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典型园区网络架构
  • OSI七层模型
    • 七层
    • 对等层通信
  • TCP/IP模型
    • 数据封装解封装过程
  • 五元组
  • 常见网络层协议介绍
    • ARP
    • 报文格式
      • 工作原理
      • 常见ARP应用
    • ICMP
      • ICMP应用
    • 路由协议
    • SNMP
  • 传输层协议
    • 传输控制协议TCP
      • TCP报文头部
      • 工作原理
        • 建立连接过程(三次握手)
        • 断开连接(四次挥手)
    • 用户数据包协议UDP
      • UDP报文头部
    • TCP与UDP大致区别
  • 应用层协议
    • DNS
    • FTP
      • 主动模式
      • 被动模式
      • HTTP/HTTPS-Web应用基本组成部分
    • 邮件收发机制(SMTP/POP3/IMAP)

网络作为IT行业内众多领域的基础,如:云计算、信息安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由此可以看出,网络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信息安全之前,了解网络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大致的介绍一些信息安全经常用到的网络基础知识,详细的信息可到本人博客首页网络专题查看。

典型园区网络架构


在大、中型网络中,通常通过模块化方式将网络功能结构进行分解。但是在各个模块内部,还是存在结构的扩展和弹性问题。譬如一个园区网络需要接入大量用户等,这个问题一般通过网络的层次化来解决。

传统的网络采用三个层次,核心、汇聚、接入各司其职

  1. 核心层提供数据高速通路(无脑的信息转发)
  2. 汇聚层进行流量汇聚和控制策略(流量分类,流量标记等)
  3. 接入层为终端提供多种接入方式

OSI七层模型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Reference Model, 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OSI模型的设计目的是成为一个开放网络互联模型,来克服使用众多网络模型所带来的互联困难和低效性。(原因是但是在网络刚兴起的时候,各大厂家为了抢占市场,都推出了自己家的网络协议以及相对应的网络设备,导致网络发展受阻)

OSI参考模型很快成为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基础模型。在设计时遵循了以下原则:

  • 各个层之间有清晰的边界,便于理解;
  • 每个层实现特定的功能,且相互不影响;
  • 每个层是服务者又是被服务者,即为上一层服务,又被下一层服务;
  • 层次的划分有利于国际标准协议的制定;
  • 层次的数目应该足够多,以避免各个层功能重复。

OSI参考模型具有以下优点:

  • 简化了相关的网络操作;
  • 提供即插即用的兼容性和不同厂商之间的标准接口;
  • 使各个厂商能够设计出互操作的网络设备,加快数据通信网络发展;
  • 防止一个区域网络的变化影响另一个区域的网络,因此,每一个区域的网络都能单独快速升级;
  • 把复杂的网络问题分解为小的简单问题,易于学习和操作。

七层


以下是我自己做的一个汇总,仅供参考:

对等层通信

TCP/IP模型

TCP/IP(Transfer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由于OSI七层模型在实际使用中比较繁琐,设计难度大等原因,目前我们并没有采用OSI模型进行通信。因为TCP/IP模型的开放性和易用性,以致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而使TCP/IP协议栈成为事实上的标准协议。

对OSI模型的七层相比,TCP/IP模型将层数减少到了四层。将OSI模型中的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合并成应用层;将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合并成网络接口层。(为了方便理解:一般还是将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分来,所有有些地方也是TCP/IP五层模型)。


各层的作用与OSI模型各层作用基本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数据封装解封装过程

封装:可以理解为装快递,在每一层快递(数据)都被包了一层,并贴上了一张写有信息的快递单(报头)
解封装:可以理解为拆快递的过程,在每一层快递(数据)都被拆开一层快递,并读快递单(报头),然后看快递单中的信息,得知交给上层的谁处理。


发送方将用户数据提交给应用程序把数据送达目的地,整个数据封装流程如下:

1. 用户数据首先传送至应用层,添加应用层信息;
2. 完成应用层处理后,数据将往下层传输层继续传送,添加传输层信息(如TCP或UDP,应用层协议已规定是TCP还是UDP);
3. 完成传输层处理后,数据将往下层网络层继续传送,添加网络层信息(如IP)。
4. 完成网络层处理后,数据将往下层数据链接层继续传送,添加数据链层信息(如Ethernet、802.3、PPP、HDLC等),而后以比特流方式传输至对端(中间根据不同类型设备处理方式不同,交换机一般只进行数据链路层信息处理,而路由器进行更高层网络层处理,只有到达最终目的地才能恢复原用户数据);

