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的通知》(苏教人函〔2021〕21号)等文件精神,在学校和个人申报的基础上,经基础教育类、职业教育类、高等教育类教学成果奖分评委会评选、总评委会审议、厅党组会议审定,共评选出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拟获奖项目950项(详见附件),其中特等奖90项,一等奖280项,二等奖580项。现予公示,公示时间为:2021年12月17日至2022年1月16日。

下文节选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拟获奖项目名单

特等奖(30项)

注:排名不分先后,按成果第一完成人姓名首字母音序排序。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人 成果完成单位
1 面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三衔接三协同三贯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曹福亮、农春仕、张金池、周统建、孟国忠、李维林、李国芬、汪贵斌、马健霄、姜姜、潘越、陈薇 南京林业大学
2 师德融通 专业贯通 实践联通——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本硕衔接模式构建与实施 陈国祥、叶忠、刘建、杨跃、周晓静 南京师范大学
3 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理念的新型地质学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陈骏、胡文瑄、舒良树、朱文斌、张岳桥、王博、史宇坤 南京大学
4 面向“四化”转型的化工类行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陈群、陈海群、刘文杰、徐高明、刘英杰、马江权、田轶、薛峰 常州大学
5 财经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全程双元”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程永波、秦伟平、卞志村、陈耀辉、胡晓明、姚文韵、宣烨、张成、朱军、刘小峰 南京财经大学
6 双能并重、三性融合、四元协同:高质量职教师资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崔景贵、周兰珍、陈长伟、俞洋、葛宏伟、叶霞、范滢、刘维桥、王猛、王志华 江苏理工学院、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7 多主体协同,全过程融合,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三维度一体化”改革实践 董增川、王建、陈磊、朱金秀、刘平雷、吴志勇、李国芳、张蔚、吴红、鲁扬、王玲、周林、黄波、王晓燕、任黎、徐斌、张珂、王卫光、娄保东、沈滢俐 河海大学
8 产业伴生与企业嵌入:船海制造业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 葛世伦、苏翔、王念新、潘燕华、李文昌、尹隽、任南、苗 虹、王平、王志英、尹 洁、李正华、叶涛锋、刘新波、魏晓卓 江苏科技大学
9 “德能兼修,专创融合”——地方高校电气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顾菊平、华亮、徐一鸣、茅靖峰、张新松、杨奕、堵俊、羌予践、吴晓新、卢成、张玉梅 南通大学
10 融合互通,协同创新,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胡志斌、王建明、陈峰、夏彦恺、李磊、倪春辉、喻荣彬、沈洪兵 南京医科大学
11 "守正创新 中西融合”,支撑中药现代化人才培养二十五年的研究与实践 孔令义、谭宁华、寇俊萍、余伯阳、戴岳、王欣然、马世平、李炜 中国药科大学
12 一流学科引领,行业使命担当: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的南信大实践 李北群、戴跃伟、陈海山、郭照冰、吴立保、周宏仓、郭杨、陈耀登、马嫣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3 从《天文探秘》到《宇宙简史》,理科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李向东、罗新炼、周济林、陈鹏飞、顾秋生 南京大学
14 理工文复合的新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廖文和、戚湧、曾培芳、武兰芬、刘婷婷、盛卫星、施君、梅术文、郝世博、锁福涛、吴广海、朱力影、夏立 南京理工大学
15 行业驱动、学科推动、专业联动——交通运输类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刘攀、陈峻、杨敏、王炜、陈怡、黄晓明、曲栩、马涛、李铁柱、耿艳芬、吴文清、王卫、丁建文、于斌、李大韦、许映红 东南大学
16 南京大学“十百千”优课计划改革与实践 吕建、徐骏、王守仁、施佳欢、郑昱、施林淼、蔡颖蔚、张亚权、李向东、孙建军、王栋、董婷 南京大学
17 初心·匠心·笃心——科产教“三螺旋”融合培养工科人才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乔旭、汤吉海、陆伟东、范益群、卢晓梅、沈晓冬、王曙光、佴康、郭凯、霍峰蔚、赵建平、潘勇、胡永红、姜岷、刘睿、颜艳燕、武文良、陆春华、王 飞、马树建 南京工业大学
18 基于大思政观、大工程观的土木类一流人才“三维三融”培养体系建构与实践 沈扬、刘云、高玉峰、曹平周、汪基伟、潘静、吴宝海、孙其昂、陈磊、李锐、张勤、赵引、朱永忠、张华、郑长江、蒋菊、王璐、黄波、张洁、王玲 河海大学
19 共筹共建 共享共赢:全国高校GIS专业建设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汤国安、张书亮、杨昕、党安荣、刘慧平、赵军、李发源、熊礼阳 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
20 新型建筑工业化战略背景下土木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吴刚、陆金钰、郭正兴、乔玲、张建、谈超群、王燕华、刘静、王景全、童小东、邱洪兴、孙泽阳、邓温妮、姚一鸣、李霞 东南大学
21 空天科技时代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生态体系构建与实践 吴启晖、雷磊、王成华、张小飞、洪峰、黎宁、刘伟强、牛臻弋、邱旦峰、张璐、郭力榕、徐燕明、徐艳惠、周贞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2 一中心、四贯通、四融合的“国家实验室实验班”物理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邢定钰、吴小山、王炜、王振林、吴兴龙 南京大学
2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启拓(QITO)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 徐玉生、唐忠宝、刘焕明、侯勇、朱庆葆、戴月波、张云霞、郑宇、顾琦一、程洋、陈志宏、陈绪新、蔡瑶、徐礼红、潘加军、万长松 江南大学
24 新时代新体育教育改革“南体方案” 的探索与实践 杨国庆、彭国强、王龙飞、陈海波、李英、王怀旭、夏菁、宋燕、刘峰、徐文娟 南京体育学院
25 三色赋能 信息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叶美兰、沈建华、王国平、王友国、王承宽、张玲华、刘芫健、黄丽亚、李永涛、谢平、王海艳、孙力娟 南京邮电大学
26 “三全育人”新格局下“以工强农以融兴农”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袁寿其、贾卫东、李洪波、薛宏丽、杨启志、施进华 江苏大学
27 南农八门课:农业特色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张炜、董维春、王恬、王思明、姜萍、杨旺生、胡燕、严火其、侯喜林、周月书、何军、游衣明、李刚华、房婉萍、祖海珍、宋菲 南京农业大学
28 深耕内涵 促进交叉 创新治理——地方综合性大学课程重构与改革的苏大实践 周毅、蒋星红、茅海燕、李慧、李利、唐斌、陆丽、龚政、曹永国、孙倚娜、刘方涛、朱蓉蓉、张志强 苏州大学
29 人机物融合智能化时代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 周志华、仲盛、邵栋、骆斌、袁春风、谢磊、钱柱中、刘钦、陈振宇、马晓星 南京大学
30 "贯通•联通•融通"——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左惟、郑家茂、冯建明、李昭昊、秦霞、顾永红、孙伟锋、袁久红、杨文燮、张晓坚、吴娟、冀民、朱小良、付林 东南大学

