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 Access的质量到底如何——亲历百篇文章后的经验之谈

2019-10-16

认识IEEE Access这个期刊有两三年了,早期有不少朋友向我打听这个期刊是否容易中,接着有人问我这个期刊为啥稿件量那么大,最近还有人问我如何看待知乎和各种科研论坛上大家对IEEE Access的“非议”。看到有不少人都有类似的疑问,于是,我认认真真地看了知乎、小木虫、Letpub、知识星球上的评论——真可谓是众说纷纭啊。作为一位IEEE Access发展历程的见证者,也作为广大科研群体中的一员,在看完这些评论之后,我觉得我有必要写篇文章,不求以正视听,但求客观全面!

网络上对这个期刊的负面评价主要有这几条:

1. 稿件量太大,而且还在迅猛增长;

2. 投稿的作者里,中国人居多,OA开源期刊都是专门来赚中国人的钱的!

3. 文章质量参差不齐;

........

就上述几条负面评价,我的认识是这样的:

1. 如果单看IEEE Access这个期刊,一年出版文章几千篇,那稿件数量确实有点大,这件事情背后的原因是这样的:IEEE Access是IEEE整个集团在Open Access (OA)趋势下的战略布局,IEEE希望IEEE Access能够成为整个集团的OA载体,IEEE Access代表整个IEEE集团一年出版几千篇OA文章是不足为奇的。IEEE Access之于IEEE的定位,和Nature Communication之于Nature出版集团是一样的。

2. 投稿的作者里,中国人居多?试想现在哪个期刊的投稿作者里,中国人不多呢,这是个很普遍现象(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的CCF-A类顶会AAAI上中国人不多吗?)。

3. 文章质量参差不齐,这确实是个客观事实。综合性期刊,所有学科门类的文章都收录,难免有个别方向的文章的审稿力量较为单薄而把关不严,所以就综合性期刊而言,文章质量的把关确实是个挑战。换个角度思考,综合性期刊只有一个影响因子,用同一个影响因子去衡量所有学科的文章,肯定有些方向的文章“被高影响因子了”,所以无论怎么审视,综合性期刊始终都会伴随着“文章质量良莠不齐”的标签。

4. 当年Nature Communication刚推出的时候,也有人在谣传:“在基金评审时只要看到申请者列了Nature Communication的代表作就直接毙掉”(知道Nature Communication水平的人,都知道谣传的内容就是个大笑话)。在事物发展的早期,有质疑和非议是很正常的,但是现在看到的更多是网红们为了博流量,语不惊人死不休,在各种论坛上不断地刷尺度,这就其心可诛了。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身边确实是有普通人(非网红)在喷IEEE Access,这又作何解释呢?就这个问题,我想分享我身边的三个真实故事:

1. 实验室的高年级博士,花了1年多时间写了篇IEEE trans,经历了长达1年的拖沓审稿,终于接收了。老牌IEEE trans,影响因子2点几,文章收录后导师和学生都蛮高兴。同实验室的硕士,也做了不错的工作,但是毕竟在校时间有限,耗不起老牌期刊1年多的审稿周期,这时正巧发现了IEEE Access这个快速的OA期刊,反复投了两次,中了。投稿时间总共3个月不到,影响因子3点多,这个结果也不错。年底实验室学生考核的时候,问题来了:博士师兄1篇IEEE trans,总影响因子2点多,硕士师弟1篇Access,总影响因子3点几,这个时候博士师兄心里不舒服了,于是开始在各种场合维护自己的地位:“虽然影响因子高,但是3-5篇Access也抵不上一篇IEEE trans”。笔者作为旁观者知道这两篇文章的质量都不错,水平其实相差无几,谈不上谁比谁强。

2. 类似的情况还有,有些资深教授凭借自己的资深地位发了IEEE trans,看到年青老师在了解到IEEE Access这个新兴期刊后,发表了1篇IEEE Access(都是2区),圈子背景深的教授在网上点评道“科研人员不要发OA期刊……”

3. 同学院有A、B两个实验室,A实验室经费充足,学生只要想发表SCI文章,导师都会支持,于是A实验室开始有学生在IEEE Access上发文章。B实验室因为经费问题,导师都要求学生只能发表免费的期刊。评国奖时,B实验室的学生委屈了,觉得不是自己不如人,而是因为实验室平台的问题导致自己评奖失利了,于是乎为自己打抱不平而已。

通过笔者周边的这几个真实故事,一方面可以看出因为新生事物的出现,打破了一些传统的局面,影响了部分人员的荣誉、地位和切身利益,因而招来了攻击,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啥IEEE Access会招来“非议”。

