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2018年,彼时笔者畅想了未来的行业发展,没想到如今躬身入局,真的做了一家AR Startup;果然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啊。

David vs Goliath

最近有一篇刷屏的文章叫《移动互联网十年》,作者炒冷饭把我们熟知的移动互联网赢家TMDPKQ(头条滴滴美团拼多多快手趣头条)的故事再讲了一遍。“程维雪夜机场拦司机、张一鸣离职王兴饭否、王兴无限战争、黄铮巴菲特慈善宴”,我想大家耳朵都听出茧子了。这篇文章刷屏,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浪潮的终结,这盘棋大局已定,未来机会不多了。2018年,很多朋友都很焦虑的问我,后面还有什么可以做的吗?悔恨生的太晚,入行太晚了啊!

其实,不止我们一代人这么焦虑;大公司不给创业者活路的故事一直都在上演。

1995年,Marc Andreessen来到硅谷,环顾四周,发现软件开发的机会都被前人做完了,微软已经彻底垄断,不禁哀叹一声:“I came too late. It’s all over”。他那时不曾想到的是,整个互联网浪潮才刚刚开始,Marc后面会带领网景公司成为最成功的浏览器公司,在纳斯达克顶点,骑着独角兽,登上时代杂志封面。

更早一代,乔布斯那张在IBM Logo下竖中指的著名的照片,其实也是一样的焦虑略带犬儒的嬉皮士情绪。事后回看,乔布斯并没有在IBM的传统业务上打赢,而个人电脑自动把IBM拍在了沙滩上:阳光底下本无新鲜事。

往未来看十年,我们这代人有机会吗?新世界是什么呢?我想告诉大家,其实一切才刚刚开始,我们仍处在互联网技术的启蒙早期、黄金时代(Good ‘O Days)。

在给答案之前,先看PayPal Mafia的几个引理。

引理1:

某项技术如果没有持续投入,并不会自动提高,反而会逐步退化。(Peter Thiel)

举例:埃及最后一座金字塔后几代人就忘记了修建工艺;而美国今天已经丧失了登月的能力,甚至于修铁路和地铁都不如30年前的技艺,更别提和基建狂魔中国比了。协和超音速客机因为经济原因退役,几十年后全世界居然造不出超音速民航飞机了。

引理2:

某项技术如果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清晰的科学路线,总会有人持续投入,几乎必然实现。(Elon Musk)

举例:新能源(风/光/玉米酒精/页岩气)、电动车,随着石油越采越少,单价长期看越来越贵,新能源的投入产出比就越来越合理,必然会逐步取代。所以马斯克说,如果他不做电动车,电动车产业也会成型,他只是提前助推了一把。类似的,摩尔定律本来2011年就要宣告失效,因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清晰的科学理解,居然又能再打十年。

引理3:

如果某需求没有科学基础,很难研发技术,最后可能会用成熟技术来“间接”解决。

1970年的时候,技术爆炸,人类刚刚成功登月,科幻小说大卖,一代作者们描绘了一个很光明的未来:人类可以登上火星(Star Trek)、城市内有飞行车(回到未来)、两栖汽车可以海地旅行、彻底治愈癌症(里根政府的计划)、基因技术克隆和新生儿无疾病、吃一粒胶囊就当一顿饭、超音速飞机(协和当年已经做出来了)、各种新材料(磁悬浮、超导、太空天梯)、超级计算机和互联网。

2018年回看,预言家们集体大错特错了!47年过去了,我们可以说距离治愈癌症更近了47年,但是并不知道未来还需要多少年真正铲除癌症。除了计算机和互联网超额完成任务,其他所有项目里,人类一败涂地。

何以悲惨如斯?真正的科技演化路线是什么模样的呢?

