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CP/IP四层模型和OSI七层模型的概念

TCP/IP四层模型

TCP/IP是一组协议的代名词,它还包括许多协议,组成了TCP/IP协议簇。ISO制定的OSI参考模型的过于庞大、复杂招致了许多批评。与此对照,由技术人员自己开发的TCP/IP协议栈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TCP/IP通讯协议采用了4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成自己的需求。这4层分别为:

1、应用层:应用程序间沟通的层,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等。

2、传输层:在此层中,它提供了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等。TCP协议是一个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协议。它将一台主机发出的字节流无差错地发往互联网上的其他主机。在发送端,它负责把上层传送下来的字节流分成报文段并传递给下层。在接收端,它负责把收到的报文进行重组后递交给上层。TCP协议还要处理端到端的流量控制,以避免缓慢接收的接收方没有足够的缓冲区接收发送方发送的大量数据。UDP协议是一个不可靠的、无连接协议,主要适用于不需要对报文进行排序和流量控制的场合。

3、网络互连层:负责提供基本的数据包传送功能,让每一块数据包都能够到达目的主机(但不检查是否被正确接收),如网际协议(IP)。网络互连层除了需要完成路由的功能外,也可以完成将不同类型的网络(异构网)互连的任务。除此之外,网络互连层还需要完成拥塞控制的功能。

4、网络接口层:对实际的网络媒体的管理,定义如何使用实际网络(如Ethernet、Serial Line等)来传送数据。只是要求能够提供给其上层-网络互连层一个访问接口,以便在其上传递IP分组。

OSI七层模型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连)七层网络模型称为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是一个逻辑上的定义,一个规范,它把网络从逻辑上分为了7层。每一层都有相关、相对应的物理设备,比如路由器,交换机。OSI 七层模型是一种框架性的设计方法 ,建立七层模型的主要目的是为解决异种网络互连时所遇到的兼容性问题,其最主要的功能使就是帮助不同类型的主机实现数据传输。它的最大优点是将服务、接口和协议这三个概念明确地区分开来,通过七个层次化的结构模型使不同的系统不同的网络之间实现可靠的通讯。
1、物理层:主要定义物理设备标准,如网线的接口类型、光纤的接口类型、各种传输介质的传输速率等。它的主要作用是传输比特流(就是由1、0转化为电流强弱来进行传输,到达目的地后在转化为1、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模转换与模数转换)。这一层的数据叫做比特。

2、数据链路层:它控制网络层与物理层之间的通信。它的主要功能是如何在不可靠的物理线路上进行数据的可靠传递。为了保证传输,从网络层接收到的数据被分割成特定的可被物理层传输的帧。帧是用来移动数据的结构包,它不仅包括原始数据,还包括发送方和接收方的物理地址以及检错和控制信息。其中的地址确定了帧将发送到何处,而纠错和控制信息则确保帧无差错到达。。在物理层提供比特流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相邻结点之间的数据链路,通过差错控制提供数据帧(Frame)在信道上无差错的传输数据帧。
  
3、网络层:在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网络中的两个主机系统之间提供连接和路径选择。Internet的发展使得从世界各站点访问信息的用户数大大增加,而网络层正是管理这种连接的层。 数据包/数据报。

4、传输层:定义了一些传输数据的协议和端口号(WWW端口80等),如:TCP(传输控制协议,传输效率低,可靠性强,用于传输可靠性要求高,数据量大的数据)UDP(用户数据报协议,与TCP特性恰恰相反,用于传输可靠性要求不高,数据量小的数据,如QQ聊天数据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传输的)。 主要是将从上层接收的数据进行分段和传输,到达目的地址后再进行重组报文段。   

5、会话层:通过传输层(端口号:传输端口与接收端口)建立数据传输的通路。主要在你的系统之间发起会话或者接受会话请求(设备之间需要互相认识可以是IP也可以是MAC或者是主机名)
  
6、表示层:可确保一个系统的应用层所发送的信息可以被另一个系统的应用层读取;对数据进行翻译、加密和压缩。例如,PC程序与另一台计算机进行通信,其中一台计算机使用扩展二一十进制交换码(EBCDIC),而另一台则使用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ASCII)来表示相同的字符。如有必要,表示层会通过使用一种通格式来实现多种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   

7、应用层: 是最靠近用户的OSI层。这一层为用户的应用程序(例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和终端仿真)提供网络服务。