一等奖(80项)

注:排名不分先后,按成果第一完成人姓名首字母音序排序。
31 国防特色电子信息类一流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柏连发、盛卫星、陈钱、韩玉兵、柯璟、韩静、薛文、左超、裴钰鑫、赵惠昌、陈磊、王利平、顾文华、陆锦辉、赵兆 南京理工大学
32 平台群支撑 多链条赋能: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环境类工科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毕军、任洪强、袁增伟、柏益尧、周媛、谷成、杨柳燕、刘建萍、李梅、刘蓓蓓、周庆、顾雪元、孙平 南京大学
33 基于医+X融合的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蔡红星、刘莹、郑骏年、张静、潘晨 徐州医科大学
34 基于“两优”理念的“四融合、三协同”实践育人体系探索与实践 曹德欣、屠世浩、吴祝武、谢广元、谢发国、罗萍嘉、黄军利、马占国、杨得利、冯震、李伟、曹洪军、周圣武、郑西贵、陈文 中国矿业大学
35 “数据赋能、三链融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曹杰、巩在武、曹玲、马慧敏、黄卫东、吴伟力、刘振、陈丰照、魏洁云、朱晓光、朱光、胡泽文 徐州工程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邮电大学
36 “重大项目牵引,创新育人融合”材料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实践 曾海波、陈光、李建亮、邹友生、王克鸿、朱和国 南京理工大学
37 “一核两翼三融合”复合型园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陈发棣、侯喜林、吴巨友、陈劲枫、韩键、吴震、房伟民、高志红、上官凌飞、房经贵、柳李旺、郭世荣、张清海、陈素梅、文习成 南京农业大学
38 “学思践悟、知行融创” 理工科大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陈建龙、王小六、张小向、周建华、潮小李、陈文彦、张福保、徐亮、温广辉、卢剑权、钟思佳、王峰、杨明、刘国华、杜睿 东南大学
39 “学研一体、多元合一” 本硕博贯通式公共外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陈美华、金晶、胡永辉、朱善华、李霄翔、王学华、金曙、吴之昕、郭锋萍、杨茂霞 东南大学
40 数智赋能●理工添翼●交叉融合——智慧会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陈志斌、陈良华、陈菊花、吴斌、吴芃、江其玟、胡汉辉、韩静、王亮亮、陈洪涛、汪敏达 东南大学
41 面向长三角制造业产业链的“三维开放融通”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丁建宁、许桢英、王宏宇、鲁金忠、黄娟、程广贵、潘红军、张新洲 江苏大学
42 基于HOPE理念和I-CARE模式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体系构建与创新实践 丁强、喻荣彬、孔祥清、韩春红、钱文溢、袁栎、季国忠、施海彬、黄石平、李茜、张宁、黄松明、蒋沁、高兴亚、沈洪兵 南京医科大学
43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化铸魂育人探索与实践 方忠、李尧、岳峰、史成明、杨日晨、陈义海、冯青青、陈国华 盐城师范学院
44 基于临床、回归经典,以中医思维构建为主线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 方祝元、吴勉华、黄桂成、唐德才、王明强、闵文、杨帆、王亮、张犁、魏凯峰 南京中医药大学
45 基于医学人才岗位胜任力培养的临床教学改革实践 高建林、周庆、施炜、桑爱民、肖明兵 南通大学
46 三链并举•多维协同•双驱联动——系统推进计算机类领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耿新、董永强、张敏灵、王贝伦、金嘉晖、李骏扬、杨全胜、王帅、凌振、倪庆剑、倪巍伟、吕美香 东南大学
47 产业牵引、四方联动的智能制造装备人才培养共同体建设与实践 龚俊杰、姚冠新、孙进、李斌、陈荣发、宋爱平、吴桂峰 扬州大学
48 “科学与技术、工程与医学、创新与转化”三融合一贯通高端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顾忠泽、顾宁、陆祖宏、张宇、涂景、冷玥、万遂人、谢建明、孙啸、周平、徐春祥、汪丰 东南大学
49 新工科电气类专业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 胡敏强、杨继全、马刚、冯春梅、王长宝 南京师范大学、南瑞集团有限公司
50 “德育筑基、科技融合、跨界协同”的金融学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华仁海、张成、郭文旌、刘敏楼、姚定俊、朱军、王宏勇 南京财经大学
51 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培养卓越造船工程师的改革和成效 嵇春艳、周宏、窦培林、田剑、张永林、尹群、朱仁庆、陈悦、谢云平、魏晓卓、温大勇、刘昆、陈淑玲、宋向荣 江苏科技大学
52 创新引领 四链融合——信息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蒋国平、李飞、马延文、吴蒙、王昆、邓艳、孙蓓蓓、赵强、肖梅宁、胡芳仁 南京邮电大学
53 优化素养 强化实践 深化研学:综合性大学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蒋星红、秦炜炜、曹永国、张佳伟、陈书洋 苏州大学、苏州市教育局
54 转型、契合、重塑——综合性大学本科教学卓越框架的创建与实践 焦新安、俞洪亮、王承堂、杨国庆、张旭、张勇、俞福丽、姚婷 扬州大学
55 “双螺旋、四联动、全链合”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与实践 金保昇、邱文教、沈孝兵、孙伟锋、熊宏齐、秦霞、杨文燮、陆金钰、胡汉辉、贾方、徐春宏、邓蕾、刘慧 东南大学
56 民办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1+5”协同育人体系构建 金成、阙明坤、陆启义、蒋丹、朱中伟、郑斌、邹山花、杨敏、孙艳艳、姚湘 无锡太湖学院
57 “一核四维全保障”——德医双修卓越影像医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居胜红、滕皋军、谢波、彭新桂、崔莹、王远成、张建琼、杜瑞杰、李嘉、卢瞳、赵振、王玲、陈月、李惠明、王雨晴 东南大学
58 虚实结合的数字化地理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与实践 李满春、鹿化煜、金晓斌、陈振杰、李岩、刘绍文、陈刚、吴吉春、李徐生、王玮、徐志伟、夏南 南京大学
59 计算机与金融工程交叉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李心丹、武港山、俞红海、仲盛、李浩、陶先平、肖斌卿 南京大学
60 高端制造业卓越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李迎光、朱荻、郝小忠、陈蔚芳、隋少春、游有鹏、徐九华、楼佩煌、何宁、朱增伟、丁文锋、卢文壮、孙玉利、沈理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61 面向“本质安全”的过程装备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凌祥、赵建平、谭剑锋、周剑锋、董金善、彭浩、付昌义、王华、陈晔、廖传华、邵春雷、周勇军、虞斌、王海峰、耿鲁阳 南京工业大学
62 计算机类人才“三维能力”一体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刘青山、顾韵华、陈炜峰、郭萍、朱连华、庄伟、祝成林、王保卫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63 美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刘伟冬、李彤、章文浩、商勇、费泳、束新水 南京艺术学院
64 “生命 •生活 •生态”中文师范专业育人体系建构与创新 柳宏、王定勇、陈莉、王逊、张堂会 扬州大学
65 面向国防英才培养的“贯通递进”式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梅锦春、吴晓蓓、黄爱华、陈光、胡访、周双喜、王存扣、袁军堂、车剑飞、周琳 南京理工大学
66 “立德为先、创新铸魂、融合践行”—智能制造领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倪中华、毕可东、殷国栋、贾民平、张志胜、贾方、陈云飞、钱瑞明、王斌、王兴松 东南大学
67 四融合 三进阶:“智·商”复合型一流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潘镇、李金生、顾建平、王刚、陶士贵、易志高 南京师范大学
68 三维协同,三制并举,三进并行——纺织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潘志娟、卢业虎、严明、赵伟、卢神州 苏州大学
69 数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秦厚荣、朱晓胜、邓卫兵、梅加强、吴婷、徐海蓉 南京大学
