极管,用万用表R×1k或R×10k档测量其正、反向电阻值。正常时,正向电阻值为20~40kΩ之间,反向电阻值为∞(无穷大)。若测得正向电阻值已超过50kΩ,则说明激光二极管的性能已下降。若测得的正向电阻值大于90kΩ,则说明该二极管已严重老化,不能再使用了。

       2.电流测量法

  用万用表测量激光二极管驱动电路中负载电阻两端的电压降,再根据欧姆定律估算出流过该管的电流值,当电流超过100mA时,若调节激光功率电位器,而电流无明显的变化,则可判断激光二极管严重老化。若电流剧增而失控,则说明激光二极管的光学谐振腔已损坏。

检测

         (一)普通二极管

普通二极管是由一个PN结构成的半导体器件,具有单向导电特性。通过用万用表检测其正、反向电阻值,可以判别出二极管的电极,还可估测出二极管是否损坏。

  1.极性的判别将万用表置于R×100档或R×1k档,两表笔分别接二极管的两个电极,测出一个结果后,对调两表笔,再测出一个结果。两次测量的结果中,有一次测量出的阻值较大(为反向电阻),一次测量出的阻值较小(为正向电阻)。在阻值较小的一次测量中,黑表笔接的是二极管的正极,红表笔接的是二极管的负极。

  2.单负导电性能的检测及好坏的判断通常,锗材料二极管的正向电阻值为1kQ左右,反向电阻值为300左右。硅材料二极管的电阻值为5 kN左右,反向电阻值为∞ (无穷大)。正向电阻越小越好,反向电阻越大越好。正、反向电阻值相差越悬殊,说明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越好。

  若测得二极管的正、反向电阻值均接近0或阻值较小,则说明该二极管内部已击穿短路或漏电损坏。若测得二极管的正、反向电阻值均为无穷大,则说明该二极管已开路损坏。

  3.反向击穿电压的检测二极管反向击穿电压(耐压值)可以用晶体管直流参数测试表测量。其方法是:测量二极管时,应将测试表的“ NPN/PNP”选择键设置为NPN状态,再将被测二极管的正极接测试表的“C”插孔内,负极插入测试表的“e”插孔,然后按下”V (BR) “键,测试表即可指示出二极管的反向击穿电压值。也可用兆欧表和万用表来测量二极管的反向击穿电压、测量时被测二_极管的负极与兆欧表的正极相接,将二极管的正极与兆欧表的负极相连,同时用万用表(置于合适的直流电压档)监测二极管两端的电压。摇动兆欧表手柄(应由慢逐渐加快),待二极管两端电压稳定而不再上升时,此电压值即是二极管的反向击穿电压。

  (二)稳压二极管的检测

  1.正、负电极的判别从外形上看,金属封装稳压二极管管体的正极一端为平面形,负极一端为半圆面形。塑封稳压二极管管体上印有彩色标记的一端为负极,另一端为正极。对标志不清楚的稳压二极管,也可以用万用表判别其极性,测量的方法与普通二极管相同,即用万用表R ×1k档,将两表笔分别接稳压极管的两个电极,测出一个结果后,再对调两表笔进行测量。在两次测量结果中,阻值较小那一次,黑表笔接的是稳压二极管的正极,红表笔接的是稳压二极管的负极。若测得稳压二极管的正、反向电阻均很小或均为无穷大,则说明该二极管已击穿或开路损坏。

  2.稳压值的测量用0~30V连续可调直流电源,对于13V以下的稳压二极管,可将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调至15V,将电源正极串接1只1.5k限流电阻后与被测稳压二极管的负极相连接,

  电源负极与稳压二极管的正极相接,再用万用表测量稳压二极管两端的电压值,所测的读数即为稳压二极管的稳压值。若稳压二_极管的稳压值高于15V,则应将稳压电源调至20V以上。也可用低于1000V的兆欧表为稳压二极管提供测试电源。其方法是:将兆欧表正端与稳压二极管的负极相接,兆欧表的负端与稳压二极管的正极相接后,按规定匀速摇动兆欧表手柄,同时用万用表监测稳压二极管两端电压值(万用表的电压档应视稳定电压值的大小而定),待万用表的指示电压指示稳定时,此电压值便是稳压二极管的稳定电压值。若测量稳压二极管的稳定电压值忽高忽低,则说明该二极管的性能不稳定。

