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愤青丨丨监管办法之后,网贷一地鸡毛

2016-10-06 江南愤青 风吹江南

© 原创优质出品 严禁复制转载
按:8月24日堪称最严网贷新政正式落地,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全面收紧。方案中包括禁止混业经营、借款额度上限等部分条款将对大部分网贷平台造成致命打击,为此平台不得不进行整改、转型。那么,后监管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尤其是p2p网贷平台,该往何处走呢?行业会发生一些什么样的变化?以下是江南愤青对此的一些个人思考。

本文首发于聚秀社区

这次网贷监管方案出台,除了第一天还有点动静外,市场目前非常平静,感觉有些奇怪,按照以前媒体也好,从业者也好,基本应该是一片闹腾,提意见的提意见,抨击的抨击,鼓掌的鼓掌,所以感觉挺奇怪的,后来一想估计是尘埃落定,大家再提什么估计也没什么意思了,所以都忙着整改的整改,转型的转型去了。

从这个执行办法来看,我个人感觉很难说好和不好的问题,只能说有这个办法比没这个办法要好,至少让大家知道往什么地方去,该怎么做;能做就做,不能做,早点撤,所以是挺好的,唯一担心的事情就是代价有点大。

因为我感觉,绝大部分的P2P也好,在线理财也好,其实挺难转型的,估计大部分可能就慢慢消失了,而且消失的可能代价还挺高。金融是一场很难停下来的游戏,上去就下不来的游戏,很多事情,一开始可能就决定了结果,这个角度来看,我个人感觉我们的监管执行意见,不管好还是不好,总归是来的太晚了。很多代价是不必要的。

我今天谈谈自己对这个监管意见所带来的一些行业可能的变化,提一些我个人的看法,权当是给从业者和投资者一些个人的看法吧。
轰轰烈烈的互联网金融大潮正式退去

第一个看法,我个人感觉监管执行意见基本代表了过去四年多轰轰烈烈的互联网金融大潮的正式退潮。我去年7月份写了一篇文章《电商式P2P模式寿终正寝》,里面提了两个核心观点P2P行业失去投资价值,资本冬天明显到来,然后就离开中国。

P2P行业失去价值是从两个逻辑考虑的,第一个逻辑就是行业监管会下重手,原先生存的套利机会被打掉。促使监管从宽松鼓励到严格监管的原因就是股灾,股灾的发生让监管意识到,金融领域如果不加以约束,势必冲击金融体系,而且极大的扩大金融风险。

在没有互联网之前,很多金融风险都堆积在小范围之内,即使发生危机,也不太会引起大规模的问题,但是通过互联网,一个节点的风险,很容易扩散到很多地方,因为互联网让世界万物互联,风险也通过互联网扩散了。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配资,配资本身是生存在江浙地区十多年的一个行业,很平稳的生存着,从来没有对资本市场造成过大的危机,但是因为互联网,全国一下涌现出上百家互联网配资公司,把小范围的风险一下扩散到更多的范围里去,牵涉到了更多的地区和人数,同时由于互联网的规模化批量化,把本来十几年也做不到的大规模,一下规模化,风险更是集中爆发。互联网是双刃剑的结论就可以看到了,他可以让好的东西,更快效率的被得以应用,但是也可以让不好的东西,也广泛的传播和使用。

我们很多专家看问题,都只看到好的,看不到不好的一面,无节制的鼓吹好的,故意对不好的视而不见,世界上哪里有那么好的事情,只有好,没有不好呢?不能清醒客观的看待一个事物正反两面的专家,本质都是伪专家。

在股灾之后,监管重新审视互联网金融的态度非常的明显,从这个角度来看,过去快速做大规模的互联网金融,我一直说本质是监管套利,传统金融机构能做的,他都能做;传统金融机构不能做的,他也能做,正是利用这种套利行为使得规模无限制扩大,一旦监管下手,我感觉好日子就到头了。

P2P行业失去价值的第二个逻辑,现实情况就是巨头涌入,小公司的生存困境艰难,屌丝机会丧失。再加上原有的P2P商业模式一直无法有效解答风控命题,所以很容易在规模上行的时候,遇到风险概率提升,使得这个人行业越来越容易出现各种风险事件,此后e租宝为代表的一系列兑付危机的出现,加剧了行业恶化,最终都会迫使监管下手。最终行业集体性衰退就成为定局。

我记得很早前,2012年写过一篇文章叫《没有未来的互联网金融》,我感觉互联网金融作为行业性机会是没有存在可能的,最终只会有成功的个体,而不代表有成功的行业。现在几家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做的不错,京东、蚂蚁、微众都还不错,但是他们都是他们的不错,都不代表你会有多少机会。