总体来说,IEEE Access是IEEE出版集团管理下的一个正规的期刊,因为:

1. 管理是正规的,所有的AE都是领域专家,所有的审稿人都是从Web of Science中挑选出来的,也就是说每一位审稿人都至少在所从属领域发表过一篇SCI。在网上看到有网友评论:从未注册过该期刊,但是却被邀请来审稿,有点和平时收到垃圾邮件的感觉一样。有这种感叹的网友,说明其不了解IEEE的审稿人邀请工具PublonsReviewer Connect Tool。

2. IEEE Access的录用率是正常的,录用率控制在25%以下,这个在网站上可查。私下也可以算,比如2019年全年投稿量约70000多篇,录用发表了14740,录用率约为21%。

笔者认为IEEE Access的管理和运作是非常正规的(IEEE Access每个季度定期给AE做类似审稿规则的培训,这个是在其他期刊上未曾见到的),其唯一的问题在于文章质量提升的速度与影响因子快速上升的速度不匹配。有道是“欲受其冠,必承其重”,既然享受着这么高的影响因子的荣誉,就需要确保所出版的每篇文章的质量都能够对得起这个影响因子。对于综合性期刊,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是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幸运地是,我们也看到了该期刊在2019年10月换了主编之后开始进一步提升IEEE期刊质量的几个积极举措:

1. 审稿过程不公开AE的信息,这样做有两大好处,一是从公开审稿变成单盲审稿,增加了公平性,二是避免作者反复向AE催稿,从而让AE和审稿人有更充足的时间审稿;

2. 和IEEE trans期刊保持一致,在出版的每篇文章中公布该文章的AE,无形中提醒AE:要对稿件质量负责,要对自己的声誉负责;

3. 放慢审稿速度,过去给审稿人7天的审稿周期着实太短,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审稿人因为时间被逼得紧,最后有可能敷衍了事,这是造成文章质量良莠不齐的很重要原因。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期刊鼓励AE给审稿人展期,系统也尽量少给审稿人发催审邮件,也就是说如今7天的审稿期只是一个倡议,不是强制的,这也就解释了为啥近期Letpub上那么多人感叹自己的文章都审了快2个月了,还是没有结果。【另外大家在论文首页最上方看到投稿日期和录用日期之间一般只有15-30天的时间,其实这个时间大多是二审(在IEEE Access这儿叫修改后重投)的时间,这是很正常的,比如IEEE trans期刊很多二审整个周期也只有15-30天的时间。对任何期刊,真正花费时间周期长的是一审的整个周期。】

4. 2019年末新上任的主编提倡“更负责的审稿和更严格的审稿”,“更负责的审稿”即提醒审稿人如果当前太忙,没有时间审稿请不要接受审稿任务;“更严格的审稿”即提醒审稿人如果发现稿件质量达不到要求请给出Recommendation: Reject (do not encourage resubmit)。

5. 规范Special Issue (SI)的审批管理,提高了SI的准入门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SI的特权被滥用。过去期刊为了给投稿人提供丰富的SI,在SI申办的门槛上把关不够严,导致SI收录的文章质量不够高,而如今,SI的申请、审理都变得相当规范:每个SI的申请都需要经过编辑委员会长达3个月的评审,Guest Editor非资深人士不能担任,目前很多SI的Guest Editor List中都出现了IEEE Fellow的身影。

没有什么事情是尽善尽美的,也没有什么东西是万人皆宜的,学术期刊亦是如此。笔者个人认为:

1. IEEE Access适合担心传统国内外期刊见刊时间太长而影响课题结题的学者。回想笔者当年写第一篇SCI论文的经历真是感慨万千,一年的科研实验,2个月的写作,第一次投稿投了某个老牌的IEEE trans期刊,每次审稿耗时半年,前后修改了3次,等第三次返回结果时,笔者自己都放弃了,一方面是时间过去了近两年,文章的内容已经没啥新颖性了,其次,两年后的自己对两年前的工作也感到不满意,还有必要继续修改不?我现在的时间是不是应该去做更有价值的课题了?就这样,辛苦了近两年的工作就这样无疾而终了。

2. 对于做技术产业化方向的学者,可以考虑在IEEE Access上快速发表文章。有很多方向,其技术产业化是极具经济价值的,但是产业化的工程要发表SCI是很不容易的,与其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折腾一篇老牌期刊的文章,还不如将时间花到产业化的进程中去。

结束语:IEEE Access 正刊并不是那么容易中的,只不过因为它位于中科院2区,所以很多中了IEEE trans(大多数也在2区)的人总拿它和IEEE trans对比罢了。

access的未来发展 ieee_IEEE Access 期刊怎么样,在国外认可度高吗?相关推荐

  1. access的未来发展 ieee_如何评价 IEEE Access 成为了 Top 期刊?

