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课要学习的是逻辑回归——一种求解二分类任务的算法。同时,这堂课会补充实现逻辑回归必备的数学知识、编程知识。学完这堂课后,同学们应该能够用Python实现一个简单的小猫辨别器。

前排提示:本文篇幅较长。如果想看本文的精简版,欢迎移步我在其他地方发的文章.

学习提示

如上图所示,深度学习和编程,本来就是相对独立的两块知识。

深度学习本身的知识包括数学原理和实验经验这两部分。深度学习最早来自于数学中的优化问题。随着其结构的复杂化,很多时候我们解释不清为什么某个模型性能更高,只能通过重复实验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因此,深度学习很多情况下变成了一门“实验科学”。

深度学习中,只有少量和编程有关系的知识,比如向量化计算、自动求导器等。得益于活跃的开源社区,只要熟悉了这些少量的编程技巧,人人都可以完成简单的深度学习项目。但是,真正想要搭建一个实用的深度学习项目,需要完成大量“底层”的编程工作,要求开发者有着广泛的编程经验。

通过上吴恩达老师的课,我们应该能比较好地掌握深度学习的数学原理,并且了解深度学习中少量的编程知识。而广泛的编程经验、修改模型的经验,这些都是只上这门课学不到的。

获取修改模型的经验这项任务过于复杂,不太可能短期学会,几乎可以作为研究生的课题了。而相对而言,编程的经验就很好获得了。

我的系列笔记会补充很多编程实战项目,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完成类似的编程项目,在学习课内知识之余,提升广义上的编程能力。比如在这周的课程里,我们会用课堂里学到的逻辑回归从头搭建一个分类器。

课堂笔记

本节课的目标

在这节课里,我们要完成一个二分类任务。所谓二分类任务,就是给一个问题,然后给出一个“是”或“否”的回答。比如给出一张照片,问照片里是否有一只猫。

这节课中,我们用到的方法是逻辑回归。逻辑回归可以看成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神经网络。

符号标记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会用到一套统一的符号标记:

(x,y)(x, y)(x,y) 是一个训练样本。其中,xxx 是一个长度为 nxn_xnx​ 的一维向量,即 x∈Rnxx \in \mathcal{R}^{n_x}x∈Rnx​。yyy 是一个实数,取0或1,即y∈{0,1}y \in \{0, 1\}y∈{0,1}。取0表示问题的的答案为“否”,取1表示问题的答案为“是”。

这套课默认读者对统计机器学习有基本的认识,似乎没有过多介绍训练集是什么。在有监督统计机器学习中,会给出训练数据。训练数据中的每一条训练样本包含一个“问题”和“问题的答案”。神经网络根据输入的问题给出一个自己的解答,再和正确的答案对比,通过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来优化解答能力。

对计算机知识有所了解的人会知道,在计算机中,颜色主要是通过RGB(红绿蓝)三种颜色通道表示。每一种通道一般用长度8位的整数表示,即用一个0~255的数表示某颜色在红、绿、蓝上的深浅程度。这样,一个颜色就可以用一个长度为3的向量表示。一幅图像,其实就是许多颜色的集合,即许多长度为3的向量的集合。颜色通道,再算上某颜色所在像素的位置(x,y)(x, y)(x,y),图像就可以看成一个3维张量I∈RH×W×3I \in \mathcal{R}^{H \times W \times 3}I∈RH×W×3,其中HHH是图像高度,WWW是图像宽度,333是图像的通道数。在把图像输入逻辑回归时,我们会把图像“拉直”成一个一维向量。这个向量就是前面提到的网络输入xxx,其中xxx的长度nxn_xnx​满足nx=H×W×3n_x = H \times W \times 3nx​=H×W×3。这里的“拉直”操作就是把张量里的数据按照顺序一个一个填入新的一维向量中。

其实向量就是一维的,但我还是很喜欢强调它是“一维”的。这是因为在计算机中所有数据都可以看成是数组(甚至C++的数组就叫vector)。二维数组不过是一维数组的数组,三位数组不过是二维数组的数组。在数学中,为了方便称呼,把一维数组叫“向量”,二维数组叫“矩阵”,三维及以上数组叫“张量”。其实在我看来它们之间只是一个维度的差别而已,叫“三维向量”、“一维张量”这种不是那么严谨的称呼也没什么问题。

实际上,我们有很多个训练样本。样本总数记为mmm。第iii个训练样本叫做(x(i),y(i))(x^{(i)}, y^{(i)})(x(i),y(i))。在后面使用其他标记时,也会使用上标(i)(i)(i)表示第iii个训练样本得到的计算结果。

所有输入数据的集合构成一个矩阵(其中每个输入样本用列向量的形式表示,这是为了方便计算机的计算):

X=[∣∣∣x(1)x(2)...x(m)∣∣∣],X∈Rnx×mX=\left[ \begin{matrix} | & | & & | \\ x^{(1)} & x^{(2)} & ... & x^{(m)} \\ | & | & & | \end{matrix} \right] ,X \in \mathcal{R}^{n_x \times m} X=⎣⎡​∣x(1)∣​∣x(2)∣​...​∣x(m)∣​⎦⎤​,X∈Rnx​×m

同理,所有真值也构成集合 YYY:

Y=[y(1)y(2)...y(m)],Y∈RmY=\left[ \begin{matrix} y^{(1)} & y^{(2)} & ... & y^{(m)} \end{matrix} \right] ,Y \in \mathcal{R}^{m} Y=[y(1)​y(2)​...​y(m)​],Y∈Rm
由于每个样本y(i)y^{(i)}y(i)是一个实数,所以集合YYY是一个向量。

