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说,人工智能(AI)是未来,人工智能是科幻,人工智能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些评价可以说都是正确的,就看你指的是哪一种人工智能。

今年早些时候,GoogleDeepMind的AlphaGo打败了韩国的围棋大师李世乭九段。

在媒体描述DeepMind胜利的时候,将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machinelearning)和深度学习(deeplearning)都用上了。

这三者在AlphaGo击败李世乭的过程中都起了作用,但它们说的并不是一回事。今天我们就用最简单的方法——同心圆,可视化地展现出它们三者的关系和应用。

向左转|向右转如上图,人工智能是最早出现的,也是最大、最外侧的同心圆;其次是机器学习,稍晚一点;最内侧,是深度学习,当今人工智能大爆炸的核心驱动。五十年代,人工智能曾一度被极为看好。

之后,人工智能的一些较小的子集发展了起来。先是机器学习,然后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又是机器学习的子集。深度学习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影响。

从概念的提出到走向繁荣1956年,几个计算机科学家相聚在达特茅斯会议(DartmouthConferences),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

其后,人工智能就一直萦绕于人们的脑海之中,并在科研实验室中慢慢孵化。之后的几十年,人工智能一直在两极反转,或被称作人类文明耀眼未来的预言;或者被当成技术疯子的狂想扔到垃圾堆里。

坦白说,直到2012年之前,这两种声音还在同时存在。过去几年,尤其是2015年以来,人工智能开始大爆发。很大一部分是由于GPU的广泛应用,使得并行计算变得更快、更便宜、更有效。

当然,无限拓展的存储能力和骤然爆发的数据洪流(大数据)的组合拳,也使得图像数据、文本数据、交易数据、映射数据全面海量爆发。

让我们慢慢梳理一下计算机科学家们是如何将人工智能从最早的一点点苗头,发展到能够支撑那些每天被数亿用户使用的应用的。

|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为机器赋予人的智能向左转|向右转早在1956年夏天那次会议,人工智能的先驱们就梦想着用当时刚刚出现的计算机来构造复杂的、拥有与人类智慧同样本质特性的机器。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强人工智能”(GeneralAI)。这个无所不能的机器,它有着我们所有的感知(甚至比人更多),我们所有的理性,可以像我们一样思考。

人们在电影里也总是看到这样的机器:友好的,像星球大战中的C-3PO;邪恶的,如终结者。强人工智能现在还只存在于电影和科幻小说中,原因不难理解,我们还没法实现它们,至少目前还不行。

我们目前能实现的,一般被称为“弱人工智能”(NarrowAI)。弱人工智能是能够与人一样,甚至比人更好地执行特定任务的技术。例如,Pinterest上的图像分类;或者Facebook的人脸识别。

这些是弱人工智能在实践中的例子。这些技术实现的是人类智能的一些具体的局部。但它们是如何实现的?这种智能是从何而来?这就带我们来到同心圆的里面一层,机器学习。

| 机器学习——一种实现人工智能的方法向左转|向右转机器学习最基本的做法,是使用算法来解析数据、从中学习,然后对真实世界中的事件做出决策和预测。

与传统的为解决特定任务、硬编码的软件程序不同,机器学习是用大量的数据来“训练”,通过各种算法从数据中学习如何完成任务。机器学习直接来源于早期的人工智能领域。

传统算法包括决策树学习、推导逻辑规划、聚类、强化学习和贝叶斯网络等等。众所周知,我们还没有实现强人工智能。早期机器学习方法甚至都无法实现弱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最成功的应用领域是计算机视觉,虽然也还是需要大量的手工编码来完成工作。

人们需要手工编写分类器、边缘检测滤波器,以便让程序能识别物体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写形状检测程序来判断检测对象是不是有八条边;写分类器来识别字母“ST-O-P”。

使用以上这些手工编写的分类器,人们总算可以开发算法来感知图像,判断图像是不是一个停止标志牌。这个结果还算不错,但并不是那种能让人为之一振的成功。

特别是遇到云雾天,标志牌变得不是那么清晰可见,又或者被树遮挡一部分,算法就难以成功了。这就是为什么前一段时间,计算机视觉的性能一直无法接近到人的能力。它太僵化,太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干扰。

随着时间的推进,学习算法的发展改变了一切。

| 深度学习——一种实现机器学习的技术向左转|向右转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s)是早期机器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算法,历经数十年风风雨雨。

神经网络的原理是受我们大脑的生理结构——互相交叉相连的神经元启发。但与大脑中一个神经元可以连接一定距离内的任意神经元不同,人工神经网络具有离散的层、连接和数据传播的方向。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幅图像切分成图像块,输入到神经网络的第一层。在第一层的每一个神经元都把数据传递到第二层。第二层的神经元也是完成类似的工作,把数据传递到第三层,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层,然后生成结果。

每一个神经元都为它的输入分配权重,这个权重的正确与否与其执行的任务直接相关。最终的输出由这些权重加总来决定。我们仍以停止(Stop)标志牌为例。

将一个停止标志牌图像的所有元素都打碎,然后用神经元进行“检查”:八边形的外形、救火车般的红颜色、鲜明突出的字母、交通标志的典型尺寸和静止不动运动特性等等。

神经网络的任务就是给出结论,它到底是不是一个停止标志牌。神经网络会根据所有权重,给出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猜测——“概率向量”。

这个例子里,系统可能会给出这样的结果:86%可能是一个停止标志牌;7%的可能是一个限速标志牌;5%的可能是一个风筝挂在树上等等。然后网络结构告知神经网络,它的结论是否正确。

即使是这个例子,也算是比较超前了。直到前不久,神经网络也还是为人工智能圈所淡忘。其实在人工智能出现的早期,神经网络就已经存在了,但神经网络对于“智能”的贡献微乎其微。

主要问题是,即使是最基本的神经网络,也需要大量的运算。神经网络算法的运算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不过,还是有一些虔诚的研究团队,以多伦多大学的GeoffreyHinton为代表,坚持研究,实现了以超算为目标的并行算法的运行与概念证明。但也直到GPU得到广泛应用,这些努力才见到成效。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停止标志识别的例子。神经网络是调制、训练出来的,时不时还是很容易出错的。它最需要的,就是训练。