    利益相关--终于还是用了一把这个词儿,中过一篇IEEE Access. 早些时候,做的一个工作,没啥创新性,实验还挺完整系统的:开始时,投了别的期刊,但在流程上整出了一些乱子,耽误了不少时间:后来,感 ...

  2. access的未来发展 ieee_传感器行业发展路在何方 多国专家齐聚来一场头脑风暴

    来源:河南日报网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萍 通讯员 周玉琴 万物互联.万物智能,传感器是基础.11月9日,2019世界传感器科技高峰论坛在郑州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多位知名专家齐聚一堂.共 ...

  3. 简述生物计算机的特点和发展前景,生物计算机特点及未来发展.docx

    生物计算机特点及未来发展 摘要:生物计算机具有体积小.效率高.消耗能量低.运行速度快.具备自我修复等特点,是未来计算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该文介绍了生物计算机的概念提出,探讨了生物计算机的特点,分析了 ...

  4. 验证码研究入门必读(验证码是什么,有什么用,分类,设计,破解,未来发展)

           和实验室师姐们共同完成了一篇关于验证码的英文综述,在写综述的过程中看了很多验证码方面的论文,在本博客中我将以偏科普的方式介绍一下验证码,希望能够使对该领域有兴趣的同学对于验证码有进一步的 ...

  5. LNB电源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2022-2028年全球与中国LNB电源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689227 免费目录下载:http://www.cninfo360.com/yjbg/quanqiujizhong ...

  6. 高档自行车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2022-2028年全球与中国高档自行车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689735 免费目录下载:http://www.cninfo360.com/yjbg/quanqiujizhong ...

  7. 对AI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些看法

    对AI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些看法 技术在最初期都是"智障"的,可是拉马车的马是不会觉得有汽车存在的必要的. 这一次AI兴起的浪潮,来源于算力的提升,把过去深度学习所欠缺的大算力问题弥补 ...

  8. 聚焦基础科学 引领未来发展

    作者:姜桂兴 来源:光明日报 当前,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各国科技创新正在回到基础科学研究的根本问题上来.科学界意识到,技术创新背后的推动力是深层次的科学问题研究,只有聚焦基础问题研究 ...

  9. BCH未来发展的支柱是什么

    比特币现金(BCH)诞生之后的发展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越来越多的人或组织开始为比特币现金的发展提供全方面的支持. 技术支持 除了Bitcoin ABC之外,Bitcoin Unlimited,Bit ...

最新文章

  1. eclipse怎样生成javadoc
  2. IT人士必备五大绿色健康生活用品
  3. uni上传图片跨域_uni-app的项目实践心得
  4. java.lang.InstantiationException
  5. 前端使用linux命令更新项目生产包与测试包命令
  6. python执行gradle脚本
  7. JavaScript-操作DOM对象-更新dom节点
  8. 接口请求(get、post、head等)详解
  9. java加密解密代码_java加解密文件公用方法整合(多看一本书,少写三行代码)
  10. 【回文串5 重点+动态规划】LeetCode 132. Palindrome Partitioning II
  11. Python中的字典与集合
  12. 计算机组装课上机课干什么,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的精彩结合:组装一台多媒体计算机需要哪些部件...
  13. ubuntu 下系统监视器_Ubuntu系统监控工具
  14. 2019年 Github 上最热门的 Java 开源项目
  15. esp8266开发入门教程(基于Arduino)——编程基础介绍
  16. 使用微软官方工具制作Windows系统启动U盘
  17. 【安价】亚拉奈夫想要复兴贫弱男爵家的样子【内政】1
  18. CI24R1/SI24R1 2.4G无线传输技术--无线门铃
  19. 马哥N46班第一次月考
  20. Code,Diagram and Model

热门文章

  1. android定时管家,安全管家定时短信 让温馨祝福及时送到
  2. 对于手机输入法软件的评价
  3. css+html简单的按钮特效
  4. Bloomier filter简介
  5. 鸿蒙系统应用安装包,鸿蒙os2.0系统安装包
  6. YOLO 人脸识别算法以及应用
  7. 【20号微软推广正版验证】
  8. vs打开别人cpp_网恋奔现遇到现实版乔碧萝,怀疑她拿了别人的照片……
  9. 关于Android单元测试
  10. 生存资料校准曲线calibration curve的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