过去三四年,大概有不下200亿人民币投向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我个人感觉基本都是全军覆没的结局,跑出来的概率很低。

监管出台后市场格局会如何?一地鸡毛

我在一次行业交流会听到一媒体人说,这个监管办法网贷行业发展定了规矩,网贷会迎来大发展。我觉得这个结论其实是挺脑残的,事实上,我们根本不用看太多的监管细则,光一条所谓的单个个人限额二十万,多平台一百万,基本上就决定了这个行业的上限和边界,未来的发展规模会极为有限。

目前网贷余额七八千亿,90%都是突破限额规定的。那么也就是说,网贷管理办法之后,行业规模能回到目前的这个水平线上,都会是个很大的问题,你还谈发展,你拿什么发展?媒体人,都是打嘴跑出身,让他去做做投资,实际做做业务试试看,整个扯淡。我其实从来不听比我没钱的人谈投资经验,投资是比结果的,一个没赚到的钱的投资人,扯什么淡都是嘴炮。赚到钱的,扯什么淡都值得听。

P2P平台转型做消费金融,是蓝海还是另外一个坑?

第一,转型小额分散做消费金融?我感觉消费金融哪怕有机会,也只是小部分人的机会,绝大部分的企业是不可能完成转型的。

事实上,小额分散意味着未来投入产出比会很难看,你做大笔业务一做一个亿,业务收入百来万,投入一两个人;但是你去做小额分散试试,一笔五千、一万,做到一个亿规模至少几百人,你让很多做惯了大金额业务的平台去做小额分散业务看,你以为演电影啊,昨天演包公,今天变李逵,开个发布会说,我们进军小额分散的消费金融业务了,你就起得来了?真有那么容易世界就好了。

很多现实的大平台,给他哪怕更多的时间,也是无法构建这样的能力的,所以他们最好的结果就是平稳退出,别的行业退出无非停了就停了,金融业务的退出,取决于资产质量,尤其大额业务,不是说退就能退的。这些机构会比较痛苦。

另外,哪怕真转型消费金融了就一定没问题么?消费金融这个词最近很火,在美国是房、车、信用卡,中国加个线下3C消费,线下3C消费金融的机会存在,核心是因为信用卡人群覆盖有限,给一些贷款机构留了一定的空间。仔细看下,做房贷肯定超限额规定了,所以中国消费金融无非就是车、信用卡加个3C产品分期,问题是这三块业务合在一起的规模能有多大?几千亿?一万亿?很多人都说整个行业是蓝海,为什么,因为绝大多数人分期消费的理念没有起来。

消费的前提是个人未来收入增长,在个人收入没有明显增长的情况下,让人透支未来,其实恰恰是牺牲未来。

很多人说中国储蓄率很高,所以消费有机会,这个话是对的,但是消费不代表消费金融的机会,储蓄率高,我为什么要分期啊?分期是要利息的,我直接拿钱去消费就行了。在整体收益率明显下降的年代里,谁会借18%甚至更高的利息去消费,而让自己的钱5%存在银行里?只有弱智才会这么做。

所以现实的情况是,有钱的人直接消费,没钱的人才会借钱,而没钱的人未来赚钱越来越难,最终结果就是坏账越来越多,消费金融其实最终就是个地雷,什么时候崩的问题,我个人感觉两年一定崩。如果更多的机构进来这个领域,只会把崩盘的时间提前。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是把一个可以赚十年钱的行业,迅速资本化,规模化,然后压缩到两年榨干,随后一起死。

2012年,我跟一帮傻逼微博对骂,有个傻逼跟我说,小微企业贷款会是蓝海,民生银行大举进入这个行业,先发优势很明显,利润率会大幅度提高。

整一个傻逼逻辑,小微企业融资难是全球性难题,那个国家说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国家脑子坏了,小微企业融资本身就应该是难啊,不难真是奇怪了,另外,哪怕这个区域真是蓝海好了,一旦挤入更多的银行金融机构的时候,再蓝的海,也红给你看。

中国人不就是擅长做这个事情么?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把本来赚钱的行业,做成谁都不赚钱。没几年轰轰烈烈一堆傻逼金融机构挤入小微企业,最后你们现在去看看民生的小微企业还活了都少家就知道了。整个一开始就注定是个坑的战略选择,至于社区金融就不去提了。

现在消费金融其实也一样,太火了,是个人都跟你说做消费金融,正规金融机构也开始群涌而入,搞死了小微企业贷款,下面估计会搞死一帮中产,让中产没节制的去贷款,本身就是很危险的事情。