  (三)双向触发二极管的检测

  1.正、反向电阻值的测量用万用表R×1 k或R×10k档, 测量双向触发二极管正、反向电阻值。正常时其正、反向电阻值均应为无穷大。若测得正、反向电阻值均很小或为0,则说明该二极管已击穿损坏。

  2.测量转折电压测量双向触发二极管的转折电压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将兆欧表的正极(E) 和负极(L) 分别接双向触发二极管的两端,用兆欧表提供击穿电压,同时用万用表的直流电压档测量出电压值,将双向触发二极管的两极对调后再测量一次。比较一下两次测量的电压值的偏差(一般为3~6V)。此偏差值越小,说明此二极管的性能越好。

  第二种方法是:先用万用表测出市电电压U,然后将被测双向触发二极管串入万用表的交流电压测量回路后,接入市电电压,读出电压值U1,再将双向触发二_极管的两极对调连接后并读出电压值U2。

  若U1与U2的电压值相同,但与U的电压值不同,则说明该双向触发二极管的导通性能对称性良好。若U1与U2的电压值相差较大时,则说明该双向触发二极管的导通性不对称。若U1、U2电压值均与市电U相同时,则说明该双向触发二极管内部已短路损坏。若U1、U2的电压值均为0V,则说明该双向触发- -极管内部已开路损坏。

  第三种方法是:用0~50V连续可调直流电源,将电源的正极串接1只20kQ电阻器后与双向触发二极管的一端相接,将电源的负极串接万用表电流档(将其置于1mA档)后与双向触发二极管的另一端相接。逐渐增加电源电压,当电流表指针有较明显摆动时(几十微安以上),则说明此双向触发二极管已导通,此时电源的电压值即是双向触发二极管的转折电压。

 五、三极管

三极管,全称应为半导体三极管,也称双极型晶体管、晶体三极管,是一种控制电流的半导体器件。其作用是把微弱信号放大成幅度值较大的电信号,也用作无触点开关。

三极管是半导体基本元器件之一,具有电流放大作用,是电子电路的核心元件。三极管是在一块半导体基片上制作两个相距很近的PN结,两个PN结把整块半导体分成三部分,中间部分是基区,两侧部分是发射区和集电区,排列方式有PNP和NPN两种。

晶体三极管(以下简称三极管)按材料分有两种:锗管和硅管。而每一种又有NPN和PNP两种结构形式,但使用最多的是硅NPN和锗PNP两种三极管,(其中,N是负极的意思(代表英文中Negative),N型半导体在高纯度硅中加入磷取代一些硅原子,在电压刺激下产生自由电子导电,而P是正极的意思(Positive)是加入硼取代硅,产生大量空穴利于导电)。两者除了电源极性不同外,其工作原理都是相同的,下面仅介绍NPN硅管的电流放大原理。

对于NPN管,它是由2块N型半导体中间夹着一块P型半导体所组成,发射区与基区之间形成的PN结称为发射结,而集电区与基区形成的PN结称为集电结,三条引线分别称为发射极e (Emitter)、基极b (Base)和集电极c (Collector)。如图1所示

当b点电位高于e点电位零点几伏时,发射结处于正偏状态,而C点电位高于b点电位几伏时,集电结处于反偏状态,集电极电源Ec要高于基极电源Eb。

在制造三极管时,有意识地使发射区的多数载流子浓度大于基区的,同时基区做得很薄,而且,要严格控制杂质含量,这样,一旦接通电源后,由于发射结正偏,发射区的多数载流子(电子)及基区的多数载流子(空穴)很容易地越过发射结互相向对方扩散,但因前者的浓度基大于后者,所以通过发射结的电流基本上是电子流,这股电子流称为发射极电子流。