用户数据到达目的地后,将完成解封装流程:

1. 数据包先传送至数据链路层,经过解析后数据链路层信息被剥离,并根据解析信息知道网络层信息,比如为IP;
2. 网络层接收数据包后,经过解析后网络层信息被剥离,并根据解析信息知道上层处理协议,比如TCP;
3. 传输层(TCP)接收数据包后,经过解析后传输层信息被剥离,并根据解析信息知道上层处理协议,比如HTTP;
4. 应用层接收到数据包后,经过解析后应用层信息被剥离,最终展示的用户数据与发送方主机发送的数据完全相同。
5. 应用层和传输层提供端到端服务,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提供段到段服务。

五元组

五元组=源IP+目的IP+协议(传输层协议)+源端口+目的端口


通过五元组可以确定唯一的数据。

常见网络层协议介绍

ARP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通过目的IP地址来获取目的MAC地址

注意:ARP为网络层协议,但是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报文格式

ARP报文中包含以下字段:

字段 解释
Hardware Type 表示硬件地址类型,一般为以太网
Protocol Type 表示三层协议地址类型,一般为IP
Hardware Length MAC地址长度,单位是字节
Protocol Length P地址的长度,单位是字节
Operation Code 指定了ARP报文的类型,包括ARP Request和ARP Reply
Source Hardware Address 发送ARP报文的设备MAC地址
Source Protocol Address 发送ARP报文的设备IP地址
Destination Hardware Address 接收者MAC地址,在ARP Request报文中,该字段值为0
Destination Protocol Address 接收者的IP地址

工作原理

主机A发送一个数据包给主机C之前,首先要获取主机C的MAC地址。

网络设备一般都有一个ARP缓存(ARP Cache),ARP缓存用来存放IP地址和MAC地址的关联信息。**在发送数据前,设备会先查找ARP缓存表。如果缓存表中存在对方设备的MAC地址,则直接采用该MAC地址来封装帧,然后将帧发送出去。**如果缓存表中不存在相应信息,则通过发送ARP Request报文来获得它。学习到的IP地址和MAC地址的映射关系会被放入ARP缓存表中存放一段时间。在有效期内,设备可以直接从这个表中查找目的MAC地址来进行数据封装,而无需进行ARP查询。过了这段有效期(缺省20min),ARP表项会被自动删除。

如果目标设备位于其他网络,则源设备会在ARP缓存表中查找网关的MAC地址,然后将数据发送给网关,网关再把数据转发给目的设备。

如上图,主机A的ARP缓存表中不存在主机C的MAC地址,所以主机A会发送ARP Request来获取目的MAC地址。ARP Request报文封装在以太帧里。帧头中的源MAC地址为发送端主机A的MAC地址。
此时,由于主机A不知道主机C的MAC地址,所以目的MAC地址为广播地址FF-FF-FF-FF-FF-FF。ARP Request报文中包含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源MAC地址、目的MAC地址,其中目的MAC地址的值为0(代表未知)。ARP Request报文会在整个网络上传播,该网络中所有主机包括网关都会接收到此ARP Request报文。网关将会阻止该报文发送到其他网络上。
注意:ARP请求报文为广播报文

所有的主机接收到该ARP Request报文后,都会检查它的目的协议地址字段与自身的IP地址是否匹配。
如果不匹配,则该主机将不会响应该ARP Request报文。
如果匹配,则该主机会将ARP报文中的源MAC地址和源IP地址信息记录到自己的ARP缓存表中,然后通过ARP Reply报文进行响应。

主机C会向主机A回应ARP Reply报文。ARP Reply报文中的源协议地址是主机C自己的IP地址,目标协议地址是主机A的IP地址,目的MAC地址是主机A的MAC地址,源MAC地址是自己的MAC地址,同时Operation Code被设置为Reply。ARP Reply报文通过单播传送。
注意:ARP响应报文为单播报文

最后主机A接收到了来自主机C的ARP Reply报文之后,首先会检查目的MAC地址是否是自己,若不是则丢弃,若是自己,则接收,并将报文中源IP和源MAC地址记录到自己的ARP表中