我现在每天都能接到要不要贷款,条件可优惠了,一家比一家优惠。估计都是快崩了的节奏。金融业是个显性门槛很低的行业,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进入这个领域,我觉得,绝大部分的机构其实结果一定会死的很难看,但是他们死的很难看的这个过程,也会让很多本来玩的还不错的那些玩家弄的也很难看。

所以未来一年消费金融领域里面,谁都不会过的特别好,进来一帮成事是铁定成不了,但是坏事却很容易的玩家,最终就是大家一起死。次贷危机过去没几年,他死的逻辑就是给好人放贷款,贷款放完了,给烂人放贷款,烂人放完了,怎么办,给更烂的人放贷款,然后一起死。历史从来都是相似的。

消费金融的危机,其实最典型的是东亚各个地区的双卡事件,光CAPITAL ONE一家银行在这个区域内的坏账就估计超过一百亿美元。事实上做小额分散本身就是一个赌系统性风险的过程,因为金额较小,所以采取传统的人力密集型运作方式,成本会很高,一般都会采取一些相对简单的批量化操作方式,这里有所谓的大数法则的影子逻辑在里面,把规模做大,然后赌一个概率事件,期望通过收益能够覆盖违约概率。

很多人跟我谈这个逻辑,我都认为压根是扯淡逻辑,大数法则,其实很重要原因一定要想明白,概率什么时候有效?

概率只有在独立事件的时候才会有效,什么意思啊,就是每个违约的事件都是相互独立的,譬如你撞车了,不代表别人也会撞车,都是小概率事件,每年全国撞车的整体概率是差不多的,但是借款不是独立事件,一个民工违约了,其实你会发现他身边的人也很容易违约。为什么?估计都是厂子发不出工资了,一个死,死一片,也可能是他们之间借钱了,这个人不还钱,又一片人不还钱,每个人之间不是独立的,是相互关联的,甚至也有可能整体性萧条,导致全国民工都日子很难过,不独立的事件就最终使得概率论在借贷领域使用是扯淡的事情,谁用谁死。

反倒经济学里另外一个定论在借贷领域会非常的有效,就是逆向选择。很多规则的出现本意都是好的,但是结果都往往不好,很多规则吸引的都是规则本身最不欢迎的群体。

譬如我们借钱,都是希望借给那些有还钱能力也有还款意愿的好人,但是你经常会发现来向你借钱的都不是这些人,都是那些没有还钱能力也没有还款意愿的人。借贷是个非常典型的逆向选择普遍的领域。

事实上,这个世界,真正你想借给他们钱的人,其实是不需要借钱的,往往他们自己很有钱,他们每天苦恼的是钱借给谁的问题,而绝大部分的没钱人,才会想到借钱,他们苦恼的是去哪里借钱。

消费领域里面都是这样的,有钱人不借钱消费,穷光蛋才想着借钱消费。婚姻领域也是如此的,每个女孩子都想嫁一个又高又帅又有钱的男人,但是问题是这样的男人压根不会来找你,早被人搞定了。三十多还不结婚的男人,基本上就意味着没钱没房没本事或者性取向有问题的男人。

我以前投资过一个小额贷款公司,一次跑北京去上课,上课回来以后,满嘴的普惠金融,我很纳闷,问他为什么?他说上课的专家们说,普惠金融可以降低业务风险,他说,别的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息都是18%,那我就12%,这样好客户就来我这里贷款了,就把别人干死了。我沉默了一会就跟董事会说,可以把他开除了。

这个世界思考问题很单一的人是不适合做一把手的,只考虑到相爱,不考虑到相杀的人,思维逻辑都有问题。

事实上,他这个决定不但不会降低风险,反而极大的扩散风险,现实情况就是你会发现一堆聪明人,来到你这里借钱,12%借走,然后18%甚至更高放出去。你承担了更高的风险却不能赚取更高的利润,那么必然抗风险能力下降。

其实也不需要特别聪明的人,只要正常的人,都会有这种想法,哪怕这个人曾经是个脚踏实地的企业家,一旦发现整个价格差之后,也会有这种想法,他每天晚上肯定会问自己,何必辛辛苦苦做事情呢。

企业毛利不到10%,我转手做个利差就能赚6%,天下多好的生意啊。呵呵,最后结果呢?大家一起死。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我2011年写的《浙江经济怎么了》,浙江实体空心化的很大原因就是套利空间的存在,大量企业家利用实体企业套取银行资金,然后去放高利贷或者做房地产,然后基本都死了。

这些都是典型的逆向选择的结果,你设定了很美好的规则,结果来了一帮整天钻规则漏洞的人。在利益面前,人会变得超越任何时候的智商,很多羊毛党就是其中典型。

我就见过一个羊毛党,他给我整整一个多M的文档,里面详细记录了各种可能的套利机会,我看他跟我讲述套利逻辑的时候,估计连娶老婆都没这么用心过。金钱的魅力散发出巨大的光芒应该就是描述这种场景。