70 集成学科优势 深耕产教融合 构建“工程英才”创新实践教育体系 施大宁、陶勇、孔垂谦、朱建军、王成华、朱如鹏、侍旭、李君、梁文萍、王静、袁磊、钱钰、贾佳丽、赵子玥、刘长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71 前沿引领、科教融合:面向信息科技高速发展,培养电子类本科创新人才 施毅、刘斌、王自强、吴培亨、郑有炓、张志俭、黄晓林、张蜡宝、李丽、曹汛、康琳、闫锋 南京大学
72 基于项目教学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史金飞、郑锋、缪国钧、邵波、黄家才、李红艺、殷埝生、张仰飞 南京工程学院
73 面向艰苦行业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宋学锋、程德强、石礼伟、万志军、隋旺华、边和平、汪云甲、徐瑞东、翟成、宋晓秋、张兴、徐继山、卫慧芳 中国矿业大学
74 航空发动机自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宋迎东、张天宏、孙志刚、于兵、崔海涛、毛军逵、王霄、王中叶、谭慧俊、徐惊雷、张靖周、黄金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75 多维融通 四轮驱动 培养对接地方主导产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孙爱武、王冬冬、赵玉萍、韩锦标、杨权权、余柏林、张中胜、戴建国、黄明亮、张强华 淮阴工学院
76 双引双驱,五融六转,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科类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汤正华、邹一琴、胡智喜、金向红、周泽民、张兵、王传金、吕莹璐、谢金楼 常州工学院
77 汲取周恩来精神营养 形塑大学生“四种特质” 培育高素质时代新人 王冬冬、杨满仁、曹苏群、陈晓兵、蒋志强、刘化喜、朱为国、韩飞、赵志国、黄明亮、孙劲松、叶玮 淮阴工学院
78 “固本强基、一本三融”理念引领下的林业院校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王浩、周宏平、闵永军、王立彬、蒋玲、茹煜、周统建、毛洪贲、汪贵斌、徐勇、梅长彤、韩建刚、田如男、杨加猛、姜琪、沈俣 南京林业大学
79 五元协同、特色融合,行业高校土木类一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王立彬、魏洋、戴兆华、杨平、李国芬 南京林业大学
80 “以新应变,以创领变”的能源动力类专业改革与人才培养实践 王谦、康灿、王军锋、柏金、刘栋、冯永强、何志霞、高波、王爽、吉恒松、王贞涛、王晓英 江苏大学
81 新时代高校美育“四位一体、全面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吴磊、王鲁沛、胡晓玲、褚玮、刘江峡、陈晶、苗翰初、金豆豆、孟园园 苏州大学
82 “三链驱动”政产教融合自动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谢林柏、王艳、陶洪峰、沈艳霞、孔丽丹、谢莉 江南大学
8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护理核心能力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徐桂华、柏亚妹、严姝霞、李国春、焦文娟、黄芳、王爱红、刘月仙、殷海燕、戎有和 南京中医药大学
84 面向乡村振兴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 徐辉、陈菁、陈丹、朱成立、陈毓陵、王为木、张洁、郑润、王薇薇、翟亚明、冯宝平、褚琳琳、金光球、张睿、杨永富、杨荣华 河海大学
85 面向澜湄合作机制框架的国际学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徐卫亚、张海军、王新瑞、应海华、李妍、张海榕、周海炜、李君钰、杨颖、张珂、李琼芳、黄涛珍、范锐、王冰、周立新 河海大学
86 打造研究型课程群,构建师生共同体:中文拔尖人才培养内涵提升探索与创新 徐兴无、徐雁平、董晓、刘重喜、高子文 南京大学
87 新工科背景下生物工程类一流专业“五位一体”建设的路径与实践 许正宏、陈献忠、尹健、倪晔、陈旭升、徐美娟、饶志明、陈鹏程、丁重阳 江南大学
88 植物生产类“四全程四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创构与实践 严长杰、张洪程、刘巧泉、杨泽峰、刘芳 扬州大学
89 立足经济安全 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审计人才 晏维龙、王会金、董必荣、郑石桥、陈伟、王家华 南京审计大学
90 突出“讲好中国故事”能力培养的外语专业教育创新与实践 杨金才、何宁、张俊翔、高方、陈兵、陈民、彭曦、魏向清、李锦花、张伟劼 南京大学
91 艺工融合,以美育人:理工科高校美育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杨莉莉、昂海松、路漫漫、徐梦洁、李珊珊、王晖、郑祥明、孙佳敏、板俊荣、张启钱、张钟勤、朱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92 思想先导和知识变革驱动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杨亦鸣、刘涛、张强、孙茂松、穗志方 江苏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93 化学化工类本科“五融合”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姚建林、路建美、姚英明、吴莹、章建东、赵蓓 苏州大学
94 "数智赋能、三链融合"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姚文韵、张正勇、丁乙、张帆、李树青、万绪才、卜金涛、王玉春 南京财经大学
95 “高峰学科引领、多维协同驱动”林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尹佟明、杨平、梅长彤、汪贵斌、孙建华、杨红强、陈晨、盛江梅、应晨希 南京林业大学
96 师范性、学术性、高阶性——综合性大学英语师范教育教学卓越框架构建与实践 俞洪亮、王金铨、何山华、秦旭、缪海涛、陶竹、张强 扬州大学
97 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的“四位一体”路径创新 张波、顾富民、严开宏、佘林茂、刘霞、彭亮、王本余、曹慧英、刘娟娟、冯军、白薇、贾学军 南京晓庄学院
98 应用型高校“项目中心”专业创新课程模式构建与十年实践 张根华、冀宏、伏广伟、徐健、姜智、王雪锋、费志勇、刘龙飞 常熟理工学院、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99 启智润心 哲以成人:哲学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张亮、孙乐强、刘鹏、唐正东、胡星铭、周嘉昕、邵佳德、韩玉胜、郭明姬 南京大学
100 立足中国实践,多维协同的设计类一流本科教学模式创新与探索 张凌浩、魏洁、曹鸣、廖曦、张明山 江南大学
101 目标融合 元素渗透 路径协同:德育教育融入建筑类专业教育的育人模式实践 张庆奎、朱建达、刘志强、邵大伟、刘长春、钱达、李敏、郑皓、潘斌、楚超超 苏州科技大学
102 “体教融合”构建大学体育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张天峰、李国、刘涛、陈军、赵飞、王冀宁 南京工业大学
103 德育铸魂、四维联动、多方协同——培养紧合国家需求的信息工程一流人才 张在琛、王蓉、孟桥、崔铁军、王婧菲、杨晓辉、张川、李文渊、孙威、王志功、李潇、张圣清、戚晨皓、党建、吴亮、赵安明 东南大学
104 大数据时代统计学创新人才培养 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赵鹏、刘伟、谢颖超、周勤、李月玲、刘鹏飞、丁维勇、陈磊 江苏师范大学
105 高端科研平台深层次融入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郑江淮、孙宁华、谢建国、巫强、方先明、洪银兴、刘志彪、范从来 南京大学
106 服务于向强国跨越的化工大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钟秦、张舒乐、陈迁乔、朱俊武、马卫华、丁杰、王娟、曲虹霞、朱腾龙、黄茹 南京理工大学
107 “两化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周德群、朱建军、邓晶、王群伟、虞先玉、涂志宏、关叶青、朱庆缘、吴菲、丁浩、刘丽丽、时茜茜、欧阳林寒、米传民、刘小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08 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周福宝、王恩元、王亮、仲晓星、王凯、时国庆、秦波涛、刘晓斐、程健维、王雁鸣、饶中浩、吕向前、裴晓东、刘洪永、刘清泉、孙留涛 中国矿业大学
109 跨界融通 多元协同 林业工程类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周晓燕、勇强、梅长彤、徐伟、徐勇、刘奕琳、翟胜丞、顾晓利、张海洋 南京林业大学
110 立德铸魂,强能固本:高素质师范生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朱汉清、周平、史红波、葛军、周洪波、曹如军、史晖、毛广雄、皮武、陈贵宾、杨颖 淮阴师范学院