由于基区很薄,加上集电结的反偏,注入基区的电子大部分越过集电结进入集电区而形成集电极电流Icn,只剩下很少(1-10%)的电子在基区的空穴进行复合,被复合掉的基区空穴由基极电源Eb重新补给,从而形成了基极电流Ibn.根据电流连续性原理得:

Ie=Ib+Ic

这就是说,在基极补充一个很小的Ib,就可以在集电极上得到一个较大的Ic,这就是所谓电流放大作用,Ic与Ib是维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即:

β1=Ic/Ib

式中:β1--称为直流放大倍数,

集电极电流的变化量△Ic与基极电流的变化量△Ib之比为:

β= △Ic/△Ib

式中β--称为交流电流放大倍数,由于低频时β1和β的数值相差不大,所以有时为了方便起见,对两者不作严格区分,β值约为几十至一百多。

α1=Ic/Ie(Ic与Ie是直流通路中的电流大小)

式中:α1也称为直流放大倍数,一般在共基极组态放大电路中使用,描述了射极电流与集电极电流的关系。

α =△Ic/△Ie

表达式中的α为交流共基极电流放大倍数。同理α与α1在小信号输入时相差也不大。

对于两个描述电流关系的放大倍数有以下关系

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实际上是利用基极电流的微小变化去控制集电极电流的较大变化。 [3]

三极管是一种电流放大器件,但在实际使用中常常通过电阻将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转变为电压放大作用。

放大原理

1、发射区向基区发射电子

电源Ub经过电阻Rb加在发射结上,发射结正偏,发射区的多数载流子(自由电子)不断地越过发射结进入基区,形成发射极电流Ie。同时基区多数载流子也向发射区扩散,但由于多数载流子浓度远低于发射区载流子浓度,可以不考虑这个电流,因此可以认为发射结主要是电子流。

2、基区中电子的扩散与复合

电子进入基区后,先在靠近发射结的附近密集,渐渐形成电子浓度差,在浓度差的作用下,促使电子流在基区中向集电结扩散,被集电结电场拉入集电区形成集电极电流Ic。也有很小一部分电子(因为基区很薄)与基区的空穴复合,扩散的电子流与复合电子流之比例决定了三极管的放大能力。

3、集电区收集电子

由于集电结外加反向电压很大,这个反向电压产生的电场力将阻止集电区电子向基区扩散,同时将扩散到集电结附近的电子拉入集电区从而形成集电极主电流Icn。另外集电区的少数载流子(空穴)也会产生漂移运动,流向基区形成反向饱和电流,用Icbo来表示,其数值很小,但对温度却异常敏感。

1.中、小功率三极管的检测

   A?已知型号和管脚排列的三极管,可按下述方法来判断其性能好坏

  (a)?测量极间电阻。将万用表置于R×100或R×1K挡,按照红、黑表笔的六种不同接法进行测试。其中,发射结和集电结的正向电阻值比较低,其他四种接法测得的电阻值都很高,约为几百千欧至无穷大。但不管是低阻还是高阻,硅材料三极管的极间电阻要痹秽材料三极管的极间电阻大得多。

  (b)?三极管的穿透电流ICEO的数值近似等于管子的倍数β和集电结的反向电流ICBO的乘积。ICBO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增长很快,ICBO的增加必然造成ICEO的增大。而ICEO的增大将直接影响管子工作的稳定性,所以在使用中应尽量选用ICEO小的管子。

  通过用万用表电阻直接测量三极管e-c极之间的电阻方法,可间接估计ICEO的大小,具体方法如下:

  万用表电阻的量程一般选用R×100或R×1K挡,对于PNP管,黑表管接e极,红表笔接c极,对于NPN型三极管,黑表笔接c极,红表笔接e极。要求测得的电阻越大越好。e-c间的阻值越大,说明管子的ICEO越小;反之,所测阻值越小,说明被测管的ICEO越大。一般说来,中、小功率硅管、锗材料低频管,其阻值应分别在几百千欧、几十千欧及十几千欧以上,如果阻值很小或测试时万用表指针来回晃动,则表明ICEO很大,管子的性能不稳定。