逻辑回归的公式描述

逻辑回归是一个学习算法,用于对真值只有0或1的“逻辑”问题进行建模。给定输入xxx,逻辑回归输出一个y^\hat{y}y^​。这个y^\hat{y}y^​是对真值yyy的一个估计,准确来说,它描述的是y=1y=1y=1的概率,即y^=P(y=1∣x)\hat{y}=P(y=1 \ | \ x)y^​=P(y=1 ∣ x)

逻辑回归会使用一个带参数的函数计算y^\hat{y}y^​。这里的参数包括w∈Rnx,b∈Rw \in \mathcal{R}^{n_x}, b \in \mathcal{R}w∈Rnx​,b∈R。

说起用于拟合的函数,最容易想到的是线性函数wTx+bw^Tx+bwTx+b(即做点乘再加bbb: wTx+b=(Σi=1nxwixi)+bw^Tx+b = (\Sigma_{i=1}^{n_x}w_ix_i)+bwTx+b=(Σi=1nx​​wi​xi​)+b )。但线性函数的值域是(−∞,+∞)(- \infty,+\infty)(−∞,+∞)(即全体实数R\mathcal{R}R),概率的取值是[0,1][0, 1][0,1]。我们还需要一个定义域为R\mathcal{R}R,值域为[0,1][0, 1][0,1],把线性函数映射到[0,1][0, 1][0,1]上的一个函数。

逻辑回归中,使用的映射函数是sigmoid函数σ\sigmaσ,它的定义为:
σ(z)=11+e−z\sigma(z)=\frac{1}{1 + e^{-z}}σ(z)=1+e−z1​

这个函数可以有效地完成映射,它的函数图像长这个样子:

这里不用计较为什么使用这个函数,只需要知道这个函数的趋势:xxx越小,σ(x)\sigma (x)σ(x)越靠近0;xxx越大,σ(x)\sigma (x)σ(x)越靠近1。

也就是说,最终的逻辑回归公式长这个样子:y^=σ(wTx+b)\hat{y} = \sigma(w^Tx+b)y^​=σ(wTx+b)。

逻辑回归的损失函数(Cost Function)

所有的机器学习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优化问题,一般我们会定义一个损失函数(Cost Function),再通过优化参数来最小化这个损失函数。

回顾一下我们的任务目标:我们定义了逻辑回归公式y^=σ(wTx+b)\hat{y} = \sigma(w^Tx+b)y^​=σ(wTx+b),我们希望y^\hat{y}y^​尽可能和yyy相近。这里的“相近”,就是我们的优化目标。损失函数,可以看成是y,y^y, \hat{y}y,y^​间的“距离”。

逻辑回归中,定义了每个输出和真值的误差函数(Loss Function),这个误差函数叫交叉熵
L(y^,y)=−(ylogy^+(1−y)log(1−y^))L(\hat{y}, y)=-(y \ log\hat{y} + (1-y) \ log(1-\hat{y}))L(y^​,y)=−(y logy^​+(1−y) log(1−y^​))

不使用另一种常见的误差函数均方误差的原因是,交叉熵较均方误差梯度更加平滑,更容易在之后的优化中找到全局最优解。

误差函数是定义在每个样本上的,而损失函数是定义在整个样本上的,表示所有样本误差的“总和”。这个“总和”其实就是平均值,即损失函数J(w,b)J(w, b)J(w,b)为:
J(w,b)=1mΣi=1m−(y(i)logy^(i)+(1−y(i))log(1−y^(i)))J(w, b)=\frac{1}{m}\Sigma_{i=1}^{m}-(y^{(i)} \ log\hat{y}^{(i)} + (1-y^{(i)}) \ log(1-\hat{y}^{(i)}))J(w,b)=m1​Σi=1m​−(y(i) logy^​(i)+(1−y(i)) log(1−y^​(i)))

优化算法——梯度下降

有了优化目标,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用优化算法求出最优值。这里使用的是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 法。梯度下降的思想很符合直觉:如果要让函数值更小,就应该让函数的输入沿着函数值下降最快的方向(梯度的方向)移动。

以课件中的一元函数为例:

一元函数的梯度值就是导数值,方向只有正和负两个方向。我们要根据每个点的导数,让每个点向左或向右“运动”,以使函数值更小。

从图像里可以看出,如果是参数最开始在A点,则往右走函数值才会变少;反之,对于B点,则应该往左移动。

每个点都应该向最小值“一小步一小步”地移动,直至抵达最低点。为什么要“一小步”移动呢?可以想象,如果一次移动的“步伐”过大,改变参数不仅不会让优化函数变小,甚至会让待优化函数变大。比如从A点开始,同样是往右移动,如果“步伐”过大,A点就会迈过最低点的红点,甚至跑到B点的上面。那么这样下去,待优化函数会越来越大,优化就失败了。

为了让优化能顺利进行,梯度下降法使用学习率(Learning Rate) 来控制参数优化的“步伐”,即用如下方法更新损失函数J(w)J(w)J(w)的参数:

Repeat:w←w−αdJdwRepeat: \\ w \gets w - \alpha \frac{dJ}{dw} Repeat:w←w−αdwdJ​

这里的 α\alphaα 就是学习率,它控制了每次梯度更新的幅度。

其实这里还有两个问题:参数www该如何初始化;该执行梯度下降多少次。在这个问题中初始化对结果影响不大,可以简单地令w=0w=0w=0。而优化的次数没有硬性的需求,先执行若干次,根据误差是否收敛再决定是否继续优化即可。

前置知识补充

到这里,逻辑回归的知识已经讲完了。让我们梳理一下:

在逻辑回归问题中,我们有输入样本集XXX和其对应的期望输出YYY,我们希望找到拟合函数Y^=wTX+b\hat{Y}=w^TX+bY^=wTX+b,使得Y^\hat{Y}Y^和YYY尽可能接近,即让损失函数J(w,b)=mean(−(YlogY^+(1−Y)log(1−Y^)))J(w, b)=mean(-(Ylog\hat{Y}+(1-Y)log(1-\hat{Y})))J(w,b)=mean(−(YlogY^+(1−Y)log(1−Y^)))尽可能小。

这里的X,Y,Y^X,Y,\hat{Y}X,Y,Y^表示的是全体样本。稍后我们会讨论如何用公式表示全体样本的计算。

我们可以用000来初始化所有待优化参数w,bw, bw,b,并执行梯度下降

w←w−αdJdwb←b−αdJdb\begin{aligned} w & \gets w - \alpha \frac{dJ}{dw} \\ b & \gets b - \alpha \frac{dJ}{db} \end{aligned} wb​←w−αdwdJ​←b−αdbdJ​​

若干次后得到一个较优的拟合函数。

为了让大家成功用代码实现逻辑回归,这门课贴心地给大家补充了数学知识和编程知识。

在我的笔记中,补充编程知识的记录会潦草一些。

求导

这部分对中国学生来说十分简单,因为求导公式是高中教材的内容。

导数即函数每时每刻的变化率,比如位移对时间的导数就是速度。以常见函数为例,对于直线y=kxy=kxy=kx,函数的变化率时时刻刻都是kkk;对于二次函数y=x2y=x^2y=x2,xxx处的导数是2x2x2x。

计算图

其实,所有复杂的数学运算都可以拆成计算图表示法。

计算中的"图"其实是一个计算机概念,表示由节点和边组成的集合。不熟悉的话,当成日常用语里的图来理解也无妨。

比如上图中,哪怕是简单的运算2a+b2a+b2a+b,也可以拆成两步:先算2×a2 \times a2×a,再算(2a)+b(2a) + b(2a)+b。

这里的“步”指原子运算,即最简单的运算。原子运算可以是加减乘除,也可以是求指数、求对数。复杂的运算,只是对简单运算的组合、嵌套。

明明简简单单可以用一行公式表示的事,要费很大的功夫画一张计算图呢?这是因为,对函数求导满足“链式法则”,借助计算图,可以更方便地用链式法则算出所有参数的导数。比如在上图中要求fff对aaa的导数,使用链式法则的话,可以通过先求fff对ccc的导数,再求ccc对aaa的导数得到。

利用计算图对逻辑回归求导

逻辑回归有计算图:

现在利用链式法则从右向左求导:

z=w1x1+w2x2+ba=11+e−zL=−(yloga+(1−y)log(1−a))dLda=−(ya−1−y1−a)dadz=e−z(1+e−z)2=a(1−a)dLdz=dLdadadz=−(ya−1−y1−a)×a(1−a)=−(y(1−a)−(1−y)a)=−(y−ya−a+ya)=a−ydLdwi=dLdzdzdwi=(a−y)xidLdb=dLdzdzdb=(a−y)\begin{aligned} z & = w_1x_1 + w_2x_2 +b \\ a & = \frac{1}{1+e^{-z}} \\ L & = -(yloga+(1-y)log(1-a)) \\ \\ \frac{dL}{da} & = -(\frac{y}{a}-\frac{1-y}{1-a}) \\ \frac{da}{dz} & = \frac{e^{-z}}{(1+e^{-z})^2} = a(1-a)\\ \frac{dL}{dz} & = \frac{dL}{da} \frac{da}{dz} \\ &= -(\frac{y}{a}-\frac{1-y}{1-a}) \times a(1-a) \\ &= -(y(1-a)-(1-y)a) \\ &= -(y-ya-a+ya) \\ &= a-y \\ \frac{dL}{dw_i} &= \frac{dL}{dz}\frac{dz}{dw_i}=(a-y)x_i \\ \frac{dL}{db} &= \frac{dL}{dz}\frac{dz}{db}=(a-y) \end{aligned} zaLdadL​dzda​dzdL​dwi​dL​dbdL​​=w1​x1​+w2​x2​+b=1+e−z1​=−(yloga+(1−y)log(1−a))=−(ay​−1−a1−y​)=(1+e−z)2e−z​=a(1−a)=dadL​dzda​=−(ay​−1−a1−y​)×a(1−a)=−(y(1−a)−(1−y)a)=−(y−ya−a+ya)=a−y=dzdL​dwi​dz​=(a−y)xi​=dzdL​dbdz​=(a−y)​

这些运算里最难“注意到”的是e−z(1+e−z)2=a(1−a)\frac{e^{-z}}{(1+e^{-z})^2} = a(1-a)(1+e−z)2e−z​=a(1−a)。