常见ARP应用

免费ARP:用来检测一个局域网内IP地址是否冲突,以及宣告IP地址


注意:免费ARP的ARP请求报文中,源、目的IP都是自己,因此来达到检测IP地址冲突的效果。

ICMP

Internet控制消息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ICMP协议用来在网络设备间传递各种差错和控制信息,并对于收集各种网络信息、诊断和排除各种网络故障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IP协议本身不存在控制、传递差错等功能,所以用ICMP协议,来做这些)

ICMP就好像网购时的物流查询一样,若是没有物理查询,那么你在购买了东西之后,卖家是不是发货,你会不得而知。你有没有收到货,卖家也不知道。

ICMP应用

Ping:Ping是检测网络连通性的常用工具,同时也能够收集其他相关信息。
Tracert:Tracert基于报文头中的TTL值来逐跳跟踪报文的转发路径。为了跟踪到达某特定目的地址的路径,源端首先将报文的TTL值设置为1。该报文到达第一个节点后,TTL超时,于是该节点向源端发送TTL超时消息,消息中携带时间戳。然后源端将报文的TTL值设置为2,报文到达第二个节点后超时,该节点同样返回TTL超时消息,以此类推,直到报文到达目的地。这样,源端根据返回的报文中的信息可以跟踪到报文经过的每一个节点,并根据时间戳信息计算往返时间。Tracert是检测网络丢包及时延的有效手段,同时可以帮助管理员发现网络中的路由环路。

工作原理如上图:

  1. 源端(RTA)向目的端(主机B)发送一个UDP报文TTL值为1目的UDP端口号是大于30000的一个数,(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大于30000的UDP端口号是任何一个应用程序都不可能使用的端口号。)
  2. 第一跳(RTB)收到源端发出的UDP报文后,判断出报文的目的IP地址不是本机IP地址,将TTL值减1后,判断出TTL值等于0,则丢弃报文并向源端发送一个ICMP超时(Time Exceeded)报文(该报文中含有第一跳的IP地址10.0.0.2),这样源端就得到了RTB的地址。
  3. 源端收到RTB的ICMP超时报文后,再次向目的端发送一个UDP报文,TTL值为2。
  4. 第二跳(RTC)收到源端发出的UDP报文后,回应一个ICMP超时报文,这样源端就得到了RTC的地址(20.0.0.2)。
  5. 以上过程不断进行,直到目的端收到源端发送的UDP报文后,判断出目的IP地址是本机IP地址,则处理此报文。根据报文中的目的UDP端口号寻找占用此端口号的上层协议,因目的端没有应用程序使用该UDP端口号,则向源端返回一个ICMP端口不可达(Destination Unreachable)报文。
  6. **源端收到ICMP端口不可达报文后,判断出UDP报文已经到达目的端,则停止Tracert程序,**从而得到数据报文从源端到目的端所经历的路径(10.0.0.2;20.0.0.2;30.0.0.2)。

路由协议

路由协议请查看本人网络专题文章,里面介绍了常见的路协议:OSPF、RIP、IS-IS、BGP

汇总:
常见路由协议以及分类
OSPF:
OSPF协议简介
DR与BDR选举
OSPF域内路由
OSPF外部路由
OSPF特殊区域之Stub和Totally Stub区域详解及配置
OSPF特殊区域之NSSA和Totally NSSA详解及配置
OSPF的LSA总结
OSPF的其他特性:区域间路由汇总、外部路由汇总、OSPF更新、认证机制

IS-IS:
IS-IS中的重要概念
IS-IS协议配置
IS-IS路由计算过程:邻居建立、链路信息交换、路由计算
BGP:
BGP协议基本概念:BGP作用与特点、BGP邻居关系建立与配置

SNMP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SNMP提供了一种通过运行网络管理软件NMS(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的网络管理工作站来管理网络设备的方法。


SNMP支持以下几种操作:

  1. NMS通过SNMP协议给网络设备发送配置信息。
  2. NMS通过SNMP来查询和获取网络中的资源信息。
  3. 网络设备主动向NMS上报告警消息,使得网络管理员能够及时处理各种网络问题。

传输层协议

传输控制协议TCP

TCP报文头部

字段 解释 长度
源端口号 源主机的应用程序使用的端口号。 16b
目的端口号 目的主机的应用程序使用的端口号。每个TCP头部都包含源和目的端的端口号,这两个值加上IP头部中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可以唯一确定一个TCP连接。 16b
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源IP+目的IP=唯一确定一个TCP连接
序列号 用于标识从发送端发出的不同的TCP数据段的序号。数据段在网络中传输时,它们的顺序可能会发生变化;接收端依据此序列号,便可按照正确的顺序重组数据。(面向字节流,所以每个字节按顺序编号) 缩写:seq(注意下文过程中的seq) 例:第一台发送出去的数据:seq=1,第二次发送数据:seq=1+1=2… 32b
确认序列号 用于标识接收端确认收到的数据段。确认序列号为成功收到的数据序列号加1。 缩写:ack 例:主机A发送消息给主机B,主机A seq=1,主机B回复消息ack=1+1=2 32b
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无误,TCP传输协议将用于传输的数据包分为若干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大小根据当时的网络情况而定)(window来定),然后在它们的首部添加一个检验字节。当数据的一个部分被接收完毕之后,服务端会对这一部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校验,校验之后如果数据的完整度和准确度都为100%,在服务端会要求客户端开始数据下一个部分的传输,如果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与原来不相符,那么服务端会要求客户端再次传输这个部分
头部长度 表示头部占32bit字的数目,它能表达的TCP头部最大长度为60字节。 4b
Resv. 保留字段,为将来定义新的用途
6个控制位 说明报文的性质。每个标志位表示控制一个功能(谁为1,表示开启该功能。为0表示关闭)
UGR 紧急指针标志,为1时表示紧急指针有效,表示某一位需要被优先处理。为0则忽略紧急指针
ACK 确认序号标志,为1时表示确认号有效,为0表示报文中不含确认信息,忽略确认号字段
PSH push标志,为1表示是带有push标志的数据,指示接收方在接收到该报文段以后,应尽快将这个报文段交给应用程序,而不是在缓冲区排队
RST 重置连接标志,用于重置由于主机崩溃或其他原因而出现错误的连接。或者用于拒绝非法的报文段和拒绝连接请求
SYN 同步序号,用于建立连接过程,在连接请求中,SYN=1和ACK=0表示该数据段没有使用捎带的确认域,而连接应答捎带一个确认,即SYN=1和ACK=1
FIN finish标志,用于释放连接,为1时表示发送方已经没有数据发送了,即关闭本方数据流
窗口大小 表示接收端期望通过单次确认而收到的数据的大小。 由于该字段为16位,所以窗口大小的最大值为65535字节,该机制通常用来进行流量控制。 16b
校验和 校验整个TCP报文段,包括TCP头部和TCP数据。 该值由发送端计算和记录并由接收端进行验证。 16b
紧急指针 只有当 URG 标志置 1 时紧急指针才有效。紧急指针是一个正的偏移量,和顺序号字段中的值相加表示紧急数据最后一个字节的序号。 TCP 的紧急方式是发送端向另一端发送紧急数据的一种方式
选项 可选项,做了解。 最常见的可选字段是最长报文大小MSS(Maximum Segment Size),每个连接方通常都在通信的第一个报文段中指明这个选项。它指明本端所能接收的最大长度的报文段。
填充 选项长度不一定是32位的整数倍,所以要加填充位,即在这个字段中加入额外的零,以保证TCP头是32的整数倍。

工作原理

建立连接过程(三次握手)


TCP的连接建立是一个三次握手过程,目的是为了通信双方确认开始序号,以便后续通信的有序进行。主要步骤如下:

  1. 连接开始时,连接建立方(Client)发送SYN包,并包含了自己的初始序号a;
  2. 连接接受方(Server)收到SYN包以后会回复一个SYN+ACK包,其中包含了对上一个a包的回应信息ACK,回应的序号为下一个希望收到包的序号,即a+1,然后还包含了自己的初始序号b;
  3. 连接建立方(Client)收到回应的SYN包以后,回复一个ACK包做响应,其中包含了下一个希望收到包的序号即b+1。

断开连接(四次挥手)


TCP终止连接的四次挥手过程如下:

  1. 客户端进程发出连接释放报文,并且停止发送数据。释放数据报文首部,FIN=1,其序列号为seq=a(这里的a和建立握手的a不同,都为a是为了方便理解。a等于前面已经传送过来的数据的最后一个字节的序号加1),此时,客户端进入FIN-WAIT-1(终止等待1)状态;
  2. 服务器收到连接释放报文,发出确认报文,ACK=1,ack=a+1,并且带上自己的序列号seq=b,此时,服务端就进入了CLOSE-WAIT(关闭等待)状态;
  3.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确认请求后,此时,客户端就进入FIN-WAIT-2(终止等待2)状态,等待服务器发送连接释放报文;
  4. 服务器将最后的数据发送完毕后,就向客户端发送连接释放报文,FIN=1,ack=a+1,由于在半关闭状态,服务器很可能又发送了一些数据,假定此时的序列号为seq=c,此时,服务器就进入了LAST-ACK(最后确认)状态,等待客户端的确认;
  5.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连接释放报文后,必须发出确认,ACK=1,ack=c+1,而自己的序列号是seq=a+1,此时,客户端就进入了TIME-WAIT(时间等待)状态;
  6. 服务器只要收到了客户端发出的确认,立即进入CLOSED状态,就结束了这次的TCP连接。

TCP还有重传机制,流量控制等重要概念这里不再解释。

用户数据包协议UDP

当应用程序对传输的可靠性要求不高,但是对传输速度和延迟要求较高时,可以用UDP协议来替代TCP协议在传输层控制数据的转发。UDP将数据从源端发送到目的端时,无需事先建立连接。UDP采用了简单、易操作的机制在应用程序间传输数据,没有使用TCP中的确认技术或滑动窗口机制,因此UDP不能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也无法避免接收到重复数据的情况。

UDP报文头部


UDP适合于实时数据传输,如语音和视频通信。相比于TCP,UDP的传输效率更高、开销更小,但是无法保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TCP与UDP大致区别

TCP UDP
连接 面向连接的传输 无连接、尽力而为的传输
点对点传输 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传输
安全性 可靠的(安全) 不可靠(不安全)
对系统要求资源
速率
准确性 保证数据正确性(重传机制) 不保证(丢了就丢了)
应用 web浏览器、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程序 域名系统(DNS)、视频流、IP语音(VoIP)、游戏、QQ

应用层协议

DNS

域名解析系统(Domain Name System,简称DNS)

域名解析服务器:

  1. 根服务器:主要用来管理互联网的主目录,全世界只有13个根逻辑服务器节点。这13个节点其中10个设置在美国,另外各有一个设置于英国、瑞典和日本。虽然网络是无国界的,但服务器还是有国界的。所有根服务器均由美国政府授权的互联网域名与号码分配机构ICANN统一管理。
  2. 顶级域名服务器:一般用于存储.com、.edu、.cn等顶级域名。
  3. 递归服务器:也可理解为存储着官方域名解析授权的授权服务器,一般存储着这个网络中域名和IP地址的解析关系,也就是DNSPod充当的角色。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上网用户在上网的时候都向授权服务器发送请求,那授权服务器必然承受不住,所以就有了缓存服务器存在的必要。
  4. 缓存服务器:缓存服务器就相当于是授权服务器的一个代理,可以缓解授权服务器的压力。我们每次上网的时候,域名解析的请求都是发给缓存服务器的,缓存服务器第一次收到用户请求的时候,会向授权服务器请求域名和IP地址的解析表,然后储存在本地,等后续再有用户请求相同的域名时,就会直接答复,不再请求。毕竟一个网站的IP地址不是经常变换的。当然,这个解析表是有一定的有效期的,等有效期到了,这个解析表就会自动老化,等下次有用户请求时重新向授权服务器询问。这个定期老化机制,可以保证缓存服务器上域名解析的定期更新。

DNS解析过程如下:

  1. DNS客户端查询通常采用递归方式,缓存服务器首先会判断本地是否有这个域名的解析缓存。
  2. 如果本地没有缓存,就会把域名发送到根服务器。根服务器收到www.vmall.com请求后,会判断.com是谁授权管理,并返回.com所在的顶级域名服务器IP地址。
  3. 缓存服务器继续向顶级域名服务器发送www.vmall.com解析请求,顶级域名服务器收到请求后,会返回下一级.vmall.com的递归服务器IP地址。
  4. 缓存服务器继续向递归服务器发送www.vmall.com解析请求,递归服务器收到请求后,返回www.vmall.com的解析地址。如果域名层级较多,则递归服务器也会存在多级。
  5. 缓存服务器得到www.vmall.com的解析IP地址后,将IP地址发送给客户端,同时在本地缓存。
  6. 后续一段时间内,当有客户端再次请求www.vmall.com这个域名解析时,缓存服务器直接回应解析的IP地址,不再重复询问