现实的世界很残酷也真很有意思,很多人跟我展示他们极为苛刻风控要求,怎么牛逼,怎么严格。我到最后都会问一句,这么严格的要求,这么高的利息都会要的客户那质量得多低?只能说明人家一开始借钱就没有想过还钱。前段时间的裸照风波,人家裸照都敢给你的客户,哪里还有想过还钱的事情?现实也是,一千块都要借的人得多穷啊,估计连朋友可能都没有的客户了。

扯的有点远了,但是很有意思,我准备退休以后,写一本书,题目就是《那些年我遇到的借贷奇葩》。自从用了借贷宝,每天一堆人用各种理由找我借钱,看着很多短信,我自己都想笑。讲哪里去了?哦,讲到小额分散的风险不一定小,继续下一个话题。

消费金融的机会在哪里?能有效降低获客成本或风控成本的平台

我个人感觉消费金融,因为是小额借贷,小额意味着成本高,获客成本高,同时风控成本也高,凡是能在这两个成本端获得优势的企业才有可能真正有机会脱颖而出。所以,国外消费金融一般都厂商发起,为什么?场景最容易,贴近客户最近,获客相对容易,而且还有本身的利润支持,所以消费金融最容易起来。

国内,我感觉符合这个特征的在线上应该是大流量公司,最有优势的应该是腾讯,获客成本和风控成本理论上都是最低的,获客成本低就不用说了,腾讯的有效用户一定是最多的。至于风控,大家讲大数据,其实我认为腾讯数据才叫大数据,阿里、京东的数据还是太单一了,你知道一个人的单一数据实际意义是很有限的,一个行为很难还原推断一个人的实际面目。

而腾讯恰恰是维度最多的数据,大量维度交叉在一起,风控辨别成本最低,微信的绑信用卡用户,基本上可以把各家银行多年地推做的优质信用卡客户一揽子干掉,有信用卡理论上一定比没有信用卡用户风险更低,看朋友圈关系,你跟马化腾交上了朋友,一般你也穷不到哪里去;看晚上几点钟睡觉,越晚睡觉的人,一般要么就是天才要么就是白痴;看发红包,有事没事发发红包的人,都总体质量还行;反正社交数据各种行为慢慢揣测就行了,他就是个频率很高的生活圈,你无意识的表现出很多行为比刻意的行为更真实。

而淘宝京东,都属于频率很低,维度过于单一的群体,很难形成真正有效的多维度数据。现实情况,纯粹从单一角度来看,我个人感觉线上机会其实已经不多了,无论获客和风控成本都掌握在大机构手里。而且整个优势,基本上没什么机会被干掉了,所以在线贷款机构的机会很小很小了,唯一留下的其实就是线下规模化机构,靠人力推广的机构,这种机构短期有一定的空间,但是从长期来看,机会在收窄。

关键问题是线下支撑不了太多的企业,同时也很容易被线上流量公司给挤下来。具体这里就不仔细说了,大家自己去看我之前互联网金融未来几个方向的一些文章。

所以,从现实情况来看,切入小额资产端的公司会很少,绝大部分公司是不可能转型的,也没有多少机会可以转型,整个管理办法一旦执行下去,绝大部分都会被干掉,所以我说了,这个文件还是杀伤力非常大的,千万别太乐观。

转型做在线理财公司,会不会是一个可行的方案?难!

所谓的理财类公司分线下线上,线下理财公司,就不说了,我从来没有看好过,成规模的连锁式的基本都是骗子,我写过好多篇,过几天还有一篇财富管理的文章,将还会更加详细阐述理财的逻辑。

核心就是一点,风险是个性化的,跟人的预期和承受能力相匹配,而个性化的东西是无法规模化的,要让无法规模化的东西快速起规模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兜底,你去承担信用风险,从而把他变成标准化的产品,但是世界上是没有人可以承担信用风险的,神仙也兜不住。最终就是沦落为骗子公司,所以任何信誓旦旦跟你说,保本保收益的人,你都可以把他当骗子。

那么之前的线上理财公司怎么看呢?我认为线上理财有一些合理的逻辑,的确互联网改造了一些风险定价的问题,但是短期来看,我个人感觉这次监管意见的出台,基本意味着全面严格监管思路的确立,这种思路下,就是宁愿牺牲短时间的效率,也不太会松动口子,最乐观的其实是先紧后松,先收后放,所以短时间内,理财类公司也会面临极为严格的监管的现实可能。很多合理逻辑下,都可能不太能被支持,全面严格监管,会在很多地方体现出来。这个在当下或许是对的,在相对不明朗的情况下,监管从严是合理推测。