二、TCP/IP报文格式

IP报文格式

●版本(Version)字段:占4比特。用来表明IP协议实现的版本号,当前一般为IPv4,即0100。  
  ●报头长度(Internet Header Length,IHL)字段:占4比特。是头部占32比特的数字,包括可选项。普通IP数据报(没有任何选项),该字段的值是5,即160比特=20字节。此字段最大值为60字节。  
  ●服务类型(Type of Service ,TOS)字段:占8比特。其中前3比特为优先权子字段(Precedence,现已被忽略)。第8比特保留未用。第4至第7比特分别代表延迟、吞吐量、可靠性和花费。当它们取值为1时分别代表要求最小时延、最大吞吐量、最高可靠性和最小费用。这4比特的服务类型中只能置其中1比特为1。可以全为0,若全为0则表示一般服务。服务类型字段声明了数据报被网络系统传输时可以被怎样处理。例如:TELNET协议可能要求有最小的延迟,FTP协议(数据)可能要求有最大吞吐量,SNMP协议可能要求有最高可靠性,NNTP(Network News Transfer Protocol,网络新闻传输协议)可能要求最小费用,而ICMP协议可能无特殊要求(4比特全为0)。实际上,大部分主机会忽略这个字段,但一些动态路由协议如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Protocol)、IS-IS(Intermediate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 Protocol)可以根据这些字段的值进行路由决策。  
  ●总长度字段:占16比特。指明整个数据包的长度(以字节为单位)最大长度为65535字节。而数据链路只允许1500字节,所以一般都需要MTU分片。 
  ●标识字段:占16比特。用来唯一标识主机发送的每一份数据包。通常每发一份报文,它的值会加1。  
  ●标志位字段:占3比特。标志一份数据包是否要求分片。  
  ●段偏移字段:占13比特。如果一份数据包要求分片的话,此字段指明该段偏移距原始数据包开始的位置。  
  发送方会在IP层将要发送的数据分成多个数据包分批发送,而接收方则将数据按照顺序再从新组织起来,等接收到一个完整的数据报之后,然后再提交给上一层传输层。
  TCP协议为可靠的传输协议,它避免了IP分片的发生,它会在TCP层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数据进行分段(不在详述),IP分片用的多的在UDP协议(如果分片的话,中间的包没有UDP头部,即0字节)。
  ●生存期(TTL:Time to Live)字段:占8比特。用来设置数据报最多可以经过的路由器数。由发送数据的源主机设置,通常为32、64、128等。每经过一个路由器,其值减1,直到0时该数据报被丢弃。  
  ●协议字段:占8比特。指明IP层所封装的上层协议类型,如ICMP(1)、IGMP(2) 、TCP(6)、UDP(17)等。  
  ●头部校验和字段:占16比特。内容是根据IP头部计算得到的校验和码。计算方法是:对头部中每个16比特进行二进制反码求和。(和ICMP、IGMP、TCP、UDP不同,IP不对头部后的数据进行校验)。  
  ●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字段:各占32比特。用来标明发送IP数据报文的源主机地址和接收IP报文的目标主机地址。  
  ●可选项字段:占32比特。用来定义一些任选项:如记录路径、时间戳等。这些选项很少被使用,同时并不是所有主机和路由器都支持这些选项。可选项字段的长度必须是32比特的整数倍,如果不足,必须填充0以达到此长度要求。 

TCP数据段格式

TCP是一种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字节流服务。源主机在传送数据前需要先和目标主机建立连接。然后,在此连接上,被编号的数据段按序收发。同时,要求对每个数据段进行确认,保证了可靠性。如果在指定的时间内没有收到目标主机对所发数据段的确认,源主机将再次发送该数据段。