  (c)?测量放大能力(β)。目前有些型号的万用表具有测量三极管hFE的刻度线及其测试插座,可以很方便地测量三极管的放大倍数。先将万用表功能开关拨至?挡,量程开关拨到ADJ位置,把红、黑表笔短接,调整调零旋钮,使万用表指针指示为零,然后将量程开关拨到hFE位置,并使两短接的表笔分开,把被测三极管插入测试插座,即可从hFE刻度线上读出管子的放大倍数。

  另外:有此型号的中、小功率三极管,生产厂家直接在其管壳顶部标示出不同色点来表明管子的放大倍数β值,其颜色和β值的对应关系如表所示,但要注意,各厂家所用色标并不一定完全相同。

  B?检测判别电极

  (a)?判定基极。用万用表R×100或R×1k挡测量三极管三个电极中每两个极之间的正、反向电阻值。当用第一根表笔接某一电极,而第二表笔先后接触另外两个电极均测得低阻值时,则第一根表笔所接的那个电极即为基极b。这时,要注意万用表表笔的极性,如果红表笔接的是基极b。黑表笔分别接在其他两极时,测得的阻值都较小,则可判定被测三极管为PNP型管;如果黑表笔接的是基极b,红表笔分别接触其他两极时,测得的阻值较小,则被测三极管为NPN型管。

  (b)?判定集电极c和发射极e。(以PNP为例)将万用表置于R×100或R×1K挡,红表笔基极b,用黑表笔分别接触另外两个管脚时,所测得的两个电阻值会是一个大一些,一个小一些。在阻值小的一次测量中,黑表笔所接管脚为集电极;在阻值较大的一次测量中,黑表笔所接管脚为发射极。

  判别高频管与低频管

  高频管的截止频率大于3MHz,而低频管的截止频率则小于3MHz,一般情况下,二者是不能互换的。

1.在路电压检测判断法

  在实际应用中、小功率三极管多直接焊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由于元件的安装密度大,拆卸比较麻烦,所以在检测时常常通过用万用表直流电压挡,去测量被测三极管各引脚的电压值,来推断其工作是否正常,进而判断其好坏。

  2.大功率晶体三极管的检测

  利用万用表检测中、小功率三极管的极性、管型及性能的各种方法,对检测大功率三极管来说基本上适用。但是,由于大功率三极管的工作电流比较大,因而其PN结的面积也较大。PN结较大,其反向饱和电流也必然增大。所以,若像测量中、小功率三极管极间电阻那样,使用万用表的R×1k挡测量,必然测得的电阻值很小,好像极间短路一样,所以通常使用R×10或R×1挡检测大功率三极管。

  3.普通达林顿管的检测

用万用表对普通达林顿管的检测包括识别电极、区分PNP和NPN类型、估测放大能力等项内容。因为达林顿管的E-B极之间包含多个发射结,所以应该使用万用表能提供较高电压的R×10K挡进行测量。

  4.大功率达林顿管的检测

  检测大功率达林顿管的方法与检测普通达林顿管基本相同。但由于大功率达林顿管内部设置了V3、R1、R2等保护和泄放漏电流元件,所以在检测量应将这些元件对测量数据的影响加以区分,以免造成误判。具体可按下述几个步骤进行:

    用万用表R×10K挡测量B、C之间PN结电阻值,应明显测出具有单向导电性能。正、反向电阻值应有较大差异。

    在大功率达林顿管B-E之间有两个PN结,并且接有电阻R1和R2。用万用表电阻挡检测时,当正向测量时,测到的阻值是B-E结正向电阻与R1、R2阻值并联的结果;当反向测量时,发射结截止,测出的则是(R1+R2)电阻之和,大约为几百欧,且阻值固定,不随电阻挡位的变换而改变。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大功率达林顿管在R1、R2、上还并有二极管,此时所测得的则不是(R1+R2)之和,而是(R1+R2)与两只二极管正向电阻之和的并联电阻值。