偏科的人类

原来,技术爆炸是偶然,不是必然。回到引理3,没有科学基础,技术进步犹如无根之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实际上,人类不是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是个只懂电子的偏科生!对生物、化学、材料、能源的理解,并没有到一个很深刻的层面上,尤其是北美生物千老的科研,可以说是鸟枪法乱试,进展缓慢本是必然。

Benchmark Capital的大合伙人Bill Gurley经常讲Bits and Atoms的概念(电子和原子/互联网和实体),说自己早年投资电子太多、原子太少,庆幸投出Uber这一单,为原子的社会做了点贡献,以后要多投实体的项目。嘴上这么说,我想他也很清楚,哪敢大力投实体啊,发展都在电子上,Uber是一个再清楚不过的人类偏科的实例了。本来解决城市交通应该靠的是新的交通工具,飞行车、多层地铁,超级大厦,结果偏科生实体解决方案拿不出来,只好用互联网来改变传统出租车的派单方式,增加点效率罢了。

实际上,不出意外的话,人类会一路继续偏科下去,甚至于要到用计算机科学解决所有问题的地步。


人类现在最大的问题

人类从古至今最大的疾苦,就是衣食住行。如今前两项已经大体解决,多数人“衣食”无忧。但是“住行”并不轻松。

出行之苦,古已有之,甚至有史学家推断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因为常年旅途劳顿颠簸出了肠胃炎。2017年,美国人在交通上的花费甚至高达11% 的GDP,各种出行方式又贵又慢。

住房更甚。到现在,我们仍然没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旧金山的无家可归者已经把整个城市的立交桥都用帐篷占领了。同期,中国社会的许多主要矛盾,如果能够居者有其屋,我相信可以解决大半。

房地产的价格反映了人们为了位置付出的代价,是为了连接其他人、事、物,不得不掏的巨大代价。相对于大城市的房价,建筑物本身的造价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科学技术的工作,就是提高效率和产能,解放人们为衣食住行奔波的疾苦。物质极大丰富之后,省下来的时间就终于可以投入到文学艺术的上层建筑上了。

相信你已经想到我要说的了,偏科的人类,能不能用计算机科学解决“住”和“行”呢?

能。

计算机科学如何解决“住”和“行”

先回答一个问题,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

通信(Telecommunications)。

为什么现在手机统治了所有电子设备,手机上集成音乐播放器、相机摄像机和GPS,而不是反过来?因为通信是互联网的本质,是人类的第一级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微信和QQ是中国最大的app,而Facebook(FB messenger, WhatsApp)是美国最大的app。

然而今天的微信和Facebook,并不能通过人们通信需求里最基本的两个测试(我起名叫Max通信测试):

1. 两个本来不认识的业务负责人远程签署百万美金合同

2. 不降低工作效率的远程上班(Work from Home

实际上,在满足这两件事情上,微信视频聊天的水平和一百年前贝尔的电话区别不算很大,都完不成。

如果能通过这两项测试,那么想象一下,人类还需要花那么多钱在机票酒店上(14%的GDP),又费那么大力气“赚钱搬到市中心”吗(超级多的GDP)?

年初在桂林看一套房,桂林山水甲天下,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两室一厅一共32万人民币。那一刻,我就想,如果北京人全都可以搬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幸福指数应该高得不行吧?

可惜微信和Facebook不能通过这两项测试,要是我们能瞬间移动就好了。

计算机科学不能帮人们造出瞬间移动,但是能带来 the next best thing:VR。

斯皮尔伯格用《头号玩家》描绘了2045年的未来世界。如果交通问题解决不了,我们间接的用VR来交通吧?身子还在原地,光影声却在千里之外。家人、同事、朋友,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如果身临其境,真实到无法分辨,那么看到的光子来自于真实物体的反射还是来自于显示器发光,还重要吗?(If you can’t tell, does it matter? – Westworld)

VR不是凉了吗?技术进展到什么程度了?