  ●源、目标端口号字段:占16比特。TCP协议通过使用”端口”来标识源端和目标端的应用进程。端口号可以使用0到65535之间的任何数字。在收到服务请求时,操作系统动态地为客户端的应用程序分配端口号。在服务器端,每种服务在”众所周知的端口”(Well-Know Port)为用户提供服务。
  ●序号字段:占32比特。用来标识从TCP源端向TCP目标端发送的数据字节流,它表示在这个报文段中的第一个数据字节的序号。  
  ●确认号字段:占32比特。只有ACK标志为1时,确认号字段才有效。它包含目标端所期望收到源端的下一个报文段的数据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  
  ●头部长度字段:占4比特。给出头部占32比特的数目。没有任何选项字段的TCP头部长度为20字节;最多可以有60字节的TCP头部。  
  ●标志位字段(U、A、P、R、S、F):占6比特。各比特的含义如下:  
  ◆URG:紧急指针(urgent pointer)有效。  
  ◆确认位ACK:确认序号有效。  
  ◆PSH:接收方应该尽快将这个报文段交给应用层。  
  ◆RST:重建连接。  
  ◆同步位SYN:发起一个连接。  
  ◆终止位FIN:释放一个连接。  
  ●窗口大小字段:占16比特。此字段用来进行流量控制。单位为字节数,这个值是本机期望一次接收的字节数。  
  ●TCP校验和字段:占16比特。对整个TCP报文段,即TCP头部和TCP数据进行校验和计算,并由目标端进行验证。  
  ●紧急指针字段:占16比特。它是一个偏移量,和序号字段中的值相加表示紧急数据最后一个字节的序号。  
  ●选项字段:占32比特。可能包括”窗口扩大因子”、”时间戳”等选项。

UDP数据段格式 

UDP是一种不可靠的、无连接的数据报服务。源主机在传送数据前不需要和目标主机建立连接。数据被冠以源、目标端口号等UDP报头字段后直接发往目的主机。这时,每个数据段的可靠性依靠上层协议来保证。在传送数据较少、较小的情况下,UDP比TCP更加高效
 


三、TC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

TCP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过程

三次握手:
A:“喂,你听得到吗?”A->SYN_SEND

B:“我听得到呀,你听得到我吗?”应答与请求同时发出 B->SYN_RCVD | A->ESTABLISHED

A:“我能听到你,今天balabala……”B->ESTABLISHED

  ●源主机发送一个同步标志位(SYN)置1的TCP数据段。此段中同时标明初始序号(Initial Sequence Number,ISN)。ISN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随机值x。然后客户端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的确认响应。  
  ●目标主机发回确认数据段,此段中的同步标志位(SYN)同样被置1,且确认标志位(ACK)也置1,同时在确认序号字段表明目标主机期待收到源主机下一个数据段的序号x+1(即表明前一个数据段已收到并且没有错误)。此外,此段中还包含目标主机的段初始序号y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  
  ●源主机再回送一个数据段,同样带有递增的发送序号和确认序号。发送完成后,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都进入ESTABLISHED状态。  
  至此为止,TCP会话的三次握手完成。接下来,源主机和目标主机可以互相收发数据。

为什么需要“三次握手”

在谢希仁著《计算机网络》第四版中讲“三次握手”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已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突然又传送到了服务端,因而产生错误”。在另一部经典的《计算机网络》一书中讲“三次握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网络中存在延迟的重复分组”的问题。这两种不用的表述其实阐明的是同一个问题。
谢希仁版《计算机网络》中的例子是这样的,“已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的产生在这样一种情况下:client发出的第一个连接请求报文段并没有丢失,而是在某个网络结点长时间的滞留了,以致延误到连接释放以后的某个时间才到达server。本来这是一个早已失效的报文段。但server收到此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后,就误认为是client再次发出的一个新的连接请求。于是就向client发出确认报文段,同意建立连接。假设不采用“三次握手”,那么只要server发出确认,新的连接就建立了。由于现在client并没有发出建立连接的请求,因此不会理睬server的确认,也不会向server发送数据。但server却以为新的运输连接已经建立,并一直等待client发来数据。这样,server的很多资源就白白浪费掉了。采用“三次握手”的办法可以防止上述现象发生。例如刚才那种情况,client不会向server的确认发出确认。server由于收不到确认,就知道client并没有要求建立连接。主要目的防止server端一直等待,浪费资源。

TCP释放连接的四次握手过程


第一次挥手:客户端打算关闭连接,就向其TCP发送一个连接释放报文段,并停止再发送数据,主动关闭TCP连接,该报文的FIN标志位为1,seq=u(等于前面已经发送过去的数据的最后一个字节的序号加一)。客户端进入FIN_WAIT_1状态,即告诉服务端没有数据需要传输了,请求关闭连接。