在学计算机科学的知识时,可以适当忽略一些数学证明,把算好的公式直接拿来用,比如这里的dLdz=a−y\frac{dL}{dz}=a-ydzdL​=a−y。

dLdwi,dLdb\frac{dL}{dw_i}, \frac{dL}{db}dwi​dL​,dbdL​就是我们要的梯度了,用它们去更新原来的参数即可。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梯度是对一个样本而言。对于全部mmm个样本来说,本轮的梯度应该是所有样本的梯度的平均值。后面我们会学习如何对所有样本求导。

Python 向量化计算

在刚刚的一轮迭代中,我们要用到两次循环:

  1. 对mmm个样本循环处理
  2. 对nxn_xnx​个权重wiw_iwi​与对应的xix_ixi​相乘

直接拿 Python 写这些 for 循环,程序会跑得很慢的,这里最好使用向量化计算。在这一节里我们补充一下 Python 基础知识,下一节介绍怎么用它们实现逻辑回归的向量化实现。

课程中提到向量化的好处是可以用SIMD(单指令多数据流)优化,这个概念可以理解成计算机会同时对16个或32个数做计算。如果输入的数据是向量的话,相比一个一个做for循环,一次算16,32个数的计算速度会更快。

但实际上,除了无法使用SIMD以外,Python的低效也是拖慢速度的原因之一。哪怕是不用SIMD,单纯地用C++的for循环实现向量化计算,都能比用Python的循环快上很多。

Python 的 numpy 库提供了向量化计算的接口。比如以下是向量化的例子:

import numpy as np
a = np.zeros((10)) # 新建长度为10的向量,值为0
b = np.ones((10)) # 新建长度为10的向量,值为1
a = a + b # 10个数同时做加法
a = np.exp(a) # 对10个数都做指数运算

numpy 允许一种叫做“广播”的操作,这种操作能够完成不同形状数据间的运算。

a = np.ones(10) # a的形状:[10]
k = np.array([3]) # 用列表[3]新建张量,k的形状:[1]
a = k * a # 广播

这里k的shape为[1],a的shape为[10]。用k乘a,实际上就是令a[i] = k[0] * a[i]。也就是说,k[0]“广播”到了a的每一个元素上。

有一种快速理解广播的方法:可以认为k的形状从[1]变成了[10],再让k和a逐个元素做乘法。

同理,如果用一个a[x, y]的矩阵加一个b[x, 1]的矩阵,实际上是做了下面的运算:

for i in range(x):for j in range(y):a[i, j] = a[i, j] + b[i, 0]

用刚刚介绍的方法来理解,可以认为b[x, 1]扩充成了[x, y],再和a做逐个元素的加法运算。

向量化计算前向和反向传播

现在,有了求导的基础知识和向量化计算的基础知识,让我们来写一下如何用矩阵表示逻辑回归中的运算,并用Python代码描述这些计算过程。

单样本的正向传播:

y^=a=σ(wTx+b)\hat{y} = a=\sigma(w^Tx+b) y^​=a=σ(wTx+b)

推广到多样本:

Y^=A=σ(wTX+b)\hat{Y} = A=\sigma(w^TX+b) Y^=A=σ(wTX+b)

这里的X,A,Y^X, A, \hat{Y}X,A,Y^是把原来单样本的列向量xi,y^ix_i, \hat{y}_ixi​,y^​i​横向堆叠起来形成的矩阵,即:

[y1^,...,ym^]=σ([wTx1+b,...,wTxm+b])[\hat{y_1}, ..., \hat{y_m}] = \sigma([w^Tx_1+b, ..., w^Tx_m+b]) [y1​^​,...,ym​^​]=σ([wTx1​+b,...,wTxm​+b])

单样本反向传播:
dz=a−ydwi=dz⋅xidw=[dw1...dwnx]=[dz⋅x1...dz⋅xnx]=dz∗xdb=dz\begin{aligned} dz &= a-y \\ dw_i &= dz \cdot x_i \\ dw &= \left[ \begin{matrix} dw_1 \\ ... \\ dw_{n_x} \end{matrix} \right] = \left[ \begin{matrix} dz \cdot x_1\\ ... \\ dz \cdot x_{n_x} \end{matrix} \right]=dz \ast x\\ db &= dz \end{aligned} dzdwi​dwdb​=a−y=dz⋅xi​=⎣⎡​dw1​...dwnx​​​⎦⎤​=⎣⎡​dz⋅x1​...dz⋅xnx​​​⎦⎤​=dz∗x=dz​

dzdzdz 是 dJdz\frac{dJ}{dz}dzdJ​的简写,其他变量同理。编程时也按同样的方式命名。

所有的∗\ast∗都表示逐元素乘法。比如[1,2,3]∗[1,2,3]=[1,4,9][1, 2, 3] \ast [1, 2, 3]=[1, 4, 9][1,2,3]∗[1,2,3]=[1,4,9]。∗\ast∗满足前面提到的广播,比如[2]∗[1,2,3]=[2,4,6][2] \ast [1, 2, 3]=[2, 4, 6][2]∗[1,2,3]=[2,4,6]。