FTP


使用FTP进行文件传输时,会使用两个TCP连接。第一个连接是FTP客户端和FTP服务器间的控制连接。FTP服务器开启21号端口,等待FTP客户端发送连接请求。FTP客户端随机开启端口,向服务器发送建立连接的请求。控制连接用于在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传输控制命令。
第二个连接是FTP客户端和FTP服务器间的数据连接。服务器使用TCP的20号端口与客户端建立数据连接。通常情况下,服务器主动建立或中断数据连接。

FTP建立连接分为两种模式:

1. 主动模式
2. 被动模式

两者的主要区别为:数据连接是由服务器发起还是由客户端发起

1. 主动模式:服务器端向客户端发起
2. 被动模式: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起

主动模式


FTP连接主动模式建立过程:

  1. 服务器打开端口 21 启动监听,等待连接。 启动监听,等待连接。
  2. 客户端发起控制连接的建立请求,服务器响应。
  3. 客户端通过控制连接发送PORT命令,将客户端数据连接的临时口号告诉服务器。
  4. 服务器的 20 号端口与客户建立起数据连接。

被动模式


FTP连接被动模式建立过程:

  1. 服务器打开端口 21 启动监听,等待连接。
  2. 客户端发起控制连接的建立请求,服务器响应。
  3. 客户端通过控制连接发送命令字PASV,告知服务器处于被动模式。
  4. 服务器回应,将数据连接的临时端口号告诉客户。
  5. 客户端与服务器的临时口建立起数据连接。

由此可以看出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还有一个区别就是:服务器端的数据连接是否使用20号端口。

HTTP/HTTPS-Web应用基本组成部分

超文本传输协议(英文: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缩写:HTTP)是互联网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网络协议。设计HTTP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发布和接收HTML页面的方法。通过HTTP或者HTTPS协议请求的资源由统一资源标识符(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s,URI)来标识。

Web基于客户端(Client)/服务器(Server)架构实现,包含三个部分:

  1. 使用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描述文件
  2. 使用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指定文件的所在
  3. 透过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协议与服务器沟通

HTTP工作流程:

  1. 客户机(浏览器)主动向服务器(web server)发出连接请求
  2. 服务器接受连接请求并建立起连接。(1,2步即我们所熟知的TCP三次握手)
  3. 客户机通过此连接向服务器发出GET等http命令(HTTP请求报文)
  4. 服务器接到命令并根据命令向客户机传送相应的数据(HTTP响应报文)
  5. 客户机接收从服务器送过来的数据
  6. 服务器发送完数据后,主动关闭此次连接(TCP四次挥手)

邮件收发机制(SMTP/POP3/IMAP)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邮局协议版本3:POP3(Post Office Protocol 3)
交互式邮件存取协议:IMAP(Internet Mail Access Protocol)

一个完整的邮件发送过程包括4步:

  1. PC将邮件内容封装在SMTP消息中寄给发送方SMTP Server。
  2. 发送方SMTP Server将邮件封装在SMTP消息中寄给接收方SMTP Server,接收方SMTP Server储存起来。
  3. POP3 Server收到用户的请求后,读取SMTP Server储存的邮件。
  4. POP3 Server将邮件封装到POP3消息中发送给PC。

SMTP用于将邮件把发送方的服务器转到到接收方的服务器
POP3、IMAP两者都是负责将邮件从接收端服务器给到接口者

IMAP与POP3主要区别在于:使用POP3,客户端软件会将所有未阅读邮件下载到计算机,并且邮件服务器会删除该邮件。使用IMAP,用户直接对服务器上的邮件进行操作,不需要把所有邮件下载到本地再进行各项操作。

信息安全中常见的网络知识(一)网络基本概念相关推荐

  1. Centos中常见error(网卡、网络、防火墙)

    一:Centos使用前需了解的 1:网卡 centos6的网卡重启方法: service network restart centos7的网卡重启方法: systemctl restart netwo ...