第二次挥手:服务端收到FIN包后,发送一个ACK给对方,确认序号为收到序号+1,即u+1,该报文段自己的序号是v,此时TCP连接就处于半关闭状态,从客户端到服务端的连接已经释放。(与SYN相同,一个FIN占用一个序号)。应答客户端你的请求我收到了,但是我还没准备好,请等待我的关闭请求。客户端收到后进入FIN_WAIT_2状态。

第三次挥手:若服务器已经没有要向客户端发送的数据,就通知TCP释放连接,此时它就发送FIN=1的连接释放报文段,seq=w,ack=u+1。服务器进入LAST_ACK状态。

第四次挥手:客户端收到FIN后,发送一个ACK给被动关闭方,确认序号为收到序号+1,seq=u+1,ack=w+1。至此,完成四次挥手。客户端收到服务端的FIN报文段后,向服务端应答一个Acknowledgment Number为Sequence Number+1的ACK报文段,然后客户端进入TIME_WAIT状态;服务端收到客户端的ACK报文段后关闭连接进入CLOSED状态,客户端等待2MSL后依然没有收到回复,则证明服务端已正常关闭,客户端此时关闭连接进入CLOSED状态。

1、当主机A确认发送完数据且知道B已经接受完了,想要关闭发送数据口(当然确认信号还是可以发),就会发FIN给主机B。

2、主机B收到A发送的FIN,表示收到了,就会发送ACK回复。

3、但这是B可能还在发送数据,没有想要关闭数据口的意思,所以FIN与ACK不是同时发送的,而是等到B数据发送完了,才会发送FIN给主机A。

4、A收到B发来的FIN,知道B的数据也发送完了,回复ACK,B收到ACK后关闭链接; A等待2MSL以后,没有收到B传来的任何消息,知道B已经收到自己的ACK了,A就关闭链接。

四次挥手时为什么要等待2MSL?

和TCP三次同步握手不一样的是,TCP关闭连接用四次握手来实现,即A—>B Fin, B—>A ACK, B—>A Fin, A—>B ACK,为什么要这样?

A—>B Fin, B—>A ACK ,A属于主动关闭方,收到B的ACK后,A到B的方向连接关闭,即half shutown ,这时A不能再发送数据了。

这种状态下B还是可以单向发送数据的,B的数据发送完毕,也做关闭动作了:

B—>A Fin, A—>B ACK

B收到ACK,关闭连接。但是A无法知道ACK是否已经到达B,于是开始等待?等待什么呢?假如ACK没有到达B,B会为FIN这个消息超时重传 timeout retransmit ,那如果A等待时间足够,又收到FIN消息,说明ACK没有到达B,于是再发送ACK,直到在足够的时间内没有收到FIN,说明ACK成功到达。这个等待时间至少是:B的timeout + FIN的传输时间,为了保证可靠,采用更加保守的等待时间2MSL。


四、HTTP请求报文和HTTP响应报文

HTTP报文是面向文本的,报文中的每一个字段都是一些ASCII码串,各个字段的长度是不确定的。HTTP有两类报文:请求报文和响应报文。

HTTP请求报文

一个HTTP请求报文由请求行(request line)、请求头部(header)、空行和请求数据4个部分组成,下图给出了请求报文的一般格式。

1.请求行

请求行由请求方法字段、URL字段和HTTP协议版本字段3个字段组成,它们用空格分隔。例如,GET /index.html HTTP/1.1。

HTTP协议的请求方法有GET、POST、HEAD、PUT、DELETE、OPTIONS、TRACE、CONNECT。

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GET

可以看到,GET方式的请求一般不包含”请求内容”部分,请求数据以地址的形式表现在请求行。
地址中”?”之后的部分就是通过GET发送的请求数据,我们可以在地址栏中清楚的看到,各个数据之间用”&”符号隔开。显然,这种方式不适合传送私密数据。另外,由于不同的浏览器对地址的字符限制也有所不同,一般最多只能识别1024个字符,所以如果需要传送大量数据的时候,也不适合使用GET方式。

2).POST
对于上面提到的不适合使用GET方式的情况,可以考虑使用POST方式,因为使用POST方法可以允许客户端给服务器提供信息较多。POST方法将请求参数封装在HTTP请求数据中,以名称/值的形式出现,可以传输大量数据,这样POST方式对传送的数据大小没有限制,而且也不会显示在URL中。