2015年,VR行业氛围特别的火热,然并卵。热度过去,投资人们又开始去看共享充电宝、抓娃娃和区块链了(呵呵)。其实VR并没有凉,这是技术发展和投资热度的天然不匹配。

这里是Gartner的hype cycle图。每项技术都经过了被捧上神坛(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然后祛魅( 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的过程。

可以看到,如今站在山头上最名不符实的是区块链等,而VR已经提前几年经历了站上山巅、跌落谷底,终于一步步的爬出启蒙斜率,走向生产力平原了。

我在Adobe实习的时候,导师来自科技史上很著名的施乐实验室,就是那个乔布斯参观完后立刻偷走了图形化界面(GUI)和鼠标造出Apple II的地方。上个月的Oculus Connect 5上,Oculus首席科学家Michael Abrash又提起了乔布斯是如何回忆施乐实验室的:

“十分钟之内,我就意识到,未来所有的电脑都会长这样,显而易见。显而易见啊。你可以探讨多少年之后会实现,你可以预测后期谁是赢家谁是输家。不容置喙的是这个未来的客观必然性。实在太显而易见了!”

– 连说三个Obvious的史蒂夫 乔布斯

实际上,经过了互联网发展洗礼,有科技敏锐度的先知们,甚至我这样后知后觉的从业者,在体验了VR设备之后,都自然而然的有了相同的感叹:

未来所有的电脑都会是 VR 的模样。

实在太显而易见了!

体感游戏、手机VR:一段弯路

全世界现在只有几百万专业级VR设备出货量(Oculus Rift、HTC Vive等)。多数普通用户对VR的初体验,是Google Cardboard和暴风魔镜级别的,需要把手机插进一个盒子里使用。尝鲜试过之后基本没有再长期使用的了。

这一代手机VR特别明显的问题:

1. Screen Door Effect 由于手机不是为VR视距设计的,可以看到明显的像素点

2. 分辨率太低 手机一般能提供单眼360p的分辨率。我们需要4K

3. 动作延迟,头晕

4. 声音从单侧扬声器传出来,哭笑不得

5. 恐怖谷(Uncanny Valley) – 高度拟真但是没到100%拟真的人形会引起怪诞和极端反感

6. 缺乏和视觉相搭配的小脑前庭反馈和触觉反馈

恐怖谷:

在我看来,这一代的手机VR,是非常破坏性的把一个不成熟的体验丢给了普罗大众,但是这没关系,90年代Apple Newton也是生不逢时,不妨碍后续iPhone iPad大放异彩。

实际上,VR要想全面产生生产力,需要在软硬件层面攻克七门功课:

光学和显示、计算机图形学、眼追踪、立体声场、手势交互(触觉反馈)、人体工学(轻便舒适)、计算机视觉。

Michael Abrash预测在四年后的未来, 光学和显示、计算机图形学、眼追踪、人体工学这几项会大概率达标,而其他三项要更久一些。

计算机图形学

有卡马克(John Carmack)在全力攻这个方向,加上图形学显卡和深度学习的大幅度进步,这个方面最让人有信心。

眼追踪

人体工学

这个方向会有多方位的提升,在电池技术难有寸进的前提下,5G会带来低延迟和高带宽,5G普及使得真正的云计算变成可能。6 DoF + 无线的VR设备,AR做到社交不尴尬(70g重量,好看的眼镜,500 milli-watts耗电),都会在几年内成为可能

作为一个精益创业者(Scrappy Entrepreneur),在我看来,剩下几项技术(立体声场、手势交互(触觉反馈)、计算机视觉)不成熟没关系,咱们可以砍需求嘛!


未来办公:商务会议、远程办公、混合现实

顺势而为:如果我们不做体感游戏和触觉控制,只做未来办公呢?是不是就可以绕过大量的弯路了!

我们回到前文提到的 引理3 ,如果“住”和“行”不能直接靠新的交通工具和开发更多房地产来解决,人类这个偏科生可不可以用自己的最强项:计算机科学,来解放自己呢?

再检查一下我们前文的两个基本测试(Max通信测试)

1. 两个本来不认识的业务负责人远程签署百万美金合同

2. 不降低工作效率的远程上班(Work from Home

这两件事,在移动互联网的年代无法实现,但是如果VR按部就班的发展,五年内应该大有希望。

关键的技术节点是,4k*4k、可变焦平面、140度视角、3D结构光、人眼追踪、低延迟渲染和人脸表情数字重构。这些居然都是量产或即将量产的组件!