  5.带阻尼行输出三极管的检测

将万用表置于R×1挡,通过单独测量带阻尼行输出三极管各电极之间的电阻值,即可判断其是否正常。具体测试原理,方法及步骤如下:

  A?将红表笔接E,黑表笔接B,此时相当于测量大功率管B-E结的等效二极管与保护电阻R并联后的阻值,由于等效二极管的正向电阻较小,而保护电阻R的阻值一般也仅有20~50?,所以,二者并联后的阻值也较小;反之,将表笔对调,即红表笔接B,黑表笔接E,则测得的是大功率管B-E结等效二极管的反向电阻值与保护电阻R的并联阻值,由于等效二极管反向电阻值较大,所以,此时测得的阻值即是保护电阻R的值,此值仍然较小。

  B?将红表笔接C,黑表笔接B,此时相当于测量管内大功率管B-C结等效二极管的正向电阻,一般测得的阻值也较小;将红、黑表笔对调,即将红表笔接B,黑表笔接C,则相当于测量管内大功率管B-C结等效二极管的反向电阻,测得的阻值通常为无穷大。

  C?将红表笔接E,黑表笔接C,相当于测量管内阻尼二极管的反向电阻,测得的阻值一般都较大,约300~∞;将红、黑表笔对调,即红表笔接C,黑表笔接E,则相当于测量管内阻尼二极管的正向电阻,测得的阻值一般都较小,约几欧至几十欧。

用万用表测试三极管

(1) 判别基极和管子的类型

选用欧姆档的R*100(或R*1K)档,先用红表笔接一个管脚,黑表笔接另一个管脚,可测出两个电阻值,然后再用红表笔接另一个管脚,重复上述步骤,又测得一组电阻值,这样测3次,其中有一组两个阻值都很小的,对应测得这组值的红表笔接的为基极,且管子是PNP型的;反之,若用黑表笔接一个管脚,重复上述做法,若测得两个阻值都小,对应黑表笔为基极,且管子是NPN型的。

(2)判别集电极

因为三极管发射极和集电极正确连接时β大(表针摆动幅度大),反接时β就小得多。因此,先假设一个集电极,用欧姆档连接,(对NPN型管,发射极接黑表笔,集电极接红表笔)。测量时,用手捏住基极和假设的集电极,两极不能接触,若指针摆动幅度大,而把两极对调后指针摆动小,则说明假设是正确的,从而确定集电极和发射极。

(2) 电流放大系数β的估算

选用欧姆档的R*100(或R*1K)档,对NPN型管,红表笔接发射极,黑表笔接集电极,测量时,只要比较用手捏住基极和集电极(两极不能接触),和把手放开两种情况小指针摆动的大小,摆动越大,β值越高。

六、继电器

继电器是一种常用的控制器件,它可以用较小的电流来控制较大的电流,用低电压来控制高电压,用直流电来控制交流电等,并且可实现控制电路与被控电路之间的隔离,在自动控制、遥控、保护电路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继电器常规的检测方法

一般常用的继电器有功率继电器、电磁继电器,固态继电器,时间继电器,温度继电器等,而继电器是利用电流的效应来闭合或断开电路的设备,用于主动维护和主动控制。在大多数的状况下,继电器即是一个电磁铁,这个电磁铁的衔铁能够闭合或断开一个或数个接触点。当电磁铁的绕组中有电流通过期,衔铁被电磁铁招引,因而就改变了触点的状况。

检测继电器线圈:将万用表调至“R*100”“或R*1K”档,两表笔(不分正负)接继电器的两引脚,万用表指示应与该继电器的线圈电阻根本相符,假如阻值显着偏小,则阐明线圈有些短路,假如阻值为零,阐明两线圈引脚间短路;如阻值为无穷大,阐明该线圈已断路,以上三种状况都阐明该继电器现已损坏。

检测继电器接点:给继电器线圈接上规则的作业电压,用万用表“R*1K”挡检测接点的通断状况,未加上作业电压时,常开接点应不通,常闭接点应导通,,当加上作业电压时,应听到继电器吸合声,此刻常开点应导通,常闭点应不通,转换接点应随之转换,不然阐明该继电器损坏,对於多组接点继电器,假如有些接点损坏,其余接点动作正常则仍可运用。