二等奖(140项)

注:排名不分先后,按成果第一完成人姓名首字母音序排序。
111 需求导向、交叉融合、多元协同:汽车产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贝绍轶、俞洋、王志华、范洪辉、张兰春、施卫 江苏理工学院
112 教育硕士研究生“U-S 双主体”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蔡国春、黄德志、赵峻岩、陈青、王树良、周慰、李磊 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市第一中学
113 校会协同六十年 搭平台建资源 创“力学+”工科人才培养新范式 蔡新、高存法、章定国、张毅、毕勤胜、钱向东、王媛、洪俊、陈建平、赵慧明、周剑锋、宋向荣、雷冬、宋家斌、袁赛瑜、孙洪广、林继、蒋林华 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江苏省力学学会、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科技大学
114 聚焦产业,集群专业:地方高校工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曹广喜、包云轩、钱承山、郭业才、唐玥、赵峰、付鹏飞、黄鸿娇 无锡学院
115 理实交融、双重协同: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曹如军、任红娟、朱守信、罗军兵、宋臣 淮阴师范学院
116 医教研协同融通的放射医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柴之芳、周光明、高明远、王殳凹、胡春洪、周泉生、俞家华 苏州大学
117 需求牵引、持续迭代——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陈兵、李鑫、孙涵、黄圣君、赵蕴龙、江爱华、刘哲、易洋、王立松、皮德常、马维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18 医教协同背景下高校临床专硕课程集群发展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陈峰、周建伟、柯巧、蔡磊、赵妍双、王锦帆、季旻珺、施荣根、张慎忠、傅鹏、杨晓江、夏彦恺、胡志斌 南京医科大学
119 双链耦合 交融互动:动物科学专业新农科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陈国宏、李碧春、吴锋、常国斌、吴信生、张钰 扬州大学
120 “知识、能力、素养”融通,支撑一流轻工人才培养的数理教学新模式 陈国庆、胡满峰、朱纯、张景祥、马超群、王珏、胡清元、朱承澄、吴慧 江南大学
121 基于自主学习的公安业务能力靶向提升研究与实践 陈积敏、江林升、邹鸣、马沁妍、赵小康、张运生、陈勇、周维方、刘珊珊、秦丽丽、石琨、张崇波、邓琳君、赵玉丽、李婉芹、范震、赵成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122 德业双修、博爱塑魂,特教康复类专业全方位育人平台创新与实践 陈克军、张茂林、杨枫、张伟锋、王姣艳、何侃、谈秀菁、石晓辉、许海燕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123 基于“五业、五动、五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 陈奎庆、徐守坤、曹杰、邵晓根、洪涛、宋思运、彭伟、江一山、袁兴国、赵辉、赵保同 徐州工程学院、常州大学
124 面向智媒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陈龙、胡明宇、王静、谷鹏、曾庆江、张梦晗 苏州大学
125 思政立德、思辩明理、情境育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系统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陈章龙、梅景辉、李飞、王敏光、王萌、茆素琼、卓承芳 南京财经大学
126 “多维融合式”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程乃胜、刘爱龙、王艳丽、李相森、朱娟 南京审计大学
127 专业认证视域下师范生培养体系的重构与实践 崔刚、岳峰、周浩、韩诚、刘井飞、蔡柏良、乔晖、戴俊、王加连、李尧 盐城师范学院
128 “一中心、两体系、多支撑”在线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崔新有、周蔚、冯国刚、许文静、项锦、陈然、张冲、王小军、陆宝华、杨英、朱云涛 江苏开放大学
129 契合新工科内涵的大学物理及实验教学体系重构与智慧型教学模式创新 戴玉蓉、周雨青、董科、黄兆聪、吕俊鹏、侯吉旋、安明、朱延技、徐庆宇、刘甦、顾小杰、袁士俊 东南大学
130 “三全联动,五育融通”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狄留庆、徐桂华、陈明、张宗明、牛浩、苏文娟、陈小进、刘宏亮 南京中医药大学
131 “多学科复合,多维度协同”一流药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丁锦希、蒋蓉、颜建周、柳鹏程、李伟 中国药科大学
132 面向“互联网+”创新思维培养的 《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混合式教学实践 丁晟春、岑咏华、崔骥、吴鹏、韩晓梅、王玉东、王曰芬、颜端武、杨慧、陈芬、田辉 南京理工大学
133 共轭赋能、三维聚合——化学化工一流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东为富、董玉明、倪邦庆、陈明清、丁玉强、刘学民、陆双龙、潘庆伟、田卫平、刘湘、刘仁 江南大学
134 数智驱动、专业协同、产教融合培养土建类高素质人才 董军、陆伟东、王曙光、郭华瑜、龚延风、周佶、蒋刚、徐敬海、齐玉军、孙广俊 南京工业大学
135 名师引领、本研互动、强化实践-公共卫生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董正超、刘扬、李百胜、庄勋、鞠少卿 南通大学
136 基于专业发展与行业需求的跨学科全人教育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堵国成、孙子文、徐学明、刘和、王雷、叶敏、陈路、聂晨曦、黄芳 江南大学
137 接通产业 融通专业 连通企业: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方海林、陆勇、王伟、何坚强、吕立斌、杨婧、刘振海、许琦、吴发红、余晓红 盐城工学院
138 强化价值引领 提升创新能力,航空科技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冯绍红、高存法、陆洋、郑祥明、佘明、许静、韩楚、钱征华、沈星、魏小辉、吕宏强、胡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39 资源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土地管理卓越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冯淑怡、欧名豪、曲福田、石晓平、郭忠兴 南京农业大学
140 新课程质量生态下机械专业“大课程、小项目” 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冯勇、高成冲、李钢、张杰、欧益宝、王宗荣、韩亚丽 南京工程学院
141 创建“四化一新”育人模式,培养测绘新工科拔尖人才 高井祥、李增科、张书毕、王潜心、张秋昭、陈国良、刘志平 中国矿业大学
142 交叉·协同·融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葛俊祥、常建华、张治中、刘光杰、张秀再、刘恒、刘向、陈慧、葛昕明、周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43 工商管理类专业“分类塑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巩在武、邱玉琢、陈涛、于波、姚晖、袁广达、张慧明、谢荣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44 教育学研究生高品质研究素养培养体系建构与实践 顾建军、莫少群、邵泽斌、张新平、姚继军、吴晓玲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教育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145 基于“校企协同、学创一体”的数字贸易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顾晓燕、华树春、符斌、朱玮玮、王茜、张亮、聂影、吴远征、田家林、崔斌 金陵科技学院、南京世格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146 “价值塑造·科教融合·多维协同” 化工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管国锋、王磊、薄翠梅、万辉、刘睿、董金善、生迎夏、顾学红、韩明娟、陈献富、吴松强、张治宇 南京工业大学