需要成百上千甚至几百万张图像来训练,直到神经元的输入的权值都被调制得十分精确,无论是否有雾,晴天还是雨天,每次都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神经网络成功地自学习到一个停止标志的样子;或者在Facebook的应用里,神经网络自学习了你妈妈的脸;又或者是2012年吴恩达(AndrewNg)教授在Google实现了神经网络学习到猫的样子等等。

吴教授的突破在于,把这些神经网络从基础上显著地增大了。层数非常多,神经元也非常多,然后给系统输入海量的数据,来训练网络。在吴教授这里,数据是一千万YouTube视频中的图像。

吴教授为深度学习(deeplearning)加入了“深度”(deep)。这里的“深度”就是说神经网络中众多的层。

现在,经过深度学习训练的图像识别,在一些场景中甚至可以比人做得更好:从识别猫,到辨别血液中癌症的早期成分,到识别核磁共振成像中的肿瘤。

Google的AlphaGo先是学会了如何下围棋,然后与它自己下棋训练。它训练自己神经网络的方法,就是不断地与自己下棋,反复地下,永不停歇。

| 深度学习,给人工智能以璀璨的未来深度学习使得机器学习能够实现众多的应用,并拓展了人工智能的领域范围。深度学习摧枯拉朽般地实现了各种任务,使得似乎所有的机器辅助功能都变为可能。

无人驾驶汽车,预防性医疗保健,甚至是更好的电影推荐,都近在眼前,或者即将实现。人工智能就在现在,就在明天。有了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甚至可以达到我们畅想的科幻小说一般。

你的C-3PO我拿走了,你有你的终结者就好了。

谷歌人工智能写作项目:神经网络伪原创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有人说,人工智能(AI)是未来,人工智能是科幻,人工智能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写作猫。这些评价可以说都是正确的,就看你指的是哪一种人工智能。

今年早些时候,GoogleDeepMind的AlphaGo打败了韩国的围棋大师李世乭九段。

在媒体描述DeepMind胜利的时候,将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machinelearning)和深度学习(deeplearning)都用上了。

这三者在AlphaGo击败李世乭的过程中都起了作用,但它们说的并不是一回事。今天我们就用最简单的方法——同心圆,可视化地展现出它们三者的关系和应用。

如上图,人工智能是最早出现的,也是最大、最外侧的同心圆;其次是机器学习,稍晚一点;最内侧,是深度学习,当今人工智能大爆炸的核心驱动。五十年代,人工智能曾一度被极为看好。

之后,人工智能的一些较小的子集发展了起来。先是机器学习,然后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又是机器学习的子集。深度学习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影响。

从概念的提出到走向繁荣1956年,几个计算机科学家相聚在达特茅斯会议(DartmouthConferences),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

其后,人工智能就一直萦绕于人们的脑海之中,并在科研实验室中慢慢孵化。之后的几十年,人工智能一直在两极反转,或被称作人类文明耀眼未来的预言;或者被当成技术疯子的狂想扔到垃圾堆里。

坦白说,直到2012年之前,这两种声音还在同时存在。过去几年,尤其是2015年以来,人工智能开始大爆发。很大一部分是由于GPU的广泛应用,使得并行计算变得更快、更便宜、更有效。

当然,无限拓展的存储能力和骤然爆发的数据洪流(大数据)的组合拳,也使得图像数据、文本数据、交易数据、映射数据全面海量爆发。

让我们慢慢梳理一下计算机科学家们是如何将人工智能从最早的一点点苗头,发展到能够支撑那些每天被数亿用户使用的应用的。

|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为机器赋予人的智能早在1956年夏天那次会议,人工智能的先驱们就梦想着用当时刚刚出现的计算机来构造复杂的、拥有与人类智慧同样本质特性的机器。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强人工智能”(GeneralAI)。这个无所不能的机器,它有着我们所有的感知(甚至比人更多),我们所有的理性,可以像我们一样思考。

人们在电影里也总是看到这样的机器:友好的,像星球大战中的C-3PO;邪恶的,如终结者。强人工智能现在还只存在于电影和科幻小说中,原因不难理解,我们还没法实现它们,至少目前还不行。

我们目前能实现的,一般被称为“弱人工智能”(NarrowAI)。弱人工智能是能够与人一样,甚至比人更好地执行特定任务的技术。例如,Pinterest上的图像分类;或者Facebook的人脸识别。

这些是弱人工智能在实践中的例子。这些技术实现的是人类智能的一些具体的局部。但它们是如何实现的?这种智能是从何而来?这就带我们来到同心圆的里面一层,机器学习。

| 机器学习——一种实现人工智能的方法机器学习最基本的做法,是使用算法来解析数据、从中学习,然后对真实世界中的事件做出决策和预测。

与传统的为解决特定任务、硬编码的软件程序不同,机器学习是用大量的数据来“训练”,通过各种算法从数据中学习如何完成任务。机器学习直接来源于早期的人工智能领域。

传统算法包括决策树学习、推导逻辑规划、聚类、强化学习和贝叶斯网络等等。众所周知,我们还没有实现强人工智能。早期机器学习方法甚至都无法实现弱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最成功的应用领域是计算机视觉,虽然也还是需要大量的手工编码来完成工作。

人们需要手工编写分类器、边缘检测滤波器,以便让程序能识别物体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写形状检测程序来判断检测对象是不是有八条边;写分类器来识别字母“ST-O-P”。

使用以上这些手工编写的分类器,人们总算可以开发算法来感知图像,判断图像是不是一个停止标志牌。这个结果还算不错,但并不是那种能让人为之一振的成功。

特别是遇到云雾天,标志牌变得不是那么清晰可见,又或者被树遮挡一部分,算法就难以成功了。这就是为什么前一段时间,计算机视觉的性能一直无法接近到人的能力。它太僵化,太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干扰。

随着时间的推进,学习算法的发展改变了一切。

| 深度学习——一种实现机器学习的技术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s)是早期机器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算法,历经数十年风风雨雨。

神经网络的原理是受我们大脑的生理结构——互相交叉相连的神经元启发。但与大脑中一个神经元可以连接一定距离内的任意神经元不同,人工神经网络具有离散的层、连接和数据传播的方向。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幅图像切分成图像块,输入到神经网络的第一层。在第一层的每一个神经元都把数据传递到第二层。第二层的神经元也是完成类似的工作,把数据传递到第三层,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层,然后生成结果。