  2. 网络知识:核心交换机概念知识介绍

    一.背板带宽 背板带宽也称交换容量,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就像是立交桥所拥有的车道的总和.由于所有端口间的通信都需要通过背板完成,所以背板所能提供的带宽,就成为端 ...

  3. 校园网限速引起网络知识:网络配置ipconfig /release ipconfig /renew

    最近学校网络实在是垃圾,经常因为各种原因断网,但有的人就是好使,输入以下命令,重新分配IP成功解决问题 通过WIN+R输入cmd后输入:ipconfig /all 然后输入:ipconfig /rel ...

  4. 大白话说网络(网络知识学习)

    大白话说网络(一) 一.什么是网络? 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来讲: 所谓的网络就是大量的互联的设备(包括端系统和中间设备)所构成的通信链路. 专业来讲就是网络是由若干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构成,表示诸多 ...

  5. Java中的线程基础知识

    Java中的线程基础知识 1.线程概念 线程是程序运行的基本执行单元.当操作系统(不包括单线程的操作系统,如微软早期的DOS)在执行一个程序时,会在系统中建立一个进程,而在这个进程中,必须至少建立一个 ...

  6. 金融信息安全实训——利用常见的网络命令获取网络信息

    实训2 金融信息安全实训--利用常见的网络命令获取网络信息 实训目的 掌握常见网络命令使用方法. 学习使用网络命令嗅探网络信息. 学习使用网络命令判断和处理网络问题. 实训准备及注意事项 1.装有Wi ...

  7. 计算机网络中www中文名称为,计算机等级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网络知识) -备考资料...

    网络知识 1.在INTERNET中"WWW"的中文名称是:( ), A.广域网 B.局域网 C.企业网 D.万维网 D 2.在计算机网络中,数据资源共享指的是( ). A.应用程序 ...

  8. 计算机网络中网络拓扑,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对网络的影响...

    导语:中公小编今天带大家了解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的相关知识,并认识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对网络影响有哪些.通过思考题与解答的形式,希望考生可以开拓思维,一起思考.加强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思考 ...

  9. 东莞网络推广浅析网站优化中常见的引流方式有哪些?

    东莞网络推广中在做网站优化的站长们都知道,网站在上线之后,需要流量,需要客户点击,这样才会慢慢的为网站增加热度,让网站的权重逐步的得到提升,但对于网站流量的获取并不是那么轻易,下面东莞网络推广就带大家 ...

最新文章

  1. PHP后期静态绑定概念和用法
  2. 软考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_项目进度管理2---软考高级之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014
  3. 系统板I/O端口地址分配(一)
  4. 构筑基于物联网操作系统的物联网生态环境【转】
  5. Android View之布局加载流程
  6. linux下赋予普通用户管理员权限
  7. android游戏开发方向初探
  8. 如何修改植物大战僵尸的关卡和金币
  9. 物联网应用隐私保护技术
  10. Linux的基本学习(四)——磁盘与文件系统管理
  11. Linux添加PCF8563 RTC支持
  12. jacob xls与xlsx格式互转
  13. javaeye上对李刚的书的差评
  14. onedrive电脑手机不同步_onedrive无法同步
  15. 小程序画布功能+JAVA用KUMO生成词云图片
  16. 自助查询工具需求分析
  17. 【论文阅读】Conversations Are Not Flat: Modeling the Dynamic Information Flow across Dialogue Utterances
  18. python中列表(list)的基本操作
  19. 系统规划---方案的制订和改进
  20. 混合式步进电机控制器开源系列(二)PCB硬件设计

热门文章

  1. 【PWN系列】2015-Defcon Qualifier R0pbaby
  2. 【数据库设计】学籍管理的数据库系统
  3. 网络安全进阶篇(十一章-7)APP渗透测试篇(下)
  4. 21天Python进阶学习挑战赛打卡------第2天(基础内容)
  5. 对给定的AOV网络,产生所有的拓扑排序结果,并进行解法的动态演示
  6. Oracle11g导入DMP文件并导出为CSV文件过程全纪录
  7. 基于Linux实现的聊天室小程序
  8. 验证电话号码,支持手机座机可加国家代码和区号,座机支持分机
  9. 20191129每周精品之编程
  10. axrue9不显示右侧文件_Axure 9.0基础教程:史上最详细的元件说明,建议你认真看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