147 面向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的可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郭宇、田威、朱如鹏、傅玉灿、金霞、齐振超、左敦稳、周来水、陈炳发、杨文安、朱海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48 医学院校“懂医精药”药学人才 “I-SPARK”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韩峰、季勇、李歆、胡琴、于海琳、徐华娥、陈芸、冒小璟、姜慧君、许贯虹 南京医科大学
149 基于跨学科的传媒类人才协同培养机制重构与实践 韩鹏、袁晓黎、闫丽丽、肖蕾、邓海洋、姜圣瑜 南京传媒学院
150 思政课“领、悟、说、合”四位一体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洪波、郭昭昭、阚为、姚允柱、周远全、严雷、李英姿、李西杰、戴中璧、李树文 江苏科技大学
151 产教融合下水利信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胡鹤轩、朱金秀、朱跃龙、陈慧萍、刘小峰、刘春田、张鹏程、黄倩、张雪洁、张晔、张云飞、黄永春、陆佳民、陈静、刘翔、段蓉、倪建军、金永霞 河海大学
152 前沿引领,主动适应:电子信息类人才“多元-递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胡剑凌、陈小平、刘学观、曹洪龙、胡丹峰、俞一彪、周鸣籁、黄远丰 苏州大学
153 资源聚合●机制创新●示范引领—高校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探索与实践 胡凯、刘加彬、祖强、庄建军、孙岳明、韩静、陈晖、周振华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先极科技有限公司
154 绿色工程教育背景下生物制造类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胡永红、郭凯、刘睿、谢宁昌、韦萍、周华、吴昊、胡南、贾红华、熊强、姜岷、徐虹、周辉、吴杰、江凌、杨朋朋、欧阳平凯 南京工业大学
155 以水为脉络的新时代治水研究生培养“W-A-T-E-R”路径创新与实践 华祖林、李俊杰、苏怀智、李轶、刘平雷、赵倩、俞晨、储晨雪 河海大学
156 “厚”生物学基础的综合性大学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与实践 黄金林、熊飞、高勇、张彪、杜坤、刘宗平、陆大雷 扬州大学
157 价值引领、特色驱动、融合创新:数字时代管理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黄卫东、张志华、曹杰、王娟、周晓剑、赵波、徐侠、翟丹妮、沈超、魏建香、李宏伟 南京邮电大学、徐州工程学院
158 高水平工科优势高校教师跨界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江爱华、王成华、孔垂谦、易洋、陈兵、朱建军、梁文萍、刘长江、钱钰、马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59 "多元协同-多维融合-多径自洽"的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江浩斌、耿国庆、薛红涛、丁华、刘文光 江苏大学
160 面向现代农业的厚基础、强实践、善创新生物科学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蒋建东、崔瑾、沈振国、赵明文、强胜、章文华、李阿特、潘汝浩、刘园园 南京农业大学
16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线下金课融合式改革与实践 金丽馥、王志刚、张林、李明宇、邹富良 江苏大学
162 健康中国背景下卓越护理人才人文素质培育的研究与实践 李惠玲、田利、林璐、吴茵、孟红燕、邬青、王丽、侯云英 苏州大学
163 “五维导学式”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李健生、江芳、陈守文、谢慧芳、李娜、陈欢、沈锦优、押淼磊 南京理工大学
164 工程管理类高素质人才区域创新培养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 李启明、李德智、袁竞峰、王文顺、杨高升、陆莹、徐照、虞华、邓小鹏、陆彦、黄有亮、杜静、林艺馨、吴伟巍、何厚全、陆惠民、成于思、朱蕾、苏舒、夏侯遐迩 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
165 基于产教融合的能源化工装备人才培养“沉浸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刘雪东、戴国洪、陆怡、刘文明、付双成、高光藩、陆先亮、张菊芳、陈小洪 常州大学
166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食品学科本科人才“三内涵六要素”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刘元法、王立、谢云飞、傅莉莉、魏珍吉、王周平、徐丽广、常明 江南大学
167 多维协同培养海洋技术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卢霞、周立、焦明连、徐军田、孙佳龙、蒋廷臣、吕海滨、李玉、张瑞、李联泰 江苏海洋大学
168 强化社会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陆芳、戴斌荣、张军华、伏干、柴江、付淑英 盐城师范学院
169 “层次递进,多维拓展”——计算机类学生软件基础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陆建峰、张琨、衷宜、朱保平、赵学龙、余立功、徐建、严悍、马勇、石朝侠 南京理工大学
170 “产业定制 顶石设计 项目贯通”药学专硕行业先锋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陆涛、丁锦希、胡庆华、杨涓、康迪、陆冷飞 中国药科大学
171 智能制造背景下林业装备类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 马晨波、朱银龙、吴斌、习爽、杨雨图、李建华、刘英、周宏平、茹煜、蒋雪松、杨青、许蔷、孙青云、姜东、徐铭铭 南京林业大学
172 地方院校电类专业“两融合三协同四递进”人才培养机制与路径探索 毛国勇、张燕红、蔡纪鹤、姚文卿、郑仲桥、袁洪春、鲍玉军 常州工学院
173 新型动物科学类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毛胜勇、姜平、王恬、蒋广震、曹瑞兵、熊富强、张艳丽、贾晓庆、李静、金洁南、张莉莉、时晓丽、向小娥 南京农业大学
174 新文科背景下“一链四阶多维融合”管理类双创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梅强、赵观兵、郭龙建、李昕、张海斌、杨道建、任泽中、王海军、刘昌年、屠文娟、王友发、樊茗玥 江苏大学
175 思政领航 内驱续航 智慧助航: 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重构与实践 宁晓明、朱国军、李纪明、黎汉杰、宣昌勇、徐永其、陈德翼、黄吉庆、朱小明、乔磊 江苏海洋大学
176 “两融合、三互通”的化工安全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潘旭海、蒋军成、赵声萍、潘勇、朱常龙、王志荣、王静虹、汤吉海、朱顺兵、周汝、钱剑安 南京工业大学
177 “文化引领、立体联动、思维多元”检验医学人才培育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钱晖、许文荣、胡嘉波、邵世和、孙梓暄、龚爱华、张徐 江苏大学
178 卓越语文教师培养“五维一体”审美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施军、许芳红、杨颖、杜运威、皇甫素飞 淮阴师范学院