每一个神经元都为它的输入分配权重,这个权重的正确与否与其执行的任务直接相关。最终的输出由这些权重加总来决定。我们仍以停止(Stop)标志牌为例。

将一个停止标志牌图像的所有元素都打碎,然后用神经元进行“检查”:八边形的外形、救火车般的红颜色、鲜明突出的字母、交通标志的典型尺寸和静止不动运动特性等等。

神经网络的任务就是给出结论,它到底是不是一个停止标志牌。神经网络会根据所有权重,给出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猜测——“概率向量”。

这个例子里,系统可能会给出这样的结果:86%可能是一个停止标志牌;7%的可能是一个限速标志牌;5%的可能是一个风筝挂在树上等等。然后网络结构告知神经网络,它的结论是否正确。

即使是这个例子,也算是比较超前了。直到前不久,神经网络也还是为人工智能圈所淡忘。其实在人工智能出现的早期,神经网络就已经存在了,但神经网络对于“智能”的贡献微乎其微。

主要问题是,即使是最基本的神经网络,也需要大量的运算。神经网络算法的运算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不过,还是有一些虔诚的研究团队,以多伦多大学的GeoffreyHinton为代表,坚持研究,实现了以超算为目标的并行算法的运行与概念证明。但也直到GPU得到广泛应用,这些努力才见到成效。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停止标志识别的例子。神经网络是调制、训练出来的,时不时还是很容易出错的。它最需要的,就是训练。

需要成百上千甚至几百万张图像来训练,直到神经元的输入的权值都被调制得十分精确,无论是否有雾,晴天还是雨天,每次都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神经网络成功地自学习到一个停止标志的样子;或者在Facebook的应用里,神经网络自学习了你妈妈的脸;又或者是2012年吴恩达(AndrewNg)教授在Google实现了神经网络学习到猫的样子等等。

吴教授的突破在于,把这些神经网络从基础上显著地增大了。层数非常多,神经元也非常多,然后给系统输入海量的数据,来训练网络。在吴教授这里,数据是一千万YouTube视频中的图像。

吴教授为深度学习(deeplearning)加入了“深度”(deep)。这里的“深度”就是说神经网络中众多的层。

现在,经过深度学习训练的图像识别,在一些场景中甚至可以比人做得更好:从识别猫,到辨别血液中癌症的早期成分,到识别核磁共振成像中的肿瘤。

Google的AlphaGo先是学会了如何下围棋,然后与它自己下棋训练。它训练自己神经网络的方法,就是不断地与自己下棋,反复地下,永不停歇。

| 深度学习,给人工智能以璀璨的未来深度学习使得机器学习能够实现众多的应用,并拓展了人工智能的领域范围。深度学习摧枯拉朽般地实现了各种任务,使得似乎所有的机器辅助功能都变为可能。

无人驾驶汽车,预防性医疗保健,甚至是更好的电影推荐,都近在眼前,或者即将实现。人工智能就在现在,就在明天。有了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甚至可以达到我们畅想的科幻小说一般。

你的C-3PO我拿走了,你有你的终结者就好了。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到底有何区别

有人说,人工智能(AI)是未来,人工智能是科幻,人工智能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些评价可以说都是正确的,就看你指的是哪一种人工智能。

今年早些时候,GoogleDeepMind的AlphaGo打败了韩国的围棋大师李世乭九段。

在媒体描述DeepMind胜利的时候,将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machinelearning)和深度学习(deeplearning)都用上了。

这三者在AlphaGo击败李世乭的过程中都起了作用,但它们说的并不是一回事。今天我们就用最简单的方法——同心圆,可视化地展现出它们三者的关系和应用。

如上图,人工智能是最早出现的,也是最大、最外侧的同心圆;其次是机器学习,稍晚一点;最内侧,是深度学习,当今人工智能大爆炸的核心驱动。五十年代,人工智能曾一度被极为看好。

之后,人工智能的一些较小的子集发展了起来。先是机器学习,然后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又是机器学习的子集。深度学习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影响。

从概念的提出到走向繁荣1956年,几个计算机科学家相聚在达特茅斯会议(DartmouthConferences),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

其后,人工智能就一直萦绕于人们的脑海之中,并在科研实验室中慢慢孵化。之后的几十年,人工智能一直在两极反转,或被称作人类文明耀眼未来的预言;或者被当成技术疯子的狂想扔到垃圾堆里。

坦白说,直到2012年之前,这两种声音还在同时存在。过去几年,尤其是2015年以来,人工智能开始大爆发。很大一部分是由于GPU的广泛应用,使得并行计算变得更快、更便宜、更有效。

当然,无限拓展的存储能力和骤然爆发的数据洪流(大数据)的组合拳,也使得图像数据、文本数据、交易数据、映射数据全面海量爆发。

让我们慢慢梳理一下计算机科学家们是如何将人工智能从最早的一点点苗头,发展到能够支撑那些每天被数亿用户使用的应用的。

|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为机器赋予人的智能早在1956年夏天那次会议,人工智能的先驱们就梦想着用当时刚刚出现的计算机来构造复杂的、拥有与人类智慧同样本质特性的机器。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强人工智能”(GeneralAI)。这个无所不能的机器,它有着我们所有的感知(甚至比人更多),我们所有的理性,可以像我们一样思考。

人们在电影里也总是看到这样的机器:友好的,像星球大战中的C-3PO;邪恶的,如终结者。强人工智能现在还只存在于电影和科幻小说中,原因不难理解,我们还没法实现它们,至少目前还不行。

我们目前能实现的,一般被称为“弱人工智能”(NarrowAI)。弱人工智能是能够与人一样,甚至比人更好地执行特定任务的技术。例如,Pinterest上的图像分类;或者Facebook的人脸识别。

这些是弱人工智能在实践中的例子。这些技术实现的是人类智能的一些具体的局部。但它们是如何实现的?这种智能是从何而来?这就带我们来到同心圆的里面一层,机器学习。

| 机器学习——一种实现人工智能的方法机器学习最基本的做法,是使用算法来解析数据、从中学习,然后对真实世界中的事件做出决策和预测。

与传统的为解决特定任务、硬编码的软件程序不同,机器学习是用大量的数据来“训练”,通过各种算法从数据中学习如何完成任务。机器学习直接来源于早期的人工智能领域。

传统算法包括决策树学习、推导逻辑规划、聚类、强化学习和贝叶斯网络等等。众所周知,我们还没有实现强人工智能。早期机器学习方法甚至都无法实现弱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最成功的应用领域是计算机视觉,虽然也还是需要大量的手工编码来完成工作。