多样本反向传播:

dZ=A−Ydwi=XidZT=dz(1)xi(1)+...+dz(m)xi(m)dw=1m[dw1...dwnx]=1m[dz(1)x1(1)+...+dz(m)x1(m).........dz(1)xnx(1)+...+dz(m)xnx(m)]=1mXdZTdb=1mΣi=1mdZ(i)\begin{aligned} dZ &= A-Y \\ dw_i &= X_i dZ^T = dz^{(1)}x_i^{(1)} + ... + dz^{(m)}x_i^{(m)} \\ dw &= \frac{1}{m} \left[ \begin{matrix} dw_1 \\ ... \\ dw_{n_x} \end{matrix} \right]=\frac{1}{m}\left[ \begin{matrix} dz^{(1)}x_1^{(1)} + &...& + dz^{(m)}x_1^{(m)}\\ ... &...& ...\\ dz^{(1)}x_{n_x}^{(1)} + &...& +dz^{(m)}x_{n_x}^{(m)} \end{matrix} \right]\\ &= \frac{1}{m}XdZ^T\\ db &= \frac{1}{m} \Sigma_{i=1}^m dZ^{(i)} \end{aligned} dZdwi​dwdb​=A−Y=Xi​dZT=dz(1)xi(1)​+...+dz(m)xi(m)​=m1​⎣⎡​dw1​...dwnx​​​⎦⎤​=m1​⎣⎡​dz(1)x1(1)​+...dz(1)xnx​(1)​+​.........​+dz(m)x1(m)​...+dz(m)xnx​(m)​​⎦⎤​=m1​XdZT=m1​Σi=1m​dZ(i)​

用代码描述多样本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就是:

Z = np.dot(w.T, x)+b
A = sigmoid(Z)
dZ = A-Y
dw = np.dot(X, dZ.T) / m
db = np.mean(dZ)
# db=np.sum(dZ) / m

np.dot实现了求向量内积或矩阵乘法,np.sum实现了求和,np.mean实现了求均值。

总结

这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

  • 什么是二分类问题。
  • 如何对建立逻辑回归模型。
    • Sigmoid 函数 σ(z)=11+e−z\sigma(z)=\frac{1}{1 + e^{-z}}σ(z)=1+e−z1​
  • 误差函数与损失函数
    • 逻辑回归的误差函数:L(y^,y)=−(ylogy^+(1−y)log(1−y^))L(\hat{y}, y)=-(y \ log\hat{y} + (1-y) \ log(1-\hat{y}))L(y^​,y)=−(y logy^​+(1−y) log(1−y^​))
  • 用梯度下降算法优化损失函数
  • 计算图的概念及如何利用计算图算梯度

学完这堂课后,应该掌握的编程技能有:

  • 了解numpy基本知识

    • resize
    • .T
    • exp
    • dot
    • mean, sum
  • 用numpy做向量化计算
  • 实现逻辑回归
    • 对输入数据做reshape的预处理
    • 用向量化计算算y^\hat{y}y^​及参数的梯度
    • 迭代优化损失函数

代码实战

这节课有两个编程作业:第一个作业要求使用numpy实现对张量的一些操作,第二个作业要求用逻辑回归实现一个分类器。这些编程作业是在python的notebook上编写的。每道题给出了代码框架,只要写关键的几行代码就行。对我来说,编程体验极差。作为编程最强王者,怎能受此“嗟来之码”的屈辱?我决定从零开始,自己收集数据,并用numpy实现逻辑回归。

其实我不分享作业代码的真正原因是:Coursera不允许公开展示作业代码。在之后的笔记中,我也会分享如何用自己的代码实现每堂课的编程目标。

这篇笔记用到的代码已在GitHub上开源:https://github.com/SingleZombie/DL-Demos/tree/master/dldemos/LogisticRegression 。下文展示的代码和原本的代码有略微的出入,建议大家对着源代码阅读后文。

程序设计

不管写什么程序,都要先想好整体的架构,再开始动手写代码。

深度学习项目的架构比较固定。一般一个深度学习项目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 数据预处理
  • 定义网络结构
  • 定义损失函数
  • 定义优化策略
  • 用训练pipeline串联起网络、损失函数、优化策略
  • 测试模型精度

当然,实现深度学习项目比一般的编程项目多一个步骤:除了写代码外,完成深度学习项目还需要收集数据。

接下来,我将按照数据收集数据处理网络结构损失函数训练测试这几部分介绍这个项目。之后的笔记也会以这个形式介绍编程项目。

数据收集

说起最经典的二分类任务,大家都会想起小猫分类(或许跟吴恩达老师的课比较流行有关)。在这个项目中,我也顺应潮流,选择了一个猫狗数据集(https://www.kaggle.com/datasets/fusicfenta/cat-and-dog?resource=download)。

在此数据集中,数据是按以下结构存储的:

在二分类任务中,数据的标签为0或1(表示是否是小猫)。而此数据集只是把猫、狗的图片分别放到了不同的文件夹里,这意味着我们待会儿要手动给这些数据打上0或1的标签。

数据预处理

由于训练集和测试集的目录结构相同,我们先写一个读数据集的函数:

input_shape=(224, 224)
def load_dataset(dir, data_num):cat_images = glob(osp.join(dir, 'cats', '*.jpg'))dog_images = glob(osp.join(dir, 'dogs', '*.jpg'))cat_tensor = []dog_tensor = []for idx, image in enumerate(cat_images):if idx >= data_num:breaki = cv2.imread(image) / 255i = cv2.resize(i, input_shape)cat_tensor.append(i)for idx, image in enumerate(dog_images):if idx >= data_num:breaki = cv2.imread(image) / 255i = cv2.resize(i, input_shape)dog_tensor.append(i)X = cat_tensor + dog_tensorY = [1] * len(cat_tensor) + [0] * len(dog_tensor)X_Y = list(zip(X, Y))shuffle(X_Y)X, Y = zip(*X_Y)return X, Y

