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ker背后的内核知识

当谈论docker时,常常会聊到docker的实现方式。很多开发者都知道,docker容器本质上是宿主机的进程,Docker通过namespace实现了资源隔离,通过cgroups实现了资源限制,通过写时复制机制(copy-on-write)实现了高效的文件操作。当进一步深入namespace和cgroups等技术细节时,大部分开发者都会感到茫然无措。尤其是接下来解释libcontainer的工作原理时,我们会接触大量容器核心知识。所以在这里,希望先带领大家走进linux内核,了解namespa和cgroups的技术细节。

namespace资源隔离

linux内核提拱了6种namespace隔离的系统调用,如下图所示,但是真正的容器还需要处理许多其他工作。

namespace 系统调用参数 隔离内容
UTS CLONE_NEWUTS 主机名或域名
IPC CLONE_NEWIPC 信号量、消息队列和共享内存
PID CLONE_NEWPID 进程编号
Network CLONE_NEWNET 网络设备、网络战、端口等
Mount CLONE_NEWNS 挂载点(文件系统)
User CLONE_NEWUSER 用户组和用户组

实际上,linux内核实现namespace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轻量级虚拟化技术服务。在同一个namespace下的进程合一感知彼此的变化,而对外界的进程一无所知。这样就可以让容器中的进程产生错觉,仿佛自己置身一个独立的系统环境中,以达到隔离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讨论的namespace实现针对的是linux内核3.8及以后版本。

1.进行namespace API操作的4种方式

namespace的API包括clone()、setns()以及unshare(),还有/proc下的本分文件。为了确定隔离的到底是哪6项namespace,在使用这些API时需要指定一下6个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通过|(位或)操作实现。这6个参数分别是CLONE_NEWUTS、CLONE_NEWIPC、CLONE_NEWPID、CLONE_NEWNET、CLONE_NEWNS、CLONE_NEWUSER。

  • 通过clone()在创建新进程的同时创建namespace

使用clone()来创建一个独立的namespace,是最常见的用法,也是docker使用namespace最基本用法。

int clone(int (*child_func)(void *),void *child_stack,int flags,void *arg);

clone()实际上是linux系统调用fork()的一种更通用的实现方式,他可以通过flag来控制使用多少功能。一共有二十多种CLONE_*的flag(标志位)参数来控制clone进程的方方面面。

  • 通过setns()加入一个已经存在的namespace

在进程都结束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挂载的形式把namespace保留下来,保留namespace的目的是为以后有进程加入作准备。在docker中,使用docker exec命令在意境运行的容器中执行新的命令,就需要用到该方法。通过setns()系统调用,进程从原先的namespace加入到某个已经存在的namespace,通常为了使新加入的pid namespace生效,会在setns()函数执行后使用clone()创建子进程继续执行新命令,让原先的进程结束运行。

  • 通过unshare()在原先进程上进行namespace隔离

最后要说明的系统调用是unshare(),它与clone()很像,不同的是,unshare()运行在原先的进程上,不需要启动一个新进程。
调用unshare()的主要作用就是,不启动新进程就可以起到隔离的作用,相当于跳出原先的namespace进行操作,这样,就可以在原进程进行了一些需要隔离的操作。linux中自带unshare命令,就是通过unshare()系统调用实现的,docker目前并没有使用这个系统调用

  • fork()系统调用

系统调用函数fork()并不属于namespace的API,当程序调用fork()函数时,系统会创建新的进程,为其分配资源,例如存储数据和代码的空间,然后把原来进程的所有值复制到新的进程中,只有少量数值与原来的进程不同,相当于复制了本身。那么程序的后续代码逻辑要如何区分是子进程还是父进程呢?
fork()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被调用一次,却能返回两次(父进程与子进程各返回一次),通过返回值的不同就可以区分父进程与子进程。他可能有以下3种不同的返回值:

  1. 在父进程中,fork()返回新创建子进程的进程id;
  2. 在子进程中,fork()返回0;
  3. 如果出现问题,fork()返回一个负值。
    使用fork()后,父进程有义务监控子进程的运行状态,并在子进程推出后才能正常退出,否则子进程就会成为“孤儿”进程
    下面将根据docker内部对namespace资源隔离使用方式分别对6种namespace进行解析。

2.UTS namespace

UTS(UNIX Time-sharing System)namespace提供了主机名与域名的隔离,这样每个docke容器就可以拥有独立的主机名和域名了,在网络上可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节点,而非宿主机上的一个进程。docker中,每个镜像基本都以自身所提供的服务名称来命名镜像的hostname,且不会对宿主机产生任何影响,其原理就是使用了UTS namespace

3.IPC namespace

进程间通信(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IPC)涉及的IPC资源包括常见的信号量、消息队列和共享内存。申请IPC资源就申请了一个全局唯一的32位ID,所以IPC namespace中实际上包含了系统IPC标识符以及实现POSIX消息队列的文件系统。在同一个IPC namespace下的进程彼此可见,不同IPC namespace下的进程则互相不可见。
目前使用IPC namespace机制的系统不多,其中比较有名的有PostgreSQL。Docker当前也使用IPC namespace实现了容器与宿主机、容器与容器之间的IPC隔离。

4.PID namespace

PID namespace隔离非常实用,它对进程PID重新标号,即两个不同namespace下的进程可以有相同的PID。每个PID namespace都有自己的计数程序。内核为所有的PID namespace维护了一个树状结构,最顶层的是系统初始时创建的,被称为root namespace,它创建的心PID namespace被称为child namespace(树的子节点),洱源县的PID namespace就是新创建的PID namespace的parent namespace(树的父节点)。通过这种方式,不同的PID namespace会形成一个层级体系。所属的父节点可以看到子节点中的进程,并可以通过信号等方式对子节点中的进程产生影响。反过来,子节点却不能看到父节点PID namespace中的任何内容,由此产生如下结论。

  1. 每个PID namespace中的第一个进程“PID 1”,都会像全通Linux中的init进程一样拥有特权,其特殊作用。
  2. 一个namespace中的进程,不可能通过kill或ptrace影响父节点或者兄弟节点中的进程,因为其他几点的PID在这个namespace没有任何意义。
  3. 如果你在新的PID namespace中重新挂载/proc文件系统,会发现其下只显示同属一个PID namespace中的其他进程。
  4. 在root namespace中看到所有的进程,并且递归包含所有子节点中的进程。到这里,读者可能已经联想到了一种在Docker外部监控运行程序的方法了,就是监控Docker daemon所在的PID namespace下的所有进程及子进程,在进行筛选即可。
  • PID namespace中的init进程
    在传统的Unix系统中,PID为1的进程时init,地位非常特殊。它作为所有进程的父进程,维护一张进程表,不断检查进程状态,一旦某个子进程因为父进程错误成为了“孤儿”进程,init就会负责收养这个子进程并最终回收资源,结束进程。所以在要实现的容器中,启动的第一个进程也需要实现类似init的功能,维护所有后续启动进程的状态。
    当系统中存在的树状嵌套结构的PID namespace时,若某个子进程成为了孤儿进程,收养孩子进程的责任就交给了孩子进程所属的PID namespace中的init进程。
    至此,读者可以明白内核设计的良苦用心。PID namespace维护这样一个树状结构,有利于系统的资源的控制与回收。因此,如果确实需要在一个Docker容器中运行多个进程,最先启动的命令进程应该是具有资源监控与回收等管理能力的,如bash。