人们需要手工编写分类器、边缘检测滤波器,以便让程序能识别物体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写形状检测程序来判断检测对象是不是有八条边;写分类器来识别字母“ST-O-P”。

使用以上这些手工编写的分类器,人们总算可以开发算法来感知图像,判断图像是不是一个停止标志牌。这个结果还算不错,但并不是那种能让人为之一振的成功。

特别是遇到云雾天,标志牌变得不是那么清晰可见,又或者被树遮挡一部分,算法就难以成功了。这就是为什么前一段时间,计算机视觉的性能一直无法接近到人的能力。它太僵化,太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干扰。

随着时间的推进,学习算法的发展改变了一切。

| 深度学习——一种实现机器学习的技术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s)是早期机器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算法,历经数十年风风雨雨。

神经网络的原理是受我们大脑的生理结构——互相交叉相连的神经元启发。但与大脑中一个神经元可以连接一定距离内的任意神经元不同,人工神经网络具有离散的层、连接和数据传播的方向。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幅图像切分成图像块,输入到神经网络的第一层。在第一层的每一个神经元都把数据传递到第二层。第二层的神经元也是完成类似的工作,把数据传递到第三层,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层,然后生成结果。

每一个神经元都为它的输入分配权重,这个权重的正确与否与其执行的任务直接相关。最终的输出由这些权重加总来决定。我们仍以停止(Stop)标志牌为例。

将一个停止标志牌图像的所有元素都打碎,然后用神经元进行“检查”:八边形的外形、救火车般的红颜色、鲜明突出的字母、交通标志的典型尺寸和静止不动运动特性等等。

神经网络的任务就是给出结论,它到底是不是一个停止标志牌。神经网络会根据所有权重,给出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猜测——“概率向量”。

这个例子里,系统可能会给出这样的结果:86%可能是一个停止标志牌;7%的可能是一个限速标志牌;5%的可能是一个风筝挂在树上等等。然后网络结构告知神经网络,它的结论是否正确。

即使是这个例子,也算是比较超前了。直到前不久,神经网络也还是为人工智能圈所淡忘。其实在人工智能出现的早期,神经网络就已经存在了,但神经网络对于“智能”的贡献微乎其微。

主要问题是,即使是最基本的神经网络,也需要大量的运算。神经网络算法的运算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不过,还是有一些虔诚的研究团队,以多伦多大学的GeoffreyHinton为代表,坚持研究,实现了以超算为目标的并行算法的运行与概念证明。但也直到GPU得到广泛应用,这些努力才见到成效。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停止标志识别的例子。神经网络是调制、训练出来的,时不时还是很容易出错的。它最需要的,就是训练。

需要成百上千甚至几百万张图像来训练,直到神经元的输入的权值都被调制得十分精确,无论是否有雾,晴天还是雨天,每次都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神经网络成功地自学习到一个停止标志的样子;或者在Facebook的应用里,神经网络自学习了你妈妈的脸;又或者是2012年吴恩达(AndrewNg)教授在Google实现了神经网络学习到猫的样子等等。

吴教授的突破在于,把这些神经网络从基础上显著地增大了。层数非常多,神经元也非常多,然后给系统输入海量的数据,来训练网络。在吴教授这里,数据是一千万YouTube视频中的图像。

吴教授为深度学习(deeplearning)加入了“深度”(deep)。这里的“深度”就是说神经网络中众多的层。

现在,经过深度学习训练的图像识别,在一些场景中甚至可以比人做得更好:从识别猫,到辨别血液中癌症的早期成分,到识别核磁共振成像中的肿瘤。

Google的AlphaGo先是学会了如何下围棋,然后与它自己下棋训练。它训练自己神经网络的方法,就是不断地与自己下棋,反复地下,永不停歇。

| 深度学习,给人工智能以璀璨的未来深度学习使得机器学习能够实现众多的应用,并拓展了人工智能的领域范围。深度学习摧枯拉朽般地实现了各种任务,使得似乎所有的机器辅助功能都变为可能。

无人驾驶汽车,预防性医疗保健,甚至是更好的电影推荐,都近在眼前,或者即将实现。人工智能就在现在,就在明天。有了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甚至可以达到我们畅想的科幻小说一般。

你的C-3PO我拿走了,你有你的终结者就好了。

一篇文章讲清楚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区别

先看一下三者的关系:对于人工智能,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广义层面来讲,AI应该具备人类智力的所有特征,包括上述的能力。

狭义层面的人工智能则只具备部分人类智力某些方面的能力,并且能在这些领域内做的非常出众,但可能缺乏其他领域的能力。

比如说,一个人工智能机器可能拥有强大的图像识别功能,但除此之外并无他用,这就是狭义层面AI的例子。从核心上来说,机器学习是实现人工智能的一种途径。

实际上,机器学习是一种“训练”算法的方式,目的是使机器能够向算法传送大量的数据,并允许算法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进,而不是利用具有特定指令的编码软件例程来完成指定的任务。

举个例子,机器学习已经被用于计算机视觉(机器具备识别图像或视频中的对象的能力)方面,并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你可以收集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张图片,然后让人标记它们。例如,让人标记出其中含有猫的图片。

对于算法,它也能够尝试建立一个模型,可以像人一样准确地标记出含有猫的图片。一旦精度水平足够高,机器就相当于“掌握”了猫的样子。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众多方法之一。

其他方法包括决策树学习、归纳逻辑编程、聚类、强化学习和贝叶斯网络等。深度学习的灵感来自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即许多神经元的互连。人工神经网络(ANN)是模拟大脑生物结构的算法。

在ANN中,存在具有离散层和与其他“神经元”连接的“神经元”。每个图层挑选出一个要学习的特征,如图像识别中的曲线/边缘。

正是这种分层赋予了“深度学习”这样的名字,深度就是通过使用多层创建的,而不是单层。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密不可分我认为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人类的大脑和身体之间的关系。

我们的身体收集感官输入,如视觉、声音和触摸。我们的大脑接收、处理这些数据并寻求它们的意义,比如:把光变成可识别的对象、把声音变成可以理解的语言。

然后大脑会做出决定、向身体发送信号,命令身体执行一些运动,例如捡起物品或对他人说话。构成物联网的所有传感器都像我们的身体,它们提供了来自世界各处的原始数据。

人工智能就像我们的大脑,需要能够了解这些数据并决定要执行的操作。同时,物联网的连接设备又像是我们的身体,能够进行物理动作或与他人进行交流,以释放彼此的潜力。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区别?