函数先是用glob读出文件夹下所有猫狗的图片路径,再按文件路径依次把文件读入。接着,函数为数据生成了0或1的标签。最后,函数把数据打乱,并返回数据。让我们来看看这段代码里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在具体介绍代码之前,要说明一下我在这个数据集上做的两个特殊处理:

  1. 这个函数有一个参数data_num,表示我们要读取data_num张猫+data_num张狗的数据。原数据集有上千张图片,直接读进内存肯定会把内存塞爆。为了实现上的方便,我加了一个控制数据数量的参数。在这个项目中,我只用了800张图片做训练集。
  2. 原图片是很大的,为了节约内存,我把所有图片都变成了input_shape=(224, 224)的大小。

接下来,我们再了解一下数据处理中的一些知识。在读数据的时候,把数据归一化(令数据分布在(-1, 1)这个区间内)十分关键。如果不这样做的话,loss里的logezloge^{z}logez会趋近log0log0log0,梯度的收敛速度会极慢,训练会难以进行。这是这节课上没有讲的内容,但是它在实战中非常关键。

这个时候输出loss的话,会得到一个Python无法表示的数字:nan。在训练中如果看到loss是nan,多半就是数据没有归一化的原因。这个是一个非常常见的bug,一定要记得做数据归一化!

第三节课里讲了激活函数的收敛速度问题。

现在来详细看代码。

下面的代码用于从文件系统中读取所有图片文件,并把文件的绝对路径保存进一个list。如果大家有疑问,可以自行搜索glob函数的用法。

cat_images = glob(osp.join(dir, 'cats', '*.jpg'))
dog_images = glob(osp.join(dir, 'dogs', '*.jpg'))

在之后的两段for循环中,我们通过设定循环次数来控制读取的图片数。在循环里,我们先读入文件,再归一化文件,最后把图片resize到(224, 224)。

for idx, image in enumerate(cat_images):if idx >= data_num:breaki = cv2.imread(image) / 255i = cv2.resize(i, input_shape)cat_tensor.append(i)

在这段代码里,归一化是靠

i = cv2.imread(image) / 255

实现的。

这里我们知道输入是图像,颜色通道最大值是255,所以才这样归一化。在很多问题中,我们并不知道数据的边界是多少,这个时候只能用普通的归一化方法了。一种简单的归一化方法是把每个输入向量的模设为1。后面的课程里会详细介绍归一化方法。

读完数据后,我们用以下代码生成了训练输入和对应的标签:

X = cat_tensor + dog_tensor
Y = [1] * len(cat_tensor) + [0] * len(dog_tensor)

Python里,[1] * 10可以把列表[1]复制10次。

现在,我们的数据是“[猫,猫,猫……狗,狗,狗]”这样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没有打乱。由于我们是一次性拿整个训练集去训练,训练数据不打乱倒也没事。但为了兼容之后其他训练策略,这里我还是习惯性地把数据打乱了:

X_Y = list(zip(X, Y))
shuffle(X_Y)
X, Y = zip(*X_Y)

使用这三行“魔法Python”可以打乱list对中的数据。

有了读一个文件夹的函数load_dataset,用下面的代码就可以读训练集和测试集:

def generate_data(dir='data/archive/dataset', input_shape=(224, 224)):train_X, train_Y = load_dataset(osp.join(dir, 'training_set'), 400)test_X, test_Y = load_dataset(osp.join(dir, 'test_set'), 100)return train_X, train_Y, test_X, test_Y

这里训练集有400+400=800张图片,测试集有100+100=200张图片。如果大家发现内存还是占用太多的话,可以改小这两个数字。

网络结构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使用的是逻辑回归算法。它可以看成是只有一个神经元的神经网络。如之前的课堂笔记所述,我们网络的公式是:

y^=σ(wTx+b)\hat{y} = \sigma(w^Tx+b) y^​=σ(wTx+b)

这里我们要实现两个函数:

  1. resize_input:由于图片张量的形状是[h, w, c](高、宽、颜色通道),而网络的输入是一个列向量,我们要把图片张量resize一下。
  2. sigmoid: 我们要用numpy函数组合出一个sigmoid函数。

熟悉了numpy的API后,实现这两个函数还是很容易的:

def resize_input(a: np.ndarray):h, w, c = a.shapea.resize((h * w * c))return adef sigmoid(x):return 1 / (1 + np.exp(-x))

这里我代码实现上写得有点“脏”,调用resize_input做数据预处理是放在main函数里的:

train_X, train_Y, test_X, test_Y = generate_data()train_X = [resize_input(x) for x in train_X]
test_X = [resize_input(x) for x in test_X]
train_X = np.array(train_X).T
train_Y = np.array(train_Y)
train_Y = train_Y.reshape((1, -1))
test_X = np.array(test_X).T
test_Y = np.array(test_Y)
test_Y = test_Y.reshape((1, -1))

array = array.reshape(a, b) 等价于 array.resize(a, b)。但是,reshape的某一维可以写成-1,表示这一维的大小让程序自己用除法算出来。比如总共有a * b个元素,调用reshape(-1, a)-1的那一维会变成b

经过这些预处理代码,X的shape会变成[nxn_xnx​, mmm],Y的shape会变成[111, mmm],和课堂里讲的内容一致。

有了sigmoid函数和正确shape的输入,我们可以写出网络的推理函数:

def predict(w, b, X):return sigmoid(np.dot(w.T, X) + b)