  • 信号与init进程
    内核还为PID namespace中的init进程赋予了其他特权—信号屏蔽。如果init中没有编写处理某个信号的代码逻辑,那么与init在同一个PID namespace下的进程(即使有超级权限)发送非他的信号都会屏蔽。这个功能主要作用就是防止init进程被误杀。
    那么,父节点PID namespace中的进程发送同样的信号给子节点中的init的进程,这会被忽略吗?父节点中的进程发送的信号,如果不是SIGKILL(销毁进程)或SIGSTOPO(暂停进程)也会诶忽略。但如果发送SIGKILL或SIGSTOP,子节点的init会强制执行(无法通过代码捕捉进行特殊处理),也就是说父节点中的进程有权终止子进程。
    一旦init进程被销毁,同一PID namespace中的其他进程也所致接收到SIGKIKLL信号而被销毁。理论上,该PID namespace也不复存在了。但如果/proc/[pid]/ns/pid处于被挂载或打开的状态,namespace就会被保留下来。然而,被保留下来的namespace无法通过setns()或者fork()创建进程,所以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作用。
    当一个容器内存在多个进程时,容器内的init进程可以对信号进行捕获,当SIGTERM或SIGINT等信号到来时,对其子进程做信息保存、资源回收等处理工作。在Docker daemon的源码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处理方式,当结束信号来临时,结束容器进程并回收相应资源。

  • 挂载proc文件系统
    前文提到,如果在新的PID namespace中使用使用ps命令查看,看到的还是所有的进程,因为与PID直接相关的/proc文件系统(procfs)没有挂载到一个与原/proc不同的位置。如果只想看到PID namespace本身应该看到的进程,需要重新挂载/proc,命令如下。

$ mount -t proc proc /proc
$ ps a
  • unshare()和setns()
    本文开头就谈到了unshare()和setns()这两个API,在PID namespace中使用,也有一些特别之处需要注意。
    unshare()允许用户在原有进程中建立命名空间进行隔离。但创建了PID namespace后,原先unshare()调用者进程并不进入新的PID namespace,接下来创建的子进程才会进入新的namespace,这个子进程也就随之成为新的namespace中的init进程。
    类似地,调用setns()创建新PID namespace时,调用者进程也不进入新的PID namespace,而是随后创建的子进程进入。
    为什么创建其他namespace时unshare()和setns()会直接进入新的namespace,二唯独PID namespace例外呢?因为调用getpid()函数得到的PID是根据调用者所在的PID namespace而决定返回哪个PID,进入新的PID namespace会导致PID产生变化。而对用户态的程序和库函数来说,他们都认为进程的PID是一个常量,PID的变化会引起这些进程崩溃。
    换句话说,一旦程序进程创建以后,那么它的PID namespace的关系就确定下来了,进程不会变更它们对应的PID namespace。在Docker中,docker exec会使用setns()函数加入已经存在的命名空间,但是最终还是会调用clone()函数,原因就在于此。

  • mount namespace
    mount namespace通过隔离文件系统挂载点对隔离文件系统提供支持,它是历史上第一个Linux namespace,所以标示位比较特殊,就是CLONE_NEWNS。隔离后,不同的mount namespace中的文件结构发生变化也互不影响。也可以通过/proc/[pid]/mounts查看到所有挂载在当前namespace中的文件系统,还可以通过/proc/[pid]/mountstats看到mount namespace中文件设备的统计信息,包括挂载文件的名字、文件系统的类型、挂载位置等。
    进程在创建mount namespace时,会把当前的文件结构复制给新的namespace。新namespace中的所有mount操作都只影响自身的文件系统,对外界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这种做法非常严格的实现了隔离,但对某些状况可能并不适用。比如父节点namespace中的进程挂载了一张CD-ROM,这时子节点namespace复制的目录结构是无法自动挂载上这张CD-ROM的,因为这种操作会影响到父节点的文件系统。

一个挂载状态可能为以下一种:

  1. 共享挂载
  2. 从属挂载
  3. 共享/从属挂载
  4. 私有挂载
  5. 不可绑定挂载

传播事件的挂载对象称为共享挂载;接收传播事件的挂载对象称为从属挂载;同时兼有前述两者特征的挂载对象为共享/从属挂载;既不传播也不接受事件的挂载对象称为私有挂载;另一种特殊的挂载对象称为不可绑定挂载,它们与私有挂载相似,但不允许执行绑定挂载,即创建mount namespace时这块文件对象不可被复制。