那么从这个思路出发,P2P转型成理财类公司的可能性也变得很困难,很多机构说自己不是P2P,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你可以不是P2P,但是你必须告诉我你是谁,按照监管逻辑,凡是从事金融相关的互联网公司,都必须备案管理,也就是你必须去备案,然后告诉别人你是谁,最后还是要找到你妈来管你,政策不太会允许野孩子出现了。所以政策真空地带的可能性很小。

现在如果你说,你是理财类公司,那其实很简单,理财公司的资产无非就是对接非标资产,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银行理财,其实还真没什么好对接了,那么很简单,你对接的每个产品都必须接受监管,公募、私募都有明确严格的销售管理办法,银行理财更是严格,以前很多机构对接的是非标资产,一直采用的是个人债权转让的形式操作的P2P资产,现在监管从源头上下功夫,对P2P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单笔资产不得超过20万,而且还不能打包的形式去接受转让,那么大的流量类理财公司短期内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前面阐述过了P2P的资产会在一年内消失大概在8成左右的规模,那么流量平台面临无资产可接的尴尬境地,过去所积累起来的大量用户就会丧失,如何保证持续有资产可接入会是很麻烦的问题。而这个问题长期来看,都被限制在一定额度之内,理财类公司转型就是必然的情况。

那怎么转呢?肯定是转成一揽子的财富管理公司,但是这个问题就很尴尬了,目前银监会规定了P2P不准兼营各类业务,因为混业监管,导致财富管理公司的监管细则还不是很明确。

但是总体个人来看,限制于地方金融管理水平,基本上是套用P2P的管理办法的,所以肯定把理财类公司也套用成相应的监管办法,因为这样最省事也最不容易出问题,所以这个转型就成了伪命题,于是你转型成财富管理公司,如果接了P2P资产,那么就不让你接公募基金等产品,如果你接了公募基金产品,那么OK,就不能接P2P资产,虽然这个有点操蛋,但是实际上很可能是大概率事件。

本来其实从财富管理角度来看,人的财富管理一定是全资产配置的,一部分放银行,一部分放股市,一部分买基金,一部分换美元,还有一些消费的钱,或者买银行理财或者买P2P,所以,单独的要求割裂这种理财行为,从体验角度来看,的确不是很合理的事情,但是监管短期来看,还不太可能顾及这方面的问题,应该也是如同P2P一样一刀切,到时候,可能就是前面说的,几类资产的业务不允许重叠,那么我们再来看,财富管理的互联网金融化这条路就非常难走了。

财富管理接入P2P资产,这个不用说了,绝对大面积的衰退,那么接入公募基金的模式会如何呢?

其实这个案例就不用说了,按照目前证监会的监管要求,公募基金销售必须持有公募基金代销牌照才可以,目前全国也就不到120张牌照,而按照这个代销牌照的一系列要求来看,基本上每年固定成本至少在数百万级别,所以市场上基本上这种模式都是不赚钱的模式。

东方财富网当年依赖基金代销这个概念,股价上赚了很多,但是实际利润是很低的,但是即使如此,也就是东方财富网盈利而已,后来数米网并给了阿里,然后才实现盈利,除了这两家,基本上都是不赚钱的。

所有如果不是大公司,且是大的流量公司,做公募基金代销基本上就是扯淡玩,不可能盈利的事情,目前一种模式是大量的有牌照公司把通道开放给大量的没有牌照的公司,然后接入流量,这种玩法不知道证监会怎么看,估计从严格监管四个字来看,基本上是干掉的命。那带来的结果就是没有牌照的公司就做不了基金代销业务,而基金代销业务又不赚钱,那怎么玩呢?

然后私募基金代销的模式又出来了,但是说实话,私募基金代销的模式跟互联网关系并不大。为什么?因为门槛很高,大额交易在线化的现实难度是很大的,一方面是支付体系的不支持,另外一方面在线购买的现实难度的确也很大,很少有人在线就随随便便购买几百万的私募产品,这种可能性也不大,而且收益也并不高,这个问题可以看我很多年前写的关于财富管理公司文章,我觉得大额交易的互联网化,至少在看得到的三五年内是没有任何机会的。

市面上最典型的财富管理公司类公司诺亚、钜派、好买、众禄都在互联网的过程中表现很一般,而刚拿到C轮融资的金斧子,其实也开始不断往线下的趋势,已经很难用互联网公司来阐述了,同样在深圳的高搜易旗下的掌富宝也差不多逻辑。