现在也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壮大,人工智能的已经得到非常广泛的作用,还有就是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已经吸引非常多的人前来学习,还有就是他的发展趋势还是非常的不错的。

人工智能从广义上讲,人工智能描述一种机器与周围世界交互的各种方式。通过先进的、像人类一样的智能——软件和硬件结合的结果——一台人工智能机器或设备就可以模仿人类的行为或像人一样执行任务。

机器学习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一种途径或子集,它强调“学习”而不是计算机程序。一台机器使用复杂的算法来分析大量的数据,识别数据中的模式,并做出一个预测——不需要人在机器的软件中编写特定的指令。

在错误地将奶油泡芙当成橙子之后,系统的模式识别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进,因为它会像人一样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并纠正自己。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个子集,推动计算机智能取得长足进步。

它用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能力来模拟深度神经网络。从本质上说,这些网络模仿人类大脑的连通性,对数据集进行分类,并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如果有新学习的知识(无需人工干预),机器就可以将其见解应用于其他数据集。

机器处理的数据越多,它的预测就越准确。总结:人工智能是一类非常广泛的问题,机器学习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深度学习则是机器学习的一个分支。

在很多人工智能问题上,深度学习的方法突破了传统机器学习方法的瓶颈,推动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深度学习使得机器学习能够实现众多的应用,并拓展了人工智能的领域范围。

深度学习摧枯拉朽般地实现了各种任务,使得似乎所有的机器辅助功能都变为可能。无人驾驶汽车,预防性医疗保健,甚至是更好的电影推荐,都近在眼前,或者即将实现。

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机器学习是什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深度学习是由深层神经网络+机器学习造出来的词。深度最早出现在deepbeliefnetwork(深度(层)置信网络)。其出现使得沉寂多年的神经网络又焕发了青春。

GPU使得深层网络随机初始化训练成为可能。resnet的出现打破了层次限制的魔咒,使得训练更深层次的神经网络成为可能。深度学习是神经网络的唯一发展和延续。

在现在的语言环境下,深度学习泛指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泛指深度学习。在当前的语境下没有区别。定义生物神经网络主要是指人脑的神经网络,它是人工神经网络的技术原型。

人脑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基础,思维的功能定位在大脑皮层,后者含有大约10^11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又通过神经突触与大约103个其它神经元相连,形成一个高度复杂高度灵活的动态网络。

作为一门学科,生物神经网络主要研究人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功能及其工作机制,意在探索人脑思维和智能活动的规律。

人工神经网络是生物神经网络在某种简化意义下的技术复现,作为一门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生物神经网络的原理和实际应用的需要建造实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设计相应的学习算法,模拟人脑的某种智能活动,然后在技术上实现出来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生物神经网络主要研究智能的机理;人工神经网络主要研究智能机理的实现,两者相辅相成。

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的区别是什么

这两个概念实际上是互相交叉的,例如,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neuralnetworks,简称CNNs)就是一种深度的监督学习下的机器学习模型,而深度置信网(DeepBeliefNets,简称DBNs)就是一种无监督学习下的机器学习模型。

深度学习的概念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含多隐层的多层感知器就是一种深度学习结构。深度学习通过组合低层特征形成更加抽象的高层表示属性类别或特征,以发现数据的分布式特征表示。

深度学习的概念由Hinton等人于2006年提出。基于深信度网(DBN)提出非监督贪心逐层训练算法,为解决深层结构相关的优化难题带来希望,随后提出多层自动编码器深层结构。

此外Lecun等人提出的卷积神经网络是第一个真正多层结构学习算法,它利用空间相对关系减少参数数目以提高训练性能。

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有什么区别

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关系2017-01-10最近开始学习深度学习,基本上都是zouxy09博主的文章,写的蛮好,很全面,也会根据自己的思路,做下删减,细化。

五、DeepLearning的基本思想假设我们有一个系统S,它有n层(S1,…Sn),它的输入是I,输出是O,形象地表示为:I=>S1=>S2=>…..=>Sn=>O,如果输出O等于输入I,即输入I经过这个系统变化之后没有任何的信息损失(呵呵,大牛说,这是不可能的。

信息论中有个“信息逐层丢失”的说法(信息处理不等式),设处理a信息得到b,再对b处理得到c,那么可以证明:a和c的互信息不会超过a和b的互信息。这表明信息处理不会增加信息,大部分处理会丢失信息。

当然了,如果丢掉的是没用的信息那多好啊),保持了不变,这意味着输入I经过每一层Si都没有任何的信息损失,即在任何一层Si,它都是原有信息(即输入I)的另外一种表示。

现在回到我们的主题DeepLearning,我们需要自动地学习特征,假设我们有一堆输入I(如一堆图像或者文本),假设我们设计了一个系统S(有n层),我们通过调整系统中参数,使得它的输出仍然是输入I,那么我们就可以自动地获取得到输入I的一系列层次特征,即S1,…,Sn。

对于深度学习来说,其思想就是对堆叠多个层,也就是说这一层的输出作为下一层的输入。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实现对输入信息进行分级表达了。

另外,前面是假设输出严格地等于输入,这个限制太严格,我们可以略微地放松这个限制,例如我们只要使得输入与输出的差别尽可能地小即可,这个放松会导致另外一类不同的DeepLearning方法。

上述就是DeepLearning的基本思想。六、浅层学习(ShallowLearning)和深度学习(DeepLearning)浅层学习是机器学习的第一次浪潮。

20世纪80年代末期,用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反向传播算法(也叫BackPropagation算法或者BP算法)的发明,给机器学习带来了希望,掀起了基于统计模型的机器学习热潮。这个热潮一直持续到今天。

人们发现,利用BP算法可以让一个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从大量训练样本中学习统计规律,从而对未知事件做预测。这种基于统计的机器学习方法比起过去基于人工规则的系统,在很多方面显出优越性。

这个时候的人工神经网络,虽也被称作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Perceptron),但实际是种只含有一层隐层节点的浅层模型。

20世纪90年代,各种各样的浅层机器学习模型相继被提出,例如支撑向量机(SVM,SupportVectorMachines)、Boosting、最大熵方法(如LR,LogisticRegression)等。