1、测触点电阻

万能表的电阻档,测量常闭触点与动点电阻,其阻值应为0,而常开触点与动点的阻值就为无穷大。由此可以区别出那个是常闭触点,那个是常开触点;

2、测线圈电阻

可用万能表R×10Ω档测量继电器线圈的阻值,从而判断该线圈是否存在着开路现象;

3、测量吸合电压和吸合电流

找来可调稳压电源和电流表,给继电器输入一组电压,且在供电回路中串入电流表进行监测,慢慢调高电源电压,听到继电器吸合声时,记下该吸合电压和吸合电流,为求准确,可以试多几次而求平均值。

4、测量释放电压和释放电流

也是像上述那样连接测试,当继电器发生吸合后,再逐渐降低供电电压,当听到继电器再次发生释放声音时,记下此时的电压和电流,亦可尝试多几次而取得平均的释放电压和释放电流,一般情况下,继电器的释放电压约在吸合电压的10~50%,如果释放电压太小(小于1/10的吸合电压),则不能正常使用了,这样会对电路的稳定性造成威胁,工作不可靠。

继电器的接点多种多样,可分为单组接点继电器和多组接点继电器两大类。其中,单组接点继电器又分为常开接点(动合接点,简称H接点)、常闭接点(动断接点,简称D接点)和转换接点(简称Z接点)三种(图3)。多组接点继电器既可以包括多组相同形式的接点,又可以包括多组不同形式的接点。

继电器参数有额定工作电压、额定工作电流、线圈电阻、接点负荷等。额定工作电压是指继电器正常工作时线圈需要的电压,对于直流继电器是指直流电压(图4a),对于交流继电器则是指交流电压(图4b)。同一种型号的继电器往往有多种额定工作电压以供选择,并在型号后面加以规格号来区别。

额定工作电流是指继电器正常工作时线圈需要的电流值。线圈电阻是指继电器线圈的直流电阻。选用继电器时必须保证其额定工作电压和额定工作电流符合要求(图5)

接点负荷是指继电器接点的负载能力,也称为接点容量。例如,JZX-10M型继电器的接点负荷为:直流28V×2A或交流115V×1A。使用中通过继电器接点的电压、电流均不应超过额定值,否则会烧坏接点,造成继电器损坏。一个继电器的多组接点的负荷一般都是一样的(图6中的K-1)。

电磁式继电器是最常用的继电器之一,其结构示于图7。它是利用电磁吸引力推动接点动作的,由铁芯、线圈、衔铁、动接点、静接点等部分组成。平时,衔铁在弹簧的作用下向上翘起。当工作电流通过线圈时,铁芯被磁化,将衔铁吸合向下运动,推动动接点与静接点接通,实现了对被控电路的控制。根据线圈工作电压的不同,电磁式继电器分为直流继电器、交流继电器和脉冲继电器等类型。

电磁式继电器具有1对线圈引脚和若干组接点引脚。密封电磁继电器通常将引出端示意图标示在继电器上,如图8所示。

电磁式继电器可以用万用表进行检测。万用表置于“R×100”或“R×1k”挡,两表笔(不分正、负)接继电器线圈的两引脚(图9所示),万用表指示应与该继电器的线圈电阻基本相符。如阻值明显偏小,说明线圈局部短路;如阻值为0,说明两线圈引脚间短路;如阻值为无穷大,说明线圈已断路或引脚脱焊。

检测继电器接点:给继电器线圈加上规定的工作电压,用万用表“R×1k”挡检测接点的通断情况(图10所示)。未加电时,常开接点不通,常闭接点导通。加电时,应能听到继电器吸合声,这时,常开接点导通,常闭接点不通,转换接点应随之转换。否则说明该继电器损坏。对于多组接点继电器,如果部分接点损坏,其余接点动作正常则仍可使用