可以看到,POST方式请求行中不包含数据字符串,这些数据保存在”请求内容”部分,各数据之间也是使用”&”符号隔开。POST方式大多用于页面的表单中。

3).HEAD
HEAD就像GET,只不过服务端接受到HEAD请求后只返回响应头,而不会发送响应内容。当我们只需要查看某个页面的状态的时候,使用HEAD是非常高效的,因为在传输的过程中省去了页面内容。

2.请求头部

请求头部由关键字/值对组成,每行一对,关键字和值用英文冒号“:”分隔。请求头部通知服务器有关于客户端请求的信息。

3.空行

最后一个请求头之后是一个空行,发送回车符和换行符,通知服务器以下不再有请求头。

4.请求数据

请求数据不在GET方法中使用,而是在POST方法中使用。POST方法适用于需要客户填写表单的场合。与请求数据相关的最常使用的请求头是Content-Type和Content-Length。

HTTP响应报文

HTTP响应也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状态行、消息报头、响应正文。
在响应第一行中用状态行信息代替了请求行信息。状态行(status line)通过提供一个状态码来说明所请求的资源情况。

状态行格式如下:

HTTP-Version Status-Code Reason-Phrase CRLF

其中,HTTP-Version表示服务器HTTP协议的版本;Status-Code表示服务器发回的响应状态代码;Reason-Phrase表示状态代码的文本描述。状态代码由三位数字组成,第一个数字定义了响应的类别,且有五种可能取值。

1xx:指示信息–表示请求已接收,继续处理。
2xx:成功–表示请求已被成功接收、理解、接受。
3xx:重定向–要完成请求必须进行更进一步的操作。

    301:永久性转移,第一次转移之后,浏览器会记录转移情况,下次再次请求就会直接向服务器请求302:临时转移

4xx:客户端错误–请求有语法错误或请求无法实现。
5xx:服务器端错误–服务器未能实现合法的请求。
常见状态代码、状态描述的说明如下。

200 OK:客户端请求成功。
400 Bad Request:客户端请求有语法错误,不能被服务器所理解。
401 Unauthorized:请求未经授权,这个状态代码必须和WWW-Authenticate报头域一起使用。
403 Forbidden:服务器收到请求,但是拒绝提供服务。
404 Not Found:请求资源不存在,举个例子:输入了错误的URL。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服务器发生不可预期的错误。
503 Server Unavailable:服务器当前不能处理客户端的请求,一段时间后可能恢复正常,举个例子:HTTP/1.1 200 OK(CRLF)。


五、HTTP中Get与Post的区别

1、Get是最常用的方法,通常用于请求服务器发送某个资源

2、HEAD方法与GET方法的行为很类似,但服务器在响应中只返回实体的主体部分。这就允许客户端在未获取实际资源的情况下,对资源的首部进行检查,使用HEAD,我们可以更高效的完成以下工作:
在不获取资源的情况下,了解资源的一些信息,比如资源类型;
通过查看响应中的状态码,可以确定资源是否存在;
通过查看首部,测试资源是否被修改。

3、PUT方法是让服务器用请求的主体部分来创建一个由所请求的URL命名的新文档;如果那个文档存在的话,就用这个主体来代替它。

4、POST方法向服务器提交数据,比如完成表单数据的提交,将数据提交给服务器处理。

5、TRACE方法会在目的服务器端发起一个“回环”诊断,我们都知道,客户端在发起一个请求时,这个请求可能要穿过防火墙、代理、网关、或者其它的一些应用程序。这中间的每个节点都可能会修改原始的HTTP请求,TRACE方法允许客户端在最终将请求发送服务器时,它变成了什么样子。由于有一个“回环”诊断,在请求最终到达服务器时,服务器会弹回一条TRACE响应,并在响应主体中携带它收到的原始请求报文的最终模样。这样客户端就可以查看HTTP请求报文在发送的途中,是否被修改过了。

6、OPTIONS方法用于获取当前URL所支持的方法。若请求成功,则它会在HTTP头中包含一个名为“Allow”的头,值是所支持的方法,如“GET, POST”。

7、DELETE方法就是请求服务器删除指定URL所对应的资源。但是,客户端无法保证删除操作一定会被执行,因为HTTP规范允许服务器在不通知客户端的情况下撤销请求。