这些模型的结构基本上可以看成带有一层隐层节点(如SVM、Boosting),或没有隐层节点(如LR)。这些模型无论是在理论分析还是应用中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比之下,由于理论分析的难度大,训练方法又需要很多经验和技巧,这个时期浅层人工神经网络反而相对沉寂。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第二次浪潮。

2006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机器学习领域的泰斗GeoffreyHinton和他的学生RuslanSalakhutdinov在《科学》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开启了深度学习在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浪潮。

这篇文章有两个主要观点:1)多隐层的人工神经网络具有优异的特征学习能力,学习得到的特征对数据有更本质的刻画,从而有利于可视化或分类;2)深度神经网络在训练上的难度,可以通过“逐层初始化”(layer-wisepre-training)来有效克服,在这篇文章中,逐层初始化是通过无监督学习实现的。

当前多数分类、回归等学习方法为浅层结构算法,其局限性在于有限样本和计算单元情况下对复杂函数的表示能力有限,针对复杂分类问题其泛化能力受到一定制约。

深度学习可通过学习一种深层非线性网络结构,实现复杂函数逼近,表征输入数据分布式表示,并展现了强大的从少数样本集中学习数据集本质特征的能力。

(多层的好处是可以用较少的参数表示复杂的函数)深度学习的实质,是通过构建具有很多隐层的机器学习模型和海量的训练数据,来学习更有用的特征,从而最终提升分类或预测的准确性。

因此,“深度模型”是手段,“特征学习”是目的。

区别于传统的浅层学习,深度学习的不同在于:1)强调了模型结构的深度,通常有5层、6层,甚至10多层的隐层节点;2)明确突出了特征学习的重要性,也就是说,通过逐层特征变换,将样本在原空间的特征表示变换到一个新特征空间,从而使分类或预测更加容易。

与人工规则构造特征的方法相比,利用大数据来学习特征,更能够刻画数据的丰富内在信息。

七、Deeplearning与NeuralNetwork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领域,其动机在于建立、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它模仿人脑的机制来解释数据,例如图像,声音和文本。

深度学习是无监督学习的一种。深度学习的概念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含多隐层的多层感知器就是一种深度学习结构。深度学习通过组合低层特征形成更加抽象的高层表示属性类别或特征,以发现数据的分布式特征表示。

Deeplearning本身算是machinelearning的一个分支,简单可以理解为neuralnetwork的发展。

大约二三十年前,neuralnetwork曾经是ML领域特别火热的一个方向,但是后来确慢慢淡出了,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比较容易过拟合,参数比较难tune,而且需要不少trick;2)训练速度比较慢,在层次比较少(小于等于3)的情况下效果并不比其它方法更优;所以中间有大约20多年的时间,神经网络被关注很少,这段时间基本上是SVM和boosting算法的天下。

但是,一个痴心的老先生Hinton,他坚持了下来,并最终(和其它人一起Bengio、Yann.lecun等)提成了一个实际可行的deeplearning框架。

Deeplearning与传统的神经网络之间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

二者的相同在于deeplearning采用了神经网络相似的分层结构,系统由包括输入层、隐层(多层)、输出层组成的多层网络,只有相邻层节点之间有连接,同一层以及跨层节点之间相互无连接,每一层可以看作是一个logisticregression模型;这种分层结构,是比较接近人类大脑的结构的。

而为了克服神经网络训练中的问题,DL采用了与神经网络很不同的训练机制。

传统神经网络(这里作者主要指前向神经网络)中,采用的是backpropagation的方式进行,简单来讲就是采用迭代的算法来训练整个网络,随机设定初值,计算当前网络的输出,然后根据当前输出和label之间的差去改变前面各层的参数,直到收敛(整体是一个梯度下降法)。

而deeplearning整体上是一个layer-wise的训练机制。

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如果采用backpropagation的机制,对于一个deepnetwork(7层以上),残差传播到最前面的层已经变得太小,出现所谓的gradientdiffusion(梯度扩散)。

这个问题我们接下来讨论。

八、Deeplearning训练过程8.1、传统神经网络的训练方法为什么不能用在深度神经网络BP算法作为传统训练多层网络的典型算法,实际上对仅含几层网络,该训练方法就已经很不理想。

深度结构(涉及多个非线性处理单元层)非凸目标代价函数中普遍存在的局部最小是训练困难的主要来源。

BP算法存在的问题:(1)梯度越来越稀疏:从顶层越往下,误差校正信号越来越小;(2)收敛到局部最小值:尤其是从远离最优区域开始的时候(随机值初始化会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3)一般,我们只能用有标签的数据来训练:但大部分的数据是没标签的,而大脑可以从没有标签的的数据中学习;8.2、deeplearning训练过程如果对所有层同时训练,时间复杂度会太高;如果每次训练一层,偏差就会逐层传递。

这会面临跟上面监督学习中相反的问题,会严重欠拟合(因为深度网络的神经元和参数太多了)。

2006年,hinton提出了在非监督数据上建立多层神经网络的一个有效方法,简单的说,分为两步,一是每次训练一层网络,二是调优,使原始表示x向上生成的高级表示r和该高级表示r向下生成的x'尽可能一致。

方法是:1)首先逐层构建单层神经元,这样每次都是训练一个单层网络。2)当所有层训练完后,Hinton使用wake-sleep算法进行调优。

将除最顶层的其它层间的权重变为双向的,这样最顶层仍然是一个单层神经网络,而其它层则变为了图模型。向上的权重用于“认知”,向下的权重用于“生成”。然后使用Wake-Sleep算法调整所有的权重。

让认知和生成达成一致,也就是保证生成的最顶层表示能够尽可能正确的复原底层的结点。

比如顶层的一个结点表示人脸,那么所有人脸的图像应该激活这个结点,并且这个结果向下生成的图像应该能够表现为一个大概的人脸图像。Wake-Sleep算法分为醒(wake)和睡(sleep)两个部分。

1)wake阶段:认知过程,通过外界的特征和向上的权重(认知权重)产生每一层的抽象表示(结点状态),并且使用梯度下降修改层间的下行权重(生成权重)。

也就是“如果现实跟我想象的不一样,改变我的权重使得我想象的东西就是这样的”。2)sleep阶段:生成过程,通过顶层表示(醒时学得的概念)和向下权重,生成底层的状态,同时修改层间向上的权重。