除了VR的IO本身,这几年最大的进步就是人工智能了,看看下图,你能分出哪边是真人,哪边是AI重建的人脸吗?

答案:右边是重构的人脸。有兴趣可以翻墙看看Oculus原视频,动态表情几乎无法分辨。

我总结每天的日常工作,一个白领的一天有三件事:

1. 对着电脑

2. 开会

3. 对着电脑开会

一般来说职级越高,后两件事的比重越大。

对着电脑伏案工作这件事已经比较彻底的解决,可以远程了,因此产品经理和设计领域有很多Digital Nomad,我有个朋友甚至去参加Remote Year边工作边环游世界了一年。

开会和对着电脑开会如果也能远程,岂不快哉?

微软2016年给出的解决方案是Surface Hub,如图所示。这个方案对于协作文档非常不错,但是无法解决远程dial-in同事的几个核心问题(来自 映维网 ):

  1. 缺乏眼神交流

  2. 难以集中注意力

  3. 肢体语言减少

  4. 不在同一空间

  5. 延迟

  6. 糟糕的灯光效果

  7. 你不能动

VR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并不是直接把摄像头里的你发给互联网那一头,而是用3D结构光捕捉你的表情,立体声收音,最后为对面呈现的是AI重建的动态表情和眼神!

VR里的混合现实又能让你使用物理的硬件,在眼镜里看到的也是重构的键盘影像。还是这句话,如果身临其境,真实到无法分辨,那么看到的光子来自于真实物体的反射还是来自于显示器发光,还重要吗?(If you can’t tell, does it matter? – Westworld)

商业路径

我们知道在商业社会里,路径大于目标。按照引理2:

某项技术如果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清晰的科学路线,总会有人持续投入,几乎必然实现。

根据前文的论述,通过Max通信测试的VR系统,会极大提高人们的生产力,并且解放出行买房之苦。

1. 两个本来不认识的业务负责人远程签署百万美金合同

2. 不降低工作效率的远程上班(Work from Home

这套系统的巨大经济价值非常明显(出行需求和房价坍塌),技术组件也在四年后成熟,这种情况下整体解决方案必然会有人持续大量投入。哪个公司或组织会主导这个投入呢?

运营商、软硬件巨头和互联网巨头。

我的判断是,VR世界里最强大的杀手级应用3D VR聊天,有可能不是腾讯的QQ和微信。Facebook显然是嗅到了危险,就像当年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早期如果没有拿到微信的这张船票,很可能会有灭顶之灾。扎克伯格是我们时代的收购大师和战略大师,Instagram和WhatsApp两单被华尔街誉为神作,而Oculus的20亿美金大手笔当时还有很多人看不懂,现在明确了,就是VR时代的船票,还是头等舱。

运营商有很大的动力来支持VR产业。回想07年,乔布斯发布第一代iPhone,其实商业上是需要规模化才能行得通的。运营商为了3G的普及,主动推动智能手机,AT&T补贴iPhone发布,相辅相成,才有了移动互联网盛世。

5G时代,运营商遇到了更加严重的鸡和蛋问题。没有消费级应用,4G网速用户体验足够快了,谁会为5G买单?而没有普及到足够多用户的5G,又如何吸引软硬件开发者到来呢?

扎克伯格认为,Oculus Rift平台要达到1000万用户,才能让开发者赚到钱,从而主攻VR平台,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在原来游戏里加上VR模式。

中国的情况比美国要乐观,一个统一强有力的政治局势是最好的解决鸡和蛋问题的捷径,像高铁一样,移动联通电信华为中兴,以“四个意识”为先,大概率领先美国推出消费级的5G。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通过直接间接投入和扶持的方式,来培育5G的几个核心使用场景(IoT、智慧城市、无人驾驶、VR AR)。

整个生态里应用层小开发者非常重要,因为全新的体验,需要的不是高举高打的大资本投入,而是大量年轻人试错。

硬件解决方案的推进,应当先从商业会议入手,可以大一点重一点贵一点,但是企业级愿意付费。类比当年的大哥大,优先解决问题,再考虑便携性。企业高管每天的开会需求更强烈,付费意愿和能力也更高。