当然,我的逻辑不是说不互联网化就没有价值。财富管理公司本身在中国而言随着资产收益越来越低,大量资金无处可去,违约不断爆发,我感觉趋势性机会应该出现了,无论线下,还是线上,如果给予一定的时间慢慢走,我感觉是有机会的。

关于财富管理的机会的文章,还是参考我之后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写了三个多月了,应该快好了。这里就不多扯淡了,核心就是一点,流量公司如果转型到理财类,所面临的监管问题,很可能只会更加严格,而不是更加宽松,至少值钱的所谓活期的各种宝宝模式可能都不一定能够能玩的下去,但是更可怕的我个人感觉还是资产萎缩带来流量的风险压力陡增,这个问题可以单独开一个章节去谈了。

转型资产交易中心?成本太高,一般人玩不起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感觉这个碰到的问题有两个:第一个能申请资产交易中心需要很强的行政资源。

估计全国不会超过一百家,那么大面积的P2P公司坍塌就是铁定的事情,很多人说,我不申请交易中心,我直接去跟他们合作,我个人感觉事实上,P2P和资产交易中心合作的问题在于P2P没有价值,都是沦落为交易中心的渠道而已,两头客户都被交易中心给获取,P2P到最后一定是被边缘化的命,从而丧失价值。

第二个问题在于资产交易中心的管理办法最终也是会出的,各省金融办,面临的监管压力其实也很大,监管限制也不会比P2P监管会宽松很多。

最终的角度来看,你费力去申请了,可能到最后,也会面临现实的问题,很多人申请交易中心核心需求是扩展额度,但是这个问题都没有明显答案可以回答,我个人感觉即使转了意义也不是很大,因为总归是稀缺性的。

怎么评价新政第四十二条留给金融控股等公司的一些豁免权?

我个人感觉几个可能,第一这些公司的监管本身就已经纳入了监管范畴之内,所以针对这些公司给予豁免并非是真的豁免而是不重复监管的意图,把他们纳入原有的监管体系之中去,其实从实质来看有两个并不太好的可能的。

首先,原有的这些公司的监管,比现在监管可能更严格,譬如小额贷款公司本身就有额度限制,包括注册资本的限制,原先很多小贷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走P2P来扩大规模,现在明确不被允许了,所以以后要扩充规模可以,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正规金融机构体系来证券化。担保公司一直规定就是八倍,个别地区是四倍,显然扩大规模并不现实,所以很大程度上,通过拿牌照的方式,本质已经跟P2P无关了,无论从估值体系角度看还是从金融监管上来看,都已经属于金融体系畴内。

而且全国从现实角度来看,绝大部分的金融机构牌照都已经被压缩在一定幅度之内,批量规模化申请的现实可能性也很有限,像互联网金融小贷这种牌照实质最后也就不会超过几十家,且拿了以后未必会有多少意义。小贷公司最大的意义还是在于未来可以参与资产证券化,而不是规避P2P监管方案,事实上也规避不了。

从政策意图上理解本次监管,核心其实就是限制不受监管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规模,那么也就是说,你无论通过什么文字游戏变形记的方式规避了本次监管,但是总会面对新的监管办法,市场补漏洞是非常容易的。如果不能遵循真正意义上的小额分散的诉求,我感觉都很难被政策支持。

唯一想突破的办法,就是你去申请金融牌照,成为受监管的一员,那就可以突破了,靠擦边球的可能性很低。

如何看待多平台贷款的事情,数据怎么办?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我国银行业很早就已经把银行间贷款客户数据打通了,每个贷款客户都要办理贷款卡,进行贷款数据录入,P2P监管过了整改期,强制要求统一接入上海资信,立马数据都有了,甚至都可以纳入央行征信系统,都规范了,那就一起玩呗,这个简单。

P2P监管意见最大的意义就是给了P2P一个小额分散的合法化渠道,以前除了正规金融机构,都是无法在市场中阳光化的借贷的,现在在一定额度以内阳光化了,你操作业务就不用担心法律问题了,所以我倒是觉得一批真正立足普惠金融的金融家们,到了该践行你们理想的时候了,何必想着去突破呢?
办法执行后市场会很可怕么?