179 “三全育人”视域下“三进三知”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创新实践 史国君、刘朝晖、龙永红、黄海、张相琼、张泳、耿言海 南京工程学院
180 “三协同三前移三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多元化育人模式的构建及其创新实践 史宏灿、郑英、龚卫娟、梁景岩、卢丹、许金鑫 扬州大学
181 前沿引领、创新支撑、协同育人———测控技术与仪器一流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宋爱国、刘澄玉、祝雪芬、王慧青、丁小丽、陈熙源、周晓晶、朱利丰、刘莹 东南大学
182 基于ESP的基础医学“三位一体”实验教学新体系构建与实施 苏川、高兴亚、袁栎、张枫、袁艺标、王觉进、李皓、徐娟、顾军 南京医科大学
183 “平台+模块”· “虚实结合”大工程实践育人模式探索与实施 孙力娟、张学军、高翔、朱玉平、刘芫健、张徐、王强、刘永贵、赵海涛、程勇、贺超凯、郭盛 南京邮电大学
184 面向产业竞争新格局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一流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孙伟锋、吴俊、钱钦松、孙立涛、汤勇明、雷威、柏宁丰、王著元、于虹、刘斯扬 东南大学
185 “聚焦国际前沿,服务国家战略”的三维度-四融合材料学科领军人才培养模式 孙正明、郭丽萍、章炜、储成林、丁辉、戴挺、刘加平、张亚梅、张旭海、晏井利、王倩倩、冯攀、佘伟、马慧、施春陵、杨树东、缪昌文 东南大学
186 迭代创新、资源嵌入、整合设计—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滕乐法、钱吴永、朱和平、吴媛媛、王育红、武戈、李峰、汪长玉、朱晋伟、马振峰、谢玉梅 江南大学
187 地方高校艺术类“三维四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田晓明、伍立峰、陈卫东、黄祖平、王文瑜、狄野、朱永明、陈林、莫军华、薛娟、梁建飞、居由 苏州科技大学
188 卓越引领 三维一体 多元创新:地方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田燕、姚苏平、顾媛媛、张学而、刘军豪、胡伟、史晓倩、王艳、王冬梅、张斌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189 “五+”合力 协同创新:构建高质量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田芝健、朱蓉蓉、王慧莹、于潜驰、罗志勇 苏州大学
190 化学类专业“三维一体、教研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践 屠树江、韩锡光、李广超、石枫、王香善 江苏师范大学
191 “分布式”法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王承堂、蔡宝刚、高永明、包振宇、马辉、李云波、曾凡燕、夏静宜 扬州大学
192 时空延展、深度融合、深层学习——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王建新、花汉兵、班恬、李竹、孙理、吴少琴、陈胜垚 南京理工大学
193 教学做合一: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晓庄实践 王静萍、汪璧辉、朱蕾、彭雪蓉、张爱朴、周红民、方小兵 南京晓庄学院
194 “强化价值、聚合知识、面向现实”的伦理学课程群建设探索 王露璐、陈真、李志祥、陶涛、张燕 南京师范大学
195 基于国际视野拓展的环境类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王沛芳、王超、李一平、刘建超、李轶、刘晓东、王华、许航 河海大学
196 交叉复合、理实融合——匡亚明学院拔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王炜、葛欣、邹大维、范红军、吴盛俊、王芳、司林敏、许望 南京大学
197 立足区域、彰显特色、打造精品:苏州大学吴文化一流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王卫平、杨旭辉、黄鸿山、范莉莉、朱琳、张程娟、朱小田、王玉贵、胡火金 苏州大学
198 地方高校新商科人才“三融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王卫星、彭伟、张宏如、姜鸿、刘建刚、姜国刚、杨月坤、潘伟强、王启万、王文华 常州大学
199 行业牵引,创新驱动—航空航天特色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实践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王晓琳、姜斌、阮新波、陈谋、王勤、刘闯、张绍杰、陈杰、李韪韬、朱永凯、唐超颖、黄旭珍、张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模式的创造性转化 王尧、陈子平、张蕾、房伟、刘阳扬 苏州大学
201 多主体协同参与:主体间性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王永祥、张杰、辛斌、王菡薇、田朝霞、张智义、朱有义 南京师范大学
202 基于科研创新团队的植物保护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王源超、叶永浩、邵刚、张正光、吴益东、洪晓月、董莎萌、陶小荣、华修德、王备新、黄绍华、岳丽娜 南京农业大学
203 “懂药精工”的制药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王志祥、林文、杨照、黄德春、戴琳、张宝玲、崔志芹、武法文、明广奇、陈娟 中国药科大学
204 新工科背景下矿山行业特色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王忠宾、程志红、李艾民、江晓红、刘送永、刘后广、沈刚、刘同冈、杨善国、李贝贝、刘新华、郝敬宾 中国矿业大学
205 创新与实践能力深度融通的纺织精英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 魏取福、付少海、黄锋林、高卫东、王鸿博、潘如如、蒋高明、傅佳佳、刘庆生、范雪荣、徐阳 江南大学
206 航空强国建设背景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魏小辉、聂宏、姚卫星、郑祥明、陆洋、蒋彦龙、昂海松、佘明、尹乔之、胡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7 产业需求为牵引,产教研“三融合”中药学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吴啟南、段金廒、曹鹏、吴皓、朱栋、朱华旭、张丽、谢波、陆兔林、陆茵、谷巍、彭国平、严国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8 创新引领、三维联动、多元集成——电气类专业一流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吴在军、顾伟、何嘉弘、胡秦然、李周、胡仁杰、赵剑锋、黄学良、黄允凯、高山 东南大学
209 新军事变革下兵器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吴志林、陈雄、何勇、王永娟、余永刚、贾鑫、任杰、葛建立、姚文进、赵灵、郑侃、祖莉、张相炎、陈龙淼、徐亚栋 南京理工大学
210 实战赋能 数据培智:现代警务人才培养的实战化教学模式构建 夏存喜、张兰青、王智军、王群、缪文升 江苏警官学院
211 思政引领,专创融合,实战赋能 信息安全一流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肖甫、黄海平、杨庚、徐小龙、孙力娟、张伟、陈志、王海艳、章韵、胡素君、陈伟、沙乐天 南京邮电大学
212 一体两翼、多维支撑、全链条浸润的能源动力类一流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肖睿、李舒宏、郭瑞、段伦博、刘倩、蔡亮、殷勇高、苏志刚、杨柳、钱怡君、吴嘉峰 东南大学
213 行业背景高校特色化软件人才五元贯通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徐守坤、徐明华、石林、沈洁、孙霓刚、侯振杰、李宁、周书钟、潘操、庄丽华 常州大学
214 四平台五联合协同培养医药产业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许兴友、马卫兴、张东恩、史大华、程青芳、祝春水、秦昆明、董自波、吉敬、司鑫鑫 江苏海洋大学