  • 误区一:POST可以比GET提交更多更长的数据?
    由于使用GET方法提交数据时,数据会以&符号作为分隔符的形式,在URL后面添加需要提交的参数,有人就会说了,浏览器地址栏输入的参数是有限的,而POST不用再地址栏输入,所以POST就比GET可以提交更多的数据。难道真的是这样的么?
    而实际上,**URL不存在参数上限的问题,HTTP协议规范没有对URL长度进行限制。这个限制是特定的浏览器及服务器对它的限制。**IE对URL长度的限制是2083字节(2K+35)。对于其他浏览器,如Netscape、FireFox等,理论上没有长度限制,其限制取决于操作系统的支持。
    同时,POST是没有大小限制的,HTTP协议规范也没有进行大小限制。POST数据是没有限制的,起限制作用的是服务器的处理程序的处理能力。
    总归一句话,这个限制是针对所有HTTP请求的,与GET、POST没有多少关系。
  • 误区二:POST比GET安全?
    首先,我们要承认安全的概念有很多种,要是从最基本的肉眼看到就不安全,肉眼看不到那就是安全的概念说呢,GET确实没有POST安全,毕竟小白用户确实可以看到在URL中带有的数据信息,这个你无法狡辩。那么要是往严谨了说呢,POST是不是要比GET安全呢?其实不是的。
    上面也说了,GET将提交到服务器的数据添加到URL中了,可见;虽然POST的数据,你肉眼看不到,你抓个包看看,在HTTP包的包体中,我们提交的数据时仍然可见的;所以说,从这方面来说,POST也是以五十步笑百步了。

六、HTTP和HTTPS区别

http://www.mahaixiang.cn/internet/1233.html

HTTPS工作原理


七、cookie 和session 的区别

当你在浏览网站的时候,WEB 服务器会发送一些小资料放在你的计算机上,Cookie 会把你在网站上所打的文字或是一些选择,都纪录下来。当下次你再光临同一个网站,WEB 服务器会先看看有没有它上次留下的 Cookie 资料,有的话,就会依据 Cookie里的内容来判断使用者,送出特定的网页内容给你。 Cookie 的使用很普遍,许多有提供个人化服务的网站,都是利用 Cookie来辨认使用者,以方便送出使用者量身定做的内容,像是 Web 接口的免费 email 网站,都要用到 Cookie。

具体来说cookie机制采用的是在客户端保持状态的方案,而session机制采用的是在服务器端保持状态的方案。
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采用服务器端保持状态的方案在客户端也需要保存一个标识,所以session机制可能需要借助于cookie机制来达到保存标识的目的,但实际上它还有其他选择。

cookie机制

正统的cookie分发是通过扩展HTTP协议来实现的,服务器通过在HTTP的响应头中加上一行特殊的指示(Set-Cookie:now=23)以提示浏览器按照指示生成相应的cookie。然而纯粹的客户端脚本如JavaScript或者VBScript也可以生成cookie。而cookie的使用是由浏览器按照一定的原则在后台自动发送给服务器的。浏览器检查所有存储的cookie,如果某个cookie所声明的作用范围大于等于将要请求的资源所在的位置,则把该cookie附在请求资源的HTTP请求头上发送给服务器。

cookie的内容主要包括:名字,值,过期时间,路径和域。路径与域一起构成cookie的作用范围。若不设置过期时间,则表示这个cookie的生命期为浏览器会话期间,关闭浏览器窗口,cookie就消失。这种生命期为浏览器会话期的cookie被称为会话cookie。
会话cookie一般不存储在硬盘上而是保存在内存里,当然这种行为并不是规范规定的。若设置了过期时间,浏览器就会把cookie保存到硬盘上,关闭后再次打开浏览器,这些cookie仍然有效直到超过设定的过期时间。存储在硬盘上的cookie可以在不同的浏览器进程间共享,比如两个IE窗口。而对于保存在内存里的cookie,不同的浏览器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session机制