尘世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江湖总有一天会落寞,随着前面所论述的监管方案一旦被严格执行下去,到底几家公司能完成合规转型,或者全身而退,这个其实已经不是一个商业模式的问题了,大时代来临,你会发现个人很多时候在历史上都只是演变成一个数字罢了,但是具体到个体上来说会有很多的悲欢离合的事件发生,都是具体而生动的。

我很多年前说,金融创业跟其他创业最大的区别其实是非生即死的问题,而其他行业无非是成败问题,主要原因是金融带有很强的杠杆特征在里面,金融本质是扩杠杆,你拿着别人的钱去玩,一旦出现风险的时候,你就必须对很多人的钱负责,这些人期望你能实现收益,而不是让你告诉他们亏钱了。

现在P2P被严格限制在小额以后,很多平台要转型,需要时间,要退出就必须把别人的钱都给还了,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借出去的钱,没有很长的时间是很难抽出来的,浙江大面积的连锁式的企业危机,说到底本质其实是银行抽贷引发的,当然并不是说,银行不抽贷就不会发生危机,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一旦有资金撤离企业,企业基本上是很难维持的,没有一个企业能在突然抽走一笔现金后还很好的维持。

许多企业一旦借贷了,就至少三五年离不开这个钱的,个人也一样,因为他们不可能很快赚了一笔钱把这笔钱给还了,许多人和企业都是借了短期的资金,使用在长期用途上,他们借钱的时候压根没想过明年就不能再借了。现在告诉他们不可以了,那很现实的选择是两个,找地方借来还这边,要么就干脆不还了,因为还也死,不还还有可能拖着等着活下去。

这个其实还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最可怕的事情其实是从总体借贷来看,我相信大概市场从明天开始停止,然后开始清算的话,有很多实际借贷企业的坏账已经累计到非常可怕的数字了。

企业其实已经出现风险,而P2P公司并未计入坏账,只是维持着,甚至利息都已经停止支付,银行有严格的五级分类制度,而P2P公司并没有,目前银行坏账在2-3%左右,个别的确在6-8%左右,银行尚且如此,P2P公司要少于这个数字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为什么没有暴露出来呢?

因为统计方式和口径是不一样的,一旦监管要求业务不能持续运转,这个数字就会暴露出来,个人感觉会很高,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很多公司到了清算的时候,资金缺口会很高,到时候引发的问题是什么呢?还是大量的投资人承担损失,这个问题就像是年初上海出现的一系列理财公司兑付危机一样的结果,区域性的群体高发事件会出现。

当然,我希望这个判断只是我个人的悲观看法而已,我是个看问题很悲观的人,我总是告诉自己,悲观的看待这个世界,然后接受最悲观的世界之后,那么你什么都可以接受了,一旦世界表现的比你想象的要好,那就是很幸福的事情,对人也一样,我从不对别人负有期望,我觉得每个人都没有责任和义务要对我好。

所以一旦有人对我表现的好一点,我就会特别感激他,因为他超越了我的预期,我就会努力回报。也会相信世界美好,但是如果你报有特别高的期望,总觉得世界该是对你特别好,别人呢就是应该围绕着你转,那么你就会发现现实特别的残酷,会让你压根无法适应生活。

我一直说的一句话就是所谓勇敢,其实是相信世界不美好,是阴暗的,但是你还是去努力,还是依然相信美好,相信光明,这才是勇敢,但是如果你只是想当然的认为世界是美好的,光明的,那么你就是个大傻逼了。

这次监管意见出来以后,我看到很多媒体人士在高呼各种规范发展的论调,我基本上都当傻逼处理,你不去分析,不去研究,不去看微观层面的实践,想当然的认为这个,认为那个,其实本质都是不负责任的,我说过过去互联网金融起起伏伏,专家扮演了很不好的角色,每天动动嘴皮子,谈谈普惠金融,然后说政府鼓励,政策支持,忽悠了一帮年轻人打鸡血一样的上去,结果我想大部分的人日子可能会很悲催。年轻人的优点在于敢拼敢闯,缺点就是太容易被忽悠,可怜了很多人。不扯淡了,写到这里结束。另外发个广告。

十月中旬后,江南1535茶馆,搬入中国最大的基金小镇,玉皇山基金小镇,新场地四千多平方,全新豪华装修,欢迎各位新老股东前来喝茶,也欢迎更多的朋友加入我们,成为我们的股东,大家一起喝茶、扯淡、找梦想,感谢大家。

(转)江南愤青丨丨监管办法之后,网贷一地鸡毛(2016年)相关推荐

  1. 江南愤青关于对互联网金融的一点看法

    本文是笔者近期在听江南愤青<关于互联网金融的一点看法>后,快速梳理的笔记,作为一些主要观点的总结,具体如下: 一,关于信贷 1,对企业借贷,主要依赖周期性行业,在经济周期好的时候,整体行业 ...

  2. 区块链改写P2P网贷监管格局

    长期以来,P2P网贷不但是互联网金融领域中的热点和重点部分,同时也因为造假.坏账.跑路等一系列严重损 害投资者利益的问题频频出现而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2015年以来,强化互联网金融监管提上日程,各 ...