新技术的普及,很多时候跟随者代际交替的步伐。六年前,美国人打Uber还是一个月一单;到了今天,全世界大城市许多人每天打网约车,已经彻底变成了生活方式的一部分。Travis Kalanick给Uber定下的使命是“Transportation as Reliable as Running Water”,交通像自来水一样可靠。有了这样的交通网,年轻人就真的有越来越多选择不买车,完全靠网约车走天下了。

企业通讯也类似,从百万美金合同场景的应用,到每个普通员工日常的可靠高效应用,可能会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但是这个可靠性一旦落实,新一代年轻人真的有可能选择不买房,甚至于住在小城市全年远程上班了!

就像乔布斯当年说的,未来所有的电脑都会长这样,显而易见。显而易见啊。你可以探讨多少年之后会实现 … 不容置喙的是这个未来的客观必然性。实在太显而易见了!

VR也是如此,我们可以探讨几年后会实现,但是我毫不怀疑这件事一定会发生,是全人类的命中注定。

年轻人能做什么?

VR/AR世界也会迎来乔布斯的iPhone时刻(我们总是高估两年的变化而低估五年的变化。)在那之后,画卷会以这个顺序展开。

  • 通信

    • 3D聊天 - 杀手级应用

    • 新的社交网络

    • 新的社会组成方式

  • 生产力

    • 早期没人知道VR/AR/MR都能带来什么样的生产力提升

    • 高效试错,打造最合适的工具

    • 做空房地产和实体交通

  • 娱乐

    • 一茬一茬的内容平台

    • 内容CP

我们知道,互联网的第一级需求是通信和生产力,其次是娱乐。逐渐就像移动互联网过去十年的发展一样,前期的应用层会是长尾的,大浪淘沙逐步凝聚到几个赢家上。中后期娱乐的需求,又会催生出几个头部的平台和大量长尾的内容生产机会。按照信息产业的自然发展规律,这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波浪潮来之前,我们就仿佛可以预言后面要发生什么了。

做一个时空穿越者(伪),还需要担心如何发财吗?

不局限于工作和娱乐,甚至于未来的金融、货币、国家主权、战争,都会在VR/AR里重新想象。

毛主席说得好:

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世界是马云马化腾的,也是年轻人的,但归根结底是年轻人的;年轻人就是八九点钟的太阳,用不了多久就会到正午,灿烂夺目,谁与争锋!

浪潮之巅,你,准备好了吗?

欢迎加入极客星球圈子,分享多年工作经验和基础技术深度理解,内核,软硬结合,高性能编程,性能优化,后台开发核心技术,扩展视野,直播分享,面试问题,项目训练和指导,问题答疑,可以帮助想进各类大厂(芯片,自动驾驶,嵌入式,互联网等)制定学习路线和学习帮助, 可以分享各种不同公司宝贵的职场工作经验, 项目经验,普升经验,希望少走弯路,做得更好。

详细点击查看-> 极客星球。

详细了解-->>后端集训营|突飞猛进

并发/并行技术全景指南

Linux调度系统全景图

我对"Linux内存系统"的理解

如何才能掌握所有的编程语言


看完一键三连在看转发点赞

是对文章最大的赞赏,极客重生感谢你

推荐阅读

定个目标|建立自己的技术知识体系

大厂后台开发基本功修炼路线和经典资料

难走的路,从不拥挤

感谢一键三连在看转发点赞

错过了移动互联网十年,年轻人不想洗洗睡,还有机会吗?相关推荐

  1. 互联网十几年 我们错失了哪些创业机会

    站长之家(chinaz.com)11月9日整理:互联网发展了十几年,作为从业者,你又错失了哪些职业和创业机会?看看下面这几位互联网创业者分享的故事,相信许多站长和创业者也能找到自己的一些"影 ...

  2. 2023,年轻人不想买钻石了?