6.netword namespace

network namespace主要提供了关于网络资源的隔离,包括网络设备、IPv4和IPv6协议栈、IP路由表、防火墙、/proc/net目录、/sys/class/net目录、socket等。一个物理的网络设备最多存在于一个network namespace中,可以通过创建veth pair(虚拟网络设备对:有两端,类似管道,如果数据从一端传入另一端也能接受,反之亦然)在不同的network namespace间创建通道,以达到通信目的。
也许你会好奇,在建立起veth pair之前,新旧namespace该如何通信呢?答案是pipe(管道)。以Docker daemon启动容器的过程为例,假设容器内初始化的进程称为init。Docker daemon在宿主机上负责创建这个veth pair,把一段绑定到docker0网桥上,另一端介入新建的network namespace进程中。这个过程执行期间,Docker daemon和init就通过pipe进行通信。具体来说,就是在Docker deamon完成veth pair的创建之前,init在管道的另一端循环等待,直到管道另一端传来Docker daemon关于veth设备的信息,并关闭管道。init才结束等待的过程,并把它的“eth0”启动起来。
与其他namespace类似,对network namespace的使用其实就是在创建的时候添加CLONE_NEWNET标识符位。

7.user namespace

user namespace主要隔离了安全相关的标识符(identifier)和属性(attribute),包括用户ID、用户组ID、root目录、key(指密钥)以及特殊权限。通俗地讲,一个普通用户的进程通过clone()创建的新进程在新user namespace中可以拥有不同的用户和用户组。这意味着一个进程在容器外属于一个没有特权的普通用户,但是它创建的容器进程却属于拥有所有权限的超级用户,这个技术为容器提供了极大的自由。
user namespace时目前的6个namespace中最后一个支持的,并且直到linux内核3.8版本的时候还未完全实现(还有部分文件系统不支持)。user namespace实际上并不算完全成熟,很多发行版担心安全问题,在编译内核的时候并未开启USER_NS。Docker在1.10版本中对user namespace进行了支持。只要用户在启动Docker daemon的时候制定了–user-remap,那么当用户运行容器时,容器内部的root用户并不等于宿主机的root用户,而是映射到宿主机上的普通用户。
Docker不仅使用了user namespace,还使用了在user namespace中涉及的Capability机制。从内核2.2版本开始,Linux把原来和超级用户相关的高级权限分为不同的单元,称为Capability。这样管理员就可以独立的对特定的Capability进行使用或禁止。Docker同时使用namespace和Capability,这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容器的安全性。

说到安全,namespace的6项隔离看似全面,实际上已久没有完全隔离Linux的资源,比如SELinux、cgroups以及/sys、/proc/sys、/dev/sd*等目录下的资源。关于安全我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进一步讨论。下一张晖介绍cgroups。

下面链接是关于docker的源码分析的电子版图书,可自由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RQHd4SC8Hhmmh-TJPB0Gw 密码:v8dl

Docker核心原理之namespace相关推荐

  1. 一文搞定Docker(内含docker-compose及docker核心原理)

    01-Docker概述 Docker简介 Docker是基于Go语言实现的云开源项目. Docker的主要目标是: Build, Ship and Run Any App, Anywhere ,也就是 ...

  2. 高级架构师_Docker_第2章_ Docker核心原理_ 第2节_Docker网络

    高级架构师_Docker_第2章_ Docker核心原理_ 第2节_Docker网络 文章目录 高级架构师_Docker_第2章_ Docker核心原理_ 第2节_Docker网络 Docker网络 ...

  3. 高级架构师_Docker_第2章_ Docker核心原理_ 第1节_Docker相关的虚拟化技术

    高级架构师_Docker_第2章_ Docker核心原理_ 第1节_Docker相关的虚拟化技术 文章目录 高级架构师_Docker_第2章_ Docker核心原理_ 第1节_Docker相关的虚拟化 ...