干簧式继电器也是最常用的继电器之一,它由干簧管和线圈组成,如图11所示。干簧管是将两根互不相通的铁磁性金属条密封在玻璃管内而成,干簧管置于线圈中。当工作电流通过线圈时,线圈产生的磁场使干簧管中的金属条被磁化,两金属条因极性相反而吸合,接通被控电路。在线圈中可以放入若干个干簧管,它们在线圈磁场的作用下同时动作。

干簧式继电器具有1对线圈引脚和若干对干簧管引脚,在其外壳上均有相应标志,容易识别(图12)。

干簧式继电器同样可以用万用表对其线圈和接点进行检测,检测方法与电磁式继电器相同(图13)。

固态继电器(简称为SSR)是一种新型的继电器,是采用电子电路实现继电器的功能,依靠光电耦合器实现控制电路与被控电路之间的隔离。固态继电器可分为直流式和交流式两大类。直流式固态继电器见图14,控制电压由IN端输入,通过光电耦合器将控制信号耦合至被控端,经放大后驱动开关管VT导通。固态继电器输出端OUT接入被控电路回路中,输出端OUT有正、负极之分。

介绍再多你们也不会看,我就不继续介绍了。

七、变压器

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主要构件是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和铁心 (磁芯)。在电器设备和无线电路中,常用作升降电压、匹配阻抗、安全隔离等。在发电机中,不管是线圈运动通过磁场或磁场运动通过固定线圈,均能在线圈中感应电势。此两种情况,磁通的值均不变,但与线圈相交链的磁通数量却有变动,这是互感应的原理。变压器就是一种利用电磁互感应变换电压、电流和阻抗的器件。

看到这玩意的原理图,其实高中知识就已经绰绰有余了,从电流或者电压的角度入手都行。

八、电感

电感器(Inductor)是能够把电能转化为磁能而存储起来的元件。电感器的结构类似于变压器,但只有一个绕组。电感器具有一定的电感,它只阻碍电流的变化。如果电感器在没有电流通过的状态下,电路接通时它将试图阻碍电流流过它;如果电感器在有电流通过的状态下,电路断开时它将试图维持电流不变。电感器又称扼流器、电抗器、动态电抗器

还是从它的原理入手,类似于高中物理里面的感抗,电流变化就能检测其好坏了。

九、场效应管

场效应晶体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缩写(FET))简称场效应管。主要有两种类型:结型场效应管(junction FET—JFET)和金属 - 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FET,简称MOS-FET)。由参与导电,也称多数载流子为单极型晶体管。它属于电压控制半导体型。具有电阻高(107~1015Ω)、噪声小、功耗低、动态范围大、易于集成、没有二次击穿现象、安全工作区域宽等优点,现已成为和功率晶体管的强大竞争者。

场效应管(FET)是利用控制输入回路的电场效应来控制输出回路电流的一种半导体器件,并以此命名。

由于它仅靠半导体中的多数载流子导电,又称单极型晶体管。FET 英文为Field Effect Transistor,简写成FET

为了给以读者最权威的指导,我们可以借鉴这个

十、开关

就直接用电流的通断来检测就OK

常见电子元件的识别与检测相关推荐

  1. excel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_晶体二极管的识别与检测方法图解

    [1].晶体二极管又叫半导体二极管,简称二极管,是具有一个PN结的半导体器件.二极管品种很多,外形.大小各异.较常见的有:玻璃壳二极管.塑封二极管.金属壳二极管.大功率螺栓状金属壳二极管.微型二极管. ...

  2. deeplearning.14深度学习猫咪识别阶段性检测记录

    猫咪识别阶段性检测记录 numpy基础 猫咪图像识别 一.加载数据以及数据预处理 二.使用神经网络的思维方式建立logistic回归 总结完整代码及注释 numpy基础 打开jupyter Noteb ...

  3. 行人重识别-姿态检测

    行人重识别-姿态检测 前言 从抽取图像特征进行分类, 行人重识别的方法可以分为基于全局特征 (Global feature) 和基于局部特征 (Local feature) 的方法. 全局特征比较简单 ...

