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通信网Cellular Telephone networks

引入:
向有线网类型的网络,即便用绝缘层包住电缆并进行双重绞合,仍然会有一定量的电磁干扰。那么如果是无线通信,根本没有介质来囊括某种类信号,那么两基站之间的信号势必会造成彼此干扰,因此首先就要求通信网络中两临近基站之间使用的无线信号应被划分到不同频段来避免相互间干扰的问题。而频率也不是无限可以被划分的,因此为了更高效利用可用于通信的频段(带宽Bandwidth),使用彼此相邻的设备用不同的频段,但每三基站间隔1个频段后使用相同频段的方法来更高效利用可通信带宽。
频率复用原理:相邻的单元不能使用相同的频率进行通信,因为这样做可能会对位于单元格边界附近的用户造成干扰。然而,可用的频率集是有限的,需要重复使用频率。
如:ABC三个基站线性排列,其中AC使用F1而B使用F2。这样保证了两个相邻基站频段不同,而非相邻频段尽可能使用相同频段来减少带宽开销的设计思路。

蜂窝网络/移动网络

两个移动单位之间的通信,称为移动站(MSs),或一个移动单位[mobile unit]和一个固定单位[stationary unit]之间的通信,通常称为地面单位[land unit]。其中重要的是单元的概念。

单元

单元:按照前言提到的,某信号覆盖范围内提供所有通信服务的思路,最理想的情况下是一个单元囊括全国范围的通信,典型的代表是卫星通信。但是,这种方式有几个弊端,如果国土面积较大,人口较多,服务基数大,则根据香农公式W=log2(1+SNR),通信速率必然下降。那么为了提高通信质量,试着增加卫星个数,这样单位卫星可负责区域会减小,提供服务数量减少也会提高单位区域内服务质量。

有了上述概念,我们可以将卫星替换为基站,将地域区域划分的更小,多设置基站并限制其辐射范围,就能够提高单元内通信质量。


如图所示,其中这一个单元(蜂窝Cell)被称为RAN[Radio Access Network]无线接入网。基站到MSC【一般为事业单位的专用高速网络】的这个网络被称为Core Network[核心网],对于这些事业单位,他们用有线专线连接各基站,为各基站提高高带宽完成通信。基站传输到MSC的信号大多都携带很多用户信息,因此要求MSC有一个中央数据库存储这些信息,但是数据库存储所有信息是困难的,因此也需要一个Cache服务器来筛选过滤信息。从MSC转出信号到PSTN【公共交换电话网】是一个从企业私网转公网的过程,因此要有一个网关来将私网信号转发到公网,这个网关被称为NSC。

频率复用原理

频率复用原理:相邻的单元不能使用相同的频率进行通信,因为这样做可能会对位于单元格边界附近的用户造成干扰。然而,可用的频率集是有限的,需要重复使用频率。
基于这种原理,形成了蜂窝网络。如图所示,图中的相同数字单元意味着相同的频段。颜色只是为了区分一个循环,或者说一个排列组的形状。
因为运营商不止一家,我国的情况联通电信移动等运营商按照约定每个运营商划一部分专属于他们的通信频段,然后再把这部分频段再分成小段频段用于蜂窝网络。

通话过程:
发信:

  1. 要从移动基站拨打电话,呼叫者需输入电话号码,然后按下发送按钮【拨号】
  2. 【拨号】按下的瞬间,MS(手机节点)扫描频段,寻找一个有强信号的安装频道,然后用那个频道把数据(电话号码)发送到最近的基站。
  3. 基站会先返回一个信息问这个节点是谁,节点回复一个信息,然后基站会查找数据库确认是满足条件的用户,然后会将信息转发给MSC
  4. MSC通过网关转发信号到另一个基站的范围内寻找目标节点
  5. 目标节点若接收(接电话),则会这个连接就被完整的建立了,这个结果将会返回给MSC
  6. 此时,MSC为呼叫分配一个未使用的语音通道,并建立连接,提供双方通话服务

收信
对于收信者,因为会持续保持移动,所以机制有些不同。在一个称为分页的过程中,MSC通过向每个单元发送查询信号来搜索移动站的位置,一旦找到移动站,MSC就会发送一个振铃信号,当移动站应答时,就会为呼叫分配一个语音通道,从而允许语音通信开始。
移动站(手机)会按照一频率不断与基站沟通,以确保其他信号来时,基站能够找到它。当移动站移动到一个新的基站范围内,会向当地基站登录。
存在的问题:手机如果高频率与基站沟通,按照一般而言大多数人不会在短期内有远距离更换住所的情况,因此显得有些浪费带宽。从而决定让手机与基站的频率降低,如果手机一直出现在一个基站范围内,会在较长的时间段内关停该移动站的交互。当 交互重启时,如果移动站更换了基站,也未必需要向新基站登录,虽然更换了基站,但是当前基站和之前的基站也不一定物理距离非常远。
Paging Zone:寻呼区。相邻的一片基站形成的一个区域,当信号来到MSC后,MSC会对一个寻呼区内所有的基站进行广播来试图找到目标移动站,因此,即便更换了基站,如果物理距离不是特别远,也未必需要重新登录基站。换言之,只有寻呼区变的时候,才回到登录到新的基站。