  4. 高级架构师_Docker_第2章_ Docker核心原理_ 第7节IDEA集成Docker

    高级架构师_Docker_第2章_ Docker核心原理_ 第7节IDEA集成Docker 文章目录 高级架构师_Docker_第2章_ Docker核心原理_ 第7节IDEA集成Docker IDE ...

  5. 高级架构师_Docker_第2章_ Docker核心原理_ 第5节 Dockerfile简介

    高级架构师_Docker_第2章_ Docker核心原理_ 第5节 Dockerfile简介 文章目录 高级架构师_Docker_第2章_ Docker核心原理_ 第5节 Dockerfile简介 D ...

  6. Docker核心原理之cgroups

    cgroups资源限制 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了解了Docker的资源隔离技术namespace,通过系统调用构建了一个相对隔离的shell环境.也可以称之为一个简单的容器.接下来将讲解另一个强大的内核工 ...

  7. 以firejail sandbox解析Docker核心原理依赖的四件套

    我保证这篇文章会给你一些不一样的东西,I promise. Docker大红大紫之时,我错过了什么,可能是因为我并没有必须使用Docker的动机,毕竟我不是编程者,我也不需要发布什么配置复杂的系统,我 ...

  8. 推荐阅读-Docker实现原理之Namespace,CGroup

    找了几篇这方面的文章,写的还不错,跟大家共享: DOCKER基础技术:LINUX NAMESPACE(上) DOCKER基础技术:LINUX NAMESPACE(下) DOCKER基础技术:LINUX ...

  9. docker核心网络原理详解

    docker清空所有容器: 删除所有镜像: ip addr docker是如何处理容器网路访问的? 跑一个tomcat容器并使用ip addr查看ip地址: linux是可以ping通容器内部的ip的 ...

最新文章

  1. 知乎热问:成为算法工程师的路上,掌握什么技术会感觉自我提升突飞猛进?
  2. Python虚拟环境pyenv、venv(pyvenv)、virtualenv之间的区别,终于搞清楚了!
  3. quick-cocos2dx在eclipse下的lua调试
  4. oracle 新建路径,Linux环境安装Oracle11g(三)——用户、路径创建及配置环境变量
  5. java 字母大写_Java字母大小写转换的方法
  6. C++文档阅读笔记-STL中pair的初步解析
  7. 2016-2017-20155329 《Java程序设计》第7周学习总结
  8. 经典卷积神经网络---VGG16网络
  9. 华为设备静态路由配置命令
  10. 浙大PAT甲级题目1061-1080代码详细解答|标准答案|C++语言|浙软机试
  11. visio中画细箭头
  12. 中南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曾进,中南大学_2012年校级优秀毕业生名单
  13. 大数据面试3分钟自我介绍_[持续更新]渣渣大数据社招面试之路
  14. Windows 2016 服务器安全配置和加固
  15. PS小知识(四)——影像出图调色及去除薄雾薄云
  16. 关于悬浮窗Settings.canDrawOverlays获取权限是否开通出错
  17. iPhone打开个人热点的时候提示“请联系carrier”的解决方法
  18. 破解一个已经连接好的数据库密码
  19. android弹幕功能,很棒的Android弹幕效果实例
  20. 如何批量制作字母加流水号的二维码

热门文章

  1. 民生银行IT运维架构管理可视化实践
  2. AI:人工智能的多模态融合模型的简介、发展以及未来趋势
  3. Python之Pandas:pandas.DataFrame.to_csv函数的简介、具体案例、使用方法详细攻略
  4. Matlab:基于Matlab通过GUI实现自动驾驶的车牌智能识别
  5. 亲爱的,热爱的~CTF
  6. 可以免费下载论文的网站
  7. 「CF622F」The Sum of the k-th Powers「拉格朗日插值」
  8. WSL(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 适用于Linux的Windows子系统
  9. djang-模型层(model)--添加,查询,修改
  10. Android IllegalStateException: The specified child already has a parent问题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