也就是“如果梦中的景象不是我脑中的相应概念,改变我的认知权重使得这种景象在我看来就是这个概念”。

deeplearning训练过程具体如下:1)使用自下上升非监督学习(就是从底层开始,一层一层的往顶层训练):采用无标定数据(有标定数据也可)分层训练各层参数,这一步可以看作是一个无监督训练过程,是和传统神经网络区别最大的部分(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featurelearning过程):具体的,先用无标定数据训练第一层,训练时先学习第一层的参数(这一层可以看作是得到一个使得输出和输入差别最小的三层神经网络的隐层),由于模型capacity的限制以及稀疏性约束,使得得到的模型能够学习到数据本身的结构,从而得到比输入更具有表示能力的特征;在学习得到第n-1层后,将n-1层的输出作为第n层的输入,训练第n层,由此分别得到各层的参数;2)自顶向下的监督学习(就是通过带标签的数据去训练,误差自顶向下传输,对网络进行微调):基于第一步得到的各层参数进一步fine-tune整个多层模型的参数,这一步是一个有监督训练过程;第一步类似神经网络的随机初始化初值过程,由于DL的第一步不是随机初始化,而是通过学习输入数据的结构得到的,因而这个初值更接近全局最优,从而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deeplearning效果好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第一步的featurelearning过程。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区别是什么

为了搞清三者关系,我们来看一张图:如图所示:人工智能最大,此概念也最先问世;然后是机器学习,出现的稍晚;最后才是深度学习。

从低潮到繁荣自从1956年计算机科学家们在达特茅斯会议(DartmouthConferences)上确认人工智能这个术语以来,人们就不乏关于人工智能奇思妙想,研究人员也在不遗余力地研究。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人工智能先是被捧为人类文明光明未来的钥匙,后又被当作过于自大的异想天开而抛弃。但是在过去几年中,人工智能出现了爆炸式的发展,尤其是2015年之后。

大部分原因,要归功于图形处理器(GPU)的广泛应用,使得并行处理更快、更便宜、更强大。

另外,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得益于几乎无限的存储空间和海量数据的出现(大数据运动):图像、文本、交易数据、地图数据,应有尽有。下面我们从发展的历程中来一一展开对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先驱们在达特茅斯开会时,心中的梦想是希望通过当时新兴的计算机,打造拥有相当于人类智能的复杂机器。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通用人工智能”(GeneralAI)概念,拥有人类五感(甚至更多)、推理能力以及人类思维方式的神奇机器。

在电影中我们已经看过无数这样的机器人,对人类友好的C-3PO,以及人类的敌人终结者。通用人工智能机器至今只存在于电影和科幻小说里,理由很简单:我们还实现不了,至少目前为止。

我们力所能及的,算是“弱人工智能”(NarrowAI):执行特定任务的水平与人类相当,甚至超越人类的技术。现实中有很多弱人工智能的例子。这些技术有人类智能的一面。但是它们是如何做到的?智能来自哪里?

这就涉及到下一个同心圆:机器学习。机器学习机器学习是实现人工智能的一种方法。机器学习的概念来自早期的人工智能研究者,已经研究出的算法包括决策树学习、归纳逻辑编程、增强学习和贝叶斯网络等。

简单来说,机器学习就是使用算法分析数据,从中学习并做出推断或预测。与传统的使用特定指令集手写软件不同,我们使用大量数据和算法来“训练”机器,由此带来机器学习如何完成任务。

许多年来,计算机视觉一直是机器学习最佳的领用领域之一,尽管还需要大量的手动编码才能完成任务。

研究者会手动编写一些分类器(classifier),如边缘检测筛选器,帮助程序辨别物体的边界;图形检测分类器,判断物体是否有八个面;以及识别“S-T-O-P”的分类器。

在这些手动编写的分类器的基础上,他们再开发用于理解图像的算法,并学习如何判断是否有停止标志。但是由于计算机视觉和图像检测技术的滞后,经常容易出错。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实现机器学习的一种技术。

早期机器学习研究者中还开发了一种叫人工神经网络的算法,但是发明之后数十年都默默无闻。神经网络是受人类大脑的启发而来的: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连接关系。

但是,人类大脑中的神经元可以与特定范围内的任意神经元连接,而人工神经网络中数据传播要经历不同的层,传播方向也不同。举个例子,你可以将一张图片切分为小块,然后输入到神经网络的第一层中。

在第一层中做初步计算,然后神经元将数据传至第二层。由第二层神经元执行任务,依次类推,直到最后一层,然后输出最终的结果。每个神经元都会给其输入指定一个权重:相对于执行的任务该神经元的正确和错误程度。

最终的输出由这些权重共同决定。因此,我们再来看看上面提到的停止标志示例。一张停止标志图像的属性,被一一细分,然后被神经元“检查”:形状、颜色、字符、标志大小和是否运动。

神经网络的任务是判断这是否是一个停止标志。它将给出一个“概率向量”(probabilityvector),这其实是基于权重做出的猜测结果。

在本文的示例中,系统可能会有86%的把握认定图像是一个停止标志,7%的把握认为是一个限速标志,等等。网络架构然后会告知神经网络其判断是否正确。

不过,问题在于即使是最基础的神经网络也要耗费巨大的计算资源,因此当时不算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不过,以多伦多大学GeoffreyHinton教授为首的一小批狂热研究者们坚持采用这种方法,最终让超级计算机能够并行执行该算法,并证明该算法的作用。

如果我们回到停止标志那个例子,很有可能神经网络受训练的影响,会经常给出错误的答案。这说明还需要不断的训练。

它需要成千上万张图片,甚至数百万张图片来训练,直到神经元输入的权重调整到非常精确,几乎每次都能够给出正确答案。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Facebook利用神经网络记住了你母亲的面孔;吴恩达2012年在谷歌实现了可以识别猫的神经网络。

如今,在某些情况下,通过深度学习训练过的机器在图像识别上表现优于人类,这包括找猫、识别血液中的癌症迹象等。谷歌的AlphaGo学会了围棋,并为比赛进行了大量的训练:不断的和自己比赛。

总结人工智能的根本在于智能,而机器学习则是部署支持人工智能的计算方法。简单的将,人工智能是科学,机器学习是让机器变得更加智能的算法,机器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人工智能。

本文作者MichaelCopeland曾是WIRED编辑,现在是硅谷知名投资机构AndreessenHorowitz的合伙人。

AI,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1.深度学习与AI。本质上来讲,人工智能相比深度学习是更宽泛的概念。