    [潮汐商业评论/ 原创]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很明显,Lily就是这句话的"受害者". 临近婚期的她,在婚戒的选择上犯起了愁,"我现在想到买钻 ...

  3. 互联网十大主要运营模式盘点

    互联网十大主要运营模式盘点 据钛媒体报道,网站应该有什么,网民需要什么,网站需要什么技术--实际上,这些最初的问题,一直贯穿了今天互联网企业发展始末. "网络女皇"MaryMeek ...

  4. 全球工业互联网十大最具成长性技术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为准确把握全球工业互联网战略方向,及时跟踪工业互联网创新动态及特征态势,前瞻研判工业互联网产业化重大布局,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任近来调研走访了一批在工业互联网相关技术及产业方面具备领 ...

  5. 【工业互联网】全球工业互联网十大最具成长性技术展望(2019-2020年)

    来源: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 来源: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 全球工业互联网十大 最具成长性技术展望 (2019-2020年)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在世界范围已步入发展快车道, ...

  6. 互联网之父赛弗:互联网仍很年轻

    据国外媒体报道,互联网之父温特·塞弗(Vint Cerf)昨天撰文指出,互联网距离发挥真正潜能还有很长一段路程. 塞弗曾参与设计互联网的前身ARPAnet,这是他第一次表示互联网仍然非常年轻.赛弗指出 ...

  7. 2011 年互联网十大浏览器

    互联网上网浏览网页内容离不开浏览器,现在已经有非常多的浏览可供选择如safari, opera, internet explorer,Google Chrome.Firefox等.据统计Google ...

  8. 中国十大系统软件外包公司排名:互联网十大外包公司

    中国十大系统软件外包公司排名:互联网十大外包公司 2022中国互联网软件外包公司名单 一线 华盛恒辉.五木恒润.北京华盛恒辉.北京五木恒润.中科软. 博彦科技.浪潮.亚信科技.新致软件: 二线 华盛恒 ...

  9. 2013年互联网十大趋势

    导读: 每次互联网新的爆发点出现时,成功的原因都会被一遍一遍反复分析,其目的不外乎于试图从中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在即将过去的2012年,有一些模式或概念曾被反复提及和探讨,它们或许不是目前盈利模式最清 ...

最新文章

  1. excel 等额本息还款每期本息计算_零基础入门融资租赁计算(第三讲)——设计租金方案...
  2. python入门必备指南-致Python初学者 Anaconda入门使用指南完整版
  3. python内置对象的实现_Python 内置对象的实现
  4. mzy,struts学习(一)
  5. RHEL5 RHEL6升级GCC
  6. [转]桌面任务栏时间显示为yyyy-M-d,
  7. LeetCode 1496. 判断路径是否相交(set)
  8. 多线程:CopyOnWriteArrayList
  9. C++多线程Demo
  10. 使用socks5代理实现SSH安全登录
  11. 计算机毕业设计的读书笔记,毕业设计之读书笔记
  12. 走进量化投资奇妙的模型世界
  13. java 开发技术,Java 后端开发技术有哪些?
  14. 【数电】数电基础知识
  15. 如何解决dubbo配置文件中Multiple annotations found at this line问题
  16. 性能测试入门指南 (慎入: 6000 字长文)
  17. 青柠开车Spring Cloud(六) —— Spring Cloud Gateway与zuul使用对比
  18. 【使用问题】密保邮箱接收不到验证码(解决办法)
  19. sublimelinter php 语法不起作用,sublime安装插件sublimeLinter不起作用解决办法
  20. Layui 弹出层选择数据实现

热门文章

  1. Matlab中Cell(单元数据)的用法
  2. 不同域名下的单点登录
  3. 胡思乱想:郁闷和愤怒
  4. 京东商智--POP店铺数据导出(每一个类目,每一个月份的数据)--本次为了汇总2019年度数据
  5. 区块链司法白皮书重磅发布!
  6. CSS 3.0实现水纹晃动特效
  7. sqlite3入门基础、sqlite3常用函数
  8. vite打包配置(gzip、文件分类等)
  9. 华为科普:芯片设计制造全流程
  10. flink读写file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