损失函数与梯度下降

如前面的笔记所述,损失函数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计算:

def loss(y_hat, y):return np.mean(-(y * np.log(y_hat) + (1 - y) * np.log(1 - y_hat)))

我们定义损失函数,实际上为了求得每个参数的梯度。在求梯度时,其实用不到损失函数本身,只需要知道每个参数对于损失函数的导数。在这个项目中,损失函数只用于输出,以监控当前的训练进度。

而在梯度下降中,我们不需要用到损失函数,只需要算出每个参数的梯度并执行梯度下降:

def train_step(w, b, X, Y, lr):m = X.shape[1]Z = np.dot(w.T, X) + bA = sigmoid(Z)d_Z = A - Yd_w = np.dot(X, d_Z.T) / md_b = np.mean(d_Z)return w - lr * d_w, b - lr * d_b

在这段代码中,我们根据前面算好的公式,算出了w, b的梯度并对w, b进行更新。

训练

def init_weights(n_x=224 * 224 * 3):w = np.zeros((n_x, 1))b = 0.0return w, bdef train(train_X, train_Y, step=1000, learning_rate=0.00001):w, b = init_weights()print(f'learning rate: {learning_rate}')for i in range(step):w, b = train_step(w, b, train_X, train_Y, learning_rate)# 输出当前训练进度if i % 10 == 0:y_hat = predict(w, b, train_X)ls = loss(y_hat, train_Y)print(f'step {i} loss: {ls}')return w, b

有了刚刚的梯度下降函数train_step,训练实现起来就很方便了。我们只需要设置一个训练总次数step,再调用train_step更新参数即可。

测试

在深度学习中,我们要用一个网络从来没有见过的数据集做测试,以验证网络能否泛化到一般的数据上。这里我们直接使用数据集中的test_set,用下面的代码计算分类任务的准确率:

def test(w, b, test_X, test_Y):y_hat = predict(w, b, test_X)predicts = np.where(y_hat > 0.5, 1, 0)score = np.mean(np.where(predicts == test_Y, 1, 0))print(f'Accuracy: {score}')

这里的np.where没有在课堂里讲过,这里补充介绍一下。predicts=np.where(y_hat > 0.5, 1, 0)这一行,等价于下面的循环:

# 新建一个和y_hat一样形状的ndarray
predicts = np.zeros(y_hat.shape)
for i, v in enumerate(y_hat):if v > 0.5:predicts[i] = 1else:predicts[i] = 0

也就是说,我们对y_hat做了逐元素的判断v > 0.5?,如果判断成立,则赋值1,否则赋值0。这就好像是一个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如果对了,就给1分,否则给0分。

y_hat > 0.5是有实际意义的:在二分类问题中,如果网络输出图片是小猫的概率大于0.5,我们就认为图片就是小猫的图片;否则,我们认为不是。

之后,我们用另一个(np.where(predicts == test_Y, 1, 0)来“批改作业”:如果预测值和真值一样,则打1分,否则打0分。

最后,我们用score = np.mean(...)算出每道题分数的平均值,来给整个网络的表现打一个总分。

这里要注意一下,整个项目中我们用了两个方式来评价网络:我们监控了loss,因为loss反映了网络在训练集上的表现;我们计算了网络在测试集上的准确度,因为准确度反映了网络在一般数据上的表现。之后的课堂里应该也会讲到如何使用这些指标来进一步优化网络,这里会算它们就行了。

调参

嘿嘿,想不到吧,除了之前计划的章节外,这里还多了一个趣味性比较强的调参章节。

搞深度学习,最好玩的地方就是调参数了。通过优化网络的超参数,我们能看到网络的性能在不断变好,准确率在不断变高。这个感觉就和考试分数越来越高,玩游戏刷的伤害越来越高给人带来的成就感一样。

在这个网络中,可以调的参数只有一个学习率。通过玩这个参数,我们能够更直观地认识学习率对梯度下降的影响。

这里我分享一下我的调参结果:

如果学习率>=0.0003,网络更新的步伐过大,从而导致梯度不收敛,训练失败。

learning rate: 0.0003
step 0 loss: 0.6918513655136874
step 10 loss: 0.9047000002073068
step 20 loss: 0.9751763789675365

学习率==0.0002的话,网络差不多能以最快的速度收敛。

learning rate: 0.0002
step 0 loss: 0.692168431534233
step 10 loss: 0.684254876013497
step 20 loss: 0.6780829877162996

学习率0.0001,甚至0.00003也能训练,但是训练速度会变慢。

learning rate: 0.0001
step 0 loss: 0.6926003513589579
step 10 loss: 0.6883167092427446
step 20 loss: 0.684621635180076

这里判断网络的收敛速度时,要用到的指标是损失函数。我的代码里默认每10次训练输出一次损失函数的值。

一般大家不会区别误差和损失函数,会把损失函数叫成 loss。

为了节约时间,一开始我只训练了1000步,最后准确率只有0.57左右。哪怕我令输出全部为1,从期望上都能得到0.5的准确率。这个结果确实不尽如人意。

我自己亲手设计的模型,结果怎么能这么差呢?肯定是训练得不够。我一怒之下,加了个零,让程序跑10000步训练。看着loss不断降低,从0.69,到0.4,再到0.3,最后在0.24的小数点第3位之后变动,我的心情也越来越激动:能不能再低点,能不能再创新低?那感觉就像股市开盘看到自己买的股票高开,不断祈祷庄家快点买入一样。

在电脑前,盯着不断更新的控制台快一小时后,loss定格在了0.2385,我总算等到了10000步训练结束的那一刻。模型即将完成测试,准确率即将揭晓。
我定睛一看——准确率居然还只有0.575!