  4. 电子基础系列-认识常见电子元件

    认识常见电子元件 前言 被动元件 电阻 电容 电感 主动元件 二极管 三极管 场效应管 光电器件 其他元件 总结 前言 电子元件是电子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部件,常见的元件种类有各种电阻.电容.电感.二 ...

  5. 基于深度学习的口罩识别与检测PyTorch实现

    基于深度学习的口罩识别与检测PyTorch实现 1. 设计思路 1.1 两阶段检测器:先检测人脸,然后将人脸进行分类,戴口罩与不戴口罩. 1.2 一阶段检测器:直接训练口罩检测器,训练样本为人脸的标注 ...

  6. 物体的识别,检测,和分割

    物体的识别,检测,和分割 1:物体检测 输入图像 -> 特征 -> 分类器 -> 物体类别 我们生成图片的时候,他的大小,长宽比都是不一样的,有些还是躺着的 我们可以生成很多的框框, ...

  7. HALCON示例程序ball电路板焊点识别、检测、测量程序2剖析(与上篇文章使用了不同方法)

    HALCON示例程序ball电路板焊点识别.检测.测量程序2 示例程序源码(加注释) *这是关于显示的函数,已经介绍过了 dev_update_off () *定义一个字符串变量ImageNames, ...

  8. 光纤收发器常见的一些问题和检测方法

    光纤收发器,是一种将短距离的双绞线电信号和长距离的光信号进行互换的以太网传输媒体转换单元,在很多地方也被称之为光电转换器(Fiber Converter).光纤收发器的基础知识我们已经看到过很多,今天 ...

  9. CV《物体识别与检测2 - 多目标识别基本算法》

    本文是根据Andrew Ng的深度学习视频学习,自己总结的.这一系列先只学习关键技术和设计,具体的实例等下一期进行. 一:多object的识别与检测 现在我们来个复杂一些的,在一副图像中我们存在多个不 ...

  10. CV《物体识别与检测1 - 单目标识别 特征点检测》

    本文是根据Andrew Ng的深度学习视频学习,自己总结的.这一系列先只学习关键技术和设计,具体的实例等下一期进行. 一:单object的识别与检测 先来一个简单的,每一图片内都是只有一个需要检测是物 ...

最新文章

  1. 使用CSS隐藏HTML元素的4种常用方法
  2. 升余弦滤波器与根升余弦滤波器
  3. web服务器-Apache
  4. 测试点2和测试点4错的来:1044 火星数字 (20分)
  5. 路由器架设虚拟服务器让外网访问到本地网站
  6. 前端学习(2746):uniapp--基本介绍
  7. java报错空指针异常_夯实基础:认识一下这10 个深恶痛绝的 Java 异常
  8. 日期格式化时注解@DateTimeFormat无效的问题分析
  9. 环形链表||(Leetcode第142题)
  10. PowerDesigner(九)-模型文档编辑器(生成项目文档)
  11. 在java中获取当前时间_JAVA中获取当前系统时间
  12. 转换jsonArray异常——由hibernate引起的转换jsonArray异常解决办法
  13. Linux学习-Jenkins安装
  14. 13.字符串,结构,联合
  15. 吴恩达深度学习C4W1(Pytorch)实现
  16. 数据加密以及国密基础知识
  17. php 公众号推送图片尺寸,『微信公众号运营技巧』推送文图片什么尺寸最佳?...
  18. 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单管交流电压放大电路
  19. 一、pytorch环境配置
  20. 基于ERP的WMS系统解决方案

热门文章

  1. Mysql实战练习之简单图书管理系统
  2. 基于微信小程序点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 keil c51注册机2032
  4. Java开发视频网站大概需要多少钱?
  5. oracle分析函数详解
  6. eeprom和编程器固件 k2_关于k2的一个非常诡异的情况,涉及原厂固件比第三方如老毛子网速快,穿墙,eeprom等...
  7. JAVA 读取shp数据,shp导入,导出工具
  8. DDD领域驱动设计详解
  9. (2) 怎么学习IFC (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
  10. 彭国伦Fortran95学习笔记(一)第八章至第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