session机制是一种服务器端的机制,服务器使用一种类似于散列表的结构(也可能就是使用散列表)来保存信息。当程序需要为某个客户端的请求创建一个session时,服务器首先检查这个客户端的请求里是否已包含了一个session标识(称为session id),如果已包含则说明以前已经为此客户端创建过session,服务器就按照session id把这个session检索出来使用(检索不到,会新建一个),如果客户端请求不包含session id,则为此客户端创建一个session并且生成一个与此session相关联的session id,session id的值应该是一个既不会重复,又不容易被找到规律以仿造的字符串,这个session id将被在本次响应中返回给客户端保存。保存这个session id的方式可以采用cookie,这样在交互过程中浏览器可以自动的按照规则把这个标识发送给服务器。一般这个cookie的名字都是类似于JSESSIONID。
但cookie可以被人为的禁止,则必须有其他机制以便在cookie被禁止时仍然能够把session id传递回服务器。
经常被使用的一种技术叫做URL重写,就是把session id直接附加在URL路径的后面。还有一种技术叫做表单隐藏字段。就是服务器会自动修改表单,添加一个隐藏字段,以便在表单提交时能够把session id传递回服务器。比如:
< form name=”testform” action=”/xxx”>
< input type=”hidden” name=”jsessionid” value=”ByOK3vjFD75aPnrF7C2HmdnV6QZcEbzWoWiBYEnLerjQ99zWpBng!-145788764”>
< input type=”text”>
< /form>
实际上这种技术可以简单的用对action应用URL重写来代替。

cookie 和session 的区别:

1、cookie数据存放在客户的浏览器上,session数据放在服务器上。

2、cookie不是很安全,别人可以分析存放在本地的COOKIE并进行COOKIE欺骗
考虑到安全应当使用session。

3、session会在一定时间内保存在服务器上。当访问增多,会比较占用你服务器的性能
考虑到减轻服务器性能方面,应当使用COOKIE。

4、单个cookie保存的数据不能超过4K,很多浏览器都限制一个站点最多保存20个cookie。

5、所以个人建议:
将登陆信息等重要信息存放为SESSION
其他信息如果需要保留,可以放在COOKIE中

  1. 由于HTTP协议是无状态的协议,所以服务端需要记录用户的状态时,就需要用某种机制来识别具体的用户,这个机制就是Session(HttpSession)。典型的场景比如购物车,当你点击下单按钮时,由于HTTP协议无状态,所以并不知道是哪个用户操作的,所以服务端要为特定的用户创建了特定的Session,用于标识这个用户,并且跟踪用户,这样才知道购物车里面有几本书。这个Session是保存在服务端的,有一个唯一标识。在服务端保存Session的方法很多,内存、数据库、文件都有。集群的时候也要考虑Session的转移,在大型的网站,一般会有专门的Session服务器集群,用来保存用户会话,这个时候 Session 信息都是放在内存的,使用一些缓存服务比如Memcached之类的来放 Session。
  2. 思考一下服务端如何识别特定的客户?这个时候Cookie就登场了。每次HTTP请求的时候,客户端都会发送相应的Cookie信息到服务端。实际上大多数的应用都是用 Cookie 来实现Session跟踪的,第一次创建Session的时候,服务端会在HTTP协议中告诉客户端,需要在 Cookie 里面记录一个Session ID,以后每次请求把这个会话ID发送到服务器,我就知道你是谁了。有人问,如果客户端的浏览器禁用了 Cookie 怎么办?一般这种情况下,会使用一种叫做URL重写的技术来进行会话跟踪,即每次HTTP交互,URL后面都会被附加上一个诸如 sid=xxxxx 这样的参数,服务端据此来识别用户。
  3. Cookie其实还可以用在一些方便用户的场景下,设想你某次登陆过一个网站,下次登录的时候不想再次输入账号了,怎么办?这个信息可以写到Cookie里面,访问网站的时候,网站页面的脚本可以读取这个信息,就自动帮你把用户名给填了,能够方便一下用户。这也是Cookie名称的由来,给用户的一点甜头。
  4. 所以,总结一下:Session是在服务端保存的一个数据结构,用来跟踪用户的状态(用于区分会话和不同用户的访问),这个数据可以保存在集群、数据库、文件中;Cookie是客户端保存用户信息的一种机制,用来记录用户的一些信息,也是实现Session的一种方式:session 因为 session id 的存在,通常要借助 cookie 实现。

二、计算机网络知识汇总相关推荐

  1. 物理层-计算机网络知识汇总(二)|Zam9036博客

    文章目录 数据通信基础 数据通信系统 通信方式与通信制式 通信方式 通信制式 数据的同步方式 异步传输控制(字符同步方式) 同步传输控制 数据传输介质 双绞线 同轴电缆 光纤 网络综合布线 网络综合布 ...

  2. 计算机网络知识汇总(十万字超详细)

    文章目录 1 计算机网络概述 1.1 概念.组成.功能和分类 1.2 标准化工作及相关组织 1.3 速率相关的性能指标 1.4 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RTT.利用率 1.5 分层结构.接口.协议. ...