这肯定不是我代码的问题,一定是逻辑回归这个模型太烂了!希望在之后的课程中,我们能够用更复杂的模型跑出更好的结果。

欢迎大家也去下载这个demo,一起调一调参数~

吴恩达《深度学习专项》笔记+代码实战(二):简单的神经网络——逻辑回归相关推荐

  1. 吴恩达深度学习课程笔记(四):卷积神经网络2 实例探究

    吴恩达深度学习课程笔记(四):卷积神经网络2 实例探究 吴恩达深度学习课程笔记(四):卷积神经网络2 实例探究 2.1 为什么要进行实例探究 2.2 经典网络 LeNet-5 AlexNet VGG- ...

  2. 吴恩达深度学习课程笔记(初步认识神经网络)

    吴恩达深度学习课程笔记1 课程主要内容 1.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介绍 2.Improving Deep Neural Networks:超参数调整,正则化,优化方法 3.结构化机器学习工程:比如如何分割 ...

  3. [转载]《吴恩达深度学习核心笔记》发布,黄海广博士整理!

    红色石头 深度学习专栏 深度学习入门首推课程就是吴恩达的深度学习专项课程系列的 5 门课.该专项课程最大的特色就是内容全面.通俗易懂并配备了丰富的实战项目.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份关于该专项课程的核心笔记 ...

  4. 737 页《吴恩达深度学习核心笔记》发布,黄海广博士整理!

    点击上方"AI有道",选择"置顶"公众号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深度学习入门首推课程就是吴恩达的深度学习专项课程系列的 5 门课.该专项课程最大的特色就是内容 ...

  5. 深度学习入门首推资料--吴恩达深度学习全程笔记分享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StrongerTang",可打开微信搜一搜,或扫描文末二维码,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 ...

  6. 免费分享全套吴恩达深度学习课程笔记以及编程作业集合

    分享吴恩达深度学习全套 笔记 笔记来源于吴恩达老师课程中口述翻译,并包含板书.可以取代看视频,做到更快速学习. (部分目录) (部分目录) (板书) 编程作业 扫描二维码后台回复"0&quo ...

  7. 吴恩达深度学习课程笔记-3

    吴恩达深度学习课程笔记-3 src="http://nbviewer.jupyter.org/github/HuaGuo1992/Blog/blob/master/%E5%90%B4%E6% ...

  8. 吴恩达深度学习课程笔记之卷积神经网络(2nd week)

    0 参考资料 [1]  大大鹏/Bilibili资料 - Gitee.com [2] [中英字幕]吴恩达深度学习课程第四课 - 卷积神经网络_哔哩哔哩_bilibili [3]  深度学习笔记-目录 ...

  9. Andrew Ng吴恩达深度学习Course_1笔记

    基于吴恩达深度学习课程所记的相关笔记 目录 术语概念 第一周 深度学习概念 第二周 神经网络基础 Notation logistic回归函数 Loss function损失函数和Cost functi ...

  10. 独家干货 | 吴恩达深度学习专项课程精炼笔记!

    点击上方"AI有道",选择"星标"公众号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吴恩达在他自己创办的在线教育平台 Coursera 上线了他的人工智能专项课程(Deep Le ...

最新文章

  1. gdb调试工具的使用
  2. python 车牌识别简单_ZKTeco 智能车牌识别 停车如此简单
  3. 关于Unity中调试C#的方法
  4. Facebook 内部高效工作PPT
  5. HDFS : RemoteException Operation category READ is not supported in state standby.
  6. 腾讯广告招人啦,校招优质岗位你不容错过!
  7. 计算机对身体有哪些危害,经常玩电脑的危害 经常玩电脑对身体有哪些伤害
  8. Android中的Handler的机制与用法详解
  9. Object.freeze( ) 阻止Vue无法实现 响应式系统
  10. idea在mac版怎么配置svn_idea配置svn的步骤
  11. stm32电容触摸按键实验
  12. 【IIS问题】——默认网站localhost无法打开,错误类型404
  13. html页面在线预览PDF文件
  14. 启动VMware时遇到“vmx86版本不匹配问题”处理方法
  15. android+小米文件管理器源码,[MediaStore]小米文件管理器android版源码分析——数据来源...
  16. 西门子TIA V17发布,附下载链接<EKB>
  17. UI设计师支招,简单几步让您PPT更好看
  18. org.apache.ibatis.session.defaults.DefaultSqlSession@4f9e6460] was not registered for synchronizatio
  19. 优酷弹幕穿人「渲染技术」揭秘
  20. HDU 5155 Harry And Magic Box

热门文章

  1. ASEMI肖特基二极管MBR20100FCT图片,MBR20100FCT大小
  2. C语言课程设计——家庭财务管理系统源码
  3. 多个excel数据汇总
  4. UVA - 1533 (Moving Pegs)
  5. 解决用友T6最新会计期间与最新会计日期不匹配的问题
  6.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7. 小白都能看明白的VLAN原理解释(超详细)
  8. android 类似锤子rom launcher,除了情怀还有啥亮点?锤子桌面App体验
  9. 独立客户端——tortoiseSVN的使用教程
  10. 台式华硕计算机型号规格,华硕笔记本电脑有哪些型号 华硕笔记本电脑型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