HandOff[移交]和Roaming[漫游]

当通话中的用户称作高速交通工具时,可能会从一个基站变迁到另一个基站。此时有几种不同的用语:

  1. Hard Handoff:在建立新连接之前需要断开旧连接,这可能会导致通信质量出现问题。某时刻只能与一个基站进行通信。代表是1G,2G
  2. Soft Handoff:某时刻可以与两个基站同时通信,允许在断开旧连接之前建立新连接。代表是4G,5G。 3G属于二者过渡期

Handoff是同一个运营商基站变迁使用的用语,对于异地运营商基站变迁时则被称为Roaming【漫游】。

1G~5G移动网简述


概要内容如上表所示。红色部分是重点。
这里补充一下各时代的核心技术

/ 1G 2G 3G 4G
核心技术 FM TDM [W]CDMA OFDM
标准/系统 AMPS GSM 3GPP2 LTE/MIMO
衍生技术 FDM CDMA Roaming/GPS LTE-Advanced
发展目标 Analog voice Digital voice Digital voice+ data service Digital packet voice+Internet\

1G


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
在北美第一代移动系统使用
使用FDMA的AMPS是一个模拟手机系统
带宽在800 - MHz频带

以FM为主要通信技术,FSK(数字技术)用于控制信息交互。

2G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一种欧洲标准,为整个欧洲提供通用的第二代技术。每个波段的宽度是25兆赫,移向900兆赫

IS-95

TDMA:开始尝试数字化通信

IS- 95是一个使用CDMA数字蜂窝电话系统。该频带可以是传统的800-MHz频带或1900-MHz频带。每个频带被分成由保护频带隔开的1.228兆赫的频道
同步问题:
所有基础信道需要同步才能使用CDMA。为了提供同步,基地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服务

上图是downlink【下行信道】,即基站向移动站发送数据的过程

上图是uplink【上行信道】,即移动站向基站发送数据的过程。两个过程结合就是一个完整的交互过程。在is -95系统中,由于邻近小区的干扰不能影响CDMA或DSSS的传输,所以频率复用系数通常为1。
每个基站使用它的导频频道不断地广播信号,这意味着移动基站可以检测到来自它的小区和邻近小区的导频信号,这使移动基站能够进行软切换,而不是硬切换【Hard handoff】

3G

数字数据和语音通信都可能,其中数字通信基于分组交换而语音通信仍然以电路交换为主。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概念始于1992年,当时国际电联(ITU)发布了名为IMT2000的蓝图,与现有公用电话网的话音质素相当
数据率:

  • 144 kbps访问在一个移动的车辆(汽车)
  • 384 kbps访问行走的行人
  • 2 Mbps访问固定用户(办公室或家里)

支持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数据服务
频带2 GHz
各时代的频宽表:单位:Hz

1G 2G 3G 4G 5G
80M 1.8G 2G 2G 2.8G OR 3.5G

2G的频宽到现在为止也是最常用的
带宽2 MHz ~5 MHz
接口可达互联网


3G时代接口表如图所示,其中3GPP2的内容可以忽略,到现在已经完全被淘汰。只需要知道3GPP是以欧洲派系为标准的3G时代即可。

4G

4G是移动通信发展以来,史上最成功的的时代,得到了最多的跃进与丰富的经验积累。
4G 时代发展目标:
高效频谱系统。
高网络容量。
数据传输速率率:100 Mbit / s访问在一个移动的汽车::1 Gbit / s访问固定用户。
数据至少100 Mbit / s的速度在世界上任何两个点之间。
顺利跨异构网络切换。
无缝连接跨多个网络和全球漫游。
为下一代多媒体支持高质量的服务
与现有的无线标准的互操作性。
基于IP的分组交换网络[4G之前,移动站与基站之间的通信使用ATM技术]

多进多出(MIMO)是为极大地提高信道容量,在发送端和接收端都使用多根天线,在收发之间构成多个信道的天线系统。MIMO系统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具有极高的频谱利用效率,在对现有频谱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利用空间资源来获取可靠性与有效性两方面增益,其代价是增加了发送端与接收端的处理复杂度。大规模MIMO技术采用大量天线来服务数量相对较少的用户,可以有效提高频谱效率。

eNB:4G时代基站;UE: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
RRC:控制用阶层,提供控制信息,数据信息仍然由IP阶层传递(从网络层到达)