215 地方高校工程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程跨学科项目制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薛冰、徐淑玲、莫琦、储开斌、安宁、李明娟、陈炳伟、包伯成、武花干、王峰 常州大学
216 以“三同”为导向的留学研究生趋同培养及其管理模式改革 颜晓红、王昌达、崔勇、邹小波、高静 江苏大学
217 承创交融、四新协同:地方高校建筑类专业一流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与系统实践 杨新海、夏健、罗超、丁金华、徐永利、王勇、张兴、王雨村、张兄武、周曦 苏州科技大学
218 劳创融合:基于双创教育的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叶柏森、林刚、吴锋、陈克勤、康爱红、施林峰、徐蕾、高福营 扬州大学
219 土建类专业“12345”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殷惠光、姜慧、朱炯、李雁、王圣程、雷蕾、刘晴、张连英、于洋、白玉萍、刘志勇、张林军 徐州工程学院
220 “懂医精药强用”的药学服务人才“双融合、三进阶、四协同”培养模式改革 印晓星、赵子明、鲁茜、王涛、周雪妍 徐州医科大学
221 服务制造强国战略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袁军堂、滕燕、段齐骏、殷增斌、汪振华、王晓沁、王展、梁医、曾山、周云波 南京理工大学
222 “艺科融合,协同育人”:参数化技术驱动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詹和平、邬烈炎、熊嫕、张明、蒋杰、周庆、盛瑨、童芳、丁治宇、姬益波 南京艺术学院
223 “大生命科学”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张辰宇、朱景宁、杨四海、焦瑞华、陈建群、杨永华、张骑鹏、张冬梅 南京大学
224 融知识于“治能”:基于政府治理创新的“四力三维”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张凤阳、孔繁斌、李里峰、王海洲、毛维准、祁玲玲、张乾友 南京大学
225 以“三力”为核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张广明、谢婧婧、殷晶晶、陆伟东、范益群、薛荣生、陈晨子、陈庭强 南京工业大学
226 “五融合”现代种业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张红生、朱 艳、黄骥、鲍永美、盖钧镒、洪德林、刘 康、钱虎君、戴廷波、殷 美、王州飞 南京农业大学
227 中俄融通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张农、李顺才、邢邦圣、胡福年、李延龄、王莉、马军、张建华 江苏师范大学
228 高校专业课程“四面一体”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张绍良、侯湖平、孙慧、公云龙、王义保、丁忠义、杨永均、周来、汪超 中国矿业大学
229 融通“四史”教育与本科历史专业教学体系的创新实践 张生、孙扬、王涛、任玲玲、梁晨、朱锋、曹大臣、刘相平、姜良芹、闵凡祥 南京大学
230 面向人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国际建筑教育共同体构建与实践 张彤、鲍莉、David Leatherbarrow、葛明、江泓、董卫、朱渊、朱雷、成玉宁、唐芃、李华、李新建、史永高、淳庆、蔡凯臻、周欣、沈旸 东南大学
231 大艺术·浸润式·多元化:新时代艺术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张卫、朱沁娟、吴旭春、於玲玲、黄天灵 南通大学
232 理工结合 交叉融通: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张永宏、陶涛、孟克、吴崇、王军、郜海阳、程勇、马星、任团伟、陆振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33 基于“两对话两评议”课程思政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赵茂程、周建超、吕林、黄彬、胡吉星 泰州学院
234 一流学科引领 四维举措协同 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实践体系探索与实践 赵强、刘蕾蕾、邵曦、程勇、靳雷生、肖建、许吉、黄丽亚、邹辉、孙科学、解其云、郭宇锋 南京邮电大学
235 “亲社会+亲经济”双元驱动的一体两翼MBA培养模式探索 赵曙明、张正堂、刘洪、韩顺平、张骁、程德俊、贺伟 南京大学
236 基于供给侧和需求侧结构要素融合的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赵祥祥、谢鹏、张曈、罗玉明、吴楠、邬建国、王新风、陈进、常国亮、曹瑞 淮阴师范学院
237 材料类新工科“双融合双拓展”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赵玉涛、陈刚、袁志钟、严学华、徐桂芳 江苏大学
238 浸润铸魂、多点拓维、聚力合育,培养大工科前瞻性领军人才 郑家茂、陆挺、游雨蒙、况迎辉、钟辉、孙小菡、孟桥、宋美娜 东南大学
239 知行双融合、内外双循环、师生双促进—港航工程专业国际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郑金海、张继生、陶爱峰、陈达、张弛、欧阳峰、冯卫兵、张蔚 河海大学
240 以“强基”和“筑芯”为核心的药学院校基础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实践 钟文英、杜鼎、阚子规、唐伟方、芦金荣、盛海林、于锋、言方荣、侯凤贞、祝艳斐、黄德春、董高伟 中国药科大学
241 畜产品加工卓越创新人才“五位一体”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周光宏、徐幸莲、吴菊清、李春保、张万刚、王鹏、孙健、叶可萍、王虎虎、张雅玮 南京农业大学
242 智能制造背景下船舶行业机械类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周宏根、李滨城、田桂中、景旭文、刘金锋、唐文献、钟伟、李磊、朱永梅、李国超、苏世杰、管小燕、徐超、李纯金、何强 江苏科技大学
243 从具体化到实践化的路径构建:地方师范大学师范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周汝光、高伟、孙雪连、汪颖、沙先一、张伟、王恒、张立荣、周显洋 江苏师范大学
244 行业特色高校研究生理想信念融入式教育创新探索 周显信、袁敏、尹才祥、龚培河、李志江、蒋明敏、岳爱武、王继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45 专业培养与实践育人:社会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创新模式 周晓虹、陈云松、吴愈晓、彭华民、成伯清、翟学伟 南京大学
246 “一基二核三功能”化学专业本科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朱成建、俞寿云、章文伟、芦昌盛、淳远、程旭、周爱东、余晓冬、谢然、张剑荣 南京大学
247 面向乡村振兴的经济管理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朱晶、林光华、何军、应瑞瑶、姜海、周月书、徐志刚、周力、宋俊峰、李扬、刘莉 南京农业大学
248 从行业学院到现代产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朱士中、张树德、李俊峰、李云波、钱斌、许广举、张国平、陆鑫、张晞 常熟理工学院、苏州腾晖光伏技术有限公司、苏州莱茵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249 立德树人、交叉融合,新形势下工科数学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朱永忠、杨永富、丁根宏、胡真、伍凯、郑苏娟、蒋永新、柳庆新、朱露、喻君 河海大学
250 基于校企共同体的绿色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祝遵凌、曹磊、熊瑶、丁山、杨杰、李雪艳、王宜森、吴曼、朱一、耿涛、李永昌、窦逗、黄滢、周杨静、何佳、张宁、刘力维、傅伟伦、李青青 南京林业大学、金埔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原文节选自:江苏省教育厅网站(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拟获奖项目公示)