  3. 一个曾经的愤青梦--弥衡

    注:如果您觉得音乐太吵,可以适当调整一下音量,但不建议关闭.因为只有伴随着这种力量,读本文时才是 最出火的!         在易中天品三国第二十八回"借刀杀人"一集中,一个让后世 ...

  4. 从软件工程师到一个愤青IT猎头的经历

    转一片文章,也许对将来的方向是个有意义的参考, 上海,I will be back ! 转自http://forum.edc-cn.com/BLOG_ARTICLE_3850.HTM?click_fr ...

  5. “最牛愤青教授”郑强叫板当代教育

    "最牛愤青教授"郑强叫板当代教育 小时候不得玩.不能玩.被别人玩,上大学后"没人管难受",开始大玩特玩 http://www.zju.edu.cn/zdxw/n ...

  6. 浙大第一愤青教授的质疑--教育究竟为谁服务

    http://www.sina.com.cn 2004/11/04 11:24  中国青年报 浙江大学一个礼堂里座无虚席,许多学生挤在过道里,听一名男子演讲.他个子不高,但声音宏亮,不时挥舞双臂:&q ...

  7. 浙大愤青教授郑强经典语录

    我的观点:之所以转载这篇文章是因为自己关于学习的很多观点都跟这位教授不谋而合.就拿考计算机等级资格证和学英语来说,看到本科时候周围很多"有志"青年都热终于做这两件事情,因为他们认为 ...

  8. 北伐日记 Vol.14-愤青与商人

    首先澄清一点,我既不是韩寒粉丝,也不是郭敬明粉丝.甚至我都没看过一篇他俩写的文字.偶尔在微博.微信上看到几句据说是转自韩寒的话.都是通过媒体知道了这二位.我既不崇拜韩寒的洒脱,我也不嘲笑郭敬明的娘,因 ...

  9. 英国愤青 ----马未都

    朋友给我发来一篇英国愤青的文章,想让我"开心一刻".在今天信息量超大的时代,别人为你再添"堵"算是新鲜事.这篇文章行文奇特,不象翻译过来的,倒象出自自己人之口, ...

  10. 替柴静说几句话--针对那些不做事的愤青

    看了柴静制作的雾霾报道的视频,觉得不错,说清楚了雾霾危害,雾霾的来源,以及防护和防止措施.         随后在网上看见了很多很多黑柴静的文章,基本上就是黑这么几条:         1)  用自己 ...

最新文章

  1. 使用PHP将HTML + CSS转换为PDF? [关闭]
  2. 微软获GPT-3独家授权,可访问底层代码,Open AI:API用户可继续使用
  3. 学Java发展前景好的三个原因
  4. python 打包exe thread报错_pyinstaller 打包exe 遇到的坑
  5. python网页调用摄像头_Python调用摄像头
  6. 12款优秀Bootstrap响应式后台管理系统模板(附下载地址)
  7. 基于ATmega16单片机 程控滤波器程序源代码
  8. 通过Cmd窗口按照指定浏览器打开网页
  9. ## 微星gl63笔记本安装ubuntu18.04双系统
  10. 解决 array subscript has type char 错误
  11. 改计算机名字 和 命令
  12. iOS-Core-Animation-Advanced-Techniques(五)
  13. Linux3:基本语法
  14. 华师大 OJ 2876
  15. 苹果手机的siri在哪里_苹果手机Siri功能的设置和使用 原来是这样的
  16. 哈工大软件构造 Git使用
  17. 微信小程序------1️⃣
  18. ACM/ICPC 比赛生涯总结+经验分享
  19. AP Autosar平台设计 10 Persistency持久性/可靠性存储
  20. 稻草人项目--项目的数据处理流程-- ( day03 )

热门文章

  1. C++Builder 2010深入TForm类之属性
  2. Android几种layout(布局)的区别
  3. spring + mybatis + 多数据源整合事务
  4. 十个JDBC的最佳实践
  5. Vulnerability Scanning Tools
  6. VBA连接MySQL数据库以及ODBC的配置(ODBC版本和MySQL版本如果不匹配会出现驱动和应用程序的错误)...
  7. poj2594 Treasure Exploration 二分匹配之最小路径覆盖+传递闭包
  8. python读图片生成ROI并保存
  9. Atitit if else 选择决策流程ast对比 sql java 表达式类型 binaryExpression hase left and rit expr 目录 1.1. Sql 1
  10. Atitit 装备工具分类 attilax总结 艾龙著 工具链体系 武器与软件行业工具也是很近似的的。 1. 分类思维 1 1.1. 总分类:冷、热 1 1.2. 轻、重、大规模杀伤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