3G到4G的变迁中,最主要的是基站之间的相互通信,4G时代下,基站的到移动站,基站到中心都是基于IP的分组交换技术。
[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通用地面无线接入网
3G与4G相比,RNC【控制用中转站】技能消失并融合到基站中,基站从NB变为eNB。上层基本上就是换了个名字,本质没有大区别

5G


上图是5G是ITU-R WP 5D确定的IMT-2020 (5G)中的8个参数
比较重要的概念:
peak data rate:一个基站最大的传输速率
UEDR:用户体验到的数据传输率
Connection Density: 一个基站最大可以同时连接的移动站个数【主要应用于物联网】
Latency:连接延迟

一图浏览历史:

下图是5G时代重要的发展技术理念:


由于4G技术的成熟,即便5G出现也不能一次性完全替换4G网络,需要一个渐变过程,因此衍生了两种网络模式,现在是4G-5G共存的网络形态

  • NSA: 简单来说,核心网不变,配置5G基站,移动站提供5G服务,但是只是基站与移动站之间使用5G模式,核心网仍然使用4G,4G/5G基站彼此可相互通信
  • SA: 4G/5G的核心网络相互独立,基站间按类独立

卫星网络

这里简单提一下

人造卫星需要有一个轨道,即它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一颗卫星完成环游地球卫星所需的时间,是由开普勒定律决定的。卫星通讯的最大优点是覆盖范围非常广。卫星用双向天线处理微波


卫星能待在哪一个轨道取决于卫星的线速度,为了不受地球重力影响而坠落,需要持续某线速度做圆周运动,因此发射时的加速度就决定了最终可滞留的轨道

GEO

地球同步轨道。高轨道卫星,因为与地球自转同步,可以一直辐射某区域,在国家范围内固定工服务效率高,如广播。
视线传播要求发送和接收天线始终锁定在彼此的位置上【一根天线必须能看见另一根】
卫星必须以与地球相同的速度运动,这样它才能看起来在某一点上是固定不变的
这一轨道发生在赤道平面,距离地球表面大约22000英里

在地球静止轨道(GEO)上,至少需要三颗距离相等的卫星才能提供完整的全球传输

MEO

中地球轨道。定位两者之间的范艾伦辐射带,在这个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大约需要6到8小时绕地球一周
全球定位系统(GPS)

在距离地球18000公里(11000英里)的高空运行,24颗卫星,用于陆地、海上和空中导航,为车辆和船舶提供时间和位置
三边测量

我们需要至少四个球体来找到我们在太空中的确切位置(经度、纬度和高度)。然而,如果我们有更多关于我们的位置的事实(例如,我们知道我们不是在海洋或天空的某个地方),三个球就足够了,因为两个球相交的两个点中的一个是如此的不可能(两个辐射交点连线距离非常远,只要附加上一些常识内容就可以排除一个点),以至于可以选择另一个点而不需要多虑

  1. GPS接收器需要找到它到至少三个GPS卫星的距离(球的中心)
  2. 24颗卫星中的每一颗都同步传输一种复杂的信号
  3. 接收器上的计算机测量卫星发出的信号与其信号副本之间的延迟,以确定到卫星的距离
    同步:卫星使用原子钟,计算距离使用数据传输速率乘以时间,当然会会有误差。

LEO

近地轨道。移动通信用轨道,3G时代考虑过卫星进行移动通信后被终止,5G时代又开始考虑这个问题。

  1. 低地球轨道(LEO)卫星有极轨道
  2. 高度在500 - 2000公里之间,旋转周期90 - 120分钟
  3. LEO系统通常有蜂窝类型的接入,类似于蜂窝电话系统
  4. 辐射范围的直径通常为8000公里。
  5. 由于LEO卫星距离地球较近,往返传播时延通常小于20 ms,这对于音频通信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6. 铱星系统有66颗卫星,分为6个轨道,每个轨道有11颗卫星。且支持Handoff

【通讯原理】Ch.15 WiFi以外的其他无线网络相关推荐

  1. 如何将台式计算机连接到WiFi,台式机怎么连接wifi?台式电脑连接无线网络的方法(图文)...

    一般来说,台式机都是通过接入有线网络实现上网的,但一些人想要通过无线网络来上网,而绝大数的台式机没有板载无线网卡,因此无法通过路由器的无线WIFI来进行上网.那么台式机怎么连接wifi?下面云狐网分享 ...