  3. 计算机网络知识汇总(超详细)

    目录 第一章 概念 组成 功能 和 分类 计算机网络概念 计算机网络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总结 标准化工作及相关组织 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工作相关组织 总结 计算机网路的速率,带宽, ...

  4. 万字计算机网络知识汇总

    文章目录 一.计算机网络概述 1.1 概念 1.2 功能 1.3 组成 1.4 分类 1.5 标准化及标准化组织 1.6 性能指标 1.7 分层结构 1.7.1 分层基本原则: 1.7.2 分层的方式 ...

  5. 计算机网络把许多什么连接在一起,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知识汇总习题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知识汇总习题 1.21世纪要实现信息化,就必须依靠完善的网络,这里的网络是指,向用户提供不同服务的 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三种网络.(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

  6. java并发核心知识体系精讲_JAVA核心知识汇总

    双非同学如何逆袭大厂? 在互联网行业,入行的第一份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后职业发展的高度.有些双非的同学认为自己校招进不了大厂以后还会有社招,这种想法很危险.大厂的社招,大多数都只招大厂的员工.什么意 ...

  7. 网络基础知识汇总学习

    一.网线(双绞线)连接线的制作 双绞线制作有 568A 和 568B 两个标准,日常以 568B 标准较常用. 568B 标准按颜色排序为: 1- 橙白. 2- 橙.3- 绿白.4- 蓝. 5- 蓝白 ...

  8. 第26节 计算机网络知识

    第26节 计算机网络知识 计算机网络知识 1[单项选择题]Internet上的域名解析服务(DNS)完成域名与IP地址之间的翻译.执行域名服务的服务器被称为DNS 服务器.小张在Internet的某主 ...

  9. Java后端知识汇总(部分)

    Java后端知识汇总(部分) 一. Java基础 二. Redis知识详解 三. 计算机网络 四.Spring知识体系 五.Java虚拟机 六.Java高并发 (同一块知识建议结合着看,便于查漏补缺) ...

最新文章

  1. Cadence 16.3 使用步骤
  2. HTTP and HTML
  3. jQuery之防止冒泡事件
  4. 《Cracking the Coding Interview》——第18章:难题——题目3
  5. oracle 强制 断开,ORA-01092: ORACLE 例程终止 强行断开连接
  6. [密码学基础][每个信息安全博士生应该知道的52件事][Bristol Cryptography][第30篇]大致简述密钥协商中的BR安全定义
  7. vue @click 如何绑定多个方法
  8. 真机开包!国产至强5600服务器35张图赏
  9. 基于天地图标点html教程,天地图WEB API入门指导
  10. DPDK-VPP 学习笔记-02
  11. excel服务器bom修改,物料清单BOM表的实现方法_勤哲Excel服务器 - 勤哲app应用之家...
  12. 修改 docker容器hosts文件
  13. 水系图一般在哪里找得到_水系电池再发Nature,事实力证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14. unix编程艺术中的17点编程原则--设计开发者的至高准则
  15. 从0开始的网游ARPG实战案例:暗黑战神(第五六章:主城角色控制和任务引导系统)
  16. 云购系统、一元云购系统接入短信验证及订单通知功能
  17. CPU、内存、I/O设备速度差异
  18. c语言程序设计精髓第五章编程题
  19. prod和probor在matlab,智能控制讲义第六章Matlab在模糊控制中的应用.
  20. poi-ooxml-lite:5.0.0 与 poi-ooxml-schemas:4.1.1 正式环境冲突

热门文章

  1. 深度解读《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倡议》透露哪些监管信号与数字藏品新发展之路?
  2. 知乎日报 API 分析
  3. java如何创建列表的表头,java word设置表头
  4. Oracle根据当前时间获取最近5年,最近6个月,最近30天的时间
  5. linux安装ati工具,Ubuntu 12.10 安装ATI显卡驱动安装
  6. 基于带约束S型加减速曲线的空间直线插补与空间圆弧插补算法(Matlab)
  7. 入门PCB设计AD9学习笔记9-向工厂提供的光绘文件
  8. 根据污水处理厂的实际情况选型及校准方案
  9. 晨枫U盘维护工具V2.0 安装教程
  10. 婚礼请柬邀请函电子版制作模板,520一起来参加婚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