人工智能现阶段分为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实际上当下科技能实现的所谓“人工智能”都是弱AI,奥创那种才是强AI(甚至是boss级的)。

而深度学习,是AI中的一种技术或思想,曾被MIT技术评论列为2013年十大突破性技术(DeepLearning居首)。

或者换句话说,深度学习这种技术(我更喜欢称其为一种思想,即end-to-end)说不定就是实现未来强AI的突破口。2.深度学习与ML。DL与ML两者其实有着某种微妙的关系。

在DL还没有火起来的时候,它是以ML中的神经网略学习算法存在的,随着计算资源和bigdata的兴起,神经网络摇身一变成了如今的DL。

学界对DL一般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将其视作featureextractor,仅仅用起提取powerfulfeature;而另一种则希望将其发展成一个新的学习分支,也就是我上面说的end-to-end的“深度学习的思想”。

人工智能知识点思维导图,人工智能算法思维导图相关推荐

  1. python 程序设计思维_Python程序设计与算法思维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Python编程简介 1 1.1 计算的基本概念 1 1.1.1 为何编程 1 1.1.2 硬件和软件 2 1.1.3 数字领域 3 1.1.4 编程的过程 4 1.1.5 为何 ...

  2. 机器人图规划算法研究现状简述

    ‍ [文末提供原文PDF免费下载(期刊论文版式)]‍‍ 摘要:运动规划是移动机器人自主导航系统中的重要模块之一,相关算法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本文将图规划算法拆解为三个子类算法:图搜索算法.BUG类算法和 ...

  3. AI:人工智能概念之机器学习中常用算法的思维导图集合(非常经典、建议收藏)之详细攻略

    AI:人工智能概念之机器学习中常用算法的思维导图集合(非常经典.建议收藏)之详细攻略 目录 机器学习算法的思维导图集合 1.ML算法思维图 2.ML算法思维导图 相关文章:ML/DL:关于算法模型的选 ...

  4. AI:人工智能领域算法思维导图集合之有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类型的具体算法简介(预测函数/优化目标/求解算法)、分类/回归/聚类/降维算法模型选择思路、11类机器学习算法详细分类之详细攻略

    AI:人工智能领域算法思维导图集合之有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类型的具体算法简介(预测函数/优化目标/求解算法).分类/回归/聚类/降维算法模型选择思路.11类机器学习算法详细分类(决策树/贝叶 ...

  5. 关于主机的思维导图_计算机网络思维导图(零基础--思维导图详细版本及知识点)...

    计算机网络思维导图(零基础--思维导图详细版本及知识点)_gl620321的博客-CSDN博客​blog.csdn.net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1.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分别是(连通性) ...

  6. 收藏!最强行人检测算法思维导图

    点上方蓝字计算机视觉联盟获取更多干货 在右上方 ··· 设为星标 ★,与你不见不散 编辑:Sophia 计算机视觉联盟  报道  | 公众号 CVLianMeng 转载于 :联盟总结笔记 | 笔记参考 ...

  7. 数据结构与算法思维导图(学习笔记)

    版本 数据结构与算法思维导图V1.0 V1.0分享版本这个可以直接看,不需要下载. 说明 1.free 2.目前内容主要包含内容包含: 数据结构与算法思维导图 包含:线性表.顺序结构.链式结构,栈与队 ...

  8.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思维导图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目标检测一直是一种处于非常火热 的状态,尤其是卷积神经网络CNN出现后,出现了各种基于CNN的目标检测算法,在此根据所看到或者所了解的论文进行个人汇总,以思维导图的模式进行记录整理, ...

  9. 【githubboy】数学建模学习资源,包含数学建模相关的算法、LaTeX 论文模板、算法思维导图

    在 GitHub 开源了数学建模学习资源,主要包含数学建模相关的竞赛优秀论文.算法.LaTeX 论文模板.算法思维导图.书籍.Matlab 教程等内容. GitHub:github.com/zhanw ...

  10. [思维导图学习四] 思维导图的优势与作用

    一.思维导图的优势 您是否经常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1.您买了很多书,可惜很多都没有读?就是有幸读过也掌握不了多少? 2.走进书店发现新书.想买的书层出不穷,可是总担心买回去也没有时间消化? 3.如果在 ...

最新文章

  1. master.dbo.spt_values
  2. ubuntu桌面管理
  3. Quartz.NET在ASP.NET 中使用
  4. rust编程之道 pdf_深挖一篇嵌入式内核论文之后,我发现 Rust 正在悄悄改变世界...
  5. vba抓取网页数据到excel_R语言网页数据抓取XML数据包
  6. 十一.安装Redis
  7. SQL Server 中常见的十张系统表
  8. C#宿舍管理系统数据表文档分析含释义
  9. linux笔记_20150825_linux下的软件工具唠叨下
  10. linux内核head.S文件分析
  11. 吉首大学 问题 L: 小李子的老年生活
  12. php ob gzhandler,php基于ob_start(ob_gzhandler)实现网页压缩功能的方法
  13. Bailian3756 多边形内角和【数学计算】
  14. 心音与心电信号分析之一--6.26--心音信号数字滤波
  15. 超硬核!小白读了这篇文章,就能在算法圈混了
  16. 手贱大意删除重要的文件怎么办!!!一招教你怎样恢复误删的文件
  17. (非usb方式)树莓派4BCentos系统下使用SIM7600G-H进行GPS(直接插在树莓派上使用)
  18. 创业公司最应该注重的是什么?
  19. 机器学习算法之决策树算法
  20. 2017年成都初中计算机考试时间,成都市教育局关于2017-2018学年全日制中小学教学时间安排的通知...

热门文章

  1. 《Word 排版艺术》一书的人到此交流
  2. 通达OA迈向开放协同,定制成功
  3. SQL 分页查询显示
  4. 【线性代数】矩阵及其运算
  5. 解决THINKCMF后台文章的相册图集只能上传一个图片的问题
  6. 基于51单片机的排队叫号系统
  7. 如何构建config文件
  8. 清华大学 c语言 大作业,雷课堂(THUnderClass)——清华大学2020C++大作业个人项目记录与总结...
  9. 读书笔记:Sheldon.M.Ross:概率论基础教程:2014.01.22
  10. 中国工业经济数据库数据整理