  2. 台式计算机没办法连接wifi吗,台式机没有无线网络连接该怎么办

    台式机一开机就显示不了网络连接,该怎么办呢?下面由小编给你做出详细的台式机没有无线网络连接解决方法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台式机没有无线网络连接解决方法一: 原因: 台式机不会自带无线网卡. 台式机连 ...

  3. 新支点ICG-S2600场馆临时wifi租用,展会无线网络覆盖解决方案

    每天都有各种大大小小的展会还有各种的发布会在开,这些会议的特点是周期短.人员密集.地点不固定.形式多样.会展中心类场馆由于长期举行展会,整体建筑结构相对空旷,但内部布局需要经常变换,因此在环境内人流密 ...

  4. 三菱PLC与第三方设备TCP通讯_PLC | 8台FX3U三菱PLC的无线网络通讯方案

    方案介绍 本方案以433MHz自主无线通信方式,并通过三菱FX3U与485BD模块结合达泰4系无线数据终端DTD435M2. 采用三菱N:N网络协议的无线通讯,可以实现8台PLC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 ...

  5. linux 程序切换wifi,linux wpa_supplicant连接无线网络(转)

    本文转自:http://forum.ubuntu.org.cn/viewtopic.php?f=155&t=314945 斗胆写个WPA2加密网络下net模式的安装指南,是因为实在被这个安装折 ...

  6. linux wifi repeater,WHR-G300N V2 上使用 OpenWrt 构建 WDS 无线网络扩展

    刷入 OpenWrt Buffalo WHR-G300N V2 的硬件和 WHR-G301 一样,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针对它的固件.若是还没有在 Buffalo WHR-G300N V2 刷入 OpenW ...

  7. 适配器的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无线网络信号接收器怎么用 无线网络信号接收器工作原理及使用...

    由无线电话转化为有线电话,从台式电脑到笔记本.掌上电脑,全世界的网络时代在不断蜕变更新.为了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无线网络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从而无线网络信号接收器的生产步伐也越来越先进,成为了接收无线网 ...

  8. 如何打开计算机无线功能灰色,计算机没有wifi,仅显示宽带连接. 右键单击灰色的无线网络连接图...

    引言: 说到计算机,我们许都知道一个朋友问笔记本电脑不显示wifi列表. 另外,有人要求我的计算机无法显示可用的网络. 到底是怎么回事?实际上,笔记本电脑只能与宽带连接. 今天,我将告诉您,计算机没有 ...

  9. winxp搜索网络计算机,WinXP系统上的计算机打开WiFi搜索后无法找到无线网络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如果WinXP系统不显示无线网络怎么办?最近,仍在使用WinXP系统笔记本电脑的用户报告说,计算机在打开WiFi后无法搜索无线网络.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如果XP系统找不到无线网络xp笔记本电脑连不上 ...

最新文章

  1. 《我想进大厂》之JVM夺命连环10问
  2. redis基础之有序集合应用
  3. 不可能的工作:在FBX模型导入脚本中生成模型的预置体
  4. 域用户迁移适用的两种方法
  5. beatsx白灯闪三下开不了机_beats X耳机不开机维修,beatsx耳机闪白灯是什么问题...
  6. CodeIgniter典型的表单提交验证代码
  7. PDF组件 Aspose.Pdf V17.6发布 | 新增单元格文档旋转功能
  8. python print 3位小数_python 这样 print 才够骚啊 (3)
  9. Python classmethod()
  10. 易语言取CPU序列号特征字
  11. 3串口多串口双串口以及2串口转WiFi多跳路由通讯实现一
  12. 华为android7.0 root,华为荣耀畅玩6X EMUI5.0 7.0 root教程 荣耀6X获取7.0的root权限
  13. pollard_rho算法
  14. MATLAB绘制海面风场图像(海面风场反演)
  15. Vivado当中的ooc与global模式
  16. JVM--插入式注解处理器
  17. 华为高姐寄来的新年礼物
  18. ERROR: torch-1.6.0+cu101-cp37-cp37m-win_amd64.whl is not a supported wheel on this platform.
  19. 请尊重一个姑娘的努力 (文/杨熹文)
  20. opencv各个lib库的作用

热门文章

  1. android朋友圈动态视频教程,Android--选择图片(仿微信发朋友圈)第一篇
  2. vivado创建自定义IP核
  3. Homebrew简介及安装
  4. R型变压器220v和110v电压有什么不同的用途?
  5. [附源码]Java计算机毕业设计SSM高校工资管理系统
  6. 今晚见|《Python大神晋级之路》公开课分享
  7. 从头学C语言——(1)编写一个简单的C程序
  8. zabbix 监控topsec firewall
  9. 细数主流数据中心资产管理软件
  10. 旋转目标检测:The KFIoU Loss for Rotated Object Detection(Under review in ICLR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