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拟获奖项目名单相关推荐

  1. 2023年(第一批)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杨浦区拟转报项目名单公示

    根据<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沪府规[2022]22号)和<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申报指南(2023-2024年)>(沪发改服务[2023]7号)有关工 ...

  2. 江苏大学计算机学院姚奕如,2017年江苏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项目.DOC

    附件2 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项目(共279项) (基础教育类,120项) 序号 推荐成果名称 成果主要完成人 成果主要完成单位 1 2 3 4 第5及其以后 1 2 第3及其以后 1 基于 ...

  3. 国家发改委公示了38个大数据发展重大工程拟支持项目

    随着大数据国家战略加速落地,我国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尤其是工信部近日印发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特别提出加快推进大数据产业应用能力,到2020年,大数据相 ...

  4. 计算机组成原理李玉玲,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初审结果公告-山东大学.DOC...

    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初审结果公告-山东大学 2011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评审结果公示 为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山 ...

  5. 有我们看过的教材!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拟奖励名单出炉

    转载于 软科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拟奖励名单的公示.公示称,根据<国家教材委员会关于开展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工作的通知>(国教材[2020]4号)要求,经过组织申报. ...

  6. 2021年江苏高考生物成绩查询,2021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考试说明.docx

    一.命题指导思想 2021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考试说明(选修)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统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等级和综合素质评价 ...

  7. 2021江苏计算机成绩,2021年江苏省高考学生的成绩6达到25分,选择南京的东南大学,还是武汉的华科、武大呢?...

    作者:东方雨虹老师,团队优秀成员. 教育专业领域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属于团队作者. 专注励志教育,博览理想人生. 高考成绩达到625分,在2021年江苏省高考物理科目组合的考生之中,排名在2183名,能够 ...

  8. 江苏省小学生计算机装备标准,江苏省小学教育装备ⅱ类简明标准和自查表

    江苏省小学教育装备ⅱ类简明标准和自查表 (3页) 本资源提供全文预览,点击全文预览即可全文预览,如果喜欢文档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哦! 4.90 积分 江苏省小学教育装备Ⅱ类简明标准和自查表学校名称 ...

  9. 2021年江苏省安全员A证考试资料及江苏省安全员A证考试试题

    题库来源: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公众号小程序 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江苏省安全员A证考试资料是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总题库中生成的一套江苏省安全员A证考试试题,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上江苏省安全员A ...

  10. 聚合数据入选2021年江苏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

    近日,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对2021年江苏省大数据.区块链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拟认定名单进行公示,由天聚地合(苏州)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合数据)申报的"聚合金融数据服务API平台&q ...

最新文章

  1. vue响应式给数组中的对象添加新属性
  2. Android activity属性
  3. 洛谷——P2660 zzc 种田
  4. linux关机_Linux中shutdown,halt,poweroff,init 0区别
  5. php javascript 不执行,javascript – 不工作php按钮来执行操作
  6. 程式CSCMSV4黑色炫酷DJ音乐门户模板 音乐网源码
  7. 三天学好ADO(转)
  8. HttpsURLConnection 利用keepAlive特性进行优化一例
  9. php 后端刷新页面
  10. java处理表单变量_jsp处理表单及JS和JAVA变量互传
  11. data layui table 排序_具有排序、筛选、分组、虚拟化、编辑功能的React表格组件...
  12. 《大型网站技术架构:核心原理与案例分析李智慧》pdf版电子书网盘附下载链接+仪式感技术书阅读法
  13. 23hh小说网——爬虫0.1python
  14. ov5640帧率配置_ov5640摄像头设备驱动
  15. python获取根目录_python如何获取当前工程根目录
  16. 第一行代码-第二版(郭霖著)笔记十一(Material Design)
  17. fixedsys字体 win7_帮您win7系统记事本像Word文档一样更换字体的解决步骤
  18. arping命令使用方法
  19. [转载] Java是剑客-飘逸;.NET是刀客-霸道 (一)
  20. java处理1927 12 31_java - 为什么将这两次相减(在1927年)会得出奇怪的结果? - 堆栈内存溢出...

热门文章

  1. 光纤收发器tx和rx是什么意思?二者有什么区别?
  2. 【泛函分析】 1 距离空间
  3. 桌面上计算机图标怎么改成中文,怎么修改电脑桌面上的图标
  4. 二、鼎捷T100总账管理之核算项管理篇
  5. 怎么压缩PNG图片的大小?如何对PNG图片进行压缩
  6. 【加法器】——模拟电路设计简单的二进制数加法器
  7. Consider using the new consumer by passing [bootstrap-server] instead of [zookeeper.........[已解决]
  8. Python批量reshape图片
  9. IO流读取文件拒绝访问
  10. 计算机网络拨号,自动拨号上网的设置方法【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